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0 17:3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工程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前景,GPS,GIS,R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控制测量技术

控制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中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控制测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PS测量技术的出现及不断成熟,成为了现代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一些信号干扰强或者没有信号的地方还需要传统光学测量方法的辅助。GPS测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高精度确定空间点位的三维坐标。水利水电中工程控制测量划分为测图控制网和专用控制网两种类型,和所有的控制网一样也是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方面组成。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平面控制网主要是三角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讨,现在发展为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GPS网、混合网等现代控制网测量技术.现阶段主要以GPS网应用最为广泛:大区域测图控制网基本采用GPS控制,中小区域测图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控制网作为首级网或采用多种设备观测的混合网;专用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边角同测网,部分工程采用GPS布设首级网或直接布设为GPS混合网。

二 变形监测

水利工程中到处可以见到很大的堤坝,堤坝的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坝体变形监测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大多数堤坝都是建在两边比较陡峭的岩壁中间,因此坝体两岸地形相对复杂,测量点的通视较差,以往传统的交会或极坐标测量方法精度有限,工作周期长,效果差,而且无法连续测量出变形量,不能及时快速的反映变形量。而G PS —RT K测量技术精度高、无需通视,实时,快速,可实现连续测量,为建立坝体监测系统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 水下地形测量

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手持GPS、GPS—RTK及CORS系统配合多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原来采用的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绳来采集水深数据的测量方法,手持GPS是以某已知点作为基准点,立在基准点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卫星信号,并与已知点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确定当时误差的伪距修正值,将这些修正值输入工地较正的参数中,用户接收机通过修正值来实时校正GPS信号,它具有全天侯、实时连续、高精度,方便快捷等特点。目前GPS-RTK及CORS系统定位精度已达到厘米级,且能够做到实时无验潮测量。GPS—RTK 水下测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下测量的精度,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测量周期,这也保证了测量工作能为施工部位及时提供水下地形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这三种测量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传统的岸上基准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测量技术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较大面积的水下地形测量.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轻劳动强度。

四 河道测量

为河流的开发整治而对河床及两岸地形进行测绘,并相应采集、绘示有关水位资料的工作称为河道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河道地形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水位测量;水面线测量;沿河重要地物的调查或测量。这些测量主要是用GPS-RTK来实现的。因为河道两边地物相对复杂,GPS-RTK更利于测量。

五 水利地形图测绘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多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同时测绘的测绘方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优秀数字成图软件如南方测绘成图软件,采用现代的先进测绘技术。不仅可满足不同要求的测绘成图,还可进行GIS前端数据采集与数据更新。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业方法主要有电子平板测量、数字测记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种模式。电子平板测量系统组成:全站仪+便携机+地形图绘图软件,包括测站和镜站两种作业方式,其特点是模拟传统白纸成图,作业直观,无需编码,测绘不易产生错漏,但便携机电池使用时间短、相对笨重且稳定性差。一般用在平坦地区、城镇地区,和电磁信号较差的地方地形测图,不适合环境条件恶劣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形图测绘。数字测记测量系统包括:全站仪/GPSRTK+草图+带有地物编码的内业绘图软件。缺点主要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是储存在仪器中,回到内业场所导出数据,绘图才能看到图形,作业不直观,测量点号与草图点号可能产生不一致,易产生地物错漏,对现场绘制草图人员要求较高,但适合各类环境数字地形图测绘。

六 前景展望

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面对地球数字化的挑战,摆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水利工程术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3S 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合理的将此项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中,必定会给水利工程测量工作带来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测绘技术将向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现代测绘技术方向发展;同时测量精度和速度会越来越高,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也会向电子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晏民,洪立波等.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J],2007

[2] 贡建兵,李振洪.GPS 监测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创建[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给予了关注与重视。生态水利工程本身就要求综合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是造福广大人民的举措。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则对施工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往年的经验出发,生态水利建设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作用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首要目的。

1、生态水利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人类当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性。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全方面的综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并要严格的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而在水利工程的实施中则要符合水力学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施工中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中产生危害安全的因素。从经济风险的角度来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程应尽可能的满足风险小且收效大的经济原则,但由于生态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所以水利工程建设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设计进行综合、反复的考量,对生态系统也要进行长时间的审查与评析,严格以安全性作为操作中的首要原则。

1.2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自组织的功能,且主要表现为具有可持续性,所以生态则在长期内能实现自我进化与发展。自组织是指生态中的物种经过自然的选择,最后寻找到符合自身生存需要的环境。在这个时候,生态环境其实就为物种创设了一个稳定的繁殖环境。事实上,自组织的理论与进化论之间本身就存在共通之处,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论探究的程度并不相同,其中进化论是针对所有生物的生存进行探究,而自组织则是针对于生态环境中的物种进行细致研究,而在生态水利建设中,也要充分的关照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不能为了经济效益的破坏生态的持续性。

