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水务信息化

水利水务信息化

时间:2023-07-10 17: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务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水务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第2篇

关 键 词水磨河,水情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逐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大量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在社会信息化、生活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水利部门也必须以自身的信息化发展来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推进新时期水利水务工作建设。

水磨河流域地处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市东郊,流域面积281.4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水磨河是水磨沟区重要的工农业和生活水源。作为水磨河管理处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水磨河流域管理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水管处办公自动化、公文传递、报表汇总、水务水情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合理配水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设计依据和目标

系统设计依据《新疆水利厅水磨河管理处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初步规划方案》[1]、《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

目标是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实施,①提高水管处协同工作和沟通的能力。②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共享。③提高日常办公效率,将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简单化、自动化。④提高水管处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使领导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各种信息加以利用,以便做出快速、正确的响应。

2设计原则

(1)实用性:能满足水管处办公自动化、公文传递、报表汇总、水务水情管理工作的需要。

(2)先进性:体现在设计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系统设备可靠性高,易于维护,从整体上能够适应不同水平用户的工作需求,适应将来的工作模式及技术的发展。

(3)可扩展性:系统要能适应未来几年的新业务。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状况并预计将来的发展情况,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可升级性、开放性和数据库的兼容性。

(4)安全性:针对不同用户,对各个模块,各个功能操作进行授权管理,通过细化的安全控制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和数据的保密。

3群件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管理方便、界面友好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应用平台。目前的主流产品主要有IBM的LOTUS Domino/Notes和MicroSoft Exchange/BackOffice系列,由于MicroSoft Exchange/BackOffice只能运行在Windows NT平台,应用有一定的限制性。

LOTUS DOMINO/NOTES具有强大而灵活的复合文档数据库,具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环境,完备的Email系统以及与Internet/Intranet的无缝集成等优点[2]。应用LOTUS DOMINO/NOTES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基于B/S模式下的Web页,用户可轻松地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通过邮件用户获知下一步的工作。领导可随时追踪项目完成情况,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简单化[3]。采用IBM Lotus Domino作为开发平台,系统可充分发挥Domino优秀的流程管理平台优势和群集特性优势,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则具有性能稳定、维护方便、操作简便等优点,并且支持广域网和远程移动办公[4]。同时DOMINO/NOTES还具有开发速度快,代码量少的优点。

经过调研和比较本系统的设计选用Lotus的群件软件Domino/Notes。

3系统硬件

采用美国HP公司生产的E200服务器;HP公司生产的商用机做工作站;HP 1100A激光打印机;网络交换机及其它网络配件。

系统结构简图见图1。

图1:水管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简图

4系统模块及功能

借鉴国内电子政务管理系统的开发理念和经验[5],本系统设计力争以用户的实际需要为基础进行界面的设计,以优良的可操作性为原则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

依据数据流图的分析和处理过程,本管理信息系统设有六个管理模块:办公管理、个人工具、电子传真、综合查询、公共信息、领导服务。

4.1 办公管理

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六个子系统。

公文管理: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文件跟踪、监督反馈等内容。主要用来实现公文传递的流程设置,自动归档,自动催办;执行发文拟稿、核稿、会签、签发、批阅流转、归档管理等工作;实现公文签报管理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

会议管理:用来完成对会议从计划召开到完毕的整个过程的查询,提供会议资源、制定会议计划、安排会议日程、通知与会人员,统计会议资源使用情况、标记会议结束、生成会议通讯录和编辑会议纪要。

档案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分类、然后组卷及归档;对案卷可以进行封卷、拆卷、标引、检索、借阅、归还等工作做详细记录。

人事管理:主要完成对人员信息的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的维护、查询及打印。

物资管理:包括办公用品管理、办公设备管理和车辆管理。完成对办公用品的入库、储存、申领信息进行记录。对办公设备的添置、维护进行管理。对车辆的种类、型号、运行状态、驾驶员、出车时间、故障及检修等信息进行记录并统计汇总。

工程管理:记录工程详细信息,进展情况,相关人员调度计划。

4.2 个人工具

包括:个人邮件、个人秘书两个子系统。

个人邮件:为每个人的信箱配置地址、密码,充分保障个人邮件的安全与保密。

个人秘书:包括个人名片夹、通讯录、备忘录、日程安排及文摘卡片。

4.3 电子传真

采用Fax for Domin,当用户要发送传真时,只需编写地址并按发送即可。要接收传真时,只需双击电子邮件信息中的附件就可以查看或打印。

4.4 综合查询

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搜索数据库,查询单词和短语,也可以使用通配符或逻辑运算符完成更复杂的查询。

4.5 公共信息

就日常办公应用中的一些公共信息进行交互和。

4.6 领导服务

包括:领导日程安排、领导行踪查询、领导公文管理三个子系统。

可以对领导的日程及行踪进行查询,如果领导不在,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其需要处理的公文。

系统模块和个子系统结构图见图2。

图2:系统模块和个子系统结构图

5系统应用情况及展望

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在水管处公文传递、报表汇总、水务水情管理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好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水管处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会出现,不足之处也会被发现,因此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认同和信任,克服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杜绝出现低水平的信息孤岛。用发展的眼光,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情况的需要,既要结合现在的实际需求,重视业务应用,还应实现业务流程的可持续改进和优化。同时也需重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安全体系建设,包括认证中心、加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等。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电子政务工作的逐步深入,水利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技术的系统管理模式,打破部门界限的联网办公和交互,内容更加广泛,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 王黎明,石磊,梁斌等. 《新疆水磨河管理处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初步规划方案》

[2] 张顺岚,夏定元,张德琨. LOTUS DOMINO/NOTES环境下MIS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桂林电子工学院学报,2009(23)1:50-53

[3] 周绍江,张九红. 质量管理办公自动化. 水利水电快报. 2009,24(2):28-29

第3篇

针对吉木乃县输配水管网系统及管理要求,设立了县、乡两级管理。在县水利局设立“水务信息(调度)中心”,各乡镇水管所设立“监控站”。监控站与灌区现地控制单元采用GPRS无线通讯方式(即手机信号通讯方式)实现信号相互传输;“水务信息(调度)中心”与“监控站”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送。“监控站”将各个现地控制单元系统收集的现场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后,利用交互系统、计算机图形技术、图层数据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提供的数据,实时监测输水管线的运行工艺流程、过程参数、设备状态,监视主要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输水过程,实现整个输水过程的远程监测、监视与控制。并实现运行数据的分析,故障的报警以及报表的存储及打印。“水务信息(调度)中心”,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对各乡镇水管所“监控站”的集中监视和对灌区内主要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性状了解,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县、乡两级监控站主要功能

