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在闽南茶文化的氛围下,茶艺课程首先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茶艺并非只是纯粹的表演艺术,不应只偏重学习程序和一些优美的表演动作,要真正体会闽南茶文化的精髓,顺茶性、合茶理,掌握好选茶、鉴水、用火、择器,科学编排程序,灵活掌握时间等每一个环节,才能泡出茶的本色、真香、全味,并在茶事活动中追求道之真。其次,教师应更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茶事活动过程中必须的茶道与茶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技能。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茶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了解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茶艺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泡茶的基本技法和技艺,熟练掌握六大茶类的冲泡技艺,了解各种民俗茶艺,掌握科学饮茶和茶叶贮藏保管的基本知识,能进行茶席设计,具有茶艺服务的技巧。这样才能够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最后,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茶艺礼仪的精髓让学生习得,促使学生以茶文化为载体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作者:林彦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探索
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必修课无法替代的。同时,通识选修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各个高校都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重庆师范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识选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1教学内容体现通识选修课的特性
与专业选修课需要讲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同,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在选择和讲授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各部分内容,把培养学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不是满堂灌授专业知识。
2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课题理论教学,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六大茶类”时,可以通过现场冲泡茶叶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类茶的干茶、叶底和茶汤的外形、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感官鉴别和选购各类名茶;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名字来源与历史传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茶区分布,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茶叶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当前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新闻、法律和国标变化等内容。例如,引入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对茶饮料的影响等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课堂讨论,将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选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另外,很多学生对通识选修课不够重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分为“茶史漫话”“茶叶的分类及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鉴赏与评定”“茶艺与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讲座都围绕茶与茶文化,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即便因故耽误某次课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PBL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题目,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在充分研究某一与茶及茶文化相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大约10~15min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4]。这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视频、新闻和讨论相互穿插,教师、学生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和表达。
4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通识选修课一般的考试方式多分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给出1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查阅文献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目类型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这2种考试方式虽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2种考核方式都是主观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论点的理解给出分数,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茶与茶文化”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丰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应用。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填空题占10%,选择题占10%,名词解释题占10%,判断题占10%,简述客观性题占10%,综合分析与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50%。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强调创新与实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勤3部分组成,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5结语
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是一门讲授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的课程,教学对象多为大一以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并详细编写了该通识选修课的教案,授课20学时,计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从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来看,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在90人(只开设了1个班,每个班最多只能报90人),课程好评率在95%以上,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本课程的改革能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79.
央视盯上普洱,一盯就是好几年。远的有《疯狂的普洱茶》,近的有“普洱茶王身价暴跌”。好像报道茶界新闻,必说普洱,成了央视经济频道的一大传统。普洱茶之外,身价暴涨的金骏眉、大红袍,湖南黑茶等茶也都进入到了央视的视野。可是,央视对普洱茶的报道中,一种奇怪的腔调贯穿始终,几年如一日,那就是张口闭口不分事实笼统扣个大帽子:普洱是炒作。要是普洱茶也能说话,它会不会笑央视知识匮乏和气度缺失?