1.3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而且河流的修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从长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生态系统的沉淀几乎要长达百万年的时间,进化的过程十分的繁杂、物种丰富多样。从短时间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转变与异化至少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河流在暂短的几年内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可以综合参照较为成熟的河流结构,并通过人力使它朝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当水利工程开始施工后,也就标志着即将要发生一个生态的转变,或许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并不会朝着预期的设想发展,而且也很有可能造成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要考虑到反馈调整原则,及时的转变方向,使其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2、生态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2.1 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保护生态系统,并通过种植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来有效的移植泥土中的各种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水体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为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创建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水体植物的丰富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水体植物的自净作用。在水体生物中也可能通过投放一定数量的动物来吸收和分化水体中含有的微生物量,这一举措能有效的协调生态动植物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的河道建设与改善中,从景观的角度来看,把睡莲等水体植物栽植在桥的两边,能营造出绿色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系统。

2.2 生态水利管理与经济和水土保持相结合

第3篇

关键词:环保;经济效益;平衡:可持续发展

引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管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优于对环境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1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1.1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从安全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务必要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相关规定,确保工程的规范性,要考虑雨水腐蚀河床侵蚀冲刷的特性,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固和持久性。在经济方面要始终保持投入小,风险小,收益大的原则进行设计。

1.2空间异质性原则

空间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具体就是空间异质性一般理解为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而缀块性则主要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的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加具体,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能允许更多的生物生存,这对于生态水利工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1.3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的自我恢复原则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不能一味用钢筋混凝土来建造而是要在大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造与“天造”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仅能取得生态的保护以及恢复方面的成效,还能够降低成本,降低工程造价,一举多得,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4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的群落的演替,群落多样性的增加都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完成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以后,就开始了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生态的演替是不可控的,它不一定朝着人们所想的方向去发展,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调整型原则,提倡科研人员,管理者,当地居民等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对话,协商,以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2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2.1满足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1个人每天需要喝水2L,早晚洗漱需要6L左右,加上餐饮用水,洗澡,洗衣服,卫生间等,1a1个人大概需540L,也就是0.54t,按地球的人口来算,每天所要消耗的水资源是1个很庞大的数字。而生态水利在传统水利的基础上对水工物进行优化,使它更高效,更环保地服务于人们。如果不对水加以调控,那么人们所需要的水的来源将会成为巨大的问题,生态水利的优势在于其比传统水利更加注重于未来,在自然界和人们每日所需之间做出一种平衡。

2.2拯救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的发展,地球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容乐观,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存在臭氧洞,人类环境问题已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比如酸雨,雾霾等。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因为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导致生态种类越来越单一化,水同样也是动物们的生命之本,而生态水利的目标就是恢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在河流的两畔不再是钢筋水泥做成的大坝,而是被鸟语花香围绕着的人工建筑。

3结语

传统水利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而随着人们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河流不仅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生命的载体。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李维俊.浅谈生态水利发展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4(72).

[2]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字: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21世纪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水利从普通水利进入到生态水利转变的发展期,从单一的、局部的水利进入到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水利,从简单的单维的水利进入到复杂的多维的水利,满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要求。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这样使得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坏,导致河流局部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最终杀跌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了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水库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阳的辐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并且由于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第二,影响河流的水质。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第三,影响气候和地质。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使得施工占地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将会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变,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恶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导致大量动物的被迫迁移,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二、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生态水利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在生态水利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就难于实现生态水利的目标。水利工程是生态水利的桥梁工程,它的一端是资源水,另一端是产业水,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个桥来实现,因此对水利工程必然要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运用、供给的全过程都必须满足生态规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在是单一的去建设,如果失去良性生态的可续性,我们的水利工程就不能立项、更不能建设,水利生态建设从一开始从规划上,就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性要求,满足良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设计上更要满足生态性要求的结构,就是实现生态管理和水循环再利用,无污染、无违害的生态运转。这就是说水利工程在整体系统上要满足生态性要求,每一处水工程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它即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因此,它必须满足整体的系统的生态要求。比如,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要求,更要满足整个水系的生态要求,不影响整体水系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

三、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发展途径

1.搞好流域规划,保护好河流多样化

综合流域规划是水利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条件,根据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水利工程多元化的发展。以发展水利的同时,又保护和维护好河流自我恢复能力为原则,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做好引水河渠、水库等水利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的树木、田地、乡村等形成一个完成的生态系统,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化、多样化的规划设计。

2.加强生态建设管理,建立水循环持续利用环境

水利生态系统不光要建设,还要保护好,一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流域管辖范围的生态环境分片、分段式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加

强封育保护,搞好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二是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三是建立水利风景区,注重宣传,加强人们对风景区的保护意识,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把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结语

我们一定要正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正确对待和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我们要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保护好水生态环境建设,促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具杏祥,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7).

