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成立条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理;欧姆定律;问题;解题思路
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的重难点内容,同时欧姆定律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因此要多用时间将这块知识进行巩固,以取得更高的分数。
1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
1.1欧姆定律的使用范围问题
在电路的实验过程中,我会出现忽略导线,电子元件与电源自身的电阻,将整个电路视为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而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导电金属和导电液体,对于气体、半导体、超导体等特殊电路元器件不适用,但我们知道,白炽灯泡的灯丝是金属材料钨制成的,也就是说线性材料钨制成的灯丝应是线性元件,但实践告诉我们灯丝显然不是线性元件,因此这里的表述就不正确,本人为了弄清这里的问题,向老师进行了请教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许多资料上说欧姆定律的应用有“同时性”与“欧姆定律不适用于非线性元件,但对于各状态下是适合的”。但我自身总觉得这样的解释难以接受,有牵强之意,即个人理解为既然各个状态下都是适合的,那就是适合整个过程。
1.2线性元件的存在问题
通过物理学习我们会发现材料的电阻率ρ会随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从而导致导体的电阻实际上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理想的线性元件并不存在。而在实际问题中,当通电导体的电阻随工作条件变化很小时,可以近似看作线性元件,但这也是在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才成立,例如常用的炭膜定值电阻,其额定电流一般较小,功率变化范围较小。
1.3电流,电压与电阻使用的问题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我最容易混淆的内容。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而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另外,欧姆定律只是用来研究电路内部系统,不包括电源内部的电阻、电流等,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常常是不考虑在内的,而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I=UR,I、U、R这三个物理量,则要求必须是在同一电路系统中,且是同一时刻的数值。
2欧姆定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本人在基于电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解题方式进行分析,个人认为我们需掌握以下内容: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I=q/t,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范围,并能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的电路问题;知道什么是导体的伏安特性,什么是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知道电阻的定义和定义式R=U/I;能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计算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分析、计算、统计物理规律,并能运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3欧姆定律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3.1加深对欧姆定律内容的理解
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我们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以我自身为例,由于物理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习难度较大,但我通过相关教学短片的学习,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的方式,明白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其大小是受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并且明白了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对于不同的习题,解决步骤都是不相同的,虽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总是离不开欧姆定律这个框架。因此对于一些与电学有关的知识,我一般会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生磁现象与电功率计算问题。例如:某人做验时把两盏电灯串联起来,灯丝电阻分别为R1=30Ω,R2=24Ω,电流表的读数为0.2A,那么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我可以根据两灯串联这一关建条件,与U=IR得出:U1=IR1=0.2A×30Ω=6V,U2=IR2=0.2A×24Ω=4.8V,故R1和R2两端电压分别为6V、4.8V的结论。
3.2利用电路图进行进行计算
在解有关欧姆定律的题时,以前直接把不同导体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表达式I=U/R及导出式U=IR和R=U/I进行计算,并把同一导体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代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导出式进行计算,因此经常混淆,不便于分析问题。通过后期老师给予我的建议,在解题前我都会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明确需分析的是哪一部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以抓住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征进行解题。同时,我还会注意开关通断引起电路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且回给“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I、U、R加上同一种脚标,其中需注意单位的统一与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情况,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情况。
3.3利用电阻进行知识拓展
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从一个电阻的问题进行计算,再扩展到两个电阻、三个电阻,逐渐拓宽我们的思路,让自己找到学习的目标以及方法。比如遇到当定值电阻接在电源两端后电压由U1变为U2,电路中的电流由I1增大到I2,这个定值电阻是多少的问题时,我们可利用欧姆定律的概念ΔU=ΔI・R得到电阻的值,而当难度增加由一个电阻变为两个电阻时,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两端,电压表V1的变化量为ΔU1,电压表V2的变化量为ΔU2,电流表的示数为ΔI,在这样的问题上可将变化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关系之间的数值,就可简化许多变量问题的计算。当变量变为三个电阻时难度会进一步的增大,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放弃了这类题,而在经过询问成绩优秀的同学时,才知道可将三个电阻尽量化为两个电阻,通过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位置将电阻进行合并,以此简化题目。
4总结
简言之,欧姆定律是物理教材中最为重要的电学定律之一,是电学内容的重要知识,也是我们学习电磁学最基础的知识。当然,对于欧姆定律的学习与解题方法,自然不止以上所述方法,因而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方法的选取,突破重难点知识,以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高飞.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技巧[J].才智,2009(27)
1“反电动势”概念的导入
师:在直流电路中我们知道,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于还有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并不适用,这是为什么呢?
