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背景

时间:2023-07-10 17:3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背景

第1篇

1.1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

伴随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不断输入,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方面的功利性等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消费观、择业观、恋爱观等方面呈现低俗化、功利化、娱乐化倾向。消费观。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和方式等总的态度与看法。其作为一种观念,一旦形成便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产生影响。正确的消费观应当是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受不良消费观念影响,大学生日益个性张扬,爱慕虚荣,同学间相互攀比,关注品牌,寻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优越感,形成赶、超、比怪风。大学生还会出现办生日PARTY的攀比,PARTY档次不断提高,据调查90%的大学生都会在生日时邀请朋友HAPPY,而且会竭尽所有来办PARTY,觉得倘若不够大气,会很丢面子,也就是把个人面子看得很重要。这种消费观对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之朴实、勤俭产生一定挑战,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产生一定的影响。择业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明显凸显出竞争意识,他们能够把握机会,表现自我,在毕业季能够精心准备,不遗余力地奔赴于各人才市场,投简历,毛遂自荐。但也有不少毕业生急于求成,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高瞻远瞩,进而造成毕业失业率逐年攀升。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相互攀比,大城市、国企、高收入等是大学生热衷职业,而下基层、工厂、西部偏远地区、苏北地区,相对比较冷门。眼高手低,脱离社会实际;普遍想法不是先尽本职后索报酬,而是先索报酬。高校就业课上老师会不断引导大学生,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会去小单位、小公司。恋爱观。现代大学生的恋爱观逐渐产生变化,社会上流行着种种拜金主义、拜权主义,这些观念对大学生恋爱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宁愿坐宝马里哭”虽只是娱乐节目的一句流行话,却道出了金钱对现代人的诱惑;择偶时,财富、权利越来越作为重要的条件。教育部已明文规定允许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结婚,因此各高校大学生恋爱已很普遍,辅导员、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面对班级同学谈恋爱问题,是不提倡、不反对、不干预态度,平时教育中在这方面引导也较少。加上社会在恋爱方面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在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表现出比较极端的行为,这些均严重扭曲了正确的恋爱观。

1.2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自觉与自信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文化影响进而对所属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文化自觉,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即对本国文化的坚定信仰。当今不少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愿花时间去阅读有关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不愿意主动了解国家传统文化,甚至于网络、电视中有关历史与文化的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观看的兴趣。没有认真去了解,当然就不能理解,不仔细阅读就感受不到其高深内涵,不能做到有所感,当然认同就更谈不上了,没了认同何来自信以至于自觉?外加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市场化、商业包装进行西方文化的宣传,极大的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最终导致对本国文化自信的缺失。

2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2.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席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并且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核心价值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将截断自身精神命脉。传统文化自觉能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营养。不具有文化自觉,大学生就无法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需要对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也将增强文化自信。

2.2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身认同之根本,只有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感,文化自觉才具有一定的基础,才有了可能。如果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情感,那就更谈不上传统文化的信仰、崇拜了,最终将导致传统文化的破碎,大学生无法找到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更不会有文化自觉了,更无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了。因此,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否屹立于世界强国,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世界各国无不在加强本国文化情感的培育,并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比如日本,对“菊与刀”的认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每一步都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种种现象表明世界各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迫切认同,对自身传统文化情感的不断培养。因为只有产生了情感才会产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得本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承载文化的国度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也有受欺凌的悲惨经历,自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的入侵,特俗的文化经历……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尊重尤其重要且紧迫。

2.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要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年代,置身于多元文化背景,受多种价值观碰撞的影响,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摆正自身位置,正确认识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以及人生价值。通过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信念;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丰富自身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升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发展才会有很好的前提和基础。更何况,文化自觉的程度越高,其对文化自主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客观理性地分析所处的环境,应对外来文化,使得大学生能发现自身优点,找到自身存在的优越感,不断修正观念与行为偏差,应对学业以及社会的各种挑战,最终实现个体健康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实现个体健康成长的本质要求。

3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觉的途径

3.1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解决好此问题,要求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必然要求大学生对中国所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具备信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中国已经具备的综合实力、充足的文化资源以及发展能力,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要保质保量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党团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功能,发挥党员在同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身边优秀党员、团员、感动校园十佳等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同学,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学生,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教育效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需多样,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软件,抵御网络中错误思潮,及时开展网上思想教育,开展引导、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3.2发挥课堂教育主要渠道

