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

时间:2023-07-10 17:3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

第1篇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x教思〔2017〕x号)精神和我市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现就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充分认识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对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有效融入。各地各学校要深刻认识中小学生参加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强化、在家庭中硬化、在

社会中深化,让广大中小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足额落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属各学校要根据《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每学年组织相对固定的年级段学生,集中一段学生(小学1-3天、初中3-5天)到学生综合实

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生命安全教育、节能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切实做好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安全工作

在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是校外劳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重视劳动前的安全教育,做好劳动保护,做到周密计划、组织到位,将学生的安全贯穿到每一细节。要认真检查活动场地

、宿舍、食堂等,排除安全隐患,做到慎之又慎,确保零安全事故。

四、不断完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督导评价体系

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加教育,已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县(市、区)指标体系中,是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重要指标。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记

入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第3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书村网 shucunwang.com )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第4篇

突出“以人为本”、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为载体,结合以往活动中经验及教训,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爱国思想,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少先队员思想建设

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通过板报、手抄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二)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体,狠抓文明礼仪教育

(三)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习惯

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赛。

(四)健全值周制度

“四岗”检查每周一小结及时通报,通过表扬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二月分:1、健全少先队机构,制订各中队计划。

2、出一期“新学期伊始”板报。

3、整顿校容校貌。

三月分:1、庆三八活动,享受亲情、感谢母亲。

2、出一期“安全教育”为主题板报。

3、出一期手抄报。

四月份:1、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以“节约资源”为主题出一期板报。

3、举行“文明礼仪记心中”演讲赛。

五月份:1、开展热爱劳动教育。

2、以“劳动节”为主题板报。

3、出一期手抄报。

六月份:1、出一期“儿童节”为主题板报。

2、六一节目。

3、少先队工作总结。

第5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123班本学期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学习态度较端正,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能按照《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来做,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能按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成绩优良。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课堂参与意识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成绩很差。从上学期各课成绩来看,班级总体情况两极分化情况较突出,一部分后进生将是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班级的学风、班风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本学期班级教育内容

1、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坚持开展“写钢笔字、说普通话、做文明事”活动。

2、主题教育活动:

(1)、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和环境美化教育。

三月份,结合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进行文明礼貌教育。3月8日结合“妇女节”,开展献爱心活动,教育学生多做好事,争做好事。3月12日,结合“植树节”,开展美化环境、美化校园活动。

(2)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四月份,结合“清明节”,开展“学习先烈,继承优秀传统”和学习民族精神的教育。

(3)爱劳动教育。

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做光荣”教育活动。

(4)“庆六一、迎期末、我努力”的专题教育。

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六一庆祝活动。结合期末复习,开展“一帮一、同进步”活动。

(5)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贯穿于本学期,开学初进行各类安全教育。结合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教育(夏季防溺水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校园安全教育、居家安全教育等)。结合安全周,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

三、具体实施措施

1、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实行班干部定期轮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既能当领导,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

2、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善于发现优等生,在班中树立榜样。正确对待后进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从“爱出发”。主动接近,真诚、平等对待,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强班级凝聚力。

5、明确《规范》和《守则》细则,做到人人知晓,对照要求找差距,改不足,人人能按要求去做。

6、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行为教育等常规教育,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将在班级设立班干部监督岗,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监督岗的汇报,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7、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课堂习惯。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和课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要求,在及时批阅和指导下,使学生重视作业和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和吸收,使作业进一步规范、工整,使课堂能充满活力。

8、加强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共同参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家长明白:教育子女,家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表现在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思想上的影响。改变家长将学生教育全部依赖于学校、教师的片面认识,从而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绩。引导家长多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处理学生心理上可能发生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劳动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众所周知,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征。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不拘小节随意性强;政治与劳动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后,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学生补上劳动一课。

1 大学生劳动缺失原因探究

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本文中“劳动”一词,仅指“体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劳动,但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劳动这一课时,他对劳动的漠视与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以及从事一定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中,主张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并不多见。教育的偏颇与社会流俗使得很多家长在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等方面走入了误区。大学生不爱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之从小缺失家庭劳动教育有关。

1.2 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劳动平台欠缺

中国的小学、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为主。尽管新大纲对中学生劳动技术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伤心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技术课不仅没有正常进行,反而被某些老师当成了一种惩罚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劳动的真实面目及意义在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一味地看市场脸色行事,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工具”与“人文”兼顾的《大学语文》课都“疯狂瘦身”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当然更无法在大学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

“劳动光荣”这句话正在不断被人们质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过时的口号。的确,劳动和劳动者在这个现实的、时髦的社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占中国公民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越来越单薄,甚至不见其踪影,即使偶尔露脸,也是畏首畏尾、充当配角,甚至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年轻学子们对劳动的轻视和蔑视,导致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否定,甚至还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

笔者曾以下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做过调查:

第一,作为大学生,你怎样看待校园劳动?劳动光荣吗?为什么?第二,作为大学生,你参加过的校园劳动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劳动你们可以胜任?你主张在读大学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吗?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学校将一定的劳动任务承包给一些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为什么?第四,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体力劳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第五,对在校期间的劳动内容与形式,你有什么建议?

