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
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V,求I
解根据得
(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
方法,叫伏安法.
【例2】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
1210、484.
求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来表示,绿灯用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解题步骤
已知求.
解根据得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答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
板书设计
2.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三、欧姆定律计算
1.已知V,求I
解根据得
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求.
解根据得
通过的电流为
通过的电流为
答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探究活动
【课题】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构建一个“人文、物理、社会”三维的教学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以此来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科学家欧姆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通过欧姆定律的建立,使学生体验自然界各种运动和变化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连接电路及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技能。
3.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并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欧姆定律,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难点
就是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2.猜想或假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结合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如何改变电压?如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画出实验的电路图,列出所需器材、实验步骤,设计好数据记录表)
全班交流,许x代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案,由老师或下面的学生当场提问(如: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等),共同完善实验设计。
4.动手探究:动手准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时,该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析归纳:将学生的数据用投影仪投影,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将不同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在这中间,穿插介绍欧姆的事迹。
七、布置作业
练习第一、第二题。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以来,经各位专家修改时期不断完善完善、提高;现已基本成熟.从2007年6月第2版第6次印刷到今年第8次印刷其内容就没有更改过.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此教材九上仍有些地方需要完善.
1 引入新课不自然
此教材对物理量的引入是高度重视的,基本上所有物理量的导入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之下,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但有些物理量的引入本人觉得很不自然,非常僵硬,学生是被接受的;有些为了引入新课而引入新课;有些引入新课后再通过学习而不能解释其情景. 如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 教材的流程是:先举例滑轮、扫帚等机械再提出问题(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探究活动(探究斜面)分析数据(Fs与Gh近似相等)得出结论(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引入“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 .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编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功”的意义和必要性.编者在编写这个内容的时候用心良苦.问题是:斜面这个机械出现在学生面前太唐突,凭学生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不知道斜面是派什么用场的.教材中,斜面没有象杠杆和滑轮那样,探究其使用所带来的好处;况且斜面这一机械只在前一节内容的“读一读”栏目中提到过.学生很难根据Fs与Gh近似相等,就认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 只能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功”这个物理量.第十一章第四节功率,功率的引入本人觉得没有体现功率的意义(价值).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有主观情感在里面的,概念的引入没有意思,学习动力就不足,影响学习效率.课本中功率的引入简单(这点挺好,知识引入的越简单越好,难度大,理解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感觉只是让学生体会到有做功时有这么个快慢的区别,对于为什么要有这个物理量的作用没有体会.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 热传递”为了引入内能而设置了一个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情景,此情景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多余的并且抽象.不如直接回顾初二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引入新课自然,也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还为下面学习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埋下伏笔.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这一章是以设计一盏调光灯为探究背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但编者在这一节又设置了一个问题是:小灯泡上标有“3.8 V 0.3 A”的字样的含义是什么?本想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这本是件好事.但学生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没有能够解决这问题而挫伤了积极性,真是适得其反.对于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的引入,课本是用一个活动:“如何把木料运上楼”“想一想、做一做”引入新课,有点麻烦不简单.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学习下面的内容是根本想不到的,学生生活中也很少看到装修时用滑轮把木材运上楼,大部分是用绳子吊上楼或肩扛上去.完全可以用吊车来代替,效果会更好.
2 例题设置不合理
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这一节,通过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搞清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为了加深欧姆定律的的理解和运用,编者举例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的有效性.但笔者认为在此举的两个例题太难且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触电事故是在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第四节才学,更不知道双线触电,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例二是计算出三次电阻再求平均值作为电阻R的阻值,学生刚拿到这题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会想到要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而此内容正好是下节(欧姆定律的运用)中的测定值电阻实验,况且没有相应的例题巩固,显然此例题放在这里有点超前,应该放到下节课作为例题较合理.本节课后的“WWW”第2、3、5作为例题是很好的,既简单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巩固本节课重点实验以及改进实验.真可谓一举多得.