请问国内最大的媒体,当你口中冒出“炒作”二字,舌头在平舌音和卷舌音之间转换时,你有没有想到:何谓炒作?这个被用烂的词语对应某种行为,娱乐圈司空见惯,后来扩散到各个领域,指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就像有男士在地铁穿超短裙、某些明星假分手假恋爱以增加个人知名度一样。也有明星借明星上位,是炒作的2.0版。应该看到,“炒作”是一个中性词,用得恰当,体现的是传播的新颖。智慧和创意;炒作过度或不当,则令人厌烦,效果适得其反。
既然央视说普洱茶是炒作。那么哪些是炒作?普洱茶广为人知,与2005年“马帮进京”活动密不可分,炒作之声由此传开。然而,这类活动并非凭空想象,更非捏造,而是借助真实的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文化历史,对普洱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还原,对文化进行了整合。炒作,往往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次的说成好的,把普通的说成有名的,普洱茶原本辉煌,普洱茶文化原本深厚,普洱茶商号原本林立,普洱茶茶庄原本热闹,普洱茶品饮原本盛行,茶马古道原本沧桑延绵,“马帮进京”是向文化和历史的致敬,即便是行为艺术也不乏可圈可点的创意。2007年,“清宫进宫”和“贡茶回归”同样是一场依据历史而举办的盛大的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到普洱茶的回归是多重的。既是回归历史、传统文化,也是回归普洱茶文化的发源地――云南。这样的活动,传播了普洱茶应有的文化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营养的文化大餐。
那么是商家炒作?众所周知,因为文化断代,普洱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同时让很多老茶成了稀缺资源。在商言商,商家对价格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物以稀为贵,普洱茶在宫廷呆过,作为国礼出洋,见过世面,因为长久保存而在时间中提升了价值,这都是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品的地方。被喻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现存宫外真品只有两坨,已经远远超过茶本身,而拥有文物的特性,其价值自不待言。一些品质独特、保有年份的古董茶,价值不菲,不是说买就能买的。普洱茶热起来后,不排除个别商家利用商业手段炒作价格,但是诚如有人说,普洱茶只有运作没有炒作。我说,普洱茶不需要炒作,它甫出现,就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并将有穿透力的茶香漫过了明天。
央视一说茶,普洱就笑了,笑央视并不了解茶。细究起来,以炒作论普洱茶的央视,是自抽耳光。CCTV历史频道的系列报道《普洱茶的故事》分十集详细讲述了普洱茶的制作、产地、文化和历史,“它诞生于马背之上,它成长于山林之间,它的成熟由时光雕刻”。CCTV经济频道若是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会不会妄下断语,说普洱茶是“炒作”呢?大概是央视的节目太多了,涟自己制作的节目都无暇观看,以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赵赫、欧阳夏丹、史小诺等人曾亲自到过普洱市,对普洱和普洱茶夸赞不已。现在已是央视新闻主播的欧阳夏丹当时说,普洱的空气香香甜甜,来到后就想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风土人情昧特浓:舞台很漂亮,四周都是绿色植被,从骨子里都透出自然,主持时有着一种休闲感。赵赫接着说,我们有人还想到这里买房子呢,如今,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少,资源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一定要珍惜。看来即便同是央视人,对普洱茶也有不同的看法。
价格一上涨,央视就紧张。游资渗透参与,今年绿豆、生姜、大蒜、糖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物价全面骤升,民众颇有怨声。于是,“豆你玩”、“姜一军”,“蒜你狠”。 “糖高宗”,“苹什么”……在百姓中大获共鸣。央视在报道这些价格飞涨的农产品时,也拿普洱说事。在央视看来,普洱茶永远是炒作的前车之鉴。2010年,普洱茶市场受大环境等影响出现了回暖,用市场规律很容易解释。然而,央视“反膨胀”的调调又来了,说普洱茶现在的低迷是炒作的后果,言哄抬茶的身价会成为下一个普洱茶。我觉得央视应该好好了解一下普洱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普洱茶,而不是一味拿它和金骏眉、湖南黑茶比对,更不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没有前途的茶。要知道,已经回到产业理性的普洱茶,正面临新的机遇。
央视再说普洱荼的时候,还会那么表面和肤浅吗?
关键词:茶学;特色专业;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38-0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3个茶学专业之一。茶学专业自1982年以来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专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历程辉煌
自茶学专业成立伊始,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和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茶学专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的先进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校茶学专业就一直是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核心教材的主编单位,在茶树品种选育、茶树高产栽培、红碎茶和速溶茶的研制等方面均处于当时的国内领先水平。自1982年以来,我校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我校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2006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我校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省部共建实验室。2008年茶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茶学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等较为齐备。专业已发展成为我校以本科为主,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农业推广研究生、举办各种茶学技术训练班等学历层次最多、条件领先的专业之一。
二、特色鲜明
我校的茶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模式上均具有明显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上,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知识结构定位特色上,致力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综合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农、工、贸、文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模式特色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加大社会企业紧需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紧密接轨国内国际前沿。
