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4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设计阶段性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秀玲,庄严.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开题阶段的提升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89-91.
[2]李红梅,卢苇,陈旭东,等.毕业实习与设计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3]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5]郑鸿英.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黄楚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李金玲.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孙磊.视知觉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关键词:极限编程;毕业设计;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11.11
1 引言
毕业设计的质量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毕业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科研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强化社会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对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1]。
敏捷开发是针对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其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能力。作为敏捷开发方法中最引人注目的软件开发方法,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简称XP)非常适用于需求快速变动背景下的中小规模的开发团队[2]。
2 极限编程简介[3]
XP是一种以编码为核心任务的轻量级的、灵巧的软件开发方法。其基础和价值观是沟通、简单、反馈、勇气和尊重。XP是一种近螺旋式的开发方法,它将复杂的开发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小周期。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周期完成时都要进行小型。XP主张结对编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交换位置,代码所有权归整个开发队伍所有。XP要求有良好开放式工作环境,开发小组的所有人都在这个温馨的工作环境里沟通、交流、讨论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开发人员和客户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难以适应用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IT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不仅面临着软件产品质量的竞争,还要面对不断提高系统开发速度的挑战。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企业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就能直接胜任相应的工作,实行“‘零’适应期”。因此,毕业设计除了完成必须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将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重任。传统的重量级的毕业设计模式无法同时兼顾这两项任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2 好高骛远,无法确保学生真正获得实践性经验,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目前,传统的瀑布模型仍是大多数普通高校毕业设计首选的开发模式。主要优点:一是可按阶段划分的情况得到项目的检查点,二是严格的阶段性工作性质使得开发工作呈直线前进的模式,某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即可放手,关注点立刻转到后续阶段上。上述优点既适合学生长期养成的按部就班的思维习惯,也方便进行阶段性工作检查。但该模型严格定义了许多精细而复杂的规则和流程,这在实际开发中也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于企业都难以严格遵循的规则和流程,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做到并掌握该模型的开发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已经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结果就是学生得不到符合自己水平的实践性经验。
3.3 指导教师工作量大,难以保证指导质量
指导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较强的责任心是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大了招生,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生师比严重失衡。而且传统开发模式下的指导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个人进行的,相对于集体指导而言,工作量显然要大很多。然而,日常的教学任务、科研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早已使得高校教师没有喘息的余地,又如何能有充沛的精力、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耐性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4]。
3.4 学生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做好毕业设计的信心和积极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开发模式在项目开发的各阶段之间极少有反馈和交流,使得各阶段的工作死气沉沉,而且,要想看到结果要等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后期,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之前各阶段的工作就缺少成就感,持续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失去当初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影响到做好毕业设计的信心和积极性。
4 基于极限编程的毕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传统方式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XP方法应用到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基于极限编程的毕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4.1 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职业培训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中小系统开发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毕业设计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实践任务,还应该承担起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职业培训重任。
多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一般都采用传统的重量级软件开发方法模式――瀑布模型来进行毕业设计。事实上,这种多年不变、闭门造车的毕业设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XP非常适合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中小型软件开发项目,因此,将轻量级的XP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任务,还能完成对学生的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4.2 立足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提升实战能力
实践证明,选用轻量级XP开发方法来完成毕业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XP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能从时间上得到保证,也能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不断提高软件的质量。因为,XP倡导及时沟通与反馈,遵循持续集成、客户测试、小型等核心实践,这不仅有利于软件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有利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3 开放的开发环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指导的难度
XP要求尽最大的努力为开发人员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客户和开发人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有开发人员都在同一个大房间内工作,每周工作40个小时,不提倡加班,工作之余还可享用茶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利于充分沟通与交流,通过及时反馈发现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需要老师指导解决的问题不断减少,从总体上大降低了指导的工作量和难度。
4.4 学生在团队协作、结对编程、小型等核心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在XP中,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有的类似于传统开发方法中的项目主管,有的扮演“客户”,有的编程实现,有的制定验收测试,有的负责需求分析,所有成员都应对项目开发有贡献,而且鼓励尽可能多地为项目做出贡献。结对编程的合作方式便于共同处理编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工作更加流畅,还能使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交性和娱乐性。软件不再像以前总是给用户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频繁地小规范软件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5 结束语
基于极限编程的毕业设计虽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但实施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首先要转变指导教师的理念,得到他们观念与行动上的支持。其次是在毕业设计前使学生掌握XP的开发方法。第三就是硬件设施的备配与软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
[2]刘玲惠,梁晓强.敏捷软件开发中的极限编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2:77-78.
[3]张惠彦,廉保旺,逯野.极限编程的研究和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6.
