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0 17:3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2篇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硬伤。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顺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变化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也非常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及时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成新型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试的转变。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三)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利用规范的方式管理各项工作。现阶段国家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定期举办农业管理培训及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培训合格才能正式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清楚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四)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从外地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对原料的生产与深加工,切实将原料加工基地规划工作与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做好,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需求。农业龙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利用政策指引促进其发展,将专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县域 农业经济 发展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县域农民的收入较低,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县域农村经济。县域农村经济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本质,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县域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点,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对城乡经济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促进作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实力较差、技术水平太低、县域公共财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限制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

(一)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地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出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生产特征和特殊品质的农业。特色农业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特色优势,这种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等,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所发展的特色农业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三是能够产生效益,任何特色农业最终都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在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短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特色农业的效果不显著。二是特色农业的参与者素质较低、观念较落后,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三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抓住国家对农村发展高度重视的契机,快速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感受到技术提高的好处。其次,要协调区域布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建立示范基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程度。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做好营销工作,打造一批质量过硬、市场反应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与此相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例如,福建省某县域公司种植玉米,然后用收获的玉米养鸡,最终回收鸡的排泄物,并对其加工,形成有机肥料,最后将有机肥料用于玉米种植。再如,北方某农村地区产牛,利用秸秆喂牛,牛产出牛奶投入消费市场,对排泄的牛粪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供暖,沼渣又可以对玉米地施肥,收割玉米之后又能产生秸秆。

根据现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的情况分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要对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从长久的种植经验来看,我国的耕地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人们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关,对耕地的保护和改良势在必行,应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三是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农村地广人稀,具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针对农村烧秸秆等困扰地方政府的问题,还可以加大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要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种套种等先进技术,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引入滴灌技术,推动农业由粗放式朝向精细化发展。

(三)实现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县域经济组团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发展网状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县域间资金、劳动力、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二是形成梯度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域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优势互补。三是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的局面,提高县域在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也降低县域发展的基础建设成本,从而打造出特色产业群。在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方面,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资源整合

每个县域拥有的资源都有限,有限的资源会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因此,与周边县域做好资源整合,有助于破除县域间的保护主义,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的效率。

2.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县域之间组团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因此,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达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关于利益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组建合作集团,通过这个合作集团来进行利益分配;二是上级管理机关介入,根据不同县域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

3.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处理县域间的经济纠纷时,应严防出现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来规范各县域行为,不允许出现任何背离县域合作理念的行为。

4.做好政府考核

县域之间的组团经济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进行推动,在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县级行政官员为了促进GDP的增长而做出一些不符合县域合作理念的违规行为,因此,县域之间组团发展需要对县域官员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将GDP、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综合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三、结语

在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认识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再根据自身的特征,吸引外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组团模式为发展方向,提升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源于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跟随”地位。如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4)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金融。卢卡斯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如熊彼特(Shumpeter,1911)、史密斯(Gole--smith,1969) 等人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企业家需要信贷,企业家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成熟阶段需求遵从型的金融发展将成为主流。第四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增长互为因果。主要以格林伍德(Greenwood)为代表。其后,国外对金融支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延伸到了产业层次(希克斯,1987);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2002)。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学者(Roninson,1995;Yaron,1998;Yaron,2002)把研究领域从强调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性转移到如何为解决该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

王永龙(2004)对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机制分析。他认为农业金融支持对改善我国农业弱质性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应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基本途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省为单位,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王宜峰(2008)以山东肥城市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呈现新特点形势下,当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功能不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等几个方面就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聂洪顺(2008)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引入农村FIR、实际利率和政策变量等三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表明了在黑龙江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大部分均只研究了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视角,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即使是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也只是从我国的整体情况出发来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发展的显著不平衡性,各省经济差距很大,农村金融发展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或个别区域层面,还必须深入到各省各地区层面。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趋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以农业转型发展为视角,区分各省经济、金融发展差异,以省为单位运用包括协整理论在内的最新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国内部分省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系统研究,例如付海平(2007)对广东省的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单向关系;张永乐(2009)对河北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农村金融增长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支持作用,同时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二是开始注重借鉴国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并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支持机制进行分析。如张智河(2009)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经验及教训等方面进行借鉴,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现实冲突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开始注重农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服务功能创新。例如郭强(2010)对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规等。

综上,尽管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对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明显的支持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经济与金融通过共有“基点”相互影响。一般来讲,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与金融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发展将有力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1).

