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

时间:2023-07-10 17:3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节能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

第1篇

一、节能降耗工作基本情况

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年月底止,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达到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要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层层分级抓落实

1、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我县为扎实落实上级的节能降耗工作任务,及时成立了节能降耗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工发局,具体协调全县节能工作的组织、协调、推广和督导与考核等工作。同时,各有关部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应成立节能机构,强化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节能框架。

2、召开相关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我县已两次组织召开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及培训会,县政府办、工发局、统计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和统计员,各乡(镇)工业统计负责人和统计员共100多人参加培训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节能降耗工作精神与要求,安排部署了节能降耗总体工作。同时,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参会人员进行了新节约能源法的培训学习,并对各企业、乡镇工业统计员就能源统计业务知识进行了专题培训。

3、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完成“十一五”期末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6%的目标任务,我县将节能降耗工作纳入了《“十一五”工业规划》,并将任务层层分解至各乡镇、相关部门和12个重点规模工业企业,并分别与12个乡(镇)、有关单位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各单位和重点规模工业企业积极配合,认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

(二)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完善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一是严格制定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方案。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益政发8号)文件精神,我县也相应完善了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办函34号)文件,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各单位根据文件精神,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节能降耗的具体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三是认真做好跟踪、指导与考核工作。为确保我县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节能办会同县统计等部门定期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与考核,为全面完成全县节能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按照“龙头带动、产业支撑、优化结构、集群发展”的思路,我县坚持以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大力提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将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业和橡胶机械业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努力形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近年来的扶持与发展,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的主导产业,食品规模工业发展至20家,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50%以上,税金占全县规模工业税金的%以上,其中年产值占%,税金占%。特别是食品行业的挂面产业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县挂面生产企业达到35家,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挂面企业6家。同时纺织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我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12家,纺织规模达到20万锭,其中织布得到突破,发展布机100台。通过大力发展食品业和纺织业,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我县坚持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一批低耗能、高产出、前景优、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依承度高、产业链长的优势企业,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四川水井坊集团增资扩股南洲酒业、吉林化纤集团受让原湖南建材纸厂新办拓普竹麻公司,有效提升了我县工业发展水平。同时,提高入园企业的准入,把能耗和环保作为招商引资引入企业的第一道门槛门框,切实把好企业准入关,坚决执行引入企业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近年来,没有引进1家能耗高和环保不达标企业。

三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清洁生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我县着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先关停,后整改和重组”的原则,加大了对工艺技术、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脱胶等行业的整治,对整改后仍达不到产业准入标准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坚决予以关闭停产。年来,我县关停纸厂16家,脱胶企业6家,有效地推进了我县产业结构优化与重组。其中平云纸业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万吨,通过了上级的审查,并获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助。同时,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县以食品、造纸、纺织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县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绿色食品认证达到12个;纺织企业投入1200万元进行职工生产环境改善,生产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减小能源消耗的投入大大提高,今年拓普竹麻投入600多万元对锅炉进行了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12815吨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3%。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年全县节标煤3万吨以上,节电15万度以上,节水1000万吨以上,节约原材料10万吨以上,减少污水或有害成份排放量1500万吨以上,我县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大力开展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工作管理。一是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组织各企业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重点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定期组织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和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了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围绕“十一五”我县实现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6%的目标,在全县1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实施节能管理,实行重点跟踪监控,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为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加强建筑节能行业管理。年月成立新型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并根据《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基金的预征收工作,年共预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42万元。积极组织企业新建新型墙材厂,逐步在全县推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4、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基础工作。一是加强节能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省、市政府确定的节能目标,结合国家对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严格高能耗项目市场准入标准,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前严格实行了节能评估和审核工作,加大了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产品生产总量及用电量实施“双控”措施。二是严格执行节能的法律、法规。第一,建立了节能监察队伍。监察队从工发局、质监局、电力局、建设局、统计局、环保局等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第二,加强队伍培训。队伍组建后,为提高监察人员素质与水平,组织开展了2次关于节能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监察人员素质。第三,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并严格执法。每年组织执法监察人员对各企业、乡镇、单位进行2次执法检查,通过检查,提高全县人民对节能的认识。年,在执法检查中,成功取缔了武圣宫轧钢厂等三家高耗能企业,以实例提高了群众节能意识。三是加大节能投入。第一,建立节能专项资金。根据上级有关要求,为奖励节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和节能技改项目等,我县已决定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已安排年节能工作经费4万元,保证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鼓励积极投资节能技术项目和使用节能产品。年,全县技改投入4.1亿元,其中有1.5亿元用于节能技术的运用。同时,积极组织推广节能产品,在通过利用新设备、新工艺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四是认真开展群众性节能宣传周活动。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节能工作,县节能办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媒体、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集中活动等形式进行认真宣传,倡导群众依法节能,全民行动,从我做起。年的宣传活动主要以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的宣传为主线,以绿色奥运、节能灯推广、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等为重点,宣传活动共出动500多人,悬挂宣传布标1000幅,播放各类宣传片共10小时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4500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全县各单位,各行业都重视节能工作,形成全县齐抓共管、全民推进的氛围。年,全县新建沼汽池3000口,总计利用达10000口;年太阳能利用2万平方米,总计达18万平方米;年节约薪柴3万余吨;县教育局把节能知识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县政府办公室及各行局办公室在强化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的同时,对机关照明灯具全部更换改造成节能灯,每年可节约一半的电费开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来,我县的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全县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工作较薄弱。能耗统计制度还不完善,能源统计人员能力水平还不高,个别乡镇、企业节能机构建设和节能管理等基础工作比较滞后。

(二)投入力度不足。由于许多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困难重重,资金难以周转,致使节能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推广、示范、节能管理等影响较大。

三、后段工作安排

(一)切实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逐步落实县级领导联系节能企业制度,进一步明确节能责任和目标,指导全县上下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由相关部门尽快组织落实各自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严格实行节能行政问责制,制定“十一五”全县节能工作后一段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继续与各乡镇、各单位及高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

(二)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和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切实落实“三个方案”。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下大力气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严格内部管理,努力使干部职工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学习上、工作效率上有明显提高,为全县开展节能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继续实行能源统计联审联报。县节能办指定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继续推行能源统计联审联报制度,以确保全县能源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

(四)加强节能教育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系列节能培训,全面宣传贯彻学习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认识,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同时,积极寻找和创造机会让专门从事节能工作的干部职工经常参加一些学习培训,建设一支专职的节能管理队伍。

第2篇

高交会的参展商里总会出现很多老面孔:宝德科技、研祥、达晨创投、雅图视觉、大族激光等等,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从有高交会以来就一直在参加,其中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故事,但不变的是对这一交流平台的认可。

如果说对它12年从不间断地支持需要利益驱动,那么时隔十年的毅然回眸则需要胆识。新成立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携带新一代全数字箔式线圈绕制机、湿式镁法烧结烟气脱硫及副产物产业化应用技术、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等一批创新成果,首次亮相第十二届高交会。其中,不仅仅是公司决策层的谋略,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透过这一龙头企业对高交会的持续关注,看到中国产业格局发生的变化以及节能环保行业的兴起。

十年后回眸

中国节能展台的讲解员这两天一直疲于接待来自各方的客户,但见到本刊记者时,他们的兴奋和喜悦却溢于言表:“这次的参展效果非常好,我们印的几千张名片,展会这才第4天已经全部发光,企业的宣传册印了又印,所剩全无。现在大家对节能环保特别关注。”

这是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重组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后首次参加高交会。中国节能的参展人员明显感觉到了节能环保行业的升温,“来这里关注中国节能的大都是比较专业的观众,他们对我们的项目或技术特别感兴趣,还有不少人提出了合作的意向。”

1999年既是高交会首届举办之年,也是中国节能与国家计委脱钩,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元年。十余年之后,高交会即将开始新的轮回,中国节能也成功进行战略性重组。新集团目前集中经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三大主业方向。以水处理为主的水务板块,日处理能力达到500万吨;可再生能源板块的垃圾发电、污泥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日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板块,投产和在建风电装机150万千瓦。

根据2009年底经营数据,两家公司重组使集团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利润额超过10亿元。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了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设备制造、投资、运营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联合重组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结合给中国节能的前景添加了无穷想象。到2012年,中国节能的资产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利润达到50亿元。实现节约标煤50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超过50万吨/年,消纳废弃物800万吨/年。这不是简单的企业联姻,而是将资产、人员、业务的全部联合、重组起来,奔向一个更高的目标。

引进来,走出去

在畅想的目标之下,新集团将如何起航才是关键之处。新集团的整个战略还在梳理当中,中国节能董事长王小康亲自主抓此项工作。

在2010年12月份,中国节能将召开走出去的战略会议,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中国的技术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中国节能已为全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工程产品和技术服务。比如原来新时代下属的中地集团一直在非洲做市场,有很多非洲的资源,这些都将有利于公司今后的发展。

走出去是重要的方向。一方面自己加强研发,一方面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以适合中国的国情,把价格降下来。一方面走出去,把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技术推向世界市场,一方面代表国家引进更高端的技术。

事实上,中国节能目前已经开始加大研发的投入,构建相对健全的研发体系。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成立研究院,并通过与大学合作开设节能的相关课程、定向实习,来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

近期,中国节能刚刚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计划中国节能通过几年的努力,在重要的产业和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构建自己的战略制高点。中国节能作为央企,有相当品牌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可以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在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之下,节能环保行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领域,将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中国节能需要抓住此次机遇,尽快形成自己的战略优势。

效益与责任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日趋减少,新能源与清洁技术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领域。根据世界风能协会统计,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601万千瓦,预计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中国节能作为商业化的运营商,在投资方面非常严谨,目前中国节能的风电发展趋势非常好,风电总装机达150万千瓦,年发电6.5亿千瓦时。风电业务仅今年上半年实现并网装机90万千瓦。

作为央企,不仅需要经济效益,更需要社会责任。垃圾发电因为焚烧不充分而产生二恶英,民众与媒体对此有不同的声音。

中国节能加大投资,从技术上控制了有毒气体排放。

中国节能对于垃圾焚烧处理中形成二恶英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控制垃圾原料,尽量控制和避免作为催化剂的金属成分进场,切断垃圾焚烧过程中的催化介质的生成;二是切断二恶英形成途径,减少炉内形成,主要是通过保持焚烧炉膛内的温度在850摄氏度以上,烟气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大于2秒,控制紊流度,利用合理的锅炉设计减少和移除烟气中的粉尘量,控制炉内氧气量,采用骤冷方式缩短烟气在250-450摄氏度锅炉尾部驻留时间。在烟气排放前利用活性炭喷射加布袋除尘搭配进一步去除二恶英。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严格控制,中国节能现行项目的烟气排放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部分项目甚至高于欧盟标准。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节能技术;问题分析;趋势

一、前言

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在当前提倡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进行广泛应用和发展的机遇。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节能技术逐渐落后于建筑应用的发展步伐,在实践中进行节能技术改良和创新,建筑节能技术未来发展中的必然之路。建筑企业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同时,将节能技术融入施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中,才能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帮助建筑企业大大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

