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时间:2023-07-10 17:3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辽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一、辽西水资源的现状

辽西地区地处辽宁西部,在地貌上多丘陵,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天然处于匮乏状态。辽西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大约为602m3,而全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则为850 m3。以联合国的数据来看,人均水资源量在1700 m3以上的地区可以划分为不缺水地区,介于700-1000 m3则为中度贫水区,当人均水资源量低于700 m3则为重度贫水区了,从这个数据来看,辽西地区的水资源是非常贫乏的。辽宁省朝阳市水资源极度缺乏,是辽宁省最干旱的地方,旱灾是朝阳市自然灾害之首。自1689年到1948年(民国37年)的260年间,共发生40次旱灾,平均6.5年一遇;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间,共发生28次旱灾,平均1.3年一遇。由此可以看出旱情愈来愈严重,周期性相遇时间愈来愈短,危害也愈来愈大。特别是1980年至1984年连续5年发生的特大旱灾,时间持续之长、成灾面积之广、灾害损失之重、遭灾人口之多,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是任何其他自然资源都无法匹敌的,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也是推动个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在于为全人类创造一个可以长久稳定的在地球这个家园生活生产的良好环境,为人类持续的的生存及发展环境提供保障。

二、辽西水资源面临的具体问题

辽西地区水资源面临的各类问题可以主要归结如下:

1.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安全性

水体污染主要有河流地表水污染、湖泊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区水污染、部分富水地区水污染。而水体污染直接导致了辽西地区缺水危机加剧,供水成本增加,供水水质降低。经过研究得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二、处理技术落后;三、缺乏有效的管理。

2.用水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用水浪费主要体现在生活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和工业用水效率低下三个方面。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一、水价低廉,二、技术落后,三、结构矛盾,四、疏于管理。除了以上四点原因,一些地区的地方领导、部门和用水单位节水意识不强,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的工作薄弱和措施不力,也是造成用水浪费的一个主要原因。

3.设施能力建设不配套导致了投资浪费

长期以来辽西地区水系统建设中受重供轻排和重厂轻网思想的影响,使得供水与排水之间、收集与处理之间设施建设不配套问题比较严重,实用功能及利用效率下降。供水设施能力过速增长造成投资浪费和成本上升,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导致有效处理能力难以提高。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1)、认识上存有误区,决策层缺乏明确的战略领导;(2)、行动上急功近利,建设时缺乏系统规划的约束;(3)、观念上因循守旧,管理中缺乏体制和机制创新。

三、对辽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辽西这样的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以合理的方式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坚持“以供定需”原则,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都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利用的手段是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是水事行为的规范化。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彻底改变“多龙管水的体制”。对辽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1.加强城市水系统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水资源,保证城市水源的安全,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保证城市用水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合理确定城市规划,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节水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应用节水型用水器具;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3.加快城市供水、排水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回忆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开放城市水业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满足公众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确保设施安全,促进城市水业的健康发展。

4.在靠近城市附近的农村,灌溉用水量很大,且大多取自天然水体,而城市生活用水也要求取自天然水体,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就发生了矛盾。如果实际操作中能将生活用水勇于灌溉,则很大程度缓解了农业用水的问题,为农业用水提供了水源。我国已有不少地区采取了这种做法,效果也不错。然而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地方将完全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勇于农业灌溉,农业产品往往容易受到污染。用于灌溉的生活污水应当进行相应处理,这样才能达到农业灌溉标准。

5.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水价改革工作,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按照大中小城市、卫星镇、重点镇的布局,科学安排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拉动农村发展,解决乡镇和农村水问题。

结 语:水资源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对于辽西这样一个地貌上多丘陵的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推进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当加强城市水系统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此外,加快城市供水、排水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从多方面共同作出改善与革新,辽西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寇怀众;李绍飞;李保会;浅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水利规划 量化研究方法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时又不导致水质恶化呢?这就给研究水资源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这是针对现行水资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研究方法步骤;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 水利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有许多种。最常被引用的定义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7]。