[4]汤琳.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47-149.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
关键词:毕业实践;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内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办学理念,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都在围绕着“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等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再现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做中学”的目的。这其中也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大部分还是采用与本科相同的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存在着选题与所学内容和实践相脱节、选题重复现象过多、抄袭现象泛滥、学生教师对此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与归因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
为了解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选取了天津职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2009届毕业论文文本进行研究,通过对各方面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偏低,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对毕业实践不重视,态度不认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选择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直接造成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
(2)学生在毕业论文或工作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拼贴抄袭现象严重。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采取敷衍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报告的学生也不过是上网查阅企业的文字宣传材料拼贴论文,最后写出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想法。
(3)毕业论文选题不合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失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来源盲目。由于学生本专业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所学专业缺少全方位的认识,所以学生根据手头现有资料确定选题,倾向于那些可参考书目或网上相关资料丰富的选题,对所占有的材料缺乏足够的了解,仅凭占有资料的多少轻易决定选题方向,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资料与选题存在偏差,现有材料无法使用,妨碍了写作的正常进行。二是选题范围过宽或过窄。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选题与自己现阶段的专业水平相符合,对选题范围没有把握,大多数选题过大,直接导致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些选题也会存在过窄的问题,使得研究无法展开。三是选题缺乏新意。学生找不到自己可以研究的题目,只能人云亦云,选择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老题目,如果能深化这些研究固然不错,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选题仍为老生常谈,并没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或新视角,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毕业设计不仅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但有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未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只需走过场就行。
(2)指导教师存在问题。目前高职毕业实践中的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而毕业设计时间又过于集中,势必会造成有些教师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这也是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社会实践背景,缺乏指导毕业设计应有的条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实践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定标准,但职责不明、执行不严,要求不规范、不具体、不完整。如: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没有提出全面的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对部分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采取宽容迁就态度,能过就过,造成学生本人对毕业设计质量不重视。院系没有制定对毕业设计工作具体的管理措施。即便院系在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时要求严格,如果没有认真检查,缺乏督促措施,缺少对教师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答辩形式以及资格审查等机制,也会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岗位要求,确定相对应的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建设,取得了诸如任务驱动型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等受到职业教育界认可的成绩。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改革却较为少见,导致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相协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顽疾,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的多元化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及政府。学生是工学结合行为主体,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学校与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对企业的理解,而企业应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引导学校按照岗位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与学校协调管理。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多样化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战”,并通过阶段性实训、定岗实习及项目化课程改革等载体落实,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及职业情境里的“教、学、做一体化”。
三、“岗学一体、校企联动”毕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合适的题目使指导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得到收益和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开发的可能性。因此,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下:(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题真做;(2)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3)毕业设计要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4)毕业设计要体现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总之,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校方指导教师和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共同来制定。
2.要提高对毕业设计管理的认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把毕业设计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要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机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它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
(2)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任务书、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4)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体系。①确定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执行标准。②明确教师职责,确保教学质量。③加强对参加毕业设计学生的资格认定。
3.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熟悉问题的求解过程。要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指导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4.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民办二级学院毕业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公有高校民办二级学院是这几年方兴未艾的一种教育模式。民办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承担工程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在走进工作单位前最后一次综合实践训练,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单位的生产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走上生产单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对民办二级学院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作一些探讨显得很有必要。
下面从二级民办学院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学生特点、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这四个方面作探讨。
一、民办二级学院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和特点
