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多途径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临床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疑难病 中医疑难病学 李积敏(慎言) 学术思想
摘要:
内容提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李积敏(慎言)在中医疑难病概念及范畴、中医疑难病学的定义及范围、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体系的意义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一步阐述了李积敏创立中医疑难病学科,是中医学的战略措施的观点。
主题词:
疑难病 中医疑难病学 李积敏(慎言) 学术思想
论文内容:
李积敏、字慎言,号淡园主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专家,清医家李世泰第七世孙,清.光裕堂第七代传人。临床擅长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色病变、不孕症、乳腺增生病等各种妇科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慎言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淤”病机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对李积敏(慎言)中医疑难病学术思想作一点初步探讨,供广大同道。
1、中医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论及建立中医疑难病学科,首先应搞清几个基本概念,诸如什么是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的范畴等等。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积敏(慎言)的有关中医疑难病论述。
李积敏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2)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3)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4)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5)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李积敏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关键词】针刺,牵正散加味,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36-02
面瘫面瘫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1)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费用低廉的优势。现将笔者近七年来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体会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所选30例病例均为周围型面瘫,全部为我院2013-2014门诊病例。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向下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蹩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所选病例均经血常规、颅脑ct检查排除中枢性面瘫。30例面瘫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发病4-7日内。
1.2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取穴患侧阳白 四白 颧 颊车 地仓 翳风 健侧合谷。加减: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变浅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操作面部腧穴均平补平泻,急性期宜浅刺,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应重。恢复期可加灸法,合谷行平补平泻,足三里施以补法。
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味口服。白附子10g 僵蚕8g 地龙8g 钩藤10g 当归9g 川芎9g 白芍10g 甘草6g,全蝎、蜈蚣各3克(吞服)。 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各10g。痰浊甚者加制半夏、苍术各10g。水煎服 每日一剂,十天为一疗程。
2结果
痊愈:表情自然,眼裂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嘴角无歪斜,额纹完全恢复正常。显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眼裂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减轻,嘴角不完全对称。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歪斜,无饮水时口角漏水,额纹尚未未恢复,尤以谈笑时为甚。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所选病例一个疗程痊愈3例,两个疗程痊愈18例,三个疗程治愈的4例,四个疗程治愈的4例,四个疗程显效的1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93.3%。
3体会
面瘫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且不受年龄限制。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针灸治疗以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平补平泻为治则,取面部腧穴可以疏调局部筋经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疏风通络。中药以牵正散为主方,取祛风化痰止痉之意。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并长于头面之风;僵蚕化痰止痉、全蝎、蜈蚣通络解痉。三者共为血肉有情之品,疗效确切。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钩藤息风止痉,甘草调和诸药,共取息风止痉,活血通络之效。针药结合,相得益彰,故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药;职业教育;临床医学;学生素质;培养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今天的医学生面临着诸多医学技术发展、医学伦理尤其是医患纠纷之间的挑战,而要解决诸多问题,急需要培养几个方面的素养,如语言文字素养、人际沟通素养、文学艺术素养、法律法规素养。而要培养这些知识和素养,仅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较难完成相关工作,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群的中医文化课程应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较大的工作和努力。一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以此强化学生医用写作和语言表达技巧。二是加强学生人际沟通素养,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加强其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以便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减少医患纠纷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三是加强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情感及恰当的表达,使医学生内心中唤起对病患者同情怜悯的美好情感,且通过培养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医学从业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程度。四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很容易在医疗服务工作中付出惨痛的教训。