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劳动教育的感受

对劳动教育的感受

时间:2023-07-10 17:34:31

对劳动教育的感受

第1篇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的重要手段。在劳动教养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条件下,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沿用过去单纯说教或讲大道理等方式,来达到劳教人员思想转化的目的,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日常管教工作中,基层大队干警经常反映‚一些劳教人员很难管;有的劳教人员甚至发展到顶撞干警的程度。这些现象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树立新的思想教育理念,以全新的方式方法,迎接新时期劳教人员思想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新时期劳教人员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教育人,改造人,塑造人为目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脑入心,以情感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树立尊重、理解、关心劳教人员的理念,在尊重、理解、关心上实实在在的做文章。

尊重,就是要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劳教人员的人格谈不上完美、健康、高尚,其社会地位和作用也不可能崇高,更谈不上重大。但是,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却是受我国法律所保护的。他们具有人格尊严不受侮辱、人身不受体罚和虐待,人身安全、个人合法财产受保护和不受侵犯等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依法保护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就要把劳教人员当人看,这样做也是我国劳动教养机关实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相信劳教人员能够改造好的基点。现实中,劳教人员作为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们从内心里希望人们把他们当人看待。只有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把劳教人员当人看,劳教人员才不会丧失自尊心,也就有助于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我们在做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工作中,要切实树立受教育的对象是劳教人员,但也是人的理念,要坚持按照劳动教养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允许劳教人员述说怨屈,对他们自己的问题进行申诉。劳教干警要注意加强自我修养,不要总以管理者自居,尽量在情感上拉近同劳教人员的距离。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还必须关注劳教人员的需要,要把耐心的思想教育同为劳教人员办实事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思想教育工作事半功倍的成效。近年来,我所在“爱心帮教”、“结对帮教”和帮扶解困等活动中,不仅为劳教人员解决了大量的婚姻纠纷、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还避免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和硬性灌输。让劳教人员真正感觉到,我们是在教育挽救他们,而不是把他们看成可有可无的“傻子”听众,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极大的调动了劳教人员接受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理解,就是要理解每个劳教人员的具体环境、个性和心理。即:要多从每一个劳教人员身上找出一些可以理解的因素,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劳教人员的角度多想想。比如,少数劳教人员身体素质特别差,经常生病,生产劳动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管理者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如何思考,能否以一颗平常心态来对待。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工作,犹如心理治疗中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教育对象为中心,重视其人格尊严,将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作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置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教育者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情,促成他们的成长;教育者不是单纯以理论去影响甚至强加于他,而是提供自然、和谐良好的环境气氛,促进教育对象发生思想上的变化。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也证明,在解决劳教人员的思想问题时,从理解劳教人员的感情出发,顺着劳教人员的思路谈下去,加上教育者适当的分析见解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极有可能达到最终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

关心,就是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劳教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劳教人员被劳教入所,脱离家庭,离开亲人。在感情、生活等方面都渴望得到关心和理解,特别是当遇到家中发生危难或身体患病之时,更是如此。在对劳教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教育者一定要关心劳教人员的生活,了解劳教人员的心理需求,注意劳教人员的情绪变化,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要诚心诚意地为劳教人员解决困难,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对劳教人员关心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时往往就是出自教育者口中一句带有人情味的语言,竟然可以促使劳教人员流下感动的热泪,或者还能成为劳教人员解决思想问题的转折点,这就是关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比如,个别劳教人员入所以后,家庭发生了变故,年迈的父母无人赡养,妻子离家而去,小孩辍学。这些情况一旦反馈到劳教人员心里,劳教人员的第一个念头有可能就是要“出去”。我们的管理者如以常人之心及时做好劳教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给以说服或安慰,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困难。这样一来,劳教人员不但不会想方设法脱逃,或许还会对我们干警感激不尽,从而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做好劳教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四必谈”,坚持“四必看”。即:劳教人员家庭发生变故时必谈,劳教人员受处理时必谈,劳教人员改造岗位调整时必谈,劳教人员因种种原因有不满或消极情绪时必谈;劳教人员生病时必看,劳教人员家庭发生困难时比看,劳教人员与家庭发生矛盾时必看,劳教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必看。

当然,理解,尊重,关心劳教人员是从人性的一个侧面来考虑的,切不可因之而出现“妥协执法”现象,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与理解、尊重、关心劳教人员是教育改造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一起抓,做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促进劳教场所的安全稳定,以不断提升劳教场所的教育改造质量。

本文作者: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邮政编码:646000

投稿日期:20__年9月7日

第2篇

(一)、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贯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渗透了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封信是在儿子初上大学时写的,也是他给儿子写的第一封信。他由信中告知托人给儿子送面包一事教育儿子要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信中说:“儿子,你不要忘了,面包这个最起码的生活物资。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说面包是神圣的,愿面包的神圣永远伴随你一生吧!你要记住,你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获得这几片面包是多么来之不易!不要忘记你的爷爷奥梅里柯·苏霍姆林是一个农奴,他是受扶着篱笆死在庄稼地里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此时此刻当你学习的时候,有人正在劳动,正在为你提供生活资料。即使你学完了,当上了老师,也不能忘记这块面包。面包——这是人类的劳动,是未来的希望,它永远是衡量你和你的子女们的良心的一个尺度。”