综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论述,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⑴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决不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力求减少消耗、避免浪费、减小对环境的压力。⑵ 促进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⑶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必须同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相协调。⑷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必须有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2 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规划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一条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1.3 现行水利规划面临的挑战

就现行的水利规划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 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水利规划。具体地说,现行水利规划面临以下挑战:(1)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不仅需要研究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变化以及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协调问题。(4)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现代与后代)用水间的平衡。以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文[1]中,作者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了度量,引进了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EG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LI的集成,计算式如下: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在文[3]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

(1)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利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利规划的具体内容。

详细的研究过程及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 应用实例——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水利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十分珍贵的新疆南部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发源于西部积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补给,也是天山南坡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在宝浪苏木处,该河流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以开都河为界(宝浪苏木分水枢纽以下,以东支为界),把开都河流域分成左、右两个灌区。灌区从开都河引水进行农田灌溉,并不断向大、小湖排水(盐)。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肩负着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等重担。

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目前该区发展态势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由于在博斯腾湖流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开展了《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

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 发展 问题 措施 管理体制

水资源的枯竭似乎已经成为近来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我们曾经如何认为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组成,但是淡水资源的缺乏确实成为一种伤痛,人类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所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水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水资源的节省能否给地球带来一点希望。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二)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土地属于自然产物,它具有数量局限性、位置空间性、可持续利用等诸多优势特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比较缺乏,那么,现阶段该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其对于我国实现耕地总数量动态平衡与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不仅可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源动力

1.1 开展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从人类形成开始,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产物,从那时起人与土地之间就合成了一个无法分割的综合体。人类生存初期阶段,由于没有过高的生产力水平,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只是人过分的依赖土地,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受着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后来,人类利用土地的能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各种金属工具及种植农业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逐渐的,人们不再被自然生态所限制,演变为了大自然的主人,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消耗越来越大,进而给生态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灾难,比如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植被遭到破坏、草原环境劣化、自然环境污染等等。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不断的促使着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性思考,现阶段,人们应重新审视人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人多地少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所以,当前应在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此确保我国的土地能够满足人类、建设等各个项目的实际需求。土地整理能够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获取到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它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实际需求,并且还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给后人,其在整理农地过程中将沟、渠、路、村等进行了统一规划与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从上述所说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是确保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的最佳手段。

1.2 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建立在土地整理的功能基础之上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主要指的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地关系通常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意志关系,也就是说,实际占有土地关系,具体体现在土地属于谁所有,属于谁使用方面;另一方面是物质关系,也就是说,实际占有土地数量关系,具体体现在拥有不同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拥有土地的总体数量。在土地整理中,其对于这两种关系都比较重视,因为只有土地占有的物质关系形成了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土地占有的意志关系,只有具备了数量才能够体现出质量,最终形成物质关系。同时,在测量与合理分配土地时,也需要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方可实现。土地整理自身具有的功能作用在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产业部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对于土地资源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与我国国情相一致的土地规划体系

当前,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体系,这是土地整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将与国有土地空间利用的整体规划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规划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将国土综合开发作为主要的规划内容,将土地利用作为核心内容,将部门作为基础性的规划内容,以此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国有土地空间规划体系。

2.2 健全的法律是实现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是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将规划目标全面实现的关键性指标。其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分别是法律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法律保障的具体内容是关于土地利用编制、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管理保障是具有一套健全的规划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政策保障主要是为了与规划目标的实施进行良好的配合而制定的相关政策。

2.3 制定一套健全的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区域间的统一发展

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各个区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土地整理过程中通常呈现出区域性与多样性。虽然土地利用类型是多样化的,但是大部分还是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在我国整体土地中占了百分之七十;土地用地比较分散,并且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我国的东部与中部区域,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居多,而在我国西部区域则以牧草地及还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居多。因此,当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已有的规划理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土规划体系,创新规划内容,重视土地总量与产业结构的平衡,同时还要将国土空间结构调整与其开发秩序问题充分的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健全、切实可行的规划体系,推动各区域间的统一发展。

