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7-10 17:3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牧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转型升级方案;内蒙古包头;昆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2] 刘冰,王锦峰.枣庄市市中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66.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 农业金融 农业保险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是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后盾,新疆农业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龙头企业原料收购、农户临时性生产资金需求等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此,新疆金融系统一直将支持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全区农业贷款无论在贷款覆盖面还是贷款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农业“贷款难”问题。我们必须切实把握新疆农牧业现代化的有利契机,根据当前金融支农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新疆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但同时,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新疆农业发展进程。

1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1农业经济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

新疆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新疆地区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回报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金融机构必然对农业融资审慎,在明知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也会加剧流向非农业领域去寻求自己更有把握的利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影响到金融服务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1.2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很多县域机构受授权限制只能办理小额质押、个人消费、票据贴现等低风险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3农业保险体系缺位。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2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和提高金融机制、金融服务等相关体系建设。

2.1完善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

通过运用差额准备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对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撤出农村市场,将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补贴,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乘数效用。

    2.2改进服务手段,丰富金融支农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

(1)立足于大农业和大农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农户生产消费信贷等领域作为重点,开展差异化经营,加快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培育独特的竞争优势,扎实推进信贷业务的发展。加大对兵团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棉花、粮食、林果和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研发适合“三农”和县域特点、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产品。比如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绿色家园”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和金融超市等特色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和推广实用型的信贷产品,吸引高端客户群体,占领有效信贷市场。

(2)围绕“三农”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农村的住房贷款、生活消费品贷款、教育消费贷款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一品一策”、“一家一户”式的金融服务。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发展代收、代付、汇兑结算、投资、理财、技术咨询、金融委托等中间业务和网上银行、银行卡业务,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操作,让现代金融走进广阔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让金融在开拓出广阔市场的同时支持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3建立农村信用制度,完善农业担保体系。

加强信用村镇、信用社区建设,建立市场主体尤其是个人信用登记、咨询和评定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建立农业担保体系,解决农业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2.4建立风险防范保障体系。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由中央和自治区地方财政根据疆内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业的保费补贴,并加大减免涉农、支农税费的力度,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同时财政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孙兰生  2007    学术交流

第3篇

造成农产品价格倒挂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成本过高。

只有安全的,才是高端的,农业才会有高效益。

未来农业发展不仅要向存量要空间,还要向城市、向安全要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都要转型。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这意味着,农业已然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如何破解农业的产量、库存、进口“三量齐增”困局?小农经济如何提高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1. 从“量”到“质”: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数据】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我国农产品贸易赤字额却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62143.5万吨、比上年增产1440.8万吨,但全年粮食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000多万吨,造成a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局面。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看来,造成我国农产品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最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倒挂。而造成价格倒挂的最根本原因,正是我国农产品成本过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已从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家庭正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都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在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016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得到优化。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但离调优调高调到位还有很大差距,市场供需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

专家表示,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包含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要考虑农产品育种、标准化、流通、提高地力、环境治理等多方面问题,综合性、全局性进行规划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2. “六次产业”: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实践】

为进一步满足市民“养眼”“洗肺”“休闲”的需求,北京市连续三年每年投入千万元打造景观农业。目前,京郊10个区已打造农田观光点300余处,总面积12万余亩。按照有关规划,到2020年,京郊要培育、提升20万亩景观农田,给市民营造一个大田园,让人们置身其中,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我们不断思考,一二三产业怎样实现融合?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说:“拿北京大兴的西瓜产业来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适合城市居民食用、采摘的各种西瓜,让西瓜园变成一个可以喝茶、休闲、娱乐的场所,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北京的探索并非个案。随着都市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和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健康等要素的需求明显提升,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重要渠道,无疑还将推动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偏低,局限于土里刨食、多功能性特征发挥不够,是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的软肋。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发展“六次产业”。

“在发展中,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拓展问题。一是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拓宽增值空间;保障供应链,实现农业生产供应的全球化布局,增强保障水平;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态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发展可持续。二是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三是发展工厂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张红宇说。

3. 绿色农业:以绿色供给满足绿色需求

【进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以上,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33.3%,化肥有效利用率达到35.2%,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6.6%。

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竞争力大大增强,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差距较大,农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缓解,有些方面还在继续发酵。

专家指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下降”,即国际竞争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增收支撑能力下降。正确认清这些问题,正需要我们以问题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叶兴庆分析指出,与传统工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不同,农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透支。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个“紧箍咒”越念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十三五”时期,绿色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途径和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都要转型升级。”韩长赋指出,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产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要在巩固生产能力的同时,让资源环境得到改善。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

专家认为,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

“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改变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程国强指出,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要的是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4篇

1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振兴甘肃省设施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与设施结构,改进设施装备,完善配套技术,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强化技术培训,稳步扩大规模,充分挖掘设施生产潜能,全面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速度、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再创甘肃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由2011年至2015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力争由8.0万公顷扩大10.0万公顷平均666.7m2产量由4600kg提高到6800kg,总产量由552万吨提高到1020万吨,平均666.7m2产值由8280元提高到12000元;总产值由9936亿元增加到180亿元,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达到15%,通过设施农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80元。