这段话让我思考了很多。首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接受着科学的教育,知道要热爱劳动。但我所接受过的全部的劳动教育对我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一段话这么贴切,这么深刻。读过这些话,我立刻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想到学习的机会很珍贵,它是父母辛苦劳动,为我提供物资和生活资料而得来的。以前,每次收到父母打到卡里的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去买早就想吃的美食或添置几件衣服。而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写的那样,想到父母为了这些钱而付出的辛苦劳动。我把给我的钱和学习的机会,这些父母辛苦劳动的所得看作理所当然。因此,我没有好好利用大学时光。转眼大四毕业在即,面对招聘会上众多的竞争者,我没有自信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时候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感慨自己忘了本,感慨如果早点读到这封信该多好。时刻怀着对父母的感激,怀着对大学时光的珍惜,这样度过大学四年的我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不是抱怨学校没有告诉我这些道理,而是感慨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如此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从没有被重视。在我的同学中,收老师喜爱的永远是学习成绩出众的同学,即使他们霸道、孤傲,即使他们在打扫除中对别的同学颐指气使,自己只在一旁观看。老师似乎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缺点。成绩不好,劳动积极的同学只有在劳动时,老师才会想到他们。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他们的劳动不是打扫、植树,而是郊游、逛街、玩游戏。面对他们互相攀比,不爱学习,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学习剥夺了他们童年的自由和快乐。老师们抱怨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中,我感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的学生需要劳动教育,今天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对着课本讲解劳动知识,而是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封信中所说:“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中,寓于熟练的技能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那么他就会努力使他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中包含某种美好的东西。”

在他的第五封信中,对于儿子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无线电物理学专业他表示祝贺。同时,他说:“人的志向不是某个人强加给他的。假如在中学时代,你不是从二年级就开始钻研收音机示意图,如果不付出劳动,那么你未必能形成这种志向。志向是成为天才的幼苗。经过勤劳的双手的精心培育,在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粗壮的大树。不付出辛勤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的幼苗也会连根枯死。”他通过这些话让儿子体会到过去的努力钻研造就了自己今天的兴趣和志向。同时激励儿子,选择了无线电物理学专业后还要继续努力,志向的幼苗才能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劳动可以造就理想,理想是在劳动中实现的。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许三多”热。草根阶层许三多的成功受到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剧中很多经典台词让观众警醒。“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这句台词强调要得到想要的,就要做到,要行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到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从小就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根本不理解这些与我们吃饭、穿衣、上学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我们有理想,那就是期末考试达到80分,那就是英语过四、六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是为了考试。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对着课本,听着讲解就解决。我们应该怎样寻找自己的理想?劳动,在劳动中寻找理想。让学生通过劳动找到理想。今天的学生应该参加劳动,今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劳动。

(二)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他指出,共产主义思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的、纯洁的、美好的愿望的源泉。如果学生内心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的,那么,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身与生活。

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并不是描绘虚幻的美好境界。他在第一封信中说:“我不相信那种权且称为巧克力式的共产主义。说什么一切物质财富都极为丰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充分的供应,似乎只要一挥手就什么都有了,任何东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得把手磨出茧子,也得有许多不眠的夜晚。而最主要的,人们永远保持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人的尊严。人们将永远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食物。”

第3篇

论文摘要:外来劳务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正在得到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及企业也正在为外来劳务工提供越来越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功效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择工作满意度作为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并通过在珠三角地区实施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证估测.以定量方法来揭示加强外来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这一论断得到了社会公认.而提高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发展教育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有直接联系.文化水平越高.越易于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越易于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有利于生产。与正规教育一样。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被认为是增加高技能员工供给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层面而言.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另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高技能员工的供给状况与经济保持全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特点与学校全日制正规教育相比,继续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而言.继续教育.特别是由企业资助的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从而稳定企业生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资助的再教育与员工的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0.150这一微观层面的效应经宏观放大以后.其结果就必然是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总收人的增加,其表现就是实际GDP的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最新认识.这些论述无疑也适用于继续教育等其它形式.全面概括了继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其所特有的社会功效与历史地位。

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外来劳务工平均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起着连接城乡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活跃群体由于其特有的流动性以及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腱是极为重要的。

报告将重点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在企业微观层面的社会功效。选取“:工作满意度”作为微观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而工作满意度员工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冈此.任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闲索其最终都将影响到绎济社会的发展.即在研究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时.呵以将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济发展状况视作基奉等同的概念。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分布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外来劳务工的继续教育问题。调查采用了访谈与问卷渊查相结台的方法其中对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人力资源方晡负责人采用了访谈形式.对外来劳务供采用的:是问卷凋查的形式。

问卷调查在珠三角地选择了深圳市、顺德市、巾山市作为调查城市。共汁发放卷l200份,回收有效问卷l138份.回收率94、8%。同时.课题组也在长蔓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四城市进行对照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叫收375份.旧收率93.75%。在此报告中,所有的统汁分析若无特殊说明,都采用的是珠角样本。长三角样本仅作为对照珠三角地区所州收的调套巷样本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

三、实证分析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外来劳务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二、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通过影响外来劳务:收人水平而间接作用于其工作满意度。并且,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将加以耦合.以更好地实现对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工作满意度相瓦关系的实证估测。

(一)变量设定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问卷调查信息设定如下变量,并定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二)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向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即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或通过其它变量(如收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现对直接影响作实征分析如下。

以继续教育获得性为自变龋.作满意度为因变艇.进行酬归分析结果如表3。

模型一、二的“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并均能通过碌著性检验。说明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显蔷的正相关关系。即继续教育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外-米劳务工的]一作满意度这两个州归模型衡量了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

对模型—(935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直接影响是:普的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IF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30.89%.而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19.3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足足有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直接相关性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继续教育的获得将提高外来劳务的职业技能.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产生成就感.这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同。其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将很可能使其比未获得过教育的员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并在这种比较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按照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当一个人在与别人比较产生不平等的感觉时(这个不平等既可以是感觉自己受剥夺.也可以是感觉自己额外得益),就会产生改变行为的激励。一般来说,人都是希望保持额外得益而避免受剥夺。因此,感受到优越感的外来劳务工将会改变行为以保持这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的取得是源自其工作成果.这就必然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其结果是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再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增加了外来劳务工的职业技能,这也就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增加了其就业概率。也就是说.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为外来劳务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更加心仪的工作.这同样将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无论那种解释.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供给机制,提高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及程度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一一以收入为中介变量

