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时间:2023-07-10 17:3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第1篇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是我们本土的艺术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民族民间的美术。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传承和弘扬;

广西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中,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几乎于漠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讲是相对于汉民族的各少数民族的艺人们或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则是指相异于正统美术(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等)的民俗美术,它纯粹根植于民间,创造于民间,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或以此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它不像纯美术那样出于纯粹的欣赏目的而创作,而是以实用为创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环境,或用以丰富民间民俗活动,或应用于日常生活。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艺术。它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编织、瑶族的刺绣、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风俗民风,显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大量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保留着更多的古老式样,原始艺术形态或称之为原生态形态特征显著,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繁荣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更多的加强对我们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体现在造物的实用功能上,人们生活提供帮助和对生活的实际改善。出于这种功能和目的,这种美术创作自然是一种真诚、淳朴和源于生活的,在内容形式上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才使得艺术风格质朴真诚。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间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有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老百姓常说“我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艺术形象就不可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充分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为基本过程,通过个体内心自由境界的不断实现,从中享受和领悟自由愉悦。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得用最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展示给学生。极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尤其是每个图案、纹样、每一种造型、色调或构图等具体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表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长发妹”等等,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请当地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课堂上表演刺绣、剪纸、印染、编织等技艺,起到传播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愉悦体验功能上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关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必将会不断地丰富或在某种程序上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蕴涵着几千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河池;546400)

参考文献

[1] 甘幼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2篇

一、园本教育材料民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认为,要贯彻这一要求,幼儿园的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本地民族民间文化为活教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增添课程的民族气息,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我州历史悠久,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就要收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材料,作为乡土教材,充实教育内容,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增添新色彩。首先,要进行园内环境创设,用民族民间材料优化和美化幼儿园环境,包括有声和无声的实物材料,让幼儿园环境更具民族气息,让幼儿从中吸取民族营养。其次,创编园本教材,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民族文化是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丰富多采的民间歌舞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活教材。土家族打溜子、毛古斯、摆手舞、梯玛歌、咚咚喹、苗族鼓舞、苗族银饰、苗族民歌等,这些都可以适时地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要有选择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创编好、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幼儿园课程凸显民族特色,让幼儿真切感受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激发幼儿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从学习生活环境到学习内容都应有民族化的特色,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幼儿民族艺术教育培养,把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做为必修课程,让幼儿从小就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

二、民间艺术教育生活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着手,对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注意把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会的生活等。但是,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大部分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向幼儿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生活化,就是要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接触,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教育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调动幼儿的兴趣。多听: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隙时间经常播放一些轻声悦耳动听的民间音乐,如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乐曲等,形成环境气氛渲染,既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又增进幼儿的民族文化素养;多看:多让幼儿欣赏民间艺术表演视频、幻灯片,组织幼儿实地观看民族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等。多接触: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的教科书,要搜集或自制带有本地少数民族艺术特点的教玩具材料,如头饰、服饰、民族乐器,土家铜铃、苗鼓之类的音乐舞蹈器具。让幼儿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满足幼儿一日生活的需要。

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生活化,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好幼儿,关注幼儿、关注生活、不断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与内容,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到各个生活环节,才能实现生活化。

三、教育过程游戏化

游戏化本身是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游戏”。

第3篇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题材油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1-01

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种多民族文化里积聚着上千年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和原始的艺术符号,他们将这些封存完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呈现在眼前时,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契机。民族服饰是民族题材中体现其文化和风格的重要核心。一方面,民族服饰不仅表现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体现着许多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缤纷多彩,彼此影响和传播,从配色到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为油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色彩灵感,同时也为油画更具民族特色,为油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注重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绘画创作的形式中,并力图将两者融合起来,即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正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服饰在民族性油画中体现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民族服饰在样式,色彩,体现的文化来表达,从而丰富作者的画面,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

一、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几种艺术元素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造型款式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款式各不相同,样式也是各具特色、纷繁复杂。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既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生态文化学的观点。

(二)装饰性的色彩表现

在油画中表现民族服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装饰性色彩,色彩是民族服装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装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装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

(三)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

少数民族服饰中保存有大量的纹样图案,如果说彤制和色彩是外在的民族风貌的直接体现,那么纹样图案就是内在文化心理的直接显现了。据专家研究,“服饰纹样图案均来源于生活,人们将动植物纹样,几何图形,经过抽象,写实规范等几个艺术阶段的处理,应用在服装的装饰上服装的图案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装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

