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核心内涵

茶文化核心内涵

时间:2023-07-10 17:3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核心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文化核心内涵

第1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2篇

关键词:德育;高职茶艺教学;影响

迄今为止,茶艺课程已被普遍的引入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成为了高职生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程。茶艺教学的内容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茶艺教学的基本组成内容,而德育却是决定茶艺教学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茶艺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出现的,自其形成之初,就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被引入高职课堂也正是由于其与德育天然而本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德育渗透于茶艺教学的方方面面,更是深刻的影响着茶艺教学的最终成效。本文将在德育与茶艺教学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德育在茶艺教学中的作用,进而解读德育对高职茶艺教学的影响力。

1德育与茶艺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茶艺教学有着本质而深刻的联系,在职高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借由二者之间的联系引入茶艺课程,不仅有利于职高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茶艺教学的发展。茶艺教学与德育二者相辅相承,共同进步,德育是茶艺教学的基础内容,茶艺教学是德育的内容升华。

1.1德育是茶艺教学的基础内容

德育对高职生的学习生涯乃至人生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校内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茶艺是在茶文化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并以泡茶品茶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形式。在茶艺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德教育的影响,因此具有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修习道德的功能[1]。在茶艺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基础内容的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对道德的学习,对心性的培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德育就是茶艺教学的基础内容。另外,由于茶艺本身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原型而衍生出的新文化,自然而然的就具有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就是对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品质的沿袭,这也意味着德育是茶艺教学的基本内容。

1.2茶艺教学是德育的内容升华

茶艺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赏茶乐、泡茶品茶,更重要的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去感召学生,让其了解并学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承中国优良的道德品质[2]。对高职生机进行单纯的品德教育未免过于枯燥乏味,很难达到真正的目的,有了茶艺作为德育的内容载体,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和运用,同时德育也使茶艺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升华,有了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2德育在高职茶艺教学中作用

茶艺教学之所以能走进职高的课堂仅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的,德育在茶艺教学的重要作用,令茶艺课程成为了职高学生的必修课。德育在茶艺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奠定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基础,提升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内涵,甚至也加强了茶艺教学的使用价值。

2.1德育奠定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基础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茶艺一出世即被世人所喜爱和接受。德育奠定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基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的背后往往需要精神内容的支撑,有了精神的支撑,文化就如同有了羽翼丰满的翅膀,能更好地助其飞翔[3]。茶艺教学同样不例外,有着德育为核心的精神基础,做其前行的推进器,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其次,就茶艺教学的发展历程来说,由之前单纯的品茶泡茶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以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必定吸纳了各种精神方面的精髓。德育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灵魂,是历届历代的学子都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茶艺教学以德育为精神基础,更有利于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2.2德育提升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内涵

近几年茶艺教学的发展势态良好,已成为茶文化最完整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渐趋完美。前文述及德育奠定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基础,其实不仅如此,其更是提升了茶艺教学的精神内涵。茶艺教学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实际的茶艺教学中,不仅仅教会了高职生品茶泡茶和关于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建立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更是致力于学生陶冶情操,修习良好的品德。德育在茶艺教学中的融入,提高了茶艺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更为深厚的精神内涵,是茶艺教学在德育的滋养中得到升华,获取更强大的生命力[4]。

2.3德育加强了茶艺教学的使用价值

茶艺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引入高职的课堂,最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其的使用价值。茶艺教学有多重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茶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茶艺教学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德育的影响,使茶艺教学更具有了道德教育的功能,也让与之对应的文化也具有了精神内涵[5]。第二,实践教学在职高院校教学中颇为流行,茶艺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就因此有了实践的场所,并有了传统的文化形式为内容,大大加强的茶艺教学的使用价值。

3德育对高职茶艺教学的影响

茶艺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德育的影响,形成了目前高职校园中出现的以德育为中心的茶艺教学课程。德育对高职茶艺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德育影响着高职茶艺教学的教学成效,被认可度和可行动性。

3.1德育影响着高职茶艺教学的教学成效

茶艺教学之所以能被引进职高的课堂,最主要的因素即是由于其实用性强,内涵深刻,能实现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升。高职生在学习能力、自我认可度上普遍比普高生要低,在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茶艺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获取一些基本的技能,并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获得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念和生活理念。受到德育的影响,茶艺教学有了很大的教学成效,使大批学生在茶艺的学习中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了更大的信心[6]。德育对茶艺教学的教学成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对茶艺教学的补充,使茶艺教学在职高的课堂中越来越重要。

3.2德育影响着高职茶艺教学的被认可度

茶艺在被引入高职课堂之初,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学生及老师仅仅把其当做是一种技能培训,仅仅能培养学生品茶泡茶的能力,对日常的生活毫无作用。但在长期受到德育的影响后,茶艺教学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不仅仅是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更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譬如,在修习茶艺课程以后,大部分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对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文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看到这样的作用及潜力,使职高生及教师开始对茶艺教学重新审视,对德育的影响力开始进行审视。甚至可以说,是德育的影响力使茶艺教学开始被广泛接受,被学校认可,被职高生所运用,德育深刻的影响着职高茶艺教学的被认可度。

3.3德育影响着高职茶艺教学的可行动性

茶艺主要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表演及修身养性只用,很少被运用于高职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认为将茶艺教学引入高职的课堂中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永远也不可能的事。但目前的现状表示,茶艺经过适当的改进和学习之后,可以逐步走进高职的课堂,甚至深刻的影响到高职生的教育和人生。茶艺教学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德育的支撑,正是由于德育对其的影响,使之在高职的课堂中如鱼得水,有了更高的教学成效,更高的认可度,进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德育对茶艺教学的可行性影响主要体现在茶艺教学的深刻内涵上,德育就是茶艺教学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其精神内涵,这二者决定了茶艺教学就算是在课堂上也能达到其应有的教育和教化作用。

4结语

茶艺是茶文化最为精华的内容,是对茶文化传承最为完整的文化形式,茶艺教学在高职课堂中的出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大有裨益,同时德育对茶艺教学的深刻影响,让茶艺教学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德育对茶艺教学的影响使茶艺走进了校园,在职高的课堂中有了一席之地。不得不说,德育对茶艺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希望茶艺教学能凭借德育的影响力使二者都能获得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96-97.