2.4 建立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土地整理人员

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特征,因此,从事土地整理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人员是提高土地整理质量与效益的前提所在。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并定期对土地整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与技术培训,从而使得土地整理与管理符合当前的实际需要。另外,还应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规划师执业证书,并开展相关考试,与规范要求相符的人员方可投入到实际中工作。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其是否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想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前提条件就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本文首先论述了土地整理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其次,提出了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相和;国外土地整理的启示与借鉴[J];国土经济;2002年07期

[2] 吴晓锋;关于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4期

[3] 刘友兆,王永斌;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3期

[4] 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产业;2005年02期

第5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就驱使着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加注重生态问题。然而传统的设计课程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改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具体措施详细描述其改革手段。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改革

1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设计学院的本质原则中

其旨在统筹设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以此来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的一条重要设计观原则就是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在设计教育中始终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内涵是告诫老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其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学生应该自觉意识到:对于一间合格的房屋室内设计来说,风格及品味只是设计的参考,其最该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要针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设计者必须多方位考察设计地的全方面指标,而不是纸上谈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普及,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工设计和环境发展的综合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专业内容,改进原有工程专业

在我国,注重形式主义、忽略科学技术的现象长期影响着环境艺术课程的发展。即使几经变革,弊端依旧存在。由于相关部门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导致教育机构纵然创办系列课程,也因为实践理论的缺乏而让学生的认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之所以逐渐丧失对环境艺术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和开拓,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类技术课和设计课不符。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改革。一般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将生态相关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其二是以相关性的工程课程为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事例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案,以便更好的应用。其三主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表达,要培养其生态设计的总体观念,进一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

传统的设计课堂一直保持着上课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的传授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模式下,设计课老师只是单纯的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而缺乏技术类老师的从旁辅导,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按预期效果应用。在我们看来,环境设计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新式技术。所以,要想改变设计课现状,就应该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形成以专业课老师为中心,其他技术课老师综合指导的教学模式。比方说,在设计命题的选择上,可以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设计房屋再利用、重要场地的维护、清洁能源的利用等命题。学生如需完成这些开题,就要经历多个环节,诸如:实际考察,综合整理归纳,规划布局,设计要点,技术措施等。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起着不小的作用。再比如,在设计任务的选定时,要明确指导学生拥有节能环保意识,同时也不能忽略技术层面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可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进行疑难解答。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强化设计项目走进课堂的原则。对学校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可联合设计院、设计组织,通过与他们的协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真正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发现设计中存在的要点,诸如理念、方案、技术、手段等。这就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为他们提供社会的第一步。同时结合学校和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理念拓展,不断丰富自身阅历,在提高自我的同时,学以致用。总的来说,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类涉及生态问题的专业,与国家的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环境艺术教育必须始终秉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原则理念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理念,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宗建.浅析可持续设计观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培育[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05.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绿色

1 区域污染防治的措施

区域污染是对局部地区的污染。区域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排放的几种主要污染物造成的中尺度空间污染,形成河流水系、海域等整个水域的污染。区域是指一个较大的地区,而多种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往往成面状分布,排放量大而持续时间长,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普遍性的较大危害。所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首先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对污染物的发生、排放、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从区域整体功能考虑,确定环境目标、确定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1.1 体制机制控制

在体制机制方面区域污染防治应尽快立法,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制定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区域间财政平衡机制。促进整体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行重点污染物跨行政区排污权交易,建立并完善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以及加强监督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1.2 准确的科学评估

在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基本标准和做法,通过第三方的委托,其中要注意的是第三方机构的资质和科研实力要得到保证,另外要根据区域特点设定监测点,尤其强化空气中PM2.5等相关污染物的监测,形成完善的区域监测体系。对区域内重点排污企业的环保设施在建设、运营中进行专业化、全过程的集中管理。

1.3 防治措施实施

对于区域的污染要严格进行污染检查工作,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另外对于科学体系要严格拓展防控,强化属地管理的责任,将扬尘污染控制纳入网格化管理。应用新型的科技发展,推进污染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提高污染防治的责任意识,具体责任到人,除了空气的污染防治之外还要考虑水域的污染,水域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进行综合整治,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把握当地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为经济建设快速顺利发展增添动力,保驾护航。