二、少数民族服饰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油画中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是完成从少数民族服饰直观的审美形式到绘画视觉艺术审美形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是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油画中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将民族服饰巾的优秀成分转化并结合当代审美的文化元素,而创造出的作品更能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并可大力弘扬油画肖像画的现代精神。实际上,两者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服饰造型上的整体性、服装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所体现的形式美、服饰上色彩的选择配置和比例位胃而积,以及对比的关系等等,这些与绘画的诸多因素是相通的。油画应该合理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形式语言,进而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吸收借鉴到油画创作

第4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趋势;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10-0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特别是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争妍斗奇、婀娜多姿。民族舞蹈是劳动人民在辛勤的劳动中所发明的,他表现了劳动人名的心情劳作赞美了劳动任命的智慧。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于舞台;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民族舞蹈艺术。

一、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历程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自中国大地上有了原始的氏族以来,中华我民族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亦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既有华夏族文化的主导作用,又有内容丰富的少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共存共荣的过程。总之,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这一文明的过程中,各族之间彼此借鉴,互相影响,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尽管他们的族体已发生变化,但仍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中断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事实求是地分析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参与构筑中华乐舞艺术的殿堂并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无疑会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乐舞艺术的深刻内涵。

然而,研究少数民族的,尤其是古代少数民族的艺术史是件难度较大的工作。因为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那些有文字的民族留下的史料记载也为数不多。汉文史料虽有所记载,但在过去的有些记载中却不免流露出一些民族的偏见,这些均与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或民族歧视的政策有关。所以,其文献资料、形象资料是有限的。但在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可以探索到各民族乐舞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根源和背景,看到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从远古至现今的重要发展线索。

二、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是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在一些民族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形式。这是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中,民间舞蹈共计有41项,其中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占25项,如土家族摆手舞和撒叶儿嗬,藏族的弦子舞、锅庄舞、羌姆,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朝鲜族的农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等。但由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整体性、公众性和匿名性的特征,所以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民间舞代表性传承人中没有得到较为具体的确证,这也恰恰说明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力量的强大和民间基础的深厚。

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年轻的编导开始吸收借鉴国外的表演技巧,这是对的,但是一定要学会为我所用,因为再怎么变,也不能少了民族舞蹈特有的东西,民族舞蹈特色不能被取代。过去的舞蹈形式、表现手法、表达的内容都是比较传统和统一的,现在一些年轻编导很有想象力,但是在借鉴技巧的时候忘记了民族舞蹈的根是民族之根,要记住沃土就是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记,优秀的民族舞蹈一定要展现一个民族的魂。舞蹈作品不能离开生活,编导一定要记住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舞蹈。

民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所谓的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世代在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舞蹈形式。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民族的文化艺术上的反映,它生动、形象、历史、深刻地反映出各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中,从远古流传到现在的整个演变的形象呈现。

三、加强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的认识宣传力度。让人民认识到传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舞蹈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前,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上,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着成见和偏见,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也不例外。有人盲目粗浅的把民族文化精华当作糟粕,或者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却担心发展和传承民族民族文化艺术没有思路、缺乏资金、缺少人才,尤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感到心中无底。 再次,要科学的界定少数民族舞蹈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真正认识了少数民族舞蹈后避免出现在传承和发展过程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我们应当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传承和发展真正有价值的少数民族舞蹈。

最后,要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甚至必须花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不难想像,一些温饱生计问题都未能解决的地方政府能在拿出办法积极地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实属不易。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趋势,应当是经典的原生态舞蹈作品传承与现代民族民间舞并存。

第5篇

艺术采风是培养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实践课,用于完善其艺术教育技术与民族文化美育相交融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提高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笔者作为一名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音乐专业教师,近年来,多次带领学生参加艺术采风实践活动,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整理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采风”是指对民间歌谣的搜集。而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一书中就有商代民间谣谚的记录;公元前五百多年时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和《小雅》里的许多民歌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从民间搜集来的。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到了时期,“民俗学”被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于是“采风”二字的含义就更为广阔,泛指采集一切民间活动中产生的创作和风俗。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科技不断发展,“采风”这一形式被更广泛的运用于各种专业领域。笔者作为一名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音乐专业教师,近年来,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了艺术采风实践活动,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整理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艺术采风是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理论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美育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艺术工作者为了创作艺术,往往要进行一系列艰苦的艺术素材搜集工作,这就要求开展艺术采风实践活动,同时它也被誉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近年,艺术采风作为培养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实践课,用于完善其艺术教育技术与民族文化美育相融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提高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常指除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走出校门,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入到考察对象锁处的环境中去。它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体验自然、认知传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能力。不但填补了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空缺、还在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爱国情怀等情感方面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采风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美育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相互交融的产物。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乐”更是以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但把“美育”作为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而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现今,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文化的艺术鉴赏和审美心理。艺术采风活动作为各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技能实践课,被广泛推广。它让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民间,通过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亲身接触、了解、鉴赏、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更好地推动再创造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把前人留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华传承给下一代。同时艺术采风不仅对艺术创造起着深远的影响,对民族文化美育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深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艺术采风,让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感受其民族民间艺术精髓,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息繁衍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回、京、仡佬、彝等12个世居民族同胞,另有25个少数民族。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异常的民族文化艺术。今年是我校建立艺术系以来,为开阔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实施艺术采风活动的第三年。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自然生活状态,考察、学习和体验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我作为柳州师专艺术系音乐教育08级的实践指导教师,于2010年11月16日带领我系08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广西阳朔进行为期三天的艺术采风。这次采风使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从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等方面身临其境的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创作和人们自然生活之美,这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弘扬广西民族文化有了深远意义,还能使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及民族责任感。