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1.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建筑工程测量中,常常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损失和空气渗透耗热量两项,估测建筑的冷热负荷能力。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防潮等热工性能,减小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冷热负荷,这样对于建筑设备而言,可以充分降低能耗、节省能源。因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一条有效路径。

2.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再利用

建筑节能技术的实现,不仅仅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充分考虑建筑材料,要注意对尽量考虑选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并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高耗能技术应用和避免使用不可回收的污染材料。

3.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中,有利于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节省了建筑使用中的能源消耗,还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较少。

二、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意义

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建筑工程行业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为了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合理配置,国家对新型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进行了政策支持。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并且能够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类型,节能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施工中的运用也逐渐成熟,促进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使用功能性的更好发挥。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分析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进行运用的意义:

1、建筑节能技术有效提高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材料使用的效率。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包含了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发,并且两者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建筑节能新材料的使用,促进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避免了传统建筑材料的浪费,同时,优化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相比于使用传统建筑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建设的投入成本。

2、建筑节能技术有效提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思想,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有效提高各项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需要不断地开发和研究节能材料,以满足建筑建设的基础性要求,从而实现在整体上对建筑的质量进行很好的把握。将节能型材料进行推广,将给工业与民用建筑带来的不仅仅是外形的美感,还有更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

三、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开发运用

节能技术的应用符合当前建筑工程建设发展趋势,对于现代建筑工程建设已经不可或缺,并且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下面结合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谈谈当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主要的几个方面:

1.建筑室内取暖保温方面

建筑取暖保温功能,是对类似北方常年寒冷的建筑进行施工设计、建设的基本要求。太阳能技术是我国应用的节能技术开发手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获取太阳能的途径较为简单,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能源的供给也可以保证持续性。工业与民用建筑借助先进的光电太阳能技术,并巧妙和建筑的设计施工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建筑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热能。北方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中,开发了一套基于太阳能的应用系统即热水泵技术,原理就是利用太阳能进行水源的加热,过程中完全使用自然界提供的太阳能,基本是不需要借助供电来实现系统的运转的。这样建筑就完全可以通过太阳能,来实现建筑保温取暖的基本性需求。因为太阳能应用技术的节能环保优势,所以受到北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建设企业在施工技术方案选择时的青睐。

2.建筑楼顶隔热防暑方面

与北方的常年寒冷不同,我国南方,比如海南地区受到太阳辐射较多,建筑常年是处在高温环境中。南方热带或者靠近热带的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进行建设时需要在建筑楼顶科学安置相应的隔热设施。在当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实践中,有效的节能隔热方法是进行设置空气层,这种技术的原理在于降低墙体、屋顶的传热效率,以实现高效的隔热效果。空气层隔热技术可以应用在楼顶或者房屋窗户上,进行墙体的隔热功能应用时,还可以实现建筑的保温功能。 在多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施工中,空气层隔热技术已经被广泛进行应用实践,技术使用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节能技术结构的维护

建筑工程建设的本质,是对技术和材料的使用。构筑建筑墙体,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由于墙体结构需要较多的保护性支撑装置,因此会占据很大的装置施工面积,材料的使用预算上也需要投入很多,建筑节能技术在这里就有了很大的应用空间,可以实现降低建筑整体的能耗。节能技术应用于墙体施工上,借助在墙体内部应用节能保温材料,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墙体的保温效果。建筑墙体建设使用节能材料,可以减少实体砖的使用数量,外保温节能材料的材质具备耐磨、耐腐蚀性,可以有效抵挡了雨水的侵袭,延长了墙体外保护材料的使用时间。同时,借助使用节能型的保温材料,可以具备阻挡太阳热辐射的功能,使建筑使用者四季居住时,都会十分感觉自然、舒适。

四、浅谈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虽然,节能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不断被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节能技术还属于新兴的建筑施工技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节能设计标准。如果对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进行推广,就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部门制定专项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推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并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实施项目施工,并且节能技术以及节能材料在开发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企业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以及政府的扶持。未来会随着节能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不断应用,行业内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不断改良和技术创新,形成可行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节能设计标准,并且节能材料的功能性会不断被提高。建筑节能技术以及节能材料由于其优势,会被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得进行推广。

五、结束语

节能技术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投入成本,对于建筑这种高耗能行业而言,是一条必然的发展路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相关节能技术和材料研发使用上,还需要企业和政府不断进行投入和扶持,并在施工行业内形成规范统一的节能技术应用标准,从而促进建筑质量和功能性的实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翟成龙,郑保山.民用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管理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113-114.

[2]曹国光.绿色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和效果[J].建设科技,2014,05:28-32+38.

第4篇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原的西安刘村空心砖厂,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企业:几十个人,年产5000万块标准砖,数百万元的销售额。

这样一家并不起眼的企业,在经过四年的技术改造之后,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每年可节约1298吨标准煤,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砖厂节省逾50万元。

也许相对于中国每年超过20亿吨的煤炭整体消耗来说,这一数字极其微小。但在全国,这样的乡镇企业超过2000万家,它们贡献着全国超过三成的GDP,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制造了各式各样的污染物。就单个个体而言,乡镇企业永远无法与大型发电、冶炼企业等相比;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注定是中国节能减排之路上难以回避的一环。

刘村砖厂的改变,与一个名为“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密不可分。2001年,在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与中国农业部,开始联合实施这个实施期达六年的项目。该项目在陕西、山西、浙江选择九家乡镇企业,刘村砖厂只是其中之一。其中八个项目已经完成。

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这份“选秀”名单上可以发现,已经获得成功的八家示范企业,分别属于制砖、水泥、铸造、炼焦等四个产业。这些产业恰恰是乡镇企业中的高耗能典型。农业部官员提供的数据称,仅这四个行业的能耗,目前就占到中国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56%。

显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这次试验,会为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未来带来“新鲜空气”。

节能减排的经济合理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这次乡镇节能减排试验,有其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在乡镇企业居多的高耗能行业中,能源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一般在20%-30%左右,有些达到50%左右甚至更高。目前,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能源价格高企,这显然给项目试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点:只要能显著降低能耗,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完全可以验证技术改造的“经济合理性”。

实际上,要显著降低能耗,对于技术水平普遍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而言,并不需要高科技。仅仅依靠已存在的成熟技术,就足以完成这一“使命”。

以刘村砖厂为例,仅仅把普通轮窑换成新型的节能三心拱轮窑,并选用保温空心砖块砌筑窑的侧墙及顶部,窑皮涂上节能保温材料,就可以降低15%的烧成热耗。原理并不复杂,现有员工完全可以操作。

水泥行业情况更是如此。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福滨指出,中国水泥生产的平均燃料能耗、综合电耗、综合能耗等指标,分别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9%、14.4%以及9.7%。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艺的落后。中国水泥生产能力中,55%左右仍为立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此外还有部分湿法回转窑。湿法回转窑的热耗,要比新型干法工艺的水平高出一倍。即使是热耗略低的立窑,其热耗也比先进的新型干法回转窑高约37%。

更不用说烧制过程中很多富裕的热能和压力,未经利用就都白白浪费了。以此次示范项目之一的浙江省申河水泥厂为例,在经过此次改造后,其单位电耗降低了30%,综合能耗更是基本接近了国际水平。

示范项目从2003年前后陆续启动,截至目前,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刘村砖厂总经理凌富和告诉《财经》记者,除了GEF资助的6万美元,砖厂自身也陆续投资了总计300多万元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从成本上计算,大致相当于每块砖节省1分钱,“成本几年就收回了”。

与刘村砖厂规模相当的陕西省咸阳市周凌空心砖厂,投入回报比更为可观:GEF的支持资金仅为1.2万美元,砖场自身也仅投入65万元,单位能耗就降低了五分之一,基本一两年便可收回成本。

在水泥行业的试点中,其回报状况也相当类似。在项目组的建议下,申河水泥前后共投资2000万元(GEF仅支持10万美元)建设了首个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电厂年发电能力2120万千瓦,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约电费近千万元。

在与刘村相去千里的浙江省桐乡这个年产20万吨水泥的企业,通过另一个渠道巧妙地诠释能源之道:水泥生产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余热,以前只能白白地排放掉;经过技术改造,这些余热找到了一个新的用途――发电。在不配置任何补燃设施、不影响水泥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的发电能力相当于8020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除了能源支出这种看得见的效益,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非常显著。申河水泥厂的余温发电,可以基本消除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污染,这也是中国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污染源。这种环境的改善效应,在另一家试点企业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与众多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的小炼焦及大机焦企业相比,《财经》记者观察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年产量达到40万吨的山西兴高焦化集团显得颇为特殊。厂区虽然也有烟囱和窑炉,但空气洁净、花园优美,几乎看不出炼焦的痕迹。

据总经理郜志成介绍,企业自身投资7000万元(GEF仅支持10万美元建成),建成了年发电1.2亿度的余热发电厂。炼焦产生的热气全部被回收利用。经电力部门许可,余热发电可以按照每度0.2344元的价格全部上网销售, 每年销售额可达2500万元。

动力来自何方

与此前人们的印象不同,在所有的示范项目,直接来自GEF的资金,所占比重都不高。

GEF气候变化项目官员张志宏承认,较之企业自筹的节能技改投资,项目对于示范企业的资助其实微不足道。总数仅800万美元的项目资金,除了维持项目自身开销,真正能分配到各个企业的,每家也仅数万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

也就是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进的此次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改变原有的资金状况。企业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资金在进行这类试验。

那么,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这些技术路径并不复杂的改造,一定要到这个项目出现后才会启动?这些乡镇企业为什么不会自觉地进行技术改造?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咸阳周陵空心砖厂总经理司令科曾经的想法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节能技改从长远看是应该的,但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如果收不回投资,经营风险很大。”

司令科的这个想法,源于他曾经见到的一些企业技改项目并不成功的教训:不菲的投入,却见不到实际的效益。“如果就我一家搞技改,很可能最先死亡的就是我们。”他告诉记者,如果技改带来的收益甚至无法与企业偷工减料的收益相比,除非整体竞争环境有较大改善,企业自身的积极性是可以想见的。

因此,在张志宏看来,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是其“洗脑”功能:项目组会帮助每一家接触的企业,详细计算节能的投入产出,并找来各行业的技术专家给企业主晓以利害。这些恰恰是单纯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难以替代的。

当然,项目组也并不排斥政府的功能。在一些地方,甚至成立了地方政策指导委员会,以便更好地结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为企业技改“保驾护航”。

除了乡镇企业自身的觉悟,乡镇企业对节能减排的热情,更有赖于监管和准入体制上的不断完善。

以水泥行业为例,直到申河项目成功实施后,国家发改委在调整后的规划中才开始规定,新建水泥企业必须同步附建低温余热发电厂。

即使在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严格准入规定的行业,从规模、工艺和环保等各方面,地方政府也并没有严格执行。近年来,焦炭价格一度大幅上扬,小炼焦、土焦炉纷纷上马,其中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且污染严重的25万吨以下焦炉,占到炉总量的很大部分。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对小炼焦一再叫停,但基于焦炭诱人的市场利润,至今仍难以做到令行禁止。

