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节能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海南;高耗能行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海南高耗能行业发展情况
通过“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海南工业快速发展,其中,以油气化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800万吨炼油项目已投产,8万吨苯乙烯项目已竣工,投资约8亿元的福耀玻璃二期已动工,该项目建成后,海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玻璃生产基地。
(一)以油气化工、电力为主,初具全国性竞争力。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产值达到545.7亿元,同比增长124.1%。高耗能行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54.4%,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电力三大行业产值合计占比高达90%。目前,海南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电力等重工业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并具备了全国性的竞争力,如中海化学已成为国内化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南炼化成为中石化的样板炼油厂。
(二)盈利能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21.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31.3%,年投资利润率达到57.5%,同比提高28.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良好。
(三)行业发展的局限性逐步体现。由于大量高耗能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加之配套规划滞后,一方面造成电力、天然气供应紧张;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0万吨,两项指标均超过国家下达的指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一)能源缺口风险。高耗能行业的急剧发展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据有关部门分析,按照目前的能源效率和开采水平,假定我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保持在7%、8%、9%的水平,到2020年以后,每年的石油缺口将分别达4.5亿吨、5.4亿吨和6.4亿吨。若像现阶段增长率在10%左右,石油缺口会更大。海南近年来由于大量高耗能工业项目的动工投产,用电矛盾突出,据有关部门预计,2008年海南的电力缺口将达到43万千瓦。由于对能源依存度高,能源缺口将直接影响高耗能行业的平稳运行。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能源缺口的扩大化提高了高耗能行业所需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以石油为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为50%左右。而这又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原材料定价权的缺失,一旦原材料价格走高,高耗能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原材料成本风险。2008年一季度海南炼化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成本支出增加23.13亿元,亏损8亿元;一汽海马受钢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产值同比减少6.24亿元,下降25.2%;华能海口电厂受煤炭、海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亏损1.2亿元。
(三)环境政策风险。伴随着海南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环保压力迅速加大。而随着环保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监督检查执法力度的加大,高耗能行业将面临更高的污染标准要求、更严格的政策监管环境。这一方面意味着高耗能行业企业环保成本的加大;另一方面如果发生环境污染,违规成本将大幅增加,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四)行业信贷风险。近年来,海南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控制对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贷款增加额仅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1%。信贷资源对高耗能行业的介入程度有限,且贷款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短期内风险可控。但根据对上述三类风险的分析,高耗能行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高,环境因素变化极易影响行业运行,而投向高耗能行业的大多为中长期信贷资源,长期来看,隐含着较高的信贷风险,需引起关注。
(五)优势资源风险。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一旦伴随高耗能行业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区域生态的承载能力,引发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将丧失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
三、控制高耗能行业风险有关建议
(一)推动高耗能行业合理发展。一是合理规划高耗能行业发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能力配置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推动建立行业单位能耗指标体系和污染监测系统,及时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节能减排标准的高耗能企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努力推动节能工程建设,推进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项目和醇醚类替代燃料开发及应用,缓解能源约束性矛盾。
(二)积极防范高耗能行业信贷风险。应完善针对高耗能行业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机制。对于已有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的银行,应当提高对该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加大对相关能源、原料供应、行业政策变化的监测分析力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等突发风险,能及时启动应急方案来化解和规避风险。也可考虑通过引入行业保险等方式,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
(三)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一方面加强海南金融机构和能源、环保部门的信息联动,把能耗、环保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运用绿色信贷手段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如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推出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四)以产业投资基金为杠杆,为海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应着眼于集约式发展,提高投资的效益和产业的科技含量。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通过不同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合,为海南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整合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拓宽优质产业的融资渠道,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能源战略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禅城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能源的巨大消耗,能源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制约作用和对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压力日益增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本文根据2011-2013年统计资料,对近年来禅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状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工业能源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一、工业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区加大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全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了大力的整治,相当一部分陶瓷、纺织、印染、化工企业转移或关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效果显著,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2%,2012年同比下降9.2%,2013年同比下降3.3%①
通常一个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能源数量越大,加工转换效率与该地区的能源消费水平关系越紧密。如果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高,则会促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反之,会升高。2013年全区二次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折标煤为12.64万吨标准煤,产出量为6.07万吨标准煤(折当量、产出电力折标系数按1.229计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48.0%,,比2011年上升3.44个百分点。
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从行业结构看
十大耗能行业能耗占8成以上。
2011-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十大行业,这十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8成。(见表1)
表1 2011-2013年全区重点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表
2011年比重(%) 2012年比重(%) 2013年比重(%)
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总计 100.0 100.0 100.0
十大行业合计 86.3 82.5 86.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9.9 46.2 4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7.3 6.6 5.8
纺织业 6.5 5.1 5.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6.5 6.7 7.2
金属制品业 5.4 2.6 2.4
造纸及纸制品业 5.3 6.5 4.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3 5.0 6.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8 6.5 7.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1 2.7 2.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5 0.8 0.8
从 “十二五”以来各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区行业结构调整的成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直是我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区的四成;六大高耗能行业之中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从2012年开始已大幅减少,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亦逐年减少;造纸及纸制品业占比从2013年开始明显下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比则有所上升。
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六大高耗行业我区存在其中五个行业。“十二五”期间该五大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3年比2011年净减2.75万吨标准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净减21.87万吨标准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净减2.00万吨标准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净减3.54万吨标准煤,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净减6.57万吨标准煤。
(二)从企业结构看
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源消耗量比重超过50%。
“十二五”期间,我区共有52家企业纳入省重点用能单位监控范围。该52家重点用单位2011年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3.22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51.1%。其中煤炭消费量为54.79万吨,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总量的95.5%;消费电力14.91亿千瓦时,占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总量的31.7%。充分说明我区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耗对全区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污染整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到2013年,52家重点用单位搬迁或停产10家,所剩42家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0.42万吨标准煤,净减22.8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为44.75万吨,净减10.04万吨;消费电力13.31亿千瓦时,净减1.60亿千瓦时。
年耗能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超6成。
2013年,全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千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有35家,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0.80万吨标准煤,占全区综合能源消费量的60.6%。有74.9%的企业年能源消费总量在1千吨标准煤以下,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区总量的16.7%;而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单位数仅占0.3%,综合能源消费量却占10.5%。(见表2)
表2 2013年禅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组表
企业名称 企业数
(个) 比重
(%) 综合能源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比重
(%)
全区合计 702 100.0 116.81 100.0
5万吨-10万吨 2 0.3 12.22 10.5
1万吨-5万吨 19 2.7 49.12 42.1
5000吨-1万吨 14 2.0 94.57 8.1
1000吨-5000吨 141 20.1 26.55 22.7
1000吨以下 526 74.9 19.46 16.7
(三)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看
在我区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主要消费的能源品种有煤炭,电力,天然气和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石油制品。从能源消费品种看,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煤炭、柴油、燃料油等消耗大、高污染的能源品种消费量大幅下降,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见表3)。
表3 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变化表
指 标 名 称 计量单位 消费量合计2013年与2010年消费量差额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原煤 万吨 30.54 29.23 25.74
煤制品 万吨 22.65 20.59 16.79
柴油 万吨 12.53 3.22 3.50
燃料油 万吨 22.89 3.94 3.79
天然气(气态) 亿立方米 2.76 2.28 2.19
电力 亿千瓦时 46.97 40.10 42.34
1、煤炭: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使用的煤炭类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煤制品。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和煤制品消费量为53.19万吨,到2013年,下降至42.53万吨,主要是得益于行业结构优化,淘汰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企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改用天然气。煤炭消费最多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013年原煤消费量25.94万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61.0%。在制造业中,其次是造纸和纸制品业,消费原煤7.05万吨,占原煤消费总量的16.6%。
