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时间:2023-07-10 17: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积极开发创意休闲农业提供了依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创新,把文化、生态以及景观等诸多富有创意的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创意休闲农业之中,从而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当前,全球各地均对开发创意休闲农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有意识地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促进国内消费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发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

创意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彼此渗透与融合之后果,是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向更高一级发展之后的产物。笔者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山水景观、农耕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为重要基础,围绕着农业产业对自身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个环节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环境、方法、技术、营售以及物流等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富有创意的新型设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精心创造出诸如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会议交流和技培训、体验民居生活、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形态等内容。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地把什么产业列入到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产业之中,然而不可加以否认的是,如今休闲农业经济中含有的创意成分正在不断增加,而创意甚至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经济的中心要素。

2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文化传承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景以及需求,更好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找到文化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运用文化来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发展,让其维护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增产与农民群众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之目的,并且打造出用文化内涵以指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之典范。

(2)资源品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农业资源以及品牌化资源,并且使用创意以加快农业产业和休闲业、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的极其契合,以实现本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之中主导型产业之开发与农业龙头企业之培养,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形象,并且产生全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能够形成更好的综合性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这一模式不但要求资源是特色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经济文化等,而且还应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先发优势。

(3)参与体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至体验经济。农村的深度体验是为了让消费者们在其消费之中借助于农业经济所特有的生活以及生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要对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特色上的情绪,而且对消费者们来说,每次体验均是鲜活而独特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摘果实、品美食、投入实施农事活动以及购置土特品等形式,让消费者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已经投入到本了农村情境以及氛围之中,从而对希望找到美妙乡情的游客们具备极大的魅力。

(4)主题公园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类公园或者农业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公园不但具备农业之内涵,而且还具备了公园、园林等鲜明特点,主题公园则是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地借鉴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经营观念,将其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非常巧妙地运用文化、生活、生态以及服务等各种创意类元素,从而把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场所、农产品营销和消费场所等结合起来,依赖于本地区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农村生态环境等农业经济公园化的新型观念,积极塑造主题农业公园,进而让农业产业能够切实具备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各类功能。

(5)文化传承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全球文明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既有思想性而且还具备实践性,这就建构起我国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体系。文化传承型的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切实结合当前市场发展之需求以及趋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本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从而找到文化和农业经济产业或者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点,以实现用文化来指引农业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让本地的农村文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用文化内涵来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它能够给予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以文化上的内涵,而且还可运用对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所进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之目的。

(6)产业集聚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诸多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项目集中于某一地带,就能够创建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这一模式立足于将那些规模还不够大的创意休闲农业类企业进行整合,依据策略联盟之方式来统一经营管理与品牌,从而创建起风格差异化的具备巨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这一模式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资源以及环境。要以这一区域范围之中的农业资源、农业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为前提,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积极体验以及农产品交易等为主导,立足于对本区域之中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实施全面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形式上有所差异、内容上更加多元、产业上极度融合,而且具备相应规模以及特点,从而能够体现出以科技和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

3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1)努力用创意来塑造新型休闲农业经济。正如我们所知,休闲农业经济的消费主体为都市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国外来客,其观光的目的也相当简单,比如,欣赏美妙的田园风光,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住一夜清新自然的农家屋,体验一次拥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的农事等具备当地农村特色的创意类活动。然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上这些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当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依赖于农村十分优秀的生态资源,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与建立诸多更加新奇、更为刺激、更具有时尚感等的农业休闲项目。与此同时,要将创意的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经济之中,从而产生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刺激消费并且满足旅行者们的需求。

(2)全面应用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展现特色以实施体验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拥有诸多地貌类型,可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诸多地方均保留着非常原始而自然的环境,其生态条件也保存得很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方拥有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十分适合于长时间地欣赏以及体验,并且有利于实施人文生态类、农耕文化类等体验型活动。有鉴于此,要更加认真地调研本地资源以及条件,强化自身所具备之特色,实施多种类型的体验类活动,并且健全合理的景观和服务类设备设施等。

(3)要深入发掘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活动之中的美学以及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所具有之含义。各地应当借助于本区域所拥有特色化农业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中强化对内涵之把握以及对创意之设计,从而不断提高体验活动之层次。所以,要立足于对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整合,从而致力于提升创意农业所具有的成果转化机率,并且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之文化内涵。(4)落实对市场目标内群体之细分,从而不断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参与度。因为消费者具备了差异化之特点,所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可以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社会条件,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分别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目标人群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立足于前期对于如今市场群体需求所进行的调研以及市场反馈信息,持续加以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硬件、软件都实施到位,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享受休闲时光。

(5)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以协助开展休闲农业经济活动。休闲农业类行业协会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营销等方面帮助休闲农业企业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增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休闲农业经济的整体产值。要实施好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相关课程,对于休闲农业经济工作者实施专业化培训,从而力求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服务的质量。

(6)政府部门要积极实施资金扶持,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规范加以管理。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产业中应当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当通过发放有关的补贴,并且还可采取放松金融机构贷款,安排专项费用等方法对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优惠,通过科学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权益。

4结语

总的来说,旅游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这一看法已经得到愈来愈多人士的认同。当前,我国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经济,就迫切要求创意理念加以推动,从而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转型,并且让其能够顺利进入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即创意休闲农业旅游阶段之中。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创意来激发出农业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真正做到使用创意来引领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当地农业领域之中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切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应用创意理念以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助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石向荣,田斌.从德国“绿腰带项目”看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2(12).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管理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45-01

前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根基。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者收入普遍低下、农业生产技术和基本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政府针对农业经济方面的管理匮乏等等。因此,当下农业经济形态的脆弱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所以,本文以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

1 发挥政府职能,落实财政资金导入

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从宏观来看呈现多元化:以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为主要部分,其次就是国家财政提供的必要农业资助和民村劳动者补贴,另外社会资金和外资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政府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宏观调控和补给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农业科研体制的完善、农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及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的引导作用。国家应提供更多的农业政策指导和财政资金使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家应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负和收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监督和约束农业经济方面的过度缴税、乱收费等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生产生活费用和不必要支出。

