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3-07-10 17:3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第1篇

一、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二、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三、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作者:李本建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第3篇

摘要:“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原地区有“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较早开发和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素有“文明摇篮”之称。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发展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中原传统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的承载需要保持、发展、传承和创新。增强中原传统文化传承,有效发挥其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属性,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助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02-03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文化传承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能够通过物质、社会和精神等属性加以不断延续的文化,最终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某个民族或地域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或地域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人类诞生和文明起始的那一刻开始,传统文化就是文明元素和历史记忆的代表,它承载了千万年的沧桑变化,延续了人类文明的成就。

1中原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

文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史,从不完美到精致化,是一个日臻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延续与传承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不屈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财富,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关键支撑。

华夏文明自夏代开启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前后共有二十多个王朝的二百余位帝王在这里建都或将都城迁于此处。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字与姓氏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及中华民族血亲的主要象征,它们均发源在此并日益繁荣兴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原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写照。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一些特性,都足以表明它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中原传统文化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迅速扩大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竞争优势。

1.1发掘中原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

“天下设九州,河南为之重”,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河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诸多优秀品质。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礼仪之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俗习惯的中原人勤劳勇敢、代代相沿,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传统文化。

河南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据考古发现,在河南的南阳云阳镇一带发现过猿人臼齿化石,可以认为云阳猿人与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期。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先祖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开拓和劳作,创造出了令世人赞颂的史前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相传伏羲、女娲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河南淮阳依旧保存着的太昊陵,其规模非常庞大。著名的“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就诞生在如今的河南新郑,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在这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就曾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三千年之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曾经几度达到鼎盛巅峰,从古至今,二十多个朝代均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的古都,仅河南就占四个:商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南的千古先贤人物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许慎、程颐、程颢等,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李斯、刘邦、张良等,再如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李诫、郭守敬、许衡等,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欧阳修、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吴道子、朱载值龋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刘青霞、吉鸿昌、彭雪枫、杨靖宇、冯友兰、姚雪垠、徐玉诺、李省⑼跤烂竦取

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就有“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流传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习俗。每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早在一千多年前,信阳已成为我国的茶区之一;新郑则是枣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着各种关于枣的风俗和技艺。河南是中国功夫的故乡,著名的少林武术发源于此,陈式太极拳也最先于河南发扬并流传开来。

国内外知名民间工艺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开封汴绣的针法多变令人叹为观止、南阳玉雕的精美造型让人过目难忘、洛阳唐三彩栩栩如生使人大为赞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老朴素以及民间泥玩的风趣幽默,当然还有烙花、烙画等不胜枚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百家争鸣、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安阳、洛阳、开封等千年古都,还涌现出儒、释、道的各种思想交汇;不仅有名满天下的美食和酒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书画、戏剧、武术。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2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32-01

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对人的品德的教养。20世纪20年代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种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与文明联系起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在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诸子百家,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还包罗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风民俗;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等,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

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2.1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当今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虚而入,极容易导致道德滑坡。

良好的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学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对中国人的德行规范影响深远。儒学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的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仍然是中国人民最珍贵的个人品质。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道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重人的责任与义务。道教提倡的伦理道德是忠孝节义,仁爱诚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主张平等,去恶从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宝贵资源。

2.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自中国自走上工业化道路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对大自然的过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庄子强调顺应天性。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一个全息同构的体系,天人相通,互相感应。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极端,但客观上也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地位得以巩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3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谐。儒家重视“和”的原则,强调“和为贵”。在儒家伦理中,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释道三教合一,诸子百家互相借鉴,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统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和为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局,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等。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对中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各种冲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继承并发扬古代伦理中优秀成分,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3 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来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和转换。

参考文献

[1] 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12).