2、电力: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电力42.34亿千瓦时,电力消费最多的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3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1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0.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7.3%;纺织业占5.2%,以上五大行业电力消费量占全区比重达67.2%。
3、石油制品: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使用的石油制品类能源主要是柴油和燃料油。“二十五”期间,我区关闭、搬迁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同时鼓励企业油改气,柴油、燃料油消费量大幅减少。特别是电厂油改气,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天然气:为整治大气污染,近几年禅城区以工业燃料替代作为突破口,推动全区工业企业开展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改造。2011-2013年全区天然气消费量均在2亿立方米以上。由于油改气,煤改气需要投入设备和资金,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改造的还是少数,我区天然气消费总量仅占全区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2014年,我区将继续加大对煤炭、石油制品类能源的监控力度,天然气的使用将会逐渐增加,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针对我区节能降耗的几点思路
1、建立鼓励开发利用优质能源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用能以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余热余压、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极少,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需持之以恒。一方面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促使能源消费品种换代升级。鼓励、扶持企业生产设备改造,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和废料的循环利用。
2、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加大调控力度。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应对单位能耗大的产业进行适当制约,对传统产业中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进行淘汰和压缩,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招商引资要选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3、加大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支持和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优质、清洁和高效能源的使用率。要通过节能技术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水平,提升能源经济效益,促进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有计划地利用先进节能设备把陈旧落后的高耗能设备逐步替换下来,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也可以节约开支,减少费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4、加强节能宣传,提高节能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节能知识,提高企业节能意识,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企业掌握节能技术,宣传节能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表彰在节能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查处和曝光严重浪费能源行为。通过节能宣传活动,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整体节能意识。
注释:
①2013年数据均为初步数据。
一、前三季度能源消费的主要特点
1.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下降
前三季度,福山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2.1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27%。能耗增幅较一季度、二季度分别下降0.54、0.16个百分点。福山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23亿元,同比增长16.6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89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56%。
2.电力消耗量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福山区全社会用电量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55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用电量14.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81 %;其中工业用电量1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77%,轻工业用电量1.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重工业用电量10.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8%。第三产业用电量8706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9%。
3.轻重工业能耗占比稳定
前三季度,轻工业综合能源消费11.74万吨标准煤,占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7.84%,能源消耗量同比增长12.7%,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1%;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30.4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2.16%,能源消耗量同比增长14.6%,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7%。
4.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有所下降
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74%,同比上升3.28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5.71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7.25%,单位能耗下降4.27%,降幅超过规模以上工业能耗0.71个百分点。
5.重点能耗企业消耗占比较大
前三季度,福山区重点耗能前10名企业综合能耗24.54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耗总量58.19%。其中冀东水泥(烟台)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18.29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3.37%,较去年同期增长2.19个百分点;烟台宝钢钢管有限公司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3.69万吨标准煤,仅此两家企业综合能耗占全区52.12%,比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上工业能耗增长6.84个百分点。同时,烟台北方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烟台首钢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山东)有限公司、山东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分别耗能5208吨标准煤、4611吨标准煤、3955吨标准煤、3246吨标准煤,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04%、55.31%、3.08%、-2.55%。重点耗能前10名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78%,比全区万元增加值能耗低0.22个百分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消耗走势直接确定了全区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的能源消耗方向。
二、节能降耗工作存在的问题
1.原煤使用占比过高
今年前三季度,福山区规上工业企业原煤累计消耗27.54万吨标准煤。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总量占全区规上能源消费总量的65.31%。高碳能源占比过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大量直接消费煤炭,不仅造成能源利用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对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对大气的污染严重,将直接威胁人民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用电结构不甚合理
福山区的用电结构比较单一,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中用电量大的重工业企业依赖性较强。前三季度,福山区工业继续迅猛发展,工业用电量10.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1%。其中重工业用电9.35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总量85.62%,同比增长19.8 %,高于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
3.部分主导产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平均水平
当前福山区三大主导产业对我区经济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特钢产业的发展不断拉高全区能耗水平,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宝钢钢管前三季度产值为11.5亿元,同比增长5.5%,能源消耗3.69万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2%。主导企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是拉动福山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工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但主导企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高于全区单位GDP能耗对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强化全社会节能管理
切实推进全社会领域节能工作,既要抓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也要大力宣传和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搞好政府机构、商场宾馆、医院学校等建筑空调温度控制工作,加大灯光密集等耗电项目的节能监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预留能耗空间。在建筑领域,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管,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建材、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
一、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突出工业的节能降耗。“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是其主导力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97%。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在逐步上升,能耗总量超百万吨企业3个;超十万吨14个。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着力点仍然是工业,而耗能大户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如济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的废渣利用等。但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某些重化工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耗能最多的部门,也是可以取得节能效益最显著的部门。工业节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具体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确保实施。
重点二:突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一产占1.11%;二产占62.77%;三产占24.15%;居民生活占9.49%。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是破解节能减排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三产发展迅速,二产降、三产升的趋势逐步显现。但目前第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商场、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显过大,这些行业的能耗并不低。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社会能耗3.1%,万元gdp能耗仅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的观点,要优先发展以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重点三:突出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倡导、企业践行的准则,更应该是居家生活的自觉意识,比如人走灯灭、推广节能灯、调节空调温度、拧紧水龙头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能行为不可小觑,专家指出,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省电80%以上;夏季空调调高1~2摄氏度,可省电10%;节约1度电可节省约400克标准煤和4000克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如果按全市600万人口计算,那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提倡全民总动员厉行节约,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调动每个公民的节能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行为深入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认为,要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六大措施力促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1、着力推进结构节能。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成为我市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为此,对高耗能行业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正在生产的高耗能行业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产品结构上,有步骤地发展相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力争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突出抓好技术节能。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调整产业结构带来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仅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当前亟需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改进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真正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
3、合理布局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跨行业、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良性循环,降低项目合作成本。重点要在钢铁、电力、化工、酿造、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的。
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培植技术标准示范企业。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
