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资经营方案

物资经营方案

时间:2023-07-10 17:3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资经营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资经营方案

第1篇

明确供应单价,因钢材价格一般受原材料价格或政策影响波动较频繁,应当收集好采购期内相关行业调价信息以及市场价格行情,作为每期采购价格确定及日后补差索赔依据。地材价格控制难度较大,一般分为:政府授权多家厂商生产经营,政府出让生产经营权给一家单位、当地社会组织协商管理、当地黑恶势力控制等各不相同,我们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就要进行全面分析,如果当地属政府授权多家厂商生产经营且社会环境较好,资源情况丰富,可以组织有实力的多家厂商进行竞标,如果当地政府出让生产经营权给一家单位、当地社会组织协会管理,一方面要与这些单位组织协商争取让利,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地政府给予重点建设的优惠政策与政府协商争取自办料厂。

对满足直供条件的物资实行直供,并对其进行经济成本分析

水泥的价格相对稳定由厂家直供,一般要直接对厂家进行招(议)标,签定供货合同明确供应单价,及调价依据(一般以当地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文函件的通知为准),在签定合同时一定要注意要求厂家必须保证,合同期内逐月合同计划数量的供给,否则如果不能满足造成的损失必须由厂家承担。火工品、油料一般由当地的经营单位专营我方没有采购自,要主动与这些单位协商争取批发价、优惠价,采购过程中如遇价格调整,要收集好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调价文件通知等,作为日后补差索赔依据。周转材料要依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编制好配置计划,尽可能的调配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改制,对于一些断面相近设计标准相近的隧道衬砌台车、桥墩整体钢模要主动找设计单位进行变更,以套用现有资源,如果以上情况都不能满足配置计划需要对外采购,要注意对厂家设计方案(设计重量、设计参数)及单价的比选。。线上料、防水材料、土工材料、砼外加剂、锚杆、锚具等大宗物资价格相对稳定,要取消中间商组织不少于三家同类物资供应厂家,实行招(议)标确定供应厂(商)明确供应单价(单价一但确定合同期内一般不与调整),明确质量标准并签定供货合同;这几类物资全国范围内的价格差别不大,可由工程公司将在建项目划分区域统一组织招(议)标,下文公布分区域的采购价格及供应商名册,由项目部在文件规定的范围内与供应商签定合同实施采购。

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对铁路、公路以及运输车辆进行运距、运价综合成本分析

比较;再确定出合理的运输方式。各运输工具可以按照它的速度编组来安排日程,加上它的两端及中转的作业时间,就可以算出所需的运输时间。运输成本因物资的种类、重量、容积、运距不同而不同。而且,运输工具不同,运输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四、施工现场料库(棚、场)的地理位置要便于运输和施工,并要满足合理物资储备需要项目部要成立由项目部领导、工程、计划、财务、物资、试验有关人员组成论证小组,物资部门牵头组织进行论证;负责本项目物资供应方案的论证。建立物资供应方案逐级审批制度。所属项目部物资供应方案由指挥部负责审批,审批后并由项目部报工程公司备案。在项目物资管理工作中,特别在物资采购过程中,严格认真地进行物资供应方案的论证,进场材料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切实做到重要物资一律实行阳光采购,这样不仅可以杜绝项目上个人说了算,个人中饱私囊的情况发生,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上为项目节约材料成本,从而更好的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石瑞华工作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公司

第2篇

关键词:加强;利库;降低;库存积压

中图分类号: O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库存的定义及其作用

1.1库存的定义

什么是库存?库存一般是指处于储存状态的物资。更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资。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是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为了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往往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物资。例如,一个工厂为了使生产能连续进行,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一个商场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就必须有足够的商品;一个银行为了能正常地服务于顾客,每天需要有足够的现金等。如果没有库存,各企业组织将无法正常地运转。因此,物资的库存在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2库存的作用

在所有企业中,库存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库存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1.2.1库存的缓冲作用

库存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缓冲作用,它对平衡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起着缓冲器的作用。例如,配网所某10KV线路因为过负荷,导致10KV电缆及电缆头烧毁损坏,需紧急抢修,如果零时组织采购,娄底供货商不一定有现货,如没有库存备品,那将严重影响抢修的顺利实施,这时摆储存在仓库的物资就发挥了需求不确定性的缓冲器作用。此外,库存还能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它即可用于满足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突然增加的需求,也可以用来解决突发因素造成的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1.2.2库存的保障与作用

因为我们工程项目的计划性不强,加之工农矛盾时有发生,如等到工程开工再供货将不可避免出现物资供应不上的风险,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库存物资将对工程进度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充分发挥库存的缓冲和保障作用,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处理;能提高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保障工程进度。

虽然库存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库存量也要适当,并不是越多越好。事实上,库存量过大也将产生下列问题:

(1)由于不必要的库存,增加了库存保管费,占用了仓储场地,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

(2)不必要的库存占用了企业资金,使所占用资金发生冻结。

(3)过量库存降低了材料或产品的质量,引起材料或产品陈旧、变质或淘汰。

(4)库存还会影响到利润率、资产回报率、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及其它一系列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指标。

1.3库存控制及其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知,库存物资既有保证生产不间断的积极作用,也会对生产发展及经营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库存物资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它减少了企业的利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库存太多造成浪费,太少又影响生产经营”。因此,若能对库存物资进行最优控制,寻找一种最佳库存方案,即使库存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又能降低库存保管费用和库存损失费用,减少资金的占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对我们电力行业来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二、全面分析库存积压产生原因,彻底摸清家底