继续教育除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效应以外.还将通过其它巾介变量对继续教育产生间接影响此处我们选择收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继续教育通过收入这一巾介变量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影响。

1.继续教育获得性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及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

模型一、二的因变量的系数项均大于零.并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以模型一中的935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结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其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为40.20%.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重为21.68%,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8.52%在2000元一5000元这一高收入等级上.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17.03%.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4.90%.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

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性应该来说是显而易见,并得到公认的从人力资本角度而言,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增加其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高,存相同时间内生产率就高。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此将增加,收入增加。而且,按照Ba1"1"0(1991)的定义,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式巾s表示受教育年限,η(t,s)为第工年接受教育年限为s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因此.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也将提高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这在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规模增大时将表现得更加显著。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结果是社会总产出增加,在收入分配份额不变的条件下.外来劳务工的个人收入也将因为总体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从一般情况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越高.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较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整体工资水平较低.收入高峰持续的时问很短。这些闪索综合的必然结果就是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

2.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对工作满意度变量与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模型一中收入提高一个等级.满意度将提高约0.21个等级:模型二中收入每变动一个等级.满意度也将同向变动约0.23个等级。即收入水平的提升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对两个变量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可以得出同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诠释是在收入为2000—5000元这一等级.与2000元以下的各等级相比.外来劳务工丁作满意度随收入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

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作用在理论上是可以得到较好的论证的。托达罗法则表明.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流入地区与流出地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肌自身的需求.完成动机所确定的目标。既然谋取更高收入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收入的提高也就必然是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需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收入的提高必然跟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火系。这一结论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动劳动力.即适用于一切外来劳务工。

3.间接影响的小结

前面我们分析了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论是继续教育与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继续教育对收入存在较大的正向作用分析I,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论是收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问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对丁作满意度存在大的正向作用..综合这两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收入为中间变量.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间接作用。

(四)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间接作用与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作用之间是不相关的。并且假设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问接影响的两阶段是符合乘数法则的.即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介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作用是继续教育对收入的作用与收入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乘积。由此建立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综合作用模型如图2。

综合模型中的数字代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其中。各实线或虚线上方的数字是模型一的结果.下方是模型二的结果。虚线代表将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间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按乘数法则进行化算后等价通路是最下方的两条实线组成的支路的等效替代虚线上、下方的数据是分析结果.计算方法是将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的回归系数与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相乘得到。

由综合模型可以看出.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是呈正向作用的,其作用效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1442。0.1116(模型一)或0.1159,0.0734(模型二)。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可能还存在的中间变量的间接作用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总产出.促进企业和谐生产。根据一般的判断.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模型中.其它变量的影响都是比较少的.不大可能导致继续教育对7.12作满意度的影响变为负向作用。因此,除极端情况外,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启示

第4篇

【关键词】勤工俭学 品德教育

Work-study programme is the best chance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on students

Guo Yu

【Abstract】Launching the work-study programme activity not only can carry through th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but also can increase some income for the school and offset the de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 outlay.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it can carry through th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on student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 the function of which can not be measured.

【Keywords】Work-study programm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一年一度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中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通过几年的勤工俭学活动,认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能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又能为学校增加一定的收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历程打下坚实基础,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勤工俭学活动有以下几方面可取之处:

1.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劳动活动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对学生能进行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劳动教育中,为了完成和达到一定的劳动任务,师生总是想方设法要赛过别的班,总是不甘落后,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互帮互助,体质强的帮弱的,男同学帮女同学,小组互帮,班级之间的互相帮助,教师帮学生,学生关心老师,人人互相帮扶,互相进步,促进了班级的和谐。通过劳动教育,加深了师生情谊,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良好的品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德立国和促进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3.体验劳动的艰辛,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农村学校,学校结合农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家人共同参加劳动,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流一样的汗,从而使学生从小就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增强了对父母的爱和崇敬之情;同时在劳动之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交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感受体验到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体会到在教室里学习的幸福,感谢社会给予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自小树立感恩之心,热爱祖国,回报社会,孝敬师长。

第5篇

【关键词】 学校美育 教学过程的美育 教师形象的美育 校园环境的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3-01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文学诸科目及课外作业与课外活动,既以相关“艺术”知识、技能及教学内容,却直接赋予美育任务。此外,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学校环境的美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总之,学校美育的贯彻与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中的各因素,因地制宜,有系统、有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同时也应注意人文环境对美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积极引导。

1 教学过程的美育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五育的一方面,渗透其他四育之中,与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1 德育中的美育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也就是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们善的觉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美的陶冶,使人有美的情操,由于美育与德育是直接关系到人的情感与品德的教育,所以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共同性。

美归根到底离不开善,完善才有美。美以善为前提,也决定了一切审美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为了培养与激发人们善的情感,使个体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格。

1.2 智育中的美育

智育对美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美育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准备,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智力结构。人们赞美青松的挺拔、大海的壮阔,高山的雄伟等等,固然这些自然美是客观的存在,同时也是结合着人自身的知识经验,对美的一种体会。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思想情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用激情去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有助天学生的成长。

1.3 音乐体育中的美育

音乐教学大纲的第一句话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在美的旋律中获得知识,逐渐扩大知识领域,在美的享受中达到娱乐的目的。音乐课上要给学生的美的享受,要进行美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演唱表演,达到创造美、欣赏美、鉴赏美。

对于体育,大家往往只重视它的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而忽略它在美的教育方面的意义,实际上学校体育中的美育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学校体育中的美育,从而获得的自然形体美,其次,体现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美的教育,即大家的通常所说的心灵美。