2 发展重点

2.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把满足省内市场供应作为首要目标,使陇东、甘南、临夏等市、州冬春蔬菜自给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千方百计巩固甘肃周边省、自治区现有的市场份额,依靠优质与细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设施冬季蔬菜“走西口”战略,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国际化,不断扩大在中亚各国与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7.66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到770万吨,总产值达到132亿元以上。

2.2 做大做精设施西甜瓜

甘肃设施西甜瓜是甘肃的优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十多年来,甘肃日光温室、塑料棚生产的西瓜、甜瓜品质优良,其折光糖含量分别达到11~12度与16-18度,而且实现一年多茬生产与周年供应,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要在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外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加快进口良种国产化步伐,扩大无籽西瓜、礼品西瓜、白兰瓜、网纹甜瓜与新优香瓜的种植面积,着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建设设施西甜瓜优势产业带,在陇东与天水市建设塑料棚薄皮甜瓜与优质西瓜生产优势区。到2015年,全省设施西甜瓜面积达到1.5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05万吨,总产值达到31.5亿元。

2.3 全面提升设施水果生产

由于新鲜水果淡季上市高额利润的驱动,我省各地发展设施水果的积极性很高,近十多年,我省设施水果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较快,设施水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后,首先要重点发展甘肃已在国内领先的设施延后栽培的红提葡萄与优质人参果,提升规模、产量、质量和效益,扩大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第二继续提升设施草莓生产,加快品种更新,优化栽培技术,满足不断增长的省内市场需求,减少和消除供应空档。第三,加大发展设施油桃、大樱桃、杏、李、番木瓜、无花果等。突出增量提质,开拓省内外市场。到2015年力争全省设施水果面积到达1万公顷,总量达到53.9万吨。

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设施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蔬菜及花卉制种等。

3 主要措施

3.1 设施优化研究与规范化建造

要动员、整合全省设施农业技术力量深入调查总结我省设施农业的经验教训,开展设施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技术水平、投资能力及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借鉴外省先进技术与经验,设计各种适应当地各种作物的专用设施结构,编制建造技术规范,经过论证和省级有关部审定后正式印发各地实施。在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温室,大棚升级改进。提升设施性能,尤其要注意提高设施抗衡灾害的能力。

同时,还要研发高透光、强保温、多性能的透明覆盖材料和保温性能好、又便于机械卷放的不透明覆盖材料。为省力、省工、省时,要加快应用卷帘机、室内运输滑车、微型耕作机械、新型植保机械与水肥 体化设施等。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要重点加强设施农业良种选育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进口种子国产化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八户率和转化率。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用先进的新技术武装他们,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3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实施标准园创建,加快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等,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3.4 深化产业化经营

主要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建立健全各种社会服务体系。

第5篇

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农机化,是提升劳作效率的关键。近年来,蓬莱市农机局针对传统农机具存在的弊端问题,以及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不适应。寻求积极推广现在农机具发展之路,在推广过程中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的健康发展。但是,存在的潜在问题还是较突出,以此为出发点,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就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应做好的几项工作做要点汇总,提出了重视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准确市场定位,明晰顾客群体;优化产品制造,控制销售价格;加强农机推广,调动购机积极性等要点技术,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业机械;管理;推广

1前言

现代农业发展中,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但是,现阶段,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农机产品技术不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重视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技术上的创新,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准确市场定位,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明确客户群体,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必须切合客户需求,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优化产品制造,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控制农机研发成本,降低制造成本输出,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优化产品制作工艺,提升农机生产效率,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完善直销渠道,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加强农机推广,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在农机管理工作中,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第一,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拓宽农机推广渠道,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重视农机宣传,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重视农机技术培训,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5):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2014,(24):127.

第6篇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二)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晶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三)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农产晶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一是要整合全市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大打科技牌,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锦州市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7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当前农业生产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土壤板结、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份安全、健康、优质的蔬果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奢侈品,人们迫切需要新鲜、放心的食物来丰盈三餐。在这种形式下,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方向。

 

北京康鑫源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的佼佼者和领军企业,园区位于北京“绿色国际港”顺义区“京郊蔬菜第一镇”——北务镇,占地13.3 hm2(200余亩),建有70栋日光温室和1 200 m2的连栋育苗温室,是北京市优质菜篮子供应基地。园区2007年被评为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2008年成为奥运会运动员村指定蔬菜供应基地,2011年被评为“农业部设施蔬菜产业化标准园”,享有中国蔬果第一园的美誉。

 

是什么推动康鑫源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信誉卓著、口碑载道、产品优质的品牌企业?为了探寻答案,蔬菜杂志社一行于2013年6月来到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康鑫源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实地考察。

 