2.1库存积压原因分析

截止2010年3月31日,我局库存物资总金额将近4, 000万元。这样的库存量对于娄底这样的局来说是偏大。我中心分析了物资库存构成,发现积压严重。为了全面掌握我局库存积压真实情况,摸清家底,2010年7月,我中心制定统一格式、布置全局所属各单位对库存物资及已完工项目物资进行全面清理,经清理发现产生积压的主要原因是,一、项目取消,如原城区局铁路跨越冰改工程(其WBS元素号为8116KK080003-98-02),该工程积压物资750,678.56元,经城区局确认该项目已取消,我中心将该项目物资转为项目结余物资,已安排在其它工程中利用完其中60多万元物资,二是项目设计深度不够、计划不准造成积压,如原城区局08年集抄改造积压载波表等设备、材料约90余万元;三是由于部分工程设计变更产生积压,四是因为计划申报人员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上报计划错误造成积压等等。通过对已完工项目积压物资的清理,我中心摸清了全局库存积压的真实情况,合计积压物资总金额955万余元。

2.2修正库存物资主数据,确保帐卡物相符

在库存清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物资与ERP系统不相符,我中心对库存物资进行了帐实、帐物核对,发现存在疑问的库存物资主数据约200余条,进行了修正,全面实现”账、卡、物三相符”,确保库存真实、可靠。

三、建立两级利库制度,主动沟通,提前介入,制定利库方案

3.1把好需求计划编制关,做好平衡利库方案

为了切实降低库存积压,将我局历年来的积压物资尽快利用上,我中心制定了县市两级利库制度。首先,县局项目主管部门根据设计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由县局物资专责在本单位进行一次利库,编制平衡利库方案,由项目主管部门、物资专责签字确认,并报市局物流中心备案;然后,县局项目部门将平衡利库后的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市局进行审查,市局物流中心计划专责对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平衡利库并制定平衡利库方案,发给各库存单位确认,经两次平衡利库后的数量才是需要上报招标的数量,方可上传ERP系统。

3.2主动、提前介入设计,针对积压物资型号、规格设计,督促项目主管部门树立利库理念

因情况的不断变化,比如农网一、二期工程积压下来的铝绞线现在很少使用了,我中心将铝绞线积压清单打印出来送发展建设部,请他们在安排设计时优先考虑积压铝绞线的使用,比如在城郊结合部原先打算用架空绝缘电缆的,改用铝绞线。例如:我局35KV印牛线路因设计变更积压35KV钢管杆5基,我中心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即将该批杆塔型号、数量告知我局发展建设部、设计公司,要求他们在今后的线路工程中予以优先选用,以尽快利用上。

3.3主动沟通,大力推动设备材料替代、代用工作

现有库存积压物资与工程实际需要物资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如库存积压VLV-2×10低压电力电缆很多,我们在审查物资需求计划时发现营销部需要VV-2×6的低压电力电缆,我们查阅了这2种电缆的参数,载流量一样,我们就与营销部商量请他们变更设计改用VLV-2×10电缆替代原设计的VV-2×6的电缆,通过变更设计代用即降低了库存积压,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取得双赢效果。

3.4加强平衡利库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经统计,2010年7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止,我局物流中心制定平衡利库工程方案50多个,平衡利库物资800余项次,全局合计利用库存积压物资金额855万余元,按贷款利息5.67%计算,所降低库存积压物资将每年减少48.4785万元财务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因大力开展利库工作,减少了库房占用,同时避免了库存物资因储存过久可能产生的报废损失。截止2011年8月31日,我局库存物资总金额为1,400余万元,相比2010年1月已有大幅度下降。

第3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 施工物资采购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建设工程市场竞争加剧,施工企业为迎合业主单位招标的意向,普遍低价投标以增加中标的机会。在此情况下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施工企业若按常规的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方法,必将难以获得理想的利润额,甚至出现亏损。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施工成本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流动性强、内外环境变化性大、不确定因素较多等特点,上述特点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尤其是成本管理的难度。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以成本会计为主的方法,只是被动地记账、算账,在控制直接成本支出上下的功夫较大,在扩大收入降低相对成本上却重视不够,在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把各种技术手段用以成本管理的实践方面探索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特点

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施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产品单件性鲜明,不可能建立和其他制造业一样的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而且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是临时组成的,施工人员中民工较多,施工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一般又不利,这使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变得更加困难。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只要我们科学地组织和规划,采取适当的控制标准,严格地按规章实施,施工成本控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水电施工企业物资部门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今,水利水电工程物资材料供应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采购环境,熟悉当地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国内设备物资的供求信息,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并根据项目的资金情况视外部的采购环境确定采购策略和采购计划,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来降低采购成本之目的。目前的国内市场物资采购环境一般来说多是买方市场,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利用供应商之间激烈竞争组织供应,这样可以科学组织物资供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在处理供应,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上,出现重经营,轻供应,放松管理的苗头。水电施工物资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供应,搞好管理,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变,这就需要物资部门正确摆正主业与多种经营的关系,而一些单位认为“供应”利小,经营才是生财之道,现场管理则更无所谓。有的部门偏重自己小单位利益,忽视整体综合效益,以多种营为名搞内部循环,层层加价,损害整体和全局利益。人员配备上,一些单位把素质较高的人才集中到经营上,“保证供应”作为经营的借口,物资现场管理则很少过问或无人过问。

对市场的研究仍未得到水电施工企业物资部门的足够重视。施工物资部门研究市场的基本目的是两个,一是消费者身份研究市场,达到以最优途径获得施工所需物资的目的。二是从营销角度研究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的便利条件多种经营从而获得利润。忽视前者,物资部门难以完成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任务;忽视后者,物资部门就不能利用自身优势去占领市场。

相关措施

1、编制适用的企业定额。以企业定额来进行成本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投标市场竞争对施工企业的客观要求。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是企业定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自身的水平上充分考虑了人的积极因素,在施工强度、质量以及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规定所能达到的标准。编制先进而又可行的工时(工日)、材料单位耗量、台时(台班)等项消耗定额,是成本计划,考核、分析施工消耗水平的重要依据,有了定额,才能据以审核各项消耗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不必要的施工消耗。