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湖南是缺能大省,也是耗能大省。年综合能耗近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单位GDP能耗1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以及镉、砷等重金属的排放总量也居全国前列。面对能源与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的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解节能目标,落实减排责任,突出抓了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指标有所下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明确了目标责任。省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将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进行了认真分解,并下达到14个市州,明确了各市州和各相关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各市州也根据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2、出台了政策措施。顺应发展的新要求,将“降能耗、减排污、保耕地”作为约束性指标,列为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调控目标,并通过行政、投资、财政、税收等手段,严格目标管理,狠抓落实。同时,组织制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以及节能、节水、节约集约用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有效地推动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3、实施了重点整治。一是把工业节能作为节能降耗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年耗能1万吨以上的300家企业作为能源消耗重点调度分析对象。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确定了年耗能4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03家企业(含千家企业)落实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推动企业节能。二是重点抓好国家确定的株洲冶炼集团、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和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3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召开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推进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推动了对洞庭湖、水口山、清水塘、竹埠港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执法力度,加大了对锰三角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打好了洞庭湖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对湖区234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实施关停,洞庭湖水质由五类提高到三类,污染减排实效迅速显现,解决了饮用水安全等突出环境问题。2006年,湖南共出动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立案查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260起,关闭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非法排污企业45家,停产治理62家,全省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已基本取缔。
4、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从产业结构看,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上半年,全省继续加大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下大力关停了洞庭湖区5万吨以下化学制浆企业和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以及金竹山2台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新投产了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进一步提高。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连续下降,2006年为54.3%,2007年1~3月为54.1%,1~5月为53.9%。从投资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39.2亿元,增长34.1%,低于同期城镇投资增速3.7个百分点。
5、组织了区域合作共同推动节能减排。组织泛珠三角区域各方环保部门负责人,召开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共同敲定了本年度在环保方面的7项合作重点:共同抓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上的合作;继续推动区域环境监测和监察合作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合作;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合作;继续加强环保产业合作;推动跨界重点环境问题解决的省际合作。
2006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1.3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9%,这是“十五”以来首次下降,下降幅度在全国排第8位,在中部六省排第2位,全年完成节能量360万吨标准煤,没有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300家工业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9.45%,主要产品单耗平均下降4.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比2005年分别回落了3.78和2.65个百分点,增长趋势减缓。
2007年上半年,列入国家重点支持节能改造国债项目15项,总投资近20亿元,落实节能和污染防治国债资金近2亿元。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湘28家企业投入节能技改资金9.26亿元,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29个。据统计,1~6月,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6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03%,其中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和电力5个行业的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0.6%、7.2%、6.2%、5.7%和5.0%;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节能量203万吨标准煤。300家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耗下降13.5%,主要产品单耗平均下降6.4%。
二、节能减排面临严峻形势
尽管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初显成效,但当前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中,高消耗、重污染的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火电等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有主导地位。冶金、电力、纺织、化工等10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总耗能的近90%、全社会总耗能的60%以上。钢铁等9大高耗能行业,在创造全省53.4%的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同时,综合能耗量占全部工业能耗的60%以上。工业39大行业耗能中,能源消费总量按等价值计算,居前10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纺织业,这10大行业的能耗占工业耗能总量的89.5%,占全社会耗能总量的61.2%。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全省能源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占92.1%和92.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2006年,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比2005年增
加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电力、水泥等重工业增长21.1%,造纸等轻工业增长18.4%。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退不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还不能完全遏制,增加了节能减排的压力。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价格较低,未能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未能反映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和生态的补偿成本,未能反映节能的政策导向。因此,节能减排的市场约束也比较乏力。
2、节能减排基础工作亟待加强。一是资金投入偏少,制约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以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为例,计划确定的重点环保项目108个,总投资112.87亿元,但有42.7%的计划投资难以落实,资金缺口高达48亿元。投入不足导致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减排成效。“十一五”环保重点工程预计投资328亿元,增加环保投入的压力更大。二是基础工作弱。主要是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为缺少必要的调控手段,对节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燃油税、供热收费改革等政策尚未实施,缺乏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节能减排管理体制不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力量不足,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弱化,导致基础工作薄弱。节能减排数据统计制度尚未健全,能耗难统计,数据不精确,可信度不高,导致对节能减排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三是科技含量低。节能减排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此项工作仍比较薄弱,跟不上节能减排形势的需要。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迁就现有技术水平,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很少。
3、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就资源来看,一方面,湖南省资源总量并不宽裕,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石油、天然气、富铁、铜、铝等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82吨标准煤,比全国水平高出10%,万元GDP水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从环境来看,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湖南省GDP在全国排第13位,但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分别居全国的第6位和第7位,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和酸雨问题、矿山环境恶化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
三、努力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
湖南省是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要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发展问题尤为紧迫,然而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人。因此,节能减排,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全民参与。下一步,全省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坚持“决心不变、目标不变、责任不变”,扎扎实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确保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1、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巩固节能减排成果。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和方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Ve。二是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全省规模工业中,高能耗企业占60%。降低高能耗企业比重,加大对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改造,以产业升级带动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逐步退出。大力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落实关闭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厂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关停“小火电”100万千瓦,今年关停40万千瓦。淘汰6.6万吨以下的“小水泥”,淘汰年产5万吨以下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年产1万吨以下利用废纸造纸企业。三是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水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力争开工建设1~2个风电场项目和1~2个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项目。
2、把好项目审核关,强化节能与环保的硬约束。一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把好新上项目规划、土地、审批、环保、节能、安全六道关。二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评估审查机制。开展项目“环评”和“能评”,对未经节能减排审查或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审批、核准,更不准开工建设。三是实施区域限批制度。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开工建设。此类项目的审批与核准与地方、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对一些能耗和排污超限额的地区和企业,实行新上项目限批制度。
3、抓资金筹措,促进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努力加大对节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一是用好国债资金,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工业领域节能潜力较大的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水泥行业现有日产2000吨以上和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利用余热发电等重大节能工程,以及全省“十一五”节能规划中确定的100个重点节能项目的实施,确保“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140万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扩大市场融资,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用好开行贷款,重点支持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湘江流域集中全省60Ve的人口、70%的GDP和80%的工业产值,既是全省经济水平最高,又是污染最重、节能减排任务最大的区域。目前每年有近5亿吨工业废水、7亿吨生活污水排入湘江,占全省排污总量的60Ve以上,直接威胁近14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下一步要加强长株潭环境同治,突出抓好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取缔一批湘江干流和支流小型污染企业,建立湘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体系,完善排污申报登记,杜绝无证排污和超标排污。三是用好日元贷款,用于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4、抓示范试点,促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抓好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株洲冶炼集团、智成化工等国家试点单位循环经济方案实施和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永兴县、衡阳水口山有色公司、泰格林纸集团参加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开展全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选择20家企业、5个产业园区和2个市(县)进行试点指导和扶持。重点在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开展生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友好工程等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5、加强政策调控,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建立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抓节能减排的工作合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关小扶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一是按照国家改革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产业化政策实施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推进机关节能。机关率先垂范,带头更换办公区所有非节能灯具,公务车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积极探索和研究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以及社会节能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三是进一步发挥大型能源企业作用,支持电力、燃气等能源企业做好内部节能,发挥综合优势,承担为用户节能服务的社会责任。四是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管理等多方位服务。五是相关部门将加强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的企业,依法惩处。
