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操作技巧

股票投资操作技巧

时间:2023-07-11 17:3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票投资操作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票投资操作技巧

第1篇

自从去年12月14日招商证券拉开本轮新股破发序幕以来,新股破发现象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尤其是进入2010年,新股破发更是迎来,主板、中小板乃至创业板,板板破发,其中,中国西电与二重重装、高乐股份更是上市首日就破发,仅2月3日一天就有10只股票相继破发,创下中国股市股票日破发的新纪录。根据统计,截止2月3日,沪深两市破发股票已达23只,其中主板9只,中小板6只,创业板8只,新股破发迎来大团圆。

新股破发迎来“破发潮”,这种现象在中国股市里是不多见的。虽然在香港市场,新股破发现象较为常见,但国内股市却有着“新股不败”的神话。尽管国内股市偶尔也会出现新股破发现象,但新股破发的数量终究有限。而且每次出现新股破发之时,管理层都会暂停新股发行以救市,而待行情好转后再重启新股发行。所以,“破发潮”在中国股市出现还是首次。

其实,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来说,“破发潮”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虽然说这轮“破发潮”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近期股市的持续低迷有一定的关联,但它更是新股高价发行所酝酿的苦果。

本轮新股发行自去年6月份重启以来,新股发行价格越发越高。主板新股发行市盈率由四川成渝的20倍一路上涨到正泰电器的61.49倍,绝大多数个股的发行市盈率在40几倍、50几倍,远远超过了主板市场平均20几倍的市盈率水平。而中小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也由30几倍上涨到了60几倍、70几倍甚至是80几倍。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更上一层楼,70几倍、80几倍、90几倍甚至上百倍。新股发行完全失去了理性,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保荐机构(承销商)及发行人的联手操纵下,新股发行完全成为发行人裸的圈钱工具。

这种毫无理性的新股发行显然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股市迎来“破发潮”只是迟早的事情。作为理性的投资者甚至应该为这轮“破发潮”的出现而鼓掌。毕竟,“破发潮”的出现对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它是新股价格向其价值回归迈出的第一步。

不要以为管理层还会重复过去的故事,会在新股破发出现后,叫停新股发行,以拯救“新股不败”的神话。在新股市场化发行的背景下,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再发生了。既然在“市场化定价”的原则下可以允许新股发出126.67倍的高市盈率出来,那么同样也应该允许新股发出12.67倍的市盈率出来。而目前主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还达到40几倍,中小板还在70几倍,创业板也还有80几倍,如此情况下叫停新股发行以拯救“新股不败”,只能是滑天下之大稽。

也不要以为新股破发意味着熊市的来临。这样的历史经验已不适用于时下的中国股市了。在过去新股发行市盈率控制在20倍以下的情况下,新股破发确实是股市低迷甚至是股市走熊的标志,但如今面对新股的超高市盈率发行,历史的经验也要失灵了。因为放眼全世界,还没有这样一个新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0几倍甚至70几倍、80几倍的熊市,这样的熊市比牛市还牛。

而且,新股破发也不意味着股票投资价值体现,或者股市底部的来临。像目前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仍然还有40几倍甚至70几倍、80几倍,这样的股票仍然是缺少投资价值的。这样的股票即便其股价在破发的基础上再跌去50%,其股票的价值也没有低估。

所以,新股破发仅仅只是新股价格向其价值回归的第一步,其价值回归的道路仍然还很漫长。不仅新股还要继续大面积破发,而且在破发以后还要大幅度深跌。否则,本轮IPO重启后发行的这批新股很难有投资价值可言,尤其是创业板的股票,更是股市的绞肉机。对此,投资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除非投资者有着良好的短线操作技巧,否则,投资者有必要远离破发的股票,实际上,新股破发仅仅只是股票下跌的开始呢!

第2篇

本刊记者在朋友圈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发现上面三个问题回答“是”的概率是87%、30%和8%不到。这些朋友都或者懂些财务知识、或有多年投资经验又或者是从事投资的工作――准业内人士尚且如此,普通投资者可能好过他们么?

