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0 17:3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第1篇

三维协同设计是一种能够将各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同平台工作的协作型设计软件,也就是说,三维协同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是三维模型设计的协同效应。这种设计工作方法,能够将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精准化和可视化。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当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工程复杂性越来越高,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三维协同设计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当前越来越高的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中的多角度多领域的平衡能力也越来越高,使得三维协同设计在产生和发展之余,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热门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发展中,另一项广受关注的设计要求,就是环保节约的要求,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做到“投资省、耗能低、环保好”,也是当代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广受重视的设计出发点之一。这些要求,都能通过三维协同技术得以实现,三维协同技术能够极大的减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人才和物料的浪费,并且能够通过虚拟模拟,极大地减少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三维协同设计的应用价值

三维协同设计在应用中,具有二维和三维CAD设计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有设计形象、设计中空间布局设计率、设计准确性以及校审便捷性等五大特点。

2.1设计形象的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一个最直观的优势,就是能形成虚拟的三维模型,并且能够通过这种三维模型,模拟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建设过程,通过对这种建设过程的模拟,找到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误算,并将设计中不协调的问题查找出来进行修改,并且可以将所做的工程设计直观地播放给审查和各级领导观看,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优势。

2.2空间优势

空间优势是指,三维写作能够通过空间建模,实现二维设计技术不能实现的空间布置设计,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空间布置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二维设计技术中无法做到的对空间布置设计的把握,进而解决了二维技术下,空间布置的缺陷,使水利水电工程的空间布置更为直观和合理。减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3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设计效率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是一项非常耗时的,且需要多领域技术人员合作的项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讲究团队的协作和效率的提升,因为团队的协作和效率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间短、效果好的基本保证。通过三维协同技术,能够使同一平台上对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到专业配合,避免了传统二维或三维CAD设计当中需要各技术人员分别设计,然后进行修改和协商的问题。减少了设计稿件和设计模型的修改时间,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效率。

2.4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

三维协同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设计方案的质量。这是由于三维协同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在计算机内设计出三维模型,这些模型中的数据就是实际建设中的准确数据,这种数据是唯一的并且能重复使用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模型中的数据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并且能够做到修改过程中的数据十分精确。减少了设计方案的确定和修改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2.5减少了校审时间

传统的二维或三维CAD设计技术,需要对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大量时间的校审,校审程序较为复杂,校审期间可能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需要进行多次校审,出现错漏的几率较大,而通过三维协同技术,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可视化校审,通过这种可视化校审,能够自动批注和跟踪管理,减少校审的步骤和次数,将校审时间大大缩短,并且提高了校审期间错误检出率。

3三维协同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三维协同设计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在我国的市场中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并且这种技术,已经率先在机械、电子、石油、电力甚至是航天领域中应用,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提升了上述领域中的产品设计质量和使用体验,而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三维协同技术从2003年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受到当时许多先进的研究单位的重视和研究,并于5年后在业界小范围的应用,主要在我国的各个省份的枢纽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使业界看到三维协同技术的优势。三维协同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设计中,能够直观地将设计的理念和结果通过计算机表现出来,更加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将二维设计技术中,需要技术人员将二维的设计内容转为三维的设计内容的步骤,减少了由于认知问题所出现的错误和误差。从而减少了设计的修改和变化次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但现如今,我国国内并没有大面积地推广和应用三维协同技术,这是由于我国国内应用于三维协同技术的计算机平台较少,需要依托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应用平台,才能够使用和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三维协同技术的设计。并且三维协同技术的费用较高,许多省市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和二次开发力度不够,开发经验和使用经验贫乏,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三维协同技术,为三维协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三维协同技术存在一定的广阔空间,但目前的技术发展不成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4三维协同设计的软件使用优势

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多的三维协同设计软件为MicrostationBentley系列软件,下面主要分析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在三维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使用优势。