1.4 劳育中的美育

劳动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作用,是最伟大的美育,因为唯有凭借劳动实践,才能创造审美,审美文体,丰富人的主观感觉和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这就决定了美育只有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着眼于培养人热爱劳动的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从根本上造就人,高尔基认为:“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要成为一种审美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劳动强度,让劳动者感受劳动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生活的乐趣,创造有效的劳动价值.只有把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鼓舞人和教育人的目的,这样的劳动实践也才会更有意义。

2 教师形象的美育

教师的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形象主要是由教师的品德、气质与风度等所构成。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影响则更大,对教师品德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光明正大、博爱宽厚、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美的人格,首先自己要有美的人格。对教师的气质,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稳重、勤奋和秘人为善。要求应该给人一种大方、庄重、整治、亲切之美感。教师的风度也表现在表达能力方面。教师的表达不仅应注意语言准确、深刻,表情动作要恰到好处,而且书写、图画也要讲究清晰、美观。

由此可见,教育形象的美育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美好的形象给学生以活生生的榜样,另一方面,正由于学生受其感染,所教内容就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使教学效果更好。

3 校园环境的美育

学校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课程,即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另一是潜性课程,就是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起到直接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利用环境进行陶冶教育,应视为一种经常的重要的手段。陶冶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教育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作用,才能实现。所以,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对生学习的自觉性,对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6篇

(一)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填鸭式教育,即通过讲事实和摆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素质。艺术教育则恰恰与之相反,即可以借助艺术这种媒介将道德素质教育中的说理性的内容和道理用简洁、明朗、生动的方式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够导致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后收到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如对于爱情的忠贞这一素质教育的讲授,若是单纯的摆道理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是,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为了救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宁愿用舍弃自己生命的方法来诠释伟大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这就一下子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及印象深刻了。艺术教育通过这种自由的方式,不仅使接受者将原本概念化的东西明朗化,也使受教育者很快收到了学习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

众所周知,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机能,右脑具有形象机能。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升学而考虑只是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则忽视了美育等方面的传授,因此导致学生的左脑得到了开发而忽略了右脑的开发。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媒介,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美的事物,从使人们的审美境界得以提高,这对于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艺术教育含有许多科学文化内容,比如有关历史的、哲学的、语言的等等。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等。艺术教育利用艺术这种媒介,将一系列社会知识生动具体的传授给受教育者,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三)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比如常常倾听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种慢性疾病等。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接触音乐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蠕动产生有利作用,进而促使人身心健康。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能够影响着身体素质教育。例如,在观看芭蕾舞、艺术体操表演时,观察者往往会注意到表演者的体态、动作、步伐等显示出的优美感,进而会主动学习这种有教养的行为,这必然会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提高人们的素质。例如,一个从来不会画画的人不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的审美韵味,但是开始学画后经过施教者的讲解和引导,往往能够感知到这种形式美。

二、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一)陶冶丰富情操,培养完满人格,提升道德素质

由于艺术教育是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侧重于意象对心灵的净化,所以说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满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而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感和培养完善的人。

1.艺术教育借助艺术媒介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艺术教育中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是借助艺术这种媒介的,因而艺术教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以情感人”。艺术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的时候,因为有了深厚的情感作为基础,所以能够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厌恶丑恶,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塑造。比如,当学生在欣赏《自由引导人民》这幅油画时体会到艺术家带给自己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使学生在这种艺术情境中陶冶了丰富的情感,提升了道德素质。

2.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家本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艺术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不仅仅要借助艺术这种媒介,艺术家的高尚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心灵的净化产生影响。肖邦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为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在音乐创作中,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痛,只知道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对和平的追求,对战争的鞭挞,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二)开拓学生视野,沟通多元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艺术品这种媒介,留下了他们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因此,借助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形象的接触到除了本国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生活,从而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增强合作能力。比如,明清时期是小说史的繁荣时期,这些小说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想到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的广阔;对古罗马文化时期的建筑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也可了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不同,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艺术教育有利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

不论是在听一首优美的旋律,还是在欣赏一幅名画,都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尝试了解艺术的门类、风格等,也需要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知识。艺术教育往往就是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传达自己学到的不论是风俗、社会还是历史方面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传播。

(三)增强人的体魄,洗涤心灵创伤,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不仅仅包括体能教育,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教育。

1.艺术教育与体能教育

体能教育就是指增强人的体魄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修养、强健体魄。通过学习艺术教育中的体态的优美,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强健体魄。像专业的京剧表演者,他们学习京剧身段,不仅通过优美的动作、灵巧的身姿来达到动作没、造型美的要求,也可以使他们在自然生活中养成优美体态,让人们一看就充满着一种别样的精气神,当然通过锻炼身段,也可以帮着他们强健体魄。

2.艺术教育与心理层面的教育

心理层面的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例如,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可以让自己融入歌曲之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统统抛开,可以在艺术情境中得到解脱。艺术家的坚强表现也能够帮助意志低沉的人走出困境,使心灵得到洗涤。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凭借这顽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感悟创作的。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人们会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同时感受到贝多芬坚强意志带来的震撼,从而使自己鼓起勇气走出困境,变得更富有进取精神。

(四)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

艺术品是艺术家按照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反之,人们又能从艺术品上受到审美能力的教育,因此会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一般地讲,观赏艺术品的数量越多,就越能够积累欣赏艺术品的能力,越能够培养艺术素养。因此说,多欣赏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最具典型的艺术品,有利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欣赏情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的一样,艺术教育能带给人以高尚的影响,通过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大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从而使得学生自己觉得的完成审美境界的塑造”。

(五)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

艺术教育能够给予受教育者一种审美能力,将这种审美能力融入到劳动素质中,对于改善劳动素质的质量和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融入生产劳动之中,可以调节生产者的情绪,是生产者的心情明朗,有利于劳动者对劳动技术的把握,有利于创新能力的产生,有利于技术的艺术化,有利于将劳动技术活动引上自由发展的道路。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

