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1 17:3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 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4] 吕雅娜,曹阳.以风险投资解决医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J]上海医药,2011(04):195-197.

第2篇

关键词:垂直网络广告;现状;优势;趋势

垂直网络广告是指广告主体利用网络广告投放平台,为不同行业的广告客户提供针对其特定目标客户群的细分广告服务,让广告的受众能够从互联网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行业或商品类别信息。以CPM为主要计费方式。从内容可以看出,垂直网络广告的目标对象更精准、行业针对性更强、技术要求更高,而CPM作为品牌广告的计费方式也是相对科学和客观的。

一、垂直网络广告现状

(一)垂直网络广告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核心媒体网络广告营收排名前十位中,共有两家搜索引擎运营商和五家综合门户网站。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家擅长做垂直网络广告的网站进入了前九位,分别是电子商务类的淘宝网和视频分享类的优酷网。这说明垂直网络广告的价值已经得到网络受众的广泛认可,广告主在网络广告投放策略上有了更多选择。2009年淘宝网网络广告收入达15.0亿元,排名第四位,淘宝网上的网络广告形式主要包括淘宝直通车广告、品牌广告、钻石展位广告等几类。优酷网网络广告收入为2.4亿元,排名第九位。艾瑞咨询认为,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在推动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网站和以优酷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的垂直网络广告价值得以提升,且得到了广告主的广泛认可,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

(二)垂直网络广告仍需发展空间。中国垂直网络广告市场集中度较高,搜索引擎与门户网站作为垂直网络广告的主体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2009年两大搜索引擎运营商百度、谷歌分列中国网络核心媒体垂直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排名的前两位,其份额分别达21.5%和10.8%;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和MSN五家综合门户网站分别位居第三、五、六、七、八位,市场份额分别为7.4%、5.8%、4.8%、1.8%和1.5%。百度、谷歌两大搜索引擎运营商共同占到垂直网络广告市场32.4%的份额;而五家综合门户网站市场份额共计21.3%;七家媒体合计份额达53.7%。淘宝位列垂直网络广告市场份额的第四位,其份额为7.2%;优酷网的市场份额为1.2%,分列第九位。九大核心媒体市场份额总计达62.0%,垂直网络广告市场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垂直网络广告仍需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

二、垂直网络广告的优势

(一)效果优于传统网络广告。传统网络广告的平均点击率为3‰,而垂直网络广告可以达到1.5%~4%,独立访问客户和页面浏览量更是超过了传统网络广告几百倍。

(二)服务流程更专业,整合营销效果明显。为广告主提供受众分析、策略制定、广告投放、优化提升、效果评估的综合服务。在投放过程中保持软文广告与硬性广告的有机呼应,通过主题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论坛营销建立品牌口碑,在网络上实现360度立体行销。通过科学的分析、专业的流程、精准的投放、全面的服务,整合能有效影响目标人群的媒体资源,充分传播、树立品牌形象。

(三)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利用丰富的网络营销工具,深入分析媒体受众特征、媒体的受众地域分布特征、受众行为特征、媒体特性和广告价值、广告主的竞争对手,通过调查问卷建立更详细的用户数据,利用第三方进行广告活动,最终为广告主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三、垂直网络广告发展新趋势

根据“艾瑞”统计的数据,2006~2007年的两年间,博客已成为网民使用最频繁的网络服务,2007年博客季度总访问次数首次超过网页搜索,居中国各大网络服务之首;用户对搜索服务的使用趋于稳定,中国网页搜索和网站导航服务访问次数分别在80亿次和30亿次左右。目前,网民认可度最高的几类网站有网上购物、IT类网站、新闻门户类网站(指新华网等纯新闻的网站)、财经类网站、网络游戏类网站、房产网站、汽车网站、医疗网站、化妆品网站、服装网站等。这说明网民对网络的细分使用已达到了比较深化的阶段,这对垂直网络广告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其作为垂直渠道与电子商务对接,蕴含的商机很大。基于以上分析,垂直网络广告服务的发展将呈现几种趋势:

首先,呈现从服务大众向聚焦分众转变的趋势。综合网络广告媒体的服务逐步细化,垂直网络广告在网络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垂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分众,这也是垂直网络广告的价值所在。分众不仅能体现出垂直网络广告的价值,其广告效应还可以渗透到电子商务、虚拟社区中,延伸出来的盈利空间很大。

其次,呈现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相融合的趋势。各大门户网站不断升级和改进自身的搜索服务,以百度和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已成为新型的主流门户网站。

最后,呈现出多元化扩张的趋势。根据艾瑞咨询的《2009~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核心媒体中百度的网络广告收入高达44.5亿元,排名首位;谷歌、新浪、淘宝紧随其后,分列二至四位。2009年两家搜索引擎商与五家综合门户网站合计份额达53.7%,搜索引擎与门户网站仍占据中国垂直网络广告的主体地位,而在这一进程中,淘宝网和优酷网、土豆网等优秀的垂直网络广告媒体价值凸显,垂直网络广告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发展趋势。

四、市场价值及前景分析

(一)市场价值。说服广告主投放广告,首先要让广告主认可垂直网络广告的市场价值,垂直网络广告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垂直网络广告的成长性、垂直网络广告收入增长潜力、有效浏览时间、目标用户广告曝光单位成本等方面来衡量。

第一,从垂直网络广告的成长性来看,垂直网络广告面临的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广告市场。垂直网络广告年增长率在40%~50%之间,而整体的广告(包括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年增长率在15%~20%之间,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主数量达到3,545家,比上年增长3.7%,而广告主网络广告投放金额平均达到131万元,比上年增长43.5%。这可以看出垂直网络广告的成长性是很高的,这也是广告主普遍看好垂直网络广告的原因。

第二,广告主行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垂直网络广告收入增长潜力巨大。2001~2006年三大门户网站虽然网络广告收入一直增加,但是比例越来越低。新浪在整个广告市场的收入比重由41.5%下降到20.4%,而搜狐由18.5%%下降到13.9%,网易不足10%。目前,垂直网站广告收入规模与门户网站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广告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增长潜力巨大,IT类网站和房地产类网站表现尤为突出。

第三,有效浏览时间指的是同时打开不同的页面,按当前激活页面计算访问时间,其他非激活的浏览页面属于无效访问时间。按有效时间来看,网上购物的时间是最长的,然后是博客社区、财经网站。通过有效浏览时间,既可以说服广告主投放广告,也可以让广告主认可垂直网络广告的发展前途。

第四,垂直网络广告的目标用户广告曝光单位成本更低。从垂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目标用户的广告价格、用户数量、曝光成本方面是属于比较高的,因此单位成本也比较高;与此相反,垂直网络广告的单位成本不仅低,而且垂直网络广告的价值也是很高的。因此,无论做品牌推广还是做产品推广,垂直网络广告都可以从传统广告商那里分得一杯羹。

(二)前景分析。目前总的来看,综合门户在网络营销市场仍具有显著优势,但垂直服务应用的兴起,对综合门户的优势具有明显分化的作用。综合DCCI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数据来看,作为广告载体,搜索、视频、社区的这两方面指标均有显著优势;另外,DCCI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网络视频、网络社区和搜索引擎广告收入规模分别为5.9亿元、7.8亿元、70.1亿元,同比增长73.5%、18.2%、37.9%,预计2010年涨幅将分别达67.8%、47.4%、42.2%。因此,随着搜索、视频、社区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相关广告产品的发展完善,网民对相关广告产品关注度、参与度的提升,搜索、视频、社区等领域网络营销的增长潜力是显著的,并将成为2010年网络营销市场增长的驱动力。

未来3年,垂直网络广告将占据国内网络广告市场50%以上的份额,数额可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成为大部分广告主较信赖的投放方式,同时成为支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今国内领先的垂直网络广告媒体营销平台已经研发出领先的网络广告投放技术,为品牌广告客户提供针对青少年、女性、汽车、金融等精准定位的垂直网络广告服务。随着众多专业垂直网络广告媒体营销平台不断涌现,相信中国在不久的未来将迎来广告产业新的发展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玉.论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J].民营科技,2009.2.

[2]马艳.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9.2.

[3]马燕妮,杨瑾.当前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09.6.

