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

时间:2023-07-11 17:3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起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文化的起源

第1篇

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讲述的是阿拉伯的一位王妃,即便是婚后多年,但还是显得纤细玲珑、婀娜风流,深得阿拉伯国王的喜爱。人们很想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方法,才能保持那么好的身材。于是,就花钱买通在王妃身边陪侍的宫女,看看王妃到底有什么秘诀,但多次无功而返。

后来,王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让身边的宫女品尝了自己的饮品。然后告诉宫女:不用再调查了。王妃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喝来自中国的红茶,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诀。于是,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多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喝中国的红茶。一时之间,红茶成为阿拉伯上流社会的新宠。

以上仅仅是一则故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过,茶叶在世界各国的上流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则“调味剂”。数百年前,清朝政府统一了国土庞大的中国。而作为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赠送奇珍异宝。当时云南向雍正皇帝进献的就是一种在今天人们看来非常宝贵的茶叶: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万寿龙团”走出深宫,在8名干警的护送下,经过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后,到达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乡:当时的云南思茅市(现已改叫普洱市)。伴随万寿龙团“出宫”的还有雍正皇帝批设“普洱”府治的进贡清单、钦点普洱茶为贡茶的奏折等。与茶叶相关的5件国宝让今人打开了眼界。同时,普洱茶也重新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

普洱,作为一种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终进入到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这已经不单纯是皇室喜欢喝茶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试着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后,最想饮用的不是什么“银耳莲子羹”,或者什么燕窝等高级补品,而是品用的传统普洱,这种意义,可以相见是一种对皇城的围墙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想象。这对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来讲,他们对普洱的钟情,绝对不止是喝茶这么简单。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故宫的2.5公斤的“万寿龙团”,其市场估价就超过580万元。而为保全起见,组织方还为团茶、茶饼、茶膏三件国宝买下了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普洱茶在国内兴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据说普洱茶种类繁多,并且不同档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据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 普洱茶经常被作为礼品敬送给国际友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有了不同的涵义。故宫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国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文物文化,中国茶是拥有深厚底蕴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茶叶作为社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适用的。

而说到茶叶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则应该从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他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唐代的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不过,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叶发源于中国。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对于茶叶的喜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也因此,很多国际友人到中国来专门学习中国的茶道。在古筝琴韵下,品着来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茶叶,对于很多国际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新奇的社会体验。而更多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茶叶,回国赠送给亲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绿茶。女王认为:中国的绿茶,茶香浓郁,入口清淡,非常适合饮用。在白金汉宫,在女王的招待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这对于一切时尚生活追随皇宫的英国民众来讲,这是一种古老与优雅文化的结合体,是英国绅士必须具备的生活习惯,也是重大活动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显然,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无疑问,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经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种茶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而到了汉朝,茶叶则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馆。而茶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背景。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现在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思源

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第2篇

关键词:民间音乐;茶文化;历史底蕴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不断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格局。而当它与中国民间音乐相遇时,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音乐也具有颇高的“江湖地位”。在传统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的当代社会,从民间音乐上,我们能够搜寻到更多关于茶文化的记忆。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对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文化理论并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平和的处世态度。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也仿佛在经历一场盛大的洗礼。同时,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熏陶。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它没有经过隆重的包装,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反映了百姓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1.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首先,从地域角度上来说,地大物博的中国给予了茶文化成长以及繁衍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肥沃的土壤都为茶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浓厚的东方特色茶文化。其次,当我们细细的品味茶文化时就会发现,茶文化中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从茶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的功效,更是因为它给了普通大众生活的希望,并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和灵魂上的补给,对于一些以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茶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物质生活,也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劳作期间,茶成为了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在每天的相处中,他们和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看过茶叶的舒展,闻过茶叶的清香,更深知茶叶的秉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将自己对茶叶的见解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种植、采收、冲泡的技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当然,与图腾文化在草原民族的地位一样,茶文化在其心中也是不可侵犯的存在。他们将把茶叶中发现的生活信条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音乐则成为了最普遍的记录方式,他们为茶文化写词、谱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和钟情。最后,这些来自于劳动者的歌曲也成为了当地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

1.2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发展

自从唐朝开始,茶叶开始广泛的种植。随着茶叶的普及,普通百姓也开始接触茶文化,并逐渐成了民间艺人重要的灵感来源。可见,在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茶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仅获得了著名诗人的热爱,也是众多民间艺人创作的取材“基地”。到了宋朝,茶文化与民间音乐的互动更加频繁。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采茶戏,它们的风格或诙谐幽默、或轻松明快,而曲风大都婉转动听,朗朗上口。由于它们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因而传播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例如:在安化地区,为了将残枝、枯叶等挑选出来,提高茶叶制品的质量,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拣茶。这道工序必须依靠手工进行,才能够保证其最后的质量。在拣茶的过程中,为了缓解沉闷的劳动气氛,安化的妇女们将茶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歌中,创作出了一首与茶有关的民歌。这首歌经过了一些改变之后,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十二个月采茶》。

2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

民间音乐是民间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民间音乐也是普通大众生活的写照,从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能够借由他们的作品得知民间大众的生活状态。茶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成为了整个民间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如果说茶文化能够为大众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那么民间音乐无疑是他们呼吸的氧气。而作为极具古代艺术的两个历史悠久的“杰作”,传统茶文化与民间音乐都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都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它们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的摩擦,我们难免会丢失一些文化片段,这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作为民间艺术的典范,民间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能够认识到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就能够将茶文化推向更加宽广的舞台。

2.1民间音乐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中国的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从隋朝开始,茶艺表演已经成为皇家的御用表演。而在茶艺表演中,音乐是最特别的存在之一。背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烘托茶文化的别样氛围,也能够提高整场表演的艺术气息。它突破了单一表演的形式,将音乐融入在泡茶、品茶、评茶的过程之中,增加了趣味性,也点燃了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在凤庆地区,彝族的文化特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音乐之中。凤庆地区盛产茶叶,那里的人们天生就有一副动听的好嗓子。一开始,他们用歌声传达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的疲劳,后来这些劳动之歌逐渐成为凤庆地区别致的文化特色。在凤庆地区的茶艺表演之中,民间音乐的穿透力不仅能够打破了人们心灵上的隔阂,也能让听众感受到当地人们对于茶文化深深的热爱之情。可见,民间音乐早已和茶文化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丰富了茶艺表演的内容,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也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2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氛围