生:对纯电阻电路来讲电功等于电热,而非纯电阻电路电功并没有全部转化成电热还有一部分转为为机械能.
师:很好,以前我们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今天换一个角度,能不能从电压的角度直接来分析欧姆定律为什么对非纯电阻不成立呢?
设计意图加入设问学生会积极听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电动势”概念的生成
分析直流电动机的工作过程,直流电动机通电后线圈在磁场中因受安培力产生动力矩而转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判断发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所以线圈转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具有削弱原电源电动势的作用,我们把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
3“反电动势”概念的升华
最后利用所学习的新概念“反电动势”来分析课前提出的问题.
若直流电动机线圈电阻设为R,电动机两端所加电压为U(图1),电动机工作时产生反电动势为E反抵消一部分电源电动势,剩余的电压才降在线圈的内阻上.设闭合回路中流过电动机的电流为I,则
I=U-E反R(1)
或者U=IR+E反(2)
所以电路中的由欧姆定律计算的电流I=UR不再成立.
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反“电动势”的作用,而且对非纯电阻电路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设计意图课堂首尾呼应来解决上课时概念提出时的问题.
另外若(2)式两边都乘以电流I就得到:IU=I2R+E反I,式中UI为提供给电动机的功率,叫做电动机的输入功率,I2R是电动机线圈发热消耗掉的热功率,E反I是转变为机械能的功率,即电动机的输出功率.这恰好与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相对应,学生由此会对非纯电阻的本质理解印象深刻.
4归纳总结
①电动机只有在转动时才会出现反电动势(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②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动机的电源电动势方向一定相反,所以称为反电动势;
③有了反电动势电动机才可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它输出的机械能功率P=E反I;
④电动机工作时两端电压为U=E反+Ir(r是电动机线圈的电阻),电动机的总功率为P=UI,发热功率为P热=I2r,正常情况下E反Ir,电动机启动时或者因负荷过大停止转动,则I=U/r,线圈中电流就会很大,可能烧毁电动机线圈.
应用迁移如图2所示,有一个提升重物用的直流电动机,电阻为r=0.6 Ω,电路中的固定电阻R=10 Ω,电路两端的电压U=160 V,理想电压表的示数U′=110 V,则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电动机产生的反电动势多大?电动机的机械功率是多少?
分析求电动机流过的电流不能直接应用欧姆定律,对电动机U′=E反+Ir,由于反电动势未知,所以间接求解,由于电动机和电阻串联则电流相等(条件理想电压表)
解I=U-U′R=160-11010 A=5 A,
由U′=E反+Ir,
E反=U′-Ir=(110-5×0.6) V=107 V,
机械能功率P机械=E反I=107 V×5 A=535 W.
