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敦煌舞蹈;造型艺术;审美特征;《闻法飞天》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姿态,就是敦煌舞蹈的源头。敦煌舞蹈属于对整个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和发展的结果。以“敦煌”进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大量的舞蹈姿态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我国舞蹈工作者,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创造性的获得了敦煌壁舞蹈中“腾踏旋转”、“弹指移项”、“扬眉动”、“扭胯蹶臂”等动人舞姿,并通过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创造出敦煌舞这一种新的舞种。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寻并重现中国古典舞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从戏曲、武术、民间舞蹈等方面进行探寻,还可以利用莫高窟内十分丰富的壁画、雕塑,文物、文献等。敦煌舞的出现,综合了壁画中存在的各种舞姿,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并形成体系,推动敦煌舞蹈的进步。
三、敦煌舞的发展
戴爱莲先生《飞天》《丝路花雨》作为我国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民族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敦煌舞借鉴敦煌壁画与创新结合的时代。
四、敦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艺术的丰富象征性内涵
在敦煌艺术中,丰富的象征性内涵可谓是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中,出现了单纯整一却又复杂规整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宗教的内涵十分的鲜明。在研究敦煌艺术的时候,需要将敦煌艺术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去分析敦煌艺术的魅力。
(二)敦煌艺术中结合了简约美与繁复美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敦煌塑像,都可以发现众多的敦煌艺术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过简约与抽象的艺术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复装饰图案。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来。如在北朝壁画中出现的纹饰忍冬纹,其造型设计自由活泼,变化多姿,简洁朴实,并通过忍冬纹组成单叶波状、四叶边琐样式等,叶状上结构脉络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简约美与繁复美的结合。
(三)敦煌艺术中蕴含音乐美
敦煌雕塑或壁画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关于韵律的音乐美之处。表达着艺术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画中的图案装饰最可以体现音乐美,如忍冬纹修长舒展的枝叶,随风飘动的云纹,仿佛燃烧跳动的火纹,还有长袖飘然,舞动长天的飞天,自由的状态,舒展的情怀,洒脱的张扬,让整个的艺术具有着深深的音乐美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律动。
(四)敦煌艺术融合了人间美与天国美
敦煌艺术,是包含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艺术。在敦煌艺术进行创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时,还将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间美与天国美的融合,营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艺术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其壁画或雕塑美术艺术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观念与佛教观念的融合,如莲荷纹在佛教之中代表着净土,蕴含了清净的意义。
五、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审美趋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内在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表现形式中,选择由三人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意境,隐隐中透出大道无形,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虚实之中,感受《闻法飞天》独特的内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选择长绸作为艺术表达的道具,可谓是《闻法飞天》中最具灵魂感的道具,与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长袖善舞,通过这种抛收动作,将观众引入虚幻而飘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风格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体态来完善整体舞蹈的风格。S型曲线的营造,需要舞者将自身的气、力连贯于一体,使之看起来十分的娇媚动人且不失流畅感,有些S型曲线更是表达出了西域之中飞天的活跃之感,豪放而干脆,让人感觉刚柔并济、紧慢相宜的风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手势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手势的运用,让众多的观众惊讶不已。《闻法飞天》中手势是根据佛的手印演化而来,寓意与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及内涵。如六壁风动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灾并祈福的含义。
六、结语
本文对敦煌舞蹈《闻法飞天》的造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巨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并流传于世。
装饰艺术创作比纯艺术创作更富有理性,是艺术家用装饰的语言和手法来表现个人或集体的观念、情感或为某一个人、某一集团或群体进行的单方面主题揭示;环境装饰艺术是在环境氛围、空间尺度、民众心理等方面与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诸因素相兼顾的情势下进行的集创作、设计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构思与计划通过装饰的语言和手段形象化,从而将作品的精神内蕴与形式外延以最适当的方式结合起来,以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并激起观众理念上的思考及理想的情感跃动。在这里,和纯艺术相类似的审美特性诸如形象性、情感性、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性、时代意志的驱动性和时代的理想、认知水平及心理态势均可以实现。在题材的选择上,像环境装饰壁画这类艺术形式更趋于代表永恒和普遍性的审美特质,常常有类似青春、生命、母爱、和平及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等人类共有的“群我”品质,因此,装饰艺术是属于大众的。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当时当地的社会公众的关注中心、兴趣所在、期望目标应是装饰壁画创作的最佳题材;当时当地的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风貌应是装饰壁画创作设计的最佳表现形式。
正确了解公众审美心理,正确把握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尺度,找到各种异向因素之间的最佳交合点,使“群我”意志的趋同和冲破社会审美心理定势的求异相结合,创造新的审美愉悦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装饰艺术的品质所在。装饰艺术作为大众艺术的另一个侧面,是它在制作过程中的群体行为。一幅大型手绘或木雕壁画的制作,壁画家要对参与人员的智慧、才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在制作过程中做到可贵的即兴和自控的灵性表现。深刻领悟和驾驭装饰艺术的这种制约性是装饰艺术工作者的慧心所在、胆识所在、创意所在、精神所在。装饰艺术思维的规定性和特殊性。
以上的表述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社会化行为来考察,也包含了装饰艺术在思维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和规定性。从思维空间的形态来讲,这里还有几点特有的问题值得研究,即装饰艺术在创作思维空间中的形态必须具有浪漫性、理想性和唯美性。这也是装饰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正因为这种特有规定性才使装饰艺术成为人类文化一种永恒现象。在任何情况下,包括作品的意念、情绪、造型、色彩和画面分割等诸方面画面语言结构均是为了实现理想的美的愿望。正是由于高度概括了对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它才具有了广泛的艺术实践价值,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如节奏、韵律、和谐、对比、均齐、对称、渐变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追求装饰的理想性和唯美性,不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肤浅地对待装饰设计,使作品背离了艺术和生活,出现雷同、乏味甚至矫揉造作的作品。
近年来,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入装饰设计潮流中,许多作者根本不考虑特定环境的文化品格、文化特征,随意设计一个形象或画个图形做成雕塑或壁画,就称为装饰壁画或装饰雕塑。这类现象严重地损害了装饰艺术的内蕴和固有品格,艺术是在特定环境和具体条件下发生的,艺术家必须凭直觉建构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装饰艺术的思维形态还是有情致的,没有情致就没有意味。这就要求艺术家深怀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用心灵和自然对话,葆有美好的愿望使心地纯净、境界超然。张光宇认为“艺术的至性在真”,“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他细细地分析艺术与自然、简约与繁密等辩证关系,并引申到装饰的源泉是生活的积累和美的发现,要求大家重视“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反复锤炼以至完美。高庄在完成国徽浮雕的设计制作工作时,在整体比例、绶带、齿轮、麦穗和五星的造型处理上,以至每一根线条与线角都精心推敲,使之力度饱和,曲直有致、刚挺浑厚、情致斐然。
作者:李翔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室外雕塑;时代;环境;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301文献标识码:A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最初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活动,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欧洲旧时期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阶段被人借“维纳斯”名字命名的一批女姓雕像,距今已有一万至三万年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逐渐脱离实用工艺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公共艺术的室外雕塑,成为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审美值价。
一、室外雕塑的时代特征
雕塑是时代的铭志,历史的凝固,时代精神的象征,社会生活的写照,同时它还形象地教育着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雕塑还表现出它与时代科学技术的一致性,据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中国就已经能够铸造出大型室外铜像,这些纪念性铜像已和当时的城市宫苑建筑相融共成,代表着中国青铜时期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使用,新的雕塑工艺不断产生。特别是上世纪初工业革命后,设计构成的广泛运用,立体构成和装配雕塑的发展,波普艺术的流行,以及场所雕塑和废品雕塑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雕塑概念。例如:以卡尔德为代表的静态雕塑,常常是一二十米高,上百吨重的钢铁庞然大物,它的活动雕塑也多以金属片、金属管、金属丝组成。世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达利创作的金属雕塑《有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巧妙地利用维纳斯“黄金分割”典范的形象,在维纳斯的身体上荒诞不经地开了几个匪夷所思的抽屉,从而引发出人们无穷的猜度和联想,这充分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材料工艺的进步。除部分纪念性雕塑和怀旧式的街头写实雕塑外,艺术家们有很大部分是利用了材料的体积、色泽、重量、肌理、节奏和速度等视觉要素及其他技术手段来进行雕塑,以唤起人们与时代的共鸣,与心灵的沟通。
二、室外雕塑与园林景观