1.民办二级学院的教务部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手册,覆盖教师的聘评、选题、毕业实习、中期检查、成绩评定、材料归档等整个过程。按照教学工作手册评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有母校的相关学科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这样便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由于有不少来自企业的人员做指导,因此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重视实用,往往疏于规范性的指导,毕业设计材料不够规范。
2.民办二级学院把教学工作分解后转包给母校相应专业的二级学院,比如民办学院的机制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全部交给机械学院负责,由机械学院的教务科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具体的质量要求和成绩评定完全由机械学院来定,教学管理文件是参照统招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和要求来制定的。该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校中校的教学模式,由于母校的公立二级学院的教师本身就有很多教学、科研、教研的任务,在本院也要指导6―8名毕业生,这就会造成教师的精力不够用,指导不充分。由于教学质量评估及工作量等多方面原因,指导教师往往在公办本科毕业生上花更多的精力,从而使民办二级学院学生觉得自己花的学费多,得到的指导却少,感觉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特点
1.学习的热情差异性较大。当前金融危机的肆虐,毕业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就业形势的恶化,使得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更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民办二级学院相当一部分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把学习作为最后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下苦功夫,强化基础知识为考研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为就业做好技能准备。但由于一部分民办二级学院录取分数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吃力,容易自我放弃,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2.学习目的差别日益增大。当前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的差异性较以前明显增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趋向也更加不同:有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是为了父母高兴,有的是为了文凭等。由于目的不明确,学习的动力就很小,不少学生来读书就是为了一张文凭。
3.城镇生源多,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学习条件好,独生子女多,入学成绩低。不少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手机,普遍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思想非常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凡事注重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善于通过网络获取新信息,有一技之长,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参加社会实践。[1]
4.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任何事情很难坚持到底,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抵制不了外界环境的诱惑,泡网吧、玩游戏、包夜占据了学生们不少时间,上课时玩手机、看小说、讲话,晚自习上不到一半就走人,养成了生活散漫、懒惰、浮躁、任性的坏习惯。法定假日前后上课秩序不正常,甚至平时都有不少同学以各种理由请假。上课时不听讲,作业抄袭,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考试之前要老师划考试重点,考前不复习,考试时作弊。学校虽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处罚措施,也有学生因为舞弊被处分,但是仍有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有过作弊经历。他们对作弊不反感, 甚至认为有时作弊是必要的[2]。
三、民办二级学院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逐年降低。
学生经常要求老师更改课题仅为了换一个更容易的课题,或者就是实际设计时不能按照任务书的要求来完成。
2.投入的时间少。
学生自接到任务书后,并不是立即行动,而是先放松一段时间,等到检查前才开始胡乱地弄一点东西来应付检查。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时间实际上用于毕业设计的相当少。
3.抄袭现象越来越厉害。
前几年在毕业设计中抄袭的现象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现在部分学生不仅抄袭网上的论文,更有甚者自己完全不做,通过网络找人代做。
4.指导教师的检查和督促的效果在减弱。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检查学生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来确定平时成绩,但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往往当面答应教师要好好修改不符合学校的规范要求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回去后却什么也不做。因为学生知道学校为了就业率,不会轻易不让他不毕业,所以有恃无恐。
5.教学条件需要改善。
虽然民办二级学院不少学生的经济条件好,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电脑,学校机房安排日程也比较满,而且公共机房里电脑上的软件也难以满足毕业设计的要求。缺少电脑也影响部分学生毕业设计。
6.毕业设计的质量关口几乎是完全敞开。
尽管一般的高校都有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制度,而且在公办学院也出现过因为毕业设计达不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而不能正常毕业的,但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社会矛盾多发的时候,让交了很多学费的学生却因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无法顺利毕业,这似乎很难让民办学院的领导下此决心。每年毕业设计都是百分之百地通过,自然很多学生不会担心自己不努力做毕业设计会导致无法毕业。
四、改进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民办学院的最高领导必须召集所有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及相关辅导员参加毕业设计动员大会。通过动员大会强调毕业设计的重点意义、要求及对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关联。
强调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能有等、靠、混的思想,强调在毕业设计期间,辅导员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责任管理者,指导教师只是协助管理。
2.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是指对参与毕业设计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指导教师。通过审查确保参与毕业设计工作的人员具有合法的资格。具体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满足已修学分的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参加过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书。
3.改传统的双方教学模式为三方互动的教学模式。
民办学院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灵活,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必须确保指导教师了解学院最新的关于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手册,必须保证指导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民办学院的辅导员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三方互动的教学模式。辅导员可以协助指导教师掌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时工作状态,及时督促学生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及时做毕业设计,也可以协助学生联系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工作,如出现学生不努力不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来执行或教师不投入充足精力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向二级民办学院汇报,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这些辅导员必须参加过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培训班,且取得合格证书。
4.选择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然后通过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通过该方式实现师生双向选择。课题是指导教师在双选前通过到工厂去调研或根据自己的科研或教研项目来拟定的。一般情况下,课题是与生产实际相关的,且课题的难度要适中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出现一年难或者一年容易的情况。这样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际的锻炼。对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就尽量提供一些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那些还未找到工作的同学则由学院与有招人计划的合作单位联合为他们确定一些课题,并由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联合进行指导。如果这些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就可以获得该单位的工作机会。确定课题的总原则就是要双向选择,课题要尽可能地真实。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并防止弄虚作假,课题名称和难度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地改动。
5.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院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控制,另一个是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
(1)学院层面的质量控制
①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检查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资料、外文翻译。把查出的问题填在不合格通知书上,以学院的名义向学生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不整改的一律不得进入中期检查。