合理制订施工方案及施工计划。施工方案优化是成本管理的灵魂,成本管理必须首先把握住这个重点。从工期、质量、安全管理到技术、设备和物资保障,从企业、作业队到作业班组,影响成本的因素和环节越来越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应该越来越具体,只有牢牢把住技术领先、方案优化这个关键,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成本流失的口子,提高企业收益。工程中标后,应由工程技术部门制订实施性的、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设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组织。同样的工程、同样的施工条件,施工方案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施工方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案选择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

为切实做到降本增效,召开设备、材料采购挖潜增效专题会,吸纳全体职工的意见,分别从如何彻底消除独家采购,扩大对供货商的选择余地;物需计划是否可以集中申报,为集中采购创造条件;是否可以利用网上购物或扩宽采购市场使采购的物资性价比达到最大化;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直供比率;规范废旧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订货中以“性价比”为原则,严把价格审核关以及采取竞标等灵活手段、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最大效益等多方面制订降本增效的具体措施及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询比价、招投标等多种采购方式,切实从采购源头上降本压费,努力为施工单位项目部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

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项目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加强成本控制,要抓成本预测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控制的周期不可太长,通常按月进行核算、对比、分析,而实施中的控制以近期成本为主,这样才能提高管理与控制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成本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只有与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效率、工作量要求、消耗等相结合才有它的价值。

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特点和意义。必须建立起与装饰工程特点相适应的成本控制体系,形成严谨的组织结构,明确成本目标和成本责任,建立成本考核和激励机制,规范成本控制活动,实现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动态控制,从而为项目实现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实行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的基本理念是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以达到全面控制成本的目的,为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奠定基础。搞好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评估,建立以公司管理层为利润中心、项目部以及施工现场为责任成本管理中心的机制。

总之,降低成本及增加收入的措施还有很多,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和运用建筑市场的游戏规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市场,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陶云鹏.浅谈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J].民营科技,2008,(07).

第4篇

一 分立农副业生产部门提高进项税额的案例分析

某食品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根据市场需求,该食品厂开发种植猕猴桃,并将猕猴桃加工成果脯、饮料等(以下简称“加工品”)对外销售。2005年猕猴桃开始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5月该食品厂共销售猕猴桃加工品100万元(不含增值税价格),产生17万元的销项税额。但经核算,发现与该项业务有关的进项税额数量很少,只有化肥等项目产生了1万元的进项税额。这样,该食品厂需要就该项业务缴纳16万元的增值税。为了降低增值税负担,该企业在购进可抵扣项目时,十分注重取得合格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收效不大。

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讲,该食品厂可以采取企业分立的方法降低增值税负担。即:食品厂将猕猴桃的种植业务分立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并使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也就是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原因在于,我国增值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向农业生产者购买的免税农业产品,或者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农业产品,准予按照购买价格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这样,食品厂就可以按照“购买价格×13%”计算出进项税额,而种植企业也不必缴纳增值税,因为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当然,相应的进项税额也不能再抵扣。结果是,种植企业没有因为分立而多承担任何税收,而食品厂却在原有进项税额、销项税额不变的前提下,因为有了“向农业生产者购买的免税农业产品”,而可以增加大量的进项税额。

在上述方案中,食品厂分立后的税收负担及有关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立后的食品厂,销项税额不变,仍为17万元;

2.分立后的食品厂增加了进项税额。假设按照市场正常的交易价格,该食品厂2006年5月用于生产猕猴桃加工品的原料价值60万元,那么分立后的食品厂就可以按照60万元的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即7.8万元(如果企业进行转移定价操作,还可以计算更多的进项税额);

3.种植企业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但同时,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也不能够再抵扣。根据前文介绍,这部分增值税进项税为1万元;

4.种植企业可以享受农业特产税的免税政策。

所以,分立后食品厂的这项业务需要缴纳的增值税为:

应纳增值税=17―7.8=9.2(万元)

与筹划前相比,增值税负担降低了6.8万元,相当于新增加的进项税额与企业原有的进项税额之差。

这一税收筹划方案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新增加的进项税额的数量,即根据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这一数额越大,这项税收筹划的方案就越好。实际上这一数量直接取决于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越高,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就越多。

2.原有的进项税额的数量。这一数额会直接增加这项税收筹划方案的机会成本。

以上我们分析了该企业筹划前后增值税负担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也是必须同时考虑的因素。本案例中,种植企业增加的销售收入就是食品厂增加的成本,因此种植企业增加的利润就是食品厂减少的利润。所以,两者之间的猕猴桃销售价格最终不会影响两者总的所得税负担。

二 分立废旧物资收购部门提高进项税额的案例分析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04月29日的《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1]第078号),白2001年5月1日起,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同时,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根据以上规定,使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将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收购部门进行独立,以适用以上的抵扣规定。

例如,某造纸厂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将废纸经脱墨等程序加工成日用纸制品。长期以来,企业有大量原材料来源于民间收购者。由于对方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合法的抵扣票据,企业长期有大量原材料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根据前述的抵扣规定,该企业为了抵扣进项税额,也曾改为从当地正规的废旧物资经营单位收购废纸,并由其开具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发票。但由于收购价格较高,企业虽然增值税负担有所下降,但利润总额并未有明显提高。

笔者的建议是,该造纸厂应采取企业分立的方式,将原来的收购部门分立为一个废纸收购企业,并使该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这样,新企业属于专门经营废旧物资的企业,可以为造纸厂开具合格的发票,造纸厂就可以按照买价和10%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同时,根据前述的税收法规,废旧物资经营企业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即:

三 分立运输部门提高进项税额的案例分析

我国增值税有关法规规定,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除固定资产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以及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不并入销售额的代垫运费除外),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普通发票)所列运费金额,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但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不得计算扣除进项税额。

根据以上规定,企业内部设置的运输部门分立成独立的运输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税收筹划。

