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设计研究

建筑设计研究

时间:2023-07-11 17:3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设计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建筑能耗一直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改变建筑能耗特征,促进低碳时代到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科技,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2 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2.1 生态建筑理念的萌芽阶段

上世纪8O年代,顾孟潮先生提出了“未来是生态建筑学时代” 的观点;余谋昌在《建筑的生态设计》一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增加,生态学的各种观点渗透到建筑领域,将对建筑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出现建筑和生态的融合并形成建筑设计的新潮流。这是我国生态建筑思想萌芽的开始。

2.2 生态建筑探索研究阶段

1994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l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入了国家“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 列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和技术导则;200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作为国内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该手册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防污染为主题;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施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多种生态建筑的实践探索,例如,“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广州人工湿地试点研究”,以及夏热冬冷地带的建筑节能、覆土建筑、太阳房等方面的研究,都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建筑研究的不断努力。

3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综合运用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环境。其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3.1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

3.2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人类、建筑都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必须和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协调关系。因此,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设计理念。

3.3 能源合理使用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自然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冬季过冷,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4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施工、建筑使用三个阶段都要贯彻生态建筑的理念,在各阶段满足生态建筑的建设要求。

4.1 方案设计阶段

4.1.1 建筑与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尽量不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人工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在设计时必须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风力与风向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因地制宜,使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4.1.2 建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资源节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然趋势。建筑设计方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适应将来发展。

4.2 建筑施工阶段

4.2.1 材料选择

在建筑施工时,在不超出成本预算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生态节能材料,降低建筑运营中的能耗。同时要贯彻节约建筑材料的设计理念,达到以最少的材料营造出功能齐全的生态建筑。目前,材料技术发展很快,已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砖石结构,为节约施工材料提供了技术依据。

4.2.2 环境绿化

在建筑施工中,要注重环境的绿化施工,创造出良好的局部微气候。尽可能多的铺设渗透性强的生态铺地,多种植绿化效果明显的乔木,扩大绿化面积。

对建筑物的立面、墙面、屋顶、阳台进行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墙面种植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屋顶绿化是采用屋面蓄水覆土种植技术,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花草和灌木。阳台绿化是在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美化室内外环境。

4.3 建筑使用阶段

如何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是建筑使用阶段的重点,应有效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

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空气流动,为使用者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广泛采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节能技术。

5 结语

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我们把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创造建筑发展的新时代。

6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如何改进设计方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需求已经成为摆在建筑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

1、柔性设计

由于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因而柔性可做为物品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特性,此外还可经过不断的改良,换代更新来保证其具有的使用周期达到理想值,这也符合资源环保的理念。建筑材料在所有物品中算是比较符合上述所说特点的物品,也深受大众的欢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因为它是柔性的理念来构建的,成为一种柔性产品。

2、虚拟建造

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更新,新功能层出不穷,计算机软件在建筑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CAD便是其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通常大家在虚拟的软件环境下构建自己所想像的空间立体结果,即所谓的虚拟构建。这种新的软件应用可有交效提高人们的空间想像能力,与人机友好界面、具有编程思想等特点使虚拟建造技术快速发展。

3、功能仿真

其实也可以事先设定一些边界值,再利用CAE技术来实现功能的实现或研究,从不确定到确定,从抽象到具体,这些都是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与设计方法的融合产生的特点。由于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好,在机器上进行模拟或仿真越来越容易实现,功能与容易完善,特别是PC机平台下就能较好的实现虚拟构造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研究或仿真。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秉持环保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努力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力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积极发掘建筑周围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设计,减少建筑资源消耗。

2、不断追求建筑物功能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的多重功能的需求日益提升。在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师应该积极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与先进的建筑理念,满足人们日趋增加的多功能需求。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智能技术的进步,更是带来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新革命。

3、探索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方法

建筑物的建造是工人使用的,虽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各异,但是多数建筑物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老化与损伤,据统计传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一般为五十到七十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断使用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摸索建设建筑物损失的建筑技术,来增强建筑物的耐用性与坚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积极追求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

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普遍使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快速、高效地利用质量较高、材质轻盈的建筑材料,设计出抗震性强、耐久性高的新型建筑机构。这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一方面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保证整体建筑设计的科学与合理。

三、建筑设计的方法

1、平面功能法

平面功能法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重要方法,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建筑平面进行具体分析,平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功能法主要使用方法是:先分析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使用的性质,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进行平面的合理组合,并且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

2、结构法

结构法是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表达的宗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的设计。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诠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式。

3、构图法

搞清楚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建筑设计通过构图的几个重要因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主从、比例、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的具体规律。

4、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主要是通过我们要系统的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和提炼自然的法则、历史、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及思想,以这些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极力想通过设计的建筑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这个方法对于建筑师是非常难掌握的。

5、符号象征法

符号象征法是我们把约定俗成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内部的装饰部位,或是用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和空间体量。虽然很多的建筑在设计时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文化,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大量的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中,例如企业可能想通过企业符号在建筑设计时很好的融入其中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6、综合法

这个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在很多的群体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来作为总体设计的一个大方向,使每个建筑单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手法通常是运用到大型的综合建筑设计中。

四、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1、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 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 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 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 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2、加强逻辑思维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运用

所谓加强逻辑思维的运用是指积极运用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通常来说逻辑思维设计两个方面:

2.1 归纳方法主要是指建筑师对于个别建筑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从而上升为一般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运用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建筑师将不同时间或者空间的个别建筑设计方式总结成可以普遍适用的建筑设计林与方法。

2.2 演绎方法就是指建筑师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对于一般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检验与改进,并实事求是地利用到个别的建筑设计中。运用演绎的方法,可以减少建筑师的工作量,帮助建筑师之间交流经验,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水平。

3、加强现代建筑科技在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技术主要包括建筑材料与建筑设备两个方面。一方面,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新型、节能材料,谋求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积极引进与考虑先进建筑设备的使用,从而推进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结束语

建筑设计涉及到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建筑设计师要在满足建筑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把握,遵循建筑设计的相关原则,设计出舒适实用的建筑,满足人们的居住物质和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1-01

[2]许启洪.现代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4).