4.1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在工作效率提升中的优势

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是三维协同设计技术使用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软件,设计人员能够在进行设计前,将该项目的各个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设计目标进行文件建立,并分别将各个文件建立在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中,以种子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能够使各领域的工程设计人员通过找到自己的子文件进行设计工作,并且文件在进行设计和修改后能够保存在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中,无需设计人员自己单独创建文件进行保存,且在同一平台中的各位工程设计人员可以进行沟通和分析,将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改,也使得工程设计的团队的设计速度和设计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4.2MicrostationBentley系列软件具有非常精准的工程量计算结果

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能够非常精准地计算出工程计量的结果和数据,设计人员在使用二维技术或三维CAD技术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人工手动计算各部分的数据和结果,人工计算的数据结果无法做到100%准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和漏洞。但通过MicrostationBentley软件进行三维协同设计,设计人员能够通过该软件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数据和结果进行精准的区分和计算,保证了工程量计算的零失误。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工程所需的材料和数据进行不同属性模块的定义,就可以达到零失误的目的。

4.3MicrostationBentley系列软件的建模形象直观

第2篇

现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基本上能满足基本建设需求。其广泛应用于市政改建、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水泥行业现存主要问题由“供不应求”逐

步转向对其从技术、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水泥生产发展从传统的立窖法到目前的新型流水线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人们对水泥应用的科学研究,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水泥行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建筑建材需求量极大等原因,水泥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严峻的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十一五

”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水泥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状不加以改变就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从而成为我国经济

高速发展的“绊脚石”。

其中小水泥厂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泥产量约占我国水泥行业总产量的80%以上,然而,中小水泥厂建设和改造偏重于扩大产量、降低成本,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益

严重等局面;同时水泥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三大材”之一,使用量、消耗量都很大。水泥熟料为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每生产一吨的水泥熟料,直接排放0.51吨CO2,燃煤排放0.37吨CO2,同

时需要消耗大量石灰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且这些原材料在开采过程中也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假设我国GDP按照年均7.5%的速度增长,并基于我国目前的水泥生产情况,可大致预测出2008—

2012年中国水泥的总产量将达71亿多吨。根据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的相关报告,我国现存可用于烧制水泥的石灰石储量为450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为250亿吨,按2004年我国水泥产量(约10亿吨)计算,

再过30年我国水泥原材料就面临枯竭,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发展阶段中的国家,停止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二、背景介绍

一方面,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浪费大量资源和能源,并排出大量温室气体和粉尘,严重污染环境,这与我国乃至全世界不可再生资源逐年“稀有化”现状和兴建“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相悖的,于

是几乎从水泥行业发展之初人们就提出了对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的想法,但是,这种观念意义上的技术改造方案“治标不治本”,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仅仅针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改造和使用方法上的

减量优化,未抓住水泥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灰渣胶凝材料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泥行业的压力,然而却由于其价格高昂、适用范围有限、大多数处于试验室研究阶

段、推广力度大等原因,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三、灰渣胶凝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

这里的灰渣指以各种工业废料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废弃物。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种灰渣胶凝材料,如美国的“路邦”、南非德ISS稳定剂以及我国的HAS高强耐水土壤固化剂等多种固化材料,它

们在一定范围内替代水泥应用于工程实践,有些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灰渣胶凝材料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各种工业废料进行再利用,将其变成产品,提高工业废渣附加值,同时解决因废物堆积而

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如我国的HAS土壤固化剂对工业废渣利用率达到80%以上,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然后走向工程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在淤泥处理和污泥处理等领域都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灰渣胶凝材料从自身材料组成和反映机理上都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以致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如大多数不能替代水泥浇筑混凝土、做室内装修材料、建筑物地基加固等等。同时,由于新兴

建材在建筑行业推广难度较大、国内尚无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核心配方专利性强、原始资金匮乏等原因,造成灰渣胶凝材料价格普遍偏高,尽管从性价比上可能优于水泥,但仍然一定程度上的受到消费

者的抵制而难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同样对我国科技研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四、“深层次技术改造”方案的提出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目前水泥行业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同时推进环保新型灰渣胶凝材料的研发与推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主要思路是:将水泥厂现行生