三、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带动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业余爱好者在画画时总是在画布上罗列出一个个的细节,而专业的画家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画面的整体关系,在这个大关系的带动下才精心勾勒出细枝末节。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有着相通之处,因此说,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起着带动作用。例如,要想通过一件艺术品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就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完满的人格,很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接受完美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的创作者怎么能够创作出一件令别人启迪心灵的作品。再比如,一件件创作出来的雕花桌椅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艺术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的紧密结合,但是创作者若没有扎实的技能和高超的技术,没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又怎么能够将头脑中关于艺术的想象变为现实。因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对于艺术教育有带动作用。

四、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能代替素质教育。比如说有一些学校仅仅开设了诸如美术、音乐一样的艺术课程就认为是进行了素质教育,这种随随便便用兴趣班来搪塞素质教育的做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开设兴趣班只是进行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一面,并不能真正地做到实现素质教育。

(二)实施上的不足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有一些高中学校因为升学率的原因,甚至都没有开设艺术欣赏课;某些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事实都显示出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归结起来就是:没有高水平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统一;教学设施不健全等。

五、加强艺术教育,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大胆的探索,改善教育模式,真正达到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要加强艺术教师的素质水平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艺术教师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为了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学校也可以聘用一些兼职讲师来进行讲授艺术教育课程,使人尽其才。另外,教师的年轻化,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学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教材有利于艺术知识的传播,它们是艺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指导着艺术教育,从而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积极改善教学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差,那么就会阻碍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学校多添加一些图书资料,多为学生放映一些录像带、幻灯片等,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有利于艺术教育的进行,进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培养。

第7篇

一、生命教育内涵

纵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含义有系统的阐述。刘翠花等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2]。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3]许世平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生命教育的含义上,诸学者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大致上可以得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泰戈尔曾经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这是生命教育最好诠释。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1.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智育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5]。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人的智能的发展,美好心性的培养以及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增加。这样的教育目标为我们探索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逻辑中,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的知识,必须深入理解它,而要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6]。关于个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很高兴沃洛佳的母亲对我讲,这个十岁的少年沉思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读书,好像有什么东西使他情绪激动。我劝他的母亲说:‘不要破坏他的这种情绪,不要对你的儿子说去找你的同学解解闷吧。这是他在进行自我教育,是学校里获得的精神上的弹药在起作用。’阅读一本好书,阅读一本激动人心的书,或者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精神活动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7]。”

苏霍姆林斯基还很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对现行课程中所包蕴的生命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8]。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一切适合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利用科学的原理使学生明白生命过程的始终和延续,理解在人的一生中,人是要死的,但是整个人类却是永存的。生命教育的实施贯穿在教与学的始终,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9]。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多多地体会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并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他非常注重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并认为道德情感主要从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培养学生细腻地体察感受人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倾心于道德教育实践,认为道德教育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细腻的感情,使学生对一切不幸和痛苦充满敏感和同情,并有义务感去帮助人,克服困难,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就会对幸福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和满足。为了使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学校教育应培养孩子关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激励孩子去关心人,首先是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在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里为亲人种一棵苹果树,并精心照料,等果子成熟的时候献给自己的亲人,如果孩子觉得这是最快乐的时刻,那么道德价值就已经灌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了。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第8篇

关键词:生活课堂 教材创新 师生互动

品德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鲁洁教授曾说:“如果将这门课程的性质作为一种过程性的以儿童为主体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纯真的孩子很“善良”、很“训练有素”,课堂上竭力“配合”老师,口头教条头头是道,却未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陶行知老人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回归生活而非空洞的说教,需要真实的生活而非熟视无睹的大道理,需要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而非带着思想去寻找典型。

一、在教材创新中构建生活课堂

由于教材叙述生活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对琐碎的生活事件提升概括,往往比真实的生活要抽象。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儿童的,祖国疆域辽阔却区域鲜明,所以我们需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贴近自己地区孩子生活的人和事,把教材中抽象化的内容细节化、情节化,努力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与自己课堂的孩子匹配。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在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材。

1.用生活事实激活生活课堂

德育主要是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问题,但如果我们靠说教,学生会感觉到你在教育他,即使苦口婆心,也很难让他产生坚信的感受,我们品德的教育应该是“无痕”才能打动人。生活事实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能拨动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和抓住身边的事实,那品德课堂能有效回归生活。

例如我在教《平安回家》时,我举了2010年我们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每50秒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我们一节课不到时间就会有一个人在交通事故中死去,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生就有4000多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当学生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时,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音,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啊!生活的数据,比老师苦口婆心更能使学生的内心烙下“注意交通安全”的种子。

2.用生活镜头创设生活课堂

课文的插图,教材的例子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经常通过拍摄学生的镜头,感受零距离的教育。例如我在教《我劳动,我快乐》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孩子没有学校外的劳动经历,他们缺少劳动体验。“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劳动场面天天可以看到,天天可以做到,但学生却熟视无睹,没有形成清晰的意识,没有“主人”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活用教材,摄取生活镜头,用生活镜头来观察劳动,用真实的镜头来唤起学生劳动体验。我用数码摄像机拍自己班的同学参加街头公益劳动的情景,拍街头群众客观评价孩子劳动的语言,熟悉的生活情景,是最好的教材,镜头从感性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了共鸣,拉近课课堂,使课堂回归了生活。

3.用多媒体营造出有感染力的生活课程

品德教育应该是一朵浪花推动另一朵浪花,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在品德课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时,在课的结尾处,我播放《劳动最光荣》,屏幕中缓缓出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场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动情,一边明理,情理交融,把大家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生活课堂