3 “WWW”中有些习题设置不合理
课本后的“WWW”中习题的设置,编者本想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的宗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部分题目不易操作,比方说,要求上网查资料的,社会调查的等题目,在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这类题不好做;最好换一些可操作的题目;结合考试实际(部分章节)再增加点习题就更好了,这样可少用或不用其他资料.有些习题与本节课内容不符,如第十四章第二节 “WWW”中第三题查阅超导研究、应用的历史和最近进展,超导这一内容是在第一节“读一读”中介绍的而本节课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与其放在此处不如放到第一节内容后更合理.有些习题难度太大,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如:还是变阻器这一节,第一题“活动:替代法测电阻”,编者的意图是让变组箱的使用与连接放在“WWW”中加以训练,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等效替代法”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其实[HJ2.1mm]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要求太高,难度太大,刚学完滑动变阻器就做这个实验,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Rx等于R,只是强加给学生的一个实验.笔者认为放在最后一节“欧姆定律的应用”的“WWW”中较好,能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在最后一节对特殊法测电阻加以归纳.但这一节的第二题“测量一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能独立设计出测量方案,都是补充了测电阻的特殊法后才能做出来.笔者认为这样的习题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伏安法测电阻”这一重要实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巩固,偏离了侧重点.建议《欧姆定律》这一章的WWW练习重新编写,重点要降低难度,让习题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巩固性强.
4 实验过程表达含糊不清
此教材编写的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本身就是很严谨,但教材中“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活动探究过程表达含糊不清.钩码保持平衡包含两个状态,一个是静止,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常会问应该让钩码处于哪种状态,因为在两种状态下实验数据不同,可能会出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小于钩码重.应该很明确让钩码做匀速直线运动,就会会很清楚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特点.再如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中活动12.2 “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限度内,形变越大,形变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此结论不够严密;其中形变包括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发生范性形变的物体是没有弹性势能的;教学中有些同学会问:“形变越大的橡皮泥,弹性势能越大吗”的问题.再次实验次数少,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如第十三章第三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中活动13.6“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只做了两次实验,表格设计了两个序号.就凭两次实验就能让学生放弃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建立正确的电流概念是很难的.
笔者认为教材中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的小制作形同虚设,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如P20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并排序,P23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P86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市场上电器接插件的安全性能等等.在重新编写时可考虑更换或删除.再次,此教材不便于学生自学;再版时能考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以上是我认为有待于改正或改进之处,还请同行,前辈批评指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是希望编委会能对九上这册书进行全面梳理,使这套教材能更完美,更具科学性;让学生真正能够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许多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是否受力,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规律解决日常生活用电的简单实际问题,家用电器的选择与使用,用电多少的计算,保险丝的选择等。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当前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感性知识不足;二是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三是规律学习受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1程序法
基本思路是“局部整体局部”.即从阻值变化的的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
动态分析问题的思路程序可表示为
R局R总I总U端I分
U分
例1如图1所示,电源电动势E=9 V,内阻r=1 Ω,外电阻R1=1 Ω,R2=6 Ω,滑动变阻器R3的总阻值是6 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K由N向M端滑动时,各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
解析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K由N向M端滑动时,
R3R总I总U端
由I总A1示数;
由U端V1示数;
R1处在干路,从电流入手分析,
由U1=I总・R1U1V2;
由UMN=U端-U2UMNV3.
R2处在支路,从电压入手分析,
由I2=UMN/R2I2A2;
由I3=I总-I2I3A3.
闭合电路动态分析的一般顺序是:先电阻后干路电流;先内电压,后外电压;先固定电阻的电压,后变化电阻的电压;先干电流后并联支路上的电流.
这一过程分析,环环相扣,需要做题者首先要对电路结构了如指掌,其次要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运用娴熟,此外还要有清醒的大脑.解题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有疏乎,就会前功尽弃,满盘皆输.那么对于此类问题有没有简便易行、快捷、稳妥的解题方法呢?
2“并同串反”
①“并同”: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增大;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减小.
②“串反”: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减小;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将增大.
U串
I串
P串RU并
I并
P并
例2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
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
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
解析本题中变量是R5,由题意知,R5的等效电阻变小.