《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UNDP选择的示范企业,往往在多年资本积累后已初具规模,它们尚不足以代表中国乡镇企业完整的生存图景。当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前景尚存在相当大不确定性时,技改带来的收益往往并不足以补偿其投入的成本和风险。

更何况,即使企业看到了切实的前景、自身又有意愿,还要面临诸多包括金融、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例如,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往往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在此次实验中,是项目组通过和银行合作,才使得试点企业可凭借项目组的节能技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这毕竟只是个案,“联合国的牌子不是谁都可以挂得上的。”

张志宏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对于乡镇企业的节能减排,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更缺少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使得乡镇企业的整体突围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阴影之中。

市场化节能的矛盾前景

在此次UNDP乡镇减排实验中,咸阳周陵空心砖厂本未入选,是其总经理司令科费尽周折才“挤”进了项目之列。

可以说,在节能减排方面,司令科应属于“先知先觉”者。对他来说,参与节能降耗,不仅仅看中直接的经济效益,还看到了将来会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

6月3日,国务院正式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再次表明了中国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方案》透露,在今后三年内,二氧化硫排污费将翻一番,即从目前的0.63元上涨到1.26元。污水处理费也将全面开征,其征收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每吨0.8元。

如果这些措施得以切实执行,未来巨额的排污成本,显然将成为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更加现实的压力。

另一方面,此次UNDP乡镇减排实验本身,实际上还是有激励空间可挖掘的。截至目前,这些项目示范企业更多地从节能方面获益,尚未享受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仅就已完成的八家而言,每年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万吨。

除了这九家示范项目,项目还资助118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完成了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共设计减排能力超过每年200万吨。其中已有101家企业实施了节能技术改造,专家估计每年可实现约100余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项目评估小组成员、新西兰可持续能源咨询师弗兰克普尔(Frank Pool)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的示范效应还带动了节能技术改造在同类企业大面积的自发推广。他粗略估计,这些自发进行的节能技术改造有可能实现每年250万至1000万吨、甚至高达50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减排数字,而把这些减排量变成实在的现金收入,并非一种奢望。根据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国由于不承担量化减排任务,所以无法直接在碳交易市场中销售减排额度,但仍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承担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实体进行贸易(参见《财经》2006年第21期“与CDM共舞”)。

仅以已经完成的八家示范企业为例,即使按照每吨排放额度约5美元的保守价格估计,每年仅出售减排额度,也可以获得上百万美元的收入。据悉,农业部已成立专门项目公司,试图将这些企业打包起来,再作为单一个体参与CDM,并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磋商。

不过,由于乡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操作节能减排方法各异,“打包”难度颇大,国外企业往往不愿意接纳这类项目;而要参与CDM,则必须通过极其复杂漫长的申请、认证的程序,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并不明确。因此,此次项目示范虽然开启了一扇以市场化节能机制推进节能减排之门,但“星星之火”是否足以“燎原”,还面临着诸多拷问。

其一,乡镇企业面临的诸多政策和体制,并没有彻底消弭的迹象;其二,中国不少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仍存在较大差异性,目前的能源价格仍未完全反映其全部成本,监管体制依然相对薄弱,这些都将使节能减排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也许我们更能体验精细化市场设计的无奈:那些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在地方政府“短期利益”行政之手的默许甚至鼓励下,至今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即使单个项目的技术改造能带来单位能耗及排放下降,在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大背景下,很可能不会带来总量下降,中国所承受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仍在不断聚集中。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整个水泥行业投资增幅为39.4%,仍超过整体增幅十多个百分点。

第5篇

四季度A股市场有望向上拓展

继前两季度小盘股的优异表现之后,三季度中小盘个股表现再次大幅超越大盘蓝筹股。伴随国家新兴产业政策的铺开,市场内题材和概念炒作成风,永磁稀土、装饰园林、生物育种、锂电池等板块涨幅均领先同期所有指数。除了政策扶持的相关行业受到资金的追捧外,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也为区域概念的炒作提供了契机。鄱阳湖、新疆、上海本地等区域概念轮番活跃,成为推动本轮指数反弹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为三季度热点题材涨幅情况。

从经济形势来看,四季度将面临经济数据下滑、CPI高位运行、房地产市场二次调控,以及解禁高峰的冲击。笔者认为,四季度市场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但从已披露的三季度业绩报告可看出,761家上市公司中,实现业绩预期的达580家,其业绩的提升为股价的走高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从各板块来看,金融、地产和能源等备受青睐,加之有色金属板块的异军突起,资金流人大蓝筹的迹象明显。全球商品市场与股市的走强为A股的转强提供了支持,随着经济企稳、国内产业链的转移与发展,2011年一季度开始,国内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小周期上升阶段。考虑到每年年底的行情,市场可能在四季度末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笔者判断四季度A股具备进一步向上拓展的空间。

四季度投资应围绕十二五规划

回顾过去的多个五年规划,可发现对产业的推动效果较为明显,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关产业在股票市场的表现也都颇为抢眼。笔者认为,在四季度的行业配置中,尤其应以十二五规划提到的相关内容为线索。同时,规划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和板块也将是十二五期间主要投资机会所在。

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节能环保笔者相对看好建筑节能概念,其增长率将超过20%,符合节能减排和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未来3~5年智能建筑及建筑节能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预测,到2012年,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将达到32 61%,市场容量将达到861亿元。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但80%~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从中也可看出,建筑领域具有巨大的节能前景和市场空间。

关注个股

在我国A股市场与建筑节能相关的上市公司中.建议重点关注延华智能和达实智能两家公司。

高端设备制造 高端制造产业表现为技术上高端,价值链高端,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作为高端设备制造的细分板块,航空航天设备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突出,具有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带动作用。该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l: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可达到1:8~1:14。

关注个股

包括哈飞集团在内的中航工业下属7家公司有望成为高端设备制造的主力军。其中,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中国卫星和航天电子;在航空航天设备方面,有望受益资产整合的航空动力值得关注。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涉及3G、地球空间信息产业(3s)、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等4个板块。随着人们出行对位置服务诉求的日趋紧迫,3s产业已成为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并列的最具发展前途和潜力的3大产业之一。从投资角度看,在3s发展初期布局该产业恰逢其时,包括测绘服务、遥感、GIS、GPS导航4大产业。其业务相互渗透,很难截然分开。关注个股看好产业链中靠近上游的公司.如超图软件、四维图新、国腾电子。

传统行业中的投资机会

造纸2010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回暖影响,纸业产品量价齐升,行业利润与毛利率水平均有明显提升,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在今年有明显增长。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将成为四季度行业持续走强的主要利好因素。从节能减排的要求来看,将在短期内淘汰大量以草浆为原材料的低档文化纸产能,中高档文化纸的公司将从中受益。

关注个股

建议重点关注博汇纸业、太阳纸业两家白卡纸制造企业,以及合兴包装、美盈森两家纸箱制造企业。生产塑料包装材料的永新股份也将受益于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扩张。同时,林纸一体化是造纸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拥有林地的造纸企业将获得原材料保障以及上游产业的额外收益,木浆价格的回升也将为其带来直接收益,建议重点关注岳阳纸业。

农业 四季度是政策利好期和农产品消费旺季,受益于此,农业板块在四季度取得正收益的概率较高。同时,每年年末都是农业政策频出的时期,价格和政策两方面因素都比较支持板块继续上行获得绝对收益。分子行业来看,种业、水产养殖业、制糖业景气高位之势仍有望延续,畜禽养殖业处于景气复苏的第二阶段,饲料业、苹果汁压榨业即将摆脱低迷,步入景气上行阶段,而其他加工行业还看不到明显好转的趋势。

关注个股

个股方面,建议重点关注海大集团、大北农、圣农发展。

白酒白酒行业前景明朗:价格、销量持续呈上升态势,企业乐观,行业指标的增速水平可持续。高中端白酒市场的扩容趋势不变。价格方面,高端酒价格仍有上涨预期,中低端酒价格竞争激烈。同时,预计下半年高端白酒的出厂价将会上涨,随着旺季的到来,中端白酒的市场价格也将会再次上涨。从三季度的市场表现来看,白酒板块大部分个股的涨幅均超过20%,全部跑赢大盘。

关注个股

继续看好四季度白酒行业的表现.建议继续关注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

商业零售 2010年上半年,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为25.87%,接近2008~:金融危机前的历史高位水平,净利润增速超过收入增速,达到33.1 9%。其中,营业收入方面,47家零售企业保持稳定增长(O~35%),9家企业实现35%~50%的较高增长,此外还有天音控股、津劝业、罗莱家纺、吉峰农机和海宁皮城等5家上市公司增速超过50%以上;净利润方面,58家上市公司实现正增长,并且有36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以上。在经济结构转型、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笔者长期看好零售业的成长和发展。

第6篇

相比较而言,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属于后来者。所谓后来居上,2011年,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市场份额约60亿,相比2010年的30亿,增长了一倍,2012年继续大幅增长。

在制热行业,制热能力一直是热水器产业技术升级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国家提出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热水器行业主流技术发展方向越来越趋于降低能源的消耗,产业、产品、技术结构都在力争升级换代,以研发出制热能力更强,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小,寿命更长的新型热水器产品。这无形当中为市场尚未成熟的空气能热水器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应该说,空气能在今年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很看好空气能产业的发展,当空气能行业发展到高度成熟的时候,整个市场份额可以达到500亿以上。”广东同益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壁奎说。

空气也能“热”水

唐壁奎介绍,空气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光热延伸利用的新一代热水器。在研发过程中,主要通过热泵系统的循环交换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转换为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在封闭式转换器中循环对水进行加热,整个加热过程中没有电加热原件与水接触,同时不受阴雨天气影响,可以说安全又舒适。

空气能热水器有着安装不受建筑物或楼层限制,使用不受气候影响等优势,既可用作家庭的热水供应中心,也能为单位集中供热水。由于使用新型专利技术,该产品不仅安全舒适,而且环保节能,实际使用费仅分别相当于电热水器的1/4,燃气热水器的1/3。

使用空气能热水器,将150升水箱中的水加热到65℃,春秋季节需要消耗 2 度电,如采用低谷电价只需要0.6元钱。这150升热水足够一家3-5口生活热水之用;如果采用一个水龙头放水洗澡,该热水器可以源源不断供应热水。经验丰富的用户可以将热水温度设定在45℃,热水器运行将更加省能。

唐壁奎说,空气能热水器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加热水,在这一过程中,消耗一份能量将从空气中吸收转移四份能量到水中,耗电量大概只有电热水器的1/4,换算成现金,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平均每年能省1000~2000元人民币电费,既经济又节能。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今年6月份,同益电器成功入围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并成为所有空气能专业品牌入围型号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获得最高节能补贴额度的9家企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益在行业中的地位。