[3]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课堂;应用与继承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与人文性,既可以将各大地域的自然风光进行介绍,又可以普及该地域的人文风俗与历史文化,其中也蕴藏了其他科目所具有的一些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地理课程都有所涉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正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个性风格,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讲解,对广阔的河流、巍峨的山岭进行展示,使学生领略云南的喀斯特地貌、新疆的荒漠、江苏的湖泊、东北平原一望无垠的田野。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汉族的花朝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大多数学生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本乡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讲解有关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家乡的认识,迸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东北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小兴安岭的丰富资源、二人转等文化的产生缘由。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崇洋、不守公德、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缺乏感恩之情等现象。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补充,可以使学生变得心情平和,饮水思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4.有利于传承和谐理念

通过对包罗万象的自然地理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国的光照降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经纬度、旅游热点等都要进行讲解,不仅包含着历史、政治、语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地貌形成、寒流暖流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而且由于涉及一些理工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地貌的形成、地方时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单靠知识点灌输、插秧式教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向学生播放视频《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繁荣的经济是一个民族的衣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文化,视汉服为奇装异服,那么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拾民族精神,培养勤劳谦和、仁厚敦实等优良品德。

3.努力探究地理知识元素,挖掘文化底蕴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文学内涵,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在讲解的过程中精炼而不乏内容,通俗而深藏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应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方法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率。

4.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很多学校对地理等科目没有引起重视,只学习课程,并没有要求考试,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却忙于其他作业。这样,即使教师的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有一些教师以及社会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轻浮和庸俗,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讲到汉代张汤的官职时,教师将廷尉一词用司法局长代替,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却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

5.将古典诗词与地理课堂相结合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古典诗词进行讲述,既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与传统诗词相联系,使地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和韵味。例如,讲到冷锋时,可以用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讲暖锋时,可以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夏季风时,可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典诗词还能帮助导入新课,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求学生辨识这是形容天气还是气候。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对风力搬运作用不能理解时,可以引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做课堂小结时,如在对月球讲解之后,可以引用有关月亮的诗词,做出总结。将古诗词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化加深感情。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爱国情怀,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加强利用,多加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课堂上与古诗词加以联系,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2]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传承

(1)目前,中西方文化正处于大规模地交汇、碰撞与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许多宝贵的、为中国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诸如科学技术、市场理性、法制精神、个性发展、创新智慧等等,我们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纳。同时,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等。而目前的中国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的物质消费主义思想。

在中国,到咖啡馆喝咖啡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在西方国家喝咖啡只是家常便饭;“哈韩”现象普遍存在,以致被认为是时尚潮流。这种影响还表现在艺术追求方面,年轻人爱寻求刺激,把一切都看作是游戏。他们喜欢美国大片,导致中国名导演也是迎合西方人的胃口来拍电影,追求宏大场面,而不追求实际内涵。酒吧摇滚乐近年特别流行,歌手边喝酒边唱歌,那些到酒吧喝酒的人,也是不分年龄,一律疯狂。

由此,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消蚀,艺术变得越来越粗俗和越来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导致了两种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的彻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赏,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很小的圈子内的人才能理解的东西。

当社会快速发展时,很多人表现出心态失衡、浮躁。这种没有含金量、没有内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需要。大家极端地追求物质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撑。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加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在全世界,东南亚人的幸福感最低。这其中,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下降得最快。[1]精神空虚、幸福指数下降,失去了主流价值观,一些人的道德开始滑坡。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正义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恶现象的面前一个又一个地扮演着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领着社会价值观。“超女”、恶搞等现象是当代经济大环境下人们价值观畸形嬗变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传统道德被边缘化,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失调和道德焦虑。

据了解,在美国,很多人一周都要义务工作四个小时,去小学、养老院等地方做义工。在发达国家,道德观念、信用制度、公益事业以及民主法制之间相互补充。如果在是与非的价值判断上没有主流价值的导向,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就会陷入一盘散沙、一片沙漠。我们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大可不必将其与主流社会的取向完全对立。我们甚至还可以考虑,人们的基本道德底线教育可以由宗教来承担。