园林可呈现四季不同、情趣各异的景色,如果再加上雕塑点缀,就能取得更加完美的视角艺术效果。城市的生活环境需要视觉美来调节,雕塑配合着园林建筑,创造出调节生活的美的环境与空间,把美的行为显现于形象,对城市或者广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各个城市每年都有大批旧城改造,新增了许多的公园绿地、学校草坪、街道小景。在这些绿地与建筑群之间,绿地与绿地之间,建几座小型雕塑就能起到衔接过渡和丰富空间的作用。园林雕塑可大可小,远可观瞻,近可触摸,既可布置在重要场所,也可安放在偏僻角落。不同材质雕塑和周围的树木、建筑、水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空间、阳光和四季对雕塑光影的色彩变化,使其成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使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我国苏州园林的布局与建设上,使其早已成为中外城市雕塑设计的典范。武汉市中山公园在最近的改建过程中运用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园林的布局及雕塑创作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建后的公园设计精良,仅形态各异的桥就有18座,各种材料的雕塑17座,既有怀旧气息浓郁的《戏水》、《洗衣妇》,又有取自成语的《刻舟求剑》、《一叶障目》,还有一些儿童喜爱的小品雕塑和反映环境、体育运动的现代抽象雕塑,初步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雕塑与建筑虽是两门不同的艺术,但他们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共存关系,有时我们难以分清我们所见到的究竟是建筑还是雕塑,就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希腊的雕像柱、中国的九龙壁,广场中心雕塑、街心花园雕塑,建筑物前(或周围)的雕塑,建筑物上的雕塑。他们以雕刻的手段构筑建筑,以建筑形式表现雕塑。他们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补充,是人工与自然生命形态的结合,是互生的艺术形式。历史上一些古老的建筑都与不朽的雕塑联系在一起。
好的室外雕塑能够中和水泥、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不可摆脱的僵硬和冷漠感,拉近建筑物、街道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使人的生活环境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如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上建有的几组反映老武汉市井百态的街头雕塑,其中有一组《对弈》的写实雕塑,表现的是街头纳凉下棋的情景。在美国哥伦布市的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前,亨利摩尔的雕塑“巨大的拱门”就时常为人们所穿行,当风和日丽之时,孩子们甚至在它的周围上课玩耍。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广场集合了许多著名雕塑作品,它作为该城市群众集会、讲坛、杂技场达七百多年这久。在许多城市,雕塑已与广场和城市水融不可分割,成为旅游休闲的重地。
三、室外雕塑的审美取向
室外雕塑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移情于观众,激活观众的感知,或褒或贬或亢奋或抑制,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借景与借意,是室外雕塑常用的艺术技巧,借此引起观者审美心理的共鸣。特别是纪念性雕塑更注重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利用原有自然景观的自身意义和价值,使雕塑的内容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气韵相连,使观众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举世闻名的巴黎公社墙是巴黎公社革命者牺牲的地方,雕塑家就在这墙上雕刻着牺牲者勇敢的遗容。它像一首悲壮的交响乐,让观者深受艺术力量的感染,虽然墙身只有两米多高,但让观者看到了法西斯的残暴,同时也看到了世界第一个工人阶级运动中英雄者的形象。有的城市和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事件和有着美丽的故事传说,在这些地方建立纪念碑、或园林雕塑,其一木一石都能引起人们对先辈们的缅怀和崇敬以及对古老传说的追忆,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庆歌乐山烈士雕塑群像、兰州黄河岸边的《母亲》等等。这些雕塑无不情景交融,充分利用地点和环境的特殊性,使雕塑艺术的内涵得以充分地扩展。
寓意与象征,在大多数室外雕塑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并以此鼓舞人们教育人们,给人以希望和祝福。历代陵墓前寓意避邪的狮子,镇守墓前,保护墓内主人,是力量的象征,如联合国总部前《战争与和平》雕塑,表现的是一支打了结的手枪,寓意着联合国的宗旨就是制止战争和暴力,也象征着人类对永久和平的期盼。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垦荒牛》雕塑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标志雕塑。
感觉与联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想象。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以动人的造型材质、肌理,影响着观众的视觉和触觉,继而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古希腊雕像维纳斯不仅能给我们肌肤的温暖,而且还能给人以真实的生命感。”如建在法国鹿特丹城的青铜雕塑《被破坏的城市》,这座雕塑其人物造型叉开双腿,胸腹空空、肌肉暴烈,两手伸向天空大声呼喊,似对战争提出最严厉的控诉。设计者运用简洁夸张的手法,让观众联想到法西斯的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使心灵得以震撼。正如莱辛在分析艺术形象时所说:“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雕塑是从体积的变化、转折当中产生韵律,使观众来体会一种生命的情绪、甚至一种思想。《古乐》中写到:“凡言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与“物”的关系就是指主观与客观、感觉与联想的关系。
抽象与具体,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形式,也是物化形象的两个重要审美特征,雕塑材料所具有的形态、质感、色泽、肌理能诱发创作者产生抽象的设计意念,将艺术的想象与材料的自然效果融为一体,能给予观者空间审美的极大自由。哈德森的红、黄、蓝四棱抽象构置雕塑和美国卡尔德的金属构成雕塑,都以其抽象的语言(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有构成形式),以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雕塑的具象美更多地展示艺术形象的具体内容,常常以其高超细腻的雕刻手法,栩栩如生再现形象以感染观者。许多著名的室外写实性雕塑,如丹麦的《人鱼公主》雕塑,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雕塑都以其具象美而让人们百看不厌,而且是历长久不衰,风采依旧。
尝试先不去关注它们的开相,只关注服饰的线条,专注其衣纹演变和表现形式,从中分析每个时期的特点,其实也很有意思。
观察每个时期的经典造像,可以领略其服饰衣纹,怎样从最初的认识和表现逐渐发展,形成丰富、成熟的服饰语言体系。它与人文思想、所形成的审美取向有关。
中国的造像雕塑是用意取形,不是一味写实、程式化的复制,而是带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基本用线来衬托,来画体,再用体来托线。不是纯粹的物理性线条,反映了雕塑的精神内涵。反观古希腊雕塑,注重写实技巧,将形体用一种逼真、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与中国造像截然不同。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早期的木造像源自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继而延续至辽金元明清。每一尊造像都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时代才有了这个产物,就如有了佛教才有了与之相应的雕塑。一件古物,一件艺术品,可以从气息上感觉它所处的时代特征。
唐 超现实的浪漫主义
相比其他材质而言,唐代木造像并不稀罕,但是作为时问的见证弥足珍贵。唐代仕女木造像没有陶器那般丰腴,但从开相看,跟陶器相似,服饰的线条相比之下凸显出了身体的曲线,衣纹较简练,整体气质既沉静又温和,风格典雅优美。
宋 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
宋代,木造像大量盛行。一方面,晚唐、五代的战乱频仍,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兵器,一方面,宋人更向往回归自然的安逸生活,此时前朝石窟的大量开采已停滞,遂逐渐在居所旁兴建寺庙,雕塑木造像。
宋代木造像艺术造诣达至巅峰。现在能看到的宋代木造像,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流散至欧美博物馆的。其以水月观音为代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有这一题材,所谓“无宋木,不成馆”。
这一时期,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木造像呈现世俗的审美情趣。与唐代超现实、超理想化的手法截然不同,其衣纹处理完全脱离了外来的艺术模式,形成了汉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富有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气息。
有人说唐代造像是雕塑的巅峰,在笔者看来,其固然很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不是纯正的汉民族雕塑。唐代是大包容时代,很多外来民族聚合一处,这一时期造像的开相和造型因此具备多民族特色,至宋才慢慢走向世俗化,形成汉文化语言。
佛教发展得益于国人的“山寨”精神,在宋代被改造得愈显世俗化,适应了信众更普遍的需求,以致现在佛教依然兴盛,印度源头却早已没落。
宋代菩萨像一般头戴花冠和发髻冠,花冠高大、繁复,富于装饰意味,体现浓郁的世俗社会审美情趣。面形圆润,宽额丰颐,躯体肥胖,线条圆转自然,符合人体比例与自然变化。衣饰繁复,有些配带有耳环,胸前有璎珞,呈网状联珠式,手足都戴有手钏、臂钏,上身比较袒露,肩膀习惯披一件天衣,下身穿有长裙。装饰意味很强。
北宋是大国,其造像表现出了大国的王朝风范。到了南宋,由于政治的颠沛,迁都到了杭州一带,不善于打仗,总是处于被欺负的角色,这个时期的造像表现出的是内敛和低调。
这两尊造像的开相,前者显得雄伟、霸气,后者五官小巧集中,显得更加秀美。前者雄壮、肌肉感强裂,后者身姿显得婀娜。从发冠看,前者整个大的轮廓做得比较粗犷,细节没有后者那般细致。从衣纹服饰看,前者更注重整体雕刻,后者强调的是细部线条的流畅感。
这两尊造像,一个是北宋时期,一个是南宋时期,都是巅峰之作。宋代造像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严格区分的话,北宋和南宋各有其特点。
辽金 唐风遗存,融合审美
和南北宋处于同时期的辽金造像也很精彩。它继承了唐代典雅端庄的遗风,在学习中原宋实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地区的传统审美情趣,与宋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辽代佛像身上通常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褶较繁复,衣纹质感比唐代明显强烈。菩萨像多戴高花冠,顶束高发髻,花冠的形式特别,类似契丹贵族的头冠,胸前饰一串珠联式璎珞,两耳际有两条宝缯垂在两肩,并分段打结。
现存关于辽代的木造像资料稀少,它们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很相似。
金代木造像继承了辽代风格,造型样式和辽代很相似,又在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头戴花冠,且菩萨头部常见是曲卷式雀屏状的发髻,耳侧各有宝缯垂肩,上身双肩披帛,颈饰项圈,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裙,面相丰圆,与辽代造像相比身躯更加丰肥,衣纹质感更强,衣纹线条显得更加繁复。
元 汉藏结合,变化多端
元代崇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其造像大多带有密宗的特点,受到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最初,它还邀请了尼泊尔工匠来宫廷制作佛像,因此有些元宫廷造像就融合了尼泊尔、和中原造像的特点,创造了初期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
元代蒙族民族文化进入中原,逐渐渗透、影响中原文化,这点在金铜造像上有所体现,呈现较为单的汉藏结合特征。对木造像来说却不是这样,其风貌千变万化,显得很多元。毕竟中原幅员辽阔,木质相对容易取材,也容易雕刻,虽然精品率少,但对某些蒙族文化没有渗透到的地区,中原文化得以保留,这一时期的木造像因此风格特点很丰富,并不容易把握。
明 从简约到繁复
明代造像分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呈现出的面貌各异,明早期永宣时期是巅峰时期。这时期造像中的汉藏风格造像,大胆地吸收汉地艺术,并实现了汉藏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强烈。装饰上也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像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明代造像保留了元代的遗风,衣纹服饰与元代的有些相似,在开相上有所区分。
明早期永宣时期以来到明中期,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艺术风格也对内地其他地区的佛造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多佛造像都带有明显的藏式特点,躯体结构变得匀称,菩萨的头冠到衣装的装饰也丰富了很多。
明晚期嘉靖皇帝对藏传佛教造像实施打压政策,藏传造像从此中断,而内地佛像艺术重新回归到主流艺术中,这一时期的造型风格继承宋元造像产生了新的发展,金铜造像表现较多的是头大身短,躯体会更丰臃些,衣纹简约,有些绵软无力。木造像似乎不受这样风格的影响,整体造型比例包括衣纹都没有明显的衰退,反而衣y的精美细腻度更强,这点尤其体现在南方造像。
清 从写实到夸张
清代造像延续了晚明遗风,衣纹和着装在明代相对简约的线条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体态也更丰满,衣纹层次感更强,普遍华丽,线条繁复,衣褶密集,花纹图案繁复而细腻。
木造像分为几个地区流派,清代造像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北方造像尤其山西一带不再鼎盛,北方以京工造像、南方造像以福建工、江浙工精品辈出。
清代造像可分为清中早和清中晚两个时期。