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认识主要在于思想政治课程,它肩负着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任。课堂教育要深入浅出,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拥有正确的判断力。“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论的认识。”因此,课堂教育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课堂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

3.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培养文化自觉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观

1、传统的儒道释思想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儒、道、释入手,它们彼此交融、相互吸收,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

首先是儒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先秦诸子时期的儒,也就是所谓的“孔孟之道”。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儒家讲求的是“秩序”,长幼有序,尊卑有致,男女有别。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儒家的宗法、礼乐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作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和“忠”、“孝”观念使得伦理和政治趋向于一体化。

不仅如此,儒家还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孔子在《礼记・大同篇》中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的主张,为整个封建时期社会福利的建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与源自西方的、现代的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和精神有许多的共通之处。

道家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描绘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与西方许多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很一致的。道家的社会福利观融入在它的政治观点之中,是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式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统治者不能对人民进行过多的干涉,社会本身就可以实现自我的良性运行。

然后是佛家思想。日本学者道端良秀将佛教的社会福利观总结成如下几点:一是慈悲心。这是佛教教义的基础。二是布施之心,这是慈悲心的具体行动。三是福田思想。所谓福田,是指能生长幸福的地方,布施功德之后在这里聚集成佛果。四是报恩思想。尤其在中国和日本,都十分注重报恩。五是众生平等,佛家尊重一切生命。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很多与西方的宗教伦理相一致的东西来了,所以社会工作到中国,不得不关注这些。

古代中国在这三种主要思想的彼此交融和相互作用之下,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的能够像一部机器一样正常运转。

2、《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格局的总结

到了近代中国,这片沉静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大动荡”,礼崩乐坏,变法改制的结果是西学东渐成为历史潮流,中国的本土社会学家开始研究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生的《乡土中国》。

书中为我们展示出的这个乡土社会其实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也是理想形态。这种“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礼治”、长老统治的无讼社会、对血缘和地缘的重视等等,费老在书中为我们展示的其实是儒道释交融了几千年之后,中国的基层社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在以何种方式生存发展。

而这其中对中国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总结指出了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形态。在中国,“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展开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开展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缘起于西方、发展于西方的学科和专业,在引进到中国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的差异以及现实国情的不同。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

笔者认为,在诸多与社会工作相关内容的本土化之中,最重要的是伦理的本土化。伦,即人际关系,中国人交往、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截然不同,这就要回到上述内容中去,找到中国人真正需要和适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首先,西方人是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义思潮,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是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而是压抑、忍让、服从。严于律己、舍生取义、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以人为本”的。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基本理念,帮助开发案主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尊重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能完全要求他们采用西方的个人中心的思维方式去行事,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工作模式。

其次,西方社会中“家”的概念比较淡薄,不像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本位”思想,这由此导致中国人同西方人的求助方式完全不同。西方人遇到困难会直接去找律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而中国人肯定是先找亲戚、朋友、同乡等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群,也就是“差序格局”中所描述的“石子荡开的水纹那样扩散开来”的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难度,很多时候要“自己去寻找案主”。王春霞老师曾撰文指出:“西方社会工作一般是从有需要者的求助开始的,而在中国则可能相反。由于人们的消极求助心理,助人活动大多从助人者的主动行为开始,那种等人上门求助的模式在中国可能会使真正必要的社会工作变得被动。”

第三,中国人对地缘关系的注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乡土特性”的影响持续至今。上文中提到过,中国古代是一个耕读传家的社会,“由于数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耕制度,且人们久居不迁,使得地缘成为联系人们强有力的纽带。”正是这样,使得中国人的求助和助人行为都表现出重地域的保守性,而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具有普遍性。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待人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人伦”。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自然会更加乐意向熟人求助,而对陌生人则要相对疏远。社会工作需要感情的投入,但是中国人的感情投入有一定的界限,也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第四,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这样的社会形态使得“情理法”三者相互交融,所以,古代中国的“长老”们不需要懂法律也可以将村庄治理的很好。社会救济多在道德层面以人们的口耳相传来实施,但是西方社会几乎是一个以法律为根基运行的社会,社会工作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法律社会所发展起来的。抓住了这一特点,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就应该将“情理法”三者结合,如果单单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的难度将会很大。

第五,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是“乐善好施”的,但是儒家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又使得他们的助人和求助行为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诸如“家丑不可外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说法。传统的中国人很少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犯罪的行为讲出来或者找人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要循循善诱,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调整的。

到了现当代,我们的文化中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哲学内涵,社会工作也要注重它们对整个社会和国民所产生的影响,由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带来社会工作相关内容的变化和调整。

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就是为了有一天它能够消失,我希望这一天能更早到来。

【参考文献】

[1](日)道端良秀.中国佛教和社会福利事业[Z].姚长寿,节译.2009.