第3篇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这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与国外著名学术传媒出版商竞争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国内学术期刊之间也展开了对学术信息资源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综合类科技期刊受到的冲击更为巨大。由于其涵盖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期刊内容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科拼盘”,从而难以聚焦某一个专业领域,很难形成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1加强在促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工作者信息交流的平台,应该作为学科交叉、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心和孵化基地。通过综合类科技期刊,读者可以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各学科发展现状、突破性的概念以及技术方法的革新,从而扩宽视野,从多视角认识所研究的课题,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找到更多、更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术方法。Science和Nautre作为国际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各研究领域的读者均有很强的吸引力,会引导读者相互借鉴并引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手段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科技导报》在2013年11—12月,组织读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对于“最感兴趣的文章范围”,超过半数读者的答案为重要科学问题的报道和讨论、本学科重要专家发表的针对学科宏观发展的指导性文章、具有重要意义的跨学科的科研成果总结。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科技导报》自创刊以来刊发的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检索时间2017年1月23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被引论文多为交叉学科的综述文章,不仅是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是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技导报》将主体内容定位为交叉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反映某一重大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内容上既有无争议的定论,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发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启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思路,并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编辑有选择地针对一些前沿创新研究领域,以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成果进行追踪,积极邀请、鼓励优秀作者总结一段时期的重要成果,该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各国开始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科技导报》刊登了《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一文[11],该文介绍了精准医疗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刊发后引起了较大的关注,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21期全文转载。2016年,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郑泉水团队在《科技导报》发表了《超:“零”摩擦的世界》一文[12],用较为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零”摩擦这个跨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机械科学、精密制造等诸多传统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的进展,包括超概念提出之后实验方面的突破,中国学者为此作出的贡献,未来会在哪些领域引领技术的突破等。文章刊发后,被多家微信自媒体及网络媒体转载报道并有相当高的点击率,引起了多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带动一批优秀作者主动投稿。

2合理布局栏目,形成期刊特色

创新期刊内容就要重点抓好栏目设置、报道主题策划。为了创造出独具个性和实力的期刊品牌,国外一些知名杂志对特色栏目进行了精心设置。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著名综合类学术期刊,为了进一步吸引读者、作者、各国科学家和非专业的一般读者,在设定栏目时既有激动人心的最新科学发现,又有趣味性和大众化的小栏目[13]。《科技导报》在栏目设置方面,通过多次调整和精简,目前已经形成了“卷首语”“科技建议”“科技纵横”“科学人物”等品牌栏目。“卷首语”每期邀请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撰写寄语性文章,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该栏目已经成为院士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科技建议”栏目对国家科研管理的政策变化进行解读。“科技纵横”栏目鼓励科技工作者对重要科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他们乐于“论战”的阵地。“科学人物”栏目介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科研经历,弘扬其科学精神。另外,还设立了“热点排行”“声音”等栏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和科技信息。栏目的合理布局,形成了《科技导报》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和评论相结合的鲜明办刊特色,增强了可读性,使得期刊内容不再单一、乏味,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活跃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评论,加强了读者、作者与编辑的互动。

3专题策划聚焦科技热点,增加期刊内容的集中度

专题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好的专题策划,可以增强科技期刊对所处行业发展的指导性、参与性,增强期刊的可读性,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价值。《科技导报》每年针对前沿热点领域和重大科技事件和活动,组织出版的一系列专题,具有广泛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率先策划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芦山地震特刊”,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充分反映了期刊和编辑的创新能力。2015年,为贯彻落实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跨越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为契机,组织出版了“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邀请了多位国内外机器人研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类型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发展情况和关键技术,并指明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自发行以来,不仅受到了机器人行业的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同时吸引了其他领域研究者的注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就表示,特刊很好,让人很受益。同时,特刊也得到了国外华人学者的关注,他们一致表示收获很大。特刊中的《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四足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医用机器人的未来之路———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与未来战略论坛纪实》《人机交互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4篇文章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翻译成日语,并于2016年9月份以开放存取形式在网站上。《中国机器人学40年》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组织专题是争取高质量稿源、提高杂志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综合类科技期刊来讲,1年策划2、3个优质专题,很难改变“学科拼盘”的现状。为了增强期刊内容的集中度,2016年开始,《科技导报》每期策划1个专题,全年共出版了24个专题。优质专题的策划出版,既涉及前沿热点(如“引力波探测”“人工智能”),又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新能源汽车”“能源战略”)、重要活动的科技成果(如“2016世界生命大会特刊”),以及公众关心问题的深度报道(如“核安全”),显著提高了期刊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作者和读者,又提升了社会效益。

4利用主办单位的优势资源,汇聚优质学术资源,加强刊物宣传推广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学术会刊,在办刊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主办单位的优势资源,不仅依托中国科协年会、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策划专题出版,而且加强与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合作,组织出版相关学科发展的专题,向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推荐该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科技导报》的推广宣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得《科技导报》的知名度显著提高。2016年9月,第十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召开,《科技导报》以此为契机,邀请年会16个分会场的行业专家撰稿,在2016年第17期出版了“第十八届科协年会专刊”,并将其作为会议资料向3000名与会专家和代表发放。2016年11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召开,为展示中国在生物、健康、农业、环境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探讨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科技导报》邀请业内部分知名专家撰稿,在2016年第20期出版“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专刊”,并将其作为会议资料向4000名与会专家和代表发放,提高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第4篇

关键词:养老产业 社会化 智慧养老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关于养老制度及模式,世界各国都有其独到之处,随着各个国家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完善养老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业水平与质量过程的推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的梳理,希望能够发现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1.国内养老制度有关政策

据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2015―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养老和医疗负担加重,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被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2017年3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其发展目标到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具体表现为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2]。

2.养老现状与现有的养老模式

从养老模式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复杂,更多层次。从纵向角度,我们发现家庭养老从古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随着不同的社会阶段,更加多样化。目前,已有研究的有20多种养老模式,包括社区养老、企业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等,但是该这些相关概念在范畴上有所交叉。

2.1家庭养老

即代际赡养,指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家庭成员对失去劳动能力且无收入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3]。这种养老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4]。

2.2 机构养老

是指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 的各种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分为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福利院3种类型[5]。公办机构主要面向曾经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 民办机构由私人筹资兴建,老年人入住需要缴纳各种费用;民办公助机构则是由私人出资并组织运作,政府扶持,老年人也须自付费用。

2.3 社区养老

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由社区组织建造各种养老服务站,聘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它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4 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护中心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似,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5],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服务、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学习培训、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晚上各自回家,使老年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需求。

2.5 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主要指将医疗卫生资源引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养老的整体水平;反映了“持续照料”的养老理念,包括病前疾病预防、病中便捷就医和病后康复护理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似乎让老年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实际情况是,在经济水平和传统文化观念下,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非常有限。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3.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家庭养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子女数量少了,也不再把赡养父母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了,所有这些变化都使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

3.2 机构养老

中国的养老现状令人担忧,私人养老机构费用昂贵,许多老年人住不起;公立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一床难求,又存在住不进去的问题。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社区养老

经费不足、人员不足以及面临亏损等问题使得社区养老机构的创办、运作举步维艰。但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如果社区养老发展不起来,配套服务发展不起来,以后完全实现居家养老可能不现实,未来老年人的养老可能面临着直接从家庭养老到养老院养老的结果[6]。

3.4 集体(集中)养老

供养范围狭窄,未能做到应保尽保。在保障的内容上,“五保”应该包括吃、穿、住、医、葬。但在许多地区,“五保”实际只有“两保”(吃、葬),甚至是“一保”(吃)。虽然集体养老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起到补充作用,但这种形式存在养老水平低、供养范围小等不足,集体养老的可行性差。

3.5 储蓄养老

由于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和低水平的退休保险保障,导致储蓄养老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尤其在农村,这种方式仍然占有一定市场。

3.6 委托代养

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非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委托代养存在雇佣关系不稳定、服务无人监督、没有保障等题。

3.7 日间照护中心

目前在我国,日间照顾中心的数量非常稀少,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大。由于物价高,收取的费用不够维持开支,开展其他活动受到限制。经费不足也制约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前景。二是中心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配备的社区协管员,业务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心的服务水平。

4.针对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4.1 培育社会养老服务产业

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的老龄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老龄和高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必须通过扩大服务队伍来解决。为了吸引青壮劳动力,养老服务必须社会化、正规化和产业化,这样才能造就一支产业大军[7]。

4.2 建立养老服务筹资机制

养老服务筹资机制的建立可参照国外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成熟做法。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长期照护公共筹资制度,例如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通过税收筹资,为全体国民提供公共的、基本的长期照护服务;荷兰、德国、日本、 韩国和以色列建立了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缴费为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筹资;比利时、法国等欧洲中部国家则在医疗保险计划内设立长期照护支出项目,从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一定资金用于长期照护服务;其他国家包括东欧和南欧国家、英美澳等英语系国家,每年都有财政资金支持低收入老年人及其家庭, 用以帮助其购买社会养老服务。

4.3 政府出资帮助最弱势群体

增加医疗救助的支出、扩大医疗救助支持项目是解决最弱势群体长期照护问题的有利途径。在长期照护保险为公众所接受,保险精算结论可以接受的情况下, 再逐步扩展为全覆盖的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计划。

4.4 充分调动社会养老资源

社会养老资源具有多样性、多渠道、分散的特点。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资源还未能有效整合和汇集,所以目前,如何充分引入养老资源,做好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以及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是目前调动社会养老资源的重点。

4.5 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移动通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养老”模式,促进政府、机构、社区和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急难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为加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曼婕,黄海,王嘉雯.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N].国发[2017]第13号.2017- 03- 06.

[3] 林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 .

[4] 郝燕萍.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 2014,(23).

[5] 缑文学.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社区养老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09,(26).