从田间到餐桌,让我们吃得更安全、更健康

一抵达目的地,园区苍翠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和整洁的环境就立刻让大家感到身心舒畅,完全摆脱了城市的污染和束缚。康鑫源总经理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说,园区优质的环境与康鑫源秉承的 “还植物以天成之根本,给人类以生命之尊重”的理念密不可分,只有在自然、纯净、无污染的生态条件下,才能种植出真正绿色、天然的蔬果产品。由于康鑫源注重对土地、植物、果实、人以及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他们也因此得到了自然的尊重,获得了丰厚的回馈。

 

我们看到,康鑫源温室里种植的番茄、甜椒、南瓜、甜瓜、茄子等蔬菜,在科学的管理和精心的呵护下生长健壮、叶色油绿、果实鲜艳。田垄内的土壤松软如蛋糕,轻轻碰触便可深入其中,让人很难与僵硬、板结联系在一起。

 

总经理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康鑫源的产品,让我们对这里生产的农产品有了“三最”的印象。

最安全:在食品安全受到极大挑战之际,康鑫源把为消费者奉上安全可口的佳肴视为己任,率行业之先,大胆尝试,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扭转了当前农业种植对化肥、杀虫剂、人工授粉的过分依赖,颠覆了扭曲的种植理念,对食品安全做出了完美的诠释。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康鑫源生产的果蔬中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

 

最美味:通过品尝发现,园内采摘的番茄、甜椒、甜瓜、黄瓜等蔬菜口感纯正,风味浓郁,其中番茄味甜,甜瓜香甜酥脆,甜椒、黄瓜清甜脆嫩,每个品种都具有其自然原生的风味,让人印象深刻。

 

最营养:康鑫源生产的蔬果具有绿色天然、多微多矿、口感纯正、高抗氧化等特性,营养元素丰富。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康鑫源生产的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达到242 mg/kg)、柿子椒的vc含量(达到1.48 mg/g)和草莓的抗氧化性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那么,康鑫源是如何实现产品最安全、最营养、最美味的?总经理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转变种植理念,提高蔬果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病虫害成为了限制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瓶颈,以往解决病虫害的主要办法是喷施化学农药,但是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

 

为了实现无害蔬菜生产,呈现自然原生态的蔬果产业链,康鑫源转变种植技术手段,以防为主,最大限度地做到无病虫害;同时运用高科技臭氧技术替代施用农药,有效解决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市各级政府在康鑫源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园区认真按照科学方法实施操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康鑫源通过努力探索,将科技研发、科技创新与功能性蔬果生产集于一体,恢复原始的自然规律与种植模式,生产出符合人类健康的原生态农产品,全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研发的熊蜂授粉技术为例,康鑫源通过熊蜂授粉,有效解决了人工授粉与激素授粉的弊端,既保证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应用熊蜂授粉技术后,草莓、甜瓜、甜椒、番茄等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畸形果率大大降低。同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和抗氧化性明显提高,口感纯正,恢复了产品的自然原生风味,品质大幅度提升。

 

康鑫源在作物培育过程中使用了一套组合拳,采用的技术包括:综合处理技术和营养及水分控制释放技术,经发酵或膨化处理的农林有机废弃物(秸秆、锯末、枯枝、落叶、玉米芯等)生产的环保型生产资料——新型有机土壤调理剂,质子交换臭氧杀菌灭菌技术,美国翠京元微生物菌肥,生物质炭复合肥技术,熊蜂授粉技术,以及公司自行研发的复合钛制剂技术和农业功能性水处理技术等。

 

康鑫源系统、综合地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单一的引进逐渐向合作开发、自主研发的方向发展。园区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精英、农业管理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金融资本专家进行指导合作,甄选当前国际国内先进种植技术,结合农业产业化管理理念,将多项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育出优质的果蔬产品。

 

园区选用的数十种蔬果品种均来自农业科研院所近20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优良品种,商品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准。除此之外,园区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育苗基地,从土壤育苗严格把关,根据每个作物的品种特性,采用科学的养护方法培育优质种苗,使附近农民一同受益。

 

创新经营模式,占领现代农业发展先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时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康鑫源,必将在加速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加快提高生产效率、完善提升产品品质和打造会员式高端服务方面占领先机,让众多消费者在康鑫源的产品和服务中拥抱自然,畅享生活,溯源存之根本,品味生之奥妙!

 

后记:通过此行,我们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康鑫源的发展理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吃饱穿暖的问题,但是面对三餐,我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心食用,这才是时下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前的农业生产虽然满足了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但是食品安全却一再报警。

 

在掠夺、破坏与滋养、回馈之间,食品安全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土地安全问题。餐桌上的美味源自于土壤的健康,从调理土壤做起,安全、健康、优质的食材才不再是奢侈的梦想。北京康鑫源生态农业观光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试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不仅拥有原汁原味的美食,更拥有能够供养他们的肥沃土地,我们会因此而感到无比欣慰。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种植技术、生产模式与口腹之需,更重要的是留下足以支撑生命延续的根基——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丰饶沃土。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与思考

一、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传递的特点,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发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目前,我国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实必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发达国家提升农业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例,一方面政府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同时把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据。美国的传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都已超过了一半。