(2)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西方文化,我们过多地借鉴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当浓厚,但却缺少真正的时代精神体验;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往往在一种符号和包装意味上认同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却仍有待发扬光大。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2]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传统的节日文化代代相传,在民间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些传统节日,也历来被人们所看重。因为传统节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个载体。民族感情弥足珍贵,将其弘扬、彰显,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归属感,是十分有益的。“过传统节日”,过“年味浓”的春节,则是抒发这种情感的一个机会和手段。节日里,人们沐浴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中,品尝传统美食,回味民族历史,讲述文化传统,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节文化来说,其实它含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春节前的腊月,就有着很多的“说头”:腊八要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饭等等。这些“说头”中,有传说、有故事,蕴含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如习俗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孝文化、餐饮文化、书法、剪纸文化等。这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品位。目前,春节放假日期一般从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应从大年三十开始放假,因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团圆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与其本质和内涵渐行渐远,春节成了“送礼节”、清明成了“烧纸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了。近年来,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在洋节日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也越发单一了。

不少国人对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态度,至于民间庆祝传统节日的“八仙过海”、“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习俗,也一律被归纳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畴;但是,他们却异常热衷于庆祝洋节日,目的是为了感受洋节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气氛。总而言之,在某些人眼中,但凡来自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就意味着“迷信、落后和愚昧”。而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统统被列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属于人类文化进步的代表。这种状况有待国人深思。

中国传统端午节,总被国人当“粽子节”在度过,结果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对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3)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衰退问题的严峻性,纷纷发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呼吁声。但是,没有消除某些国人因崇洋而产生的民族自卑感,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着扼杀、自毁、自灭的态度,又将如何发挥并提高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必须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转为“内销”?

当下中国文化氛围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强,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这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而且源远流长,同时渗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这是对中世纪宗教的传统看法。现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变化,美国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传统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化。

东方文化讲究精神文明,中国精神文明更是源远流长,而现代西方人则偏重追求物质文明。可是,目前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很快,而对精神文明的重视还赶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堕落趋势,很多海外有识之士呼吁用东方文明来补救西方文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构建。当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加以重视的时候,外国人却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纷纷要求开办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说孔子并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武汉电视塔(曾是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塔)上面曾经出现的洋烟广告让有中华民族意识的中国人看着很不是滋味。这类广告若出现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必定会引起民众公愤。可以说全世界对香烟广告一般都有限制,何况在民族精神象征之处。不久之后,有关部门来检查,洋烟广告才撤了下来。

由此可见,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我们不能采取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态度。

从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正式启动到《长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从祭孔大会到新儒学,从汉服热到私塾热,孟母堂事件使得学者、教育部门和民间全被卷了进来。回归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

(4)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现代世界有着积极意义。[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1)警惕文化糟粕,营造一个清洁的文化氛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炒作“名人”隐私、网络、“恶搞文化”等如今已经成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当下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火爆,其实也是在恶搞历史。这些必需引起我们的警惕。这股“恶俗风”是一些精神“毒药”。虽然一个民族需要幽默和笑声,但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涵,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什么都可以毫无禁忌地随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娱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传统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中国人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丢失了,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被毒害。

2)使全体国人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快文化立法。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必然体现为民族文化。要避免传统文化水土流失的现象,首先应当唤起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使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豪感,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政府、社会、学校、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文艺社团都要想方设法。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它们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江苏、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继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现代传媒的决定作用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国人对当代文学失望之际,2006年我们又经历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持续升温。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造就的“学术明星”掀起了一轮轮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读书热。他们的讲稿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女学者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首日销售超过一万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国》首印55万册的纪录。

调查发现,之前人们自觉读《论语》《庄子》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非常少,经过于丹的阐释,人们的兴趣提高了。学者从深居书斋到电视明星转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授方式的革命,电视讲座因此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胜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从前总有人空喊要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效果不显著。有人甚至由此评价如今的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扬传统文化,有一个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且不论于丹等诸位学者的讲演引起了学者褒贬不同的评价,传统文化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传播永远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传媒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4)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发展了,但它们把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已溶合到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的东西来促进现代化,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决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北京本是历史名城,但现在已被钢筋水泥淹没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则保存得很好;法国古老的拉丁区至今风貌依旧。而中国摧枯拉朽地拆毁了老建筑,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事实。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发扬中国固有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义的优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创造,三点结合起来,以我为主,以今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使我们不能正确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5)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历史上曾有两种片面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文化的障碍,恨不得把传统文化彻底消灭;另一种是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把传统文化神奇化。