例如,企业A对外销售一批商品,原售价117万元(含增值税)。将运输部门B分立后,对外销售价格不变,但由于运输企业B已经独立,A企业需要向B企业支付有关运费,比如20万元。按照前述规定,A企业取得了合格的运费发票,可以扣除有关的进项税额:

可扣除进项税额=200000×7%=14000(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运输企业独立后,其业务已经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B企业应按照营业收入和3%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

应纳营业税额=200000×3%=6000(元)

第5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 财务管理 解决途径

财务管理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资金的形成、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整个煤矿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组织物资供应、从事煤炭产品生产和煤炭产品销售等活动的过程。它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物资和货币,都是企业的资金。

1、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煤矿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物资生产部门,作为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既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合格的煤炭产品,又担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双重任务,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又集中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因此,企业的一切经济工作,都应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1、组织资金有效供应,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固定的和流动的),这些资金是保证煤炭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物资条件。财务管理就是要根据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条件下,结合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调度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1.2、监督各部门管好物资、用好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部分资金都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因此,要管好、用好资金,必须首先管好用好各种财产物资,保护社会主义国家财产不受人为的损害,防止由于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要经常保持财产物资的数量完整无缺,质量完好。因此,要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健全账目,一切物资动态必须按照规定办理收、发手续;要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尽可能不要使其闲置,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减低占用率,加速周转,完善流动资金占用定额和消耗定额。

1.3、监督各部门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煤矿企业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增加利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当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生产耗费的预测和控制,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同时也要促使生产部门努力增加产量,提高劳动效率,还要促使各级各部门节省开支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在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就能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2、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2.1、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通俗地讲,所谓财务管理意识就是在实现相关财务基本职能的前提条件下,公司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还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很大一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其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仅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以会计行为为主要核心内容的义务和责任,所涉及的内容也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表格、账务、数据以及报表等方面。

2.2、财务信息与产量效益发展不均衡

许多煤矿在经营中重视煤矿采矿以及产出效益,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能很好地探索企业内部项目投资经营模式与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多数煤矿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仅仅是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大量的表面工作,对于真正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内部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案和标准,从而造成了财务管理的缺失。

2.3、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水准有待提升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司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想要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人才作为基石;要想不断加强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以及具有强烈责任感的财务人员队伍。

3、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途径

3.1、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最直接、最能影响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其管理质量的优劣也就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普及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使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基础。对于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给予良好的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财务管理中去,认真的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

3.2、强化煤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按不同的调控方式可分为分权型财务管理与集权型财务管理,大型煤矿企业更适合采用分权型的管理模式,而中小型煤矿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更适宜采用集权型的管理机制。不管哪种管理模式的选择都应遵循科学的管理程序,构建科学的决策过程。对于在财务管理中问题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案的拟定、分析评估到最终方案的选择都应处在严格的控制机制当中。

3.3、强化财务资金管理

良好的资金管理是保证煤矿企业所持有的现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而资金的管理离不开良好的财务职能。在加强煤矿企业资金管理时,应该充分注重资金负债以及净资产收益等财务指标的有效分析,同时全面考虑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项目的投资方式等不同的资金组织形式,并积极有效地把市场的变化作为风向标,建立正确的资金管理决策,以促进煤矿企业资金的充分运转和流动,最大可能地保全公司的财产和全额资金。

4、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工作复杂多样,煤矿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市场的基本动向,沿着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打造出高效率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可知,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手段,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电网经营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高投入的特点,固定资产在电网企业总资产中可占到8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电网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创造企业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经营、筹资、投资等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一项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以至于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的工作需要整个企业的经理人员共同努力。投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

投资按其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两种。生产性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这些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企业利用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

2002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国内GDP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增长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整

整4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平均电力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4.4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100万千瓦;200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量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电网负荷和网架结构凸现薄弱,无法满足电力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期间电源和电网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计划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在北通道,继续加大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京津冀电网送电规模,促进西北黄河上游水电与宁夏火电联合以及陕北火电向华北和山东电网的送电。在中通道,要重点建设三峡水电站,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和四川水电流域大型水电站向华东和华中送电工程。而在南通道,要在国家已经批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工一批电力项目,保证西电东送目标按期完成。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主干电网架和各省网架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电网企业纷纷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省级电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普遍达到四十亿元以上,投入的重点在变电容量和输电线路上,目的是保证电网坚强,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其实早在1998年,电力企业就开始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改造,1999年,又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有国家资本金的介入,政府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暴露了很多网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并上升到仇视垄断企业的高度。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至今,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四到五倍,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投资的出发点是获利,在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应当是衡量此项目是否盈利,是否能为企业产生经营效益,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的投资中,往往过分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如1999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某些低压改造项目投入几十万元,而用户的年用电量不过几十度,折合人民币不足30元,投入和产出差距如此巨大,而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只注入20%的资本金,其余为银行贷款,电力企业在电网改造后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而电价同时又受到国家管制,导致电力企业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以付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作为代价。

(二)在建设投资前期管理中,注重电网规划,忽视投资回收分析

前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紧张,电力企业备受关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加之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电网规划工作非常重视,经常与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城市和农村电网规划研讨会,电网规划的重点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根据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规划进行安排,少有考虑投资回收的内容。

正象一份电网企业的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讲的,报告第一部分为所在地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电网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建设规模及方案,第五部分为投资估算,第六部分是效益分析。在整个报告中,效益分析所占的篇幅和比重不到二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售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增加等有限数据,没有任何对投资回收的分析。即使完工后的工程分析,也仅限于工程造价的分析,鲜有投资回收期的内容。

可以看出,电网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效益的问题,而是更多注重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容质疑,而且除少量技术改造工程外,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一方面无视效益分析,盲目投资,一方面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不到位。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脱节

