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建筑设计

数字化建筑设计

时间:2023-07-10 17:3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建筑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1数字化建筑技术对比传统建筑设计方式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对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认为,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建筑的技术水平。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和看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建筑设计师的个人想法,并从多角度对建筑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预测,使得建筑设计作品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面对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时,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大量的手工操作方式不仅无法保证建筑设计的工作进度,而且很难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可以快速绘制出建筑的三维设计框架和立体形象,并快速对设计作品进行模拟、计算和评估,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工作效率。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更多的设计约束,如环境、噪声等,大大提高了设计作品的整体水平和层次。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区域环境的监测和预测,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考虑因素[1]。

2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建筑设计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建筑设计师的创造灵感,建筑设计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电脑上快速绘制出大量的设计框架和模型,并利用专业的软件进行各种设计搭配和快速变换,这种人机交互式的设计方式为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维构思的呈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工具。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和交流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工具和思考方向,从而激发了创造性灵感的迸发。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随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建筑设计的严谨性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数字化技术集成构建出的建筑设计模型绝对不会再设计信息丢失,设计数据矛盾等问题上出现纰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手工操作可能出现的准确性问题。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由二维模式转变为三维立体模式,使得建筑设计模型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更强。相信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建筑设计会呈现出更良好的发展态势。

3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分析建筑环境的噪声是否超标

相比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往往不会将噪声作为建筑设计的约束,而是选择直接忽视噪声。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噪声的可容忍度也在不断降低。噪声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们情绪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将噪声作为设计的一个约束,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解决建筑噪声污染的现实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噪声的全面分析和模拟,并通过快速的计算得出建筑区域的噪声分贝。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噪声控制装备的安装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客户的入住满意度。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对噪声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模拟噪声的传播路径,确定噪声传播的主要路径。通过在噪声的传播通道上安装相应的噪声阻隔装置,可以有效地从传播途径上解决噪声污染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2]。

3.2对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进行科学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概念设计阶段,建筑师主要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建筑造型的整体构思,这种人工构思的方法在工作效率以及设计直观性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工具,建筑设计师可以在电脑上快速地构思出建筑物的三维框架和整体造型,并利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对三维框架进行搭配和模拟,最后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搭配方式和设计作品。

3.3分析设计方案是否优化

建筑设计师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后,可以利用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对出示方案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快速进行方案的修改。因此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方案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建筑师根据建筑设计的各项约束和指标对初始方案的修改,也是一个实现人机互动的友好过程。

3.4分析制图设计的技术性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建筑设计师可以快速输入各种设计指标和理想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样化的模拟和组合。同时,已经建立好的制图库能够对建筑师进行很好的纠错和修改,这些功能都是传统建筑设计所无法比拟的。

4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1如果建筑设计的规模较大时,需要对设计的整体进行预测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数字化技术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征。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建筑设计能够实现综合性的信息分析和模拟。但由于技术水平的缺陷,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技术软件对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的综合预测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建筑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依旧采取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因此,针对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4.2具有高水平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师人才不足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建筑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对于合格的建筑设计师,其不仅需要良好的设计专业知识,还应当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建筑设计师,能够发现建筑设计中得数字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专业人士对建筑设计师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数字化应用的整体水平。

4.3数字化建筑设计管理机制落后

建筑设计管理工作是建筑设计顺利进行的基础,建筑设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建筑设计管理水平,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条约,规范建筑设计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使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合理化、规范法[3]。

5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设计工具,数字化技术为未来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探讨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因此,对于建筑设计师本身而言,应抓住数字化时代的契机,提升自身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建筑行业设计出更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郑明凤.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河南建材,2015(03).

第2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179-02

1数字化对建筑的影响

从应用层面看,物质被信息替代这一基础正是数字化的显著特征。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信息往往是由物质作为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交换。网络的出现符合这种物质流被信息流所替代的趋势潮流,如此一来,不仅使信息交换效率有所提高,还使物质资源消耗相应减少。从文化层面看,数字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从而使建筑发展受到深远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产生对能够体现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提出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随着现在很多传统的建筑类型被新型的建筑类型逐渐替代,这种变化给能够体现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到住宅范围,大到城市区域,形成一种多元化、多层级的网络通信智能空间。以智能化办公建筑为例,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种建筑类型终将有一天没有存在意义,随着soho族越来越多,住宅范围只有跟得上这种变化才能与之相匹配。

当工作与生活这二者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建筑发展便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往明确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规划的方法不复存在。这种改变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促使生成许多智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全新的建筑类型。数字化技术在其应用优势明显的区域会自动消解部分使用功能,比方说,超市这一功能性消费场所会在新兴起的电子营销冲击下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对休闲型一站式shopping mall则是个利好且发展层次更高。究其本质,这是一次功能再分配的过程,呈现高效、合理的特点,从而衍伸出“比特城市”(信息城市)这一特殊概念。工业革命发展到后期,城市化矛盾日益凸显,这与缺乏物质与信息脱不了干系。数字化时代,比特城市没了形式的外在限制,也可能呈现分散、低层的特点。

2数字化技术具体应用

2.1可行性分析、项目投标

计算机处理信息数据的优势与众不同,科学合理地分析并预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能减少决策失误率。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某超市集团总部想规划该州北部区域的新建超市项目,经过传统方法得出要新增七个规划布点的结论。在正式做决定前,该超市集团老总尝试将这一规划任务交给计算机服务中心处理。计算机服务中心根据反馈过来的关于该州的相关信息(如人口构成、工资待遇、交通情况、商业网点等等)后进行综合处理,得出的分析报告与传统方法得出的不同,减少了两个规划布点。仅仅CAAD系统这一方案便为该超市集团节省投资费用1亿美元左右,并使工程项目投标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2.2概念设计、造型构思

过去,建筑师在概念设计阶段(即建筑设计的关键时期)构思设计方案或建筑造型时,或是凭借自身空间想象力,或是简单设计结构草图,这种局限性较大的设计方法较为原始。而CAAD系统的出现为建筑师高效设计大打方便之门,三维立体图形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建筑造型与色彩质感等概念,并综合考虑周围环境做好设计优化。法国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便是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借助CAAD系统构思完成的,对后世影响巨大。

2.3方案优化、专项分析

CAAD系统在建筑设计平面布置方案的深化过程中分析、评估、量化采集到的设计指标、重要属性或功能活动,反馈修改工作通过人机交互完成,以此实现人机交互的良性循环与最终优化。如何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修改主要还是看设计师,计算机也只是在旁边进行一些辅助工作,例如整理数据、综合分析等等。另外,在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案初始阶段,CAAD系统能完成定性定量的关于物理、环境和功能等专项内容的技术指标核定,从而使建筑设计更趋向科学合理。上述这些多为技术性及可计算性的设计内容,也能通过CAAD系统完成信息输入与人机交互,反馈修改工作通过人机交互完成,以此实现人机交互的良性循环与最终优化。这两种人机交互的组合便构成了CAAD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交互。现阶段,如此这般的设计方案专项内容技术指标的综合分析与反馈修改已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广为使用,且在国内外的应用效果还不错。