乡(镇)监控站主要功能乡(镇)“监控站”系统,具体负责本乡(镇)各灌溉区域系统的监控及灌溉用水的实际管理、控制、收费等工作。系统主要由控制系统、日常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报警系统组成。灌溉管理控制系统:各灌溉区域用水控制及调度,对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具有水位、流量、水压监测,闸阀监视与启闭控制等功能。各监控项目在控制站均能实现运行性态提示。日常管理系统:具有各灌溉区域用水计划分配子系统,实际用水记录子系统,实际用水缴费子系统。各管理子系统具有记录、报表、打印、拷贝等功能。安全管理报警系统:具有各灌溉区域的管道、闸阀、监测仪器等设备运行异常报警功能,一旦报警,各主要设备要具有自动停机功能,并具有异常报警自动记录功能。农田灌溉监控调度工作图,县“水务信息(调度)中心”主要功能县“水务信息(调度)中心”,负责对各灌区监控站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督;对各灌区监控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表,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系统主要由中心控制系统、日常管理系统、权限治理系统组成。中心控制系统:对各乡(镇)监控站用水控制及调度,对各乡(镇)监控站进行实时监控。具备对各站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的功能。各监控项目,在中心站均能实现运行性态提示。日常管理系统:记录存储各“监控站”汇总至系统的所有重要数据(包括:运行数据、告警信息、安全及操纵员权限信息、操纵维护记录等),随时了解各灌区水资源配置情况,可以查询任意时刻及任意历史时段灌区的用水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报表,提供管理部门和各个站点需要的报表,为管理部门的调度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权限治理系统:在权限治理中,可以对系统操纵用户进行权限治理。具有防止非本系统用户进侵本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权限的操做权限。

各种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整个输配水管网系统实现管控一体化。灌区管道的控制管理主要在于各种技术参数的监控和主要设备的运行控制,通过在各节点和在主要设备处设置嵌入计算机主板或智能仪表及相应的监控通讯设备组成现地控制单元。现地单元层通过GPRS无线通信与各乡(镇)监控站相连,实时上传管道运行的各种技术参数并接收监控站下达的各类指令,对相关设备进行控制。(1)水位监测,通过在管道沿线布设的各类水池设置的液位变送器,由液位变送器实时将水池水位的信号发给传输设备,传送到乡(镇)监控站,由乡(镇)监控站根据设定的程序自动开启、调节进水阀,调节水池的水位,使水池水位保持在设定的水位高度。当发生爆管、大量漏水等事故,水池水位或压力突然下降时,设在监控站的设备自动报警,进行事故紧急处理,根据工程预案关闭进、出水阀。(2)水压监测,通过设在各节点处的水压监测仪可以及时发现管线内是否出现负压、超压等现象。出现负压时,管中水流会产生气体释放,引发气蚀、断流水锤或管道长期积气运行,不仅影响管道运行安全,而且还可能造成管道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超压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处理,则会出现破坏管道引发爆管等事故。通讯设备可及时将水压数据上传到服务器进行处理。(3)流量监测,通过流量计可以准确了解灌区灌溉所用水量,及时、准确地统计分析水利用系数、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记录保存所有流量数据。为灌区根据当年水库所蓄水量确定适宜的农业种植结构及农业种植面积提供可靠依据。(4)闸阀监控:整个系统要以“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为设计原则。各主干管道沿线按需要配置减压阀、截止阀、分水阀、放空阀、检修阀、排气阀等。各种阀门的开启关闭动作信号均设有反馈,并在各管理系统显示其设备运行状态。各乡(镇)监控站使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实现对各管道沿线闸阀运行状况的集中监视和发送遥控指令,进行控制。

意义及前景

(1)农田灌溉综合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准确掌握了解各灌溉区域的用水量,对水利用系数、用水总量、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得到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为实现各灌溉区域用水量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农田灌溉综合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实现为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避免了盲目、粗放的供水模式。合理的供用水模式,可以充分保障当地农民在丰、枯水年均能有较好的农业收获,对稳边富民、促进当地经济有着较为积极的现实意义。(2)在对已有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后,可在田间增设土壤墒情监测,用最适宜的灌溉水量保证作物生长,进而获得最大限度的作物产量。最终可达到田间作物种植区从感应墒情到自动灌溉、自动配水、自动输水,这一系列田间灌溉过程均可在监控站自动完成,由此可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本文着重对吉木乃县农田灌溉输配水管网自动化管理进行了探讨,如要实现农田灌溉综合管理自动化所要设想的目标,还需对田间灌溉综合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吉木乃县农田灌溉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建设成为与当前科技水平相适应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作者:高建新 单位: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water, and then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has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analyzed, and finally gives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2002年,我国颁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这是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一些列的文件相继下发,我国的水管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水管体制改革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工程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列的不足需要注意和改进。

1.我国的水行政管理体制

水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水行政管理职能设置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确定的运行机制,与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水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对应性。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水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体系是按六个层次设置的,即国家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地(市)水利(水务)局、县(市)水利(水务)局、乡镇水管站。

在中央一级,水利部为国务院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如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授予的职责也承担了部分与其主管业务相关的涉及水资源的行政管理职能。

为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更科学、更具效率的管理,我国按照水系把国土划分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七大流域区,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的综合统一管理。水利部在七大流域派出了管理机构,代表水利部在所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责。七大流域机构分别为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和太湖流域管理局。在省级政府中主管水行政的职能部门一般为水利(水务)厅(局),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为水利(水务)局,地、县则主要为水利(水务)局,乡一级一般为水利管理站。乡级水利管理站既是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乡镇的延伸,又是服务于农民的具有双重功能的基层水利组织。

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情况的调研,反映出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以及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水管单位的良性发展。结合理论分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2.1水管单位定位不准、性质不明。水管单位缺乏科学的定位和定性。占水管单位绝大多数的水管单位,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经营性部分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难以实现良性发展。相关统计表明,纯公益性水管单位,自身不具备对外经营创收的条件和能力,但大部分却被定为差额补助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了人员工资,工程运行经费、单位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定位不准、性质不明,既影响了工程管理,又阻碍了管理单位的良性发展,很多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困境。

2.2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椐统计,公益性水管单位中没有财政拨款的占60%。部分水管单位得到了财政拨款,但数量严重不足,难以维持人员工资和机构的正常运转开支,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工作难以开展。

2.3机构臃肿、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水管单位人员超编严重,特别是纯公益性水管单位。椐统计,水管单位职工总数是机构成立时批准编制的2.1倍,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职工分别是机构成立时批准编制的2.9倍、2倍,超编严重。而且,管理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管理单位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十分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其管理单位几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这类水管单位职工总数的7.9%,具有高级职称的职工人数仅占1.1%;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职工占7.6%。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水库洪水难以科学调度,水资源分配难以科学合理,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缺少技术支撑。

