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医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实验操作融合,从而提升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型与开拓性思维,同时对吸收、消化、深化与升华中医药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医院校往往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现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中医院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
1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实验教学观念是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各个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这在中医院校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药科学不同于西方医学,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历代医学家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与基础医学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就直接造成了在中医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长期存在。即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看作是整个中医药教学的附属部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及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而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仅仅看成是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实验教学中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即沿着教师指定的框架路线去完成实验内容,按照教师的详细指导测出正确的实验数据,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去分析思考,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状态。再次,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实验教师也一直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被忽视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到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1.2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滞后。
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仍沿用了应试教育思维下的程序化训练模式,该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全部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而学生则成为了教师指挥下的“木偶”,他们的“学”要被限定在教师的“教”的范围内,这样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活动,但实质上难以摆脱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多数中医院校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的现象,实验大纲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内容,实验方法单调而缺乏新意,难以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科学实验本是一种由实验设计、方案确定、现象观察、数据测量、结论分析等过程组成的综合性智力活动,而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通过循序渐进地实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多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化与程序化,学生可以在对实验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是验证经典理论内容,所得实验结果也在预料之中。这种程序化的实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背离了我们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1.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高校课程的成绩考核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处于从属地位,可有可无,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主观上对实验考核及成绩的不重视。而现有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以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齐、清洁及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来作为评价标准,虽然某些课程存在实验操作考核部分,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改变实验考核应付的性质。以上这些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深入思考,大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确立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
2.1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在基础医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是探索新知的基本途径,而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和升华,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从关系,也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而是同一教学体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与改革方面,我们应该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思想和“轻视实验教学”的观念,重视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扫清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障碍,让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必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而在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能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这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查找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材料来进行实验。而教师主要是对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应倡导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可从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仪器调节方法等方面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另外,因材施教也是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往统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一些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探索性实验,特别是中医药相关领域的实验,让他们尽早地接触科研;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欠佳的学生,我们会重点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并与他们一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内容。总之,在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内容要减少,探索性的内容要增加;“保姆式”的服务要减少,“导师式”的指导要增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构筑新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要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就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改变目前单一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评价方式。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能够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否具有观察现象、总结概括、分析问题和实验书写的能力,因此把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验考核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如果过于提升实验报告在考核评价中的地位,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是否成功,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成绩,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原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引入考核体系并作为重要依据,重教学于实验过程中,以学生实验综合成绩来作为期末的评定标准,并把实验考核引入到课程教学考核之中,以扭转重理论、轻实验的不利局面。所谓综合实验成绩,即综合平时和实验考核成绩后给出的综合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组成,而实验预习情况可从实验内容的理解、预习报告的书写、思考题的解答等方面加以评定;实验操作过程可从仪器的使用、具体步骤的操作等方面加以评定,该部分还可以让学生以自我评价及小组互相评价的方式来参与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报告评价也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要把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及实验建议等内容作为重点的评价内容。在实验考核方面,我们也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结合,比如学生随即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加以操作,教师根据其操作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场打分;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开展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成绩。总之,构筑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监控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论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
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关键词:高职;基础医学概论;学习兴趣;医学科普知识;雨课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开设一系列医学专业[1]。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01年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1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美容保健人才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为更好地满足21世纪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基础医学概论是这些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教材由刘黎青主编,分为上、中、下三篇,涵盖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正常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课程。由于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高职大一学生,部分学生为缺乏生物学教育背景的文科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所以面对知识涵盖广、术语比较多、内容繁杂、综合性强的基础医学概论,学生常常会出现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2]。笔者在从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2年时间里,发现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融入一些医学科普性内容的话,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学以致用。因此笔者在此将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成效总结如下。