拓宽视野反电动势一般出现在电磁线圈中,如继电器线圈、电磁阀、接触器线圈、电动机、电感等.通常情况下,只要存在电能与磁能转化的电气设备中,在断电的瞬间,均会有反电动势,反电动势有许多危害,控制不好,会损坏电气元件.克服反电动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线圈两端反向并联一支二极管,当产生反电动势时,电流通过二极管释放,从而保护控制元件.这是从大禹治水的方法中学到的,对于洪水,要疏导,让它流入大海,而不是堵,堵是堵不住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搞笑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85-01
一、联系生活实践,多动手脑,培养兴趣
让物理融入生活,是物理教学的初衷;从生活走向物理,则是物理教学的途径。电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发黑?为什么灯泡丝要做成螺旋状?电饭煲是如何煮饭的?探究起来,妙趣无穷。因此,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学以致用的需要,是物理知识化难为简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成功的动力。
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设置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电学知识。例如,在课后习题中有一个兴趣实验“自制水果电池”,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实验室借一只电压表和一些导线,每个小组成员都自备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通过实验去探究水果电池的正负极,水果电池的电压的影响因素等。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思维
学好电学知识要抽丝剥茧,抓住重点,即应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主要公式。
1、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能掌握电学的基本规律。电学基础知识包括“五概念四规律”,即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特点。对于以上重点概念,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有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2、能掌握公式的使用条件,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能熟记和应用。理解这些规律可以,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等,这就要求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深刻。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图像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电路的连接方式,而电路连接的方式不清楚,就无法正确选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明确欧姆定律应用于某一电阻还是整个电路,教会学生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绘图。教师对于学生电路图的学习,一定要有耐心,毕竟学生开始接触电学,不可能一下就能掌握和识别电路图。尤其是开始接触电路图,一定要每个图都帮助学生分析到位,这里宁可慢一点,也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识别电路图的本领,学习欧姆定律及计算,难度会相应减小许多。
四、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教学,还应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
例如,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五、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起引导作用。
第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它们串联起来,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欧姆定律。
最近我的物理学的也算好,原因是我联系生活,用科学来揭示生活的哲理。
电流是推动电器工作的动力,就相当于生活中做事的动力。电压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赋予的压力。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有道理,要不怎么流传了千百年),但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导体的电阻。方才的结论是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成立的,我把这电阻理解为我们青少年特别强烈的逆反心理。
导体有两种,大部分温度越高电阻越高,小部分温度越大电阻越小。而根据焦尔定律可导出Q=UUt/R。即对大多数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电压)越大,气氛越激烈(温度越高),逆反心理越强(电阻越大),你硬我更硬。
批评在教育中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能强烈,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以至于触犯法律。这样会让一个好孩子自甘堕落,走向歧途。试想,一个人如果没了尊严,那还剩些什么,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我建议用说服教育,要放下架子,用好言善诱,让学生们走上正道。当然对那些少数的顽固不化的子弟们,还是要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确今后的路应怎么走。
当然,我只是联系生活来记忆科学,望各位老师家长们不要见怪。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让每个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因学生的基础有差别,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有差别。课堂教学中,时常看到“等”和“赶”的现象,“等”的学生无事可做,“赶”的学生精疲力竭还没有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由于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又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主动权,他们会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开展学习竞赛。
尊重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作为教师就应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所谓课堂纪律来压制,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到合适的方式来学习。
善待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把它作为课堂资源加以利用。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鼓励向高层次作业突破。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的窗口。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实用性,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作业“分级制”。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基本作业,学困生可以不做综合作业,而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作业、综合作业外,可以做一些发展性作业。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做自己能做的作业,往往都能“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教师应尽可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自身作业的同时,向高一层次作业突破,在教师帮助下完成,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成绩。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活动化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
趣味化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自学提供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竞赛形式。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二、充分利用物理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证,现在中学科目繁多,各科作业很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实践中逐步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教师只通过对探究实验“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做出适当指点,并强调控制变量,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教材,又可以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2. 根据物理教材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教材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需要画图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公式“I=U/R”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学生还要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及公式的变形等。通过这样训练,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的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其次,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问学能力。初二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牛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在自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能力。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大力倡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化思维。所谓积极化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规律,通过可以获得的具体“动作”进一步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再见到该概念和规律时能够形成反应,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和规律的积极化,把概念和规律等不断进行积极化称为积极化思维。例如,理解惯性概念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寻找物理模型,如摩托车撞墙时,司机为什么会飞出去?人跑步时为什么不能马上止步?通过多种模型构造,便可以较完整地理解概念,这就是积极化思维。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把所学的概念、规律和应用脱节,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不能够应用到实验和解题中去。这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看到(例如,学生能较容易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在阅读时却注意不到这个词的意思,在写作时却想不起用这个词以及怎么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时概念和规律等没有真正掌握。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积极化思维,时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构建一些模型进行推敲,在反复的探索中培养积极化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索,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 培养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两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2.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这样,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物理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八年级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会逐步地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在自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就是倡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化思维。所谓积极化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规律,通过可以获得的具体“动作”进一步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再见到该概念和规律时能够形成反应,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和规律的积极化,把概念和规律等不断进行积极化称为积极化思维。例如,理解惯性概念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寻找物理模型,如摩托车撞墙时,司机为什么会飞出去?人跑步时为什么不能马上止步?通过多种模型构造,便可以较完整地理解概念,这就是积极化思维。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把所学的概念、规律和应用脱节,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不能够应用到实验和解题中去。这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看到(例如,学生能较容易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在阅读时却注意不到这个词的意思,在写作时却想不起用这个词以及怎么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时概念和规律等没有真正掌握。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积极化思维,时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构建一些模型进行推敲,在反复的探索中培养积极化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第一,犯生活经验主义的错误.