2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2.1 人为措施

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人为防冶措施要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必要合理的环保投资,建立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工程。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与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要把多种人为防治措施和环境自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制定出最优的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方案,采用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办法控制污染。

2.2 治理补救

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可行治理方案。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针对严峻污染防治形势,整合各个职能部门力量,统筹指挥安排部署工作,形成整治合力。开展污染全面摸底调查。对重点排污企业、重点排污时段做好数据统计,制定方案分解落实任务。让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效率化轨道。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责任考评机制,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狠抓污染防治。要搞好源头管控。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认真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一轮污染源产生。大力推广农村能源沼液施肥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村要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督促各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好企业治污和环保工作方案,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治污投入,全面开展治污整治工作,政府可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更新生产工艺设备,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开展污染治理。健全机制,形成长效监管严防松懈。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加大对涉排涉污企业的查处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快污染治理进度,对查出的违规生产经营甚至顶风作案、拒不整改的,依法严处绝不姑息纵容。

2.3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宣传,提高群众认可和参与度。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在流域范围内设置环保公益牌、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大力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流域所在乡镇、村(社区)可以聘请环保监督员的形式,建立群众环保监督员制度;利用有关环保主题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展出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治污染的氛围。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维护监督环境的作用,从环保专项资金和排污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有奖举报的经费专款专用,制定和完善举报奖励实施办法,举报违规违法排污及造成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户,经查实后给予举报人一定奖励,切实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防治在环境保护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先进理念,不断进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建勋.试论区域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律制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0-72.

第7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城镇化建设进程和建设新农村战略的不断推进,更应深入的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的事宜,以便于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水资源的缺乏,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农业人口较多,在农业生产中多部分农作物的种植都需要进行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同时在利用水利灌溉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因此为了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在现实建设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功能性,还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的进行,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1.1 使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有限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缺失将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尽量水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但其可以循环使用,如果使用得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水资源又极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水资源的重要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不能只注重眼前的需求,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水资源得以持续的利用和发展。

1.2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田水利的建设等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农业在各行业中占有较大比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只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才能保证农业的丰产增收,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1.3 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对农业的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增产,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农村的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将得到快速的增长,农民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就有时间去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当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措施

农田水利项目是出于解决农业灌溉、饮用水供应的目的而修建灌溉和排水工程。大致可分小型水库、塘坝、水井等,分布范围大,各种表现形式都有。所以管理维护好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为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应有的保障农业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建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能够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诸多不便,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深入人心的解决了农村居民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水、污染水的问题,让广大农村居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工程建设中,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从而使建成的水利工程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2.1 加大资金投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为了杜绝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的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其实,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科学的管理措施,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首先,进行安全管理。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其次,要对内业资料进行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然后,对工程设施进行管理。最后,对经费进行管理,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积极发展建设,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以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宣传水的重要性,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2.3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最后,农民负担重是一方面,而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所以,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国家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步的重要保证。

3 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在我国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意识,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取得,对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却很欠缺。水利工程建成后,在发挥功能性的基础上,对其使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才是关键,只有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工程长期的发挥其经济效益。

3.1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

3.2 工程设施管理

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3.3 经费管理

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4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农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村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种植、养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与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木巴热克.阿不利孜 、女、维、1972年10月出生,本科、水利助理工程师、1996年9月参加工作,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1] 霍加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第8篇

关键词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59-01

作为一门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在农学门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关植保的研究不仅是拓宽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打造有机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科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贯的基本国策。我国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比之下,虽然农业植保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却在有机农业发展后才逐渐得到完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不断拓展农业植保的相关理论,是促进有机农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植保理念和措施2个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植物保护,旨在为促进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献计献策。

