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意蕴

时间:2023-07-10 17:3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意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意蕴

第1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6.明月、白云――思念之情。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第2篇

【关键词】 包装设计;色彩的文化性;传统文化;传承与运用

一、包装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文化性考虑

在消费文化时代,色彩被视作意义符号,使人产生特定的情感联想和社会联想,并折射出一定的文化意境。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己转化为文化的需要”,现代色彩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而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把色彩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充分挖掘和探究其色彩的表现内涵。

色彩包装文化要素在一定时空中存在,不同的民族和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如德国包装设计用色的科学性、理性的风格;意大利色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中国色彩设计即具有尚红、尚黑的健壮、活力的动态色彩倾向,又具有以蓝印花布、青花瓷器、粉墙黛瓦为代表的素雅、清新的静态色彩倾向,这两种色彩倾向并行不悖地包容在民族的传统色彩文化之中,也正是我国人民中庸保守的社会思想的折射。

色彩包装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审美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伴随工业文明的异化所带来的环保、能源和生态的危机,我国的色彩包装设计无论是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式及所负载的用色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建立一个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包装设计文化系统。

二、包装设计中色彩的文化意蕴体现

色彩在包装中的意蕴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更传承着文化,诉说着本民族的历史演变,时代和社会赋予了色彩更深的文化意蕴。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定位,必定对应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氛围,展示出一定的社会文化风貌,通过色彩表达“社会情绪”这一抽象的主题,让受众能更浸染在色彩所营造的时代氛围中来。法国的商品包装蕴含了田园乐土色彩气息以及浪漫奢华色彩气息,让人感叹不已。印度的包装设计汲取其服饰特色,传统色彩浓厚,以大循环的几何图形配以大面积的娇艳色彩出现,产生极具刺激感的视觉效果,使人难以忘怀。可以说,这些包装设计用色无不体现出该民族特定的风情与相应的文化意蕴。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设计师应在包装设计中发掘民族色彩文化,因为民族性的东西是经典永恒的,是最终被世界认可的。在中国有许多经典的传统色彩典范,从仰韶时期的彩陶到汉唐丝绸色彩;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釉陶到宋元青釉、青花瓷;明清时代的斗彩、粉彩、景泰蓝及珐琅彩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到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脸谱色彩,以及民族服饰、民居彩绘、传统节日色彩、宗教色彩、民间年画色彩、京剧脸谱色彩等等,无不凝聚着国人对色彩意蕴研究的经验与智慧,构成了我国色彩文化极为丰厚的内容。这些已成为当代包装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色彩创作源泉,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色彩风格与民族精神的意蕴。

三、包装设计中色彩文化的传承与运用

以色彩文化作为传递媒介的包装设计,要在市场特定的空间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海洋中,造成与众不同的视觉印象,更好的传递商品信息,最好的选择就是制造出商品的强烈视觉效果的色彩包装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深沉浓郁的东方色彩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色彩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启蒙、融合、成长与发展,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精神品格的外化,其内核是色彩的民族文化属性,并世代传承完善,实现由原始自发的象征色彩到自觉的色彩精神象征的转变。中国包装设计要想独树一帜,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赋予包装传统色彩的韵律, 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完美融合,使中国的包装设计赋有崭新的文化传承的意义。?

独特而神秘的传统色彩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青色,体现了古代青铜器古朴凝重的美;黄色,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红色,代表着民族的激情与喜悦。在包装设计中将中国传统色彩与图形元素结合进行表现,是运用并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采用龙纹图案,用色强烈大胆,将红、黄、黑白、金、银等色彩搭配在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表达。再如“汾酒”的包装色彩,其创意来源于民间青花瓷的蓝色,优雅而宁静,儒雅而广远,充分体现了酒的久远;“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以红色调为主,结合特色的民间剪纸,使之富有了喜气洋洋的民族情意。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民族的艺术魅力,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四、结语

在包装设计国际化的今天,各国的包装色彩在细节上都有侧重点和主题,这是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覆载的,最重要的是包装设计的色彩文化意境可以诠释一个民族深厚的情感。现代设计师应在新的设计背景之下,使传统色彩文化能够更加贴切地表达现代意识,充分展现一个富有个性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包装设计形象,这将是一种运用更是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45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1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静.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包装工程,2005,(1)201-203.