简化电路结构可各知,电压表V,电流表A均与R5间接并联,根据“串反并同”的原则,电压表V,电流表A的读数均与R5的变化趋势相同,即两表示数均减小.答案:选D.
注意“串反并同”法则的应用条件:单变量电路.
对于多变量引起的电路变化,若各变量对同一对象分别引起的效果相同,则该原则的结果成立;若各变量对同一对象分别引起的效果相反,则“串反并同”法则不适用.
例3如图3(a)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S,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灯泡L1、L2的亮度变化如何?
解析本题中滑动变阻器左右两部分都接入电路,等效电路如图3(b)所示,变阻器R分解得到两变量R1、R2,由图可知:滑片P向右移R1(),R2()
由上述分析可知:
对L1,变量R1、R2变化均引起L1变亮,故L1将变亮;
对L2,变量R1、R2变化引起L2的亮度变化不一致,故此法不宜判断L2的亮度变化.但若把变阻器R与L1的总电阻合成一个变量R合,则由上述结论可知,P右移时,R合减小,L2与R合串联,由“串反并同”法则可知,L2亮度变大.
3特殊值法与极限法
①极限法:即因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引起电路变化的问题,可将变阻器的滑动端分别滑至两个极端去讨论.
②特殊值法:对于某些双臂环路问题,可以采取代入特殊值去判定,从而找出结论.
例4在图4所示的四个电路中,当分别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从左端至右端时,能使其中一个灯由暗变亮同时,另一个灯由亮变暗,则符合要求的电路是
解析A图:对灯L1,可由“串反并同”法则判断其变亮;而对L2由于两个变量引起它亮度变化不一致,故“串反并同”不适用.现取特殊值法:取L1、L2的阻值均为10 Ω,变阻器总阻值也为10 Ω,电源电动势为6 V;然后取极限值:取滑片P置于最左端和最右端时分别两灯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即可判断两灯均变亮.
B图:对L1,可由“串反并同”法则判断其变亮;对L2,采用合成变量法,再根据“串反并同”法则可判断其变亮.
C图:采用极限值法.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L1被短路,不发光,而L2两端电压最大,亮度最大;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L1两端电压最大,亮度最大,而L2被短路,不发光.由此分析可知,该电路符合题目要求.
D图:灯L1一直被短路,不发光,不合要求.
综上分析有:符合要求的电路是C.
4等效电源法
只把被判断的变化支路作为总外电路,其余的恒定电路划入电源内,作一个新的电源――等效电源,把被判断电路的电流变为等效电源的干路电流,把被判断电路的电压变为等效电源的路端电压,这样就可以根据当外电阻R增大(或减小)时,由I=ER+r可知电流减小(或增大),由U=E-Ir可知路端电压随之增大(或减小)的结论直接判断变化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情况了.
例5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R3滑动头向上移动时,电流表的读数如何变化?
解析电流表测量的是流过滑动变阻器R3的电流,作如图5中虚线所示的等效电源,此时,流过R3的电流就是等效电源的干路电流.当滑动变阻器R3滑动头向上移动时,R3变大,则流过R3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例6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r≠0,当电键S合上后,电路中各个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关键词】备课;实验;教学
一、重掌握实情,有的放矢进行备课
在我的数年教程中,我每次备课都从多方面了解情况,并做到“三吃透”即吃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努力创造条件,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1)深入全面掌握教材,是教师取得教学主动权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备课中,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总把教材细读数遍,认真参考,学习有关资料,把自己感到有价值的东西及时记录。对于演示实验,我也总是反复的演示、捉摸、弄清它的组成构造和在演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哪些现象,怎样避免不利因素发生,如何来把实验做得更好,现象更明显等。明确各个现象、原理和定律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其内在联系,为处理好教材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关键在于做好练习,通常我把准备给学生的练习题按难易程度分为A、B、C组,即分单项练习、小综合练习和大综合练习,分别在课堂、课外、复习课布置,而习题类型则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这样的练习安排既是循序渐进、又是分析与计算、具体与抽象、基础与能力紧密结合,有能照顾全面。这样做,即可使学生立足于基础,提高了能力,又放眼于中考。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知识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规律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把学生的作业、试卷、教学效果的记录与分析、走访学生和有关老师以及课外辅导等,作为调查学生的重要渠道,把了解的情况作为选择教法和编写教案的重要依据。由于在备课中掌握了实情,对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措施,才敢于有的放矢。
二、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
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系统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搞好基础知识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特别注重抓基础教学,如对物理量和定律的教学,我注重避免形式主义,不是干巴巴的教给学生定义、定律的条文和公式,而是引导他们细致钻研物理量定义的含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使用条件。
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教学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因此,我比较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法是①用温故导新的方法把学生带进新课;②用诱导推理的方法促进学生置身于新知识的探讨活动中;③用练中求精的方法启发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迈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探索物理规律,感受物理学科的奥妙。
四、多做演示实验,坚持直观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和学生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的“双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始终坚持采用从感性出发,不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而且设计补充演示和学生实验,研究改进原有的实验装置,并动手制作仪器和模型,力求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五、多用形象比喻,使语言通俗化、趣味化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对物理概念作适当的比喻,是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定律、公式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起到弥补仪器不足或无法表达充分等缺陷的作用,能化枯燥为有趣味,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进行形象比喻,使语言通俗,富有趣味性,是我经常探讨教法的问题。
六、扎实基本功,坚持精讲精练和循序渐进
一、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的情感转化到行动中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应包含热情,乐此不倦。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笔者认为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钻教材,把握课标,优化备课
物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分析知识点的来源,特别是该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讲《浮力》一节时,要从身边的一些现象谈起,木块的漂浮,人在河里游泳等等,再谈及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从而引出阿基米德定律,同时引申出下沉物体的浮力。(学生易认为下沉物体没有浮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同,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数学不及格,学习无目的,甚至不想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他们在认真学习后都能达到要求,感知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欧姆定律》一节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计算。