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民间音乐不仅能够快速的调动人的情绪,也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亲切感。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音乐与茶文化的节奏,将音乐的节拍与茶艺表演的步骤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流畅与和谐,也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展现得更加完美。音乐像是剂,让茶文化变得更加柔软,缓缓地融入人们的心中。民间音乐简单的节奏能够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让人们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茶香,慢慢的领悟茶文化的内涵。在民间音乐中,茶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的发散出来。可见,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音乐的怀抱中,人们能够全身心的感受茶文化,并慢慢的放下对茶文化的芥蒂,敞开心扉接受茶文化。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已经变成了茶文化的拥护者和传承者,并愿意肩负起继续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2.3民间音乐突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下,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事物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中国,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民间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间音乐诞生于民间,反映了民间百态,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与生俱来的“群众缘”,减少了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能够快速地获得人们的认同。同时,民族和地域特征浓厚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国外友人的欢迎。即使语言并不相通,但是,他们却能在音乐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音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可见,作为语言上的沟通者,民间音乐也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加入增加了茶文化地域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就像强烈的生命符号,能够将茶文化传播的越来越远。

2.4民间音乐提高了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

茶文化属于文化的领域,而民间艺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民间音乐的出现能够提高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在当时给人们创造多少的欢乐,引发大众多少的感慨。不管相隔多远的距离,经过多长的时间,音乐总能够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让人们回忆起搁浅的过往,这就是音乐的艺术价值。而在民间音乐的帮助下,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好的传播载体,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茶文化传播的效率。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路上,我们应该继续放低姿态,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并从各个角度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挖掘。民间音乐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作为茶艺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广更深的茶文化探索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的分析和讲述,能够让大家对我国传统茶文化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燕.浅析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J].福建茶叶,2016(6):367-368.

[2]李汶姬.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变异及其反思———以凤庆佤族音乐为例[J].神州旬刊,2013(8):30-30.

[3]李汶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3):71-72.

[4]汪莎.云南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考察及其思考[J].创作与评论,2013(16):96-99.

第3篇

1茶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随着茶的不断发展,其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寄托。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囊括了非常多的古代文学元素、近现代文学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元素。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影响,使我国茶文化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性质,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客观的物质属性和主观的情感属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茶就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就像喝水一样,人们并没有赋予它非常“高贵”的形象,也没有发挥出情感寄托的作用。而随着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茶文化的雏形,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它的研究,不仅让它客观的物质属性价值有所提高,同时还赋予了其主观上情感的意义,使得茶这种简单的饮品由于茶文化的形成而脱胎换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也越来越明显,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享受,提高公众在品茶过程中的精神修养,让饮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茶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英国人民具有饮茶的习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对于提高茶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茶文化所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生动之美与艺术界的灵动之美,让人们可以从更高雅的角度来看待茶文化,去品味茶的内在魅力。发展至今,传统中国茶的发展与传承有两个走向,一是采用过去的农业思想来种植、生产、销售茶品,主要以茶叶原材料作为发展基础;二是保持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变,但是在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应的茶文化,来提高茶的文化韵味,相当于给茶披上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很显然,第二种发展思路更符合人们对高雅饮茶行为的需求。事实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对品茶行为不断规范的历程,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比单纯地物质需求更紧迫,这也是促使茶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必须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类型之一。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不仅可以让人们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学习、理解、应用茶文化,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2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结合策略

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壤,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不仅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效手段。而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艺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虽然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喜欢饮茶,但是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中国的茶品。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深入地研究,他们才能学习、了解茶的本质,才能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茶的内在魅力-茶文化。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同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2.1积极宣传、推广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是支撑中国古代文学的力量来源之一,也是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内外有很多人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对于茶文化却并不了解,每次喝茶就是简单地将茶叶放入水中,一会儿过后就开始饮茶,周而复始,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对茶文化缺乏认知的外在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其实就是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手段。先知先觉,只有让人们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才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有意识地翻阅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典籍;相应的,在有关描写茶文化的典籍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所以学习茶文化就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而当人们有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意识以后,他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才会着重研究中国茶文化。因此,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和茶文化,就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继承者、传承者,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光大。

2.2鼓励民众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兴致并不高,他们只是将饮茶当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并没有将饮茶看成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但事实上,单纯地饮茶而不去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元素是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因为这不仅不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者这个媒介,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研究它们的本质,看看茶文化与对联、茶文化与诗词、茶文化与曲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结合到一起。作为国家发展未来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就要具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意识,并且付诸于行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做一名优秀的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继、承者传承者。

2.3追本溯源,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国人在饮茶的同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要求的是“唇齿留香”。好的茶叶不仅具有养生的功效,同时还可以让人们在饮茶的同时联想到一些高雅的词汇去形容它、赞美它、歌颂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用茶水来招待客人已经成为一种待客之道、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习惯的来源是哪里,也不知道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有哪些,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与中国古代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所以,这种以茶待客的方式并不见得有多么悠久的生命力,一旦出现新的待客饮品,那么茶水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追本溯源,去研究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去更好地应用茶水去招待客人,增强它的文学底蕴。

