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机遇

时间:2023-07-10 17:3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机遇

第1篇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发掘沿线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吐鲁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节点位置,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推动吐鲁番农产品发展与出口,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理性认知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困境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创业板上市及VC/PE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投资增加,现代农业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业板力推“两高六新”企业,在为现代农业企业创造上市机会的同时,也引导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现代农业领域。现代农业企业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推动下,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为支撑,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进行经营,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与销融为一体的社会化农业。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工具机械化和产品市场化。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重点,中央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政策面利好

创业板上市享优先权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农村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2007-2009年间中央政府针对农业连续出台三个 “一号文”(分别为2007年出台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及2009年出台的《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其中2009年1月《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着重指出2009年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增加良种、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重点支持高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化、优势农产品、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产业及企业发展。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将直接惠及育种、农机具生产销售、规模化农业生产、畜牧家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等企业。

而创业板的推出再次为现代农业企业带来利好。创业板将优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以及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企业上市,其中新农业属性涵盖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种子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循环农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资金需求逐年高涨,逐渐从生产延伸到产、供、销各环节,从一般农户延伸到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主体,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创业板主推“两高六新”企业上市,不仅能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还能够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并通过上市农业企业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创投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身于现代农业。

退出导向引领现代农业领域注资活跃

看好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机会,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从2006年加速了在农业领域中的投资。研究数据显示,2002-2009上半年间,共发生了69起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企业案例,涉及金额7.08亿美元;其中2006年以来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快速增长,2006-2008三年间,年投资案例增加1.75倍,年投资金额增长4.省略

第3篇

    武威市凉州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设施畜牧业、特色林果、大田玉米等四大主导产业,充分体现了当地农产品生产优势与特色,产业化水平高,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沿新建成的金色大道两旁正在形成大道两侧50米~100米范围为特色经济林带,向外依次为设施农牧业区、高效节水大田农业区以及外围生态农业区的带状农业产业布局。5.区位优势明显。武威市凉州区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公路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卫)线的交汇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和区域中心,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㈡劣势因素分析(Weakness)1.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田间工程配套率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定位没有改变。农业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质量不够高、发展不够快的问题依然突出。2010年全区农林牧结构为68.7∶0.6∶30.7,粮食作物面积大(占种植总面积的68.5%),畜牧业、林果业比例小,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收入持续增长困难。2.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武威市凉州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6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33立方米,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为全国平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42%,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为8160立方米/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21450立方米/公顷的38%,属资源型缺水区域。水资源紧缺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矛盾并存,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总量的84%,农业灌溉水综合利用率约为0.55,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资料,2010年武威市凉州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27.07,总体环境状况“较差”。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武威市凉州区虽然农技推广体系比较健全,但机制不活,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普及推广能力不足。农业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农民急需的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导致农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4.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占有绝对比重,土地流转面积只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2%左右,在缺乏大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使得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能上规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的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㈠机会因素分析(Opportunities)1.国家加大对甘肃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建设,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10]29号),提出了把甘肃建成全国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份的宏伟目标。这些为甘肃,也为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2.国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11月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2011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规划从2011年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选择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农场,重点建设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威市凉州区作为第一批确定的十三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可以充分借助国家、省市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支持,加快自身发展。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的机遇。《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加快流域内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加快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路子,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武威市凉州区作为流域内重要的区县,借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实施,将在发展节水农业、特色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4.武威城乡融合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机。2011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通知》,确立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30年,凉州中心城人口达到5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42.3%提高到75%,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居民对主要农产品的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同时,富余劳动力更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为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农户,推进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随着武威市凉州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将更加趋紧,循环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将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水资源紧缺与社会发展矛盾越发突出,加快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现实矛盾。3.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带来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高,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农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与对策