(一)艺术采风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艺术魅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必亲身行万里路就知天下事,但是,任何高科技的产生都替代不了人们的亲身感受,如摄影与绘画、录音与现场音乐会一样。在课堂上我们无论借助哪种高科技手段来教学,还是不能达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桂林阳朔艺术采风的实践中,大学生们真正地步入民族艺术殿堂,俯仰四顾,艺术品比比皆是,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劳动、生活、载歌载舞,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观察后得到的体会、感悟到了平时在课堂和屏幕中看到的文字和影像都无法描绘的真实生活。

(二)艺术采风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需要协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在这次艺术采风中学生观看了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它是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的核心工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樊跃加盟;经历五年零五个月,十易其稿,两百多位艺术家、六百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经过一百零九次修改演示方案,努力制作而成;2003年10月1日至7日首演,之后被10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汇集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整场演出着重突出“印象”二字,可能观众不一定能看清具体道具、人物表情,但在一连串的印象中看到源于这座山水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春、夏、秋、冬四季和晨、曦、雨、雾等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神奇魅力;这部实景歌舞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经典山歌、漓江渔火等元素融入自然,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俯仰四顾,感受艺术比比皆是,体会自身被艺术立体式包围。

四、结语

总的说来,艺术采风活动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对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技术与民族文化美育乃至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第6篇

1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渊源

音乐与茶道同属于文化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它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讲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涵丰富深渊。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茶道文化属于狭义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个要素,属于茶文化的浓缩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茶文化直接作为茶道文化来解释,茶道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茶人通过制茶、品茶、饮茶实现自我修养与人格的完善,体悟人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如果简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饮茶人对茶的觉悟。茶道源于中国,至今经历了4700 多年历史,是东方文化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国最为精髓的精神文化遗产。那么茶道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从何说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国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茶道表演以及文艺创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为主,并且以种茶、卖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茶道文化在这些地区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固定、完善的文化体系,负责组织茶道表演的队伍也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茶道文化的热爱,在当地重要的节假日里,这些茶道表演的爱好者就会组织表演,这样的庆祝形式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慢慢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渐规范,并且开始将当地的民歌、舞蹈融进茶道表演中,将茶与民族文化有机整合了起来,茶道表演开始衍生出茶艺、茶礼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时也积淀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这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衬托和渲染,人们对于茶道表演中的传统文化体悟也更加深刻。

2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现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艺术中的介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反响。西方很多国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国茶道文化传入这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生根发芽之后,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茶道文化作为媒介,将我国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渗透,这无疑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有效举措。可以说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无国界性,极大地促进了茶道文化传播的速率,下面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2.1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了丰富文化内涵、烘托表演气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这些民间音乐继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彰显着极具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的魅力。现阶段我国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以佤族、彝族为主,在这些地区,居民通过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对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体会更加深刻,民间茶道以舞蹈和乐器作为媒介,将茶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传递群众,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佤族音乐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与民族特色鲜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对于音乐非常热爱,在它们的生活劳作中处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与茶道表演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民族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而使音乐烙印上了某种特有的色彩,音乐不仅能够烘托茶道表演,反过来茶道表演也将这些音乐更好的带入了社会,向更多的人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通过茶道表演,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简朴、简单的精神品德以及纯朴的民风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3 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3.1 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音乐是在当地居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不断凸显,并且更加有效的凸显了民族情感,使人们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民族文化与情感,并与表演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在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决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依旧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为例,早期茶道在这些地区普及的时候,当地居民将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舞台化,当地居民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音乐,通过茶道文化将当地民族音乐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宣传和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展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发生转变。在当代社会,民族民间音乐介入茶道的方式,实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同时也对茶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内涵丰富,中国民族茶道通过民族音乐的渲染,会使观赏者进入到一个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被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所以说,茶道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它对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表演形式进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和发扬。