创办“黄埔军校”

早在2004年,同益电器就推出国内首台“热泵热水器空调”,相关的技术也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定,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从此开始了空气能热水器市场的开拓。

“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空气能热水器已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只要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市场是能够承载其品牌发展的,同益这些年,也一直在为市场开拓而努力着。”

唐壁奎说,自创业以来,同益一直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早在2000年的时候,同益产品就获得了欧盟CE认证和国际电工组织的CB认证,成功出口到意大利,打开了欧洲市场。2009年,同益空气能产品挺进日本零碳家居样板工程,获得了日本熊本市政府部门的高度好评。

从最初出口到欧洲市场再到前几年成功进入日本、北美市场,应该说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同益一直都走在同行前列。

在国内,同益从2006年开始在广东黄埔军校旧址举办“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对社会有志于热泵热水器技术和维修的人员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为行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及售后服务人才,直接推动了整个空气能行业的发展,在行业内引起巨大的反响。到目前为止,“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同益黄埔军校培训班与其他培训班最大的区别是,同益不仅传授技艺,还会进行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培训,同时在学员中倡导黄埔精神,以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发扬黄埔精神,尽最大努力普及空气能热水器知识和技术,倡导低碳环保。”唐壁奎说。

可以看出,同益的黄埔军校在为我国节能事业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不断地提升同益空气能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亲和力,可谓一举两得。

布局电商渠道

2008年7月,同益发起“热水节能万里行”推广活动,联合美的、国际铜业协会等单位共同推广空气能热水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力带动了空气能热水器的推广普及。

“入围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之后,我们在渠道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加强电商渠道的布局。”唐壁奎说,由于农村市场的渠道成本相当低廉,不少空气能热水器企业均选择在三四级市场开设专卖店,为响应这次的家电节能补贴,同益在第一时间召开董事会,全面部署节能补贴相关事宜。除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外,同益还在一级市场加大渠道拓展力度,以电子商务为主,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进行购买,使网购符合条件的产品同样可以享受补贴。

不仅如此,同益结合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斥巨资投入到本次的惠民工程,给消费者带来更实在的让利措施,同时协调空气能商家进一步优惠,成为行业首个推出“国家补贴、厂家让利、商家优惠”三重补贴政策的企业。扩大渠道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跟多的人知道并使用能效比高的产品,加快电商渠道布局,可以让一二线城市,乃至更多的消费者能更快、更好地享受到惠民补贴政策带来的优惠,用上舒心产品。

“近年来,电商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未来必将是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同益空气能率性广布电商渠道,就是为了先人一步,占领营销高点,争取领跑行业。”唐壁奎对于电商渠道前景很是看好。

技术赢未来

唐壁奎说,同益一直坚持“创新促发展,技术赢未来”的战略方针。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同益更注重于产品性能的技术创新,保持每年都有多款新产品上市,以此来带动同益品牌的影响力。

2007年,同益公司与湖南大学合作的“复合冷凝热泵热水器空调及能热源新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863”项目,并成功通过国家级鉴定;同年3月,公司自主研发的“补偿式循环系统”取得国家专利,同时,同益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应用工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评选为“最佳节能实践案例”。

国家与社会有关部门的不断认可,更坚定了同益前进的脚步。2008年,公司取得了热泵行业“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行业中首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并在2009年获得“中国热泵行业十大品牌”称号。2012年,同益承担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补偿式冷热联供热泵机组”顺利通过验收。

“今年8月份,获得‘2012年品牌中国金谱奖’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励。接下来,同益空气能品牌要想走得更好、更远,需要不断进行自勉,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全方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能源;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部分有代表性的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现状作了综述,以期对社会节能技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量1.9亿吨,原油3.1亿吨,天然气423亿立方米。2006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发电量2.89亿千瓦时。中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世界第10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19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同时中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中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1%。由此可知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油气资源依赖进口,能源开发和运输成本较大,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二、中国节能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节能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使国内许多行业从中受益,并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势头。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

1.洁净煤技术

自产业革命以来,作为矿物燃料的煤炭逐渐取代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消费的主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煤炭资源相对于其他化石能源要丰富得多。中国一次商品能源以煤为主。煤炭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能源、80%的民用商品能源和60%的化工原料。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环净污染问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国能源的主角是煤炭。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消费国,已探明的储量为9183亿吨,折合标准煤计算,占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资源总储量的90%。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在开采中排放的甲烷与二氧化碳、氯氟烷烃等气体增强了在大气层中形成的温室效应。为了解决这些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针对使用煤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提出的技术对策,是最大限度利用煤的能源,同时将造成的污染降到最小限度的技术方案。从概念上说,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总称。它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结合为一体,成为能源工业中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

2.节约石油和替代石油技术

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中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画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石油净进口量十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8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11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45%以上。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市场,汽车及其他的各类发动机消耗的石油占绝大多数,而且汽车会排放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因此汽车节油及减排是一个很热门的领域。但是,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节油技术,石油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发展替代石油产品,才是未来动力机械燃料的出路。现在发展的主要替代技术有以下几种:

(1)甲醇替代石油

甲醇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与现实使用的液体燃料极为相近的燃料性能,燃值高,抗爆性好。其生产原料很广泛,产品的运输,储存,分装加注和使用,与目前市场上所供应的内燃机用汽油和柴油燃料特点极为相似。同时甲醇还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原料。

(2)乙醇替代石油

乙醇俗称酒精,它是以玉米,小麦,薯类及秸秆为原料制成。将乙醇脱水加入适当变形剂,然后和一定比例的汽油进行混合,就是清洁燃料——车用乙醇汽油。经检测,与普通汽油相比,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后,CO排放量降低60%以上。

(3)天然气替代石油

天然气热值高,一般在9000大卡/立方米以上。能源效率高,一般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率不超过38%而天然气发电效率可达52.5%以上。近几年世界液化天然气消费增长5.7%,远高于原油,核能,而全球煤炭消费为负增长。天然气用途也越来越广。

(4)其他,如等离子无油点火、燃油乳化、燃油添加剂等节油技术。3.电力节能技术

(1)变频调速节能装置

目前变频调速技术在电厂得到广泛应用,电厂辅机安装变频调速装置后,节能效果显著,一般节电率20%以上。实施循环水泵叶轮切削,管道改造,改变阀门节流降压供水模式,适当降低带压循环水泵的扬程或选用大流量水泵,均可有效节约电能。

(2)新型电力变压器节能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变压器逐渐普及,变压器的整体损耗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电力传输中的能量浪费仍十分巨大。为此诞生了更先进的电力变压器,如采用多级接缝的铁心结构与非晶合金铁心材料,显著降低空载损耗,采用高温超导技术具有低损耗与低成本的优势,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电力变压器节能技术[4]。

(3)降低线路损耗

在10KV以下配电线路上,采用单、三相变压器混合供电的方式,以高压进户,缩短低压线路降低线损,使配电线路线损有较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

4.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能耗是指消耗在建筑中的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消耗的能源。这些能源消耗单独算起来并不起眼儿,但总量惊人。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合,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CO2排放以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5.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1)风能

我国可开发的风能为2.5亿千瓦,在技术研究开发上,目前最大问题是尚不具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和能力,一直依赖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由于引进国外机组价格较高,每千瓦超过1万元人民币,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我国风力发电事业,必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的道路。

(2)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有较好的利用条件,特别是青藏高原,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在光热电转换利用太阳能方面,我国从科研角度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对光热发电关键技术和抛物聚焦型太阳能热发电装置进行了试验。在光电直接发电上,我国已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建起4座10~25KW的独立光伏电站及太阳能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解决了当地的照明和电视收看问题,是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太阳光伏电站。

(3)海洋能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有近200个海湾和河口可开发潮汐能,可开发的潮汐能年总发电量为619亿KWh。目前我国运行的潮汐电站已有十多座,东南沿海有很多能量密度较高,平均潮差4米~5米,最大潮差7米~8米,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坝址,如钱塘江口,最大潮差7.5米,据估计能建5000MW级潮汐电站。我国目前已具备开发10MW级潮汐电站的技术条件。

其他,生物质能可折和标准煤约为2.3亿吨。地热资源丰富,存储条件较好的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的热储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

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节能措施探讨

综上所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和政府要大力扶持节能技术发展和应用

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节能产业倾斜,其次在节能技术的研发上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节能技术的推广上也要积极的去引导企业。在现有的能源基础上,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减轻我国现在能源和环境压力。

2.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的同时要不断地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一次性能源和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低污染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轻我国现在的环境污染压力。

3.调整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产业发展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产业的同时要用新技术改造我国的高能耗的工业,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钱伯章.中国能源现状与节能[J].石油经济,2004,(6):12-14.

[2]郑文彬.节能技术的应用实践[N].华东电力报,2005,(6):19-21.

[3]周田军,邱立新.洁净煤技术的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6,(1):24-26.

[4]江巨浪,朱成强.电力工业的节能新趋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1-33.

[5]黄燕,林加全.我国建筑节能[J].广东科技,2004,(8):56.

[6]郁文红,扬昭.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J].节能,2005,(4):27-28.

第8篇

摘要:资源极端匮乏却又大进大出的广东,尽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经处在全国最低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大,资源环境压力沉重。此波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冲击巨大。若能借危机之压,采用合适的政策和技术,转向低碳化发展,广东将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典范升华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典范。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典范。广东以加工贸易起步,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起工业体系,初步实现了经济起飞。近年来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遵循轻型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2000年以后,广东的高增长行业已经由原来的日用品轻工业转向了轿车、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型化工业,进入了以重型工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发展周期。

尽管目前广东的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但也面临着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如何定位的问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资源环境压力,要求中国经济进行转型,具体到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与资源极端匮乏的广东来说,更应如此。广东,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典范,更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典范。进一步具体说,在中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型中,广东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一、广东的能源消费与工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85-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由2317.6万吨标煤增加到17769.37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0.82%,比全国相应年份的平均增长率高5%左右。广东能源消费大致呈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常规能源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高。广东是国内常规能源资源最为短缺的省份。2006年4月份以后,全省退出煤矿行业。省内除水电、少量核电、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属国家调控的石油和天然气外,绝大部分能源要依靠进口或从外省调入,能源安全压力很大。

第二,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原油、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52.9:26.1:20.8:0.3。与1990年相比,煤炭所占比重下降了3.6%,原油下降了9.2%,一次电力上升了12.6%,天然气消费增加了0.3%。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仍然以煤炭、石油为主,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第三,工业能源消费比例高,节能任务重。2005年,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6%、66%、19.6%和11.8%,其中工业用能占64.9%,且自1990年以来始终保持在65%左右的水平。2005年,全省九大支柱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8112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工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以上因素,广东能源消费中,一次能源供应主要依赖外省,二次能源供应中10%的电力也靠外省输入。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生产、生活能耗需求高涨,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燃油、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能源的实际消费量远远超过计划的需求量,如根据《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计划为11641万吨标煤,而实际消费17271.5万吨标煤。伴随着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广东省的能源弹性系数在“十五”时期呈上升趋势,通过近几年加强结构调整和开展节能减排,能源效率有所提高,能源弹性系数有所回落。