    在农业基础条件、土地资源条件、光热资源条件等方面优势突出;在国家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石羊河流域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机遇颇多,但受资源与环境约束、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把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放到国家整体形势和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重新谋划发展大计,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制约加快发展的障碍,在突出区域特色中加快发展,在发挥比较优势中实现社会经济新跨越。㈠优势和机遇的把握针对优势、机遇,应牢牢把握,千方百计组织优势、抢抓机遇,围绕已形成的设施蔬菜、设施畜牧业、特色林果、大田玉米等主导产业,积极利用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建设,示范带动全区乃至整个武威市现代农业发展。㈡问题与风险化解上述劣势与挑战,反映了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实施行之有效的工程、技术、组织措施,努力加大对农业(农田)基础设施和基础装备的投入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改善生产环境;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民培训,健康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突出特色,改变劣势,迎接挑战,彻底突破产业发展的威胁与瓶颈。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绿色产业;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状况

1.1农机装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

由于新机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对新机械技术方便、快捷、高效技能的肯定。

1.2农机作业水平提升

在机耕与机播作业水平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机收作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机收水平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高性能的联合收割机使农业作物的收割效率更上一层楼,而花生、玉米、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加工以及灌溉等农业设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农业结构以及劳动力资源分配的调整,农民不再为了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发愁,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

1.3农机作业区域不断扩大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户都在不断增加,农机作业总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者作业规模与区域不断扩大,农业栽种收割等流程都有所涉入,跨区机耕、机播、机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农机经营效益和农机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的方向

虽然新机械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农机的发展还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上升空间,只要广大经营者和农业生产劳动者把握机遇,不断改善农机运用中的问题,那么农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农业新机械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1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

农业机械的发展向着智能化、自动化进步,能够有效的节约农业耕种成本。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的机械耕作,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更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虽然目前我国还不能完全制造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但是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必然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和开发农业新机械,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创造有利条件,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

2.2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化产业道路。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要坚持绿色农业,必须使用高科技发展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节约型农业设备。节能型农业机械也是市场所需要的,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节约型农业机械的发展。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应当更具我国农业的具体实际情况,重点放在水田机械化和旱地作业的产品研发上,发展节约型的农机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对环境有所保护,而且也符合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能够进一步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2.3新技术和新机械不断研制和开发

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器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市场拉动和政府支持,引导农机企业加大生产技术和农机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农机科技创新落后、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逐步将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节中去。

3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农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新机械技术的发展潜力,努力抓住机遇,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3.1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将农业发展作为维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为农机工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国家持续对农业进行投入和补贴,间接拉动了农机市场经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带动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工程器械的发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农机企业机械研发的步伐。

3.2加入WTO为农业机械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已经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我国各种产业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不断加深和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必须与国际化接轨,才能在新世纪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入WTO对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可以根据WTO的相关规则加大对农业机械类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有选择的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技术的引进能够填补我国农机领域中的一些技术空白,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的跨越式发展。同样,WTO也是我国农机走出去的舞台,我国生产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由于质量稳定、价格优势,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亲睐,同时中小机械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和维修状况也十分适合如南美洲、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国家的实际状况。农机企业要根据国内生产实际,强化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迅速,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能够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延伸对我国农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依然有着一定的阻碍,这些都需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以及国家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劳动者不再留在农用地上,而是到城市和城镇寻找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由此而遗留在农村的土地,必然要继续耕种。在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弱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的要求将越来越强烈。人们只有通过合作经营,才能使土地不被抛荒,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才能使产品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使原有的生产资料资源、农机具资源和其他农业生产的资源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当然,在取消了户籍限制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城市的非农优势资源进入农村,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的有效融合,促使农业生产合作化程度的提高,是必然的。加之国家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等合作经营方式,在户籍壁垒破冰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将进一步活跃。