2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

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包括精神脱贫和生产力脱贫两个方面。前者,要求提升农民思想认知水平,引导和培养农民潜意识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对农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科学的认识和基本的预计规划能力。在农村定期开展农业经济讲座、培训等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多渠道、多方面地接触先进农业理念和行业信息,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农村的现有资源。农民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丰富的劳作经验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此通过培训学习来加强农民的生产力,增强农民的集体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途径。

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注入到农业实践中,那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会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止步不前。一方面,鉴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呈现多层次性、多元化,那么农村就必须大力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利用良好的农业资金储备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改进;另一方面,农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应该被足够地重视。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不但要结合农村经济现有的发展特点,而且应该针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和农产品本身的供应需求来科学定位农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力求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农业产出的优质化。

4 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拓宽发展领域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化的农村中所占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可谓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单一性的农业格局有很大的丰富空间,应该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业结构,广泛地开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其他链接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循环形式。根据调查,许多农村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餐饮住宿等等,多样化的经营项目与农

5 快城镇化道路建设,和谐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实现是一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途径。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是指单纯性人口密度上向城镇聚拢,而是适合并能更好地助力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首先,加快城乡企业的发展,使其实现生产结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水平的多元化和多程度化;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小城镇可以提供给大型乡镇企业的集约优势以及地理区域等特点,赋予小城镇经济带动力的同时减轻大城镇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语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对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平衡落后农村与发达农村的发展状态。坚持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总之,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稳定和迅速发展需要政府和人民携手努力。本文对如何在新形势下良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助力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03:146.

[2]宋铁.浅议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经济[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5:159.

第3篇

[关键词]园林模式农业生态环境

一、园林模式农业及其特征

园林模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把农业与园林相结合,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乡土文化和田园风光,建立起以农业支撑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模式,使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园林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它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性:提供了绿色和特色农产品。(2)观赏性:通过观光农作物、花草树木和饲养动物等,获取丰富的感官享受。(3)娱乐性:依赖一些特色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4)参与性: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能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感受到乐趣。游客们能参与的活动包括摘取农家果实、亲身体验农作物的耕种等,让游客们更深刻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享受乡土带来的欢乐。此外,园林模式农业还提供住宿、度假、游乐等其它丰富的活动内容。(5)文化性:利用农业所涉及动植物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设计丰富多彩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例如,农业园林中的植物(尤其是稀有植物)、饲养的动物(稀有动物等)、配备的设施(水耕设施)以及传统农具展示,都极具特色的展示了农业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使得游客对农业文化知识了解得更深刻。(6)市场性:园林农业可以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其目标市场在城市。

二、园林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园林模式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今园林模式农业结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优缺点,在农业经济中是以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得以打破,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业向功能综合化转变与发展。

在传统模式的经营过程中,人们通常只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忽略了农业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比如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等。而将园林模式的注入使得农业与旅游业之间有了交叉,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形式,丰富了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逐步趋向产业化。

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着农村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效益上不来等问题。此时,若发展园林模式,肯定会使得农村的其它相应产业得到发展,比如服务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等等,最终使得农村产业整体上得到大规模的变动。同时,园林模式还可以促进一些当地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等的销售,特别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因此,园林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打造当地农业的特色产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3.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可以供给很多就业机会,减缓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其带来的很多问题。

由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每添加一个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就可能有其它5个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而园林模式的开发所需要的除了开发项目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之外,还有文化、交通、服务等行业的携助,这就高效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园林模式农业强大的带动性得以展示。

4.发展园林模式农业能够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传播。

园林模式农业发展强调的是生产性、科学性、商品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高端技术融合于休闲旅游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园林模式农业在选取和培育种子、改进栽培技术、存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应该积极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能力。同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定点授课,能够大范围地提升农村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养育出具备一定科技水平现代化农民。

5.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良,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历史久远、农村民俗风情文化丰富且独特的特征。随着现代农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园林模式农业中旅游者在游览、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和购买当地的特产。如此一来,旅游者得到休闲和精神享受,也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对现代化农业表面上的认识得到提高,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开发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格局,最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三、结论

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遍表现为结合了旅游业与农业,使得农业经济效益范围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园林模式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开发方向,很大程度地发掘了现有的农村资源,从而开辟了一个新型农村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甚至美学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华芹.一种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旅游农业[J].现代园林,2005(2)30~33

第4篇

关键词:区域协同;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战略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也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农业现代化全面开展的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依旧面临着农业设施不完善、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困境,如何依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以点带面地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农业收益,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主观与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全面分析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改善方针,从而转变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1.思想观念滞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观念也比较薄弱。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经济重视度不够,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使得很多地方的政府和农民开始将经济发展重心向二、三产业靠拢,忽视了第一产业的建设,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发展农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问题尤为严重,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前景不容乐观,重视二、三产业,忽视第一产业的恶性循环导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民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惯,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这种消极的思想观念也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设施,缺少先进的、完善的农业设施,就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获取资金渠道少、农民自身出资能力弱、吸引社会关注度小,因此造成农业基础建设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等问题。此外,欠发达地区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往往年久失修、破败不能正常使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也严重限制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也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3.产业结构不合理普遍来说,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业比重较高,经济作物的种植较少,渔业、畜牧业等生产的水平也低于平均值。此外,欠发达地区日益向第二、三产业靠拢,第一产业的产值逐年下降。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该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造成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二:首先,欠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少,无法洞察市场的动向,其次,政府缺乏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宏观上的经济指导不足。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农业的产业化,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独立农户为主,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21世纪初,农业产业化跨区域经营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不仅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潮流,还存在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基地布局不合理、农业服务不配套、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等问题,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阻碍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进一步拓展规模的症结所在,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面临进程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窘境。

