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优势

社交媒体的优势

时间:2023-07-10 17:3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体的优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交媒体的优势

第1篇

讯:很多人在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但是我们要先搞懂什么是社会化媒体。我认为凡是具备社交属性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化媒体,博客、论坛等老牌社会化媒体自不必说,而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具备了社交属性。大家看看自己经常上的网站,是否有社交网站账号直接登录的按钮?看看这些网站的内容页,是否有社会化分享的按钮,社交网站账号是不是可以直接评论?我想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都已经不可避免的加入了社交属性,哪怕只是一个分享按钮,只要你能通过一次点击将信息分享给社交网站的好友,我就认为这个网站是社会化媒体。于是,现在所有的网络媒体几乎都可以称为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础是关系链

社会的构成元素是人和组织,而社会能够称之为社会的关键则是人及人、人与组织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链。现在已经是网络社会时代,那么在社会化属性日益增强的互联网中,关系链自然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用户对于信息的信任度高,而信任度高的原因就是社交关系链。我们只有很好的利用了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才能发挥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

社会化媒体营销一定要增大营销内容的传播动力

既然知道了关系链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成败的关键作用,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关系链。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链,但是关系链的建立需要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显然,更好的手段是利用用户之间既有的关系链,在关系链的某一个点注入信息,通过关系网迅速传播。然而就像电流需要电压才能传输一样,没有传播动力的内容即使投入关系网中,也激不起一丝涟漪。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讲,最困难和最重要的就是增大营销内容的传播动力。

主体营销内容传播的启动方式多种多样

营销内容有了传播动力,你只需要依靠自己的优势资源将内容的“石块”投入用户关系链组成的“池塘”中,涟漪便一圈连一圈甚至一圈叠一圈的迅速传播出去。而营销内容传播的启动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这要看自己的优势和能够利用的资源。可以是电视节目中的曝光,可以是网络媒体的报道,可以是微博大号的转发,可以是大量投放的广告,甚至是靠水军冲上的热门话题榜。只要能启动内容传播的程序,击中关系链中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传播的开端,这个开端可以是单点,但最好是多点同步启动传播,这样的叠加效应将很明显。有了具备传播动力的内容,依托既有的社交关系链进行传播,加上社交关系链附加的高信任度,内容传递带来的营销效果只能让营销人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篇文章理论方面的内容多一些,我知道很多读者喜欢看案例,不喜欢听理论,我平时讲课也更愿意讲案例,但是最完美的案例也绝无可能直接复制,不懂理论,套用别人案例的做法,万难成事。因为文章篇幅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不再多讲案例,不过近期我会多分析一些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案例,以证此文观点。 (来源:最科技)

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运用;大学生;影响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是在新媒体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连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互联系建立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同时也可以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媒介。严格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就是利用包括互联网媒体、移动客户端媒体、数字化终端媒体等形式,区别于传统社交形式而形成的网络平台。

一、社交媒体运用的特点

社交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社交媒体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体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特有的价值体现,运用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现

社交媒体是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价值在于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时间、传递条件、受众群体关注的心理反应等,而运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提供载体、传播以及反馈这样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效益,这就是运用社交媒体潜在的价值体现,而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运用社交媒体的基本价值。

2.个性体现

个性化体现是通过社交媒体所特有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环境设定个性化的平台、界面、空间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检索模式、链接模式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使得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但具备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传播手段,而且也体现了特有的个性化。

3.效应体现

运用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设定结果的。社交媒体具备辐射面广、选择性强等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影响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如接收时间、接收内容、选择结果等方面,受众群体也会因为这种效应产生变化。社交媒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的时机和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导效应。

4.生命力体现

社交媒体一出现就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平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果丰厚。由于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各类细分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种平台嫁接层出不穷,这也显示出社交媒体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同时另一个层面的生命力也体现在社交媒体运用的模式和概念上,这种新环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将会使社交媒体不断延续下去,并得到创新发展,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社交媒体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在针对社交媒体网民学历结构调查中,发现大中专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比例接近饱和,占网民总数的55%左右,其中大学生一直在网民总数中处于主导地位,占网民总数的25.5%。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益”群体就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龄3―5年的和网龄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普及性。另外对于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上网时间的调查,每天少于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11.3%,3―5小时的所占比例为20.5%,5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6.5%,这再一次显示了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依赖性。

运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跃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占42.5%,而利用传统的报纸传媒和电视传媒分别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见,运用新型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绝对的优势。

关于社交媒体运用目的和内容的调研显示,大学生选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料的占17.7%,用来获取资讯的占15.2%,用来即时通信和联络的占45.9%,影音和网络购物的占14.6%,其余用来游戏的只占到6.6%。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内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关注、社会时讯、交友平台、QQ、微信实时通信,以及亲朋、好友、师生、同学之间的朋友圈互动,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交媒体运用的多种社交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要的交友和联系工具。

三、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运用社交媒体目的多样化

调查显示:“结交了更多朋友,丰富了大学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这一答案。然而调研人员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介入,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选择的目的上也趋于多样化。其中18%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首要运用目的,还有30%的大学生选择“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为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目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年级和系别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人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多选择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大学生都会运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建自己的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媒体平台,其中不乏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或者是运用社交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更早地服务社会。这些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了解到了即时的资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目的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二)运用社交媒体转变社交方式

在调查中,约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果、最有现实价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传统“面对面”社交。然而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运用社交媒体形式的网络论坛、微博来获取资讯,运用QQ、微信作为联系工具的两类人群分别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大学生“寝室好朋友”为主的传统“面对面”社交。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运用转变了社交观念,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网络,通过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纳并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确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1.时效性强

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式各样的资讯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种内容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这些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简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时效。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提供讨论、对话、提问、交流,把相关人员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经营自己,更早地建立社会关系网,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量大

运用社交媒体获得的资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新的数字技术引起工业化革命,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掌握全球的资讯。例如了解国内外各高校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还可以下载专业书籍和教学文件,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

3.传播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传统社交的“点对点”形式转变成“点对面”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将是成倍扩展,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领域。

4.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多样化的服务平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友平台、购物平台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通过运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种客户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聊天交友、关注新闻、选择购物等,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社会活动扩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灵活

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建立联系,平均只需经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平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个平台就是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只要在网站上注册,通过相关资料就可以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学同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办到的。同时随着QQ和微信的运用,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两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对话,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灵活度。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关注话题,也可以随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我们也要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运用社交媒体带给当代大学生新的体验和变化,但是也会带来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

1.沉溺网络,脱离现实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学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客户端,极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经过调查,在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34.6%,而在不经常使用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7.6%;另外调查还显示: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在不上网时经常会惦记上网的比例达到60%,而在很少上网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见,过度关注和运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网瘾”,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平台的时间多了,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类大学生忙于经营自己的网络社交平台,却疏于与亲朋好友建立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毕竟还是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形式,虽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但是依然是无法代替现实社交活动的,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台上的好友动辄上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这里面很多都是兴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的朋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讨论的话题大多是兴趣观点、生活琐事、网络动态等,喜欢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内容,晒出自己的生活和动态,从而吸引朋友们的关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弥补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难形成深层次的互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运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性强,使得社交本身就掺杂了很多不可靠因素,尽管很多社交平台是采用实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这始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可靠,所以交流的话题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时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更新快、随机性强,使得很多话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新的话题覆盖了。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虽然追求个性自由,但仍有内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上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很少会敞开心扉真实面对,也很少触及深入的话题。于是导致热衷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轻松,无须牵挂与担心,更不用承担责任,只要退出社交网络平台就能全身而退。这样一来,有些大学生甚至将这种错误的社交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诺感降低、随意性增强,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不良信息侵蚀,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这就给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可乘之机。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思潮和言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时部分大学生以“恶搞”为乐趣、以“戏谑”为时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为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交媒体平台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出现失衡,产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讲诚信、散播流言、恶意诽谤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与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

大学生面对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无论怎么运用社交媒体去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获取信息,它们都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交媒体的运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广、更新快等特点,而传统社交真实可靠,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对方,情感互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又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网络的优势,从中获益。对于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应该对他们深入了解、耐心引导,找出其依赖网络的原因,并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运用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培养,首先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网络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开始,要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辨识能力,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另外,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坚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深化到自己的媒体社交行为中。

(三)将社交媒体运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并将其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保持与时俱进的需要。同时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之间的平台和纽带,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和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另外,还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变化,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媒体平台技术,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社交媒体的发展需要。

六、结语

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并不是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恰恰相反,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作为中国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社交媒体在中国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进步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在当今社会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的运用将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也肯定社交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参考文献:

[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2).

