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新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2014年农业法案》;农业改革;经验借鉴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美国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发达国家,据统计,美国300多万涉农人口凭借极高的农业生产率为美国约3亿人口提供农产品保障。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美国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农产品增值达到5倍以上,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产出效率高。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于2014年2月经奥巴马总统签署并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和实施,本法案在农业补贴、农业研发、农业保险、农业支持领域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等领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作为最新一期的农业法案,《2014年农业法案》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发挥政策指导的功能。通过分析《2014年农业法案》的特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梳理美国新农业法对我国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美国新农法改革及其特点分析
农业立法体系建设,是美国加强农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调控重要政策性工具,2008年,美国国会颁布实施的《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通过并实施,该法案于2012年失效,作为该法案的后续法案,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又称为《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于2014年2月经奥巴马总统签署后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和实施。作为最新一期的农业法案,《2014年农业法案》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发挥政策指导的功能。较《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农业支持体系。《2014年农业法案》继续保持了较高强度的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2014―2023年度,美国联邦政府预算9560亿美元用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支出,其中食品营养项目预算7560亿美元,农作物保险预算898亿美元,农业自然保护项目预算560亿美元,农业商品化项目预算444亿美元,农业其他支出预算约82亿美元。
2.农业补贴政策方面。《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建立了直接面向农户和农产品的财政补贴机制,该举措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收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强烈反对,认为该政策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性原则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共同承诺的反国家补贴的原则。为此,《2014年农业法案》大幅度削减了农业直接补贴项目,但是在间接项目的补贴方面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强度。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研发的支持。《2014年农业法案》进一步强化对农业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在资助领域方面,新的农业法案不仅支持农业本身的科学研究,也支持环境等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应对机制等宏观问题研究。美国农业的实践证明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例如,在科技的驱动下美国玉米曾创下亩产超过1800公斤的记录,而我国玉米的平均亩产量仅为400公斤左右。
4.农业支持领域进一步扩大。《2014年农业法案》在农业保险、农业科研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农业教育、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例如新农业法案建立了垃圾处理与农业节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教育项目、农村宽带网络建设项目等项目支持机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业支持领域。
5.加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支持力度。《2014年农业法案》通过建立“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开发赠款”计划加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实践中,美国始终致力于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美国稻米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精米、预煮米和即食食品,稻壳用作燃料转化能源,米糠主要由专业公司生产米糠油或饲料,又如,美国企业利用骨头副产物加工硫酸软骨素、氨基多糖等预防关节病的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都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典型案例。
6.农业保险的力度和范畴进一步丰富。受制于自然风险的影响,农业生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户利益,美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美国农业保险由巨灾保险与附加保险两部分构成,《2014年农业法案》降低了直接支付、反周期补贴和平均收入选择补贴等项目,提高农业保险资金,预算安排农作物保险预算898亿美元,约占财政预算总数的10%,体现出美对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实践中,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等方面:
1.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据统计我国务农人口中超过50岁以上的务农人口约占务农人口总数的50%、超过70% 的务农人口仅受过初中教育,这种农户受教育程度的现状不利于农业科技教育、网络化农产品营销等现代化农业发展。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科技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远低于以色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96%、日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80%的发展水平,亟需建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3.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及农业机械化作业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耕地严重破坏,加之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经济模式缺乏,造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4.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依托中国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展,农业发展的担保、租赁、基金等多层次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缺乏有效融合,同时,发挥农产品种植和农产品经营风险分散功能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三、美国新农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有效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改革对我国提供了以下启示:
1.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美国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农产品增值达到5倍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以玉米为例,由于缺乏深加工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玉米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强提出支持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企业的冷链物流的政策措施。
2.建立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现象,资源不足与过度开发等问题。借鉴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有效做法,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立法体系建设,通过农业化肥使用、开发低碳农业环保材料、发展休闲农业等低碳农业发展方式等农业低碳立法实践建立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农业部设立了四大研究中心以及数千个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形成了美国的农业科技体系。我国应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的研发,加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科研人员培养。
4.构建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体系。为了纠正农业教育、网络建设、医疗等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投入的市场无效率和低效率问题,《2014年农业法案》特别重视农业教育、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国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不足,为此,应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现代网络农民教育、农业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等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体系。
5.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美国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农业保险体系在分散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保险机构、生产经营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效机制,健全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徐峰,杜红亮,任洪波,王立学,国外政府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38-41.
[2]刘星辰,杨振山,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6:674-680.
[3]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69-173.