从国内比较来看,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广东万元GDP能耗从1990年的2.61吨标准煤下降至2005年的1.49吨标准煤(大大低于2.90吨标准煤的全国平均水平),年均节能率为3.67%。

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广东还有不小的差距。单位产品能耗方面: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以上,其中火电供电煤耗高11%,吨钢综合能耗高13%,平板玻璃高43%,乙烯综合能耗高13%,水泥综合能耗高31%,棉纱综合耗电高15%。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方面:目前单位建筑面积制冷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据专家分析,广东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表明,节能潜力巨大。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的标准,目前广东省的节能潜力约为3000万吨标准煤。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广东的表现相对较好。风能开发利用方面:截至2006年底,全省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达20.7万千瓦、风机345台。在政府的积极支持推动下,风电设备制造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像中山明阳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这一领域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生物质能方面:常使用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达23.1万个,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已建成垃圾发电厂15座,日处理垃圾能力1.1万吨,总装机23.4万千瓦。

太阳能利用方面: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太阳能炉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组件和太阳能电池单片生产基地,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已达3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兆瓦。

核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超过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一半。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广东是能耗大省和人口大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加,能源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环境污染仍呈扩散趋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促进广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未来广东能源需求与排放情景分析

未来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总量,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排措施的合力。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估计,到2010年,广东全省城镇化率估计达65%左右,珠三角达80%左右。2020年广东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将控制在9420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控制在8800万人以内。在2036年左右,广东全省人口将达到峰值,此时全省常住人口总量不超过99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控制在9200万人左右,之后全省人口将开始平稳下降。

2020年,预计广东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达到1.8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此发展目标,预计全省GDP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9%左右。其中年均增长,2001-2010年9.8%左右,2011-2020年8.3%左右,2020-2030年6.6%左右。

相关的未来机动车与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具体能源需求状况,兹不略述。

以不同的排放政策条件为基础,本文设想了未来广东三种可能的能源消耗 与排放情景。

第一种是基准情景,即未来广东将沿照目前的经济模式持续发展,除了一些已经确定下来的政策,不进行重大调整,不采用更多的节能减排措施。

第二种是政策情景,即在针对现状做出较大调整与努力(政策、投资、能源支出等)、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目前已有的节能技术明显普及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相应的低碳排放效果。这要求到2020年,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主要高耗能工业的节能达到甚至领先于先进国家水平;基本实现高效、清洁生产;新建建筑普遍达到节能标准;大众消费以低能耗为主;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热利用、光伏电池、生物质能发电和液化、小水电、垃圾发电,等等;同时作为国内最富裕的省份之一,采用了一定的碳捕获技术。

第三种是低碳情景,即在政策情景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努力,以充分释放低碳排放的潜力。

根据上面不同的三个排放前景,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诸因素,利用IPAC-AIM模型就可以从中勾勒出现在到2030年广东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大致情景。其中,三种情景的一次能源需求量见表1-3,COCO2排放量见图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省未来能源需求仍将明显增长。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05年的1.59亿吨标煤上升到2020年的3,73亿吨标煤和2030年4.8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到2030年仍然占到52%左右。

政策情景中的一次能源需求量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别为3.12亿吨标煤和3.8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所占比例分别为48%和40%,核电上升到8%和11%,风电上升到2%和2.8%。

低碳情境下,如果广东把低碳发展战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的话,能源需求和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和优化。一次能源需求量2020年和2030年分别为3.05亿吨标煤和3.44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26%,核电上升到16%和21%,风电上升到2.4%和5.5%。

低碳情景的CO2排放量与政策情景相比,在2020年之后将开始有较大幅度下降。

国家正在实施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已经使许多技术的研发利用得到鼓励和促进。由于技术效率提高而导致产品单耗下降(工业产品)、单位服务能耗下降(交通、建筑用能等),在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绝大多数的先进节能技术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但成本仍旧较高。还有一些技术仍在示范阶段,但已经具备市场化大规模利用的前景。政策情景着重考虑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普遍利用,同时也考虑其成本曲线的变化,即未来成本的下降潜力。因此,低碳发展,并不会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技术进步在节能减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如此。目前已有的技术不仅对节能有很大贡献,而且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技术可以也应该在2020年之前得到完全普及。现在可以利用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促进因素,寻求更多的资金和国际合作,来加大这些技术的快速普及。

以下关键技术将对节能减排起重要作用:现代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太阳能等);先进核发电系统;燃料电池;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先进清洁煤技术/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先进燃气轮机;非常规的天然气和原油生产技术;合成燃料生产技术;超低能耗和零排放先进交通技术,等等。另外,还要注重推广应用诸如更先进的工业锅炉、窑炉以及保温等增量技术等。但由于缺乏技术研发投资,这些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开发得还不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其中一些技术有可能在中国得到更多的研发投资。凡事皆有利弊。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能源严重依赖煤炭,但是,这却使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和清洁煤技术有了非常大的市场潜力,而其他发达国家在此技术研发中则面临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因此缺乏动力。这样一来,中国的技术发展在这一领域就存在比较好的机遇,如果中国可以在这些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环境和经济效益就可以兼得了。

三、广东应采用的措施和技术

能源与排放情景研究显示,未来广东能源需求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从目前到本世纪中叶,随着广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能源需求量增长明显。如果要实现较低的能源需求和排放,比如达到政策情景的能源需求量,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为此,广东采取的主要对策应包括: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转型,大力遏制或淘汰高耗能产业。这虽然早已提出,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政府和产业界加深认识。目前广东已经面临经济竞争的问题,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广东在这方面应着眼于向国际上先进国家(如欧盟)或者发达国家的地区(如美国加州)看齐。

第二,全面持续实施节能政策,将“十一五”的开始的新做法作为一种长期的政策持续下去。

第三,广东经济大大领先于全国,因此可以率先接受实施已经成熟的各项节能政策,如高于国家水平的地区性的节能标准,地区能源税/资源税,等等。

第四,鼓励节能投资,利用广东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以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实现先进的低能耗经济体系。

第五,全面构建基于最先进技术的用能体系,使广东的用能效率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技术领域,广东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发展核电,特别是着重于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大范围提高公众意识,普及低碳生活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天然气;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应用;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face significant adjustments in the background, natural gas as a kind of important fuel and chemical raw materials, because of its low rate of emissions, pollution, the use of high efficiency, strong adaptability advantages such as widely used in electric power, metallurgy, transportation and residents every aspect of life,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career smooth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his article from natural ga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two aspects,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spects.

Keywords: natural ga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凸显出利用效率低下、排污量高等弊端,尽管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提高煤炭能源利用率的新举措,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不断向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高效、清洁的新能源的开发就成为了决定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成败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因其具有的排放率、污染率低,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交通以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具有含水率低、硫化物少等特性,天然气也常被用于甲醛、氨等其他工业原料的合成。

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和可供开发的资源基础,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为29.9万亿立方米,近海为8.14万亿立方米,并具有着相当大的勘探潜力。而随着勘测、开采技术的成熟,政府也加大了天然气开发、管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政策上鼓励燃气领域的民营化及城镇居民对天然气的使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政策法规,以促进天然气应用的健康发展,天然气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2 天然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由于煤炭中灰分与硫分的含量较高,且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长期高达70%以上,因此,工业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多面临着主要成分为CO2、NOX、以及SO2等的烟雾污染。其中CO2将导致促使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给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SO2则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形成酸雨,给土地、水体等造成不利影响。我国每年的CO2排放量都在7亿t以上,SO2则在2000万t以上,且排放量的90%均来自燃煤,这些烟尘的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天然气由于氢碳原子比高而具有较大的CO2减排能力。在SO2方面,国家标准规定二类天然气中的H2S含量不得>20mg/m3,一类天然气不得>6mg/m3。按照煤中硫含量1%计算,1MJ的煤炭硫含量为340mg,而1MJ的二类天然气硫含量仅为0.54mg,因此天然气在SO2减排上同样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与含氮量较高的煤炭相比,天然气基本不含氮化物,因此燃烧产生的NOX仅为67g/GJ~267g/GJ,大大低于煤炭燃烧产生的NOX值(255g/GJ~857g/GJ)。实践表明,将天然气作为煤炭或石油的替代燃料,可以消除绝大部分的烟尘,在净化大气的同时,缓解了全球气候的暖化现象,并减少了NOX等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光化学污染。此外,天然气驱动的吸收式冷凝器不含HCFCs或CFCs等制冷剂,而采用溴化锂或氨与水相配合的液体,杜绝了制冷剂对臭氧层的影响和破坏。

3 天然气在节约能源方面的作用

天然气的节能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具有的较高的利用效率。以目前主要行业的平均能耗水平和利用效率来看,2010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热效率在70%~80%之间,民用热效率仅30%左右,而天然气工业锅炉的热效率一般可达90%~95%,民用热效率可达55%~65%,同时天然气的化工能耗通常也比煤炭低30%~45%,明显高于各行业目前的基本水平。

目前,我国能源统计部门主要是针对耗能企业计算节能减排量。其中节能量是通过企业的单位GDP能耗来衡量的,并以此制定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与《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减排量计算中所指的主要污染物,则是指化学需氧量(COD)和SO2。为了规范各地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家还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方法》。因此,可根据上述方案、方法中规定的手段和参数,在生产出相同有效产物(电、热能等)的条件下,计算煤炭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计算表明,与煤炭相比,天然气无论应用于哪个行业都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1m3天然气与相应可替代的煤炭相比,可节约能量11%~73%,减排CO247%~84%,NOX44%~95%,SO2和烟尘近100%。另外,由于我国民用燃煤效率低,因此天然气在城市燃气行业的节能潜力最大,节能量可达天然气用于各行业平均值的1.9~2.8倍,CO2和SO2的减排量则是平均值的1.65~3.6倍。可见,要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综合目标,必须加快产业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发展过快的煤炭高污染行业,逐渐向着清洁的天然气生产转化,在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电石、平板玻璃等高能耗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的同时,提高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技术,并通过耗能行业的余热余压利用、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SO2处理、重点行业的节水改造、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及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

4 天然气的发展趋势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储量丰富的新型燃料,天然气在我国工业、民用能源事业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天然气在开发中仍面临着探明率较低,大规模加工处理难度高等现实问题,加之天然气的运输存储要求复杂,配套管网的建设维护成本较高,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因此,为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政府应对天然气的推广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调节好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增长间平衡的基础上,拓展天然气的应用空间。而天然气的开发也应结合其燃烧稳定,发热量大、残渣遗留少等优点,通过深化技术奠定其在民用燃料、发电燃料、电动机燃料等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并积极探索新的用气领域,向着诸如天然气空调、天然气热泵、天然气电,甚至陶瓷、玻璃、纸张及食品加工等制造领域发展,不断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汪朝阳, 陈曼升, 章伟光, 钱扬义, 俞英. 天然气的组成与应用[J]. 化学教育, 2007, (04).