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使农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另一方面,也使城市的资金和资源向农村流动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种互动的力度加大,也可能给农业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带来新的气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必然导致产业、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机具资源、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包括在一定的时期内,农业转移人口的回流,不排除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当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农业资源与要素配置平衡将走入打破———平衡、再打破———再平衡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资资源始终是随着农业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引力的因素而变化的。农资营销,也必然要根据农业要素资源配置而调整营销策略,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需求将更加强烈。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农业人口当中,以新生代的年轻人为主,至少都是1970年后的一代,对进城落户的愿望相对强烈,他们是对户籍改革最具吸引力的对象,而对于那些四十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吸引力并不十分强烈,他们对城镇生活的愿望并不很期盼。由此看来,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的,还将是年龄较大的一辈。但是,我们要看到,正是这年龄偏大的一辈,依然习惯于传统的农耕方式,对现代农业的技术掌握并不是很熟练,无论是技术上、观念上,还是对农资产品的理解与接受上,仍难以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户籍改革的初期,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势必会出现一段现代农业技术缺乏的空档期,而这个空档期,除一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回流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来满足和解决。可见,户籍改革后,在农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求将会形成一定的市场。这不能不说是农资经销环节的一个机遇。户籍制度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其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农资营销环节,也必将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上述这些变化趋势,农资营销应该积极应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政策导向。

无论是农资生产厂家还是经销渠道,应该从这项较大的政策变化当中看到市场的机遇,分析出户籍变化的主要态势,从中找出农资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上所述,当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之后,对技术、农资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扩大,农资生产和经销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把握政策推行当中反映出来的市场机遇,并不断应对,调整思路,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要转变原有的营销观念,既要看到政策对农资营销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资源调整对营销所带来的危机和冲击。如果经销商不能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观念,依然按照原有的思路来做,难免不会在政策变化中淘汰。

2.积极参与合作,抢占市场先机。

户籍制度改革后,合作的层面与空间将更加广泛,联户、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合作形式将更加活跃。农资营销,本身具有良好的优势,无论是资源、技术还是市场都具有基础,在此情况下,农资生产厂家和农资经销商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动性,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经营,将市场牢牢把握在手中。可以通过将农资和技术入股、联营、产销对接等形式,使农资营销与农产品生产一体化,从而达到发挥农资资源最大效益的目的。

3.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思维。

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发挥农业生产效益始终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农资环节,如何实现农资效益最大化,也是农资生产和营销的根本目的。而要使农资发挥出最大效益,如果总是盯在农资自身上或者眼皮底下,是不行的。农资必须要将自身放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来思维考虑。只有农业效益提升了,农资效益才会提升,如果农业生产没有提质增效,农资增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农资应该创新发展思维。要延伸产业链条,既要将农资做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又要推动农业生产的链条延伸。而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从农资营销中跳出来,将农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互动,最终实现农资产品和农产品共同提质增效的目的。

4.强化技术支撑,做大做强产业。

第6篇

关键词:农机产品 东南亚 出口 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比重也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中国农机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本文将从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东南亚的现状、市场机遇及战略选择三方面展开论述,对我国农机产品的东南亚市场进行研究。

1.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东南亚的现状

1.1出口规模不大

东南亚国家对农机产品的需求稳步上升,以及中国农机制造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农机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中国农机产品出口规模偏小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成长。中国机电商会有关人士指出,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在整个机电行业中占有10%的比重,而农机设备的出口额却只占所有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1%左右,面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的农机产品数量还不及我国农机出口全球市场的十分之一。

1.2市场分布不均

与日、韩等国的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农机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对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我国农机产品在各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存在不平衡的现象。200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机产品对东盟10国出口额差异较大,越南、印尼、泰国、缅甸和新加坡占据我国农机产品面向东南亚出口的前五位,出口额均超过1亿美元,而文莱、老挝和柬埔寨等国的出口只占很小的份额,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1.3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几个方面:单一的钢铁材料与国外塑料、金属、橡胶和特殊材料之间的差距;普通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与国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工艺的差距;中小型、单一化与国外大型、联合式作业机械技术的差距;单一机械技术与国外先进的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差距;手动、半自动机械技术与国外全自动、遥控、 数字化技术的差距等。

2.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东南亚的市场机遇

2.1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需求正在建立

对东南亚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机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的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1/6,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同时需要大量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来原来的落后面貌。据广西社科院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泰国、马来西亚、 越南等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已经到来。

2.2我国农机产品的性价比突出

和东南亚等国的农机制造技术相比,我国农机制造技术有较好的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机产品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造工业体系,不仅足以应付国内需要,还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生产水平、需求情况上的差异性及互补性,为双方加强农业领域合作带来巨大的潜力。