(三)重视实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把实验融入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要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实验软件化。利用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实验的直观过程,如在教学《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由于学校实验器材较差,因此在网上下载实验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2,实验分组化。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进行分组实验。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探究在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成像的特点,各组分析规律,然后教师总结评价。
3,实验参观化。如在教学《发电机》一节时,在了解发电机原理的同时,可带领学生到附近水电站参观,让水电站的工人介绍发电机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4,实验生活化。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些探究实验。如:筷子变弯、河水变浅引出折射,噪音的形成与防治,探究电冰箱等电器设备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四)运用发散思维教学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后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现在的成绩,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感到十分劳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发散思维教学。例如:一只烧杯重1N,底面积25cm2,高20cm,盛有600g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求:1,水对容器地面的压强。
2,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当学生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还能发现什么?还能求什么物理量?(如烧杯的形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烧杯对桌面的压力,水的重力,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等等)。这样,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有时不提问题是最好的问题。
二、关爱学生,讲究教育学生的艺术
(一)方法指导――讲究工作艺术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所谓的“科学事业”,主要是以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工作,是一个宏观的范围、方向。而“艺术事业”则应突出教师个人的因素,侧重指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方法、技巧,是微观的、具体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教师高明、巧妙、妥帖的“顺耳忠言”则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为了“顺耳忠言”,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能拐个弯儿,巧妙运用富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变指令为参谋,变贬抑为褒扬,以彻底的委婉,取得合适的角度,拐弯抹角地表达真实的意思,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学生也能从表面意义和老师的表情、姿态中,准确地领悟到其语言的内在含义,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沟通的目的。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古话则有:“将欲取,比先予之。”说话拐个弯儿,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能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辅导――促进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健康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无病即健康”,其着眼点就是指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其实很多学生在外界学习压力或不良环境影响下,都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生活或学习中常会产生自卑、胆怯、猜疑、易怒、偏激等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卜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在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三)发展评价――让每块金子闪光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新课程理念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和策略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习。而课程改革所体现的新教学规则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有大的突破。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物理的价值,要想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巧,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就必须要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点对如何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搭建自主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天地”,应该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而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还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不难看出,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知识点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其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事先做到这些预习:(1)机械能守恒定理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机械能守恒定理的使用条件是什么?(3)机械能守恒定理与动能定理在使用范围上有什么区分?……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学,并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理的基本内容。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这个过程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借助物理实验,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实现,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价值,充分发挥实验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从而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基本原理: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R=U/I,只要测出元件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即可由欧姆定律计算出该元件的阻值,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伏安法和半偏法。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测量出电路的系统电阻,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实验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借助电池组、电压表和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待测电阻R等仪器设计电路图,之后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得出当Rx远大于RA或临界阻值时,采用电流表内接,系统误差使得电阻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当Rx远小于RV或临界阻值时,采用电流表外接,系统误差使得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
