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时间:2023-07-10 17:3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第1篇

摘要: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无疑是个重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这方面的想法,不够成熟的地方还望各位专家同仁包涵和指正。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5-1一、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3.历史复习课要讲究“点面结合”。点,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面,指的是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等。“点”是基础的夯实,“面”是能力的提高。点面结合,既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拓展延伸,以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建立知识体系。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讲究。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要素。学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下手。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课堂,复习时立足课堂无疑是明智之举。要立足于课堂,首要的是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其次是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老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便于今后回忆,应该认识到一本好的笔记就是一份较好的、活的复习资料。在完成专题复习训练以后,老师讲的大多是反映考试方向的问题,往往根据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采取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兼顾复习重点内容、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使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应考信心和提高答题技巧,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最近几年的南京历史中考试卷,命题者的思路基本上是“深入浅出”,而学生答题的思路则要求“微言大义”。什么意思?题目的立意很深(一个个专题),但答案很简单(落到基本知识点,甚至是课文的标题、小标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新旧结合,把已学知识当作“最熟悉的陌生人”上出新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练结合,课堂“有张有弛,动静合一”,提高教学实效;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培养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融会贯通。

第2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课后复习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初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得不到重视,在农村地区,由于升学的压力,初中历史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一门“鸡肋”学科。人们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吗?并非这样。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表示忧虑,在无力改变当前局面的情况下,认为通过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是杂乱无章的,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考虑地区因素,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尤为要重视起来。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激活学生的主动操作潜质。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形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是一个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大世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如,模型制造、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以大胆褒扬、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高效学习。

三、综合农村地区环境因素,简化有效地做好课后复习

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一课时,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2.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3.第一次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些问题,课堂上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后同学们进行了反复的复习,在第二次历史课开课前学生都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练习题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成果。

历史复习要及时。科学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复习如果间隔时间长,几乎等同于重新学习。复习要做好经常化,最好做到:每天在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期中、期末进行总复习。复习时应分清重点、难点和考点。特别是对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应及时复习。复习时还要注意收集错题,装订成册,注意研究,“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时还要注意与别人争辩。与同学、老师讨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争论过的知识最容易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成绩带来好心情。好心情带来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使人走向

成功。

第3篇

【摘要】如今,学科发展已越来越被我们所关注。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复习前课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用时较短,但却处于最开始阶段,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而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目前普遍采取默写的方式并不能适应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而如果我们以开卷形式替代默写形式,辅以竞争和奖励机制,就可以消除这些弊端,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复习环节;默写形式;开卷形式;奖励机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应是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士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开卷的复习方法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方式,但在过程环节上仍然显得单调机械。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行这一机制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整体的复习情况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4篇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会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养、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深化推广 “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落实,加大 “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认真学习 “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足课堂的小课题、真问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寻找差距和不足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累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确实把“每月一活动”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管理和考核,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讲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网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网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网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心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机会,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以弥补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薄弱,骨干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

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衔接

在升入初中初期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角色转换问题,短期内由于没法有效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困惑不已;面对比以前厚实一倍又略显陌生的历史课本,比以前提问更多的老师,也开始滋生畏难情绪。新课程如何实施才能让学生稳步前进,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展开进阶教学,各个击破,层层递进。

一、小学与中学历史进阶教学前期四项教学必不可少

1.心态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刚入学时仍停留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新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感官冲击和心理落差,是不是会被拿来与小学对比,甚至对新事物,新问题觉得不知所措,难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新课改后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感到陌生,课程难度的增加也会使学生不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建立自信。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认识到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有很多时间来调整自己,提高自己 ,只要努力我们会比小学做得更好,同时引导他们进入初中生的轨道。

2.观念教学

部分同学还没有完全了解小学与初中课程的差异,比如初中的历史学习多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有时考试都是开卷的。所以刚入学时学生将历史视为副科,这种不重视的观念会导致后来的学习滞后。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对历史知识只是简单的了解,到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才开始深入。