[6] 林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

第5篇

关键词:自媒体;校园微商;微商广告;传播;发展

一、选题背景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自媒体的主要平台之一,已经拥有5.49亿活跃用户,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朋友关系,所以学生群体乐于利用该平台进行微商创业。并且随着网购的发展,学生成为主要消费人群,更加促进了校园微商的兴起。另外,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也是持鼓励支持态度,创业风潮活跃,以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玩转互联网,对社交媒体十分依赖,因此,低门槛的微商创业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重要途径。

1、选题依据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到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大背景下,微信作为自媒体的主要平台之一,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推送信息精准等优势,使得高校中涌现一批微商创业的学生群体。而C2C、B2C②等模式的网络消费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形式,尤其是学业较重、依赖网络的高校学生群体早已成为网购的主力军。所以,不管是从消费方面还是创业方面,校园微商对于高校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并在高校校园迅速发展。

伴随着校园微商兴起的还有微信朋友圈里的校园微商广告。在如今多样化的广告形式中,朋友圈微商广告门槛低,适合低成本经营的学生群体,深受大学生创业群体的青睐。但正因如此,校园微商广告缺乏管理、良莠不齐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对于高校微商广告的宣传效果与发展前景难以预估。

2、选题意义

在CNKI上检索“校园微商广告”关键词,可搜索到结果278条,而实际针对其广告现状及发展的内容却少之又少。然而以当前校园微商广告的发展态势,如若不加以管理、任其随意发展,必会使其弊端日益显著,危及这一创业途径的良好发展;若能有效管理、科学发展,将有助于微商广告对高校微商创业的良性影响。所以本项目通过对当前流行于高校的微商广告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帮助大众充分了解其当前态势,针对其尴尬境地提出具有可发展性的建议,为今后高校学生微商创业的广告宣传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广告创作水平与广告宣传的经济效益。

二、校园微商广告的定义

校园微商广告是指微商在校园范围内通过微信为传播媒介进行的广告宣传,从而对商品进行简单的推销,属于自媒体广告的一种。主要分为基于朋友圈传播的C2C广告,传播对象主要为传播者的微信好友,主要为高校学生。

三、校园微商广告的现状

随着 “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由“微商模式”应运而出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潮,据笔者的调查分析显示有近11%的大学生有做微商的经历,微商广告也开始充斥着新的社交圈。微商广告以其便利性和时效性特点体现了其在自媒体大发展的时代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种新起步的新兴商业模式决定了微商广告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微商广告无论是从其广告语的制作上还是搭配的广告图,在创意和专业性上都存在不足。

相对于传统广告的高昂媒介费而言,它基于微信平台的传播几乎是免费的,也使得它可以频繁的。校园微商广告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有选择的将自己的产品配上图片以及说服性的说辞,让其直入朋友们的眼球。校园微商广告的内容丰富灵活,由于传播者与接受者多为在校学生,更乐意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进行广告的时候,更多的会选择当前网上流行的段子或图片,这样会增加广告的趣味性与传播性,或者是选取某些生活中的照片作为使用效果图,增加广告的可信性。

(一)微信广告的优势

校园微商广告由传统广告演化而来,它既具有一般广告的信息性、盈利性、交互性、艺术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它集制作与为一体,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趣味性,而基于朋友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也使得它更加具有有效性。而其优势较之传统广告的优势又体现在以下方面。

1、微商广告成本低,能更好地吸引从商者。大学生群体经济有限,而微商广告的零成本媒体费用与高收益的回报也使得大量微商从此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校园微商使用微信朋友圈广告来进行营销。

2、微商广告具有可移动性,有利于广告的信息传播。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如今高校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微商广告在这个领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以聊天交友为目的大学生手机用户,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且能够进行评论和互动分享。

3、校园微商广告的形式多样,广告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广告素材来源也很丰富,而微信支持发送语音信息、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形式的传递,使得微商广告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微信广告的不足

目前微商广告还处在非常初级的营销阶段,广告宣传内容 创意性不够,主要强调价格、鼓吹质量等方面,广告整体制作宣传水平不高。微商朋友圈广告宣传还处在以传者为中心的阶段,宣传重点集中在商品的简单推销。因此,其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仍存在不足。

1、暴力刷屏导致好感度较低。微信朋友圈广告存在着非理性营销,微商大肆的在朋友圈刷屏广告,造成微信用户利用拉黑、屏蔽的手段来获得朋友圈的清净。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更具主见与想法,态度分明,刷屏广告更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2、内容虚假造成可信赖度低。由于缺乏管理和规范,产品良莠不齐;微商并没有官方广告的品牌效应,也没有微博的 V 字认证;有的微商广告夸大了产品的作用甚至出现虚假销售,新闻报道个别微商使用“造假神器”刷出高业绩,都直接拉低了消费者对其广告的信赖度。高校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购买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对于内容虚假的广告,容易失去他们的信赖。

3、广告的微商缺乏相应资质。按照《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和保健食品广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应当在前由有关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微商擅自此类应审查而未审查的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有部分微商的广告内容未经审查,却在微信好友群里大肆宣传、销售这些产品。

4、微信营销定位不明确。大部分的微商在没有分析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就一味的宣传广告,导致受众所接受的广告并非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内容。产品的定位不清楚,所有的广告都是无用功。当受众是高校学生的时候,就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进行广告宣传营销。

四、校园微商广告的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微商广告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下解决措施: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

1、抓住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广告制作,仔细分析自己的产品,定位自己的用户群,才能更好的发展。

2、合理分配广告的内容,软广告与硬广告相结合,增添生活的动态的广告配图,以增加广告图的美感与受众接受感,打破刷屏给受众带去的反感。

(二)广告的传播

1、广告宣传要更具真实性,同时完善售后服务与产品保障。

2、将产品信息的呈现方式不断创新,增强其原创性与趣味性。

3、注意广告的时机。暴力刷屏只会使好友反感,在非工作时间,人们对广告的容忍度更高。

4、在广告传播渠道上,要不断突破朋友圈的熟人信用模式,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逐步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

(三)引导微商主体以促进广告的优化

1、学校可以将微商纳入大学创业课开设,鼓励大学生开展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创业活动。

2、相关部门可以为“微商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便捷的网上工商注册服务,同时规范、监督其经营行为。

五、结语

随着社交软件的开发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微信广告的快速发展为校园微商们带来了商业契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调查分析了校园微商广告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提高微商广告效果的建议,为大学生进行微信微商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初莹:自媒体分享与扩散平台的微广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界,2014年9月10日

[2]晏微:对微商广告监管的思考[N],中国工商报,2016年6月28日

[3]王罡:微信广告效果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5年8月15日

[4]李俞希:校园微商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调研报告[J],2015年第91期

注解:

①C2C:C2C实际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 Customer(Consumer)to Customer(Consumer)。

②B2C:B2C是Business-to-Consumer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消费行为。

第6篇

>>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 浅谈移动支付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对话高层 畅谈移动支付发展前景 数字移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投资型寿险的发展前景与风险防范 关于移动通讯发展前景与相关策略分析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与监管对策 移动支付的法律风险及其监管对策 浅析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 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初探 对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金融监管发展前景 基于NFC的身份识别支付一卡通的发展前景 移动支付,前景与忧虑并存 数字水印发展的历史与发展前景 月季的发展前景 汽车的发展前景 移动信息时代通信发展前景与技术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从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可以看出,我国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不仅成为引领全球移动支付的“风向标”,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支付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如果对其运行过程监管不力,蕴含的各种风险亦会相继爆发。确保我国移动支付健康、持续发展,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二、我国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成因

1.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AM),一项技术创新被应用后,消费者是否接受与使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前者是指消费者使用该技术创新能感知可能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效用的提升;后者是指消费者正常使用该项技术创新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学习的难易程度(Davis,1989)。〔2〕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是移动支付发展的物质基础,如绑定手机与手机密码、采用手机指纹等技术为移动支付的产生和被消费者迅速接受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当前金融科技正致力于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当用户真正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生产生活的方便与易用才会逐渐接受并持续使用,比如伴随近场支付所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在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与合适的APP帮助下,消费者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完成生活中的各种支付场景:付电话费、公交卡充值、水电煤气缴费、火车票订购、网上购物支付、线下购物支付、打车等。“手机在手,支付无忧”毫不夸张,移动支付因此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由一个革命性概念变成迅速普及的支付方式。

2.市场强大需求的助推

根据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对TAM模型与TAM2模型的拓展,综合分析一项技术创新被应用后给消费者带来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与便利情况等(Venkatesh,2000)〔3〕,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消费者接受与使用移动支付为其带来的诸多效用,也能够表明移动支付的确迎合了市场需求。分布式支付场景的出现、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支付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支付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和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自身的高效便捷性迎合了现代社会追求方便快捷的需求,填补了传统支付留下的效率空白,所以满足了国内支付市场客观变化的需求。与传统支付手段相比,移动支付缩短约10%-40%的交易时间成为各方追逐竞争的主要动因。对消费者而言,高效、便捷是实现体验式消费的有效途径;对商家而言,不仅缩短交易时间、增加交易额,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本循环与周转,提高了商家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对跨境支付而言,移动支付的优势更明显,全球支付市场都青睐效率高的移动支付。相对而言,传统商业银行基于其风险最小化原则设计支付系统,因灵活性不高,支付效率偏低,满足不了快速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顺势而为,填补了传统支付留下的效率空白。