这样的自主操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保证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施。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物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电、光、热等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将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以此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周运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以及花样滑冰视频等,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圆周运动,明白圆周运动的特点,进而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的是成功的一半。”形象的、生活化的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四、创设和谐环境,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处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呢?该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呢?我认为,合理、真诚的鼓励性评价就是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环境的方法之一。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师要改变传统终结性的评价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要改变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准确的分析与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并找准自己的优缺点,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物理学习中,最终大大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允成.浅谈如何打造高中物理课的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具体的做法有:
1、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电磁现象中的左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等
2、由大量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如力矩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
3、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结论。如研究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
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物理量,研究其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等。
5、限于实验条件,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方程,以及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规律的研究等。
(二)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具体做法大致有:
1、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出结论。如对电磁感应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等。
2、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理想实验,通过推理、想象,得出结论。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
3、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数学方法,进行演绎、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气态方程等。
4、运用物理量的定义或函数图象,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数学形式。如
由加速度a的定义式 导出 ,运用 图象导出 等。
(三)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提出假说,然后在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定律、楞次定律等教学可采用这种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或数学形式。
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一般往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二)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三)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
的理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一、明确知识板块,抓住重难点和易错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由八章内容组成,现将每章的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及易错点呈现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与功
知识要点:杠杆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与作图、滑轮和滑轮组及其他简单机械、功和功率、机械效率与测量.
重难点及易错点:杠杆的作图(特别是最小力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及应用(特别是动力变化的判断);功与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特别是三种功的判断与改变滑轮组所挂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和机械效率大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知识要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及相互转化、内能、热量、比热容、热值、热机.
重难点及易错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影响因素实验探究及相互转化的判断;内能、热量、温度的辩证关系判断;比热容的应用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能量转化判断及效率的计算.
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
知识要点:电路的基本组成及作用、三种电路、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连接与设计及故障分析、电流与电流表、电压与电压表.
重难点及易错点: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电路的连接方式判断;故障分析及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及应用;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选择判断.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知识要点:电阻、变阻器、半导体与超导体、欧姆定律及应用.
重难点及易错点:影响导体因素的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及特殊测量方法(如一表法、等效替代法);动态电路物理量变化的分析与计算及电路故障的分析.
第十五章 电功和电热
知识要点:电能与电能表、电功与电功率、电热与电热器、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重难点及易错点:电能表参数的含义与应用(如测电能及测电功率);影响电功因素的实验探究;影响电热因素的实验探究;多挡电热器的问题计算;测量电功率的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灯泡亮度与电功率关系;家庭电路故障的分析排查;非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计算(如含电动机电路).本章是电学中的重点,通常问题的综合性较强.
第十六章 电磁转换
知识要点:简单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与安培定则、电磁现象的应用(电磁铁、继电器、扬声器与话筒)、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与电动机、电磁感应与发电机.
重难点及易错点:磁现象分析与作图;影响电流磁场的强弱及方向因素的实验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及方向因素的实验探究;电动机与发电机的能量转化及工作原理图的识别.
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知识要点:人类特有的3种信息、信息传播的5次巨大变革、电磁波、现代通信.
重难点及易错点:电磁波特性的实验探究;电磁波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的关系及计算(特别是图像题).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能源的分类、核能、太阳能、能量转化与守恒规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重难点及易错点:能源的分类判断;核电站的能量转化;人类利用太阳能的3种方式及能量转化;能量转化与转移实例的判断;能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九年级物理学习与复习对策
1.细读教材,关注重点
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阅读教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内容:①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②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③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④相关的物理学史.
