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能服务行业分析

节能服务行业分析

时间:2023-07-10 17:3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服务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服务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迅猛,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之一。因此,我国应该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结构路线,使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的效果。依靠低碳经济的效果推动我国的产业机构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内涵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的提升,使得我国对于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利用程度不断的提升,从发展初期的农业文明逐渐的向着工业文明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上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环境问题逐渐的成为现代生产生活当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污染的逐渐恶化,使得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低碳经济是将低污染、低排放和地能源使用为基础,将将实际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的一项重要理念。是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用技术手段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的社会产业链条的更新,在根本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一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产业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产业主导问题。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当中,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能够知道,在工业发展初期,重型工业占据的比例会明显的上升。并且会在一定时期的国民产业发展进程当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缺少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支持,使得我国产业不能够向着发达国家一样,以高端的服务行业进行发展国民经济。只有在我国进入到完全工业化的发展当中才能够使得用服务行业发展国民经济。在现阶段,想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我国的城市水平的提升,GDP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的能源需求逐渐上升,也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加重,使得环境受到威胁。

2.传统能源结构的问题。在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本身的技术手段的限制,使得我国的能源使用一直以化石资源为主,其化石资源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主。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主要的能源结构还是煤炭资源。虽然现现并且使用了较多的新型能源,但是其他能源的使用刚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并且在实际工业使用当中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传统能源的使用得不到改善,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上升,造成环境污染。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节能减排计划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发达国家会将高碳产业向着发展中的国家转移,通过直接投资或者是外购的方式进行钢铁、建材、化工产业的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产业结构上的压力,使得节能减排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的调整

1.升级构建节能降耗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整个产业发展耗能较高的重要原因。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点,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体制、制度还有资金投入方面大力发展能源消耗较低并且附加值较高的的现代的信息服务行业,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上提升服务行业的所占比重,加大政策支撑,提升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第二点,在工业发展方面应该充分调整产业的设备结构,降低相应的耗能,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鼓励工业改进生产设备以及技术,减少能源消耗。第三点,控制耗能产业的发展,在实际的控制当中,应该重视耗能产业的发展。遏制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能够有效的控制产业结构,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在低碳产业的发展当中,出现了相当多的新兴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循环经济、环保设备以及节能材料都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先进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在新兴产业出现过程中,我国应该重视对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低碳系统,促进低碳产业结构的发展,使得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模式向着低碳模式转变。调整低碳产业的能源结构,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低碳经济,促进我国向着低碳经济方面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3.调整能源的结构。现阶段的发展进程当中,调整能源的结构至关重要。同样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当中,应该减少高耗能产业的产业链条,并对于延伸出的产业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能源损耗。同时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应该重视新型能源的使用,对于传统能源应该有效地减少使用,不断的研发新技术,促进新型能源的使用。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的使用,这样能够在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我国应该提升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在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应该重视环境问题,这才是在实际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只有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水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02):194-195.

[2]李忠伟.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前沿,2012,11(07):291-

292.

第2篇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 效益 服务集成商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在中国从无到有,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业管理行业从不为人知,到目前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的主要数据,从普查数据看,2008年末,我国物业服务企业58406个,全国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2076.7亿元,物业服务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达1254632.2万平方米,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2501195人。2008年末,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76.7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当地GDP的2.48%、2.48%和2.14%,若加上延伸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将会更高。这突出表明物业管理行业对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以及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

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无法掩盖存在的问题,如行业利润偏低,众多物业服务企业收费难,总体收费率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制约着物业服务行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对于行业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但笔者认为根本问题是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

一、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的现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有40.76%物业服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年损额为37.22元,盈利的企业只有40.07%,平均盈利数81.28万的年利润,其余盈亏平衡,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物业服务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当一个行业盈利能力存在问题,近半的企业都是连年亏损,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就无法留住吸引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无法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就不能够产生客户满意率,会进一步影响行业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危及行业发展。

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行业盈利的问题,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势必会严重影响这个物业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物业服务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对物业服务行业界定为是保本微利行业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成为“亏本无利”企业。

1.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严重,导致物业服务企业收费率低

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这几乎是所有物业服务企业都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业界物业服务收费率普遍偏低,平均在70%以上,甚至在有的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达到了50%以上。除少部分业主的欠费属于正当行使抗辩权之外,大多数业主都是以各种借口,如房屋质量问题、保洁不到位,保安服务不好等各种理由,拒缴物业服务费。如此之多欠费使物业服务公司不堪重负。虽说物业公司可以依据物业服务合同通过诉讼方式催缴物业费,但多数物业公司投鼠忌器,只好作罢。

2.国家对物业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费标准偏低

价值规律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严格的政府指导价,特别市普通住宅项目,物价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政府颁布指导价,物业公司在此收费标准的基础,按照一定的浮动率进行收费。然后政府指导价定价普遍偏低,物业公司执行此收费标准,公司合理的利润难以得到保障。不能体现价值规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3.物业服务成本连年增长而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增加难度大,阻力多

近年来,物业服务成本不断上涨,物业服务企业苦不堪言,物业服务成本上涨主要源于以下2个方面:

(1)物价上涨

近年来,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成本连年增长。物价增长,居民消费指数增长,特别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价格增长幅度非常大,这使得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

(2)人工成本增加

众所周知,物业服务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在物业服务中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而在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中,保安、保洁人员的工资由占到70%以上。2010年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随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其中上海市最低工资最高一档达到1120元。浙江省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也达到1100元。这样以来使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如果不提高物业服务费,物业公司将会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的增加都会在服务或者产品的价格上得以体现,可以将增加的成本部分的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而由于物业服务企业没有独立的定价权,物业服务费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不是由物业公司单方说了算的,必须是向物价部门申请,然后再经业主自治组织的同意,才能提高收费标准。物业公司想要提高收费标准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即使物价部门同意了,业主组织这一关也是十分难过。作为理性人的业主总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因此,在享受的物业服务质量无明显提高的前提下,是不愿意多掏一分钱的。

4.物业服务企业缺乏其他有效的创收渠道,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国内大多数物业公司收入来源及其单一,主要依靠向业主收取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费在物业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物业公司缺乏其他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以来,一旦业主欠费较多,物业公司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物权法出台以前,物业公司还可以利用物业公共部位的经营活动取得一些较为稳定的收入,如电梯、楼顶广告,公共部位的停车收费,来弥补物业服务费的亏空。

物权法出台之后,这些收入也不复存在了,《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第七十四条“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三、提高物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1.提高业主物业服务消费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住房制度采用的是福利制社会分配体系,人们居住公有住宅,房屋管理和维修也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带有行政福利性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有两种:一是收取的低租金(由于国家采取的方针是福利型的住房制度,故靠收房租是非常少的);二是大量的靠国家财政补贴。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房成为业主,使房屋产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由房管部门承担的房屋维修管理的职责也由社会来承担――物业管理也随之出现。