[2]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第3篇

11月11日,新浪与MSN中国联合宣布双方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微博、博客、即时通讯、资讯内容、无线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分析:

本次合作的亮点在于新浪微博和MSN的整合,将在新浪微博中推出MSN勋章,经过用户绑定后将可以看到对方Messenger是否在线,并可以与对方的Messenger直接进行交流。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研究认为,在微博中嵌入IM功能将助力新浪微博成为社交平台,而社交平台是新浪微博最终成为开放平台的第二阶段。

新浪微博依靠自身的媒体优势以及名人策略夺得中国微博市场的先发优势,凭借内容吸引用户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但随着微博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各大门户相继加大微博业务的投入力度,海量信息本身将不再是微博最核心的竞争力。此外,微博用户之间以单向关注为主,这种单向关注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其他微博网站有用户更想关注的内容,则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如何保证在满足用户海量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增加用户黏性成为竞争的关键。

打造社交平台是保持用户黏性的制胜法宝,而要打造社交平台,关键在于引入稳定的好友关系,挖掘潜在的好友关系,并且满足用户实时沟通的需求。在客户群上,MSN和新浪微博具有较大的交集,以白领群体为主,将MSN引入新浪微博,将有助于将MSN的好友关系转化为新浪微博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并且能帮助用户挖掘潜在的好友关系。当用户在微博上既能满足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又能便捷的与好友保持实时联系,微博用户的黏性将得到提高。

新浪微博在其他微博网站还在致力于增加内容时又走在了前面,致力于将微博打造为社交平台,这将使新浪微博的领先优势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新浪微博的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清晰,媒体平台、社交平台、应用平台的融合是其发展的主线,开放平台化是核心。作为媒体平台,新浪微博已经取得了成功,在社交平台化的过程中,引入MSN是关键一步,实现了微博内的实时沟通,新浪微博进一步将会完善微博的群组功能,并推出用户体验更好的好友推荐功能,发挥社交平台的优势。

新浪微博通过媒体优势吸引用户,并通过社交平台黏住用户,而新浪微博的应用数目也在稳步增加,通过应用平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最大化发挥微博的长尾效应,新浪依靠微博正一步步朝平台级网站迈进。

新浪微博具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且其发展策略稳扎稳打,逐步积累用户规模,但在微博里引入MSN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1.用户理解的隐私权并不仅仅局限于扫描硬盘,还包括IM帐号不被陌生人打扰,当新浪微博引入MSN后,尽管用户能体验到在微博与好友实时沟通的便捷,但MSN帐号的相对私密性也可能被打破,将会影响用户使用微博的整体体验。

2.微博以使用快捷为主要特点,但随着微博上的功能越来越多,特别是与MSN结合后,用户对微博即时聊天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语音、视频等的需求也需要满足,这是否会影响微博的加载速度,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3.新浪希望通过引入MSN实现微博的社交平台化,但新浪作为媒体网站,在经营社交网络方面缺少实战经验,而微博+IM的模式更是一大创新,路子是对的,但具体怎么运营对微博团队是一大考验。

4.新浪微博+MSN的模式势必会对QQ造成冲击,腾讯势必也会在微博的发展策略上进行调整,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

第4篇

关键词:媒介整合 媒介生态 媒介组织 媒介市场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也为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实现再造与重生,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电视作为具有多重优势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挑战,也最有可能在媒介融合中率先突围,在重新布局中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重新布局的主要依据

媒介融合是现实与趋势的召唤,技术创新的眼花缭乱使融合充满了想象空间,而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具体操作,则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分析。首要的问题是,新媒体到底改变了什么,还在改变什么。这是实施全新布局、介入与深化媒介融合的依据与着力点。理论总结刚刚兴起且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一个基本观点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崛起使传播生态、媒介产业、媒介组织、传播对象及其相关的各种传播模式与方式、媒介要素聚合与离散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着舆论场收缩、影响力衰减、受众群瓦解、收入比下降等严重挑战。而循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发现,至少在关乎媒介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发生了革命性、本质性、结构性的牵动全局的变革。

一、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影响媒介生态的诸多条件中,技术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新媒体的出现,都或快或慢地改变着原有的媒介生态,从而改变着所有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今天,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新“技术――社会”生态环境,无疑正在建构着全新的媒介生态。相对于前互联网时代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建构的大众传播生态圈,新的媒介生态正在迅速生成。其主要特点,一是社交媒介迅猛发展,迅速崛起。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QQ、客户端、APP等为代表,形成了以私人圈、交友圈、粉丝圈、产品圈、营销圈等为特征的无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圈,构筑了庞大的社交媒介圈,大有冲击、整合、吞噬一切媒介之势,成为新媒介生态的最鲜明特点。二是随着社交媒介圈的无限膨胀,传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的单一媒介生态,演变为由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介双圈互动,新型的人际传播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颠覆传统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跨大众――人际传播模式构成的复合媒介生态。三是复合媒介生态的主体相应由原来的大众传媒为主,演变为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元、多层、多维的泛主体、自主体、微主体等。四是新的媒介生态中,信息与新闻传播路线与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由原来大众传媒的单向、一对多、体系内转载,变为互动、几何式转发、病毒式复制,信息的瞬间聚合离散能量与能力爆炸式扩散。五是媒介生产、传播、效果评估、评论等媒介综合评价方式方法与体系均呈现出重大变化,相比新的社交媒介,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生产、评估的盲目性、模糊性更强,针对性更弱。大数据、云计算将成为新型媒介生态中主要工具。

二、媒介组织发生了重大质变。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以某项传播技术和某种编辑方针为核心和主业,展开新闻报道和媒介产业。具体的媒介组织形式表现为通讯社、报刊社、电台、电视台。近年来,媒体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即是媒介组织再造,表现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成立,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全省一张网等。媒介组织的变革总是有原因的,在报业、广电改革为重点的媒介改革时期,改革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做大做强、整合资源,甚至期望整合后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升级。新媒介组织包括的资源大多是原有社刊资源,频率、频道资源量的增加与衍生的子报、电视剧、广电购物等传统资源的再放大,变革动力也大多是行政主导的外部推动。然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传统媒体陆续开设了网站、网址。如果说此时只是媒介组织增加了一个部门,变化不大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当某一版面、某一记者、某一栏目、某一频率频道发出自己的第一条微博、第一条微信,收获了第一条评点、第一个粉丝时,或者说,当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型媒介的评论、粉丝、好友突破一千、一万、十万、百万乃至更多时,当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变化不定的新媒介时,媒介组织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主要表现,一是由传统的增加业务即增加部门,改变为全员向新媒介发力,而新媒介又呈现出个人化、个性化的明显特征。二是由此媒介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签发变为即发、快发、碎片发,媒介管理权限也不得不下移至最基层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空间由媒介空间向现场空间转移。三是媒介采、写、拍、制、播的技术、管理和传播全流程发生了变化。四是媒介产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单一产品改变为同一信源多向多时多维分发,单一产品正变为复合式的“产品包”,包中的产品组合则根据多种终端的需求不断重新塑型、全新烹制、重新上架。五是就媒介拥有而言,所有的媒介组织都将变为拥有多种大众与社交等传统与新型的媒介集团,因而所有的媒介组织都面临着媒介组织再造,而再造的重点、方向还在探索之中。