[5]杨晶晶.现代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第3篇

【关键词】汉字;构意思维;新媒体广告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由于有了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不仅可以从汉字字形意蕴了解中国的文化信息,同时还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的民风习俗、思想思维以及审美情趣。

汉字构意思维指的是,由汉字外部形态所透露出的具体意象衍生出的抽象含义的过程。这种构意思维过程类似于新闻批判理论中“神话”的过程。罗兰·巴特在《神话学》这本书中提到“神话”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意指作用的方法。他指出在符号的两层表意中,第一层是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也叫做“所指意义”,而通过第一层符号系统再产生的新“内涵意义”,我们就称之为“神话”。[1]如果将汉字的构意思维与罗兰·巴特归纳的符号表意系统来进行对照,可以看到:汉字的构意思维过程类似于索绪尔从“能指”到“所指”的过程,也就是符号表意系统第一层;汉字构意过程类似于符号表意系统第二层,也就是从第一个符号系统中的能指产生的新的所指的过程。

由此可见,汉字的构意思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汉字字体的外部形态所表现出的具体意义到抽象意义的整体化与宏观化的过程,即汉字符号的“神话”构建过程,而汉字符号构建出的“神话”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所以对汉字字体意义和意象的认知,我们都可以从汉字那独具特色的外部形态和结构中获得,同时还可以获得造字时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因此,透过汉字的形体,我们总能发掘出可供分析的丰富意义信息,这些意义信息不仅仅是通过字形所表现的具体、直观的意象和意义,更是透过汉字具体、微观的意义意象所呈现出的更深层次、宏观的抽象意蕴和内涵。而汉字构意思维的过程就是汉字具象到意蕴的过程,是由汉字的具体、表面意义、意象到与万千世界相联系的各种抽象的意蕴、内涵的抽象过程,是一个由微观意象到宏观意蕴、由具象思维到整体认知的过程。

新媒体广告的产生是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应运而生的,近几年来新的媒体广告开始风起云涌,在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户外传媒等广告之外,新媒体广告正在冲击和分流着传统的广告市场。新媒体广告使用数字化的现代技术,抛弃过去单一的印刷广告、视频广告或者音频广告,将这些元素综合于一体,把要传播的品牌或产品信息一层一层地罗列于广告中,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观看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还具备互动的可能性,使受众能积极地参与到广告活动中。

使用汉字为载体的新媒体广告不仅是一种单一的广告形式,更是一种时代文化。新媒体广告的受众群体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水准以及生活经验和背景,而这种类似的经验与背景可以将受众群体在思考、认知以及价值等层面上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修养,从而左右他们的审美、消费、习惯以及判断等。因此,新媒体广告在创意上应该尽量去寻找受众购买该产品欲望背后隐藏的文化动因,这样制作出来的广告才能真正用喜闻乐见的信息打动受众,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起购买欲望,产生购买结果,这样广告才能得到有效的良性传播。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将广告赋予精神和生命的活动,在新媒体广告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如何提高新媒体广告的创意水平,让中国的新媒体广告形成本土的广告风格,汉字——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构意思维和规律可以为新媒体广告的创作提供思路和启示。

汉字意蕴下的自然和谐观与新媒体广告创意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谐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汉字的构意思维也是一样。在汉字创造的最初过程中,其构字思维和思路与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统一的,这点我们从汉字构字基础——象形造字法上可以看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虽然是使用简单的线条或笔画来描绘和表现事物,但是这种图像的描绘需要人们对天地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体会和感悟。

中国汉字字数非常丰富,几乎包括宇宙间的天地万物,而在这些汉字当中字数最多的一是与自然有关的汉字,二是与人有关的汉字。如“日”、“月”、“水”、“雨”等这些描绘大自然的汉字,基本在构字的时候都是根据它们的具体形态来进行创造的;又如“晴”、“阴”、“冰”、“雪”等许多其他描绘自然事情的汉字,也是以这些字为基础元素来进行再创造的。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人作为万物的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人们也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才能更好地认识宇宙万物,汉字的构形和构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如“女”、“男”、“耳”、“目”等这些描绘人的汉字,也是根据人本身的形态特点来创造的;又如“妈”、“聪”、“眼”、“睛”等汉字,也是以这些汉字作为基本元素来进行再创造的。

第4篇

一、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品传统文化意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初中生树立榜样,带领初中生共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比如讲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培养初中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教学情境,给初中生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初中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配合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我还会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而且诸如“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之类的名言更是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初中生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