3.2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时间性,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在于它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两个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个体融合在一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最美的语言。列宁曾这样说过,不管他深处何处,语言是否相同,只要一首《国际歌》就能够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这充分证明了音乐的价值所在,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斗争,最终才缔造了今天的文明,形成了民族、国家和各种宗教团体。国家也好、团体也好,其基本构成单位都是作为个体的人,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纽带才能够被结合在一起。以学校、企业这样的小团体为例,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歌,企业也会有自己的创业歌,这些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达到团结人心、宣传团体文化的目的,最终必然会提升这个团体的凝聚力,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样的道理,在茶道表演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具有增加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艺术感染力就会提高,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表演以及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对人产生特殊的激励和凝聚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舞蹈教育;中国民舞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40-01

在新课标要求下,我国的教育方向向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一改过去那种纯粹为升学而学习的应试教育方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主。而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习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通过学习锻炼身体,可以说是美育与体育相结合的课程。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音乐舞蹈,在高校中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具有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各民族舞蹈都是这些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就用自己的舞蹈来记录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这些用肢体语言书写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当地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民族特色,然后灌入到舞蹈当中去就能更好的把握各民族的舞蹈风格特色,这样各民族的民族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民间舞其丰富的情感、和具有民族的音乐节奏配合着每一个肢体动作,几乎一抬头,一举手都在表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取向,所以教育者在教学当中要保持其民族原生态的风格特色。在民族民间舞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理解并掌握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从单一肢体动作上去挖掘其中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从动作上去了解民族的文化和宗教思想以及风俗习惯。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教学中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如今在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但是在教学这方面资料还是比较匮乏的,很多高校的教师在授课的资料大部分用的都是潘志涛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没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教法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到的层面比较单薄,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高校教师大多不是编导出身所以在教学上没有太多创新,其中由于工作繁忙比较喜欢按部就班不喜创新,这样也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陈旧不新颖,最后我们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时要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掌握其舞蹈风格,这些在课堂上是无法了解到的,只能多去外面看看或者去当地采风才可以真正了解体会到的,可是在当今高校中这样的机会很少,学生的知识层面得不到拓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这些情况下发展民族文化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高校中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制度应该有所改进。

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民间舞蹈,既要保持原始风味,体现舞蹈的民族特色,也要在保持传统上有所创新,将正在发展中的生活因素加到舞蹈中去,让古老的舞蹈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这样才能使它的生命力一直旺盛下去。目前一些艺术家虽然热衷于创新,但在创新的基础上往往抹杀了传统。有的为了媚俗,将一些流行因素强加于民族舞蹈中,也美其名曰创新,这些都不可取。

在传统上创新,民族舞蹈方面,云南舞蹈家杨丽萍做得最出色,她的孔雀舞不仅让人们认识了云南的民族文化,还让人深深体会到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由她牵头的《云南印象》活动也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我国的教育界和艺术界多几个杨丽萍式的创新者,中国民间舞蹈将会和芭蕾舞并驾齐驱。

传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注重社会实践,要重视挖掘民间艺术。挖掘民间艺术不能闭门造车,要到人民生活中寻找。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点,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山村,还有不少五六十岁的老人对自己的民族民间舞相当熟悉,作为高校舞蹈教育者,就要到这些人当中去搜寻这些宝贵的活化石,以免这些宝贵的遗产随着老人去世而永久性的遗失。对于那些掌握多种民间舞蹈的老民间艺人,应当要把他们请出来,让他们作为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绝技传授给学生。

再利用民间舞蹈方面,不能将它作为应景式的表演,在提到民族特色时就表演。而要将这些宝贵的民族遗产加以发扬,让它们长期性活跃在舞台上,使它像我们的汉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是我国所有艺术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国家要强大,要让自己的艺术走向世界,首先就要让自己的艺术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民间舞蹈-民俗文化[M].2006.

[2]高校舞蹈教学设计创新与教案编写指导全书.编委会,2008.