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经济、文化、科技已有举世瞩目的发展。因此,在文化上应该和在经济、政治、外交上一样,无需顾虑重重,要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把古代、近代、外国、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凡对我们有用的都拿来,统统为我所用,加以吐纳、吸收,以重建世界上最优秀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唐旺盛.幸福指数为什么不能取代狂热的GDP崇拜?[N].中国经济时报,2006-7-15.

[2]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第8篇

[关键词]橡胶产业 社会变迁

一、曼嘎村寨的基本情况概述

曼嘎寨座落于勐罕镇,毗邻澜沧江,属热带气候。全村国土面积0.94亩,适宜种植橡胶、香蕉、水稻等农作物;拥有耕地面积6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亩,旱地面积273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18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8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5亩,主要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果。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93户农户,总人口262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09人。2000年少量种植橡胶之前,全村经济总收入53.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大量种植橡胶地之后,村民收入迅速提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3.0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3万元,畜牧业收入7.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2]。

二、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后传统文化的流失

橡胶树的生长对气候和其他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橡胶树喜温怕寒,喜微风怕强风,喜充足阳光和湿润,能忍耐季节性干旱。目前我国主要橡胶产地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树的生长需要吸收很多光和水分,曼嘎村寨周围水环境被成片的橡胶地破坏了。澜沧江近几年水量变化说明了这一切。据村里人介绍,在没有大量种植橡胶以前,澜沧江发大水能把村里的中心广场淹没。从中心广场到村寨公路边有几公里,而且公路的地势比中心广场的地势低的多,澜沧江水量在成片的橡胶树的影响下很快减少。曼嘎村民只看到种植橡胶的经济利益,拼命发展橡胶产业,他们没看到橡胶树对水环境的破坏,再过几年等到他们发觉自己饮水困难的时候也许就晚了。橡胶产业的发展带来当地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破坏了当地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也受到了这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傣族传统服装,短上衣和长筒裙非常适合傣族当地的气候特点,便于他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但是现在村里除了一些年长的老人之外,其他的像年轻人、小孩很少或者几乎不穿傣族的民族服装,他们的穿着与汉族没什么差别的衣服。当地的小姑娘涂上口红,描上眉毛,穿着现代时髦的衣服,如果不仔细甑辨,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傣族的村民。以前,傣族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相处总是和睦,很少有吵架现象发生。橡胶地面积多的人和橡胶地面积少的人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渐渐地,经济差距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在暗暗的较劲。现在曼嘎村的邻里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和睦了。

以上是我归纳的曼嘎村民在经济收入提高后,村里环境、建筑服饰以及邻里、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变化。其实曼嘎村寨只是近几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冲突的一个例子。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即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但是原有民族文化却被破坏了。那么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怎么才能尽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下面本文就这一方问题谈几点看法。

三、提出建议和治理对策

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政府、村寨和村民之间应相互协调、同心协力共同处理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这个问题。

(一)注重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宣传,让其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政府在宏观上组织村民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必须让村民了解和明白建设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传统文化。目前,许多村民办事只顾个人、眼前的利益,并没意识到传统文化破坏对本民族以后文化的传承及其自身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引导、教育村民,让其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关系整个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及其切身利益的大事,从而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主动的保护好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

(二)当地政府合理的做好村寨规划

在具体的规划中,当地政府应根据村寨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进行合理的规划。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保持村寨风貌,维护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傣族的干栏式竹楼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傣族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在局部范围内保护传统傣楼民居的同时,建造采用现代结构技术及建筑材料并保持傣族民居传统风格的新民居,以满足傣族百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2)强化傣族村寨中的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功能建设,引入新的文化活动内容。佛教和佛塔是佛教社会宗教活动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规划设计中,加强寨心和佛寺的职能,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容,即把一些现代文化娱乐活动放到寨心和佛寺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将公共活动中心与原来的宗教活动中心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村寨精神空间,有利于增强传统村寨的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