②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开展中期检查工作,检查设计草图,设计初稿等成果,把查出的问题填在不合格通知书,并对在进度和质量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学生发出黄牌警告,而且按照规定获得黄牌警告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最多是及格且享有优先获取缓答辩的机会。学院学生科以学院的名义向学生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不整改的一律不得进入预答辩阶段。
③学院的教授委员会组织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开展正式答辩之前的预答辩工作,通过预答辩及时并尽可能多地找出存在的问题,要在存在问题的地方保留记号以便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更改。学生毕业设计的材料经指导教师审查后,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表表明完全同意后,学生才可参加正式答辩。答辩时学生必须携带预答辩的带有记号的原始材料,以便答辩小组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查整改情况。
④正式答辩结束后,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对毕业设计成绩为合格以上的毕业设计材料进行抽查。查出严重问题的学生必须重新修改设计资料并申请缓答辩。如果这些学生参加缓答辩仍然无法满足毕业设计的要求,那么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就不合格。
(2)教师层面的质量控制
①指导教师必须自觉学习学院最新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并确保自己每周能跟学生沟通一次。沟通过程中要亲和而严肃,保持教师的威信。
②指导教师每次在学院检查之前要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负责,必须仔细检查学生的资料并指导学生修改,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
③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考核,对学生的出勤状况、调研情况、研究的专业精神、进度状况、成果资料的规范性、成果的先进性等做一个公平的量化考核,并把学生的状况与辅导员共享。
④正式答辩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答辩小组的意见指导学生继续完善材料,并且按照材料存档清单要求逐项仔细检查材料格式的规范性并在材料规范检查表上签字。只有持有教师签过字的材料规范检查表,学生的毕业设计材料袋才可以上交学院。
⑤如果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无故不参加交流,或学生的进度或努力程度无法令人满意,应及时与学生的辅导员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⑥辅导员要在大学第一课中就要教育学生要诚信,不要抄袭。在平时的课程设计环节就严格打击抄袭者,凡抄袭者一旦被发现,立即宣布该课程设计的成绩为不合格。同样,在毕业设计阶段,如果发现课题雷同或内容雷同,一律要整改,如果在最终的毕业正式答辩中发现雷同,那么就宣布雷同者的毕业设计成绩为零分。按照这样的方式实施,良好的学风逐步形成后,抄袭的人就会大大减少。辅导员要经常到学生宿舍中去视察,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避免学生先松后紧,甚至最后因为时间不足,发生请人代做的状况。
6.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了体现过程控制,特别强调平时成绩,该成绩由指导教师定,因为指导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工作表现最了解。该分数占总成绩的40%。评阅教师由其他设计小组的指导教师担任,评阅教师对学生所完成的全部资料进行审阅,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质量给出成绩,该分数占总分值的20%。答辩小组至少由五人组成,应以指导教师为主,指导教师要回避自己小组的学生。答辩时专人审阅说明书并提出问题,专人审阅图纸或程序并提出问题,专人对教师提问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状况进行记录以便评分和存档。答辩组长根据学生对设计工作的陈述、说明书、图纸等物化成果的质量及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写出评语,给出答辩成绩。答辩小组给出的分数占总分值的40%。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公正准确,并能顶住压力,确保一定比例学生因很差的毕业设计质量而无法获得及格的成绩,那么必将使下一届的毕业生形成很大的压力,有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7.实时奖励。
学院要制定针对毕业设计的专项激励制度,规定毕业设计成绩必须是良好以上的学生才可以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对获得学院授予优秀等级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原创性强的并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称号的要给予教师、辅导员、学生较大的物质奖励,如果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称号的,就要给予指导教师、辅导员重奖。
8.改善教学条件。
二级学院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这些专业机房不仅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电脑,而且这些电脑应该装有各种专业的软件。机房的管理要创新,将正常的课程上机教学集中在部分机房,开辟出供毕业设计专用的机房,确保毕业生能利用整块时间连续安心地做设计,而不会因为机房有课程安排而到别处重新找电脑。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本文列举了当前民办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当前民办学院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归纳为“三方互动、双向选择、因材选题、提前介入、真题真做、过程控制、鼓励原创、成绩评定、成绩指标量化、政策激励”,这样,民办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19-02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针对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实践教学一体化”教改思想与模式,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1.国内外高校实践课程概况
美国高校一直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视,采取了相当有力的措施,成效非常显著。众多大学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生产率和经济实力为已任,通过将基础研究、教学与科技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改变了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MIT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实践,学校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探索者”。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中大部分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为辅,而且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各个阶段分裂开来,各自管理完成本课程任务,则完事大吉。本课题就是要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改思想与模式,就是要着手改变以往实践教学的附属地位,使其处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分裂开来的实践环节通盘考虑安排,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强化了专业教研室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高校将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理解成知识灌输;(2)普遍按国家统一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3)普遍采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离的传统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尽早地和理论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首先在大学里学量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沦为附属品,在毕业前才有机会接触实际,即所谓“实习”,由于之前实践训练不足,到毕业设计阶段只能东拼西凑,蒙混过关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培养;(4)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实践,如美国高等教育,已认识到学生成才重要因素不一定在于学校教师所教,而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年龄相近的年轻人自己结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去批判性地学知识和创造知识,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习和自我成才的激励机制。国内也有一部分高校已走在改革的前列,如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院以各种类型的创新实践班为载体,组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参与社会企业的招标项目竞争,中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与项目有关课程的实践,一面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独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创新成果,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模块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构成上基本无多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特色。从比较来看,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基本相似,相似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体现不出工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差别,这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择业是极为不利的。
2.工科实践类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内容