[2] 高冀, 刘强. 天然气的开发与应用对环境的影响[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 (03).

[3] 朱成章. 天然气的利用与中国的节能减排[J]. 国际石油经济, 2007, (06).

[4] 李华启, 李东旭, 游佳, 关辉. 中国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利用[J]. 天然气工业, 2005, (08).

第10篇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飞速发展,建筑节能不仅是现今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来建设领域科技发展的桥头堡。“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改造为太阳能光热市场,带来价值上百亿元的发展机遇,因此逐渐成为行业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光热市场

为节能政策唱“赞歌”

在第9届中国国际(长沙)太阳能产品博览会上,太阳能行业领军品牌——四季沐歌,借机推出了专门针对城市市场综合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系统,并提出了“城市热水银行”的概念。早在2011年下半年,国家就已经启动了“全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目前已有近40个大中城市入选。按照数据统计,每个重点城市未来2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太阳能热利用改造成本计算,近2年来我国40个重点城市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项,就将带来上百亿元的太阳能光热市场。

随着国家、各地政府以及普通老百姓等各个层面对于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中国的光热行业仍大有可为。四季沐歌等同行业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城市市场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上,从热水到热能、从单一能源到复合能源、从低温领域到高温领域,包括太阳能热水、工业锅炉、商业制冷、烘干在内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应用到造纸、纺织、化工、医药等多个行业。

事实上,相比较显而易见的汽车、工厂的碳排放,建筑碳排放在社会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城市节能将成为节能减排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表示将适时开展新建建筑强制性应用可再生能源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新建绿色建筑11亿平方米,对5.7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四季沐歌所提出的“城市热水银行”概念,在功能上针对“城市热水和热能”的覆盖性定位;技术上针对“城市智能”的一站式管理定位;服务上针对“银行概念”的合同能源管理定位;竞争上针对“工程市场”的产业链优势定位,很好地全方位地提出了解决城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

从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建筑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但绿色建筑仍然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流程。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应用,实现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是却消耗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要想实现“十二五”的建筑节能目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必不可少。太阳能仅占建筑整体成本的1%,却可以减少10%的建筑能耗。

2011年8月中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等目标要求。9月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提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将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城镇新建住宅和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将强制安装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首,太阳能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并被大众认可。目前,城镇居民使用的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型,对全社会建筑节能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也越发重视太阳能产品在城镇领域的推广普及。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对国内未来能源结构转型越发重要,同时建筑节能领域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节能领域,除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之外,国内二、三线城市对建筑节能的落地执行尚待加强,这不单是太阳能光热领域,也是整个建筑节能领域将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日,北京市即将出台的《太阳能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计划将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老旧住宅楼进行节能改造时,只要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据了解,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压力下,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太阳能“强装令”,以及相关资金补贴政策,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9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亿平方米以上,这对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

太阳能技术

改写建筑节能市场的产业链

按照《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和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和2,267.8万吨总体下降了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和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和2,273.6万吨总体下降了10%。c从环保部对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研来看,节能减排并不乐观,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如果能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实现工业生产的部分能源替代,将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已建成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热水、空调和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则可有效实现建筑中的能源替代,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的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的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节能效果显而易见。

眼下,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正遭遇严冬期,业界纷纷期盼国内光电市场能大幅启动,以推动光电产业别“冬”入“春”。《规划》的出台,将使得这种预期渐渐成为现实。未来,以光电建筑一体化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望成为行业转暖的“急先锋”。尽管发展迅速,但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测算,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量占建筑用能比重的2%左右,这与我国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比、与快速增长的建筑用能需求相比、与调整用能结构的迫切要求相比,都有巨大差距。而进一步的市场测算显示,当前我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将形成5亿千瓦太阳能电池需求市场。如果按晶硅电池每瓦16元的安装成本计算,将带动上万亿元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2011年颁布的《河北省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在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具备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以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中,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新规定指出,从2012年开始,具备条件的12层至30层左右的新建高层建筑,也要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据悉,邢台、邯郸等市已对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近几年,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已建成了一批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示范项目。从居民需求来看,大家对使用太阳能的积极性非常高,另外,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说,眼下不仅强制推行的时机成熟,相关也政策也陆续,这令太阳能市场的未来前景如火如荼。太阳能光热系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如楼顶集中或墙体外挂等,但重要的是必须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积极推广,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我国是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照值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积极开放和推广建筑集中供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工程,既能解决居民的热水、采暖需求,又可减轻政府投资其他供热设施的压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逐步健全,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强制应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并与建筑工程同步实施,可谓国家下大力气的一番能源革新,可以预见到该政策的前路璀璨。

据报道,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江苏昆山,由于城市建设速度飞快,建筑能耗也随之升高,昆山为了节能减排,坚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近期还荣获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县级示范城市”荣誉。浙江海宁,地处美丽的太湖东南岸,这里是全国3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科技园区里聚集着大批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然而,自2009年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全国太阳能行业一片低迷,令海宁的大批企业陷于停产或倒闭状态。但是,与海宁接壤的苏州、无锡,太阳能工程市场,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苏南经济发达,太阳能热水市场成熟早,自然市场竞争激烈,然而这里很少看到浙江太阳能热水工程的影子。在即将交付的苏州城南的吴中区的“国香园”前,工地上一片忙碌,一座座楼顶上整排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特别显眼。原因在于,江苏推动强制安装太阳能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苏南各地市贯彻得比较好,加上苏南楼市并未受调控太大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工程量很多,很多建筑对太阳能需求量较大,未来几年依然会继续上升。苏州本地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很少,当地太阳能市场基本被国内几个大品牌占领,江苏人做事讲究细致、认真,不急功近利,对太阳能热水工程的质量、技术和服务要求较高。苏南的开发商作为甲方,做工程都挑选大品牌,与上升快的企业合作,偌大的苏州,能进来做成太阳能工程的企业可能不超过5家。然而,成功布局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有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做后盾,其次是要有好的合作模式。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再大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互联网和高铁的连通下,城乡的差别正在缩短乃至消失,城市之间界限正在模糊,由此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趋势的特点是利用好人才、信息、关系等当地资源,实现专家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作配合、效率提升,并提高整体的开发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后,企业应当提供充分保障,做好后台技术支持。

太阳能产业

是清洁能源与微排能源的同义词

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路灯……写字楼、住宅社区、度假酒店、厂房、学校、交通等所需能源,几乎均由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参与提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0%以上,使得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整体节能80%以上。这就是位于山东德州的皇明“中国太阳谷”与德州住宅小区“蔚来城”,它们都是节能建筑的典范。今年,皇明在“中国太阳谷”的基础上,规划建造了微排立体城市模板——“未来方舟”。这个集10多种生活方式、几十种建筑形式、上百种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科技为一体的“微排立体城市”里,处处可见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打开窗户就能触摸到植物,在家就能享受到原生态农房、水塘、植物等自然风光。

新能源建起宜居建筑节能新城,充分利用雨水,看起来是池塘,其实是一个个集水点。城市建设带来大面积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而在未来的西部新城,雨水将被得到充分利用。在节水方面,西部新城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就是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在当初设计路面的时候,专门布置了一些雨水收集点,每当下雨后,雨水就会顺道路的地势流淌,既不会造成危险的城市积水,又可以灌溉土地。西部新城还在道路绿化带中,设计一些作为景观的池塘、湿地,绿化环卫人员在浇花、浇树时,可以充分使用这部分自然雨水。关于新能源的系统利用方面,太阳能将成为单体建筑的一种补充能源,太阳能发的电不是要并入电网,而是用于供应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这些太阳能设备已经不是以往大家看到的单一的黑色,现在很多太阳能设施可以根据建筑物(酒店、公寓等)的整体色彩来设计,也许是五彩斑斓,并且从外表难以看出是太阳能装置。新城色彩主旋律的关键词被确定为“深暖淡彩”。规划墙面主色调以黄红、红褐、灰褐等暖灰色系为主,并含有少量的浅灰色系,屋顶主色调以褐色系和红色系为主。光是灰色就有好几十种,而且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有玻璃、瓷砖、涂料,使得色彩迥异。

微排与低碳相比,微意味着比低更低,排所包涵的比碳更广。皇明已经与中科院联合成立“微排地球研究院”,研究推广以太阳能为核心,集成各种新能源科技的能源替代方案。基于“微排地球战略”,皇明还推出了一整套微排集成解决方案,整合了所有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它作为一个智能清洁能源管理平台,对家居、酒店、公园、工厂及城市等各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实现生活、生产中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耗。

力诺瑞特中温技术支撑下的太阳能制冷和采暖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大型建筑的高能耗问题。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综合利用太阳能,全面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应用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据了解,力诺瑞特不久前的全球首个CPC中温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可以在印染、造纸、酿造等8个行业实现10%以上能源替代,并减少相应废气排放。其实,在力诺瑞特一直有一个“一台太阳能等于8棵大树”的阳光指数,就是说1台适合3口之家使用的120升力诺瑞特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标准煤138元、电610.7元、天然气260元,减少351.7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还相当于减少8棵大树的砍伐。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达11,295万吨,累计实现SO 减排365.19万吨、NO 减排164.16万吨、烟尘减排282.36万吨、CO 减排24,246.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展开,能源结构调整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手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得以快速发展,太阳能中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建设推广将取得长足进步。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将达到15%,势将成为完成40%减排目标的中坚力量。

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诺瑞特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一系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直接推动了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有效开展。从直插式太阳能到阳台壁挂太阳能,从分体式太阳能到太阳能空调,从Aqua系统到FU集热模块,从景观太阳能的推广到“零碳馆”的建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致力建筑节能的实力与决心。力诺瑞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成功让太阳能热水器爬上了30层的高楼大厦,还在工程推广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出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标准图集,为太阳能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第一部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图集。目前国内,力诺瑞特被业内公认为“建筑一体化”专家,将热水器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新型城市。对此,力诺瑞特在行业率先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并普及,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表率精英,未来整个行业会有更多企业站出来,共同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太阳能企业

建立光电地热一体化“大本营”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成为耗能大户,我国每年新增房屋20亿平方米中,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也从2005年的约3,000万平米,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平米,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行,节能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是,因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节能建筑在使用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地源热泵技术受地下热能波动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地区不适合推广;由于我国电力格局不平衡,峰谷电价政策不统一,导致蓄冷、蓄热技术仅在南方部分地区使用;光伏发电技术由于难以并网导致造价较高,现阶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是完全取代市政供暖还为时尚早。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各节能技术厂家、以及各可再生能源技术各自为政、各自宣传自身产品的优势,从根本上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系统工程。它们需要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从系统方案、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工程施工,直至后期的运行维护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无法实现建筑整体节能或可再生能源建筑整体应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节能领域急需一种系统性、复合型的综合节能技术或节能系统,目前国内外多家公司推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据介绍,这种太阳能光电应用系统的设计,普遍适用于住宅、广场、道路等照明设施,通常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外侧等,以便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既节约空间又节约能源。