[4]赵苹,骆毅,世界城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思考―从理念、模式以及策略的角度[J].情报杂志,2011,30(12):95-98.
1对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基本情况的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农机局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在农机推广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为农民提供了一些农机的简单维修方法还有拖拉机夏季驾驶的注意事项等等,提出了安全使用保值机械的相关措施,这些都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凤台县农机局在响应国务院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时,作出了以下部署,确立了农机推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在不同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土地的天然禀赋,有突破性的发展,使农机和农艺结合在一起,实现重大设备为农业所用的目标。
2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分析
2.1农机推广是应用农机技术的前提农业使用农机技术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由此也会将农机的有效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否则会给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发展带去不良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落实农机推广工作,应该将这项工作深入到农村的基层当中,在生产的第一线进行试验和示范,由此给农机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来看,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在推进农民使用农机技术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更是科研机构和农民企业以及农民群众之间的纽带。
2.2农机技术推广可以完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农机产品的改革在推广农机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对现有的农机技术进行产品的有效性和合格率的检验,并且还能提升人们对农机技术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工作人员在对农机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对农机技术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且在对农机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原本已经存在的某些问题,可能是技术方面的,也可能是农机制造工艺方面的,如果工作人员把这些问题及时的反馈给科研机构,那么就会让农机生产企业进一步的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不断的完善,使之符合生产的要求,减少问题的发生概率,让农机能够在生产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更加符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及时的了解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的要求。农机推广可以采集农民对农机的改进建议,由此开发出更高水平的农机产品,让其更加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加实用。
2.3农机推广工作符合农村的发展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被关注,因此要使我国在农村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情况下和发达的国家农业之间减少差距性,就需要发展农业技术,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就不能提升农业生产劳动率。因为,农村情况不同,发展环境也不同,尤其是农民的生产习惯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极大的发挥出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把一些先进的、有效的农机技术给农村使用,让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实践进行结合,然后对不同农村的不同农业问题展开差异性的指导,让农民在熟悉各项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提升操作水平。
3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首先,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让传统农业向着机械化方向发展,农机能够满足粮食生产在技术方面的要求,另外,农业经济作物以及各项农业设施能够让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迈向新的方向,并且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农副产品的运输方面也离不开农机技术。其次,农机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农机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会改变传统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机技术推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最近几年,凤台县在中央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拥有量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大幅度的增长。最后,农机技术的推广能够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机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解决农业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凤台县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而农业机械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农机技术的推广,只有综合的依靠农机技术,才能稳定粮食的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
4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
首先,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在农机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加以完善。伴随农业产业化和农机技术的发展,要实现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就需要扎根基层,在基层开展农机服务项目,使农民可以真正的领会到农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点和实质,积极的和省市的农机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作出关于农机管理的组织标准,并且对各项标准加以全面的落实。在凤台县以下的乡镇中,要对农机站的人员加以调配,统一由县农机管理部门管理,明切基层政府不得擅自对相关人员进行抽调的现象。其次,加强对农机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宣传工作,争取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在现代农机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机推广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党和国家兴农,富农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凤台县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积极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让农民对农机机械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可,那么就需要在推广方面增强引导和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对农机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一流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这样农业发展才能和现代化相协调,才能让农业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熠熠生辉。最后,不断强化农机推广服务的基层人员素质建设。人员是农机推广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也是整个推广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努力的提升集成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的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机械化的快速实现,由此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进行服务。
5结束语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指出,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农业和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才不会落空,才能最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农村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责任。高等农业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导师”,能够加强深化农村人员文化教育程度,丰富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立志农村、安心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级人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高等农业教育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大量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由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来,奠定了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对福建省部分地市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从区域属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划分为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农村发展的角度上看,闽东、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渔业产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闽西、闽北地区偏向内陆地区,传统的种植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更多地偏向于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鉴于此,在闽东、闽南地区只选取了泉州市作为样本对象,而在闽西、闽北地区则选取了龙岩市、南平市作为样本对象。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统一的问卷,并结合面访式方法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人员对象为: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乡镇企业、个体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泉州市调查发放问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龙岩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总计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针对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选用分类型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将各评估因素分别定义两个等级以分析其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见表1),农业从业人员男性比例较高,接近2/3;女性约占1/3。