6、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湖南省将设立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产品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关键词:情况;成就;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由于我国能源总量的80%为不可再生能源,所以能源又是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规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为此,广东省对我市能源消耗总体水平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10年末,我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8%。
“十一五”已经过去,我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如何?是否完成“十一五”期末节能降耗目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我市“十一五”期间能源完成情况、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作简要分析,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完成情况
经核定:201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0.636吨标准煤/万元,累计比2005年(下同)下降18.46%;单位GDP电耗为1108.30千瓦时/万元,下降24.8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3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7.96%,各项指标均较好完成“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全社会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批发、零售等)能源消费和生活消费四个方面。2010年第一、二、三产和生活消费耗能分别是22.81、675.83、199.08和173.90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13%、63.07%、18.57%和16.23%;三次产业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631、0.677和0.306吨标准煤/万元。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高度重视下,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节能降耗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确定大力发展类、鼓励发展类、限制发展类的产品目录,并以此作为项目审批、利用外资审批、金融机构贷款等工作的基本标准。通过目录导向,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企业发展,加快了我市产业转型和升级。“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淘汰7家小火电厂,关停了近41万千瓦的机组容量;关闭一批高污染的印染厂、电镀厂;改造了一批能耗较大、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我市年节约能源约40万吨标准煤。
(二)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为节能降耗提供广大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市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2009年,我市共有7家企业通过省、市两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审核的自愿性清洁生产企业已达11家;另有31家自愿报名纳入全市清洁生产达标规划,清洁生产已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省环保厅公布的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中,除3家关停外,其余16家全部通过审核。清洁生产范围也逐步扩展,目前,已覆盖到印染、电镀、造纸、化工、制革、污水处理、电力等多个行业。
(三)能源转换效率不断提高,节能效果显著
能源转换效率指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加工转换转出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它反映能源加工转换的效率,能源转换效率越高,损失越少。“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大力度对发电行业进行改造,关闭了一批小电厂;嘉明电力有限公司进行油改汽改造;中山火力发电厂进行热电联产、余热利用项目改造等。我市能源转换效率逐年提高,2010年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节能效果显著。
中山市“十一五”能源转换效率表
(四)清洁能源使用率稳步提高,节能减排成绩突出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指城市地区清洁能源使用量与城市地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之比。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越高,受污染程度越小。“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大力推进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淘汰落后高污染产能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从2005年的86.2%提高到2010年的92.47%,提高6.27个百分点;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节能减排成绩突出。我市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广东省污染减排考核第一名。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38.16%和14.32%。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
2010年,我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64.49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的116.67万吨标准煤增长40.99%,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增速的19.4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9吨标准煤/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0.1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我市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6%,仅比2005年下降0.01个百分点。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及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把节能降耗作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源头控制与优化存量、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局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年全市工业节能降耗目标,推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
“”期间,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号)和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节能工作的部署要求,节能降耗意识不断强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节能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测算,五年间,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38.5%,较节能目标多降8.5个百分点,全面超额完成“”工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为全市确保完成“”GDP能耗下降28%的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期间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大量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改工程的实施。期间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的空间变小,加之系列重化工项目投产,节能难度加大。为此,开局之年,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放松。
根据年度节能工作要求,结合市工业节能工作实际,确定年市工业节能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
(一)科学确定工业节能目标,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行政问责制。根据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及各重点用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并将工业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和重点用能企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及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大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评价考核和督查力度,严格实行节能行政问责制;对耗能量大、目标落实不到位的企业,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实施重点挂牌督办;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在国家千家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已实施的基础上,今年将扩至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其他重点用能企业。
(二)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年重点关闭淘汰列入计划的炼铁产能60万吨、电石产能8.5万吨。着力实施主城区“三片一线”两高企业的治理,继续加大清理和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落后生产能力,为新上项目腾出用能空间。各地区要严格按照和市统一部署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淘汰落后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淘汰计划的按期实施。同时,各重点用能企业要在2010年用能设备普查工作基础上,按照相关要求,限期分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
(三)狠抓节能技术改造。一是积极推进市传统产业装备水平的改造提升。通过对钢铁、电力、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实现市传统产业投入产出效益的大幅提升。二是着力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成熟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年继续组织实施30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以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为导向,围绕工业锅(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积极组织申报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府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支持。
(四)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节能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根据国家和节能工作安排,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社会融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一批节能服务机构和公司开展节能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加大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力度,在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行业组织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使企业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加强节能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培育市专业化的节能服务机构,搭建节能服务平台,促进节能先进实用技术在企业的快速推广。
(五)切实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工业企业是工业节能降耗的主体,是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最终承担者。工业各项节能措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事关工业节能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提高重点用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继续全面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年,组织完成重点企业能源审计10家。三是全面开展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节能基础管理水平。重点落实国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指导企业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对照国家公布的钢铁、电解铝等22项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积极开展能耗限额核查和对标活动,对产品超限额的企业及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改造。培育10家先进节能降耗示范工业企业;选择部分年用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重点用电单位开展电平衡测试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开。
(六)全面推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一是依托现有的两户国家级和四个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建设一批既有行业代表性又有地区特点的循环经济深加工产业示范工程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全市推广工业循环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今年将重点培育包头装备制造园区、包头特钢产业园区、包头九原工业园区,使之尽早成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支持东方希铝、神华煤化工等企业申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二是重点抓好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物的综合利用。年继续围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组织实施30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落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税收、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强粉煤灰用、排灰市场的管理,为粉煤灰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三是加快余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积极推广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重点推进包钢集团TRT扩能改造、冀东水泥余热回收等节能项目建设,积极鼓励支持热电联产。
(七)加强节能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业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及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节能指标监测和运行分析工作;加大节能培训力度,开展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工业节能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年是全面实施节能目标任务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年节能工作对确保全面完成工业节能目标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扎实的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千方百计确保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不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节能资金对市节能技改项目支持的同时,不断加大市本级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节能领域;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及各重点用能企业要加大节能资金投入,提高节能所需资金的保障水平。