第4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交流中茶文化翻译研究

研究目的: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的茶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茶叶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象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能够将其内涵用准确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出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关英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错译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对国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能将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围中,加强茶文化的英译研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首先对中国茶的起源、发展、茶叶的种类、不同种类茶叶在各个地域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曲,茶诗歌等茶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探索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被古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并对比区分中外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再者,要对国内著名的茶叶产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地)及其相关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销售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将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对当今国内外茶文化英译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对已有的茶文化英译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修正,同时对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译领域进行一定的尝试,为加强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茶文化英译需要克服多种困难,首先译者要对茶文化英译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其次译者还需对目前的茶文化英译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再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使得译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又能准确传达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内涵。最后,要对译文语法的适用性、用词的准确性、译文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琢磨,把翻译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用茶、饮茶的国家。相传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最初是被当作药草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在人们细斟慢饮的过程中,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的茶慢慢与文化因素结合,衍生出了独具一格的中国茶文化,将人类的精神引导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同时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在茶叶传入欧洲后,不仅纳为己用,而且锐意创新,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英国茶文化。本文拟对两者的内涵进行比较,以期在加深对两国文化理解的同时,引发读者对于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茶的起源及其传播

在中国古文化中,茶的起源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联系地最紧。相传身为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为治病救人,常去深山采药并亲自试吃,以识别药用药效。一日,神农偶然尝毒草,遂随手拾起身后树上飘落的叶子咀嚼,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不适感消失了,精神也随之振奋。那些飘落的叶子便是茶叶。虽然时隔久远,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推知――茶的确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据记载,唐朝时海内外交往繁盛,茶叶常作为礼品馈赠给来华僧侣、传教士以及出使外国的中国使节,因而被传播到世界各国,并于17世纪以奢侈舶来品的身份登陆英伦诸岛。

二、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在一定的阶段,把饮茶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随之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社会功能,这才开始出现了茶文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东晋时,社会风气浮躁,人皆以斗富为荣,奢靡之风盛行。为抵制这股不良风气,有识之士提出以茶为象征的“养廉”。南北朝时,开明的南齐武皇帝曾下遗诏,丧事从简,灵位前不准放三牲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清茶,并令“天下贵祭,咸同此制。”此时的茶早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但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学问。直至唐代,我国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时,农业进步、商贸活跃,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佛教兴旺、科举初成、诗风繁盛、流行贡茶、令行禁酒。等时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会饮茶风尚。唐人陆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不仅对有关茶的各种知识进行了详尽介绍,而且首次将饮茶过程看作一种艺术,还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强调意境的中国茶艺。

英国从未种植过茶叶,16世纪前更是只喝咖啡和酒。茶叶在刚传入英国的时候也是作为药草使用的,真正把饮茶之风带到英国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由于皇后的表率作用,虽然当时英国的红茶价值黄金,但贵族们依旧争相效仿,饮茶之风遂在英国宫廷流行起来,随后进入贵族世家。中国茶由此转为时尚奢华生活的标志。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英国政治安宁、经济繁荣,很快确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进口大量的茶叶,茶叶因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英国人的早餐丰富、午餐简单,而晚餐一般要到八点钟左右。一些无所事事的贵妇人觉得午餐过于简单,且与晚餐间隔太久,便轮流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举行餐会,吃吃甜点,喝喝红茶。这种风尚逐渐流行,转而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环节和正式的社交活动。19世纪40年代,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对下午茶更是进行了奢华设计和积极推广,下午茶逐渐成为几乎所有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至20世纪初的爱德华时期,单纯的家庭式下午茶难以满足人们高涨的消费需求,外出饮茶成为风尚。富于本土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此确立。

三、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导致了两者的内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是由工业文明衍生而出,在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的基础上,融注了工业社会所注重的务实性与目的性。

中国哲学源于农耕文明。农时农耕尤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人视大自然为母亲,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依赖之情,更极为推崇汉代的儒学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自然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绿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受人喜爱,原因就在于未发酵的绿茶一经冲泡,其形状、颜色、气味无不给人自然的气息,或看、或闻、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葱绿的自然一般心旷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种类繁多的茶具中获得最多宠爱,是因为紫砂这一陶土精灵给人以质朴的泥土芬芳和无限的天地灵气。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数千年的文化熏陶,赋予了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等神韵。一方斗室,一豆青灯,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气定神闲、物我两忘,得以感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奶茶方才饮用。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用的骨瓷。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比如,邀请别人来喝下午茶时,女主人们势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费尽心思做出美味的茶点,还要换上最得体的服饰,从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

面,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英国曾一度国力强盛,称霸海上,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而英国人普遍有一种自傲排外的岛国心态。加之,英国文化中存在一股强大的向上的价值取向。因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到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场时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击着人们悠闲的传统饮茶方式,人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品味茶的内涵或者精心准备下午茶的服饰。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中国茶文化不再过分追求玄思静想,英国茶文化也简化了其过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复的礼仪。中英茶文化逐渐出现交汇点,成为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今日渐低迷,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茶文化却正风靡全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注释:

1.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155.

2.唐朝时科举制度严格,考生千里迢迢赴考且考试时间过长,于是朝廷便将茶果送入试场,以解考生与考官的疲乏之苦.

3.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农民无心种粮,因而酿酒原料短缺。唐朝统治者因而下令民间禁酒。并且,茶有益身心,不喜饮茶的人也开始饮用,饮茶的风俗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

[1]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十机械杂志》.2001(4).

[2]王从仁.《玉壶清茗》.上海古籍出版社[M].1991.

[3]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第6篇

关键词:泾阳茯茶;一带一路;茶马古道

一、泾阳茯茶辉煌与衰落的变迁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长久以来有着饮茶文化。但茶具体起源于哪个时期到现在依然是人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一般认为: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茯茶,自古以来作为“边销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特需商品。在古老茯茶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因其顺着丝绸之路,可销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而被誉为“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的‘黑黄金’”。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地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民族,因日常生活缺少蔬菜水果,而茯砖正好具有便于携带、运输和储藏,又兼具消食解腻等特点,因而成为重要的补充和代替品。