1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医药院校担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大一学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结合课本,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解清楚,学生大体上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学生一般兴致不高,觉得这些医学知识偏向于理论,无法有效和实践联系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结合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笔者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细胞与组织时,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以往都是单独进行讲解,小分子通过跨膜进行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大分子通过膜泡进行运输,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别介绍各种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那么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根据学生专业,如果是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会进一步介绍很多药物必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与药物跨膜运输联系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具体形象一些。而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又会抛出一个科普性的问题,如何煎药?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因为这个和实际生活以及他们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很高。然后笔者再联系物质跨膜运输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煎药: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动植物,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有机物一般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外面有一层细胞膜,当用冷水煎药或先冷水适当浸泡药材时,这些有用的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的空隙进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受热立即变性凝固,堵塞细胞膜空隙,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无法进行跨膜运输,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药物性能[3]。然后笔者还会进一步展开,具体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服用储存的基本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再如,在讲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谢时,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并详细讲解其具体的代谢途径,当代谢异常时,会导致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导致痛风。这些内容讲完,核苷酸分解代谢内容就基本结束了。现在,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会进一步讲解一些痛风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断被人们摄入体内,在中国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导致其降解产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四肢关节,导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如果长时间无法缓解,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痛风呢?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预防痛风,必须将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介绍在平时应该远离哪些食物、平时应该怎么做来降低患痛风的概率以及缓解痛风[4]。除了这些章节之外,还有很多章节都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第十章常见致病真菌,在讲到曲霉菌属时,除了介绍其基本生物学性质、致病性,应多普及黄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结合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黄曲霉素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发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诱发肝癌等严重疾病[5]。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食物发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觉得可惜,不要认为发霉的食物煮熟就没事,其实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彻底消除,平时烹饪的温度无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发霉,务必扔掉,避免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融入这样的医学科普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可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基本的医学常识,且能更好地将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的人,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2利用雨课堂兼顾课前-课上-课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2016年4月,雨课堂这款互联网教学工具的出现,能很好地将上课课件(PPT)和微信融合起来,老师通过雨课堂建立班级课程,学生加入该课程,能将课前-课上-课后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展开互动教学[6]。笔者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将第二天要上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摘要在雨课堂推送,并实时监控督促,每个学生必须要浏览,否则平时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在课上,作者会推送一些案例,让学生们分小组展开线上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案例教学中,老师从传统模式中的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转变为引导辅助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识的角色。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拿着教材浑浑噩噩地来到教室聆听老师慷慨激昂的教学,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课后主动去学习,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大案例笔者还会在课后通过雨课堂一些相关的案例或者视频,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完一个章节,相关的习题都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进行课后测试,使笔者能够跟踪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及时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线上答疑。借助雨课堂平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难点、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显示出来,老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枯燥、单纯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获得知识。互动的教学模式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践成效
笔者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引入医学科普内容时,学生兴趣高昂,气氛活跃,为了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开始第一堂课时,笔者就会告知他们这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其中平时作业只有一个,将自己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现象或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为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1000字以上。第15周的时候统一提交,可以是手写,也可以是打印版。学生们完成情况非常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医学科普意识。如有同学可能经常发烧,她就详细地查了什么是发烧,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烧之后怎么办;还有同学写过敏性皮炎,尤其是为什么有些人对化妆品过敏;还有同学对卢伽雷氏症感兴趣,详细介绍了该疾病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是四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有的同学介绍牙周炎,以及怎么预防;有的写人睡觉的时候为何偶尔会突然抽搐,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写人难过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以及有什么好处。一百多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认真地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以及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了思考和写作,并且大部分是通过手写,极大地促进他们课后去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增强医学科普意识,促进他们学习基础医学概论的热情。并且科普知识的获得,能为以后的生活、工作建立一个良好地习惯,知道如何去预防疾病发生,以及日常生活应该注意哪些事情。而借助雨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时空的关系,通过该平台,师生交流更多,学生们有什么课程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老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也更加了解,能更好地针对性地备课。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爱交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更有学习主动性,真正达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总之,中医药院校高职学生,尤其有些是文科生背景,基础相对薄弱,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畏难,从而学习兴趣不高。而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医学科普的内容以及使用雨课堂将课前-课上-课后串起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畏惧不懂,可以大胆地进行交流并且积极主动去学习,促进与学生的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
实验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 教学实践
一、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骨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和方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阐明骨伤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疾病骨伤科疾病的原理,是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骨伤现代化及培养现代中医骨伤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多年以来这门课程在陕西中医学院一直作为自修课程,但随着中医骨伤专业的发展及学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必要性愈加明显。通过开设实验骨伤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中医骨伤科学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中医学(骨伤方向)于2007年正式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其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课时相对较少,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进行了有限的实践与探索。