2.4设计制图、技术文档

计算机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其制图技术发展程度已经到了一定高度,CAAD系统软件中也有制图工具。建筑师使用CAAD系统,可完成建筑设计图纸的创建、优化及修改等诸多任务繁重的工作。在CAAD系统中,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旋转、缩放、美化,还能实现图标与尺寸的自动标注。根据工种与内容不同,建筑师在进行设计制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点,图层不同,所放置的图形也是不同的;此外,还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随意选取不同图层中的图形进行组合,从而使建筑设计图纸能顺利完成。一般来说,设计系统里有数据存储系统,以方便快速存贮与准确记录设计方案中的所有信息,这么一来,既可以使不同的工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能够相互协调,也可以使错误一眼辨识,方便统一纠正。设计施工图和细部大样可选用建筑构造详图库和建筑构配件库中的内容拼接装配进施工图中。建筑设计图纸只要出炉,CAAD系统便自动生成关于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分析报告,这样设计部门便可将所有相关图纸信息递交给上级部门,予以审核。建筑设计图纸阶段,CAAD系统的应用效益特高,这有利于减轻建筑师的制图压力。因此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建筑设计部门完全可以大力引进CAAD系统,并大面积推广该项系统软件的应用领域,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设计工作,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11).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不断应用为建筑设计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它全面地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构思建筑设计的方案,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因此,面对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高效地运用数字化进行数字化教学,对建筑设计的教育领导者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一、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使用计算机参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不会利用网络的优势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搜索,在建筑设计的构思和创作上对环境和建造技术缺乏关注,只注重建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好的设计思路,无法显现设计中的图示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制图形,而缺乏对建筑本身的关注,导致建筑设计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建筑设计的数字化教学

1.整合课程资源,向研究型教学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设类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的功能和造型也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筑设计的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让数字化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方向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设计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用创新思维进行建筑设计。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起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体系,让学生尽快了解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对于低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的建筑知识仍旧停留在识图、制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三维模型,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图式设计和数字化之间的关系。在小建筑的设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构思草图,对建筑的场地、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

2.信息化与资源数字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合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充分的构思和分析。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建筑设计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设计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各种网站资源、Google Earth等地图软件对环境调研和大师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建筑设计构思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建筑的实景、模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建筑。学生通过对大量的数字化分析和应用,能提高建筑设计的研究质量,为接下来的设计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设计过程与成果的数字化表达

建筑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是当前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潮流,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再加上建筑设计的突出造型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复杂的空间建筑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易于操作的SKetch UP等软件构建建筑的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从构思方面开始,把草图生成三维的建筑模型,重点研究建筑的空间、形体和构造等,对建筑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直观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节约设计的时间,提高修改的效率。设计的成果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考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绘图把建筑设计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综合利用模型照片、电脑排版等手段,辅助运用三维建模和渲染,将建筑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成果呈现出来。

4.数字化的教学支撑平台

在建筑设计的数字化教学中要注重对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整合,因此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建设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资源的支持系统,不断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要建立有效、直观的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建立多维的教学支持平台系统,建立有关建筑设计的资源支持库,帮助学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搜集资源,进行设计构思。数字化的教学支撑平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优化建筑设计,从而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总之,数字化教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建筑设计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源支撑,优化了教学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设计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剪纸;数字化;建筑

1简洁、抽象的庆阳剪纸艺术

中国剪纸艺术的原始形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以前,其材料多为金、银箔、皮革、绢帛和植物的叶片等,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材料上镂刻花纹,汉代后,便宜实用的纸张逐渐成为民间剪纸的主要材料。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为1500多年前的北朝剪纸,当时,这些简洁概括的剪纸被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在当时,剪纸作品就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对鬼神的敬畏。经过千年的发展,民间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以地域风格可分为南派、江浙派、北派等,南派以广东佛山、福建、湖北沔阳为中心,江浙派主要以扬州、浙江为中心,而北派主要以河北蔚县、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庆阳为中心。其中,甘肃庆阳剪纸古拙神秘、厚重质朴,与国内其他剪纸类型相较,独具特色。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庆阳剪纸发展、传承得益于原生态文化的土壤,其剪纸艺术作品更多的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传世纹样与象征符号,质朴、天真、神秘。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作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商业化社会中,其应用不乏优秀经典的案例,但更多的不问由来的抄袭与照搬,剪纸艺术被随意的、廉价的、高效的用于商业活动中,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被忽视,很难引起我们的精神共鸣。