[2]刘佳.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茶艺教学探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v.23;No.8103:153-154.

[3]马冬梅.以茶养智、以茶养性、以茶育德———茶艺教学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科技资讯,2014,v.12;No.38023:243-244.

[4]吴雪美.基于人文素养渗透的职高茶艺教学[J].考试周刊,2011,42:162-163.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融合;相互关系

茶文化是在我国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乃至成熟的一门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被唐朝的文人雅士各相尊崇,最终逐渐在民间和朝廷流行起来。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人文科学,还囊括了茶叶社会科学,所以它是人文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体。在不断发展之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文明程度。茶文化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田间作业时,茶民们常常会即兴创作一些茶歌,因此茶歌和茶艺悄然而生。茶歌作为茶农们的精神食粮,正是茶文化和音乐教育逐步融合的体现。

1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

1.1历史渊源

我国巴蜀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早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之中就提到,巴蜀是最早发现茶叶的地区,随后才有了茶文化的诞生。至今,茶文化已有1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在陆羽《茶经》一书中有详细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的盛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并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的生产史和发展史,更强调的是茶在日常应用中所折射出的人文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茶叶为载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体。音乐,同样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早已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宫乐图》中刻画了一幅身材丰腴饱满的唐朝妇人在饮茶作乐的悠闲景象;周昉在《调琴啜茗图卷》中描绘出了宫廷妇女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她们一边欣赏琴乐,一边品尝茗茶。可见,音乐在茶文化的流行和传播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倘若品茶或者茶艺没有音乐的辅助修饰,那么茶文化的内容将是不完整的。

1.2审美意蕴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形态。一为物质形态,即传统观念上的茶叶、茶具、茶艺、茶歌等。另一种为精神形态,即茶道和茶德。茶艺和茶道分别是茶文化中有形和无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茶艺中传播茶道,在茶道中表现茶艺,这正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内涵,其中茶道为其核心内容。茶道,就是指在品茶过程中反映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陆羽在中国历史上素有“茶圣”之称,他对茶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研究。而品茶之道、饮茶之德的重要性早在他编著的《茶经》中有所强调。茶道精神的核心是思想品德,它强调人的综合素养和精神内涵,反对趋炎附势,倡导真诚友善。茶道的关键在于它引导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观念。而音乐教育是借助节奏和音准来表达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深层次的寓意。在音乐艺术的感染之下,人们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观念上的认同。同时,音乐教育还有着道德感化作用,它能够启发聆听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这与茶道精神是相似的。另外,音乐欣赏有利于人体右脑的开发利用,而右脑直接关乎于人的形象思维。所以音乐教育对锻炼人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而在茶艺表演中,为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其内涵,人们通常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这时,音乐恰好能对茶文化的理解起到补充作用。

2音乐教育与茶文化在发展中的结合

表面上看来,音乐和茶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中两个独立的分支。但在某些情况下,倘若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那么将会给人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茶文化不仅仅单指喝茶看戏,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茶事活动,体悟出茶道和茶德,达到以茶会友、以茶养性的更高境界。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出现是音乐与茶文化首次融合的体现。采茶戏是我国专有的独立的艺术剧种,其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从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中就能看出音乐与茶文化的逐渐融合。例如,《请茶歌》、《采茶舞曲》、《东亭茶宴》等,这些传世名歌都是音乐教育与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碰撞与结合。茶饮在古代就已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娱乐活动,在其中不乏各种乐器的伴奏。从史书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墨士都钟情于以茶会友,以茶助文,同时一旁还会有女子抚琴奏乐。这就说明,音乐教育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营造氛围的同时,又能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

3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相互作用

3.1音乐教育提高茶艺表演者的团队意识

茶艺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借助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形象生动地传播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茶艺表演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乐器演奏,也有采茶戏表演。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对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提出一定的要求。在茶馆品茶时为了渲染出古典文艺的氛围,通常会有背景音乐的点缀或是乐器的演奏。音乐演奏中最为多见的则是古筝,时而又需要琵琶和笛子等辅助。这时就需要演奏者们相互配合,主次分明,以达到统一完美的艺术效果。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音乐教育能够提升茶艺表演者的协调配合能力,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正是茶文化中以茶养性、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3.2音乐教育是茶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

