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时间:2023-07-10 17:3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陶行之 美育思想 当代大学生 艺术教育

陶行之一生十分重视美育,并在实践中研究美育方针,创新美育办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形成了丰富的美育思想。陶行知在一生办学之中,无论是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在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都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1]。在办学实践中,他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富有创新精神的美育思想。这无疑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读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回归陶行知对美育的相关论述,发现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的作用

什么是美呢?陶行知说:“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人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1] 1926年,陶行知在《我的信条》中指出:“应当用科学的办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把美术作为生活教育纲领之一。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的第二年》中,将“艺术的兴趣”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之一,并且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2]。1929年,陶行知主持成立晓庄剧社,亲自担任社长。他在百忙之中写了《香菇的烦恼》等剧本,带领剧社到镇江、无锡等地演出一个月,并亲自登台演出。陶行知注重将美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美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概念教育,而是要用“美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参与艺术实践,带领剧社在巡回演出中“赚了群众的眼泪”。陶行知不仅发现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教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实践在艺术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来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体会艺术带来的各种美感,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创造,把自己心里的所感、所悟、所想通过某种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出来。这种活生生的画面对实践者的美感意义,是一般欣赏类课程所不及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艺术团举办艺术节及各类演出,将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广大同学,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艺术、懂得艺术和展现艺术,强化了艺术的教学效果,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2]。艺术团队通常是以一种集体表演艺术的形式存在,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艺术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得到增强,也体现出“社会性”功能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提供给学生一个与他人一起活动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体验,更是用“美的概念”改造社会。

二、重视环境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个人品格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这种熏陶作用。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熏陶,很有密切关系。”并提出大学校址要考虑五个要素:“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扩大,可以是胸襟开拓,两度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2]但陶行知所说的校园环境并不只是强调自然环境、全赖天工,而是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在建设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强调:“本校一切建筑,一面应该与自然环境谋和谐;另一面建筑标准应适合教育、卫生、美术、经济、耐久五种原则。”[3]并在建造第一栋房子时,他与13名同学一起住帐篷,搭露天灶做饭,他们给房舍以教育意义和耐人寻味的名字,如礼堂叫做“梨宫”,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重视学校校园地址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及潜移默化作用,更突出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环境,以此加强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考虑使学校的每一壁墙、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设备和设施都能替我们说话,发挥出大家所期望的教育功能[3]。这说明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更应当重视环境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在环境在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美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使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因此,在艺术教育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环境美化,包括宿舍环境的美化,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灵感,掌握美工技巧,培养学生从色彩、造型、形象、构图、制作、声音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可见,加强校园环境美的建设及积极引导学生美化环境对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作用。 转贴于

三、重视行为美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行为美是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的美,是心灵善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意志的外在表现。培根曾说:“相貌的美高于色彩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3]在育才学校时期[8],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规章制度,提出了许多具体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规范。如在《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规定学生穿衣要“衣不违时;整洁;钮扣扣起;破烂即补;衣服洗凉晒干后,即折叠收存”[2]。陶行知以身作则地带领育才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陶行知先生在1922年所说的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有团体,有个人,在这个团体和个人中,便发生相对关系。此种关系,应互相联系,以发展人性之美感。”[4]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应当从生活小事上做起。为此,他从美学的观点对学生洗衣、缝补等事情作了明确的要求。他说:“补衣服所用之线与原线一致;补充钮扣大小颜色与原扣一致;针线需用心依规矩缝等。”[4]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不仅十分重视行为美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出了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以加强美育。陶行知先生“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人民和家庭不满意的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在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时,仅仅停留于管住学生、防止罪错已经远远不够。如果将行为规范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或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以“艺术怡情”、“以艺术养性”、“以艺术促行”为手段,通过一系列艺术活动,让其受到健康和谐情绪和高雅艺术的影响和感染,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和养成。另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美学的观点、艺术的标准来强化学生的行为美。即要求大学生讲社会公德,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不粗暴、不低级下流,仪表要整齐整洁、朴素大方。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即把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规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经常性的实际活动,逐渐形成良好品质,使学生能够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由此,加强学生艺术教育与行为教育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着大学生艺术教育。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育思想和实践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将他的美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指导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2:570

2.陶行知全集,3:167

3.陶行知全集,2:132

4.陈洁.浅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海峡科学,2008;(2)

5.陶行知全集.书信集,1991.4

6.陶行知全集,3:15

7.彭建希.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审美水平[J].教育探究,2007

8.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0.77

9.陶行知全集,2:496-500

第2篇

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美育。进行审美教育,其最根本的形式或主要的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审美活动。它以其鲜活独特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培养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实现为新世纪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艺术教育不等同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的内容、功能之外,还包含非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尽管有这样的不同,却都涉及全面素质教育。如果说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涉及不同层面的素质教育,那么,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却可以或可能涉及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还有别于艺术的专业教育。艺术的专业教育,是通过文艺作品的欣赏品评和文艺创作技巧的传授,培养出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研究者,而艺术教育虽然在教育媒体和手段上也让受教者进行作品的欣赏和技巧的训练,但其目的却不在于培养作家、艺术家,而是陶冶人性。