[3]赖运强.现代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应用[J].城市建设,2010(14).

第3篇

关键词:非线性; 建筑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作为当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和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商业建筑的形象不仅包括材料、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包括人的审美和人的智力。

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主要包括:历史的活化,即提炼古典建筑造型及细部并加以运用;个性的创造,即尽量标新立异从而吸引顾客;高技倾向,即以结构形式、设备、材料等为内容的新手法;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而风行的卡通设计手法和卡通艺术形式被引入商业建筑设计中;从传统美学偏离出来而表现出“残破”、“怪诞”、“无序”的倾向,并对传统美学观念和等级制度进行彻底颠覆。

受当今以传媒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的影响,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视觉媒介化特征。在这种影响下,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大众化、流行化、透明化、影像化和体验性的新特征及新方向。

一、参数化建筑设计概述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就是将建筑设计看做一个复杂系统,把各种因素当做参数(变量),并建立起各种需要的条件规则,进而建立参数化模型,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获得多种设计解决方案。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元素不再固化在圆柱、方块、球体等,它有更大的灵活性,参数化模型的建筑元素形态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建筑设计通过建筑师设定的参数,通过电脑脚本语言,形成具有内在数学逻辑关系的形体,由于设计师设定的各个参数与规则之间是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因而建筑也会呈现出一种超越经典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非线性体量。

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是目前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颠覆性手法,从早期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到中国国家体育场主体建筑“鸟巢”,广州歌剧院,银河SOHO,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建筑运动,并将影响深远。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到Frank O. GehryMassimiliano Fucsas,UNstudio,Benoy,等当代重要建筑师(建筑所)运用参数化模型进行商业建筑设计的实例。

二、方案设计方法:

1 建立第一版模型。先确立设计概念,绘制出关键的辅助线和确立模型用的主要线条,利用辅助线和主要的结构线条生成模型,根据反复调整,反复推敲,确立初步模型体块。

2 根据第一版模型绘制出各层平面图。当体块模型满足初步判断效果的前提下,按照功能要求排布出相应的平面图。如有模型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出现时,调整模型以满足平面功能。

3 根据平面重新推敲模型 。根据绘制好的平面,重新调整模型,确保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反复调整平面与模型,直到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

三、施工图设计过程: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建筑专业绘制好平、立、剖面图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幕墙、精装修等深化设计建筑、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全专业同时进行。

根据结构专业计算结果,将梁、板、柱按实际尺寸搭建三维模型。 体会真实空间关系及细节构造。

复杂空间,通过三维模型检查梁、板、柱交接是否 正常,结构构件尺寸是否符合建筑空间要求。 通过三维模型构件比例关系,控制特殊构件的尺寸。

设备、电气专业通过模型检查管线高度是否合理;沿外墙设置的设备,空间是否满足安装要求。 精装修设计通过三维模型清楚了解空间形态,精确设计。

体型控制:由外至内

设计期间幕墙厂家提前 配合,通过构造节点做法,确定主体结构与幕墙 之间安装空间尺寸。大跨幕墙体系需钢结构专业进行龙骨尺寸计算。 整个体型控制室由外向内控制,使外立面个转角处幕墙分格缝能精准对缝,保证外立面效果。 通过模型各个角度的剖切,取得准确平、立面二维数据。

四、设计成果:

传统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立面展开图、特殊部位轴测图、三维模型。

1 、平面图表达方式的不同: 传统建筑的平面图为距楼地面1200mm高处的水平剖切的俯视图,目的在于体现门窗洞口的位置及尺寸。 非线性建筑因护结构非垂直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外轮廓均不同。故平面图选择楼板标高处剖切图。目的是反映实际的楼板结构的外轮廓形状及位置。 因外门窗洞口错落复杂,门窗洞口位置及尺寸不在平面图中表达,通过立面展开图表示。 此表达方式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指导施工。

2、立面展开图:

立面图仅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投影,不足以表达幕墙分格、门窗洞口的真实尺寸。以绘制正立面展开图的方式表达以上信息。 在立面图中标注各个转角点的标高,以三维方式确定转角点的位置。 在立面图中将每一个转角点进行编号。作为立面展开图的识别标识。以立面图中转角点编号为标识,分别绘制各个方向立面展开详图。在此详图中明确幕墙分格尺寸、龙骨布置方式及定位、外门窗洞口编号、尺寸及定位。

3 、轴测图:

特殊部位二维详图无法表示清楚时,可在三维模型中截取节点轴测图作为施工辅助参考图,更直观表达空间关系。

4 、三维模型作为施工图成果:

设计过程中作为辅助工具的三维模型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所以,该三维模型可作为最后成果,提供给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参考。 同时可提供给幕墙厂家作为深化设计条件。幕墙厂家在施工图过程中便可进行深化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及时反馈将优化调整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施工图成果。

5 、三维模型的其他作用:

1)面积计算: 非线性建筑由于形体非常规体型,可能会出现斜墙面下面的空间面积无法在平面上直观反馈出来。 所以需要在模型中提取净高2.2m,1.2m所在高度的轮廓线。计算相对应平面的面积。