二、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可行性
从课程设置看,实验骨伤科学涵括范围广,课程内容系统性强,使学生能系统地用实验去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机会增多,课程更贴近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能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步发展。因此,从课程特点看,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设计看,如果把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目的局限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范畴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只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就能通过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制备狗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及假设股骨头坏死等临床景象以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处理,锻炼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问题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实验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做使实验骨伤科学课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手术操作步骤,而是一个探讨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骨伤科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实践者,从而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活跃,操作认真,讨论热烈,探索精神强。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实验骨伤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基石
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些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很多相关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很多基本的实验方法不了解,对一些基础实验的原理也不清楚,这样该课程让他们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对于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学生,加强基础医学的学习对于开设实验骨伤科学有重要意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了解基本实验程序,实验仪器。
四、科研创新意识及基本能力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内涵
我们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增加我们对中医骨伤疾病研究的本领,要开展科学研究,首先我们要有科研意识,要在我们的工作及学习过程中,通过意识去发现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尚无这方面意识,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医骨伤专业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培养正确的科研意识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介绍近些年来现代医学、现代骨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最新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新成果、新进展、新动态来扩大学生知识面。这对开拓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课堂探讨,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过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学习,让他们在进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的基础上,也了解到学科前沿,同时对他们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重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意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类、科研选题的步骤及原则、有关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知识等。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骨伤特色及重点病种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训练,如讲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中医药的优势,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长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观察指标。另外,颈椎病、股骨头坏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质疏松、脊髓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科研思路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引用国外最新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结构设计、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层次来让一方面学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
五、突出实验技能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点
一个好的课题需要严谨的设计,但涉及再好的课题也是需要熟练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完成,所以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基础医学的教学实验相结合,适当增加骨伤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实验,如我们在组织学实验中可以适当增加肌肉,骨骼的标本处理、常规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学;在免疫学实验中可以增加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尚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教材,我们根据以往给中医骨伤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本科学生讲授这门课时的经验,结合教学改革内容,并参考了同类相关教材,编写了内容配套、操作性强、重复性好、同我院现有基础条件适宜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院内教材。以期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应用国内外相关实验方法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论感官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嗅鞘细胞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其培养,我们把培养嗅鞘细胞的实际操作过程及培养结果的图像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深受他们的欢迎。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时间。我院目前此门课总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8学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里增加了信息量,减少了板书时间,与以往相比相对延长了学时,使我们有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人对工作、学习和创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使人思想活跃,注意力集中,产生较高的智力而获得成就。这门课程因内容较广泛和前沿,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通过一些设计性实验或课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们布置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科研专著去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如,设计思路、动物分组、动物造模、指标测定及统计学方法等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一点对于以后的临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迄今为止,该学科尚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具体涉及到传统基础理论及临床技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实验骨伤科学的开设和规范教学对于中医骨伤专业发展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增加学生兴趣,培养新世纪中医骨伤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寿好长,朱津浦,金京南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改革[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
(上接第168页)用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Blog的出现使网络教育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人们将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的许多认识。在Blog短短的发展阶段,它已经用它的优势,使人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网络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Blog受益者去探究、发展和推广,使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2]张正国. Blog:承载我们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冯纪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4]于斌. 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5,(05) .
【摘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在细胞水平阐明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是中医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挑战。在总结现代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代谢为核心,论述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细胞中的物质基础,将亚细胞结构按功能进行五行属性划分。并按照中医阴阳的概念和论述,将生命本质定义为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
【关键词】 中医学 阴阳 五行 遗传信息 能量代谢
Abstract: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Wuxing are the core the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rganelle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In this paper,aft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es in cell,we explain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 which are based on both metabolism and central dogma,then group the organelles into Wuxing.According to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the lif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tabolism, which is guided by genes.