新课标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生活的课堂。

1.活动化的形式,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课堂,老师不再仅仅依靠直接讲授来进行教学,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录音机”,活动化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观察、调查、讨论、操作、游戏、欣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学习社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人或环境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实现德育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考虑到我们学校处在一级公路边,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上下学都要横穿马路,于是我就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把生活中的马路请进课堂。我在教室中间画了双向车道、非机动车道、斑马线,安排了几个同学扮演卡车、轿车、骑自行车的人。上课的时候请平时回家横穿马路的同学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其他同学当小交警。然后小交警当场亮黄牌(警告)或者绿牌(表扬),并说说这样亮牌的原因。最后每个小组轮流过马路,其他组亮牌开展小组竞赛。课后,有的老师说为了上这节课画人行道、车道多么麻烦,不值得。我说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马路,学生才能深深体会到“一等二看三通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横穿马路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掌握横穿马路的实际技能。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实际最生活的平安回家的知识。所以虽然课前准备麻烦一点,但我却乐此不疲。

2.体验性的学习,生活化的感受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者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获得感知认识,提升对生活或社会的认识。由于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弹性大,这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们品德教师应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品德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方式和方法,创设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生活,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创设学生劳动的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劳动最光荣》和社会对劳动者表彰的画面,体验劳动的光荣。这样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将德育知识融入了生活、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有意义的升华和自己价值的体验。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共鸣,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美育 职业素质教育 促进作用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着眼于社会全体人员身心的全面发展。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通过五育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五育中,美育是最有活力、最具渗透性的因素,对整个职业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通常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2.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美育书简》最初是席勒于1793年2月至次年七月写给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谦关于对人进行美感教育的信,于1975年正式发表。席勒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育的思想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活动中,在西方,它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开展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乐”就是美育,古雅典也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弟子多方面的技能,孔子自己也是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把艺术教育和美育列为各级学校必备的课程。此后,美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类“异化”现象逐步明显。进入电子时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只培养单向型的实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面临新的选择是,必须“文”、“理”并重,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因此,曾一度被忽视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艺术科学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德、智、体、劳四育的促进上,即美育可以“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在美育的环境中,个体可以抑制感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的高尚人格。使个体在潜在的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高尚情操,即可以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美育是以美的形象和美好事物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个体在感受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意志选择自由。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而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美育在人格完善中有巨大作用,席勒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格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是“不可缺少的桥梁”。

美育正是使主体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个人欲念和功利,使人高尚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发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旅游观光等都能活跃大脑左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美育通过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就不值得去了解。”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3.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助健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转引自《艺术美育》,第1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消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健与美高度融合的美,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感染。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按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李宁练体操时,曾专心练画,后来他谈到在练画中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对他的体操训练有很大启发。

4.美育对劳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劳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劳动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劳动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认识劳动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可起到以美益劳的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劳动过多地带有了功利性、强制性和刻板性。怎样改变这一缺陷,使劳动恢复本来的面貌呢?美育有着美化劳动的特殊功能。美育可引导学生摆脱劳动中的功利主义,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劳动更体现出审美价值。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以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美育的促进作用?笔者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开设美的课程。

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要精选,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建设美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人的素质也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高尚品德的学生,都是美的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应是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3.营造美的氛围。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演讲、开展大团日等活动,以及组织旅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美育形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使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卫编.美育学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10篇

一、教师幸福的表现

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不会有教师的幸福。因此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的劳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享受的统一。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要体验幸福就必须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宏观而言,教师因其劳动的育人功能而造就人才,从而使政治更民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丰富,社会更进步;中观而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知识丰富,能力提高,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微观而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处理教材上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所教课程的内容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而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对现场的具体情景随时调节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和理想,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因而倍感精神上的满足。

第二,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依存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活条件,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然,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即使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并不幸福。正如罗素所说:“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既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更需要内在条件,而内在条件才是幸福的主要条件。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精神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内因。当代教师因其职业待遇的福利性,所以物质生活有了相当的保障。随着人们成就价值的多元化,金钱收入的多寡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和社会地位的惟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加之教师待遇比较稳定,风险波动小,除工资之外还有带薪休假等福利,故仍为一些人士所青睐,真可谓,乐在其中。同时教师在劳动中,因形象性的示范表演,人格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灵机一动”的临场创造性发挥,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学生而言,享受知识的雨露滋润,体验情感的愉悦兴奋,领会哲理的深刻寓意;于教师而言,因教学目标的实现,育人任务的完成,教师自然乐在其中了。

第三,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统一。教师个人的幸福总是与学生集体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自尊的树立、荣誉的获得、地位的确立、能力的实践,无不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启蒙着学生的知识,开启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心灵,监护着学生的健康,为学生幸福的未来做着最平凡、最艰辛的铺垫。可见,教师是既创造着自己的幸福也培育着学生幸福的人。

二、教师幸福的艰难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会经历各种曲折,经过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教师在其间进行精雕细刻的工作,使学生良好的品格渐臻于成熟。因而教师的幸福是与教师尊重知识、热爱学生、忠于祖国等具体的情操相联系的,实际上体现着教师个人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追求。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必须要克服以下的困难:

第一,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人所共知,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正在成长的人,具有多变性、发展性、可塑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只有深入具体地了解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享受教育的快乐。

第二,教师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它的价值是通过受教育者本人所做的贡献显示出来的,教师的劳动贡献则隐含其中。教师的劳动是为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奠基的,教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使学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

第三,教师劳动过程的平凡性和奉献性。教师的劳动不仅平凡,同时需要奉献精神。人们常常形象地把他们比做春蚕、蜡烛、粉笔和犁铧,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在一点一点地磨损着自己,在开垦着蒙昧的荒原,播种着知识、文明的种子。教师的工作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又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勤勤恳恳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琐琐碎碎的辛劳,年复一年的开拓。

三、教师幸福的实现

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教师的任务在于把人类的文化精华传递给下一代。教师在这一精神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那么他便心情舒畅,自信倍增,教师如何达到教育过程中这一幸福的境界呢?