(三)建立健全节能监察机构,加大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力度。按照要求,进一步加快旗县区节能监察机构的组建步伐,并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能源消费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先行开展试点,条件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开,逐步形成政府节能管理、执法监察和节能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市节能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四)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号)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在市范围内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并将其作为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严把项目入口关。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核准、备案,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关键词] 工业能耗 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国节能服务导刊》2006年8月刊报道,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由2000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6.58%上升到2004年占68.41%。其中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等4个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增长量的52.2%。这样的能源消费很难维持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一、镇江市工业能耗现状
多年来,镇江市主要致力于发展重化工产业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基础产业以及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以工业增加值来衡量,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在2000年时为42.7:57.3,2005年上升为30.1:69.9。其中,重工业中,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已上升到24.0%,成为镇江目前贡献最大的行业。轻工业中,又以造纸及纸制品业作为支柱,占有三成以上份额。“十五”时期,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这意味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能源消耗总量要增长0.87%。2000年,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730.8万吨标准煤,2005年上升到1446.3万吨标准煤,全年上升了604.1万吨标准煤,平均年递增17.2%。
二、镇江市工业能耗利用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费弹性仍较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市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仍呈较强的刚性。2002年~2006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平均弹性系数为0.79,其中2006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4,即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需增加0.7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2.地区间能源利用水平差异悬殊,居全省位次靠后
2006年,丹阳、扬中、句容和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为0.792、0.461、0.849、0.652吨标准煤;而京口、润州和丹徒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达到了1.295、1.286、1.192吨标准煤。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丹徒、新区和京口的能源消费已超过了百万吨标准煤大关,分别达到240.4、122.9和102.4万吨标准煤,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50%,而其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7.5%。
200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为0.988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居全省第7位,比2005年下降3.47%,略低于全省平均降幅。 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看,200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为2.10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8%;综合能源消费量933.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比重为6.2%,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1.3%。
3.高能耗行业能耗增长较快,企业能源成本增加
化工、建材、造纸、电力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又是高能耗行业。2006年,全市这四大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达1168.3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9%;综合能源消费量456.0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超过3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其他行业平均水平4.5倍。这是导致我市工业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能源利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平均购进价格为890元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5.4%,多增加支出6亿多元。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约为9%,每降低1%将增加效益15亿元。我市煤炭、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价格持续上扬,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
三、 关于镇江市工业能耗的几点建议
1.抓住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降耗
着力围绕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五大行业,开展节能降耗。如:化工行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高档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和专用化学品,提高精细化工率。同时,要大力开展化工整治,确保完成阶段性任务;建材行业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整体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电力行业要以大型、高效、环保的发电机组淘汰煤耗高、技术水平低的小机组,以高效输变电设备改造落后低效的设施。
继续大力推进金东纸业、谏壁电厂、京阳水泥、索普集团“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计量和能源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抓紧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大亚、镇江发电公司、天工等17家省重点耗能企业,各辖市(区)要加强分类指导,逐一编制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2.改善企业运营水平
我们要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跟踪储备一批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要以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继续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公共技术的研究、运用和推广,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9):49~94
关键词:现代国有企业 节能减排 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高能耗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由于国有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大户,其中:如重点耗能行业中的基础能耗水务企业又是国有企业能源消费的大户。2009年国家针对多个高耗能行业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掀起了一个抓节能降耗工作的热潮,通过加强管理、技术改造和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办法寻找挖掘降耗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降耗。但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目前节能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许多国有耗能企业目前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评估制度和方法,对能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缺乏准确的认识,造成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现象,影响了产品成本的估算和企业能耗的有效控制。如果通过建立节能评价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衡量节能项目的合理性,避免了单纯的经济评价所产生的片面性,能为节能项目全面科学的评估和选择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现代国有企业能源消费的特点
(1)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差别较大,在整个工业消耗能量中,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行业,如煤炭、水务、化工、建材、造纸等。(2)重工业的平均产值能耗较轻工业的高,如煤炭、化工多为高能耗企业,水务为轻工业行业。(3)同一行业的产品节能减排与其种类、生产企业的工艺先进程度、使用原材料和燃料的品种及生产规模关系密切,因此不同企业生产同一产品的节能减排往往相差较大。(4) 基础能耗企业如水务企业节能潜力很大。除了通过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外,各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直接节能,并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污染。
■二、现代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理论基础研究
建立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综合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研究企业的能耗活动以及指标评估一般内容和方法。能耗活动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能源系统模型,这是由于能源系统模型是对能源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定量的抽象描述,能使其比实际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操作。为了解决企业能源管理和综合利用的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建立了多种能源模型,因此要筛选出适合建立指标体系的一种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现在常用的能源模型有以下几个。
1、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分析研究多个时期生产过程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发现能源使用与产品产量的变化规律。这一模型有时还引入能源价格因素,分析产品价格受能源价格影响而变化的趋势。
2、能源规划模型
其是解决能源生产运输、加工转换、分配利用、需求供应等结构优化问题时使用的常用工具,按其应用的行业领域分有电力系统规划模型、石油炼制工艺优化模型、煤炭开发模型等。
3、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是使用反馈控制理论及计算机系统仿真方法,解决能源利用方案问题,并构建生产用能系统的设计策略。它具有高阶数、多回路和非线性的特点,能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组合关系表达出来,逼真地再现实际系统的结构、作用方式和行为。
4、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其是在分析评价能源污染对环境影响时较常用的一种模型,它将企业生产对一个地区的各种环境影响用简明的方式表示出来。上述各类能源模型都是企业能源系统优化分析的重要工具。
■三、现代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现代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评价的内容和原则,结合国有企业节能技术的根本目标,我们从先进性、成熟度及可持续发展性三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详见附表:
1、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性能上的优势程度,如何度量这种优势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先进技术应该是该项技术所在领域内最新的或比较新的,即在时间上有新近性,同时它又必须是可以投入使用的成熟技术,这里我们设定了三个指标来评价先进性,分别是新颖性、差距性和领先程度。新颖性是指节能减排项目是否是同类行业中的先导者,先导者在时间上应该是最近的和较近的,所以可以用节能减排项目的评价时间与初始使用时间的距离来度量新颖性。差距性是为了确保节能减排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引进一个技术差距指标,也是在时间维度内进行标定,其定义为现用技术初始投入使用时间与引进技术初始投入时间的差距,单位一般用年表示。领先程度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参数体现出来。判断参数的领先性可以通过查询、检索国内外同类技术达到的参数来确定欲转化的项目究竟处于何种水平。
2、成熟度
节能减排成熟度是评估节能减排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任何一项新节能减排项目投入使用都可能存在风险,所以在采用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其性能、使用范围等相应参数,只有其各项参数符合要求也就是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才有可能选用。要评价一项节能技术的成熟度,我们设定了四个指标分别是适应性、有效性和可维修性。适应性是指科技成果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对于环境、资源和配套的要求程度。有效性是指被评价的项目是节能所需要的,并确实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包括节能的数量、消耗的成本等,主要是看有关的参数是否已经达到规定的标准。可维修性是指经由一定技能的人员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度和维修保养级别进行维修后,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在对节能减排方案进行评价时除了考虑成熟度和先进性,我们还应该考察技术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设定了四个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分别是可回收利用性、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土地占有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回收利用性指标是考虑到技术成本、资源的稀缺以及环境问题的情况下而设定的,技术的回收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节约资金又可以减少废物处理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处理费用问题等。不可再生资源主要强调不可再生耗竭性资源,一般用单位产出所投入的不可再生资源量为指标,来判断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单位投入量越小说明技术具有越好的可持续性,反之越差。土地占用指标是衡量技术方案的引进对现有土地的占有量,土地占有指标可以用技术占据土地量与技术投资的比值来计算,比之越小越好,越大越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污染、废物、废水、废气排放等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具体影响程度可通过专家打分的形式来衡量,专家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技术特点以及环境相关法律等的综合了解,来判断技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总之,本研究基于现代工业国有企业高能耗的现状,为满足国有企业节能的迫切需要,以国有企业节能项目方案的优选方法为研究对象,在经济评价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国有企业节能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国有企业节能技术的引进与研发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比较直接有效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征福.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7;2