每个人在生活及学习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形成一定的认识,进而从生活中的经验入手,根据看到的现象来作出错误的判定就不足奇怪了,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观点:看到桌上的木块受力就能运动起来,停止用力木块就会停下来,于是会认为“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还有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学生错误认为当物体速度大时惯性就大,速度小时惯性就小,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经验表明了汽车刹车时,速度大时总比速度小时滑行的距离要长得多,其他还可以列举一些事例,在讲解温度、内能、热量时:“如果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它一定吸收了热量”,这句话学生易认为是正确的,由于在八年级时就讲了简单的热现象,大多数的问题及生活经验也表明该观点是正确无误的,也认识到了物体吸热升温的事实,殊不知,对物体做功同样能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由于经验是一些不完整或不全面或特殊条件下的认识,并不能代表全部,学习中很多的学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对策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非科学的或者片面的表象认识多加提炼,编制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来进行认识判断,或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进行论证并加以分析,从而揭示一些错误观点.
第二,随知识负迁移而发生的错误.
在学习了一种方法后,从已有的经验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随知识的迁移发也会犯一些错误,例如,欧姆定律I=U/R学习后,得到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能否以此方法去推断其它类似问题呢?像R=U/I,能否说明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呢?等等.像重力与质量学生经常混淆,认为10 kg经过单位换算后等于100 N,体积是10立方分米的水直接等于10 kg,殊不知千克与牛顿,立方分米与千克之间,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不同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是不可以单位换算的;在解释功率的物理含义“功率是反映物理量.”时,学生易把功率的大小作为其含义而进行填空.像惯性现象中,学生易把物体由于具有惯性错误地说成物体受到惯性或说成在惯性作用下会怎么样.
对策讲课中一定要讲清楚每一个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就能容易地去理解所讲出的话正确与否;像初中物理有四个物理量是物质自身的特性,密度、比热容、热值、电阻,它们由自身的因素决定,与外界因素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易错误的概念讲解时要做到咬文嚼字,可自编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进行判断正确与否.
第三,潜在的假设条件认识上的错误.
潜在的假设认识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误将题目中未提及的条件当作相同或相等的量在答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加以利用了,这样就会铸成大错.
例如初温相同的水和铁块,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将铁块放入到水中,发生热传递的情况是
A.热由铁传给水B.热由水传给铁
C.不发生热传递D.无法判定
本题在进行选择时很多学生会误选成A,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都是因为将铁和水的质量误认为是相同的.
对策在利用公式进行解题时要多分析公式中的每一个物理量是否已经发生变化,注意公式适用的条件;或者对照公式中的每一个物理量,题目中是否已经给定了,如果题目中未给定把它圈出来,说明该物理量是未知的量.
第四,犯解题积累的经验而带来的一些错误.
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一种对题目条件的过分盲从,缺少必要的思考过程,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例如,解决浮力习题时:将质量为20克的物体投入到一杯水中,物体在水中静止时处于漂浮,则从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应该为
A.等于20克B.小于20克
C.大于20克D.可能是26克
从多年的教学来看,学生大部分都会选A,而正确答案是D.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都会认为杯中是装满水的角度来思考.
对策在教学中应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真正弄清题设条件,对文字多读几遍,找出关键的词语或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杠杆分析,可以利用动力与阻力让杠杆绕支点旋转方向相反来进行判定,从而能正确地确定出动力或阻力的方向.