三、媒介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介市场中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分割着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广告投放。先是以都市报为标志的报业崛起,再是汽车时代到来的广播繁荣,而电视则依其一定时段内的技术优势持续保持增长势头。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只会发生结构固化的量变,传统媒介共享着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的媒体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这一切被快速打破,媒介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一是新媒介异军突起,作为新增板块进入媒介市场并快速增长,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破。二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快速结合甚至融合,使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兼营、兼容乃至融合新媒体,新媒体的理念、技术基因迅速植入传统媒体。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散,不断重整、重组。三是新媒介本身的内涵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快速刷新,媒介市场传统的超稳定结构被打破,并将持续变动下去,呈现出结构变革的动态性特点。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的调查研究中,到2043年,日报的读者将归零,到那时,媒介市场又将呈现出全新结构。

重新布局的突围重点

实际上,依据上述三大变化,宏观上媒介融合的重新布局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端倪、方向与范畴。

一、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重新布局,建构全新的大众――社交媒介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面对的已经不是以大众传媒为核心建构的大众媒介生态圈,需要在巩固、维护、升华大众传媒生态圈的同时积极调整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建构以媒介价值和品牌为核心,以观众――用户为对象,以服务――参与为模型,以体验――收获为基础,以共享――共生为目标的开放型、成长型的全新媒介生态圈。

(一)大众传媒生态的重新布局。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电视应当如何保持、提升自身的生态优势,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排除干扰和影响电视发展的机制、体制、资源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更加明确了电视与具体电视台自身的优势与力量,才有可能进一步行动。对那些频道多、收入少的台来说,首要的就是按照宣传要求和成本核算,大力削减现有频道数量,以便优先保证新闻生产与传播,集中力量凸显自身优势。其次,要深化改革,把频道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资源,保证公益性频道的国家、公有属性,牢牢建构电视舆论格局,同时,大量释放市场性、经营性频道,不以行政区域划分频道资源,而以市场方式分配非新闻性频道资源,形成几个全国性、区域性强势电视集团。微观而言,电视台需要明确理清自身的价值、品牌、服务对象和成长方向,借鉴国企改革的方式,对收视、收入双低迷又没有成长价值的频道和栏目实行关停并转,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有概念、难实施的办台模式和思想,集中优势资金、技术和人才办好一两个主要频道,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制播分离运营本地或外地的频道和栏目,守好舆论主阵地和经营主战场,以改革的精神和方式开拓区域性、全国性和平台性的电视、视频市场。特别是在城市台中,许多弱势频道、边缘栏目的收视人口往往不及主持人的微博、微信的粉丝多,无论从舆论引导、服务观众、经营发展、成本核算等角度,都应该及早决断,关停止损,把有限的力量投送到更有影响力,更有前景的领域和方向中。目前,许多省市台已经实现电台、电视台合并,完全有条件在新的框架、基础上,重新布局区域性的大众媒介生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做好加减法,形成主频道、主品牌、名主持、名记者构成的有影响力生态要件,形成精、奇、特、新的生态特点,把更多的力量向新的社交媒介生态转移。

(二)积极介入建设布局以电视媒介核心价值为内涵的社交媒介生态圈。在第一个布局后才能进入新的媒介生态中全新布局的第二个方面。有统计表明,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每两名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在超过一家社交媒体网站进行过注册。电视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要建构形成以自身品牌为核心的社交媒介生态,将大众传播力延伸融入社交媒介,并形成影响力。首先,要进行社交媒介战略布点,根据自身的实力、特长、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在不同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建立客户端,可以媒体、频道、栏目、名编、名记、名主持人的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公共和个人账号,形成直接、间接、整合的社交媒体群,这也是多数国际国内媒体正在积极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普遍做法。问题是要突出重点,有所突破,不少媒体社交账号要么形同虚设反应不及时,要么进入瓶颈不知如何突破,反应一阵之后便是沉寂,沉寂之后便是放弃。这都不利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其次,精心培养社交媒介的品牌大V、品牌大圈、大群。要从媒介整合的战略出发,重点培养人格化、标志化、品牌化的社交媒介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大V,并以大V为核心建构品牌大群、大圈、大客户端,在信息传递、新闻首发、重要评论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品牌大V,不断提升他们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的影响力、引导力。第三,加强社交媒体的转发能力建设,在社交媒体战略布局中,划分层次、领域,研究媒介大V和公众大V的圈群成份和影响力边界,形成定向、定量、定时的社交媒体转发覆盖能力,确保以此强化舆论引导,保证社交媒介生态中导向正确,真消息、正能量占上风。第四,采取多种模式,建构媒介社交平台。有条件的新型媒介集团可以自建社交媒介平台,没有条件的电视媒体要依托现有社交媒介平台,建构自己的媒介社交平台。同时,要以社交媒介的思维方式运营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账号,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新媒介、新媒体在新的社交媒介生态中的作用。第五,提高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要从电视媒体发展和媒体整合的战略高度主动提升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在开设账号的基础上,要与社交平台开展区域性或全局性的资源、宣传、技术等合作。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与投入,把视频云端、大数据与社交平台合作托管,进行再开发、版权合作等;另一方面,社交媒介也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资源,推广、推介、植入电视媒介品牌,更好地满足电视媒介的整合需求与品牌成长,探索出整合的更多更好模式。最后,紧跟技术潮流,及时实现媒介升级与叠代。例如,不少电视台的网址受制于出口流量限制和内容质量与数量的限制,已经没有大的传播与市场价值,应该尽早通过叠代解决,实现台属网络媒体的重组。

实现了上述两个布局,只是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同步开展在大众传媒圈和社交媒介圈的交互布局,这才是真正的在布局中融合,在融合中布局。重点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整合这两个生态圈的媒介布点、媒介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后台、两圈呈现、多维分发,进而在实现技术交互的基础上,实现思维交互、组织交互、呈现交互,进而融合成一个媒介集团,拥有多种传播领域和传播阵地。因而,只考虑大众传媒生态布局,或只注重单纯社交媒介生态布局,都是不完全、不完善的。当然,这是一个技术、组织、战略运营的实践过程,但交互与融合的方向、思路与战略应当是基本的遵循。

二、在媒介组织再造中重新布局,建构生成全新的媒介融合组织。在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之初,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技术融合层面。实质上,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新旧技术的融合乃至扬弃只是媒介融合的最基础部分,技术融合提出并推进媒介融合,而作为传媒组织,媒介融合要求组织再造以适应――推动――提升媒体融合,最终生成新型媒介集团。因此,就媒介组织而言,媒介融合中的重要问题是媒介组织再造,这要求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组织进行重新定义与定位。

从产业视角观察,传统的电视台是内容生产与渠道控制叠加的内容+渠道型的媒介组织,不同的台因内容生产与渠道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而导致实力不同。应当承认,因上星政策、区域覆盖、区域经济的千差万别,中国的大多数电视台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生产的广告转化率与版权价值也不高,传统播出渠道如无线覆盖已经基本无直接市场价值。有线网络则一方面因全省、全国一张网而日益进入集中化垄断化的产业经营,与台的关系远近不同;另一方面,三网融合与新的互联网电视平台与各种盒子极大地冲击着、消解着传统的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价值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的传统定位必须改变,要在技术融合、市场细分与价值链整合当中重新定位新型电视媒介组织。