[2]谢治国.胡化凯.关于节能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分析与修正[J].系统工程学报,2007;6
1.1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1718.06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9%,第二产业增长13.3%,第三产业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9:44.7:36.3调整为2009年的17.8:45.7:36.5和2010年上半年的9.8:55:35.2。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更为明显。1~8月,新疆工业生产稳定向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1024亿元,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同比增长21.4%;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但消费增长已略显疲态;对外贸易止跌回升,出口商品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商品总额同比增长1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
1.2重点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在新疆用电结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5大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0%左右。随着中央《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新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显著加大,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上述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高达53.7%,同比提高43.7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7.9%,比重提高了5.9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投资增速领先。
22010年1~9月电力供需状况
2.1电力消费实绩分析
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影响,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我区工业企业纷纷减产、停产,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大幅下滑。在国家和自治区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随着宏观调整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从2009年2季度开始,用电量持续稳步增长。今年1-9月,新疆全社会用电量41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2%,增幅较2009年同期加快13.2个百分点,但增幅逐渐收窄,见图1。图1新疆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增速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第一产业用电50.6亿千瓦时,增长29.8%;第二产业用电302.5亿千瓦时,增长29.8%;第三产业用电33.1亿千瓦时,增长8.1%;居民生活用电29亿千瓦时,增长10.3%。一、二、三产占全社会用电比重分别为12.1%、72.9%、8%,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全区电力消费结构重型化趋势继续深化。工业用电仍然延续了2009年4月份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但随着“节能降耗”、“取消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等政策的实施,用电量累计增幅逐月收窄(见图2)。1-9月,新疆工业用电298.7亿千瓦时,增长29.7%,其中,轻工业25.3亿千瓦时,增长10.85%,重工业273.4亿千瓦时,增长31.8%。新疆五大主要用电行业均延续了2009年4月份以来的高位增长态势。1-9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5大行业用电量累计同比分别增长27.5%、38.1%、25.8%、49.2%和104.2%。五大用电行业对新疆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51%。
2.2用电负荷及负荷特性分析
1~8月,新疆全口径最大负荷为923.1万千瓦(出现在7月21日),同比增长14.67%;电网最大峰谷差率出现在八月份,为0.33,较2009年上升0.03。2009、2010年最大峰谷差率均出现在夏季,说明夏季农灌负荷的启停和风电出力的随机性使峰谷差率增加。从1~8月份电网整点统调用电负荷数据看,大于等于95%和97%的最大负荷持续时间分别为178小时和59小时,较均去年同期均有所上升。夏季典型日γ为0.9,较去年同期上升0.01,β为0.74,与去年持平。
2.3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1~9月,新疆电网电力电量总体平衡有余。南部和西北部电网由于网内机组非计划停运、联络线送电能力有限等存在高峰负荷时段局部限电情况,1~8月,新疆电网累计拉限电2392次,最大拉限负荷13.9万千瓦,拉限电累计损失电量9267万千瓦时。2.4影响1~8月份电力需求的原因分析一方面,1~7月PPI累计涨幅高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3.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空间增大;另一方面中央《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新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显著加大,拉动工业尤其是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快速恢复带动了新疆全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
3影响未来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3.1宏观经济形势
从1~8月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在中央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19省区对口援助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自治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各领域建设力度加大,将带动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全区经济增长将达到10%以上;2011、2012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12%以上。
3.2产业结构调整
新疆主要是靠资源性产业支撑的经济,再加上价格因素和当前新疆正处于大发展阶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和石化工业等高耗能行业比重提高很快,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36.1提高到2009年45.7和今年上半年的55%。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推进新疆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以资源转化为主的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二产用电量增速将随大比重的重工业结构调整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3.3节能降耗与重点行业发展
一方面,随着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和新一轮差别电价等政策的实施,一些高耗能企业面临关停压力,短期内,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将减缓。另一方面,新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机遇。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以及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的投入,将最先拉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未来几年这些行业的用电量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42010~2012年电力市场预测
4.1电力电量需求预测
基于新疆经济发展预测结果,考虑影响未来电力需求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采用部门分析法、季节指数法、单耗法、回归分析法等一系列数学模型综合计算,以部门分析法结果经修正为推荐方案(见表1)。
4.2电力供应能力预测
根据在建电源项目建设进度和各电源公司提供的即将开工电源项目的投产计划,预计2012年末,新疆电网统调装机容量1793.9万千瓦。我区在满足区内电力供应的同时具备外送电力150~300万千瓦,电量100~150亿千瓦时的能力。
4.3电力电量平衡和供需形势预计
根据合理的备用水平、检修计划安排、受阻和空闲容量预测,新疆电网2010~2012年电力平衡有余,系统备用充足。2010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3871小时,电量平衡时火电利用小时数4344小时;2011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3619小时,电量平衡时火电利用小时数4212小时。
5对策及建议
(一)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有不同的预测结果
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的目标,究竟需要多少能源?目前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6.7吨标准煤;其中能效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有5.7吨标准煤。而能效低的国家如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则高达11.4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已达4吨标准煤以上。如果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不以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参照,而以城市居民能源消费总体水平达到目前上海或北京水平,农村地区用能水平得到改善,按此标准简单测算,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超过40亿吨标准煤。
以前一些国内外机构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见表1),或者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或者未曾预料到现在已经出现的能源电力超速增长。一般而言,国际结构预测的结果较国内一些预测的能源需求偏高。如国际能源机构(IEA)2000年时设想我国在2020年前年均经济增长率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达27.7亿吨标准煤;2002年IEA又进行了修改,设想中国到203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5亿吨标准煤。而过去国内研究机构则较多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期望能效水平得到较高程度的改进,大多希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
我国曾经保持了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小于0.5的记录。上世纪末能源需求增长趋缓,煤电供需出现一时的平衡调整,使各方对今后的能源需求预测普遍调低。但近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大于1和能源消费强劲加速的新情况,又有人预计认为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将出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需求将超过原来的预计水平。
不同的预测结果说明各方对我国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的看法不尽相同,也反映出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20年按“趋势照常”发展的能源需求
据统计,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4倍。近年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
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相当于近3年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镇人口每年仅增加0.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1300万人城市人口,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
2003年轿车产量202.0万辆,比上年增长85.0%;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与此相关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其人均住房面积、每百人拥有汽车数量、家用电器普及率都进入加速增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100美元,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城市新兴消费热点开始涌现。
能源需求“趋势照常(BAU)”的情景分析,是根据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特点,描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做政策措施的强化努力,到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目标时的能源需求情景。BAU情景分析的主要国民经济、部门发展趋势假设如下:
1、2000―2020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达到7.2%。
2、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保持相当的增速,在GDP中的构成没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10年其比重将达到52.3%,随后仍维持51%以上。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其比重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其比重将下降为10%左右。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逐步提高,到2020年其比重为39%左右。
3、在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大型石油化工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略快于传统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在GDP中的比例2020年仍高达37.5%,仅比现在的38.5%下降1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能源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在高耗能行业GDP增加值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扩大,冶金产值保持同步增长,其他高能耗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的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超高速扩张难以持久。根据各行业的新预测,参考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一些重要的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做出了适当增长的设定。如2010年钢产量增长到3亿吨,到2020年保持2.8亿吨的高水平;水泥产量到2020年为12.8亿吨。
4、市场配置资源逐步加强,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工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年均提高1%―2%。如:吨钢综合能耗将由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1.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0.6%;食品、纺织、医药等轻工业GDP能耗年均下降1.1%;电子通讯、交通设备等制造业的GDP能耗年均下降2.1%。
5、工业化过程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得我国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将从目前的44212亿吨公里增加到118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仍将逐渐增加,日均出行次数将从目前的2.6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2人次。大中小城市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车出行,小汽车的年出行距离到2020年将达到2.3万公里,私人小汽车保有量2020年达7200万辆;地铁交通主要在特大城市发展。随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支线航空、高速公路里程建设的扩大,民航客运、公路客货运在未来将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公路客运随着运输质量(舒适、快速)的提高,单位油耗有上升的态势;货车随着柴油车的增多及挂车比重的增加,油耗水平有缓慢下降的势头。随着列车提速、舒适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之前,铁路部门能效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某个时段能耗甚至会增加。水运、民航能源效率假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运输部门开始重视清洁高效燃料的开发;我国客运、货运中柴油车比重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继续推行“清洁汽车计划”,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逐渐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