大多数时候,股票市场非牛即熊,那时我们通常知道何时适合买入;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是否应该买入更无法判断如何卖出。大多数人都不是面对此生第一笔投资,而是已经有了被套牢的股票或是割肉的经验,眼前的算式很清楚:继续买入=用钱买机会;卖出平仓=保住现有资产。

如果:

价格下跌=套得更深或是赔得更多

股价小涨=收益

股价大涨=白日做梦

而此时卖出=

亏损确定+不甘心+害怕再次上涨

也就是说,此时买和卖都不能使人安心,投资建议和机构分析形同虚设。心理预期学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股价层层高涨时期,有投资意愿的新投资者比例是股价下跌时的200倍,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在“高收益”的召唤下进入股市而不是“低风险”;而老投资者在价格最初下跌20%到30%的区间内最容易做出平仓决定,一旦价格加速下跌,投资意愿就会受到挤压,包括买入和卖出的意愿都会迅速减少。

既然投资者的意愿与理想的投资状态差异如此之大,就使克服意愿理性投资成为必需。本文的建议是:分析市场、运用策略化解被动风险,冷静才能“守住”收益。

你做好“守”的功课了么?

这篇文章显然不是给“新人”看的。尽管我们坚持在3000点以下进入A股市场风险极低的观点,但愿意这样做的却寥寥无几,包括那些在市场中浸了多年的机构投资者。有一个好消息,但恐怕要到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印证:在2008年新募集成立的股票基金,有很大一部分将成为未来的“牛基金”。因为他们的建仓成本实在很低,你可以看到,70%左右个股的股价已经跌到了2007年一季度的水平。

事实是,一旦你进入股市,左右你的就不是风险发生的机率而是价格的变动、机构的预判和损失带来的刺激。我们为什么要卖股票呢,是因为那些普遍被当作理由的理由吗?

解禁是洪水猛兽么?

如今的机构投资者都要强调解禁的压力,只要把A股的走势与之叠加,就会发现解禁与股价的相关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还有关于国际油价对股市打压的探讨,国际油价从每桶75美元向100美元进发的一年中,中国股市正经历最大的上涨;此外,还有热衷于讨论“救市政策”,现在已经被证明了可以起到锦上添花却难以雪中送炭的那种力量。

我想说的是,在股票投资中,策略的运用要比评价股票价格走势更有用。更多时候是多种力量叠加造成了股价变化,你很难给每个因素一个合理的权重;而心理预期和价格变化又会相互作用,使彼此循环向上或是向下,这就意味着股票价格总是比它实际要高或者低。

在股价节节下跌的时候,一个最好的结果意味着:你将有更多的时间去挑选和研究市场――通常冷静之下做出的选择更正确,而下跌的市场提供了冷静的时机以及寻求价值的机会。长期投资者都是在弱势中坚定自己的投资理念的,升势中,任何一种理念都可以赚到钱。

所以,如果你要卖出的话,看看情况是否符合以下的条件,而不要因为自己损失了过多的金钱就急躁。

卖出股票的理由

对市场长期不看好

以下这幅图来自于平安证券研究所的预测,该机构认为:

> 2007年10月以来的调整最大跌幅超过一半,最大回吐幅度超过涨幅的60%,但是相对2005年最低点的涨幅依然有2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依然不低,在目前国内外众多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市场依然充满了风险。

> 近期的上涨过程属于超跌+政策刺激的反弹,不能认为是的新升浪。之前较大的跌幅,与政策利好、奥运临近良好氛围,将支持这轮反弹至少延续到奥运期间,高度最终至少能收复下跌幅度的一半,即4500点,这正好也是年线附近。

如果赞同这样的分析,那么目前到4500就是合适的卖点,因为在此后的两年内股票市场提供给会将大大减少。卖点有时候取决于你的判断。

股价高于内在价值太多

关于估值的态度有时会完全相左:上升时,大多数观点宣称我们的市场可以允许60倍甚至是百倍的市盈率;下跌时,这些观点又认为,A股的整体估值要和港股甚至是美股看齐。给出合理估值的应该是你自己。

我们的企业是否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异乎寻常”的高价期是否已经过去?大盘是理性回归还是尚处高位?不要因为有人说估值高就卖出,至少思考它的真实性。有时下跌反倒是寻求买入的时机。

你的钱有更好的投向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使同样的金钱从预期回报低的投资转移到预期回报相对高的投资中,而这个过程的风险仅增加了一点。那就应该进行投资转换。

可是现阶段,美国市场更好还是香港市场更好?