二、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规划,打破不同省市地理方位和行政区域上的限制,从利益一致诉求角度出发,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带来新机遇,表现在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与资源协同三方面,其中战略协同是在政策和指导思想上对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推动互补发展,组织协同则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形成涵盖范围大、覆盖面广的农业经济发展链,资源协同是指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区域协同的优势,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和完善自身生产力。1.战略协同2004年,北京率先提出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差异化、互补式战略,推动以点带面、以先进带落后的产业协作方针。2006年,天津提出加强区域性建设的构想,强调与北京、河北地区的交通建设。针对农业行业,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着重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战略上做到区域合作、协调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部部长韩长斌提出了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之间差别、深化改革三农问题等建议,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转型。[3]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地区战略协同的优势,让经济发达地区充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以区域体整体环境为基础进行合理布局与统筹规划,减少区域内同构产业竞争压力,加快自身建设。2.组织协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与发达地区的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区域间的组织协同,尤其是在农业经济方面,需要建构跨区域融合农民、生产基地、企业等主体的农业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信息流通不畅、宣传平台欠缺等问题。例如在2014年,河北省政府带头向北京、天津两地农科院和高校寻求先进的技术支持,获得了显著的创新成绩,此外,借助区域协同的组织优势,河北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京津两地,开拓了河北农业终端销售市场,据调查,北京农贸市场上的80%羊肉来源于河北省,每年有350万吨农产品也是由河北省生产提供的。[4]因此,笔者认为,区域协同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在具体的资源、市场上提供帮助,还促使了欠发达地区农户与发达地区企业的深度合作。3.资源协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协同环境下,还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例如河北省可借助北京与天津的经济、资源,形成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机制,大力发展本地农业经济。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协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资源,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机构可为欠发达地区输送相关农业人才;二、市场资源,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有货无市的情况,导致农业结构失衡,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购买力强,可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三、资金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政府投入力度小的问题,仅凭本地区的资金积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落后、发展滞缓等问题[5],因此,区域间的资金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

三、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结合区域协同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应以上述几大优势为切入点。1.实施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使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欠发达地区县域大多集中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省市,其经济水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因此存在生产活力不足、投资欠缺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严重阻碍了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农业发展方面,要实施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提高农业产品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动力。此外,大规模生产经营战略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由政府引导并提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有利于重新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对农民进行集体化培训和科学化指导。总之,突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是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首要选择。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区域协同环境下,欠发达地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区域内的一部分,需要着眼于区域整体发展而进行产业比重、农业结构的调整。从宏观上看,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缺乏长足活力;从农业产业内部来看,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业较经济作物、农业加工品、畜牧业、渔业相比,更受农民欢迎,原因在于种植业成本低、风险小,然而大量种植果蔬的弊端也很明显,即农民收益小,难以真正改善农民生活、难以真正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应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一方面改善第一产业比重低的现状,提高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经济发展重视度,另一方面,微调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向畜牧业、经济作物种植等领域转型,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6]3.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表明,人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产品种植之前,需要相关农业人才和经济人才对上一年度的农产品经营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得出具有科学性的指导结论;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农业专家,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和指导,以保证农产品高质量产出,农产品的经营更需要市场人才、营销人才进行策划。然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大多滞留在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岗位,远离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战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人才不足的困境。[7]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一缺资金二缺人才的情况并不是最近几年刚刚出现的,长年累积下的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其审视,笔者认为,只有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激励欠发达地区固有人才的意识和潜能,促进岗位流通、扩大人才自主选择权,为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学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总之,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发挥人才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重要战略选择。

四、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进行,不仅要依靠区域协同环境下正确的战略选择,还要通过全方面的具体发展对策与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笔者认为,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要从政府、农民、农业经济结构几方面进行探讨。1.学习区域协同环境下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经验,政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在三农事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2014年一度达到2.2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34.9%,其中67%的资金被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重新规划了大型灌溉系统、完善和加强了本地的道路交通等等。[8]总之,邢台前南峪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短期任务。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势,调动政府的主导能力,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指导、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2.以提高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农民是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的问题,部分农民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的思想也严重阻碍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区域协同战略要求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发展要求,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影响着区域协同环境下区域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可以由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建立一个基础教育培训班,其中发达地区提供教学支持和科技资源,欠发达地区负责宣传和动员,主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知识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为区域共同体培养一批有知识、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兴农战略思想,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人才欠缺——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9]3.着眼区域协同整体性,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调整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地区农业发展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应立足自身的农业传统,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经验优势等,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例如河南信阳即可主打当地茶叶资源,大量种植以茶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同时开发与茶叶有关的农业附产品,提高茶叶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宿迁市在2009年开展了保护耕地面积的活动,促使当地农业经营面积达到15.71万平方千米,初步建成连接淮沭河、新沂河、汴河三大水禽养殖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带,发展带涵盖了周边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也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10]河北省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可通过产业整合的方式,深化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促进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有序发展。

第5篇

 

1.通过产业调节及优势拓展,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有较明显的进展

 

江西省是传统上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十五计划以来,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扬长避短,突出了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农业经济附加值增长较快,特别是绿色及有机农作物的拓展有较广阔的空间。

 

江西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贛南湘南桂北柑桔带、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江西省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了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构思,具体是:建设以贛南脐橙为主的果业、以环鄱阳湖区域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禽、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水稻、以有机荼为主的荼叶、以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香樟为主的花卉苗木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林等十大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江西省重视农产品在创品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贛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樟树杜仲、鄱阳湖清水大闸蟹、崇仁麻鸡、安福火腿等。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2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约200个,年批发交易额近50多亿元。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认定了南昌汇仁集团等100家企业作为江西省第_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江西农业经济规模偏小,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受到本省耕地总面积偏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在总体上缺乏体量。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过半;牧业及渔业产值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物耕地面积为5215千公顷约3525千公顷),在中部六省中R业总量较小,007年江西农林1为1427亿元,在中部也处于谷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优势,其他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力水平偏弱,机械化水平不高,值1426.9亿,人均产值1.59万元/人;200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27680.7亿元,农村剩余劳力约1.1亿,人均产值约2.51万元/人,江西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差距明显。

 

(2)机械化程度低,是生产力低下的主因

 

江西省机耕比重2000年前不到50%,2006年达94.4%,至2007年又下滑至65%左右,机耕面积波动大且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低。2007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3200千瓦,相对于78225千亩的耕地面积,仅0.32千瓦/亩,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程度的落后是农业生产的瓶颈。

 

(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

 