赞成在读期间有适当劳动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光荣但很辛苦;少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耻辱”,因为那是“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参加过校园劳动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寝室卫生);没有参加过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张在大学里安排学生适当体力劳动的占60%;对大学生活中无体力劳动,认为有影响的占50%;无影响的26.9%;影响不大的19.2%;其他3.9%;对校园劳动内容和形式,主张校内劳动与校内外兼职相结合的占26.9%;认为只要不与学习相冲突就可以的占38.5%;认为劳动必须有偿的占34.6%。

3 解决大学生缺失劳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纠正错误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能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劳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为学生阐说劳动光荣这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业形势。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劳动市场人才的结构要求。虽然人才市场供多于求,但在同等专业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备吃苦耐劳,具备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培养这一品质,以便就业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结合,修正学生劳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专门提到劳动这一章节。他告诫儿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创造的、科学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四,设置劳动课程、力争全面发展。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少有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体现的,这有悖于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职能,因此,这必须得到修正:首先,将劳动纳入正式课程。新疆农业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进行摘棉劳动,这一活动的发起人雒秋江(校长)说:“劳动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有责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劳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劳动是学生立志过程中无言的导师。”他把劳动纳入正式课程,记入学分,这让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益无穷。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劳动概念、态度、情感的渗透,然后以隐性课程中的体验与体验课程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劳动周。第五,让做义工成为一种制度。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领导才能及特点的培养,他们认为做义工不仅可对社会作贡献,也是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途径。你获益于社会,你就应当回馈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才会进步。所以,国外中学生必须要做多少个义工,拿多少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才能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主编.家庭教育词典:58.

第7篇

以xx总书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寄语要求和全国第七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道德为先、队建设为基、发展为重”,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常规管理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国情、国史教育。结合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继续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人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他人,让队员们形成一定的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并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继续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文明班级评比竞赛,促进我校校园文明建设。各班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习惯教育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

3.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各班班主任自主选择中华经典美文并制定好班级诵读计划。

(二)少先队基础活动

1、各中队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各项中队活动,组织好一周一次的班队会,大队部每个月:给出1个主题,各中队结合主题开展相应活动。每个中队要争取有自己的特色。各中队定期指导学生出好黑板报,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作用,进行全新改版,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培养一支优秀的督导员队伍,发挥示范、监督作用。

3、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雷锋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10.13建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各种尊师活动,国庆节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

4、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结合安全教育日主要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法制、交通、消防、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学习自护本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孩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三、各月:主要工作和活动安排:

三月份:

1.“雷锋精神伴我行”学雷锋文明活动:通过“介绍雷锋人物、讲述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等一系列活动,教育队员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主题做一件好事,培养队员的服务意识,开展“天天雷锋日,人人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

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各中队以“妈妈,真好!”为主题开展活动,要求队员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受妈妈的“爱”,并为妈妈做一件事。

3.植树节“人人争当护绿使者”活动:设计一句护绿提示语,自制一块护绿广告牌,完成一件护绿任务。进行“植树节”教育,各中队开展“我做护绿小使者”绿地认养活动。

4.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此周定为安全教育周,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安全演练等活动增强队员的安全意识。

四月份:

结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春游综合实践活动--扫墓,看革命影片,读革命书籍,讲革命故事,开主题班会,学革命精神以及网上祭英烈等系列主题活动。

五月份

1.热爱劳动教育: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教育实践活动。

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母亲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利用端午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利用国际禁毒日开展好“三远离”教育。

七月份:

充分利用建党日对学生进行“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

九月份:

1.制订班队工作计划,新学期校园环境布置

2.各班班主任自主选择中华经典美文并制定好班级诵读计划

3.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4.组织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

十月份:

1.庆国庆活动。

2.“学队史,爱红领巾”建队日活动:(1)大手拉小手活动:结对班级老队员对新生进行入队前教育。(2)举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

3.利用重阳节,在少先队员中开展尊老爱幼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环保教育主题队会。

2.开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教育活动。

3.举行“遵纪守法、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队会

十二月份:

1.结合“12.4"开展宪法宣传及法制教育活动。

2.开展防艾教育主题队会。

一月份:

第8篇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总之,充分利用德育活动内容的计划性、活动内容的主题性、活动程序的完整性、活动效果的延伸性、活动形式的创新性、活动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就会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就从根源上提高了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意识德育效果根源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德育方式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意识 德育效果 根源

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种种心理意识,从而让学生的意识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言行活动,逐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总之,充分利用德育活动内容的计划性、活动内容的主题性、活动程序的完整性、活动效果的延伸性、活动形式的创新性、活动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就会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就从根源上提高了德育效果。

第11篇

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领,全面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以“争做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主题活动为契机,培养少年儿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体验教育为载体,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分层教育,着力提高少年儿童的能力素质、文明修养,全面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创新形式,落实少先队培训工作

1、开展少先队干部责任感教育。以中队为单位,以“一条杠一份责任”为主题,采用专题培训、例会交流、校际联动等形式,引导少先队小干部发挥才干,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少先队工作奉献力量。

2、开展少先队辅导员责任感教育。通过专题培训、沙龙交流、榜样引领、观摩学习、参加比赛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以“做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责任感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导他们以自身优势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同时,巩固并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力量,积极挖掘多方资源,开拓少先队辅导空间。

二、夯实基础,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1、加强大中队阵地基础建设。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少先队工作室的布置与使用,筹备“天心区团、队工作室星级评比”工作;加强中队特色阵地模范引领,巧用“年级组”竞争形式,争取更好地为少先队员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2、加强号鼓队建设。以天心区号鼓队比赛为契机,巩固号鼓队第一队建设,组建号鼓队第二队,促进号鼓队水平再上台阶,影响力再现辉煌。

3、加强队课研究。全校辅导员老师共同探讨、认真研究队课的意义、模式、方法等,思考以少先队员为主体开展少先队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三月下旬认真参加天心区“争当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队课比赛。

4、加强校外阵地建设。以“快乐体验”为主题,进一步稳固、拓展活动阵地,坚持使用各校外阵地,每月开展专题活动,让校外阵地发挥最大教育效能。

三、加强研究,深化德育课程化研究

以“小学生红领巾社团建设”与“男孩、女孩性别教育”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工作。

在已有红领巾社团的基础上,增设“男孩女孩俱乐部”新社团,招募社团发起队员,吸纳社团新成员,以“男孩、女孩绝活交流、展示”为主要内容,开展社团活动,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和内涵,探索可行易操作的模式。

六一儿童节前,开展第二届“男孩 女孩节”,组织“‘男孩 女孩’朗诵比赛”及“男孩 女孩俱乐部秀”活动,争取在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上再出新成果,再现新成效。

四、坚持不懈,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1、以少先队组织为龙头,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以“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活动为载体,发挥中队活动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2、以“好习惯章”为主要内容实施“青园小学学生加油券奖励计划”。全体教师作为“好习惯”养成教育者和评价者,从“课堂、阅读、礼仪、安全、卫生、就餐、运动”几方面,全时段、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雏鹰争章活动既有“章”可循又有学校的自主创新,既简化和规范雏鹰争章活动的操作顺序,又使雏鹰争章活动落到实处,保持雏鹰争章活动良性发展。

3、通过每月一重点、每月一评比,建立健全养成教育实施和评比制度,促进队员日常行为规范和各项好习惯的养成,培养队员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德育实效性。

五、打造品牌,深化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

1、重点开展“争做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主题活动。

(1)活动制度化。第一步,学校成立由刘书记、王校长为首,胡雪滢、孟欣、曾春红、汤琳、张卫、彭湘、李华伟、郭燕、汪伟民、寻芒花、谭玲伶、柳桢、杨红科、卢文斌、胡超华、汪春江、刘双燕为组员的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和组织活动。第二步,由大队部起草学雷锋活动计划,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全体教职员工、少先队员通过确定。第三步,各中队成立学雷锋小组,在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下,确定实践基地,开展学习活动。第四步,定期组织学雷锋活动小结会,结合活动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把活动引向深入。

(2)活动系列化。围绕“五学五争”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即学习雷锋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精神,争做“雷锋式理想远大少年”;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精神,争做“雷锋式爱心少年”;学习雷锋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争做“雷锋式勤学少年”;学习雷锋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精神,争做“雷锋式诚信少年”;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争做“雷锋式勤俭少年”。

(3)活动常态化。与“雏鹰争章”结合,在学雷锋活动中,鼓励队员争创勤学章、爱心章、助人为乐章、诚信章等。与“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结合,开展关爱特困家庭、关爱小伙伴、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与劳动教育和艰苦朴素传统教育结合,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广泛辐射。与“手拉手活动”结合,组织“与雷锋小学手拉手”、“与炎陵伙伴手拉手”活动,同学雷锋,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积极创建“天心雷锋号”示范学校、“天心雷锋号”示范班级,培育“天心雷锋式美德少年”。