节能计算 : 在斯维尔节能计算软件中搭建出模型的大致体块模型。 在犀牛软件中利用搭好的精细模型,算出体形系数,窗墙比,以及门窗尺寸及个数等等,反馈的节能计算表中。根据犀牛软件中计算出的数据,完善节能计算软件中的模型,进行节能计算。

五、软件应用:

目前,传统建筑设计主要应用软件: Auto CAD (天正)

常用三维模型软件主要有:Sketchup 犀牛软件 (Rhino) 3Dmax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软件:Auto CAD (天正)+ Sketchup或犀牛软件 (Rhino)

未来: BIM设计软件的将大面积推广。BIM软件可建立精准的三维模型,且可赋予准确的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一个软件代替现有二维、三维两个软件。 据了解,如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形体,BIM软件的三维功能也无法支持,将仍需要专业的三维软件作为辅助。

所以,此二维+三维的工程设计方法,无论是在目前以CAD二维设计软件为主导设计软件的条件下,还是在以BIM为主导设计软件将来,都将是非线性建筑设计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方法。

我相信,继设计丢掉图板进入电脑设计时代之后,非线性建筑的二维+三维的空间设计方法势必会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含义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很多人在买房子的时候往往不只是关注房子的户型面积和朝向,更多的关注起周围居住的环境,比如说绿化率等等。可见现代的建筑设计,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态因素。所以生态策略成为了二十一世界建筑设计中的主旋律,它也必然成为了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生态化的含义

建筑生态化是指把建筑融入它所在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上考虑能源流动,把建筑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费和产出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寻找一个良性循环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言的。建筑生态化在人类早期就有所应用,例如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时至今日,人们对生态的关注度提高,开始注重建筑生态高科技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筑生态化这一概念才正式被提出,其基本特征是:

1、为人类提供“易居空间”。宜人的居住空间要包括健康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良好的光、声条件,干净的空气以及宽敞的室内空间。

2、减少资源浪费。在对资源的利用上,要尽可能的减少索取量,主要是指节约土地面积,在选取材料时要遵循循环使用、重复使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

3、减少环境污染。这主要体现在建筑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把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对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原则进行分析

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这是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精髓和关键所在。是生态建筑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可持续性原则,试着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神态环境和生态循环,做出准确的制定和规划,从而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2、舒适性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生态建筑要符合舒适性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的合理优化,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满足住户的需要,创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舒适性,是人们可以接受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筑物可持续运行的方向保障。

3、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指的是,在满足建筑物自身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能源节约,从而减少建筑项目对于外界资源的可依赖性,以自身的能源生产来促进和维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节约型原则,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可持续性原则的进一步有益补充,从而更加突出什么是生态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意义所在。

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是在强调关于生态建筑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不是在建筑过程中的技术和原材料的经济约束。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施工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再配合先进的建筑施工原材料,从而保障生态建筑的合理有效运行,低消耗运行和节能化运行,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破坏、对于外界能源物质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性”的优势运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态建筑就是一种健康性的、持续性能的经济建筑工程,对人们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要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音设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

2、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3、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5、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在我国,人类赖以生存的是自然环境,而建筑设计又是为人类而服务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将生态策略充分的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真正的做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能源,利用再生能源,维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将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应用,也是一种发展的新趋势,一种新时代建筑设计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罗航,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应用[J],科学理论,2012.

第5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依据目前国家、住宅建设的绿色规定及物理原理,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筑设计也掀起了生态建筑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存在着对绿色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公正的绿色建筑评估,有利于对绿色建筑起指导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阐述现研究绿色评估的意义,重点分析我国的建筑评估发展状况时,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强调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从可持续的角度对传统设计——住区规划、住宅单体施工设计作了修正并整合,可持续的问题连同建筑设计的其他问题做通盘考虑,利用当地的材料技术,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采取相应的策略,建筑技术措施来最大限度的解决好室、声、热等基本要求,使居住空间尽可能处在“自然状态”而非人造环境,又可使建筑有效的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建筑设计的层次上逐步地提高住宅的绿色化水平。结合笔者一些具体的工程实践,对、高层等不同类型住宅的建筑塑造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绿色居住空间,把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落到实处。结果表明,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逐步实现建筑设计的绿色化,和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启发。

2.对于住宅建筑规划的发展

1) 应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a)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并处理好美学性质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

b)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c)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节省原材料和能源,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尽量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d)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e)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以及浪费建材。

2)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象实在有点残忍,所以,人们迫切地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安排的合理有效,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适宜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用的绿色节能措施上,我们应强调被动措施优先;建筑专业涉及到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大部分是低成本、效果好的适宜技术。

3. 绿色建筑设计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a)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土地及植被的特点宜。

b)全面的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c)结合人与环境的和谐。

4.设计理念的形成大概需经历的阶段有如下:

1)在起步期间,大力宣传、倡导价值观,唤起对设计理念的重视,制定计划,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初步进行调整,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作好以后的准备。

2)在建设期间,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面调整,对原有旧的观念需要改造提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功能,另外需重示生态重构及恢复,增强意识,能参与到建设中来。

3)在成型期间。此阶段相关的设计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动态平衡的目的,自我组织及调节。

终结以上三个阶段期间,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不同。其重要是已经开始行动了,将设计者和消费群体需求相结合,把绿色设计理念与实际融合。由此,随时间的慢慢发展,达到现实的目的。

5.设计的理念

5.1关于住宅小区的规划及布局

5.1.1布置需注意的如下:对小区的开口的轴线和通道走向是否达满足通风要求;小区的建筑的布局是否达满足通风和日照;

5.1.2 建筑小区的架空层:设置首层的架空层对小区内风环境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方案;