为此,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切实加强卫生法学教育和引导,以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组合中医眼科的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师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教学的需要,需要努力学习,教师应先行中西医结合,必须强调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学质量。带教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修养,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当然,教师应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动态,能经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当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日趋深化、细化,有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更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中西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趣。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教师都应该有适当的时间下临床,积累实践经验,并选择典型病案,以不断充实、更新课堂内容,在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在举例时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一种病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本学科西医理论,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中西结合。此外,临床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关心学生成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爱教育的工作作风。教学过程中,要求带教教师提供完整的教案,课前全科集中讨论,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组织病案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对眼科学的基本病症有一定的了解,达到较好的效果。
做到“三不”活百岁,工作到老活到老
邵逸夫曾对媒体介绍说,自己有三不做:一不赌钱,二不喝酒,三不做不正常的事。所谓不正常,就是指刺激的事情,这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工作是邵逸夫的另一个养生秘诀。他曾说过: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直到90岁前,他还坚持每天上班,100岁时他还出席每两周一次的公司高层会议。另一位长寿明星活了106岁,她长寿的秘诀之一也和邵老一样:乐此不疲地工作。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工作是半个生命,越忙越有精神。懒散是生命之敌,一懒生百病。要使生命之树常绿,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中防止智力衰退,保持身心健康。”
健身气功勤习练,动作简单效果显
邵逸夫晚年走路几乎不用拐棍,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勤练至少45分钟的气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练气功,一天都不疲劳,睡眠质量很好。”邵逸夫习练气功颇有心得,还曾被世界医学气功学会聘为顾问。
我国古代的健身气功属于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中医大家都曾习练健身气功延年益寿。媒体曾报道邵逸夫习练的健身气功中有一套叫做“养生剑指桩”的健身方法,很多动作都比较简单,即便没有健身气功基础的人也可以习练健身。比如搓双手、擦面有助于提神醒脑,升阳驱寒;比如干梳头类似于中医养生功法里面的“梳五经”,对于健脑益智、预防老年痴呆都有较好的效果;比如搓耳朵有利于肾及双耳的保健;比如擦大椎有助于预防风寒感冒等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循经拍打两臂、前后甩臂有助于预防肩周炎、鼠标手、网球肘、腰背肌肉酸痛等疾患。
笑口常开能宽容,B型人格乐无穷
邵逸夫是个笑口常开的人,属于典型的B型人格。他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
美国心脏病学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将人的人格分为A型人格、B型人格和C型人格三类。研究表明,A型为竞争性人格,人格特质主要体现为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得心脑血管疾病。C型人格性格特征为抑制强烈情感、顺从他人意愿、缺乏自信、避免可能冒犯他人的矛盾或行为、对待生活的态度沉静、有无助和无望的感情取向,与癌症的发病率高相关。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宽容、心平气和、性情不温不火、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研究显示,83%的长寿者来自B型人格。
淡漠名利重慈善,仁者爱人仁者寿
邵逸夫多年来为我国教育及医疗事业等捐助过数以百亿计款项,不但是一位慈善家,也是一位仁者。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中化学药物疗效明显,但也存在着抗抑郁谱窄、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等缺点。因此,国内外对传统中药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虽然有不少文献报道很多单味药和复方具有抗抑郁作用,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太深入,并且迄今成功开发的疗效显著的中药抗抑郁新药很少。究其原因,除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病因尚未明了之外,与中药抗抑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药抗抑郁药的现代研究。
1 借鉴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成果
现有抗抑郁药是依据传统的“单胺学说”发展起来的。该学说认为,抑郁的发生主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低下有关,抗抑郁药通过直接或间接增加突触间隙中NE、5-HT而发挥作用。第一代抗抑郁药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和吗氯贝胺等。该类药物的机理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线粒体质膜外层的单胺氧化酶,减少胞浆内5-HT的灭活,从而提高胞浆内5-HT的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第二代抗抑郁药是20世纪7O年代开发和应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TCA),代表药有丙咪嗪、阿米替林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5-HT和NE再摄入各自的神经末梢,从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的第三代抗抑郁药,以选择性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为代表,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类药物通过选择性阻断5-HT或NE的再摄取而发挥作用。SNRI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因其作用的选择性以及对其它受体无拮抗作用,故其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有新学说出现。近年提出的“神经营养学说”认为,抑郁的发生除了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外,主要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损害有关[1-2],神经可塑性是治疗抑郁的最重要作用靶标之一,作用于该靶标的药物将可能使抑郁得到根本的治疗。根据该学说,神经可塑性、海马神经发生是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研究的主要靶标。目前正在研究的药物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α-氨基羟甲基噁唑丙酸受体调节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抗凋亡蛋白bcl-2调节剂、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产生的药物、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神经胶质调节剂等。另一个比较认同的学说是“细胞因子学说”,认为抑郁的发生与炎症免疫细胞因子相关[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免疫系统作为靶标的研究也受到较大重视,正在研究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受体(GR)调节剂和免疫调节剂等。