2、农业信息化是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还不高,处在国家和人民用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刚刚起步。只有实施农业的信息化,才有可能针对农业所涉及的因素,复杂性、区域性和时空差异性大以及生产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特点,科学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可以说,信息技术可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平台。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我国农村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走“原始农业古代农业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常规发展道路,而应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实施以农村的信息化互补共进,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为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立足于中国农村的实际,特别要注意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土地经营高度分散的基本现实,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二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效的信息化运行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农村的农业管理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以便达到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农业信息化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信息知识能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知识的价值将会得到确认和重视,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科技知识在利用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二是农业信息化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由于农业信息网络

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大范围培训,使农业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迅速地推广到千家万户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三是农业信息化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提升进步。新兴的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结构方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会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生产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成为农村经济长的重要技术基础。

二、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应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其一,信息产业已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二,国家已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六大已将农业放在所有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各个行业包括信息产业,都将农业市场放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位置,准备开发农业信息化资源。

其三,农村经济的发展已使农民有了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进城打工,或进城经营第三服务产业。这些年青的农民会经过新环境的感染,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商品经营意识,而且还会感悟到信息化的强大作用,使自己逐渐意识到自己家乡的落后,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贫乏和观念意识的落后。他们会回乡进行思想互动带动广大农民树立信息化意识,抛弃旧的传统观念和农业经营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化扫清思想意识的障碍。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可操作性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开发、利用效果并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结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三级网络构架模式,创造发展的硬件环境。以“中国三农振兴网”为龙头,通过“村、乡、县”三级网络构架,互联网络配套完整、高效、直接、互动的网络体系;通过基层信息站各类农资、农业信息的层层收集、汇总、上传和主站、区域总站的及时整理、归纳、反馈等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有效“黄金”信息的“上传下达”问题。

2、建立“信息化示范县”工程,创造发展的组织环境。合理利用、有效调动和高效整合各行业相关资源,为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以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试办农村信息化教育基地创造发展的软件环境。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培养一大批知识和实践能力俱佳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高端人才。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4、组建农业信息化投资公司创造发展的融资环境。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文件和政策,允许鼓励各种大型公司,特别是开发公司投资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特别是制度保障条件,包括免税政策等一切优惠政策,并使投者有利可图,放心投资从事农业经济信息的建设。另外,国家可成立“农业经济信息化股份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一定比例,私人筹资一定比例,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述彭.“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对应[N].光明日报,2004-04-02.

第9篇

2012年5月6日,国家3A景区中华槐园盛大开园,首张槐文化名片正式生成。

2015年4月16日,沈丘县“台湾有机农业孵化园”开工奠基仪式正式启动。来自沈丘县、“台湾农学会”、物流巨头天津海吉星、深圳农迈天下及北京翰高集团的领导和嘉宾共同汇聚沈丘。本次奠基仪式与以往不同,现场不用鲜花、没有讲话、不设宴席,而是直接挥锹奠基,可谓是新常态下的新奠基方式。此次奠基仪式标志着翰高有机农业产业和沈丘县有机农业事业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2015年5月31日,具有“诗书槐府 北京同步”之称的槐府六号首期盛大交房,揭开了翰高集团地产处女作的最后面纱,标志着沈丘城市建设进入新高端!

挖掘槐文化 发展槐产业

翰高集团――唯一一家承接过“两村一会”国家重点工程的民营企业,用赤子情怀创造了故乡沈丘的文化传奇。以资金和文化“双投”沈丘,打造沈丘新文化名片――3A景区“中华槐园”,创意槐文化;创造沈丘城市新高度――人文府邸“槐府六号”,丰富槐文化;挖掘并弘扬沈丘根祖文化――全城共诵《千字文》,夯实槐文化……立体的全方位的槐文化创意建设涵养着槐文化的新生态!

中华槐园的打造不仅结束了沈丘县没有大型主题文化公园的历史,槐府六号的亮相也填补了沈丘人宜居园林住宅的空白。槐园槐府为一体以槐树为主题,以《千字文》为旗帜,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沈丘的人文风情和本土槐文化。沈丘人民以槐文化为引领,以槐园之“园”编织“圆梦之园”,以槐府之“槐”演绎乡愁之“怀”。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沈丘则是依槐而生。沈丘人敬槐如神,槐就是沈丘人民的天。因此,开发槐产品,发展槐产业是翰高集团对沈丘人民最直接的回馈。“天上飞蜜蜂,地上跑山羊。人在河中游,两岸槐花香”的原生态田园场景将重现沈丘。

翰高集团依托槐文化大力开发槐产品,培育“槐经济”。以“槐山药、槐山羊、槐花蜜”三槐产品为支撑,以槐茶、槐酒、槐食等槐系列产品为辅助,实施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槐产品产业链。

沈丘县台湾有机农业孵化园的建设,是三槐产业的切入点。“槐山药”产业链的启动,源于沈丘上百年的山药种植历史和山药食用文化。汁多肉厚且口感清脆的槐山药目前已经行销全国,成为众多山药产品的加工原料。孵化园将以“槐山药”为示范,通过发展种植、观赏、加工等相关产业的相互推进,增加当地百姓收入,实现共同发展槐产业的目标。