[2]王春霞.从传统文化视角考察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英语;缺失;策略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受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为了学好英文,开始强调对所学国家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的理解,但是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错误理解跨文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了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这就违背了语言的双向性和交流性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翻译而言,在日后谈判中不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影响了谈判的成功率。

(二)教师培训较少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在大学内进行语言类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发展中,注重专业的发展,注重专业的就业率等,但是忽视教师的培训。导致在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的思维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较少。商务英语教师秉承着学好英语必须强调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则,但在教学中,与汉语文学作品,汉语文化的连接较难。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汉语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这一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强调少,对教师中文底蕴较低,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错误理解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对方的要求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错误的理解语言就认为,语言的功能仅有交流,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就忽视了语言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高中之前为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强。大学阶段,部分学校延续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虽然对其进行改革,但仅仅是片面的强调英语内容教学,很难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应改变理念,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语言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基于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中文底蕴。在教学中能够适当的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商务英语与汉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要以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为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以交流目的为核心,正确对待语言、文化,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双方舒服。理念的转变是商务谈判专家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形成。

(二)注重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

对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英语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商务英语理念,也能起到一定的汉语文化传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其在日后的商务谈判中更好的传达自己的理念,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校组织进行英语教师的国学培训,尤其是针对年轻英语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的理念改变后,才能逐渐改变自己,提高国学认知能力,提高文学底蕴。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逐渐转变自己的理念,认识导致自身的不足。

(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

现行的教材侧重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外国文化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应对教材进行调整,由教育部统一改革,增加国学文化内容,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增加学习欲望。减少以往课堂和课后单项选择题,语法题目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翻译课堂可以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比如《红楼梦》,将其中服饰、文化、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以外的礼仪、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二种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寻求中外结合的切入点,促进教学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要多个方面了解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错误语言使用。与此同时,将由目的性的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寻求二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在课堂上,不能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化中,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进行比对,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对商务英语而言,主要是谈判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上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方式,而是要从双方出发,在语言语气上,可以尽量满足对方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商务英语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形成传统文化与英文教学的结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导致语言交流特点,语法都有所不同。对于商务英语大学阶段的课程,要具有目的性,而在教学方式上则应主动求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文化特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最终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应用于教学中。

第4篇

传统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泛的语言种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辅以文化教学,学习者在深入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文化”后,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魅力。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对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3]莫小满,王晓惠.教学技能大赛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2016(2):24-25

第5篇

1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在当今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以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即目的语文化为主,其后果是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其英美文化的表达水平。这正印证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指出的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中国文化失语”,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此外,一些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这在无形中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另外,高校的英语教材都是以介绍英美文化背景为主,而涉及汉语文化知识背景的内容寥寥无几。正是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浸染,缺少正确有效的文化观引导,高校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淡化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为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替代本土文化提供了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教育中,英语教学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过分强调学习英语重要性的同时严重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使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认为汉语没有多大用处。

(2)英语教学理念的偏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同时让西方国家的人们知道和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不属于英语教学目标之列。由此,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薄弱,有意识地过分传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有关英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介绍欧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造成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

(3)英语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本土文化

笔者收集了近几年我国出版的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少之又少,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中国文化。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课程,而不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不到任何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缺乏本土文化内容的英语教材和课程造成了传统文化主位性的缺失。

3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的程度。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只有在学好母语、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才能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基础和保障。再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对外开放及全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璀璨的一颗明珠,对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外国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职责发挥其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向世界推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中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目的。

4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1)强化师生传统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既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这样才能肩负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再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重视西方文化的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学会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2)完善高校英语教材

除了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外,教材上也要有所体现。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含量几乎为零,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亟需从英语教材入手,在编撰教材时应适当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历史、哲学礼教、风俗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些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名著的英译本也值得借鉴与参考,如《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只有通过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采用对比法:如节日的对比、礼仪对比、宗教对比、神话对比等。通过对比教学与思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高度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掌握同等重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辅助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可以推荐中华经典的英译本供学生课后阅读。这些阅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收看中国英语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资源,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断地了解、修正和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此外,通过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设英语讲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意识的交流与沟通。