2.1 论证、构建大学生四年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课程设计( 综合设计、工程设计、工程设计训练) 、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整体培养计划中具有共性的实践能力内容统一抽出,由对各个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宏观统筹安排;要求对本专业进行广泛调研,掌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本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所需人才规格―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四个不同方面,来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最终确定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2.2 明确各阶段目标和各具体环节目标
实践类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目标是从大学四年来整体考虑的,故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把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学期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其次,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在此基础上,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指导书,前一阶段为下一阶段实践能力培养打下牢固基础。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内容实施具体实践项目的培养、验收和教学效果检查。
2.3 深化“实践能力强”的内涵,多样化实践能力培养
深化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在更新实践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调整与论证工作,积极试验与推进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工作,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提高了有利于学生基础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比例,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能力的培养。
2.4 针对本科生个人特点,实施实践教学个性化
实施个性化教育,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是根本保证。探索实现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科技活动,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参与科技创新,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技活动以及学科实验室,学生科技协会开放实验室等措施,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实施工程训练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让优秀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年轻人自组团队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性项目等,建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习和自我成才的激励机制。
2.5 毕业设计环节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
毕业设计环节是“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把前面各个实践阶段所学到的时间能力综合发挥,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是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战场。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大学生积极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从属性地适应“ 研究的对象”,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对“ 研究的对象”进行探究,师生共同处于一种创造性生活体验之中,获得知识和进步的过程。学生以一种探索世界的心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开放思维,自由选择,对自己的整个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进行思考、设计、预测、评估,也可以就研究过程的某一细节进行独立、深入的积累、挖掘、提炼,打破思维定势,着眼新的结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具有科学钻研精神、不拘俗套的创新意识,发现捕捉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和灵感,并及时将其转化为研究论证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为以后的各种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仅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创新意识。本科生参与科研,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选择职业的能力,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更需要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要扩大各种设计性实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过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工科实践类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成效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是树立实践观念,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的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现阶段我校中各个实践环节中出现的质量大滑坡现象,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设计训练、实习、社会实践、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目标定位、培养水准及实现方略等诸多方面统一规划着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研究的目的。在历时2年的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实践教学一体化”教改思想与模式,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通过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培养实践能力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单列,并不是把实践教学孤立起来,而不考虑理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相反,恰恰是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的培养目标能够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仪学院的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为对象,初步实行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培养,以科协为实践集成基地,在近两年中,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立项4项,校级立项10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队,三等奖3队,省级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1队;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队,省级一等奖1队。2012年就业率达97%以上,2013年在经济形势恶化情况下仍然达到93%。说明在这两年的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成效卓著。
参考文献
[1]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82-185.
[2] 吴名星,雷军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计算机教育,2014,4:02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培养模式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不相匹配。一方面,每年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对口的软件人才。这说明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市场上各类软件就业培训班的红火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本科软件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1]。
黑龙江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改革现有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授课模式、实践教学、课余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1软件就业班与软件工程本科培养模式对比
以某知名计算机就业培训学校Java就业培训班为例,其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周:开发环境搭建、Java项目实战、Servlet与JSP讲解。
第二周:Oracle数据库开发讲解、数据库设计基础、某管理系统数据库建模。
第三周:Hibernate。
第四周:Struts。
第五周、第六周:Spring。
第七周、第八周:综合项目开发。
与大学软件工程课程设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该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基本在本科教程课程的涵盖之内,而且Java、JSP、数据库、Web编程、综合项目实习等内容的学时数远远少于大学软件专业的学时安排。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了四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在培训班学了两个月就能得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软件就业班培养模式与软件工程本科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差别。
(1) 课程设置的差别。培训班教育培养的是能够使用某一编程语言和某一数据库的“专才”,目的性强,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则以培养软件“通才”为目的,课程设置考虑全面,重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2) 授课安排的差别。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高强度的课业安排迫使学生全力以赴投入学习,课程设置紧凑课程之间连续性强,学生易于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本科教育课程安排相对松散,授课时间间隔较长,学生难以将几个学期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当前的课程之中。
(3) 授课方式的差别。培训班采用的是机房授课,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高校大多仍然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性较差。