(一)要注重内容生产,成为视频为主的内容提供商。首先是做好新闻等公益性内容,这是电视台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和应有资源,做出适合不同新媒介的终端产品,发挥其最大的传播价值与市场价值。其次是向市场提供特内容。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电视被视频的大海包围,也只有投入到视频的海洋中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新价值体系。因而,一定要打破传统的自产自销式的内容生产,打破改版再改版的封闭的恶性循环。在所有的新节目中注入新媒介基因,注入超越本台的市场基因,绝不能再为了满足播出和填补时间做节目了。最后,要作好视频内容的版权管理与评价,不制作没有版权价值的节目,改变小而全的电视台频道与栏目结构,结合大众传播生态的结构变化,集中力量做好新闻与特,其他的内容生产力量全部面向市场,重新集结,为市场制作内容,使电视台从电视频道内容提供者向视频平台内容提供商转变。

(二)拓展传播渠道,成为渠道参与商。在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台控制了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两种主要的视频传输渠道,而在互联网时代,渠道呈现了多平台化、多通道化、多终端化的立体、网状、非线乃至量子与混沌的复杂结构,没有一种渠道可以被某一机构垄断,或者说,被垄断的渠道其价值日益衰微。因此,电视媒介融合必须把重点放在渠道拓展与利用上。首先是保持并增值传统频道。如保持并维护好公益性的无线传输,积极参与、控制区域性有线电视网络,在本区域实现台网一体,这既是确保舆论、导向之道,也是电视台内容分发增值的主要渠道。同时,积极参与控制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高清化、平台化、智能化,把有线电视网建设成为城市智慧化、家庭智能化的基础平台,实现多元增值。其次是以多种形式积极开拓多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渠道。可以推送多种特色化的网络节目和APP,以产品开拓渠道;可以整合多个媒体,共同推出联合平台,如全国部分媒体共建的全国城市网络电视台CUTV;可以和网络、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新的区域平台和渠道,有条件可以资本投入方式参与新渠道建设与运营;可以建立区域化的媒体网络联盟、新媒体网络联盟和社交媒体网络联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运用现有的社会化平台与渠道,占领那些最热的社交平台。总之,要通过掌控主渠道,参与新渠道,借力社会渠道,合作多种渠道,形成自有内容产品的分发、分销、分享平台与渠道,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与有利的内容产品增值渠道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 社会问题 微博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新一代大众传播的优势力量。而网络用户涉及的传播内容也更加广泛,从单纯的娱乐八卦和人际传播到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影响到许多公共的最终解决,网络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推动公共事件的发展。

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

网络社交媒体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而进行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不同传播类型,将现实与网络世界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基于网络传播的自身优势,网络媒体成为最典型的社交媒体。

1、网络社交媒体的类型

网络社交媒体类型按照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即时通讯工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互动、信息交流的以对话形式为主的双方交流方式,主要包括QQ、MSN以及手机飞信等。腾讯QQ已经成为包括草根阶层在内最为大众化的交流工具,MSN则是全球性跨地域的白领人群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并且随着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完善和发展,国内外各个行业领域的交流工具不断渗入到人们的多层面生活中,比如淘宝网开发的旺旺。

SNS网络社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社区包括虚拟网络社区和实名制网络社区两类。虚拟网络社区:既有天涯、猫扑等草根性大众化网络社区,也有豆瓣、虾米等基于某一共同爱好形成的群体交流平台,还有各种联谊、游戏、考试等经验交流和资料共享网站。登录社区或者申请注册的网民,以社区参与者身份积极参加社区话题的讨论,获得不同类型内容的消息和资料,其中某些热门话题经过网民的热烈讨论形成新闻热点。事实证明,许多新闻正是来源于SNS上各种群体的爆料和讨论,尤其以容易引起大众讨论的群体性公共事件为主。实名制网络社区:人人网、腾讯校友等基于实际人际关系形成的实名制交流平台。

自媒体:以博客、微博为代表。自媒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博客是属于个人的自我记录和自我表达途径,尤其以名人博客更加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微博虽然是2009年国内新兴网络事物,但因其自身优势,在短时间内已经在网民中形成风靡热潮。

2、发展原因探析

人们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主要是因为其相较于传统媒体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网民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和匿名性,也有利于网络传播中参与者真实声音的出现。

(1)技术力量。互联网、数字技术普遍应用于传播领域,在新媒体发展势头猛进的同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也积极进行三网、三屏技术融合,寻求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因而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是基于技术力量的不断投入和发展完善,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条件。

(2)社会交往的需要。信息时代的信息交流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互联网传播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互动性,新闻信息传播迅速。在人际交往方面,网络交流成本低;跨地域,不同地区不同国界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隔空面谈;内容不受空间文本限制,在超文本链接等技术支持下,文字表达不受局限,并可以通过转载分享给更多受众。这样也就给网络用户提供了社会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热点话题很容易通过社会交往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3)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网民用户多集中于80、90后以及部分70后,热衷于互动交流和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的活跃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高。网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见,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评,监督政府行为和公共事务,公民意识得到体现。

二、社会问题在网络媒体中的展现

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用香港大学中国媒体专家班志远的话说,微博打拐用行动展示了社交媒体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能量。

微博打拐事件前后解析: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设了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鼓励网民为身边的乞丐儿童拍照并传到网上,一起来帮助解救被拐的孩子。该微博开通仅10天时间,便吸引了57万多博友的关注。至2011年2月初,就有7000多张乞儿照片被上传,6名儿童被解救。2011年2月10日,针对社会关注的街头未成年人乞讨问题,公安部回应认为,组织、强迫、诱骗、拐卖未成年人乞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公安机关也呼吁广大群众发现有虐待、组织、强迫、利用未成年人街头乞讨嫌疑的,请及时拨打110报警,公安机关将认真核查,依法严厉打击。《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于建嵘的活动标志着微博首次参与到打拐事业中来,微博这个社交工具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了“话筒”。

三、网络社交媒体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许多人在遇到问题而用正当方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会求助于网络,通过发帖引起话题,向四方网友诉说困境,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

1、有利条件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无论是即时通讯工具、SNS网站还是自媒体,都拥有着网络传播及时快速的特点,通过零成本的转发、分享,尤其是通过好友互动和粉丝关注等方式实现了信息以病毒性裂变途径进行的传播。这样,人们在信息互通有无的情况下,即时交流彼此所见所想,集大家之力解决问题。微博打拐事件中,通过于建嵘教授的微博呼吁,中间经过粉丝的转发评论,再加上粉丝的粉丝的转发,短时间就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并成功解救6名失踪儿童。

其次,网络社交媒体参与性、互动性强。网络社交媒体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用户往往在自主性基础上成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小团体,而团体之间也互有交集。即时通讯工具的签名档、SNS网站的标题栏,都是网民自由发表意见的窗口,好友可以通过签名档状态栏看到更新状况,从而达到一对多的传播效果。同时,以个人为基础形成的QQ群、以同一爱好形成的网络群体都能够将一条信息同时让多人知晓。在天涯等社区网站往往会有很多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质疑和引发的激烈征讨,这是形成传统媒体新闻热点的有效途径。微博通过每条140字符以内的信息,在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下,信息传播速度几何式增长。在微博打拐中,没有一层层粉丝的关注和主动参与,于教授一己之力很难成功。

再次,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大部分用户文化水平较高,城市居民接触使用者较多,社交人群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微博用户中的媒体工作人员和文人、名人等,通过和粉丝互动,能够将问题指出并广泛传播。微博打拐发起人是于建嵘教授,或许普通人也曾经发起呼吁过,但由于于教授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让打拐行动引起了广泛影响力。