5.1.3小区室外的园林设计风格:地面的铺装材料、结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

5.1.4景观的设置:综合夏冬季节,对园林设计水体分布和日照,使各场所做到冬暖夏凉。

5.2 设计生态化的设计

住宅的生态化设计基点是考虑住户的切身利益,做到利用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重复的进行自然资源利用,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5.2.1 做到把空气、阳光、绿色引到住宅中。从窗体考虑,窗口要具备容纳充足的阳光、空气和绿化景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通过设计从而增加保温隔热等手段,把多余的热量排回在室外;采用绿色的建设材料,达到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当调节功能;太阳能是大自然最大的资源,在建筑设计中,需充份考虑太阳能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达到绿色环保。

现大型住宅建筑追求自然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排废最小化,提倡自然资源的重复利用。为此对垃圾的分类,进行有害、无害物质分类,然后分别再利用,达到最大化利用和最小排出。例如住宅的水系统,配备水净化装置,前后循环,重复使用。

5.2.2之前各住宅小区追求的是绿化率,最终导致出现大量空洞的大草坪,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绿地率。为使环境质量提升,现在住宅小区引进大树、成树,甚至名贵树种,结合整体设计,达到绿化目标。

5.2.3 住宅小区从高到低的密度。住宅区现阶段的从集中绿化出现空中庭院的转变,即在一定楼层范围设置一个空间。在此空间内,进行合理的园林设计,使在高层里的住户感受自然景观。

5.3分析节能的措施

对住宅小区,实现60%范围的节能率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住宅屋面采用覆土种植;

(2)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及砂浆内保温层,满足外墙的隔热要求;

(3)对住宅外墙的窗玻璃材料选用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比较:一:挖掘外遮阳的潜在自然资源,优化组合中空玻璃与普通玻璃。设计原则有:外遮阳明显的房间窗采用普通玻璃进行设计;无外遮阳功能的卧室采用中空玻璃;厨房、卫生间外窗采用普通玻璃;二:采用经济性较好的单片高性能玻璃。

6.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理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们的生活中,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认识绿色建筑的构建和设计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影响,秉承经济、环保和节能理念,这样才能设计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一、关于绿色建筑解析

1、绿色建筑的概念

具体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能够降低污染、保护环境,并使水、电、能源等资源最大程度的节约,使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更加高效、适用和健康。而绿色建筑设计可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充分的利用,秉承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而在没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所建造的建筑物,我们又将它称为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环保节能建筑。在绿色建筑中,可减轻电磁场辐射、噪音污染,满足人们对于清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需求。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相比较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大大减低了能耗。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和人文条件,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它对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充分注重,将空气、阳光和绿地等自然资源极好的利用,具有相对开放的布局。和传统建筑相比,它具有以下的优势:

(1)环保低碳,具有较强的可回收性

在构建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是低碳环保性材料,这样大大降低了对人体的危害性。即便材料被拆除,依然可以利用和回收,这样就使成本大大降低。

(2)对周围环境有较小的影响

在拆除过程中,绿色建筑对周围环境有较小的影响,可迅速恢复以前地形和地貌,由于采用的是低碳环保性材料,绿色建筑在拆除过程中会产生较小的包括噪音和粉尘在内的污染。即便有其他的工程需要在原址建造,依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节约环保理念

具体是使在对建筑物进行使用和构建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污染,对生态和环境予以保护,并使资源最大程度的节约下来。这样进一步减轻环境的负荷,保护地球资源,提高生态的再造能力,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2、健康舒适的理念

我们使用和构建建筑物,所要秉承的重要的理念,是积极打造舒适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高效、实用和健康的场地和空间,使这些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3、自然和谐的理念

它要求人们在对建筑物进行构建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倍加呵护,关爱自然、亲近自然。让自然和建筑和谐共生,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和兼顾,实现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降低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要将节能和建筑材料本身的能源耗损充分进行考虑,在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应有较低的生产能耗,因此应对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重点进行关注。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建筑物会产生大量的能耗,为了实现一种节能效果,可重点设计建筑物形体,如一些基本的因素,包括长宽、进深、平面形状和布局等等,都会对建筑的节能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对建筑的屋顶、门窗、墙体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对遮阳的有效设计,可使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进一步提高,对建筑节能意义重大。

2、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作为一种丰富的清洁能源,太阳能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的利用空间,可广泛的用于建筑设计中。如太阳能光电玻璃、电力墙和光电屋顶等,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为建筑物自身提供服务。作为另外一种清洁能源,风能的利用和开发也相对快捷和方便。除了自然通风的利用,建筑设计还可安装风力制热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直接将风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我们应将这些可再生的、天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能源,满足建筑所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需重点遵循的原则。

作为重要的内在机制,绿色建筑物再设计过程,需要将旧建筑材料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使产出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及投入的物资和能源尽可能的降低。可将拆除过程中,一些保温材料、砖石、钢材、铁器、混凝土预购件、木制品等建筑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加工,在遵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在新建筑物中充分利用。

3、降低环境负荷

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会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被消耗掉,这样会无形中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而大部分的能源和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被污染的环境。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建筑师应培养超前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所选用的材料应对环境产生很小的负荷,如那些保健用的、长寿的、高性能的、绿化的、生态的建筑材料,同时可采用那些预制模块构件,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荷。

4、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依照客户的需求,设计手法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了使建筑的使用效益和寿命进一步提升,需因地制宜的改变设计策略。这样既可使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提高,同时还可规避能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结语:绿色建筑可降低使用和建设过程中的能源耗损,即节约了资源,同时还可使绿色建筑的舒适性提高,并使对环境的负荷降低。绿色建筑对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提高建筑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必须秉承绿色环保理念,熟悉和掌握设计原则,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第7篇