电力企业一直采用自上而下垂直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工程项目,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如220KV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就由省一级电力公司核算,110KV工程由分公司负责核算,10KV等低压工程一般由支公司负责核算,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征地费、青苗赔偿费、前期费等支出必须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操作,导致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会计主体在核算,造成的后果是工程核算不完整,资料和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编制滞后。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设计批复、可研批复过程中难免出现沟通问题,导致设计变更增加。几乎有80%的工程项目都有设计变更,变更引起概算不准确,投资计划不足,造成工程超预算列支。对于在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电网企业来说,资金无法核销,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四)工程物资管理不规范,浪费严重

省级电力公司出于集约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的需要,对于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和大宗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但是由于采购委托有独立法人的物资公司,而合同签订却需各分支机构与供货商直接签订,而且由于物资的使用者不掌握主动权,导致售后服务跟不上,加之中间申报采购环节过多,周期过长,浪费严重。

(五)重立项,轻管理,投资建设后续问题多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立项,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对由于用电负荷增加的需求非常重视,对工程施工进度也抓得很紧,但是在工程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自上而下普遍认为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不注重收集资料,不注重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和施工结算,后果是工程完工多年,决算仍没有编制,资产没有结转,折旧无法足额计提,导致账面资产不真实,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

三、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将电网建设规划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回收期、会计收益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程序:一是提出投资方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案通常来自生产部门。二是估计和测算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三是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四是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五是对已接受的方案进行再评估,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找出预测的偏差,通过发现问题修正财务控制,为决策提供支持。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和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及现值指数,即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并计算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首先计算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之后计算会计收益率,即年平均收益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

(三)规范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管理,科学梳理管理流程。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设计变更过多,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脱节的现象,应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建立设计变更、概预算变更的考核制度,优化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批复,分清责任。对于上级单位核算的工程,要规范与下级的资金拨付,资料的传递,信息的沟通。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回收环节的监督,优化采购流程,减少资金风险,最大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7篇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8篇

自集团公司下发**公司转发《**xx项目管控平台内部参考简报》已经三期了,每次简报都罗列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上的“亮点”和“病症”及生成原因,便于我们直观的了解管理过程中问题时如何形成的,亮点是如何管理积累出来的,及时针对自身管理的项目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和是否有这样的问题隐患,及该如何的解决这些问题。面对这一系列课题,我们项目部组织了项目班子和各系统部门负责人学习了“内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项目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抓住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要点,同步做好经营分包结算和向甲方申报审批工作,目前xxx工程主体竣工验收结束并已于5月1日交付甲方使用。企业总部、地库主体完工、农业交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三层完工目前满足进度计划要求。同甲方工程量申报审批工作完成至5月份,6月份工程量申报正在审核中,内部结算同步进行,甲方工程进度款付到5月份。项目部积极同甲方协调审批工作,甲方已进入如付款审批流程中。农民工实名制工作至11月已百分百覆盖,农民工工资通过实名制平台发放90%,10%余款待甲方支付工程款打款至农民工账户后发放。

2、经营方面,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劳务分包、45个专业分包的招采工作、已签订分包合同17份,即将签订的分包合同4份、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项目部于9月底接到**公司下达的完成4亿元产值指标,截止4月至11月底,项目部上报公司累计完成产值3.85亿元。7月份预计完成产值1.15亿元。经营采购部每半月组织召开产值及收款情况专题会,确保影响产值完成的因素及时消除,清欠工作时刻进行;同时每月组织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针对产值、回款、成本、风险等情况及时分析并制定相应方案。

3、物资采购管理,项目物资采购招标28次,签订采购合同40份,采购合同总金额1.47亿元,设备租赁招标3次,签订采购合同3份,设备租赁合同总金额75万元,周转材料租赁招标2次,签订周转材料租赁合同2份,周转材料租赁合同总金额1692万元,项目33次招标全部为集采平台线上公开招标,且中标价格均低于采购控制价,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及周转材料租赁中标单价均在项目成本测算可控范围之内。

通过学习“内参”后项目今后要做到:

一、要强化项目经营管理思想认识,要有规矩意识,经营管理系统要强化穿透和督导作用发挥,加强内控制度的有效宣贯,提高项目经营管理内、外部有效沟通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项目经营管理能力。

二、要编制好项目各种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材料采购计划,坚持“量入为出、无资金不采购”的物资基本规矩,加强风险防范,管控意识。

要加强成本策划及动态成本分析管理,及时上报工程项目经营风险,早发现,早制定措施,早解决;要抓好项目的二次、三次经营,既要“量入为出”更要“多入少出”,有效发挥项目管控平台的作用,实现提质增效。

三、项目要加大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分包队伍进场前必须及时签订分包合同;使用合格分包商;分包招标价格必须公平合理、公开透明,要诚信经营,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运行;在签证方面对外及时签证,保障项目利益,对分包建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对于不遵守规矩的合作商,记录到黑名单。

第9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规模必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给电力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传统的电力物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如何通过推进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途径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创增企业效益,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发展出路。鉴于此,在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思考、分析、对比和探索,本文就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推进路径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物资管理标准化资源配置

1、前言

标准化管理,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实践的探索,一般的,将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分为“三部曲”: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标准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产品开发领域是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标准化管理的执行和实现,要求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创新道路。

2、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物资管理是指对各种生产资料的购销、储运、使用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并将搞好供、产、销平衡,按质、按量、配套、及时、均衡地供应企业所需要各种生产资料,并监督和促进生产过程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作为物资管理的基本任务。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必须紧密结合电力物资的重要特点去针对性地展开。结合日常工作动态和作业特征来讲,电力物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电力物资管理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空间;二是电力物资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实际上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的,且电力物资的生产周期较长;三是电力物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整体的项目工程,广泛覆盖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存储以及物资配送等多个业务环节,这就意味着,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必须完全嵌入到具体的节点中去,从整体性的大局出发,真正有效地提高物资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着标准化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存在价值。

