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0 17:4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

第2篇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民生”为先,构建文化阵地,激活基层文化“细胞”。截至去年,我省公共文化投资力度达到150亿元,建成图书馆169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586个、村文化室29845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乡村基层服务点5.2万个。以此为基础,我省构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问:四川省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是如何发展的?

第3篇

关键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文化共建;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一类新兴朝阳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推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产业文化的优势,提出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发展福建文化的相应对策。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描述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精神经济、体验经济等研究极大地呼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制定福建省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意味着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表明福建省文化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标准的理论范畴,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同。结合文化产业的消费层面、产业属性与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联系,本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市场化方式,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和服务的活动,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为动力而发展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专利、商标、注册权等的开发能够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就是说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产业链功能和文化溢出效应,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特征也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其增长贡献主要来源于知识;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拓展性,要求文化也应当实施对外开放。

二、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对当前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立足于报纸杂志、广播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在线资讯业、工艺美术业、会展业、竞技体育和教育培训业等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迅速发展。福建省新闻出版发行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8年我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0,319多种,图书124,383万份;2004~2008年期刊出版种数为176种,出版总印数3,450万册,出版总印张数133,385千印张。图书报刊的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报刊出版种数59种,出版总印数103,791万份,比1999年出版种数49种增加了10种,出版总印数比1999年64,195万份增加了39,596万份,为福建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影视、广播、音像业建设效果显著。2008年福建省拥有各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数221,818座,广播电台10余家、电视台数10家,“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0%和98.1%,分别比上年提高0.04个和0.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的完成,使全省2/3以上乡镇有有线电视联网并逐步实现向宽带网发展;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2008年全省广播节目86套,电视节目37套,与上年持平,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4套和11套。2004年成立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这是由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等20家实体单位联合组成,同时又是一个以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报刊出版和互联网站宣传为主业兼营科技开发、影视艺术、广告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新闻传媒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三)文艺演出事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福建省文艺演出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公共图书馆85个,剧场、影剧院76个,群众艺术馆10个,博物馆89个,文化馆78个,乡镇文化站1,090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约1.48万场,观众11,022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应,实现收入约2.97亿元人民币。

(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引下,福建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发展。新一轮的文化产业政策表明要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确定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进入标准和程序,降低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产业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50亿元,占GDP的3.2%;产业集群和溢出效益持续显现,目前全省已培育建设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福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海西效应。海西成为国家战略,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得到中央机关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这就有利于文化产业资金的筹集。另外,福建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地也主动融入海西,这对提高海西凝聚力、提升海西文化产业品牌总体形象,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就为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二是政策效应。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来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并实施《文化强省纲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海西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东岸效应。福建省与广东省相邻,同时与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交通便利,而这些地方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底蕴,多样性和丰富性都不如福建,而文化的趋同性和互补性又与福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要海西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经过包装和推介,是能够大量吸引这些省份旅客的,这就为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提供客源基础。从华侨方面来看,福建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福建籍华侨和祖籍福建的外籍华人800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外籍华人总数的1/3。这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或喜庆,都要返乡探亲、寻根,为福建保持了源源不断的境外客源市场。

四是品牌效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以及寿山石雕、乌龙茶艺等开始走出福建,在世界和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世界客家祖地、世界闽商大会、晋江世界同乡会、世界朱子后裔大会及进香、祭祖等一批民间大型宗亲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在两岸民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号召力。

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大,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薄弱。2010年5月25日,根据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距,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497元,是农村居民59.6元的8.3倍。从分布上看,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闽东、闽西、闽北等地相对滞后。相比于上海、广东、北京等一些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我省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文化产业意识与规划意识滞后,思想解放程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产业认识上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意识薄弱,极大地阻滞了福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文化多样性不够突出。从产业组织来看,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够明显,2009年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7%,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24位;产业链不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缺乏特色鲜明和效益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的带动;产业多样性不够突出,发展主要是靠传统的报刊、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一些新兴创意文化、动漫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缺乏科技人才,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人才是创造文化创业产业的重要源泉之一,福建文化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且滞后于文化产业的新发展,这是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福建的文化市场目前呈现经营单位众多、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市场发育不健全的问题,使得福建的文化产业总体上缺乏竞争优势。

五、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提高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福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一是要着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福建城乡文化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乡村居民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意识淡薄。因此,首先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转变人们的观念;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制定和实施新的产业政策,发展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地区,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地区的饮食和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发展乡村观光、绿色旅游业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

二是发展文化多样性,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结合福建历史文化资源和福建优秀民间文化,挖掘诸如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南音、提线木偶和闽西革命老区等历史和民间文化题材,实施和策划具有民间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发展文化多样性,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主要向农业行业的延伸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闽北高山茶叶园区;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向工业、房地产、餐饮业和娱乐等行业的延伸发展,形成福州三坊七巷、闽西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文化产业基地,市区百里长廊福建民间艺术品走廊,闽西“干”、闽北、闽南等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新型文化产业模块。