清中早期的造像。这一时期的造像衣纹流畅、跌宕,更注重衣纹转折处的写实效果,少了些夸张,显得更加随意。衣纹处理相对简化,着重刻画身躯线条,与衣纹更好地结合,视觉上有平实、宁静的感觉,能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其面部神态。
环境陶艺的艺术特性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公共性,公共性首先是指场所的开放性,以公众需要为目的,这使得环境陶艺必须位于公共空间中,其艺术性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以自然、生命、人性、生态等主题为主,使人们在环境陶艺的欣赏中产生默契以及情感上的认同。环境陶艺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实现的是欣赏者与环境陶艺作品的互动,因此作品就要充分突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个性,建构与欣赏者共同的情感交流互动,升华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并在公共环境中发生作用时直接体现,以满足人们对自身环境艺术质量不断需求。如我们经常在公园里看到的《思想者》陶艺作品,当我们坐在座椅上望着它时,不仅会产生某种联想,这就实现了欣赏者才能实现与环境陶艺之间的互动,使陶艺作品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环境陶艺具有开放的艺术特性,环境陶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恒久性。这源于陶艺所处的公共空间环境,它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其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能使人们对其理解、接纳,让人们不自觉的接受到自觉欣赏,是与城市、民众共同生活的艺术,获得不同层面的艺术感受。
关于环境陶艺的设计制作
1设计制作艺术过程
好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制作设计之前必须对它的艺术前景进行全面分析,考察项目的公共环境状况,对设计者的思维灵感进行有效的启发,从艺术角度设计造型风格、形式、材料、色彩,做出独特的、有文化精神和象征意味的设计方案,根据环境确定作品的造型风格,注重环境陶艺的整体性环境,提高对环境陶艺设计整体上的认识,尤其要注重环境陶艺的风格和基本形式,尺度和空间范围的定位,环境陶艺概念性设计艺术。公共艺术作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将“设计意念”转化为“形式语言”把设计者脑中的朦胧想法具体化。通过效果图和模型小样来体现设计者的创意和构思。如在城市某广场设计一标志性陶艺作品时,可以采用如水粉、水彩、喷绘、麦克笔等制作体现其特色的小样,模型小样要进行很多艺术处理,要注意环境陶艺作品清晰度,要把雕塑亮度提高,要能够预见放大后的效果,如注意标志性陶艺作品的立体效果及影响等,要能使受众接受并产生审美感受。另外,创意和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考虑到公共艺术的一般性问题,要充分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与灵感,采用象征性的寓意手法来表现雕塑形式,以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艺术精神。
2环境陶艺设计应考虑的艺术因素
在设计环境陶艺艺术作品时,要考虑满足当前大众审美,放眼将来它的存在艺术价值,弘扬环保,形成人、资源与环境艺术的和谐,使环境陶艺与环境彼此吻合,考虑到环境整体的和谐性,使得市民或者是外来的观光游客置身艺术审美中,实现艺术家原有的自我表达,公共艺术作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从而美化环境。如作品本身与环境的互融性所表现的:山脉、森林、海洋等单纯、空旷背景为基本设置,基地背景是良好的条件,而最好不使用高楼大厦、高架桥等杂乱物象为背景,这样才能彰显环境陶艺雕塑的艺术美感。再如,我们选择植栽、墙面、水的环境作为衬景,利用或树或叶来增加空间的美化以突出环境陶艺的审美性。美感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必须熟悉当地的民俗风情,一定要符合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东西。如在纽约的唐人街有座孔子的雕像,西方社会放置孔子像似乎不协调,但因为这个地方与中国人的渊源极深,是中国人集中的地区,因此,反而显得极有新意,另人而目一新,后来这座雕像的附近一座大厦竟取名为孔子大厦。再如,中国北京有名的“鸟巢”,其设计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棂花窗、冰裂纹瓷器、镂空玉器、陶制器皿等的民族网状图案,充满着深厚的民族性艺术特征,引起我们一种归根的意识。艺术创作是为了人的一种活动,公共艺术是个艺术大舞台,公共艺术环境陶艺要考虑大众的参与性,要与整个人文景观环境相互配合,要实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化场所与人的亲和力。力图让公共艺术设计关联到每个人,考虑不同观赏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的艺术感受,使艺术品通过人的参与产生心灵审美变化,如在儿童乐园里,就要考虑使用儿童比较喜欢的颜色。而这里的休息椅子设计要符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适用,进而实现公众最亲近的艺术形式,达到某种感念和思想来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得到它与时代空间互动的关系,深入人性的审美艺术基底。
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它改变了传统艺术与公众发生关系的方式,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介入公共艺术是陶艺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公共环境艺术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具体通过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表现。环境陶艺应与公共空间环境的要素相协调,进行环境陶艺审美的定位。
1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环境陶艺关系
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本土媒介,在公共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环境陶艺凝聚了原始自然的质地,对公共环境艺术有着协调与和谐的作用。可以调节空间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气氛,它充分考虑环境陶艺与环境的协调性、整体性,不断地融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公共环境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对环境的装饰,从而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美的环境又会更好地衬托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是陶艺、环境和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如陶艺家黄焕义创作的《聚焦》,被放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园休闲广场,设计者利用环境中整个地面的圆形,将5根方柱围绕在周围,柱子主颜色为绿灰色,然后进行深色向浅色的渐变,并在中间用其他颜色进行点缀,通过顶部方块体形成不同组合,方圆之间比例协调,为校园环境增添了很多灵气。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发挥着表现形式多样性和功能合理性,具备环境艺术公共性原则,并与整体环境的效果相协调,显现出陶瓷艺术本身所独有的特征。换句话说,通过其外部形式和内涵来体现艺术魅力,这源于它包含了更多社会、人文和大众内容,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深圳东部华侨城巨石岩画广场,结合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来设计,镂空石灯阵,茶园壁画,根据特定的位置条件,以强烈的空间控制能力表达出宏大、开阔、深远气势,以合理的尺度,优美的造型,突出其古朴、充实、厚重的内在之美,呈现出内在的文化思想内涵与人文理念,以及典雅、雄壮与浑然的风范。
2环境陶艺融入公共环境艺术的表现
随着人们艺术意识的提高,环境陶艺对建筑环境正在产生着积极作用,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领域开始施展才华。如西班牙的米罗充分利用陶瓷材质,通过别具一格的创意,本着从人、自然、环境的主题,注重作品的环境性要求特征,为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设计了太阳墙,对于世界公共艺术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陶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的产物,它可以增加城市的记忆,反映人们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展示城市的友善表情,释放文化能量,镌刻城市历史,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特征。环境陶艺通过城市特定历史文化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如唐小禾、程犁陶艺作品《楚乐》通过楚文化题材设计环境陶艺壁画,运用极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舞蹈和乐器编钟表达历史生活场景,传扬人文历史,巧妙地为城市记载和反映了民族历史信息,将现代陶艺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结语
宾馆的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现代高星级宾馆之中的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工艺美术设计是宾馆室内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环境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宾馆室内的空间环境艺术。工艺美术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工艺美术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工艺美术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与科技,成功的工艺美术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工艺美术在宾馆室内设计的地位和比重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作用,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现代宾馆中的工艺美术设计是高星级宾馆等级的有力佐证,使之相得益彰、相映成辉。一个高星级宾馆,除了引人注目的立面造型,奢华亮丽的材质和温馨可人的环境氛围外,点缀其间的工艺美术品将是神来之笔,画龙点睛。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在为宾客提供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一、工艺美术在宾馆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设计本质而言,宾馆中的工艺美术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运用高新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新艺术。
(二)美学色彩要求:宾馆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三)美学装饰要素:宾馆室内整体空间中固有的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不同材质的雕塑(金属、石材、木材、丝织)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诠释总体内涵。因此,宾馆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得益于美学要素在和谐统一的框架下整合获得。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从全国各地标新立异的高星级宾馆的经营实践来看,工艺美术也确实对宾馆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果的影响。
二、工艺美术设计应与整体环境有机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设计应确立融合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宾馆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道路、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以人为本的宾馆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创作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表象与意象有效结合而形成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宾馆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高星级宾馆的工艺美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其里外的统一。其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宾馆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这应引起我们设计师的高度重视,以创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工艺美术设计要注重主题与艺术的审美结合