2.4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活。工程管理粗放,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规范化管理水平低,导致管理成本高。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做法,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5水价标准低,水费征收困难。水费是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水价能否达到成本和水费征收到位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生存和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价偏低;水费收取率低,农业水费收取环节多,搭车收费、截留现象严重。

2.6现代化管理措施需进一步加强。现行管理队伍从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知识水平、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特别是地(市)、县级以下管理单位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落后,结构老化,人员配备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直接影响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如工程统计报表、工程普查、和建设管理等信息的统计收集还主要依靠人工,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和丢失。工程管理最重要决策支持信息的采集,如堤防隐患与变形、河道整治工程的根石走失与工情险情、水闸沉降与渗流等资料数据,也都是依靠原始的工程拉网普查、人工观测来获得。己有历史资料也不能实现快速、准确查询等等。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资渠道不畅、经费严重缺乏、人员结构老化、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以上问题如不解决,不仅现有水利工程运行状况会继续恶化。而且国家近年来投人巨资新建设的大批水利设施将难以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又会走到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老路.必将造成新的国有水利资产流失,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述问题更加突出,为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建立新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提高队伍人员素质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分配机制

当前的水利工程管理养护队伍中人员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差,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急需提高队伍人员素质建设。首先应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加强工程管理养护人员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养护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罚机制,激发管理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竞聘上岗,建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2应改变传统观念的方式,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

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管养分离就是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即管理单位是管理单位,养护单位是养护单位。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市场经济为指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上级单位应为养护单位配备完善工程管理养护的设施设备,合理选择、充实管理养护设备,配备运输机械,交通通讯工具等设备,国家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以此来确保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工程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3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水管单位在搞好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应依托自身优势,展开多种经营,比如种植、养殖、旅游、餐饮、施工、技术服务等生产性经营性活动,增加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经费不足问题,还可以壮大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

4.小结

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不是水管单位自身的责任,水政、工程管理单位应通力协作,把《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落实到工程管理养护工作中去,在政府、广大群众和工程管理养护人员的共同女立下,确保水管工作的顺利展开和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殿武张彦良.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0期

[2]郭雪许如辉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探讨.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第5篇

关键词 智慧水利;水联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06-02

智慧水利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智慧水利”的实施,能够推动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智慧水利。

1 智慧水利的基本内容

智慧水利是在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水利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智慧水利涵盖了水文、水质、水资源、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各个方面。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测量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水利要素,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以实现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计算、管理、模拟、预测和管理。

智慧水利的建设,是在物联网、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协助水利管理达到“智慧”状态,使管理水利的管理、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细、动态、智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智慧水利”。首先“智慧水利”是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水联网,从而成功的应用到水利事业当中。其次,“智慧水利”还是基础架构应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构建了智慧水利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渠道,使其能够很好的融合。另外,智慧水利强调智慧应用,智慧应用实际上就是运用智能融合技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计算和存储,为水利事业提供决策和咨询,使其流程得到优化。

智慧水利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基于水联网和3S技术的智能感知体系;二是高带宽的无线通信技术;三是异源异构数据集成分析技术;四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计算机的云计算技术;五是具备一定的智能行为智能控制系统。概括而言,智慧水利就是使用了能自动采集信息的前端传感器,对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实现“实时感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经济高效的综合信号传输;基于云计算功能,实现“智能处理”各类水务事件。

2 我国智慧水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水利部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2012年全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成立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智慧水利项目纷纷上马。2013年10月,广东省水利厅与广东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通过组建全省水利三防联通集群网,将水利门户、综合办公、三防决策、视频监控、会商调度、小水库监管等重点水利信息系统部署于智能手机终端上,实现水利业务信息随时随地移动查询处理和三防应急视频会商调度。“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有效提高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质监测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智慧水利的应用发展迅猛,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拥有,轻共享”等的问题十分普遍。有不少省市为了“赶潮”,不惜重金配备高档设备搞智慧水利,但却不在平台上开发加以利用。即使有应用也是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信息的综合应用几乎为零,造成非常大的浪费。而且许多项目建设后,内容服务更新跟不上,辅助决策类、统计分析类系统配备不足,专业人员培训普及跟不上,不能有效满足水利决策、应急管理的需求,使许多项目都成了摆设。

3 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

水利行业作为基础产业理应在智慧城市浪潮中优先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全国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市、一省的问题。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必须在国家、水利部关于智慧水利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水利行业技术优化升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地位相适应。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同时,在建设规划时我们比较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考虑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急用先建,分期建设。智慧水利必须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以防旱抗旱、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为重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利用已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完整的体系。在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中,应在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稳定性,也为以后系统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提供便利。在安全高质量的水利信息专网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现有的公网和专网,整合各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供水利人整体素质,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和水工程科学利用、高效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智能”灌溉、水资源自动监测、工程远程控制、业务监管等水利工作各领域,通过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壮大技术力量、优化信息化工作体制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芮晓玲,吴一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6).

[2]刘庆涛,崔瑞玲,耿丁蕤.水利信息云建设初探[J].水利信息化,2012(2).

[3]孙书.“十二五”广东水利息化建设基本思路[J].广东水利水电,2011(8).

第6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情况;问题;建议。

1陕西省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陕西省南北延伸达800 km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气候使得全省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陕北400~600 mm,关中500~700 mm,陕南700~900 mm,其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达900~1 250 mm。年降水量的不同,使得陕西省对于不同地区的城乡供水有着不同的标准。

陕西省内的主要河流有无定河流域、延河、泾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等。江河年径流量为899×108 m3,地下水量为235×108 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85×108 m3。2009年对全省地表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有66.4%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水体的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据统计,2009年全省城乡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 777×104m3/d,城镇用水普及率为95.97%,农村用水普及率为65%;城镇饮用水合格率为98%,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仅为48.3%。

2陕西省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的城镇用水近年不断增长,也反映了城区居民生活和建筑、公共环境等用水量的增加。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的开工建设和生产后,用水规模必然大量地增加和长期持续地使用。因此,城市的用水矛盾将逐步突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性的规划或建设实施方案,必将造成水资源利用的混乱和严重浪费。

相比城区的用水现状,陕西省的农村用水则仍被供水量和饮用水质的问题所困扰,由于陕西省境内的河流沿岸排污口众多,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城市污水主要排放在泾河、渭河、嘉陵江等处,根据陕西省水务局2008年上半年水质简报:泾河断面以上水质类别为Ⅰ类;嘉陵江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其中磷超标0.39倍。可见目前江河水质受城镇村居民生活及周围企业污水排放影响显著。如今市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城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可以得到处理,但企业、村镇的污水仍无法有效地解决,必须采取城乡一体化供水,以求转变对农村安全饮用水的控制力度。