Key words:TCM;Yinyang;Wuxing;genetic information;energy metabolism
1675年发明显微镜以后,医学视野开始从器管走进细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上。在细胞水平阐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中医基础理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突破的着眼点。现在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尝试将阴阳五行理论引入细胞学中,如提出五脏中脾与线粒体的假说,气与线粒体假说等多种假说[12],并从基因和蛋白组学探讨中医基础理论[34]。这些尝试对中医理论的诠释都具有探索性意义,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相互之间各自独立,没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无法从细胞水平完整地阐明中医基础理论。
1 现代细胞学的物质基础
细胞是构成生命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外观千差万别,化学成分非常相似,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各种微量的无机化合物。在种类繁多的细胞形态中,根据进化的程度与结构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核结构,体积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膜、核物质和少数简单的细胞器。真核细胞要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光学显微镜下大致可以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电镜下,真核细胞的内各种更细微的结构可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体、叶绿体和核膜等。非膜相结构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和微管、微丝等[5]。
上述亚细胞结构既是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是融入中医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能够将上述物质基础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也就取得突破和发展。
2 气机的运行和新陈代谢是探讨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的核心
气是中医理论中核心概念之一,阐明气的本质是解决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中医将气作为生命本质来看待;现代西医则认为新陈代谢是重要的生命特征。从中西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角度,气与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等同性[67]。在中医学理论中,气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运行方式,即气机。升降出入就是对气机运行的最简略概括。新陈代谢是否存在类似于“升降出入”的代谢过程,这值得探讨。将气机运动引入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升降出入的含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泛化。
生命科学中,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这两者相辅相成,含义基本相同。新陈代谢过程中,糖类、脂类和氨基酸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代谢终产物为水、二氧化碳、氮并释放能量。糖类通过酵解而生成CoA;脂肪通过β氧化而生成CoA;氨基酸则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后再进行代谢生成CoA。CoA进入线粒体进行三羧酸循环后氧化成为水、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这是物质能量代谢的最后通路。如果进入细胞三大能源物质远大于细胞的需求,它们就会被转化成为脂肪或者糖原存储于细胞中;如果低于细胞的需求,细胞就会动用细胞内的糖原或者脂肪进行供能。在三大能源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中,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系中是进行能量代谢的第一步,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入;其次在胞浆中转化成为CoA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升;第三步是CoA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为CO2、H2O,释放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降;最后是ATP利用和代谢终产物排泄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出。
原核细胞结构相对简单,三大营养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是在细胞浆完成,而营养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真核细胞结构相对复杂,细胞内有功能相对专一的细胞器。三大能源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存储、转化形成CoA的过程也是在胞浆中完成;ATP的生成则是在线粒体中进行。至此就大致勾勒出气机在细胞内的运行过程,参与相应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即为相应五行的物质基础,见表1。
3 遗传信息的输出是细胞五行相生的核心
在细胞内,与能量代谢相伴的就是遗传信息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生命世界中的核心,是生命现象重要物质基础,细胞中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以蛋白质为基础。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信息进行指导的。细胞内的染色体通过四种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对遗传信息进行编码,通过RNA转录,核糖体的翻译等过程合成蛋白质。这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细胞内遗传信息来源于母代细胞,少数情况下来源于基因变异或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如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人体体细胞遗传信息同样来源于母代细胞,受精卵的遗传信息却来源于和卵细胞,即父母双方。就来源而讲,遗传信息和肾精有共同之处,可以将二者进行等同。
遗传信息存储于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输出遗传信息,细胞核的五行属性就是水。遗传信息输出后在核糖体中翻译合成蛋白质,核糖体的五行属性就是木。