关键词:环保建筑;建筑材料;绿色能源;隔热保温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using the recycling resources,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inimize the energy,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waste gas, waste water, solid waste emissions and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ving in the building at the maximum amplitude. Based o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green resources, heat insulatio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body building etc., to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of buildings.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building materials; green energy; heat ins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国策,而建筑耗能占到了我国总耗能近三分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环保建筑应运而生。它是指通过采用循环再生资源、新型技术和科学的设计来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并在最大幅度上提高居住品质的建筑。而如何真正做到环保,则是建筑设计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的选用、绿色资源的利用、隔热保温以及建筑的构造和体型的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环保设计展开讨论。

2 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在我国,通过建筑外墙发生的热能损失量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以上,所以解决外墙热能损耗的问题是节能环保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采用新型的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如倒置式隔热保温屋面、保温砂浆、中空玻璃、外墙挤塑板等新产品在一定幅度上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改善建筑热工环境。

再生混凝土和高渗透率地面材料也可实现节能环保。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的混凝土生产工艺,在一定程度可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透水地面由于减少雨水在地面的滞留,降低了对老旧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装饰材料对降低能源消耗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通过使用节能灯具和采用浅色墙纸来减少对照明用电的使用。LED光电板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光源,具有发光温和,能耗低的特点,和太阳能光电板联合使用,可以把白天的能量储存后晚上使用的效果。并可以通过电灯控制配合天然光使用。同时,通过传感器充分考虑到对应日光和使用者的位置来调整外部光线的角度。

从水质保证的角度分析,通过使用以塑料管为主体的优质绿色管材料,解决自来水系统中的锈迹、腐蚀、污垢等的二次污染问题,而且绿色管材的使用还能降低金属方面的耗费,做到既节能又环保。

3 利用绿色能源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的清洁资源,而且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具有丰富的的太阳能资源,如能在建筑中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则可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提供资源保证。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它能够给住户提供热水服务。但目前太阳能不再单纯用于太阳能热水器,而是大量用于建筑楼体上,建筑楼体采用太阳能光板吸收热量然后转换成电能,让屋内的家电通上电,满足日常家居用电,达到节能减排之功效。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是居住建筑设计上广泛推广的有效节能设计。太阳能正在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度。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两种,一为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它需要配合资源使用的太阳能使用系统。在这种体系中,光电系统是重要部分,它的能量转换直接影响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二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指在阳面使用储蓄热能的装置来吸收储备热量的一种形式,目前应用广泛且使用成本较低。在我国,2012年太阳能电池板等多项清洁能源工程投入了总计651亿美元的资本,总额较上一年提升了近20%,我国也成为了清洁能源的全球顶级投资地。

此外,采用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热水也是重要的环保途径。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这些储存于土壤中的能量通过日照、地下水和地热等途径不断得以更新。通过换热器实现地能与建筑物的能量交换,形成一种地能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采用海水源和河水源热泵,通过热交换通风口,在高温天气通过海水或者河水降低室内温度,在低温天气可用作预热空气而获得热量的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技术。

用燃气代替电力作为动力也是的环保节能的有力措施,如在建筑住宅在设计时就将燃气作为电力能源的考虑进去,则大幅度的节省电力资源。同时,液化天然气清洁且安全,可成为燃气空调的首选能源。随着液化天然气工程的引入,我国许多地方都将具备运用这种环保能源的条件。

另外,可通过对新能源的攻关,尝试将水热、风能等自然能源的应用到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上,真正实现天然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问题。

4 采用先进隔热保温措施

建筑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环保节能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措施和技术是环保节能的主要实现途径。隔热保温措施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也适用于旧建筑的改造,适用范围广且技术含量高。外墙的保温措施主要针对结构外侧进行施工,不仅可以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还可以消除冷凝,提高了建筑物的舒适程度,并通过有效减低建筑物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使用空间。

带有电子传感器且使用Low-e玻璃的玻璃幕墙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温室效应。另外,在夏天阳光直射时遮阳百叶依然是较好的遮阳方式,通过高科技的电子传感器根据阳光的阳光强度和入射角,自动调节控制百叶,保持室内良好的光照环境,起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屋顶植草,能够产生氧气并额外增加了防水层,改善了小气候,防止过快的屋顶排水,使周围的空气更加湿润凉爽,以此来降低温度。

5 完善建筑的构造和体型设计

(1)构造设计

通过改善建筑门窗、墙体、楼板、屋顶等的设计,来提高建筑在舒适程度的同时,起到建筑节能的作用。例如,采用新型节能墙设计,降低能耗;采用双层玻璃形成外壁来形成屋顶中庭的采光顶,从而降低环境的影响;将吊顶设计成折线形,利用物理的光学原理来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将循环水管设置在楼板处的装修空间内,实现冬天时热水取暖,而夏天时可通过冷水降低室内温度。

(2)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系,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建筑体积之比。随着体形系数的增大,建筑分担的热消散面积变大,能量消耗增多。研究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加0.01,耗热能指标大约增加2.5%左右,因此,体形系数一般不应超过0.30。此外,建筑物的体形规整程度和建筑物的体积也影响到建筑体形系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降低建筑面宽,增大建筑物的进深,增加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建筑物的组合或加大长度,以及采用简单的建筑体形,来控制或降低体形系数。

(3)控制表面面积系数

表面面积系数越小,则可获取更多的日照,从而最大幅度的降低能耗。长轴东西朝向的长方形体形的建筑节能效果最好,正方形次之,而南北方向的长方体型的建筑节能效果最差。

6 结论和启发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建筑材料、绿色资源、隔热保温、以及建筑的构造和体型等方面,对建筑的环保设计展开讨论,从而达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秦红媚.节能建筑设计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8(34).

[2]赵文、李军.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建筑设计初探[J].住宅科技,2009(3).