3.支付清算体系创新推动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创新具有相对优势以及复杂性、兼容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等特征,它们将直接影响用户采用新技术与否的态度。尤其是相对优势明显的创新项目,即新技术创新应用能够给用户带来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交易效率的好处(Rogers,1995)。〔4〕与其他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是创新性应用,顺应了当前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创新与发展的需要。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支付系统的效率和适用范围,促使非现金支付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更重要的是创新可以使清算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支付市场发展不足,很多人得不到银行服务或者金融机构本身服务能力不足,这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巨大发展与创新空间。在整个亚洲市场,移动支付发展非常迅速,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左右,中国、韩国、日本等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国内各大机构为了角逐移动支付这一支付蓝海纷纷投入巨资加大其研发力度,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不同类型金融支付机构相继推出了非接触式支付卡:中国工商银行与百盛集团共同发行了牡丹百盛信用卡等移动支付方式,以适应支付清算体系的创新需求。同时其平滑无缝的操作兼容性将支付与物流整合为一体,电商公司将购买、支付和送货整合为一次性完成,节省时间,提升用户购物体验,有助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持续使用,而且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再向消费者精准推荐偏好产品与服务,既可以有效培育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忠诚度,又可有效拓展自己的客源,增加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随着数据加密和唯一识别码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与资金安全,而且区块链和分布式总账技术将实现整个交易系统更安全。上述创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

4.政府重视与支持下的制度保障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一国经济社会良性快速发展的前提,为此,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了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普惠式金融、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而移动支付制度创新有助于加快一国普惠金融、包容性发展、微金融发展及非现金支付的发展;移动支付在加快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增加就业,进一步提升金融业服务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增强我国经济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但是,S着移动支付内涵向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不断延伸,在鼓励移动支付创新的同时,监管机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监管,适时界定移动支付的创新边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展。为此,2015年1月央行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自2015年6月1日起,境内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以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公安部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基本法”;2015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发改委了《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等等。

三、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

上述有利因素相互叠加共同推动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之不仅成为支付清算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而且成为引领全球移动支付的“风向标”,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移动支付多元化发展、业务持续性增长

移动支付产品多元化发展且业务持续性增长将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新常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产业在全球飞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巨头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百度钱包等通过采取投入大量资金补贴用户与商家的办法争夺移动支付“蓝海”。2016年2月苹果公司的Apple Pay进入国内市场,引发华为、小米等手机巨头开启自身移动支付的公测。基于移动支付服务便捷、高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支付市场发展需求的优势,国内移动支付产品从传统远程支付、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蓝牙支付、声波支付到外接刷卡器等,基本形成了多元化格局。根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2017年,全球移动交易总量和价值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35%,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2017年将达到7210亿美元,用户数将超过45亿。①

我国早在2013底国内手机网民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20%左右,占总网民数的40%;手机支付用户达到125亿,同比增长126%,占手机网民总量的75%。2015年,我国大约有一半网民,接近358亿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比2014年增加近70%。全球著名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联合支付宝的《2013年中国消费者如何看待移动支付报告》显示,已有86%的受访用户尝试过移动购物,移动领域将成为支付与电商的核心市场。②中国人民银行的《2013年支付系统运行总体情况》则表明,2013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量达1674亿笔,交易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和318%。另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移动支付业务量为4524亿笔,交易额达2259万亿,同比分别增长170%和134%。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5年支付系统运行总体情况》提供的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达13837亿笔,交易金额为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2015年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而根据比达数据中心的《2015年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2015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占据了移动支付90%以上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先清牌照再发展.http://.cn/money/bank/bank_hydt /2016-04-18/doc-ifxriqqx2917793.shtml.支付宝2017年1月4日的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数据也显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6年,使用了支付宝的实名用户有45亿,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有10亿多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公共服务”。其中80后、90后是移动支付的主流人群,80后人均支付金额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占比高达91%。〔5〕

2.移动支付客户粘性将进一步提高

从数据分析看,移动支付客户粘性将进一步凸显,有替代传统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客户粘性也即移动支付客户持续使用问题,Oliver(1980)的研究认为,用户是否再次购买某种产品或持续使用某种服务的关键在于其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6〕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体验式消费需求的模式,将助推移动支付客户粘性进一步凸显,从而有替代传统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在美国,移动支付虽然早期发展相对比较慢,但电子支付与移动支付领域的收益却占全部支付收益的35%左右,到2018年移动支付收益可能与传统支付收益平分秋色。而在发展中国家,消费的能力越来越强,消费更趋年轻化。年轻人热衷新技术,灵活求变,愿意体验全球支付的创新与服务,尤其偏爱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智能手机的出现使“闪付”“当面付”等便捷支付方式受到青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移动支付机构、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参与各方适时推出了方便民众生产生活的支付服务,如与打车、商场、医院、旅游、餐饮等消费类行业的商户合作,引导消费者逐渐从传统支付方式转向移动支付方式。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支付方式是通过扫描二维码、绑定账号等以支付宝、微信进行支付,苹果公司最近也在中国市场推出了Apple Pay,这些方便民众生产生活的移动支付方式的迅速发展,将最终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进一步增加移动支付客户粘性。

3.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已经被电商、银行和支付机构等作为新商业模式,成为迅速占领市场的“利器”。根据情境理论分析,互联网、大数据及电商是一种全新消费情境,具有突破地理、时空限制等优点,极大地简化了消费环节,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消费时信息非对称问题,提升了用户消费的可得性与时效性(Belk & Ajzen,1975)。〔7〕支付是资金流动的一种方式,而资金流动是经济活动最直接的反应。电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资金流动,提高了精准掌握客户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的能力,有利于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营销。这意味着移动支付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往来流通服务,更重要的是,电商、银行等机构可以进一步深挖支付数据所蕴藏的其他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支付发展空间不在支付本身,更多的在于衍生业务,这也是电商平台为什么要大力推广支付业务的重要原因,因为电商可以借此打通购物、支付、邮递、金融等服务。移动支付作为支付行业最具有竞争力和潜力的支付方式,无疑成为电商、银行等机构大力推广与争夺蚕食的蛋糕。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趋势明显加快,新型非银行支付中介也在快速银行化,二者都在角逐主导未来移动银行的地位。不管结果如何,未来主导移动支付的机构必是大量利用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和实时支付体系的综合性机构,移动支付业务必然是新型金融生态体系的核心服务内容,谁在移动支付市场拔得头筹,都将拥有占领和开发的“利器”。

4.支付场景与服务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主战场

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强有力引擎在其消费服务场景,市场竞争将逐渐转向支付场景与服务的争夺。国内早期移动支付的竞争主要是入口之争。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实施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制度,首批发放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从每年发放牌照的数量看,2011-2015年发放的牌照数分别为101家、96家、53家、19家和1家,从中可以看出2011年与2012年是高峰期,之后明显放缓,2015年只发放了1家牌照。随着牌照发放的收紧,2016年以来,支付牌照收购案频发。2016年2月,小米科技6亿元左右购买捷付睿通65%股权;2016年5月,新大陆68亿元收购国通星驿;2016年8月,美的集团3亿元左右购买深圳神州通付50%股权,恒大集团57亿元收购广西集付通;2016年9月,唯品会4亿元左右收购浙江贝付;2016年10月,键桥通讯945亿元购买上海即富45%股权。经过几年的跑马圈地,国内移动支付入口之争基本告一段落,初步形成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

随着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支付市场格局的初步形成,国内移动支付巨头正在将竞争重点逐渐从一开始的线上转向线下以及线上线下互动,大力拓展移动支付线下应用场景。国内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所也越来越多。进一步的,阿里巴巴在积极打造其商业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场景化支付;支付宝正在积极布局线下移动支付场景,加强线下超市、便利店、餐厅等日常消费场景中移动支付的应用;为了抢占市场,支付宝甚至为线下商户免费安装扫码枪,费率也比其他传统线下支付工具更低;此外,支付宝还积极布局海外移动支付应用场景,适时推出了支付宝退税等便民服务,同时与万豪集团展开合作,开拓酒店移动支付场景,万豪集团分布于全球的多家酒店陆续推出了支付宝服务。国内移动支付的另一巨头腾讯金融也不甘示弱,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场景与服务,2015年初腾讯金融与便利店品牌7-11开展合作;2015年6月,与中石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及O2O等业务领域开展大力合作;2015年7月,财付通宣布QQ钱包与滴滴打车合作,滴滴打车App正式接入QQ钱包支付,全国多数城市用户可使用QQ钱包支付打车费用。此外,京东支付等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移动支付场景服务业务。

四、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移动支付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我国金融深化进程,方便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尚属新生事物,在密码管理、通信安全,备付金管理、无牌照支付机构的禁止与取缔、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可能面临诸多风险,比如预授权冲正交易、预授权套现、跨境移机套现、各种套码造假行为不断升级、商户收不到结算资金等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使移动支付的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监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