由江西统计局农调队统计“2003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8.88%,湖北为52.88%,湖南为50.50%,山西为59.01%,,安徽为52.35%,河南为58.53%”在中部六省中位居最后一名。由于农村所剩劳力多为老弱病残,且文化程度低,耕作大多采用千年传统的耕种模式,影响对优良品种及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单产低,农业作业效率不高。

 

4.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少,研发能力不足

 

江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及输出省份,1978年前,江西的粮食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0%。由于农业长期围绕主要粮食的保产及增收上,在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专业配备上均向之倾斜,由此构建了一个传统农业人才结构上缺乏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多数人仅熟悉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及增产技术,而较少懂得市场多样化的农产品科学技术及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及降成本增效益的技术;大多较熟悉农产品的栽培、饲养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及不熟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精细化及高品质的需求。

 

二、江西农业优势及产业发展战略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多种作物的耕作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十分突出。江西人均粮食等主要家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位于全国中上游,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具体数据见表4。

 

2.依靠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及特色农业经济大有可为江西应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战略决策,坚持靠山吃山,走‘绿色+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江西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禽、水产、柑桔、荼叶、油荼、中药材、毛竹、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个,绿色食品达到711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个,位居全国首位。

 

3.政府牵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自然环境、土质、曰照等条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各级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农业资源现状,合理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开发生产的盲目性。政府应积极倡导,在全省构建3〜5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创建各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现有的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历史品牌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第6篇

关键词:青岛市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农协同耦合

一、引言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并不断深入。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青岛市的农业发展近些年来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种高速增长是以过快的物质因素投入为代价而获得的,已导致了资源基础的消弱、退化和枯竭,同时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研究青岛市农业发展如何摒弃现代农业的高消耗的劣势,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循环型农业,这将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革命。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排放最小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能量的低利用为特征,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而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将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转变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

2、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摒弃传统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及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提倡农业清洁生产,减少资源和物资的投入,发展集约型和生态型农业。

3、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正确把握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废物利用、生产要素耦合等方式使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等行业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将建立循环型农业和建立循环型工业、服务业相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城市并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就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是实现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且农产品深加工率较低,农业生产活动粗放式经营依然存在并严重损坏农业生产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效率低

由于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品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青岛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深加工率更低,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和科技的优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状态

忽视农业和工业生产相耦合,不利于构成多级的农业、工业循环模式,最终阻碍农业、工业的共同发展。目前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尚未真正形成由农业到工业、再由工业到农业的大循环,所以说,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提档升级问题。

(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存

作为作物生产载体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近些年为尽可能地增加粮食产量,长期以来对耕地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粗放式的经营,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另外,农业生产活动大都处于“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环境也带来很大压力。

四、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

(一)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青岛市建立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第一车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扩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层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具体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及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

1、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城市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产业体系,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城市工业面临着梯次转移的需要,因此,将城市工业(本文指非农业)与农村的相关产业相互整合,改变原先工农孤立的生产布局,彼此间资源、产品互用,最终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会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资源多级利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青岛市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众多闻名国内外的名牌工业企业,正在建立“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等六大产业基地。这些工业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梯次转移,这不仅能改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给农村的乡镇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青岛市农村的各级政府、科协、农民协会以及广大农户应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产销联盟,围绕市政府制定的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肉鸡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制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七个农业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草米种植-生猪养殖-林蛙养殖”、“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奶牛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特色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废弃物降解还田”、“禽畜养殖-渔业养殖-沼气生产-沼肥还田”、“林业种植-食用菌种植-林蛙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等多种循环结构模式。

3、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农业系统实际上是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可以概括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工农产业的耦合,巧妙设计食物链,施行系统耦合与资源耦合,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

工业与农业的耦合,既有工业向农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青岛啤酒企业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剩余的麦芽、酒糟运往养殖场作为饲料进行养殖,最后牲畜的粪便被果农用于还田,实现从田到田的大循环;也有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可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用粮食酿酒,利用酿酒剩余物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酿酒分离后的废水部分用于酒精生产,另一部分生产施肥和叶面肥,形成“粮食-酿酒-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三废”的零排放。还可实施工农产业链混合耦合,如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利用潮涧带建设大型盐场,利用多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施理论组配,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高级卤水提出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

(二)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1、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循环经济的社会表现形态是区域的生态产业链网,就是由工业、农业各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及服务业、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络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发展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绝不能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分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循环经济论农业循环经济。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2、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是最终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要选择和激励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担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对现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再利用企业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开发绿色新品种,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也要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园示范基地,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大园区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

3、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技术、酶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生产中。目前,根据青岛市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农户文化技术素质低、大型农业企业和生态基地较少的实际情况,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参与投资建设等措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在有效应用主体生产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上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2、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7篇

论文摘要:从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 市场 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 临夏州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全州234.49万亩耕地仅有27%为适合发展立体种植、设施农业及高效经济作物的川塬农业区。西南部地区适合蚕豆、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喜阴耐湿作物生长。东部地区虽占39%的耕地面积,由于干旱少雨、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 环境 逐步恶化。但另一方面由于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包括蚕豆、马铃薯、油菜及 药 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大河家鸡蛋皮核桃、和政啤特果、唐汪大桃杏及葵花籽原料及系列产品、北塬花椒以及河州紫斑牡丹系列花卉等一大批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农副产品,且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污染较小,尤为适宜发展水产品养殖。再者,临夏作为甘肃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家饲养牛羊的生活习惯,畜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1.2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农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1.3农业 社会 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全州124个乡镇,只有100个乡镇农技服务站,400多名农技工作人员,村级没有农技服务人员,推广能力弱,而且乡镇农技服务人员也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要任务,农技服务工作薄弱,对服务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够,对新技术推广反应不及时,对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不能及时到位,等农户上门求助现象严重。

1.4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当前临夏州农业科研工作却面临着科研经费短缺,高素质科研人员较少且有外流现象,研究设施落后老化,新技术引进及吸收消化能力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的滞后局面,这对提高我州农产品科技含量形成了阻碍。

1.5农民 文化 素质较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据州 教育 系统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 农村 “普九”人数占总 人口 的80%,全省为62%,而我州仅为46%,青壮年文盲高达14%,且新的文盲还在继续产生。我州农民中接受专门农业专业培训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15%,更为不利的是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正逐渐被农产品加工、服务行业和城市中的第三产业吸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或妇女,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2 对策