产设备和部分原材料进行综合整理投入到新型建材灰渣胶凝材料的生产研发中去,以进一步扩大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同时利用灰渣胶凝材料的先进科研技术对水泥等传统胶凝材料进行技术革新和新层

面的资源配置,以期实现从资源利用到工程实践的各个步骤达到最优最合理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工业废渣经济附加值,减少因废物堆积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同时解决了因水泥生产而造成的

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这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加快了科技产业化步伐,实现了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这种“深层次技术改造”方案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同时,自身也许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对现存水泥厂进行行业整体整顿是必需的。这主要针对小型水泥企业,它们的整体生产模式和产品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的同时还加剧了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更大程度的浪费。将它们进行合理配

置、兼并或强行关闭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从经济、政策等外部环境上的支持甚至参与,进一步肃清行业规范、理清发展思路;其次,相关科研机构、各高校等须加强新型建

材的开发进度和力度,并在进行水泥厂“深层次技术改造”过程中向合作单位必须的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意见,以保证改造过程的顺利进行。

对水泥厂进行“深层次技术改造”方案的实行将解决现行诸多矛盾的同时能使新技术新理论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去,减小环境压力,实现废物再利用和“以废治废”的目的,这将是我国乃

至全世界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冯文权.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

[2]常捷.中小水泥厂的改造技术与发展.2001,(03):12-13.

[3]国家建材局综合计划司.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大中型水泥厂技术改造.

[4]田小峰,张大捷.矿渣胶凝材料稳定软土的微观结构.2006.[5]侯浩波,周旻.HAS土壤固化基固化骨料的特征及工程应用.工业建筑,2006,36(7).

[摘要]水泥行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忧虑”;灰渣胶凝材料的问世给人们带来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然而,由于材料本身缺陷和其他客观因素

第3篇

【关键词】我国建筑技术现状;绿色建筑;建筑发展策略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需建立在人类对能源不断消耗利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每次发展,都需要对能源进一步的使用与消耗。现在,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之路。[1]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m2,到 2000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3]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3]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2]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2.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4]:

2.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4]

2.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2.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2.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2.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4]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充实它的意义,它将成为我们运用高科技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第4篇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09-03

一、完善政策制度,高标准保障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完善保障职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素质、提高育人质量创设制度环境。

1.突出政策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2〕41号)文件精神,围绕浦口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定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推进区中专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力争创建高等职业院校,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需要。

2.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认真落实各项经费政策,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认真执行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比例要求,确保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市定标准。根据宁委发〔2012〕4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到2015年向四区县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重点用于实训基地所需设备的购置及对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与此同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大力实施“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青蓝结对、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等六大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通过教研、培训、在职学历进修、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等途径,努力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技能大师,造就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

二、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根据浦口区“十二五”期 间“一城、三组团、五个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学校以“一校百企联盟”为抓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1.健全组织保障,创新队伍建设

成立了“两组一会”,即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业领导小组及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每年按照生均300元的标准划拨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和奖励,积极调动全校师生共同构建校企合作校外联络网。

2.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孵化环境

制定工作规程,打造合作载体,定期召开合作年会、总结经验会、合作洽谈会。依托“一校百企联盟”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参与的多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系,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建立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共同探讨合作路径。

3.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工作

专门组建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各种媒体大力进行人才推介,举办专业建设年会、双基地年会、培训合作年会、校友联谊会、校企联谊会等广邀贵客,广交朋友。派专人积极奔走于南京市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动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开辟网上实习就业专栏,进行网络营销;开展合作项目化,聘任项目经理,给予专门经费,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4.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品质

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一校百企手牵手”活动,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支持备忘录,先后与102家规模企业按平等互利、合作创新的原则在江苏省内率先成立“一校百企联盟”校企合作平台。联盟设秘书处,由政府、学校、部分企业代表组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指导、规划和实施。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校企合作的各项改革措施,开展专场活动,并印发简报,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