中心法则到蛋白质合成就结束,细胞中五行相生过程没有结束。真核生物蛋白在胞液核蛋白体合成后,有如下三种去向:保留在胞液中;进入细胞核、线粒体或者其他细胞器中;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经过复杂的合成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区域,这一过程成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8]。除了保留在胞液中的蛋白质,进入胞核、线粒体计其他细胞器和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都必须通过膜相结构,或者同膜相结构结合形成镶嵌蛋白才能发挥。蛋白质同膜相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到达特定功能区域、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即为五行中的土。
蛋白质到达特定的功能区域后将参与一定的代谢过程。蛋白质自身有新旧更替过程。蛋白质在参与代谢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地影响,分子构象出现改变而失去活性。蛋白质失去活性也就意味着一次遗传信息释放的完成,细胞将进行新一轮遗传信息的释放,合成新的蛋白质来弥补失活的蛋白质。失活的蛋白质被内噬体吞噬,分解为氨基酸而进入能量代谢过程。蛋白质行使代谢功能并在完成功能后被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就是五行中的金,参与该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包括:溶酶体和过氧化物体等。
转贴于
上述可见,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输出、蛋白质的合成、发挥功能以及最终被分解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细胞中的五行相生过程,在相生过程中,有细胞结构和形态度形成,参与相应过程的细胞结构就是五行相生的物质基础,见表1。
4 信号传导系统是细胞内的调控系统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行的基本方式,但需要补充和完善,即将调控作为气机运行方式之一。中医学中意识到生理调控现象,《黄帝内经》就有“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和“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论述。枢就说明了中医对调控机能的概括和认识,但是在气机运行中并没有提到调控的问题,这似乎是五行同气机运行之间的一种矛盾。升降出入虽然为气机的基本运行方式,但是,由升到降或者由入到出等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转换和调控过程,这种调控可能为自发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调控的结果就是促使气机运行能够同环境相一致,调控在五行中属于心火(见表1)。现代西医生理学将反馈作为生物的基本反应形式,其包含正反馈和负反馈两方面,二者均起调控作用,在新陈代谢中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通过前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所具有的细胞结构基本能够完成简单的代谢过程。虽然也存在调控过程,形成的调控系统相对简单,如乳糖操纵子[8]等。多细胞生物等细胞结构就相对复杂。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及对环境的综合反应依赖于细胞间彼此协调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细胞调控和信号传导成为细胞代谢中必须存在一个过程。细胞分泌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能够进行细胞间通讯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受体后在细胞内产生能够介导细胞传导通路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被称为第二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到物质称为第三信使。三类信使连同与之相关的受体、酶、蛋白质等就构成真核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目前所知对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主要有下列途径:①cAMP蛋白激酶途径;②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③cGMP蛋白激酶途径;④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⑤核因子κB途径;⑥TGFβ途径。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待发现研究。这些信号传导途径的最终生物效应将影响细胞的代谢、生长、增值、分裂甚至癌变[9]。信号传导系统就是细胞内调控系统,其五行属性即为心火。
至此,我们简单论述了五行在细胞内的物质基础,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见表1)。在此需要指出:1.叶绿体是植物区别于动物的细胞器,将其列入五行中的肝木;2.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将细胞内代谢产物,主要是蛋白类产物排出细胞外,其功能与五行中肾水相同。
表1 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列表(略)
5 遗传信息输出、能量代谢过程与阴阳关系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细胞内的两条核心的代谢过程,一条为遗传信息的输出,一条是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输出过程中有能量代谢的参与;能量代谢过程也必然有遗传信息的参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有的亚细胞结构代形成和功能发挥都是以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输出为核心的,只是侧重不同。在细胞水平,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输出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构建细胞形态结构,为阴,成型;能量代谢则化气,为阳。因此,细胞中仍然具有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中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外,还有相乘相侮等关系,这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参考文献】
[1] 郑敏麟,阮诗伟.中医藏象实质生物学假说之一-“脾与线粒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1012.
[2] 张茂林,张六通.论线粒体与中医“气”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6061.
[3] 倪红梅,徐燎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618.
[4] 朱姝,高荣林,隋殿军.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证候实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920.
[5] 傅松滨.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6] 张永忠.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的实质是新陈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1920.
[7] 张叶,沈绍功.浅析“气化”与物质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45.