[3]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第5篇

1.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1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依然坚持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即以当前农业经济的现状为出发点,反向推论出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后,随后再分析问题造成的后果,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可以确保开展理论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收获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经济分析中,数据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则具备较差的数据实效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尤为注重,可以促进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的有效提高。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农业经济分析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农业分析的运用价值。

1.2分析立场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在运用传统模式对农业经济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忽视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他们常常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已有知识储备来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再用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去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问题并做出结论给出相应的建意。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对各方面问题的片面认知,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分析立场下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往往缺乏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运用中,不能以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判断作为事物定论的依据,一定要注意定论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惟有采用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对农业经济的分析运用产生真正的效用。因此,我们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视阈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立场,以真实信息为基本出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手法

2.1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是指以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的所有变量作为分析的基本依据,当其中的变量出现相应的变动时,农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直到相应变量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保持一致的经济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均衡分析法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尤其是市场调研,了解和统计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尤其是当某一种变量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控制,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一变量满足均衡条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作出改变,同时,不能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时,才能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将这一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用的发展方略。

2.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区域内,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分析整体发展活动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出现的变量间的制约和影响关系,以及分析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变量对总量的农业发展情况产生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符合相应的客观条件:在市场调研中,我们通过融合分析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弄明白总体农业经济发展相应规律性变化特点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将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找到农业经济受到相关因素影响的规律,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状态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依据,判断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束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指向性和前瞻性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经济分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立场,还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分析理论体系,全面反映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发展方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杨诗琦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分析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及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农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工作为一项重点内容,需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环境及发展形式、政策方针等进行全面管理。根据地区情况对经济管理目标及形式进行确定,对农村生产、消费及支配等进行分析,保证农村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正规。

二、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指导现代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主体,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着力于经济体制角度,将个体经济活力有效激发,这种发展积极性一般来源于自利行为,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努力满足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情况删除。从此角度出发,要想促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将农民自身潜能进行挖掘,将农业经济管理加强,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不仅仅可以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农村经济的辅助,还可以保证国家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支撑,一方面能够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指引道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发展中迷失方向,利用此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率全面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三、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家经济基础上对其提出了非常高的发展要求,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逐渐提升。

(一)农村经济管理思维需根据实际进行转变现代农村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已经让农村经济管理模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建设,此种管理方式已经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内容充分结合,管理工作主要从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出发,对于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观具体内容,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将会对农村经济模式进行不断优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现代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发展都在被信息化管理影响着,其中包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多个内容进行了结合,使用科学方式将农村生产力不断转变,将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从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提升农业管理效率。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建发展从目前情况分析来讲,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为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这不仅能促进经济建设,还能提升农业在我国经济体制当中的地位。

(三)农村经济管理产业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出现已经带动了现代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及建设,农产品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的充分合作能够将其发展空间扩大。其他合作组织与农村产业进行的有效合作能够将农村经济生力扩大,合作组织同样能够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合作组织进行结合,促进整个农村产业机制的稳定及合理发展。我国很多中大型企业都能够在实际发展中无形带动农业产品影响力,将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让农村生产逐渐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四)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对整个经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及障碍进行清除,让农业发展更加平稳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及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第7篇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源于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跟随”地位。如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4)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金融。卢卡斯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如熊彼特(Shumpeter,1911)、史密斯(Gole--smith,1969)等人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企业家需要信贷,企业家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成熟阶段需求遵从型的金融发展将成为主流。第四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增长互为因果。主要以格林伍德(Greenwood)为代表。其后,国外对金融支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延伸到了产业层次(希克斯,1987);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2002)。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学者(Roninson,1995;Yaron,1998;Yaron,2002)把研究领域从强调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性转移到如何为解决该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王永龙(2004)对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机制分析。

他认为农业金融支持对改善我国农业弱质性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应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基本途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省为单位,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王宜峰(2008)以山东肥城市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呈现新特点形势下,当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功能不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等几个方面就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聂洪顺(2008)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引入农村FIR、实际利率和政策变量等三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表明了在黑龙江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大部分均只研究了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视角,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即使是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也只是从我国的整体情况出发来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发展的显著不平衡性,各省经济差距很大,农村金融发展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或个别区域层面,还必须深入到各省各地区层面。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趋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以农业转型发展为视角,区分各省经济、金融发展差异,以省为单位运用包括协整理论在内的最新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国内部分省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系统研究,例如付海平(2007)对广东省的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单向关系;张永乐(2009)对河北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农村金融增长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支持作用,同时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二是开始注重借鉴国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并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支持机制进行分析。如张智河(2009)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经验及教训等方面进行借鉴,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现实冲突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开始注重农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服务功能创新。例如郭强(2010)对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规等。

综上,尽管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对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明显的支持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经济与金融通过共有“基点”相互影响。一般来讲,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与金融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发展将有力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策略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大环境不断完善