第5篇

一、施工技术人员素养跟不上

施工技术人员是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的主体与关键,他们对施工技术有着直接的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说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由施工技术人员决定。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完满,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技术人员三心二意、懒懒散散、马马虎虎;有些技术人员在工作期间不遵守工作规则,办理私事、打电话、聊天等等;甚至还有些技术人员不服从管理人员的指导,做一些无理的争论。这些情况都会或重或轻的影响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方面的真正体现,不仅对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前景有着严重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对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的现阶段与未来也产生了深重的破坏性。

二、对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的一些建议

1、针对天气带来的防冻问题首先,渗防冻剂是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并且也是一种比较实际与实用经济的方法。其次,可以选用抗冻性高的水泥。我国各种水泥抗冻性高低次序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应首选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且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混凝土的水泥最小用量不应少于300kg/m3,水灰比不应大于0.6。再次,混凝土所用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在掺用含有钾、钠离子防冻剂的混凝土中,骨料中不得混有活性材料,以免与外加剂发生反应。最后是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2、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针对上述的施工人员的问题,首先需要将施工技术的相关人员做一个明确的分别,一部分是纯粹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关键的技术部分,对于这部分技术人才,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他们的技术培训以及及时的进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其工作的态度,不言而喻,技术人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效率。另一主要的部分是施工人员,在技术部分他们并没有占据多大比例,但是与关键技术息息相关的是围绕技术的施工部分,所以,他们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施工团队可以采取提拔优秀施工人员为技术人员的奖励政策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是进行金钱奖励,或者是将施工这一部分工作分配给某一个负责人,以此相互制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在冬季施工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冬季施工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能够避免汛期带来的一些麻烦,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水利施工工程能够具备度汛条件或者在汛前投入使用。当然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并没有达到十分完满的程度,仍然存在这一些不足,例如冬季气候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混凝土防冻能力差、技术人员素养跟不上等问题,但若使得相应建议得到真正的实践,相信水利工程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完善发展,最终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作者:张小丰

第6篇

4D管理系统是由清华大学研发的,一种先进技术,综合了虚拟现实、工程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它把施工进度与施工现场相链接,与各个方面的信息融为一体。通过它的数据引擎,该管理系统已经成功完成了对实际工作中数据的统筹,同时也达到了对施工过程中对数据进行评估的目的。基于网络,这项技术提供了多方面的功能,包括4D施工现场的管理、4D进度管理、4D施工过程的可视化还有4D资源管理等,实现了对人力方面、材料方面、场地方面还有施工进度方面的4D动态管理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模拟。该项技术的引入,为水利工程及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效而且科学的管理方式。

2对于该管理系统的分析

2.1仿真系统在整个过程中的应用

该系统是在循环运行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的计划技术基础上,建立两个模型,分别是活动模型和工序模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仿真模型是把工序模型作为框架,然后把框架里面的模拟工序在细分为活动模型,以计算结果和原始数据为媒介在两种模型之间传输来完成整个施工过程的模拟工作[1]。进行工作的全过程是该系统的基础,它被分成几个不同的小项目,然后该系统把原始数据及模拟出来的数据通过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技术进行整理,进而能够对整个工程进行预测评估。这样有利于对工程各个方面的评估,比如,工程材料、工程的进度、人员的配备、工程造价等,让各个部分成为一个不能拆分又相互制约的整体,从而实现统一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促使对整个工程全面的评估顺利进行。在真正进行评估时需采用仿真钟来完成评估,在这个评估过程中需要具备两个这样的设施,分别用于预测工程施工步骤和计算模型的运转,重要的是两个过程都不能着急,需要慢慢进行。

优化系统的应用:通过对施工数据的分析,该技术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了评估,下面把工程进度和资金作为例子,进行的一个系统的模拟:决策的变量N={N1.N2……Nm}其目标函数是MinC(n,t)=m(1)式中:i,1CiNiT(N),其中,MinT(N)。MinT(N)(2)式中:m表示施工设备的种类数;Ci为某种设备的台班费用;Ni为施工设备的数量;N为指所有设备的数量组成的一个向量;T(N)即为施工的总工期,其由仿真计算得出;C(n,t)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在设备上需要花费的费用。通过数学中的线性加权法来求解该目标函数,它的模型如下所示:MinY等于K1C’加上K2T’(3)在该公式中,K1K2均大于0,K1加上K2等于1;C’(N,T)等于C(N,T)/Cmax,T’(N)等于T(N)/Tmax。在这个优化计算的全过程中,要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设备根据其类别和数量进行排列组合,同时要整理出一切可行的对设备进行配置的方案,也就是列出N的所有取值,在根据费用、工期,确定K1K2。函数值Y最小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