在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已经为陕西省的城乡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省年新增供水能力1000×104m3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34%,384万人摆脱用水难,喝上甘甜水,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使大中城市供水能力提高。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2000年至今,陕西省城乡供水快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村饮水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解困目标,城镇供水设施面貌一新,城乡供水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保障。

2010年是农村饮水工作执行“十一五”规划,要实现省政府“全部解决296万饮水困难群众问题”和“将延安市、榆林市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市,将岐山县、淳化县、志丹县、印台区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将阎良区、麟游县、杨陵县建成省级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为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陕西省的水利主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要求,抓住国家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对一体化水利制度的监督指导,积极争取、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提升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使得全省城乡供水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1]。

3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的规制建议。

3.1统一部署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规划。

统一部署是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点,在进行一体化供水规划时,要对规划的内容做出统一部署。同时,单一项目的规划部署要与全省的规划相统一,要将城乡的供水一体化与污水处理、节水处理等问题统一起来,保证规划的统一完善,编制出合理、统筹的建设设施。统一部署的成效已经呈现在对一些单项供水项目的建设上,例如:为满足日趋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陕西省统一部署了一批向大中城市、工业园区供水的骨干水源工程,在统一部署、集体规划、统一审批之下,先后完成了黑河水利枢纽、神木瑶镇水库、延安红庄水库和西安引乾济石调水、石门水库向汉中市供水、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供水等水源工程。这些蓄水调水工程的建成投用,有效地缓解了陕西省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增强了大中城市的供水能力,提高了用水保证率。这些成绩进一步地标明,统一规划部署是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首要程序环节,要不断地深入部署环节,将规划理论与实践实施相结合,做到先统筹、后规划;先规划、后施工。

3.2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要依靠不断的管理监督来进一步的完善,针对监督管理要明确法律和经济的双重手段,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行业监督标准,从根本上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除了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之外,水务一体化建设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对监督标准进行统一部署。

3.2.1建立水质保障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新污染物的认识不断提高,城市供水水质要相应提高。为提高水质,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础上,2001年卫生部提出《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陕西省在按照《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相关法规进行水质要求的同时,在自来水厂和省内的各江河流域的水源取水处取水验质,调查统计当前供水水质中该项目的实际指标值,对有问题的水源采取保护措施。除了治理之外,省内的自来水管理部门应该坚决杜绝企业在水源上游排放污染物,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制订应急预案,使水污染事故的机率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根据薄弱环节的分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在发生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置。

3.2.2建立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

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是通过GIS管网管理系统的安装,对自来水厂的供水信息进行全面的测报监控,其内容包括:建设管道压力监测点、余氯监测点、浊度监测点、流量监测点,安装监测软件等。通过监测系统自动采集供水管道的压力、余氯、浊度、流量等信号,达到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2]。

3.3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市场化道路。

水利工程的完善必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基于这点的考虑,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也要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供水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中央的“民生用水”政策贯彻到底,创造农村饮用水的体系化之路。在市场化程序的运作之下,供水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也要自主解决资金问题,要将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向市场化的运作程序之中,注重工程的配套建设,以便经济适用地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另外,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违约责任、经营期限和终止程序等。实行合同管理,不得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固定回报。在做好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人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总之,陕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建立要明确当前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一体化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加大管理监督力度,鼓励工程竞争企业走市场化道路,全面促进城乡用水的统一发展,统一调控。

[参考文献][1]刘文朝,高占义,胡孟,等。“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材料设备市场需求透析[J]。中国水利,2006,(5):61-62.

[2]郭杰昌。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为契机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J]。广西水利水电,2006,(3):85-87.

第7篇

关键词:供水调度;智能化调度系统;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47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国内大部分供水企业都自建立了水费收缴管理系统、SCADA系统、管网GIS系统以及水质水压监测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都是随着业务发展,在不同时间由不同部门选择不同软件公司开发,基本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没有系统化,形成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因此,在建设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大背景下,结合供水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供水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和数据技术构建一w化、可扩展的水务综合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增强对供水业务的运营和监管的能力,实现城镇供水智能化调度。

1 核心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将互联网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物品间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基于物联网技术,供水企业可以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运营调度部门与供水管网设备,形成供水企业“物联网”,并可将及时采集到的各种管网运行、水压、水质、外勤人员信息进行及时统计、分析与处理,并给出相应的处理结果与辅助决策建议。

1.2 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入智能手机、平板、PDA等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于管网巡视、检漏、工程竣工验收等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2 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建设目标

以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供水企业所有数据资源、通讯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建立集供水各专题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供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快速构建面向供水企业综合运营监管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共享,实现供水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实现供水业务监控、管理、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可视化与联动化,最终建成具有各供水企业特色的智能化调度系统综合运营平台,为企业的运营、调度指挥、分析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3 建设供水智能化调度系统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智能化调度系统运营数据中心

供水企业的业务支撑系统分别管理着供水基础空间数据、管网数据与业务数据,基于企业内网与数据更新机制,通过各业务支撑系统的开放数据库接口将不同专题数据统一汇总到供水综合运营数据中心,分别实现对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网GI数据库、巡检维修数据库、管网工程数据库、SCADA数据库、营业收费数据库、客户服务数据库、用户报装数据库、水质化验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最终实现多源供水数据的统一集成,为供水业务集成与综合业务管理提供健全的数据分析依据。

因此,智能化调度系统运营数据中心以其丰富、完整、全面的数据信息为基础,不仅可以支撑供水综合业务应用平台的开发建设,还可以向各业务支撑系统及其他领域提供专题业务数据,实现供水各专题业务与综合业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从而整合、盘活整个供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3.2 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共享服务平台

充分考虑供水企业业务管理需求与服务模式需求,以供水综合运营数据中心为基础,供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提供丰富的面向供水业务管理的数据服务、功能服务、运维管理、安全管理,为快速搭建开发功能完善的供水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提供丰富的服务资源,同时也为今后供水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拓展需要奠定快速实现基础。

(1)数据服务:提供数据筛选、数据提取、数据处理、数据集成、数据表达、数据发现、数据访问、数据交换、数据更新等服务,支持不同供水业务之间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其中,无论是面向供水综合管理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还是面向各部门的业务支撑系统均可通过服务的方式实现数据集成、共享与交换。

(2)运维管理:提供日志管理、服务管理、运行监控、系统配置、业务统计、功能定制、元数据管理等功能,支持用户对平台进行更好的管理与维护。日志管理提供日志写入与管理机制,自动生成保存日志;还可对平台运行过程进行状态监控,如服务状态监控、服务访问情况监控、用户访问情况监控、登录时间、访问次数等;还可对服务访问量、服务质量、上载数据统计、共享数据等信息进行统计,用于评估服务质量和数据更新需求等。