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周岁,人群主要属于青壮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上升阶段。可以判断当前农村的发展建设,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主力军。学历层次的构成是比较均匀的。被调查对象虽然处于农村,但由于主要是针对农村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基本在大专以上,个别是高中(中专)学历;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的人员主要是高中学历,且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经过中央多年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改善。被调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办事人员,负责人(包括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则较少。因此,主要被调查者从事的是一线的涉农工作。从在农村的工作时间来看,超过1/3的人员在农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在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来到农村就业,可以看出支农的人力资源引导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为定量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调研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是否有效的影响程度。令Y=1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可以支持农村发展”,令Y=0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不可以支持农村发展”,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从样本回归函数可以看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X2,X4,X5,X6,即农业劳动者素质、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高等农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其中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对自变量筛选时被放弃,说明工业发展和地理因素在统计意义上对高等农业支持农村发展有效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关,中国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地理条件已不再是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结合并不紧密,二者也没有直接沟通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将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两个自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被剔除掉,这似乎与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离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或者可以认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工业化水平目前是具备的,而正是因为已经具备相应的工业基础,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体的交通状况良好,从省会城市到各个地级市4个小时内均可以达到,特别是动车开通后,速度又有所改进,而就各个县(市)而言,交通状况也基本可以满足正常物资供应需求,因此,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也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科技水平等,构建二者互动的平台,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之间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现实条件。其次,政府政策决策行为可以在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生产的互动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互动机制能够及时提供最新最先进的配套技术,直接推动农村发展建设。第四,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的发展路径。只有确保行政、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结构,才能有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保证,才能稳固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p#分页标题#e#
目前中国农村农业相关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其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就是高等农业教育。通过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平稳运行,不断拓展高等农业教育多种渠道通向基层农村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其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实干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多层次、高层次的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适应现代农村具体发展水平,要适应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规模。首先,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农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才能逐步开展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结合科技发展课题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带动人才培养,逐步产生一批科研骨干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进修班、培训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对农业学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合格的农技推广员,在农村建设中,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接触面广泛而深入,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第三,要对农业企业家进行教育培训。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企业加工生产与农户种植、养殖生产紧密联系。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作为企业负责人,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对普及新品种、改良新技术,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第四,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就学。当前中国实行高等院校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而中国广大农村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对培养农村籍高等农业人才存在较大障碍。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学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农业从业人员的具体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民教育。例如开展农业骨干农户的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支持该类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接受新理念、新技能,进一步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高等农业院校及其科研单位培训农民的制度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培训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第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农民,目前的高等农业教育成人考试入学门槛较高,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选拔农村的优秀农民,使他们在制度上和经济上都有机会参加高等农业教育。只有将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向广大农村拓展,才能真正为基层农村培养扎根农业、建设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农村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农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许多地区仍然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选聘生计划,引导广大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踊跃到农村的广阔天空去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势必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许多新颖做法也为农村带来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促进福建省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会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意义的领会和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人类行为方式、人与自然和人生意义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接班人,只有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农村教育教学实践项目,完善创业指导,做好典型范例宣传工作,才能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献身“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基层政府、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搭建奉献农业的完备舞台。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农业人才市场,成为农村工作中优化人才结构、沟通农业人才交流的重要枢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遵循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要加快农业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拓展高校毕业生献身“三农”的服务领域。政府和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服务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带来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等等。有效拓宽人才通向广大农村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近几年各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表明,虽然不同的农业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但高等农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综合化既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体现,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召唤,因而,综合化对于单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校长M•PeterMcPherson在第二届全球高等农业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上指出:“发达国家的农业大学已变为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学院,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学院。