34D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作用与前景

3.14D管理系统的作用

1)有效增强了管理的功能。该系统覆盖了同类系统的各种功能,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功能,比如施工资源、场地的布置、信息共享、网络化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施工进度、材料、设备等多方面的4D动态管理和可视化的模拟。2)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国外的同类系统一般多用于建筑工程上,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等,甚至已经慢慢延伸到隧道、风电等工程。3)实用性较强。该系统是根据我国国情研发的,建立了完整的4D管理机制,能够满足各个工程领域施工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很好的体现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及适用性,同时其是其他与之类似的系统无法超越的。

3.24D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给4D管理机制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4D管理系统将从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两方面发展。1)研究深度。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管理及施工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施工安全的分析、建造虚拟工程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保证其应用于研究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而且能够实现在建筑领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4D管理系统的意义重大。2)应用的广度。把该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到道路、水利、风电、桥梁等各个工程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在地铁和风力发电工程中的应用也正在研究之中。4D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施工中施工效率和在管理方面的水平,对于实现工程信息化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 基础灌浆 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从小浪底到葛洲大坝,再到三峡水电站。基础灌浆技术是建筑行业中一种对建筑地基进行施工处理的技术,常见于水利工程中。此外,基础灌浆对技术要求严格,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抗滑性、抗震性和防渗水性,故而采取合适的技术进行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意义重大。

1 研究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飞速进步和发展,水利工程在建设技术和和施工技术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水工建筑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体现形式,在解决农作物灌溉技术上极其重要,不单单得满足对我国农作物的灌溉需要,还得考虑到水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尽量达到最大利用率。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常应用于地基处理和工程加固工作中,主要是解决大坝渗水问题,由于水工建筑的特殊性必须利用此技术对水工建筑进行一定的处理以满足水工建筑的技术标准,避免渗漏现象出现。最后,虽然水工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在水工建筑的地基处理上的关注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合理科学应用灌浆施工技术的同时,尽快提升灌浆技术水平,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的质量。因此,可知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甚为重要,需要着重研究和鼓励发展,为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高效性提供途径。

2 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保障,需要对基础的施工严格要求。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在河流等流域中建设施工的,这就要求水工建筑基础质量达标以保证建筑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和稳定性。此外,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的质量也是整体防渗性的保证,需要高度重视。故而基础质量至关重要,需要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此部分的施工建设,科学合理地采用灌浆施工技术进行建设。在岩溶地区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原地质的基础施工;经过地形处理的基础施工。具体需要依据熔岩层的厚度决定,方法如下:

2.1 固结灌浆技术

固结灌浆技术是指将熔岩地区的地质进行处理,并巩固加强,以减少区域的渗透性。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大坝基础范围的拟建,在下游部分应力复杂的区域做好灌浆洞孔的布置工作;如果坝体过高时,需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灌浆洞孔的布置。布置灌浆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灌浆深度在5-9米之间;采取群控清洗和灌浆施工技术时,布置孔洞需要控制在16-35米之间。此外,固结灌浆技术必须具有符合相关规定的参数,需要保证在质量检查中洞孔数目不少于总数的百分之五。固结灌浆技术多采用于较厚的坝体,应用时将熔岩地基和坝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施工,这样既能使得灌浆品质增强,还能有效预防熔岩地基的浆液外溢。

2.2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根据灌浆原理可分为两种: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前者多应用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和大裂缝的灌浆过程中,而后者多运用到在一般的灌孔中。两者相比较,后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运用中将化学材料加工制作成为无颗粒的浆液进行灌浆,使得灌浆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提升了灌浆的品质。

2.3 大吸浆量情况灌注技术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吸浆现象,这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建筑的基础灌浆质量。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进行分步骤的多次灌浆;采取有效措施以消除减少压力;限制灌浆材料流动速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基础灌注,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灌浆质量,保证水工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2.4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与前三种灌浆技术相比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占地面积少;挖掘量小;操作简易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度小。此技术的施工原理是借助高压喷射枪进行喷射混合浆以加固地基。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作用显著,切实保证了灌浆的质量。

3 在严重漏水时的灌浆技术

有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水利工程建筑中漏水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筑质量。从实践经验可知,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筑建设选点错误,技术选择也影响了工程的防渗性。灌浆技术落后也会影响施工单位的效益,因此,在灌浆技术选择上需要及时更新传统工艺,选用先进的灌浆技术进行孔洞灌浆。

3.1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是最佳选择。膜袋的材质是尼龙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这种材质可以使得水泥砂浆在膜袋内快速高效地排出水,降低水泥砂浆的含水量,提快了风干速度。同时,这种材质的膜袋可以起到保存骨料的作用,阻塞性良好。

3.2 采取充填剂配料施工

一般情况下施工材料会选用砾石、水泥和沙子等。如果使用砾石进行施工,需要控制好砾石颗粒的大小;如果砾石达不到效果,需要配合一定浓度的水泥砂浆,用两者混合液作为填充料,以形成自然反滤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合理搭配,以发挥这些组合充填剂配料的最大效用。这些组合充填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颗粒傲视的在狭窄的区域内形成“桥梁”,在浆缝灌注时做好阻塞岩土层缝隙,形成自然反滤水层,阻塞整个通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水利工程基础建设关系到国民整体经济,还关系到民生,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鼓励水工建筑基础技术研究和发展。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不仅解决了巩固了水利工程的地基,还保证了水利工程基础建筑的工程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斌.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及要点的研究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5,(8):86-86.