1.移动支付的负外部性凸显

负外部性主要是指某经济主体行为的活动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损失,而且无需为此承担成本(刘越,2010)。〔8〕支付从来不是支付本身的事情,一方面消M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后需以资金流动这一进程作为终结;另一方面支付又是商家、支付机构、银行等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起点。纵观移动支付发展进程,与其他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移动支付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负外部性突出。一旦移动支付机构的风险增加,不但可以在支付系统本身快速传导与扩散,而且往往会迅速波及生产、消费等实体经济。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机构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方相对中立的机构,为集团内部服务的趋势已愈加明显,这显示一定的“系统重要性”。如果风险累积一旦达到临界点后爆发,可能影响整个企业集团,严重的可能波及其他产业或全社会。科学、合理地监管移动支付,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不但不是背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是防控市场化风险的必要补充。

2.无牌照移动支付机构依然存在

支付业务顺利运转不仅是支付市场本身的内在需要,还关乎广大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秩序。根据感知风险理论,由于信息非对称与复杂的行为情绪等,用户很难准确预测消费行为对其带来的效用水平,可能出现用户实际消费效用低于预期的问题,若用户在消费决策时或消费过程中感知到这种风险的存在将影响其正常使用。Jacoby等(1972)将感知风险分为社会风险、绩效风险、经济风险、心理风险与身体风险五个维度。〔9〕目前我国监管机构对支付业务实行特别许可制度,只有符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方可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开展支付业务。但事实上现实中一些没有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机构也在开展支付业务,给移动支付市场的正常发展带来一定隐患,一些商务平台也曾经因为支付问题给客户带来风险。无牌支付机构由于无需遵循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无需承担制度遵守成本,给正规持牌支付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严重影响了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其良性、有序、健康发展。由于没有监管机构对其监管,无牌支付机构在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都可能不会有足够的投入,一旦出现问题,客户资金安全便存在很高的风险。如何取缔无牌照移动支付机构是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行业规范及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制度可以保证良好的经济秩序,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兴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国尚没有统一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以至于市场上有多种移动支付平台,浪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平台之间不能开展有效沟通与合作,阻碍了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大规模有序拓展。而且移动支付涉及环节比较多,如支付企业、银行、手机运营商、软件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但多方参与者之间并未形成可持续、各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明晰的权责分担机制,造成业务拓展和竞争局限于低水平“跑马圈地”阶段,形成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的道路还比较漫长。

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监管面临的最大问题。法律由于没有明确规定移动支付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交易中滞留资金的安全管理、证据确认和责任承担等,更没有建立良好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消费者的隐私权、财产权、举证权等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4.客户备付金安全事件频发

2015年底,我国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总量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60%。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占用、借用客户备付金、不得擅自以客户备付金为他人提供担保”,但是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对此,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表示将改革客户备付金存管制度,整顿支付机构参与银行间资金清算和各类跨业经营活动,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近期,监管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现有规定,分别注销了部分违反备付金规定的移动支付机构,但如何有效管理备付金问题仍然没有从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支付机构几乎都是同时与多家银行在备付金存管上进行合作,其中支付宝合作的银行多达24家,这既不利于风险控制也不利于监管。探讨备付金集中管理制度建设应是当下监管机构和移动支付业界需要共同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健全移动支付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1.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可以预见,为了参与竞争以及进一步拓展市场,移动支付领域将不断开展业务创新并实现产品创新以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移动支付发展实践也说明,伴随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出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势必制约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大力鼓励移动支付创新的同时,监管机构也要严格履行职责,适时界定移动支付创新边界。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及互联网金融并且态度不断转变,由“促进发展”到“规范发展”,显示了中央政府对发展与监管的高度重视。未来监管层在跟踪互联网金融发展一段时间后,应重点关注和推进行业规范发展,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或风险的大范围传导。

2.构建良好的监管制度,监管当局应有所作为

良好的移动支付监管制度的确立不仅不会抑制移动支付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可以确保移动支付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对于移动支付这一新业态除了应给予必要的发展空间,还应做到金融风险可控,避免危及国内金融稳定与发展。对此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各金融管理当局应有所作为。移动支付行业提供的主要是资金支付结算和清算功能,其本身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范畴,所以应统筹协调监管职责,适当借鉴国外监管模式,细化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消解移动支付交叉业务的监管真空,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全面监管。其他各监管机构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连续跟踪监测移动支付类别、业务规模、违法违规事件等稻荩从中分析总结移动支付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为将来明确是否监管或如何监管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10〕

3.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体系与移动支付产业统一标准

为了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已陆续出台。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框架,明确了各类互联网金融活动的边界,规定了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能分工,从而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的初步形成。2015年12月又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省市地区金融办、工商局、公安局等相关机构加强对P2P网贷的监管力度。

除此而外,应充分考虑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借鉴国外移动支付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移动支付的统一标准。该标准除了应涉及13.56MHZ SIM PASS和2.4GHZ RFID-SIM标准、安全标准、终端标准外,还应包括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协调、管理、监督等。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移动支付产业各参与方建立统一的产业标准。在现有监管体系架构基础上逐渐完善行业监管,继续加大力度指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合理解决支付市场违规问题,营造有序健康的受理环境,进一步加快形成助推移动支付产业升级的长效法律机制。

4.强化行业自律

移动支付行业管理协会是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的补充,有助于实现对移动支付的全方位监管。一般而言,一个行业进入创新活跃期后,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是最初的市场秩序维护者,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程度及出现的问题,自发发挥准监管职责,制定科学、及时、有针对性的行业标准,运用市场化手段约束并规范移动支付行业的创新行为。因此,行业自律组织应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时制定并逐步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旦形成统一标准,将大大减少行业发展中的欺诈、套利等乱象。除此以外,行业自律协会可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水平,使消费者能够区分合法机构与非法机构,认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支付的差别;认识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的区别,知晓支付机构不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只是支付市场的补充者;认识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与非持牌支付机构的差别等。〔11〕

5.鼓励参与主体共同解决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建立良好的移动支付生态环境只靠一两家参与主体是不现实的,只有所有的参与主体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做大做强整个产业,实现互利共赢。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包括芯片厂商、银联、银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做好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手共筑安全防火墙,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Dahlberg, T., Bouwman, H., Cerpa, N., & Guo, J. M-Payment-How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ould Change the Payment Ecosystem〔J〕.ECIS, 2015, 0-17.

〔2〕Davis,F.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5):319-340.

〔3〕Venkatesh,M.G.,Davis F.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0.

〔4〕Rogers,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4th edition.New York:Free Press,1995:142-177.

〔5〕W阳洁.移动支付更火了〔N〕.人民日报,2017-01-05.

〔6〕Oliver,R.L.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460-469.

〔7〕Belk,M.,I.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Free Press,1975:45-88.

〔8〕刘越.基于“公地悲剧”视角审视低碳经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5): 87-92.

〔9〕Jacoby,J., L.B.Kaplan.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C〕.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382-393.

第7篇

【关键词】 PBL教学法; SP教学法; CP教学法; LBL教学法; EMB教学法

doi:10.14033/ki.cfmr.2017.12.0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62-03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must be innovating in f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cording to conditions,teachers shall be smart to choos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ode; SP teaching mode; CP teaching mode; LBL teaching mode; EMB teaching mode

First-author’s address:Xinqiao Hospital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China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也随之转变。这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方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符合当代医学模式所需的医学人才。2012年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不断创新的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医学教学水平,使新时期医学生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1-2]。作为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笔者所在医院积极引入国际先进医学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多学科、多层次开展试点教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目前笔者所在医院以及兄弟单位采用过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便于及早发现新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优化出适于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

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将学习与实际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一个真实问题中[3-4]。该方法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背景知识出发,以小组的形式通过集体分工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技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性的差异[5-7]。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从头到尾按大纲教学,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PBL教学中,倡导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是问题的探索者也是讲述者。而过程中,教仅仅扮演启发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从2012年起,笔者所在科对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多个班次实施PBL教学。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1)学生从小已适应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师讲重点、学生记重点具有一定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这就要求将考核与PBL讨论有机结合,让PBL讨论时的表现反映到最后的考核成绩中。当然,在PBL教学中,一个好的PBL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就问题去学习的主动性。(2)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不如传统教学方法。在PBL教学中,学生就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对知识点的覆盖就不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时候是以点带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学生需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熟练使用信息检索能力,强调自觉性和上进心。(3)教师角色定位不够准确。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课堂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认为PBL教学是在传统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再抽出部分课堂时间进行病案讨论就是PBL教学。当学生讨论偏离教学内容时,教师就会介入讨论,并将自己准备的授课幻灯拿出来开始传统讲授。这都是对PBL教学模式认识不够充分。PBL教学模式应该体现在任何一个环节。在刚进入PBL课堂讨论时,教师是整个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将学生引导入临床讨论后,适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一定总结;随着活动的进行教师则变为聆听者,对学生的大胆创新进行鼓励、激发和培养,并引导学生对身边同学的创新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借鉴和思考。