我们不仅应该鼓励选择这种模式,而且还要特别加强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所赋予的使命,为了继续保持和获取公众的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拓展其学科、专业、角色和使命”[4]。高等农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定位,确立发展目标,例如建设综合性大学、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建设专业性大学,综合发展思路,坚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界限模糊化的农业,是直接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业,是广泛运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农业。[5]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中不断延伸,传统农业科技支持第一产业生产发展作为基础,加大引导农民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业范围和就业方式的大拓展。因此高等农业教育要及时调整农科专业布局,加强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工科等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部分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农业经管人才。专业设置格局不但要坚持满足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人才需求,而且还要侧重向设施农业、新能源农业不断拓展。在专业拓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偏离发展方向,防控专业非农化,坚持培养面向农产品保鲜、深加工、贸易、销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机械研发、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涉农专业人才。学科安排和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三大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不断扩大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层次。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拓展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服务意识,强化主动性和适应性意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独立法人,也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供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农业企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供销过程。深入推进传统学科改革,构建多种类型的高等农业教育方式,促进高等农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更加贴近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更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p#分页标题#e#
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省农业厅和各个县市农业局及其下属的推广中心,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要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转化和推广,不断促进中国农业工作向前发展。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训教育手段,把新思维、新信息、新技术灌输给农业劳动者,促进农民素质有效提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率得到提升。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要重视实验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科学研究要切实结合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以提高科研成果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保证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通过组建社会中介、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渠道,寻找科技成果与农民创业的最佳结合点,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创业企业,通过为农民创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成果孵化和培训服务,使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物质支持。同时通过创业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增强创业企业的竞争力。[6]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技术孵化基地,每年都形成大批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要加快建设形成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联系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有效合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教学、科研、推广、生产一脉相承,建立专家、学者直接下到田间的平台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科技下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深入农业生产基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当中,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真正实现农业科技的“无缝”推广,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作支撑,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而农业科技人员是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的主体。比如:如何应用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的数据技术,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农业管理系统,使农业管理达到规范化、一体化。现在我们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农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因此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农业技术队伍,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农业院校,他们专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了农业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仅靠他们所学知识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是有点力不从心。比如我县农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虽然具有中、高级职称,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指导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仅靠他们现有的知识越来越难很好地运用高新技术。因此只有对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逐步地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队伍,才能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
三、知识更新的途径
1.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人员,要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对自己时时充电,通过自学农业或与之有关的课程,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要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能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单位结合所需业务派技术人员进修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转化。又比如,可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直接培训,对不懂的现场咨询专家,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3.要让农业技术人员走出去。“闭门造车”式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最佳的方式。基层农技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很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因此,要让技术人员到农业新技术运用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开阔眼界,把他们的先进技术、经验、方法早点引用到我县。总之,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
作者:阎锦卫 刘俊玲 单位:清徐县农业委员会
关键词:高校;服务现代农业;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地方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c/2015/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7;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73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科技和人才这两个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校除了基本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继承的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作为科技、文化、社会和人才的滋生地,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1 高校具有人才、教育和科技优势
高校应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包括科技大学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规划、密切接触地方特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符合技术发展的特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活动,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成为当地的一个教育培训中心、科技推广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和体育中心,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为教育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聘请在当地从事农业经验丰富的大学生、政府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高校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置一些专业服务在农业、林业和当地经济,地方高校培养新农民的地位。