1 有机农业的植保理念

在构建有机农业的前提背景下,植物保护是服务于有机农业这一最终目标,因此有关植保的研究和开展,应在以下3个理念的指引下进行。

1.1 坚持全程监控的理念

对有机农业的构建过程应实施全程监控,以确保根基牢固,层层推进。而有机农业植保的研究与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开展植物保护是实现有机农业的主要路径,因此对有机农业的监控,即是对农业植保的监控。在实施植物保护的过程中,要将生产过程中对肥料、农药等可能影响植物安全的投入物设置专门的资料库,对农事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分析。针对不同的农作物设置编码系统,借助编码系统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批次的基本情况,对植保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而确保农业植保的稳定开展。

1.2 坚持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理念

传统农业的病虫害治理几乎完全依赖化学药物,这些药物虽然能够起到直接杀死害虫的作用,但却也为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隐患。因此,在有机农业背景下,坚持病虫害综合治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机肥耕种,是科学实施植物保护的重要举措。

1.3 坚持维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农业植保强调“绿色”植物保护,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实现农产品耕、护、收的有机运作,从而为有机农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保障。

2 有机农业的植保措施

2.1 有机植物的耕作措施

土壤是农作物耕作的根本,在有机植物的保护过程中,除了农作物养护之外,耕作是实施农业植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植物的耕作原则是确保土壤和环境的自然和谐,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科学的耕作措施主要包括:①倒茬耕作,在同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土传病原物的不断繁殖,降低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因此采用倒茬耕作,可加大对有机植物的保护力度;②土壤保护,主要举措是采用有机肥料加强土壤腐殖质和促进动植物机制的形成,确保土壤含有丰富的养分,为有机植物持续提供能量;③种子处理,采用有机肥料浸种,如堆肥、沤肥等,以确保种子不会对土壤造成影响;④水资源保护,传统耕作往往采用大量化学药剂或肥料,造成水资源污染,因此,采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手段,实行有机肥耕作,是保护水源和打造绿色耕作模式的重要举措[1-2]。

2.2 有机植物的病害防治

在农业植保过程中,有机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有2种,即通过改造环境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蔓延。其中,改造环境的主要措施有3种,一是采用倒茬轮作改变土壤环境,或采用间、套种植,以消除因病原物扩散而导致的农作物大面积病害;二是通过耕翻整地,使依赖土壤和农作物根茬的病原物被天敌捕食或自然消灭,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病害;三是以保护水源为主要手段,使水源的各项指标都能够满足有机植物生长的要求,利用水源的优势来改善土壤环境。进而,抑制病原物的主要举措包括控制病原菌传播和根除病原菌2种,其中,前者需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检疫检验,而后者不仅需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清理,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有病植物和栽培环境不断改善[3-5]。

2.3 有机植物的虫害防治

有机植物的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活动,首先,在耕作时需要依赖有机农业的植物培肥及营养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科学浸种,使农作物的种子影响土壤,一方面提升种子的抗虫害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土壤改造成消灭害虫及其幼虫的“有机农药”。其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利用虫害天敌来实现对有机植物的保护,如小黑隐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点蓟马等,寄生性天敌包括平腹小蜂、茧蜂、赤眼蜂等。再次,采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或土壤电消毒法进行物理防治,以、光诱和味诱捕杀害虫成虫,优点是能够大大降低农作物的虫害率,对大棚种植具有显著的作用,缺点是成本较高,不适合家庭使用。

3 结语

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坚持构建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才能在农业植保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植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有机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植物和土壤环境并非唯一的主体,只有将人、植物与环境进行有机地整合,才能为农业生态的多样性提供持续关注和保护,进而也才能实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尹立成.有机农业迅速发展背景下博山区新型植保体系构建[J].小麦研究,2010,31(1):9-13.

[2] 张百臻(译).欧盟农药再登记影响有机农业用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10):63.