三、设施一流
实验室建设水平一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和申报省部共建茶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茶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茶学专业实验室近几年实验室共投入建设经费400万元,使茶学教研室和八个茶学实验室得到全面武装,进入全国同类专业一流水平。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仪器设备(500元以上)200台(套),价值600万元。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实验室面积1000m2,拥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教学实习基地条件优越。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经费以及学校的配套经费,共投入100余万元对原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茶场、茶厂进行了武装改造,完善了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设备,同时对茶园进行了科学改造。另外,茶学专业近几年新增湖南农业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个(云南茶叶研究所,白沙溪茶叶有限公司,贵州茶叶研究所,长春茶业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四、成果丰硕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坚持引进、自我培养、送出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教师,近4年,新进5位教师,其中3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硕士,师资队伍增加到32人,使茶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硕士13人。茶学专业教师队伍2009年湖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以茶学为骨干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2009年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专业以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需求为根本,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4年来茶学专业组织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同类院校的企业家、专家对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讨论,本校老师进行了数次讨论,统一了思想,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同时,我专业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共同完成了教育部《茶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同时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茶学专业4年招收本科生235人,为社会企业培养2年制茶学专业48人,1年制茶学专业36人,培养茶艺师、评茶员(师)1080人,通过本专业申报的国家科技部“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4年为12个国家培养茶学专业人才100余人,全面提升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2010我校茶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全国首届茶艺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以茶产业提质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为目标进行调整,从课程体系上增加了茶文化学、创新学、交际英语、商务谈判、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学专题、现代茶学实验技术、茶艺与评茶技术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茶树栽培学增加了茶叶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茶生产、有机茶生产内容;在茶叶加工学上增加了茶叶深加工内容;在茶叶生物化学上增加了其功能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内容;在增设茶文化课基础上增加了茶艺技能训练内容,在茶叶审评检验课程上增加了评茶员训练内容。4年中,茶叶专业教师主编参编《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教材和专著16部,《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两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及《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英语生理与品质化学》两门茶学研究生学位课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茶叶加工学》同时获校级双语课程建设。朱海燕老师制作的《茶文化》课件2010年获得教育部高教文科组三等奖。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3年中我专业在全国茶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分别就我校茶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以及我校茶学实验班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得到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茶学学科成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年中茶学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专利23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五、改革创新
为了确保茶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专业今后将根据专业教师大讨论形成的思路加快进度,同时确保新修订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茶产业发展和茶叶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为全国茶学专业提供有效参考;通过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加大对省级精品课程的支持。在已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学院应加大开展教学评优、教学成果评奖奖励力度。改变教师过于偏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异缘结构比例。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应被给予更大的支持。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事教学研究。对于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给予稍高的系数等支持。