艺术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在最终目的上与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是一致的,即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可以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说,艺术教育在教育手段和局部目的上又具有特殊性,它以文学艺术欣赏的观照感悟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操作训练为主要手段,直接目的是培养人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由此过渡到普通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和媒介,因此,它又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其性质和功能都与艺术有关。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是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塑建审美境界,实现陶冶性情的人性建构。艺术教育媒介和手段的特殊性,使它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含着德、智、体、美、劳多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机能特性,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使这诸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协调发展,艺术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这是因为,第一,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艺术教育能帮助青年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识美丑。在这方面,艺术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高校实施艺术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第二,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科学是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而艺术是运用形象思维认识世界,两者相通且缺一不可。艺术的形象思维对科学逻辑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建立理论模型和形象类比,并促进科学思维中的形象组合联络,保持自由与和谐的创造思维情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想像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能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第三,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康的心理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表达、交流成功经验的机会,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自尊、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能力,而这些正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得到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成学术气氛与娱乐气氛相融洽的文化氛围,使之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增强智慧的功能,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艺术教育是具有审美、非审美两个层面的教育,教育中青年学生的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审美素养、实践能力等审美、非审美的多方面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培养和训练。由于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溶解于审美功能之中,而带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所以其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更强。

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职能,既管理学校大学生艺术团,也面向全校开设教学课程。二是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使其在大学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艺术课程教育成为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教研和科研工作,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机会。三是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经费和活动场地的投入,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

第3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路径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对于腐败问题,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对于廉洁问题的基本态度,也决定着我国未来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是否稳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较强,但廉洁意识不高。多数学生认为廉洁教育与己无关,甚至对身边的腐败现象习以为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奢侈攀比之风仍存,表现在学生攀比吃穿用度,使用高档消费品如手机、电脑甚至驾豪车上学等;二是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违规骗取或者拖欠国家国家助学贷款现象时有发生,求职简历造假现象经常出现;三是学生干部 “提前腐败”,表现在干部竞选请客吃饭拉选票。广西大学董伟武对某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也同样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认识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例如,问卷中对于“您对请客吃饭拉关系走后门怎么看”这一问题,有46.4%的调研对象选择了“支持,因为普遍存在”,32.4%的调研对象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有21.2%的调研对象选择了“不回答”。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是未来该专业领域的主要储备人才,对其开展廉洁教育有助于净化该领域的行风,也关系到我国未来廉政建设的基础。然而,多数学校认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是社会而非高校,有的学校认为廉洁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干部而非普通学生。因此,当前高校中针对领导干部、教职工的廉洁教育相对较多,但针对学生的廉洁教育极少。为数不多的教育活动,大多局限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层面,形式也较为单一,尚未深入到广大学生中间去。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资源匮乏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据了解,国内开设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的高校凤毛麟角,相应的专业教材和教师几乎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自身廉洁教育的仅仅依靠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资源相对匮乏;二是相关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研究较少,使得相关文献资料比较缺乏。

(四)大学生廉洁教育针对性不强

在校大学生是该领域未来的主要储备人才,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各行各业都有其行业特点,滋生腐败的案例也有其行业特点。廉洁教育针对大学生的行业特点,总结案例教训,对于提高廉洁教育的效果非常有益。而当前开展廉洁教育的高校中,针对性显得不足,效果欠佳。

二、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挥三个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始终恪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学生干部和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发挥“朋辈”效应,亦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务必要发挥好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这三个重要群体的影响力,切实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教师选聘中,要始终坚持政治合格的标准,加强对教师政治素质和廉洁素质的要求,防止引起言行不当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严格审查,加强教育特别是廉洁教育,讲求奉献,倡导廉洁;对党员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审慎的把关。

(二)通过课堂教育培育廉洁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和主渠道,把廉洁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根据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还可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荣辱观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养成训练,互相渗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廉洁教育氛围

《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加强平台建设,为廉洁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努力营造廉洁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网络媒体的阵地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廉洁教育活动,通过网络互动,自媒体等方式,形成网上网下廉洁教育的合力,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建立廉洁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高校通过各组织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廉洁教育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锻炼、积累经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格局

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十分重要。要做好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创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父母启蒙作用,引导子女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教育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宣传教育格局,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新模式,共同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董伟武.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略论[J], 学理论, 2014:332-335

[2]宗惠.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之路径探析[J], 学理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21-122.

[3]邓闵心. 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侯文军.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4):35-36.