2.3我国农机出口东南亚的空档大

根据专业人士对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农机市场的考察,我国农机产品虽然很早进入这四个国家,但市场空档仍很大,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充满着机遇。但是截至目前,中国仅有少量的农机产品进入市场,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对市场认识不够。

3.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的战略选择

3.1政策与资金扶持

加大出口信贷力度,扶持农机、农业技术向东盟输出。在我国农机产业制造产能过剩,产业盈利空间小的情况下,国家积极开展“购机补贴”的政策,扶持国内农机企业,鼓励农机企业“走出去”,有了金融部门的出口信贷支持,农机企业将获得有效的保障。实行“以援助带动投资”的策略,给予农机企业一定的资金扶持,可考虑以无息贷款的方式落实。

3.2注意培养品牌

国内一些农机企业缺乏监管,随意贴牌生产,大型农机企业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够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规模。有些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只要是客户指定的品牌,就不管是否侵权,是否假冒,逃避稽查生产出口。因此,在树立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品牌的同时,也要树立品牌意识,规范农机生产流程。

3.3提高产品知名度

与欧美日韩农机产品的知名度相比,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较低,因而我国农机产品要走出国门就要提高知名度。这要求在保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来扩大知名度。除了使用一般的媒体宣传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政府合作项目、参加国际专业化大型展览会、在主要国家设立办事处等方式加强品牌知名度。

3.4完善售后服务

只重销售,不重服务,对我国农机企业声誉、产品声誉和开拓国际市场极为不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应树立系统开发国际市场的先进理念,做好长远规划,系统有序推进,力戒短期行为,杜绝“一锤子买卖”;合理配备易损零配件,保证零配件持续足量供应;在主要使用地区设立维修服务网点,做到“机到人到配件到”。

4.小结

我国农机产品面向东南亚国家出口市场的建立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一同努力。当前,应对东南亚市场特点做好充分调研,分发挥我国农机生产和农机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开拓和占领市场,实现对东南亚国家农机出口和技术输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贵阳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在时代趋势之下,如今贵阳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尊重自然,契合生态发挥优势,顺势创新。贵阳的生态创新之路,已经徐徐拉开序幕。

面向未来,我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贵阳的发展新路,既是因地制宜之路,也顺应时展的趋势。

王阳明说:“夫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恐惧不闻之谓耳。”我们要让自己多一些敬畏之心,多一些内心约束,在发展中既要尊重自然,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

经过全方位的思考和衡量,这几年贵阳立足先天自然优势,紧密契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给予的机遇,大致勾勒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并且已经逐步落在实处,展开创新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贵阳抓住“大数据”的时代机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在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的趋势下,贵阳迎来一个大发展的契机――致力用大数据产业引领发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走上一条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双赢之路,贵阳步入大数据时代。

用创新视野观悟传统山地产业,贵阳传统山地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古以山为伴的贵阳人,今天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立足山地资源的多样性、珍稀性和交融性,挖掘山地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业,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这对于维护山地生态系统安全,持续利用山地资源具有天然耦合作用。

如今的山地已成为了贵阳农业发展的最大特色,立体化的农业特征和良好的生态优势,让山地农业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巨大的潜力让其成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在山间,除了原生态农副产品的美食美味,还有着无限的风光。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山地旅游业的兴起,山地旅游的火热同样会反哺山地农业的增长,农旅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开发,让贵阳的山乡奏响了山地资源发展的新乐章。

将优势生态资源与社会需求结合,贵阳着力“大健康”产业。

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立体产业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098-04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与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具备。同时随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等,这些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深刻认识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其发展思路进行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休闲农业的定义

艾伦・尼斯首先在其论文《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此后日本、韩国的学者相继展开研究。2000年,台湾农业主管机构明确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并作出界定: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以为居民提供休闲为目的综合农业产业。如今,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与研究对象。