三是依托教育,培养科技型人才队伍。众所周知,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科学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科技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政府层面,应当认识到人才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长久之需,应当适当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一方面依托福建大学城教育资源,重点培养高校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好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科技人才培训提高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本身层面,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大胆创新。人才策略层面,要积极引进,尤其是负责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应该努力创设和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出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等.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冯子标,焦斌龙.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蒋晓丽.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

一、导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化所形构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在欧美及日韩等国家,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产值、就业、对外贸易还是在增长速度等方面,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强劲的增长动力。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说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到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32万人,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原创水平偏低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传统意义的如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行业,以及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行业。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高,国民生活水平较低,国家与社会对文化发展重视不够,投入偏低,造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迅猛增加,国内发展迟缓的文化产业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多文化行业就从国外大量引进。如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美国的商业电影、韩国的偶像剧等等,曾经占据我国影视文化市场的绝对优势。而我国自己的原创文化由于制作技术、商业运作、产业营销等方面欠缺,致使水平低下,制作粗糙,抄袭成风,没有自己独特性。在国外先进包装的文化入侵下,节节败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原创文化产业的发展。

2、我国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从创意文化的产生到转化为文化产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关系到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商业的运作、市场的营销、物流的流通等多个环节。我国的创意文化与实业经营、市场需求之间脱节。好的文化创意难以找到“伯乐”来及时地开发利用,许多新鲜的创意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淹没。在开发的创意文化中,首先因为我国法制方面的滞后,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造成仿冒抄袭现象屡禁不止,这极大地挫伤了经济实体对创意文化的投资积极性,这也使得从事文化创作的人才严重流失。而靠文化产业自身的积累和投资,短时期内难以在综合实力上有较大的发展。其次是投资文化的优惠政策不多,无法与投资生产企业相比。再次文化产业政策不稳定,特别是对文化市场的整顿无章可循,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3、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产业一样,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不论是从文化原创、技术水平、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还处在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例亟待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文化产业历史价值挖掘不够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特色文化,我国拥有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类型极其丰富,这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尤其是开发较少,相对封闭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意文化更多的是面向西方,唯西方马首是瞻,全面照搬他国的先进技术和营销理念,以为这就是追赶世界潮流,领悟先进文化的熏陶。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价值重视不足,造成我们自己的原创文化脱离了中国乡土,缺少中国特色和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导致我们的原创文化苍白无力、轻浮无根,在国际市场缺少吸引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思路

1、政策倾斜,奖励原创

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肯定必须基于自己国家的原创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文化产业,将无法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立足。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乡本土的原创文化更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在全球都在追寻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艺术。因此要加强对原创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使得社会投资者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应该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总之,国家、政府以及民间组织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本土优秀的原创文化进行奖励和肯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从业人才,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加入,让实业体更多地参与到原创文化的开发中来,把创意文化直接转化为实体产业,获得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2、完善法制,保护产权

相关的立法机构和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地区和部门规划,从资金信贷、市场进入与引导、产品选择与设计、品质提升、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探索民间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民间文化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长时间内,好的产品、服务一面世就遭到仿造。新产品出来不久,市面上就会充满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和恶劣的炒作把一个好的产品活活扼杀,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设计与开发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如演出法、新闻法、出版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及文化市场管理法等,依法管理文化行业。让一切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同时我们还要参考发达国家的案例,及时调整和完善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使更多的原创文化作者和投资者从中获利,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加大投资,平衡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产业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在当前的情况下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逐步开放投资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资中来,这样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吸引外资等方法来获得资金支持。这样在充分利用各种资金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技术,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现状,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文化消费需求大,市场广阔的地区,例如京津唐、沪宁杭、广深地区,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大家庭,是重要成员,可以制定“外向型发展战略”,同时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作为无烟产业,都应该成为未来发展主流方向,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对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能起到战略枢纽作用。

四、总论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一种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选择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对我国经济的腾飞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走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时代,如果进一步对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互动的新态势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鼓励,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东亚以至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因此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迅速建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及其集群,可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寿祥: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对策浅谈[D].山东大学,2001.

[3] 王新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8(2).

[4] 沈山: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5(2).

[5] 刘耀庭: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07(1).

[6] 张泽、杨晓萍: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新思路[J].科学决策,2005(10).

第5篇

[提 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生态林为主体的生态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贫困现状及政策思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探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思考 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益审计探讨 审计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探析 聚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论红色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价值及实现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02-05.[2]郑震,罗述权.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5).[3]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4]赵鸣骥,刘洁,孙德宝.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福建江西两省相关问题的调查[J].林业经济,2001,(5).[5]龚靓.完善江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若干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6篇

丽江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三大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以及多个5A级国家景点,纳西民族与21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为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丽江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丽江本土东巴、毕摩、摩梭、花傈僳及他留五大民族文化,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6月末,丽江银行业累计投入文化产业贷款4.4亿元,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市场化。目前,全市拥有文化经营户3100多家,其中,以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民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四大产业为主,涉及20多个经营门类,16000多名从业人员;截至2011年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亿元,占同期GDP的11.8%,位居云南省首位 。