市场化的物业管理采取的是以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其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属于专业化的企业,它的服务是通过市场、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有偿服务,是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的。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人们在得到住房成为业主后,与物业管理公可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公司向业主提供物业服务,业主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向物业公司购买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条例》明确阐明,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然后,相当一部分业主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承租人转变为商品房业主的,享受惯了免费或者少付费公房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物业消费观念,只愿意享受服务,不愿意承担物业费,物业管理欠费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政府和物业公司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和培养业主的物业服务消费意识,使业主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自觉的交纳物业费。如果业主能够像去超市购物,自觉走向收银台结账一样去交纳物业服务费,中国物业管理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2.物业服务企业自身要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

(1)通过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减少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在物业管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不交物业费的借口是房屋质量问题,虽然房屋质量问题跟物业公司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它会给物业公司后期管理埋下很大风险隐患,因此物业公司要尽早介入减少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先天性质量问题,减少后期经营风险。

物业管理成本常常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制约,这是物业管理公司往往是很难控制的,通过早期介入,建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物业管理的经济性,从物业管理用房、住宅区内经营性用房角度考虑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运作。

在设备选型时,多进行设备、设施数量、型号、规格、结构、位置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运行成本进行比较,甚至从交通组织、出口设置,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精心考虑对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用支出的降产生影响,选择最优方案,从而有效减轻业主的负担。

(2)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物业管理企业应大力提倡开源节流、崇尚节约的思想观念,要求员工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树立“节能降耗从我做起”的观念,寻找节能小窍门,并把节约的窍门适用在日常服务工作中,从日常工作中节省能源,减少浪费。要求各部门层层动员,找差距,定措施,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大限度激发全体员工在工作中精打细算的节能意识。如应对水、电进行测算,防止公共设施设备的跑、冒、滴、漏等情况发生,更换声光控开关、改进线路等办法节约水、电;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企业职工节约意识,倡导“低碳”服务的理念,建立健全节电、节水制度。

3.国家应当逐步放开对物业服务的定价权,让市场定价

国家应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使物业服务费定价机制,逐步实现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定价,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真正体现物业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实现优质优价的收费原则。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可以先从经营性物业着手,逐步到高档居住型物业,再慢慢扩大到普通住宅小区,对设施设备陈旧的旧小区,可以考虑政府向企业提供补贴或者其他税费优惠的措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接管。

4.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也叫拓展服务,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的,在物业常规之外的有偿或者无偿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业主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业主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等一些事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业主提供特约服务或者延伸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食堂、代订报纸、家电维修,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一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要,为业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物业服务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收入。

5.做服务集成商

业主服务需求是多样化,而物业服务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服务、特约服务以及所掌握的资源优势是有限的,而且物业服务企业在某些服务的提供上不够专业,成本较高。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做物业服务集成商,一方面积极了解业主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寻找分包方供给,充分发挥社会各方资源的优势,做好服务员,和监督员,服务员要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分包服务;监督员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分包方做好管理工作。

四、结论

我国物业服务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盈利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一瓶颈,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物业服务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还是要依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开源节流,努力创新,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给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作为业主要认真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毕竟物业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物业服务公司,物业服务行业,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08.

[2]刘寅坤.行业发展形势数据解读.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10年3月.

[3]白云龙.对物业服务集成商模式的思考.中国物业管理,2008,(11).

[4]王龙贵.CCPG物业延伸服务探索.中国物业管理,2009.

第3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问题;措施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等方面。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而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是节能环保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要将低碳旅游和酒店管理模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低碳、环保旅游经济的发展[1]。

1.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2.行业现状

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在实践过程中,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例如,自从燕子沟作为《2012》拯救全人类的诺亚方舟拍摄地,有良好的低碳形象。景区高调倡导低碳旅游,尽量减少了观光车的使用,扩建的步游道也是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上铺设的,景区内还停售一次性雨衣,提供免费雨具;还有著名“低碳景区”――峨眉山,一直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通过数字化峨眉山建设,对景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植被实行监控,实现景区与交通运输、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的共同协调发展。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有效的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垃圾的排放,即节约了经济成本又保障了景区的空气质量。吸引着大量的游客。目前,我国倡导低碳旅游的景区还有九寨沟、张家界、香格里拉及大兴安岭等等。但是,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为低碳旅游做一份贡献[2]。

3.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低碳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景区酒店是旅游行业的必要设施,它是旅客休息的媒介桥梁,它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和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酒店作为服务行业,跟别的行业不同,它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酒店都采取“以客为尊、用心服务、为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倡导顾客在我心中,服务在我口中,礼先无极限,服务无止境的服务管理模式,然而,随着低碳旅游的流行与推广,对景区酒店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宗旨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以客为尊、用心服务、为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基础上,提出了以低碳、低污染、低价格、简约、温馨的服务手段传递低碳生活的理念,所以景区酒店管理是低碳旅游实行的基础,低碳旅游是景区酒店的后盾,两者密不可分。

4.景区酒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

酒店作为一种服务行业,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地方,所以酒店里面匹配的服务设施也非常重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酒店在服务设施的匹配方面远远不足,如饭店桌椅板凳、空调等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或者没有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匹配设施。总体而言,不管是从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上来看,与五星级酒店的标准都有差距。

4.2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名胜古迹越来越吸引着众多西方朋友的目光,但是国内很多景区酒店管理者对国际化意识不强,没有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语言上的沟通存在的障碍,而酒店管理者没有聘请专业的翻译人员为西方有人解答疑难问题,就很难做到与国际化接轨。

4.3管理模式不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景区酒店经营管理模式中,一些酒店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盲目的借鉴那些管理经验丰富的酒店企业,但是自身并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管理模式,加上景区酒店受淡旺季的影响,出现旺季客房爆满、淡季无人问津的局面,所以多数景区酒店都采取旺季提高房价谋取暴利以弥补淡季损失经营模式,随之出现的就是高房价低服务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酒店部分不集中,相对分散,地区差异比较大,发展相对不平衡,很难以国际上成功的酒店相提并论。

4.4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

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景区酒店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酒店作为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服务,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处理维护酒店的日常失误。但就目前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

5.景区酒店管理发展对策

需结合酒店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及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范围,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制定管理方法、内容、评价指标。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此外,还应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最大化的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化。

6.结语

综上所述,对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景区酒店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认真分析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化的确保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这次会议主要由四个平行论坛组成,分别针对文化传媒行业、消费服务行业、上市改制、战略新兴产业等话题展开讨论,各个平行论坛均有两个环节组成:第一部分是主题演讲,第二部分为圆桌讨论。

事实上,这四个论坛皆为当今创投或创业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抛开上市改制这一永恒的问题不谈,回到行业本身,我们说创投一般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行业,那么,文化传媒产业算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复杂,因为文化产业本身包含着丰富的门类,传统的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报纸自然属于传统行业,而包含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当然属于新兴产业。

那么,创投企业究竟如何在传统与新兴之间平衡?目前的战略新兴产业又如何不变成空中楼阁?就道论道显然非常空泛。我们先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证监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耀先认为,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未来经济增长将会优先考虑增长的质量而非数量。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关键性的五年。各大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行业核心竞争力,从中将产生出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明显的优秀企业,相信未来几年,高科技、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陈耀先说。