随着投资范围的放大,提供给投资者的选择在变得更宽广,但换个地方不一定会更好。除了存在的汇率风险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复杂、对当地投资市场的不了解,都可能放大本是“一点点”的风险。

得到终局目标

很难想象人们会在投资开始时设立终局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后,你将不再介入需要让金钱冒险的投资中。如果你没有目标,只是在觉得无法承受损失时离开,从这个市场上得到的,就永远是损失而已。

我们总是努力地采纳那些认为是对我们好的建议。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要吃蔬菜,于是我们都这样做了;而投资机构曾经告诉我们要做长期的投资者“购买并长期持有”于是我们买入了,过了几个月,他们开始说看淡市场,要保守操作!恕我直言,每个机构都是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些股票有多少比例的股票尚未流通。为什么6个月前被说成“值钱”的股票现在就该看淡了呢?只是因为他们对市场无话可说却必须要说?

buy-and-hold(购买并持有)并非意味着对象是所有的股票,而是你的投资组合,因为股市的牛雄交替只能依靠“分化投资”或“资产组合”来化解―长期运行趋势良好是因为即使股票中有一些遭到挫折,但有一些总能表现很好。但是如果你曾经心血来潮买了股票,就需要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去,否则损失的就是金钱和时间。你肯定听说过上一轮行情过后,很过公司都“消失”了,对吧?所以,我们第一步教您判断是否持有,第二步告诉您如何解套,第三步将是建立风险意识。

为了防止股市下跌,投资专家Jim Mosteller认为:如果你还有20年才退休,可以这样分配资产:23%投资到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如国企股),16%投资到小型公司上(如中小板),另外16%投资到像西欧或日本这样的成熟市场,8%投资到正在崛起的市场(如越南、巴西),8%用于房地产基金,最后20%投资到债券上。

反败为胜,投资没有永远的失误

今年以来,股市进入新的调整周期中,一月中旬以后,上证指数沿着下降通道持续下跌,从5522点下跌到6月中旬的2865点。持续下跌行情,使得相当多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根据有关统计,有80%的投资者已经将去年的利润全部归还给市场了,还有更多的投资者陷入套牢的境地。

事实上,在股市的低迷环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套牢并不奇怪,即使是世界级的投资大师也很难避免被套的命运。例如:索罗斯也有在证券市场上被套的经历。他认为投资的关键是知道如何生存,学会死里逃生。他说,“在证券市场上,你不要一条路走到尽头。当发现情势不对时,要及早退出,哪怕损失了一些钱,你也不要总想马上捞回来,保存实力最重要。”

解套的关键在于时点+技巧

那些投资大师或有经验的投资高手,往往很快就可以从被套中解脱出来,而众多普通股民则有可能陷入长期被套的泥潭之中,结果导致严重的亏损。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主动解套的能力。事实证明,套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解套的技巧、方法以及缺乏解套的意识和能力。

解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主动性解套技巧和被动性解套技巧。

主动性解套技巧包括:止损、换股、做空、盘中“T+0”这四种。

止损

当发现自己的买入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特别是选股错误或入市时机错误时,一定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及时止损割肉,才能丢车保帅。只要能保证资金不受大的损失,股市中永远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再赚回来。

基本原则:要及时果断,不能犹豫,不能拖泥带水的分期分批止损;要在操作前就有止损的思维和准备,并设置好止损位。

最佳应用时机:止损策略最适用于熊市初期,因为这时股指处于高位,后市的调整时间长,调整幅度深,投资者此时果断止损,可以有效规避熊市的投资风险。

换股

手中的股被套牢后处于弱势状态,仍有下跌空间时,如果准确地判断另一只股的后市上涨空间大,走势必将强于自己手中的品种,可以果断换股,以新买品种的盈利抵消前者的损失。

基本原则:“留强汰弱”,在牛市行情中真正能让投资者快速解套并获利丰厚的往往是领头羊个股或庄家关注的主流品种。而跟风类个股常常解套较慢、获利稀少。

最佳应用时机:换股策略适用于牛市初期。在下跌趋势中换股只会加大亏损面,换股策略只适用于上涨趋势中,有选择地将一些股性不活跃,盘子较大,缺乏题材和想像空间的个股适时卖出,选择一些有新庄入驻,未来有可能演化成主流的板块和领头羊的个股逢低吸纳。投资者只有根据市场环境和热点的不断转换,及时地更新投资组合,才能在牛市行情中及早解套并取得超越大盘的收益。