第8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水利行业

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 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模拟、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是一门为区域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加工与管理技术, 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工具[1]。

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三个基本部分:计算机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地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见下图1。

1.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很强的空间性和动态性;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 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 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 作用于空间数据, 产生有用的信息, 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2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水利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步于80年代, 1983年国家科委新技术局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组, 标志着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上了历史日程。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人口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国土信息系统等。尤其是经过最近10年的努力, 我国GIS软件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已经形成了基础平台软件、桌面软件、专业软件、应用软件四个体系。国产软件在近一年时间里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型基础平台软件产品研发进展良好, 尤其是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的两个大型GIS基础平台软件表现突出, 在市场和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2]。

2004年年初, 美国劳动部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 Geo- spatial-technology) 、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一起确定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最重要技术。因此, 只有深入研究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水利信息化, 才能逐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形成。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可以对历史水情、实时水情及降雨信息进行精确的管理和查询,省级流域级水情数据库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可以说,该技术的应用使我国水利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为有关数据的高效使用奠定了基础[3]。

尽管GIS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我们水利数据及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水利数据量的不断增长,而国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在面对海量数据的同时又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国地理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协同我国的水利事业及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共同协调发展。

3水利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水文、防汛、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其他方面(如水环境污染、水环境保护、节水灌溉及水土保持等)。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水利政务、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等方面是传统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资源卫星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利遥感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等等,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 从水利行业本身来说, 正在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 加强水利基础数据库(如雨情和水情、旱涝灾情、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各种水利工程数据、社会经济等)的建设, 给GIS应用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水利管理决策的时效性要求和可视化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GIS技术来满足。

“数字水利” 是新世纪数字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与时俱进,将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4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利行业的发展前景

GIS作为储存和分析空间资料的强有力的工具,针对于水利信息系统的独有特点,因此在水利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在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及发展方向。

水利工程中有目标的数据库体系的建立和使用仍是GIS储存和处理空间资料的主要方向, 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对整个流域地形进行三维观察, 利用GIS分析实际问题将是GIS的发展方向。

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时, 资料的收集、储存和处理之间始终存在一个时间差, 最经济的办法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尽量进行空间的综合分析, 并对未来信息进行预测, 以此来制定工程规划方案, 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场革命。它与数据库、通讯技术和知识信息处理相结合, 可开发更好的具有一定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水利工程设计与管理中应该引用多媒体技术, 开发界面友好的系统, 并应用计算机图形( 图像) 模拟技术与GIS结合来解决水利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入神经元网络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理论, 集成专家系统( ES) 与地理信息系统, 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将使GIS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促进具有统一规范标准的多级、分布式具有网络通讯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 将更有利于处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水利问题[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模型技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备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未来必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也必将促进我国的水利事业迈向一个新的时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贾玲,尹明万.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水利行业的应用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2007.

[2] 刘艳林,文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水利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施工技术;重要性

一、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防渗施工的技术作为水利工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将水利工程的修建程度达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地步,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防渗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由于受到地形的因素影响严重,有时候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使用。所以对于做好防渗施工的工作是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想做好防渗的施工,就应当提升相关的技术,这就需求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知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施行防渗技术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当地去考察,因地制宜,制定出最符合当地地形和情况的方案,才能在该竖立工程中将防渗施工技术的优点最大化。提升水利工程的价值。

二、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防渗施工技术作为水利工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防渗施工技术做的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和寿命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经常在防渗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水利工程的防洪水平尚未达到规定的水平,因工程质量本身存在的渗漏现象。其次是在水利工程的需求和防渗施工的技术不匹配,没有做到完全的符合,以至于出现渗漏问题。再次的因素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没有达到防渗施工所需求的科学水平,对数据和全局的掌握不够深刻和清晰,影响到了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产生渗漏,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最后是因为防渗施工技术当中使用的材料和相关的施工设施不匹配,影响到整体效果,也会严重影响到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当中的效果。

三、防渗施工在水利工程中的技术分析

(一)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成墙的防渗施工技术

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成墙防渗施工技术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防渗技术,该技术的性价比较高,效果好,施行方便,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而且成本不高,该方法在防渗的施工中的发展前景很广阔,经过科学的发展和合理的开拓,该方法能够做到最大的成墙深度达到22m,水泥土的渗透系数小于每秒10cm,抗压最大强度超过0.3MPa。该技术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多头深层搅拌桩机,一次性多头钻进,并且将水泥喷洒到土体地基当中,然后进行搅拌,充分的让土体和水泥进行搅拌和混合,形成一组完整的水泥土桩,利用多次的多头钻进,形成互相搭接的一片水泥土桩,浇灌出一片防渗墙,最终水泥土防渗墙完成。