(4)活动层次化。充分考虑低中高三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建立可持续的德育教育活动体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教育,达成目标。

2、借节假日、纪念日、主题日契机,把握少先队“团结、教育、引导”基本职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系列感恩活动,植树节、地球日环保活动,安全教育日活动,“我们的清明节”活动,“我们的端午节”活动等,以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

工作日程

二月份

1、 制定工作计划

2、 继续开展“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养成教育活动

3、 总结寒假活动

4、 “老少同台话雷锋”座谈会

5、 召开少先队工作研讨会

6、 实施“青园小学学生加油券奖励计划”

7、 “安全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三月份

1、 启动并组织学雷锋活动

2、 以片为单位组织队课初赛

3、 妇女节感恩活动

4、 植树节环保活动

5、 安全教育日活动

6、 男孩 女孩俱乐部社团成立

7、 “卫生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四月份

1、 队课决赛

2、 “我们的清明节”活动

3、 地球日环保活动

4、 男孩 女孩俱乐部社团招募、切磋活动

5、 “学习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五月份

1、 第二届“男孩 女孩节”

2、 六一表彰活动

3、 参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争当雷锋精神传人”演讲比赛

4、 “礼仪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六月份

1、“我们的端午节”活动

2、号鼓队一队、二队pk

3、“就餐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七月份

1、 期末总结表彰工作

2、 布置并组织学生开展暑假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 消费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理论认为,目的和需要决定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目的和需要,便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也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和有待规范的不良行为。例如一场生日聚会,要选在高级酒店、手机、衣服、日用品等非名牌不用等等,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建立,需要良好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辽宁省营口市区所属中小学生共计230名。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为209份,有效率为95.4%。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营口市中小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结果

(1)中小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高档商品在中小学生中的人均占有率、中小学生每月的人均消费水平调查显示,在营口地区的中小学生中,对于名牌服装等商品的人均占有率达到68%,其中城市高于农村;而中小学生月人均消费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名学生的月支出金额达到了家庭平均收入的30%多。其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人均消费水平及高档商品占有率要明显高于农村。

(2)中小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大约有52.51%的学生会存在从众心理,大约34.73%的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大约12.06%的学生认为高档商品会为自己带来优越感。

(3)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调查。针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态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家庭认为,生活环境好了,给孩子多花点钱是应该的;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过针对消费观和理财观念的教育活动;而更有约72%以上的社会民众认为,“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花的,什么时候花,怎么花完全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三、结论

1.目前营口地区中小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现象

2.价值观教育、消费教育及理财教育缺失是形成高消费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是造成高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众心理。“流行”无处不在,在跟随“潮流”的过程中展示个性是支配他们消费的一种普遍心理。第二,攀比心理。在这种心态引导下,中小学生这种攀比消费的心理形成了不断膨胀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了心理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第三,虚荣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通过对高档商品的拥有来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获得别人的尊重,甚至妄想获得友情。

(2)大众传媒机构的误导和侵蚀。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媒体信息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蜂拥而至的资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是乐于被他们所接纳的,但正是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类信息让他们应接不暇,从而难分良莠。

(3)家庭消费教育观念的误导。中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忆苦思甜”,不想让孩子“吃苦”,他们总是认为“既然给得起,那为什么不给孩子最好的?”因此,无法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

(4)学校消费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因此,虽然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中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消费教育也应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学校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升学率的提高上,进而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消费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亲人之间的感情,给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负面效应,甚至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对中小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的消费观念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消费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将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有调查表明,在当代中小学生中,对传统美德的信奉下降最大的是“勤俭节约”,对中小学生加强节俭教育既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消费教育的继续。但是消费教育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合理便用零用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珍惜。学校更应当在广泛开展节俭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利用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出行为训练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消费教育之中。

2.推行理财教育

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教条式的道德说教对他们来说过于空洞和抽象,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多,这使得其个体性、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明显得高,进而对约束性道德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真实有效的理财教育和理财活动的开展,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就更能为中小学生所接受。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绝不能单单只靠某一方的力量,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会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来共同完成。因此,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效果。

4. 干预作用由政府职能部门执行

面对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形式和信息来源,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无法时时刻刻为中小学生建立起“保护屏”。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担负起“过滤及净化”的职责,还孩子们一方晴空,切实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 2004

[2]尹世杰:关于消费教育的几个问题 [期刊论文] -消费经济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