2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托于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剪纸作品的传承注重于对“心”意的关怀、表达、传递,剪纸作品作为“心”意外在的物质形态,往往是神秘的、心领神会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波兰馆设计在众多展馆中脱颖而出,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强烈诉求的愿望无论中外都是如此的一致,世博会波兰馆以剪纸艺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设计手段给人们以不可言说的、触及灵魂的震撼。人们由此反思,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否也可以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而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国外的剪纸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欧洲剪纸、美国剪纸、日本剪纸等。日本剪纸艺术与中国剪纸艺术有着相近的文化源流,早在近代,日本剪纸就已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在视觉形象设计领域取得佳绩,日本艺术家、建筑师亦开始探寻建筑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与方法。西方剪纸与中国传统剪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剪纸由剪影发展而来,早期剪纸注重对现实景物的描绘,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与绘画性,后期则倾向对图形构成及色彩的关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剪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的设计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世纪末,随着图形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学得到了迅猛的进步,现代图形图像技术被广泛的用于设计工作中,中西方设计师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尝试不同领域的设计实践。其中,视觉传达领域设计作品首先为大众广泛认识。剪纸作品或被直接采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或被现代设计语言以元素的形式融入设计作品中,形成新剪纸作品。如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剪纸艺术的现代化。随着视觉传达 艺术的普及,艺术家开始思考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将现代剪纸艺术实物化,如爱尔兰艺术家将现代设计图形与剪纸的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作品制作以手工制作与计算机激光切割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超高精细度的剪纸作品。图形图像的数字化使得剪纸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3数字化剪纸在中外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在古代中国,剪纸的使用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剪纸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建筑内的装饰、美化,最常见的就是将剪纸贴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顶棚等处美化生活、抒感。也有部分建筑设计将剪纸作品艺术形象及表现方法与建筑装饰构件结合起来,创造出剪纸作品的新形象,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漏窗、隔断等,镂空的装饰构件与光影相结合,形成了虚与实变化的空间,这种虚实的变化极具个性化、文化性、符号化、时代性,为设计师广泛喜爱,将其应用到空间设计中,与灯光照明相结合,营造出多维的视觉空间。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传入中国,传统建筑逐渐消退,中式空间不再成为唯一的建筑模式,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在这些建筑表皮及空间界面上,我们有时可以看到镂空、雕刻的设计手法,但多是局部化、直白的、或风格不明的混搭。剪纸作为传统技艺之一,其抽象简洁的设计语言,使其成为建筑界的设计语言之一。近年来,国内的设计师或尝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直接将剪纸图形或元素移入建筑空间中或建筑界面上,对于剪纸元素不做过多的改变,剪纸依附于建筑物,作为建筑的装饰而不是建筑的本体出现。如佛山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案采用中国传统剪纸设计元素。在地铁出入口的玻璃外立面上装饰具有佛山风格的剪纸,这些剪纸作品由剪纸技师手工制作,选用《舞龙》、《舞狮》、《扒龙舟》等传统图案和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名胜作为装饰题材,极具传统特色与地域文化,使旅客对当地的建筑名胜有了直观的了解。简洁、直白。而另一些设计师则大胆尝试,采用非实物化的设计方法,保留建筑基本形象、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将剪纸艺术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相结合,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2010年世界博览会广东馆位中国馆馆内,占地仅有600平米,广东馆借鉴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广东骑楼建筑外观为图形,以代表广东潮汕、佛山民俗的传统剪纸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金属薄片镂空,以LED灯作为光源,从内部透射,光线从金属镂刻的空隙中透射出来,形成靓丽变幻的空间氛围,展现了当地的市井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同时,技术化的处理手法保证了制作的便利性、精确性,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所需要的剪纸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设计中便于修改调整,便于重复制作,不仅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剪纸与建筑的融合的最佳状态应当是自然天成的,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形成灵魂深处的共鸣。2010年世界博览会韩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在展馆设计中都将剪纸元素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美轮美奂、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空间。韩国馆采用韩文字母作为建筑结构框架,在合成树脂外立面上镂刻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作为建筑表皮,并辅助灯光照明,散发着浓厚的韩国文化气息;俄罗斯馆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展馆外形借鉴古代村落,由12坐塔楼和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象征生命之花、太阳、世界树根部,塔楼色彩由白、红、金等三色构成,塔楼造型形似折叠的不规则纸盒,顶部镂空,象征着生命力的生长与活力,夜幕降临,璀璨的光芒从建筑镂空部分喷薄而出,绚丽辉煌;然而,在众多展馆设计中,波兰馆对剪纸艺术、民族文化、建筑艺术的诠释更令观者震撼。波兰馆整体造型简洁,材料和空间采用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民间剪纸作为设计元素,突出建筑的空间感与体量感,建筑整体就犹如经过切割、拼贴的不规则的、布满镂空花纹的巨型剪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呈现在观者面前。波兰馆倾斜的坡面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空间趣味,同时,倾斜坡面镂空的板面结构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与引流,建筑整体不设采光窗,光线通过建筑表层材料的镂空部分,穿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在馆内交织变幻、明暗错落,进入展馆内部,给人以轻松、梦幻、神秘的情感体验及无限的想象。设计师认为在当代图形语言普及的今天,视觉体验与沟通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观者的直接体验将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波兰馆为临时馆,展览结束之后进行拆除,原有建筑材料回收,因此,建筑设计使用了便于安装和拆除的结构形式,传统的剪纸材料被环保、低碳、易于数字化加工的石膏板、厚岩棉、彩钢板、拼花木板等墙体材料代替,充分阐释了“人类,创造力,城市”等概念。

4庆阳剪纸数字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剪纸艺术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不但开拓了建筑设计的表现语言,也使得剪纸艺术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南方的潮汕、佛山、江浙等地的剪纸艺人已经开始了自我创新之路,即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在保留传统剪纸图形与样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剪纸艺术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对剪纸的题材、造型、表现方法、材质等做出改变,使之符合现代生活的心理与物质需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将剪纸艺术与建筑结构、空间界面设计等结合起来,营造出现代化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建筑外观与结构。庆阳剪纸与广东剪纸有较大的差异性,不似其剔透雅致、金碧辉煌,但其粗狂、神秘、质朴、简洁的特性与建筑艺术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庆阳剪纸用于环境设计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其图形众多、题材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应当提取与设计对象主题相关的剪纸素材,加以简化、抽象化,使之具有更强的代表性、概括性。近年来庆阳剪纸也被用于公共空间环境中,如西峰区公共候车亭的设计将庆阳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抓髻娃娃镂刻于候车厅的立面上,稍作抽象化处理或不作抽象化处理,新候车亭相较原有的候车亭虽然更具地域特性,使人眼前一亮,但设计过于直白,缺乏体验性。庆阳剪纸的数字化将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保证。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已成为现代图形技术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明性和高效率使得传统剪纸艺术在当代赢得了生存空间和拓展空间。随着新材料、新工具的应用,庆阳剪纸亦会获得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价值的提升。剪纸来源于原生态的农耕环境中民俗活动,又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而在现代社会中,剪纸进入大众消费流通领域后,其社会功能性、时间性及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剪纸以文化符号的形象出现。而符号性使得剪纸艺术的计算机图形化、数字化成为可能,浩如烟海的剪纸图形将被储备于数据库中,剪纸图形将以符号的形式获得重新的设计组合而形成新的图像、图形。而这些数字化的图像、图形与现代精密仪器相结合,将可以被无限复制,这将使得建筑建造的周期与成本大大降低。庆阳剪纸成长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其原生态的发展、传承离不开相对封闭的乡土环境,传统民间技艺与美学思想尤为宝贵,但局限于传统的创作与传承方法,加之老艺人相继离世,乡镇的城市化、农村的空巢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可逆转,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剪纸图形的数字化使剪纸艺术的现代化成为了可能。

作者:高明醒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庆阳剪纸的原生态价值[J]文艺研究2007.2

[2]公淇.从剪纸到建筑表皮空间造型要素的转译[D].长春工业大学,2016.4

[3]金一歌陈新华.浅谈现代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世界2011.1

第5篇

关键词: 设计方法,数字化技术,工具,媒介

Abstract: With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eans and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s are more and more questioned. Digital architecture, cyber space (cyberspace), virtual architecture, digital design, parametric design, new terms emerge.