3.3 打造全新的智能化调度系统综合运营平台

(1)供水运行监控。同时对供水管网、用水户、供水量、产销差、水质、水压等运营信息,以及巡检事件、漏水、爆管、用户投诉等异常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展示与分析;对水厂整体生产情况进行汇总监控与统计分析,对各生产指标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及历史变化趋势分析。

(2)管网监测设备监控。以动态标签、图表、列表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各监测点的水质、水压指标实时信息,同时对比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指标变化情况。平台可进行在线监测数据等值线分析,即利用等值面、等值线图,分析了解供水区域的水质、水压上下游监测点之间的关联及变化规律,预测水质、水压变化趋势,从宏观上了解供水区域内水质、水压状况,辅助供水水质、水压管理决策。

4 结束语

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需要融合物联网技术、传感监测、GIS地理信息、多媒体交互等多种技术形成综合数字化系统体系,通过打造智能化调度系统综合运营平台,实时感知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方式有机整合城市供水设施,实时分析与处理海量供水信息,为供水科学调度提供管理依据及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尹兆龙,信昆仑,项宁银,李飞,邹俊.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现状与展望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1).

第8篇

关键词:水利建设;投资统计;全口径统计;常规水利统计

为准确把握水利发展形势,全面掌握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基本情况,水利部于2011年开始,除开展常规水利统计工作外,在全国各省(市、区)范围内开展了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工作在制度建设、统计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水利统计工作一项的重要任务,在水利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全口径统计内涵

1.1全口径统计定义

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是对所有水利建设项目进行的投资统计。其统计对象为所有在建的水利项目,包括水利工程设施、行业能力以及水利前期工作等。不论其投资来源渠道、资金安排方式、投资项目类型,均纳入统计填报范畴。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水利建设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投资来源、投资计划下达、投资到位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工程量及效益情况等。采取“统一布置、分级负责、归类审核、数据共享”的工作模式,项目法人单位或建管单位为数据填报主体,省、市、县水利(水保)行政部门(或省级项目主管单位)负责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和逐级上报。

1.2全口径统计范围

从投资来源看,包括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及债券、企业或个人投资等渠道。分为中央水利建设投资项目、地方水利建设投资项目、水利部门以外水利建设项目三种类别。从项目类型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泵站更新改造、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重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水库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河湖水系连通、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农村水电、前期工作、机构能力建设等类型。从投资安排方式看,包括各级水利部门参与或安排的以及其他部门安排的水利项目,企业或个人利用外资、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等非政府资金投资的水利项目等。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水利部门报送建议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水利部门下达计划的项目。②水利部门由提出资金安排建议,财政部门、水利部门下达计划的项目。主要包括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央财政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资金、水利建设基金等。③水利部门参与项目规划编制,由发展改革部门或财政部门单独或联合其他部门下达的项目,如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项目等。④发展改革或财政部门单独安排的用于水利项目建设的投资,如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护村护田防洪工程、财政部门的农业发展水土保持项目等。⑤其他企业、集体或个人等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水利项目。

2甘肃省水利全口径统计现状

甘肃省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项目,分为直报系统内项目和直报系统外项目两大类。直报内项目以水利部确定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为主;直报外项目指未纳入直报内统计的其他在建水利(或涉水)项目,包括省内自主实施和中央其他部门安排投资的水利项目。直报内项目进展情况每月通过统计软件“水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并报送水利部;直报外项目进展情况每月通过电子表格手工完成并报送省级水利主管部门。两类报表各成体系,经过省级部门统一汇总后得出甘肃省全口径统计结果。

2.1统计范围合理拓宽

实施水利全口径统计,使水利投资统计范围合理拓宽,外延扩展,涵盖内容细致全面。开展全口径统计之前,纳入统计的项目来源单一,主要以中央、省级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为主。这种自上而下的统计模式,基本是上级部门下达多少计划,统计纳入多少投资。全口径统计项目涵盖范围广,一是增加了自下而上统计,市县各级实施水利项目均纳入统计;二是拓展横向统计范围,纳入了非水利部门投资实施的涉水项目。

2.2统计数据全面客观

全口径统计基本涵盖了甘肃省全社会各级各类水利投入主体,数据全面,能够客观反映甘肃省水利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准确预测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甘肃省实行全口径统计以来,2012年水利总投入相比2011年增幅达到33%,增幅为多年来最高,2013年之后的全口径投资增幅基本稳定在10%左右。中央投资占水利总投入的比例,由2014年的57.7%下降到2015年49.6%,再到2016年降至38.9%。在中央投资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说明甘肃省纳入全口径统计的水利投资规模逐年增加。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占水利总投入的比例,从2014年的9.0%提高到2015年的21.6%,2016年已达30.5%,准确反映了社会资本对水利建设投入的逐渐增大趋势。

2.3统计结果应用广泛

实行全口径统计,能够为分析研判甘肃省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合理制定下一年度的投资计划目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自2015年开始,根据上一年度的全口径统计年度完成情况,年初制订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并结合各地水利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细化落实到各市(州)及省属有关单位,及时跟进、考核和监督水利建设投资进展情况。依据全口径统计月报数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分析预测,客观反映水利建设投资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对策和改进措施,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每月会商和通报,为各类水利建设项目的专项督查、检查、稽查提供数据依据,统计数据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和合理利用。

3甘肃省全口径统计改进建议

3.1统计方法改进

全口径统计直报内项目以中央下达的投资计划为统计依据;直报外项目范围涵盖面广,面大点多,包括水利部门实施的水资源费项目、水库移民、农村水利等项目,以及其他部门实施的以工代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水利水保项目,项目总数庞大。2017年,甘肃省全口径统计水利项目达1000多个,其中直报外项目560多个,直报内项目530多个,项目类型繁多,统计工作量大,尤其是省级审核汇总任务繁重。解决这一问题,切实需要改进统计方法,进行分级统计,对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下的水利项目,可以考虑按项目类型以县为单位打捆填报。

3.2建立跨部门横向统计机制

非水利部门下达投资计划并实施的水利项目,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的非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来源渠道,难以全部掌握并纳入统计。虽然统计制度要求市县水利部门应统尽统,但不能保证所有其他部门涉水项目均能纳入统计。同时,由于非水利部门水利项目投资计划及相关建设信息难以获取,开展统计工作被动,数据审核依据少,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保证率低。为此,对于非水利部门实施的水利项目的统计,应该结合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与同级财政、发改、国土、统计等部门的协调对接,加强纵向、横向沟通联系;也可考虑建立各部门间的联合统计制度,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以数据自动共享为手段,解决跨部门统计数据来源等问题。