2.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与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于1924年兴起于欧洲,至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德国、日本、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休闲农业研究和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德国的休闲农业主要是提供小块农田供市民自结自足从而享受田园之乐。日本研发休闲农业较早,其休闲农业依托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深层次开发,现已发展出观光型、教育型和特色型三种典型模式,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洽服务处和“欢迎莅临农场”网络组织,不仅为从业者提供日常咨询,还为其休闲农业制定了强有力的促销策略。服务处和网络组织连结了法国各大农场并将他们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型进行统一管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效法于德国。在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局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了充分支持。

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经济、动力机制和社区管理四个领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有: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方面,Inskeep提出了用休闲农业统一渚多称谓,Bramwell B.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完整地阐释,Debolah,以及以范子文、郭焕成、郑健雄等为代表的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相关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经济研究方面,Oppermann M.、Nilsson P.A.K等通过实例证实了休闲农业是农民的新收入来源,Evans、Dernol证实了休闲农业可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在休闲农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Greffe、Bendl等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做出了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社区管理研究方面,Fleming与Walshand Burr,以及ReidD.G.均强调了社区参与对休闲农业管理的重要性。

日前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但这种趋势大多尚足经营者的白发结盟,站在国家高度或大区域角度进行统・规划、协调运作的迄今为止很少。

3.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同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宿旅游等九种形式,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3个,基本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体规划缺乏、建设重复、特色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

在我同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其概念与性质、开发与发展、驱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祁黄雄等做出了概念与功能研究;卢云亭、郭焕成等界定了休闲农业的性质,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舒伯阳、毛帅、李林、张广海等做出了休闲农业开发与发展研究;白廷斌认为城市化进程足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郭焕成、刘军萍等提出了休闲农业的“现代文明病”驱动论。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单一理论研究较多,跨学科研究较少,欠缺系统研究。

4.国内外研究发展小结

纵观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我们发现:国外较注重休闲农业的应用性研究,而国内偏理论研究。但足,尤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欠缺对休闲农业理论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在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心理学、景观学、地理科学结合上尚不够密切,有待于继续丰富发展。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国家均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我国尚未显现。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9篇

我省发展休闲农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重要条件。

1.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江西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境内拥有较多的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和江河湖泊,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由本世纪初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目前的全国第4位。有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潜力大,湖区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2.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江西农产品丰富、产业特色突出。江西的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江西民俗文化多元并存、各具特色。境内遍布白莲之乡、候鸟之乡、夏布之乡、蜜桔之乡等一系列特色产业和特色村镇,鄱阳湖渔村、万年仙人洞世界稻作文化、南丰傩舞等自然山水、历史遗址和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休闲游憩价值。

3.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江西是全国惟一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省份,南昌与广州、上海、厦门等经济发达城市的高速公路完全贯通。近年来,江西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运输网络。此外,我省已建成11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各地新农村建设点、农家乐专业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的接待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4.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大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的政策意见,各地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有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都为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5.旺盛的市场需求休闲农业满足了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自然的美好愿望,节假日休闲时间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休闲农业更快更好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省休闲农业重点建设内容

1.建设特色休闲农业园区以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培植高起点、高水平的休闲农业园区和综合休,打造我省“生态江西,休闲福地”休闲农业品牌。

(1)大力培植一批农业观光采摘园示范项目,带动我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2)着力培植主题休闲农园,如观光牧业主题公园、特色农业主题公园,提升我省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3)利用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民俗村、农耕文化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4)以节促旅,打造名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2.打造农家乐专业村围绕景区、郊区、湖区等观光休闲场所,利用田园景观、湖光山色、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发展农家乐专业村。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理念,农家菜以原味、绿色、乡土为特色,农家屋以自然、传统、舒适为主导。在农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宁静的环境中,让游客体会到“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尝农家果、做农家活”的乐趣。

3.开发创意农业新产品创意农业把农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创新思维,采用创造意境美的手法,设计制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工艺品、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把创意融入庄园、融入园区,建立创意休闲农园。创意农园适合于开展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文化互动游,适合游客参与互动,体验创意的乐趣与新奇。

4.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我省农产品丰富,众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生产与加工能力的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食品,提升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休闲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建立绿色水果、茶叶、园林花卉、油茶、蔬菜等我省名牌农产品的科普、观光、采摘园,促进休闲园区土特产品在产地、在园区销售。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环保的旅游工艺品,如秸秆画、竹板画、竹编制品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我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保障