2.1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立足现有的耕地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地膜粮食种植面积及加大经实验证明确实,有增产效果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来提高和巩固现有粮食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积极参照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来建立健全我州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在种植结构调整布局方面,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快发展旱作生态农业,以梯田建设为主,大力推行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和灌区节水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旱作生态农业技术。以马铃薯、玉米、花椒种植为主,兼顾养殖发展。北塬地区以优质无公害蔬菜及水果产业化为发展方向。西南部阴湿地区在玉米、蚕豆、油菜等耐阴作物种植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饲草业,为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饲草。同时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及清真食品加工产业,以广临长廊为代表的川塬地区侧重于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利用 交通 便利、高效日光温室密集度高的优势发展反季节高档花卉、蔬菜及水果等回报丰厚、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产品,适时采取促销策略,促进我州农产品进入国内主流市场,使其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2大力发展畜牧业

发展饲草、改良技术等手段,促进畜牧产品产业化程度,应侧重于提高草料质量和引进肉质优良、产量突出的优质牛羊肉品种,并优先发展以胚胎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改进提高本地区畜牧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实力较强的肉制品、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清真食品的有利条件,在国家民委对少数 民族 特需产品进行项目资金支持、减免 税收 的大好机遇的带动下,发展和壮大我州清真食品产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充分市场 调查 的基础上,采取订单方式为客户生产所需清真食品,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有力的带动我州农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目前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的现状,一要采取科学认定,创新模式,择优扶持。围绕清真牛羊肉加工和鲜奶干酪素系列产品开发,对有基础、有品牌、有竞争力,能带动农户和产业发展企业为龙头,择优扶持。二要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市场竞争说到底实际就代表农产品质量、价格、卫生、安全、服务、信誉等多种市场竞争元素,可以说拥有了品牌也等于拥有了市场。而品牌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科技与资金投入、市场 营销 宣传等方面通盘考虑,充分对现有优势品牌进 行政 策倾斜,重点对乳产业的“河州牌”、“斯禾雪域”等干酪素系列产品、肉牛产业“农庄牛仔”等冷鲜分割牛肉品牌 、肉羊产业的“东乡手抓”软包装保鲜食品等初具规模的品牌进行保护。三是强化对外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联系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增强龙头企业。

2.3以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 和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林果业已经成为 林业 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挖掘内部潜力,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林果产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在实践中突出建设重点,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荒山、荒坡、荒沟、地埂和四旁,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重点抓好花椒、啤特果、沙棘三大主导产业,在基地建设规模、质量效益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红枣、唐汪大桃杏、薄皮核桃、李广杏等特色林果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兴办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工是实现林果业增值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扩建改造,提高现有林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量质量,使其成为带动林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对外招商引资,内联个体经营大户,盘活民间资本等途径,兴办林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精加工\增加林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格局。 。

2.4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精心培育农户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以及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为农户的分散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 管理 ,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尽快建立农业家庭经营与农民合作相融合的组织体系,提高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全球化发展的道路。

第8篇

坝上地区地域辽阔,农耕占地面积广泛,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风沙大、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坝上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地处偏远地区,尚未脱离贫困,政府财政支持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缺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尚在艰难的摸索之中。现今,坝上地区正根据独特的地理优势,尝试并探索开展以富含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的特色种植,改善消费者餐桌膳食结构,提高本地农业经济收益,升级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坝上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多以小规模、分散式的家庭模式运作,大多数还停留在初步的生产阶段,难以形成集约化、社会化、体系化、科学化、有规模的专业经营式高效益产业链条。

二、依靠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打造现代产业链条

由于坝上地区的农业开展基本建立在的分散经营模式上,土地基本以“一家一户”按人头分配,这必然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从而阻碍和制约了生产力,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的经济效益。基于坝上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依靠龙头企业,依照现代农业科教一体化重新进行区域划分,按照种植特点进行有步骤的系列种植,并以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标准进行产业体系的建设,严格把控农产品生产质量,并创建示范性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地域品牌的明星产品,以产业化链条式的经营为模式进行长期发展。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农产品市场扩大,积极拓展海外销售市场,才能实现坝上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腾飞。

(一)树立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新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户传统耕植观念,创建以“订单农业”的全新生产销售模式,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形成大规模科学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经济增收。与此同时,还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和标准,实现农业规范化生产,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农业种植基地。

(二)善用地域优势推广特色农产品

坝上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形成了具有特色并且品种多样的地方农产品资源。在本地区有无公害蔬菜、肉质鲜美的牛羊肉及营养价值高的莜麦。尤其是坝上地区的特产莜麦,不仅是坝上群众喜欢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物,具有软化血管、调节血脂及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长期食用可预防“三高”,如将其打造成为特色的坝上农产品,进行现代的产业化销售推广,可以形成坝上农产品的一大亮点。从坝上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产业发展来看,由于之前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生产种植规模,没有集中进行统一部署规划及大型的加工设备和高科技的深度加工技术,仅仅停留在初级加工的产品量化阶段。如何实现初级到深度加工一体化,生产出适应各种层面的消费群体的特色产品,仍需本地龙头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学科、全面、便捷的技术服务以及设备支持,从而批量生产出满足国内外各种人群需求的营养产品。

(三)加强学科与行业联合建立知识型农业产业

坝上地区应集中科技力量对基因改良等技术进行探索,建立由食品、种植、市场贸易等行业的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专组,着力共同研发、培育新品种,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创新、改良,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农产物。另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进一步加强与农民合作,引进科技入农,坚持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农户的知识培训等。在各个环节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网络。此外,还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农业种植环节的数据分析进行采集、提取、分析、整理、共享,最终把最直观、最简明、最高效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使他们获得最新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先进的市场信息,进行科学耕种,有的放矢而不盲目进行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浪费。