二、挖掘语文教材,发挥传统文化价值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人文性”的指导。

比如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时,我不断地进行课型调整和创新,以创设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首先我让初中生通读全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初中生感受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从而让初中生理解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的现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读书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不要学习范进,他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读书,在他那里已经变味了。在新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毒害依然存在,我们必须时时以范进为鉴,更好地审视自我。

三、联系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传统节日,更好地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观念,从而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比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去回顾经历过哪些端午节的习俗。这时初中生都比较积极,有的说端午节要吃粽子,有的说端午节要赛龙舟,还有的说端午节要选艾叶等。然后让初中生上网去查找资料,搜寻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哪些人物与端午节有关等。这时初中生会说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伍子胥。接下来我会让初中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并最终每个小组由一人进行总结发言。我还会带领小学生观看端午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通过初中生查询资料、分组探究、实践体验,让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也在节日的气氛中优化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组织拓展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要想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语文拓展活动,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生活,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锻炼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要鼓励初中生多阅读一些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等,如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感受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掌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第5篇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做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者并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布者。我国有着悠悠5000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要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了如指掌,语文教师要喜欢读书,特别是要读好的与教育自身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华经典著作,作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后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把学语文与学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教师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外,还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母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语学习受到空前的青睐,而母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传统语言有逐步丧失的趋势,母语表达有被弱化的倾象等。母语意识的淡化,极易造成民族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度的兴趣,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祖国经典著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我们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安排合适的时间去阅读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这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或街头小报这类书籍较感兴趣,原因是它的幽默风趣。但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与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课堂上不失时机的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现在初中阶段虽不需过多的研究探讨,但也能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重视阅读,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品位文化的意蕴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散文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解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及文化背景及意趣。

我们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选编语文有反映风俗人情的,有校园生活的,有理想信念的,有传统美德的,有人文关怀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些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语言文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耀着文化彩的光芒。当我们去精读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等同于贴进了中国文化,因此,语文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审美情趣的品位。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取感受,去凸显文本,从而发现文体中所蕴含的美进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第6篇

关键词:意蕴;内涵;探究

笔者去扬州学习得知江苏高考考查的文学类文本的得分情况:2013年6.35分,2014年4.43分,2015年9.28分。20分题得分率低得惊人,其中有一种题型得分更低,据专家说,均分大约在0.68分。这种题型就是意蕴类探究题。怎样解答内涵意蕴类探究题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研究的话题。

一、概念理解

作品的意蕴即作品内在的意义。百度百科中给出的解释:“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或者某种主旨,内心萌生的一种感觉。”

从“意蕴”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意蕴包括三个方面:①内容、含义;②情感、感觉;③风骨、精义或主旨。弄清了这个概念,就大致知道意蕴探究最后应该落实在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江苏高考近几年是如何考这类题型的。

二、题型

1.句、段内涵题

例:(2013年江苏卷)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笔者认为,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条:

(1)题干复位,整体把握

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依据这一理论可知,首先要将这个句段放到全文中考虑,文章共六段,前五段主要照应和解释了题目,何容究竟是何许人也,何容是一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他的交往、生活、心理等方面。最后一段是在前五段内容基础上的总结,进一步指出了何容的为人。

(2)揣摩关键字词

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这里,我们要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最大的原因”“说得来的朋友”。“最大的原因”说明何容对社会的失望,他留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朋友;“说得来”说明何容和朋友之间的默契、投合,何容理解朋友,朋友也是何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3)深入挖掘句段主旨义

句段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因为此句段在文章的最后,而文章的结尾往往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何容的赞许之情,何容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何容的不幸,但那样的时代有何容这样的人,又是那个时代的幸运。

(4)适当考虑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方面,如果有涉及则有必要考虑,如果没有则不必生搬硬套。

综合以上解题思路与技巧,再加上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那么我们的答案距离高考参考答案也就近在咫尺了。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再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文中先描写了几种不同的“气味”来象征几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几种生活,作者的态度是包容的,认为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状态应实现一种“平衡”,而最后一小节的“艾草熏烟”正是一个平衡点,这也就是答案所在。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2.主题意蕴题

主题意蕴题是全文的深刻意蕴题。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

例: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2010年江苏卷阿城《溜索》)