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由于建筑物能效标准实施进度慢,目前只有6%左右的新增建筑达到节能50%的标准。设想2020年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住宅尚不能普遍达到建设部颁布的30%的节能设计标准。由于节能墙体材料推广存在价格承受力、需求分散等市场障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尚不能大范围采用节能墙材。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燃气采暖等方式的能源效率水平提高不显著,且能效高的采暖方式受体制、融资、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受阻,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采暖的技术选择仍以传统的燃煤技术为主。家用电器拥有率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自然改进。
7、假设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要达到2.4亿KW,核电、风电分别达到3200万KW和1000万KW。大型燃煤机组的发电平均效率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2020年的39%;燃油机组的发电效率达40%;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发电效率达到55%。用于集中供热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的效率分别达到75%和85%。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用详细的终端用能分析模型计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均指商品能源,不包括传统的生物质能。在对不同能源品种折标时,一次电力的核电按33%效率折算,其他一次电力按100%的效率折算)将达到36.2亿吨标准煤,2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7%,同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达到0.66。
由于设想大多数工业锅炉窑炉和许多城市的供热仍使用煤炭,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结构中的比例仍然高达62.8%。届时煤炭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4.5亿吨(根据数据重新计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5亿吨多2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31.8亿吨,年均增长率4.0%。石油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5亿吨,年均增长5.4%。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24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7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0.3%。2020年我国发电量将达到5.3万亿KWH,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0年的3.2亿KW增加到2020年的11亿KW,要求每年新增装机3920万KW。20年平均电力需求弹性系数达到0.96。
“趋势照常”情景的能源需求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出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能源道路有足够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能源所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的结果,如果充分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节能的潜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实现较低的增长速度,用24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支撑经济“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做到低于0.4,存在走低能源消耗、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能源消费也有可能达到36亿吨标准煤,弹性系数接近0.7,甚至更高。通过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节能政策和技术,可以降低12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
要想把未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平均0.5左右,使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28亿吨标准煤左右,必须进行以下努力:
1、2020年我国总人口能够控制在15亿人以内,力争在14.5―14.8亿人之间。城市化率可以达到55%以上。
2、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48%以下。
3、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行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不要过快、过猛,钢产量在2020年控制在2.1亿吨以内,水泥在10亿吨以内,合成氨40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7500万吨。
4、制定和实行相关产业和能效政策,到2020年水泥综合能耗要降到126千克标准煤/吨;小化工、小合成氨比重控制在45%以内。吨钢综合能耗要从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0.85吨标准煤;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和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万元GDP能耗要分别年均下降3%和3.2%以上。
5、2010年前退役全部单机容量5万KW以下的凝汽式机组;2020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发电效率达到39.5%,发电煤耗310gce/KWH。
6、显著提高电源结构中水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1亿KW(包括4000万KW小水电),核电装机达到32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1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5%。
7、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快引进和开发超低油耗汽车,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汽车燃油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
8、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32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平均水平。公用(商用)建筑今后20年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在部分试点城市执行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分户计量的节能措施,在大城市实现节能3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民用住宅的照明中,节能灯普及率到2020年要达到30%;公用建筑高效照明电器普及率达70%以上。
如果在技术进步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政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实现经济“翻两番”的能源需求可以从28―29亿吨标准煤进一步降低到24―2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达到低于0.4。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出重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努力,走“绿色”的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要采取诸如以下的措施。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进一步缩小与工业化国家在能源效率水平上的差距。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效水平达到届时世界领先水平。到2015年,水泥熟料能耗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沸腾煅烧新型工艺、窑外分解窑的低温余热发电和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工艺技术得到突破,水泥综合能耗下降40%左右。大型高炉全部推行炉顶压差发电(TRT),2010年连铸比达到98%以上,
2、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需求比重显著上升。到2020年,新建的浮法玻璃工艺中使用天然气的比重要达到16%,卫生陶瓷中天然气比重达到55%;天然气化工在大型合成氨生产的比重达到70%,在中型合成氨中的比重也要达到60%。
3、颁布政策鼓励高效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广燃料效率高的汽车;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特大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ITS)的示范,并在“十一五”以后推广。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取得较大成功;到2020年,节能5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得到普遍应用;城镇居民节能灯普及率达60%,农村居民达40%。
4、制定更严格的NOX控制标准,加强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实施力度。利用环境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5、大力开发水电、气电、风电等低碳、无碳的发电能源品种,减少燃煤机组的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2.4亿KW,核电装机40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3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1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13%。
6、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煤炭在终端部门的消费量,满足生产工艺、居民生活及第三产业对天然气日益扩张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能源系统效率只有33%左右,约比发达国家低8―10个百分点。20多年来,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平均仍比国外高出30%以上。提高能效的潜力仍然巨大。
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供热(冷)系统效率较低,致使我国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3―4倍。我国在发电技术、余能利用技术、先进高效节能设备、重点工艺过程节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意味着我国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设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
从国内的资源条件看,我国石油产量已接近经济开发上限,难以大量增产。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大量增产有很多不限制因素,如:能否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能否解决水资源不足、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有充足的、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煤炭资源等等?上述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煤炭产量,前景不容乐观。
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压力。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已经导致了SO2等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酸雨严重;汽车尾气排放使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更趋恶劣;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商品能源的供应和服务,不得不主要依靠生物质能,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继续延续现有的增长模式和用能模式,环境容量难以承受。此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我国面临的全球环境压力也将日趋加剧。
(二)需考虑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如果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超过30亿吨,煤炭必须进口,石油消费70%靠进口,天然气消费是目前的5倍,并需要大量进口,水电资源已接近开发极限,那么2020年以后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2020年以前我国能用多少能源,更要考虑2020年以后的能源问题。
设想在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保持0.5的水平,205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水平的2.2倍。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结构,煤炭需求量将高达60亿吨以上;石油年消费量将突破10亿吨,相当于每天消费2600万桶,几乎占了目前OPEC石油生产量的90%以上。这样的能源需求对全球都是一个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设定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能源战略的第一要点应是:对我国今后的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的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使建设一个高效、低能耗的社会经济体系,真正成为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费模式。但是,过去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用能环节的治理,疏于对发展方式的引导。在节能管理方面,侧重工业部门的节能,较少顾及民用和交通部门;做法上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激励措施;偏重节能改造,而对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缺少措施。
选择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能源终端消费行为,在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上,比单纯能源技术的进步要显著。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何种消费模式,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调整。
三、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的设定
(一)2020年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情景分析得到的2020年最低能耗水平是24亿吨标准煤左右。尽管这样的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近年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能源需求增长势头看,把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4以下有较大难度。为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真正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应力争将2020年的能源需求社会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使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23―24亿吨;石油消费量4.5―5.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天然气消费量2000―2200亿立方米;发电量控制在4亿KWH,电源结构中水电装机达到2.4―2.6亿KW,核电装机3600―4000万KW,风电装机1500―2000万KW。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努力,创造和满足实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左右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才能有望在2020年实现能源“翻一番”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二)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难点
1、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控机制。设定和管理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目标,要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等多方面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节能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节能经济政策,政府能源和节能管理职能弱化。缺乏向节能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减免税政策、政府补贴政策。