(四)着力进行市场开发应对市场风云变化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实现针对农产品实时供应机制,盲目生产往往造成市场上产品的过剩或匮乏,造成损失及浪费,因此需要进行前期科学的市场调查及开发。而坝上地区的种植产品多为改善膳食结构的深度加工食品,可由于市场宣传和拓展并未完全落实,造成产品销售状况不佳,甚至造成“好货不出门”的尴尬局面。因此开发坝上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出口产品均需龙头企业进行引领,提供可靠的信息平台进行销售。特别是针对高端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要紧密的加强对外合作,购置培育适应坝上地区作物生产的海外优质育种,着力构建全面的产业化创新模式,做好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改进完善产品推广销售模式,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链条。不容置疑的是坝上地区虽然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只有依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才能带动坝上地区农民健康致富。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蓖麻饼粕;饲料;脱毒方法;营养成分;经济利益

0 引言

蓖麻属于一种良好的农业经济作物,植物界归属为大戟科,在我国的内蒙古、山西、吉林等地的种植面积较大,按照国家工农业发展,一些由蓖麻分离或合成的相关产品对实际生产应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中的许多提取成分已经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得以应用,如蓖麻油在工业的发展中可替代石油能源,以及蓖麻油的衍生物而得到的应用与推广,还有蓖麻中分离的毒素成份在农药领域和医药行业的研究与发展,蓖麻籽榨油后的残渣蓖麻饼粕仍然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尽管,在其中含有一些毒性成分,但是,若将其中的毒性成分破坏或分离处理,则蓖麻饼粕在饲料领域的推广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1 未脱毒的蓖麻饼粕对动物的影响

在国际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家禽类鸡的日食粮中蓖麻毒素的含量不能超过0.04%,若超过此值,动物长期食用会导致动物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出现病患和死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家禽大部分属于单胃动物,对蓖麻饼中的毒素具有较低的耐毒性,所以,导致一定比例的动物出现下痢、消瘦甚至死亡的现象,还有其中的变应原若没有除去会导致动物致命性过敏。

2 生产无毒蓖麻饼粕的过程及方法

蓖麻饼粕就是蓖麻籽榨油后的剩余残渣,在榨取取蓖麻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热机榨取的方法,将其中的蓖麻油提取出来,随着榨取过程的不断进行,蓖麻毒蛋白以及血球凝集素热解失活,而保留其中的蓖麻碱以及变应原很难通过上述的试验方法将其除去,有些相关资料显示可通过物理方法常压煮沸法或化学方法加入定量的氢氧化钠来除去残留在蓖麻饼粕中的蓖麻碱和变应原[1],而高温蒸煮法是现在主要的蓖麻饼粕的脱毒方法,是采用蒸煮时旋转轴和蜗轮刮板摩擦压紧物料时产生的高温对物料进行破坏,再加入一定量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去除饼粕中的毒素物质[2]。还有一些其它的蓖麻脱毒方法来提取蓖麻中的毒素成分,最后产生无毒的蓖麻饼粕,如:石灰处理―常压蒸馏脱毒法,此种方法将有毒的蓖麻饼粕加入生石灰中浸泡搅拌,在进行常压加热蒸馏,最后生成脱毒的蓖麻饼粕,此种方法使蓖麻饼粕的营养成分不易流失与大豆饼粕的营养成分接近,脱毒效果好[3]。还有一些少量的研究包括生物脱毒的试验方法,如: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蓖麻饼粕的脱毒研究,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5天,接菌量10%,为蓖麻变应原的脱毒的较优工艺[4],脱毒效果较好。

3 蓖麻饼粕的营养价值

近些年来的相关饲料行业的研究报道显示,我国蛋白质饲料缺口较大,短缺比例可达到63%[5],所以,补充这一缺口的技术还有待于研究。由蓖麻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37.6%,粗脂肪为5.4%,粗纤维为30.13%,灰分为6.29%,钙为0.61%,磷为0.54%,与其他饲料相比,如:米糠,花生仁粕,大豆粕以及玉米粕的各成分相对较高,而铁、铜、锰和锌等各种微量元素与上述的各饲料成分相比含量中等[6],而其中的醇溶蛋白含量较少,可被动物很好的吸收,所以,符合作为农业饲料的标准。有些研究已经将脱毒的蓖麻饼粕进行家畜的饲养的试验,结果效果较好,如在鸭、猪、鱼和牛的饲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蓖麻饼粕饲料,有较好效果。蓖麻饼粕除了可以作为饲料的成分以外,还可以用其制作高级食用酱油,这一技术已经在日本试验成功。

4 蓖麻饼粕饲料的经济效益

由于在饲料的领域寻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低的饲养成本的饲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近些年在饲料的领域大部分采用的是具有添加剂的饲料,这些饲料中含有一定的对人体有害的激素成分,若动物长期食用这种饲料,不符合动物的自然生长,长期积累在动物体内的一些成分,会通过食物链的现象分布在人体中,致使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从国家到个人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农业科技研究者发展健康的食品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向较好的途径。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而与农业相关的产业的经济也有所提高,在饲料领域的缺口依然严峻,如果,完全使用玉米等农作物作为饲料,会提高许多成本,对国家粮食的储备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还会导致农业作物的浪费,所以,将蓖麻饼粕加入到饲料中,不仅会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更会提高国家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避免了蓖麻资源的浪费。在2015年全国十二中全会中的“保护环境不是棉花糖”对资源环境方面做出重点强调,号召企事业相关部门,改进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技术,通过这一政策的提出,国家进一步重视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所以,蓖麻饼粕投入产业化生产不仅顺应国家的政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提高了蓖麻饼粕的综合利用。总之,蓖麻饼粕的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对蓖麻饼粕的脱毒方法、营养成分、经济效益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在脱毒试验的方法上科学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在营养成分的组成方面完全符合作为饲料的标准,且各营养成分的含量较高,实用性较强,在经济效益以及环境角度分析,可将蓖麻饼粕作为饲料,提高其经济价值,改善了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废物回收利用的效果。

虽然,蓖麻饼粕的诸多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大批量的实际生产的技术还有待于研究与开发,找到一种合适的工艺是开发研究的重点,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改进。与农业饲料相关的成本数据需要合理的统计,才能具有较高的实际生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青余,桂荣,那日苏.蓖麻饼脱毒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2,23(11):35-39.