(二)锯槽法成墙的防渗施工技术

如果想要施工的效率比较高的话,锯槽法是首选,因为一般的施工技术当中选用的都是连续的成槽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有独特的特点,墙体连续且成墙较深,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的黏土、沙土、只要小于100mm的沙砾的石底层都可以施行。在施行后的防渗墙体的宽度在0.2~0.3m之间,用泥浆进行凝土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倒空中切割的时候,向前移动进行开槽作业,移动速度控制在一小时0.8~0.5m,循环使用正循环和反循环两种循环方式,最后记得将切割下的废渣和建筑体排除槽外,这个过程可以借助排渣系统。

(三)链斗法成墙防渗施工技术

如果遇到在底层中,沙砾的含量不超过3%,而且沙土和颗粒直径比较厚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的方案就是链斗法了,链斗法是防渗施工技术当中的一项典型技术,就是用带有旋转链斗式的开凿机在下面取土,然后开始挖沟槽,最后用泥浆进行灌注,形成一个有效的护壁层,进而达到防渗的效果。提升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这种方式的槽深在10~15m,宽度在16~50cm之间,必要情况下可以选择酌情加固加厚。

(四)射水法成墙防渗施工技术

对于比较细腻的沙砾底层,比较适合于用射水法成墙的防渗施工技术,这一施工技术的主要要求是适用于颗粒直径小于100mm的沙砾底层,需要造孔剂成型器何以设备,进行高速的水流喷出,进行上下运动对孔壁进行修正与切割,对土层进行切割的作业。该方法的效果可以正反循环,使用泥浆进行护壁,在槽孔形成的时候,建筑起薄壁的防渗墙,该方法需要在水下作业,使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用塑性混凝土也可代替。射水法成墙的防渗施工技术一般成墙深度在30m,墙体较薄,在0.22~0.45m之间。

(五)灌浆防渗施工技术

有一种功效比较高,成本比较低,而且原材料要求不高,来源很广泛,防渗的效果非常棒,这种防渗施工技术就是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了。相对而言,这种技术虽然有以上的优点,甚至使用的设备也比较简单,但是相对而言,该技术对地形的需求比较大,如果遇到特殊地形或是有喷射盲区,有可能会导致局部位置漏喷。即使对于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定向喷射的方法,甚至是摇摆喷射或是旋转喷射的方法,但仍旧会导致一定的不稳定性。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水泥浆在高压的环境下对要进行防渗施工的区域进行底层破坏,破坏它的结构,使得该区域的沙砾。尘土、以及土颗粒与泥浆进行充分的搅拌和掺和。定性稳固后形成一个有效的防渗层。

四、结语

防渗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根本技术,在进行防渗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实地考察,实事求是,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客观因素和相关条文等主观因素出发,选用出一条合适的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增强管理力度,加强对防渗施工技术的监督,选用合理的材料,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确保能够让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的使用中最大程度的将其作用施展出来,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其所产生的价值。将其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馨遥.水利工程中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工程设计;要点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对于周围的水利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建设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水利工程不仅要保证其整体的质量,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逐步成为工程设计的考虑方面,现代水利工程的应用而生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和人民对于水利建设的高需求,因此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其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完善,以下笔者简要就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加以阐释。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处于一种稳定发展的状态,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日趋完善,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与此同时,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对生态因素加以强调,以期突出工程的美学价值。具体来看: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及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全面转变,而这种工程的发展与变革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整体管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水利工程的设计管理的中心逐步由专业化及综合化向项目管理转变。与此同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标注体系在内容、指标以及监督等方面的调整,相关部门也对部分法律法规、准则条例、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二)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说是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针对多数设计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不同的设计单位加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并在改善用人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设计人才的合理选用和强化培养,使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三)水利工程设计对生态因素与美学价值的强调更加突出

现代水利工程在注重其基本功能的导向作用下,对景观设计的重视度也有所提升,水利工程的设计强调工程的艺术、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在关系上的调和性。随着工程设计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环境景观化和建筑艺术化水平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逐渐融入到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当中。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状态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把握“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主题,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

可以说,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正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不管是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的结构体制还是设计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加强和提升。但从工程设计的执行与落实现状来看,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发展状态并不是很好。

首先,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偷工减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尽管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只有立足于这些问题,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

三、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水利工程设计前,应研究工程所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设计时应解决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和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使设计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一)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水利工程应满足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要求,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做到经济合理。例如现代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除应满足一般的防洪要求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游人进入,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亲水、嬉水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遵循以人为本策略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设计者应该把更多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高品位的景观和环境。

(三)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现代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四)坚持生态化和自然化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景观以及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

(五)将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并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应重视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六)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作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水利工程,其文化品位通常是决定该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计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风俗等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建筑、水域、绿地的布局和规划,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七)水利工程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工程的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必须对工程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保证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解决好工程与环境协调这一问题,保障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必须摒除传统世俗的审美及评判标准,避免病态空间的构建和国务装饰问题的发生,在减少视觉污染的同时,使整个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许长云,范立康.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探讨[J].江西建材,2012,06:150-151.