深圳证券交所副总经理陈鸿桥指出,中小企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力军。“中国经济的本质是中小企业经济、创新型经济,正呈现全球亘古未有的13亿人共同创业创富景象,是全球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陈鸿桥说,截止2010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符合上市基本财务条件的2000多家。(国家高新园区内企业数量6万余家,仅中关村就2万家)。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而且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接下来的增长引擎。此背景之下,创投会如何选择?“新兴产业是新,但不能笼统地去一味追求新,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关键还是要做自己能做好的、合适的事情。”一资深创投老总如是说。

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先生的答案是“我们会在之前的四个领域,文化传媒,消费服务,节能环保与现代农业四个行业继续深耕细挖。”

刘昼分析说,文化传媒公司有股东的背景优势,加上多年的积累,对行业比较熟悉;消费服务是因为看好国内的大消费,节能环保技术含量高、国家扶植力度大,顺应发展潮流,加上之前有多个成功项目投资的积累;现代农业方面,公司最早投资了福建圣农,之后又围绕“鸡”和“鸭”投资了几个项目。

“事实上,新兴产业和我们之前的四大行业有一些是重合的,我们也有意识地以四大行业为主,新兴产业适当补充,拓展我们的行业布局。”刘昼说,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不是比拼资金,重要的是比拼增值服务,这就要求投资必须强调专业性。

第5篇

9月初,由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组委会办公室对企业申报的案例材料进行形式和资格审查后,组织行业权威评审专家依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卓越能效奖评审细则》,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评选出15家入围企业。

2016年9月初至11月初,组委会委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技术部主任景慎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总工程师陈宝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品开发事业部项目专员陈佳,天津工业大学建筑环境系主任、天津高校暖通协会副主席李新禹,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朱建青、市场及传讯部总监黄伟、北方区域销售高级经理雷江林组成的“2016中纺联卓越能效奖 ―― 入围企业验证评审组”,分别对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枣庄海扬王朝纺织有限公司、远纺工业(无锡)有限公司、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7 家入围企业进行了现场验证。

“卓越能效奖”自设立以来,就得到了总部位于瑞士的立达集团的特别支持。立达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纺织机械供应商,不仅在纺织机械的研发制造领域一直致力于节能科技创新,同时也积极在全球纺织产业深入推广其节能理念。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现场验证环节在考察企业数据真实性、汲取能效管理经验的同时,以服务行业、推广节能经验为重任,特别邀请立达集团的销售及技术专家,对企业节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节能理念进行深入解读。

降本增效:建立健全能效管理体系

远纺工业于2014年通过了GB/T 23331 ― 2012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实施计划 执行 检查 调整的循环模式,保证公司在节能管理上不断进步。公司安排专职节能工程师每月按时填报能源利用状况,通过分解节能目标到车间和班组,提高公司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对从事节能工作的人员进行内外部培训,加大节能宣传的力度,在公司各处粘贴节能措施告示及节能宣传标语;制定节能奖励办法,提高相关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夏津仁和成立了能源检测、管理办公室,重点负责公司所有用能设备的管理工作,并制定实施了《公司节能管理规定》、《吨纱用电控制指标管理规定》、《峰谷平用电管理规定》、《空调温湿度调节及用电综合评比管理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立了以吨纱用电、峰谷平用电指标控制管理的能源管理体系,集电量采集、分时计费、电能质量监测、能耗监测、能耗分析管理、事故诊断、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用电管理系统。

常山纺织成立由总经理担任主任的节能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节能规划,分解、落实和考核节能目标,监督检查节能措施的落实,建立了包括消耗定额管理、节能奖惩制度。能源巡回检查制度、能源ERP监测、统计与分析制度等一系列能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定期召开节能工作会议;以完备的能源体系管理超额完成河北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指标。

海扬王朝通过建立基于GB/T 23331 ― 2012能源管理体系,建全能源计量、统计、分析系统,按月报告。并聘请外部节能咨询服务商,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节能培训,帮助企业鉴别节能机会、提供节能方案、重大节能项目投资咨询,耗能设备的能效检测、耗能工艺设计评价,节能效果监测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等服务。

精益求精:节能技术与设备改造并举

孚日集团以“坚持走节能降耗之路”为宗旨,以“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钟钟增效益”为思路,在设备选型之处,选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型生产设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目的;合理调整工艺路线,使物流通畅、运输便捷,降低能源消耗,以达到节能目的。

远纺工业在生产、辅助工序采用了梳棉吸尘管改造、冷冻机冷凝器装自动清洁系统、智能型纺纱空调自动控制系统、UPPC超高效冷冻机房节能改造工程、马佐里细纱机锭带滚盘改造、除尘系统压力调整等多项节能技术和设备改造,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通过加装自动插板阀,在停车时实现吸风通道关闭,从而减少吸风电机负载,再通过自动调压系统,让管内负压满足需求负压,使除尘主电机时刻处于最低运行功率。

夏津仁和通过自主开发的“纺织设备变频改造”、“空调变频器改造”、“除尘风机加装变频器”、“吸棉风机变频改造”四项节能电机技术成果顺利应用到实际生产,该四项节能创新技术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

循环发展:增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常山纺织充分考虑资源、能源供给状况和企业自身特点,提出节能规划,最大可能的回收余压余热和废弃物资及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先后采用“细纱机余热余压再利用改造”、“空调回水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多项能源综合利用措施,获得了显著效益。

山东联润对建筑的维护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使用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提高外墙门窗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根据纺纱各车间热平衡和风量平衡计算,同时根据劳动强度和高温环境操作点,设置相应的车间通风系统,合理协调进、排气口面积,提高厂房自然通风效果;厂房屋面、墙体选用合理材料,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方式。

成效显著:节能举措结硕果

山东魏桥始终坚持按照节约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了一条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转型升级之路。企业连年超额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2011 ― 2014年连续被市政府评为“节能突出贡献企业”。 2016年6月,企业获得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三部委联合公布的2016年度能效“领跑者”企业殊荣。

第6篇

在风险投资行业摸爬滚打了18年的老将陈镇洪,在2007年毅然离开了效力7年的集富亚洲,转身创建了天泉投资,之后陈镇洪这个名字仿佛消失了一样只是偶有人提起。直到2008年11月,沉寂了一年以后,天泉投资和陈镇洪终于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人人难以自保的时候公布了成立以来的第一笔投资:1000万美元投资上海英硕聚合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英硕)。这一消息把大家的眼球吸引到了上海英硕这个从事新型建筑节能领域的企业。

选一时之选

2008年9月的一天,在天泉投资香港总部的会议室里,天泉投资的核心团队成员个个紧锁眉头,神情凝重地分析自己面前那叠厚厚的企业数据。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记不清这是天泉投资第多少次进行企业评估了,以前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通过投资团队的投票表决。在董事会举手表决后,这次终于得到了肯定答案―上海英硕成为了天泉投资的第一单。