[3]罗玲玲.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一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回顾[J].建筑学报, 2005,(12).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墙体,结构,研究

【 abstract 】 the crust activity was activ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building aseismic performan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rom the building in the layout design problems, vertical layout design problems, building shape design problems of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architectural seismic desig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iscuss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from the ro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hould satisfy the limit control problem in two in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eismic question proposes the solution measures.

【 key words 】 architectural design, earthquake, wall body, struct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建筑设计中是否对抗震予以考虑,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当设计完成后,在结构上就很难有较大的修改,在原则上结构设计此时也只能依照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如果一个项目的建筑师在最初的建筑方案中、以及在初步的设计阶段等中可以较多地考虑抗震等因素,此时结构工程师便可以在结构构件系统方面进行有效合理的布置,如果建筑结构在质量和刚度分布方面等的抗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能够均匀协调,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并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震承载力;如果建筑师所提供的建筑设计中并没对抗震要求多加考虑,那么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难,此时,抗震的设计受到了建筑布置的制约、限制。有时增大构件的配筋量或者截面是为了提高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由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能否对抗震要求加以考虑,对整个建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关键性问题

1、建筑在平面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物在平面的布置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的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间距、对内墙的布置、以及活动空间的面积、楼、电梯的空间分布,房间的分布及数量都需要在建筑的平面设计中明确的展现出来。另外,由于不同建筑物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每个楼层都要进行不同的布置,建筑在平面上的墙体是由的填充墙、以及具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共同组成的,这些墙体在布置当中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墙体与柱子在分布上的不对称及不协调,对地震时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发生扭转,不利于建筑的抗震。有些建筑物将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等布置在建筑物平面的角部或者平面的侧面,一旦地震发生,对靠近电梯一侧的建筑物将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电梯井筒具有很大的抗侧力刚度,对地震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

2、建筑在竖向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在竖向布置方面的设计问题主要反映在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的楼层结构质量以及其刚度分布的设计上。这个问题无论是单层建筑还是多层建筑,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超高层建筑中等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所以对楼层的结构质量与刚度分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说,如果建筑下面的几层或底层是商场及购物中心,那么在建筑上便提出了大空间,大柱距的要求;如果相对较高的楼层是写字楼或者公寓,则要求以墙为主,用柱较少;部分建筑设计还设计的有面积相对很大的公共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还都设有展厅、大会议室等。

建筑在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同,便形成了建筑物在高度分布上对质量和刚度的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均匀与不协调。上下相邻间的楼层在质量和刚度方面相差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容易发生突变。在刚度较差的楼层由于其在抗震承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容易形成很大的变形形成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这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严重问题。在实际的设计当中,由于建筑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不同,上下相邻楼层在墙体上可能会出现无法对齐的现象,由于柱子不对齐,所以墙体就无法实现连续;另外如果是上层墙体多,下层墙体少;上层有柱子,下层无柱子等,也容易阻挡地震力的传递;做抗震用的剪力墙等设置不能够直通到底层的、剪力墙在布置时不对称或者数量较少等都给建筑物在抗震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由多次大地震的数据表明,由于建筑物的竖向楼层刚度过大会给建筑物带来更大的破坏,甚至会引起整个楼层的坍塌。

3、建筑在体型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体型主要指的是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以及其主体在空间形状方面的设计。地震事实证明,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更易遭受迫害,比如说在平面上存在外凸和凹进的建筑、以及侧翼伸悬过多的建筑等在地震中遭受的破坏程度更大。以我国的唐山大地震为例,地震中平面形状相对简单而且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受到重创的机率比其他建筑要少,部分平面形状简单的建筑在地震中甚至可以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在高度立体空间上形状相对复杂以及不规律等在地震中等遭受的震害更大。特别是建筑结构的突变更容易造成建筑的破坏。所以,在对建筑体型进行设计时,应该在平面及空间上采用形状相对简洁及规则的形状,比如说,圆形、矩形等都是抗震效果较好的体型;尽量少用外凸或者内凹的形态。

二、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的抗震问题

1、屋顶建筑中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屋顶中建筑中往往存在过高及过重等问题。这就加大的建筑物的变形程度,在一定程度也就削弱了抗震作用,对屋顶建筑以及其下建筑的抗震等都不利。如果屋顶建筑和下部建筑的重心出现不在一条线上的情况、或者屋顶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与下部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不能形成连续时,便会削弱整个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因此,在设计屋顶建筑的时候,应该尽量降低其高度,或者采用比较轻便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装饰造型。

2、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房屋建筑在抗震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规定,都是建筑在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第一,对房屋建筑在高度和层数方面做了规定。比如说:如果设防的烈度为8度,此时由粘土砖建造的多层房屋的总高度应该控制在18m内,楼层数则应该控制在6层以内;而底层框架多层的砖房在总高度方面要控制在16m以内,楼层数要小于等于5层;如果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房屋,此时的总高度则应该控制在40m内;采用框架抗震墙的高层建筑也应把总高度控制在100m以内。在目前的实际设计当中,或对总高度或对总层数都进行了超规,有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虽然对总高度未进行超规,但对房屋在高宽比等方面进行了超过规定。所有诸如上述超规,对建筑物在抗震安全方面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宽比过大的多层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大。这此情况下,房屋在整体上就存在抗震稳定等问题。第二,便是对房屋在抗震横墙的间距以及局部墙体的尺寸等方面的限值以及控制。在对建筑的平立面进行布置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震害经验来进行设计控制规定,为建筑设计在抗震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的基础部分。一个良好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与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协作关系,是在共同考虑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协同完成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建筑抗震设计,另外也要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注重建筑设计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新宇,从汶川地震看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结合[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22)