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3.标题意蕴题

标题意蕴题近几年江苏高考卷还未考过,但在近期的高考模拟卷中已频繁出现。

典例回顾:2016届高考模拟卷(无锡)《凤凰眼》15.试探究小说以“凤凰眼”为题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凤凰眼”是小说中的普洱茶;②“凤凰眼”是智慧之眼,代表老陆识茶懂茶,是行家;③“凤凰眼”茶分不出茶品,但分出了人品、为人之道与为商之德;④这个社会像老陆这样的实诚人已经成了“凤凰眼”;⑤“凤凰眼”呼唤实诚之人,呼唤诚实待人。

可见,标题意蕴题的答题思路:

(1)抓P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

(2)理解题目本意

第7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 传统意蕴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86-01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来看,属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当政者注重教化以及礼仪的制定,“礼仪”中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凸显出治国安邦的价值。对中国传统礼仪批判继承,对于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

(一)礼仪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的祭神敬鬼的活动。随着社会逐渐转向“文明”后,加上国家和阶级的产生,原始的礼仪发展成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二)当代礼仪教育现状

当代礼仪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缺乏和普通市民的礼仪素质不高。①在大学中,课前起立向老师行礼问好、下课后说再见的做法不复存在。这种从小学到中学司空见惯的礼节,何以在大学就不存在了?大学校园中,学生上课“渐入无人之境”,迟到、早退现象泛滥;服饰标新立异,良莠不分;不懂谦让,同学之间恶语相向等现象层出不穷。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素质尚且如此,普通公民的礼仪素质更让人汗颜。近年来报道中不乏中国公民旅游陋习的新闻,对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热潮。

二、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

礼仪文化于周朝形成,在秦汉时期得到发展,兴盛于唐宋,作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和涵义,和道德之间息息相关,礼仪在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对汉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礼具有行为准则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将其看做治国的根本和大纲。

在古代礼仪思想中,内在道德范畴的内容是“敬、诚、礼、仁”,同时,礼也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通过内在的敬、诚、礼、仁等体现出来并以内在美德为基础,才能使得“礼”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非空中楼阁,从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中“仁”是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道德规范的原则,孔子强调“礼源于仁爱之心”,强调“仁者爱人”,不断推而广之形成“博爱”。“仁”作为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怀,讲求用善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另一方面,对“仁”的追求,在体现个人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是将个体的“善”推向整个社会的过程。[1]

三、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促进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用传统文化支持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党和国家在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的工作,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应当成为弘扬的重点。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了解中华文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并合理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而促使中国传统礼仪焕发新的活力。

(二)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利益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安定以及维护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社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和生产劳动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础是调整我国目前各基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安定,从而建立公正有序、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一些传统的礼节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但其蕴含和传达的情感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促进社会整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三)促进个体发展

礼仪是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礼仪是对人在不同场合的装饰、坐姿和站立及行走等的要求,透过此类表现也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素养。人需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当前,我国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礼仪教育逐渐走入校园和课堂,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其理论和业务指导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许多环节形同虚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的个人素质是国民整体素质的缩影,由此可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礼仪教育促进个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礼仪教育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意蕴和现代价值。礼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具有塑造个人道德和构建社会道德的作用。总的来说,礼仪教育对于促进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及公民整体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今社会礼仪意识淡薄、人心浮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开展礼仪教育势必会对人的情操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经典;文化;吟咏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孔子学院也花开六大洲,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所重视。《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明确指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合国情、合民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效吸收和传承呢?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诵读经典、多读、多品、多悟,就是让传统文化回归的最佳尝试。

一、多读,在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课本中的经典美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古诗文,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多方面表现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和思想之美,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就能感悟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那震撼人心的美。

那些描绘出优美意境且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文,方正整齐、骈散结合,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那些读起来有极强的音乐感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平仄相间、韵脚和谐,学生在诵读中对经典的音韵之美会感受的更真切;那些极具魅力且蕴藏着浓厚文化积淀的精粹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学生在诵读中会进一步感受经典那震撼人心的思想之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纵横豪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激昂……这些传统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可以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感情。

我在教《腾王阁序》这篇课文时就这样指导学生阅读:

1.课前指导预习,做好美读准备;

2.教师领读全文,初步感知声调美;

3.学生自由散读,感知文章境界美;

4.分段练习朗读,体会文辞声韵美。

多读,不仅使学生对这篇课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而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文章文质兼美的魅力。

二、多品,在品中涵养学生的心灵

“品”是一个让学生潜入文本、“心灵还原”的过程,是初读的进一步感悟和延伸,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着一种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片精神的海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断与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发生碰撞和交融,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多品读作品,多品味作品的内涵,必将能驾驭文字。”