2、不利因素

根据上文所述,网络社交媒体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者直接帮助解决问题,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给不良动机者提供了机会。匿名交流会带来不确定性,由于没有网络监管制度,无法保证信息流动的真实性。在打拐事件中,若是存在虚假信息或是诈骗信息而不能及时识别,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网络传播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经济不发达地区互联网不能完全覆盖,网民的年轻化又导致丢失掉部分媒体受众。尤其是微博,用户虽然不断增长,却始终无法达到传统媒体覆盖的范围。所以能够接触到微博打拐这一网络途径的人数规模就有一定的限度,事件影响范围就有限。

3、完善应对方案

中国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在原有的社交网络媒体基础之上,微博成为公共话语新空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局纷纷开设微博,江苏省常州公安官方微博“平安常州”说,“请您随手拍下你遭遇到的乞讨、流浪的儿童,连同时间、地点信息上传到微博,为寻人家庭提供线索”,来自官方的声音使民间与政府形成了互动。这就说明,在积极运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打拐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时,更应该趋利避害,依靠法律部门,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避免匿名网络社交带来的诈骗等弊端行为。

同时,必要情况下要求实名制,尽可能地保证网络社交用户参与的真实度,以避免信任危机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综上所述,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便捷性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有一定优势的同时还存在弊端,会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优势地位,同时紧密结合公安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力量,在法治约束下,合力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①夏黎,《基于“微博”的兴起谈有效进行企业服务营销》[J].《中国商贸》,2010(6):37-40

②肖明超,《微博:加速的公共数字风潮与营销猜想》[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10):122-124

③吴敏,《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C].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④《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在行动》,http:///zt/haizi/

第6篇

社交类媒体的影响与冲击

由于新闻门户业务受到社交网络强有力的冲击,即使报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突破体制障碍,彻底解决全媒体采集创新问题,再也无法吸引用户回归至报业所办网站,因为新的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变化决定:即使我们将全媒体内容放到网站上,会通过门户方式浏览资讯的用户也将越来越少。

十几年来“新闻列表、图片、评论、专题、互动、投票”等各种展现形式在报业网站上取得了体验平衡和用户欢迎,在社交网络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否能够照搬?答案是否定的。从微博大战门户的案例可以显见,社交网络的信息携带机制、人际体验、传播效果、阅读效率要远远高于门户网站。未来的新闻展现形式一定而且必须适应于具备云特征、移动特征、社交特征的平台当然无论这个平台是别人的还是自有的。

2010年以来,中国报业被迫就社交网络发展作出回应,纷纷入驻微博,一方面试图挽救和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被动地就信息资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和总结,虽是被动的,但的确是有益的尝试。

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成为新闻资讯目标受众群最主要的集中领域,其开放特征亦给予报业难得的销售通路。但在开放性平台上的突围尝试,必然涉及利益博弈的问题,报业传播尝试也有可能加速报业的边缘化。

首先,即使通过新闻链接将部分用户能够吸引到自己的数字报纸或报业网站上进行深度阅读,带来流量和品牌影响力,在根本上也不会改变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获取第一手资讯的习惯,反而会更加深用户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第二,在社交网络,尤其是一家独大的社交网络中,报业的议价能力可能低于曾经和门户网站的谈判,因为用户、平台、黏性都是平台运营商的,作为内容供应商CP无法在各自领域做到垄断以提高议价能力,在平台上进行传播创新所产生的增值价值可能都会归于平台运营商。

移动互联带来的机遇

报业网站的发展路径,一条是顺着电子版路径朝前走,再辅以论坛、博客等互动产品,让记者和读者互动,进而发展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资讯门户网站。另一条尝试的路径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就是由纸质向电子介质的转变,随着苹果手机及其iPad的上市,业界认为这个电子手持媒体可以作为报业转型的突破口。这的确是个美好的愿望,本来报纸的核心是“报”而非“纸”,现在由电子纸代替新闻纸,当然是个革命。但谷歌前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指出“iPad给了纸媒希望:恢复昔日运营模式,停止分享,圈起内容,用其品牌收订阅费。但这只是对苹果伟大产品产生的假象”,“苹果iPad给了传统媒体一个错误的导向,纸媒应该拥抱互联网,探索新运营模式。”他强调,互联网带来的潮流和变革,才是传统媒体应该关注的,因为“没有一个设备可以长期地阻挡互联网的潮流”。移动互联网对报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一方面移动网络自有的服务特征和报业长期所具有的本地信息采集和渠道优势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介质和用户习惯的巨大差异,网站端竞争者很难将其优势地位简移到移动终端。但考虑到网站端竞争者长期的人才和资金沉淀,机遇期不会很久。

第7篇

CEO个人声誉能直接影响求职者的从业决定

万博宣伟的最新系列调查报告――《让CEO社交化:互动参与篇》。该系列报告始发于2010年,是最早对CEO网络社交状况进行研究的调查。此次的报告显示,大部分美国上市公司(92%)、私营公司(76%)以及硅谷顶尖公司(86%)的CEO均有涉足社交媒体,或者在其企业网站相关信息,但参与活跃程度有待提高。

万博宣伟全球CEO Andy Polansky 表示:“鉴于企业声誉与CEO的个人言行密切相关,我们致力于深入了解CEO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平台进行沟通、倾听并做出回应。”

在这份最新的报告中,万博宣伟调查了任职于财富500强的美上市公司、私营公司以及硅谷顶尖公司的CEO参与的线上活动。调查涉及三个层面:1.CEO在公司网站或社交网络的公开曝光活动;2.CEO过去12个月在相应平台上的内容;3.CEO过去12个月的社交媒体参与活跃度。报告将参与活跃度定义为CEO和网络访问者之间的公开对话,包括回复评论或加入讨论,如调查中一位CEO频繁回复网民对其在Facebook内容的评论,甚至亲自回应客户投诉,并提供电子邮箱以便跟进。

CEO涉足社交媒体,却并未积极参与其中

自2010年首次调查以来,此次的报告除了调查CEO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还首次分析了CEO的参与活跃度。尽管上市公司、私营公司以及硅谷公司的CEO普遍使用社交媒体,但他们并没有深入利用这些平台。只有不到38%的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CEO在过去一年里发过帖子。相比较而言,硅谷公司CEO的发帖率(41%)稍高。而过去一年的参与活跃度总体较低,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CEO中分别只有22%和34%曾通过社交媒体与网友互动,而硅谷公司CEO的参与活跃度较高(39%)。

万博宣伟首席声誉策略官Leslie Gaines-Ross表示:“当谈及CEO的网络社交时,参与互动是新的体现。CEO在线内容并与利益相关方互动,会给对话增添个性魅力,并体现透明度和亲近感,从而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虚拟空间的联系,实现个人形象和声誉的美化。如今,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互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此次调查还包括其它一些重要发现:

公司网站是上市及私营公司CEO曝光的主要平台:公司网站是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CEO曝光的首选平台――90%上市公司的CEO及66%私营公司的CEO在其公司网站上除了个人简介之外还其他信息。尽管社交媒体是硅谷CEO的首选曝光平台,他们也会在公司网站上个人相关信息(65%)。大约十分之一的上市公司(8%)、私营公司(10%)和硅谷公司的CEO(8%)在公司网站拥有专栏页面,或者在页面上集中CEO的相关信息,包括图片、视频和讲话。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CEO(34%)在人才招聘页面有相关信息,这是私营公司(10%)和硅谷公司CEO(10%)的三倍。