[2]陈建华,薛晓芳.蓖麻饼粕毒性成分浅析及去毒实验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02):16.

[3]邵建新,邓数娥,高景华等.蓖麻粕的脱毒及营养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02):157-158.

[4]张爱琳,王昌禄,陈勉华等.蓖麻变应原生物脱毒方法的优化及脱毒机理的初步探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04):38.

第10篇

关键词: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肉鸡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肉鸡产业是中国农业部门产业化经营最早、进步速度最快、发展程度最高的产业,凭借着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肉鸡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当前中国肉鸡饲养农户和企业涉及人口接近3000万,整个产业链涉及人口接近7000万,肉鸡产业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农民增收,以及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此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肉鸡产业的发展凭借肉鸡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和消费国,肉鸡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随着中国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肉鸡产业的发展,肉鸡供需问题逐渐并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肉鸡生产、肉鸡消费、肉鸡贸易,以及肉鸡供需关系的讨论分析4大类。

1肉鸡生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肉鸡产业的发展步伐极为缓慢,仅仅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处于补充地位[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中国肉鸡产业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可以认为,1979—1996年是中国肉鸡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肉鸡产业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自身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1997年以来,肉鸡产业进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肉鸡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2]。中国现代肉鸡产业从起步到实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在中国农业部门中,最早启动产业化经营的是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肉鸡产业是产业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的部门[3]。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起步时期,周立群和曹利群[4]、刘凤芹[5]等分别从理论或案例的角度对产业化组织模型进行了探讨,郭东红[6]利用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文献在研究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起因、优劣势、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产业特点差异显著的各个农业部门来讲,这些研究相对宽泛,没有专门定位于某一产业或者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研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学者们逐渐倾向于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具体到肉鸡产业,一方面,王寒笑[7]、应瑞瑶和孙艳华[8]、刘丹鹤(2008)[9],以及万俊毅和欧晓明[10]等在理论和案例分析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归纳得出,经过30年多的发展,肉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并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纵向一体化等。另一方面,孙艳华、刘湘辉和周发明等[11]和辛翔飞和王济民[12]等则通过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肉鸡养殖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经营模式比较,产业化经营给肉鸡养殖户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增收效益,但是由于研究的历史时期不同、样本地域不同,这类研究在回答究竟是何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此外,孙艳华、应瑞瑶和刘湘辉[13]等通过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肉鸡养殖户垂直协作的选择意愿,认为养殖规模、风险认知水平、社会资本等对养殖户意愿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养殖场平均饲养规模持续上升,为中国肉鸡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肉鸡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出栏数量占全国肉鸡总出栏数量的份额已经达到70%左右。郑麦青、赵桂苹和等[14]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肉鸡养殖户的大规模调研认为,目前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已经成为中国肉鸡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具体到肉鸡产业,Yusuf和Malomo[15]和Begum等[16]等对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肉鸡养殖规模与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规模化养殖不利于肉鸡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国内的研究中,辛翔飞、张怡和王济民[17]基于随机前沿方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规模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肉鸡生产效率。动物疫病是给畜牧业养殖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的风险也日趋突出。针对2004年前后暴发的禽流感,黄德林、董蕾和王济民[18]通过建立农户畜产品生产收入模型,就禽流感对中国2004年畜产品生产增长幅度、农民畜牧业收入以及畜产品相关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预测;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等[19]利用两期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就禽流感对养殖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认为禽流感的发生对养殖户收入的负向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禽流感会使养殖户人均养殖收入降低65%。同时,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20]利用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禽流感发生前后养殖户生产情况的变化,发现禽流感暴发确实对养殖户造成了冲击,禽流感发生后农户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技术行为明显改善;疫区内的养殖农户有较大的直接损失,而且与损失相比,政府的现金补偿略显不足。对于2013—2014年暴发的H7N9流感疫情,目前还主要是侧重于定性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和判断普遍认为,2013—2014年H7N9疫情虽然不是动物本身的疫情,更没有出现在家禽养殖范围,但由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时着重突出了禽流感问题,致使消费者对家禽产品,尤其是对肉鸡产品生产了较大的恐慌和抵触情绪,整个肉鸡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况,造成2013年肉鸡行业损失严重。让整个行业始料不及的是,2014年年初又出现了关于H7N9疫情的报道,再次给整个肉鸡产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沉重打击,致使整个行业步履维艰,经历了历史上最惨淡和最艰难的阶段,相当一批企业在此时期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整个产业形势异常严峻[21-22]。

2肉鸡消费

改革开放以前,受城乡居民购买力和整个供给约束限制,中国肉类产品消费整体处于低水平阶段,肉鸡产品消费也不例外,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kg。1978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畜产品供给的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得到释放,对肉类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加,其中,肉鸡消费增长最为明显,肉鸡已经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2]。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人均肉鸡消费水平有了明显增长,但是同其他肉类消费类似,肉鸡消费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户外消费已经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方式,李志强和王济民[23]利用对6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外禽肉消费量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0.4%和13.4%;马恒运[24]利用对4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城镇居民禽肉消费占其禽肉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2%;王济民和陈琼[25]利用11省市城乡居民消费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城乡居民户外禽肉消费占禽肉总消费的比例为35.28%。可以看到,户外消费已经成为禽肉消费的重要方式。关于消费影响因素和未来消费趋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分析,如辛翔飞和王济民[3]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定性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消费的影响和未来肉鸡消费的大致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鸡肉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关于增长的潜力具体有多大这一问题却没有定量的分析做支撑予以回答。另一类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马恒运[24]、陈琼、吕新业和王济民[26]等在考虑了居民收入水平、产品价格和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肉鸡(或禽肉)等肉类消费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收入水平的增长对肉鸡等肉类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及肉鸡(或禽肉)等人均肉类消费具有负向的自价格弹性等研究结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选取样本不同和估计方法不同,这些研究关于消费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的数值的测度存在差异,对替代品价格弹性的方向的判断和数值的测度也存在争议。