采用诵读品味法,让学生自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品味,他们心灵中真善美的天性便不由自主地被激活。如在讲《祝福》时,我以一个问题统率课堂:究竟是谁杀了祥林嫂?学生们通过一节课的诵读、讨论和品评,最终认识到,罪恶的封建制度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发言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能已,为之动容。开放自然的“品读”,让学生不断在经典中领悟传统文化,滋润涵养心灵,感悟多彩人生。

三、多悟,在悟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于丹教授在《如何读经典》中说:“《论语》也罢,经典也罢,其实它们是我们心中真正的田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命去还原经典,体悟经典,在膜拜中完成提升。”体悟经典名著,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同行;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可以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强调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文本,通过揣摩品味、潜心涵咏来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第9篇

一、现代广告招贴中的剪纸艺术

中国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其造型丰富多彩、异彩纷呈,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儿女的丰富的设计思想。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也逐渐被现代设计者所关注,而且也被不断地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在传达招贴作品的深刻内涵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要深刻挖掘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其进行再认识、再发掘,以便将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设计中,使招贴作品更有深度,更具民族特色。

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一定要深入研究中国民间的剪纸造型,要对剪纸造型进行有深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审美精神内涵,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民族风格。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造型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现代设计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剪纸造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物化的艺术符号,剪纸不仅是简单的图形,而且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只有深刻体会和把握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且恰到好处地将剪纸艺术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才能有独具特色而又富于感染力的招贴作品的出现。

二、现代广告招贴中的中国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艺术在经历了悠久历史的沉淀后,更加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以简单勾点即可表现意蕴等的独特魅力也越发被现代设计者所追捧,其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也充分发挥出了应有的功效。现代水墨山水艺术在精神上更加倾向于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有机循环,在追求共识、共慰文化语境的同时,向往与民族文化本性的一致,这也是水墨山水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设计师在对水墨山水艺术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中,切忌流于表象,应将对其内在意义的思考向更高、更广的方向推进,探索其丰富的精神领域,只有深刻理解水墨山水艺术文化底蕴,才能将其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招贴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感召力,更彰显出民族特色。如世界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水墨画语言与设计语言的交融,追求构图的简略与传达的丰富性的融合,以求把作品风格体现得一览无疑。

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设计师一定要运用独特的认识手段、以品格标识作为基础,在吃透招贴设计展现意蕴的同时,将水墨山水艺术融入进来,以深刻体现出现实文化发展中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水准,使现代水墨艺术走出中国人自己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面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语境,现代设计师一定要为了中国现代水墨山水艺术的发展努力,使其在视觉设计领域中发扬光大。

总之,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广告招贴都必须得用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要选择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招贴设计,要时刻谨记,漂亮的设计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要学会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形成民族个性,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不断传承,使我们的广告招贴设计在“国际化”中大放异彩。

作者:张庆国单位:鞍山市千山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传统文化;结合

在平面设计中,我国起步晚于西方,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设计的理论方面更要向着西方的脚步迈进。目前情况下,许多作者依然停留在盲目模仿西方,缺乏创新、缺乏特色的程度上,其并没有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一味地认为西方的就是比我国的要好。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成长得出来的积淀,其每一个时期都有自身所独特的性格特点。艺术无国界,想要让美术作品焕发生机就应该找到其中的亮点,将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1平面设计中书法的表现形式

文字是一种“物化的观念”,书法也是一种新型的书写形式,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平面设计中,书法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可以让平面设计散发魅力。例如,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典型的平面设计和书法相结合的作品,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场合,将书法、设计、印章结合起来给世界展示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再比如中国传统的汾酒,其“汾”字的设计不仅仅是酒的产地的体现,其所描述的形态、醉态也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率性的人生态度,让人浮想联翩。

1.2平面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文明的承载,设计中通常包括一些物化的元素以及意识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等建筑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年画、剪纸等又具有自身的本土气息,有着非常强烈的中国印记。传统的中国人非常信奉“龙”,将其作为民族文化的图腾。所以,在设计当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龙的身影。华夏银行的设计就是以此作为灵感,华夏与龙的结合,也预示着中国人是华夏子孙。长城汽车的设计则生动地借鉴了长城的元素,这也是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表现。这一标志不仅仅是汽车企业文化的体现,而且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使企业发展成功。