3.3进一步明晰统计边界

全口径统计是水利行业全社会投入的总体统计。目前,纳入全口径统计的水电投资仅限于含有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的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等项目。非水利部门实施或参与的水电工程建设投资和水务一体化建设投资,由于水利部门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不掌握投资构成、项目计划安排及建设进展等情况,未能纳入水利建设投资统计范围,使的统计范围和边界不够明晰。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对水利部门不参与前期工作,由发改委或财政部门下达其他部门,部分用于水利建设的项目投资暂时不要纳入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的范畴。

3.4实现同步在线汇总

全口径统计直报内与直报外项目采用的统计报送手段不一致,直报内项目使用水利部研发的统计软件完成,自动汇总,工作效率高;直报外项目统计应用Excel软件处理,汇总计算方法陈旧,自动化程度低。两类报表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不同的统计方式导致汇总处理程序繁琐,影响统计效率,增加工作负担。应尽快启动水利全口径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水利部“水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水利直报系统外项目统计模块,实现全口径进度统计直报内、直报外项目在线汇总同步化。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水利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幅增长和投入主体的多元化,甘肃省水利统计频度、监测力度、社会关注度等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工作要顺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目标,通过提升统计工作能力和手段,为甘肃水利建设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通知[R].兰州:甘肃省水利厅,2017.

[2]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水利统计年报的通知[R].北京:水利部办公厅,2016.

[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建设投资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R].北京:水利部办公厅,2016.

第9篇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1 河道整治与河道管理的主要内容

进行河道整治的前提是掌握河道的演变规律。在此条件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主流的位置,以期改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进而调整河床冲淤部位。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其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要求,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具体来说就是使河岸洲滩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我国的河道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年前就有禹疏九河,导流入海的传说,而在在明代则形成了“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论,该理论具有创见性和科学性,被后人广泛流传。

所谓河道管理是对河道进行管理,包括江河、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等。它以防洪抗灾、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借助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来实现。了解河道的相关情况是进行河道管理工作之前的必备条件。对于平面形态较顺直的单一性河道,它的弯曲系数不大,长度也不长,抗冲性很强的物质通常会出现在其受构造控制的地段。另外,它的两岸会出现交错的边滩,纵向上表现为深槽与浅滩互相交替。在演变特征上,沙质河床的边滩会逐渐向下游移动,会导致河床发生周期性展宽。河道管理工作很关键,它的工作质量对后期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近几年,国家实行土地复垦政策,并拨专款来贯彻这一政策,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无视损毁土地地理条件,更不用说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公然违反自然规律围河造田,盲目实施移民搬迁,强行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一度向河道内延伸,这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加快了河流沼泽化进程,地表径流调蓄也越来越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逐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2.2 土地利用粗放,沙化速度加快

随着城市居住问题的恶化,土地无序的开发、布局零散、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致使垃圾在河道两岸成堆,价值空间无序使得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大大下降;一些单位盲目开展现代化建设,肆意将城市边缘的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高层建筑,其后果就是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商业区。随着植被的减少,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绿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沙尘在城市中肆掠,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

2.3 群众的保护意识差

河道污染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俨然已经把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不仅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更重要的是诱发各种疾病。虽然卫生、环保相关单位一直致力宣传,但工作被动,且长期以来工作一直难有进展,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致使使河道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重。

2.4 河道水质恶化

随着工业加速发展及城市化程度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而城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道,城市内河水质严重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除传统污染源外,河道水体还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江岸边倾倒和堆置的固体垃圾,通航河道内船舶泄漏的油类污染物,排放的废弃物,以及河道淤泥二次污染等。城市河道一方面面临着入河排污量增加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河道污染类型也日趋繁杂,增加了河道水质保护和管理的难度。

3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的生态治理建议

3.1 加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体系的管理

对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的河道方案。如若不然不仅不能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且还会劳民伤财。所以要本着兴利的原则,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会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然后确定主流河道,并加以引导。接着修改弯曲河道为顺直河道,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河道工程的渗透、冲刷还是稳定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进而做到对河道的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还要报到乙级以上设计部门审核,经建设单位初审,报项目法人审批。

3.2 建立健全河道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

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河道治理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自动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保证其正常运行。

3.2.1 保障运行经费

第一,要想河道治理信息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该计划的实施而被解放大批的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第二,水务自动化系统设施本身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筑物建完后风吹雨淋都不怕,它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

第三,其信息化特有的更新升级快、运行特有的持续性决定了它会比传统的治理方案需要更多的运行经费做支撑的。倘若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无法更新升级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设施。

3.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套全面、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自动化乃至信息化在河道管理中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3.3 加强生态建设

由于生态的破坏,历史上曾今赫一时的楼兰古城转眼灰飞烟灭。同样在21 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环境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的河道,倘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水环境的保护。关于河道生态问题,人们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良好的结果,比较常用的就是裁弯取直进行河道改造,但是莱茵河的改造不能不让人们深思,不科学、不全面的河道改造只会适当其反。现如今,人们又不断地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来进行河堤的修建,然而在日本就有人提倡用木桩、卵石等天然的材料进行修建,并且命名为“生态河堤”。我国专家最近也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因为洪水可以补给地下河水,冲刷河槽。除以上方式以外,还可以积极地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这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3.4 远程监控

对于河道的重要区段,要加强管理,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技术直接对河道进行远程监控和录像。分析监控录像的结果,对可能引起河道污染的因素,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

4 结束语

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整个流域、乃至整个社会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社会、经济和河流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协调发展之路,保证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河道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李恒昌.广西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广西水利水电,2012,(03).

[2] 赵江兴.对河道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深圳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0,(02).

[3] 李昭娣.探讨我国现行基层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障碍因素[J].大科技,2013,(07).

[4] 钟鸣辉.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坝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06).

第10篇

(一)就业面不断拓宽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就业形势总体发展良好。201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推进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为本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学生就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基层水土保持单位大多设在水利局内或为水利局的下属单位,水利、交通、铁道、电力、冶金等各行业的设计院或企业大多都设有“水保室”或“环评水保室”,这些单位都需要引进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交通、冶金、铁路等行业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也需要引进本专业的毕业生,打破了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只在本行业就业的局面,因而多个行业成为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毕业生的就业面大大拓宽。

(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多元化趋势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多元化的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申请出国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左右,主要去往美国、英国等国家。读研深造的占本科生总数的53%左右,应届毕业生的保研率一直保持在15%~18%之间,考研率在30%以上。在读研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选择在本校读研,选择在外校读研的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水科院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直接参加就业的占43%左右。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来看,进入国有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进入民营企业的占70%左右,参加国家、地方基层服务项目的占毕业生总数的3%左右。在就业区域上,北京就业市场基本趋近饱和,岗位增加放缓,在京就业的人数明显下降,占签订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大多数毕业生离京赴外地就业,其中一级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占83%左右,且以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居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特点与高校其他专业有共性之处,也有其专业的独特性。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其行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例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掌握工程措施和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如果工程意识淡薄、不懂得行业规范、国标、法律法规、ISO质量管理等一整套工作技能,就无法适应行业的需要。现在政府机关、国企及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从近几年北京林业大学水保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看,80%以上的毕业研究生进入国企、事业、国家机关工作;20%左右的研究生进入私营企业或选择基层就业服务项目,研究生的留京比率也远远超出本科毕业生,约为30%。