目前,中药抗抑郁效果大多只是通过实验动物简单的一些活动特征来说明,很少对其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充分借鉴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多角度探讨中药的抗抑郁作用,阐明其作用机理,中药的抗抑郁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2 借助抗抑郁化学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化学药物研发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生理、药理、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确定治疗靶点与筛选体系,然后筛选有效药物。这一思路与中药研究的思路不尽相同。中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主要特点,也是区别于化学药物的根本之处;中医药研究是从临床实践走向实验,这与化学药物研究的筛选思路也不太一致,但这并不影响借鉴抗抑郁化学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中药抗抑郁的药效评价方法。现代抗抑郁化学药物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开发了很多疗效显著的新药,有一套较科学、客观的药效评价方法和实验方法,所以,可以借此评价各种中药(包括复方)的抗抑郁作用,并进而对中药进行筛选。另外,中药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以借助于现代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体系和方法;借助于不同作用途径、不同机理的药理模型深入研究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理和量效关系。此外,在药物代谢、毒副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目前,借助抗抑郁化学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中药的抗抑郁作用还不够深入。在药物筛选方面,迄今国内还没有较好的快速灵敏的筛选系统;动物实验模型比较单调,观察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有待提高,药效评价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大多只停留在提取物层面上;对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很慢。所以,很有必要借助抗抑郁化学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加大中药抗抑郁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提升中药抗抑郁研究的整体水平。
3 加强中医药理论和方剂的现代研究
3.1 中医药理论
中医学认为,抑郁是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思虑过度、损伤精气血为主要诱因。临床上常见的辨证分型有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肝肾不足和心肺阴虚等;治法分别是疏肝理气、化痰开郁、补益心脾、滋养肝肾和滋阴补肺;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归脾汤、百合地黄汤、越鞠丸、逍遥散等,涉及药物有柴胡、郁金、半夏、厚朴、茯苓、石菖蒲、人参、白术、百合、生地黄等 [4]。在实际临床中,由于每个医师对抑郁的理解不一样,辨证分型也有较大差异,导致用药也不一致,并且随意性较强,影响中药的疗效。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传统理论中“郁”的认识和研究。
转贴于
证候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概念。证候特征、病机以及证候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根本问题,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如何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进步,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更加客观科学地分型;如何建立证候类型与抑郁病的关系;如何揭示传统中医药理论对“郁”认识的科学内涵,是中医药治疗抑郁症需要解决的关键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
3.2 中药方剂
中药中的某些单一成分在治疗上通常略比化学药物逊色,可复方用药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能充分发挥多途径多层次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往往较小。但是,如何通过实验说明中药方剂治疗抑郁症的多途径多层次的作用特点,如何全面地阐述复方抗抑郁的作用机理,需要对方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在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量效关系、方剂配伍关系和体内的吸收代谢等方面也要开展深入研究。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药方剂治疗抑郁的科学内涵将不断地被阐述清楚,同时也会开发出一些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小的新型中药复方,也会有更多中药抗抑郁新产品问世。
4 结语
抑郁作为一种情志疾病,传统中医药理论对此有较系统的认识,也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治法和方药,这为开展抗抑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中药的现代研究应重视传统中医药理论,但又不可囿于传统理论。如果中药的现代研究仅仅在传统理论中论述,那么将无法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也终将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应在继承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传统理论的现代化。笔者认为,就抗抑郁中药来讲,可以坚持两种研究思想,一种是针对“证”的方剂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中药方剂的优势和特点;另一种是针对具体靶点的活性化学成分研究,化学研究和药理药效研究相结合,两种思路可以相互促进。随着中药抗抑郁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的抗抑郁优势将逐渐显现,抑郁将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Duman R.Role of neurotmphic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J].Neummolecular Med,2004,5(1):l1-25.
[2] Hashimoto K,Shimizu E,IYO M.Critical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mood disorders[J].Brain Res Rev,2004,45(2):104-114.