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适应浦口机电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装备产品制造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职业教育专业资源优势,形成品牌专业特色突出、骨干专业强力支撑、新兴专业应时而设的完备专业体系。

1.发挥优势,做强品牌特色专业

“十二五”初,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成为省级首批品牌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强数控技术等省级品牌专业和机电类传统品牌专业,更新完善机电、数控、汽修、焊接等相关设施设备,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为九五高科、苏美达等驻区企业培养机电产业人才。进一步放大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省级特色专业效应,扩大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规模,大力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主流技术、适应国内外软件产业市场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性软件技术人才。

2.与时俱进,开展新兴专业建设

根据浦口区产业升级导向和企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紧跟企业、行业发展步伐,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开展新兴专业教育和培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围绕浦口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定位,加大机电等先进制造业建设力度,应对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的兴起,与驻区企业联合办学,调研拓展新兴专业建设,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立足江北新城建设经贸中心、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度假区的现实需要,加大财会、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等现代服务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拓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培训,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

3.内引外联,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在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中,实施浦口区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目前已建有机电、计算机、财经、旅游、电子、汽修、物流等七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20944平方米,设备总值达2800多万元。到2015年,在全区建成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同时,在区内重点领域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开展人力资源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中专校已被认定为“江苏省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区中专校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狠抓重点环节突破,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品牌。

1.实践教学全面加强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践,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考核,积极支持学校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开展“技能竞赛月”等活动,师生同台竞技,人人有赛事,个个有项目,力争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师生共同提高进步。区中专校在最近三年的省技能大赛中获20枚金牌、21枚银牌、15枚铜牌,综合高中对口单招考试连续六年名列全市前茅,在2012年省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12年11月20日,南京市委杨卫泽同志视察学校实训基地时,对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获得的技能大赛荣誉表示赞赏,并给予高度评价。

2.就业质量全市领先

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入手,统一标准,以十大冠名班为基础,将LG、高精齿、长安福特、苏果等企业精品文化植入校园,使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责任心,让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学生就业质量连续四年全市领先,学校连续两届获得“南京市实习就业先进集体”。

3.国家示范阔步前行

2012年8月,区中专校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办学影响力大幅提升,与兄弟区县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浦口区职业教育发展也抢得先机。近年来,先后有浙江绍兴职教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托克旗民族职业学校、广东勒流职业技术学校、甘肃水利水电学校等十多所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成功与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和城市职业学院(市电大)等市属高校联合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中高职“3+3”和“3+2”分段培养试点。自2012年以来,学校已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了“3+3”分段合作培养,2013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3+4”分段合作培养。目前,区内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逐步形成。

五、整合培训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全面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凸显浦口中专校在各类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放大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

1.推进职业培训集团发展

放大“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功能,以区中专校、电大和镇街成教中心为主体,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同时统筹人社、科技、农林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开展学历教育、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教育,构建职成一体、多层次、立体化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满足地方产业特色和培训需求。

2.实施职业培训惠民工程

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学校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彰显职教惠民富民的功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设施先进、师资队伍强的优势,发挥“江苏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帮助浦口区各镇街成人培训中心培训学员,共建培训基地,把计算机应用、维修电工、数控技术打造成为培训的拳头产品。广泛与区内多部门和企业合作办学,不断加大对外合作办学力度,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代农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等培训工程,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基本条件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50

石家庄铁道大学“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更名、申博、征地三大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或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在即,未来五年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在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由教学型大学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2009年博士授权立项建设成功,为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拟通过分析和比较,论证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可行性,为下步工作进行必要的思想准备。

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国内高校大致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型[1]。教学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直接承担者,其数量占一个国家大学总量的70%~80%。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强调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教育,主张通过科研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综合贡献率,数量占全国大学总数的10%~15%。

相比于教学型大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重要区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从六个方面进行定性表述[2,3]:第一,具有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和少数优势学科;第二,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相当能力;第三,师资力量较强,拥有部分知名学者和专家;第四,大力结合行业、地方经济文化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在少数优势学科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第五,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第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体来看,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差异非常明显,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学科水平、师资队伍、科研经费等方面,这些因素便成为区分这两类大学的主要指标 [4,5]。