[5]刘和贤,张传航. 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64-65

[6]夏云强. 基于心理保护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原则[J].改革与战略.2006(11):111-113

[7]蔡红梅. 大学生廉洁教育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106-107.

[8]何玉叶. 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41-142.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和谐寝室;构建

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成长成才和高校的培育环境密不可分,而高校寝室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寝室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当今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的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公正为先,以和谐为基,以民主为魂,以人本为源,以文明为柱。

2、令人堪忧的高校寝室关系现状

目前,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笔者在走访某师范大学学生寝室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寝室关系比较和谐,和谐的寝室关系不仅为寝室争取到相关荣誉,如校“文明寝室”荣誉称号;而且寝室成员的个人成长也相当好,如同寝室四名同学都考上名校研究生,同寝室四名同学均在500强公司就业等。但也有部分寝室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笔者通过分析,他们存在共性的现状:如寝室人际关系淡漠、寝室突发性冲突、寝室成员矛盾难以调和等。在走访中,有些寝室出现矛盾,往往是“四个人建立一个群组,同在一个屋檐下互不说话,只靠网上交流”。这些现象在学生大一时比较少,到了高年级问题凸现出来。男生寝室和女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在数量上和特点上存在差别,表现在男生寝室成员矛盾少于女生;二者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同,女生更倾向于采取“冷暴力”解决问题,男生则会出现吵架甚至打架来解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大学生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高校的推动。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承担推动祖国未来发展繁荣的神圣使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应做全社会的表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契合紧密,是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其次,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高校学生寝室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人发展,而且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更关乎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这和高校学生寝室的建设目标完全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更有利于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笔者所工作的高校倡导“三全育人”新理念,即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共同的工作目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贯穿于学生在学的始终,倡导多途径、多层面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指导“三全育人”工作,更有利于内化学生和谐寝室关系构建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有效推动高校学生和谐寝室关系的实践

当前高校学生寝室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这与家庭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个人特质、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水平、社会风气和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寝室,可以从工作队伍建设、创新载体、搭建教育平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立“校”“家”“生”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共同推进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工作。

1、高校学生寝室不和谐的成因

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质。当前,大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长期的家庭成长环境造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的满足这一特质。他们个人主义观念十分强烈,而集体意识淡薄。一方面,他们表现欲强烈,敢想敢做,积极表现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很少顾及他人感受,许多大学生对他人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同情,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就造成在寝室集体生活中,成员关系淡漠,大学生孤独感强烈。

其次,社会风气和评价体系的异化作用。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看似平静的校园。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再那么单纯。如在涉及考研、就业这种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很多同学暗自努力,大家的交流也会减少。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寝室成员之间竞争加剧,矛盾凸显。作为“90后”的大学生,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同时面临家庭的厚望和社会上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压力巨大,心理脆弱。一旦出现矛盾,往往急剧激化。

再次,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够完善。在很多高校,学生寝室硬件上了台阶,但其管理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学生没有选择住宿地点的自,管理模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队伍不完善,出现寝室矛盾时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都是造成寝室关系不和谐的间接原因。

2、通过“四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寝室,构建高校和谐寝室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模式创新相结合。良好的学生寝室管理机制是构建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重要保证,坚持创新工作模式意义重大。笔者所工作的高校近年来推行学生社区网格化,大力推进“数字化”社区工作模式。具体表吸在“数字化”迎新与新生入学教育。学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开发网上报到系统,鼓励新生自主报到;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导新生自主学习;打造数字化校园,启迪数字化人生。数字化工作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实现网上报到、网上选寝室床位、网上学习,方便快捷,而且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这一工作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自助服务、志愿者结对帮扶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中,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奠定了牢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相结合。高校和谐寝室关系的构建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应当积极探索社区辅导员――楼栋长――楼层长――寝室长四级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成“楼栋学生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寝室的管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理应在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已成必然之趋势,这就为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员配备。

但目前在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中,专职的社区辅导员配备尚不完善,缺乏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专业人员。笔者工作的高校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值得其他高校借鉴。首先,学校选拔了一批素质过硬的社区辅导员,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社区工作队伍。其次,打造社区工作平台。学校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楼栋试点,专门开辟了学生活动室,为社区辅导员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硬件支持。第三,形成合力,推动社区建设。依托社区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和党员学生干部,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人才队伍培养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他们的头脑,他们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寝室的宣传者和实施者。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相结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高校是国家思想文化的高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青年决定国家的未来,青年的价值观影响未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寝室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使之成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寝室文化建设可以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展开,比如开展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文化活动,以寝室文化活动的“体”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力求以优秀文化活动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国内某些高校通过编排话剧、社团文化活动进寝室、寝室文化建设月等活动,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了显著的以文“化”人的了良好效果。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和谐寝室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高校和谐寝室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同时建设过程本身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和谐寝室建设需要优良的管理机制,更需要内化为广大学生服务。东南大学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教育实践学园和耕读园,以学生寝室为依托,成立七大主题学园,通过开展绘画墙、主题展板、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多种活动,形成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相融合的良好效果。高校和谐寝室的构建可以通过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的有机结合,以服务来育人,建立长效机制,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高校和谐寝室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目的。(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思政专项)

参考文献:

[1]衣庆泳.对话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M].中国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2]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3]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4]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5]罗国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6]杜杰,管祥兵.大学生良好寝室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其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61-62.