1.硬件设施的配套逐渐完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各种种、收、运输机械不断被研制出来,并大面积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机井、水渠等)不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监控设施、娱乐设施等)、乡村公路、农民居住环境等都日趋完善和优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更方便。2.软件配套日趋完善相关农业职能部门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乡镇政府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不断传递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建设也日趋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一种低碳环保、规律化的发展模式,农民开始意识到用最前沿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改变

乡镇农业经济不再盲目发展,开始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之间的平衡,基层政府更是不断探索,以求寻找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会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状况,选择独具特色的农作物,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发挥资源优势,回避劣势,努力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整体质量以及有限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打响当地品牌。

(三)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尽管目前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生产模式,但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靠地吃饭”。但是,可以建设更宽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例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与养殖业协同发展,建立农产品信息分享平台,发展依附农业的第三产业等,这些均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稍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不到20%。年轻的农民尽管文化程度整体偏高,但他们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妇女、小孩和老人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学历低、素质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娴熟等,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最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健全优化,然而,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有一部分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收种全靠人力,种植规模太小,农业生产不够环保等。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差距太大,甚至有很多乡村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因此农民的收入难以增加。这些乡镇的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三)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乡镇的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或是监管机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监管方法太落后,市场应对能力、监管执行能力太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监管工作的高效落实,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策略

(一)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事业太落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最大阻力,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首先应将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基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从国家的角度讲,可以在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适当向基层倾斜。其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及时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土地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可以采取适当流转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等方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基层乡镇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有很多剩余的劳动力,而这正是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关键。因而,需深入开发当地的特有自然资源,然后发展壮大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3.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要落到实处农业经济监管机制要不断健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用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制出更多、更具市场活力的产品,壮大农业经济;三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用科技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国才能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总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体现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上。所以,做好乡镇经济的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确保乡镇农业经济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1-2.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改革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各地政府出台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惠农政策,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农业经济实际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限制条件,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农业技术装备和科研水平较为落后,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导致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应抓住根本,立足实际,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而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增加值已超过8万亿元,占全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5%。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逐渐深入,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管理模式老化、管理人才缺失、管理政策过时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1]。为了精准施策,必须分析并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将农业与经济、自然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帮助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停留在政策、制度层面,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增长与现实需求存在差异,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用体制、机制保障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如果体制、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将直接影响到执行者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1.2农业经济管理者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较低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易操作的指导性管理措施,提出了许多惠农经济政策[3]。在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负责人重业务、轻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在现实工作推进中没有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甚至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1.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在农业经济收入指标中。地方政府和乡村直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不太理想,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储备比较薄弱[4],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甚至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无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限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限制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6个方面精准施策,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短板,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1转变管理思维,由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思想,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有关农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融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经验优势,建立现代化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改变农业经济机构,提升地方农业经济水平。其次,转化农产品生产方式,由简单加工走向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拓宽农业经济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5]。借助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市场化

了解农业经济发展信息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部署更先进的设备,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农业机制和管理系统提供适当的支持。各级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区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6]。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人才工程加快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知识水平,促进区域农业向更大的产业规模发展。

2.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是提升农业经济的前提。各乡镇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队伍。重视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团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切实调解矛盾,鼓励农民表达诉求,保障农民权益。要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经济职能[7]。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资金的管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村集体经济进行清查,对村干部开展离任审计,通过加强区域农业经济治理成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4采取规模化农业管理模式

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农民的力量,实现了集体联合生产,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扩大规模和提高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相比,农民集体集中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同时,集体化生产方便在乡村中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实现集体富裕。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更能迎合市场需要,方便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大型企业将当地农产品作为基础原料,既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农民靠农业生产致富的积极性。

2.5完善人才队伍晋升机制,拓宽人才队伍建设平台

各乡镇要建立干部和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表现优异和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搭建晋升平台,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民意测评和层层推荐,将他们吸纳进村“两委”队伍中,继续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巨大贡献且工作成效显著的农业工作者,上级组织部门要派专人定期进行考察调研,将这些农业工作者专门建档,以“一人一档”的方式跟进了解。在年终考核后,将表现突出的干部纳入各镇党委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畅通激励和提拔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农业管理人员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2.6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农业专业机构,设立热线咨询电话,结合当前资源,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开发相关门户网站,要求专家学者定期在网上解答疑难问题,为农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定期农产品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对农户提供点对点的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和科技示范等服务,提高农户对农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帮助农户应对突发的农业种植问题,在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第10篇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条件

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三、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2、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第11篇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第12篇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和缓解,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落实付出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是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这些管理形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切实落实

“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结合

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制约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都提出了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确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制度的保证、提供理论的引导、解决其制约问题,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在农业经济管理下,结合农村现有条件和经济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制度,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证。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使得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得到良好科学的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应用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有目的性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组成成分的农村经济,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