(四)地区差异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是受政府和水利部门监督和管理的。地区不同各地的政策也有差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其中,部分南方省份,如四川和浙江水保行业的监管比较严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甲、乙级资质大多控制在具有事业编制的各设计院中(如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进入这些单位需要参加各省水利厅事业单位的统一考试,单位接收人员不具有太大的自,而且要求很多、门槛较高;而广东、云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市场发展相对较早,各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公司和企业也较多,也具有相应的水保资质,这些企业成为接受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力军(如云南“今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等)。目前,我国拥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质的单位共有130家,拥有乙级资质的单位共有862,丙级有1204家,分布在全国各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单位的资质反映了实力,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流行业的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行业长远发展和近期工作的社会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群可分为5个方面。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1.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指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而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规划设计分为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和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工程初步设计主要是对规划方案中具体治理措施、施工方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对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的收益率分析。

(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状况进行监测,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这也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深入项目的一线,采集和测量各种数据。虽然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领域拥有众多现代化技术,但是仍需要专人在野外从事仪器维护和信息采集工作。

(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水土保持行业中的主要工作。由于《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凡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做水土保持方案,以预防水土流失,并兼顾生态和谐。编写水土保持方案需要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程》,通过实地探查,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并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不仅包括可行性分析,还需编写项目概预算,从业者需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

目前,水土保持事业蓬勃开展,但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水平仍良莠不齐。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规,加强了水土保持资质的管理。从业者不仅需熟知各种水土保持的法规和技术规程,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从事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

(五)水土保持的行政管理、科研、宣传、培训等工作

据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还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行政单位和水土保持科研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等。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农、林、计划、监理等部门都有涉及,所以这些单位也有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的特点。优势表现在学生可以依据专业涵盖的各个方向及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劣势表现在本行业属长线专业,很容易出现“大小年”及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因而,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爱好和自身优势,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早规划、早动手、早实践”。

(一)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

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走出校园,接触并了解社会,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寻访成功人士并收集业内成功者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通过参加职业竞赛等为个人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发掘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及早做出个性化的定位;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和就业实践,与用人单位接触,使原定目标在实践中得到校正;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各种人脉资源、组织资源收集信息,扩大自己就业选择的空间;把个人特点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据个性特点规划职业发展,实现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调试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关键所在。

(二)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阶段:入校前,大部分同学对专业不是很了解,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入校初期,经学院和学长学姐的介绍,开始知道专业的主要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认识不断加深,兴趣增高,但也会出现学生对自身发展目标把握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就业指导要做好以下3方面。1.了解专业设置,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目前拥有同类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趋同,缺少自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易于与市场脱节[3]。所以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既要注重科研型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交流会、班会等途径,协助新生尽快认识专业、了解本专业的设置,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职业目标。2.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相关负责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供学生选择,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素质与思维。3.做好职业规划的过程辅导,及时发现和修正职业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会有变化,兴趣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于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探索。通过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和就业环境,可以作更充分地准备,有意识的发挥自身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随时知时知势知己。所以,职业生涯是立体、动态的,在生命的不同时期,需要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探索和规划。

(三)分年级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大一年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自我潜能认知和专业的就业认可度。学院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老生经验交流会,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指导。学院还应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单独设立专业发展概论等必修课程,进行集中指导与解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新老生交流会等途径,围绕“认识专业,发现自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的基本知识及自己的优缺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会逐步发现自己的专业爱好,培养专业特长,初步确定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此阶段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实践、参加何种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素质能力如何培养等。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组织与策划各种比赛或志愿服务,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与使用的能力、资源统筹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保障。大三年级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应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充实专业和职业知识,注重培养自己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大三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考研方向的选择、如何确立职业目标等。学院可以专门邀请专业的老师解答考研政策,并提供其研究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分析利弊,确立职业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社会的帮助,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提升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必须将自我努力与社会帮助有机结合[4]。大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依据社会和单位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5]。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大四应届毕业生则更加关注求职政策与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心仪的公司。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校友来开展讲座,以其切身经历现身说法,让毕业生加深对行业所需技能或基本能力的了解。

(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

第11篇

20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的开局之年。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宏观调控的新情况、投资管理的新要求,我县如何在落实“两创”战略部署,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与省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千亿基础网络工程(以下简称“千亿工程”)的对接,确保投资可持续增长,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四型__”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主动对接“千亿工程”项目框架,积极提出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

一、当前我县投资运行的主要特点

1、投资总量平稳增长,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全面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项目促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__-20__年,我县共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11.5%,成为拉动__发展的主要动力。20__年,我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增长10%,超额完成年初26亿元的计划指标,扭转了连续两年投资计划未完成的乏力局面,其中政府性投资完成9.1亿元,增长14%,实现了回升。通过开展“狠抓落实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作风逐步好转,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

2、投资结构正在转型,二产比重不断攀升。当前,我县刚刚步入人均gdp20__-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处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投资结构正在转型。特别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投资增势喜人,20__年工业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20__年则达到了55%,工业投资逐渐替代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从产业结构分析,20__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6.9%和39.5%,20__年则为8.8%、58.4%和32.8%。工业投资的快速增加,大大提高了二产比重,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3、考核体系日趋完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投资形势月度分析、县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等制度,完善项目推进督查协调机制、项目建设责任分工制,健全项目推进考核办法,强化项目稽察,规范项目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项目建设体系。突出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20__年,开展了“县重点建设项目60日攻坚”等活动,促进了省重点项目华孚特种纤维纱线建设、市重点项目110kv东山输变电工程建设、县重点项目中心粮库建设等一批县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92亿元,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4、要素保障形势严峻,政策处理难度加大。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进一步严把土地、资金闸门,要素保障形势更加严峻。一是土地资源瓶颈凸显。一方面是指标紧,省国土厅每年下达给我县的土地指标有限,加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用地需求量大,致使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另一方面是审批难,县域土地利用总规滞后,农保率高,给审批带来很大难度。二是资金筹措难。我县是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面临“既要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又要赶第二次现代化的‘趟’”双重任务,项目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同时,货币政策从紧,政府性贷款难度加大;受非法集资的负面影响,民间融资难度也在增加。三是政策处理难。在新区、工业园区、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存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一时难以全部处理。加上农民对政策处理的利益期望值越来越高,新项目的政策处理难度不断加大。