[7]林晓.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50-53.

[8]刘军,程毅.大学生寝室矛盾化解与人际关系重建[J].教育理论研究,2009:151-152.

[9]刘春雷,李铁镔.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10]李忠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纵论,2012.9:58-61.

[11]熊晓春,韩菁.关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6):47-48.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职校学生 思想品德 现状分析 管理对策

进入新世纪,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学生的主体,加之高校扩招,各高等职校面临生源大战,学生的素质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分析当今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成因,研究措施有力的管理对策,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朝气蓬勃,心灵纯洁,追求上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但高等职校学生的结构较之普通本科院校要复杂得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1.集体观念淡薄,思想上唯我独尊。学生进入职校后,社会意识在增强,对处理组织、友谊、事业、道德行为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对于教师、家长、亲友的依赖少了,想按照自己的观念去选择行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特别是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受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兜,自私自利,娇气任性。

2.纪律性较差,随意放任自己。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荣誉感较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某些荣誉,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并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些学生一般纪律观念比较强,能遵守校纪班规,学习态度端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荣”与“辱”的感受反应冷淡,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有的学生经常违纪,甚至多次受到纪律处分,但他们不以违纪为耻,反以为荣。其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上学就来,不想上就不来。同学之间因一句话或看一眼不舒服,拔拳就打,甚至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勾结,进行敲诈勒索、打群架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表现出纪律观念的模糊性。

3.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主动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古人就有悬梁刺股、凿壁引光、程门立雪和囊萤映雪等求知好学的佳话。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学知识可以为自己将来就业和报效祖国打下基础,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如:有些学生对所在学校抱有成见,认为进了这样的学校不会有出息;有些学生认为既然考上了大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再多读书也没有用,于是就放松了学习;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家长已给他们安排了较好的工作,他们没有了就业的压力,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还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认为学习只是应付考试,结果产生了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没有什么区别的观念。这些消极的认识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刻苦,连基本的学习任务也不能完成,对待考试的态度也非常消极,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

4.生活上追求享乐,爱慕虚荣。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家长“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观念的影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适应住校生活,埋怨条件差。生活浪费,贪图享乐,经常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条件的过高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穿名牌,用品牌,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二、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现状成因

1.社会因素。一方面,当代高等职校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结构变迁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中,许多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生产及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文化,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了西方糟粕文化的冲击。于是那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受到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主义和性解放等不良思潮影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腐蚀,成为糟粕文化的牺牲品。

2.学校因素。虽然各高校提倡并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许多高校教育存在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学校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偏差,这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3.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思想品德、生存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还有的家长把教育完全看成是学校的事情。这些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团结、关心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失败、挫折,便惊慌失措,或产生暴力等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修养。

三、高等职校学生不良思想品德现状的管理对策

1.坚持和发展德育教育,努力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针对高等职校学生实际,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落脚点。加强德育教育管理,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因为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德育工作者队伍,所以,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政治上过硬、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其次,要进一步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要根据形势需要增加德育内容。针对学生道德失范,文化异化现象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要提高学生群体自觉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培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可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加强德育教育。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各种外来文化的引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为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但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西方热潮,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学习西方。只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高校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2.加强心理管理,注重情感教育。心理管理是指一定时间里,根据多数人的心态所形成的心理指向,通过施加一定的影响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发挥精神的作用而进行的管理。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的成才,加强学生心理管理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和广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开辟校园心理网站等方式来提高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进行心理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情感人格教育。一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高等职校学生大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他们热切地盼望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唤起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二是要付出爱心。管理行为只有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爱,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壁垒,使管理措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三是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教师高尚的人品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敬佩感,从而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会迸发出来,其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其次,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进行课堂教学。早在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做到五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们得到的信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独创性,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一些人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实施柔性管理,优化管理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因为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过于量化,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柔性管理主张进行模糊性的评价。实施模糊性的评价体系恰恰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估活动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对学生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柔性管理十分注重对过程的动态评估,随时发现学生身上展现出的闪光点,及时纠正他们的偏差言行,不断进行反省与阶段性总结,力求改进与完善,而不是仅仅对最终的管理结果消极地作出调整与适应。只有将科学的、民主的、公平的、规范的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努力成才。

高等职校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齐抓共管,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