(三)加大对村寨、村民的管理

曼嘎村委会是村寨的日常管理的重要机构,其应该在村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村委会在处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时,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对村民在思想上进行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已经破坏传统文化的村民进行教育。对于少数已盖异化建筑的村民,可由政府、村委会出面与之协商,出少量资金买下这些“洋房”进行拆迁,以保持传统文化氛围的完整性,然后由村寨负责帮助村民建盖传统傣楼。

总之,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丢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像曼嘎这样的村寨,在经济迅速发展,村民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时候,政府、村委会、傣族的老人一定要相互帮助,教育村民,保护傣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只要政府、村寨和村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曼嘎村寨就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曼嘎村委会2007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第9篇

一、门巴族传统体育与门巴族传统文化

“门巴”是藏语“”的译音。“门”在藏文中指地势低凹、山谷狭窄、被浓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之地。具体所指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直至中印传统边界线、不丹及其以东直至珞瑜的广大地方。古代“门”包括珞瑜;9世纪后,“门”即指门隅地方。“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对他们的称呼。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门巴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和联系。两种文化所交替浸润,门巴族的形成就是伴随着两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与渗透而转变完成的,在这种交互作用与渗透中,藏族文化与对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门巴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在门、藏文化交流中,门巴族对藏族文化的吸收过程,也是按门巴族的观念加以改造的过程,即民族文化化过程,在吸收的新的文化中不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根植于西藏高原的门巴族文化中也把来源于藏族生活的文化积淀。有些门巴族传统体育是藏族先民生活方式的再现或对现实生活方式的反映。如赛马、射箭、拔河等体育项目,不同程度地与藏族传统体育有着相似的甚至一致共同的规则。

门巴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农耕文明强大的整和力,使门巴族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态都表现出农业民族的基本特征。墨脱门巴族在开播前的二月,各村寨要集体出资请巫师举行跳神送鬼仪式。在门隅“门尼玛三部,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赛马、跳舞……”[1] 这些祭祀活动,目的在于乞求神灵保佑庄稼获得丰收。这反映了农业生活环境对门巴族文明的影响,表明门巴族人民的生活中需要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这些体育活动已成为门巴族民众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门巴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并世代相传。在门巴族中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拔河、射箭、抱石、投石、摔跤、跳高、跳远、攀藤索、打火枪和游戏等。

(一)门巴族传统体育与习俗文化的传承

门巴族的习俗风尚形成于门巴族特定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藏民族历史文化环境。在门巴族社会里,习俗风尚反映了门巴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和文化形象。门巴族的大多数文体活动将舞蹈交融在一起,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粗犷豪迈,运动量亦大,人们通过自娱自乐达到强身健体。

门巴族传统体育作为节日娱乐的重要内容,与门巴族的节庆传承密不可分。门巴族分布和居住的地区,地处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门隅,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造成了门巴族社会的封闭性。人们以内容丰富多彩的宗教和岁时节日达到族内人民进行广泛交往、完成信仰需求和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门巴族人民的生活中需要一种鲜活、激情、豪迈又兴奋的东西,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从门巴族的风尚习俗等方面,人们可认识到门巴族文化生成的自然和历史环境。门巴族传统体育是门巴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宗教、民俗等,节日里的体育活动也就成了门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窗口。

门巴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藏族不少的节日活动也是门巴族的传统节日,门巴族的节日活动不论是宗教节日还是岁时年节,都有许多有趣的礼俗和体育活动的内容。但有的节日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浓重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藏历新年初二起,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在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欢歌笑语不绝于耳,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外,还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错那门巴族的节日活动在十几天期间,人们欢聚一处,除唱歌跳舞外,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射箭等,[2] 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门巴族的节日重头戏。特定的节日开展特定的传统体育活动,构成门巴族习俗文化的一个亮点。