3.非惯性教学

所谓非惯性教学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理解,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切入主题,而是有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以便查漏补缺,还要规正学生学习习惯,例如划书,死记硬背等。而学生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等老师来安排,课内翻看课后忘,要开始培养新三部曲学习模式——预习,听课,复习。

4.趣味性教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强烈的感官感受,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模拟课堂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二、进阶教学中期课程衔接及教学创新课堂攻略

在做好初期的准备之后,后期的知识衔接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学生能创新自主,探究合作,要求教师能教学相辅,增质减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好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帮学生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当然要结合小学历史断续性特征及初中历史整体性特征来填补和巩固学生历史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创新合作的环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再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多开小讨论会,设置讨论组,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集思广益,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再次,好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新的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学习三部曲是必要的,预习方能了解新课,认真听课以便深入探究,温故而知新。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讲解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原因分析法,举一反三法,逆向思维,知识迁移,分割组合法等,并提示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会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死板的现象,教师此时就要从课堂课外两方面去训练学生,灵活的课堂会使学生思维活跃,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讲解历史课,老师来当学生来以身作则,这样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创新的元素也是重要的,那么在建立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挖掘教学新元素。例如如今互联网的普及,那么网络便成为我们最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须知历史源于生活,社会和现实也使学生最好的历史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实践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调整并优化教学,当然这就需要与学生和同组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同组老师的探讨不仅可使教师集思广益,也可规避教学中的弊端。

三、进阶教学后期初中历史教学攻略

在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后,并不代表学生已完全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做好最后的监测工作。

首先要判别学生是否完全了解并熟悉小学与初中历史的差异,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是有效之法。其次看学生是否适应用初中历史的思维学习历史,这个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再次要关注学生初中历史学习进度,在平常的小测试中教师会有所斩获。最后你的学生是否能深入历史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你会了然于心。

如果衔接遇到效果障碍会严重影响后期教学,而教学时空有限,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快马加鞭的更改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率,也要相应的给学生压力配合跟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学无止境,这时候就需要教学相长。若教师一味的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有厌倦的时候,也难保回到初中状态。所以后期攻略我推荐教学创新,与时俱进,不时的加一些新的元素,会使历史学习持续升温。因为人们对历史,对过去总会容易遗忘。新元素来影射历史不乏为一种即时有效的方法。比如最近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在网上可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以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回顾英国近现代史或中国的,学生会印象深刻。同时教师还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设备,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这样既能扩大创造力空间,也能增进课堂趣味,为后期创新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小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要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课堂,老师更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只有两方面相结合才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康琼.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探析[J]. 西部教育研究, 2010年22期

[2]迟艳华,韩秀芳. 新课程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3期

第7篇

关键词: 中考开卷 初三历史复习 误区 对策

近年,全国各地在初中历史考查上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实行中考开卷。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淡化纯记忆的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考前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连续几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的误区谈谈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中考开卷背景下对历史复习认识的误区

1.开卷考试不用复习。

部分初三学生,甚至一些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抄书就行。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初三历史复习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做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如若不复习,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会对教材生疏,难以从书上快速准确找到答案,更不用说答好题。

2.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由于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的做法,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认为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只需记住大概。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从这层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书也难以作答。

3.开卷考试带上所有资料。

一些学生认为在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考试过程中很多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或是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类似的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误时间。考试中不能一味依赖复习资料,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4.开卷试题书上都有现成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答案,这是初三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综合性、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认识误区,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科学复习。

二、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对策

1.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也是制订《考试说明》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领悟测试水平的层次及每一层次的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层次来把握知识,这样在历史复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实施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历史中考有两大特点: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因此复习时不能依据课本逐课、逐节全面复习。教师可将所学历史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形成网络。一方面,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是“横”的联系。比如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另一方面,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是“纵”的联系。譬如复习“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对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系统掌握。但在复习不能单纯“纵”或“横”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3.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热点焦点,归纳掌握解题技巧。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适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民生问题,重大节日活动,和祖国统一大业,等等。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训练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纵横联系,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强化训练,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中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陈跃文.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3).