[2]杨清义,贾海滨,孙业海,王立宣.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及关键点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3,13:54+56.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发展;维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加强了对水利工程的关注和建设力度。水利工程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发展大业,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无论对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对农业的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等形势,水利工程在项目建设、维护和管理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它的问题和弊端,本文将从浅谈这些问题出发,力求针对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1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维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项目投资管理机制不健全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对国民经济及国民生活生产有直接促进作用。不过,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在前期建设缺乏健全的投资管理机制,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容易出现漏洞。如果不能实现专款专用,水利工程建设工期无法保证,意味着建设不能按计划执行,对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都将有直接的影响。

1.2 工程老化,维护不到位

有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修建的,修建时也只是按照当年建设要求和标准来实施,那时的技术水平、人力等都不够先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旧的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需求,工程老化严重,设备设施也明显落后,维修维护不及时,很多工程和设备已经年久失修,长此以往,水利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旧工程问题未解决,新工程还要开展。由于技术、人员等受阻,进度缓慢。新旧工程问题频发,农业生产供给不充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3 管理机制落后,缺乏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的习惯和思维已经固定,很难随着新的体制做出改变。很多人安于现状,发现问题也只是按照以往的方法进行维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维修维护制度的执行力度。同行业之间缺乏竞争机制,管理机制落后,加上内部分工不明确,致使维修单位维修不积极,很多问题只是应付,使水利工程开展频频受阻。

水利工程需要有技术资料作为支撑,工程的建设需要根据技术资料设计来开展。但是,如果水利工程的设计缺乏风险管理,就会导致监督机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素质不达标,施工手段和技术粗糙,偷工减料,又缺乏专业人员对施工进行监督,即便工期很快,工程项目的质量也肯定不合格。如此种种,给我国水利工程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4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水利工程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强的行业。目前而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缺乏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技术人员学历不高,能力平平。水利工程范围广,工程大,管理人员匮乏,只能完成本职工作,日常巡查和监督无法正常履行;专业人员经验不足,实施也不够规范,做不到及时进行日常维修和养护。外加水利工程行业待遇较低,很多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人员不愿加入。

2 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2.1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

各级水利工程单位应加强维护和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完善水利工程体制,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改变原有旧体制下形成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适应新体制和新要求,做到规范操作,出现问题,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实现专款专用,把维护和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制定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此外,还要完善投资管理机制。水利工程主要靠国家拨款来扶持,因此,需要落实好国家扶持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应严格把关水利工程前期、中期及后期建设及维护,每个阶段都进行监督有利于避免出现重大问题。一切事情以国家利益为首,强化资金管理,改善财务审计制度。

2.2 广招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覆盖范围广,渗透性强。因此,要想各方面都做到有效管理,就需要招聘一些综合素质高、管理水平高的监督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抓到工作的重点,有问题能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监督工作有效进行。此外,由于水利工程是一种技术要求很强的行业,还要广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最好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发现问题能快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可以对水利工程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或实践演练,有针对性并且分层次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壮大水利工程单位队伍的同时,整体提高水利工程单位人员的素质水平。适当对水利工程人员的工资进行调整,为其提供合理的待遇,让专业技术人员看到此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争取让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这个大部队。

2.3 完善水利工程养护制度,加强日常维护

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制定水利工程维护养护制度,针对工程实施情况制定适合的维护方案。可以制定专项维护和日常维护,专项维护主要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问题提出的维护方案,破坏面较大,难度相对大的问题;日常维护主要针对日常临时发现的问题,比如自然、认为等因素引起的破坏较轻的突发状况。在制定专项维护和日常维护时,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国家经费,避免毫无计划的浪费国家资源。进行专项规划,有利于把经费使用发挥到最大化。如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充足的话,就可以加强监督和巡查,职责分明,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可以严格按照维护制度经常、全面巡查水利工程工作。及时上报,定期总结。可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考核,利用竞争的方式提高水利工程单位管理水平,增强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人员积极性和凝聚力。

3 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项目,建设需要谨慎,维护和管理更需要用心,维护和管理才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要确保水利工程为国家带来最大的效益,为人民带来最大的福利,就必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及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和巡查,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的维护和管理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要适应新形势做出合适的调整,将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工程建设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从根源上杜绝隐患。

参考文献:

[1]陈彦来,窦艳宾,袁溪芸.分析黄河水利工程维护与管理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4(8).