近年来,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尝试去综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供暖、制冷、热水和照明问题,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或微能耗。据悉,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胆创新,积极研发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技术将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地热能作为基础能源,配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梯级利用、蓄冷、蓄热)及能源存储技术,将供暖、制冷、照明、生活热水等常规建筑能源供应、输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开发,以实现建筑的能源供应系统独立于常规的市政能源系统,从而最终构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该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能源层、能源转化层和能源利用层。基础能源层由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和地热能3种可再生能源形式组成,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的组合,如地热能特别丰富的地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大部分负荷由地热能来承担,将太阳能光热作为一个补充,在满足建筑热工指标及空调负荷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某一种可再生能源优势发挥充分,达到最优化的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建筑的微能耗或零能耗。

从2009年开始,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该领域开始了小规模的应用实验,实验项目取得了成功,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供应满足设计要求,实际使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1年,北京世能中晶竞标国内规模最大的节能建筑项目——内蒙古国泰150万平米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项目,并基本实施落成。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二为建材市场和车站等附属建筑群,面积约70万平方米。该项目全部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和全年热水。

世能中晶按照当地地热资源的特点,采用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工艺路线,利用热泵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技术,供应住宅及建材中心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热水需求。地热结合热泵负担基础负荷,燃气锅炉负担尖峰负荷,生活热水部分采用地热尾水,在去除掉铁、锰、硫等元素后供入小区和建材中心。住宅小区末端则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材中心主力店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冬夏均可使用,建材中心无需供冷部分都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而置于建材中心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列阵,提供机房用电和整个项目照明用电,既节能又敞亮。按照世能中晶的设计思路,该项目多出的投资在系统运行1年后即可收回,此后年收益约2千万元人民币左右,按照25年的运行时间计算,项目投资方可获近5亿元收益。该项目将地热能和太阳能的配合通过DCS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两种能源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达到效率最优、效果最佳的运营指标,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集成,提供了现实版的示范经验。

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系统本身不消耗常规能源,也没有能源费用产生,是比较彻底的节能系统,非常适宜在建筑节能领域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相信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必将成为大放异彩的节能奇葩。

未来以“太阳光”之名

让零耗能步步成真

当人们经历了电荒、水荒和油荒之后,已经开始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再生能源匮乏的中国,能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50%。四平八稳的整改,已经无法应对迫在眉睫的短缺,确实是该下“猛药”的时候了。

随着当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令“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其实,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筑节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节能是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节能减排在建筑业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太阳能热水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一轮政策扶持在国内更多城市展开,只有更多地区加入到建筑节能行列,节能减排目标才会更快实现。因此,适当的政府扶持不失为一种刺激方式。

在不可再生能源愈发紧张的今天,太阳能的节能优势愈发凸显。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0~150公斤。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太阳能热水器1.68亿平方米,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吨标准煤。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将达4亿平方米之多,为全社会环保节能持续做出贡献。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开始蓬勃发展,楼宇自控、火灾监测、门禁系统等为当时的建筑增添了活力,但诸多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缺乏整体性。作为全球楼宇自控领先企业的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方面已有所突破。对于建筑来说,能耗的70%来自于暖通和照明。仅是安装普通的楼宇系统,便可实现20%的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适当应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和措施,不断优化运营,及时维护,楼宇的能耗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西门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医院、办公楼、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节省了很大的热能和电能。对于普通的楼宇系统来说,通风、供热、空调、照明、消防、安防等系统运行相对独立,西门子可通过楼宇解决方案,提供集成平台,整合相关系统。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储能、蓄能和智能电网的研究,将各种技术巧妙结合,使未来的楼宇更加绿色、智能和环保,实现零排放。遥想未来的趋势,必将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转变成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系统。

由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所以开发利用可再生的世界性能源,是我国乃至全球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洁净的清洁能源,应提倡在建筑中广泛应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加强集热、蓄热、导热等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又具有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生活需求,因此应积极利用太阳能建筑新技术的投资优势,成为实施太阳能或水源热泵等采暖空调技术示范建筑的首选地区。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治理;路径;咸宁市

Abstract:Low-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is key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Based on innovation drive and new urbanization, applied SWOT to study the key problems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Xianning, and 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governance road, and put forward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road map on spatial, policy, economy, participation and technical for Xianning City.

Key words:low-carbon city ; governance ; path ; Xian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56(6)

低碳城市发展成为全球化、新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探索创新驱动的区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与区域高效、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扶贫攻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在湖北省“黄金十年”与咸宁市“五个咸宁”战略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咸宁市发展转型、快速崛起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是落实咸宁“十三五”提出的“一江一山”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分析和解决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治理路线对引导咸宁快速健康城镇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并日趋合理

自“十二五”以来,咸宁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和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产业基础,拓宽产业领域,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主要支撑、农业特色鲜明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加快发展工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突破性地发展旅游产业,主要以主题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健身养生旅游等形式推进咸宁市国家旅游标准化城市建设与发展,打造“香城泉都、美丽咸宁”的现代旅游新城。二是积极推进物流与流通现代化,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构筑公共信息、物流配送、交通运输三大平台,打造咸宁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社区服务业。四是符合咸宁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发展总体战略的需求。目前,咸宁市旅游、金融、物流、房产、信息、休闲等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将给低碳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1.1.2 森林覆盖率高、碳汇能力强

咸宁市土地总面积98149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561286公顷。在全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公顷,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公顷,占1.53%;灌木林地91110公顷,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公顷,占8.45%;苗圃地3067公顷,占0.05%。全市活立木蓄积量8768293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8302520立方米,占94.69%;疏林蓄积量45516立方米,占0.53%;散生木蓄积量135271立方米,占1.54%;四旁树蓄积283795,占3.24%。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3%。2009年,咸宁市森林年固碳量达到10668627吨,农田固碳量达到6473832吨,水生生态系统固碳量达到494509吨,其它生态系统的年固碳量可达473315吨,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1.1.3 能源结构渐趋优化,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咸宁市清洁能源发展以电源建设为核心,执行电力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电力发展中,要坚持优先发展核电,适度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咸宁市将调整能源发展战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等项目逐步启动,并在国家准许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目前,咸宁市可用于发电的风电场规模约46万千瓦左右,主要集中在幕阜山脉。幕阜山脉面向东南方为钝角,面向西南方为锐角,有利接受东南风进入,是世界上季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咸宁市已完成通山九宫山风电场一期建设(装机1.32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咸宁市将重点建设九宫山风电二期、崇阳大湖山风电一期、通城黄龙山风电一、二期,开展通山九宫山风电三期、太平山风电、大幕山风电、崇阳金沙、赤壁雪峰山、咸安斧头湖、嘉鱼长江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咸宁市风电总装机规模达10万千瓦以上。

咸宁市小水电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大小河流207条,主要河流是富水和陆水两大水系。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5.7万千瓦,可开发量21.6万千瓦 “十二五”末,咸宁市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5万千瓦。

咸宁市是农业大市,秸秆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力。其中,通山、赤壁、咸安等地均有条件开展秸秆发电,全市可用于秸秆发电规模约7万千瓦左右。

咸宁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日照时间1754.5小时,年均无霜期245~258天,年总辐射量101-106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咸宁市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总规模达到20兆瓦,发展潜力较大。

咸宁市地热资源丰富,所辖6县市区均有分布,至今已发现7处地热田,均属中小型低温地热田。初步统计总地热资源量为221.32×1012kcal,折合标准煤3162×106t,地热资源可开采量26164m3/d。

1.1.4 基础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咸宁市各县(市、区)、各部门紧紧围绕节能目标任务,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率达到17.93%,完成预定目标,并为今后节能、减排、高效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政府已出台系列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为低碳项目入驻大开绿灯,给咸宁新一轮低碳发展开启了大门。

1.1.5 示范引领效应明显

华彬金桂湖低碳示范园区项目已彰显其示范、引领功能,给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带来良好的经验与基础示范效应。

1.2 劣势分析

1.2.1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

全市2006~2015年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位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呈231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成长速度大幅增加。2006~2015年咸宁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超过10%,人均能耗约达5吨标准煤,能耗量与能耗强度大。

1.2.2 高耗能工业行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

2006年~2015年,咸宁市典型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增幅高达91.87%。2015年,典型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市总产值的22.01%,比“十一五”上升了4.3个百分点。典型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这与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是总体需求是相左的。

咸宁市典型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从2006年~201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咸宁市典型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能源消费量为233.1万吨标准煤,此后咸宁市典型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增加到约290万吨标准煤,较前一年增加近5%。

1.2.3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短期内难以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

咸宁市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天然气、电力和热力为辅。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2006~2015年间,随着咸宁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咸宁市能源消耗量在不断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总体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石油产品消费增长较快,由2006年的29.32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95万余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电力和天然气增长缓慢,尤其是天然气发展十分缓慢。

从所占的比重来看在所有的能源消费中,2006~2015年间,煤炭一直占据了70%以上的比重,甚至高于全国水平(68.9%);热力和天然气的比重很小;电力的比重变化不大。总体上,咸宁市能源结构仍然依赖于火电,清洁能源比例偏低。因此,能源结构优化需求强度大。

1.2.4 与发达地区相比,节能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为节能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多数企业融资困难,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难。

1.2.5 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比较弱

目前,咸宁市市民对节能减排方面的认知较为缺乏,而且认为节能减排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自己没有义务去节约资源,缴费消费理所当然;有人认为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不屑”节约。所以,要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和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主动性、积极性。

1.3 机遇与挑战分析

1.3.1 低碳发展与绿色转型是国家创新驱动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路径,给咸宁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借此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需要、缓解在全球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将贵阳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保定八市,以及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市。这一大背景,为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3.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需求

武汉城市圈2007年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后,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土地集约利用和财税金融支持等8个重点领域的33项专项任务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武汉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建设。当前咸宁市倡导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支撑的低碳经济,促使地方形成低碳发展理念,培育低碳产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3.3 经济社会梯度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明显,继续拉大区域间竞争水平的差距;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分工中将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中西部地区资源加工业和农业仍是重点;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还需要一个过程。咸宁市地处中部丘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部发达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发达城市。咸宁市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巨大,给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造成了威胁。

1.3.4 产业结构转移的压力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主导号召到市场自发探索期后,在近期中央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态,以市场为主导,呈现三大特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项目不断增多;投资来源多元化,来自东部“三大区域”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投资增多;第二产业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产值高等特点。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一大批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耗能的行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咸宁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耗能的产业转移,给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

1.3.5 国家在世界低碳发展上的承诺,给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2009年12月18日,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时,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5年中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为6.6万吨/亿元(GDP以1990年不变价计)。根据总理在哥本哈根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结合咸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定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单位GDP CO2排放量下降45%,达到3.63万吨CO2/亿元(GDP以1990年不变价计);“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咸宁市全市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年单位GDP CO2排放量下降20%,达到5.28万吨CO2/亿元(GDP以1990年不变价计)。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发展等方面努力。我市可结合发展实际,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着力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模式转换、生活与消费等方面出台政策,支撑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这是符合国家可持续与科学发展需要的。