第8篇

一、大理本土的当代艺术家

在大理除了大量的外来当代艺术家,还有许多本土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从小生活在大理,热爱大理的生态环境,并受大理的乡土文化的熏陶,本土文化及生态环境对他们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以杨云和苏亚碧为分析对象:杨云(白尼),提倡建立生态大理、人文大理、艺术大理。大理的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对其作品影响颇深,尤其是对她的线描作品,无论从内容、构图,还是风格都有着及深的影响。白尼对中西文化和中西美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作品创作接受西方文化却不被融化。她的作品受大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非常深,特别是线描作品中的事物、人物,受到刺绣的影响。她追求少数民族刺绣的纯朴和造型的童真感。在构图和形式上,具有剪纸的镂空感和平面的视觉效果,大理的生态环境及朴实的乡土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视野和艺术风格。苏亚碧从小在大理长的,艺术作品都表达着她的衣、食、住、行,其创作充满着诗一般的意境,而这样的意境就是因为她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秀丽的生态环境中,所以她的作品在视觉上形成了诗意的冲击。

二、在外从事当代艺术的本土艺术家

以杨丽萍为分析对象:杨丽萍知名的当代舞蹈艺术家,生在大理,长在大理,其舞蹈作品追求原生态的表达效果,无论从创意,还是在视觉效果都充满着浓厚的云南和大理本土文化气息。她的作品以本土文化为土壤,正是因为有着本土文化的内涵,才使她的作品独具特色,并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大理民族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是资源

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进行创作是当代语境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利用本土文化作为创作优秀的作品是当代艺术家思考的一个新话题。本土文化基本包括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等,而大理又是一个少数民聚居的地方,其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秀美,可为当代艺术家创造独特的艺术创作价值。民间是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其中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部分,民间艺术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大理是民族风情浓厚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大理当代艺术家对大理民族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巧妙运用,代表着艺术家的独特的创作思维。所以,将这些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策略”。这将会使大理的当代艺术顺利的走向中国艺术的大舞台,更有推向世界的可能性,并能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融合大理的当代艺术,推动大理艺术文化的发展

大理的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文化背景,因为作者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外来的,有本土的等。大家由于生长地域的区别,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所以使大理的当代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大理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地方,它能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包容各种形式的文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大理的当代艺术需要融合,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才能使大理的当代艺术和谐地发展。

作者:赵云芳 单位:大理学院艺术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文化、审美价值,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兼具历史性与现代性的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来集体劳动积累起来的具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的结晶,带有强烈的本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它的题材、图案、造型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其工艺技术和艺术符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美术元素可以突出美术教学的地域特征、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强化美术教学的效果,并具有深化美术情感诉求,凸现美术文化价值的功能。

1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式传承。民间美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一种体现。“言传身教”实际上是师徒、父子关系等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普通百姓,其技艺的交流是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通俗易懂。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得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书籍传承。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民间美术自然地借助于文字传播的方式,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工艺的理论和民间创作者所画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1]。虽然其来源不统一,但都是经过几十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民间艺术品传承和书籍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的所有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2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高等学校是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自各地开展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加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专业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3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

“我们对于艺术如何起源跟对于语言如何产生一样不甚了了。如果我们所说的艺术是指建庙筑屋绘画雕塑或编织图案这类工作,那么全世界就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艺术。”[2]可见民间艺术的普及性和地域性。各地民间美术都具有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种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观察和描绘某种事物,不雕琢、不做作,使创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是最自由、最生活、最淳朴的艺术。高校应该借鉴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开设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美术专业课程,民族传统艺术产品经典古朴,独具一格,都值得我们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为了借鉴、研发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考察、调研中收集原始资料,虚心地向当地民间艺人请教,从而得到创作源泉。这样,我们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间的原生态艺术情趣。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了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他们通过活动提高了本民族形象,宣传了本民族文化艺术。但是有些地方的民间工艺产品的推广研发并不乐观,大多处于手工或半手工生产的低层次阶段,人才素质层次偏低,艺术性不强,已成为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由此可见高校根据当地特色开设相关民间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4民间美术资源走进专业课堂的实施策略

(1)各地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专业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各地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是民间美术走进高校美术课堂的第一步。相关部门应组织各地专家和民间艺人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专业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2)相关教学设备的完善。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手工制作、参观考察等。因此,要有相应的专业教室,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如年画制作就需要整套的木板刻印设备。此外,可与民间艺术作坊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同时又能给当地民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地方高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所以,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定期输送教师出去进修,鼓励专业教师钻研民间美术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可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高校兼课、举办相关讲座或作技艺表演,让学生与民间美术有近距离的接触。

(4)民间美术校外调查的建立。民间美术资源走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进民间,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体会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也可走进博物馆,观摩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为教学提供直观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体,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同时,美术教育自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将民间美术带进高校课堂,既是对民间美术的普及、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同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赋予它时代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育资源,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学校;文化;少数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1-02

基金项目 “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成果(GA093026)。

作者简介 黄红(1966―),男,广西田林人,硕士,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田林县位于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的交界处,居住着8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形式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有些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北路壮剧)。我校开展“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从当地社会、经济、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为当地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范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围绕课题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一)建立机构,优化科研队伍