硅谷CEO在社交媒体平台曝光方面走在前列:社交媒体是硅谷CEO(71%)曝光的首选平台,远远超过上市公司(50%)和私营公司CEO(59%)。然而,在社交媒体的互动参与方面,硅谷CEO相对于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来说,并不具备同样的优势(分别为39%、22%和34%)。

公司在YouTube上的视频多种多样。调查发现,视频包括重新编辑的CEO演讲和电视采访片段、一对一访谈以及CEO的公开讲话等,涉及的话题包括消费者洞察、公司新闻、市场预测和行业前景展望。

第8篇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社交电台;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台互动逐渐成为传统广播发展的新趋势,听众可以边上网边听广播。而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广播仅仅是打破了收音机广播的线性传播的属性,受众可以选择在什么时间收听哪个频率或者节目,但是真正和节目的互动较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也很少。而社交电台除了基本的网络电台属性,最重要的就是受众决定自己固定收听的节目单,同时实现受众之间和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也是电台和社交媒体的一次完美融合。

一、社交电台的出现

1、社交媒体的铺垫

社交媒体的概念十分宽泛,早在2007年,安东尼·梅菲尔德( Antony Mayfield)在自己写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what is social media)[1]的电子书中。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我们认为,社交媒体就是依赖于网络的个人网站,博主可以通过个人设置决定自己网页的形式,并通过个人状态、照片等其他应用进行装饰,同时博主之间可以不断互动的互联网形式。

起初,博客就具备了社交媒体的性质,但是博主之间的互动往往只能通过浏览日志或者别人的相册,但是近几年兴起的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信新兴媒体,由于应用多样,而且手机和IPad客户端都有自己的APP,就更容易实现了博主之间的互动,社交功能愈加明显。以人人网为例,只要网民注册了人人网,就可以和同学或者朋友互相加为好友,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心情状态,上传照片,发日志、音频、视频等,相当于通过人人网建立自己的网站。

2、社交电台概述

学界目前对于社交电台没有明确定义,我们认为,社交电台是具有社交功能的网络电台。每一位博主都有自己的网络电台主页,同时可以点击其他博主的主页,分享其他博主的信息,实现和他人之间的互动。

北京菠萝台是北京人民广播网,利用网络把其所有频率节目整合形成的网络电台,2011年8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以下简称北广菠萝台)正式上线。

北广菠萝台拥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600余档直播、回放栏节目,网友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在这个庞大的音频资料库自由定制节目,形成自己的专属电台。同时菠萝台也是全国唯一的支持多路广播节目混排、自定义各节目播放时间且节目内容时时更新的网络电台,它所搭建的全新个性化网络音视频分享平台,将广播节目的选择性收听转化为主动收听,将传统广播节目与网友个人创意相结合,从而激发网友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激情。

在网络电台的发展历史上,菠萝台是第一个国内可以自由编排收录、创作上传个人喜好广播节目的网络电台,同时页面设计新颖、活泼,功能体验简单、方便。

二、社交电台的社交属性

从社交一词的意思来看,“社”强调“社会性”,是受众参与社会的一个渠道和途径;“交”则强调“交互”和“互动”。无论是社会性还是互动性,社交媒体最基本的是自主性,受众通过媒体把个人意志体现出来。

1、自主性

北广菠萝台的注册用户(菠萝蜜)在创建自己的网络电台时,可以自创节目单,每个时段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各个频率的节目,形成固定的节目单,无需每天重复此动作。

菠萝台拥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600余档直播、回放栏节目,网友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在这个庞大的音频资料库自由定制节目。听众在哪一个时段想收听何种类型的节目,都可以满足需求。北京菠萝台还把菠萝蜜创建的电台基于节目类型分成综合菠萝台、戏曲菠萝台、娱乐菠萝台和音乐菠萝台。使菠萝蜜们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每一位菠萝蜜都可以浏览其他菠萝蜜的主页,收听其他菠萝蜜的节目,如果发现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可以把该节目放到自己的节目单,替换掉以前的节目。

2、互动性——边听边聊的互动与反馈

互动被定义为“对一种媒体的潜在能力的度量,这种潜在能力能够使用户对媒介沟通的内容和(或)形式施加影响”。[2]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者可以听到来自受众的声音,从而形成良好的反馈与互动。

北京菠萝台的菠萝蜜们在随时收听其他别人的菠萝蜜电台的同时可以和对方其他菠萝蜜在线交流和聊天,共享听到的内容和知识。如果菠萝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点击主页左下角的意见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人人网特征的显现,人人网上,好友自己可以分享对方的日志、照片,也可以实现在线聊天和其他相关功能。

3、参与性——用户自制节目

用户自制节目(UGG),是近几年网络视频的重要节目来源。用户自己拍摄、制作和上传节目,其他用户进入该用户主页,即可点击欣赏并不断扩散。这种节目形态往往会满足相近人群的需求,引发比较大的热潮。

而菠萝台的每一位菠萝蜜都可以在个人主页中上传自己制作的音频和视频内容,同时也可以上传照片,博客,创建各种菠萝台,真正实现了博主的自主选择和无限互动。这种参与性以前往往见诸于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或者人人网、开心网的社交网站,而真正实现在网络电台还是第一次。

三、社交电台的传播意义

1、突破传统的议程设置,强调网民参与

对于社交电台的用户来说,无论是从社交媒体的应用上讲还是从它的传播内容上来看,它都是大众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意愿而定的,它所反映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在社交电台,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节目单,什么时候听什么节目完全由自己决定。而社交电台就是个人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的充分体现,菠萝蜜可以自己上传节目,也可以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重新编排,都是个人喜好的充分体现和“议程设置”的转向。

2、“把关人”理论被削减,公民新闻崛起

在新型的传播环境下,所有公民彼此处于平等地位,边缘可以成为中心,弱者也可以成为焦点,“把关人”不再把持信息流动“关口”,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进一步凸显了网民的主动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信息把关人,媒体往往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受众往往是被动接收信息。而像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在这里充当的是“引路人”角色,可以通过主页推荐、栏目设置等方式实现部分的“把关”功能。在北广菠萝台里,菠萝蜜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实现了对社会既定表达媒体的颠覆与解构,甚至是解构与颠覆了传统媒体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与思想诉求。

3、传统的效果理论弱减,强调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经历了从强大效果论到适度效果论再到有限效果论的历程。从最早媒体报道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到后来这种作用逐渐在减少,其实反映的是受众对于新闻的选择。而社交电台就突出了用户对节目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菠萝台,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结语:网台融合与互动是传统广播发展的重要机遇

杰克·富勒在《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中提出了“相对优势领域理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信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网络技术和音频的融合使得网络电台有了运转的平台,强大的流媒体技术则使得菠萝台能够按照菠萝蜜的要求自动转换网络频率。

社交电台的出现,是网台互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传统广播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新媒体的出现让广播的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社交电台让传统广播的“听众”变成了新媒体广播的“用户”,只不过现在的网络技术还没有能够让用户直接接触社交电台,而随着网络宽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的又一个春天到来就不会遥远。

【注 释】

[1] Antony Mayfield.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 icrossing.co. uk /ebooks.

[2] [意]玛格赫丽塔·帕加尼著.多媒体与互动数字电视—把握数字融合所创造的机会.罗晓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9.