(二)门巴族传统体育与藏族宗教文化的传承

原初苯教和藏传佛教是门巴族社会中并存的、为门巴族共同信仰的两种主要宗教。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是门巴族信仰原初苯教的观念基础。但门巴族信仰的苯教和佛教是从藏区传入门隅的。[3] 所以,在门巴族的信仰心灵上,同时飘扬着两面宗教圣幡,一面是苯教,另一方面就是佛教。历史上,随着佛教传入门隅和墨脱,掀起了大兴寺院之风,至西藏民主改革前,门隅地区已有佛教寺院及经堂40余座,僧人近千人。藏传佛教文化传入门隅,佛教的宗教节日,也传到了门巴族地区,为门巴族的节日习俗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许多宗教色彩的门巴族传统体育便应运而生。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3天,主要活动是跳神。这是门隅地区影响最大的宗教活动,其时,达旺寺所属各寺庙僧人及各地僧俗群众云集达旺,观看跳神表演。在这个活动中,除宗教跳神外,演员还要演出门巴族传统戏剧《卓娃桑姆》和跳牦牛舞等。同时,群众除唱歌跳舞外,要举行许多自娱性强的游艺活动,如拔河、射箭、角力、赛马等。[4]

主巴大法会,是门巴族聚居地墨脱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在丰收之年的十二月下旬举行。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喜获丰收,又刚过完喜庆的新年,大家备酒备肉,踊跃参加这一难逢的宗教盛典。主巴大法会上第一天,主要进行跳神舞以敬神灵的表演,如跳德羌(生殖舞)和夏瓦羌(鹿舞)。据说跳德羌有惊天地、泣鬼灵的神力,跳完德羌后,再晴朗的天也会乌云滚滚,天色变暗。如果舞者跳完后天气没有变化,还要重新跳一次。跳夏瓦羌(鹿舞)时,舞者模拟鹿的各种动作,或轻盈跳跃,或驻足观望,形态逼真。第二天和第三天,表演宗教戏剧“巴多”。戏剧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表现猎人捕杀小鹿、野牛、羚羊等的狩猎活动;第二部分表现猎人因杀牲造孽在地狱中受审的情形。戏剧故事性较强,出场人物多,除猎人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外,还有象舞、大鹏舞、狗熊舞、野猪舞、猴舞、狮舞等。[5]

综上所述,在宗教活动中进行的具有自娱性质的体育活动或宗教舞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巫术形式来保证狩猎成功,庄稼丰收,家畜强壮和人身安全等。历史上,门巴族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理解,认为它们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在他们看来,五谷丰登,这是神灵保佑的结果;而庄稼欠收,则是人们敬神不恭,从而激怒神灵所致。所以每年门隅地区都要举行达旺大法会和主巴大法会,以求神灵保佑。大法会,人们载歌载舞、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娱神灵。不过,考察今日门隅地区的达旺大法会和主巴大法会,虽然还遗留着不少祈神的仪式,但就主流而言,是人们欢庆丰收的盛会,自娱自乐的佳节。由于藏传佛教长期以来渗透于门巴族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对门巴族的文化心理、行为规范和风尚习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显而易见,由于这种信仰,使门巴族民间产生了特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娱乐形式。实际上,门巴族的许多宗教活动大都演变为传统的祭祀丰收的盛会。现今固定的达旺大法会和主巴大法会既成为自娱自乐的节日,又成为展现门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传承门巴族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日子。在达旺大法会和主巴大法会期间,各种文体交融的歌舞、体育竞技既作为节日自娱自乐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门巴族特有的节庆习俗与门巴族传统体育的相互渗透,门巴族传统体育可以扩展宗教、习俗的影响,进而影响门巴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现代城市建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取舍,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记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兴衰变化,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形见证和物质载体,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充斥着钢筋与水泥。人们过于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忽视和淡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景观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因此,提升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迫切,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既满足现代人们工作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和特色,是现代城市建设急需探讨的问题。