这个在“海选”中脱颖而出的胜者究竟是有怎样的“魔力”,吸引大家投出了赞成票?天泉投资总裁陈镇洪一语概括:“选择上海英硕是我们的‘一时之选’,是我们在对的时间选择了对的人,做对的事。”

上海英硕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注于建筑节能、防水和涂料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活性硅激发改性技术”。

正是利用这一技术,上海英硕研发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外墙保温系列产品,其产品除了在黏结力和抗裂方面具有优势外,还使建筑具有高绝热、低能耗功能;低空气渗透率,使保温隔热稳定持久;防水防潮、保护墙体,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上海英硕这款核心产品的价格便宜了1/3左右,正是由于其性能和价格的优势,目前正在攻占市场份额。

上海英硕所在的建筑节能领域是吸引天泉投资的第一点。“天泉投资的第一期基金主要关注在清洁技术和医疗领域的早期增长性项目,上海英硕正是我们关注的领域。这是所谓‘对’的行业。”陈镇洪对本刊记者表示,“另外,目前正是上海英硕的快速发展期,需要资本的支持,正是天泉投资抓住了这个‘对’的时间,才得以入股上海英硕。”

除此之外,陈镇洪认为投资“对”的人也是很重要的。“辛春华女士的受教育水平、管理能力、对行业的看法,以及广泛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使我们相信她有能力做好这个团队。”当然,陈镇洪所说的“对”的人不仅仅是指上海英硕的董事长兼总裁辛春华,更包括她背后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上海英硕有着稳定的管理团队,自2003年公司成立以来,其主要的5位创始人目前都还全部在位。

上海英硕拥有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上海英硕副总经理郭湘忠表示:“虽然有人认为上海英硕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经费很傻,但我们认为只有重视研发,才能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正是如此的想法,才使上海英硕目前具有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

建筑节能的春天

拥有了核心技术的上海英硕在建筑节能市场已经完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沪芦路高速公路、上海金融数据中心等,但对于偌大的行业蛋糕,2008年销售额近2亿元的上海英硕也只吃了一小口。“建筑节能的市场太大了,单就上海市而言,每年新房外墙面积在2500万至3000万平方米左右,按1平方米外墙造价65元计算,上海市每年的新房外墙建筑节能环节的总值将超过16亿元。”上海英硕常务副总经理汤国锋说。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并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建筑节能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现有建筑有99%为非节能建筑,新建建筑只有15%-20% 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政府将强制性执行现有法规和节能标准。同时,从建筑节能服务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到2010年,行业规模将达到60.4亿元。

短期内,受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节能建材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在国家促进节能建材使用政策的推动下,节能建材在2008年仍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虽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调整周期,但新房的绝对数值还是很大的,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增加和老房的改造都为建筑节能行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汤国锋表示,“目前保障性住房和老房改造是对我们很有利的市场。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势必使保障性住房的数量增加。另外,老房改造更加有利可图,除了老房的数量可观,老房的改造的单位价格也比新房更贵。我们可以预测建筑节能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而这也正是上海英硕的大发展的机会。”

合力打造行业龙头

作为传统行业下的新兴细分市场,很多VC并不看好这个处在发展期的行业,但陈镇洪却有他独到的眼光:“我很看好这个行业。而且目前该行业中还没有龙头大哥,天泉投资要做的就是帮助上海英硕进行品牌的打造和行业的整合,使其成为建筑节能行业的龙头企业。”

目前的建筑节能市场,企业众多,无论从企业的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来讲都参差不齐。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郭湘忠认为:“要想成为行业龙头,首先公司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毕竟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把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其次公司要具规模,要在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上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7篇

A股历史上的成长股

本文的目的是,寻找未来三年年净利润持续高增长的股票,在熊市中以成长抵御估值下跌的风险。第一步,我们从A股市场历史上的高成长股票入手,试图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结论一:A股市场真是一个成长型公司的宝库

从1993年到2007年短短15年间,多达600家公司达到“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超过30%”这一标准(也就是3年净利润规模翻了一倍多)。

这意味着在上市满3年的1320家A股上市公司中,几乎每2家里就有1家曾经经历过这样爆发式的成长。这也给了我们继续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在中国这样一个GDP年增长率10%的国家,寻找成长型公司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

结论二:那些曾经辉煌的公司大多数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A股市场10多年来,“真正的成长股”并不多,也就是能够成功超越经济周期成长、壮大的公司并不多。不少曾经的高成长股,现在已经沦为垃圾股。

首先,按年度看,“连续3年净利润增速超30%”的公司家数和经济周期有明显的关系。在1998、1999、2000年这样的经济增长处于低谷的时期,高增长率的公司家数明显下降;而在2001年经济复苏以及2004、2005、2006、2007年这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连续高增长的公司家数明显上升,特别是2007年达到135家之多。

其次,为了剔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我们将增长率要求降低至20%,并把持续增长的年数要求拉长至9年(正好跨越从2000年开始的经济上升周期),满足要求的公司数量从420家陡然降低至1家。只有烟台万华,实现了10年每年增长率超过20%的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发现,但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寻找孕育未来连续高增长公司的行业。

孕育高增长公司的行业与经济周期

一个例外:化工行业

不管经济周期处于上升或者下降阶段,通缩或者通胀时期,化工行业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连续高增长榜单之中。子行业众多、发展周期各异,使得化工行业成为黑马的摇篮。

1994-96年,房地产(高新技术开发区类)

1994-1996年,满足“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率超过30%的”标准的36家A股公司中有4家是房地产公司,不是住宅地产,而是张江高科等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从1991年开始,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明确,包括“三免两减半”等对外资优惠政策推出,94年汇率一次性贬值30%,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92、93年FDI成倍增长,这种趋势一致延续到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此相应的是开发区的大量建设,91年开发区117个,93年8700多个,即使在93年5月限制盲目建设开发区之后,开发区依然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1995-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

1995-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是高增长公司集中的地方。食品饮料行业的公司如伊利股份、沱牌曲酒,交通运输行业则主要是强生控股、巴士股份等出租车公司。这与90年代中期内需消费快速升级不无关系。

以医药行业为例,90年代是医药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城镇家庭人均消费保健支出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率,诸如三九医药等企业快速壮大。2002年以后随着GMP认证的强制执行、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出台,医药行业进入严冬,企业的增长也受到影响。

1996-98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及机械设备

96-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大部分行业表现不佳,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异军突起。90年代后期的世界科技浪潮中,同方、长城这样的本土电脑制造商开始了自创品牌之途,以东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行业都告诉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行业是机械设备,主要是生产汽车配套设备、以及特变电工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受益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电力行业的投资。

1996-98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及机械设备

96-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大部分行业表现不佳,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异军突起。90年代后期的世界科技浪潮中,同方、长城这样的本土电脑制造商开始了自创品牌之途,以东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行业都告诉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行业是机械设备,主要是生产汽车配套设备、以及特变电工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受益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电力行业的投资。