2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研究表明,低碳城市发展以技术创新、生产方式转、生活方式转型与低碳理念为核心的清洁发展模式,低碳城市的发展一种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因此,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可以从空间、政策、经济、参与与技术体系等方面实现。

2.1 空间路径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交通的发展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紧凑的土地开发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当前城市低碳竞争力强弱的空间支撑,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城市有序开发,城市土地开发方式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潘海啸,2010)。所以,城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依靠轨道交通的发展,重要的是依靠未来产业定位与整体区域空间结构现状,减小郊区中心与城市中心不必要的便捷性联系,加强郊区的紧凑化发展及混合城市功能土地利用。基于此,咸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紧凑型精明发展与紧凑发展模式,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与高效利用,并实现中心、哺育与反哺育式互动发展格局;咸宁市城镇功能划分应坚持混合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划方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减少土地消耗与浪费。

2.2 政策路径

政策是低碳发展的基础与规范依据,既承担引领、规范功能,又起约束、调控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从创新驱动、城镇化带动双轮驱动,产业化引领角度,着力支撑低碳化产业的发展与开发模式,规范开发行为,确保低碳转型的成功实现与快速推进。搞清资源开发与碳排放的关系,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在进行科学规划及开发的同时,按照深度加工、高效利用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与设备,提高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及碳生产率。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的企业,健全开发与资源利用的环境补偿调节机制,划分责任主体,实施污染及排放收费制度。在工业性主导的城镇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实行生产企业的环评制度,设定企业门槛,将CO2排放量纳入企业的评定指标。对高耗能、排放大,效率低的企业要进行果断关闭。基于长江大保护战略需求,建立资源环境责任清单、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明确目标与责任,在社会营造氛围。同时尽快出台咸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范确保产业低碳转型。建立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宣传体系,并鼓励公众参与,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低碳发展联动格局。

2.3 经济路径

产业路径上总体围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引领下的转型与升级道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一是依托国家标准化旅游城市品牌,利用国际温泉旅游节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与会展产业,并与中三角地区建立联动关系;二是依托武汉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武汉电子商务城市、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东风,以基地对接、保姆对接模式,与武汉形成产业互动发展格局,补齐咸宁创新发展的短板,带动咸宁产业技术创新与突破,形成与发展一批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或产业集群;三是第一产业以生态农业、立体观光农业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带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转型,增加第一产业附加值;四是借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契机,营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打造咸宁城市品牌。

能源路径:一是传统能源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与降耗;二是有序推进发展新能源,实现新能源主导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建设,配套建设输电通道、发电厂(站)接入系统电网建设工程、大用户接入系统工程,将咸宁建成全省能源大市、华中 “大电谷”、全国洁净能源 “示范区”、国家能源 “博物馆”。

2.4 参与路径

政府、企业、公众是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三元主体,依靠市场性、规制性及参与性手段、制度或社会机制及个人努力实现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治理目标,强化经济发展同时大幅提高HDI指数(HDI/GDP)。因此,在参与层面,基于HDI的社会福利追求首先是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核心价值。公众参与体现社会公平,倡导机会平等,并保障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资源及人类发展成果,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低碳城市发展必须使民众在建立低碳型社会基础上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充分意识经济增长带来的高消费、高排放与福利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社会的发展及城市进步的标志在于人们生活质量及福利水平的提高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发展。

2.5 技术路径

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路径涉及整个城市的系统入口环节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为标志的替代技术;在建筑、交通及生产过程环节上的循环处理技术以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CO2排放(GDP/ CO2),提高城市生态绩效;在新技术的应用及建筑控制系统上使产品或建筑的节能效率显著提高,通过交通工具及交通设施的技术改进使未来城市发展体系建立在高能效的基础之上。在企业的生产环中加强新型节能产品、工业产品、混合动力汽车、废弃物的再利用、引导智能型垃圾自动收集机器人技术及各种建筑材料的企业研发,以绿色科技的应用与技术创新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因此,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中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与城市化双重引领功能,应努力营造一个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支撑路径,同时需要建立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的多维协作模式,促进产、学、研、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3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治理路线图

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市场、公众是低碳城市治理的主体(图1)。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起到领导、指导、引导的作用,通过政策、规划等实现对低碳城市发展施加影响;企业/市场是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运行主体与维系主体,通过技术流程再造、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生产活动的低碳化;公众是低碳城市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并通过参与、诉求影响政府、企业/市场行为而影响低碳城市的发展;企业/市场、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低碳市场需求与产品导向,实现关联与影响,是低碳城市治理模式依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政府、企业/市场间通过技术、资金、政策、环境的营造影响彼此行为,从而实现相互关联与影响,并建立协同关系链;政府、公众间通过参与、诉求建立关联链,而影响彼此行为。

根据低碳发展的技术要求与治理模式,基于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滚动效应,在治理路线上应坚持多元主体、多维联动、差别化责权原则,走专业人士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参与之间的平衡路线。

3.1 联合行动

世界城市低碳发展表明,联合行动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各个城市政府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在地方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层面联合开展行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城市政府能够参与到全球的讨论和分享中,一方面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对其它城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互相交流可以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因此,城市联合、城乡联合是必然要求。

3.2 工作机制调整与创新

为了推动社会各部门参与行动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政府需要创新的机制,包括与相关机构签署正式的谅解备忘录、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也包括建立专家工作组、技术顾问团、气候行动指导和监督委员会等。

3.3 参与式的统一行动

建立低碳发展行动指导委员会与专题工作组,由其提供一种让整个城市的行政部门能够制定整合统一的政策措施的机制。通过论坛、实践展示、会展等形式予以推进。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也负责推动和组织居民和企业进行公众参与,具体形式就是定期的意见征询会、研讨会、讲解会和论坛等。

3.4 整合政策

政府必须走向整合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增长政策的道路。为此,政府首先会对现有政策行动及其成效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以便了解在国际、国家、省和地方层面,已有哪些法律、政策和项目能够采用。在梳理的基础上,确立补充并配套相应的资源和人力,解决跨部门之间的冲突和障碍,形成整合的行动方案。

3.5 伙伴关系

与更广泛的政府部门、非盈利机构、工商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伙伴机制可以解决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实现多方合力打造低碳发展的长期愿景。

3.6 示范行动

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具有消费者的特征,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城市政府带头示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模式。一方面减少了自身部门的碳排放,另外可以对某些运作模式进行尝试,既取得了公众和工商业信任,又能找到成功模式、刺激市场、推动企业和公众开展更广泛的行动。因此,地方政府有能力通过示范引领城市迈向低碳未来。

3.7 绿色投资基金与评估的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体系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碳交易形式实现。可以建立包括政府债券、多边基金、政府激励资金、公共和私人部门资金多位一体的基金,确保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通过碳权交易实现碳流通,满足区域发展需求。通过针对发展的绿色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行业、部门的发展给予差别化政策待遇。

3.8 绿色就业、创业计划

就业、创业是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径,绿色就业与创业是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可以通过提供绿色项目、绿色岗位,吸引不同人才的需求,既解决就业问题,又解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如可以在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碳交易和碳金融、城市农业或园艺等领域都会提供数量不等的“绿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40-45.

[2]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12-17.

[3]诸大建.低碳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N].解放日报,2009-06-22.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成为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将碳减排、非化石能源比重纳入约束性指标,这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强调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煤炭企业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让 “高碳”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未来煤炭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

1.非石化能源对煤炭资源的冲击加大

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意味着石化类燃料使用比重的降低。目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的70%左右,而据统计,2005年我国在煤炭利用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出量的82.4%。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减少碳排放量,煤炭市场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更清洁、更经济的煤炭利用技术出现,煤炭的市场份额减少将很难避免。

2.对煤炭行业技术创新提出新要求

煤炭行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化初期连续数十年的低效益发展,行业的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由于资金紧缺、经济状况差,导致整个行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吸收严重落后于其它工业部门,自主创新能力极为薄弱,完全无力进行低碳科技的开发和引进;在创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上,也主要以开采技术创新为主,在煤炭清洁利用以及高效转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煤炭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最大制约。

3.低碳经济给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煤炭企业由于所在领域的产业特点以及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成为高耗能行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各煤炭企业已经通过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落后设备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节能减排工作正在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与低碳发展的目标相比较,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组织、技术开发、设备更新、结果考核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大多数煤炭企业离低碳化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低碳经济给煤炭产业、煤炭产品结构带来新的挑战

整体上看我国煤炭企业产品结构仍不合理,原煤、高硫、高灰煤炭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以原煤为主的产品结构,导致煤炭整体运输成本增加,煤炭中的矸石、灰分、硫分等污染物大量扩散且难以治理,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近年来很多煤炭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投资新建电力、铝冶炼、建材、化工等行业项目,许多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

(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以其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燃烧的可持续性发挥其基础能源的作用。低碳经济势必会促进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大基地、大整合战略,将有效促进煤矿优胜劣汰,实现煤炭产业新型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煤炭企业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此外按照低碳经济要求煤炭企业延伸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潜能十分巨大,目前各地煤炭企业为了改变其产品单一的局面,现已开始着力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投巨资在煤化工、煤电铝等方面进行发展。

二、当前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煤富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的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这就使国有煤矿企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弊端在低碳经济建设中也越发的显现出来。

(一)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中含有较高的炭含量,因此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造成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诸多后果,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现状决定了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煤炭企业存在着碳排放物的严重超标、能源消耗过大、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等诸多情况,这些种种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是相冲突的。

(三)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社会相背道而驰的。

(四)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并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按照煤炭产业系统要素在生产流程中的关联,煤炭企业可以在煤炭开采、煤炭加工以及煤炭综合利用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企业的低碳目标。

(一)低碳化开采

低碳开采是煤炭产业低碳化生产的起点,就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兼顾保护环境,减轻对地表的扰动和水土破坏、减少废弃物排放。在开采过程中推广应用回收率较高的现代化设备,积极探索保水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与生态恢复一体化技术等,努力向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变。

(二)低碳化加工

在原煤开采的基础上,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达到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目的。加大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煤炭洗煤、型煤、动力配煤和水煤浆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增加精煤产量;大力发展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瓦斯站项目,以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严格限制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减少污染排放。

(三)低碳化综合利用

依据循环经济要求,拓展煤炭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构建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煤炭企业应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特别是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改造的重点;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攻关人才对煤炭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把煤炭的潜在价值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来。

二是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三是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在搞好煤炭基础产业的同时,把产业链从煤炭生产、转化深加工延伸到“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回收处理和再生,从而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与此同时,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积极开发生产低碳产品,努力实现洁净生产,确保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格局。

四是要构建低碳发展的企业文化。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将低碳发展理念植入企业文化。增强低碳理念对职工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企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生活方式朝着低碳化转变,推动企业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向简便、节约、低成本的管理方式转变;低碳文化是无形的力量,通过广泛宣传、强力渗透,必将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04).

[2]杨瑞红.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