5结语

第6篇

摘 要 钧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古代制造工艺的典范,应该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对造型进行更新设计,使传统的钧瓷文

>>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示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宁波自主品牌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 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关东文化背景下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甘肃民间美术的产业化策略研究 基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产业化研究 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汽车造型设计风格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明信片的发展趋势 创意文化背景下的生活陶艺产业策略研究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的设计创意产业研究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产品造型研究 浅谈文化创意产业下室内设计的科技艺术创新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常州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辽宁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曼妙钧瓷会唱歌》中载:中国书协王连真曾以“玉涯金声”、“波诡云漫”来抒发钧瓷的神奇。

参考文献

[1] 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07).

[2] 姚伟钧,等.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3] 赵娟.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设计创新[D].江南大学,2008(03).

[4] 张迎甫.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生态设计及文脉传承――神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J].装饰,2013(5):140.

[5] 李鸿宇.追逐与认同:中国现代陶艺的哲学问题[EB/OL]..

第7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本土性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良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本文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本土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乐创作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由于各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直接决定了其音乐艺术风格,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在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音乐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要具有本土性特征。中国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这就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含蓄性,并在农耕文明发展背景下,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依恋,因此,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寄情与景”等内容。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歌词也主要以音乐性、文学性相融合的诗词为主,这些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能够发现虚实相生、互相呼应的表现形式,这是作品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大江东去》正是借鉴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歌曲创作者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巧,但是古诗词为其赋予了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二、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的使用具有民族化特点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和声五声调式,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歌曲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直接体现了本土性的特征。我国的很多艺术歌曲突破西方大小调以及较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创作模式,通过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次,作曲家以具有中国色彩的旋律为基础,对西方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与音调和声,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具有极强的色彩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或将其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能够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更加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三、音乐创作中结构的安排表现出特有的意境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其中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其本身就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本土性特征。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伴奏编配、歌词含义、曲式编排、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作品内涵上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歌词的内涵与伴奏进行巧妙结合。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伴奏与歌词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同时对二者进行构思处理,使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并使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歌词之间达到协调。(二)歌曲的整体布局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具有一致性。创作者在进行歌曲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会改变传统的作曲手法,将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则主要跟随情感走向进行延伸发展,这样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三)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表现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能够在歌曲处将作品隐含的情感爆发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多艺术歌曲在创作中都会根据作品内容对歌曲编排、曲式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为了将人文内涵与歌曲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这不仅是对国外先进的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我国艺术歌曲本土性特征的认同和发展。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必须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创作,以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中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使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作者:郭杰 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多重体现;艺术

1 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1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石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到大小篆,再到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播着独有的艺术魅力。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深邃而博大。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心理,书法艺术传承和记载着那些优秀的文化食粮,是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物质媒介。

1.2 传统文化精髓寓于书法之中

古代没有现代社会这些高科技,因此需要特殊的媒介抒发文人墨客的情感和反映当下社会的状态。例如,被誉为“书圣”王羲之所作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当中就体现了“魏晋风度”,因此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文人墨客诉诸书法之中。

1.3 两则相辅相成,共同培育华夏子女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员,同时传统文化又依靠书法得以表现和传承,因此两者相辅相成。在古代,书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喜爱和尊重,并且认为一个人的书法是其气质的表现,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培育了我国许许多多优秀的华夏子女,同时也铸就了五千年文化历史,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文化。

2 中国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体现

2.1 体现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

书法对传统文化有着多重的体现,之一就是体现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书法的内容不外乎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古代文人不论失意还是得意都情系书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作者遭遇失意后的坦然人生态度。唐虞世南,平生顺利,与唐太宗神交,其书法中体现着严谨政治态度和忘情之平顺感。暂不论书法内容对人文信息的体现,就是书法的力道、笔迹都能看出作者的心理状态,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

2.2 浓缩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浓缩者,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优秀的文化被传承下来,虽然每个年代的文化不同,有些文化被后来文化所冲击,但正是这种相互碰撞,才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书法中的汉字艺术,有利于发展我国汉语文化,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而书法不仅仅限于字体,它能超于文字的表述,而表达更多的情感。发现传承和浓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壮大我国文化产业,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反映不同年代的文化风貌