中图分类号: TS272-4;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04
随着农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众多的政策向农业倾斜,企业和老百姓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课题组成员结合当地的茶产业实际情况,在武平县开展了专家团队式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工作,两年来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
1.1 武平县茶产业的基本情况
武平县,介于东经115°51′~116°23′,北纬24°47′~25°29′之间。位于闽、赣、粤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武平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最高峰梁山顶,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东南部多宽广的平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武平绿茶产自福建省武平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加工工艺独特,具有“香高、味浓、汤清、色绿”的特征,荣获省级名优茶及以上奖励23个次,在全省同类茶中名列前茅[1]。
桃溪镇位于武平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省道205线武(平)(长)汀公路过境。桃溪河经此注入汀江。地理座标位于北纬25°21′50″,东经116°11′30″。全镇总面积178.95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000年年未总人口24170人,4658户。
自1971年开始种茶以来,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福利茶场,镇村集体茶场的开发期;1992年、1993年是台资及个体农户的发展期;2002年、2003年的茶叶产品多样化的飞跃三大时期。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镇拥有茶园18000多亩,可采茶园近18000余亩,产量963 吨,产值7698万元,是福建省最大的炒绿茶生产基地,90%的武平绿茶产自于此。茶叶已逐步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有“绿茶之乡”之美称。
1.2桃溪镇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茶叶基地规模散而小 桃溪镇现有大部分茶园以个体农户茶园为主,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少;在现有的森林体制及耕地制度下,要实行集中连片的山地确实不易;山地地势陡,可开发利用的山地面积小且少。
1.2.2 茶园标准化程度低 不利于茶园机械化作业。目前因茶园标准化程度低,茶园耕作、采茶还没有应用机械,生产完全靠人工劳作,与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
1.2.3 夏秋茶资源利用低 按正常采收,夏秋茶产量占年的50%以上,因工价高,机械化程度低,80%左右的茶园只采春茶,造成夏秋茶鲜叶资源的浪费。
1.2.4 茶叶加工设备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 近年来虽然桃溪镇在茶叶加工设备上都有引进,茶叶加工厂也进行清洁化改造,但清洁化程度不高,流水生产线不完整,仅停留某个加工环节的生产机组上,能源除用电外,很大一部分还是用柴作能源。
1.2.5企业规模小,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竟争与带动力不强 桃溪镇虽有几家生产能力比较大的茶叶加工厂,但总体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带动能力也有限。
1.2.6市场体系不完整,电商乏力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业茶市场,应用电子商务也很少。
1.2.7宣传推价有限,文化底蕴不高 对茶叶产品虽在电视、报纸及刊物有所宣传,但力度不大,范围不广,茶叶溯源,茶艺,茶诗文、歌舞等茶文化很少,文化底蕴不高。
2 新型职业茶农培训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型职业茶农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本轮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不同。
2.1茶场经营者的培训
在本轮培训中,以茶场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培训以茶场建园选址、茶品种的选择、茶场经营管理、茶文化和茶叶的市场营销为培训内容以专家教授团队式、互动式和实训参观为主的培训模式。
传授农业企业创办新理念、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产品的“三品”的认识,有机茶的发展与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本轮培训农场主26人,经培训后,茶场经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武平县拥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市龙企3家、绿色食品认证3家,名牌农产品2家、QS认证7家、注册商标14个,其中:著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2个。
2.2 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
在对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中,主要以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旱、热、冻害防治、茶树修剪与树冠培养、茶园机械、茶园水土肥管理、低产茶园的改造、茶叶采摘技术、 绿茶加工和茶的包装与贮存为主要内容。
本轮针对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共举办了3期,培训学员共128人。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6人,年龄50岁以上的11人,占比42.3%,40~50岁的12人,占比46.2%;40岁以下的3人,占比11.5%。
3 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存在的问题
3.1茶场经营者思想观念制约茶场的发展
大部分茶场经营者由于文化水平等原因,只关注当地及自身茶场当前状况的经营,对当前茶产业发展趋势、新技术、新理念缺乏兴趣,不主动去争取,只等政府能够提供资金、技术指导和新装备。在企业软实力方面的投入更吝啬,比如员工的技术、素质培训。
3.2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主动学习意愿不强