第五,犯死搬硬套的错误.
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以为能将公式背熟就能将题目解出来,不懂得去理解题目中公式适用的条件或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只会死搬硬套,各个物理量出现张冠李戴.像解决电学题目时,运用欧姆定律来解题必须要求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必须是针对同一段电路中的三个量,而有些学生运用公式解题时却不顾公式成立的条件死带公式而导致错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这也正是课改的目的,探究的方向。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这也正是我们急需探讨的话题,物理教学中同样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阅读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意条件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才能攀登科学高峰;再者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学生每天课业重、时间紧,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精讲多练,自主学习。再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节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地加以引导。重要的章节、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画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p=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上物理课时,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还要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的内容: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7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质疑提问。除此之外,在课前还需拟定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教室里,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摩擦力?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由弹簧秤读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了解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宽,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毕业后学生肯定还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多。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独立感知、理解教材,逐步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电场强度 物理规律
物理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规律知识。
一、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
(一)只能被发现,不能主观创造。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就可以发现事物存在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发现物理规律。归纳推理法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事物的一般原理,能够体现事物的共性。演绎推理法由定义的根本规律出发,层层递进,从一般到特殊,逻辑严密结论严谨,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二)物理规律反映物理概念间的联系。
物理概念组成物理规律,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物理规律反映各个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拿欧姆定理举例:电阻、电压、电流等物理概念组成了欧姆定律,研究导体时,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电压、电流这三个物理量的数值得到导体的性能报告。欧姆定理反映出电流强度和导体电阻成反比又与导体所受电压成正比,即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普遍具有客观性和局限性。由于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是在实际的客体通过简化后得到的,而且实验人员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仪器自身的精确度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此物理规律只能够在一定的精确范围内反映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阻碍
(一)感性认识不到位。
物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也是当前被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科学。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思维障碍,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将物理这门学科排除在了生活之外,把物理想象得过于复杂和专业,在学习前就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联系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理论为依据,多动手勤动脑,增长他们的见闻,帮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二)前学科观念的影响。
前学科观念就是指在学习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某些问题已经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有些前学科观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有些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学生总是认为一斤棉花比一斤铁要轻;在惯性分析问题上总认为惯性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快慢成正比;在摩擦力的探究中,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方向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且摩擦力总会阻碍物体运动;在自由落体问题上,认为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要下落得快。物理的学习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错误意识消除换上正确的新意识,如果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物理学习就会失去意义。
(三)不利的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迁移分两种,一种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学习的顺向迁移,另一种是后学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的逆向迁移。思维定势是指大脑被外界多次刺激后产生的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都有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变通地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三、高中物理教学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老师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但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将知识功利化,“填鸭式”教育成了老师应试教育下的无奈之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尝试摒弃传统的开门见山直接切入重点的教学方式,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慢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解答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老师这种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知识点,比起死记硬背效果更显著。就以探究“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不直接切入重点,而是问他们是否清楚电荷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理。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课本上的图14-5。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电荷A和电荷B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先大胆假设,然后小心论证。在一问一答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掌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时感觉听懂了,换个题目又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明白物理规律的深层意义,防止学生只记住公式而不能将公式灵活地应用于各种题型。以“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电场强度的公式是E=F/q。对于这个简单的公式,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公式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告诉他们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成正比,与电量成反比这个事实,更要让他们明白是如何推导出这个公式、得到这个结论的。
(三)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成立范围和条件。
物理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它具有自己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学生往往都只会一味地套用公式而不管公式在题目中是否试用,使得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电场强度”这节课中,学到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该公式的并不是对于所有的静电场都是适用的。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点电荷”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严格来说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指出了当下对物理教学有阻碍的因素,最后以“电场强度”为例谈了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探究成果。由于物理规律本就复杂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适应物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雷怡.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J].中学物理,2013(04).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探究,《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几年,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开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和成功的尝试,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仍存在着对探究式教学理解的偏差,使探究式教学进入似是而非的误区,严重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笔者针对有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误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不应追求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讨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等7个要素。