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时间:2023-07-10 17:3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第1篇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推拿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通过不断总结使推拿渐渐成为先于中医各科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推拿基本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杌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我国明代,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或其他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推拿的分类

推拿目前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依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分类

1.成人推拿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拿,即我们通常意义的推拿。

2.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推拿。

按照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

1.医疗推拿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推拿。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推拿、伤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2.保健推拿指以身体舒适保健为目的的推拿。又可按施术者分为自我保健推拿和他人保健推拿。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推拿、减肥推拿、美容推拿、足部反射区推拿等。

3.康复推拿指以医学康复为目的的推拿。推拿疗法是康复医学中的传统康复手段之一,方便实用,效果优良。

还可按照手法的不同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和气功推拿等。推拿的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另外,应注意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推拿适应证

推拿的适应证广泛,涉及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的疾病,且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1.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骶髂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病等。

2。内、妇杂证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半身不遂、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痛经等。

3.小儿疾患小儿腹泻、便秘、遗尿、疳积、厌食、斜颈、斜视等。推拿禁忌证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2.各种类型的骨折。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早期禁用。

4.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5.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疾病。

7.孕妇。

8.急性传染病,如结核。

9.癌症。

推拿注意事项

1.推拿者应经过正规的培训(手法、基础知识)。

2.治疗前应详细诊察,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

3.患者的要安排适当,使其舒适,便于放松,医者也要选择适当的,以便于手法操作。

4.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力度,做到均匀,柔和,持之有力。

5.推拿者应经常修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

2.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部位的不同情况而增减。

3.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4.柔和手法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要轻柔缓和,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必须作用到一定深度,使力达病所。手法分类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归纳为六类手法。

1.摆动类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2.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搓法。

3.振动类振法、抖法。

4.挤压类按法、点法、捏法、拿法。

5.击打类拍法、击法。

6。运动关节类摇法、扳法、拔伸法。

常用手法介绍

1.-指禅推法

定义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小,渗透力强,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穴位。

2.滚法

定义半握拳,以小鱼际和尺侧三个掌指关节构成的手背三角区着力,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旋转,使拳背在治疗部位上来回滚动。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大,作用力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3.揉法分掌揉和指揉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吸定于一个部位,带动该处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接触面有大有小,刺激力能轻能重,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适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在患者体表不带动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刺激柔和舒适,特别适用于胸腹、胁肋部。

5.擦法

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临床应用本法常用于虚寒性疾患。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6.推法

分指推、掌推、肘推法。

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运用广泛,适于全身部位。能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7.搓法

定义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以上肢最为常用,常作为结束手法。

8.振法

定义用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的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分掌振法和指振法。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或穴位。

9.抖法

定义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

临床应用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10.按法

定义分指按法和掌按法,用拇指端或掌按压体表。

临床应用指按法适用于各个部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和腹部。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用。

11.点法

定义本法是从按法演化而来,属于按法范畴。其着力点比按法作用面积要小,刺激量大。分拇指点、屈指点。

临床应用多用在穴位或压痛点。具有镇定止痛、开通闭塞、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12.拿法

定义捏而提起谓之拿。

临床应用刺激较强,常作为治疗开始、结束手法用于颈肩四肢部位。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

13.缀法

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

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柱关节。具有滑利关节、纠正错缝的作用。

14.拔伸法

第2篇

开展培训

1评估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医护理操作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护理工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的前提[2]。医院收到实习护生的名单之后,护理部根据实习护生所在院校开设的课程,评估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掌握的程度,制表分组。每组实习护生中,有的系统学习过中医基本知识和接受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有的只是简单学习过中医基本知识而没有接受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还有的在学校了解过一些中医基本知识,但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更没有参加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

2医院岗前培训

作为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和突出中医护理特色是我院的核心工作。因此,在进行实习护生的岗前培训时,护理部会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院日常中医护理工作流程,并就中医护理操作进行集中培训。让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有直观的认识,以逐步实现护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护生到护士的转变[3]。并且,医院护理部会根据对实习护生中医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结果,在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有简单的感官认识之后,分层次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为其进入临床科室实习打好基础。

3临床科室一对一的带教培训

对实习护生的带教培训,医院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首先,带教教师须由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和护师资格的护士承担。其次,科室根据实习护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程度,制订相应的带教计划。在我院,绝大多数的临床科室选择一对一的带教培训方法。护士长根据实习护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一对一带教培训计划。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整个带教培训过程中,注重让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在中医护理操作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护理[4]。在培训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把护士素质中的耐心、关怀、体贴、敏捷、轻柔、沉着、冷静贯穿于整个护理实践,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以期进一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融洽护患关系,使患者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对护士的信任,不断实现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增强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5]。

(2)带教培训

每周二或周三下午为我院临床科室对实习护生集中培训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科室护士长与总带教教师在病区示教室或者办公室按实习培训计划对实习护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流程的演示和培训。带教教师把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制作成内容直观、步骤详细的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全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示范。护士长或带教教师组织实习护生一起讨论学习心得。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实习护生做学习笔记、带教教师做带教记录。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只有在经过科室集中培训后,实习护生方可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

4考核实习护生

实习护生在临床科室的实习周期一般为4周左右,在进入科室实习之初,科室护士长或总带教教师即给他们做入科介绍,讲明在本科室的实习计划和出科考核要求。每结束一项集中培训实习,护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5人次以上的操作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申请考核或带教教师给予再次系统的培训。考核时,要求实习护生自己准备操作用物和相关患者。在做好准备之后,告知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和护士长一同前往病室,按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考核、打分。

思考

1对带教教师的影响

为确保对实习护生开展科学、有序的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要求临床科室的带教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习护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带教教师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带教教师的实践培训技巧。我院骨科一名工作刚满5年、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在担任带教教师的第一年年底,就被实习护生一致评为优秀带教教师,被医院评为“星级”护士。

2对实习护生的影响

医院和科室对实习护生在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上,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和可行的措施,使实习护生在这种“节奏”下,一步一步跟进,积极应对培训及考核。实习护生都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对于每周固定培训,不管是调休还是下夜班,都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在带教教师示范后同学间相互练习。这种学习态度更大地激励了带教教师的热情,增进了师生感情,提升了培训效果。实习护生在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带教教师、患者、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如何适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如何科学规范地掌握中医护理,从一名懵懂的护生逐步成长为一名护士[6]。我院每一个护理单元均开展两项以上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全院共有14个细化科室,均开展中药塌渍治疗,广泛应用于骨伤科的患者,具有通调腠理、疏通血脉、消散肿疡之功效,对颈椎病、腰腿痛、风湿骨病等疗效显著;蜡疗法、中药热奄包疗法在风湿骨病科广泛应用,对治疗、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疗效显著;中药足浴在内分泌科广泛开展,几乎人人足浴,对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疗效;在针灸科拔罐疗法、推拿疗法等已深入广泛开展;在肛肠痔瘘科坐浴疗法、熏蒸疗法对围手术期患者缓解症状收到满意疗效;在小儿科,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临床疗效显著;在外科,运用艾灸箱在散寒穴和补阳穴进行艾灸,对手术前低体温进行干预,已取得一定疗效。为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培训技巧,护士在中医护理操作中更加注重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对中医护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易于接受。这些操作简单、易行、直观、疗效确切,见效快,大大激发了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