泾阳茯砖茶的最早起源地,顾名思义,即陕西泾阳,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茯砖茶研究者的一致认同。而其最早出现时间,则众说纷纭,具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茯茶(散茶)在陕西泾阳的出现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茯砖茶形成及定型则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贾洪信、侯凯东、梁艳等研究者认同茯砖茶在公元1368年问世。第二种观点,胡志远、徐志云、黄婧等研究者则认为茯砖茶问世于1860年前后,清朝咸丰年间,认为最初的茯砖茶是由湖南安化生产的黑毛茶经人工踩压成蔑篓大包,再运往陕西泾阳加工成砖形,故旧时又称 “泾阳砖”。第三种观点是认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但茯砖茶具体起源时间待考证。黄怀生和田杰通过研究《明史・茶法》, 认为黑茶生产始于十六世纪初。段莹等在《黑茶制造技术理论发展概况》一文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是公元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由此也认定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黄浩、李适、陈晓阳等研究者认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而茯砖茶具体起源何时还有待考证。无论三种观点有何分歧,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茯砖茶在茶马古道商业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而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沿途各国对茯砖茶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茯砖茶同丝绸、瓷器、香料、马匹一样成为中国大宗的出口品,是边销茶中销量最大、销售地域最广的一个品种茶。清代时,“泾阳砖”号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颇为盛行。茯茶商人从水路或陆路运到秦地的径阳,压制成泾阳砖包装成封运载到兰州,穿越河西走廊一带的戈壁滩大漠运至西域地区。当时泾阳茯茶十分抢手,确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泾阳茯茶的兴盛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历代制茶人不懈努力,促使制茶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泾阳茯砖茶甚至远销俄属各处,其中以“天泰”、“德恒”等牌号最为驰名。而今,自20世纪以来茯茶渐渐衰落,从一流的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必备茶种渐沦为二流茶品。自武汉沦陷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交通阻塞,大多经营此业的商家也不得不停业。

二、泾阳茯茶独特的复兴价值

一是降脂减肥功能,茯砖茶各部位对PPARα、PPARδ有激活作用,对FXR有抑制作用,意味着其有着多条降脂途径,降脂减肥功能较强,有望开发成天然的降脂药物。[1]

二是抗氧化延缓衰老功能,茯砖茶既富含有丰富抗氧化物质和儿茶类素、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E等,还含有大量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锌、i、铜等,能够延缓细胞的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功能。[2]

三是增免疫力、抗癌功能,试验发现冠突散囊菌具有抗肿瘤细胞活性。来自真菌多糖的主链通常具有99%到100%的肿瘤抑制率,而其他类型的真菌多糖仅有l0%到40%的肿瘤抑制率。[3]由此可见,饮用泾阳茯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肿瘤细胞、提前预防癌症的功效。

三、泾阳茯茶借助一带一路的复兴举措

泾阳茯茶在中国古代的茶马古道上之所以如此畅销,正是因为当时丝绸之路上来往的茶商打开了知名度、满足了青藏地区少数民族的需求。而现在虽然世界约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人口有饮茶的习惯,中国却不是茶叶出口强国,原因就在于不少主销国对中国各类茶的保健作用缺乏真正的了解,以致尚未形成消费热。而国内的企业因对各国茶叶消费习俗和市场需求研究不深,尚未完全掌握开拓市场的主动权。

要改变这种状况,打开国际市场,推动我国茶叶出口方式与国际接轨就要一方面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欧盟、非盟、美国、俄罗斯等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茶叶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我国茶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会、博览会、研讨会、文化节,组织赴重点主销国家地区开展交流推销活动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4]泾阳茯茶即可以通过茯茶小镇的宣传影片和茶马古道相关的体验活动吸引国外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举办现代茯砖茶展销会、茯茶体验文化节和泾阳茯茶发展史研讨会来构建全方位完善的茯茶贸易网络。从而让包括泾阳茯茶在内的中国茶叶在海外打出名声,让世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茯茶工艺这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茶工祖祖辈辈相处的重要工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希望能够让包括茯茶在内的陕茶走出陕西、走向世界的心情能得到众多饮茶者的响应。陕茶和茯茶确实潜力巨大,应该打破现状、打开向省外乃至海外的众多销路来让世界感受泾阳茯茶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彭晓S、赵运林、何小书、雷存喜、刘石泉、周晓梅、董萌、胡治远:《茯砖茶茶叶品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概况》,《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第20卷第4期。

[2]萧伟祥、王根、王勇、张相发、丁文璋、钟瑾、刘存玲、佘传芳:《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茶业科学》,1994年第14卷第1期。

[3]邓放明、龚淑莉、杨伟丽:《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筛选试验》,《食品与机械》,2007年第23卷第6期。

[4]黄勇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好“茶叶之路”》,《广东茶叶》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刘蕊(1996.06.11)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延安市,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单位:西北大学;

第7篇

一、茶是中国浓

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唐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选择、用水以及如何品饮,形成了品茗艺术。唐代皇室设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侣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赋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隐士品茗评水,吟茶诗、作茶画,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使茶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高度。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茶法上的改变,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荣。宋代用点茶法来代替唐代的煎茶法,更加注重品鉴茶汤的色泽,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进入了过渡阶段。虽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没有十足的发展进度,但在饮茶法方面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采用了简单的“清饮”的方式。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方式,到了明代,就发展成为了“泡茶”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国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释、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结而成的,这就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独到之处。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兴起和沉淀,是两者的品质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它追求的是“和”“大同”,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茶,行品温厚,不浓不烈,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调和,正是“和”的表现。儒家思想中,“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却香味寡淡,不浓不郁。儒家重“礼”,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也讲究茶制。茶艺中,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礼制,敬重宾客。儒家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好客情怀,因此,自古客来敬茶,便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谓“半壁山房贷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以茶会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文化最契合之处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培养。“克己复礼”便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慎独”。与这种表里如一的自觉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饮茶便是一个慎独和内省的过程。待客散尽,撇开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点一盏幽灯,泡一壶清茶,自审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当之处。茶香清幽,可让人宁神;茶味清淡又略带清苦,可让人静气。在独处之时,排除私心杂念,净化灵魂。在品茗之余,是内心的自省,“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愿”,饮茶不仅可以洁净肌肤、身骨,而且重要的是净化内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茶道,既然离不开“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样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则便是“自然”。茶文化中体现的道家“自然”之法则在于茶体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谓的茶体自然,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到了茶文化后期,茶叶只是经过简单的润泡,依旧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润泡茶叶之时,皆可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沸水的场景,也体现了茶文化的自然观。最后,饮茶的同时,要观茶色,听茶声,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契机。茶境自然,古代茶人多喜选择一些山谷丛林的幽静之地,聆听溪水潺潺,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然之感,以达到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返璞归真。道家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无为”,讲求的就是与世无争。古代爱茶、嗜茶之人,多为高士、山人、幽人,他们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禄,只求回归自然,放纵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虚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不去想凡尘杂事,真正体验生命的乐趣。饮茶之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中,使心归于平静,一人独自品茶。当茶净肌骨之时,同样也洗涤了心灵。因此,中国的茶道文化是用茶来创造一种境界,用茶来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缘