由于茶场的人员不是很充足,有些人员还是临时来帮忙,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是按时计酬的,在他们看来培训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培训的时候,很多人就找借口能不来的就不来,而有些学员来了也不很认真听课。
4 建议与对策
4.1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工作
只有深入农村,认真仔细的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工作,才能真切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只有真心实意地和农民做朋友,真心帮助农民,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做好新型职业茶农的培训工作。
4.2完善相关机制,提高茶农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在农村,由于各种形式的培训都有,有的培训有车费补贴,有的有误工费补贴,对于类似中职老师下乡开展的职业培训,如果没有给农民一些补贴,他们很少会来,有些来了,也是碍于组织者的面子,应付了事。学习没有主动性,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所以完善相关机制,提高茶农的学习积极性,已是农村管理相关部门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了。
4.3与农业项目技术升级、改良相并行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业,各项扶持政策相继落实,而且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在武平开展职业茶农的培训若能与农业项目技术升级相配套进行,必定能更有效的提升培训效果,这也是农业项目科学实施所应该具备的一部分。
4.4加强青年农民的培育
2013年7月7日到20日,丹麦奥尔堡大学创新学习孔子学院一行20余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夏令营,学习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朋友。在十多天的活动中,我作为随团成员参与了大部分活动,下面简单就自己的感想做一下汇报。
第一部分是汉语语言课的部分见闻和感想。奥尔堡大学孔院学生在夏令营期间参加了汉语语言课的学习,掌握了更多的汉语知识。授课教师是汉语文化学院盛老师和谢老师。经过与孔院学生的交流,他们普遍反映汉语语言学课教授的课程难度适中、内容实用、信息量大,尽管每天都有一定的学习和练习任务,但是因为能从中得到乐趣,所以大家乐此不疲。通过分级教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同学通过学习初步培养了自己对汉语的兴趣,了解了简单的汉语日常对话,为他们今后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之间有汉语学习经历的同学表示,通过来到北师大学习,在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汉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把汉语说得更地道了,还进一步学习了汉语的写作,结交了中国语伴,收获非常大。汉语语言课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安排、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奥尔堡大学学生的积极配合。
第二部分是对优秀中国文化的体验,主要包括中国画、太极、中国古代诗歌、中国杂技、中国茶艺、京剧等。下面我就每个项目简单汇报自己的感想。中国画课是第一堂中国文化体验课,奥尔堡大学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学习了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知识,比如说起源、绘画技巧及与西洋油画的差异等知识,欣赏了授课老师精湛的绘画技艺,并且还亲身实践学习用中国画的笔法和技巧画兰花。兰花是“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代表着君子的气节,寓意高雅。此外,兰花的绘画技巧较为简单,比较适合初学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学们大胆尝试,经过努力很多学生都能绘制出像模像样的兰花了。另外,有些同学在完成兰花绘制之余,也积极开动自己的想象力,绘制了长城、中国龙、竹子和鱼虾等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中国画。授课老师也对他们的作品啧啧称赞,认为他们作为初学者,绘画成绩相当不错,并特别称赞了一位女生创作的中国龙。 快结束时,小林老师用毛笔为大家书写了中文名,大家拿到写着自己名字的作品,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开心。最后,大家集体合影留念,部分同学还和小林老师单独合影,活动顺利结束。在活动中,我作为翻译,沟通授课教师和孔院学生,遇到了很多不知道如何翻译的绘画专业名词,只能通过何种途径加以解释,难免有些尴尬,但是幸亏老师和同学们包容,得以使活动顺畅进行。
第二个文化体验项目是太极。太极课上课两次,由一位体育与运动学院的同学帮忙上课,使奥尔堡大学同学初步了解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侧面。上课期间北京天气较为炎热,气温远比丹麦同时段要高许多,许多同学都感到吃不消。但是,授课同学和奥尔堡大学同学们克服了诸多困难,一遍遍的操练,学习了“云手”、“抱球”、“单鞭”和“白鹤晾翅”等动作。奥尔堡大学同学们也认为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不错的窗口。几位同学对太极特别感兴趣,在课后还数次向体育学院的同学请教,体院同学也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地手把手为他们演示,充分展示了北师大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情怀,得到了奥尔堡大学同学的一致好评。在此期间,我充当翻译,为授课同学提供讲解,还未孔院同学拍照,留下这一颇有意义的瞬间。
第三个文化体验项目是感受中国古代诗歌。这个活动是为奥尔堡大学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诗歌和中国大学生生活的机会,活动得到了学校社团--南山诗社的大力支持。南山诗社是一个以文学院学生为主体的,运用多种方式宣传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学生社团,先后参加及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活动。在交流活动中,五位来自南山诗社的同学与奥尔堡大学同学们交流大学生活的经历,探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最后诗社的同学们和孔院同学一起学习了一首中国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活动过后,部分奥尔堡大学学生应邀参加了几天后的“京台诗会”,一场由北师大南山诗社和台湾高校同学共同奉上的文化大餐,对中国诗歌文化有个更深了解。但是,部分奥尔堡大学学生也就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参与活动的中国学生较少,与外方学生无法一对一交流;中方学生大部分为大一新生,与外方学生存在年龄和人生阅历上的差距等。