2009年9月,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由黄红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研究成员分三个层次共46人,一是专家教授,如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彭运峰教研员和杨健儿、广西百色市教育局教科所陈平宙副所长、百色学院教师等;二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如田林县壮剧团黄志元团长、北路壮剧第十代艺师传人闭克坚艺师、那拉瑶族村现任长老盘福军、利周乡民族“歌王”李会勇等;三是我们学校的一线教师。这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提供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科研技能与方法,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人力资源。

(二)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没有进入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行列,正处于教师全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对我们学校来讲,校本课程开发尚相对陌生,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主动与广西教育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联系,让高校为我们高中提供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与高校共享一些硬件或软件资源(如校园网互通),共同使用教育教学方面的有关资料。2010年6月,我校邀请广西教育学院的彭豪教授到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解读与方法”为主题的讲学培训。通过培训使老师们增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课程管理模式,了解国家对课程管理的总政策,把握校本课程的意义、目标、特征、功能、类型、原则、程序、评价与管理。

(三)聘请民间文艺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先后聘请6名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每星期安排两次授课,传艺带徒。这种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且为本区域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依托民间艺人和学校,让民族学生接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系统传承。而且通过民族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让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村寨,村寨影响社会。整个区域的领导与群众,掀起了对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弘扬与传承工作掀起了热潮,唤醒人们已沉睡多年的民族意识,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四)与当地民间戏团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为了山区学生一生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2010年9月以来,我校分别与县文化馆、县壮剧团、弄平剧团联合创办5个艺术特长班。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发展特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展示学生能歌善舞的艺术才华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1年元旦晚会中,王如辉老师作词编曲、自己演唱的壮族歌曲《呶戏芮》,吴雨璇老师改编的艺术特长生演出的《壮族敬酒歌》,李会勇师傅参与主编的壮剧《读书改变命运》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获得广大观众的充分赞扬与阵阵掌声。

二、两个困惑

我校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顺应民生的大好事,得到党委、政府、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目前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语言沟通与记录有出入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深入本地区域内少数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聚居地,走村串寨,调查、访问、记录、收集少数民族文化等相关材料的时候,有些民族语言无法用汉字记录,或是记录不完整、不到位;有些保存悠久的图书资料是先人用不规范的民族语言书写的,或形字、声字、自造字,大伙无法认知;有些是口耳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如《瑶族过山榜》。

二是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何进入高校学习深造问题。我校在开发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开设了一些特长班、兴趣班,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民族学生。可是高考过后,他们有些尴尬。有些高考成绩低的学生无法升学;有些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高校或专业无法继续深造;有些高考成绩好的学生不愿进入相应的高校或专业。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浑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财富。同时也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细分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也在不断的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民间艺术作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求的艺术形态,凝结了民间的人文形态和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审美追求,表达了基本物质需求下的精神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长期生活形态下的创造性的审美艺术又无形中推动了其它诸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影响了其它艺术的审美意象和表达形式。

动画是用静态图画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动态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其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动作的美术形式的画面一次性拍摄下来,在连续放映时借助于人的视觉生理原理(视觉暂留),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真人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从这一点而言民间美术与动画有着某种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艺术在某些方面所呈现的形态恰恰以独特的、静态的、民俗化的造型语言展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动画则将这种静态的造型语言进行动态化表现。

动画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受到传统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①。民间艺术给予动画艺术创作的直接美学形态拓展和艺术表现借鉴。动画是影视艺术在广度上的延展,而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表现力又使得动画得以完美的采纳和运用。正是因为“画”是动画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动画在“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间艺术的养分以达到自我的发展。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借鉴,才使得中国早期动画片在国际上频获大奖。那么,早期的动画片是如何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于动画创作的呢?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分析。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民间艺术借鉴