不同年代的书法,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对于我国考古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远古时期,甲骨文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而魏晋时期,那些文人墨客能够充分的利用书法表达自身的情感,从而反映了当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2.4 体现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内在美、中和美和自然美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仅体现在它所表达的社会人文信息,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内在美、中和美和自然美。内在美所呈现的是我国古代文人喜欢用书法陶冶情操,培养内在性情;中和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提倡表达感情要有所节制,要和谐的处理诗人与物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和”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自然美,是书法本身所流露出的简约、大气、浑然天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追求。

2.5 体现着社会政局的状况和文人墨客的无奈

书法是一种表现文人思想的重要媒介,当然不仅仅是文人,很多为官之人也用书法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书法和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诗词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古代,当不知如何表达对主政者不满时,就只能在书法中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感情,顾左右而言他。文人不能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因此诉诸笔,此时的书法反映的就是作者的无奈。

2.6 体现我国的民族风

书法是一门艺术,从书法的字里行间、抑扬顿挫及字迹的挥洒能就够看出我国的民族之风。民族风情存在于文人的内心,通过书法表露出来,而不同的书法所表达出来的文笔、文锋正是我国不同民族的特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因此发现不同书法中的民族风,对于发展和继承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挖掘中国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多重体现的意义

3.1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蕴含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出它所蕴含的精神素养、历史文化以及科技知识,对于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考古,挖掘古代书法当中的历史遗迹,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文化,同时也可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更好地了解。秦兵马俑上的雕刻文字,显然是反映该时期历史背景的重要媒介,因此挖掘书法对传统文化多重体现的意义,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更多的传统文化。

3.2 塑造国家文化产业形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并不强大,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出更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更好地塑造我国文化产业形象。

3.3 陶冶情操、发扬优秀的文化精神

我国的书法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博大而精深,在书法中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坦然处世的态度,我们体会到古代爱国人士的满腔爱国之情,同时也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书法的这种作用至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人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几乎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追求。因此,出现了很多亚健康人群。于是,书法的这种作用被挖掘,现在很多人都会参加各种书法补课班,试图使自己在复杂的社会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书法的优雅与娴静是这个社会所缺少的,因此挖掘书法中的文化,对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

4 结语

中国书法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传统文化精髓寓于书法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育华夏子女。中国书法体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浓缩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不同年代的文化风貌,体现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内在美、中和美、自然美,体现着社会政局和文人墨客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民族风情。挖掘中国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体现,不仅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塑造国家文化产业形象。发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颢瀚.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艺术百家,2013(04):5-8+88.

[2] 王兴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124-130.

第9篇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它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源泉。动漫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动漫衍生品开发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原创性较弱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的瓶颈之一。地域特色文化为中国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开发现状概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地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僻,但由于瓷土资源优质而丰富,并具备森林、水运等各种优越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著名产区。景德镇陶瓷历史源于汉代,在宋代即以青白瓷享誉天下,并以宋真宗的“景德”年号命名,元明清时期曾经长期占据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中心地位,至今仍窑火兴盛。同时,景德镇是世界瓷业的最重要发源地,其瓷业对世界文化也影响巨大,世界各国的知名瓷器产地几乎都是在景德镇影响下而形成的。景德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除举世闻名的陶瓷以外,其所属浮梁县茶文化也非常发达,自唐代而闻名,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徽派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 

深厚的陶瓷文化及其他地域特色文化为景德镇的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是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相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使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呈现出独特的景德镇地域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对于宣传景德镇地域文化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陶瓷动漫衍生品发展十分迅猛,是朝阳产业,各地纷纷兴建了规模不等的动漫产业基地。但是,景德镇本土动漫企业数量非常稀少,且规模小、投资低,远远未形成产业规模,相关的原创动漫衍生品生产更是十分落后。景德镇陶瓷企业及个体生产者中,不乏生产陶瓷动漫衍生品者,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陶瓷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但是大多数并未得到动漫企业的授权,存在缺乏原创性、侵权严重、质量较低等问题。 

尽管存着诸多问题,但是景德镇拥有发展动漫产业的有利条件。景德镇各高校中均开设有动漫相关专业,具备高素质的动漫人才。与此同时,景德镇还拥有大量动漫爱好者,他们成为推动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景德镇地域文化中,陶瓷在国内外拥有很大的知名度,以陶瓷为材质,与本土动漫产业紧密结合,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創动漫衍生品开发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宝库,也属于世界的文化财富。景德镇地域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是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积淀的精华,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相结合,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各地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 