第一,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关键。教师以报效祖国的目的投身教育,以爱国的赤诚将自己的才智奉献于教育事业,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培育英才,不计得失,不怕艰苦。教师要树立为教育献身的信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以鞠躬尽瘁的热诚爱岗敬业。

第二,严谨治学、刻苦专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根本。《学记》有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业务功底。科学求真,人文至善,真善均蕴含着美。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循循善诱的教学,定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学效果。教师娴熟、精湛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情趣,而且融洽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饱满的学习热情也使教师深感满足,无比享受。因此,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第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因此,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学生人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还应关心全体学生,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做到严格要求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古代教育家有言:“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马克思也曾深情地赞美教师:“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负重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因此,对于献身教育、精通业务、深爱学生的教师而言,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师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师工作最圆满的酬劳,教师工作对他们而言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因教育而快乐着,因工作而享受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次林著.幸福教育论.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3]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许梦瀛.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5]王惠来.生命视野下的教师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7(5)

[6]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教师教育研究.2006(5)

第11篇

关键词: 音乐 幼儿 感恩教育

音乐活动是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轻盈明快的节奏诱发儿童的美感,给儿童以美的享受,使幼儿在美的熏陶中精神焕发、情操高尚,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因而,借助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更能使孩子在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萌发感恩长辈、关爱同伴的积极情感。

那么,怎样在音乐活动中有效渗透感恩教育呢?

一、在教材中挖掘感恩素材

很多音乐教材中都蕴涵感恩教育的元素,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幼儿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师长的教育之恩,感念朋友的帮助之恩,感念社会的关爱之恩,感念自然的赋予之恩。有的教材中,感恩元素显而易见,如歌曲《好娃娃》,以情境形式再现了小娃娃为爷爷奶奶搬凳倒茶,被爸爸妈妈夸的场景,幼儿易于理解接受,更乐于表演表达,在学唱过程中感恩之意油然而生。又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以故事形式娓娓道出小乌鸦的感恩之心、反哺之举。而有些教材,虽然没有明显的感恩教育目的,但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挖掘、去收集,就能提炼出其中的感恩因子,用自己深厚的感情、深刻的感悟影响孩子,从而培植出幼儿心中的感恩小苗。如《亲亲》,歌词很简单:“我的小脸像苹果,妈妈你快亲亲我,亲呀亲亲我。老师的脸像苹果,老师我想亲亲你,亲呀亲亲你。”相信细心推敲的老师一定能从后半部分的歌词中发掘出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对老师产生了爱与依恋,而“亲”就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一种朦胧的感恩之心的表现。其余诸如《我上幼儿园》、《让爱住我家》等音乐教材皆是如此。

二、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音乐欣赏、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只要教师在认真解读、挖掘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进去,就能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一)在欣赏中萌发。

组织音乐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蕴涵感恩教育的音乐作品的欣赏、理解,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培养幼儿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如歌曲《劳动最光荣》,赞美了小蜜蜂、小喜鹊的勤劳,批评了小蝴蝶的懒惰,歌曲以鲜明欢快的节奏、清新流畅的曲调和直观、生动的歌词,热情赞扬了勤劳的好品质,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出他们感恩的情感,知道不仅要感恩长辈、老师、同伴,还要尊重劳动、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二)在歌唱中表达。

歌曲有其独特的美,很容易吸引幼儿,在他们的心灵中扎根,并促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行为。教幼儿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诠释歌曲中蕴含的感恩元素,使幼儿在声情并茂中得以熏陶、得以陶冶,从而萌发感恩意识。

教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我用歌词编了一个故事:乌鸦妈妈辛辛苦苦地把小乌鸦养大,但是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没有忘记妈妈的养育之恩,不贪玩耍地为妈妈寻找食物。这样生动的故事情节,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幼儿、感动幼儿,幼儿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感恩妈妈。于是就听到有的孩子说:“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长大后要对妈妈好一些。”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我要给妈妈做好吃的菜,买漂亮的衣服、房子……”接下来的演唱,幼儿自然格外投入,不仅很快学会歌曲,更能从歌声中听到爱与感恩的情感表达。

(三)在律动中模拟。

音乐活动中的律动、歌表演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天性,通过形体动作的表现,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音乐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如《勤快人和懒惰人》,通过生动有趣的律动、歌表演,感受长辈、他人工作的辛苦,以培养幼儿的感恩习惯。又如中班律动《加油干》是一首劳动号子风格的乐曲,乐曲节奏强弱鲜明,表达了劳动时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配上节奏乐器的伴奏后,乐曲更富有生气。活动前,可以先让幼儿参加一些集体劳动,如搬椅子、抬桌子、用水桶拎水等,让幼儿感受和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号子的风格。活动时,通过提问鼓励幼儿创编,如“你想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想为有困难的人做些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编出了:“揉揉肩呀,用力揉呀,咳呦咳呦咳呦,用力揉呀,咳呦。”“洗洗衣呀,用力洗呀,咳呦咳呦咳呦,用力洗呀,咳呦。”在唱唱、编编、做做的过程中,幼儿既能大胆模仿表现,又产生对长辈、同伴等的感恩之情。

(四)在游戏中练就。

游戏是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养成和巩固幼儿感恩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参与、分享、扮演各种角色,协商游戏情节发展,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还能模仿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形成良好的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

如进行《办家家》音乐游戏时,孩子们扮演爸爸妈妈给娃娃喂吃的,给娃娃盖被子,表现得非常有爱心;通过《我是小医生》的音乐游戏,练习遵守公共秩序和为他人着想的行为;通过《邮递员叔叔》的游戏,使幼儿懂得为人民服务的朴素道理。通过这些快乐的音乐游戏,孩子们了解正确的感恩行为,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三、在活动中升华感恩情感