[2]何誉,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探讨[J]. 中国科技财富, 2010(22)

[3]李建平,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 安徽建筑, 2009,11(5)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is defini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urban planning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 of the desig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effectiv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hod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的定义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定义

1.1建筑设计的定义

所谓的建筑设计是将城市规划具体化,是将室内空间的使用要求、经济要求及美观要求等进行一一的落实,并对建筑的外部结构,以时代的特征风格为前提,结合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及城市的控制性规划,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其与之相协调。因此,我们说建筑设计既是一种空间地域上的规划,也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规划,其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物单体的室内、室外或建筑群落在空间上的特性。

1.2城市规划设计的定义

所谓的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在城市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性、统一性的部署,主要是在于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分析并设计。也就是对人类所活动的区域空间同其他各区域空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各建设单体及建筑群落的整体形象进行动态性的解决及协调,是对城市的历史进行生态性的、可持续性的延续,并对城市的未来进行展望。城市规划设计属于宏观性的规划,对城市的空间地域进行有目的性的规划,其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的整体和城市所在的区域,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是其任务所在,这种规划是对实体环境的规划。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别

2.1两者的确定性不一样

对于建筑设计的设计目标及设计要求是由开发商提出来的,并由建筑设计的设计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建筑的周围环境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设计出能够符合设计目标及设计要求的备选方案,最后由相关的人员进行定夺。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通过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没有具体化的备选方案的。城市规划设计比起建筑设计来相对复杂,它不仅仅是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它是需要对城市的方方面面要有所了解,并对城市提出一些问题,继而再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将该答案作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目标,使其落实。此外,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它也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对于短期的行为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来对其进行控制,在城市规划的工作中,“规划年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依据。

2.2两者所设计的复杂性不一样

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设计大多数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不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师要求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不仅要求其要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城市的全局,对其进行系统性、合理性的规划。在如今,对于城市的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划好物质、工程就行了,而是要将社会的发展及环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这些也就要求城市规化设计的设计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及效益,对城市进行规划通常是由各专业的人员一同协调来进行的。

2.3任务的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四、如何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1城市规划设计有科技含量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4.2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指导关系

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但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居民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3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协同设计 建筑设计 应用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当今的建筑设计逐步呈现出经济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趋势,既美观又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纷纷涌现,而建筑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其设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设计过程的管理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要完成一项建筑设计任务,就需要各个部门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协同工作。随着当今世界上国际合作的例子不断地增加,协同设计也逐渐成了建筑设计领域的新趋势,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也开始学习和流行起来。

一、协同设计的优点

协同设计的优点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协同设计的三大优点,如下:

(1)为分布式知识资源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对于信息的共享也提供了方便;

(2)协同设计能够设计出超出时空界限的设计,有利于企业对市场产生快速的响应;

(3)能够取长补短,增强各企业生产出新的产品的能力。

二、协同设计模式下平台管理方式的特点

1、网络化工作

在平台管理的模式下,协同设计通过网络这一先进技术进行开展,从而有效的发挥出了网络的独特优势。把Synergy Design这一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中,设计团队的成员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与此同时储存于网络服务器上的工程目录也会存储于设计者的电脑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图纸传输到服务器上,Synergy Design系统就会将图纸的变更通知相应的设计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从而实现了各个设计师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且有效的保证了网络的传输流畅性。

2、图纸组织

采用平台式的管理模式还可以对设计过程中的图纸进行有序的组织。比方说设计团队中的主要负责人可以遵循必要的规律,利用Synergy Design系统在工程初期设定一些图纸,并对这些图纸相互间的参照关系进行设定,进而使得工程主要负责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图纸调看操作。除此之外,在工程进行过程中,相关的主要负责人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的图纸,并对图纸间的参照关系进行确定,进而使得工程图纸得到有序的组织。

3、更易掌握

平台式管理模式条件下进行协同设计的方式更加容易被设计者所掌握和接收,即便是那些负责简单制图的参与者,当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图纸内容后,就能够快速的打开AutoCAD软件进行图纸设计工作,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在进行AutoCAD软件操作时,Synergy Design系统下能够进行上传、下载等提示操作,所以协同设计时,不用离开AutoCAD软件的操作界面就能够完成基本的操作。

三、协同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协同设计工作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变化,同时也会伴随着相应的阻力。首先,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技术性,而忽视团队的力量,更不用说团队管理的问题。所以说在进行协同设计时,谁应该对整个设计负主要的责任就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协同设计团队应该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如项目助理等,利用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整个协同设计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其次,协同设计中设计的统一标准如何执行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设计人员往往存在不同的设计习惯,因此在协同设计时应该尽量要求设计者向统一标准靠拢,从而使整个设计团队的设计效率得到提升;最后,协同设计需要进行相关的专业化分工,除了设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上游专业还应该谨慎对待发图工作,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建筑专业在一天的时间内发了三版图,而其他的专业根本无法跟上这样的速度,从而使得协同设计中专业之间的联系受到破坏。

四、协同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当前的建筑工程设计正在朝着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从最初的个人开发设计到后来的小团队的协作开发,发展到现在已经扩大为公司与公司之间甚至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从这点来看,开发研制出一款能够进行多用户之间协同操作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会是未来协同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1、与高性能计算中心结合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在进行工程设计时,相关的计算工作变得越来越多,比方说各种结构计算、耗能计算等,在以往,一些计算可以在单机的电脑中进行操作,但随着工程计算量的不断增加,就需要计算工作采用服务器或多台服务器并行进行工作,这时高性能计算中心也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这一高性能计算中心不仅可以有效的满足用户以及远程计算的需求,而且这一中心的应用还使得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善,使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内容变得更加优秀。