第四个文化体验项目是欣赏中国杂技。奥尔堡大学同学们前往天地剧场欣赏中国杂技。杂技的表演主题是寻宝,将杂技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为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同学们被杂技演员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体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活动过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活动内容精彩、新奇,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感染。
第五个文化体验项目是中国茶艺。中国茶艺课在泰元坊茶事进行,由茶艺师讲解中国茶艺的文化,从最早的神农尝百草到唐朝、宋朝、明朝直到现在的变化发展,中国人民对茶叶的热爱以及中国茶叶出口到欧洲的历史。通过讲解,奥尔堡大学学生对中国茶文化有了初略的印象。然后,茶艺师为同学们演示了多种中国茶的冲泡方法,如西湖龙井、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普洱茶和白茶等,并邀请外国学生饮用。奥尔堡大学学生表示中国红茶的冲泡和饮用方法与丹麦的红茶有一定的区别。部分同学非常钟爱茉莉花茶等水果茶,部分同学认为普洱茶茶汤清亮、香气宜人。最后,茶艺师邀请部分同学上台学习演示冲泡茶叶的流程,大家珍惜实践动手的机会,纷纷上台体验,活动现场气氛很好。活动后,大家集体合影留念且同学们均获赠了茶包。
第六个文化体验项目是欣赏京剧。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艺术中颇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多中外人民的喜爱。欣赏京剧活动在前门饭店进行。京剧艺术家们上演了三段京剧名段,他们的唱腔和表演动作吸引了奥尔堡大学同学的目光。但是,可能京剧的台词比较难以理解,尽管有英文字幕,许多同学表示不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对利用周末等时间学习参观游览国家汉办、长城、鸟巢、水立方、天安门广场、故宫、胡同和四合院等。在国家汉办中国文化体验中心的参观学习,奥尔堡大学的同学更直观地接触到了中国的书法、诗词、京剧、生肖等文化特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许多同学都身着中心提供的京剧戏袍合影留念,记录美好的瞬间。
参观慕田峪长城,我和奥尔堡大学同学一起步行上下,为他们讲解长城的历史起源和重要意义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之前有准备这方面中英文的材料,讲解起来并不困难。同学们都对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的结晶和辛勤劳动的成果表示惊叹,认为这雄壮的万里长城真是人类的伟大奇迹。通过对鸟巢和水立方的参观,奥尔堡大学的同学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还参观了广场上的中国风情美食街,了解了风格各异的中国食物。此外,他们还在2008年奥运会奖牌墙上寻找丹麦的运动员,并与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合影留念。
接下来活动中,奥尔堡大学同学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在天安门广场上,同学们分为两组,一组参观路线是纪念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第二组参观路线是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在做了简单的讲解和分配后,两组分开行动,我跟随二组同学参观游览。在天安门广场参观时,我为他们简单介绍了纪念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的历史,回答了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与他们在一些地方合影。通过讲解,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多的认识。随后,我们买票进入故宫。故宫排队买票的人非常多,同学们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拿到门票。故宫的参观游览基本沿东西轴展开,主要参观了主要宫殿和御花园。同学们一边游览,一边由我讲解,时不时停下来拍照。因为那时之前几天,我刚刚随一个菲律宾歌唱团来此参观的,所以导游词倒也并不生疏。参观过程中,他们纷纷表示之前从未见到过如此雄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群。还有一位同学谈到,故宫宫殿之多,建筑之雄伟完全出乎自己本来的想象。她原以为故宫也就比一些西式的城堡大一些,可是见到故宫雄伟的景象完全被震撼了。
活动的最后一天,奥尔堡大学的同学们还参观游览了北京的老胡同和四合院。由一位导游带领,同学们听讲解,坐人力车,参观明朝的老四合院,徜徉在北京的老胡同里,自在悠闲中体会着北京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文化的一个个侧面。
此外,奥尔堡大学的同学们还品尝饺子、北京烤鸭等特色中国菜,并在大宅门这一有特色的餐馆里欢送他们离京。
奥尔堡大学的同学中,有部分同学有在中国学习、生活或工作的经历,所以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参观了颐和园、秀水街、南锣鼓巷、三里屯、西单、王府井等地点,我也参与了其中部分活动,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与奥尔堡大学学生在一起的十多天里我也有一些突出感受,在此作为总结简单汇报如下。奥尔堡大学学生有很强的探索精神,他们乐于尝试。他们乐此不疲地去参观游览北京的大街小巷,去尝试各种中国食物,去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去结识中国朋友,通过一个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中国,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有一个同学在欣赏完京剧表演后谈到:自己是第五次来北京了,但是之前从没看过京剧,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尽管对表演不太了解,但还是很高兴,因为自己有尝试了未知的事物。还有的同学就一些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疑问,也增强了我从多方面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此外,于相同年龄段的中国大学生相比,奥尔堡大学学生要更加独立,并且他们的人生经历可能要更丰富一些。他们乐于自己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能去适应较为陌生的环境。
文章末尾,要特别感谢学校孔子学院管理处王军玲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认识外国朋友,丰富人生经历。还要感谢奥尔堡大学领队Niels,没有他的帮助,我的随团工作将会困难重重。此外,要感谢奥尔堡大学孔院夏令营的全体同学和其他关心、帮助与支持此次活动的人,没有他们的付出与辛劳,此次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
最后,以《北京欢迎你》歌中的几句歌词结束小文:
迎接另一个晨曦 带来全新空气
气息改变情味不变 茶香飘满情谊
我家大门常打开 开放怀抱等你
拥抱过就有了默契 你会爱上这里
不管远近都是客人 请不用客气
相约好了在一起 我们欢迎你
我家种着万年青 开放每段传奇
为传统的土壤播种 为你留下回忆
陌生熟悉都是客人请不用拘礼
第几次来没关系 有太多话题
北京欢迎你 为你开天辟地
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
北京欢迎你 在太阳下分享呼吸
在黄土地刷新成绩
北京欢迎你,我们有缘再相约北京见!