3肉鸡贸易

已有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相关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受经济增长的拉动,国内对肉鸡消费呈现刚性增长,中国肉鸡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必然的[27]。中国肉鸡产品贸易量相对较小,出口受国内肉鸡生产总量、汇率变动、加入WTO后出口政策变化以及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显著;肉鸡产品进口主要受人口总数、汇率变动以及加入WTO后进口政策变化的影响显著[28]。虽然,中国肉鸡进口持续增长,但由于中国肉鸡进出口品种的互补性,肉鸡进口的增加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总体来讲,中国肉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综合来看,关于中国肉鸡贸易问题的研究相对全面,包括了从肉鸡贸易的数量、结构、产品竞争力,以及影响因素等各方面对中国肉鸡贸易问题较为系统的分析。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2010年以前中国肉鸡产品的贸易问题,而根据FAO和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近几年中国肉鸡进口数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续相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4肉鸡价格和供需均衡状况

供需关系分析是研究产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核心,对肉鸡产业经济研究来讲也不例外。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价格是供需关系和市场行情最直接的表现信号。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就价格论价格,分析投入产出品价格变动的趋势,识别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通过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确立供给、需求、价格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供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针对肉鸡产品价格的研究,同其他农产品价格分析的研究类似,主要是通过收集相关价格数据,分析相关投入品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如董晓霞、许世卫和李哲敏等[29]、张瑞荣、王济民和申向荣[30]等分别通过ARDL、FDL等模型实证分析肉鸡价格变动的规律,以及饲料价格、雏鸡价格等成本价格对肉鸡价格的影响。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状况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市场均衡模型的构建及政策模拟。供需局部均衡模型是在已有关于农产品供需预测的文献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美国农业部(US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FA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等国外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和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其中涉及对中国农产品供需状况的预测。对肉鸡或者家禽部门局部均衡模型构建主要有,USDA、OECD-FAO、IFPRI、FAPRI等国外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采用多国家、多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各国家和地区国际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这其中涉及了对中国肉鸡或禽肉的预测。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这些模型在方程设置、指标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已有文献的综述也可以看到,在多数涉及关于多国多部门局部均衡模型中,由于涉及的国家和产品部门较多,而数据的可获取性又存在差异,为了平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个产品部门模型构建的一致性,模型中相关方程的设置较为简单。目前专门针对中国肉鸡部门的需局部均衡模型较为缺乏。

5总结和评述

从以往研究文献来看,虽然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相对较晚,但随着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关于肉鸡产业经济研究的文献逐步丰富起来,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为了解肉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现有相关文献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对于中国肉鸡生产供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供需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则更为欠缺。并且,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还有很大改进、完善,以及深入探讨的空间,例如,在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测度这一问题上,现有文献普遍忽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肉鸡生产上存在的差异,对全国包括南方和北方所有地区在内的省份均采用同一个生产前沿函数,从理论层面和实际生产角度来讲显然都存在明显缺陷的,如对于肉鸡消费方程的构建,已有文献普遍忽略了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重要因素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又如国际肉鸡消费趋势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世界人均肉鸡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行等重要因素之间的关联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对研究和把握未来中国肉鸡消费趋势有何借鉴意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再如在构建中国肉鸡局部均衡模型构建这一问题上,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可以明显看到,当前关于中国肉鸡供需均衡表和均衡模型的构建还是在逐步探讨的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数据时间跨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由于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关于禽肉消费的数据仅仅包括户内消费部分,户外消费还是个黑箱。二是相关数据还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包括地域统计上的差异,也包括产品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三是模型设置中相关方程变量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畜产品正面临着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保障畜产品供给具有相当大的压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面对饲料粮、土地等资源约束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大。在此背景下,肉鸡产品将因其较高的饲料转化率、较低的成本、较短的饲养周期等在缓解中国畜产品供给压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肉鸡产业,既符合国际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的国情需求。对中国肉鸡产业经济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益于肉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辛翔飞 张怡 王济民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eB,HanJ.PoultrysectorinChina:structuralchangesduringthepastdecadeandfuturetrends.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PoultryConference,Bangkok,December2007.

[2]刘春芳,王济民.中国肉鸡产业发展历程及趋势[J].农业展望,2011(8):36-40.

[3]辛翔飞,王济民.我国鸡肉消费的历史趋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5]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22-30.

[6]郭红东.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24-32.

[7]王寒笑.中国肉鸡行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之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4(4):71-72.

[8]应瑞瑶,孙艳华.江苏省肉鸡行业垂直协作形式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7(7):17-21.

[9]刘丹鹤.世界肉鸡产业发展模式及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8(4):9-13.

[10]万俊毅,欧晓明.产业链整合、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剩余分配———来自温氏模式的例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8-42.

[11]孙艳华,刘湘辉,周发明,等.生产合同模式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08(4):55-64.

[12]辛翔飞,王济民.产业化对肉鸡养殖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2):4-10.

[13]孙艳华,应瑞瑶,刘湘辉.农户垂直协作的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肉鸡行业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14-119.

[14]郑麦青,赵桂苹,.中国肉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家禽,2014(16):2-7.

[15]YusufSA,MalomoO.TechnicalEfficiencyofPoultryEggProductioninOgunStat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oultryScience,2007,6(9):622-629.

[16]BegumIA,BuysseJ,AlamMJ,etal.AllocativeandEconomicEfficiencyofCommercialPoultryFarmsinBangladesh[J].World’sPoultryScienceJournal,2010,66(3):465-476.

[17]辛翔飞,张怡,王济民.规模化养殖对中国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7):69-75.

[18]黄德林,董蕾,王济民.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21-25.

[19]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等.禽流感发生对家禽养殖农户的经济影响评估———基于两期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12-19,30.

[20]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禽流感发生后家禽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分析[J].2009(7):13-21.

[21]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H7N9事件协会报道[EB/OL].2014.http://www.caaa.cn/association/poultry.[22]王济民,辛翔飞.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3]李志强,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及消费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7):46-51.

[24]马恒运.在外饮食、畜产品需求和食品消费方式变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25]王济民,陈琼.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报告: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6]陈琼,吕新业,王济民.我国禽肉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20-28.

[27]周振亚.中日禽肉贸易与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8]张瑞荣,王济民.中国肉鸡产品国际贸易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第11篇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现状;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农业科研单位税收筹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