1.1缺乏相对独立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以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为基准,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1]。基础医学在实验教学方面附属于理论教学体系,受制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限制,没能在实验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对实习返校和已毕业护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护生对临床极少应用的知识很快遗忘,而对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基础医学知识记忆深刻,如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目前,国内高专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相对独立,各学科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2];而且实验内容基本以基础医学知识为主,缺少结合临床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和内容的实验教学。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与专业运用紧密联系,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3]。
1.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及评价标准相对陈旧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多年沿用“看录像-示教-练习-考核”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然后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4]。此种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对护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结合和互动,对护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不利。此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由教师单独评价,缺乏学生的参与,不能更好地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要求,制约了护理人才的培养。
2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1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根据“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我校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修订了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专业技能及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富于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2.2构建“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根据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培养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秉承“拓宽医学基础、突出护理技能、强化护理人文”的实验教学理念,将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与护理专业技能、护士核心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适应基础医学各学科特点及护理职业特色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遵循“淡化课程界限,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我校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进行融合与优化,分层设置,合理有序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评估等护理专业技能,形成“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3基于“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3.1强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编写新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计划、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学大纲。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融入与护理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工作实景等,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2引入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
3.3筹建虚拟实验平台
我校护理系新建虚拟实训室,购置情景化静脉输液训练系统和情景化中心静脉置管训练系统,能提供详细的局部解剖知识和真实的临床病例。我校形态学实验平台包括人体科学馆、显微数码实验室,其中人体科学馆内陈列有各类人体标本760件,馆藏有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多学科的教学标本,并自主研发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机能学实验平台包括机能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其中机能学实验室购置了30套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可以开展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计划逐步完善虚拟实验平台建设。
3.4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开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独立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法,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分离。设置实验教学质量专家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由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的专家通过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如实验大纲、教案、实验日志等)、现场听课,在实验环境、实验内容是否贴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是否注重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全面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现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合作、实验结果、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方面,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评价标准新模式。
3.5创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
目前,我校正逐步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件、视频、教案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前期已经制作了部分形态学实验课件、视频等,自主开发了人体科学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录制了部分机能学实验教学视频,如“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局麻药的影响”、“药物的量效关系”等,积极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今后,将利用互联网将实验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拓宽实验教学的学习路径,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4.1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实验教学流程、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存在专职实验员较少,青年教师偏多,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脱节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的交流互动,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课程教师利用节假日结合临床,及时了解临床护理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技能培养。
4.2加强以“护士核心能力”为架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教育状况解析
基础医学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全科医学的基础。其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解剖学等多种基础医学课程为后期妇产科、内、外科及儿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而言也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务。所以,学生必须要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基础医学教育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十分关键,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为后期课程与临床服务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无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第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重视临床现象而忽视基础知识,且对于预防医学的关键作用严重忽视;第四,课程标准不健全,严重脱离了基层全科工作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难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第五,基础医学的设计性与创新性严重缺乏,难以整合实验资源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1.对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可以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针对国内与国外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可以召开研讨会,与会者应包括行业专家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等,另外,也可以举办课程标准制定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讨会。而会议的内容应将后续课程对于基础医学的需求作为重点,对临床医学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进行全面分析。
2.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内容应当每间隔3-4年给予重新修订与论证。其中,针对2011版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其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未对临床助理职业医师的考试需求予以考虑,同样没有涵盖全科医学理念,基层实用技术严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不充足,而且实验课时不多。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对全科医学培养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并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举办了专题论证会议,对同种类别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目展开全面收集,采取多样化的沟通调研方式,给予全面论证。将发展方向确定为基层就业,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求作为中心,全面考虑人才培养规格对于学生自身素质与知识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地修订,不断增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务于全科医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机制。其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使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来,生物化学与预防医学逐渐成为执业医师考试当中的重点,所以,可以将两者的课时适当地增加。另外,对于专业课模块来说,应当将全科医学概要纳入其中。基于此,需要开设临床应用解剖等多种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衔接基层医疗服务。
3.对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针对人才培养与实际调研的结果分析,应当与全科医生岗位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相互结合,始终遵循“两个服务”与“一个融合”的原则,概括来讲,就是为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需求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提供服务,确保课证完美融合。与此同时,对全科医生培养提供服务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与适度创新,与职业要求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有效地融合,最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以保证与职业要求相适应,充分展现教育职业性特征,突显出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点。除此之外,应当将个人想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贯彻并落实双证书制度,积极培养全科医生。
4.建立并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对基础医学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将临床工作同执业助理意识考试纲要中的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强。基于此,突破基础医学课程的约束,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综合实验。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当中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验与药理学当中呋塞米对于家兔尿液生成带来影响的实验。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能够有效地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确保不断整合实验的资源。与此同时,需要对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终把技能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成绩当中,以更好地衔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
5.全面开展师资培训。第一,理论性培训。在开展理论性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培训模式,全面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全科师资培训班或者是进入到培训基地中获取经验。另外,也可以对全科医学专家进行要求,积极举办讲座,以全面构建师资交流平台,确保全科师资能够对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行实时地把握,不断强化授课实用性能,最终增强实际的教学质量。在临床师资培训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全科医学理念与知识方面,进而对全科医学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基于此,还应当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鼓励,使其轮流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会服务模式,不断强化全科服务的意识,突显出带教工作的针对性特点。第二,技能性培训。要想对技能型与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就必须要增强其动手能力。因而,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与带教能力的不断增强十分关键。其中,可以通过政策来对专职教师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特别是社区医疗实践,以保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另外,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临床轮训当中,进而在一线收集实际病例,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实时掌握,更好地融合临床和教学。第三,先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对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应当通过讲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训与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以保证与信息时代教学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需求,对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文章针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全面实现课证融合,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好地向基层输送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 杨羽,杨硕.基础医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26):149-150.