[3] Schiepers J,Wichers M,Maes M.Cytokines and major depression[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5,29(2):201-217.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高血压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06-01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动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是最常见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高血压治疗除平稳的降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外仍包括减轻患者头痛及眩晕等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尤其针灸的治疗优势逐渐得到体现。本研究拟对2009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及西药结合针灸治疗的疗效,进一步指导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9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共84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者,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所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确诊,选取符合诊断标准中的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排除标准:(1)年龄在30-65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继发性高血压;(3)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治疗组男27例,女1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年,最多3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针刺治疗。取穴:百会、曲池、合谷、太冲等为主穴,加以辨证配穴治疗。针刺方法:穴位及针具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进入穴位0.5-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10min行针1次;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对照组:西药治疗。对照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1(商品名:施慧达),每日6:00口服。
1.2.3 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用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之间比较用非参数两样本率比较,检验水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2.4 疗效标准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高血压病的新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3]: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下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以上,需具备其中一项;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需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对比
2.1.1 患者性别基线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性别基线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2 患者年龄基线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年龄基线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3 患者病程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病程基线比较
两组患者病程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1 高血压病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均得到了改善,如表4所示,对照组有效率为80.95%,治疗组有效率达95.2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高血压患者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但针灸治疗组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
2.2.2 高血压病治疗前后血压疗效比较,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疗效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得到了改善,如表5所示,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有效率为88.1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两组的降压水平无差异。
3 讨论 高血压病多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病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于肝、肾、心,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是虚实相兼的疾病。其主要病机为痰浊、血瘀互结,一般早期(尤其是青中年患者)以肝经风阳偏亢为主,亢阳销烁阴液,继而阳亢兼阴虚,又可发展为阴虚为主,若进一步发展,影响其它脏腑,致脏腑功能虚损,络脉损伤,变证丛生,可兼见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阴损及阳,至阴阳两虚甚则以阳虚为主。
随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疗取得很大的进步,高血压的并发症的控制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减轻靶器官损伤方面仍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包括针灸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的疗效,并在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及减少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本研究也显示,针灸治疗对患者一般症状的缓解疗效优于西药组,但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方面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1-40.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奥沙利铂; 通脉四逆汤; 周围神经毒性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11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ongmaisini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neurotoxicity of Oxaliplatin.Method:Sixty-two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RC)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January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32) and the control group(n=30).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multaneously treated with Tongmaisini Decoction based on the FOLFOX or XELOX project,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the chemotherapy.The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incidenc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4 cycles of chemotherapy.Result:The total incidence of neurotoxicity after therap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0.6% and 83.3%,the incidenc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which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Oxaliplatin; Tongmaisini Decoction;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 District in Changzhou City,Changzhou 213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2.058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20万,死亡患者60.87万[1]。化疗可显著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DFS,减少复发,治愈疾病。奥沙利铂(L-OHP)、5-FU(5-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钙(Calcium Folinate,CF)组成的FOLFOX方案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da)组成的XELOX方案无论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还是在晚期患者的化疗中均已被广泛应用[2-5]。而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是剂量限制性毒性,包括急性神经毒性和慢性神经毒性两类,其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65%~100%,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达80%[6-7]。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不仁”“萎证”等范畴,笔者临床应用通脉四逆汤加味防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疗效颇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30例,年龄25~73岁,平均51.2岁;其中结肠癌39例,直肠癌2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5~72岁,平均(49.25±12.1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