槐产业是绿色生态无污染的产业,能真正实现千家万户尤其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大大地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实现农村与农民的新发展。

探三农问题 成就槐事业

台湾有机农业孵化园以“农”为核心,用文化和商业的双引擎对“三农”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三农的核心是“农”,创新三农的关键是“文化”。在“台湾有机农业孵化园”的基础上规划的万亩“现代有机农业文化产业园”正是融入缺失的文化要素,建设现代有机农业、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增收,成就沈丘槐事业,为“三农”问题提供的新动力。

“现代有机农业产业文化园”依托深厚的农耕文明,致力于打造一个让世界领略、追寻农业文明的“朝圣地”。依托“伏羲女娲创造万姓之根”的根祖渊源打造一个中国感知、感受中原之“原”的“原版地”。用滋养民族心灵、涵养民族信仰的“乡愁正能量”打造一个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生态农业融合的“乡愁地”。在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匮乏的当今,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丰富的文娱欢乐成为一种需要,打造一个农业文化观光、娱乐的“欢乐地”。最终将“现代有机农业产业文化园”打造成一个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生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高地”。

现代有机农业文化产业园,是一项涵盖了生态农业、农副加工、文化旅游,包含一二三产业的大事业。一产有机农业与三产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一产推动二产,二产促进三产,三产助力一产,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是“三槐”的基因密码。整个文化产业园包含了种植、加工、旅游、商业等,形成了农工贸一条龙、文旅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完全生态化运行,是槐文化最完美的生态表达。

用生态产业和事业表达槐文化

一株槐苗成就了槐店镇,一棵槐树壮大了新沈丘,一卷《千字文》洗礼了华夏子孙,一缕槐花香滋润了故乡的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新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考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根源在于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无论是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还是就业的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都需要以发展和壮大产业基础为根本,以提高现代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为条件。当前,新疆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时期,充分发挥新疆能源资源优势,立足“优势优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产业、技术、市场制高点,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价值链和产业竞争中占据高端、赢得先机,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新疆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工业化实质水平较低

2010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为19.8:47.7:39.8,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具有高度垄断特性并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协调性、紧密性严重不足的石油石化行业占据工业增加值的60%,占GDP的23%。如果扣除这部分产值,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为26:31:42,人均GDP为19051元,按1970年美元汇率换算为468美元,按照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阶段,工业化实质水平较低。

(二)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

从产业结构分析,第二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煤炭、石油、石化等能源原材料工业、采掘业等资源初级产业占据主导,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新疆企业在分工合作中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0年,新疆轻重工业比例为13.7:86.3,重工业比重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重工业中加工制造业仅占工业增加值的7.5%,制造业发展十分薄弱。轻工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8.3%,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又占绝对优势,占轻工业总产值的94.4%。这与传统工业化进程和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轻工业、消费品工业先行发展,容纳大量就业转移,实现资本积累的特征不符。也充分印证新疆目前的产业特征与结构是在国家主导下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发育不完备。

(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从新疆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静态水平分析。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78年72.06:14.33:13.61调整为2010年的49:14.8:36.2,并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按一二三产业顺序进行转移,劳动力结构远落后于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服务业转移趋势明显,农业和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体,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原因主要是新疆工业化以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占据第二产业总量绝对优势的石油石化、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并高度垄断,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十分有限,加之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成为其进入第二产业的重要障碍。

二、新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一)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亟待提高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新疆发展现代产业,单纯依靠自身积累是不现实的。必须抓住当前新疆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产业援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快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但从自身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产业配套能力、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严重不足。一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当前产业转移的着重点已不仅仅考虑资源与成本,而是向产业链整合方向转移。而新疆由于工业规模小,工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工业体系不健全,导致产业配套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转移。以纺织行业为例,目前全疆还没有一家为纺织企业配套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总体相对落后,远离内陆消费市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缓慢,物流不畅成本高,信息流通不便;三是土地、电力等要素价格与内地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尤其是缺乏对石油、天然气等垄断性资源的配置能力。

(二)农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仍较低

虽然,近年来新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从种养殖、外销平台建设到服务体系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生产与管理方式粗放,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脆弱。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支撑等问题依然突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2010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位,产业升级的空间广阔。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发展缓慢

服务业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仍然有待扩张和优化。服务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金融、物流、电信及信息服务、文化产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部分还存在垄断或行政管制,社会资源难以进入。传统低端服务业仍占据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2010年,新疆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四)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人力资本短缺、积累不足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新疆基本接近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未富先老,人口红利高峰还未到就消耗殆尽,经济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从人口素质分析,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接近70%。从劳动力价格分析,2010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岗位尤其是产业工人甚至接近或超过沿海地区,人力成本已无比较优势可言。尽管如此,普通劳动力特别是产业工人从数量到质量都存在很大欠缺,这也是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最大制约。