主要做法

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力促演艺文化升级发展。结合丽江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丽江银行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以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持续的信贷投入,有力推动了“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的启动和升级发展,使之成为了丽江旅游文化的名片和亮点,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作为丽江文化产业演艺业的代表,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展示了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人文风情和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011年,“印象丽江”共演出905场,接待国内外游客201万人次,营业收入2.32亿元,实现净利润9756.31万元。该节目在扩大丽江知名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渠道。“印象丽江”剧组600多名演职人员全部为当地农民,月工资平均为2000元左右,主要演员平均为3000元,高于丽江市农民人均收入1952元;2011年,《丽水金沙》演出980场,接待观众52万人次,收入8022万元,7年多时间共演出5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总收入3亿多元,实现利税6500多万元。

助推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影视产业服务水平。一是推动电影院改革。为推动丽江特色文化建设,建行丽江分行推出了针对成长型小企业的“成长之路”业务,该业务实行“额度控制、灵活使用、有效担保、收益覆盖风险、按期偿还”的管理模式。根据丽江市电影公司的改革实际以及电影院改造的资金需求,建行丽江分行提供了总计1000万元的贷款,有力支持了丽江电影公司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建成了全国第二家,云南省首座商业性4D动感影院,有效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服务层级。二是助力农村电视网络改造。为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近年来,丽江银行业积极支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丽江市古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和农行丽江分行就投入农村电视网络改造贷款563万元,有效促进了丽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达到了84.51%,电视覆盖率达到91.82%。

创新信贷方式,增强主流媒体宣传效能。为了进一步提升报纸质量,将《丽江日报》打造成为高品质具有丽江特色的主流媒体,丽江市古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多次深入报社调研,并根据其房产抵押不足的实际,创新方式增加设备抵押,向丽江日报社发放了600万元贷款,有效化解了报社资金不足难题,建成了彩版印刷生产线,结束了创办22年来黑白报纸的历史,其发行量由2005年的5000多份提高到了2011年的15000多份。

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空间。丽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东巴文化传承地的玉水寨项目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建行丽江分行于2006年对其提供了1600万元的贷款,推动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工行丽江分行自2007年起,每年向玉水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近2000万元,至2011年末累计向玉水寨发放贷款1亿元,推动了玉水寨民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拓展。

存在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对金融介入的制约。近年来,丽江加快推进了以演艺、民俗文化体验、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就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备,产业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集聚化程度低,节庆会展、影视服务、艺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元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特别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营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层级低,经营效益、现金流不稳定,与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对接难。

金融服务对接力度有待加强。2011年末,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8%,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仅占全市各项贷款的0.79%,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从银行业机构和贷款操作层面看,一是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有待加强。银行业机构结合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和融资需求特点,对服务手段、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信贷产品的探索研发不够。二是贷款担保薄弱。丽江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多缺乏符合现行信贷准入条件的足额抵押物,而作为文化企业核心资产的无形资产,例如版权、商标权等,其价值评估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制度,且现阶段无形资产的交易流转市场也尚未发展成熟;有效抵质押担保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贷款难”;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额相对较小,而信贷管理,特别是贷后管理成本却与大中型企业相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机构主动介入支持的积极性。

融资渠道单一、扶持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一方面,在丽江文化产业、企业发展中,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积极探索运用金融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融资不够;另一方面,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近年来,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0年中央宣传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九部委联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但配套的更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同时,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7篇

关键词:迪庆;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28-03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丽江市和怒江州的贡山县,目前云南省有藏族143 042人,聚居在迪庆州的就有132 526人,占云南省藏族人口总数的92.64%,因此对云南藏区文化旅游业的研究,主要以迪庆州为例。

一、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迪庆是自然景观富集和人文旅游资源集聚的旅游胜地。迪庆旅游业是政府主导的重要产业,随着迪庆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推动,迪庆紧紧围绕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等品牌优势,经过长期培育的迪庆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了成长阶段,政府以香格里拉文化品牌带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了坛城文化广场、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独克宗古城、霞给生态温泉村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围绕打造香格里拉品牌,着重支持香格里拉演艺业,成立了香格里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控股,主要经营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由迪庆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控股,成立迪庆梦幻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造了大型歌舞诗《梦幻香格里拉·发现》,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民族歌舞演艺、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迪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向市场,文化旅游企业都把提升自身文化产品内涵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事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企业稳步增加。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渐渐明显,成为迪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具有迪庆香格里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之路。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一)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延伸产业链,扩大了产业规模

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六大产业要素的发展中,均与藏民族为主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迪庆民族歌舞演艺、节庆会展、民族传统工艺品、民族餐饮文化、影视音像、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其中木制品、陶制品、金属制品、毛织物品、棉织物品等初步形成产业化,以民族歌舞、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如藏民家访是由香格里拉藏民开发创办的产业,今天已成为香格里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香格里拉和德钦县城发展到了30家,接待众多游客,锅庄、弦子、山歌成了热销产品。