动画是以造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种,三维动画的造型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动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维动画则不单单是以所谓单线平涂的方式来表现的。传统的动画造型手段很多,在我们早期的动画前辈对民族动画的探索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动画创作的类型题材。而这些类型都是在汲取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为根基的再创作依据。诸如《骄傲的将军》在创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间素材,到山东、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人物的造型设计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造型手段,通过此种造型手段,在表现出将军的豪迈的同时也表现出将军的傲慢。京剧中的服饰精美细腻甚于繁琐,然而动画在造型过程中则更多借鉴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抛却其繁缛的装饰,通过中国画线描的形式表现其简约而灵动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闹天宫》,影片中的孙悟空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年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再创造,塑造了这个头戴软帽、仙桃脸谱、虎皮系腰、细胳膊长腿的孙悟空动画造型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又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动画《九色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编的。这种源于民间艺术形式的作品,显然深受其绘画形式的影响,是民间艺术在动画中应用的直接表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画的原有形式和风格,层次分明,构图严谨。作者构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严格按照壁画的形态,用线细腻严谨,肯定又果敢,同时又将传统中国画线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几乎在不改变原有壁画形式的造型的基础上使九色鹿更加灵动而富有神韵。造型上的动作设计也极富东方式的内敛和沉稳。故事中落水者的狰狞的脸部设计,以及其带国王抓九色鹿的过程中受到惩罚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画中的妖魔鬼怪的对照,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片中大量的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设计就具有典型特点,其人物设计不乏壁画中飞天古朴、稚拙、大气而又富于轻盈的造型美。身体的翻转,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摆动和走势都俨然将壁画中的造型活化,这种转换是对民间敦煌艺术的真实表达。

民间艺术在动画场景的最完美的表达

动画的风格特征源于动画的场景特征和色彩表达。场景的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设定。它所展现的是角色的生存环境,包括具体的场所、道具陈设、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些设计对于时空关系的表达,对于气氛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中对于场景的设计有自我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场景设计中融合了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与整合展现的淋漓尽致。民族的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对艺术的形态又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无论是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现当代的新媒介艺术,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间文化的养料作为其艺术创作和艺术存在的根基。

动画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场景采用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艺术的特点——中轴布置、左右对称格局。在这个场景设计中,墙上设置了象征权力的龙纹雕塑并置于正中间的位置,又具有各种装饰图案的云纹花边造型,墙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种权力的符号,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现出威严与气势。战国时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现在,因此单从这一设计我们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现的大致年代,加上场景中的装饰图案的设计,结合了类似汉瓦当纹样的造型式样,极其古朴典雅而又符合历史特点,这是对民间艺术运用的精华典范。

《阿凡提》中的场景的设计,则融合了其它民族民间的造型特点。无论是片子中的场景设计还是道具风格,处处都彰显着维族的风格。建筑物的外观,尖顶的拱门,各种少数民族的器皿,以及器皿中装饰的纹理及花纹都是民间民族艺术的最好体现。各式的服饰风格、各种的头戴围巾等无不反映出这一特色。因为不同民族自身的一些生活饮食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质。

第12篇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宝藏。苗族民间剪纸、刺绣、傩戏面具、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艺术绚丽多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艺术瑰宝受到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民族观念日渐淡化、生活方式逐步改变,贵州苗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破坏,传承延续困难,甚至濒临失传或消失,令人十分惋惜和遗憾。

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2006年6月,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可以说挖掘、保护、传承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迫在眉睫,为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发展我省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作为贵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的子课题组,力求以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把民间美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推进学生对家乡文化、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资源,并对贵州苗族剪纸艺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保存。在完成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后,再让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走入现代学生生活,走进美术课堂,利用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这个媒介在学生心中传播民族文化,初步对剪纸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及意义

在人们高度评价我省的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的时候,却忽略了对其母体艺术的价值、作用的研究与开发。

作为贵阳市“课改”样本校,我校责无旁贷地承担此子课题的研究。经过认真学习、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该课题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的需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的课程特点。在当前以倡导多元化教学为主流的环境下,该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把它列入课程计划,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研究实践的机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是一个提高,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动手、动脑、动眼、创新、实践、学习、思考等方面得到很好锻炼和提高,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同时,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贵州苗族剪纸艺术实践活动,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实践才能,激发个人志趣,发挥个人特长,有助于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贵州苗族剪纸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及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寻找知识的能力。

(2)掌握苗族剪纸的基本技法、纹样和创作方法。利用纸的可塑性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索知识的愉悦与成功感,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贵州苗族同胞在坚苦的环境中怎样乐观面对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

(3)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提高,促进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探索中学美术教学的新方法、新理论。

四、课题实施计划及研究的过程

(一)本研究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参加课题的教师必须有每个阶段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论文、校本教材、活动及资料光盘。成果展示方式分阶段性:学生第一阶段通过调查、挖掘、收集、对比、整理和研究的活动及资料展示。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的作品展示。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二)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5年8月―2006年3月)

确定领导、研究人员商讨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拟定课程计划,签订课题管理协议书,明确相应责任。

实验阶段(2006年4月―2008年9月)

按课程计划制定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和教学模式

第一,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

(1)认知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2.教师的教学行为目标

(1)收集、整理、编写一份学生与教师共享的学习资料。(本资料有欣赏,有技法学习,有历史文化知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2)超越课本知识,联系自然、社会,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形成能反映该课题实践活动理念的教学基本模式。