3、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现状

3.1人才资源配置不到位

人才竞争成为21世纪创新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有基础行业之一,因其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成为成为众多专业人才主动跻身其中的聚集地之外,也有部分人才因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了国有之外更为自由、灵活和具有创新性的企业。综合电力企业整体的人才资源配置现状来看,不难发现现阶段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电力企业的人才引进机制较为滞后,整体人才结构较为单一,考虑到电力企业自身的技术密集型特性,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多侧重于对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电力企业“铁饭碗”的传统局面还未被真正打破,逐渐呈现出老员工比例占据大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人才队伍的活力。

二是企业在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依旧存在一些传统的问题。引进人才只是优化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而如何真正地用好人才、管好人才,实现“人尽其才,能者居上”的人才发展目标,才是决定企业人才质量水平的核心因素。假设企业文化、企业氛围、企业环境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整体的团队环境始终处于慵懒、散漫的状态之下,就会使得人才在这其中无法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甚至可能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被被同化,消磨了意志和信念,丧失了原先的青春活力和光与热,这样不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与此同时,当企业环境无法满足专业人才的上进心和发展需求的时候,极易导致人才的跳槽和流失,当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和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丧失了部分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3.2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合理、科学、全面、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推进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依据,然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首先,物资采购管理缺乏合理性,物资采购是电力物资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的成本与效益,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开展,现阶段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多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但却对招投标过程缺乏有效的管控。电力物资采购通常是大手笔的一次性投入,如果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管控意识,往往容易出现盲目直采的情况,对招投标的标准流程和严格要求视若无睹,导致招标过程不规范,而正是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无法对工作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考核,使得电力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率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电力物资管理是由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使用、物资存储、物资配送及物资供应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系统性工程,只有依靠标准、全面、完善的体系化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并切实落实。

3.3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监督机制尚未成熟

所谓监督,顾名思义,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进程中,正是因为现阶段监督机制尚未成熟,对内外部某些灰色关系无法起到严格的管控和监督作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进而反过来阻碍了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推行。结合实际的现状来看,目前电力物资管理的监督多由内部机构或部门自行负责,因为缺乏一整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很容易受到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很难真正起到并发挥监管的实质性作用。

4、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推进路径

4.1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有效推进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首先,企业应认识到新形势下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捆绑和束缚,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地强化市场意识,从技术、经营、管理等多个层面去考虑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源上解决传统的人才结构单一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新型的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全面发展,人才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这就意味着企业所要培养的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团队,大胆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创新就像是企业的生命力一般,代表着企业的活力、实力和发展力。与此同时,在不断优化人才资源科学配置的过程中,应大力宣导并贯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通过自勉、共勉来鼓励员工在各自专业的领域上永不停止追求进步的坚定步伐。

4.2逐步完善电力物资标准化管理制度

为推进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应该不断完善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层面出发,对电力物资管理各个业务环节展开合理、准确、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制定出有效的物资计划管理方案、物资采购方案、合同制定方案、物资库存方案、物资配送方案等等,同时,电力物资供应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用电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这就要求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制定准确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管理制度必须就各部门的分工、岗位的职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增强物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

4.3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监管机制

加强标准化监管力度,是有效推进电力物资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统一物资标准、统一标签标准、统一包装标准、统一容器标准。在实行统一化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专业的、全职的监管部门,严格按照统一标准的要求就电力物资管理各节点展开严格的管控、监督和考核,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和行为约束,使得标准化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习惯,真正有效地全面实现电力物资管理的标准化。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建造合同准则

Abstrac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elines can promote headquarters play control function, timely control of project performance; can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enefi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regulate subcontracting clear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unifi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inancial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e ability of real ascension.

Key words: building contrac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TU7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造合同准则》概述

1、《建造合同准则》的法律地位

2007年财政部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对全国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统一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国家法规体系范畴,是财政部用于规范全国会计核算的部门规章。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过程中确认收入、计量成本和披露相关信息的法律依据。

2、《建造合同准则》的主要内容

在2007年以前,我国施工企业主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项目当期收入以业主确认的结算报表为依据,当期成本以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收入与成本匹配关系受到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影响,当期经营成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不一致,各期利润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

为克服上述缺点,财政部颁发了《建造合同准则》,要求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要以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为核算对象,动态、适时、均衡地反映项目经营成果。项目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必须在项目初期就要测算出来,并根据项目过程中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使项目的进度、合同毛利、经营成果保持协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会计核算以投入成本为基础,以经营规划确认的成本利润率确认利润(或亏损),以成本加利润(或减亏损)确定收入。

执行施工企业建造合同准则工作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一是必须严格准确预测项目总收入和项目总成本,二是要严格成本确认程序,确保各项成本及时入帐

二、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意义

1、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可以提升公司财务管理能力。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为公司提供一个提升财务协同能力的管理平台和切入点。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涉及到工程管理,结算管理,财务管理等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执行准则可以促进总部发挥管控功能,及时掌控项目的盈亏情况;可以进一步强化效益分析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分包结算和物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一体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科学高效的财务管控体系,实现财务管理能力的真正提升。

2、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可以夯实管控基础,防范经营风险。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需完善各项制度体系,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团队建设等工作,可以夯实公司财务管控基础;通过严格、规范、谨慎确认合同总收入,防止虚列收入,防止潜亏形成;通过已完工未结算对比分析,促进结算工作,加速资金回笼,从而防范经营风险。

3、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可以实现均衡企业业绩。

通过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收入和成本的确认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能够在合同期内较为真实地反映项目合同期各期盈亏,避免经营业绩大起大落。但通过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公司的收入利润确定程序更加严谨,要求公司建立更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严格预算管理程序,通过层层分解预算,严格控制成本开支。

4、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是推动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建造合同准则》是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符合国际惯例,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一个管理平台,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承认《建造合同准则》,可以减少 “走出去”现场财务工作量,降低了纳税风险。