(二)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促动了文化旅游精品的形成

迪庆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植根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发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精品。独克宗古城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后,重新焕发出了古老魅力,引来无数游客。现在古城里已有95家酒吧、客栈、作坊,生意很好,还吸引了美国、德国、奥地利等近10个国家和国内10多个省的客人长期入住。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思路,挖掘、整理、出版近百种相关香格里拉的书籍、音像制品,成为市场大卖点;引进或协助拍摄的《茶马古道》、《梅里雪山》等20余部影视作品,使迪庆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天然摄影棚”。有力推介了文化产业资源,向游客展示了迪庆香格里拉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迪庆成为最美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民族民间工艺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如迪庆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发展迅速并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使生产这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村庄的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如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汤堆制陶工艺为藏区黑陶工艺之精品。随着迪庆旅游业的发展,尼西陶器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的市场潜力得到开发,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都会慕名来购买尼西的陶器。尼西土陶的制作品种从以前的土火锅、土火盆等不多的几十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109种,涵盖了生活用品、民族工艺品和宗教用具三大类。随着品种的不断增多,尼西土陶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市场需求与订单也随之增长,产品供不应求,通过公司运作,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北京、昆明、拉萨等地,年销售额达450万元。2012年,销售土陶制品10万多件,销售毛收入380多万元。目前汤堆村有90%的村民都在从事土陶生产,根据陶器质量和数量,每位村民的月收入都在5 000元~8 000元之间。黑陶手工艺产品的开发,实现了汤堆村脱贫致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给本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人又回到了制作土陶的行业,制陶正在成为尼西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和一项特色产业。

(四)文化旅游发展缓解了迪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减少了人多地少、人多资源少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迪庆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 581人,年销售收入达7 149万元,直接带动农民文化致富847户。藏民家访在汲取本土多元民族文化丰富营养,精心编排文艺节目、提升节目品位的同时,充分利用旅游促销手段,同时,其兼顾当地群众、行业管理机构、旅游公司、游客和当地政府的利益,当地群众的农牧产品、手工艺品、剩余劳动力大量被藏民家访购用,藏民家访经营主体在二次销售中获利,藏民家访协会、旅游公司、导游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抽成,地方财税收入也得到了增加。这些产业巧妙地借助旅游市场,把本地资源用民族文化的方式进行包装运作,既没有破坏生态,又把周边农副产品和富余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拉动了整个香格里拉城市郊区农村发展,解决就业1 250人,年销售收入达1 980万元。推动间接从业人员2万多人上岗,人均新增收入1 000元。据2010年统计,全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 966人,占全州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0.63%。

二、迪庆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一)引导不足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得到持续发展,但从互动发展的阶段看政府主导的力度仍然不够,培育和扶持主要停顿在口头上和文件上,政府投入少,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对其产业属性、经济功能、发展潜力、开发价值的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分析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看不清产业互动的市场潜力和前景,长此以往会丧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好契机。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协同互动仍然明显不足,从我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看,旅游项目与文化项目分开来做,并未将其看作一个产业来加强统一融合、统一规划运作,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州应该谋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战略与规划。

(二)开发力度不够

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迪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因此,必然面临着对民族文化资源如何继承、保护、开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但一直以来政府缺乏对该产业的战略性研究以及对其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从文化产业层面上对其进行再认识,到认清民族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内容以及在开发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厘清哪些文化资源可用于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生产的对象,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竞争优势等问题都尚是是空白,我州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但对资源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罗列性了解大于开发利用,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文化分析、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包装不够;科学技术含量低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资源优势远未形成市场优势。在目前对景区的开发设计中,缺乏专门针对其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策划和产品设计。

二是品牌提升不够。迪庆虽然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遗产、茶马古道等世界级品牌,但围绕三大品牌的特定区域结合迪庆自然人文特征的独具个性的文化品牌的策划与创意明显不足,未形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整体宣传和整体促销。策划的文化消费热点小而少。就如香格里拉品牌,从文化旅游产业的层面如何挖掘、深化其文化内涵,展示这一文化圈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如何与香格里拉大藏区的旅游文化接轨和整合开发都停滞在浅层次上。

三是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功能较为单一,以观光型、低层次、简单性的旅游产品居多,可参与性差,对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挖掘的力度远远不够。许多旅游景点仍然是以自然观光为主体的一般旅游区。就包括几个国家公园的开发中,缺乏针对其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策划和产品设计,文化形象策划设计的力度明显不足。再比如对独克宗古城的开发,目前旅游开发还是局限于对建筑文化、广场舞的欣赏以及藏餐吧、旅游商品、歌舞的一般展示上,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节庆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底蕴、茶马古道文化等的开发缺乏具体细化、针对不同文化主题的产品设计,没有充分展示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古镇的整体文化特征。迪庆旅游企业的文化产品大同小异,雷同重复。特别是迪庆旅游商品明显存在着品质低劣、工艺粗陋、结构单一、特色不特、趋同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市场占有率低,利润少,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旅游商品占旅游收入的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对具有迪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商品缺乏同时文化旅游商品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是迪庆旅游商品最大的弱点。民族工艺品生产如皮毛、土陶、银饰工艺、木制品工艺、民族服饰、纺织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但由于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工艺粗糙,未能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生产出质朴、自然、精致和更具有珍藏、馈赠、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