2 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符合我校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校的历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应当在现有教学型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类型定位,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符合学校的定位和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河北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当前正处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交通、水利、信息、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是重点发展领域。与之相对应,河北高校中服务于这些领域的工科偏轻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智力、技术支撑作用。在省会建成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工科大学,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科、专业与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有效对接,以源源不断的科技研究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和先导地位,同时也是从业人口众多的行业之一,我校作为主要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地方高校,全面介入了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新技术发展研究的诸多重点领域,参与了国家多项重大工程建设,成果转化能力强,技术支撑业绩突出,学校加速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新技术发展相适应。

2.2 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矛盾[6]:一方面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低层次的普通高校出现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等现象。这种结构性矛盾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同高校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河北目前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尚无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比较少。我校是一所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有一定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科院校。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今后,随着我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将为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水平高、特色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符合国家和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自觉参与高等教育竞争和合作的需要。

3 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由教学型大学提升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保障,我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证明了我校在教学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同时,我校的科研工作这几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对照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条件,现将我校情况分析如下。

3.1 建校历史

我校1950年建校,原为国家、军队重点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2000年划归河北省,为省重点骨干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与学校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学术传统,围绕交通行业在土木、交通、机械、力学、计算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已具备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术传统的积累。

3.2 学校规模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5520人,基本与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平均水平相当,但离2万人的办学规模尚有一定差距。

3.3 学科建设

第一,有较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较好的科研平台。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发展学科,目前尚无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还没有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第二,学科覆盖面较广。有44个本科专业,覆盖7个本科一级学科,有1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点,目前尚无独立授权的博士点。

第三,研究生培养已初步形成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923人,占学生总数的6%,与教学研究型大学15%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2010年授予硕士学位351个。

3.4 人才培养

坚持为国家基本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定位,人才培养特色突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有《隧道工程》、《工程机械》国家级精品课2门;2008年被新浪网评为国内六大特色工科院校之一。已基本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3.5 科学研究

近五年,共承担国家“863”、“973”等国家级和军队、省部等科研项目600多项,总经费5.2亿元,取得一批社会影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十五”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励1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统计排序”中,我校列第25名;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量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50名左右;2010年科研合同经费已突破1亿元。科学研究基本达到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在建校历史、学校规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条件,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仍有较大差距。

为有针对性地分析我校目前的办学水平,表1对我校与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两所理工科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主要数据进行了比较。

表1 我校与燕山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比较(以公开资料为准)

4 对下一步建设的思考

4.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人才的问题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我校近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申博、评估、科研等工作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仍将是决定学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合理的人才队伍层次结构应呈现金字塔形,在同一层次高校中,我校的“塔尖”是亮点,但我们的“塔基”仍需进一步夯实。在当前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应通过学校事业的发展来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4.2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我校目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须在这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对于硕士研究生,应稳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在校生比例;博士授予权是表征学校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工作,仍将是我校在未来2~3年内的工作重点,从各方面得到的消息来看,将来的验收工作仍可能面临省内、国内的激烈竞争,我们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4.3 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带动学科方向凝练,提升学科水平

科研平台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一流科研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流的研究手段。因此,要根据学科现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平台,形成较完善的试验和研究体系,以此带动学科方向凝练,提升学科水平。争取早日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同时使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数量进一步增加。在获得博士授权后,应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

4.4 拓宽科研教学领域

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校服务社会的重点,将来仍应以此为科研工作的主线,同时应逐渐向两个方面适当发展和提高:一是深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强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科研工作的深度;二是基于我校目前在河北的重点骨干大学地位,应有远见地设置一系列社会急需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尽快在省内取得领先优势,在新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多成果,为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智宏.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青.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3]胡燕,李祖超.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王耀中.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6]朱海风.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6).

作者简介:王扬(1979-),男,满族,河北廊坊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教学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43

王丽娟(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教学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