茶有佛缘,是因为茶的清净纯洁的内在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交相辉映。佛教历来推崇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和茶的结合点就在于禅定――这个禅门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静气的功效,因此,僧人们便把茶作为禅修的工序之一。禅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结于一个字,便是“悟”,即对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国的佛教禅宗以顿悟的领悟方式来理解万事万物。当茶与顿悟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形式――禅茶文化。茶带给佛教徒的不仅是止渴解倦,而且茶能静心解闷,有乐趣又有节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饮茶中,净化心灵,解除心中的烦闷和不解,体会的是佛禅的禅宗历来强调自身的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教人心胸宽阔。所以僧侣们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文化结合起来。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而形成的,但影响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禅。

日本的茶道与佛禅结缘,是和茶在日本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僧人;让日本人爱上喝茶的,也是僧人。据姜天喜的介绍,日本著名的学问僧人永忠大师入唐求法,将中国的饮茶习俗介绍到了日本。南宋初年,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还把中国宋代的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到了日本,这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西后来也被奉为日本的茶祖。随着宋朝的结束,中日两国之间互通减少,中日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从禅宗的世界里,发现并确信一味清净、法喜禅悦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开始,日本人的情趣开始融于茶事,以精神为主的素朴茶事开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经过他的改革,日本饮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静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国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谛:怀一颗温和之心,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交往,感受茶事中恬静的气氛。此外,“独坐观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客人走后,主人独自坐在茶室里“静思”、“熟思”,回味当日的茶事,又可涌起一股充实感。就这样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四、独特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并不产茶,但却是世界上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英国的饮茶史开始于17世纪。真正促进英国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皇室。1662年,人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带去了221磅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从此,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英国的茶文化开始和皇室挂上钩了。而创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为了打发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而发明出来的节目。自此,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广泛流行开来。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的载体,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是英国饮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已经撇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内隐、含蓄的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国传播是从皇室贵族传播开来的,又因茶叶起初在英国的价格昂贵,同时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国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如今,英国的茶让整个国家的时间在每天下午四点停止,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择一处颇有情调的咖啡屋,看着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品着精致的下午茶点,舒服地坐在沙发上,享受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互联网的开启,让中国人开始更容易地接触世界。最初从中国流传出去的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独立个体的茶文化。这些独特的茶文化同时也随着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开始反哺其母体――中国茶。

当代中国,一些崇尚自然、修禅养性的雅士们,为了体会禅茶中更深层次的清寂,开始去日本学习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日本茶道馆,慕名前来学习日本茶道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也许是城市喧嚣,也许是生活的压力,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日本茶道,来到这简约的茶室,通过严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恬静。同时,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点茶法又开始流行开了。虽然这种点茶法在泡茶、饮茶中不多见,但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将茶研磨成茶粉,用它来制作甜品,或许可以这么说,“吃茶”又在中国流传开来。这就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

中国的茶改变了英国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追求时尚的人群开始了解和喜欢下午茶。茶,带着英伦风情回到了故乡――中国。一些外商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星级酒店开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英国下午茶茶室,很受中国人欢迎。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开始对这个节奏感到忧虑的时候,他们需要在这个烦闷的城市中,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中国人喜欢下午茶,并不是喜欢茶的味道,而是与下午茶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一杯红茶,一缕午后的阳光,可以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撇开繁杂的茶艺程序,中国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英式下午茶轻松的氛围。

六、结语

世界的茶,起源于中国,却发展在世界各地。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达到,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更让茶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茶,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王松能.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中国茶叶,2009(8).

[2]袁媛.茶文化负载词之跨文化重构[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3]刘俊力.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4.

[4]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1992(2).

[5]包大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10).

[6]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63).

[7]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

[10]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06(5).

第8篇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不仅从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上海第二届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其传承与弘扬已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茶文化的相关课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责,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笔者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专门系统学习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艺培训,深感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无论从其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看还是从其教学方式来看,笔者都认为在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响应当今高等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但是,据了解,现在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针对茶叶茶学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几个为数很少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师资的农业大学把茶文化课开设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目前这种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作用及其微小,笔者认为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历史记载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茶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广泛,包含了有关茶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礼仪、专著、诗歌、绘画等,还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按照文化层次的划分,中华茶文化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中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如茶树的种植栽培,茶叶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产使用等可以直观感受的茶文化内容;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历史上的茶税、贡茶等茶政内容;行为文化主要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的茶诗、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我们常说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应该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丰富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应该只是开设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多样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再次强调了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也在去年开设了《茶文化》课程,在钻研和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内容之丰富以及茶道的修养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十教育精神

进入21世纪,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对日韩文化、欧美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没那么热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对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举行各种系列活动等。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华,对茶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贯彻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较为功利化,过分地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谋生手段。其实,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培养“全人”,这种”全人”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目的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广博,学科体系上强调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影响力。通过对茶的起源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艺侧重于泡茶和饮茶的技艺。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各种茶类的冲泡程序、技巧、礼仪(尤其是寓意礼凤凰三点头、回旋礼等)、茶具的选择、品茶的方法等,这些技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茶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茶艺的学习还涉及到较多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在习茶氛围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态,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悟性。对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或学生需要,把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其他的课程中,比如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为茶文化的传承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由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可以用启发探索式结合传统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现相关知识,并对茶叶、茶具、茶艺等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实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与掌握。相比其他理论课程的枯燥,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很灵活的,内容也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团或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精心组织一些跟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茶艺表演、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道讨论会、茶与人生,甚至可以组织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承下去。

第9篇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现出不同精神和审美意识,这其中又以中国茶文化的“和、静、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空间承载和现代休闲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现代茶室的建筑设计应体现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材料再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光与影的艺术处理等创新设计手法,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2]周向频,刘源源援晚明尚茶之风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0-47.