工艺美术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主题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主题确立后,其结构、材料、工艺等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综合后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作品的一个重要亮点。现代美学要求工艺美术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其表现效果,及其相互的结合。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宾馆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工艺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专门工艺,来体现设计理念及表达的内涵。
工艺美术设计运用于高星级宾馆,是因为作品的原创性与视觉美感的和谐统一。要充分展示其工艺的独特性和材料的多样性,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设计工艺性与艺术表现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地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环境,使入住高星级宾馆的八方宾客,在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同时,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四、工艺美术设计倡导大作与小品的结合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高星级宾馆如雨后春笋,拨地而起,仅以上海为例,星级宾馆共299家,其中五星级45家、四星级64家、三星级123家、二星级65家、一星级2家。由此可见,工艺美术行业将迎来万紫千红的盛期,工艺美术设计方兴未艾,设计师们将大显身手,如入英雄用武之地。
工艺美术设计要根据宾馆规模和空间的大小,设计工作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表现形式,各展所长,不仅要有气势恢宏的巨作,而且要有琳珑可人的小品,在不同的空间,绽放美的气息。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有玉雕、木雕、金属雕、软雕塑、纸雕塑、艺术摆件、刺绣、绘画、剪纸……我们的设计师要善于用艺术的眼光,用不同的材质、用奇巧的构思、用熟练的技艺,创作出有质量、有生命力的工艺美术品。
一、何为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尤其在近十多年间,国内的大中城市普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城市形象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两个方面问题而提出:一是城市形象的趋同现象问题;二是城市形象的现代化标准问题。正如我们所能觉察到的,目前的国内城市处在疾速扩张和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这引发了大量的问题:诸如城市由于规模过大带来的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以及盲目地拆毁历史建筑建设现代标准化住宅,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形象趋同(图2)。而形象趋同问题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品牌形象的情况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城市形象趋同现象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内城市面临着国际化浪潮的极大冲击,在拉近了我们与世界距离的同时,也必然将西方的城市标准和形象特征引入到我们对于城市的诠释中。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的品质和质量,使传统城市形态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也成为了摆在目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此外,何为现代化城市?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城市形象的体现上,现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普遍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规整宽阔的道路、玻璃幕墙“方盒子”建筑、空旷的广场与大面积草坪,这被认为是城市赖以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西方所谓代表着现代化极高水平的城市,常常是丰富多样的历史与现代并置的,甚至是有些更为偏重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延续(图3)。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现代主义强调功能性的探索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已不相协调,有必要提出更为有效的、多样统一的城市形象设计研究课题。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针对城市中可感知的物质形态元素及其内涵进行探讨的重要理论。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象反映,可以将城市形象定义为:“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和外部形态特点,包括了城市一切复杂多变的表象特征,以及透过这些表象所能感受到的特定精神内涵。它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是代表着具体实在的物质文化内容,又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反映。”现在,我们在城市课题的研究中普遍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始终贯彻以科学手段来解决现有问题的原则,过分强调功能主导的作用,造成面对图纸、脱离实际的研究方式,这些方式显得过于理性和生硬。此外,在解决形象秩序的混乱方面,却总是找不到有效的措施,对建立城市的形象特色也毫无办法可寻。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图4)。试想,我们怎能完全让数据合理但视觉丑陋的城市空间煎熬着我们的审美承受力啊?在这里,探寻城市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原则才是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城市形象元素及其组合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可建立城市独特的外部形象特征,展现地域风貌和城市的个性魅力;②基于城市传统符号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使新建区域取得与城市文脉的和谐统一;③在不同的区域为城市建立一套视觉秩序原则,创造多样有序的城市形象特征。当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城市鲜明独特的视觉印象和形象特色变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对现代城市形态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西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经开始,然而在我国尚处在启蒙阶段。如何使城市形象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拓展现代城市风貌?如何使城市形象建立在传统理性分析之上,展开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建立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中,如何兼顾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一切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二、城市形象之艺术视角
“唯一可操作的规则是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一纸清单。(城市的)总体设计依然是一种艺术,不是由各部分组合而成的科学。——凯文•林奇(KevinLynch)城市形象是以探讨城市内部可辨析的形态元素及其内涵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研究课题,它是通过物质形态塑造建立城市视觉形象体系的。由于城市形象设计主要是对城市中各种形态元素的协调处理和合理安排,所以,可以将城市形象建构视为一门城市空间中的造型艺术。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卡米诺•西特(CamilloSitte)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艺术”(TheArtofBuildingCities)的理论,主张在城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功能合理,还要遵循艺术原则。他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于古典城市的具体形态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这种城市形态秩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早期成功的现代城市形象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再来复述他的这些仅从形态角度分析城市形象的观点未免有些过时,但是城市形象建设仍然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件巨型的艺术作品。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城市设计概括为“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2在这里,建造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具有整体艺术风貌同样重要,功能与形象的兼顾往往是城市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将城市的艺术建构作为合理规划的补充,在这个倡导以科学为主导的年代里,于设计之初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与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原则共同成为构建城市和谐形态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中,应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元素的空间尺度、材质肌理、形态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在尽量创造出的丰富变化中寻求一种整体的平衡(图5)。将城市与艺术相联系,总是让人回忆起古典城市的面貌。在极其漫长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古典城市往往依赖于长期的自然生长形成城市格局和形象特征,不断变化的空间中利用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和装饰细节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典雕塑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不同空间层次的展开和变化、建筑细部的雕饰,这一切使得城市外部形象既具有变化丰富且布局合理的空间格局,又充满浓厚的艺术特质(图6、7)。即使是在以严谨的等级观念作为空间结构布局依据的中国传统城市中,仍然能够感受到某种特有的艺术气质(图8)。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与城市中建筑等形象元素的细部特征以及透过空间等外部形象所传递出的深层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面对现代城市的建设,虽然与古典城市相比具有更为快速和多元的特点,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某种艺术潜质。人类的审美取向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欣赏古典写实风格逐渐过渡到对于抽象元素等多元风格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完全沿袭古典城市艺术的传统已经不能符合时展的潮流。那么,如何在现代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中,仍然延续和发展传统城市形象艺术的丰富感受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只能留待今后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单靠增加艺术品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加期待一个充满完美细节、讲求艺术质量、多样统一、整体且精致的城市空间。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正在于对市整体与局部和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象元素特征进行的协调处理和艺术创造,并以此建立起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和审美感受。