Key words: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 tools, media.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辅助绘图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的角色。特别是集最新数字化技术之大成者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已经让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出现无疑会对以往经典的设计思维方式产生变革。

“设计的过程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准确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准确就要求我们对问题有系统和科学的认识,高效则对我们采取的工具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以上两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面对新世纪设计要求的时候,显的片面而武断,全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突发奇想,“感觉”和“悟性”等词语不断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在设计过程中也反映出建筑师对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运用的认识不足,数字化技术给了设计带来的仅仅是快速绘图和精致的表现。而面对这种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中又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其一:狂热的追求,面对数字化设计出的完全不一样建筑形式带来的新奇感,不去深入研究,为形式而形式。其二:漠然的观望。不去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方法,只是漠然的面对的这场变革。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欧美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和设计机构都在上世纪末期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大胆尝试,例如J•努维尔探究的数字技术建筑新语汇、C•索杜的生成设计法;F•盖里、P•埃森曼、D•里伯斯金、T•迈尼、G•里恩都从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艾森曼为代表的东海岸和盖里为代表的西海岸的事迹也广为人知。KPF、SOM、荷兰的NOX、MVRDV、OMA事务所,Noman Foster事务所和英国的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都建立起来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支持部门,如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化研究部门CODE,已经逐步在公司内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设数字建筑设计的教学课程,随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等也开设相关设计课程或建立研究机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和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的设计研究实验室为参数化建筑设计和参数化城市设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流体城市(图1)、集群主义、参数化主义、关联设计(图2)成为了他们理论的口号。

在日本,先锋建筑师渡边诚早在10年前就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建筑。他用浅白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关于数字化设计的关键点: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这种实现能否离开计算机 的问题。建筑师村野藤吾所设计的表现人性美感的柔软曲面形体建筑和伊东丰雄的建筑都从各个方面对数字化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在对设计思维方式研究这一方面有明显的缺失与滞后,大部分是在介绍和学习西方的相关理论。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数字化技术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己经扎根多年,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常见的此类书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多还是停留在制图和效果表达演示层面上。 而对参数化设计研究的一些理论则更加鲜为常见,张利博士的《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和俞传飞博士的《界限的消融_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及其表现关系的嬗变》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的刘育东一直致力于数字建筑新理论的研究,发表了《数位建筑发展》、《数码建筑》、《建筑的涵意》等专著。以上这些对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技术的微笑――传统美学的缺失

数字化设计以其理性的态度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影响了建筑形式的生成逻辑,从而进一步给建筑带来不同于传统美学需求的建筑形式,数字化设计的建筑形式并不能用传统美学的法则来衡量。这种美来自于对影响建筑生成因素的理性思考,由于受非线性理论等复杂科学的影响,数字化设计者认为影响建筑的因素是混沌复杂的,因此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不规则的、是非线性的,形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摆脱了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逃离了静态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限制,超越了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比例、对称和秩序理念等传统美学的基础,生成了一种充满创造力、激动人心的复杂几何形式。基于欧几几何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念――均匀、韵律、节奏、和谐、均衡等在参数化设计中已完全不适用了。

正如前文说述,传统建筑的形态一般是静态的、稳定的,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形式的逻辑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美学上强调构图均衡、比例和谐,,复杂的曲线和曲面等新几何元素被引用在建筑之中,使建筑的形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不规则的特征。

由于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在这些形体中我们看不到它对建筑传统形式的呼应,看不出它对经典美学法则的继承,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缺失。它关心的是更广阔的自然和宇宙,关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但在提倡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社会,这种建筑形态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对当代建筑和建筑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师面临的挑战

在对传统设计过程中的这场变革中,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辅助设计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建筑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影响建筑生成的复杂因素,建筑师需要主动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建筑师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期不能比拟的,但同样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和误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创造力与建筑师是否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完成和实现设计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前者才是决定设计水平的关键。建筑师还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掌控者。例如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图3)和圣家大教堂(图4)时,并没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建筑师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让人折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所包含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中立的,而是代表了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意志。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若没有正确认识他所运用的技术,技术的意志会下意识的左右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建筑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被动的接受技术带来的影响。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建筑师应该主动去了解数字化技术,深入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历史,使之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其次需要协同好与其他设计工种的关系。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和其他工种的设计人员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交流的进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其实很关键,倘若一个软件中所特有的技术操作结果并不能为其他软件所用,那么设计的过程依然和传统设计一样是片面的。

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还带来的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正如B•吉尔(B.Gille)在《技术史》中所言,“程序化(技术的进步方式)必须渗透一切科技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这类经常被提出的领域,同样还包括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加技术发展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适应一个总体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对技术的追求与对文化的尊重并不矛盾,建筑师应该积极应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异化,关键还在于建筑师对待数字化技术和文化的态度。

小结

尽管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设计工具和设计媒介,解放了建筑师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让建筑师思维更加专注于影响建筑生成的各种因素,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建筑脑力劳动者的角色。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总体把控,发挥能动性。并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筑师要处理好自身与技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广泛的交流,积极地参与到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主动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谨慎地面对数字化技术多带来的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建成,卫兆骥,王诂主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英]艾姆利•拉克托斯.科学研究课题的方法论[M].Cambridge,1978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建筑设计;设计方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城市的日常生活到建筑师的实践活动中,数字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已经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数字建筑、数字城市、数字设计、数字生活、数字时代、E-商业等等一系列前面加了数字(E是Electronic的缩写)的概念接踵而来,往往令人们应接不暇。不管建筑师们、规划师们以及建筑理论家们是否认识到缉私案及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数字技术都在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快的影响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在建筑和城市设计过程中,数字技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设计自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过程的变化

建筑设计构思发展过程的创造性阶段通常包括分析、综合、评价等。在以往的传统设计中思维方式总是图示信息为主,因为具体对象不同、不同的设计阶段,以至于抽象化的程度也有差异。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中,所表现的特点也各具特色。因为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受二维媒介(以“图纸”为代表)的限制,因此通常用三维设计来对二维进行表达。专业图示语言对设计的过程方法与表达方式有具有较深的影响,一般指:平、立、剖面图,以及轴测、透视等。不同设计阶段中,如按部就班的进行手绘图纸到施工图纸,在这个设计阶段中这一进程是线性的、单向的,因此一旦有环节出现偏差、需要反复修改,就会加重成本消耗,并且难度加大。导致这种可避免的失误是因为不同的设计工作相对割裂、各自为政,从信息的搜集和使用到图纸的编绘整理再到相关专业的配合反馈等,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前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建模技术、通用集成模型和网络协作等,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起点。尽管纸张仍将延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数字技术可以真正实现三维空间和整体性的信息模型。在这个层次上,数字技术可以真正做到辅助设计,非辅助表现。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虽然短暂,但带来的变化缺非常惊人,而且逐渐趋于成熟。从早期的方案设计图、施工图的绘制到三维建模、影像处理,再到动画、虚拟现实,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其主要功能不是要削弱建筑师创造性的活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的优越性,把富有创造才能的建筑师从大量繁琐的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与建筑创作。

由此可见,新兴的数字技术在各方面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促进建筑学自身、建筑学与社会之间乃至社会生活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变革。