采茶戏是在茶文化演进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深得民众的青睐和喜爱。它的表演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借助滑稽幽默的艺术风格和带有民俗风味的乡音向人们展现茶文化的历史。从中,你可以体验到采茶农们的生活情境,感受到他们坚强、乐观的生活品质。茶艺表演中常常运用到各种肢体动作,特别是托壶旋转和倒茶等。壶水以倾泻之势顺流而出,这样的场景配以“高山流水”的名曲伴奏,为茶艺表演尽添诗情画意。音乐和动作的配合,这样的表演形式在我国艺术文化中是独特且别致的。通过一系列表演,茶艺和音乐能够向外展现出我国礼仪之邦的友好形象,表达人民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伴着经典乐器的演奏,观赏着茶艺表演,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憧憬着古调下曲乐中的人民过着的美好生活。因此,在宁静幽远的氛围下,音乐教育为欣赏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茶文化创造了想象空间,从而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3.3音乐教育有助于放慢品茶者的生活节奏,陶冶情操

品茶的过程是让人身心放松的过程。品味出茶中味道的关键在于静心、修身、养性。茶文化能够带领人们走进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使得人们慢慢品味,细细斟酌生活的味道。伴着音乐,人们会放下以往戒备、小心翼翼的姿态,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音乐和茶文化有着韵律上的相通性,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内容,增加其艺术效果。音乐创造了和谐、宁静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在静谧祥和的琴声中感受着茶叶沁人心脾的清香。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情操,更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和茶文化在共同发展中传承着中国的艺术文化。

3.4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品茗者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音乐和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两者都有着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音乐通常承载着音乐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情怀,可作为他们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因此,音乐教育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饱满的情感。在某些方面,茶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着相似之处。茶歌和茶艺表演是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是茶艺师们辛勤创作的智慧结晶。茶文化同样反映出茶艺师们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所以,音乐和茶文化同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艺术方式,更是人们抒怀的有效途径。它们虽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及展现方式,但两者在精神层次上却完美契合。音乐教育能够丰富茶文化的审美意蕴,同时茶文化又能加强音乐教育的表现张力。通过将音乐教育和茶文化系统结合,有助于提升茶文化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

4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应用

4.1听———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品味出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传播作用。通过鉴赏古典音乐和欣赏现代茶艺表演,人们能够加深两者的认识,并深层次地领悟到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涉及到茶文化知识的相关音乐带入课堂,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形势,教师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变换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鉴赏和解读有关茶文化的音乐。另外,音乐鉴赏是需要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的学科,所以教师不要将自身主观意识强行灌输给学生。教师要锻炼学生自己的发散思维,并为他们创造了解茶文化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方能帮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4.2学———学唱民歌

音乐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而民歌是最能反映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教授学生学唱有关茶文化的民歌,这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经典应用。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不能过于强调现代音乐,而忽略古典传统音乐。采茶歌是能反映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所以教师应将其引入课堂。同时,教师要擅于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通过其形象地展示各种茶艺表演。将音乐和表演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教育对茶文化的作用。鼓励学生学唱民歌是从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上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这样在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能促进文化传播。

4.3用———音乐实践

在上述音乐鉴赏和民歌学唱中,音乐能够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带给人们愉悦轻松的心情。但前两步仅达到对音乐教育和茶文化认识上的加深,尚未落实到实践中去。音乐教育是为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延续,而音乐实践则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其根本目的是将音乐广泛应用于传播茶文化中去,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音乐实践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扩大想象空间,不要受到形象思维的限制,并且引导其将音乐贯穿于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再现具有意义的音乐作品,从而为原始的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学习有关茶文化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再创作时,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并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以便在精神层面上理解与诠释茶文化的真正内涵。

5结语

音乐教育和茶文化在理论上可以说是师出一门,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独自发展,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音乐是茶文化的表现载体,茶文化是音乐的展现方式,两者在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审美意蕴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相似性。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人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茶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鑫.论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1):250-251.

[2]黄玲.传承中的思考———以《蝴蝶歌》为例论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贺州学院学报,2008(2):98-101.

[3]吴铁军.论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发挥[J].福建茶叶,2016(6):391-392.

[4]关剑平.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J].茶叶科学,2008(5):386-390.

第4篇

茶道最早兴于中国。清代《幽梦续影》中朱锡绶先生首篇便评:“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瞿,真嗜菜根者志远。”道出古代文人对中国茶道之体会。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要开展好对茶文化的宣传工作,多举办茶文化的活动,让民众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杭州是我国首次倡导“全民饮茶日”的城市,现在它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杭州还准备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第5篇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采茶音乐;声乐教学;启示影响;素养教学

我国有着丰富而体系的茶文化内容。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还是包含采茶艺术、采茶音乐的精神文化,都是我国茶文化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深化,加上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因此声乐教学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整个教学活动的内涵化和素质化。如果能够将采茶音乐的价值内涵体系化阐述,并将其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实现理想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掌握声乐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1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声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声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应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实质性促进声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结合。但是现阶段声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整个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声乐教学活动将精力和重点更多放在了声乐知识和理论技能的教育上,忽略了对学生掌握必要音乐素质的有效引导。事实上,随着整个教育活动不断发展,尤其是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认知声乐教学活动时,就不能简单的将其看做一门学科教学,应该将其与学生全面培养有效结合起来。虽然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声乐知识教育,但是其关键切入点在于如何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人文素养,这正是目前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所未能认识到的内容。其次,声乐教学活动缺乏完善、全面的素材内容。声乐教学不是普通的学科教学,因此不能用普通学科的教学思路来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注重声乐教学的价值与影响,注重完善教学素材。但是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素材较为单一,既未能有效反映和展现音乐素养知识,同时也未能将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纳入到素质教学体系中来,因此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以采茶音乐为例,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能够将采茶音乐体系化融入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必然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活动的素材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最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效果不佳,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不够。声乐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和理论技能教学,其更多是一门素养教学,因此需要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入手,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声乐学习的价值和兴趣,才能实现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但是现阶段,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老师缺乏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引导,无论是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是学生的创造性,都极不理想。事实上,声乐教学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必须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入手,切实优化和改善声乐教学效果。