三、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艺术作品到工程设计,再到环境空间营造,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图9、10)。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合理地解决居民的简单生活需求,在现代城市中已远远不够,人们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和美的城市环境。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研究是在城市空间中的一门造型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艺术,它必然与成功艺术作品的创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尤其表现在对美的建构上,这种联系则更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对美的形式的理性探寻上,也存在于事物美感的直观把握中。后者有别于科学的推理和判断,而更加依靠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审美鉴赏力。甚至有的无法用逻辑分析方式来进行解释,它常常依赖于一种艺术直觉。正是在于这两种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原则。“美学”一词源自希腊文aisthesis,意指感觉认知,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8世纪中期提出,是用来强调艺术经验是人类认知自然和艺术作品的媒介。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的审美感受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关于美学的众多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之间的差别。美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不同的理论家对美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美学的定义简要归纳为:“美学是对直接经验及其对象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科学,或是从外部观察它,概念性地进行描述;或是从内部感觉它,直观地予以报道。”3由此可见,美学包含了外部观察和内部感受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是外部形象和内在意蕴的统一体。对于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来说,与美学中如何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紧密相关。美感,正如前人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4,具有某种规律性或共同性。通常可以认为,城市形象美的创建主要包含内容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
1.城市形象美的内容如何展现城市形象中的丰富内容,也成为表现其艺术内涵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美的创造中,所传达出的内容和意蕴是城市形象建构的核心,也是体现城市中“美的理想”的更深层次内涵的关键所在。城市形象包含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内涵两个要素。把一种情致和内涵通过实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并赋以强有力的个性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城市艺术面貌(图11)。在城市形象的艺术建构中,不应简单地将某些理性概念和内容加上形象的外衣,而恰恰是应该将形式表现趋向于某种非确定的、潜在的内涵和意蕴,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内容。这种强调内在意蕴和感情抒发重要性的理念,在东方人的美学观里面,一直是十分推崇和竭力倡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这些都流露出传统艺术创作对于内容的关注。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更为重视对于内在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抒发与表现,将艺术作品所能传达出的精神意蕴上升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标准,在表象形式中,细细品味其中暗藏的神韵和气质,使之成为美感建构的精髓。
2.城市形象美的外在形式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的内容层面在城市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体现不同城市内在精神气质的主导元素。但是,即使是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也仍然需要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因此,论及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离不开对于外在形式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城市外在美感的体现,主要依赖于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达。城市艺术形象体系也反映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尺度关系、色彩系统、材质属性、形态类型以及人的感受等方面(图12)。可以将形式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作城市中构成外在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在探寻形式美的法则中,我们把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总结为: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匀致、多样统一。此外,城市形态总是与它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吉伯德(FrederickGibberd)曾经将城市与其所处环境的良好关系归纳为:萃取、依从、延伸、几何形对比和强调。并指出,城市美的特征表现为与自然条件相呼应以及城市的文雅特征。
城市形象可以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对比以及强调等处理手段,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图13)。这种和谐关系是体现城市美的基本需要,也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总体而言,形式和内容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常常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关系。如果找到了一种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内容,且有适合的、轮廓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可以说,在两者之间就取得了某种一致性(图14)。在城市外部形象的创造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如何通过视觉上的统一与变化建构起一种和谐的美感,并与其内容相适应,将会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途径。
四、塑造艺术化的城市形象:以奥运景观雕塑方案设计为例
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我们无法为其设定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在城市不断遇到的复杂问题中,我们逐渐认清,多学科结合将会对未来城市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原先小规模的城市不断地向“巨型城市”演进,其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接近城市所能承受的极限。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原有城市格局和邻里模式经历着重要的变革。西班牙学者卡斯特(ManuelCastells)曾将现代城市命名为“流动空间”,指出:“未来的主导趋势是迈向网络化的、无历史的流动空间,它意欲将其逻辑强加在分散的、片段化的场所里,让这些地方之间的关联逐渐丧失,越来越无法分享文化规则。”
当前,城市的更新速度已无法和传统城市依靠自然生长的状态相比较,我们必须为其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计划和改造目标。在传统城市的发展演变中,主要依赖漫长的城市的自身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它们往往历经了漫长的建设过程才形成城市鲜明的特色,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城市更新在小规模的局部区域有机地展开,并力求与原有环境相协调。只有经过这样极为审慎、细致、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才能构成古典城市独特的魅力。然而,现代城市更新过程则截然不同,要在短时期内建立现代城市的形象体系,并符合城市功能的需求,体现出多样性活力,确非易事。城市在经历过盲目的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很难完全摆脱。因此,现代城市形象研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也将会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巨大的困难,此外除了单纯的表象问题之外更有内在矛盾根源值得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依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城市形象研究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不断总结和验证形象改造的缺失,为进一步的艺术建构奠定基础。以笔者所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之民族大道的标志性雕塑设计方案为例,该设计从城市形象更新的角度,对城市环境中雕塑作品的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位于北四环路南侧的民族大道是奥运景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延伸,它由南至北将原有的熊猫环岛和奥林匹克公园串联起来,形成集步行、休闲与行车观览于一体的重要城市节点(图15)。
在奇石审美中,奇石美以一种统一的形式和整体的形象呈现在观赏者面前,实际上这个统一的形式和整体形象是由多种审美要素构成的。
奇石美的构成要素既是奇石的观赏要素,亦是奇石的审美要素。
奇石美的构成要素是:质、形、色、纹、象、意。
这六个构成要素是形成奇石审美内容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无限多样和变化无穷的,每一个要素不仅本身就是一部分独立的审美内容,而且又与其他要素结合构成更多的审美内容,从而形成了无限量的奇石和奇石丰富多样的审美内容。
在几个要素结合构成的审美内容中,成分占优势、特征较突出的要素成为奇石美的主要构成要素。主要构成要素决定奇石的主要审美内容和主要审美特征,是形成某一个基本种类奇石的决定因素。在同一种类的奇石中各构成要素的成分和特征在量上的变化,形成更多类别的奇石和奇石品种。奇石类别和奇石品种的无限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奇石美的无限丰富多样性。
奇石美的结构形态包括了奇石的物质形态和观赏者的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或者说包括了奇石的自然美和观赏者赋予奇石的社会现实美两个方面。
了解奇石美的构成要素,掌握奇石美的构成要素形成的不同种类奇石的规律,对奇石审美实践和奇石美学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一、奇石美的构成票素
正如前面所说,奇石美由质、形、色、纹、象、意六个要素构成。这六个要素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审美内容和审美特征,既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1.质
奇石审美所说的质,首先是指奇石的物质性――奇石是天然生成的石质物体。其次是指奇石的质地――奇石物质材料结构的性质,如坚硬或松软、细腻或粗燥、纯净或混杂、透明或不透明、有光泽或无光泽、质感强或质感差,等等。
质,从(物理学)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质就没有奇石的石质物体,也就不会有奇石和奇石美。因此,质是奇石美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其他要素都由质而生或依附于质,没有质也就没有其他要素。
质,从物质材料结构的性质上讲,不同的质,表现为不同的质地,具有不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特征,从而表现出质地美的多样性。
不同质的构造是形成奇石各种外部形态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在具有凹凸、盘曲、穿透、层叠、沟槽、皱折、嵌入、网络形态的石头上表现最为明显。
触觉审美是质独具的一个审美特征。质不仅可以由触觉感知,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它的质地,并由此带给欣赏者身心的愉悦。
2.形
奇石审美所说的形是指奇石的外形、形状、形体、形态和形式等。
奇石的形有平面形、立体形;规则形、不规则形;成象形、非成象形;无定形、败象形等几个基本类型。
平面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和立体的球形、锥形、立方形是各种各样形状和形体的原形,奇石上的一切形状和形态都是由这几个原形变化、组合而来的。各个原形的千变万化以及各种形态的结合,形成了无限多样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状和形态。
奇石皆有形。形不仅有它自身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同时还为其他审美要素的表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轮廓、外部形态、外部形式和表现范围。
外露和轮廓分明的特点,使奇石的形具有非常清晰和直观的性质。
成象形是指具有平面的或立体的物象形状、形体、形态的形,是形中最重要的类型。成象形是象的基本元素,而象是类画石、类雕塑石和文字石的主要构成要素。
无定形是指形的一种无法描述其具体形状或形态的基本类型。类雕塑石中的怪石之形即是无定形。
败象形是指整体或局部不美,有缺陷,甚至很丑的外形、形状、形体、形态或形式,如石头上的残破、缺损、麻坑、扭面、畸形、累赘、形式与内容不协调等。败象形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奇石的美感,甚至会完全破坏一枚奇石的审美价值。
3.色
奇石审美所说的色,指观赏者在奇石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色彩以及这些色彩不同形式的组合。