做空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不能做空,这是错的,被套的股就可以做空。当发现已经被深套而无法止损,又确认后市大盘或个股仍有进一步深跌的空间时,可以采用被动性做空方式,先把套牢股卖出,等到更低的位置再买回,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基本原则:做空策略就是在大盘持续下跌过程中,将手中被套的股先卖出,等大盘下跌一段时间后,再逢低买回的一种操作技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被套的损失,为将来的解套打下坚实的基础。做空的最根本前提条件是:对市场整体趋势的研判。只有在大盘呈现出明显的下跌趋势时,才可以应用做空策略。

最佳应用时机:做空只适用于大盘处于下跌趋势通道时。投资者要把握好股价运行的节奏,要趁股价反弹时卖出,趁股价暴跌时买入。在弱市的下跌途中经常会出现短暂的反弹行情和跳水般的暴跌行情,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的非理性变动机会,最大限度利用宽幅震荡创造的差价来获取做空利润。

盘中“T+0”

按照现有制度是不能做“T+0”的,但被套的股却有这个先决条件,要充分加以运用。平时对该股的方方面面多加了解,一旦机会来临时就可以实施超短线操作,降低持股成本。

盘中“T+0”的基本应用原则:

(1)“T+0”操作必须建立在对个股的长期观察和多次模拟操作的基础上,能够非常熟悉个股股性和市场规律;

(2)“T+0”操作要求投资者必须有适时看盘的时间和条件。还要投资者有一定短线操作经验和快速的盘中应变能力。

(3)“T+0”操作时要快,不仅分析要快,决策要快,还要下单要快,跑的要快。这就要求投资者注意选择资讯更新及时、交易方式迅速和交易费用低廉的证券公司。

(4)“T+0”操作时切忌不能贪心,一旦有所获利,或股价上行遇到阻力,立刻就落袋为安。这种操作事先不制定具体盈利目标,只以获取盘中震荡差价利润为操作目标。

盘中“T+0”的最佳应用时机:盘中“T+0”的应用时机与大盘运行状况无关,主要是选择出现盘中热点行情,并且盘中股价震荡幅度较大时使用。

而被动性解套技巧包括:摊平、捂股这两种。

摊平

当买入的价位不高,或对将来的大盘坚定看好时,可以选用摊平的技巧。普通投资者的资金通常只能经得起一、二次摊平,因此,摊平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好。

摊平的基本应用原则:“不低不补”。摊平属于一种比较被动的解套策略,应用摊平策略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在股价还未跌到底时就急于摊平,造成越摊平越深套的恶果。因此,摊平时最重要的是强调低位摊平。如果投资者无法确认股价是否到底时,应该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捂股策略。如果股价已经启动,投资者错过了摊平的时机,而上升趋势又确立时,可以采用留强汰弱的换股策略。

摊平的最佳应用时机:摊平仅适用于在市场趋势真正见底后使用,千万不能过早地在大盘下跌趋势中摊平,以免非但不能解套,反而加重资金负担。

捂股

当已经满仓被深度套牢,既不能割,也无力摊平时,通常采用这种消极等待的方法。如果资金不是借贷的,没有太大的机会成本,就完全可以采用这种通过时间消化股市风险的方法。

捂股的基本应用原则:捂股最需要把握的应用原则就是信心和耐心,信心来源于对手中被套股票的认真研究和分析,只有认清持股的内在价值,才能坚定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但有了信心还需要有耐心,一轮大的熊市调整周期往往持续时间很长,下跌空间巨大,使投资者感觉牛市的来临遥遥无期,解套无望。恰恰在这时投资者更需要有耐心,千万不能在股市的低谷中止损。

捂股的最佳应用时机:捂股策略适用于熊市末期。此时股价已接近底部区域,盲目做空和止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或损失,这时耐心捂股的结果,必然是收益大于风险。

操作要点

当投资者被套牢后,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慌乱,要冷静地思考有没有做错,错在哪里,采用何种方式应变。千万不要情绪化的破罐破摔,或盲目补仓,或轻易割肉的忙乱操作。套牢并不可怕,不要单纯地把套牢认为是一种灾难,如果稳定心态、应变得法,它完全有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机遇。

要从心理上忘却套牢成本,投资者可以假设自己并没有被套牢,假设现价就是成本价。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评判该股是否有继续持有的价值,也就能冷静地抉择,到底该采用哪一种正确的解套方法。如果按照现价投资者不愿意买进,则应该采取止损或换股操作;如果按照现价投资者认为值得买进,则应该持股不动或补仓摊平。