2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要求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加上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如今声乐教学作为整个艺术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完善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需要重点做到:首先,要将声乐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结合,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实际上,当前我们在开展任何一门教学活动时,都不能只将其片面的看做一门课程,而应该将其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效结合。只有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体系化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满足声乐教学活动的客观需要。客观的说,传统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最大的问题和不足,就是将声乐教学与素质教学割裂开来。其次,要丰富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素材,无论是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理念,还是声乐教学活动体系的具体内容,都需要结合时展特点和学生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素材是影响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认识声乐教学的特点。同时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应用不断成熟完善,优化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涵,增加教学元素,其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既能满足声乐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全面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效果的素材内容,从应用内容上满足时展和客观教学需求。最后,必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声乐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声乐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素质教育与知识理论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理想效果,从而满足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将学生兴趣和参与性激发放在首位,也是推动当前声乐教学活动改革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客观要求。

3采茶音乐体系内涵分析

采茶音乐是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核心,也是体系化表达和阐述茶叶产地人们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元素。采茶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资源,通过对该艺术形式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人们对采茶活动的美好理解和阐述。因此采茶音乐最大的价值点在于其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了采茶生活,因此采茶音乐具有丰富的生活化气息。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继承茶文化。其次,采茶音乐体系内涵丰富,其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其在形成过程中容纳和包含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内容,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于采茶音乐体系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将帮助我们实质性提升和改善声乐教学效果。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就是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发展,如今采茶音乐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音乐体系,其集中反映了采茶地区的茶文化及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后,采茶音乐体系中,不仅有丰富的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其同时也是对情感价值理念的有效融入。采茶音乐从产生到形成,整个过程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体系化传承,并且是社会生活活动与实际价值理念的体系化融合。正是采茶音乐体系中所具备的情感价值理念元素,能够让我们认识到采茶音乐体系与其他艺术体系之间的有效区别。采茶音乐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情感是该艺术被传承和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其中融入了我国先进完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通过学习和认知采茶音乐,将为学生教育和综合成长提供重要帮助。

4采茶音乐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启发

声乐教学是我国整个艺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声乐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声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就极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通过对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学素材,加上声乐教学与学生素质教学之间融合性不够,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想要有效推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就必须选择合理完善的切入元素。通过对采茶音乐进行体系化分析,其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影响重大。首先,声乐教学活动应该将知识内容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化结合。随着当前素质教学不断开展,如今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是掌握丰富知识和扎实理论技能的人才,其同时也是综合素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无论是艺术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中正是融入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人文内涵,因此其能够为声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引导。其次,声乐教学活动的重点不是声乐知识的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价值内涵,进而实现声乐教学活动目标。一直以来,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声乐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声乐知识的讲述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实效性的有效把控。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该艺术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真实、全面的诠释和表达了采茶人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对声乐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把控和全面完善。最后,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完善创新。一是要注重教学元素的创新,不仅可以使用声乐教学课本开展教学活动,其他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其中,注重多元要素的体系化融入。通过教学元素的创新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二是要充分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客观的讲,随着教学要求不断深化,如今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扩大教学空间,不单单将教学活动限制在课堂上。可与适当融入生活化元素,从根本上提升声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5结语随着现代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发展,如今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体系中,教学素材单一,忽略素养教学与教学活动结合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明显。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今天,只有实施声乐教学改革,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因此融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采茶音乐艺术,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实现声乐教学与人才教育的体系化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大阳.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以及对声乐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张娓.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价值及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5(7):171-172.

[3]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

[4].我国采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举措透析[J].福建茶叶,2016(4):398-399.

第7篇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过程中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造成译文语原文语言表达习惯脱离,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英语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茶艺英语;翻译影响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已经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一个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与表达习惯,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因为中西文化茶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强化专业术语,从语法与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

茶和茶艺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在茶叶还没有通过贸易方式进入英国之前,外国民众对茶叶了解少之又少,伴随着中英贸易进行,红茶与绿茶进入英国,随后饮茶逐渐成为民众一种生活习惯,使茶叶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至今为止,英国民众中每天保持饮茶习惯的达到80%,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各种饮料消费量中茶叶消费量所占比例达到50%,因为英国本身不生产茶叶,所以英国茶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我国茶叶发源地。在具体饮茶习惯上,英国民众喜欢红茶。我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中红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绿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国民众对绿茶认可度有所提升。两个国家之间的饮茶习惯也存在明显区别,英国的红茶习惯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搅拌饮用,而我国红茶在饮用过程中一般不会放入任何的辅料,英国民众认为他们这种饮茶习惯方式提高了茶艺文化的品位,我国民众饮茶一般在饭后时间,而英国人一般在上午10~11点或者是下午3~4点饮茶。

二、推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与表达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茶艺英语翻译出现多重困难,必须结合文化本身,明确规范茶艺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意译。由于我国茶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大致划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别的茶叶又有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茶叶根据季节、树种、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种的茶叶。从茶叶本身来说,必须按照我国对茶叶细致划分,才能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就会失去传播、继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陈年普洱又分为31年陈年普洱与普通陈年普洱,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将其翻译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进行区分。又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因为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翻译,其翻译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与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