2 标准化病人教学法

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又称模拟病人,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训练,逼真地模拟临床情况,同时可作为学生操作的评判者和指导者的患者或正常人。在当前医疗模式转变期,我国医疗法规不够完善以及媒体舆论的不实渲染使得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典型而配合的患者越来越少,从而使SP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开始凸显[8-10]。真正的SP应该扮演好双重角色。患者:为学生提供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查体以及病史采集,同时可模拟复杂、困难的临床情况,从社会、心理、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形成良好执业道德和行为;评估者:SP通过医学生对自己整个临床诊疗过程的体验,结合评分标准为学生评分。与普通患者不同的是,SP须全面掌握评分标准,同时保证为每一名医学生打分的可靠性、客观性。对具有医学背景的SP,可以同时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性指导。普外科是一门涉及多器官系统,涉及疾病种类多,患者构成复杂的三级学科。将SP引入普外科临床教学为学生实习前提供一个训练平台,很好地解决了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11]。但由于经费、师资等因素制约,笔者所在科SP数据库尚未建立,仅由科室部分主治医师在受训后扮演SP,在阑尾炎等少数课程中试点开展SP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1)对SP的培训主要是基于典型病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问诊、操作、治疗的规律,这与变化多端的临床情况具有一定差异。学生回到了背“重点”就能获得高分的情况。(2)SP主要是模仿病史或部分腹部体征,所扮演的病种比较有限,难以大规模推广到所有病种的教学。(3)标准的SP须专人招募培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由此可见,SP教学在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有效规避医学考试中涉及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要将其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可以将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依从性较好的患者经过本人同意后,招募为SP。同时,也要明确SP仅是一种教学媒介,还应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信随着SP教学方法在广大医学院校的大量尝试,定会总结出一套适合在中国医学院校运用的SP管理及教学体系,到时候SP教学法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3 临床路径教学法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首先被使用是在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运用于医疗管理。CP的使用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CP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笔者所在医院也于2010年将包括普外科在内的多个病种纳入CP进行管理。CP指医务人员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专门地护理、检测、治疗和康复,共同制定的一个诊疗计划,能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标准、完整的诊断与治疗方式。Steven等首次将CP与教学计划结合,形成以CP为平台的CP教学法[12]。笔者所在科从2014年开始,对CP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现有的普外科常见病的CP,利用笔者所在科原有的带教制,引入CP进行见习带教。由教师统一安排,按照CP对每个病种进行规范化教学[13]。对普外科常见疾病,按照CP逐步规范化提出诊疗方案,进行规范化操作处理。让教师进行标准化带教,让学生进行标准化学习[14-15]。笔者发现,CP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完全、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某单一病种的诊断与治疗。但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以下不足。(1)CP教学法易僵化学生思维。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现成CP,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由于存在现成CP,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自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笔者考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学生在接触CP前可自行拟定CP,再与现行CP进行比较性学习,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并从两者差异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综上所述,CP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学习流程,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临床操作的安全性[16]。但在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CP教学法仍难以得到理想效果。随着普外科CP教学法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引入CP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4 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LBL教学法是临床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目前是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主要途[17-18]。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重难点讲解,LBL教学法能够导向性地针对学生所学的章节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使得每门课程都能兼具相当的深度、广度,极大地提高学生精准接受知识的效率[19]。以往开展LBL教学的经验是结合教科书及教学大纲,采用多媒体课件,从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授课教员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的授课技巧,对知识点的讲授主次分明,对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LBL教学法有高效全面的优势,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而在临床课程及见习阶段,LBL亦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学习,促进知识获取与实践,扩大知识面。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高效的互动交流,形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局面,极易导致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惰性。针对一项医学生的调查显示,94.3%的学生认为当前医学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LBL教学法。但其中71.7%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式效果一般[20]。伴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医学交叉学科的涌现,现行传统LBL教学已不能满足这种快速发展趋势,也不断暴露出诸多的不足和弱点,如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这需要在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点。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培养层次有所侧重,如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应减少LBL教学法的使用,而尽量运用PBL教学法等教学。

5 循证医学教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MB)又称实证医学。21世纪以来,EMB作为一门快速崛起的新兴学科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和接受,作为反映新世纪世界医学发展趋势的新趋势,将极大程度地改变当今的临床医疗模式,并进一步影响临床医学的教育模式。EMB的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就是使用EMB对现有理论、方法和结果进行提取、分析和判断。因此,通过文献复习,笔者将EMB教学引入普外科临床教学的基本步骤总结如下:(1)根据临床病例提出问题;(2)根据提出的问题查询最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尤其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和结论;(3)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评价,并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选择最好的研究结果与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如诊断、治疗等。有研究显示,接受EBM教育干预的医学生在MEDLINE运用、批判性评价、Meta分析等方面均优于未接受EBM教育的学生[21-22]。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EBM教学的学生在学科总成绩上并无差异,但病案分析成绩和病历写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学生。但是,任何事物都需要辨证的看待。从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现状及政策看,要全面推广EBM教学具有一定难度。首先,EBM需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这对于部分本科生来说要求偏高,加上课业压力大,很多学生参与EBM教学主动性不强;其次,EMB教学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按照EBM的具体原则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在选择和分析检索的资料同时,教师需要结合临床提出合理的意见,并客观地分析试验数据。然而,部分教员只是临床经验丰富,对文献检索以及科研思维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该教学法的推广。

由此可见,作为临床医学生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临床见习课程是医学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的始发点;同时,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影响、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以更严格、更高效的要求不断提升和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通过结合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提问、多实践,努力营造开放、多元化、严谨而不失活泼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敦促学生完成见习阶段的学习,为其日后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时展不仅对教育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学理论,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高效的效果。以上5种教学法能否提高学习和保持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能力和知识状况,是否充分理解、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是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进程。同时,每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非孤立和完美的,通过借鉴、补充、交叉和并用实现彼此互补和完善,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随时代和科技发展不断革新的,正所谓教无定法,有参考、有借鉴,却无标准答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师应当因地制宜,灵活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改革创新培养卓越医生[J].中国高等教育,2013,59(7):17-19.

[2]李善妮,何海伦,武翠玲,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卓越医生教育改革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2):185-188.

[3]薛东波,张伟辉,薄红,等.普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54-55.

[4]俞颖,李晓,黄丽丽,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16-118.

[5]崔舜,陶阅希吴汉妮,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8(6):58.

[6]高修卫,于淼,李天娇,等.医学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创造氛围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5):94-95.

[7]戴晓明,戴建国,王子妤,等.课堂教学引入PBL教学法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5):947-949.

[8]张立海,王娇,黄文丽,等.多媒体结合SP教学模式在肛肠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3):159-160.

[9]王伟,罗晓丽,杨小利,等.新形势下实施“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紧要性与推进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37-139.

[10]冯梅,王晓戎,储成志,等.标准化病人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和技能考核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7-159.

[11]张立海,王娇,王跃生,等.应用SP教学法构建肛肠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2):39-40.

[12] Pearson S D,Goulart-Fisher D,Lee T H.Critical Pathways a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Care:Problems and Potential[J].Ann Intern Med,1995,123(12):941-948.

[13]李立奇,李茂霖,肖卫东,等.PBL-CP联合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胃肠外科见习中的运用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1021-1023.

[14]郭玲妹.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普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0,10(3):87-88.

[15]司文,王文杰,王铁军,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医师带教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10):1013-1015.

[16]于波,宁景志,鲁申.浅析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23-224.

[17]王忠永,邱会芬,董大群.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266-2267.

[18]杨雪莲,林梦瑶,黎巧玲,等.医学生对TBL、PBL、LBL教学法的再认识[J].广东化工,2015,42(12):255-256.

[19]王文献,张冬,刘卫金,等.LBL教学法对影像学实习生临床知识结构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1):94-95.

[20]王华,张忠为,黄晓曼,等.医学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和新教学方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3):110-1113.

[21]党西强,易著文,王秀英,等.儿科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实践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6):45-47.

第8篇

智能图像传感器应用广泛,车感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蓄势待发

我们认为车用、无人机、AR/VR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成为未来5年的新增需求增长点,并预测车用摄像头的市场规模可由2016年5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1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8.6%;保守估计车用激光雷达可由2016年6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33%;无人机用摄像头可由2016年12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5.4%。由于激光雷达成本过高,目前各种成像技术多以摄像头运用为主,但未来随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其在各个领域对摄像头的替代作用也将凸显。

MEMS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重点关注固态激光雷达

具有微米量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初步估算MEMS(微机处理系统)智能传感器将会从2015年的11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00亿美元。摄像头技术应用比较成熟,3D成像、虹膜识别、手势识别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激光雷达成本高昂,尚未实现商业量产,未来,为降低成本而取消其机械旋转结构的集成方式将会成为未来技术的突破口,应当重点关注能够实现固态激光雷达扫描的MEMS微振镜技术和光相控阵列技术。

溢价收购+高额融资,资本市场热衷激光雷达和无人驾驶

Mobile eye2014年在美上市,IPO当日募资8.9亿美元,后被英特尔收购,溢价达34.4%,以色列Luminar种子轮融资达3600万美元,以色列Oryx A轮融资1700万美元,美国Quanergy B轮融资9亿美元,中国禾赛科技A轮融资1.1亿元,无人驾驶和激光雷达,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

投资逻辑,未来市场可关注

硅基材料仍然是市场主流的智能图像传感器材料,但Luminar激光雷达所用的InGaAs材料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或未来实现大规模应用,或对硅基材料有一定的替代性。