(五)金融服务发展滞后

新疆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业供给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均差距较大。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融资规模小,实力不强,信贷资金多流向内地经济较发达省区或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县域、“三农”、中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薄弱,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非常突出。

(六)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新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强度弱,研发人才总量不足。2010年,新疆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只有0.49%,而全国为1.76%。根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新疆从事R&D的技术人员总数为2025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23%,而全国这一数字为0.5%。

三、新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战略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是新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自主增长能力的培育是我们目前亟待提高的发展能力。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正确处理在两个可持续理念引领下,以工业化为带动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关系、基础工业与制造业关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牢固树立工业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工业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加快提升推进工业化进程。

第一要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特色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力推进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大规模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装备、科技、人才水平,推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第二要准确认识和把握新疆工业强区的定位、差距,打牢产业基础。当务之急是要快步推进以高技术为依托,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冶炼为基础的能源原材料优势产业,做大产业规模与总量,逐步破除长期以来仅仅成为原材料输出地的不利局面。围绕大企业、大集团,超前谋划产业链下游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依托原料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占领制高点,增强竞争力。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新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现有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同时,更要积极发展独具区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将纺织业、民特产品加工业作为富民产业、民生产业与基础工业同等对待,加大扶持力度。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服务工业发展的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营销和品牌等目前亟待发展的生产业,和具有新疆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出版、软件信息等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以此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对金融、交通、电信及信息服务及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垄断服务行业,争取特殊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先行先试,进行垄断行业改革试点。

(二)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

放手大胆推进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输血功能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大力引进培育发展地方中小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具有自主性的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发挥地方特色,争取在疆设立有色金属、棉花、煤炭期货交易机构,建立依托优势资源的价格发现中心、交易中心,通过要素市场建设带动产业转移。

(三)制订实施更具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

新疆既缺乏具备全球视野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又缺乏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因此,要实施分类引智引才措施。积极吸引国际国内高端科研人才,鼓励采取灵活方式来疆工作,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职称晋升、住房、灵活的户籍制度等方面为高端科研人才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对引进的优秀管理人才不但实施高薪制度,还要在个人税收制度上给予更大优惠,同时,要从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实施特殊照顾,创造优于发达地区的工作生活环境。重视新疆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新疆职业教育体系,借助对口援疆加大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培养,同时,在全疆实施职业教育全免费制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不断稳固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11篇

水肥一体化使沙漠变绿洲

以色列 60%的国土为沙漠,是一个极度贫水的国家。在出了机场前往特拉维夫的路上,笔者凭着对沙漠地貌的认识,本以为看到的会是大片连绵的荒漠,而实际感受到的却是一路花团锦簇和绿意盎然。公路两旁的沙砾地上开满鲜花,远处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笔者注意到,农田地表上都遍布着纵横交错的管线。随行的当地翻译吴迪告诉笔者:“在以色列,90%以上的农业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由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的水通过塑料管道渗入植株根部。水肥一体化使以色列每寸土地都融入了高科技,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荫浓浓。”

笔者在随后几天的行程中发现,以色列的滴灌系统确实像人体的血脉一样,布满了这个国家每个角落。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果园、公园,还是城市的林荫道、居民门前,甚至阳台的花盆或路边的一棵树都铺设着滴灌系统。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参观了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奇迹――阿拉瓦谷、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世界知名滴灌设备制造商耐特菲姆公司等,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以色列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状况。

年降雨量仅有 25~50毫米的阿拉瓦谷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夏季气温高达 40℃。干燥的荒漠高度盐碱,然而以色列人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据阿拉瓦谷负责人介绍,50年前,为了证明在沙漠上可以生存,一群年轻人自愿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经不断奋斗,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如今,阿拉瓦谷生活着近 800户人家,其新鲜水果、蔬菜的出口量占到了以色列出口总量的 60%。

在参观活动中,来自阿拉瓦谷的农户 Rami Sade向我们介绍,阿拉瓦谷种植的经济作物有黄瓜、西瓜、甜椒、茄子、椰枣等。他领着大家来到一处水稻滴灌试验田,只见很多粗细不一的黑色塑料管线深入到水稻丛中。水稻被分成若干区域,每块区域都竖着颜色各异的牌子,详细记录着滴灌管道的直径、施肥种类等数据。原来,这是当地一家滴灌设备公司进行的一项试验,他们下一步计划将滴灌系统引入亚洲种植水稻的地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确定塑料管径到底要多大、出水量要多少才能创造出最大产量。

Rami告诉笔者,阿拉瓦谷种植的农作物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户可直接给水溶肥生产厂家打电话,他们即会派人来进行测土配方,然后再将量身定制的水溶肥送达用户所在地。

“我们必须对作物施多少肥料斤斤计较。” Rami说,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电脑系统进行控制,既可以控制每升水里加了多少肥料,还可以准确掌控施肥量。

“从 1948年建国到现在,以色列农业的收益率相较其他行业,增长速度相当快,其中关键因素就是对农业技术的高度重视。”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主任 Yoram Kapulnik教授说:“1955年,一个以色列农夫可养活 15个人;2000年,一个农夫养活 90个人;到 2015年,一个农夫要养活 400人。”