2、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中必须体现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做起。例如:发展方便、快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超低能耗的汽车,超低能耗或绿色生态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采用节能标识的家用电器等。目前控制能源消费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进入相应的建设和发展过程。2002年全国新竣工建筑面积中达到国家要求的50%节能标准的仅占6%,城镇新竣工建筑面积的达标率也仅为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生态建筑仅处于个别示范阶段;家用电器中通过节能认证标识的产品仅有房间空调器、电冰箱、电热水器、紧凑型荧光灯(节能灯)等几项;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建立。
3、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自1998年颁布《节能法》以来,由于欠缺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致使《节能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依法管理、引导和推动节能的效用。
4、用于节能的资金不足。目前,中央政府尚无专项节能资金用于节能基建和技改项目。仅有少数省市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了节能基金,每年基金规模在500―3000万元不等。全社会用于节能的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如果要实施全社会能源需求目标,无论节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节能示范工程,还是致力于消费方式引导的宣传、教育、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几乎各种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都主要依靠引进,现有的节能和能源技术尽管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不断创新,以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更多的能源服务。
(三)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应把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量化内容,引导经济结构向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方向发展,是政府实施社会能源需求目标管理非常关键的一环。
2、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入先进的、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鼓励合理的消费选择。对于生产经营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可以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渐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为。对于社会大众消费者,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必须探索一条完全有别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道路,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得多。
3、建立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体系。在设定了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应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鼓励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节能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研究与开发、示范与推广。
4、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反映能源效率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基础。设定了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必须将其分解到各消费终端。分解目标的过程就是落实能源效率指标的过程。通过目标性的能源效率指标,落实各行业、部门、产品、工艺等实现能效目标的措施。我国现行能效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性不强,与国外同类指标的可比性较差。因此,需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为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奠定基础。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年广东投入产出表(42部门)》(目前最新可获取的IO表)和广东统计年鉴行业经济、能源统计数据。由于IO表与广东统计年鉴的行业部门分类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将这两种系统进行归并,统一调整二者的部门分类为27部门(见表1)。总结已有研究[7-9],基于IOA的隐含能消费及贸易的计算步骤如下。
1.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aij]aij=xij/xj,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即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部门的产品数量,其中xj为第j部门的总产出,xij为第j部门所需要的第部门的投入。
1.2计算Leontief逆矩阵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AX+Y=X,X为总产出,Y为最终需求,调整后可得X=(I-A)-1Y,B=(I-A)-1称为Leontief逆矩阵,该矩阵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联关系,其中的每一个元素bij表示每生产j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总产出的需求量,称为完全需要系数。
1.3计算直接能耗系数矩阵
D=[DEUCj]DEUCj=ej/xj,表示第j部门单位产出直接消耗的能源数量,ej表示第j部门的能源消耗量。
1.4计算完全能耗系数矩阵
T=[TEUCj]和间接能耗系数矩阵IN=[IEUCj]T=DB,TEUCj表示第j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所引起的整个经济系统累计增加的能源消耗量,即隐含能消耗量。则间接能耗系数矩阵IN=[TEUCj-DEUCj]
1.5计算最终消费隐含能
Rv,c,g,p,om,ol=[rv,c,g,p,om,olj],rv,c,g,p,om,olj=TEUCj×yv,c,g,p,om,olj,rv,c,g,p,om,olj表示j部门为满足各种最终需求最终消耗的隐含能,yv,c,g,p,om,olj表示j部门的各类最终需求量,v,c,g,p,om,ol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和调出。2.6计算进口贸易隐含能理论上说,从不同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其能耗系数应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但是广东的贸易伙伴较多,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确定其各类商品的能耗系数难度较大,此外获取广东和其他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及省际调入调出数据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出于简化,本研究在进口贸易隐含能计算中,采用技术同质性假设,从消费者角度计算进口产品的隐含能,即通过假设进口或调进产品生产能耗和本地区出口或调出产品能耗相同来计算广东省产品贸易隐含能。这样计算得到的输入产品隐含能反映了如果不通过进口或调入,完全由本地生产这些产品额外需要消费的能量。Sim,il=[Sim,ilj],Sim,ilj=TEUCj×fim,ilj,Sim,ilj表示j部门输入商品的隐含能,fim,ilj表示j部门商品输入量,im,il分别表示进口和调入。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2007年广东各行业直接、完全能耗系数
按照上述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得到2007年广东省各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广东直接能耗系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直接能耗系数最低的行业则为建筑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广东完全能耗系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纺织业;完全能耗系数最低的5个行业为其他行业(指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其他第三产业)、资源开采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可以看出,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均较高的主要为资源加工型行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直接能耗系数较低的行业主要为机械、器材和设备制造等行业,完全能耗系数较低的则主要为第三产业。考虑间接消耗后,行业的耗能强度有了较大的变化。记完全能耗系数与直接能耗系数之比为能耗乘数,2007年广东各行业的能耗乘数均大于1,可知各行业的间接能耗系数均大于直接能耗系数。能耗乘数最大的行业为建筑业,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各类机械、器材和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虽然直接能耗系数较低,但因行业的后向联系较强,影响力系数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资源型产品的中间消耗较大,在考虑了整个生产链上的能源消耗后,成为了完全能耗系数相对较高的行业,因此,降低此类行业完全能耗不仅可从降低各类产品的单位能耗着手,也需要增加中间产品的循环利用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2.2隐含能消耗量
2.2.1高耗能行业分析。2007年,广东省由各类最终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及输出)引致的总隐含能消耗约53902万t标准煤,其中间接能耗是隐含能消耗的主体,占隐含能消耗的77.9%。最终需求引起直接能耗最高的五大行业分别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及化学工业(11),与五大直接能耗系数最高的行业基本吻合。这五大行业的产出占广东省总产出的19%,但其直接能耗占总直接能耗的45%,是广东省节能减排应关注的高耗能行业。最终需求引起隐含能消耗最高的五大行业则为: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建筑业(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5)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这五大行业隐含能消耗占总隐含能消耗约50%,其中部分行业主要因为规模效应带来隐含能消费量较大,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出占总产出约15%,其隐含能消费亦占总隐含能消费的15%。而建筑业等则主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产品使用较多,使得隐含能较大。诸多研究表明[10,11],目前我国的既有建筑基本上是高能耗建筑,而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住房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需求,将拉动建筑业及其上游相关行业能耗的快速增加,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因此,建筑节能应作为地区节能的一个战略重点。2.2.2各类需求的隐含能消耗。将表1中27个行业合并成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4个部门,将2007年各类最终需求及其对应的隐含能消费量整理为表2。从表的纵向来看,输出商品(出口与调出之和)引致的隐含能是隐含能消费的主体。2007年输出占最终需求的63.88%,其隐含能消费量占总隐含能消费比重则为69.09%。出口所消费隐含能占最终需求引致的隐含能消费比重大于出口占最终需求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出口结构或产品的不合理性。最终消费(城镇、农村、政府消费总和)占总最终需求的20.81%,其消费隐含能占总隐含能消费的13.98%。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根据对应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计算得出,广东省2007年城镇人均隐含能消费约9502t标准煤,农村人均隐含能消费约2338t标准煤。可见,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人均隐含能消费远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广东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计居民消费引致的隐含能消费将持续上升。从横向看各部门最终需求比重及各部门隐含能消耗比重,可以看出,工业是最终需求和隐含能消费的主体,反映了广东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最终消费对工业的需求量很大,相应隐含能的消费量也较大。服务业所消费隐含能占最终需求引致的隐含能比重远低于服务业占最终需求比重,因此增加服务业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相当于减少了最终需求对隐含能的消费,从这一角度看,服务业应该成为今后产业重点发展的对象。
2.3贸易隐含能
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出口量分别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见表3):2007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中的隐含能为22373.58万t标准煤,进口产品隐含能为16722.67万t标准煤,对外贸易引致的隐含能净出口量为5650.91万t标准煤,相比于广东省2007年显性能源国外进口量(5292.14万t标准煤)较高,为同年广东显性能源总输入量(进口、外省调入量与我国轮、机在外国加油量之和为21975.05万t标准煤)的25.7%。分行业看,24个行业中(建筑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无对外贸易因此不予考虑),隐含能净出口行业有14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0.8)的行业有7个;净进口行业10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的行业有4个。其中,隐含能净出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隐含能净进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则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资源开采业。隐含能净出口与净进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构成与广东省外贸进出口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吻合,可见广东对外贸易隐含能的净进口或出口流向主要是由对外贸易的行业结构决定的。同样计算2007年广东省国内贸易的隐含能流向及流量,结果显示调出产品隐含能为14853.01万t标准煤,调入产品隐含能为17785.73万t标准煤,隐含能净调入量为2932.72万t标准煤。分行业看,27个行业中,隐含能净调出行业有11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0.8)的行业有4个;净进口行业16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的行业有8个。隐含能净调出量最大的五大行业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隐含能净调入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则为: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以上可知,商品贸易中的隐含能数量巨大。2007年广东省通过商品贸易输入(调进与进口总和)和输出(调出与出口总和)的隐含能分别为34508.4万t标准煤和37226.59万t标准煤,分别为当年广东显性能源输入总量的1.69和1.57倍。2007年,广东省国内贸易带来隐含能净调入量2932.72万t标准煤,对外贸易引致隐含能净出口量5650.91万t标准煤,总体为隐含能净输出地区,净输出隐含能2718.19万t标准煤,为当年广东显性能源净进口量的15.3%,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12.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广东不出口商品,而又由本地完全生产进口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所需原材料的生产),则广东省用能可比实际少5650.91万t标准煤;同理,如果没有国内贸易,广东省用能则比实际多2932.72万t标准煤。因此,可以看出,国内贸易有利于广东省能源的节约,而对外贸易使得广东向国外净输出了能源资源。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采取了技术同质性假设,即采用广东省出口产品的技术系数来计算输入产品的隐含能,但从国内贸易看广东省的平均能耗系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从国际贸易部分看,广东主要的进口国/地区平均能耗系数大多小于广东省的平均能耗系数,因而简单的估计,调入的隐含能存在低估的可能,而进口隐含能可能被高估,即计算结果中隐含能净输出量可能比实际偏低,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中流出了更多的隐含能。这也意味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分能源与环境压力转移到了国内其他地区,却共同作用降低了国外的能源强度和环境压力。2007年,广东省从国外进口的显性能源,都以大于进口能源数量的隐含能的形式输出到了国外。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