1.3平面设计中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其可以较为直接地表达出设计的最终情感,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比如陶瓷中色彩的运用,唐三彩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我们在设计当中融合一部分民族文化,这样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顺畅,更加容易引起共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色彩,这种色彩是经过时间洗礼后形成的,是民族文化生动的体现。传统的五行中的色彩,黄、青、黑、白、赤都有着自身的寓意。在设计中,青色包括了蓝色以及绿色,象征着智慧以及冷静,而在现代化的设计当中则象征着智慧以及冷静。绿色在设计中是和平、希望的意思,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则是朴素的表现。黑色主要象征着沉稳、庄重,白色则是纯洁的表现,黄色象征着权威、地位;赤色,也是红色,其象征着热烈、热闹、奔放等等。这些简简单单的颜色,表现出来了整个华夏子孙的性格特点。

2现代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部分

相比较于西方的平面设计,我国的平面设计在理论方面要薄弱得多,而且有很多的作品依然处于一种盲目的模仿阶段。所以,我国的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把眼光看向内部,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度挖掘。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古往今来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设计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这样才能够增强作品的归属感。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2.1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外在的表现就是事物的“形”,传统的中国图案不仅仅需要扎根在深厚的民族性、区域性当中,而且需要对其事物的完整性、装饰性进行完善,多多关注形与形之间的礼让以及穿插关系。所以,在设计当中更加需要遵循完整、对称的原则,在掌握了传统文化、造型以后再加以利用,站在现代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及提炼,最终表现出来民族的个性。

2.2在意蕴方面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的造型非常注重“意”,这也是其关键所在。在传统中,中国古代对一些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深入描摹,这些是因为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已经在人们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图案不仅仅外形美观,其审美意义丰富,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突破,就不能够对“意”进行简单的陈述,而是对其进行提炼以及升华。例如,我国2008年申奥的标志上,其整个设计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是对于相似以及不似之间,寻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所以被世界所认可,表现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色彩。

2.3在精神方面加以传承

由于中华文化所固有的神韵以及内涵的相对稳定,这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流传下来,没有被时间的洪流所冲散。中华文化最看重神韵,最关心事物内部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其自身拥有深厚的审美意蕴以及情趣。这些虽然都是抽象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通过书法、国画、五行八卦等又极其容易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古代的剪纸、泥塑、年画等,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种形式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追求“仁”“和”,这些都是灵感的重要源泉。设计师在传承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绝不可以仅仅将符号拿来使用,而是需要在形式、意蕴方面进行综合,从而得出独特的方法,实现形神结合。我们拿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来说,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而且还有对古钱币、书法文化等理解,正是有着这样的传统积淀,从而在平面设计方面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从而创造出来具有独特审美品位的作品。

3结语

设计师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将美术与设计结合起来,而且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把握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才能理解作品中的“形”,才可以灵活贯通,从而设计出来更多具有特色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鹿莹.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突破口”[J].科学导报,2014(3):87.

[2]冯天博.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科学与财富,2011(10):59-60.

[3]许阳阳.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5(14):154.

[4]杨潇潇.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62.

[5]石羽丰.论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72.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水墨元素;现代广告设计;应用

水墨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象征着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鲜明象征。一般而言,水墨艺术是以独特的技巧方法和表现力来描绘物象,借助意象的形式展现独特的文化品格与优雅的艺术效果,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象征。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传统水墨元素,可以让人们感受作品深厚的文化情结和思想内涵、深远的意境及独特的气韵,将广告设计与水墨元素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广告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传统水墨元素概述

对于传统水墨元素而言,其主要是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水墨画相结合,利用墨和笔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从墨法表现层面而言,传统水墨元素是以墨调和水的多少为依据,可分为青墨、淡墨、重墨、浓墨、焦墨,体现出从淡到浓的色彩层次;从笔法角度来看,传统水墨元素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用毛笔作为绘画工具,适当加水进行调和,运用多种手法,如染、点、皴、勾等,在具有较强吸水性的纸或渗化性能的生宣纸上进行绘画。总之,水墨艺术是综合运用水、墨、笔来进行意象造型,画面形象讲究直抒胸臆,不拘泥于自然。