二、数字时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变化

1.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中的衍生式设计模式

在过去几十年里,计算机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当代的建筑及其设计和建造带了来一系列的冲击,更引发了建筑学自身、建筑学与社会之间乃至社会生活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变革。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中的衍生式设计是根据传统的设计模式来进行定义的,所谓衍生式设计就是根据一个固定的参数值来进行运算,从而衍生出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由于设计方案的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每一种设计方案都会有其相对应的独特的设计效果。根据设计效果的不同可以把衍生式设计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分为几何建筑形体和非几何建筑形体,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设计模式中的衍生式设计分为规则几何式衍生和自由流动式衍生。

1)衍生式设计的规则几何衍生模式

衍生式设计的规则几何衍生就是建筑主体为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建筑设计的内部为各种丰富的图案,由各种丰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几何形体更具审美价值,这种几何形体与衍生形体的组合,使得建筑整体统一而又变化丰富。我国现代建筑中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模式,建筑的外部形体设计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而建筑的表面是基于水分子结构衍生的各种丰富图案的组合,这些丰富的图案不仅具有美感,同时与建筑的结构本身融于一体,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一个规则而又丰富的长方体。

2)衍生式设计中的自由流动式衍生

我国现代建筑中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也是这种衍生式设计的成功案例,建筑通过形态置换(两个Z的变形)形成一个新的建筑形体,使得建筑的整体形态带有强烈的雕塑感,更具结构美感,更具视觉冲击力。

2.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中的性能驱动设计模式

数字化建筑设计中的性能驱动式设计就是以性能作为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出发点。众所周知,数字媒介有非常多的优点:精确性、高效性、智能化和集成化。数字技术对传统的空间图示方法的影响,除了使建筑师具有更加直观和接近现实的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习惯性的设计规律,真正使建筑师在技术获得突破和创新,有可能发现诗意的造型追求。设计者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将个人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物的实用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建筑物的设计要涉及到技术、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保证建筑物良好的实用性能。

中国国家大剧院采用的就是这种性能驱动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听觉效果,将整个大剧院设计为一个巨大的半椭球形,建筑内部作为主要使用空间的四个剧场既各自独立又通过空中走廊联系紧密,各个剧场内的天花板和墙面均是根据性能要求设计,通过不断调整每个目标点的参数,得到最合理的天花板及墙面的形态,最终达到了较高的建筑声学要求。

3.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中的一体化设计模式

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中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衍生式设计和性能驱动式设计的综合,是性能和造型的一种综合性设计,这种设计要兼顾建筑物良好的性能和视觉上的美感。

一体化设计模式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经典案例就是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均展现了极好的自由度和流畅度,设计者即是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对各组成部分参数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自由流动式表面,同时采用性能驱动设计,着重考虑建筑结构以及内部使用所需满足的声、光效果,通过计算机的精确分析,最终造就了这幢功能和形式俱佳的建筑物。

作为数字技术在建筑专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和发展方向,建造施工阶段的土木工程信息模型试图通过建立高度集成的专业信息系统,连通不同阶段不同相关专业之间的信息断层,统一专业信息交流的规范和标准。当然,数字技术对建造的有力支持,会反过来影响和改变设计过程,而一些新理念的引入和实施,会使建筑师们对设计和建造的关注面向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对环境保护、材料土地资源、能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长远效益和整体利益的考虑。

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数字时代下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过去已经习惯的设计方法。通过将计算机的内在处理过程客观化和物质化,去积极的使用数字科技,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式执行与思考建筑设计的发展,而不再只是把计算机当成取代徒手的绘图工具。

参考文献

[1]杨姝扬 牛健:《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与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30期

第7篇

随着各种建筑思潮的推动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数字技术革命。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以及解构建筑,其中都有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在建筑设计师经历绘图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同时,对于数字化预制装配护体系的尝试也在悄然的进行。

1963年,电脑具备了绘图能力,很快就应用到建筑领域,出现了电脑辅助绘图。1964年,克里斯托分·亚历山大就在《形式合成简注》(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中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边缘,这种变革能像19世纪机械扩展人的体力一样,使人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得到同样的扩展……”亚历山大认为,现代建筑设计不再被理解为纯粹的直觉过程,计算机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师的创作能力。他提出,在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际操作方式中,关键的问题是将设计过程理性化和逻辑化。

20实际90年代,电脑的数位影像处理及动画模拟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进入电脑辅助设计的繁荣时代,1995年以后,虚拟现实技术渐趋成熟,人们天马星空的想象力在虚拟世界的到实现的同时,改变了对传统空间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数字技术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更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理论,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影响了建筑设计,改变了传统预制护体系的设计模式。

当代建筑中预制装配式护体系的大量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对于预制装配式外墙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技术下带来复制的真实性和快捷性以图像复制为例,机械时代的图像是原创的,惟一的,机械复制以图像为中心,复制时将一个真实的对象既复制对象作为一个静止不动的图像画面,虽然这个画面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表达,但是画面本身可以脱离它的媒介而存在,因此可以用其它媒介进行再一次的表现即复制 由于机械复制的损耗,最后的图像画面和原始的图像画面会越来越远,而数字复制以图像为中心的观念逐渐瓦解,所有的图像都是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出来。数字复制实现的是无限的没有损耗的数字复制,能够制造虚拟的真实,从而给预制装配式外墙构件在重复设计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例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的新图书馆,墙体是由拓印一系列照片图案的预制混凝土板装配而成,让人不禁想起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们的印花预制混凝土也直观的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建筑理念。正是他们对混凝土这种传统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才创造出了如此别具风格的建筑作品。

2)数字技术下带来重复单元弹性的模数原子时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意味着整齐划一的生产线,统一一律的配置,高效率的批量生产,缺乏个性的产品,那时候的社会提倡模数化生产和标准化单元,因此产生了大量形体和组合极为单调的建筑。当代社会的数字时代将这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电脑日益强大的运算功能,模数可以是弹性的,基本形不再那么整齐划一,而是具有弹性变化的模数,原子时代无个性的标准化的批量定做,通过数字化使具有个性化的批量定做成为可能。例如:9.11 事件世界贸易中心纪念碑的设计中,使用基本单元材料非常规整,就是普通的条形板材,搭接方式也颇为简单,就是通过线条的节点连接,在基本元素和组织方式极为简单的情况下,通过这些条形板材的大量重复组合,建成了凌乱的界面,如同数字化的标准单元是 0 和 1,组成了千变万化的信息流。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在数字技术下重复设计存在的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重复单元是规律的,还是异形的;无论组合方式是规律的还是无规律的,都可以数字化技术产生无限的组合形体。所有的这些在电脑技术下都不再那么困难,数字技术给建筑预制构件带来了强大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3)数字技术下的切割技术带来的预制构件的个性化和精确化,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思潮发生了转变,数字技术不在仅仅是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在改变建筑施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作条件,但是如何建造和施工却成为各国建筑师的难题。世界各国重要的建筑学院与事务所把计数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的最新数码科技包括激光扫描(laser scanning)、激光切割(laser cutting)、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RP)、计算机数值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等新技术的集成作为研究与实验的重要方向。例如在Milgo/Bufkin公司的研究当中,考虑到复杂曲面建筑在经济、效率等方面的建造需求,首先通过数字程序将复杂曲面转化为二维的简单几何面体,然后通过激光切割工具加工建筑材料(不管是天然材料还是合成材料),最后在将加工好的材料进行无缝化的连接,以求最终达到预制化的目的。