关键词:第二课堂 校企合作 模式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门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而且也必须重视学生业余课外活动锻炼与能力提升,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努力,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结合实际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培育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1 第二课堂教育定义
第二课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答案。总的来说,高校第二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进行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娱乐活动、公益活动、有酬性活动和学生工作等。
2 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仅靠课堂教育难以实现,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导向功能
高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人生起到导向功能,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社会实践。在和社会的接触中发掘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今后发展目标与方向。在对自身有清晰认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2.2 凝聚和激励功能
在实践中学生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在接触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能力。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统一思想。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有莫大的激励作用,把自己的能力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在激励中完善自己。
2.3 素质拓展功能
由于传授的单向性和主体的被动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综合素质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很难在第一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只能通过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来实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2.4 自我教育功能
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重要的多,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教育中不断学会自己学习,开发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其自主性。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允许学生试错,在反复实践中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独立的社会主体。
2.5 媒介功能
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学生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能力培养延伸到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寻求支持、整合资源等方式加强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经验引进课堂,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带出校园,从而搭建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教育的创新提供新的参照物。
3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专科层次教育,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跟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进校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状况、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特点:
3.1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教育孩子,大部分进入高职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能力差,但其他综合能力较强。
3.2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合格就可以无忧无虑的度过校园时光,毕业到社会上才发现知识浅薄,因此在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自身素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3.3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习文化基础差,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各方面素养差异较大。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毕业后融入到社会中,因此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第二课堂的模式探讨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有益和必要的延伸和补充,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模式主要有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工作四种模式,通过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第二课堂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第二课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益和有效途径,也应与时俱进,从培养途径、开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多层面和角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多样,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形式。
4.1 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目标,基于资源优势互补原则,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职业院校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类型较多,有校企出资共建模式,企业赞助模式,企业投资模式等,按照所处的位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还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场地建在学校校园内,有仿真实训室和生产经营等类型;校外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如大多职业院校以“2+1”模式教学,即学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与学校、与产业“零距离”对接,实现双赢。合作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和设备水平,促进了学校的资源建设和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在共建实训基地学习和训练后,很快就掌握当前业界最新产品的应用和技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就业,都会得到社会的欢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与浙江海宁龙祥大酒店的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共建共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2 项目教学
所谓的项目教学是指结合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整的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通过省级示范建设中,完善了“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强化第一课堂的同时,加强与企业共建校企实验室;如旅游管理专业,按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构建两大模块,每个模块由4个项目构成,通过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组织项目化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院新建培训中心为依托,实施实景教学,通过理论加技能的双重培养,实现学生“德(职业道德)、技(职业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位一体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4.3 “传帮带”模式
传帮带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是指前辈对晚辈/老手对新手等在工作或(和)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的通俗说法。这种方法在职业院校中被广泛采用,学生根据专业兴趣组成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建社团,老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综合性项目的指导,而低年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则由高年级学生传授。如雅安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雅安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经济管理系于2005年创办了茶技社,旨在传承蒙山茶艺、茶技,历届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行“传――帮――带”的训练模式。结合学生的自主管理机制,该模式运行至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第二课堂教育在某些地区的高校发展的不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教育界工作者们继续探索,高校人才质量的提升需要教育改革先行。要在尝试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当代社会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2001年1月.
[2]蒋学斌,丁伟.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3]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等.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4).
[4]薛美蓉.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0).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5).
[6]杨晓坚.试论白族饮食文化在现代餐饮中的开发与利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8(2).
[7]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23).