[2] 杨光,黄阎妹,沈建等.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37(8):88-90.
[3] 许燕.与执业考试对接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2):21.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小左和小右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8岁高考那年,他们所有的志愿都是填医学院。令父母高兴的是,他们双双被首都医科大学录取了。
因为分数不够,小右被调剂到基础医学专业(八年制本博连读)。尽管小右对做医生有着强烈的向往,但是,基础医学并不是培养医生的专业,毕业后也不能考执业医师资格证。“虽然咱们以后不能当医生,只能做实验、搞科研,但是咱们对于医学的贡献一点都不比临床医生少。咱们研究的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比如疾病的发生机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等。”这是入学时,辅导员对大家说的话。听完了辅导员的这番话,小右对这个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
而弟弟小左则走在一条通往临床医生的路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病因判断,以及怎样给予患者最合适的治疗,这些都是做医生的基本功。这对于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小左来说,并不容易。
《求学》点津:有下列情况者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1.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者。
2.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者。
3.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以内,另一耳全聋者。
4.斜视、嗅觉迟钝、口吃者。
勤学・医学生的酸甜苦辣
刚开始,兄弟俩所学的课程都差不多,比如医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等都是他们的医学基础课程。
到了大三,他们的课程设置就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小左要开始学习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皮肤性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精神医学、口腔科学等更偏向于培养临床医生的课程。大三暑假,小左学习的主阵地也从学校转到了医院。于是,他有了第一次给患者检查身体,第一次给患者写病历,第一次帮患者换药、拆线,第一次给患者做腹腔穿刺检查等经历,这一个个生涩的“第一次”,构成了现实版的“医生养成记”!他常常说,学习临床医学,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知道如何通过现象来找出患者的病因。他每天都像工作狂一样穿梭在图书馆、病房、手术室之间,并乐此不疲。
而哥哥小右也已经有了心仪的导师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他泡在实验室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读不完的文献、做不完的实验、考不完的试成为他学习生活的主旋律。此外,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写论文。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继续读硕攻博,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小右常常会和学弟学妹们说:“选择这个专业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是否愿意长时间坐冷板凳,能够忍受漫长的修炼过程。当然,当你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你所写的文章让医学人受益,也让患者受益,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无法体会得到的。”
转眼到了第五年,忙碌的学习与工作并没有将手足之情冲淡,他们反而因为有着同样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而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他们在自习室里并肩作战,实习时在深夜两台手术的间隙给对方送去方便面……
《求学》点津: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提高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
学成・未来的颜色
一转眼,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左毕业后被保送至本校攻读研究生,而小右的博士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有很多学弟学妹会让他们推荐一些院校,小右说:“很多‘985工程’高校的基础医学专业实力都很强,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的设备也很好;上海交通大学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的基础医学院有65位博导。此外,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基础医学专业也实力强劲。”
面对想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小左这样说:“我觉得开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都实力强劲,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做专科医生,所以要将自己的理想与学校的专科实力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中南大学的精神病学实力非凡,武汉大学的口腔医学赫赫有名。”
转眼就进入了毕业季,兄弟俩最终都能在北京工作。小右留校搞科研,他的同学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药企;小左则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做医生,他的同学有的做卫生系统公务员,有的做医药杂志编辑。
【关键词】中医院校;流行病学课程;改革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彦,李欣炜. PBC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06- 107.