新理念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以色列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国内种植大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采用这项技术的信心。

“回国后,我准备在经济作物上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山西朔州应县农发经营管护合作社负责人章银旺告诉笔者。

章银旺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的亩均成本是 2000元,12亩地的全部费用 2.4万元左右。一开始是多花了钱,但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和水都不浪费,作物还高产。产量提高了,就把成本摊销掉了,同时利润也提高了。“此次以色列培训不虚此行,让我们领略到先进的农业理念。”章银旺由衷地表示。

广西南宁冠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梁庆平也深有感触地表示,以色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无法相提并论,但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理念却比我国先进得多。目前我国还是传统肥料大水漫灌的用肥方式,不仅肥料利用率不高,不科学的施肥方式还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我们要把以色列的高效现代农业理念带回国内,让水肥一体化技术尽快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相信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会有很大贡献。”梁庆平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此次以色列之行,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以色列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程度。

阿拉瓦谷负责人表示,以色列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一样的是,以色列政府并不直接补贴农产品,也不出资帮助农民建温室大棚和滴灌系统,但政府会免费帮农民建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提供的知识和高端技术,都无偿给农民使用,并且都能够在种植上给予农民实际帮助。农民在耕作上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到研究中心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位负责人一再强调。

大家听后都深感震动。对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表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谚语说得恰到好处。以色列政府出资搞培训、出资提供技术的方式对我国农业政策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如果能将仅仅为农民安装滴灌管道系统,变为增加更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将会更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另外,科技人员给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对科技人员本身也是一种提高。以色列政府非常鼓励科技人员从实际问题入手,去解决困扰农民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措施;特色产业;支撑体系;甘肃民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3-03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此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1-2]。

民乐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该县受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高效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现针对民乐县实际,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几点看法。

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1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民乐县种植的板蓝根根条肥大、口白、粉性足而深受药商青睐;生产的甘草有效成分高、品质优,甘草苷含量达到2.21%、甘草酸含量达到6.5%,均高出药典标准1.71%和4.5%;生产的柴胡,经省药检部门化验,浸出物含量高达22%,高出药典标准1倍以上;当归阿魏酸的含量高达0.137%,高出药典标准174%;党参浸出物高达76.9%,高于药典标准21.9%;黄芪含毛蕊黄铜葡萄糖苷0.03%,高于药典标准50%,药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牛蒡子含牛蒡苷高达6.5%,高出药典标准1.5%。因此,民乐县是理想的中药材种植区,把该县定位成中药材生产大县是切合实际的。要依托“中国板蓝根之乡”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板蓝根、黄芪、甘草、王不留行、孜然、柴胡等品种,面积逐步稳定在1.67万hm2左右。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加快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在国道227线、干山公路、南和公路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立以优质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增加基地生产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生产相对集中、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生产格局,推进中药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严把种子调运关,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质量规范控制,全过程监管,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尽快为企业建起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的板兰根、甘草、黄芪、孜然、王不留特色原料基地。依托具有种植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尽快建立起板蓝根、甘草、黄芪、孜然、党参、当归、大黄等主栽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力争实现种子、种苗自繁自供,加快良种体系建设,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合格的优质种子种苗,进而确保大田生产增产增收。

1.2 继续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

在民乐县爱味客、丰源、绿禾、德农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继续加大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使马铃薯生产面积保持在1.67万hm2左右,强化良种繁育和种薯质量监测体系,确保种薯质量,力争农户种植的大西洋以原种为主,克新等以原种和一级良种为主。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生产,畅通销售渠道,搞好收贮加工。在有机械化种收的前提下,必须走“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加快机械化生产,通过专业合作社扩大规范化种植,通过企业加工增值扩大国内外市场。同时搞好以农田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种植为主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指导,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1.3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

高原夏菜是相对于地域而言的,它是指生产区域在高海拔地区的蔬菜,是利用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生产,补充东南沿海6―9月淡季蔬菜需要而生产的蔬菜。民乐县发展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民乐县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特别是一些荒滩、干河和一些灌水无保证的野水地,均可建造日光温室。二是气候条件优越。该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草原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病虫害少,地下水源丰富,机井浇灌方便,自然、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较好,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民乐县海拔2 500 m以下的地区都可进行日光温室和露地高原夏菜生产。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民乐县发展规模化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除满足本县市场外,还可通过国道227线向青海、新疆等地运输流通,区位优势明显。四是技术成熟。民乐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虽然规模较小,但起步较早,至今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断引进探索,不断更新技术体系,无论在日光温室的建造还是蔬菜生产方面技术都日趋成熟。五是农民积极性高。通过多年的示范带动,农民深刻认识到日光温室带来的效益是大田生产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建造日光温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12年建设钢架大棚100座、日光温室2 314座、食用菌大棚642座;2013年新建日光温室920座,食用菌大棚920座,钢架大棚660座。