二、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应用手法

广告创意中运用的传统水墨元素多是具有以形写神的审美体验、以黑白为主的色彩体系、简练的画面语言等特征,如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水墨V告亦是如此。通常水墨广告色彩多是以黑白为主,相对单一,其他颜色基本是处于点缀地位,可以利用简单的颜色和虚实相映的手法来勾勒出丰富多彩的世界,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力,充分展现出以墨为彩的艺术手法和人文情怀。许多设计师在设计水墨广告过程中,多会用大量留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作品,如奔驰和奥迪的平面广告中,画面只有一两句话,其余都是大片空白,这样可以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当然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广告中水墨元素的应用延续了中国画的独有特征,如以形写神等,其中形指的是画面的样式与形态,神则是一种意境和气韵,能够将广告中水墨元素的独有性格急气质加以体现。广告的重要表达方式就是画面,旨在传神达意,而传统水墨元素中借助以形写神的手法,可以展现独特的审美意蕴,呈现客观事物,因此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具体应用

首先,平面广告创意与水墨元素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虽然电脑绘制难以像手绘一种充分展现设计人员的思维与想法,但是其在炫彩和特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设计师将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使设计更具民族特色。例如:靳棣强在《自在》这一招贴设计系列作品中,完美结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和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不失意蕴的同时又富有现代感,既不流于俗套又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同时靳棣强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即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真、善、美”为主的主张,并在《自在》系列中展现出“玩、吃、睡、坐、行都自在”的主题。他将汉字运用在广告设计中,多是将不同书体的形象与字进行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完美结合,以此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靳棣强在品牌logo设计中也具有许多优秀作品,擅长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等,他的logo设计不仅包含了书法元素,也涉及现代造型,融合现代设计的简洁活泼和沉稳的水墨韵味,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感染力和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动画广告创意中水墨元素的人文内涵。水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目前许多现代广告人越来越青睐于在动画广告创意中融入传统水墨元素,这是因为将现代动画技术与传统水墨元素相结合,不仅可以在动画中展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能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以央视某部广告宣传片为例,画面中最先出现一滴墨,掉进水中后如烟雾般弥漫,然后幻化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如和谐号动车组、长城、仙鹤、鲤鱼等,并以雄浑的交响乐为背景,形成生机盎然的画面。这部宣传片从艺术鉴赏和广告专业等层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充分展现了广告创意中传统水墨元素的魅力。此外,传统水墨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受到诸多知名品牌的喜爱,如一则耐克广告中,将灵动的水墨线条与单色的画面效果相配合,相互点缀,具有生动的气韵和强烈的亲和力,能够迎合受众的审美理念,充分展现出运动品牌的精神。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水墨元素是通过水墨的语言形式来传达客观世界,表现内心的情感,深受人们的青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传统水墨元素,不仅可以将其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语言,还能创造优美深远的画面意境。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应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运用,积极遵循审美和传统文化,充分汲取水墨元素的精神内涵,将传统水墨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将传统艺术的内涵加以有效发挥,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特征和审美理念的视觉符号,进一步推动广告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祝莹.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18:143.

[2].浅谈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3:296.

第12篇

2009年岁暮,六朝古都南京。原苏州市歌舞团副团长、资深舞蹈编导马家钦女士历十余载研磨而成的一个古典舞新枝——昆舞,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一隅和盘托出,与中外学仁初见。我作为特邀研究者欣然而往,览罢,顿生惊喜,为这饱蘸江南古风又深具人文意蕴的古意新舞而沉迷,也为马家钦殚精竭虑、化古而新的心血结晶而赞叹……

昆舞伊始,大约是2006年底。当时的苏州歌舞团,一个古香幽幽的院落,一座清冷儒雅的“古建式”舞蹈教室,24位舞者,9套动作组合,人体的质感和本体能力、意蕴的呈现,油然而生一种温润而苍凉的诗意,虽然淡雅、内敛、谦逊,却聚合了内力,飘飘然若仙风,凛凛然有道骨,一股直逼人心的气象,外柔内劲。不知怎的,在江南古城那样一个冷月无声的傍晚,观昆舞之后,心底里无端地漾出一丝醉意?我确信,这是审美使然,昆舞的新鲜,让我体验了彻骨而单纯的美感。这种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并扩大、延伸出新的感知,最终,落实于开篇的那个“国际行为”。

必须承认,昆舞的生成有两个必然条件,一是昆曲的积淀,二是中国古典舞的状态。说昆曲的背景,在于姑苏之地是昆曲生成、生长、宏大与变异、延伸之所,六百年风雨洗尽铅华,昆曲的日月星辰更迭了历史,也成就了自身,其文化、品格、味道始终如一,从中兴到遗产,犹如历史老人般早已处乱不惊。此种气质,必然影响到昆舞的形成。