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如果结合地域文化,能够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了解中国各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景德镇地域文化涉及到风俗人情、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美学思想等许多因素,特别是陶瓷文化,充分地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结合景德镇地域文化的原创动漫衍生品能够使人们了解景德镇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 

(二)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相关的产业开发,如动漫产业、动漫衍生品产业,还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宣传,提高了当地文化形象的认知度,塑造出良好的地方文化形象,有助于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景德镇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发展,既带动了相关动漫产业链,使陶瓷动漫衍生品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又极大地提升景德镇文化形象,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经济。 

(三)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中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文化濒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而原创动漫衍生品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去挖掘独特的面临传承危机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一些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景德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陶瓷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与民间绝技极为丰富,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创作,必将有益于景德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性特征决定了其适合于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就必须在作品中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这是由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原创性要求所决定的。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中最鲜明的当属陶瓷文化,因此,在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中,可以着重突出其陶瓷文化中独特的部分,如可以将景德镇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原创动漫衍生品的主要类型。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既需要原汁原味地将地域特色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以达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又不能一味地追求地域文化的纯粹性而放弃创新。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关注自身的创意性特征,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在应用地域特色文化时,景德镇原创动漫产业就不应一成不变地呈现原有形象,而是需要进行创意性变化,以契合动漫形象特征与时代审美。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 

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的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单靠动漫企业自身来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既无法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支撑。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双方的合作开发是关键因素。景德镇有关政府部门应参与到本土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开发中来,通过构建动漫产业园或产业基地的方式推动其发展。有关企业也应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支柱,改变原创动漫衍生品的落后面貌。 

(四)增强审美性与娱乐性 

第10篇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节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互补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动力,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了靓丽的色彩。我们应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第11篇

为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受到了李安多元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是影片走向世界迎合多重受众的需要。

关键词:李安;家庭三部曲;文化;冲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李安是华语电影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带着中国电影,带着中国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电影人积极参与电影的态度和驾驭的电影能力。李安多元文化背景使得他对中

西文化拥有得心应手的把控能力,他站在中西文化的节点上冷静客观的在电影中对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给予了自己的表达,而作品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情境在跨文化传播中更觉明晰。

一、 李安多元文化背景下情感交织的体现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湾,他生长在传统中国家庭,传统中国文化深深侵染了李安。在他的《家庭三部曲》中他将广博的中国文化建构在以家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下,以父亲为情感依托和中轴将故事串联。

这是传统的以“父”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带给他的直观印象,父亲是家庭的中心,其权威是不可逾越的。这正是儒家文化中“家”是以“父―子”为轴心,以父性权威为核心的传统体现。李安受

到了父亲深深的影响,父亲士大夫的观念,荣誉感、责任感无形之中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一直希望李安能够读大学,但最后事与愿违,李安最后进入了台湾艺专学习话剧表演。

1978年李安来到美国,后来到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1984年获得纽约大学电影硕士学位。经过几年的美国生活经历,使得李安第一次接触与传统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所宣扬的自由民

主,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冲击着李安。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最鲜明的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完全的变化,儿子不再对父亲惟命是从,而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进行

自由、平等的交流,这是中国文化中无法想象的。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纯粹个体意义上的,也不是建立在纯粹整体意义上的,而是建

立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范畴。[1]

李安的留美经历令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冲撞,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在家庭中地位的动摇。李安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西方文化的接受者,他对“父亲”以及“父权

”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以西方文化现代平等精神而言,父亲最为家庭成员之一,其父性的权威和“特权”应该被打破,父亲应该和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

爱;另一方面,深受父亲影响的李安,又存在着深深的恋父情节,父亲在李安心中,永远是“家”的核心和代表。[2]李安自身经受众中西文化带来的冲击,这种亲身经历所带来的感受比他人更甚,所

以他将经历过以影像的方式展露在受众面前时更具有说服的张力。在其处女作《推手》中父亲是一名太极拳师,功力深厚,刚柔并济,彰显“推手”的魅力。作品以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符号,将其置身于

以美国为代表西方文化代的包围中,在无奈中彷徨挣扎。在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发生冲撞下,父亲为了保全儿子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是父亲不得已的妥协。最终经历了多重的磨合,在影片结尾处

洋媳妇艾玛向晓生求教太极拳法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和谐的画面,中西文化在冲撞后最终实现了彼此的融合,实现了包容下的共生。在影片《喜宴》中,李安将作为接受西方文化的留美同性恋儿子