(三)投资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渠道主要是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我州政府主导的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财政,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忽略了文化旅游产业起步发展的自身特性,政府投资效益不佳;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问题,这些都使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不足,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

迪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由于扶持政策和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迪庆许多从事文化旅游的企业,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各自为营,零散经营,形不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由于缺乏投资主体,融资渠道不畅,往往借贷无门,成为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积极引导

1.制定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迪庆旅游产业发展繁荣主要依托的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以及与之和谐的壮美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最好的资源整合发挥效益的方式。要制定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这是基础性的工作。

2.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视为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迪庆政府和民间都比较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关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的是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式开发,树立以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的基本理念,这既是迪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更是迪庆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十年来迪庆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精髓所在。正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识,促进了其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

(二)整体策划,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品牌和茶马古道品牌,必须走整合资源+品牌塑造+激活市场+创意的策划路径。要充分重视对其文化内涵的策划和产品设计。确立主导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根据迪庆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重点培育有丰厚文化基础和市场前景、人才优势的产业,不搞遍地开花。特别是当前对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不盲目效仿和追求规模,而是要适度,既提高质量又要符合市场化的需求,做精产业。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设计和市场营销应该是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的核心问题之一。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策划。在充分掌握迪庆文化资源特征和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迪庆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塑造、宣传和推介十分重要。藏民家访、尼西土陶产业的发展、独克宗古城的打造都是对旅游品牌的成功推介。迪庆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塑造和宣传,通过文化旅游品牌延伸产业链,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质量。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机制创新

1.积极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有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迪庆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人。要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民营经济介入文化旅游产业,既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同时也会不断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突破口。

2.文化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的创新。与旅游市场紧密结合是迪庆文化旅游企业转换和创新经营机制的关键。文化产品要与紧密与旅游市场接轨,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加强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和内涵的经营之路。

3.建立以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保护的机制。迪庆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的开发管理都开始贯穿着以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保护的理念。我们需要建立从旅游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收益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形成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机制。

(四)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

针对迪庆在对旅游业行政管理和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引导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政府应设立相关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信息指导、政策协调和规划落实负责,指导为文化旅游企业的产业经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的各级行业协会,将微观管理职能赋予行业协会,以形成行业自律的良好的产业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家骥,边名社.迪庆州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7.

[2] 杨福泉.策划丽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3]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4] 陈瑛,常志文,李艳.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

第8篇

[关键词] 衡阳市 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 对策

一、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但是无一个图书出版社,除了新华书店,图书批发零售、音像批发零售大都是以个体户散户经营为主,因此,衡阳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于拥有722.61万人口、经济总量排全省第四的大市来说,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3.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文化特点。衡阳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衡阳市积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具特点的是最初的“南岳庙会”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一度的“南岳寿文化节”,大大促进了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近几年,衡阳市各县先后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如耒阳温泉;常宁印山、天堂山、西江;衡阳县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等等都为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在筹建的石鼓书院、文化墙、衡阳大剧院等项目将会更加丰富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

4.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神。“弘扬抗战精神,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等讨论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5.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外来人员文化活动等五类活动广泛开展。

二、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1.塑造城市精神,大力弘扬新时期抗战精神,使之成为衡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内在动力。丰富衡阳的城市精神――“抗战精神”。衡阳要不落伍并始终走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就要坚持文化的自觉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不仅需要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气开放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敢于创新的精神。

2.刺激衡阳市居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衡阳市文化消费市场。当前在建立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衡阳市应继续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软件上,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节、各类广场主题活动、各类演出、展览等活动形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在硬件上,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年的重点工作考核。

3.在资金方面,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衡阳市涉及文化产业的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单位,靠的只是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单一、有限,如果民营资本能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不仅能解决文化产业市场资金运行的“瓶颈”问题,还能大大丰富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有政策已许可民营资本流入的文化产业行业,市政府应予以支持,多元投入、多元发展,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塑造文化品牌,重点打响衡阳古城品牌、人文品牌、节会品牌、艺术品牌和产业品牌,以品牌提升衡阳文化知名度。一是名人品牌。利用衡阳的两大名人优势,通过政府号召,企业资助,社会募集,商业运作等形式,成功举办了蔡伦科技文化节和王船山文化旅游节。二是抗战名城品牌。以“和文化”为主题,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和摄影家聚焦衡阳,打响英雄品牌。三是佛道教品牌。充分发挥南岳位于江南佛道教活动中心的优势,盘活佛道教资源,积极广泛地开展海内外佛教友好交流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是湖湘文化品牌。采取市场化手段筹资和经营开发湖湘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品牌确立了湖湘文化在全省的独特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解读衡阳,扩大影响,让外界认识衡阳,关注衡阳,进而提升人气。

5.设文化设施,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成能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是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不仅要听之有音,更要观之有物,视之有形。一是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把项目统揽的理念融入文化建设,立足衡阳特色优势,通过创新招商机制,完善市场运作办法,建设具有较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二是完善大众文化设施。坚持把大众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县乡文化中心、体育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县文化馆,乡村图书室、文化大院等,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使之成为广大干群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