除此而外,昆舞的诞生亦得益于中国古典舞这个“不定空间”的体系。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科系统,它既需要纵向挖掘与提炼,也需要横向考量与拓新,更不避讳流派或风格的多样与文化含义的发现。在历史维度上,它允许多视角、多侧面探究,以利于小中见大、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整体性把握;在现实维度上,它允许“家族”有大规模的“新种”出现,多点出击形成粗放型产品,再整合、提纯,构成个案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促成系统。

昆舞的出现,有赖于昆曲和中国古典舞这两个文化平台的存在;而系统构成的基本规律也制约了昆舞构建的基本思路,左右了昆舞的生成。昆者?舞者?自有玄妙。

昆舞绝非昆曲的附着物,它源于昆曲,承继着昆曲的命脉神旨,但最终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本体,实现自己的独立价值

何为“昆舞”?始作俑者给出了一个特征性的描述,即“姓昆的舞”;进而又说,是“一种必须具备昆舞规律和特点的舞蹈”。其实,此种说法似乎并未表明事物的真义。依我之见,“昆舞”应是昆曲中舞蹈的衍生物。

其实,昆曲中本无所谓纯粹意义上的舞蹈,只有配合“唱、念”共同表情达意的“做、打(舞)”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昆舞自应当是以昆曲“做、打(舞)”艺术为素材创造的舞蹈样式。此其“舞性”层面之一。另一个层面,它是一种“内向型”的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的一种舞蹈样式。除具有昆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外,“意守丹田”的意念作用是其核心“法门”,思维方式上的中国哲学、美学意蕴是其内在根据,呼吸是其形态构成的生理和心理依凭。理解了这些,才能了解昆舞的本质,因其是内外兼修的一种学问。

应该明了的是,昆舞绝非昆曲的附着物,它源于昆曲,承继着昆曲的命脉神旨,但最终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本体,实现自己的独立价值。通俗地说,昆舞姓“昆”,但目的是做“舞”,二者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假昆曲之意蕴,借昆舞之称谓,行创造新舞蹈之旨趣,才是确立昆舞的目的。

马家钦希望发现中国古典舞新的可能性,积累与责任赋予她为学之勇气、胆识。而其身处吴越故地,昆曲艺术的浸润,“吴文化”的个性尤其是“生、旦”艺术的意蕴和语言、风格上的魅力,为昆舞的凸显与“亦昆亦舞”的独立价值找到了落脚点;昆舞的运动思维,核心是回到动作发生的“原点”寻求其质的规定性,又通过昆曲艺术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风格来规定其美学指向,于是便有了清纯、高洁的趣味及其舒缓、从容、娴雅的运动感知方式和均衡节奏中的动作流程;“圆融周游”、“气道曼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谐如一的内在构造,共同构成了昆舞动作的功能性、意念性、表现性与风格性。

昆舞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充满当代思考,是今人对传统的大胆想象与合理发挥,这种亦古亦今、思接千载的思维成果,自有其传承和创新的价值

昆舞,是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产物,富含文化精华,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手在舞蹈中的推拉和运动空间的27“点位”的设计颇具“太极思维”,动作和韵律深蕴传统文化意味;昆舞训练主张“先立脑、后立身”,以意为帅,然后身体从之,这符合中国传统运动思维的基本理念,这样的运动才是有意味的运动。舞蹈动作只有饱含意蕴,才有质感,文化味道才可显现。昆舞让功能性寓于风格性之中,使风格追求置于功能培养之上,“发力”和“起范儿”都有创新,并逐渐形成“风格+功能”的运动思维,这是昆舞风格成型的基本指标。

昆舞的创作观念是崇尚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讲求“限制中的自由”,旨在锻造自我意识,寻找独立品格是昆舞的本质取向。当自我意识得以鲜明、独立品格得以完成时,昆舞自然就划清了与其他舞蹈艺术的界限。同时,昆舞是对戏曲舞蹈的再认识,从细节寻特性,从微观见精神,突出逻辑性和实证性。手位和空间的创新,使昆舞的运动时空出现了无限的可能性,既无穷扩大了古典舞的语言系统和构成方式,又无限延伸了昆舞的创作空间。有了这种“先立脑”的身体文化概念,舞蹈的本性就能在舞者身上渐渐得到还原。应该说,充满创造性、文化性、目的性、风格性、观念性、教学性等理性观照的昆舞,其体系已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