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模式影响,英语翻译工作者难以利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信息表达。因为汉语与英语的掌握正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寻找英语词汇与语法翻译,这些直译结果难以表达出茶艺英语的核心内容,使译文变得枯燥、无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简单的直译或者是意译极易让受众产生歧义。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转变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这一茶叶采摘在清明之前,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带来影响,非常珍贵,因此可将明前茶可通过意译方式翻译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国红茶的翻译中,应将其翻译成blacktea,并不是翻译成redtea。而对于绿茶产品翻译中,碧螺春翻译成Biluochun,安溪铁观音可翻译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丰富翻译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茶艺英语翻译的质量,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活动中,应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艺英语语言的内容及茶艺文化有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语言蕴藏的深邃文化本经与深层意义。从茶艺文化本身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茶叶的类型、产地、制作工艺、特色与时间以外,还应了解茶艺的技术,熟悉奉茶、赏茶、出汤、温壶、刮抹、注水、淋壶和洗茶的具体操作步骤,否则难以达到意译的效果。另外,还应了解茶艺的利益、规范和水质的基础知识。熟悉泡茶过程中茶叶汤色种类,例如茶叶汤色中红色系就有猪肝色、褐色、黄红、橙红、棕红及暗红,但是红暗一般用在红茶汤色中,棕红用在红茶干茶色泽与红碎茶茶汤,橙红用在乌龙茶汤色。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语言中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精确翻译出原文表达内涵。从文学基础角度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茶艺语言中的文言常识、修辞手法及成语典故。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及时用拇指与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仅拿杯文档,又不失优雅。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掌握“三龙护杯”的动作要领后,才可以将其翻译成受众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结束语

综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相应的茶艺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融合这种文化差异,要求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术语研究,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丰富自身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学亮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否定排除法

例1 2012年广东全省共有动漫企业近1000家,占全国的近1/5;近两年的动漫业产值均占全国总额的1/4。《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开心超人》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 ④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适用否定排除法。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排除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排除④;广东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确认①②正确,答案为A项。

点拨 直接从题干的备选题肢中找出一个或两个错误的题肢,然后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这些错误题肢可能是对教材知识点的错误表述,也可能是因果关系颠倒、逻辑混乱等。

二、肯定排除法

例2 2012年8月,全球主要媒体聚焦英国,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为全球大众呈现了伦敦夏季奥运会的精彩盛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网络等现代媒体已经取代传统媒体 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大众传媒的产生主要是以卫星、电视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分析各选项,四个题肢中都包含③,为必选项;回忆再现书本知识,“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可以确认题肢①③明显正确;D选项中包含有①③④三个题肢。大众传媒的产生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④错误;现代传媒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大众媒体共同发挥作用,②错误,确认答案为A项。

点拨 直接从题干的备选题肢中找出一个或两个特别有把握的正确题肢,然后排除不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

三、排除异意法

例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中的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题肢④不合题意;王之涣的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喜爱,反映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的特点。①②③符合题意,确认答案为B项。

点拨 找出题肢中那些说法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无关、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确认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

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了市场主体的诚信缺失,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国人的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因为(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在伦敦举行夏季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纪念品,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这也让英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奥运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其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了鼠标忘了笔,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这是因为( )

①汉字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 下列语句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有( )

①位卑未敢忘国忧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生活中确实需要一些通俗的娱乐节目,但一些电视、网络节目和文艺作品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收视、卖座率,而不惜丧失原则,走向低级、粗俗、恶搞的边缘,由通俗演变为低俗。作为一位母亲,我很担心孩子们会在这些假、丑、恶的东西中迷失自己”。这段话说明( )

①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应该为人民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③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④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第9篇

以大事件传播价值契合点

大事件凭借其社会影响力、媒体关注度以及观众聚集效应,使得品牌传播效果呈现几何级增长。2010年重大事件一件接一件,温哥华冬奥会、上海世博会、南非世界杯、广州亚运会,给有着长远品牌建设愿景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身处大事件营销之年,企业如何选择和借势,推动品牌高速成长?在大事件营销中,仅仅通过媒体聚焦、公众关注实现眼球效应显然是不够的。大事件营销的操作难点是寻找事件与企业及其产品的关联性,挖掘两者价值的契合点,充分考虑品牌关联度,进行整合互动。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项国际性大型综合运动会,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拓展海外市场的传播平台。近年来,王老吉以精准的品牌定位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市场地位得到巩固之后,需要依托国际舞台,塑造其饮料行业标杆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晋升为主流饮料品牌,加速国际化进程。而2010年广州亚运会,就为王老吉提供了一个实施其国际营销战略的绝佳机会。通过亚运会这一国际性传播平台,王老吉将利用体育营销策略展开品牌升级计划,将王老吉品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让亚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了解王老吉品牌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加大品牌知名度和好感度,与其他饮料品牌划开区隔,占领?自费者心智领土,为其国际化奠定不可缺少的基础。

由于体育营销有着“受众广泛、意义非凡、运动理念、公益价值”等多种优势,如果找准广州亚运会与王老吉品牌之间的契合点,将有力地提升王老吉品牌的影响力,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南此可见,此番亚运营销对于王老吉来说,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化营销战役,更是王老吉品牌跃升的战略转折点。