[3]詹海.关于开卷考试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策略 理念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历史教学从原本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转变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人们一直将数学、语文、英语称为三大主科,而历史教育一直饱受歧视,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一背便可”,因此初中历史教育仅仅局限于“背诵”单一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而大为受挫。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历来重视历史,即使在今天,重视历史教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

知识结构可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大部分,历史是一门线索性很强的学科,在编写时要明确所学内容的线索,对学生的学有帮助。编写时往往以填空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的知识线索。

基础知识是历史课学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的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首先按课本对知识表述的顺序、知识结构的构成、教师授课的意图把各节内容的知识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设问、印证的材料打印出来。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学

创造自由质疑的课堂环境。适宜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和谐、积极的感觉,促使学生情绪高昂、呈现最佳的思维状态。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允许学生有疑问就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理解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内容。如在学习哪些欧洲国家不是北约和华约组织成员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噢,瑞瑞请给男孩一点爱!”其中的“噢”代表“奥地利”,“瑞瑞”代表“瑞典”和“瑞士”,“男孩”代表“南斯拉夫”,“爱”代表“爱尔兰”。短短一句话,学生既记住了要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同时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型。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四、促进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自主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资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会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思维,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辨证、变化、发展的视野,尤其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思维水平的检验。学习历史就如学习数学,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六、系统化历史知识,实施有效教学

系统化历史知识对增强历史复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初中历史知识如果只是零碎地记忆,则很难增强学习效果,只有把历史知识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系统化历史知识要全面了解历史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因此,需要师生相互配合,联系前后的历史知识,使之系统化。“横”的方面要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比如,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革命、意大利统一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战争、俄国二月革命等。“纵”的方面可以把每个事件的前后都联系起来,比如,可以用中国近代史作为一条纵线,串联历史知识,理清历史线索。

七、巧妙提问,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1.抽签提问的尝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记入平时成绩。

2.多给出思考题,不否定学生。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并且愿意和大家讨论交流,这样会事半功倍。比如讲清朝入关的问题,当康熙统治天下的时候,政治清明,百姓安居,而明朝遗臣却因为统治者非汉人而殊死抵抗,策划谋反,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关系到很多东西,如文化、民族、政治等,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在历史课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八、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教学

历史的作用是记录过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的事件。若老师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新时期下,初中历史课改要求高度注重学生的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体验。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实施情感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实施情感教学的内涵

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作情感,例如人的喜、怒、爱、恨等。它能反映出人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和体验。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情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教学说的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促进教学的效果。它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讲课中,并引领学生加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地进行教学任务。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使自己能够融入当时的情景,要认真解读历史事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情感教学的根本含义就是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要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达成教学目标。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第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涉及范围特别广泛。为此,在课堂上融入情感教学,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在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2.情感教学的意义。在初中历史讲课中融入情感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消除讲课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给予帮助,做出正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3.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知开始,对历史课堂实施情感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便开始了思考的过程,要分清重点和难点。难点在于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地方。由于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所以,老师要学会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难点问题上多下功夫,多花时间。