1大数据对中职计算机技术移动学习的价值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大数据技术为行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教育行业的发展来讲,有了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市场化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教育实效性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总结分析大数据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产生了三方面的突出价值。
1.1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实际上是与社会脱节的,这对于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十分不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积极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需求现状,可以为更加合理的设置计算机技术课程提供参考。简言之,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的分析技术发展以及应用趋势,可以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使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做到充分的与社会接轨,这样,职业教育的价值发挥会更加的显著。
1.2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尤其是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对其的限制表现的越来月明显,所以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需要做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一方面能够掌握未来计算机人才需要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各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利用实效,基于人才发展方向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可以选择更符合人才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学促进来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3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优化提供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做教学问题的总结和分析,职业院校以及老师会更加清楚的掌握到教学中比较容易犯得错误,基于数据结果进行错误发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现优化和进步。
2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
中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时,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们掌握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技巧,帮助学生们通过全国计算机的考试,而对于一些非专业的学生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满足就业要求。在这种教学目标之下,很多的学生们往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过关率,而对于一些考试内容进行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出现了偏差。
2.2基础教材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较大
经过对当下中职院校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以及大纲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师们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往往注重于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们对于一些实践应用的培养,这样会造成考试和需求之间的相分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们对于一些应用模块题型的练习,而忽视了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们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些常见的常考的函数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多级列表设置等模块仍是相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不能够满足考试所需,很难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2.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对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参与热情不高,也无法提高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当下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时依然是把课堂的实际任务操作演练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作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尽管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们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日益的丧失兴趣,尤其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真正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2.4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表现较为明显
中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学生们的地位较为被动,教师们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的积极性下降,而且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讲解中也缺乏重点和针对性,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们对计算机教学较为反感,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性,最终让学生们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依然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就业。
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移动教学措施分析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定性比较强,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的固定,这对于移动学习来讲十分不利,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就教学模式的改变来看,主要有两点:(1)针对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然后由老师基于重点做教学视频的制作。一般来讲,遵循“一个问题一段视频”的原则,这不仅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而且有效的区分了问题的解答,缩短的视频的实践。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进行灵活的在线学习,比如业余时候进行短视频的观看。(2)采用平系模式做移动学习。平系模式主要指的是老师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构构建具体问题的分析平台,学生能够在移动设备中随时随地的访问平台进行询问和探讨问题,进而解决相应的疑惑。总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做“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并积极的利用当前生活中的数据交流平台和移动网络设备,学生的移动学习效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的加强。
3.2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
教学方法对具体的教学效果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数据分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现实意义显著。就具体的方法创新来讲,目标表现比较抢眼的方法有两个:
3.2.1采用碎片教育法
所谓的碎片教育法和系统教育法是相对的,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课余时间做小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系统的知识量比较大,需要的学习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实现移动学习。碎片教育法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肢解,将其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等进行细小知识点的存储,这样,其可以在生活休息中实现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3.2.2翻转教学法、面对面教学以及在线教学等方法
在网络时代之下,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的平台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并且制定出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们真正的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于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采取面对面教学或者是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这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
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这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提升来讲现实意义显著。就网络教育平台的具体构建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1)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此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老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学生能够通过平台观看和学习老师共享的资源,这样,学生在课堂之余又多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与渠道。通过平台的利用,学生与老师实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对话,知识领悟会更加的深刻,所以学生无论是理论记忆还是技术感受都会有明显的提升。(2)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从具体的分析来看,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实现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但是毕竟课程的执行周期较长,所以一些新技术、新内容无法在教材当中另做补充。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信息资源补充站,老师以及学校将相关专业的最新消息在平台上,由老师和学生做在线的共享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提升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简言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有效的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实现了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相互补充,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成果提升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3.4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对于教学的具体进步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为了在移动学习实践中强调对学生的考核,需要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制定考核体系。从上述分析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实施对移动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所以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部分内容是以网络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形成了互补,所以学生只有实现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双重认知,其学习的成绩才会有显著性提升。在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中,为了敦促学生积极的参与移动学习,可以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在考核中做更大比例的设置,这样,基于考核评价可以确定学生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基于教学实践反馈的相关内容,学校和老师再做具体的课程调整,课程实施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会更加显著。总之,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体系的设定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4总结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和利用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参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积极的利用大数据。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对于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提升有重要的帮助,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固定,不符合移动大环境,因此积极的分析移动学习的突出现实意义,并针对目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做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这能够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和生活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董琰.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学习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66-67.
[2]柳甲荣.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茶文化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02):210-211.
[3]潘期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04):143-144.
[4]张建生.试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才智,2016(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