13例;年龄31~73岁,平均(51.20±13.8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手术或肠镜下病理活检证实的结肠或直肠腺癌;(2)均适合应用含奥沙利铂的方案化疗;(3)KPS评分>60分;(4)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正常;(5)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1)原有神经系统疾病者;(2)可能引起末梢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3)正在接受可能引起神经毒性的其他化疗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5-FU+CF+L-OHP或Xeloda+L-OHP方案化疗,其中奥沙利铂的用量130 mg/m2,1次/3周,静脉滴注均大于2 h。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独化疗,即应用奥沙利铂静脉输注治疗4个周期;治疗组同时口服通脉四逆汤加味治疗,组方:制附子30 g,甘草15 g,干姜25 g,白芍20 g,地龙、当归各12 g,鸡血藤20 g。若患者为湿热内蕴证:加葛根、黄芩、黄连、白头翁;若患者为瘀毒内阻证:加桃仁、红花、莪术、石见穿;若患者为脾肾阳虚证:加肉豆蔻、吴茱萸;若患者为肝肾阴虚证:加生地、熟地、丹皮、旱莲草。1剂/d,煎取300 ml,分2次服用,配合化疗连服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奥沙利铂Levis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评定:(1)0级:无感觉异常;(2)1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遇冷引起),1周内可完全消退;(3)2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可完全消退;(4)3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不能完全消退;(5)4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伴有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0.6%(13/32),较对照组的83.3%(25/30)明显少,程度明显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奥沙利铂为第3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化疗中广泛应用,与其他铂类药物相比,它虽然血液学毒性及消化道反应较低,而它的剂量限制性周围神经毒性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奥沙利铂所致的急性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神经性肌强制样的急性短暂的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冷刺激诱导或加剧的神经过度兴奋和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可出现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甚至类似于喉痉挛的临床表现而无解剖学依据,可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自行恢复而无后遗症,感觉异常可在治疗休息期减轻,但在累积剂量大于900 mg/m2时,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及持续的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8-10]。这个特征使得奥沙利铂临床应用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因此大家对此毒性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此类毒副反应发生的机制,并在如何防治此类毒性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认为该机制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铂引起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损伤所致[11];另一方面则认为与其代谢产物草酸(盐)引起的钠离子通道异常改变、周围神经敏感性及兴奋性增高有关[12-14]。临床发现神经生长因子、抗氧化剂和钠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西药对预防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钙镁合剂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已被广泛认可,但也有研究者不赞同此观点。董梅等[15]比较了钙镁合剂、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预防作用,并用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结果发现钙镁合剂组、GSH组、生理盐水组的急性及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钙镁制剂和GSH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无明显预防作用。
而中药在防治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中有其较大的优势。刘雅峰[16]应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法药浴治疗奥沙利铂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患者治愈率83.8%,疗效显著。罗文娟等[17]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扎冲十三味丸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损害,有效率达89.47%,未加扎冲十三味丸的有效率为58.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Jernal A,Bray F,Center M 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 Andre T,Boni C,Mounedji-Boudiaf L,et al.For the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of Oxaliplatin/5-Fluorouracil/Leucovorin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MOSAIC) Investigators.Oxaliplatin, fluorouracil,and leucovor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colon cancer[J].N Engl J Med,2004,350(23):2343-2351.
[3] Golfinopoulos V,Salanti G,Pavlidis N,et al.Survival and disease-progression benefits with treatment regimens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Lancet Oncol,2007,8(10):898-911.
[4] Rothenberg M L,Cox J V,Butts C,et al.Cape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XELOX) versus 5-fluorouracil/folinic acid plus oxaliplatin(FOLFOX-4) as second-l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Ann Oncol,2008,19(10):1720-1726.
[5] Kuebler J P,Wieand H S,O'connell M J,et al.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 weekly bolus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surgic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II and III colon cancer[J].J Clin Oncol Off J Am Soc Clin Oncol,2007,25(16):2198-2204.
[6] Grothey A.Oxaliplatin-safety profile[J].Semin Oncol,2003,30(4 Suppl 15):5-13.
[7] Kemeny N,Garay C A,Gurtler J,et al.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Ⅱtrial of bolus plus infusional fluorouracil/leucovorin compared with fluorouracil/leucovorin plus oxaliplatin as third-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Clin oncol,2004,22(23):4753-4761.
[8] Di Cesare Mannelli L,Pacini A,Matera C,et al.Involvement of α7 nAChR subtype in rat 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y:effects of selective activation[J].Neuropharmacology,2014,79(4):37-48.
[9] Argyriou A A,Zolota V,Kyriakopoulou O,et al.Tox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ssociated with commonly use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J].BUON,2010,5(3):435-446.
[10] Vatandoust S,Joshi R,Pittman K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sistent oxaliplatin-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2014,22(2):513-518.
[11]冯献斌,沈永奇.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防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3):2027-2029.
[12] Park S B,Lin C S,Krishnan A V,et al.Dose effects of oxaliplatin on persistent and transient Na+ conduc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toxicity[J].Plos One,2011,6(4):e18469.
[13] Argyriou A A,Bruna J,Marmiroli P,et al.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CIPN):an update[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2,82(1):51-77.
[14] Sittl R,Lampert A,Huth T,et al.Anticancer drug oxaliplatin induces acute cooling-aggravated neuropathy via sodium channel subtype NaV1.6-resurgent and persistent current[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2,109(17):6704-6709.
[15]董梅,邢元,刘鹏,等.钙镁制剂和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效果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3):208-211.
[16]刘雅峰.中药药浴治疗奥沙利铂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40-41.
[17]罗文娟,吴文涛,郑航,等.扎冲十三昧丸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8):59.
[18]娄彦妮,陈信义,田爱平,等.中医外治化疗性手足痛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4):261-265.
[19]李道明,王蓉,谢菁.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奥沙利铂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24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86-188.
[20]叶豆丹,丁涛,徐蕙波,等.人参四逆汤不同部分提取物对微循环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7,27(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