6.延续衡阳历史文脉,留住衡阳文化的根。衡阳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钟灵毓秀,目前市域内现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衡阳中心城区保存尚好的文物古迹有11处。尽管我们现在缺失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但不缺失历史的记忆。衡阳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被湮没,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脉、艺术之根。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强调对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保护,要把衡阳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一是整理编录衡阳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衡阳的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筛选了一批近现代建筑,编录成保护名录,如衡阳火车站老站房、核二十五公司办公楼、原衡阳工学院教学楼等。二是规划建设湘江风光带为衡阳的历史文化之主脉。湘江两岸积淀了衡阳两千多年的文化,秦砖汉瓦,珠晖塔、来雁塔、浮桥公所(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民宅一栋(沿江东路119号)、千年道观东岳观、石鼓书院、南岳第一峰、古樟公园等。对于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应采取封闭性保护措施,规划了保护范围,拆迁了保护圈内的其他建筑,并决定将由古建筑和文物专家设计和维修,使其成为湘江风光带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湘江风光带既风景秀丽,又富含文化内涵,是一条有思想的体现衡阳个性的城市文化走廊,人们从湘江风光带上一系列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中,可以寻找和疏理到衡阳的历史文脉。

7.打造人才高地。一是引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特别是要引进适用于产业发展的人才,从而引领科技工作大势,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二是培养本地区急需的人才,对企业而言就是培养技术骨干,对整个工程起技术支撑作用的人才,同时提升一般员工的技术能力,使人才结构合理化;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大专院校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现在衡阳有三所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这七所学校有在校大学生6.5万人左右。不过,现在这几所高校和衡阳的发展关联度还不是很高。这几年,衡阳将在城市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建设科技强市、体育强市等方面下工夫,应该说这七所高校对衡阳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衡阳有关部门能与这些学校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这些教育资源能够为衡阳发展出力。

8.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根本之处在于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衡阳也有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是衡阳文化的“老底子”。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建议衡阳市政府能否考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普查结果编纂、抢救濒绝的民族民间艺术、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补助、举办民间艺术活动以及保护和研究这些民族民间艺术项目。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提升。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安平丝网、辛集皮革、河间电缆、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935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3个。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二、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目标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16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50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0%以上。县域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0个,驰名商标20个。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农家连锁店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每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

 

三、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

 

(一)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

 

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支持县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企业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对接配套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县域骨干企业。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培育县域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300个,5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县城经济建设

 

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带动能力,把县城打造成县域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充分发挥县城中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项目向园区投放,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个以上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新格局。

 

(四)强化招商引资

 

依托现有产业、骨干企业基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竞争性强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自主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

 

四、努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一)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农村拓展,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重点改造升级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

 

(二)加快发展县域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引导支持供销社、邮政和大型城市商业企业完善农村物流连锁配送网络,扩大物流规模和品种,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

 

(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争取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建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争取50%以上的县(市)各建成1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扩大覆盖范围,降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

 

(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做大做强一批农村文化品牌和县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农村乡土艺术表演团体。依托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支持农家乐、采摘园、庄园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按照“城乡统筹、‘三化’同步、富民强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鼓励各县发挥特色优势,抓好立县产业和立县项目,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10篇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成熟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4000亿美元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利润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在日本,体育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河北省的体育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应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状况

河北省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是十多个武术门派的发祥地。沧州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 功力、 太祖等53个拳种, 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吴桥的杂技也享誉海内外;永年县是我国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也是太极拳圣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保定徐水的舞狮、雄县鹰爪翻子拳等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区以民间传统秧歌为主,西部的井陉拉花、北部的昌黎地秧歌、承德满族二贵摔跤(又称“二鬼摔跤”)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而且这些民间体育文化多与节日风情紧紧相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若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到200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其中,通过2009年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全国第一次巡演,共演出17场,演出收入近百万元。多年来,吴桥杂技节一直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 此次全国巡演是一次完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扩大了吴桥杂技节在全国的知名度,宣传了河北形象,使更多的全国其他城市的人民通过杂技节这张名片了解了河北。同时延伸了吴桥杂技节的产业链条, 降低了主会场的演出成本,使吴桥杂技节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从而保证了有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国际一流的节目来参加杂技节。另外,“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已升格为国家级体育节庆活动;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在第十二届参加人员达2200多人, 太极拳品牌化在彰显城市魅力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向国际友人宣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廊坊名鸽展,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参展,30000人观摩,成交额近2000万元。2006年以来,河北省以推进“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唐山市在建的国内首个“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资10亿元。全省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四大支柱领域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经济量比重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体育用品和服装、 鞋帽销售”、“体育用品和服装、鞋帽制造”、“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四大领域共实现增加值27.6亿元, 占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96.5%,拥有从业人数51494人, 占全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83.4%,占据着河北省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目前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我国发达省份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反映出体育产业各部门人员比例关系不协调。各级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体育经费短缺,体育事业分布不合理,重点偏向体育竞赛表演业。从体育场地分布来看,存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城市拥有场馆的数量高于经济欠发达城市,城镇体育场地在数量上、质量上高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总体不足,体育场地种类构成不合理。对体育竞赛表演业投入较多,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的却很少;参与性的体育服务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