奇石世界是色彩缤纷的世界。除无色透明的水晶等极个别奇石品种外,绝大多数奇石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色彩。
自然界中接近原色的几个比较单纯的色彩,随着它们的物质载体在自然力作用下调和、稀释出无限多样的色彩,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又有着无限多样的组合,从而形成了色彩的无限丰富多样性,使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奇石上比较常见的色彩有不同色相、不同纯度、不同明度和不同色调的红、黄、蓝、绿、紫、褐、灰、白、黑等几个基本色。每个基本色都有各自的色彩系列,如红色,便有大红、鲜红、深红、浅红、朱红、桔红、粉红、桃红、水红、土红、紫红、棕红、暗红、樱桃红、玫瑰红等等。
奇石上的色彩可分为亮丽色与柔和色两大类。纯度和明度较高的红、黄、蓝、绿、白、黑等属亮丽色,紫、灰、褐及纯度和明度较低的红、黄、蓝、绿、白、黑等属柔和色。亮丽色主要表现鲜明、艳丽、高贵、显著的事物,渲染隆重、热烈、喜庆的气氛。柔和色主要表现朴素、朦胧、典雅、含蓄的事物,渲染和谐、舒适、恬静的气氛。
奇石上的色彩大多与表现的事物本色不符,这一点类似于国画,不同于西画。
色彩鲜明是奇石美的一个基本要求。色彩的鲜明度首先决定于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越亮丽,纯度和明度越高。色彩就越鲜明。色彩的鲜明度还决定于不同色彩之间在色相、纯度和明度上的对比。对比度越高彼此就越鲜明。
色彩与石质有密切的关系。石质愈坚硬、愈细腻、表面愈光洁的石头,色彩愈鲜明美丽;透明、半透明和有光泽的石体上色彩特别艳丽。
色彩在奇石审美上具有表现物象、塑造形象、增加美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赏心悦目的功能。(请参阅《中华奇石》2008年第11期夏华炳著《论类画石的色彩》一文)
4.纹
奇石审美所说的纹指奇石上的各种纹理、纹路和花纹。
过去在奇石审美中,把纹、象(图)、字混为一谈,把纹石和类画石、文字石通称为纹石或图纹石。其实,三者之间在审美形式、审美内容、审美特征、审美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审美标准也不一样。比如说,石头上的一条曲线,一个人物,一个文字,这三者是一样东西吗?给人的美感完全相同吗?能够用一个审美标准去评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此,笔者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奇石学基础》一书中便将纹、象(图)、字分开,并把纹石、类画石、文字石分为三个不同的基本种类奇石。
奇石上的纹以各种不同形态、不同 色彩和不同的结构形式,在石体的不同部位呈现出来,大致可分为八组二十四个基本类型:以色彩论,可分为素纹、彩纹;以纹象论,可分为点纹、线纹、面纹;以形态论,可分为平面纹、立体纹;以繁简论,可分为单一纹、组合纹;以形式论,可分为集合纹、分散纹、平行纹、交织纹、放射纹、对称纹、并列纹、重叠纹;以露藏论,可分为显纹、隐纹;以构造论,可分为表纹、内纹;以作用论,可分为成象纹、非成象纹和败象纹。其中的每一个类型又可分为若干个纹类,如线纹,常见的纹类便有直线、曲线、弧线、折线、卷线、圈线、波浪线、螺旋线、锯齿线等。
各个纹类在形态、色彩、大小、粗细、排列、组合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不同纹类之间的组合,可以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纹样来。
在所有的纹类中,成象纹是最重要的纹类。成象纹变化无穷,并且具有形成各种物象的无限多样的形状、形态、色彩、结构和极强的表现力,因而成为象的基本元素,而象则是类画石、类雕塑石和文字石的主要构成要素。
(请参阅“中国观赏石协会网”夏华炳著《论类画石纹理》一文)
5.象
奇石审美所说的象指奇石上的物象和形象。物象是奇石上天然生成的类似于世间各种具体事物的外部形态。形象是观赏者对物象的审美过程中发现并表现出来的某种生活图景,尤其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典型性格。
象,具有无限多样的审美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象中都能见得到。因此,象是审美对象最多,审美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构成要素,以象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奇石种类、品种和数量也特别多。
由于象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类生活十分贴近,甚至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因而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在观赏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真实感和审美冲动,因而以象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奇石特别受人喜爱。
6.意
奇石审美所说的意,指意蕴、意义和意境。奇石的意蕴是指蕴含在奇石中的文化内容;奇石的意义是指奇石具有的价值;奇石的意境是指奇石的类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在奇石美的六个构成要素中,质、形、色、纹、象五个都是天然性、物质性、客观性的要素,惟有意是人为性、意识性、主观性的要素。五个客观要素为奇石审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意这个主观要素则使仅仅具有观赏性的石头变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奇石。
意,或者由观赏者直接从石头上的物象中去发现;或者由观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石头上的物象以某种意义;或者由观赏者触景生情、以石明志而生发出某种情调。达于某种境界,总之,都是主观认识,主观感情,其中包含了观赏者审美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质、形、色、纹、象五个客观要素构成了奇石美的形体,那么,意这个主观要素就是奇石美的灵魂。对于奇石和奇石审美来说这两个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便没有奇石和奇石审美。然而,在奇石审美中意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了意,奇石就没有了文化内涵。就丧失了它作为高雅观赏品的价值,就只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风格;欧式风格;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我国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设计风格逐渐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长期以来,我国的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外景观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影响。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充分考虑它的持续性、经济性考虑以及和自然的融合度。本文着重就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欧式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1.景观设计风格概述
欧式风格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比较华丽,用色比较大胆,它以浪漫主义为代表,整体设计呈现出唯美的意境,豪华、富丽、典雅、亲切。欧式风格具有典型的欧洲文化特色,它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等不同的风格,欧式风格具有豪华、大气、奢侈的特点,并且它的设计中还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根据地域的不同,欧式风格又可以划分为北欧、法式地中海、新古典、古典意大利、西班牙、英伦风情等。在欧式风格中常见的建筑表现特色是希腊建筑风格的罗马柱、壁炉、拱形、丰富的装饰线条等。
现代风格是当前建筑景观设计中比较流行和常见的风格,其又可以称为现代主义风格或者功能主义风格,它提倡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创新开拓,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的分布,注重展现景观设计中的形式美,造型上比较简洁。它强调空间的布局和使用功能的美感和实用的结合,追求时尚和潮流,极富现代特色。现代风格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与美式风格的务实具有相似性。现代风格和欧式风格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它没有多余的装饰,尊重原材料的特性,讲究质地和色彩的搭配。在视觉效果上,现代风格呈现出简约、大气、现代的特点。现代风格的设计比较讲究细节雕花的精细,色彩运用也比较夸张大气,色彩跳跃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充分地将简洁实用的理念运用到空间设计中,强调景观设计的功能、材质以及个性。
2.景观设计中两种风格的应用
2.1现代风格的应用
现代风格的景观设计在特征上以体现现代性为主,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从景观设计的基本功能出发,讲究造型和空间的比例协调,强调外形上的简洁明快。体现出现代都市生活的简约实用,富有朝气。现代风格的景观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充满抽象艺术气息的立体造型,整体造型的结构非常简单,却在简单中传达出不凡的设计理念,通过线条的不同组合,将造型艺术的空间功能和概念传达出来。具体说来,它在景观设计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整体设计和表达上,主要表现为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图,抽象、立体、流畅,在平面质感上呈现出简洁、自由的现代设计方式。在用色上,现代风格采用的色彩搭配比较个性简约,通过色彩和结构的搭配呈现出一个简约而现代的景观设计作品。
(2)景观设计追求时尚和时代元素。现代风格身上有许多现代意义的风格和内涵,是将时代的发展元素和景观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尚、潮流这些元素在现代风格的景观设计中很常见,它是对景观设计的现代化包装和润色,让景观设计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气息。
2.2欧式风格的应用
欧式风格大多数以展现欧式风情为主,形式和氛围上追求欧式园林的景观意境,在高贵典雅中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体现出欧式风格的豪华庄重,雍容华贵。具体说来,欧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出以下特点:
(1)平面布局的规则化。欧式风格与现代风格最大的区别便在于空间的布局上。欧式风格布局比较规则,而现代风格则比较随意。在平面布局上,欧式风格明显采用对称式,在中央设置了主轴线,并且沿着主轴线在轴线两边设置了不同的景观,组成一个比较鲜明的景观分布网络。景观设计中欧式风格必不可少的喷泉、花坛、欧式雕塑等都是按照对称性的空间分布进行的。
(2)欧式景观设计中有明显的欧式建筑。例如在欧式风格的水景设计中体现了欧洲风格的组态,规则形状的水池,或者是喷泉和跌水,都是经过人工雕塑的规则形状。另外从欧式小品的设计上来看,景观设计中有明显的西方特色的雕塑,还有欧式的花钵、台阶以及欧式风情的藤椅等,无不体现出欧洲风格。
(3)景观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是展现景观设计风格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欧式风格多采用白色或者是石材本色来布置环境,植物搭配多选择绿色植物,形成素雅的色彩效果,体现出欧式风格浪漫的氛围。
3.欧式与现代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3.1多元化发展
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将在景观设计中涌现出来,欧式和现代风格也将会打破原有单一的设计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性。现代风格的实用简洁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而欧式风格中的优美典雅又是城市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会融合两种乃至更多设计理念和风格,在保证功能性和审美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3.2融入中国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的景观设计受到国外设计理念的影响很大。随着景观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倡导城市形象、体现中国特色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突显不是完全摒弃欧式风格或者是现代风格,而是在保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两种风格中的精华,完善景观设计,体现独有的现代景观设计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道路。
3.3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绿色等观念的提出,绿色生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将逐渐体现出来,并且成为衡量景观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要求景观设计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不可为了设计而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现代风格的简约,欧式风格的注重绿化都是和绿色生态理念相通的,因此需要在景观设计中打破设计风格的限制,贯彻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4.结语
欧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作为两种现代比较常见的设计风格,在景观设计中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建筑特征。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景观设计将会结合时展的趋势,设计风格也将走向多元化。相信在未来,现代和欧式风格会进一步完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赵余彬.浅析欧式风格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