体育营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或产品的核心价值及品牌内涵是否与赛事主题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点。在体验经济时代,嵌入焦点事件,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借助交互式传播方式,充分发挥体育营销的效能,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2009年2月,王老吉与广州亚组委签署协议,正式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高级合作伙伴_中国民族饮料品牌第一次站在国际顶级赛事的舞台上,迈出了国际化征程的重要一步,为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借助于王老吉的岭南凉茶文化,与亚运会举办地广州的岭南文化有效地进行关联,王老吉将亚运营销的主题确定为――“亚运有我、精彩之吉”,一方面提高传播活动的互动性,一方面将自己的品牌巧妙地嵌入中国文化。王老吉深入剖析品牌的内涵、属性及广州亚运会的主旨、精神,整合文化、体育、公益、娱乐元素,精心策划出具有强烈亚运色彩和品牌个性,同时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一系列互动性公众事件,对大事件资源充分利用乃至再创造,将亚运营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互动参与的亚运营销路线图

企业越来越重视营销过程的互动性。目前,互动已经不仅限于发动受众积极参与,而是企业与受众双方相互参与和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在互动过程中,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中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共同的支点,一方面引发更多的人参与,另一方面让参与的人记住品牌并积极传播和反馈信息。

在亚运主题下进行的营销活动,必须面向大众,吸引全民参与,否则便失去了亚运会平台的影响高度和广度,而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只有体育和娱乐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热情。王老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其亚运营销精心绘制了路线图。

2009年2月,王老吉高调宣布其正式成为广州亚运会高级合作伙伴,一时间报纸、网络、电视纷纷报道,正式发起宣传攻势。2009年下半年,王老吉推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先声夺金”唱响亚运歌手挑战赛。此次亚运歌手挑战赛,以国际顶级赛事为契机,以亚组委官方为背景,因此在比赛过程中极力突出亚运元素,而最终获胜的三名选手则成为亚组委官方认可的“亚运歌手”,共同“唱响亚运”。

2010年6月,“举罐齐欢呼、开罐赢亚运”一王老吉亿万亚运欢呼大征集活动拉开帷幕。王老吉号召全国人民为亚运献上精彩欢呼,“网聚”中国人对日益临近的亚运盛会的关注和期盼。这是一次基于Web2.0的互动整合营销活动,以网络平台为主体,借助多样化的电视传播策略,邀请千位明星为广州亚运会造势,借助明星超强的人气吸引公众参与。同时,每一个通过网络上传符合要求的“举罐欢呼动作”图片的参与者,都将有机会出现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

在此期间,由著名音乐人小柯创作词曲、新生代偶像韩庚和周笔畅演唱的亚运歌曲MV《亚运有我。精彩之吉》,成为号召各阶层广州亚运会和王老吉品牌的有力工具。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这首歌曲,王老吉在全国500多家电台打榜或者播放,同时在糖果、麦乐迪、钱柜等全国连锁KTV中进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王老吉作为屈指可数的“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特约合作伙伴’,正在与亚运火炬手和公众一起‘点燃吉情,传递精彩”。随着广州亚运会的临近,王老吉在央视体育频道启动了“亚运倒计时”活动。借助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全国性高端媒体,王老吉为广州亚运会的盛大举行营造了公众积极参与的氛围,同时在互动中深化了品牌与受众的关系。

媒体无缝联动覆盖更多受众

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传播特点以及不同的受众群体,通过媒体组合运用,在同一时期内核心内容统一的信息,以传播互补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受众群体。媒体组合是大中型企业常用的媒介策略,因为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目标受众,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媒体开展营销活动不仅可以让品牌信息接触更多的受众,还能营造巨大的声势。

在亚运营销中,除了对主题活动进行精心策划,王老吉还放弃了以往电视广告加主题活动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是将媒体联动作为突破口。王老吉以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的活动作为骨架,以电视、网络、平面媒体、户外媒体以及终端辐射作为配合,使得品牌信息通过多维媒体覆盖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实现与受众的多点接触和互动,将广州亚运会的声音和王老吉的品牌信息传达给更多的受众,王老吉策划的各大主题活

动为大众提供了新闻传播、活动传播、互动体验传播等内容接触点,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两大核心平台进行无缝联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体验平台。

王老吉将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电视平台作为品牌传播的主阵地,把年轻受众相对集中、活动参与度高和互动性强的网络媒体作为“黏”平台,确保了受众由向电视媒体聚拢、由电视向网络平台聚拢。与此同时,基于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王老吉的品牌传播覆盖了综合门户、视频媒体、BBS平台和SNS社区等网络媒体,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亚运营销中,王老吉对全市场、全渠道进行整合,专门拍摄广告片,在央视、卫视、地方电视台、户外、分众媒体、电台、报纸等平台上投放广告,配以地面终端、全国多个城市路演,通过媒体组合策略扩大品牌传播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立体化的媒体联动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

王老吉的营销向来很善于借势。在汶川地震时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公关活动。以大事件做背景进行营销,这是王老吉一贯的营销策略,并且它掌握的时机和切入点一向都很准确。在此次亚运营销中,王老吉不仅仅限于电视媒体广告的和宣传,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它对网络媒体的充分利用,例如社区和游戏等方式的使用,使传播和活动更加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多媒体的联动使其传播更有立体感,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刺激受众关注,更大范围地提高活动的关注度。从目前看,无论是从品牌形象还是推广宣传的角度,王老吉都做得不错。现在对于王老吉来说,需要解决的是继续丰富和完善产品结构的问题。王老吉在品牌知名度已经很高、品牌好感度也不错的情况下,必须满足消费者不断出现的新需求,现在的产品结构仍稍显单一。

以全位营销实现品牌升级

第10篇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茶企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日益重视,如今人们的饮茶需求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前茶叶进出口已经成为很多茶叶企业经营贸易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但对部分中小新兴茶叶企业来说,茶叶国际贸易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因此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所以积极完善合作细节问题,体系化梳理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对茶叶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入手,从而探索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风险及相关防控思路。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3]张兰兰.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J].中国商贸,2014(12):185-189.