[3] 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长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环保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都表明:我国将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地,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同时,城市化不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家园,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而又紧迫任务。

一、城市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国际化大都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工业的中心地位不断下降,石油、煤炭、化工、汽车等对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逐步减少;金融业、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传统工业日趋衰退,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在城市交通方面,一些国际化城市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承担了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目前伦敦纽约的地铁线路都在4 00公里以上,东京巴黎地铁线路长200~300公里,这些城市的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

在城市布局方面,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布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的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郊区和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先发展地区和大中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大都处于规划的无序状态,急功近利的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中的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零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项目建设没有真正贯彻“三同时”制度,环境污染严重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以严格的程序作保证,对不同的建设阶段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利于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

3、粗放型的城市建设思路,引发严重后果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市化发展中表现为城市建设的粗放和结构不合理。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走一条高成本低效率的低密度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经济高增长低效率主要是因为城市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是“摊大饼”,造成的结果是土地占用过度、城市基础服务设施投资成本过高、城市交通运营效率明显降低等三大问题。

4、规划发展不当容易引起多种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住房紧张、犯罪增加等。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空气污浊、垃圾泛滥、污水横流、绿地匮乏,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设持续发展的城市迫在眉睫。

三、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建设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不以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持续利用、城市历史的延续和保持。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及遵循原则

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何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地域范围看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与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从环境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较低的环境污染,也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从经济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除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更要有节约资源能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的生产方式;从社会方面看,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使公众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从管理方面看要,有关于环保节约资源能源和物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2、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同时要保证规划依法实施和不断延续,克服规划实施中的长官意识和随意性、无序性。查处违法违规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城市规划体系并认真实施,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诸多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行路、用水、用气、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和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

(3)必须注重生态环境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密度。保留和控制好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地创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4)必须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俗、传奇人物、浓郁的风情都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城市建设就是一部史书,它凝聚着各个时代文化风貌。我们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要坚决制止对古城古建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时,也要抵制建设中的盲目“西化”。中国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但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古建筑、古城保护中的成功做法,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古城风貌,继承和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5)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行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欠债很多,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弥补历史欠债,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必须注重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能源、资源的集中消耗和环境污染过程,传统的建设标准、工艺、设施、材料和管理监督手段已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水平。通过以钢代木,以塑胶代木,节约林木资源。通过智能化建设节水型住宅小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提高城市的节水能力。

五、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综合性很强,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使整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2、强化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涉及城建、环保、土地、交通、水利、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必须把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健全有关制度和奖惩措施,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环保部门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其他污染物严格控制,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同时要积极实施对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城建、交通、土地等部门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建筑密度,提高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审美价值。

3、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整体工业水平停留在粗放型阶段,管理和技术水平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率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结构型污染长期存在。特别是不少企业建在居民区、文教区和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加重了工业污染的危害,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4、加强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强化城市绿化管理、合理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种类,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扩大绿地比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5、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随着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生态恶化不断加剧,要广泛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无公害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

6、加大宣传力度

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监督和推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起群众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工作。同时,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使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

第10篇

1.关于农村水利规划

农村水利规划是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的总体安排,是党和国家的治水方针政策、“三农”优惠政策和相关水利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其重要任务是利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技术措施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人,改普农民生存环境。农村水利总体规划,针对全局与整体而言,不仅综合考虑水利工程未来占地、电力设施配套与将来运行管理等内容,还要考虑与农村发展等其它规划以及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政府批准后,能够较好的协调与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限制因人而变、因事而变的随意性。同时,政府也能够通过规划对涉水事项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加快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发展速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2.原有农村水利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近年,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水利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但由于功利思想、眼前效益等各种原因,大部分规划仅停留在重大工程建设论证层面,没能把非工程措施考虑在内,对可持续、人水和谐等思想领会不深,贯彻不够。

2.2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

大部分工程超标规划,超标施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与国家经济实力脱节。有的工程甚至因为投资过大、国家没有投资、当地经济薄弱等原因不能上马,或草草上马目圈收工。工程规划粗而不细,没能根据国民经发展将规划年度化、缺乏可操作性,或是缺乏前瞻性,没能跟上时展步伐。