作者简介:韩中元(1977-),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雷国华(1962-),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李军(196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4) 教师的差别。培训班教师大多来自软件公司,具有丰富的实际开发经验,有成熟的软件项目供教学实践;普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科研教学,缺乏企业级软件项目开发经验。
培训班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集中学习几门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满足某方面企业开发的基本需要,授课集中,连续性强,教学互动效果好。培训班的速成有其优势的一面,但其缺陷也较为明显,课程设置单一,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2-3]。
黑龙江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将软件培训班模式与软件工程本科培养模式进行融合,吸收软件培训班的优点,弥补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改进授课方式,改变授课频率,注重课程之间的连续性,积极与企业、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及应用技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2.1直接学习C++
以往的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通常采取C语言、C++、其他语言的顺序。C++与C语言有部分重复内容,这部分重复内容中又有所差异,此外,C语言是面向过程,C++是面向对象,学生在从C语言向C++过渡时又要进行一次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思维转换,这些都造成学生在C++学习中的困扰对此,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C语言的基本编程思想融入到C++的教学当中,将原来第一学期学习C语言、第二学期学习C++改为直接学习C++,并将课程延长为两个学期。调整后,C++理论和实验的总学时达到了180学时,利于学生学精学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任课教师普遍反映,与往届学生相比,应用此方案培养的学生,其编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2坚持程序设计语言学习
计算机编程语言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前两个学期学习C++,后续语言类课程选择占就业要求比例较高的Java语言为主,每一学期都有至少一门与Java直接相关的课程,覆盖编程基础、图形界面开发、Web页面开发、网络编程等方面的内容。C#、DELPHI、VB等语言作为选修课,扩宽语言教学的涉猎范围。通过四年不断线的编程教学,使学生在广泛涉猎多门语言的同时,重点学精一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编程能力。
2.3注重软件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基础教学以及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我们还增加了人机交互、软件测试、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构造、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等软件工程管理类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应提高,不再局限于软件开发,还能够从事软件开发的管理工作。
3改革实践教学
传统教学偏重于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结构和原理的掌握,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不足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求职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3.1强化实践教学
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验分离出来,单独安排实验课程,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比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将课程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引进思科等专业认证[4]。
3.2加强校企交流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行业优势,合作培养软件人才。我们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承担软件工程、软件过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综合性实习实验的指导工作,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丰富学生的开发经验,受到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3.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IT企业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到学校任课讲学,与本校教师互动交流,一方面选派教师带薪到IT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双管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改革授课模式
4.1提高授课集中度
以往的课程安排较为分散,例如某些选修课,一周仅安排两个学时,上课时学生往往已经忘记了上一次课程的内容,学习兴趣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对此,我们将一个学期划分为两个小学期,将一门课程的课时集中到一个小学期,总学时不变,但上课周数减半,周学时加倍,提高了授课的频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4.2情景教学,机房授课
传统授课模式往往只用黑板和投影授课,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当时完成小型的实验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重点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通过大量的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成立工程小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直接在机器上边分析边设计边实践,大幅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取了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在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4.3统一非语言类课程的编程语言
为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熟练度,其他非语言类课程统一使用Java语言。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其他非语言类课程所使用的语言较为多样,数据结构可能使用C语言,操作系统可能使用Pascal,数据库又可能使用VB等,频繁的语言切换,造成学生语言学习广而不精。针对这种情况,选择占就业需求比例较高的Java语言作为其他非语言类课程的统一编程语言,提高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同时,组织教师研究课程与课程的关系,打破某些课程之间的界限,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利于将过去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
5课余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授课毕竟时间较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5.1半封闭式教学
目前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相对较差,从中学阶段固定、封闭的高压教学模式直接转换到大学自由、开放、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最终度过了遗憾的四年。为此,软件工程专业第一学年采取半封闭式教学,组织学生在专门的固定教室定时晚自习,由专业教师解答新生提出的各类疑问,进行专业辅导。
5.2辅导方式
在以往教学的课余时间中,学生与教师往往缺少互动。学生有了问题,觉得找老师不方便,最终往往不了了之,留下困惑。对此,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博客,学生可以在上面留言、提问、查看教学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博客通知,布置课外作业等。同时,结合E-mail、QQ等网上交流工具,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
5.3导师制
新生入学后,往往比较迷茫。应该去学哪些内容?怎么去学?学到什么程度?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些困惑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单纯依靠入学教育等传统方式远远无法得到解决。很多学生因迷失方向而产生厌学情绪,大学期间收获寥寥,毕业时择业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2006年开始,改革了从毕业设计阶段才开始分配导师的制度,为当年的新生分配了导师,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给予连续的指导和培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和迷茫。从大三开始,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能力,为部分学生指定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较早地进行持续开发和研究,有效避免了过去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太短而难以完成较大工作量课题的缺点。这部分学生取得了较优秀的设计和科研成果,成效明显。
5.4年级间学习小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立了ACM等多个学习兴趣小组,每周组织学生课余比赛,形成了以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学习梯队,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对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结语
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黑龙江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本专业学生发展的应用
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实施改革后,教师、学生的反馈都持肯定态度,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参与人数由原来不足10%增加至30%,获奖人数大幅增加,获奖等级由省级竞赛奖项提升到在全国、国际评测中取得名次(其中取得两次单项第一),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伟华,李坚,朱嘉贤.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22):35-37.