三、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情感教学

1.要充分挖掘素材。(1)挖掘教材。老师应该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当时的历史氛围,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要给学生传授情感的信息。老师要在拉开教学情感的课堂序幕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实施不同的鼓励,并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只有老师自身投入了情感,进入当时的角色了,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投入情感。(2)运用多媒体。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如,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播放录音等方式更直观、更具有效果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增强教学的效果。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1)加强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老师在讲课中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打动学生,和学生产生相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带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例如,老师在讲三国演义时期时,可以通过讲其中的故事,带领学生学习当时的人物和环境。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知识,加强对事件的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加强课堂的气氛,达到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常常对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并盲目地崇拜老师,认为老师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为此,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盲目地服从。除此之外,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师生平等的观念,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少将情感教学代入课堂。为此,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课下,老师也要和学生经常互动,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探讨,尽量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的学习,做到对本学科和学生的热爱。例如,教学态度要做到平易近人,语言要亲切感人,勤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那些内向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3.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为此,我们要转变原有的评价标准,不再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增加对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尊心比较强,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为此,老师在教育评价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多评价学生积极的一面,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朝着某一方向努力。假如一位学生在作答时,答案跑偏了,老师就可以说:“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此维护了这位同学尊严的同时,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答案还存在不足之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答错而受到同学的取笑,更不会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4.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为了加强情感的渗透,我们要恰当地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课、多媒体教学、谈心、现场教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它不仅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加以改变,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历史人物和事件形象地再现出来。这样一来能感染学生,二来能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角度考虑,通过歌唱祖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氛围,还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第二次》时,在讲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圆明园被烧之前的壮丽景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圆明园对我国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看的电影时,不断强调侵华者对圆明园的毁坏和抢夺。接着让学生看圆明园被毁后的惨烈现场,以使学生对这段屈史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列强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的目的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和健康。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作者:韩雪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丹.新课程中初中历史情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教育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蒋晓丹.巧设情境,放飞梦想———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2015,(94).

[3]丁国明.对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法的再认识[J].南北桥,2013,(10).

[4]聂倩.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实践浅析[J].教育艺术,2014,(1).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0-01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历史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状态,是否主动学习,是否乐学;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中运用的方法,是否运用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是否就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做好历史教学在新课程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课标,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1 教师要打破传统,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自,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个性。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历史知识。

问题设计,要考虑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热情。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老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都有表现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问题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来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讨论、去交流,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初中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实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感受,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3 注重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学科不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不同,要学好历史,无疑学生要先做好“听”的工作,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三个方面。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学生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重点要点。学生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教师还可对如何预习、如何记笔记、如何快速背诵历史知识、如何复习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如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到的顺口溜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如在记忆“在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⑦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的影响: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进一步加深一③及《》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生活热点,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布置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古今对比,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总之,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遵循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合理整合教材内容,选用适当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叫学,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及课程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有效途径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1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其重要任务。但是笔者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发现,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导即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往往根据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有疑不能问或有疑不敢问。新课改明确地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为将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历史教学作为跨越时间最长、地域最广,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学科,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创设最佳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

事实上,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相当多的疑问的,但是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不敢也不愿去问,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属于一种“去问题式”的教育,即学生不带问题走出课堂。在过去的课堂里,教师最骄傲地就是问“还有没有问题?都没有了!”

笔者从教这些年才领悟到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历史应该是引人深思的,哪有能够真正解决得了的历史问题?都是各家观点而已。“去问题式”的理念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观念,认识到质疑、存疑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开展探究。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改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也应当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的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不敢提问题是学生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打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简单与否、与教学有无关系都应当给予鼓励,认真地帮助学生寻找答案,以此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遇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初始问题的提出―初始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出问题―二次问题的解决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深度、宽度而不是数量。对此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是公认的有效的问题意识培养方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史料法,即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进而发现问题。联系法,即将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历史进行观察等。其次是建立学习共同w。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坛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时有一种“反正老师早晚会讲的”心态,因而不愿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建立学习共同体则可以给予学生一种“大家都不会,一起研究才能够解决问题”的认识,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是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常常诞生于不经意间的思维碰撞,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欲要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需要塑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例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学科的校园活动都以知识竞赛为主,竞赛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相关的历史知识即可,没有必要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内涵,如此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利。相反,如果学校的历史学习活动更多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更好地探索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对自己所负责的七年级(《中国古代史》上册)的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准备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备课准备主要指的是改变之前设计教学流程的备课方式,而是以问题来贯穿整堂课,设计的问题确保循序渐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则指的是在开课之前要使学生初步具有问题意识。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自主制作一张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以供未来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表上。二是每个小组都成立一个问题站,然后选举一名负责人来将小组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给教师。此外,为更好地确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借鉴了同行制作的一些微型视频供学生课后使用,同时也建立微信群以便学生在有问题时能够随时联系到老师。