关键词:民间艺术;室内装饰设计;韵味;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TB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35-1
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因民间是民俗的载体,就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来欣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与节日活动的内容,民间艺术与这些节日紧密结合着,要欣赏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的。民间艺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就像它们自己说的,是“从心里想出来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由于室内装饰设计本身具有实用性特点和受到一定的环境限制的原因,使得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像其他艺术创作那样天马行空,而要受到来自实体和艺术方面的诸多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风格的制约、室内本身使用功能制约、新材料、新科技和施工工艺水平的制约以及用户审美品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等。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室内装饰设计是一种“戴镣铐的舞蹈”。但室内装饰设计仍然需要进行艺术创造,将制约性与创造性有机统一起来。
首先,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们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在古代就已经作为室内装饰物供人们赏玩,从审美特质上看,传统工艺美术品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相比,装饰性更强,更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第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材料、工艺也保留了一定的自然特征,合理地进行借鉴、运用正契合了当下室内装饰设计多元复合、强调个性的整体状况。第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留存有许多对生产生活用具进行装饰的技艺,包含了实用的科学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材料运用的工巧性、技巧的高明性、装饰的趣味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因素,对设计师激发灵感、丰富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有深远的意义。第四,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丰富,其造型、图案、纹饰极其丰富,主题几乎涉及了世间万物,造型手法涵盖了具象、抽象、半抽象等众多形式,是用之不竭的图库宝藏,特别是大量具有象征性的造型符号与现代室内装饰追求单纯、简洁的视觉效果不谋而合。
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结合,也是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出路。传统民间艺术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形式,其蕴含的劳动价值量非一般工业品所能比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的实用功能几乎完全被工业品所代替,从实用品转身变成仅仅充当审美对象的艺术品,褪变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发展空间受到强烈挤压。可以说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民间艺术时,其原则是要符合室内装饰的特点。首先要契合室内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合理适度地进行装饰,使装饰成为室内环境的亮点。第二,传统装饰品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和灯光、家具、隔断、植物、陈设等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美的要求。第三,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内的整体性又要突出其现代感,不能把传统装饰进行堆砌而成为古代装饰的简单克隆产品。第四,尽量降低传统民间艺术中不适应现代装饰设计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银器等珍贵的原材料、制作程序过于复杂和表现手法太过精细的工艺品,虽然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但都不适合普遍使用,要重视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极简主义;海报设计;风格;影响
0 前言
极简主义设计萌芽是开始于雕塑设计,比如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戴维。史密斯、纽曼等雕塑家的作品都是具有影响力的极简主义作品。本文基于个人对海报设计的热爱,引入极简主义的概念,研究并分析海报设计师们对于极简主义理念的应用,通过对设计师们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极简主义风格的海报设计所具有的审美特点。
1 极简主义设计的概述
作为一种现代的艺术流派,极简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 ~ 60年代,采用极少的颜色和极简的形象,删掉一切干扰整体风格不必要的东西。极简主义设计本来就是一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应。极简主义的产生或许就是人们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一种映射。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人们开始关注更加纯正的东西,无论是绘画、设计、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似乎正在寻找一种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直接沁入人心的东西。我认为这或许是极简主义产生的原因吧。
1.1 极简主义设计的概述和发展简介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个艺术流派,该艺术流派主要表现手法是最初的图形或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传递给人们最直接、最清晰的信息。这类极简主义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或设计当中,他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可能在平面设计中还未形成主流的极简主义,但我们能够在一些大师的设计作品中感受到极简主义风格的影响。最出名的就是原研哉设计的品牌“无印良品”,整体从产品、包装、店面风格等都是有极简主义风格的存在,产品不会有过多的修饰和包装,完全忠于事物本身。再比如田中一光的系列表演海报,从简洁的海报整体上看上去,作者去掉了过于复杂的装饰,追求线与面的量感。
1.2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主要特点
第一,简洁的形式。极简主义艺术最容易辨识,可能就是因为其简约的形式,清晰的轮廓。作品多是不作任何过多的表面装饰,在颜色运用上尽量简化,用颜色鲜亮活偏中性色,画面整体风格同统一。大部分图形呈现几何形状,恰到好处的排版,去除一切有可能影响观众注意力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空间。极简主义风格的海报在具备海报所有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拥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能够适应当下人们快速阅读模式,可以重新赋予海报新的生命力。第二,高度提炼的形象。能够成为极简主义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要简洁名了,品味和感觉上更加优雅,他们在设计上力求简化到事物本质,将事物本质特点进行了高度提炼,然后用最简单的图形语言来向读者介绍。用“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用简表达繁,注重感官上的简约整体。设计师寻找一种最简单凝练的造型,以及最纯洁的表面处理,最大限度地放大设计的主题。第三,客观的表现。极简主义设计的作品更多的是呈现出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更是表达事物本身之外的东西,不会有特别多的设计者本身的感彩,更多的是直接的、纯粹地去表现。每个人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这使得看似单一的画面却产生了更多丰富的内涵。这也是作者对作品更高的追求和审美。
1.3 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让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研究,从图形、色彩、文字等方面来更加全面地研究与分析极简主义风格的海报设计。一部分是来自法国艺术家制作的极简主义艺术流派海报,通过间接地图形组合和每个派系代表性的标识,诙谐地表达各种艺术流派的特征及其代表作。
2 极简海报的视觉呈现技巧
2.1 视觉焦点
对于一个招贴来说,首要就是传达信息,依靠视觉图像来传达。当今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繁杂的信息时,很容易对一件物品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我们的海报设计作品必须有抓人眼球的效果。运用极简主义的构图方式,用间接地形式进行创意设计,将视觉焦点准确地停留在主体物上。画面一般具有幽默、写实、夸张的效果,通过阅读海报让读者更加明白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所在。
2.2 形态精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见到的宣传海报更多的是满满的文字,图片充斥整个画面,造成读者不知道从哪里看起,往往导致读者放弃阅读,从而忽略掉主题。然而极简主义海报的大部分作者秉承以“少”表现“多”的概念,这样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极简主义海报大部分采用点、线、面的变化,自由构成新的图形。抽象的图形使得海报更具有现代感,同时也更加主题鲜明。
2.3 色彩衬托
在商业海报中,色彩也是一个能对视觉感受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之一。色彩不仅是简单地分为冷色暖色、亮色暗色,色彩也是有属于本身的语言。与形态相比,色彩具有更强的传达性,人们能更准确的感受。所以在此类海报中主体和背景的色彩运用上,也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主体对颜色进行选择。正确地选择色彩能够让人们更好的领会作品的主题。
3 极简海报设计的深层内涵
3.1 设计的美感
作为一份成功的设计作品,美感是一个首要要求。从色彩、构图、造型等各个方面都是进行深入的构思。海报设计是具有传递信息特性的设计艺术,是用来吸引人的注意,然后起到宣传作用。在设计上,要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容精炼,抓住主要诉求点。而极简主义就是在忠于这种海报设计最基本的原则上,遵循设计的美感表达。
3.2 深层的认知
好的海报设计就是要让人能够对主题一目了然,一些比较重要的主题,最好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更深层的思考,这其实是海报设计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极简的“简”并不仅仅一味着简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简约。在简约的造型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功能性,每一个部分都是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多余、不繁杂。
3.3 价值的体现
并不是作品看着简单就是极简主义作品,事实上它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事物的高度提炼进行再创作。不是采用了多么精巧和高超的技术就能够创作出一份好的作品,重要的是通过最直观易懂得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概念,同时具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在我看来,如今设计师们应当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在快节奏、快消费的现代社会,能够使人们眼前一亮,并能够让人们驻足体会作品背后所赋予的更多内涵。
4 极简海报设计对观者的影响
现在社会处于一个长期快节奏、超负荷,使人长期紧张的状态,过多的信息量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造成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疏远,纷繁复杂的环境促使人们都渴望以简洁、纯净来协调快节奏所带来的焦躁心里,比如现在会流行“小清新”“原木生活”等。无论如何,极简主义是一种尽可能地使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单纯的表现形式来努力营造一种和平、安宁的气氛。极简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艺术的概念,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汤勇义.招贴设计(第二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 张亚敏.论极简主义美学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J].设计艺术研究.