[2] 廖明宏,徐晓飞. 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教育金字塔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6(1):14-17.
[3] 张国印,刘海波,沈晶.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77-79.
[4] 余寿文.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 计算机教育,2008(13):5-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HAN Zhong-yuan, LEI Guo-hua, LI 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China)
[关键词]高职 低碳式可循环 展示设计
[作者简介]熊涛涛(1976- ),男,湖北松滋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及中美艺术设计教育比较;陈峥强(1977- ),男,广东汕头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展示设计教育;李春林(1977- ),男,湖北荆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实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会展经济呈井喷式发展,社会对展示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鉴于此,全国各类高校的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及商科专业(广告营销、会展管理等)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或展示设计课程。会展业蓬勃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的展览特殊装修(相对于标准展位而言,以下简称“特装”)采用一次性消费和装修垃圾焚烧的处理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环境污染。而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未来十年乃至以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核心。国家需要大批可持续设计人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引入可持续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改革。自2006年起,以笔者所在展示设计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团队组成联合课题组,针对上述行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引进、吸收国际最新可持续设计教育理念,将“低碳式可循环”渗透至“展示设计”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些经验,希望能为高职“展示设计”及相关课程教改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程建设概况
(一)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输入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教学输出可持续设计成果的模式,使学生建立可持续设计的观念并在其设计实践和职业生涯中自觉使用。应着重建立以“低碳式可循环”和“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双输入,“展示设计实务”和“展示系统设计”两门课程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的理念和教学原则。
对高职类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采用由低至高进阶式进行。课程的设置按“展示设计基础”“展示设计实务”“展示系统设计”的顺序进行,通过一年级的课程使学生建立展示设计基础。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展示设计实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应强调双输入,一是引入低碳式可循环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实际设计项目,并将可循环展览作为教学原则和项目设计标准。下学期开设“展示系统设计”课程,该课程是前导课程“展示设计实务”的循环、进阶、升华。“设计实务”的课程项目应紧紧围绕展览会特装展台设计,而“系统设计”的课程项目则相对多样化、系统综合化。三年级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对口实习企业深入体验实际项目的操作流程,学习如何面对现实与设计理想间的冲突。而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前面所有学习阶段的综合体会和反思,选择以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针对其他非展示设计相关专业的需求,由于其课程设置(课时量)和专业程度所限,则可以精简到只引入其中的一门“展示设计实务”课程,并适当简化其课程教学要求,但同样可以引入低碳式可循环设计理念,高度仿真实际设计项目需求,将可循环展览作为教学原则和项目设计标准,也可以快速输出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成果,培养可持续设计人才。
(二)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输入
首先紧扣可持续设计策略,然后从可循环展览的三个方、六个设计原理及五类示范工程①开始输入,具体如下:在课堂多案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普通一次性展览的比较,首先阐明可循环展览的定义和典型特征,进而提出可循环展览的三个方(可循环展览宏观策略/产业轮、中观系统/流程轮、微观设计轮)、六个设计原理(非物质设计原则、EVIS形象识别系统原则、设计风格分类/建筑结构选型原则、建筑骨架与表皮分离/可更换表皮的展示设计原则、非标非特/一变多的展示设计原则、全生命周期设计原则)及五类示范工程(大型展品、中型展品、小型展品、综合展品特装类、综合展品非标非特类)。这些内容属于可循环展览设计方法论和系统论的初步理论总结,构成了可循环展览设计的工作指南,课堂上引入这些内容能够较明晰地输入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
(三)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化课程库、教学资源库和课程运行保障体系建设
1.建立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化课程库,可围绕以下五类项目进行。建立项目化课程库(以下简称“课题库”),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课题。这五类课程库如下:(1)校内项目:所在学校长期固定参与校外展览会的展台设计项目、校园展览等,这些身边的项目师生均力所能及。(2)企业委托项目:企业可循环展览实务或系统设计项目。多以横向课题形式将设计项目引入课程,这些项目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学生利用课程作业解决项目的部分问题。(3)大师工作室项目:在校内建设数个大师创意工作室,以他们为主体引入设计界前沿高端项目,师生参与其中进行配合学习。(4)政府大型会展项目:地方政府长期规律性举办的会展节事类项目内所包含的设计类子项目。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和高校间关系的惯性作用,政府惯于将部分子项目交给高校来完成,客观上给师生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5)纵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将设计研究型的项目引入课程,这类项目也是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学生利用课程作业解决项目的部分问题。