[2]袁溪芸,陈彦来,窦艳宾.加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11).

[3]武巴特尔.分析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8).

[4]曹俊伟.八一水利工程建设维护现状调研及管理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5]江华.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问题及措施[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5(1).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操作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是人类社会中影响较大的事件,因此人们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关注。当今,水利工程的发展要求其自身必须要与生态相结合,于是有了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出现。本文首先对水利工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生态水利设计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而得出其设计的相关原则。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工程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

为了能更好地、更持久地为人们服务,按照工程力学等相关水利工程理论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必须保证安全,达到抗损耗能力强等建设标准,要做到在实际中能够抵御各种严酷气候条件,还要按照相关原理确保工程符合自然生态特征和规律,避免因违背客观规律而造成的过度消耗。如此,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方案的筛选过程中务必进行多项指标比对,反复考量利弊,坚持选择具备水利和生态两者最佳衔接点的设计方案。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般来讲,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物种丰富度就越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好,加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扩大,特别是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建设更是给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需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恢复甚至提高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前期河流进行大量生物调查以及现状勘测,工程建设符合河流的地貌学原理,并通过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在对河流地貌进行调查以及数据处理和管理的过程中,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是很好的工具,借助于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可以获得大量的河流地貌信息,并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

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的表现,通过物种选择,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存活下来,不适应的物种就会被淘汰。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也遵循这一原理,可以这样讲,生态工程设计其实是一种辅助式的设计,自然生态系统会通过自组织功能等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物种,并形成相对合理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生态工程中,人力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生态水利工程要求人们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与自我设计的能力,每个水利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尊重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需求,以实现两者的和谐。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能力取决于各种生态因子以及多种其他因素,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提高对生物入侵的防范意识。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要在大景观尺度上上进行,收到的效果比较好,成功率也比较高。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范围的系统,涉及到多种因子以及功能作用,人类活动是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水域的生态环境局域流动性、随机性等特点,伴随着降雨以及水温变化等,水域生态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中会呈现扩展或收缩的状态,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还有信息的交流,因此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决不能单单从一条河流入手,而要掌握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包括空间的动态性和时间的的动态性,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好长期进行修复工作的准备,同时进行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从整体上提出整体的、综合的修复方法。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群落逐渐稳定,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代替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修复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河流生态修复不能心急,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是在模仿河流生态系统机构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一个完整而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水利工程从建设伊始,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漫长的更新演替过程,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使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这就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有别于传统工程建设确定性的设计方法,而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的方式,以监测为基础,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评估,采用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

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操作

1、加强水文过程分析及计算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依托生态水文学及工程水文学,对上述两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把握,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完善设计控制基础。设计人员要依据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状况及环境空间资源状况、规律等对生态目标进行建设,形成以资源控制及优化为目标的水文分析体系。

2、识别工程设计与敏感提升

识别工程可以有效改善生态水利工程中生态指标的分析准确性,确保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建设和谐一致。在识别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依照工程直接与间接影响目标,对生态环境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形成完善生态控制指标。设计人员要依照生态敏感点与生态工程建设之间的影响状况及关系,对识别价值进行合理设置,依照工程安全性及经济性原则要求,对识别进行的等级划分,完成识别评价。

3、反馈系统监督、控制系统设计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系统设计主要是依照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反馈建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成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分析,依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及生态系统动态转变,建设动态反馈调节主线。要依照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效果、结构动态变化量对生态水利工程内容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实现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反馈调节质量和效果,确保深入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建议

1、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有机结合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结合环境工程的相关科学理论,统筹兼顾,水量与水质合理调配,尤其是将水污染治理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相结合,克服设计过程的阻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周围农田的水量供应情况,这是最应该重视的,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还要注意与原来的水利工程协调运行,将供水的区域重新规划,达到合理使用的标准,生态水利工程与其他众多的建设工程有机结合,相互辅助,提高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水平,促进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2、结合生态水文测验资料进行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之初,要详细收集当地的生态水文测验资料与参数,并加以详细分析,评估工程的可行性以及施工难度系数,计算出工程由设计阶段到后期养护的总成本预算。根据当地具体的地理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追求生态和谐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是工程水文学以及生态水文学,二者之间缺一不可,只有充分结合生态水文测验资料来对整个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才到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争取将生态水利工程队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明确生态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首要准则就是明确生态目标,确定生态内容。设计完成之后,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生态目标与生态内容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结合科学理论,并在多方意见的综合指导下做出相应的变更,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对生态目标的影响,对生态内容与生态目标的落实一定要具体到位。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保护的初衷不被改变,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保障生态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达到预期的标准。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促进生态学与水利工程的结合,要求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发展需求,还要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由于经验积累问题上的不足,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 张雅,邓丽,王展. 如何在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J]. 河南科技.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