(3)在探索活动中,优化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应学校教学实际的教材和学校特色的样本教材。

(4)深入民间,学习民间,通过“嫁接”和“移植”,引导学生设计创作出富于时代感和我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研究内容

1.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及价值

(1)引导: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议定研究主题。

(2)研究:让学生明白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后,个人或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分类、活动设计等。

(3)合作: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合作气氛,使组与组合作,同学间互相交流、处理信息。

(4)实践:在开放情境中,学生经过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后,以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5)再创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等。

2.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创作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总结贵州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艺术特征、技法,相互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在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

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并把所学所获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和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本校师资水平与能力、场地设施等条件,组织不同内容的活动组进行活动,与学生一起围绕研究主题广泛收集信息与资料,包括上网查询与图书馆自读摘要。分组活动在年级和全校进行,建立活动室。设立所选主题活动进展的具体步骤、调整学生的合作小组、设计好观察、调查的情况登记表格等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作好随时的真实的记录。

(1)班组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全校活动。全校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普及性,各项竞赛活动、夏令营等形式。

第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

第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实践环境,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自主性原则。由于该课题是研究本土民族文化,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经历、认识也会有差异。研究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的开发和实施中,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不同个性的良性发展。以学生为基点,提供一个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的独特的经验,选择学期的主题内容并初步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3)民主性原则。该课题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看来幼稚荒唐的突发奇想,要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交流与合作的原则。该课题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学习协作的过程。

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再回到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如:学校附近的大营坡转盘地带,有许多来至于我省黔东南、黔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打工族,他们就是土生土长少数民族,初一⑶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课题: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每年农历4月8日苗族、布依族为纪念自己的首领,都要到喷水池聚会,在一起对歌、跳舞,来表达对首领的怀念。初一⑴班的一些学生得知此信息后,很感兴趣,他们确立了研究课题“民族英雄的魅力”,带着问题进行现场实地采访、观看、拍照等。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课后感:(略)

作为该课题的教师本着新课改理念,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促进教育的多元化。

5.探索“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

(1)“演说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确立的小课题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小组交流课堂上演说。

(2)“现场制作式”:如剪纸、刺绣都是课前学生作了必要准备工作后,课堂上现场制作,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指导。

(3)“成果展示会式”:如学生制作作品,在课上由学生面向全体师生展示并介绍。

(三)课题研究成果

五年来,在省教研所教研员兰岗老师的大力支持、指导、督促下,全体子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奋斗努力,我校承担的子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1)编写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校本教材。

(2)每位课题组教师的反思、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并获奖。

(3)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4)在校内举办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展览。

五、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增强了自主、自信、自尊、自律的意识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老师只是前进路上可以提供帮助的值得信赖的大朋友。可以多方面的享受成功。他们经常需要自己思考、判断、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

2.提高了探索综合知识的兴趣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上学习的知识不是单一的,可以说是课堂学习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3.锻炼和增长了各种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学生在活动课上亲身去体验。

4.学会了克服任性、与人合作的本领

一项任务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使每个同学不断的努力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何与陌生合作伙伴沟通,如何与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互相体谅,如何调动与组织起熟识的人合力完成任务,这是将来走上社会的需要。

5.增加了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课上各项任务的完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出人才,挫折锻炼人。他们就在鼓足勇气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从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人生财富。

总之,我校学生通过“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校子课题组带学生作品参加该课题组在凯里举行的各子课题在前期的工作汇报,得到专家们对所做成绩的肯定。在南通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专家组评定我校的子课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贵州苗族剪纸、刺绣学习的探究》,已具备结题要求,同时被评定为合格子课题。

(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全面进步

1.陈旧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充分认识教育现状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则与任务,自觉克服旧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比较自觉的吐故纳新,与学生共同进步。

2.增强了教学、教育工作的科研意识

以往教师们埋头备课与批改作业,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观察、积累、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比较自觉地提高了科研意识与能力,努力地完成由埋头苦干型到科研型的转化,没有这种转变,就很难开展好各个活动。

3.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们边学习边实践,探索教学规律,寻求教学策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六、课题研究学习前后对比

以“贵州苗族剪纸”为载体,学生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探索与实践活动。从活动的一开始就充满好奇与喜悦,并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种类民间剪纸的图片及实物让学生触摸与欣赏,提高学生对贵州苗族剪纸的鉴赏能力,注重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根据我们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90%的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10%的男学生认为没意思是女生学的。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此项活动有意义,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课时安排和计算有难度。

(2)师资严重不足。

(3)如何处理好开展实践活动和人身安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