2.3综合规划缺位或内容缺位

综合规划缺位是指一些县市区本身就没有农村水利综合规划,导致各种水利专业规划各行其是;内容缺位指虽然有农村水利发展框架,但线条粗、内容少,没有具体措施,只有原则性意见和要求,缺乏河操作性,没有工程建设量化观念。比如,集雨工程是山丘区拦蓄天然降水,开展抗早点种农业的重要举措,多年来一直为山区群众所喜爱,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投资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地区没有具体规划,只是国家下达投资时被动编制实施方案,造成工程选址不能因地制宜,建设规模背离实际,群众建设积极性不高,甚至造成有些工程需要变更等。

2.4没有经过政府审批

大部分地区规划成果审批程序不完善,导致规划成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缺乏法律地位,极大地削弱了规划应有的作用。由于规划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约束不力,项目建设随意改变地点和标准等现象时有发生,边设计边施工,造成资源浪费,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也不能让群众满意。

2.5资料旧、编制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对规划工作重视不够,投人资金少、物力少,前期调研少,研究问题不深,仅依靠原有资料,加上粗略估计作为规划编制依据,导致规划偏离实际,与当地自然特点不符,重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规范和指导农村水利工作。

3.几点建议

3.1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突出水利现代化水利建设这个主题,紧扣转变水利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把握现代化水利发展规律,创新治水理念,优化治水思路,统筹流域与区域治理协同推进,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以科学的规划和前期工作管理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围绕全面建设水康社会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发展,贯彻执行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的理念,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修复能力和水环境保护能力,以逐步完善的水利基础、健全的管理体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农村水利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变化,认真分析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在新规划中扬长避短,要考虑新老规划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做好规划衔接;要制定和完普相关政策,确保规划的稳步实施。

3.2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要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来保证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农村水利规划必须深人分析相关用水行业的总体需求,综合考虑受益群众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既要防止规划偏小,制约经济发展,又要力戒盲目求大,在实施过程中落空,要始终保障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3.3要符合当地农村水利发展需要

编制农村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植被条件、气候条件、客观需要、经济水平、群众意愿及其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要不断创新建设机制,突出治水特色。山丘区应注重兴建整修塘坝、水池水窖等水源性工程,平原区应疏通渠道、连接沟集,引水到田,增加地上水灌溉面积。开展防渗管道铺设、渠道防渗和机井、泵站等灌溉设施维修建设。

3.4坚持提升现代化水平,推进科技进步

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从防洪除涝、灌溉节水、农田降渍、工程配套、水生态环境、饮水安全、科技推广、运行管理等方面,明确了新时期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建成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重点区域、重要水利工程、重要站网的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推进水利作息共享,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防洪除涝优化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作息化建设和重点工程在线监控,提高水利行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5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管理创新,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3.6坚持以效益为核心

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综合效益最大。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工程所需材料、工期、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要注重工程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要加强农村水利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最新、详实的农村水利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3.7要经过政府审批

第11篇

1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内涵及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结语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必要性,通过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可以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致性,同时满足生态效益,使自然与环境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作者:冯爱斌 单位: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昌古州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14-02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具体而言,有针对地点的,即相对于城市、城镇的旅游体验;有针对文化的,即相对于压力较大的城市文化;有针对生活方式体验的,即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本文的乡村旅游概念是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生活方式下的农业文明为本质的旅游产业概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行政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旅游产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在分析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情况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分属于35种基本类型,约占全国68种旅游基本类型的51.47%,约占全疆56种旅游基本类型的62.5%,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区(点)16家、国家风景名胜区1家(天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l家(奇台硅化木一恐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全州共有旅游星级宾馆25家、农家乐旅游点591家、星级农家乐69家、旅行社3家、旅游门市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2007年,全州旅游收入为17.15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505.8万,旅游收入约占全州GDP的4.6%,约占全疆旅游收入的8.9%(2007年全疆旅游收入为192.9亿),旅游收入仅次于乌鲁木齐市,同时旅游收入也连续5年实现了30%以上的增速。据统计,2007年乌昌合计旅游收入达102.15亿,约占当年度全疆旅游收入的50%以上。2008年,昌吉州一共接待旅游人次达476.2万人次,比上年度增长了10.46%;旅游收入为19.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31.35%,旅游人次比年初计划超出了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出了91万元。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