1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分析

景观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桥梁绿地等所有与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室外空间的形象。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以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形成的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的形态、功能、风格、色彩等外在形象,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其独特性、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承载着中国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同时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以徽州传统文化景观为例,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砖瓦上的雕刻细腻婉转,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值得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另外,徽州因其自然景观的山水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口文化”,人文建筑依山而建,依据山的地形,在打造住所时注重门窗的角度,保证采光,并使居住者能够随时欣赏山景。[1]徽州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雕也极受人推崇,而佛教的吉花莲花,因其气度和风采受徽州文化景观的青睐,与莲花造型相关的装饰物成为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精美点缀,既栩栩如生又大气清新。

2 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

2.1 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景观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载体,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具有审美价值,在保证了现代人生活工作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这样才能通过城市景观给城市居民和游客带来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2 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丰富的元素和内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素材,其建筑材料、造型体现出的理念、底蕴给设计师带来了无穷的灵感,赋予了现代城市景观建筑思想与灵魂,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从视觉上获得更多感受,感受到现代城市除工业气息、灯红酒绿以外的更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体会到更加内在的不同城市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此外,中国现代文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也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呈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先进、继承和包容的特征。[2]

2.3 满足大众生活和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居民一年当中只有非常少数的时间能够真正走出并远离城市,去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风光。大多时候,城市居民会挤出空余时间,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临近的城市休闲和娱乐,城市旅游受到现代人的热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让人们不仅仅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还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特色景观,让人能够消除长期保持的精神紧张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景观的传承和延续能让城市居民获得情感上的慰藉,找到自身更加根源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增加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内心更加平静安宁,生出更多美好的祝愿。

3 现代城市建设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

3.1 提升公众参与性

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居民进行更加微妙的连接。城市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为背景,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感受更多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通过向城市居民征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方案和意见等方法,提升公众的参与性。

3.2 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

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划定保护区、为传统文化景观申请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3]例如,北京城区对于四合院的保护,高楼大厦与传统四合院并存,是现代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景观相生相融,丰富了现代文明的层次内涵,既保留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保留了北京人注重家庭、邻里关系的文化传统。

3.3 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利用

在对于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推进了现在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景观和谐共生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再利用,保存其整体格局与风貌,使人们关注历史和地方文化。另外,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还要为传统文化景观增添现代功能,在具有观赏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使其得到现代城市居民的充分利用,避免空间的浪费。将传统文化景观改造为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让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其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景观的独特氛围。

3.4 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

在现代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应领会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和内涵,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为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赋予现代的形象和意义。

(1)注重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传统文化景观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营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加强绿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现在有很多设计师设计了“空中花园”,即在大厦建设了花园,种植各类绿色植物,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推进了城市环境的保护。另外,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的中心地段商业化,许多中小学由于用地紧张,缺少运动场,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些学校开始建造“空中运动场”,这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独特的景观。

(2)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图案、雕刻、色彩等特色融入现代城市景观如街道、广场、公园、大厦等建设中,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取舍和创新,通过一些细节的展现,提升现代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韵味。[4]以现代城市的商业街建设为例,目前,许多商业街都以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为主题展开设计。例如,大唐不夜城,整个商业街道的建设融入了唐朝建筑的元素,拥有三个以唐朝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广场,并建有几条仿唐街区。大唐不夜城的路灯通过斗拱样式来呈现,突出了盛唐时代的景观特色。

(3)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不仅仅具有独特的外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时,不仅仅可以通过采用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来展现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城市景观,还可以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的方式,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更加内在深刻的东西。以宽窄巷子为例,宽窄巷子通过城中城的结构展现古人隐世、淡泊的价值观念,现代设计师可以以“隐”为主题对于某一部分现代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一定要照搬或模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形象、图案,而可以在景观中体现其“隐”的态度和意境,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来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4 总结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通过现代城市建设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的特色和内涵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其次归纳了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最后结合其内涵和意义描述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康淳,李响,刘雷娜,夏嵩.“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风景园林,2011

(2):58-59.

[2] 肖璇.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艺术科技,2014(01):46-47.

[3] 吴玲玲,韩笑菲.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4(10):35-36.