2001年至今―房地产、工业品、原材料、消费、金融顺次启动

01年以后的高增长企业的行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明朗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拉动机械设备和IT行业发展,继而拉动上游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采掘等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发展,商业贸易等周期性消费行业也开始获得高速增长的机会,企业和个人对资金需求上升推动了金融行业的繁荣。

寻找成长股的线索

在第一步得出目前A股市场的高增长公司更多的依赖于经济周期和行业特性之后,第二步我们便从行业角度出发来寻找高增长公司的线索。

“草根”线索,VC的投资趋势

一种思路是从成长企业的摇篮创投(VC)行业投资的变化来发掘机会。传媒娱乐、医疗健康、教育、连锁经营行业对VC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占总投资金额比例最大的互联网行业逐步降温;IT行业投资保持稳定,其中以软件及半导体芯片为主;金融行业在经济和股市处于下行趋势之后,投资骤降;能源及矿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降。

政策导向,跨越经济周期

自上而下看行业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中。政府推动的主导产业将受益于扶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有力支撑行业实现跨越经济周期的发展。首先,经济增长要摆脱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重组、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相应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将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

其次,经济增长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多依赖,实现内需消费的快速提升。因此,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旅游酒店、日用化工等消费服务行业有望继续带来惊喜。

海外经验,“非周期性消费+品牌”模式

真正的成长型企业必须能够承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虽然在A股市场我们只发现了烟台万华一家,然而通过研究历史更久的美国市场,我们发现了一条规律――“非周期性消费+品牌”产生成长股的机率很大。

从1957-2003年,标普500成分股里有20家公司保持了完整的结构,未和其他任何公司合并。自1957年以来,每家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至少领先指数总体水平2.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投资其中任何一只股票所能积累的资金都是投资指数组合所能积累财富的3~37倍。

这20家公司里有12家是拥有消费品公司,6家是著名的大型制药企业。他们集中在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相比那些周期性行业,更容易熬过经济周期下滑的痛苦日子;他们都拥有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可以把产品价格定在竞争对手之上,这也是他们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成长股的策略:定价与增长的较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未来几年成长股的踪迹,包括,传媒娱乐、教育、连锁经营、IT等VC集中的行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以及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日用化工等非周期性消费行业中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

最后,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成长与价格。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单纯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或者说,是G(EPS增长率)和PE(市盈率)的关系。

我们以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为研究区间,发现,PEG是相对好的衡量成长股价格的指标,投资于低PEG的成长股,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在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有105只中小盘股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超过30%,即2倍名义GDP增长率。在2002年初买入这些股票持有至2005年可获得3.68%的收益,同期全部A股以及中小盘股的收益率只有-43.2%和-43.96%。如果加上ROE>=6%这一标准,收益率可提高到13.87%。

为了考察价格因素对收益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模拟操作策略:将每年初符合ROE标准的中小盘成长股按照PEG(静态PE/未来一年的动态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序,将前一半坐为低PEG组,在年底卖出,并按照这一标准重新选择股票。在低PEG这一选股策略下,收益率提高到了非常惊人的78.89%。

由于低PEG可能暗含了预知未来的假设,我们将PEG标准替换为静态PE(其他操作步骤与上述PEG策略相同),结果收益率只有19.9%,对于成长股的定价,静态PE显然不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因此,行业研究员对公司增长的准确把握,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

第8篇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对策研究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1、农产品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统计农副产品产量呈连年递增的趋势,到2013年为止哈尔滨市农副产品交易量达500万吨。[1]哈尔滨雨润农副产品采购中心项目于2011年在哈尔滨双城区落户,据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先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强市,在哈尔滨的农副产品产量预期在未来仍将会稳步上升。针对农副产品的的交易规模,哈尔滨市需要食品冷链物流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其交易的完成。哈尔滨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导,而这将增大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预见,哈尔滨农副业的发展将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促使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发展壮大。

2、冷冻食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速冻食品将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就现实而言,国内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达1200余家,生产品种超过百种。这些速冻产品经批发经环节和零售环节走进消费者的餐桌。这种流通渠道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201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可见,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城市,对速冻食品也有着极大的需求潜力,而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扩大必将对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连锁超市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连锁经营已经风靡全球。国内城市零售业经营模式中连锁经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哈尔滨的连锁经营企业中,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华联。这些大型连锁超市也将生鲜食品纳入到其经营范围之中,连锁超市在哈尔滨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潜力。虽然部分国际连锁店在其食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中主要依靠国际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提供支持,但这种物流的运作模式在进入中国后,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食品冷链物流运行成本在升高。这也为哈尔滨等城市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冷饮行业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该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在冷饮方面的消费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冷饮市场的年销售额平均大约为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大约3%。哈尔滨市居民的冷饮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即由防暑降温型消费正在向四季休闲享受型消费转变。在国内的冰淇淋消费市场,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 1/30,而在美国,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1/2至1/3,中美这种季节性消费差异的差距反应出,国内冷饮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差距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哈尔滨冷鲜食品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近年上升趋势。也即是说,哈尔滨的未来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将是需求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冷库容量约为430万吨,各类冷藏汽车3.5万辆,各类冷藏船吨位10万吨,各类铁路冷藏列车1000辆。[3]这样的规模难以满足现有的交易量。该市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应该作出调整,应首先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而在这方面应发展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所以,做大做强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关键。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未形成链条

近年来,哈尔滨的农副产品的产量在逐年平衡上升,这些农产品有蔬菜类、水果类、畜牧类和水产类等产品。而就哈尔滨的第三物流依旧以库存

理、手工搬运和定点运输、提供货物等业务为主,很少有相关的物流企业能够能提综合的、供全面的、冷链物流服务。正是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度慢,相关物流服务覆盖的网络不全面,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缓慢,冷链物流质量、及时性都无法保证。食品冷链物流的这种不成体系的滞后现象某种程度上对哈尔滨市的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产品的有效流通起到限制作用。

(二)食品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行业质量差

在哈尔滨地区,速冻和生鲜食品有一部分为出口产品,其余大部分都在省内和市内,或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这部分产品流通所需的物流配送绝大部分由产品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来独自进行,其中包含的运输与仓储业务也都是由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独自完成,较少利用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服务。其原因是在哈尔滨市范围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尚处于待发展阶段,特别是食品冷链物流的第三方服务行业显得相对落后,这使得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成本始终降不下来,食品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较高破损率,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损耗率。

(三)食品冷链的设备陈旧落后

以国际经验来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既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物流所需要的设施与设备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都已达到国际水平或接近了国际水平,但是,国内的食品冷链物流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包括冷藏车和冷藏库在内的冷藏系统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同样有待完善,这种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的状态也是影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四)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哈尔滨地区,食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是由生产企业按照其本身具有的物流运营经验来运作的,这种运作方式在短时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需求,可就长远而言,由于缺乏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供应链,食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之间的节点就无法进行有效规划与整合,区域内的食品冷链物流具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形成链条