1、客户情况。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客户主要是昌吉州境内和乌鲁木齐市的客户,中青年人居多。以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为主体,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居多,主要原因是距离近、交通方便、花费低等,构成当前乡村旅游的基础市场,具体客户区位模式上以城郊型和交通中心型为主。

2、主要模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主要模式以农家乐为主,目前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实体,也形成了一定区域的产业链。主要是乡村度假村和休闲农庄,

3、基础设施。目前昌吉州道路以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改造停车场等措施为主,但属于交通干道的投资明显不足,主要是道路狭窄、路况不好、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措施,厨房和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一些服务保障措施,如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等不稳定,也影响了一些乡村商务旅游工作的开展。

4、运营管理。农户自身经营和企业开展经营格局同时存在,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很小。新的服务项目同质性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工作理念还未形成,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季节性的旅游管理工作和相关风险管理预案工作还没有开展。

5、管理模式。目前昌吉州各项旅游事业的具体业务均由旅游局开展,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等,其从整体上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针对乡村旅游,包含住宿、游览、交通、餐饮等产业链,存在监管、管理精力分散的情况。

(三)目前的不足

第一,主管部门调控手段和经验不足。主管部门主要调控手段和政策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旅游方面的正式法律,主管部门可以应用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从管理经验讲,昌吉州旅游局是一个新部门、小部门,面对昌吉州旅游业这一大市场、大产业,没有可以借用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要有实践中的摸索,不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手段、经验的不足,加大了推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困难。

第二,产业化发展思路和布局还需明确。产业化的本质是对市场、客户的把握,形成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定位,从而形成相应的整套管理架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经营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模式,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昌吉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目前,昌吉州已编制完成了《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游发展总体规划》、《准噶尔大漠旅游总体规划》、《天池景区总体规划》及各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3部,但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规划以利于执行。

第三,支持和投入力度欠缺。针对产业硬环境缺乏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针对产业软环境,宏观的产业宣传不足,鼓励引导的乡村旅游模式没有形成;针对产业化进程,缺乏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模式;针对具体的产业经营管理,缺乏相关的旅游策划和宣传促销:针对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训、培养、产业扶持工作开展不足。

二、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在市场拓展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借“西部大开发战略”、“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从战略高度,针对昌吉州乡村旅游,以“乌昌无障碍旅游”的新构想,开展客户细分和拓展工作,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从作坊式乡村旅游向产业化乡村旅游模式转化。基础设施投入应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即完备的道路交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产业服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条件、乡村服务人才体系建设。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

具体而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持续扩大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客户。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市场为核心。高效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力。同时,必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工作要在可预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开展。加快乡村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成熟度。积极深入一线、“走出去、请进来”,加大调研力度、学习先进经验,从整体上完成旅游管理体系建设,营造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以战略眼光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三、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在整体旅游产业思路下,其乡村旅游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面对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应该围绕产业化发展这一主线,从政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三个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形成产业化格局。政府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作用,比如: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工作、旅游厕所工程等,2008年共投资4100万,修建可通往景区的道路264公里,2009年昌吉州给各县市安排的46座星级厕所建设任务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加大政策调控手段。2009年,编制了《昌吉州乡村旅游详细规划》,拟定了《昌吉州农家乐动态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手段。

第二,主管部门积极营建产业化软、硬件环境,积极完成产业化工作。加大昌吉州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工作。例如,2009年开展了“昌吉人游昌吉”活动,制作了《魅力新疆,神奇昌吉》的旅游风光片,举办了第十七届乌洽会,将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向国内外客商进行了推介,扩大昌吉旅游产业影响力。

第三,积极推进经营主体能力建设。加大对经营主体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力度。例如,2009年挂牌成立了昌吉州旅游培训中心,首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星级农家乐和星级饭店的70名服务人员,同时举办了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出26名优秀选手经过强化训练后,参加了新疆第十届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取得了3个团体第一、1个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团体成绩居全疆15个地州市之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