二、对接“千亿工程”的现实意义

“千亿工程”的实施旨在突出重大建设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今后五年全省投资工作的重点,欠发达地区也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1、从全省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机遇来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后五年,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千亿工程”项目安排,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其后发优势,使之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实施“千亿富民强市”工程情况汇报,对丽水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将在“千亿工程”上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扶持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加快民生保障,从而促进丽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接“千亿工程”,纳入“千亿富民强市”工程,是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的关键。

2、从推进“两创”战略的要求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丽缙青产业带率先发展,将__作为全市“培育产业、培育功能、培育特色、培育竞争力”的主要平台之一来构建。放眼全省城市群和产业带布局,__地处浙中城市群和金丽衢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的交汇点,是浙江经济的新兴成长区。通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创”战略,抢抓“千亿工程”发展机遇,我县将从更高的起点去谋划项目,以大气创业、大力创新的激情抓项目,力争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桥头堡。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经过“十五”时期及“十一五”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县自主增长和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区域发展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挖掘。“千亿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创新提升、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欠发达地区统筹发展等诸多内容,这些都是当前__迫切需要发展和改善的项目。__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充分对接“千亿工程”,通过完善调整 “十一五”项目规划和谋划梳理“十二五”项目规划,争取上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__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三、对接“千亿工程”的项目框架

本着立足县情、突破常规、创业创新的原则,对照“千亿工程”项目要求,突出县域发展重点,搭好项目总体框架,引领长远发展。

1、立足“两化一新”谋划项目

——新型城市化。一是突出县域“中心城市”。以推进“撤县建市”、构建中等城市框架为目标,实现“三区”互动发展。以

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加强县城新老城区、仙都主景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的互补互动,提高组团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开放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两手抓”,着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实现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一手抓新区开发,重点在新区范围内规划和建设行政、商贸、文教卫体等一系列功能主题性集聚项目;一手抓老城改造,以寺后桥建设、朝晖路拆迁改造、原看守所(拘留所)及消防队迁建等项目为依托,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布局形态和用地结构,进一步明确内部功能划分,稳妥推进老城改造。通过中心城市核心带动,逐步把仙都主景区打造为城市休闲度假区,将__工业园区打造为产业集聚区。二是做大“副中心城市”。抓住中心镇培育、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好溪水利枢纽上马建设等机遇,抓紧做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壶镇镇的综合管理体制,配套相关政策与机制,加快壶镇区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壶镇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切实把壶镇镇打造成“副中心城市”。同时,大力培育城镇产业,完善城镇功能,稳步推进新建、东渡、舒洪、东方、大洋等重点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一主一副多点”的县域城镇体系。——新型工业化。围绕特色工业强县目标,以工业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为指导,重点建设电光源制造中心基地、带锯床机床制造基地、新型特种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抓好一批产业技改提升项目和工业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积极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进化。拓展__工业园区,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势,突出开发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园区扩容提升,全力做好省级工业园区信息化试点,促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进一步抓好壶镇、五东工业功能区建设。通过集约集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

——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关注惠民工程,积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大力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强农村综合管理。围绕“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造好班子)谋划项目,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立足“支撑体系”谋划项目

——综合交通网络。按照“四纵四横一连”的城乡交通网络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42省道及连接线改造步伐,积极做好330国道西移、壶新一级公路、49省道丽缙一级公路__段改造工程等重大战略通项目的项目争取和建设准备工作,尤其是要抓住“十一五”中后期机遇,争取金温铁路扩能提速__段改造工程的上马建设。加快公交枢纽站场、停靠站(点)等公交设施建设,将现有的城镇中短途客运站等设施统一纳入全县公交体系,为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搭好长远框架。

——能源电力网络。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建设有序、兼顾体制、配套衔接”的原则,加大建设力度,加快推进220kv白峰输变电工程、220 kv东渡输变电工程、110kv舒洪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500 kv方溪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形成“以500 kv、220 kv为支撑,以110 kv为主干,以35 kv以下为辅助,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安全优质、高效运行”的电力供应体系。加大管道燃气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衔接“西气东输”工程,加强与龙游至丽水天燃气管网的对接,尽早上马县城新区燃气管道工程,推进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

——水利水务网络。全力以赴推进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不失时机地抓好方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以双潭水厂、壶镇水厂项目为龙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认真谋划好一批配套灌渠项目、千库保安工程以及全县生态河道修复与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建设。

——信息化网络。以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为重点,上马数字城管、工业园区信息化、森林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加快电子政务、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农技110网络建设进程,强化资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的“四化”建设。

3、立足“民生改善”谋划项目。巩固省教育强县创建成果。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仙都中学(暂名)、新碧初中等项目,优化全县教育布局。

争创省文化先进县。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积极筹建县文化活动中心、县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档案馆、文化馆以及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网络改造”等项目,不断丰富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创建卫生强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有序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4、立足“生态文明”谋划项目。以浙江“绿谷”为依托,有序开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和生态文化,做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生态资源优势为后发优势,增添发展动力。一是注重自然、人文和谐统一,有序推进仙都景区西入口、望湖山庄等接待服务区建设,深度开发铁城、鼎湖峰等仙都主景点,稳步抓好河阳古民居、大洋山地质公园和括苍山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开发,促进各旅游景点和各旅游功能区块连线成网。二是注重生态流域治理,建设生态屏障,开发生态河道修复与保护工程、好溪滨江景观带、洋潭头后陈山公园等项目。三是注重污染控制治理,加快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对接“千亿工程”的工作措施

1、强化对接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项目建设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人。一要强化机遇意识。抓机遇就是抓发展。要紧紧抓住“千亿工程”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引导利用,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政策意见的研究和解读,多渠道、多层次地做好对接,为发展争取空间;加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对接,根据我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努力争取将我县列入省重点开发区;主动对接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抓住台缙、诸永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做好台州、永康、义乌、温州等周边发达县市的产业承接,尽快融入浙中城市群。二要强化项目意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在全县范围内牢固树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干项目、谋发展的强烈意识,以“赶趟”的勇气来“补课”,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千亿工程”盘子,使我县获得更多的支持。三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将项目责任落到实处,彻底扭转讲项目很积极,真正跑项目、干项目不积极的被动局面。

2、深化项目前期。项目前期是项目推进的基础。一要统筹各类规划,在项目提出阶段就要综合考虑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县域总规的统筹协调,做好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项目建设时序的有效对接。二要强化重大项目储备和项目用地储备,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可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储备以及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的储备,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梯次发展,不断增加项目的数量,提高项目的质量,做到量质并举。三要统筹项目前期的各个环节,加强项目审批的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四要完善前期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切实抓好项目审批、用地征迁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对接,督促责任部门、项目业主做深、做细、做实前期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