第10篇

关键词:茶;文化;饮茶方式

提起茶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若要细问很多人只能含糊其辞,而不知茶的真谛。在中国的历史上很早就开始记录饮茶,现在也无从查起在哪个年代古人开始研究茶的。但是大概的时间历史确有记载,并且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茶是从中国引进的,很多人也都认为茶是中国人首先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种茶技术以及饮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出。如今茶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当做饮品饮用,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饮用中,茶的韵味、茶的香气、茶的语言符号互相交流,实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互溶。这也就从物质上的交流上升到精神上的交流,使得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文化。

1茶的起源

关于茶最早起源是唐代的诗人陆羽,他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文化中,很多农业、植物、药草等等的起源都会追溯到神农氏,茶也不例外。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神农在野外采药时,用锅烧水,此时正好有几片树叶落进锅里,等水开了,神农发现这烧好的水,色泽稍微发黄,喝了以后可以生津止渴,并且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这在记载上是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也是茶时代的开始。茶在最早的记录上,也并不是饮品,有的学者认为药品说最为成立。在《神农本草经》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慢慢演变成一种饮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学不再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而是和植物学逐步融合,在对茶的研究上也涉及到了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因素,在茶树原产地上研究者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论证,这样就充分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中心。在中国,茶树的大规模种植是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这些地区,茶树也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植物学上分析去看,很多茶树在西南地区的集中,就证明了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区。茶树在当地发展中有着悠长的历史,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前进。因此,如果最是原始的茶树聚集在一起生长着,这可以说明这里是茶树的原产聚集地。在西南的云贵高原上有着大量的野生茶树,这些茶树的形态特征和古老的茶树极为的相似,也证明了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原产地。

2茶语言的表现

关于茶在古书上的记载,最早是《尔雅》,茶又叫槚或苦茶,在当时茶还不是最为盛行的饮品,但是,品茶慢慢融进当时人们的生活里,并且体会茶色,茶香。在《金陵琐事》说:“凡茶叶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叶瘦小的显苦涩,而苦的则香。”《茶经》也说:“啜苦咽甘,茶也。”在喝茶时要讲究茶的饮用搭配,苦茶则苦,但在细品中能感受茶带来的香甜,喝茶就要咽,如果不重视喝茶的方式也会尝不到茶的味道。继而茶从单单只是一种饮品,慢慢的发展到一种人生的体会,或是文人骚客对生活的感悟。水是茶的承载者,茶是水补充者,茶能让水变的超乎本身所拥有的价值。明代《茶疏》说:“水为茶母。”茶再好,也离不开水。好水沏好茶,好茶需好水。用不同的水泡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味道的,泉水甘甜、河水清澈、井水清冽。在古代,人们常说,最好的水冲中品的茶,泡出来的茶也会成好茶;如果是用只有中品的水来泡一包好茶,那么茶水也只是中等的了。“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茶汲取自然的精华,在用用水冲泡时就会散发出它独有的灵气,巧妙的自然之水便会把它变成幽香之水,可以让人们品尝到自然馈赠。由此可见,古人沏茶不仅是当做一种简单的饮品,而是从本质上重视茶的饮用材料和方式。想要找一包好茶,必须追溯到它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来自深山幽谷、或是在高山缭绕的云雾间,每日受雨露的滋润,远离尘埃飞扬的城市群。从古到今都有着这样的说法“深山幽水出名茶”、“山秀水美茶香”。好的茶叶是泡茶的基本要求,在采摘时也是有着特有的方法,采茶的最佳时间是清晨。不管是在采茶还是制茶的过程中,要是手上出汗,或是没有洗澡以及有什么皮肤疾病都会影响茶的质量,制茶中要求环境的清洁,器皿干净,才能造出好茶来。好茶品质清高、纯洁无瑕、一尘不染,“从来佳茗似佳人”(坡语)。对好茶的追求就像对人品的追求,古人们都想采用最好的方式去追求茶的完美。随着饮茶风气的形成,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茶铺、茶馆之类,但是这类的饮茶方式大多是为了过往行人歇脚解渴的去处。四五成群的行人路过茶馆之类的地方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信息的交流,这种的简单的交流方式也促进信息的传播。茶语言在这些人中不断地提炼、传播,在文人骚客前对饮成章,使得茶语言得以传承,逐步形成饮茶方式上专有的文化,茶文化。