高校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科技记者系统,共同构建农村版的空间,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推广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大学和政治产学研合作模式,系统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创建一个新的创新方式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意识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优势和责任。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教育和农业部门的共同任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高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人才模式的培养,改变教育理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变原来的简单训练思想,知识和技术人才逐渐转向开发个性化的创意人才的概念,坚持“基于生活”,专注于改变教师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老师”,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增强大学生服务农业的意识,激励他们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学校上下形成农业开发强大的服务氛围。加强学校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吃苦耐劳,努力工作,热爱农村基层和家庭教育,学生可以深入对农村的了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
3 转变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内涵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这将导致大学不断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应用人才。学校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上必须改变教学的普遍现象和实际脱节,主题应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特点,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农民的质量,使大学的办学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高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送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定期服务,促进科学技术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依靠学校、当地农民、相关企业参与现代农民的培训基地,政府政策引导,不断对学生加强教育。高校应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改变培养模式,让他们在社会中放手实践。
4 加强农校合作基地建设
高校应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与农村基地建设合作中,向农民演示、宣传科技成果,给他们定期培训,让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及时与当地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根据农业发展区域优势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的优良品种,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等。
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直接构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农业业务基地,使其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可以成为在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使农业科技一行人员“专家”,教给学生熟悉和了解最新的和最合适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用他们的亲身的经验来感染和带领他们投身到农业发展中来。
在基地的建设中可以发现真实的农业生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指导、推动科研工作者研究和教学在高校,这是使大学的科研、教学和农业、农村和农民,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生产和现代科技可以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继续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从业者的整体进步,从而探索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广模式。双方的合作,共同探索和建立各种机制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5以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中心,以借阅服务和师生的需求为工作目标,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很少对外实行借阅和咨询服务。随着社会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高校提供更多服务的呼声也在不断的增强,高校图书馆应该把馆藏文献资源与众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应用等信息整合起来,在做好高校自身教科研信息服务的同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拓展新的市场、形成借阅服务、咨询服务和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建设所需的信息中介服务。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学术和专业优势,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生产规模以及行业的基本要求,不断改变和完善现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实用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毕业政策有导向性
就业问题无疑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学校必须要坚持把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进行合理定位、构建学生良好职业发展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转变盲目追求到大城市、到公有制单位、到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教育毕业生树立合理定位、面向基层、到农村、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引导毕业生转变贪图安逸的就业观,教育毕业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观念;树立就业多样性和在农村创业的典型,指引学生融入现代农村生活。
加强来自农村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好的认知,增进他们回农村就业或创业的热情。在政策上给予回乡就业的高校学生照顾,在创业的过程中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等,让他们在现代农村呆的时间更长久。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中。
参考文献
[1]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2]李锐,等.农业高等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汤国辉.关于高校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47-02
随着农民科技意识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业科技已经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新闻也在诸多媒体中得以充分重视,在平面媒体、立体媒体中,多建立了专栏、专版、专题报道等。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经验,对当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形式的几点建议。
一、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新闻与实际生产相分离
新闻媒体作为农村生产组织、政府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以新闻媒介实现有效沟通,也是做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根本动力。若想提高交流的畅通性,就需要农科科技报道贴近实际,否则就会出现交流“断层”,造成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报道的顺利开展,甚至可能造成农民实践经验、技术价值、媒体、政府的名誉受到损害。另外,由于新闻采访不能深入基层,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再加上个别政府官员为了私利而牺牲公共利益,也是造成科技新闻与实际生产相分离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受众对科技新闻的意识不强
实际上,农民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接触到科技新闻,但是由于一些科技报道缺乏专业性与实际数据的表达,造成报道内容晦涩难懂、给受众带来视听障碍,农民难以理解并接受。传统的科技新闻报道中,主要介绍单纯的知识性内容,节目以资料化为主,但是这种枯燥、单调的报道形式,让农民很难接受,造成他们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兴趣不高,甚至态度冷漠。反过来,农民真正需要的科技政策、科技成果、专业信息等得不到及时满足,失去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意义。
(三)科技新闻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方式与手法正在不断更新,试图寻求传播范围广、效果好的方式。但是科技新闻报道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例如,报道选题的内容过于集中,多为政策与宣传报道等,分布失衡,对于农民来说缺乏实用性;报道的手法也过于单一,如语言趋向专业、缺乏通俗性等,难以被农村受众接收;传统呆板、严肃的说教形式,缺乏与农民受众的互动,亲和力不足。
二、提高农业科技新闻服务的几点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宣传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调技术手段,注重与社会服务体系的配套发展,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体现农业形态。首先,从内涵来说,现代农业为“大农业”的发展形势,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水产业等,还包括水利、农药、农机、化肥、产后加工、营销、运输、存储或进出口贸易等,形成一个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大型产业链群体,囊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次,从功能来说,现代化农业生产突破了传统的农产品供给定局,不断扩展广度与深度。
例如,通过延展产业链,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功能,改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农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开始朝向旅游度假、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方向发展,由此产生了服务型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等新型形态。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农业发展依赖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现代化农业发展则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服务,也应考虑以上几点内容,不断改变报道方向,促进农村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力,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可见,在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技术支撑,这也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带来了全新关注点。现代农业改头换面,具备全新内涵与功能。创新性的国家战略给农业科技生产制定了新指标,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新闻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注重农业科技精神的表达