一、中国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也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收录1994年以来国内6 600种期刊,包括了学术期刊于非学术期刊,涵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收录的学术期刊同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但是收录的期刊不很全面,一些重要期刊未能收录。
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由数据库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收录了自1978年以来1 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范围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
三、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
由中国人民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研究部研制开发。收录了1994年以来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生物医学期刊和一些自办发行的生物医学刊物1 000余种的文献题录和文摘。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生物学、中医学、中药学、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具有成果查新功能。
四、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该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科范围广,包括了学术期刊于非学术期刊,提供约2 000种的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被收录的学术期刊都获得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的收录证书。个别期刊甚至将“遴选”改成“精选”,或者干脆去掉。很多作者因此误以为这就是核心期刊。
五、维普数据库
也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收录了1989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等学科9 000余种期刊,包括了学术与非学术期刊。收录期刊数量很大,但不足之处是部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非法期刊也被收录了。
一般的,学术期刊都能进入至少1个国内期刊数据库。期刊据数据库[3]不是期刊的评价体系,对科研处的期刊性质评价也就缺乏足够的意义,故不宜作为期刊性质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机能实验;整合;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55-02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实验教学整合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优化组合成为机能实验学,是医学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传统“三理”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单科分割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置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原有教学实验室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需要。为此,我校对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学生机能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在机能实验整合过程的实施中,选择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共286人,4个班的学生均为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入校的普通本科医学生,各科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随机选取两个班即2011级临床1班和临床2班为对照组,另外两个班即2011级临床3班和临床4班为实验组(整合组)。
2.方法。授课教师基本相同,每个临床班有两个教师带教,对照组按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机能实验整合教学法。每个实验小组4~6人。机能实验整合是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整合。具体设施如下:首先,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这个阶段安排在生理学实验课程的中期,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如小白鼠的捉拿、注射、灌胃、取血的方式及兔子的麻醉等动物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如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及张力换能器的使用,熟悉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不再指导。第二阶段,在生理学课程的后期和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课程开始时,进行综合性实验,此阶段进行的实验较复杂、难度较大、实验项目较多的实验,进一步强化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重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在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后期,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查文献、自己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实验报告,重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根据学生平时出勤率、做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的成绩和实验报告来评定,并增加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
4.进行问卷调查。
二、结果
1.机能学实验总成绩分析。对机能学实验知识进行测试,实验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满分为20分,经统计学分析,实验总成绩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实验成绩(19.2±1.5)较对照组成绩(16.8±1.3)有明显提高(P
2.问卷调查。机能学实验面向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286名学生发出问卷286份,收回285份,回收率99.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2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机能学整合性实验,95.18%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学习兴趣,90.32%的学生认为查阅文献能力明显提高,94.2%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开放整合性实验课的训练对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94.52%的学生认为开设整合性实验对科研能力有很大提高,95.58%的学生认为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三、讨论
实验教学是医学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我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班的机能学整合性实验教学的意义总结如下。
1.打破原来无趣的教学模式,对学科间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原来的实验教学是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割细化,实验课紧随理论课其后,大多数是验证性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上缺乏主动性。学科之间由于缺乏联系和交流,也难免会出现实验内容的重复。系统整合教学是保留以往三个学科实验课中的一些经典的实验项目并且吸收了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实验方法。
2.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原来的机能学实验都属于验证式的实验,一般都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内容固定,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机能学整合性实验增设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文献,自己设计一些实验,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来指导,所以设计性实验就变成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开展整合性实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验证性实验向主动学习的整合性实验转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4.提高了师资的力量。原来传统的验证式机能学实验教学只是为了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内容比较固定,教师只要掌握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内容就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而现在改变了实验教学模式,将三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选题范围广、问题多,很多实验内容在原来的实验指导书上找不到,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广,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学科的不断发展。同时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灿国.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2):313-314.
[2]瑚浩,杜克莘,闫剑群,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31-33.
[3]王杨凯,马蓓,王伟忠等.生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35-837.
[4]余凤英,胡承明,李菊娥,等.医学生创造意识调查与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9-20.
基金项目:200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项目(No.JXJG-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