二、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离不开培育它的土地,离不开传承它数千年的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保持体育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 适度融入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所包孕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诸如其历史源流、竞技审美价值、娱乐功能、健身意义、产业化新思维等对调动整个河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文化价值新取向,应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切入点及重点。

应将河北省民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摆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总体坐标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 应广泛运用体育人类学、产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及其与河北省文明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河北省民间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其推动该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方法论原则和实际操作的体系,从而探索出河北省的民间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本地区文明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为推进河北省的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 加快民间传统体育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间体育活动场地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当地人民参与到民间体育活动中来,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人员基础。(2)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植力度,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民间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也需要各级政府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这不仅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政策的保护。(3)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扩大开放。政府应为河北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相关市场化与运作的专职人员选派等,将河北省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为宣传河北文化、提高河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持。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链;云南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22-03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并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的集合。[1]通常,文化产业包括电影、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音像、戏剧、收藏等文化产品的经营等方面。随着产业的演化,新的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中介咨询、信息产业等也被涵盖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

2006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外商企业投资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在此背景下,依托地域特色和资源比较优势,紧密联系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云南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西部大开发10年来,云南文化产业探索出了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区域性发展的“云南模式”[2],以城市带动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该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云南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与问题探析

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通常是指相关产业围绕某种特定需求、特定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或者提供等活动而集聚起来的产业集合,在集合内部,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产业链条具有胶合能力。[3]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业间的

关联程度以及产业链条的长度可以衡量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加工深度、价值增值情况、产业层次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程度。

依托资源优势和合理的发展模式,云南文化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影视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文化旅游产业链

依靠旅游业关联性强的优势来延伸文化产业链,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道路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云南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依靠经济与文化的联动作用,借助外部市场需求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之一。

目前来看,云南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中存在价值创造上的空白,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相对有限;许多景区民族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将原汁原味的民族本土文化向外面市场进行推广;景区民族歌舞表演形式单一,出现严重的商业化现象;民族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利益出现不平衡问题致使许多民族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得不去寻求其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受旅游目的地周期性规律所致,有些民族村寨与民族主题公

园类景区现在开始步入衰退期,景区转型与重新规划开发的问题迫在眉睫;云南宜人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其价值在产业链中没有得到深度利用与开发,主要表现在夜间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云南都市旅游中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文化资源效益没有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更广泛的位移与扩大。国内一些成功的先例都证实了夜间旅游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南京通过打造“夜泊秦淮”游这一夜间旅游品牌,对夫子庙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推出“六朝文化游”、“明文化游”,打造了“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极大地提升并丰富了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内涵,夜间旅游将文化体验、美食、购物、娱乐等多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良性的价值增长链条。[4-5]

(二)会展产业链

自“99世博会”以后,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每年在昆明地区举办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场,几乎每天都有三场以上的省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会议在昆明召开,会展业收入加上相关产业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以上。[6]

昆明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上游拥有会展策划与创意公司,中游拥有会展场馆,下游具备设施设备的提供商。由于昆明会展业起步较晚,专业会展规模普遍较小,会展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不均衡,产业链本身的整体效能与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通常来讲,会展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会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展企业人才的决策与应变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虽然优越的地理位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的背景为云南会展业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但是囿于昆明会展业产业面较窄,在昆明会展产业链的上游,其会展策划、广告宣传企业的总体实力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昆明会展设施较为完善,虽然按照发展会展经济中心城市对会展场馆面积的要求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近年来其管理、设备、技术、功能和服务等方面得以不断提升,提高了昆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在会展产业链的下游,旅游配套产业方面的优势使昆明会展业形成了与其具有旁侧关联效应的产业集群。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附近,高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三、四十家,各种美食街也应运而生,旅游配套产业中相对完善的住宿、餐饮、金融、通信、保险等产业为昆明会展旅游提供了支持动力和服务基础。

(三)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

1.影视文化产业链

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影视和文艺演出产业确立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在政策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各方资金,使得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剧组将目光集中到云南。在影视文化作品方面,云南省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批以云南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将云南影视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云南大多数摄影基地基本还处于为外来剧组提供食宿与选景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状态。在影视产业链中,上游的制片与发行企业与专业化的影视投资运营公司十分匮乏,民营资本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在产业链下游,尚未延伸到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院线;影视基地比较分散孤立,全省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具备完整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动漫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动漫创意人才比较短缺,现代技术创新在价值链中的效用不高。

2.文艺演出产业链

以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将云南演艺产业激活,使云南的歌舞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势,云南民族演艺品牌在国内外得以很好地树立与推广,解决了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国有演艺团体制改革的难题。在产业链中,民间资本在发展演艺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潜力;歌舞表演企业在省内遍地开花,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市场方面,云南民族民间演出产业的歌舞艺术已经登上了新加坡、日本等国际以及国内众多城市的舞台,云南原生态歌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