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集成化将会成为未来传感器模组的发展趋势,实现专业化的核心在于算法与功能的匹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集成,可使之功能互补,扬长避短。目前先进的算法被国外垄断,集成模式将会成为未来3-5年内中国智能图像传感器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手机、PC行业的发展已相当成熟,AR、VR是市场热点。随各国对汽车ADAS系统的重视与推广,车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是行业的新增长点。另外,无人机、车联网、智慧城市,也将会是行业未来的风口。

最后,从算法来看,嵌入式技术有更强的针对性,在解决本地问题具备优越性。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将成为业内主流算法,而大数据结合端对端的高速传输将会推进深度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

我们认为车用、无人机、AR/VR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成为未来5年的新增需求点,预计2020年摄像头市场规模达223亿美元,2016-2020年均复合增速为37%;2025年车用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可达80亿美元,2016-2025年均复合增速33%,且随激光雷达成本不断降低,其对摄像头的替代作用也将凸显。

一、智能图像传感器简介

国家标准将传感器定义为: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为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传感器包括两部分:敏感元件和转换器。IEEE协会从最小化传感器结构的角度,将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简化其应用于网络环境的集成的传感器称为智能传感器。其本质特征为集感知、信息处理与通信于一体,具有自诊断、自校正、自补偿等功能。

目前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领域。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健康医疗、智能穿戴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智能图像传感器是能够捕捉和分析视觉信息,代替人眼做各种测量和判断的设备,由图像传感器和视觉软件组成,前者用于捕捉图像,后者用于分析“看到”的内容。典型的图像传感器可以分为: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运动控制三个部分。它综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技术,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

根据感光器件的不同,图像传感器可以分为CCD和CMOS两种。两者都执行相同的步骤:光电转换——电荷累积——输出——转换——放大。

CCD成像仪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滤色器和像素阵列,微透镜将光线漏光到每个像素的光敏部分上,当光子通过滤色器阵列时,像素传感器开始捕获通过的光的强度,然后对光信号进行组合,统一输送到外部线路进行A/D处理。与CCD相比,CMOS是具有像素传感器阵列的集成电路,其每个像素传感器都有自己的光感传感器、信号放大器和像素选择开关。

智能传感器的实现结构主要有三种:非集成化实现、混合形式、集成化实现。按照智能化的程度,分别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级形式。MEMS传感器是指采用微机械加工和半导体工艺制造而成的新型传感器。与传统的机械传感器相比,MEMS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等特点。从集成化的角度来说,MEMS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

目前最常见的智能图像传感器组件便是摄像头,已普遍应用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目前手机、平板电脑市场趋于饱和,未来无人驾驶、车联网、AR、VR、无人机等新兴智能领域将会成为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新增需求点。在这些领域的主流传感器组件分别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其中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准度、天气适应性和夜视功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将会成为未来高端成像设备的主流。

激光雷达的成像原理可简单概括为:激光雷达的发射模块发射出一束具有一定功率的激光束或者是光脉冲,然后经散射镜将光线散射出去,打到待探测目标面上;反射回来的信号由激光雷达的接收模块接收,经过内部的信号处理,结合强度像和距离像的融合,经显示设备输出待测目标的三维图像。

与相机图像不同,激光雷达可通过测量光线的飞行时间,测量物体距离。除此之外,相机的数据源单一,不可靠,虽具有完全360°的覆盖范围,但很容易被迎面而来的光线、黄昏或阴影中看不到东西所遮挡,无法区分远处的重要场景。以车用传感器为例,分别对比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三者之间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二、智能图像传感器主要应用领域及市场空间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工艺和设计技术的进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近年来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取代CCD成为主流。2016年CMOS的市场规模为103亿美元,三大巨头索尼(Sony)、三星(Samsung)和豪威(Omnivision)分别占比全球市场份额35%、19%和8%,合计占比62%,市场格局相对比较集中。

从区域市场的分布来看,根据Globle image sensor的预测,2012-2018年全球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为4.35%,到2018年,市场规模可达106.6亿美元,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国。2012年北美、亚洲和欧洲和其他区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5%、34%、22%和9%,而到了2018年四大区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7%、40%、18%和15%。

从下游应用领域分布来看,当前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比下游应用70%左右。随着嵌入式数字成像技术迅速扩展,未来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CMOS的比例将会逐渐降低,汽车系统将成为CMOS图像传感器增长最快的应用,到2020年汽车行业传感器市场规模可增长至22亿美元,约占市场总额152亿美元的14%。2015年-2020年,汽车用CMOS全球销售额复合年增长率可达55%。

在汽车行业之外,未来2015-2020年间,安全监控领域可保持36%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9.12亿美元;医疗/科学应用领域可保持34%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8.67亿美元;玩具/电子游戏可保持32%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2.74亿美元;工业系统可保持18%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8.97亿美元。

从应用形式来看,CMOS传感器的主要应用为摄像头模组(CCD),2014年全球CCD市场规模为201亿美元,其中封装、AF(自动对焦系统)& OIS(图像稳定系统)供应商规模合计占比市场份额的72%,分别为72亿美元和72.5亿美元。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计,2020年CCD全球市场规模可增长至510亿美元,6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6.8%,其中封装领域市场规模达2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20%;AF & OIS市场规模达15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13%。

目前手机、电脑用摄像头是摄像头模组下游应用的最广泛领域之一,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推进,融合了图像传感器的车载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作为ADAS的解决方案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增长,除了车感摄像头之外,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以及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领域都将是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新的市场增长点。

1. 汽车领域的发展状况

相比手机摄像头,汽车摄像头的进入壁垒更高,单价也是手机摄像头的八倍左右(车载摄像头价格在32美元(约合人民币197元)左右,夜视用车感摄像头更是高达上千美元。2016年ADAS的市场规模为105亿美元,根据Strategy Analysis预测,到2020年ADAS市场规模可达3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可达24%。

随着ADAS市场的爆发,车用摄像头迎来了增长的风口,作为ADAS全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主流的ADAS解决方案中,一辆车至少安装7个摄像头,按照安装的位置,分别分为:前视、后视、侧视以及车内监控四大部分。目前来看欧美国家的ADAS的市场渗透率较高,在8%左右,而中国的渗透率较低,为3%左右。且欧美各国近期都纷纷出台强制安装ADAS系统的政策,未来ADAS系统的渗透率将会逐步提高,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车ADAS系统的渗透率可达20%。

2005年-2015年,全球汽车产量由6593.4万辆增长至8967.8万辆,年均复合增速3%,预计未来仍以该速度增长,至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可达1.04亿辆,由此预估车用摄像头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可达21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8.6%。

ADAS系统是无人驾驶的基础,未来随着ADAS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车也将会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相比车感摄像头,激光雷达可以探测到更远的距离,对恶劣天气的适应性更强,因而成为无人车视觉系统的首选。根据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器的数量不同,目前Velodyne Lidar无人车系统用激光雷达售价在7999美元-8.5万美元,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对车感摄像头的替代效应也将凸显。

根据BI Intelligence预测,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包括L1-L5)将会由2016年的50万辆增长至2025年的2200万辆,其中不包括能够实现L5的全自动驾驶车辆,达到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车辆预计2025年之后将会出现。由于激光雷达的价格较贵,假设只有高自动驾驶车才会安装,目前高端车占比市场总量的4%左右,保守估计2017年到2025年车用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可以由10.5亿美元增长至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33%左右。

2. 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状况

无人机和机器人有着极其广泛的细分市场,包括消费者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招待机器人,远程呈现等,预计无人机和机器人业每年将新增至少10种应用,带来约10亿美元的收入。目前无人机和机器人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为3.51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可增长至7.0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可达12.4%。

具体到智能图像传感器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是以相机模组的方式,搭载在无人机上,作航拍或者地图测绘等需要成像的领域,2014年无人机出货量为45万台,市场规模约7亿美元,高盛预测,未来到2020年,无人机出货量可达780万台,市场规模可达33亿美元,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速达60%。随着无人机市场的爆发,无人机用摄像头也将会迎来新增长,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用摄像头市场规模可达1亿美元,2013-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达35.4%。目前激光雷达成本较高,多用于测绘用无人机上,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激光雷达在无人机市场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多。

3. 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AR和VR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市场包括了音频、图像、存储器和处理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近期而言,推动AR/VR发展的九大动力主要是:游戏、现场活动、电影娱乐、保健、不动产、零售、工业以及军事,其初始驱动力来源于个人消费。高盛预计2025年,AR/VR软件收入的60%将来源于个人,40%源自于企业和公共部门,而推动AR/VR的应用的三大动力主要是:用户体现、技术突破和内容的拓展。

相关机构预测2016年-2025年,AR/VR的市场规模可从40亿美元增长至8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可达40%,其中硬件规模可由20亿美元增长至420亿美元。在未来市场增长一般的情况下,AR/VR设备的出货量可由2016年的120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730万台,年均复合增速为57%。而在未来市场增长较好的情况下,AR/VR设备的出货量由2016年的840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7000万台,年均复合增速可达68%。

由市场和出货量我们可以估算出2016-2020年AR/VR设备的平均售价为2380美元/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保守估算AR/VR领域用摄像头市场规模由2016年84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0%。