5、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是外部监督的需要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是国资委对所属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要求,是施工板块企业实现上市的必备条件,也是中介机构审计的重点。

三、施工企业如何执行《建造合同准则》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施工企业在总部必须成立“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工作领导小组”和“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工作小组”,其中:

(1)“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公司领导及相关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作为公司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建造合同准则》执行的规划、方案和相关制度,对各成员单位业务进行检查指导审批,并以此推动项目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工作。

(2)公司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工作小组”,建造合同执行工作小组由经营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物资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等相关管理部门组成,严格职责分工。执行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可在公司财务部门或者经营部门。

2、建立相关制度,强化经济效益分析工作

合同预计总收入和合同预计总成本是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基础,施工企业须按以下方案强化效益分析工作。

(1)及时做好新开工项目效益分析工作

项目部应在合同签订40日内,根据项目优化的施工技术方案、资源配置方案等因素,确认初始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

(2)严肃已开工项目效益分析结果的调整工作

因项目效益预测对项目部损益确认影响很大,必须严肃项目效益分析的调整工作,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案进行调整:

①定期调整:是每个季度末对剩余工程成本进行预测,加上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调整后的预计合同总成本,确保项目效益分析与项目实际盈亏情况保持一致。

②特殊情况调整:是指当项目施工遇到较大的工程设计变更、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将要发生的成本与预测数据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际投入的成本和预计成本发生较大变化的,应及时调整效益预测结果。

3、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及时夯实工程成本

工程成本是项目收入和利润确定的基础,也是公司加强内控管理的基础,成本控制不严,将无法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成本确认不及时,将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及时夯实工程成本,各部门需按以下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1)人工费: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工费的归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要按要项目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及薪金标准,协助测算预计总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金额。

(2)材料费:公司物资管理部是材料费的归口部门。物资管理部要及时提供项目物资采购计划,参与编制合同预计总成本中的直接材料费;

(3)分包费:经营部门是分包费的归口管理部门,要结合工程技术部门编制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资源配置方案,按照合同工程量清单、企业内部定额以及分包方案编制初始合同预计总成本;根据工程技术部门测定的剩余工作量,按照实际消耗定额情况以及当前市场价格水平编制剩余工程预计成本;结合财务部门核算统计的实际发生成本编制合同执行各期的合同预计总成本。

(4)机械使用费:公司资产管理部要按工程计划及时编制项目期机械使用计划,并确定合同预计总成本中的机械使用费额度。

(5)其他直接费:工程管理部门要及时编制相关施工方案,计算确定其他直接费使用计划,确定预计合同总成本中的其他直接费额度。

4、建立《建造合同准则》执行结果上报及审核机制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单位在每季度末的次月向执行办公室上报《建造合同准则》执行情况,上报的内容主要分报表和分析说明两部分,公司总部要及时对相关报告进行审核和回复。

5、考核与监督

公司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工作小组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建造合同准则》考核监督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现状;改进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可以实现对电力公司内部所有经营活动的预测,可以帮助高管来决策,达成未来经营目标,预算是基于公司外部环境预测之上,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给各业务线分配资源,引导全体职工参与到预算方案编制和预算工作执行中,而且也能够使预算管控深入到电力公司的各个业务线上。预算也覆盖到公司的整体经营投资、财务等各项工作,全面预算是以公司未来目标作为基准点,对公司内一定经营时间段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系统的规划。企业内销售预测往往是公司的预算,通过销售预测,来对公司的各项生产成本作出预测,并制定预算的执行计划,确保企业在某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都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

二、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

(一)通过预算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在未来企业的运营中,预算是公司内的重要任务,编制预算方案可以预见公司未来某一段时间经营时面临的困难。而且帮助公司高端领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经营风险,及时规避风险,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经营效益,并且扩展企业盈利空间。

(二)增强公司内部沟通交流

全面预算是对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经营活动经营预测,预算要考虑到公司经营环境,及各部门各生产作业可能产生的问题,对预算做出调整。给各部门都设计预算目标,使人员密切的进行联系、沟通的措施,使预算指标可以更好的落实。预算工作能够调动各职工参与到方案执行中,而且要调动各职工参与预算部门的方案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审核中来。

(三)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益

全面预算会节约公司的资金,降低运营费用,降低公司内的生产成本,来拓宽公司的盈利空间,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增强公司整体经营水平。预算要基于公司发展目标,来对运营过程进行全方位管控,将预算指标投放在各部门人员身上,以便使企业可以上下一致的协调配合,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预算可以为公司争取更多的经营利润,而且也会使业务的运行资金流转更加高效。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外部经济形势迅速变化,以过去的业绩参考很难实现对未来进行精准判断,需要使用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使用更新型的方法,才能够使预算更能体现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三、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现状分析

(一)企业职工素质有待提升

人员是预算工作的执行主体,预算管控重点就是电力公司内所有职工,因此在企业内,就要由这些人员来实施预算方案。但是公司的一些人员思想比较传统,未能够认识到全面预算给电力公司带来的影响作用。业务人员缺乏对预算的认知,而且不太配合预算部门的工作,经常会违背预算的相关制度,这会造成工作沦为形式,也使预算方案不能够落实。一些预算人员职业能力不强,未能够学习新型人才思想理念,而且人员预算方案编制质量不达标,就会使预算方案不够精准,不能够指导一线业务运作,而且也会给整体预算工作的执行带来很多阻碍。

(二)预算工作与财务工作相混淆

全面预算是公司财务工作预算的延展预算,也包含了经营活动预算、业务运作预算、项目预算,在实际的企业业务运行中,还会包含采购预算、生产预算。很多预算人员的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会将全面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认为这两种预算都是同一种工作,这种概念性的混淆,就会导致现有预算工作不够全面,会遗漏一些业务预算的控制。财务预算是建立在业务预算基础之上,如果业务预算机制不健全,也会导致企业出现一些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1]。