就目前而言,无论上食品冷链物流业中的物流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偏小,规模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国内的中小企业目前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发展迷局,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同样受资金的困扰,难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无法与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展开竞争。所以,从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角度出发,哈尔滨地区的政府在政策上应引导资金流向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尽快脱胎换骨,做大做强。国家已经将物流产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政策上发挥导向作用,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改善物流企业的金融环境,如创新信用担保机制,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更方便,确保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二)推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标准化

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着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使易腐食品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测;国家也应加快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的速度,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具有准入门槛、实行企业诚信和资质认证,制定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法律规范。

(三)企业应大力推进食品冷链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改进物流设备

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哈尔滨市应在保鲜技术、包装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技术推广。食品冷链物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很多性能独特的冷藏库和和冷藏车等冷藏设备,冷藏设备的运作就要涉及到能源问题。目前在冷链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方面关注的都是怎样提高效率,而节能和环保的相关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冷藏设备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冷链物流设备能高效率运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四)对食品冷链进行整体规划,完善食品冷链系统各个环节

对食品冷链物流整体进行规划整合,政府、行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完善食品冷链上下游的缺陷,以多元化方式发展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其一,以哈尔滨大型食品企业和当地主要农产品企业为发展核心,形成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联通整个冷链的上下游供应链。其二,建立冷链质量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使其上下游能够及时取得沟通,获取有效信息,达到信息对称。

四、结语

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发生转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国内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时期,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既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冷链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应根据国内和本地区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冷链服务及相关技术,哈尔滨市食品冷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完善。探索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之途。将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淑芳.rfid 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4)

[2]毕延彤,王心一.浅析现代水产品物流[j].渔业经济研究,2005,(5)

[3]陈柳钦.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j].中国水运,2005,(11)

[4]朱伟伟,陈蓝荪.我国食品物流的发展模式[j].时代经贸,2006,(2).

第9篇

关键词: 建筑节能;管理研究;新视角;节能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78-021 建筑节能链式管理趋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我国节能现状决定了建筑节能必然要进行管理创新。目前,建设国内公共建筑,要兼顾业主、设计人员、施工方、用户和物业部门的利益。在利益群体和建设环节都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脱节严重。不少设计师对暖通设计、建筑节能不是非常了解,而施工图对业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建筑试运行和工程验收脱节也比较严重。验收目前还侧重于“装没装”,而建筑节能的相关系统监管调试不足,对建筑物的性能和使用效果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怎样解决建筑节能脱节现象,有两种办法:一种方法就是拉长服务链条,从项目立项到运行维护全程跟踪,步步为营。实际上,从业主本身这方面来看这很不切实际。另一种方法就是引入节能服务行业进行全程节能管理。

2 实施节能链管理的优势

建筑节能从思想引进、政策引进、逐渐开始实施到现在实施效果有所改善,历经了的种种政策革新与学术方法探讨。而从管理创新角度研究建筑节能,节能链是最符合建设工程本质特性和最科学的一种,这是因为:

①节能链研究方式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规律的节能特征。建筑工程,便于解释其内在规律。②有利于实施标杆瞄准(Benchmarking)过程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诊断。③便于政府制定与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④便于运用先进的科学的计算工具。例如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节能绩效。

3 建筑节能链管理机制中各主体责任

建筑节能,就是指在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建筑物及其使用中,遵从建筑节能标准,采购的建筑技术、设备、工艺、材料和产品要是节能型的,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不影响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情况下,使采暖供热、照明、空调制冷制热、热水供应的能耗更少。

3.1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的设计决定建筑节能的最终效果。依据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单位设计建筑物,他们应将具体的建筑节能内容体现在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中。这些设计单位尤其是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要对其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负责。

3.2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申请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同证明。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若是要建设单位买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其采购的以上物品不能与建筑节能标准冲突。建设单位要在遵循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下,委托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向设计及施工单位明示或暗示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做法,以及使用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做法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3.3 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负责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建筑节能内容,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或者不审查,就不能拿到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明;经审查没什么问题的,建筑节能审查内容要详细的写到审查合格证明中。还要注意的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审查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应由设计单位送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进行备案。

3.4 施工单位 施工前,施工单位对材料供应商与设备供应商的产品进行检查。要采购有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产品标识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保证能耗指标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施工中,施工单位不能违背已通过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施工人员对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现场取样,然后到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去检测。施工后,施工单位尤其是注册建造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施工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施工标准负责。

3.5 监理单位 监理实施之前,监理单位首先要对设计文件的相关要求、建筑节能标准有个清晰的了解,依此进行实施监理;对达不到要求的,一定要让他们进行更正。监理过程中,墙体、屋面等保温工程隐蔽前,监理工程师要进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以保证对保温工程有效监理。要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需经监理工程师签字,施工单位才能开展下一步施工。

3.6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进行监督检查,看建筑节能标准是不是被严格遵守了,如果没有遵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责令其改正。在墙体、屋面等保温工程还没有隐蔽的时候,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监督保温工程,不得马虎。

3.7 竣工验收 验收时,建设单位组织建筑物竣工同时对建筑节能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并把审查的内容写在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进行协商,给出有关建筑节能的专项监督意见。在竣工验收过程中,若建设单位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建筑节能管理相关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要求其限期改正。验收后,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施工单位要履行保修责任。

4 结论

目前各地运用行政手段加强新建工程的节能监管。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等各环节,强化全过程监管。通过建立“建筑节能链式管理”可使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搭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以推动建筑使用者和管理者自主节能减排,使建筑节能设计体系和推广实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耀.管理创新的一个新视角[J].企业管理,2008,(1):26.

第10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目前国内称作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项目投资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目前国内简称EMCo)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ESCo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1996年,在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支持下,北京、辽宁和山东成立了三家示范EMCo,拉开了在我国引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序幕。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该模式,以帮助省内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推进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综述

(一)EMC模式

EMC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以EMCo和用能企业之间的能源管理合同为载体,双方确定节能目标,最终达到共赢局面的最新能源管理模式。EMCo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二)EMC模式的优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各类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价值的严重低估,廉价的能源使很多用能企业利用高能源投入换取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并不会为了节能而使用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来辅助生产,故而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传统的节能方式多为用能企业自身投入节能技术和设备,或者利用地方政府节能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效果并不明显。近些年,随着节能意识逐步深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一大法宝,而较高成本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又成为用能企业提升能源利用率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用能企业而言,EMC模式凸显了它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解决用能企业在节能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不对称问题。EMCo能够提供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用能单位自行节能的技术风险。其次,有效降低用能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用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有效改善用能企业资金流,同时建立绿色企业形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再次,有效提高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率。EMCo提供的专业节能服务能够促使用能企业的节能效率。最后,有效降低用能企业节能的经济风险。EMCo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o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

EMC模式通过节能目标的实现,最终能完成用能企业、EMCo、金融、机构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赢的局面,这是传统企业发展模式所不能带来的巨大优势。EMC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青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甘肃省实施EMC的背景