数字化建造体系在生产模式上同传统建造体系有了根本上的变化。早在1934年,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和文明》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刚刚过去的机器时代是“旧技术的”、硬质的、“人适应机器的”,而即将到来的机器时代是“新技术的”、软质的、“机器适应人的”;在同一时期,赖特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他在《消失的城市》中说建筑的工业化并不意味式样的标准化,所有的形式皆是机器生产的结果,但不一定相同。当代的数字化建造体系正努力在统一性和唯一性、共性化和个性化、集配式和特殊式之间实现平衡。这是一项颇有诱惑力的模式,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同时,每个产品都可以成为新式的、非标准化的、定制的和个性的、更优质、更廉价的产品。正如克里斯· 亚伯在2003年所说:“从让消费者适应机械,转而让机械适应消费者”。

虽然数字化建造体系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具体现实性的数字化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字化预制建筑护体系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的室内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敞、通透、开放、暧昧,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字化时代特征的预制建筑护体系将不断的挑战新时代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2. 俞传飞.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元荣.数字建筑设计概念与实践——以大连电子深圳总部入口改造设计为例.城市建筑.2010.06

第8篇

1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关系

现代设计的关键是要满足建筑需求,使样板设计模式逐渐被取代。但是,现有的设计需求对行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很多设计者因为无法满足业主的要求而被淘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是建筑实现“美”的基础。另外,设计对环境塑造与环境的结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社会环境塑造力也是一种考验。但是,在任何国家的建筑和装修领域中,真正能够满足用户要求的设计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设计师应该从外部获得必要的力量,即借用信息技术为业主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技术能够为各个项目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是设计者获得数据信息的关键。

1.1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原有的建筑设计需要借助大量的素材,并不断调整烦琐的细节,使得纸质设计的效率受到了业主的质疑。而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依靠计算机调整相关参数,不仅节省了纸张,还节约了擦拭和绘制设计图的时间,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由于计算机是基于数字计算实现的,所以,设计者也不再拘谨,能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而计算机也会帮助设计者确定方案的可用性,即采取模拟的方式审核设计方案。

1.2新型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应用

近年来,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而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达到环保的要求,也开始回收材料再次使用。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使用新的材料终究会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另外,这些年,建筑和装修工艺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在新材料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就能够解决,包括调整材料参数、利用工艺流程的物理手段记录和分析新材料的数据变化等,以确定其能否合理应用于工程中。

2改进应用

2.1高度信息化制度管理

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原因有以下3点:①加强信息的同步性。在逐步实现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多种文化的融合推动下,设计信息的全球化交流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②实现设计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将设计内容规定在特定范围内,从而保证建筑的基础质量,这也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条件。虽然现代设计缺乏规范的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行业不存在规则。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威胁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采取信息化的方式规范行业行为是解决问题较为合适的途径。③优化信息保密机制。设计作品是设计师的财产,采用数字化的模式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

2.2国际化标准规划

任何建筑和装修都应该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这是保证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也是对行业行为的规范,它的存在将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施行有效的规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也很难实现全球统一的目标。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将互联网作为连接的渠道,再通过管理软件落实相关规则,使建筑设计有了适合、有效、规范的发展模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由世界级协会向软件开发公司提出要求,让它们在设计程序和管理程序上设置自检的参数限制,以保证标准的有效执行,或者利用信息上传反馈的报错机制强制性监管软件。

3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初期;实现方法;

1. “低碳”建筑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资源、能源的消耗。为改善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损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提出设计“低碳城市”的理念。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最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提出了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建筑物能效,较弱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我国的“低碳”建筑认识尚浅,存在部分错误的认识。由于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导致部分人认为高成本的“低碳”建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可能在短期内收效不明显,其有成本较高、一次投入资金较大、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还有可能造成短期内房价上涨。但鉴于这几年环境破坏程度相当严重,我们国家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具体措施就体现在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上,通过建筑设计上更利于提高能效的方法,将设计重心放到节能减排上来,是实现“低碳建筑”的根本。由于建筑设计上,未能有标准化的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给“低碳”建筑的设计制造障碍。2009年我国正式了《中国栗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该体系的推出有利于对“低碳”建筑设计作出正确的评断,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低碳”建筑的设计初期存在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大多设计环节的失策处于设计的初期阶段,成为“低碳”建筑评估的重点评估内容。建筑设计基于CAD制图操作软件,其中的大量能效计算在设计的后期完成,而后期计算对已经成图的设计意义不大,只能作为判断标准的参照。而且,设计阶段全部由设计师人工完成,其工作量大,耗时长,设计质量也难以保障。现代设计技术常采用计算机操作,评估设计的能耗损失,常通过相关能耗模拟软件来实现。

计算机建筑能效模拟分析技术已在国外取得较为先进的发展成果,基于节能标准的分析软件应运而生,如美国的DOE2、Energy Plus,日本的HASP,我国的DeST操作软件等。通过能效模拟软件,提高了工作的精确度和高效性,优化了建筑设计,完善了“低碳”建筑,在低碳设计中得到广泛采用。以往低碳评估分析在设计中后期才开始使用,不利于“低碳”建筑的设计效果。所以,实践证明了低碳建筑设计的设计初期应用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的的最佳手段。

为了使建筑能效模拟分析真正提高“低碳”建筑质量,必须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引入,实现:1. 设计全过程实现快速的能量分析,帮助改善设计方案。2. 模拟效果较好的帮助了科学的设计决策。3. 建筑能效模拟的操作软件快捷、简易,能被广泛利用于设计过程。

3. “低碳”建筑设计的实现方法

(1)BIM技术介绍。BIM 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广泛用于低碳建筑的设计。其原理基于对象的建模技术。该虚拟建模包含了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特征信息,为一个综合的数据库管理。其在设计上应用广泛,可用于结构设计、设备管理、工程统计、成本计算、物业管理等相关建筑工程管理。BIM技术有效的利用了3D CAD技术,成功的解决了2D图纸无法反映的建筑空间信息问题。并且,通过导入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实现了对建筑能效的分析结果。统计结果包括建筑热性能指标、月、年能耗量、自然采光水平等。总而言之,BIM技术通过智能化的平台能正确、有效的对“低碳”建筑性能进行评估。