新课程强调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通过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许多教师机械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认为在每次探究活动中都要同时强化这7个要素。这种认识导致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过分追求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不敢遗漏任何一个要素,试图每一个要素都充分展开,而探究式教学和科学研究不同,它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只能限制在45分钟课堂内完成,因此,往往由于过分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不是唯一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结论,新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本身外,还要对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然而,实验探究不仅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自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探究方式多样化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往往把“实验探究”作为探究教学的唯一方式,上物理课非实验不可。例如在探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各并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时,可利用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推导出1/R=1/R1+1/R2的关系式;然后让学生根据推导结果去猜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各并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笔者认为,不同的探究课题所需的信息特点不同,其信息来源也不同,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8-9年级学生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问题,比较多的是用观察和实验方法,尤其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但实验探究不是探究教学的唯一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式教学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以“讲授探究”代替学生“亲历探究”等)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的目标。笔者在《欧姆定律》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的电阻、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它们的关系,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由于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而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现状,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课堂非常难掌控,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上公开课时,我充分考虑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猜想、实验、检验,及时交流,我也成为探索主体中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教学效果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教师的指导也是适时、适度的,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依据自己的天性、认识水平,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笔者感到,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时,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探究内容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时,教师应设置探究台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扫除学生探究的障碍,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为学生顺利探究提供可能。
四、探究式教学与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是统一的过程
很多教师担心强调科学探究会影响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他们认为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增加课堂的容量,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达到对知识巩固的目的。
物理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忽视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科学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数据或资料,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解决或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学生的发展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让学生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建构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总之,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探究式教学”,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牢记: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
关键词 物理;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个性品质
一、物理教学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职业教育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力学方面。①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多年。6岁的曹冲称大象;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就是现代热气球的原理,比欧洲人发现早得多;②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墨经》一书中不仅有两处专门记载杠杆原理,而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说得很全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③在水流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1700多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利用风车做功。
(2)在光学方面。《墨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光学著作,内有关于光的直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记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仑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早600年。
(3)在电磁学方面。①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已记载有“顿牟掇芥,磁石引针”;②在磁方面,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磁针的方向“常偏东,不全南”的记载,说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地磁倾角的科学家,比西方传说哥伦布发现地磁倾角(1492)早400多年。
再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而“神州五号”、“神州六号”飞行的圆满成功将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的物质性。通过观察、实验,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使学生认识力的物质性。通过电场、磁场表现的物质属性(如力、能量)来认识物质加一种形态场的物质性。在讲述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时,即可介绍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及原子内部的运动等都是物质运动的物定形式,是绝对的,而机械运动的描述则是相对的。动量守恒定律反映了在物体动量转移过程中,系统总的动量保持不变,它表明运动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不变的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说明了自然界中各种起作用的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可以按一定的量度关系互相转化,而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并且这种转化是无限的、永恒的、永不停止的。
(3)对立统一规律。原子是带有正负电荷粒子的统一体;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电磁波的形成,是变化电场与变化磁场对立统一的结果;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反映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属性,事物发展的原因就是内部矛盾的结果。
(4)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变化总是量变开始,量变一定会引质变的。物态变化过程,说明温度的变化是数量变化,当变化到熔点或沸点时,引起物质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透镜成像,从放大到缩小,从倒立到正立,从实像到虚像的转化关系,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性质;弹性体在受外力作用超过弹性限度时发生永久性形变;竖直上抛物体达到最高位置后,变为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证。
此外,通过教学还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1)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如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到光子说,都是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发展起来的,但认识至今并未完结,仍有待不断深化;(2)真理的相对性。如物理定律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结论,是客观真理,但又是相对真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盖?吕萨克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因而是相对真理,但在其适用范围内均具有绝对性;(3)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如直流电和交流电,它们都可用来发热、发光、作动力,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电解、电镀只能使用直流电,变压器只能使用交流电压,这又是它们的个性;以及内因和外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三、在教物理的同时,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优秀的个性品质也是物理教学的“育人”任务。它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物理教学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个性品质是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态度,意志,作风,习惯,气质,性格,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