实现解套需要转变思维,投资者普遍认为解套就是要在保本的情况下卖出,实际上解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保本卖出,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保本卖出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一定坚持“不保本就坚决不卖”的原则,只能使自己越陷越深。

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采取行动,在严重被套的情况下,一味的捂股等待行情好转,股价上升后解套的方法是很被动的。如果仅仅心里想着解套、盼着解套,而不具体实施也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并学会风险控制。

控制风险,争取投资不败

股神沃伦・巴菲特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投资大师。但是,巴菲特给人们的建议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理论和精密技术,而是风险防范意识。深奥的市场与金融知识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事实上,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现资组合理论、期权价格理论、现存市场理论,一无所知倒更好。”“成功投资之第一条要诀是不要亏钱,第二条要诀是别忘了第一条。”

投资者进入股市不仅仅要学会怎么赚取利润,更要学会如何防范风险。如果在股市投资的过程中一会儿赚、一会儿赔;牛市赚钱、熊市亏损;账户资金总是在盈利与套牢之间徘徊,将始终无法实现在股市中致富的愿望。因此,炒股的第一要务是要防范风险,先在股市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再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提高意识

系统性风险,因为股市整体价值高估或是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几乎不可分散。比如:经济周期转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这个时候风险对整个股票市场或绝大多数股票产生普遍不利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进行防范,只能通过控制资金投入比例等方式,减弱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首先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警惕

整体行情出现较大升幅,成交量屡屡创出天量,股市中赚钱效应普及,市场人气鼎沸,投资者踊跃入市,股民对风险意识逐渐淡漠时,往往是系统性风险将要出现的征兆。

从投资价值分析,当市场整体价值有高估趋势的时候,投资者切不可放松对系统性风险的警惕。

其次是注意控制资金投入比例

股市行情始终存在不确定因素,投资者可以根据行情发展调整资金比例。

目前的股市,仓位较重的投资者可以有选择地抛出一些股票,减轻仓位,或者将部分投资资金用于相对较安全的投资中,如申购新股等。

最后是做好止赢或止损的准备

投资者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尤其在行情快速上升的时期。

如果提前卖出手中的股票,往往意味无法享受“疯狂”行情的拉升机会。这时,投资者可以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继续持股,但随时做好止赢或止损的准备。

有针对性化解各种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相对更有针对性:由于某种因素对市场中部分股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该部分或个别股票呈现出的风险。如股份公司经营不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

重点是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买的股票越多,风险就越低:

1.根据投资者的资金实力大小来确定分散程度。资金实力强的投资者可以适当多的持有股票种类。因为持有股票种类多了,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操作效率,特别是资金少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种类过多时,反而会造成交易费用的上升。

2.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确定分散程度。追涨型操作必须紧跟市场热点,选择最主流热点的最强势股,因为追涨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因此,这时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种类数时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低买型操作,则是在股市低迷、个股廉价时,选择未来可能有较大上涨空间的潜力股,投资者需要在若干个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热点的板块中分别买入。

3.根据市场所处位置的高低来确定分散程度。大盘处于高位,持股种类数量要少,一旦遭遇不利因素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止损出逃。反之亦然。

4.根据投资的方式确定分散程度。如果是立足于中长线的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适当加大分散程度。

另外,分散投资的时候必须注意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在上市公司的行业、业绩、题材、概念和市场表现等方面,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例如:银行股或地产股和钢铁股或造纸股搭配,可以形成互补。如买进的是同一类型或板块的股票,就达不到分散投资和防范风险的目的,受到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就会遭遇较大损失。所以,对于分散投资的品种选择,必须重视在种类和特征上保持分散化的原则。

风险的防范是一门长期的功课,发现了风险并不代表能解决风险。就如同发现了好的公司,还要有合理的股价才能获利一样。

在本文的最后,有一些关于在投资中“什么是做有意义的事”的建议:

■一直进行多元化投资。因为你不可能比市场聪明,因此在别人都赚钱的时候少赚一点就可以在都亏损的时侯少亏点。因为有经济周期的存在,市场会给你这样的机会的。

■一直保持对冲。

■不要为某个单项目投资冒大险,即使是用小钱。

■时常假设你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评估自己可能会损失什么。

第3篇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