音乐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如果将一次音乐活动比做大海,那感恩就是其中翻腾的浪花,给平静的海面带来无限的生动与感动。

(一)亲子活动,表达感恩。

亲子音乐会是家园亲子活动的一种新形式,通过邀请家长参与音乐表演,如老小对唱,与父母同演、与老师同庆等形式,增进幼儿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情感,表达幼儿对长辈、父母、老师的一份感恩。如妇女节时组织一次母子音乐会,邀请妈妈们一起参与,在活动中让妈妈和幼儿一起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合演《小兔乖乖》音乐剧、与老师齐舞《老师老师我爱你》等,这些精心选择的节目在家长的积极参与下,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妈妈、对老师的爱与感恩。

(二)文艺汇演,传递感恩。

每年幼儿园都会精心准备一些文艺节目,组织幼儿进行“六一”汇演或毕业汇演,有歌表演、独唱、乐器演奏等,内容多样、节目丰富、感恩主题鲜明,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热情。精彩的节目不仅在幼儿园演出,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更多人送去一份真诚的感恩。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贡献;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102-02

通过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我们发现,他们中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大大高于没有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其中大部分培训经历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不少企业对员工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并且重视对员工进行思想观念教育,部分企业还开展人性化培训,企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渠道。

一、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基本做法

(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员工培训

我们的调查对象新大地集团,是一家有330名员工的餐饮民营企业,其中260多名员工来自农村,占80%。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制定详细培训计划,组织专门培训教材。针对不同工种开展培训,比如对服务员主要是服务常识和基本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正定县国豪集团是一家集宾馆、餐饮、建筑、物业、零售商业等多业融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各部门分别制定实施培训计划,进行各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河北三益公司是一家建筑企业,来自城乡的职工比例为2:8。他们对一般员工的培训有录像带培训、现场培训和员工手册等方式。同时还分季度选派技术工人到劳务市场进行培训,使一些技术工人拿到技术工人等级证书。调查走访的其他企业也有不同形式的培训。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数企业结合适用期进行培训,适用期满,能够独立适应工作以后,培训就会减少。

(二)重视员工进行思想观念教育

服务业企业普遍重视企业形象,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正定县国豪集团和新大地集团都做了大量工作。新大地集团为了打造企业精神,他们还组织员工观看《没有任何借口》、《海尔——中国造》等管理光盘,使员工受到教育,受到员工的欢迎。他们从“为人类创造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口号,倡导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对员工进行熏陶感染,提高企业凝聚力。正定县国豪集团结合岗位竞聘,使员工能者上,庸者下,给大家一个平等的起点,激励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三)一些企业开展人性化培训

石太高速公路石家庄服务区开展的一系列培训都带有很强的人性化色彩。一是通过技能培训对新招来农村的女青年进行心理素质培训,使她们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二是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他们教育员工孝敬父母,关心尊重朋友、团结同事。三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四是员工出现伤病或家中出现困难时,企业负责人进行“家访”,使员工感到企业的温暖。

二、企业在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的贡献

(一)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通过企业的培训,使转移农村劳动力初步完成由农民向其它行业员工的转换。调查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受培训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和受培训的平均水平。农村外出劳动力中的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应比例。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各类培训的增加,受教育年限提高的速度也比较快。可以较清楚地看出农村外出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与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和是否受过培训是正相关的。

(二)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独立创业能力

一些企业的一般员工在企业的培养下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逐步成长为管理层人员。建筑业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绝大多数来自建筑队伍之中,由工人成长起来;新大地等餐饮业一部分中层管理者来自农村员工;石太高速公路石家庄服务区100%的中层管理者来自农村员工。从管理层跳槽的员工,他们中多数是到更大的企业去谋求发展,或是独立创业,说明企业已经成为培养管理者的摇篮,当然也培养了大批来自农村的管理者。

三、企业培训员工的局限性

企业的培训必然是出于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盈利需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存在一些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也是需要加强管理和调整的。

(一)重劳动纪律培训,轻技能培训

为了生产的安全,也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企业一般都有很强的劳动纪律。特别是转移劳动力素质和习惯的原因,对纪律认识不到位,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较差时,企业往往花较大气力抓劳动纪律,甚至不惜采取罚款、扣钱等强制性办法。缺乏思想认识方面的启发引导和有计划的技能培训,使员工感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之有些管理人员态度粗暴,员工接受起来心情不愉快,甚至抵触情绪很大,造成劳资矛盾。有些行业的技能看似很简单,也需要进行培训。特别是用在凝聚员工感情和提高员工素质方面的付出,企业方面会得到成倍的回报,而这些常常被一些企业忽视。建筑业的培训基本上是以劳动纪律为主,尽管纪律培训也是培训,但员工学到的技能比较少,所以有的员工不认为是培训。建筑业工人认为自己接受过培训的只有47.34%。而企业方认为100%进行了培训。

(二)重具体技术培训,轻素质培养

一些企业只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培训,而在员工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不太重视,更不愿投入。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过程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需要投入的。多数企业的出发点只能是为用而培养,不大可能太多考虑社会和员工个人的需要,如果培养成本过高,企业可以采取辞旧换新的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企业永恒的标准,即使是对人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培养对提高人的技能只能是具体的,初始化的,局部的,甚至是临时性的。而那些长期性的培养工作需要依靠社会和政府来做。

(三)重责任意识强化,轻权利意识引导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员工对法律感兴趣,但没有一家企业希望我们搞法律方面的培训。由于我们的调查是在企业负责人的协助下进行的,问卷中虽有人反映受老板气,扣钱,不按时发工资等问题,但只是少数人这样填写,没有统计学意义。社会上因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受侵犯而求告无门而致使群体闹事屡有发生的情况,可以充分说明,企业的培训重视强调员工责任,轻视员工维权意识和维权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