第9篇

如今市场变了,今年新媒体出版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交网站的异军突起。新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站占据网民总上网时间的17%,占据各类媒体消费总时间的6.12%。这是一个极具魔力的数据,加之美国社交网站在新一年里纵火于北非与西亚的阿拉伯之春,资本更愿意在追逐利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媒介影响力。《金融邮报》预测全球社交网站出版市场的广告份额将从201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9.7亿美元,当前社交网站的用户概貌及传播特征

社交网站的用户特征是了解这个区域话题的首要内容。根据IgniteSocial Media在今年的最新数据,把世界主要的社交网站用户资料进行统计,以发现用户的特征(见表)。

目前的社交网站具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交网站用户最多的城市或国家往往不在其总部所在城市、甚至是所在国。Facebook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拉阿图,而用户最多的地方却在北非和南欧国家;Twitter总部在旧金山,而其用户最多的国家却在南美与南亚。从国际区域特征来看,社交网站往往在一些较为动荡的国家或区域里受到欢迎,而不是本国。如突尼斯是在今年北非玫瑰革命中最先变颜色的国家,其中很多网民都是通过Facebook来传递消息。Twitter的用户也具有这样的特征,特别是在委内瑞拉。

究其原因,媒介技术是特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传统的产物,并为服务于它们而不断地改进。如雕版印刷术是传播佛教经典的产物,它要求高专业化,无需改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封建士大夫治国安邦之术传播的产物,它同样要求专业化,且传播范围小。社交网络是现代西方大众传媒技术改进之产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西式民主(如“观点的自由市场”与“观点的自我修正”)与获得更大市场利润的主观产物。媒介形式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主观在先、物质在后的人之产物,有一个明确功能指向的主观制造之物。技术社会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理论的奠基人罗宾・威廉姆斯(RobinWilliams)与大卫・艾杰(DavidEdge)认为,技术是特定社会、体制、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塑造起来的功能物,为特定的人群服务,它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对象性与计划性,其后继的革新也具有这些功能。

我国社交网络具有高学历、男性居多、区域特征较为明显的特色。从具有代表性的人人网与豆瓣网来看,受众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平均在一半以上;两个网站受众年龄在25-34岁这个阶段的受众占据75%左右,表明受众的主体是在校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国的社交网站相对单纯,洋溢着青春校园的气息。相比较Facebnok,其主体用户最大的群体在45-54岁,其传播语言可能是一种完全成人化的思维沟通方式。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社交网站网民多以男性为主,高达75%以上的用户为男性,这与以女性为主的世界大格局形成鲜明的特色。如豆瓣网,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豆瓣网有丰富的影像、音频与读书功能,上网不仅可以交流各类话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娱乐,以缓解大城市较为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男性居多更突出这一可能性。人人网的主要用户主要集中于东北的几个大城市,人人网的圈子相对较小,多为熟悉的人,如同学、老师与朋友,所以很容易集中于某些区域。正因为如此,我国社交网络相对较容易在舆情上进行检测、管理与疏通,因为其75%的用户为大学生或刚走向岗位的毕业生。

社交网络的优势与商机

目前社交网站虽然市场份额小,但较为集中。因为小的社交网站基本没有广告承载能力,因此发达的北美市场正出现资本快速集中与积累,同时倾向大传媒的趋势。以Facebook为例,该网站新一年在全球拥有7.5亿用户,该网站具有了用户的详细信息数据库,从而使得广告投放在受众碎片化的时代更具精确性。2011年的数据显示,Facebook今年的广告收入相当于美国24%的在线展示类广告收入,相当于该国10%的互联网广告的总额。更让资本难以释怀的是,这一数据在呈加速度增长之势。2010年Facebook该部分增长速度为12.2%,而2011年的增速为17.7%。福克斯媒体调查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美国社交网站2011年广告额会达到40亿美元。美国CNBC电视预测Facebook明年的IPO可以达到市值1000亿美金。因此,很多广告商看好对社交网站的进一步投资。根据Social Media Examiner研究者Michael Stelzner在今年的调查数据,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越来越多的广告商看好社交网络进行投资。有90%的商家认为社交网站对他们的生意很重要;有93%的商家认为他们看好利用社交网站做产品营销。其中,有11%的商家已经进行了三年以上的营销;有39%的公司利用社交网站营销的时间在一到三年之间;有52.6%的B2B公司和46.2%的B2C公司已经利用社交网站营销达到一年以上;还有17%的商家正准备进行此类营销;只有2%的商家暂时没有打算。可见,虽然社交网站被开发的时间较迟,但目前商家利用社交网站做广告已经是一种趋势。

其次,商家或广告人将会花更多时间在社交网站做广告。目前,有58%的营销商每周花六小时以上在社交网站上;34%的人花11小时以上;更有15%的营销商每周花20小时以上在此事情上。对于社交网站的营销人员来说,花在社交网上的时间与社交网营销经验成正比。在一到三年的社交网站营销时间段里,有41%的营销商花10小时或以上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做广告;而在三年以上这一时间段里,此数值的比例为63%,有47%的营销每周花16小时以上时间在此领域。这表明越是与社交网站打交道久,越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社交网站做广告,这是一种积累式发展。

再次,商家认为社交网站做营销会带来多重好处。由于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有88%的商家认为社交网站会带给自己的公司/产品更多的曝光率;有72%的商家认为会带来更多的订户/网络流量;有62%的商家认为会提升自己产品在网络搜索结果的排名;有49%的商家认为会减少其广告支出;有43%的商家认为会提高其产品销售量。当然,因为公司规模的不同,期待可能也会有差异。如小公司更多

期待社交网站的广告能够提高其曝光率与降低广告花费,这一比例在小公司中高达59%;而大公司更多期待增加其产品订户与提高销量。

另外,商家更看重在大的社交网站投放广告预算。Facebook是最大的赢家,有92%的商家表示正在使用Facebook做广告营销,有75%的商家会在今年进一步增加投放额,仅有3%的商家没有任何打算。在线销售最看好Facebook,有83%的B2C大商家会增加其投放额度。YouTube视频广告也被商家看好,有77%的商家准备增加投放额,特别是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有82%的商家认为这是他们增值的关键营销平台,因为社交网站对大公司的海外市场开拓具有先天优势。相比之下,稍小一些的社交网站将会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增值前景黯淡的命运。比如,有81%的商家表示不会利用MySpace去做广告;9%的比例保持原样,5%的比例将减少预算;仅有5%的商家准备投资到该网站上。

最后,投放社交网站广告的专业化板块在增大。因为早期投放到社交网站的广告数额小,影响力不大,故此很多商家自作广告,2010年自作广告的商家比例86%,今年则减少到72%。反言之,外包广告数值翻了一番,达到28%。从外包广告商家的意愿来看,专业设计居首占17%,内容创意与动力分析次之,各占10%,监测占7%,战略与研究各占6%,团体经营占4%,其他3%。可见,社交网站的广告指标在走向专业化,对于设计与创意要求最高,这也表明商家因为社交网站的发展对其广告投入越来越多,内容制作也越要求专业化。

社交网站大规模的竞争趋势

今年,全球社交网站收入额为59.7亿美元中,美国在此领域遥遥领先,占28.85亿美元。美国这一领域广告额增幅有些出人意料,2009年这一数值为14.3亿美元,2010年达到19.9亿美元,年增幅39.2%。2011年达到28.86亿美元,增幅为45%。如此之高的增长比例,让很多钟情于在线报纸、网络视频、网络搜索、网络零售的新媒体出版人措手不及,也让难以为继的传统出版媒体神精错乱,还搅动着整个新媒体人的神经,因为它正在改变着新媒体发展的整体市场格局。于是,2011年媒体在积极调整战略争夺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

这种竞争之变局主要在大的社交网站之间进行,这无形中正在撬动着现有新媒体的现实格局。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作为社交网站两巨头的MySpace与Facebook一直占据着这块市场的绝对多数。以社交游戏与社交网站营运程序收益为例,2009年这块市场总额为14亿美元,Facebook为5亿,占36%的份额,MySpace占有4.45亿,占32%的份额。其他社交网站的盈利总和为3.1亿,仅占22%。2010年Facebook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据该领域市场的50%,达到8.35亿,MySpace则为3.23亿,占总量19%,其他社交媒体之和仅占3.83亿,占总量的23%。到今年,由于联手微软等,微软持有Skype将近2%的股权,今年有望占据该领域总额的60%。这些灼灼逼人的架势大有让新媒体市场重新洗牌的气势,这让市场既得利益者感到不安。