2.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左右,但以下10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同学们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时,就可以把研究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3.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和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查的分值在逐年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逐步向实验探究设计转型.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多加强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4.关注实际生活,做个有心人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同学们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②动态、故障分析.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查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也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解决好第①类问题,同学们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实际生活,做个有心人.做到关注自己,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等;关注周围,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指甲刀及自行车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和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及社会,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三、提高复习效率的策略
理清了学习与复习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有利于把握复习方向,而要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总复习阶段同学们有相当多的各类复习资料,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复习资料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常常会把物理学习引入了死胡同;或者过于追求新奇,把物理复习引上歪路.所以,任何资料在使用时都要加以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2.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不少同学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其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同类型的题做过了多次,就没有新鲜感,也就缺少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题做得太多,会让人钝化,产生错觉.所以,同学们应当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疑惑的问题上.另外,应把所做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防止身心过度疲劳
在最后冲刺阶段,适度紧张是必要的,但过度疲劳则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同学们要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进度和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和复习安排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协调,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4.不要忽视心理调节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物理成了“老大难”。对于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不断探索,以期使自己的教学走出这一困境。
我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学的不透彻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 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让初中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一定的物理意义。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 I、U、R 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 R=U/I。 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让学生会选择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学习他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厘清相关物理规律之间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的关系
物理之所以让初中生觉得难学,就是因为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因而,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让初中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 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关键词】物理规律 理解 生活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解题过程中探究的主体。认识物理规律,对于掌握物理这门学科的帮助很大。本文浅谈在初中学习物理规律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克服思维障碍,了解物理规律
《新课标》注重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物理规律的相似点,学生对于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用自己所谓的经验来认识,而忽略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常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经验的“牵制”。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比如在研究力的相互作用的时候,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总是会认为是物体先对桌子产生压力,然后桌子才会对物体产生支持力。再比如人推讲台而讲台未动,总是会认为一定是推力小于了摩擦力,而不能明白这边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会随着推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凭借一些所谓的生活经验来片面的理解问题,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去理解物理规律真正的含义。
第二,数学应用的“干扰”。比如,初中物理密度方面的问题,从公式ρ=M/V来说,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学生会认为密度和体积成反比关系,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再如匀速运动中的公式V=S/t,学生会认为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形成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在物理里面所谓的正比反比应该如何定义,如何把握量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对于确定的单个物体的一些物理量是不变的,不随其他量改变而改变。如果认识了正比反比在物理里面的要求,那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第三,感性认识的“欠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物理规律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很明显的实例或者生活经验,势必造成学习困难,理解也一知半解。
二、采用多种策略,理解物理规律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比较容易明白,能够从情境中边学习边掌握物理规律,达到学习娱乐两不误。比如谈到决定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拔河比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讨论怎么样才能取胜。同学体会讨论后明白,要穿鞋底粗糙的鞋子,最好有钉子的,要握紧绳子等等。通过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好的认识物理规律。
第二,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物理规律。讨论的内容包括:①讨论物理规律文字的描述、含义的推敲、内容的叙述;②明确规律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不能学了某个规律后,看到什么就抓上去就直接应用,这样肯定是不行的;③讨论与所学的物理规律有关联的其他规律公式,达到融会贯通。
第三,综合相关知识,运用物理规律。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后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需要学生运动学习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对于一些物理规律进行综合应用。比如运用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知识、家庭电路知识等,来解决一些电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这几个知识的联系,掌握各自的特点,达到综合应用的地步。
三、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物理规律的掌握。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大客车为什么前窗玻璃是倾斜的。在学习受力分析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外出过安检时候的传送带,分析物体放上去以后受力情况。明白了这些道理,对于所学的物理规律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利用学习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了电学方面的知识,当家里的小电器坏了,自己可以试着去修修,在动手中加强电学知识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在不带电的情况下完成探究。指导学生获得成功,以后遇到问题,学生还是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