3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饮茶的风气形成,便会促进饮茶文化的萌发,各种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都不断地与茶有了联系。比如说在安溪,那里盛产铁观音,有着很长的种茶历史,在唐朝时就有茶叶不断地从这里运出。安溪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天然优越的气候条件,温润的气候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因为自然的优势,这里盛产的茶叶非常有名,比如本山、黄旦、大叶乌龙、梅占等。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可以说历史悠久,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造就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提到铁观音品种的由来,还得从明朝年间说起。相传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对茶很有研究,他每天早上和晚上泡三杯茶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没有间断过,由此可见此人非常的有诚心。有一天夜里做梦,魏饮梦见在山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打算采摘时,被屋外大风天气惊醒。第二天,天色湛蓝,魏在去山里砍柴的路上,果然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魏赶紧采下来一些树叶,并带回了家中,在经过精心制作之后,茶味甘醇鲜爽,饮用后使人精神振奋。魏认为这是所有茶中最好的品种,后来他干脆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种植。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铁观音名字就是这样的传开了,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香气浓郁持久,音韵明显,带有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后人毫不夸张地说,铁观音泡七次还有茶香。在茶文化的传承上,大红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当地流传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茗茶的喜爱。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可以说品质非常优异。在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人们茶说这每座山都有不同种类的茶树,这大红袍、肉桂、名枞、奇种是属于岩茶系列,但是大红袍又是五大名枞之首,又单归一个系列。关于大红袍美名的由来,就有很多种说法,相传古代有一位皇后生病,经过多少有名的太医医治仍然没有好转,于是皇帝便拍亲信到民间寻找民间秘方,这位亲信在途经一座深山时,途中遇一位老汉正在遭猛虎追击,这位亲信救下了这位老汉。并告诉老汉来此山的目的,为报答救命之恩,陪这位亲信直往武夷山,采下茶树叶子,回宫后,将采来的茶叶煮好之后给皇后喝下,皇后的病情日渐有所好转,几天之后,病竟然好了,皇帝大悦,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赐大红袍一件,为茶树御寒。自此,武夷山的老百姓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另外还有江南龙井茶的传说,也颇具神话色彩,清代的时候,乾隆皇帝有一次来到江南巡视,在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知道乾隆精通茶艺就端上当地的名茶,从品相上看那茶有赏心悦目,品尝过后甘醇爽口,乾隆便对此茶赞不绝口。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这是什么茶,哪里采摘,和尚说:此茶是小庙的独有的茶树上采摘的。乾隆对这个茶树就更加好奇了,是怎样的茶树能产这么好的茶叶呢,在和尚的带领下乾隆来到茶树前,看到那茶树前碧绿如墨,整整十八棵沿山形排列,树形长势强劲有力。此时乾隆龙心大悦。就命名此茶为龙井,山名狮峰。为了能够每日尝到这龙井的茶香,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从这些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茶的喜爱,不仅仅用故事将他们流传下来,还赋予他们各种神话色彩。这都在折射着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茶文化。在茶文化的传播中不论以何种语言形式传播,都和茶文化的形成息息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茶是君子象征,古语“茶可修心”、“茶可清心”,在品茶时,人们就像再跟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智者在谈话,同时也对饮茶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茶除了是饮品外,还有一定药效。医学上认为,茶具有利尿、助消化、除内毒、解疲劳、防衰老等多种效果,因此又被人称为“万能药”,在民间茶作为药材使用更为普遍,有俗语曰“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所以茶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养生的一种必备佳品。

4结语

中国的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传播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时,中国的茶文化又换发出一种新的力量,形成新的饮茶文化。现如今,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悠闲的时光里喝茶,在忙里偷闲喝点茶,不论何时,已经把深沉的中国文化附着在饮茶上,使得饮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丰富。这样人们在饮茶时,提高自己的修养,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

[2]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J].乌蒙论坛.2014(02).

第11篇

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茶叶翻译

茶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开始传到西方国家,并深得西方人的青睐与追捧。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1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各有千秋,其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即指茶叶产品的总和以及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各种方式。具体包括茶叶类型、茶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在中英两个国家,茶叶物质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茶叶种类不尽相同,中国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六大类别,还有其他保健茶和各种花茶等,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中,绿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好”。在英国,人们普遍青睐红茶,更将其奉为“国饮”。这主要是受到英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四面环海,气候常年湿冷阴沉。红茶性情温暖,英国人一般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将红茶当作甜饮料来品尝。

1.1.2品饮茶点不尽相同。在中国,茶点种类繁多,坚果、水果、奶制品等,只要是食物,都可以被视为茶点。而在英国,茶点比较固定,往往以面食搭配肉类和点心。

1.1.3饮茶场所不尽相同。中国人一般将专门的饮茶场所称为“茶馆”“、茶坊”或“茶社”。英国人对饮茶场所则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

1.1.4饮茶工具不尽相同。中国茶具造型丰富、种类多样,鉴于中国人个性含蓄内秀,所以不少人对古朴的紫砂茶具偏爱不已。英国人对茶具也十分考究,高雅的骨瓷茶杯、精致的银质茶壶,再用鲜花和蜡烛进行点缀,凸显了英国人奔放热情浪漫的个性。

1.2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对茶叶生产与管理十分严格,并出台了诸多茶政措施,这是我国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农谚中不乏大量的关于茶叶饮用与生产经验的描述,这从侧面折射出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影响。例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农谚,直至今日,也散发着夺目的科技光辉。反观英国,由于英国本土并不产茶,所以有关茶叶的谚语少之又少。但是英国也有特有的茶制度文化,比如给服务员付小费的做法就起源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在早些年,茶室的服务员将一个上锁的小盒子放在桌上,盒上刻着T、I、P、S四个字母,全称是“ToInsurePromptService”(为保证快捷的服务)。假若客人想早点得到服务员的服务,早点享用茶水,他就要在盒子中放入一枚硬币。至此,付小费习俗初见雏形,并逐渐蔓延。

1.3行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心领神会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觉得饮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并非要恪守固定的形式。中国人一贯信奉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向客人奉茶时,茶水以七八分满为宜;向客人上茶时,以右手端茶,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这些都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敬茶礼仪。反观英国人,他们一天要喝五次茶,早上起床后喝一杯EarlyMorningTea;上午11点左右喝一杯Eleven’sTea;中午吃午饭时要喝一杯MilkTea;下午五点左右要喝Fiveo’clockTea;晚上睡觉前喝AfterDinnerTea。饮茶仪式正规而固定,反映了英国人严谨的个性。

1.4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心态文化,就是人们由于受到茶叶的影响而逐渐衍生出的价值理念、审美情操和思维模式等,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很明显,中国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道家和释家三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高雅深沉的整体格调。中国人一贯将饮茶视为一种情感释放与精神激励。英国人将饮茶更看作是一种社交手段,注重一种优雅的品味。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中西茶文化各具特色,在进行茶叶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各自的茶文化特点,但是从目前来看,茶叶翻译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茶叶翻译标准不够统一、忽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生搬硬套地翻译、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茶叶翻译的效果。在目前形势下,要进行茶叶翻译,必须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否则会闹出尴尬的笑话,贻笑大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茶叶翻译:

2.1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翻译的原则是其必须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翻译的内容是什么,对茶叶产品进行联想。简单而言,茶叶翻译应该做到个性突出、悦耳顺口、内涵深厚,能让读者产生对茶文化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茶叶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中,国外不少读者难以从茶叶的翻译中了解到茶叶所属的类别。所以翻译者应该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翻译,比如可以将茶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和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Non-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GreenTea(绿茶);在Partial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OolongTea(乌龙茶);在Post-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PuerTea(普洱茶);在Complete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BlackTea(红茶)。这样的细分方法尤为必要,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茶叶的类别,顺利达到翻译目的。

2.2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翻译

中西方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出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茶叶翻译应该多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合适的词语,以此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汉语中的“茶”字与其英语相对应的“tea”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语言已经将“tea”的词义进行了一定拓展,即“tea”不仅指“茶叶”“、茶树”等浅显易懂的意思,还特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再比如,中国“黑茶”通常被翻译成“DarkTea”。在英语中“,dark”意指“暗”,也带有“忧郁的”“、无知的”的意思。如果将“黑茶”翻译成“DarkTea”,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欢迎的。其实,黑茶是中国的茶叶特产,可以直接采取“Heicha”的拼音译法,这样还能吸引西方人对该茶种的好奇心。又比如,中国“红茶”的正确翻译是“BlackTea”。这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更加看中茶水的颜色,红茶泡出的茶汤显红色;而西方人更加看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觉得红茶的茶叶颜色是黑色的,所以翻译为“BlackTea”,如果将红茶翻译成“RedTea”,显然是不妥当的,不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

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在茶叶翻译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译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技巧与方法:

2.3.1直译法。

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没有太大差别,对相关事物的认知角度、价值理念等趋于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直译法。绝大部分茶叶翻译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比如“武夷岩茶”被翻译成“RockTea”,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是于山间岩石上长大的,使用“rock”一词,可以凸显武夷岩茶的坚强品格,而且“rock”还带有动感、激励的含义,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恰到好处。还有其他一些茶叶品种也可以使用直译法,比如将“粉末绿茶”翻译成“PowderedGreenTea”;将“剑片绿茶”翻译成“SwordShapedGreenTea”,这样的翻译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2.3.2音译法。

对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使用音译法再好不过。在翻译一些比较著名地茶叶类别,但是又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比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将“洞庭碧螺春”翻译为“BiLuoChunSpringSnailTaiHu”将“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这样的翻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吸引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2.3.3意译法。

这种翻译法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审美理念等因素的差别,原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通常不同,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候,翻译者就要适当应用增加、删减、改写等手段,表达出交易意图。比如将“青沱”翻译为“AgeBowlPuer”,这种翻译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认识语境。再比如福建“铁观音”茶叶也是使用意译法,西方人都知道观音是佛教人物,“铁”和“tea”的发音比较接近,所以将福建“铁观音”翻译为“TeaBuddha”,就将铁观音这款茶种与中国佛教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真实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总之,在茶叶翻译中采用意译法,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力求使信息意图真实展现出交际意图。

3结束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别,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西茶文化特点,综合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力求真实体现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使我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作者:刘扬敏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3]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24.

[4]曹军.语境下的隐喻理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6.1,143-147

[5]贺娟.语境对语篇功能的多元制约效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83-85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 文化生活 中华民族 俄罗斯民族

同样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历史进程的不同和差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生活模式。研究两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更能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两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这一概念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会有相关的文化综合体出现,然后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继承、发扬、改进和积累,形成一个逐渐趋于成熟的文化综合体模型。这个过程告知我们文化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拥有自己种族延续历史过程的鲜明特性。每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并且在不断继承和发扬。

1.中国文化的起源

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华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延续、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巫山人——元谋人——南田人——北京人——山顶同人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和江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大融合。到了秦汉之际,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通过战争消除了北方的威胁,终于形成了地域包括长城以南,有共同文化、共同语言的汉族。以儒、道、释为支柱诸子百家并行发展的思想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时期的封闭落后,但如今已与世界文化接轨并不断发展。

2.俄罗斯文化的起源

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9至13世纪古罗斯民族时期。因为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欧亚大陆各发达的国家,地理位置相对开阔,与外界有一个广泛的联系,所以自古罗斯民族至今俄罗斯民族在熏陶西方文化、沐浴东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概念。

二、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间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这其中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1.中国的饮食文化

(1)酒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且种类繁多,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有深厚的内涵。意境说:中国人饮酒讲究意境,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就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品德说:中国人喝酒讲究酒德,即喝酒、敬酒是要有礼有节,“酒能养性亦能乱性”。

(2)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3)食文化。中国的食文化讲究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丰盛的菜肴方见主人的热情及对客人的重视,例如满汉全席在极尽奢华的同时,也展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道菜便诠释了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与时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划分开来。例如在中国比较闻名的各大菜系之分。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的是慢补调养之说,阴阳五行、荤素搭配。

2.俄罗斯饮食文化

(1)酒文化。俄罗斯的酒伏特加起源于水,人们赋予酒“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一种民族品格象征。自由说: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不劝酒直到喝倒为止,希望在酒的世界中摆脱束缚、得到解脱。逃离说:俄罗斯人喜欢喝烈酒,希望烈酒能麻醉自己甚至是麻痹自己,以逃离生活、远离尘世。

(2)茶文化。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现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3)食文化。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所以一般人都喜欢喝烈酒,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喜欢油大味厚、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用黑麦烤制的面包,即大列巴。在中国哈尔滨的一些大商场中会出售一些名为俄罗斯列巴的大型软面包。但是一些从俄罗斯回来的人经常说这样的列巴不正宗,正宗的还是那些黑黑的可以打碎茶杯的大面包。除此之外,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虽然俄罗斯的传统美食不如中国一样精致,但是在粗犷、随便的背后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都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支系。虽然,文化习俗和文化生活有差异,但是两国之间、两个文明支系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我们应把这种精神文明的认同构建成两国共同发展的深层次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2]王敏,孙凤波.中俄茶文化之管窥[J].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