BIM软件包括大量的建筑信息,如建筑材料、建筑构件,是准确虚拟建筑模型,能有效是实现设计阶段的快速能量分析,对碳足迹、能耗、能量平衡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估。较以往设计人员耗时完成的分析过程,通过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水平缩短完成时间。并且,BIM软件操作简便,易于使用,通过建模得到的数据结果,直观有效,很好的完成“低碳建筑”的设计目的。

BIM技术实现了能效模拟结果的反馈,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虚拟建模对能效的快速分析,并直观的图标表示,不仅让设计人员及时了解建筑物的能效信息,更有利于信息结果的交流和进一步优化节能设计。

(2)其它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应用于低碳设计过程。如Green Studio Building软件,可以测算和模拟建筑物的排碳量,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几分钟内的测算。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如Autodesk Ecotect Anlysis)软件,在建筑物设计上实现参数化的设计,通过分析声、光、热以及是室内空气质量等,实现数字化的精确调控。并有将数字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分析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低碳效应等问题进行测算。

低碳设计的数字控制技术。在借鉴和利用当前的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再循环和资源替代技术等环境保护技术上,建立了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共生、改善碳排放量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低碳设计的现代综合技术应用。在低碳建筑设计上借助各种数字操作软件,实行设计与管理上的统一,将数字管理系统、排水系统、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结合分析,形成了综合的分析系统,在建筑设计上实现所有机电设备、能源设备、电讯设备统一,将建筑物中的各子系统合理、高效、协调运行。其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如同电脑CPU,决定和控制着各个部分,从而达到了“低碳”建筑的设计要求。

(3)网络在低碳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网络,能在建筑物设计上通过数据采集和实现管理监控。并将信息集成系统作为平台,通过分项能耗计量系统,适应各种类型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如能准确计算建筑物各部分的能耗量、对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监控建筑物各设备的运行情况等,实现了有效的监督。

(4)低碳设计中的仿生学原理。根据建筑设计的仿生学应用,提出了低碳设计策略“建筑腔体”。即为建筑物在空间体形上的确定、各种技术措施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分配和利用了可再生资源,能够通过这种手段,实现低碳排放高舒适度的建筑设计。通过分析建筑场地的气候因素,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形态造成的微气候,具体能量流特征等等。在设计整合中,将具体技术要素,转化为腔体类型进而发挥其生态效应。这是通过对模拟建筑物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对“低碳”建筑设计的改良、调整。

第10篇

关键字:BIM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BIM技术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所建立的仿真模拟模型具有真实建筑物的全部真实信息。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也是五个优势。

一、BIM技术

BIM技术是一种将信息数字用于设计、管理、建造的数字化方法,这些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可以使建筑工程在整个施工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代表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和概念,主要指建筑对于环境没有任何的损害,充分利用环境的自然资源,并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模式。以太阳能房屋的建造为例,太阳能房屋房顶的材料具有吸收太阳光的作用,并且屋内会有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的设备,利用计算机将整座房屋的供热供暖和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数据统计起来,利用太阳能板的吸附功能实现光、热、电之间的交流与转换,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三、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1、数字化建筑模型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时都是按照设计好的平面图纸逐步建造就可以。但是相对于一些施工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图纸来建造,根本就不能完成任务,因为造型比较复杂的建筑往往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同时对于施工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施工前借助BIM技术建造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和模拟性的优势,而且绿色建筑因为节约资源的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以上海世贸大厦的建筑模型进行说明。

上海世贸大厦是上海的第三座地标性建筑,正在建造过程中。在施工前,施工人员根据建筑设计师所制造出来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很清晰的看出放大后的整个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是第几层的某一扇窗户都能很清晰的分辨出来。利用数字化的模型可以放大与缩小,查看整体与细节之处的布局,这样节省了人力。同时数字化模型建立的数字都是经过精确和确定的,这样就减少了施工中的误差,即使是管线的施工排布在立体感强烈的数字化模型中都可以进行排布,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准确性。

2、全方位的协调处理

绿色建筑是节约资源和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好的节约资源的提议,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现实生活需要克服的问题。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各个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在设计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且因为绿色建筑的特殊性,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更为复杂和繁琐,不仅是简单用材企业的协调合作,而且是节能设备、高科技产品、建筑设计师总体设计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个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而出现各个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比如说电力等专业的施工管道在布置过程中,由于各个设计师有自己的设计图纸和设计模型,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和沟通,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在布置电力管道的地方正好有结构设计的基桩的构建阻碍了电力管道的布置,这就是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利用BIM技术,将各个不同专业之间的问题进行协调,让各个设计师将自己所设计的部分在统一的三维建筑模型里进行分析和对比,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同时在同一的建筑模型里,不同专业的设计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生成协调数据,帮助各个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更改和重新计算。

3、环保的高科技渗透

绿色建筑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尽量不要使用合成材料,而是利用自然资源,或二次资源进行建造,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BIM技术能够分析包括绿色条件的采光、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材料等等有关绿色建筑性能的方方面面,对于绿色建筑能够提供的能源以及消耗有精确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资源节约和消耗提供合理的建议与设计。

根据环保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构造绿色建筑的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室内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并且结合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特征,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气候条件来进行整体的布局。通过BIM技术将数据建构起来,实现数据库的统计和分析,从而对于绿色建筑的整体构造提出基本的建议与意见。比如建筑的方位要根据所处位置的光照和风向所决定,并且依照环境和气候的特点来对绿色建筑的内部构造实现模拟,利用BIM技术设计出基本的建构设计图,同时将光照、温度、风力、材料等数据在模型里进行试验,这样就能节约资源。并且根据BIM数据库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图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与改进,做到真正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价值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更能体现环保的理念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同时也提高了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造的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整个绿色建筑的建造效率。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可视化模型的精确设计

利用BIM技术设计出的三维立体图形能够提供真实的细节和视觉直观感受,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可以利用可视化的模型来对于建造的部分进行心领神会。同时在模型的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设计部分,在同一个模型里进行试验和整合,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节省了施工建设的时间,同时提高了整个绿色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对于模型进行填色处理,对于一些大型游乐园和标志性建筑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二、数据库的合理分析

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利用BIM数据库可以将建造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图,对于建筑施工中的预算提出精确的评估。BIM数据库还可以提供各个构件的准确信息,在光线和风能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一些技术型设计,利用建筑的外观和顶部材料来实现整个建筑内部供热和采光的效果,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对于节能减排提出更好的建议。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对于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作出解释,同时也揭示出先进社会三维立体化模型的普遍和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快,所以对于科技创新的应用和实践是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程斯茉.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文化;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行文习惯和思想意识的总和。建筑就属于文化的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指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等。它主要包括建筑载体,建筑方法,建筑设计,建筑思想以及各个流派。