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注重农业精神的宣传,也就是以科学实践表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也是构建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根基,是一切新闻传播的重要前提。通过朴实无华、科学严谨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不会造成有悖科学理论的宣传内容,既误导了农民的取向,也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笑话。同时应该注意到,不能一味寻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违法科技成果、国家相关规定等内容,更不能偏离科学的价值观与根本原则,不得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伪科学。科技新闻由于其科学性、精准性,而富有生命力。例如,过去大多媒体炒作的“邱氏鼠药”报道,是所有农业科技新闻工作者应牢记的教训。对于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来说,受众不能仅看到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技过程,以及从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这才是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导向。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不能仅关注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更重要培养一种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除了带来物质财富之外,还涉及更多的科学理念,这也是农业科技新闻服务的重点。
(三)发挥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基于对农民受众的需求研究,对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实用性要求,应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农业科技新闻服务主要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农业基层干部、农业经营者、农业从业者等群体,他们注重农业科技报道的实用性,追求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广产品销路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这种科技的需要是支持我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理念,决定了采编方针与受众定位。根据当前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需要,农业科技新闻的受众群已经进一步扩大,不再仅包括农村居民,还有更多城镇农产品的消费者、管理者、经营者以及相关的农业市场企业家、农业专家学者等需求。而有关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菜篮子、米袋子及农业科技的攻关等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重点。也就是说,一些城市受众也加入了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中。另外,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物质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实用性,加入了对防病健身、求医问药、科学生产常识、高科技知识等高层次需求。
(四)引入更多经济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报道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新闻报道中,应准确把握生产发展与农村的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等之间的关系,只有促进发展,才能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生产发展也是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基本与前提。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应多报道有关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方法,多刊发有关农村、农民的致富信息,报道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径,以促进其摆脱贫困,帮助农民走上富裕文明的发展之路。例如,近年《黑龙江科技报》中,开辟了“市场分析”专栏,帮助农民分析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市场行情,并常年关注“大豆行情”,一直以来深受农民受众的欢迎,尤其准确判断的大豆收购最高价,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例如开办食杂店、摆设书报摊、办小型加工厂等业务,但是有些农民由于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摸清投资方向,通过“投资理财”的报道带动作用,让农民认识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并以此为榜样,促进自主创业、科学投资。通过农业科技新闻服务手段,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了解国内外最新资讯,促进农业效益发展。
(五)充分发挥“人文关怀”
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主要分为软新闻与硬新闻两种形式。一方面,软新闻主要指富有人情味、轻松活泼,可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与阅读兴趣等报道;另一方面,硬新闻则是具备较强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的有关政治、科技、经济等报道。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针对农民受众的特殊性,应注重报道的平民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不能单纯针对某项技术着手,而是报道更多受众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既可说明问题实质性,也可满足贴近性与可读性要求;对于新闻观点的表达来说,应注重科技与受众相关联;对于农业科技新闻服务来说,其实用性就是对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注重科技成果的反映。例如,成果状态、增产情况、应用前景等内容,记者多应用修辞、比喻手法,尽量避免专业性过强。由于农业科进新闻面对的受众多为农民,因此在报道中,应将专业术语通俗化,符合农民水平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新闻服务目的。对于城市受众来说,他们不关心农业科技的应用问题,因此记者应学会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以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让报道更贴近生活,与受众实际相符,让城市受众感觉到,农业科技与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
由上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担任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要求农业科技新闻服务中也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实实在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成果等,做到活泼生动、准确鲜明、深入浅出,富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应吉庆,郑智斌.农业科技报道的价值判断[J].当代传播,2005(6).
[2] 张志敏.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影响力[J].科学之友(上旬),2007(7).
[3] 李成砚.新闻媒体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J].新闻知识,2007(1).
[4] 李光跃.浅析农业推广中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J].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2007.
[5] 任尚斌.做好电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几点尝试[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8).
[6] 侯丙孬.农村科学传播的亲农化叙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
1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无线网络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基本都是依靠在人工管理、人工观察和人工灌溉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而且销售的通道大多限制于的农贸市场,销售途径比较少。使用的设施配置也比较落后。农民无法快捷方便的得到最传统先进的种植技术,使生产水平无法得到较大的提升。而无线网络在的兴起以及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对于这一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国外第一个试验性无线局域网就已经建立并且应用于农业、医疗等领域,而现在无线网络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农村普及无线网络,与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利用无线传感器网进行农场的监控管理、养殖和种植等方面的检测。也可将无线运用到农业机械,实现远程控制。使无线网络代替部分人工劳动。使便利化、快捷高效化、节约资源化不再遥不可及。因此,无线网络在我国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就显得更加重要。
2无线网络的在农村应用前景分析
2.1无线网络较有线宽带网络的优势农村土地广袤,地势复杂,多数农民用户居住相距较远且呈离散分布,使得在施工和维护问题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难题。而无线网络是以电磁波为介质,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受,不需要线缆介质。同时,随着有线宽带不断的增加,线缆变得越来越粗。由于有线宽带使用的是实体线,在无法预知的人为破坏和人力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下,只会增加物力和人力的投资。而无线网络的覆盖免去了线缆资金的大量投入,相对而言费用降低很多,主要体现在设备上的维护。有线宽带网络需要复杂的人工注册流程,而且需要的时间长。无线网络可以避免人工注册的复杂流程,仅需短信发送或网上等自助的形式开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
2.2无线传感器网技术(WSN)在种植和畜禽中的应用在温室培育方面,可以利用WSN技术对室内每个角落的环境温度、空气的湿度、土壤的水分程度和PH值的大小及时的测量和有效地控制,使得农作物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在畜禽方面,可以采用WSN技术应用于家禽生活状态的检测,及时的了解畜禽的饮食、体温、睡眠、、生殖、病情等情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故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类流行性疫病的暴发和传播,使因病情的传播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避免了给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沉重打击。到目前为止,这些农业上的发展大多数只是靠人工观察的方法,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且也容易出现判断错误或遗漏。
2.3利用无线网络远程控制农业机械生产自动化日本是首次提出农业机器人并投入农业生产中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已研制出多种农业生产机器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N.Kondo等(1997)人研制的番茄收获机器人,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判别番茄的成熟程度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它的运行进行采摘,节省了繁琐的体力劳动。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将农业生产机械和个人的通信设备与通信基站相连,通过操作个人的通信设备来实现生产机械的自动化,可以方便高效的远程操作生产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负担。