1.3.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截至目前,民乐县已共计建成钢架大棚1 210座,高效日光温室5 948座,其中蔬菜日光温室4 434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1 514座。食用菌大棚1 467座。从整体效益分析,日光温室建成投产后每座温室每年可创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有效激发了城郊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为实现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拓展了空间。

因此,民乐县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在日光温室产业化发展上,必须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妥善解决好种植品种、方法、时机等问题,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

1.3.2 扩大露地高原夏菜种植规模。适宜民乐县种植的露地蔬菜品种主要有大蒜、胡萝卜、西兰花、莴笋、甘兰、娃娃菜、西葫芦等,近年来,通过开展试验示范,露地蔬菜生产效益明显优于大田作物。2013年,农技中心在洪水镇吴庄村开展了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连片示范,示范品种有西兰花、白菜花、紫甘蓝、青甘蓝、娃娃菜、西葫芦、莴笋、洋葱等13个品种。通过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等综合农艺措施的应用,娃娃菜平均产量达71 925 kg/hm2,纯收入可达88 500元/hm2;绿甘蓝平均产量达到71 925 kg/hm2,纯收入达到69 480元/hm2;紫甘蓝平均产量可达到59 580 kg/hm2,纯收入达到192 750元/hm2;西兰花平均产量达到24 300 kg/hm2,纯收入达到42 000元/hm2;白菜花平均产量达到28 950 kg/hm2,纯收入达到58 350元/hm2;莴笋产量达到61 500 kg/hm2,纯收入达到21 675元/hm2;白洋葱平均产量达到57 000元/hm2,纯收入达到36 450元/hm2。其中大蒜平均产值在90 000元/hm2以上,莴笋平均产值也在75 000元/hm2以上。民乐县具有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轻、蔬菜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区位优势明显等高原夏菜生产优势,要以大蒜为主,大力发展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民乐紫皮大蒜的提纯复壮选育工作,建立民乐县大蒜气生鳞茎繁殖基地,按大蒜良种繁育规程进行种子繁育,恢复民乐紫皮大蒜的优良品质。扩大胡萝卜、西兰花、莴笋、甘兰、娃娃菜、西葫芦等蔬菜的种植面积,使高原夏菜生产面积稳定在6 666.67 hm2以上,成功创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

1.4 规范现代制种业

稳定玉米制种面积,扩大油菜、油葵、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的监管,支持有资质的正规企业规模发展制种业,坚决打击无证或资质不全的企业或个人开展种子生产,确保种子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2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2.1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建设

加快建设以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成一个集批发交易、物流配送、仓储集散、信息等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用于保鲜、均衡上市所需的仓储设备建设,调节市场供应,促进农产品流通。主动与西宁、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等周边地区城市对接,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展销窗口,建立直销店,开通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培育贮藏保鲜和运销大户,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与连通,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产品售出高价,让农民心里有底,增收有望。

2.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重点扶持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提高优良品种应用水平。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健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时气象、农资、市场等信息,强化为农服务。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3 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使专业合作社发挥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温室蔬菜、中药材、高原夏菜、制种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联社和专业协会,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三品一标”的认证步伐[3]。

2.4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

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目前,民乐县农技中心虽然建立了检测室,具备了农产品检测仪器和人员,但各乡镇还没有建立检测站,不论从检验仪器还是检测人员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产地动态监测管理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并从各方筹措资金,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尽快建立乡镇农产品检测站,配备检测仪器,提高检测手段,为做到机构精简和人员充分利用,乡镇农产品检测站与乡镇区域农技站合署办公,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正规化、日常化,对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日常监测,发现农药残留、激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依法处理,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农药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在生产季节加强联合办公,组织督查,定期或不定期打击无证经营和违法经营高毒、禁用农药的行为,为标准化生产保驾护航。

3 行政推动,政策引导

近年来,为了支持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民乐县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带头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主要起政策引导作用,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市场,让农民自发加入合作社,逐步实行订单农业。

首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考核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重要目标任务来完成,与各乡镇与及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协调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按照有关政策,简化手续,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建设,方便农民贷款,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招引境外资金,引进一批农业外资项目,带动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畅通农产品出口渠道。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设立现代农业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其次,要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整合民乐县各种培训基地和资源,着力培训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加快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着力培训现代工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加快提高农民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训现代科技专业知识,加快提高农民实际操作能力[4]。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注册民乐紫皮大蒜商标,使民乐县地理标志产品紫皮大蒜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凭借“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美誉,尽快认证板蓝根为民乐县地理标志产品。二是加强农超对接,抢占高端市场。组织农超对接,建立交易市场,组建营销队伍,设立营销网点,建立网站。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推介,提高紫皮大蒜、中药材、高原夏菜的品牌知名度。最终将民乐县打造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板蓝根及道地中药材之乡,独一无二的“民乐紫皮大蒜”、得天独厚的高原夏菜生产之地,中国西北最大的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

4 参考文献

[1] 辛一兰,王宏芳,李慧奇.千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85-386.

[2] 刘旭.东丰县现代农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