第11篇

论文摘要:电影《赤壁》中置入投壶、跳鞠、剑舞、书法、绘画、茶艺、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使人们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对于传承与弘扬悠久的华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如对于“仁”“义”“智”“勇”“情”等高尚品质节操的颂扬和倡导,电影《赤壁》也将之毕现无遗,使之不仅成为供人娱乐的一部商业大片,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部文化大片。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渴慕的优良精神品质,仁爱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电影《赤壁》中有“仁”的体现,如刘备兵败新野,在曹操大军的追赶下携带着大量的老百姓逃难,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但始终不忍舍弃,使他们落入虎口遭受涂炭,刘备怀抱要解人民于危难之间、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除黎庶于倒悬之苦的信念,宁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即便是腹心之臣诸葛亮相劝也不听从,凸显了刘备的仁爱精神。同时影片又以曹操的凶狠残暴,如杀孔融、杀蒋干、杀使者、故意传播瘟疫,对比突出刘备、孙权一方的仁爱。电影《赤壁》中有对“义”的宣扬,如孙权与刘备暗中定下计谋,借军中瘟疫流行之际刘备出走,来制造孙、刘联盟瓦解的假象以迷惑曹操一节,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对刘备的误解、责难、非议来突出表现一个“义”字,正如赵云所言,为正义哪怕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宁可壮烈的死也不需要苟且的生。影片中以关、张、赵3人与刘备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张扬“义”。影片也拍摄刘备夫人在身陷敌阵后为不使赵云受到拖累,能够更顺利地救出少主人而毅然投井一幕,借以反映她识大体,顾大义的思想。勇敢、威猛,一直以来是华夏民族崇尚的精神,电影《赤壁》中也彰显“勇”的精神,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甘兴等将领和众多普通的士卒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敌众我寡,但都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气壮河山。还有孙权射虎一节,也是在危难之际突出勇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勇敢才能够在绝境中求生存。影片中还有“智”的体现,无论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计赚蒋干、抑或孙尚香的卧底曹营、小乔的智斗曹操,无不表露出华夏民族的睿智和人们对于智的崇尚。再有就是电影《赤壁》中对“情”的赞誉,影片中小乔之于周瑜、孙叔材之于孙尚香,或情深似海、或意重如山,皆都大大地书写着一个情字。此外,影片中还有周瑜在刘备军营里以编草鞋的稻草为例,说明只要团结一心,同仇敌汽,就会无往而不胜,从而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一种不畏、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尚气节。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影片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讴歌、宣扬和彰显。

第12篇

关键词:舞龙;符号特征;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充分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诠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 龙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我们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有着无比法力,能够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也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中国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发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因此理解,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再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都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中国古代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作为图腾和动物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可以兴云降雨还可以驱邪避异,更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与幸福。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的产物,更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种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之后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资料显示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而且舞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巧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方法。虽然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符号,“龙作为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要。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无法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通过“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于是舞龙活动便成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平衡的重要仪式。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不可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其中“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进一步指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的舞龙习俗中认为龙灯是有利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过程中摸“龙角”和“龙须”的行为也象征着为了受孕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中国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由此可见,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2.2 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取得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辛勤的耕种,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风调雨顺。人们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人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进一步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因此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要舞龙助兴加以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人们纷纷在舞龙的过程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作为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成为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巧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表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以及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都是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作为代表祥瑞的图腾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上可以借助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人们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作为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的时候往往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有利的现象时人们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妖魔鬼怪”所使然,借助一种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成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龙作为一种祥瑞和有着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与情感寄托,于是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一些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中的“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说明了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征。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物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龙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9]。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人们通过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舞龙习俗中人们通过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一种族类认同,这种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而且这种叙事和传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指出“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从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来讲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种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完成,如果个人力量不能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各种与龙相关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龙又成为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随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龙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意义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生动概括。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体系、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以及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凝聚。经历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在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们通过舞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1]。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各个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资料中的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只是中华龙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其中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虽然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异各个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作为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潘一焕,等.中国龙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3-15.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省略/view/639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10]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