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EMC模式,相比发达省份,起步偏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EMC模式的实施背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甘肃省能源利用现状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占GDP总量的40%以上,201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48.17%,贡献率为59.32%。第二产业对拉动甘肃省域经济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2010年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为5923.13万吨标准煤,其中第二产业消耗4456.08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75.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第五高耗能地区。甘肃省节能潜力巨大,EMC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甘肃省EMC的需求潜力

甘肃省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01个,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是49020308万元,而采用EMCo服务的不超过10家。超过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EMC模式采取观望态度,甚至不知道EMC模式。一个正在探索的案例,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采用EMCo服务,EMCo通过调查企业用能状况,分析用能效率,科学评估用能潜力,主要从公司生产工艺、供水、供电、供暖用能、用热效率方面提出了15项节能建议,初步诊断出该企业总计有5138万元的节能潜力,仅供热一项每年就能节省2800吨标准煤。假如EMC模式成为甘肃省节能领域的常态服务模式,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EMCo的服务,专业化的节能服务会使全省每年节约能源30%以上。用能企业可以因为能源成本的降低增加产品市场竞争优势;EMCo因为提供节能服务而得到相应的服务报酬,取得利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民众可以享受到因为节能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总体来说,甘肃省用能企业的节能需求巨大,民众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度高,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较东南沿海地区,EMC在甘肃省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三)甘肃省EMCo的发展

全国2005年时有EMCo80家,到2010年时已经发展到了800多家,甘肃省目前经过国家备案的EMCo共有24家,均为中小型企业。由于EMCo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回转较慢并存在一定的资金回流风险,同时节能服务行业内的企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设备节能量化评价标准,导致最需要接受节能服务的高耗能用能企业对EMCo普遍缺乏信任感,对甘肃省整个EMC的实施、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由于大多数节能项目的规模改造工程较大,EMCo经济投入比重较大,大量的节能项目由于融资障碍而难以实施。另一方面,由于对EMCo的节能服务效果的未知,保守的尝试心态促使甘肃省用能企业与节能企业签订的多是三年内的短期合同。对需要长久发展的EMCo来说,短期的节能服务合同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在合同初期,EMCo由于投入了节能设备、技术等必定属于亏损阶段,在收回成本后,如果合同到期而终止服务,会大大挫伤EMCo的积极性。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短期节能服务合同不利于甘肃省EMCo的长久发展,从而影响EMC模式在甘肃省的更广更深入的发展。

三、甘肃省EMC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用能企业观念滞后

在各种行业中,耗能最高的行业是钢铁、水泥、矿山采掘、电力、冶炼、石化等行业。甘肃省内该行业中多为带有垄断性质的国家控股企业,由于对产品价格的相对垄断,节能降耗并没有成为这类企业的自觉意识。其他行业的用能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或者本身就缺乏企业责任感,节能降耗意识非常薄弱。在这样的企业节能意识下,EMCo的项目营销和商务谈判人员很难接触到用能企业的决策者,营销难度加大。另外,用能企业对EMC模式缺乏了解,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EMCo抱观望态度。用能企业保守的节能态度使甘肃省内EMCo很难获得节能服务订单。

(二)EMCo融资困难

甘肃省内的EMCo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注册资本不足千万,少的只有百万元,员工人数均在百人以下,少的人数不超过10人,多属于民营小型企业。在EMC模式下,EMCo承担绝大部分项目风险和资金筹集任务,而且回款周期相对其他行业较长,随着EMCo业务的拓展,实施项目的增多,EMCo的资金链很有可能发生断裂,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EMCo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全国来看,EMC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际支持资金、国家拨款、银行信贷、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等。对于甘肃省内的EMCo而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其它方式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而自身的资本积累速度缓慢,制约了EMCo的快速发展。甘肃省EMCo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拥有相对较多的融资渠道是EMCo发展的关键。

甘肃省内的EMCo与其他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同样的融资困难的境遇,一是由于EMCo多数是轻资产,融资过程中可抵押资产少、缺乏良好的担保条件;二是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在节能服务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种内部因素制约了金融机构对EMCo的发展前景评价;三是与众多中小型企业一样,省内EMCo金融素质偏低,未能在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感。综合上述因素,省内金融机构出于对EMCo的诚信以及其经营风险的考虑,在评价EMCo资信等级时均处于较低级别,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EMC在甘肃省发展的瓶颈。

(三)EMC专业技术以及能源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省内的EMCo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总体不高。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以及有丰富EMCo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不会选择在规模不大、收入水平不尽人意的小型EMCo中任职,故而省内EMCo中的任职人员多为应急性就职,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强,通过企业进行员工的系统专业培训并不现实,也导致EMCo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EMC项目是集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甘肃省内的EMCo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现在多沦为进行节能设备买卖的贸易性企业,丧失了EMCo的服务企业本质。

四、推进甘肃省EMC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节能服务受到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政府指导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针对省情制定出符合甘肃省EMC发展的政策,通过节能优惠政策解决用能企业和EMCo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形成省内完善的节能服务网;通过制定甘肃省的行业耗能标准,利用量化标准检测EMCo的合同完成状况,促使合同顺利完成;通过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的制定促使EMCo优胜劣汰。建立省内EMC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制度,规范行业秩序。

(二)加大财政支持,多方面拓展EMCo融资渠道

对于EMC在甘肃的发展境况,面对EMCo的发展的困惑,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加大针对EMC的财政支持,增加对EMC项目的拨款;为EMCo成立担保基金,提高金融机构为EMCo融资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政策,在EMC项目融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政策;大力宣传EMC模式,鼓励商业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如风险基金、私募基金、小额信贷公司等形式积极参与为EMCo融资;对EMCo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已经取得节能成果的EMCo实行财政奖励和补贴。

(三)加大省内EMC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针对甘肃省内EMC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应该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层次的作用,建立EMC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民众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进驻EMC行业,改变EMCo人才匮乏的局面。面对省内EMCo由于资金原因无法独立完成EMC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搭建EMC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再培训平台,帮助EMCo解决就业人员的素质问题。通过优化EMC人力资源结构,最终带动甘肃省整个EMC行业的发展。

(四)通过省内公共部门与EMCo的合作来强化EMC的示范作用

由于EMC模式在甘肃省还没有被广大用能企业认可,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此呈观望态势,EMCo直接面对用能企业的订单的机会太少。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政府公共部门应该首当其冲与EMCo进行合作,强化EMC的示范作用。通过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与EMCo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财政在公共机构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支出,检测EMC的节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广大用能企业做出表率,打消用能企业的顾虑,为省内EMCo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全面促进EMC在甘肃省的发展。