社交网站的异军突起引起了新媒体巨头Google的恐慌,从而让更多的对手卷入社交网站市场争夺狂潮。作为占美国2/3搜索市场份额的老大,Go~Igle今年六月推出社交网Google+以对Facebook发起反攻。其主要四项功能区别于Facebook,包括Circles将用户好友分组,可以与特定好友进行不同内容的分享;Hangouts实时的多用户视频功能;Huddle的组群即时通讯功能;Sparks的同一话题不同用户连接之功能,力图对Facebook的各类内容与服务发起全面挑战。七月初,为了应对Google+,Facebook联手微软以85亿美元的高价将skype吞并,为了该视频功能能够加入其社交网站页面,以对抗Google+的Hangouts的视频功能,同时也带来skype的1.45亿用户。这一大战是社交网站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数十亿美元之在线广告市场份额之争夺,其硝烟再起实属难免。

第10篇

(讯)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0月4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新媒体营销及公关公司Brian Solis周六发表数据称,Flickr、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女性用户高于男性用户。

图为各社交网站的女性用户比例数,其中Digg显示的是男性用户比例数。M列表示当月访问该网站的男性或女性用户数(单位:百万)

Brian Solis收集Google Ad Planner的数据并分析发现,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DeviantArt以及视频网站YouTube的男女用户比例相当,但Flickr、Facebook、Twitter、Bebo等社交网站的女性用户要超出男性。仅有一家社交网站的男性比例占据优势,即社交新闻发掘与分享网站Digg,该网站的男性用户比例数为64%。

Digg的男性用户居多并不令人惊奇,但其它社交网站的数字却显示,女性更为偏爱社交网站。(肖恩)

第11篇

讯:营销是所有公司都不可忽略的一个名词,而对于网络营销来说主要以社会化营销以及搜索引擎排名得到的流量哪一个更适合现在的企业迅速打造品牌、提高公司业绩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几个方面一起来看看。

从消费来源说

对于创业型或者中小型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利润的创造,也就是盈利能力。为了能迅速摆脱盈利不足而导致的资金链问题,选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经过笔者的一些考察,发现在这一点上搜索引擎优化所获得的流量反而比一直热捧的社交化更有效。不仅如此,社交化占得比例低,而大型搜索引擎占的比例也低,反而是从SOSO、SOGOU这一类在中国并不是搜索巨头的搜索引擎。这无疑是一个大冷门,因为从这里进来的客户是非常不了解搜索引擎以及浏览器的,所以这些往往更是我们的潜在客户、真实用户。当然,对于B2C的业务处理上,社交化媒体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品牌需要曝光

有一家做原创品牌的书包、旅行包,他们的营销就做的非常到位。他们以“支持原创”“简单而不简约”等口号进行营销,并赢得了大量的关注。而在宣传途径上,则大多数来自论坛、微博以及QQ群等,这说明在品牌推广上社交化营销能力远远大于搜索引擎。从流量的角度上来说,足够的真实粉丝,按一定的比例引入的流量,这些流量是奔着消费而去的,所以转化率也是非常高。也就是我以前一个朋友日IP300的淘宝客站却是月过3000的原因。社交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订阅邮件、跟踪用户,这一点优势是搜索引擎无可比拟的。订阅邮件虽然是非常老套的办法,但是对于一些经常使用邮箱的用户,总有印象分,就凭借这个,品牌曝光要选社交化媒体进行营销。

从本地化来说

本地化这个词在写地方论坛和女性网之类的已经是众所周知了,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应当在某块区域内建立一定的影响力。比如说某个品牌,如果说是在某个地区很有名,即便是在全国范围内不为很多人所知,但是生存也不是问题了。而本地化主要是消费目的强,你去向不需要装修的人推广装修,自然没有人乐意了。但是如果对方是因为装修而寻求本地内有影响力的商家,难道你还做不到吗?

搜索引擎营销以及社交媒体营销强强联手

搜索引擎需要时间,社交化媒体也需要时间。但是,如果能双双结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从搜索引擎引进的用户,这个用户在浏览网页后,虽然有一定的购买欲望,但是并没有十分十足,如果看到了微博入口,便会欣然点入,看到微博上的营销,定然促使其购买商品。这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广告词,以及揣测用户心理,这才是一个创业型企业应当做到的。(来源:A5站长网)

第1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化网络;社交媒体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社交媒体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世界绝对是最热话题之一。随着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了信息分享和传递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品牌的认知过程,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迅速。

登录主流社交媒体,诸如微博和SNS(社交网站)早已经成为很多中国网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社交媒体目前早已超出“社交”功能,在领先商业组织的利用和影响下,具有诸多广告、营销、公关等特征。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毫无疑问正在迅猛增长,但许多人对这些投入的是否值得和效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很多企业都知道什么是社交媒体。毕竟,若把Facebook看成一个网络国家,那么它的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很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还可能了解社交媒体如此强大的原因——能够放大口碑效应。但谈到如何驾驭社交媒体影响力,他们就显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尽管企业纷纷积极开设官方微博,但真正了解社交媒体究竟是如何与消费者互动,并借此拓展产品和品牌认知度、提升销售和盈利、激发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对许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而言,社交媒体仍然一团迷雾?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首先,源自社交媒体的朦胧本性,尽管谁都知道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在线讨论产品和品牌、寻求并分享相关建议,但企业究竟可以在何处及如何影响这些对话却不清楚。毕竟这些对话横跨各式各样、不断增加的平台,出现在多元且分散的群体之间,可能是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也可能花好几个月酝酿。其次,没有一个适合且统一的指标来衡量其对营销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大量资源(不管是财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投在一项收效尚不明确的项目上,实在很难说得过去。

一、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社会媒体推动了人们发现、阅读并分享新闻、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变革。社交媒体将人们从内容的阅读者转化为内容的者,将单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化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将个体从受众变成了媒体。

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更是一个足以代替真实感知的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社会化媒体创造了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一般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参与。社会化媒体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均可免费参与,鼓励大家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或隐私内容除外)。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广播”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形成互动交流。信息传播的效率成倍提高。

4.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个社区,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交流。

5.连通性。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快速融合到一起。

6.多平台。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媒体不受平台限制,任何能够连接网络的终端都可以作为服务平台。

二、中国是新兴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大国

全球社交媒体正在爆炸式增长,中国无疑引领着这一潮流。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扩张速度堪称全球之最。到2011年12月,中国共有5.13亿名互联网用户,而德国只有6700万人,印度1.21亿人,美国2.45亿人(图1)。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是年龄不到35岁的群体,其中25-34岁的用户群占40%;中国约有2.5亿名互联网用户集中于一二三线城市;超过一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周上网12个小时以上。其中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2.35亿,年增长率达到33.7%。

麦肯锡一项针对57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调研发现,一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此外,中国也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高达91%的受访者表示,最近六个月曾登入社交媒体。这一比例远高于日本的30%、美国的67%、韩国的70%。中国互联网用户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比日本、美国来得长。例如,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46分钟在这类网站上,日本消费者仅为7分钟,美国消费者37分钟。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增加,消费者花在其他网站的时间减少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麦肯锡的研究还发现,在内容获取上,社交媒体的使用已逼近门户网站,有4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通过门户网站取得内容,36%通过社交媒体;不过,搜索引擎还是最大的内容来源,有8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运用搜索引擎获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