高伟同与曾经做过师长家族伦理观念颇深的父亲塑造成不同文化的代表,伟同为了实现父母的家族愿望,不惜隐瞒事实,编造谎言,与薇薇进行假婚。影片名称为喜宴,主要是在伟同和薇薇的婚

礼上体现出来,但是影片中中国传统的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的喜宴模式似乎在蓝眼睛高鼻梁的西方文明中显得些许的格格不入。伟同他虽接触了西方自由、独力的文化模式,但是他依旧无法挣脱民族传

统文化的无形枷锁,最后以假婚的方式实现了妥协。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谎言囊括在父亲更大的谎言中,父亲最后得知儿子是同性恋,他选择了默许。父亲机场离别时的举手,显得意味深长,他

在这种妥协中实现了自己的传统家族得以延续,获得了一种放飞的解脱。

李安将父亲的形象在东西、新旧文化的冲击面前经历了一番维护、选择、妥协最终获得了人性自由的心路历程,这种情境的设置是李安自身经受中西文化交织后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他寄情于跨文化的传

播之间,在中西文化交织的节点上以家庭为文化冲突的发源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无尽差异,最终在以“家”的包围中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二、 李安站在国际视角下满足受众多重需求的体现

李安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他更加了解中国受众和西方受众的观影需求,他站在国际视角下,不偏不倚的将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大胆的同步呈现。《推手》中父亲象征中国文化的太极,映衬着洋媳妇工业

革所带来产物――电脑;《喜宴》中父亲传统的传递香火的家庭伦理观念,映衬着西方现代文明下同性恋的自由开放。李安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化,实现中西合璧,在面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必然会

与受众产生无尽的共鸣,观众会在电影中领略到不同文化的差异,这样的情境设置照顾到了不同文化的受众,从而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

李安能够站在好莱坞的视野高度从容的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并不是浅薄的因为在作品中夹杂着异域的面孔和流利的英语,更多是情感上的国际化与共通性。《饮食男女》是一部很单纯的家庭题材片,

影片以父亲的精湛厨艺和中国美食为文化符号,向受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它看似中西矛盾体现的不明显,但是三个女儿经受现代生活观念的影响想要冲破父亲代表的家庭的束缚,正是西方追求自由,

彰显个性的体现,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也凸显出了中西文化的博弈。李安他更加理解中国文化,同时又能包容西方文明,在两种情感中间他是中立的,所以他给我们所呈现的故事是能够满足于双方受众的

一种宏大的、开阔的文化态度。《喜宴》中对于同性恋的坦然,对于赛门形象塑造的洒脱是建立在一种无尽包容的人性态度之上。

中国文化倾向于日神文化,而欧美文化则偏向于酒神文化。日神文化是理性文化,比较强调礼仪、秩序、中和、适度,个性淹没在社会之中;而酒神文化强调张扬个性,比较热情外向,容易陷于偏激、

狂热、傲慢、烦躁之中。[3]《推手》中父亲练习太极的悠然自若与洋媳妇因为写不出作品而猛击键盘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安既敢于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却又善与吸纳西方现代性的文化观念和

艺术养分蜕变自身,别开新局。[4]李安娴熟的掌握着中西文化不同的话语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尺度,电影适当的文化对抗和自然的相互融合迎合了跨文化传播浪潮下中西方受众的观影需求,从而使电影

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李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导演,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凝聚在“家”之中,这是多元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独特设置,也是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娜.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析李安电影《推手》和《喜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95

[2]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M].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1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员工激励 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员工激励及其作用

激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组织中的员工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员工激励的目的就是把人这种具有巨大能动性的资源管理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之与物质资源达到最佳配合,以最高的效率实现组织的任务和目标。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情感。这主要源于我国的主导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与“义”。强调在与人的交往中,不但在与利,甚至在与生命的比较选择中,都要首选“仁”与“义”,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虽然许多人都做不到这些,但这在他们的思想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重家庭。这主要受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儒家的忠孝思想,它要求人们“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它把人在家庭中的孝悌责任和在国家中的忠君爱国责任几乎并驾齐驱;另一个则与宗教有关。西方宗教强调个人的作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而中国社会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中国缺乏宗教,以家庭伦理生活填补它。”所以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西方对宗教的重视一样。

(3)重面子。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很想不通,这实质还是由于儒家思想造成的。儒家规定的礼制极为繁多,人们违反其中一条,便被认为不符合伦理道德,违反礼制的行为也要被社会公众轻视。因此长久以来,中国人的羞耻感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敏感许多。