一、建筑文化与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概念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目前,人们通过三维图像技术达到表现建筑设计的视觉效果并将传统的二维手工绘画提升到立体多姿的计算机辅助表现的视觉效果。在数字媒体科技中的建筑可视化作品可分为两类:建筑表现图和建筑动画。

建筑表现图就是在建筑、装饰施工之前,通过施工图纸,把施工后的实际效果真实和直观的表现出来的效果图,首先由3DSMAX在计算机内对建筑楼体做数字化模拟,之后采用MAX的渲染以及Photoshop的后期合成处理使图面更加真实、和谐、完美。

二、建筑文化下的数字媒体发展及设计软件

现实生活中,在数字媒体发展初期建筑只是存在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中,部分公众亲临其中才可体验出作品的效果,而其他大部分公众只能通过广告,杂志,电视,互联网得知建筑情况。如今高效的信息流却不允许建筑这样慢慢展现与沉淀出它的精华,每一个建筑作品在时代的推动下不得不快速的与公众建立关系。于是可视化的模型与视觉化的形象越发突显出数字媒体的重要性。

从创作的源头看,数字媒体被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目前的建筑设计院在设计的同时也关注建筑品质的表现,将原本古板的设计图纸转向可视化的模型,使其具有立体感,空间感。

从建筑作品的推广角度来看,一些房地产商,市政招商等等广泛广告,举行展会,不同的部门,企业对媒体的制作也产生不同的需求。一方面这些媒体设计使建筑文化得以传播,另一方面建筑产业也推动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三、建筑文化下的数字媒体设计

1、建筑方面的数字设计(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分析)

纵观建筑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963年的时候电脑已经开始具备画图的能力,不久这项能力便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代CAD电脑辅助绘图(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接着从1990年起,出现了电脑设计(Computer―mediated Design),1993年,网络的兴起,推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同时为联合设计奠定物质基础。之后1995年,虚拟实境技术迅速发展,建筑空间得以被构建,从传统的设计进化到新的建筑设计。

一部建筑作品首先要符合任务书的要求,当拿到任务书说,一个建筑设计师并还没开始采用数字技术设计。他需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结合,灵感的闪现等等,这时草图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大师曾说过:“草图是成功设计的开始”。而数字设计技术主要通过最佳公用线集和形状操作法则来实现。最佳公用线集是指对一个由线段构成的图形存在一个线段的集合;形状法则则是建筑师对草图的操作和处理。但在草图设计过程中,我们之前提过建筑师设计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灵感闪现,如果采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模拟,则缺少感性的体现。所以在草图设计上,数字技术仅仅只能用来被动地展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而并不能自动的生成和模拟。

提过长期的研究,建筑设计师们运用数字媒体设计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建筑设计师提过指挥操作员对三维模型的操作和变换来达到设计的效果和目的;(2)在做好草图和实体模型后,采用三维数字扫描仪输入数据,接着在绘图软件中加以修改、设计。在做好草图设计后,设计师将会选则合适的软件进行逐步的调整与操作,最后成为可以施工的建筑作品。在初始时期,设计完施工图以后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在媒体出现以后,建筑文化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纯粹的设计完成然后拿去施工这样的内容上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在尚未建成的情况下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虚拟场内外场景和参观体验来向网民全方位的展现建筑艺术,并在网络上发动网名对此进行投票,让全民参与到体验中来。这便是建筑设计的后期制作,老板,厂商,企业在房屋未建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建好的房屋成什么样,哪些地方需要再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在施工前发现,就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建筑传播下的数字媒体设计

在原始的传播学中,数字技术尚未出现,建筑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两种方式去实现,一种是以文字媒介和绘画二者合一实现,这种方式可以表达出外形与尺寸并将建筑的大体纲领传播给大众,它在制作的时候仅仅以建筑轮廓和尺度为主,并不能详细的将各个细节展现出来。

自从数字技术出现以后,传播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开始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与传播。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所展现的原子塔采用的方式便是电视与广播结合的方式,他对建筑作品进行了没你,可以让大众快速的浏览建筑的连续影像,还原建筑的动态感。到2000年后,人们又在传播中加入时尚的元素,使用网络和虚拟的数字技术,虚拟建筑设计作品将建筑物内外各个部分细节完美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与大众互动,更加注重大众的提前体验,从而达到极高的宣传效果,同时也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

在做媒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设计师具有创新精神,在明确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可以从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思想上获取感性的认识,或者借鉴其他相关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表象形式。例如,在做建筑媒体设计的时候借鉴电影制作的一些表现手法,以背景衬托出主题,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表现方式等等,从而形成动态的表现效果,拉近大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更加广泛的普及建筑文化。

四、总结

虽然现在数字媒体和建筑文化的关系已经相互拉近,彼此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但是在数字媒体设计传播上还存在不足,这也是诸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所应该重视的。有些数字媒体设计更加看重媒体设计出的效果展现,而忽视建筑的实用性。另外由于对建筑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导致了所展示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甚至有断章取义的嫌疑,而这些展现在大众面前就会造成大众对建筑价值的胡乱评价。所以要真正的做好建筑下的数字媒体设计,必须拥有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创意

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unique design style, full of modern breath, is the trend of the city. As an architect, should underst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yle and basic concept, clea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put forward abou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dea.

Key words: the modern styl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riginality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理解建筑设计的意义可以使建筑师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职业目标,然后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从而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现代城市建筑。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基本理念

风格是对于某个人、某个时代、某个文化的最重要的阐释和代表。建筑则更是有其不同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些风格成为了某位建筑大师、某个时代和某种地域、某个名族的象征。我们从世界范围内划分,建筑风格则有西方建筑风格(或称为欧洲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以及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而每一个建筑风格又在具体的地域中有着各种差别。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晚期就有哥特建筑、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等不同的类型。而就传统的中国建筑而言,南北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也都有着具很大的差别。

伴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近年来设计界都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现代设计的基本理念则包括:1.注重环境保护,2.注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3.注重功能的多样性,4.注重新能源的合理化循环使用。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建筑本身在设计上应具有科学性,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建筑结构要按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使建筑在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上更具科学性。

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经历了19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之后,建筑设计在20世纪中叶逐渐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高新技术风格以及地域性民族性风格表现等阶段。目前,建筑的“多元化”已经不可避免。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也有一定的发展趋势。

岳冰凌在其《谈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意步伐》中对此概述较为准确,他认为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1、引进和创新,建筑设计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设计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设计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2、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3、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都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4、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这在用传统技术的时代是无法想像的。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空间,改善人的居住条件。

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参考文献:

1.甘波.浅谈我国建筑形态的设计创意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与研究, 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