2.4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及便利化让普通的农民也感受到无线网络带来的快捷化和方便性。利用无线网可以让农民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或手提电脑来与互联网联接,掌握最新的农产品销售的途径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及时的获取各方面的农资信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方便快捷获得种植和饲养等方面的最先进的种植技术。随时随地的掌控天气变化和疾病信息,使农民变得更加主动获取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或者盲目的种植和饲养。闲暇的时间可以了解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信息,拓宽信息渠道,更多的了解国际的时事和社会的资讯。还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可谓随时随地的娱乐,而不仅仅局限于电视等途径。
2.5覆盖无线网络提供应急通信在较为偏远的山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抵抗灾害能力差。可以让村庄覆盖无线网络,防止在自然灾害情况下的通信中断,使成为应急通信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3小结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改革阶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村的建设必然会带动农业的发展;而现代农民远程教育和万户上网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线网络的诸多优势、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在农业中广泛的应用前景决定了无线网络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武会杰 杨德胜 李光泽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05-1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新时代,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农村基层普遍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指示,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加强对农村的经营管理,这是当下提高农业发展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效果明显,其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
1.1 为农业的高效生产和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极为重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需要有关政策的扶持和相关部门的妥善管理。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往往注重加快农业生产进度,但忽略了相关管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处在以前的手工耕作,自给自足阶段,不能满足时展需求。所以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部门就应该就当地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完善[1]。
1.2 对优质优产农户提供便捷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于农户来说无疑能带来很大的福利。近些年,国家农业部门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不断研究,颁布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应该进行落实,协调各个工作部门,把好处带到各家各户,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苦难。
1.3 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
新时代的科技不断进步,国家要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搞好经营管理信息化。但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科学技术落后和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落实政策,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2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领导管理意识,重视农业发展问题
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往往看重农业生产产量,忽视了其他问题。这是因为很多农村干部缺乏管理意识,把农业生产产量作为权衡农业发展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应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干部的领导管理意识,对村干部进行培养,定期培训,加强村干部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村干部对管理工作要严格把关,把管理工作当做一项长期工作来进行,在考核中不应只考虑农业的生产产量,而要加强对农业生产效益的考核[2]。
2.2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应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味追求高产量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已被遗弃,要做到高效率高产量,就要在农村建立内部经营体制,走向企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期间,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结合实际,从宏观上对当地农业生产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高效率高产量的工作计划;从微观上为农民请来农业生产专家对生产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手把手的指导。
2.3 协助解决农户负担重的问题
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在生产中普遍面临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就应当对农户情况进行挨家挨户实地调查了解,对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最终帮助农民解决,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农民对农村的经营管理工作配合力度提升,其生产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我国有颁布相关的条例用以保障农民减负工作的运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履行职责,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管理部门可以帮助农民向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帮助农民减少在自行申请过程中因不了解而走弯路,也可避免农民走向高利贷等负债严重的道路。有条件的地方管理部门可以帮助农民进行集资投入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生产产量,以增加农民收入[3]。
2.4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至今,农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但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相比较国外的农业生产、管理情况,我国的农村生产、管理水平远远落后,这就要求在经营管理中加大与科学技术的相结合。上级政府的资金要及时到位,村干部要从管理入手,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把经营管理工作信息化落实到家。可以集体购进先进科学农具,例如谷物脱壳机,可以改善农民以往要通过曝晒谷物再手工脱壳的手工生产模式,增加农作物的收成效率,减少繁杂的工作过程和节省农民宝贵的生产时间,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5 对农民展开相关知识教育
由于我国的农村教育不够普及,农民的相关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理解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管理人员应利用当地的广播、报纸杂志等向农民进行知识宣传,定期更新村内布告栏板报,或者可以印发小册子入户,让农民在家中自行学习了解最新信息,在必要时寻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帮助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3 总结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改善农民生活。这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在管理中,工作人员应对国家的相关农业管理政策予以重视并贯彻落实到位,管理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养,以促进工作的良好进行。
参考文献
[1] 韩俊等.破解三农难题——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 韩克强.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直接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主要任务的农广校,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形势,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点思路。
一、围绕“三农”工作抓培训
农广校是一所面向“三农”的特殊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农广校紧紧围绕“三农”抓培训的思路,坚持以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农业工作的重点,农民的所需、所想、所盼为工作出发点。一是要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形势,重点抓好党的路线方针、农村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等知识培训,以激发农民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三是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本着“农民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思路,激发农民学习热情,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同时,在培训中既要做到“教”与“学”的相互融合,又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就需要农广校必须拥有一支能熟悉“三农”工作且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新颖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教学与实践指导,正确引导学员热爱“三农”,使农广校的办学真正做到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为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服务。
二、围绕“产业化”发展抓培训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发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要肩负起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因此,培训工作要围绕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围绕产业抓培训,抓好培训兴产业”的教育培训思路。一是要以地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意识和带动能力,掌握一定生产技能,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化实用型技术人才;二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合作意识和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生产管理技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技术人才;三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掌握一定产业化经营技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经营技术人才。