(4)重归属又工于心计。中国传统文化源于黄帝年代,真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是一个多国竞争的时代。在当时,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孤立于任何一个国家外,尤其是有思想、有志气的人,都渴望能按照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发展本国经济、军事,或是能杀敌建功。加之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都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因而就形成了人们明显的归属愿望。但另一方面,一国内部各派势力也在明争暗斗。这主要是通过谋略获取高层统治者的宠信。久而久之,也使得人们在交往中工于心计。

2.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个体性文化。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2)宗教色彩浓厚。美国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重,百姓对去教堂很看重,认为这是在价值观上有共同点。美国人信奉的是基督教中的新教,在建国时就把教义里面所体现的精神写入宪法中。美国人具有高度自觉的遵纪守法意识,对法律、制度、习俗的尊崇让人感受深刻,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应归功于对宗教的信仰。

(3)美国包容性的移民文化。在与美国人的交往中,会十分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无论你来自怎样的文化背景,思想如何“离经叛道”,行为如何“荒诞不经”,美国人都会抱以倾听、理解、沟通等十分宽容的态度,尊重你的思想,理解你的选择,而绝不横加指责与干涉。在此理念下,美国文化呈现出异样的繁荣。究其原因,可能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聚集在那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美国人见多识广,具有较强的对异域文化、异己观点的宽容性。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模式

不同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各国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下所采用的激励模式也往往是有区别的。

1.竞争激励的运用

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则相反,这种激励手段未必会取得同样的成效,这也与我们的上述论点达到了不谋而合。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引起的不同激励方式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代表一个社会对个人权力的看法。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当中,员工对于组织怀有忠诚感和效忠心理,工作中倾向于群体的努力和集体的回报。而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则相反,倾向于个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更适合于采纳基于员工表现的奖励制度。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当中,认为归属于组织,取得成员身份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认为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更易于创造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融洽的关系。

3.重视对群体的激励

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员工更看重对组织的归属感。因此,在员工激励方面,可更多地采用群体激励的方法。对群体的激励,不仅可以利用经济性奖酬资源,还可以利用社会性奖酬资源。一般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可比的不同群体进行评比,奖励工作绩效高的群体,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竞争,避免群体内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第二,在组织中树立和宣传先进群体,以先进群体为榜样来激励其他群体。第三,给工作成绩优秀的群体更多的自,激发群体成员的团结合作和进取精神。群体激励方法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员工士气和降低生产成本均有积极的效果。以群体为激励单元的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与群体内部有效的行为规范配合起来。因为,面向群体的激励措施可能引发群体内部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必要的监督措施和良好的群体规范可以制约群体成员的“搭便车”行为。

4.情感激励

美国的管理比较强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强调每一个人的具体责任与相应的权限;在报酬方面比较重视公平、公正,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劳资双方主要任务在于认真履行双方的协议,责任心建立在严格的制度和协议上,而很少涉及情感。因此美国的管理更偏重于“法制管理”,比较倡导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也强调协作,但这主要是通过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来与其他人员或部门步调达成一致。因此,美国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比较偏重于对员工创造一个能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使其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赞誉与提升。日本的管理则是强调一个团队、一个部门的整体责任与权限,非常重视群体的和谐一致,强调群体价值观。员工的责任心来源于对自己所在企业的价值观的认同,来源于对企业的忠诚与感情。因此,日本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比较偏重于保障职业安全 (终身雇佣制 )、奖励忠诚 (年功序列制 ),以及价值观激励等。

5.批评激励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大量违规行为和不良现象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批评加以化解。批评是管理者最常用的武器,它不像罚款和行政处分那样“无情”,它通过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语言和感情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违规者认识错误,产生信心,改正错误,并从深层次上起到激励作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特点,我国企业不宜对员工较多使用批评激励法,因为中国人爱面子,有太多的羞耻感,有时明知自己错了,也难于启齿主动承认错误;而西方社会对宗教的虔诚使人们养成了知错认错的习惯,不过于在乎面子,可利用批评激励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交融也逐渐深入。像美、日随着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化,他们在文化上也进一步融合适应,在管理模式上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依然以自己的激励模式为主,以他人的为补充。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激励理论与方法时,有必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造就人们价值观的特殊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激励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为文化冲突引起的在先进激励方法上的“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