在2010年6月,甘肃省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12年,扶持培育15~20家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3~5家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相信甘肃省EMC行业会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节能服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性见解[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8).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湖州 现状 问题 对策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突出体现了知识含量比较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业,即知识型服务业;另一方面是指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即一些专业服务和新兴服务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来有为博士(2004)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现代生产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一、湖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全年湖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位。九大服务业重点行业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带动下快速增长。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54.04亿元和5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1%和22.1%,拉动整个服务业增长6个百分点,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增长也较快,增幅分别为19.7%和14.9%;现代商贸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增长较为平稳,增幅分别为13.7%、13.7%、12.0%和10.0%;现代物流业增长相对较慢,增幅为4.0%。具体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湖州市服务业在2009年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九大服务业重点行业增长也较为平稳,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特别明显,文化创意产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也具有相对较快地增长速度,现代商贸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虽然增幅不高,但增长较为平稳,而现代物流业增长则相对较慢,需待提高。

二、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具体来看,湖州现代服务业尚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

1、服务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不明显

对于湖州服务行业来说,无论是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配套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吸引力都不够。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服务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将成为服务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湖州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服务业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危机对服务业的影响仍将持续

金融危机对服务业的直接影响虽然不很严重,但依然明显,且间接影响将持续显现。2009年上半年,湖州市服务业税收收入28.79亿元,同比仅增长0.7%,增幅同比回落29.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1.3%;信息服务业下降16.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下降36.4%;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下降13.2%;房地产业下降3.1%。此外,金融危机对服务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居民就业和收入等都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居民消费,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3、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2009年长三角16市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5%,16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4018亿元,且16城市服务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上年的3.3∶53.5∶43.2调整为3.4∶50.8∶45.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但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各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上海、南京服务业比重均超过50%,列前2位,杭州(48.5%)、舟山(43.8%)、宁波(42.3%)、台州(42.2%)、无锡(41.3%)等5个城市均超过40%,分列3―7位。而湖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不到40%。

4、服务业人才缺乏,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中介和社区服务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湖州的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部门,现代服务行业专门人才稀缺。在许多传统的服务行业中则存在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不佳,与顾客经常发生争执等现象。

5、高端服务业投入明显不足

2009年以来,湖州市服务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上半年全市服务业投资118.05亿元,增长22.8%,增幅超过工业投资15.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39.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但在2009年上半年的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等投入较多,占比很高,总的投资力度达到全部投资的44.6%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投入却很少,占比也很低,仅占全部投资的16%左右。这既不利于湖州市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湖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1、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就必须改革既有的服务体制和培育健康规范的服务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重要措施:一是优化和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构成的软环境。二是依据不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开放步伐和规范行业管理等措施。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完善现代服务业开放体制和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改善现代服务业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条件。

2、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湖州要想大力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推广政府网上办公、网上便民服务,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此外,还必须积极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服务业,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动漫、数字游戏互联网增值服务,重点拓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业务,开发数字多媒体产业发展潜力。

(2)着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链条延伸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必须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应适当规划建设低密度高档住宅区,形成多样化、多档次的现代住宅结构,全面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积极推进成品住宅建设,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节能型、集约利用资源型、环境协调型生态住宅。

(3)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湖州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极力打造湖州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增加新看点,推出新卖点。加强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各地举办的多种形式的节会活动,搞好宣传推介,展示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新型旅游文化创意业集团,增强湖州市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4)整合现代物流有效资源,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系统改造,并从货运、资金、设施、网络的规模化入手,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各自独特的资源融为一体,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充分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还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突出和强化主业意识,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进行分离,并对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费用,赢得竞争优势。

3、大量引进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品牌和企业,缩小与周边城市的差距

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和品牌。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层次人才,努力提升服务品质。更加重视发展服务贸易,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服务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对试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大量引进服务品牌而引起的资金不足等问题还可以规范服务企业的发展,缩小与周边城市的差距。

4、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开设培训课程,对现有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训。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可以与高等院校建立联系,明确培养目标,加快培养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5、加大高端服务业投入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要根据湖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实行“招商选资”,在优先引进服务业项目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并对高端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比例,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并逐步提升湖州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拎荣春、袁文洪:湖州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Z].2009年湖州蓝皮书,2009.

[2] 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 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5).

第12篇

1.1不断更新后勤管理体制

首先,要撤销不符合现行运行机制的后勤管理部门,增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部门。其次,必须要明确现行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落实到底。最后,要做好观念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到“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主动性。

1.2积极引进社会企业机制

第一,重新划分和调整后勤机构及其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精兵减政、优化组合、按岗定编、人尽其用的方式来保障后勤服务的高效运作与发展。第二,要敢于把高校后勤服务变为商品,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向经营服务及产业服务方向发展;要敢于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内实行科学合理的服务收费,将服务变为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高校对后勤的财务负担,有利于增强后勤实体的内驱动力,更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进程。需要注意的是,其收费标准应低于社会行业标准。第三,要敢于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后勤管理部门应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制定新的分配方式,实行多劳多得、奖勤罚惰,以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第四,充分发挥人、财、物三种资源的综合效益,努力将高校后勤与社会服务行业融为一体,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前进。

1.3加强后勤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比学校其它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的力度,要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根本保障。在人员配备方面,后勤相关部门应根据需要大胆选用那些年青、务实、能力强、敢作敢为的员工,并让这些人成为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对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高校内部公开招聘和社会公开招聘两种方式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以及优秀的社会管理人员,以充实和壮大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系统,并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其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2、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2.1关于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首先,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模式的出现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构建节约型后勤是提高高校后勤效益的基本要求。第二,积极构建节约型后勤是促进高校后勤职工素质建设的基本内容。第三,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逐渐深入,节约型后勤的建设必将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及根本落脚点。其次,积极构建节约型后勤有助于缓解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当前由世界能源所引起的问题此起彼伏,作为新时期高校的建设者,我们必须要看到由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学校的广泛扩招所带来的资源供需压力增大的问题,并通过建设节约型后勤来有效控制资源浪费问题和缓解资源压力。

2.2建设节约型后勤的措施

2.2.1加强节能宣传,转变传统观念

第一,要加强对于学生及教师的资源节约宣传工作。高校及其后勤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节约资源能源的活动,比如讲座、演讲、宣传等,促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能源紧张的严峻形势,强化其节约资源能源的意识,纠正其浪费资源的行为习惯。第二,要加强对于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资源节约宣传工作。高校及其后勤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后勤职工介绍当前的资源形势,并向其宣传我国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另外要向其明确资源节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战略意义。第三,要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总之,要努力做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2.2.2成立校际小组,出台相关规章

高校及其后勤管理部门可以选出部分领导及负责人组成校际节能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并完善节能管理制度、节能工作评估制度、节能奖惩制度、能源消费统计制度以及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等。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明确目标,实行定额包干的方式以尽量减少开支。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目标管理的方式,它能够促使每一个被服务者明确当前资源状况,能够充分调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的积极性,利于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第二,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节约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消灭耗能盲区,促使高校节约型后勤建设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实现。

2.2.3科学规划校园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第一,要积极树立办学效益观念,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依据。第二,要做好后勤建设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要加强后勤资产管理,促进资源共享,以减少重复配置及资源浪费。第四,要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方法,积极落实资源节约的具体措施。对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并可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节能的产品,以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更好实施以及资源节约效果的更好实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