2.课堂教学过程

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愿问、不敢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历史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增加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好奇心的支撑下,个体很容易对外界信息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信息的来源,从而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初中历史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之前学生对学习无疑可问的现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移到问题的探索上。对此笔者在新学期开始阶段就直接将整本《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已经被勾起了好奇心:朝代歌里的一些历史名词是什么意思?历史年表里为什么有的时间段同时出现了几个政权并立?老师给的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变化表,为什么在很多朝代不一样?一系列形形甚至天马行空的问题产生于七年级学生的脑中。接着教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即把握历史教材中的“5W”来掌握历史事实的一些基本要素和解决简单问题。而对于那些难以弄明白的问题则记录在问题反馈调查表上,交给问题站负责人,然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在后期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激发,他们对教材内容也有了探究的欲望,课后会主动分析教材来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再加上笔者所要求制作的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能够保证学生都来提问题,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是多样化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心里存在问题但是不知如何将其表述出来,另一个则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发现问题。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挑出其中的优质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此外,笔者还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一是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动机。例如评价成吉思汗,可以模拟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反方认为他是一位野蛮的杀戮者。该场景的设置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从而确保了问题的多元化,以此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把握相关历史知识。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推进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例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这一问题,学生从侵略者动机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战争的结果影响角度分析,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这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以此来保证学生发现问题的连续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问题意识。三是通过综合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册复习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文明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并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为什么到了封建末期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处于劣势。这既是对知识的梳理,也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反馈进行定期总结。这得有赖于前期准备工作中的要求学生制作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这个表有助于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现状,并及时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此外,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整体奖励,对于优异的个人要突出表扬。良好的激励措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提问题,提“好问题”。

3.结果与总结

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对实验的班级进行了总结,以同年的其他班级为参照对实现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次数来看,笔者所实验的班级几乎人人提问题,而其他班级除了一些较为活跃的学生偶尔提问题之外,几乎没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提问时的顾虑,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从学习成绩来看,实验班与其他班级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是通过分析学生所做的试卷,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相对更有历史思维的特点,回答问题的书面用语也更加有历史味,解答也更加具有创新性。相信经过更多的训练,这种优势会更明显。

但是,这个实验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历史学科的劣势地位和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因为这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再比如,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是一门学问,因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花时间,有些问题属于教学目标范围,但有些问题的确是拓展出来的,要花费课堂时间,这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总体而言,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其教学效果还是集中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形成科学的问题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笔者仍将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在新课标指导下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美.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10).

[2]郭沫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J].考试周刊,2013(1).

[3]马静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0).

[4]刘彦华.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教育,2016(2).

第12篇

复习是初三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也是强化未能掌握的知识、系统零散知识的有效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历史课程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在复习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而,真正构建出高效、自主的历史课程。因此,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初三历史课程的复习质量进行论述。

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所谓的自主复习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复习。首先,组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自主带着目标进行复习,自主制作时间轴,目的就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之后,在针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出题,在小组内进行互相练习。如,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即:简述、的史实,知道中国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等。接着,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本章节的知识系统化,制作时间轴,同时,结合教材与参考资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出题。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复习

对比复习是指将有相似属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该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

例如,在复习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将《日本明治维新》与《》之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变法的“历史背景”“宗旨目的”“领导阶层”“变法阻力”“变法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的复习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也有助于高效复习质量的实现。所以,在历史复习环节,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对比,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三历史复习活动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在逐步提高历史课复习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黄清强.以人为本 提高质量: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