[3] 刘华斌.极简主义设计的艺术体现[J].南昌工程学院报.
关键词:平面设计;篆刻艺术;形式美;中国印
中图分类号:J2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48-02
随着商品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外各种艺术思潮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设计界也受到了这场“全球化”风暴的影响,在设计语言与设计风格上,都日趋“国际化”,逐渐失去了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图式与文化内涵。然而,笔者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传承,各自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貌,其审美观念也自成体系,形成了各有千秋的民族艺术。中国的平面设计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美学思想和独特风采,并尊重其独特性。
一、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
“篆刻”作为艺术名称的提法是在元代,它是以刀法为主要手段在印章上表现图案美、书法美的一门造型艺术,其主要形式语言是线条。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篆刻艺术或以方为美,或以参差为美,或以简逸为美,或数者兼具,独富特色,常与书法风格合而为一,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其形态结构是中国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外化形式,具有如下美学内涵:(1)古拙雄沉。具有数千年古老历史的中国篆刻艺术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古朴雄沉的审美特征。在漫长的嬗变与演进中,它如万花筒,折射出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诸多方面;在其色彩上,古代印章的印色以大红为主,在中国人传统审美心理上,这种色彩、色调,既有“热闹”之感,也有古拙、厚重之品质,即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细腻、复杂、含蓄、厚重雄沉之内蕴。(2)苍劲刚健。大多数印章形态是方正的,加上刀刻的尖锐更张显了篆刻艺术的刚健苍劲之美。而且篆刻文字与书法气脉相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充分表现出线条的苍劲之美。(3)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一直都是中国视觉艺术共同追求的灵魂,也是篆刻艺术创作主体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篆刻艺术极为注重虚实,其构成图式中常常在保留最基本篆书书法造型的同时,会有选择的舍弃或减少部分要素的分量。通过对留白、变形以及刀刻线条轻重变化的把握,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关系,以表达篆刻创作主体内心所向往的悠远而豁达的意境。总之,篆刻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塑于一体的视觉艺术。它不仅对文字逐个造型进行着再创造,而且也构思出了千变万化的章法。在形式上,讲究疏密空间的构成变化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整体给人一种大气之美――气韵高雅、气象万千。
二、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应用
篆刻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与对艺术学科的渗透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去继承与开拓,并进行创新。当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倡导下,传统的“中国印”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装饰设计、书籍装帧等艺术设计中都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的成功实践,更是为篆刻(印章)艺术在平面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具体而言,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应用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对古拙之美的借鉴与应用。篆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中蕴含的粗犷、古朴视觉语言,对于当代平面设计艺术效果的处理颇为受用,可直接运用,亦可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良,将其推广,使设计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营造出古朴、斑驳的艺术效果。比如因年深日久、自然的风化、水土的侵蚀,变得残缺不全的效果,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便可以加以应用,尤其是现在复古风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在设计文化招贴、铭牌时就可以尝试这种故意做旧、做破的效果,来宣扬古拙的沧桑感与文化底蕴。
第二,对力量之美的借鉴与应用。平面设计最终的目地是传达信息,让观众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过目不忘,让消费者在众多的设计中留下较深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形象往往要富于力的趋向,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篆刻艺术“入木三分”、“贯气顺畅”的美感都是“力”的具体体现,是值得当代平面设计人借鉴的重要内涵。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设计师吸收篆刻艺术的表现语言时,要注意形态由力度带来的扩张感、运动感,注意结构给人的严密、松散、结实、空间等等。
第三,对气韵之美的借鉴与应用。篆刻艺术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及构图上的“留白”、节奏上的“气韵生动”等,这些审美追求能为当代平面设计师们提供大量的营养,使当代设计师在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精妙“留白”一直是当代平面设计师经常要面对的挑战。如果能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增加设计画面的节奏感,促其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香港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后,对“空白”的运用与处理、对气韵的控制渗入了20世纪末世界的设计主流,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国式的设计作品,大多是通过大片的空白来营造空间和意境的,那些肌理多以白地衬托着,配以鲜明的颜色对比,以简洁直接为原则,是对篆刻艺术中简约、大气构成的借鉴,体现了气韵之美。
三、当代平面设计借鉴篆刻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启示
当代艺术设计师,学习、了解篆刻艺术的审美内涵,既是领略篆刻形式美感,也是平面设计创意的基础,是设计师开阔艺术思维、开阔艺术视野之需要。本文重点研究篆刻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价值,一方面是希望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将篆刻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学习,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借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介入当代平面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渗透过程中,设计师要懂得选择:继承精华,丢开糟粕,不断求新。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当代平面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带向世界并将其发扬光大的需要。
第一,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化用,不是单纯的挪用,照搬,而是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不能复古。面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要多对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要用发展、创新的思路来继承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在篆刻艺术形式美中找创意,找规律,把握形式及其审美内涵的统一,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以新的视点、新的思考去揣摩传统篆刻艺术与当代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应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要关心消费者、关心社会、关心国际设计潮流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和影响力的作品,才能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视觉化、普及化,进而收到同化的效果。其次,篆刻艺术是设计创意源泉,但并不是唯一的,平面设计本身要求设计者将图形、文字、色彩、编排综合地运用在画面上,使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展示功能,并能使人睹物思情。因此,在平面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应尽量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结合,与人的情感心灵结合,与市场销售沟通,与消费文化相通。事实上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对我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无意识的丰富着我们的当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从中同样也受益匪浅。但是,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加以吸收借鉴,必然能给中国当代的平面设计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中国印”与国际化是个辩证的关系:“中国印”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它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应用是结合了国际设计趋势的自主创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反映了当代平面设计认知中国元素,凝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其“血肉”,而是它的灵魂和“骨架”。篆刻艺术的形式美是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思想的产物,不是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替代的。以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为例,笔者认为这个设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就是中国的,它寓现代于传统之中――有着浓重而深厚的中国意味;此外,印章的本身特性也是其设计的一部分, 与奥运精神契合, 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 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中国式的热情。整个标志图案以简洁、单纯的图形语言, 准确、洗练、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奥运信息,鲜明醒目,让人一目了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之妙。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任何民族要确知目前的“自我”,需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刻的认知,过去的一切是今天之起点。亚洲的日本设计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果,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师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又保留了其民族的传统,如传统图形、传统技艺等等。日本设计师整体上主动地对这些传统元素的推崇与保留,使得他们能自觉的把传统意象融入到自身的设计中。长期以来,优雅、精致、细腻始终伴随着日本的平面设计与制造工艺。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创作者对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认识是辨证的。
第三,对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指导意义。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科技乃至政治等诸多领域,它对篆刻艺术的借鉴与应用,也正好证明了这点。(1)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与启示,充分地反映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不但视觉艺术、想象艺术、听觉艺术等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相通性,而且每个艺术门类内部也存在相通性,如设计艺术与书画艺术、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等等,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集。(2)日益细分的职场,也需要与产业技术进步结合的各种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了近年来的时髦论调,尽管不尽然完全正确,但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化分工也必将愈来愈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在与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交融中向纵深发展应该说是必然
的。
四、结语
虽然一些设计者也在篆刻艺术与当代平面设计的融合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是如何更为深入地把独特的篆刻艺术形式美内涵糅合进自我设计风格之中,仍是中国当代的设计师需要认真、反复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的平面设计师既要“面向世界”,注重设计的创新表达,反映出当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又要“立足中华”、立足本民族,把“中国印”和国际性的视觉传达要求以及当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形式融为一体,探索出一条由“技”而“道”的自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泽荣.论篆刻艺术形式美规律[J].书画艺术报.2000(07).
[2]李国庆,宋国彬.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与再造[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
[3]廉永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