[4]张近情.中国棉花对国际贸易市场棉花价格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2015(5):203-207.

[5]杨慧娟.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需求与弹性[J].中国茶叶,2015(13):17-22.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摘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提出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2001年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这一新的理论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人到市场经济的相关领域,才使得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相关交易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而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其基础是人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某些信息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信息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们称其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企业面向国际贸易市场,在充满各种风险的国际市场,企业通常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把营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对国际贸易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不能轻信客户。另一方面,相对经验成熟的企业虽然对贸易市场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贸易合同执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场间没有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那么国际贸易量将急剧增加。

二、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从本质来看,任何信息都产生于一个局部的个体,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信息会随时反映事物的运动及其伴随的一系列属性。在该新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输给信宿之前,该信息相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新信息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对称性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社会信息量,特别是科学知识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曾预言: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期是10年增长一倍,70年代5年增长一倍,80年代有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一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400万篇科技论文问世。在这样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任何的个体或几个都无法并且务必要获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个体或机构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会不断加大,信息偏态分布在整个社会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3.信息占有方的垄断优势。在市场交易情况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隐藏信息或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对方无法及时获得交易所需的相关信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消费者或消息弱势方在交易达成之后才掌握全部真实信息的状况。

4.信息获取的成本扩大了信息不对称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富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而贫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贫瘠。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这就形成了针对市场环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对称屏障,信息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了交易一方的绝对劣势。

三、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国际贸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相关贸易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引发完成交易前产生逆向选择,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对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对信息的无知来获得额外利益。国际贸易中的多边或双边贸易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际贸易市场的统一存在很大的障碍。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利用厂商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了解贸易对方信用状况,伪造单据,发生国际贸易合同的逆向选择;二是国际贸易欺诈犯罪分子以各种虚拟公司名义进行欺诈,产生利用贸易所在国管理漏洞的逆向选择;三是在一国或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的逆向选择,以不可抗拒的巨变为理由,贸易国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2.国际贸易中的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状况引发完成交易后发生道德风险。就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受损的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的双方处在不同的信息储备中,在交易发生前相互没有关联,缺乏互相公开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贸易双方之间建立的互信机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后买卖双方都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买方收到货物后在不完全承担利益风险时,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私行为,例如谎报收货情况,暂不付款或恶意退货,使卖方利益受损。卖方由于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在完成合同后,可能发生以次充好,给卖方质量较低的同类商品代替原来买方所看到的商品。总之,买卖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四、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但这种状况并不是不可逆转的。要彻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风险,就必须尽力实现贸易信息的对称化。使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在获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1.强化信息传递技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这对于增强商务信息透明度、提高贸易信息传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对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首先,利用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通过建立网络通信过滤原理来鉴别、控制访问,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过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其作为防止国际贸易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术,提高了国际贸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识别系统,控制访客访问,防止不择手段窃取商业信息机密。通常有数字证书、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

2.信用量化与公开。信用量化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设计,提供一个简单的、直观的用于判断对方信用状况的标准。信用的公开和量化为相关信用的快速识别和判定提供了科学的条件,从而弱化交易风险,顺应了国际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商业信用是建立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信用借贷,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价值链,才能真正筛选出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从而进行安稳的贸易和投资。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开透明为企业信用的识别和判断提供了便利。标准的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对交易前期的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中期的债权保障和后期的账款管理与追收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而科学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中信息的对称,把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顺应了现代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人员素质对于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信息意识、服务水平是消除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对策。国际贸易活动程序复杂,技术性强,应该强调对工作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外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从业者精通订货、单证、运翰、付款等贸易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内容和程序,熟练掌握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开诸如距离和时间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从可控人力资源方面预防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5.健全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到最低。伴随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资、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等国际经济活动日益增加,跨国合同诈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上,应缔结双边、多边条约,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借鉴其他国家控制贸易欺诈的立法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运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后惩戒等手段,加强了防范和治理国际贸易风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国霞.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3):159-163.

[2]胡美伦.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谈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理论探讨,2006(6):84-86.

[3]房静静,苗向林.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关系网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2014(10):26-27.

[4]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J].情报杂志,2007(04):92-93.

第11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区域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

地方文献是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和社会事业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情况的珍贵文献资源。收集、利用和科学开发使用地方文献是各级符及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以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浅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地方文献是发展区域产业经济的理论依据

地方文献在空间方面完整、系统地记录了特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各种信息,并在时间方面形成一个连续的信息资源,能帮助人们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记录、贮存、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地方文献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是具有情报价值。地方文献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情报,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一些自然科学范畴。如天文、气象、水文、地质和物产资源等,这种情报及时向各类地方事业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用户通览全局,少走弯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无论是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事业,提升区域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地方社会的管理和保障,都具有很高的情报价值。二是史料价值。地方文献通过对特定区域内各个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记录,不间断地传递给后人,由于其内容完整,详细而又相对客观,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会逐步提高,文献的价值与时间成正比,而且是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三是文化价值。我国的地方文献源远流长,它详细完整地记载了我国数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二)地方文献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宝库,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与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经济建设的繁荣 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许多地方利用地方文献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剖析这种现象发现,地方文献与区域产业经济提升关系密切,其着力点为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支持。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因而被誉为“一方文化之全史”,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是旅游项目的支持。地方文献涵盖了地方名人传说、饮食习惯、建筑风格、遗风习俗甚至于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品、艺术藏品、民间仪式等等诸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名称虽然相同,但内涵都相异,翻开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便会发现每一区域的历史、文学、文字、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绘画、民俗都是那样的丰富、厚重,差异巨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美才蕴含其中,价值才得以体现,也才最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三是文化内涵支持。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习惯定势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市场文化……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被记录和保留下来,成为多文化,多形式的地方文献,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丰富而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