(三)购售电预算存在较大的偏差

电力公司购电售电是其核心的业务,同时也是全面预算管控的重点内容,当前部分电力公司在对购电售电的预算控制方面还有一定偏差,会影响到预算工作的执行。出现购电数电的预算偏差,主要是公司设计的购电预算指标可控性比较差。在电力公司的年度预算上,没有根据上一次的数据作为基础,来制定下年度的预算。一些财务部与电力销售部门缺乏必要沟通联系,导致在编制方案时,业务人员提供的数据信息不及时,不够精准,这也会给电力企业售电的预算方案编制带来很多的困扰和影响。

四、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策研究

(一)设计预算方案,编制模型

在电力公司内部,来建立预算模型,选择恰当预算方案编制方法,使用模块化设计工具,来构建模型,模型搭建以后,还要在模型里去输入必要参数数据。设计预算目标,建立预算信息表,结合电力公司的战略政策的发展变化和市场变化,来对现有预算指标做出灵活的调整。在预算方案编制,模型都是为了能够构建系统预算管控体系,提升预算方案制定精准性透明度,能够逐步推动财务工作预算与业务工作预算的融合衔接,进而提高预算方案编制的效率。另外,预算编制模型还要具备更强的预算管控效果,将预算模型作为未来中长期规划,基础预算方案的编制,模型搭建,要使用模拟分析方法来对电力公司的经营活动作出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公司内的经营成果、资金流动状况和财务状况,使用表格来绘制形成预算分析表。

(二)增强购电售电的预算管理

销售电能是公司核心业务,但是目前公司在购置电能及销售电能出现预算执行偏差,要将该偏差控制在即定的合理范围内。电力公司还要加强对于购电、售电业务的重视,增强对业务预算管控,电力公司设计的购电售电预算指标,也能够结合实际的业务运行,以当年的预算作为基石,结合本年度电价、电量的各项经营指标完成状况进行深度的分析,重点研究销售电能带来毛利润影响,公司增强电力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系,了解预算指标执行时存在的偏差,并找出各项指标执行的变化规律,确保年度的预算偏差率处在合理范围内[2]。

(三)组织实施月度的现金流预算管控

全面预算控制是实现预算调控的关键内容,它可以帮助公司增强对业务运行时资金流动的管理。电力公司探索新型的信息管控模式,来获得更好的现金资金控制效果,电力公司在年度预算目标设置之后,要将其分解到月度,来保证预算目标的落实,有效组织人员编制月度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支出逐步细化,以此就会使得公司内的现金流与预算相融合,也能够实现资金支出更加合理。电力公司在最大化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流动的稳定性,确保电力公司资金链的稳定。

(四)全体职工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

为了能够提高预算管理效果,因此电力公司还要召开职工预算执行的经验交流会,促使员工积极地分享工作经验。按照预算目标来执行工作,让所有职工都探讨预算执行的新方法,提升预算工作执行效率,公司还要组织员工来开展预算工作的培训,提高业务员工作技能水平,要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对现有业务运作有更深研究。在公司内部,打造业务财务融合的综合性人才,进一步增强公司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经验交流,重点突出预算管控的重要性,派遣专人来业务部进行预算执行的检查[3]。

(五)扩大全面预算管理范围

电力公司的预算管理范围要包含公司内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等多个环节,而且预算也会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要将运营活动纳入到预算管控范围内。在电力公司内,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公司内的财务预算包含售电预算和购电预算,及运维费用预算、折旧预算、人工成本和大修预算。财务预算是在现有业务预算基础上建立的资产负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营收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六)强化预算方案的编制和审批

电力公司的预算方案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单位财务规定及总部预算制度来编制预算,要能够以整个公司会计年度作为一个完整周期。各分子公司都要根据总部上年度制定的预算目标,来制定下年度预算方案。结合公司内部资金的流入流出状况来预测目标,并确定各公司的预算方案编制的原则,集团总部将预算管理规则下放给各分公司,由各分公司去编制预算方案,再呈报给公司总部,省级公司预算部门审核,来编报省公司下一年度的预算方案,方案要审批之后才能够执行。

(七)加强预算执行和调整

在下达预算目标之后,需要由各部门贯彻执行预算计划、预算方案,严格按照预算的目标,来使用资金。并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部门,确保每一个指标都能够得到执行,而且要使各项运营资金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在预算方案执行时,要结合实际电力公司的运营状况,来调整预算目标、预算计划。如果受到国家政策或者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外部经济市场出现重大变动时,这时就要调整预算方案,并及时地上报给上级单位审批之后才能够执行。

五、结语

全面预算在电力公司实施,有助于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落实、战略规划执行,而且还可以合理配置公司的运营资源。公司内各员工大力配合预算人员编制方案,执行预算方案,在电力公司内形成良好预算管理氛围,来推动公司各项经营工作的落实。在预算执行时,要加大对预算的执行考核检查,分析预算执行的问题,以便实现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唐勇.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以A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20,1038(11):105-106.

[2]刘晓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建议[J].商讯,2019,174(20):73-74.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型物资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 转型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二者涵盖的领域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为对象。

二者经营关注点不同。物资企业的主体功能从属并服务于销售,比较单一。而物流企业以追求整体最佳状态为焦点,在经营中关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二者的利润获取模式不同。物流企业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即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物资企业强调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

二者的经营理念不同。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二、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三是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三角债”问题仍在困扰一些物资企业;二是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三是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宏观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而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

三、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对策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一方面要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二要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努力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努力在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与国际、国内竞争同行的争夺战中保持优势。

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区域联盟。实现资产重组可以使传统物资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增强其活力;建立区域联盟可以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实现互补和共享,同时还能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其运作成本。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35.

[2]薛威 等.物流企业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9-71.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of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alysis

Bao Lijun Wang YeJun

(Qinhuangdao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