具有微米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预计2021年,MEMS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达200亿美元,2016-2021年均复合增速为9%。摄像头技术应用比较成熟,激光雷达尚未实现商业量产,未来可重点关注能够降低成本的固态激光雷达的实现方式。

三、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MEMS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

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集成化、人工智能材料的应用、微机械加工技术、三维集成电路、图像处理及DSP(数字信号处理)、数据融合理论(嵌入式数字成像技术),有两种设计结构,分别是:数字传感器信号处理(DSSP)和数字控制的模拟信号处理(DCASP),一般采用DSSP模式,通常至少包括两个传感器:被测量传感器(如图像传感器)和补偿传感器,传感信号经由多路调制器送到A/D转换器,然后在送到微处理器进行信号补偿和校正,测量的稳定性只能由A/D转换器的稳定性决定。

具有微米量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可以完成某些传统机械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因此,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MEMS传感器的门类品种繁多,目前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是MEMS器件应用最广泛的器件,MEMS的市场总额为54.25亿美元,其中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合计占比约45%,随着各国对ADAS系统的重视,以及无人驾驶的爆发,未来汽车电子市场的增长将会成为驱动MEMS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未来MEMS(微机处理系统)智能传感器将会从2015年的11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在相同时期,出货量的同比增长率达13%。

智能图像传感器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主要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包含了处理器、存储器和控制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各种驱动和算法。

目前较为先进的应用主要有:激光雷达、3D成像和传感技术、虹膜识别。

激光雷达的成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部件:激光发射器——散射片——接收器——处理器——输出显示,其中关键部件在于激光发射光系统和接收光系统。

发射光系统中的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因工作物质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工作物质(气体、光纤、半导体、自由电子、液体激光器)、激励能源(光泵、电激励、化学式)以及输出的波长(红外激光器、紫外激光器和可见激光器)可以对激光器进行不同的分类,目前主流激光器主要有:固体Nd:YAG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

用于激光雷达系统的激光器的关键技术指标在于光波可探测的距离,对于激光雷达来说,激光器发出的光波越长,可探测的距离就越长,而光波长度不仅取决于光波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激光器的功率,一般而言,功率越高光波可探测的距离越长。

激光雷达接收器的作用在于将目标反射或者散射的激光回波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主要由:接收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和探测器偏压控制电路构成。就接收器使用的材料而言,主要是IV族中的Si、Ge和III-V族的GaAs、InP等材料,但硅材料以其晶体完整性、大尺寸、优良的热学性能等以及硅微电子技术的成熟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与目前的集成电路。但具最新消息,在Luminar公司即将推出的1000台性能优越的激光雷达(40阵列、探测距离可达200米),所用激光接收器为InGaAs接收器。相比硅基的激光接收器,InGaAs接收器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成本更高,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除了有可以接收直线光的接收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接受光信号的形式,即是Oryx独家开发的“相干光雷达系统”。不像激光雷达那样通过光电传感器来侦测光线粒子,该系统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以波的形式使用纳米天线来感知反射回来的信号(光)。

其原理是:用激光束照亮前方,用第二套光学仪器,将入射光导引到大量的微型整流纳米天线中。由于系统不需要机械镜面或一系列通道来引导激光、捕捉环境,只需要发出激光束来照亮前方,所以可大大降低成本。另外,系统所使用长波红外光被水吸收的比率很低,也很少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所以不会在大雾或强光直射环境下失效。

激光雷达按有无机械旋转部件分类,包括机械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根据线束数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单线束激光雷达与多线束激光雷达。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从机械走向固态,从单线束走向多线束。

目前激光雷达迟迟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在于组装和调试成本高,为了实现激光在水平视角的360°扫描,需要为激光雷达安装机械旋转装置,而降低激光雷达成本的根本手段便是取消机械旋转结构。方法一是:利用MEMS微振镜来控制激光的方向,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目前荷兰Innoluce公司正在着手这一技术的研发,预计2018年量产,成本不超过100美元。方法二是:完全取消机械结构,采用相控阵列的原理实现固态激光雷达。光相控阵列的原理是:采用多个光源组成阵列,通过控制各光源发射的速度和时间差,灵活合成角度,且精密可控的主光束,目前Quanergy公司的S3产品用的就是这一原理,成本可降低至250美元/台。

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微型化、低成本、高性能将会成为必然趋势,固态激光雷达也将会成为最终的激光雷达形式。全球现有的激光雷达的主要生产厂家,如下表所示:

3D成像能够识别视野内空间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从而使得计算机得到空间的3D数据并能够复原完整的三维世界并实现各种智能的三维定位。目前在高端市场如: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呈现出加速趋势,预计2018年在移动和计算领域将会有大量3D成像和传感产品面市,如:iPhone 8将采用前置3D摄像头、Kinect游戏配件和Leap motion手势控制器,3D成像技术将是解决人机交互的突破口。

目前主流的3D成像技术有三种:

(1)结构光(Structure Light)。具有特别结构的光投射特定的光信息到物体表面后,由摄像头采集。根据物体造成的光信号的变化来计算物体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进而复原整个三维空间,代表公司如: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Light Coding方案。Light Coding发射940nm波长的近红外激光,透过diffuser(光栅、扩散片)将激光均匀分布投射在测量空间中,再透过红外线摄影机记录下空间中每个参考面上的每个散斑,形成基准标定。标定时取的参考面越密,则测量越精确。获取原始数据后,IR传感器捕捉经过被测物体畸变(调制)后的激光散斑pattern。通过芯片计算,可以得到已知pattern与接收pattern在空间(x, y, z)上的偏移量,求解出被测物体的深度信息。

(2)TOF(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通过专有传感器,捕捉近红外光从发射到接收的飞行时间,判断物体距离。TOF的硬件实现方式和结构光类似,区别只是在于算法上,结构光采用编码过的光pattern进行投射,而TOF直接计算光往返各像素点的相位差。

(3)双目测距(Stereo System)。原理类似人的双眼,在自然光下通过两个摄像头抓取图像,通过三角形原理来计算并获得深度信息,目前的双摄像头就是双目测距的典型应用。

从技术角度来说,3D成像并不是近年才新出现的。自2009年微软基于3D成像的游戏体感交互设备Kinect已经有8年时间,而Google的Project Tango也提出了4年。3D成像已经过了技术基础期,即将进入长达5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

虹膜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通过采集虹膜图像,提取和比对虹膜纹理特征点之间的差别来识别身份,相比于传统的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高度的防伪性等优势。对比其他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60个特征点,虹膜测定技术可以读取266个特征点,准确率高达99.29%。虹膜识别技术的过程一般来说包含如下四个步骤:虹膜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

虹膜识别系统自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大量应用于安防、监控、特种行业身份识别等领域,但由于其硬件的笨重和算法的低灵敏度,并没有突破消费级电子市场。直到2015年5月,日本手机厂商富士通了全球首款限量产虹膜识别智能手机Arrows NXF-04G,才被人们认知。但相比目前的指纹识别,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以下三大挑战:虹膜算法,基于互联网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及虹膜支付的生态建设。

同时,虹膜识别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主要难题:图像难采集、睫毛和眼皮的遮掩、瞳孔弹性形变、头或眼球的转动带来虹膜旋转误差、戴眼镜的反光影响、不同摄像头设备带来图像质量的差异等。

3.融合智能传感器的ADAS解决方案(以Mobile eye为例)

ADAS即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Mobileye ADAS在功能方面覆盖了安全增强、便利提高两个方面功能,详情如下表所示:

Mobile eye的ADAS系统主要有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传感器识别(Sensing)、高精地图定位(Mapping)和驾驶策略系统(Driving Policy)

(1)传感器识别包括车辆搭载的所有传感器设备: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所有这些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都将作为原始数据被传输到高性能电脑当中并加以分析,为车辆建立环境模型(environmental model)。

Mobileye的图像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EyeQ芯片技术的基础,研发单眼摄像头。EyeQ芯片是Mobileye的核心技术,具备异构可编程性,用来支持包括机器视觉、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任何以及深度神经网络的部署。从EyeQ5开始,Mobileye将会正式支持全自动驾驶标准的操作系统以及全套开源SDK用于开发者进行算法开发。Mobileye下一步布局三目摄像头识别以及传感器融合,完成360°全车周图像传感识别的覆盖。

(2)高精地图定位:用于帮助车辆在整个路径规划中精确定位,提供无人驾驶系统安全冗余,高精度地图的车辆定位精确度达到了10cm,远高于GPS的定位精确度。Mobileye推出道路体验管理系统(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 REM)——一个端到端地图和定位引擎。这个引擎包含三个主体:数据采集主体、地图整合服务器(云端服务器整合众包数据)、地图使用主体(无人驾驶车辆)。

数据采集主体采集包括车辆路径几何数据、静止路标等数据,然后Mobileye进行实时几何及语义分析,之后这些数据被封装为道路段数据(Road Segment Data)并传送到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进行数据整合以及源源不断的RSD数据流量协调,最终打造为一张高精度、低反应时间的全球路书Roadbook。最后就是路书的本地化:让无人驾驶车辆能够使用这张路书,REM会让车辆在路书地图中自动定位并根据实时更新来确保定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