二、“北海模式”的地方文献提升区域产业的发展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在许多城市、地区都在尝试,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北海市的尝试很成功。北海市的做法是把丰富的地方文献进行深度研究开发,把文献提升为文化,再把文化转化为产业经济。这条创新道路被不少学者称为地方文献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沿海模式”,北海也在其中。(一)把地方文献系列化

北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西部唯一具备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城市,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北海市因市区北面濒临海而得名,始见于清康熙初年,清嘉庆年以来沿称为市,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旅游对外开放城市,1983年10月恢复为地级市,1984年4月被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

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文献最丰富的沿海城市之一。北海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历来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先后有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学、医院、海关、洋行、女修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作为这些机构办公、居住、通邮、传教、行医和办学的用房,在北海当时的郊区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西洋建筑,就是这一批西洋建筑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文物景观。

2005年北海市建立“地方文献信息化工程”,本项目是2005年北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由北海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北海市图书馆共同承担。第一期建立六个专题资源库(《北海科技成果数据库》、《北海科技人才数据库》由北海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建),分别收集了以下全文资料:

1)近年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北海的文章;

2)近年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珍珠(主要是海水珍珠)文章;

3)各种书刊上发表的有关北海历史文物的资料;

4)各种书刊上发表的有关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资料。目前四个数据库收集有1144篇、2392页资料。今后将不断充实和完善,并通过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对馆藏地方文献书刊资料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逐步形成一个大型的北海文献资源库系统。

(二)把地方文献提升为地域文化

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工程的建立,对地方文献的不断研究与整理,北海地方文化从几个方面脱颖而出,这就是古城文化、名士文化、旅游文化、海洋文化、珍珠文化、疍家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北海是没有围墙的沿海城市博物馆,仅外国领事馆旧址及教堂旧址就有十几处,是名士之乡,名人的生平业绩,若述成果,思想精神,名人在北海的故居遗迹以及他们在外地的影响力,吸引力等,名人文化最负盛名。北海有许多传统名产,如客家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珍珠文化及岭南特色果蔬和海鲜风味菜肴,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物产文化。

(三)把文化转化为产业

在北海的实践中,把文化转化为产业,最典型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北海的文化旅游品牌很多影响很大,同时联合开发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带,北部湾经济区滨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享有中国“绿城”的美誉的首府南宁,赢得京岛风景名胜区,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经济区各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已开通北海——越南下龙湾跨国旅游线路,实施北海银滩改道工程,下一步,将规划建设北海邮轮码头,引进战略投资者,策划开发涠洲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迪斯尼等主题公园,构建泛北部湾海上国际旅游,滨海休闲假游、东南半岛民族风情体验游等专题旅游线路。二是历史文物产业。2001年6月25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海近代建筑群中各列其中,这是北海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可以打造一条文物产业链,对提高北海市的文化品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北海近代建筑包括15座近代西式建筑,北海市近代西式建筑是北海一百多年前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物,是研究北海近代史、海关史、港口史,对外贸易以及建筑史的重要史料。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研究和开发利用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北海的产业经济建设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三是地方特色产业。北海的历史文化中有浓郁的疍家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及南珠之乡的珍珠文化,北海文献中详细记载着疍家民族在海上生存的历史,2011年10月在北海召开的世界客家人大会,充分体现了北海市对客家人的重视。北海市的珍珠称南珠,素以凝重结实、项大圆润、晶莹夺目、光泽持久而驰名中外,自古享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盛誉,可以说,北海的传统产业与地方文献及北海的历史传承密切相关。

三、把握地方文献,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样一个新命题,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广西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文化成果和高素质人才作支撑,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重要推进器和推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主要是提升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分类中,第一类就是:文化资源展示和初级开发类,包括文化旅游、博物馆、各级图书馆及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等等,因此,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1.为特色产业经济创造特色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数据库建设能提高资源利用的层次,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地方文献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各种工具和技术,将从各种渠道搜集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加以专业化整理和组织,创建以地方特色产业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数据库,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及其利用情况,这对于扩大特色产品的销路、吸引投资、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应该以馆藏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基础、以颇具特色的重点藏书为核心内容、以全文型特色数据库为最终目标,把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

2.加强对地方文献自身建设。一是明确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制定长远目标,地方文献资源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文化是软实力,是城市的灵魂,积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工作,它可以为当地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的素质服务;而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具有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这是它与一般文献都具有的共同特点,但地方文献又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是由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把握地方文献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方文献的概念涵义及社会作用。二是明确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内容和范围。地方文献资源是一个城市开展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编史修志等工作重要文献资源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和措施,避免工作上造成盲目性和被动性,要坚持地方性原则;史料性原则及实用性原则;在内容和范围采用,古今地方志;各种专业志;全市范围的出版物;地方史料等,并采取全面收集与重点突出相结;广度与深度并举;以征集为主以利用为主的原则。三是建立地方文献建设的保障制度,成立地方文献领导机构,完善地方文献资源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各种措施。

参考文献:

[1] 聂晶,对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

[2] 张玲琳,地方文献开发与区域经济提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