三、围绕“农业园区”建设抓培训
农业园区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产业园区的应用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园区建设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农广校来说,怎样才能审时度势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尽快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至关重要。一是要抓好引导式培训,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激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兴趣,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抓好推动式培训,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农技培训;三是要抓好示范辐射式培训,通过园区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仅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0.8%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此,我们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1.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
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模式:农林型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
农林型模式是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农渔农畜型模式,是将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环状食物链(如稻田养鱼),这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综合型模式,则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组合。在山区或半山区,可以实施牧、能、林一体化建设,如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林果种植及养殖业并举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在平原地区,可以实施农、渔、能、商一体化建设(如桑基鱼塘),及以沼气为纽带的蔬菜花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
2.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包括:
(1)生态种植模式是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比较成熟的种植模式有三种: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还可以调剂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就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广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如在畜牧业生产中构建生态养殖场,养殖场中配备相应规模的饲料粮(章)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在实现畜牧业绿色生产的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3)生态渔业生产模式是遵照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的合理结构,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有:基塘渔业模式和以渔改碱模式。这种模式将渔业生产和土地综合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比单一养殖或种植更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能源化几个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秸秆饲料化是将富含较高营养成分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粉碎氨化,加工成便于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秸秆原料化包括利用小麦秸秆制取纤维素,用稻壳酿酒,用稻草制作板材;作为造纸原料及制作秸秆餐具;编织草帘、草席;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是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
三、制约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以及三大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形势并不乐观,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
我国的农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主要产粮国之一,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0%。第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 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第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k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为0.128km2和9.04.8k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我国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生态系统内物质能源的自我循环,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开展。
2.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对循环经济的投入有限
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对循环经济给予经济支持。而政府财政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不多。
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严重
长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采用了不科学、粗糙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第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2位,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种过多,再加上使用方法单一,因而对人畜、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十分严重。而化肥的大量使用则导致了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大减。第二,畜禽饲养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畜禽粪便和废物每年达到17.3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目前畜禽排泄物主要是直接返田,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土壤、空气等环境,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第三,大量秸秆的不科学处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大部分秸秆当作燃料或是在地头直接烧掉,这不仅浪费了能源,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土壤功能的衰退,也污染了大气。
4.科技力量薄弱,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总的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但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又如我国的农业灌溉,仍然以漫灌式补水为主,水的利用率很低。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以及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文化层次较低,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也妨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安排
1.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从农业产业和农村消费的可持续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变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赋予传统型农业新的成本节约理念,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尤其对秸秆的副产品除传统的沼气利用外,要探索生物质能、微生物资源经济利用的新思路,实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
2.加快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公司+农户为主的产业化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以保障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首先,要建立循环农业产品的认证机制。循环农业产品是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生产的,实行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制度可以提高循环农业产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巨大的便利;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循环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第一,建立循环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以国家财力为支持,依托于国家农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增加对循环农业新技术的研究;结合中国实情,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二,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4.做好技术、资金、政策等三大保障工作
(1)技术保障。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对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套种、节水农业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进行培训等。
“十二五”期间,也是湖北省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黄金五年。为加速推进我省向农业强省的跨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善“两圈一带”建设的可行性战略。都市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中的城市,能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孝感市的农业原材料进一步加大监督要求,选其优质的原材料为根本。它是孝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为其优质精品的农业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感市有七大优越农产品产业,六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它们的总产值比例占到六成,占地近500万亩,总产值近90亿元。其中建设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大特色产品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2.5%,生产基地180万亩,特色产品总量达到75万吨。其中的楚天鹿园、绿丰果园、刁汉湖垂钓休闲园为优秀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庄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亮丽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