2.建立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亦围绕以下五类项目进行。每通过课程教学完成一个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均应适时总结,该总结应强调项目类型、项目时间、项目概况(强调项目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具体情况)、设计重点和难点(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工作流程和方法(课程教学进度组织)、所采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等要素。这样就形成了有参考价值的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可供后面的师生借鉴学习。
3.课程运行保障体系。经过数年的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结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项目化课程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一套“教学辅升”的课程运行保障体系。(1)教、学、辅、升的课程运行保障体系:校内外教师团队将项目需求提炼为可执行的教学任务后(将普通项目转化为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将之输入课堂,学生通过项目化课程学习设计原理并强化各项设计技能,校内外教师团队全程辅导与评估,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展示设计工学坊②将课程教学成果转化提升为项目可实施成果。(2)校内外教师团队:课题组在课程别邀请项目方(甲方)参与教学工作,进一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与项目方面对面地交流,听取项目要求和来自甲方的建议。通过反复交流,学生不断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力图让学生领悟到展示设计不仅仅是单纯进行空间或平面的设计效果表现,创作的思路应与甲方的要求配合一致,满足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体环境、预算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学生在工作中经过历练和磨合,强化了对设计流程的理解以及对设计结果的预判。多次与甲方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领悟沟通技巧,提高表达与思辨的能力。同时,深入的实战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的展示创作和方案表现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项目评估制度的建立。课程安排了与项目方的见面会,依此建立起由项目方、教学团队以及学生项目组成员参与的三方评估机制,在课程的三个重要阶段(课题开题、中期检查、课题验收)全程参与考核。在进程之中,根据项目进度,项目小组进行不少于三次的项目研讨和交流会,来自项目方、教学团队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意见和建议构成了主要的评价来源,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形成性项目考核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保障项目获得创新的解决方案、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教师取得瞩目的成果、展示设计工学坊正常运作。
(三)指导学生获得可预期的课程教学成果
1.成绩优秀校内获奖励。学生优质完成项目化课程后,除了能够获得优异成绩外,还能获得项目方授予的证书。学生获得了校方和企业(代表着行业和社会)的双重认可,既可提高其自信心也为其日后就业积累了成功案例。
2.校外大赛获奖。学生完成的优质低碳式可循环展示设计项目化课程成果,或因其校内外教师团队指导的多元性,或因其纵向课题设计研究的前瞻性,或因其横向课题设计实务的现实意义,在校外举办的各类设计大赛中更易获得奖项。
3.学生主创或参与的实际项目被采用并实施。当前,许多政府大型会展项目积极与高校进行深层次合作,客观上为学生主创或参与设计的“低碳式可循环”作品被采用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另外,围绕高校自身的会展项目(如校园节事、招聘会等),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与制作环节,自己动手、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地方企业的实际项目需求,则由学院或课题组以横向课题的形式将之引入课堂。
4.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看,在大学生这批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中,传播“以可持续设计策略及方法指引,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种是当务之急;再辅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业基地孵化、自主创业政策扶持;抓住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先采用、采购循环经济产品,全社会舆论倡导消费低碳环保产品的契机,大学生以此类项目自主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非常高。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风险与对策
项目化课程选择的误区: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够进课堂,尤其是那些过于注重短期商业利益(知识面不够)、过于强调机械性重复操作(趣味性不够)的项目必须要学会拒绝。所以选择与那些有一定实力、愿意对教育事业进行公益性和持续性的投入(包括经费、场地等各种投入方式)、能够提供中长期预研类设计项目的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是项目化课程成功与否的基础和关键。
课题组坚持以课程教学为主、设计创收为辅,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规律选择合适的项目。综观世界范围内的设计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让学生承载过多的商业设计项目压力。所以即使是非常务实的实务型项目,课题组也会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再设计,将之转化为创新型设计类项目化课程。在课程项目时间、设计任务与技能训练强度、课程作业验收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循序渐进,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通过建立稳定的课程项目库、校内外专家教授联合授课、校内展示设计工学坊转化课程成果等有效方法,最终得到让每个学生都受益、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的课程教学成果。
[注释]
①熊涛涛,李春林,谢卉,等.可循环展览的设计工作指南及其系统理论研究[J].美与时代,2012(12):55.
②熊涛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自办工学坊运作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