(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链

得益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一批民族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应运而生,比如鹤庆新华村、剑川等,从工艺品的设计、创作再到销售环节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上游,一支优秀的工艺师队伍逐渐成长,中游的产品加工生产已经突破小型作坊形式,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下游通过营销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五)新闻出版产业链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业对传统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剔除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措施,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产、供、销为一体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阶段。2010年云南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从业人员10.1万人。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研究并构建前后衔接、良性互动、不断增值的产业链,就要着力解决各分支产业链内部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链而言,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开发都市晚间旅游项目,拉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针对会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对处于会展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会馆场馆的建设,培育云南本地特色的展览品牌,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策划能力的会展管理人才,提高会展研究理论层次水平。

影视、文艺演出产业的发展要着重培养文艺演出市场经济人,提高本土发行企业与影视投资公司的竞争实力,摄影基地要逐步摆脱被动服务状态的“资源依赖性”局面;运用高科技打通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建立“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民族民间工艺生产要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产业链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尽量增加其价值含量,例如,当游客造访工艺品生产现场时可以尝试增加各种游客体验活动。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填补产业链中的价值空间,要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前沿的优势,使云南新闻出版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其国际化运作水平,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地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云南省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成立了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在“云南模式”的发展思路下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分析云南文化产业中主导分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产业链中价值增值环节所在,进而合理设计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云南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0-23.

[2]曲晓燕.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4-04-30.

[3]王彦林,姚和霞.构建河北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68-70.

[4]曹新向.发展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25-128.

[5]黄玉梅.南京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对策[D].南京:东南大学,2006.

[6]徐秀美.昆明会展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4):28-30.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XU Xiu-mei1, LI Jie2

(1. Tourism and Culture Colleg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第12篇

2010年3月,人民银行联合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4号),这是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全面的金融政策,在创新信贷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和政策突破,为渴盼资金输血的旅游行业送来一场“及时雨”。《意见》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要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等。《意见》还指出,扩大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等,为旅游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寻甸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基本情况

寻甸县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备,产业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集聚化程度低,影视服务、艺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元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特别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营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层级低,经营效益、现金流不稳定,与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对接难。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等文化行业尚无成规模的代表性企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有云南天湖岛影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基本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主要集中于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红色庄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天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企业正处以快速成长阶段,企业从业人数从2009年的150人增加到2011年的260人,主营业务收入从2009年末的1509万元增长至2011年末的3758万元,两年内增长了150%,净利润从2009年末的313万元增长至2011年末的733万元,两年内增长了134%,净资产回报率从2009年末的19%增长至2011年末的25%。2009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企业以抵押贷款的形式每年从寻甸农村信用社新增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利率在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0.9%。其中到期已还贷款占全部到期贷款的比例三年来都是100%。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未来3年内昆明星河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最优选择、次优选择、最后选择的融资方式分别为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按照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企业应该优选考虑内源融资,再考虑债券融资,最后考虑股权融资,出现这一情况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公司管理制度尚不到位、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发达等的影响。

近年来寻甸县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但融资支持对象仍仅限于点,主要集中于少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及一些能带来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尚未推广及面。由于地方经济基础的限制等原因,目前通过信贷融资、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信托这四种新的融资模式还没有的到有效推广。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多数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上市直接融资模式也并非文化企业融资的普适路径。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工具难以与其有效对接,金融创新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二、金融支持寻甸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贷款担保薄弱,难以提供有效抵押物,文化企业获贷能力不足

寻甸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多缺乏符合现行信贷准入条件的足额抵押物,例如云南天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覆盖高尔夫球场、房地产开发等开发项目,使用土地为地方集体所有,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担保,进一步加剧了“贷款难”;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额相对较小,而信贷管理,特别是贷后管理成本却与大中型企业相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机构主动介入支持的积极性。

(二)投资成本大,见效慢,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动力不足

目前有条件乡镇已将旅游业作为其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提出了各自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发展目标,但开发的理念与旅游行业的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优势不强,使前期投资成本大,投资回报慢。例如星河温泉计划开发投资寻甸县风龙湾旅游区,投资总额十多亿元,但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向高回报、见效快的行业中。

(三)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银行业机构结合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和融资需求特点,对服务手段、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信贷产品的探索研发有待加强,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投入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参与较少。

(四)旅游企业投资重点偏向地产开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本地旅游业长期较为粗放的经营理念,导致旅游市场产品缺乏竞争力,而高尔夫、温泉度假区、酒店等成为投资热点,导致金融支持难以落实到文化产业发展上来,对旅游文化行业的支持偏离了最初愿望。

三、金融支持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系统整合文化产业链,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打造涵盖文化产品从生产、服务到终端消费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以文化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尤其是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等细分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加大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流程优化,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力争为其提供全方位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这些企业经营能力和业绩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财政和发改委等部门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支持行业,成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推动我县旅游业发展。具体是通过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财政注资引导,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依法参与企业运营,促进银、政、企的有效对接。

(三)加强对文化经营企业的培育、引导和管理

促进其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经营管理的轨道,提高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企业与银行信贷准入的对接度。

(四)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研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积极介入旅游业的办法;探索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多渠道分散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提高相关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