为保证我省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我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带动部分设区市和县区也相继出台了政策支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将休闲农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以农业和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交通、水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环境整洁力度,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经营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升级。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基本建设和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予以支持。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五是实施税费优惠。对新开办的休闲农业项目,不得在国家和省规定之外收取任何费用,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六是完善用地支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开展休闲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涉及休闲农业经营用农村房屋产权的登记发证工作。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开发荒山、荒地、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七是鼓励多元投融资。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及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四、我省休闲农业未来发展态势

第10篇

节能环保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2-01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手段;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1-3]。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江苏处于落后水平。现就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探讨如下。

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政府对农业信贷的扶持以及农业科研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

1.2 印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印度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粮食单产,印度政府引进高产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控制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售价,有关企业因此而产生的亏损由国家来补贴。

2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1 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虽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连云港市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市4个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4]。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优粮、强牧、扩菜,优质粮比例得到明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业经济格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鲜切花、食用菌、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食草家畜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新的人才、技术、管理、理念、投入等内外环境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效农业虽然亮点较多,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导产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现代农业重点组成部分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势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接壤;西与徐州市、淮安市毗邻;南与淮安市、盐城市相连。本区域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常年日平均气温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4%;生长期平均气温为20.4 ℃,日照总时数为1 262.2 h,日照百分率为46%~58%。平均年降水量为889 mm,相对湿度为61%~84%,无霜期212 d。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为低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坡地,土质从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2.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129、4~31、30~478 mg/kg,该区域自然条件适合于高效农业的生产。

3.2 劣势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较差,市、县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较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市区规模较小,周边没有发达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经济辐射,致使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市、县二级科研院所较少,市级农科所起步晚、实力弱,对全市新技术推广带动力不强。

3.3 机会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江苏省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对连云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连云港市是江苏省高效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自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4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2页)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构建“三个机制”,即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的物质投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5]。

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赵蕾.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8-51.

[2]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6-80.

[3] 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3):46-51.

第12篇

关键词 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陕西杨凌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03-02

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为所有进入者提供着良好的发展机遇[1]。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生物产业将主要关注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杨凌肩负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创新效应显现。

1 杨凌示范使命

杨凌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诞生之地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农科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内唯一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把杨凌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科技杨凌”为目标,以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为契机,大力集聚科技资源,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在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集群示范作用。

2 建设杨凌生物产业发展集群要素的分析

产业要素结构分为核心层要素、紧密关联层要素、服务支撑层要素、宏观环境层要素和要素流动。杨凌也必须具备相关因素,才能集群化发展。

2.1 核心层要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集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实施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5个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资深专家、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和年富力强的学术中坚力量组成的学科带头人群体,是生物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

2.2 紧密关联层要素

紧密关联层由相关的机构、组织,主要是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等构成。到2011年末,杨凌地区生物类企业近300家,生产的产品涵盖了生物产业的诸多领域,是国内生产生物产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方面的企业与研发机构。

2.3 服务支撑层要素

服务支撑层要素是杨凌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发展永恒的主题。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用这种方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逾1 200个。杨凌农高会作为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累计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万家涉农单位、逾1 500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2 100亿元以上,在新科技、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正在着力完善和建设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

2.4 宏观环境层要素

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和厅局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独特的体制创造了生物产业的宏观环境。

2.5 要素流动

杨凌成立国家示范区后,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专业化、整装化、板块化、全覆盖的特点,规划建设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示范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量的生物育种和生物农业科研成果亟待向我国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示范区已经和正在为生物科研成果和产品推向中西部市场和国际市场,起到“增长极”的作用,并通过集群成长、发展提供硬件设施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了产业集群要素流动性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上述各层次彼此之间的协同一致和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集群化的发展,尤其在杨凌区域内知识、技术、人才等高度集中,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发展,加上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大大加速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生物集群产业竞争力。

3 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3.1 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

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实施“生物产业经济强区”的战略,立足杨凌科技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现科学发展观对杨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物产业[2]。

3.2 杨凌生物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