2、与方案设计软件结合

协同设计重视设计过程的管理,将其向前延伸则与建筑方案设计紧密结合。建筑方案创作过程包括方案构思的过程、场地地形分析的过程等一系列内容,其中对图形处理的要求比较高。协同设计与方案设计软件结合,即将创作过程与设计过程结合起来,对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有巨大的帮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曾经在云南西双版纳工程中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地形分析,将协同设计工作向前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协同设计的发展前景

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工作的特点是群体性、互交性、分布性和协作性。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技术和系统的发展正是适应了信息社会中人们工作方式的上述特点,因此将Internet技术、CSCW技术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结合起来,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企业产品升发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协同设计是为高效率地解决交叉复杂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工作模式,其自身又同样具有学科交叉色彩。同时协同设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并不存在种既定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映涛,建筑设计中协同设计的应用,中国房地产业,2011(9)

第11篇

一、工作模型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1、平整流畅:要求平面平整,曲面流畅自然

2、整洁牢固:模型干净无污染,百得胶没有暴露出来,

二、模型类型

建筑工作模型分为两类:一是设计模型、二是表现模型。设计模型是综合平立面设计图稿、以空间的形式来推敲和研究设计方案,主要为了寻求建筑的整体关系,不注重细节的精致和准确,使设计整体方案更加完整和完美。表现模型侧重于对模型真实性、直观性、形象性的表现,在模型的精致和准确度上要求比较高。按照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可以分为初步模型、标准模型和展示模型。初步模型是按照设计任务要求来制作,比如建筑的功能、高度、空间、风格、形式等。单体方块模型可以根据草图迅速完成,其制作简单,主要是用来辅助方案的完成;初步模型表现建筑物间和建筑组团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环境进行简略布置;展示模型是建筑竣工前根据施工图制作,主要是用于商业陈列、教学陈列等。设计创作理念和构思,使模型成为有主题生动的建筑整体。它不仅能够表现建筑的外部结构,也能表现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体模型是结合建筑设计、室内实际、园林设计的综合立体构成学。实体模型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还有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效率和精度上都比手工高一层的“仿形铣加工”机械雕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实体模型的进步。但是机械雕刻还是要依赖于手工,它在加工效率、精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三、现代工作模型设计包括实体模型和数字模型。

(一)实体模型实体模型是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设计表现形式,它是利用多种材料、技术、加工土艺等用微缩的方式表现出建筑物、环境、室内的立体空间效果。展示模型建筑是能够表现建筑的内部空间、室内陈设、结构构造等,有机结合建筑物的材料、比例、造型、色彩、质感、规划,达到真实的设计创作理念和构思,使模型成为有主题生动的建筑整体。它不仅能够表现建筑的外部结构,也能表现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体模型是结合建筑设计、室内实际、园林设计的综合立体构成学。实体模型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还有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效率和精度上都比手工高一层的“仿形铣加工”机械雕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实体模型的进步。但是机械雕刻还是要依赖于手工,它在加工效率、精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二)计算机模型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建筑设计也产生了质的飞跃,计算机模型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已经为模型设计开拓了新的疆域。设计常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设计虚拟模型和虚拟环境。计算机模型能够使设计师的思维和推导充分展现出来,这是很多传统建模无法达到的,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再者,信息集成化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使设计得到精确的三维模型数据;第三,计算机建模对于楼盘演示、终端体验有着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直观看到整个建筑设计的理念,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维场景漫游简单地讲就是用电脑来模仿摄影机对制作好的建筑物进行环境摄影。这种动画可以让人们观察到建筑物的每一个角度,对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模型设计不仅能够用虚拟模式表达设计理念,也可以用于实体模型的设计,而且能够设计出手工不能达到的数字空间环境效果。但是它对建筑形态、结构、色彩、质感、工艺的表现是手工模型无法比拟的,即使平立剖面图纸无法表现的空间状态和三维关系,它也能通过信息处理得到真实的三维空间。在实体雕刻中要运用艺术曲面来表达建筑理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计算机数控雕刻的出现具备了曲面造型的功能。这种独特的设计方法是设计者运用准确的数学函数来表达的。精细、精美是数控雕刻的特点,雕刻师可以运用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保证雕刻的质量,而数控雕刻的自控可以保证雕刻的效率。将雕刻师的工艺和雕刻机的速度结合起来能够雕刻出更加精细的模型。

四、总结:

我国建筑工作模型设计制作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在建模的水平高低差别大。为了保证工作模型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要提高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这一学科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本文来自于《中华民居》杂志。《中华民居》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松涛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

第12篇

一、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与倒塌。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的相关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阆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的相关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4、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二、国外抗震建筑设计实例及先进技术

1、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

轻型木结构是北美、新西兰以及日本等国家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类型的结构主要是以钢筋混凝土或砌体为基础,上部结构采用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材以及其他工程木产品,其特征类似箱型结构。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通过锚栓连接。楼屋盖和剪力强墙形成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地震时,水平地震力通过横向水平构件即楼盖和屋盖传至每层剪力墙,每层剪力墙将所受地震力相加传至底层剪力墙并传递到基础。为保证这条传力途径的安全可靠,所有的构件必须有可靠的刚度和强度。对此.美国现代建筑规范对轻型木结构的抗震设计都有详细的设计规定。北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以及结构的高次超静定等特性,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2、隔震技术

据有关记载,隔震概念最早由日本和合浩藏在1881年提出,而在此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一些古建筑,如我国的故宫、日本的镰仓大佛等。这些早期的隔震建筑多是采用滚木或滑石片作为隔震元件,但是历经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现代意义上的隔震技术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一般都由隔震装置、阻尼器以及地基微振动和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必要时还设有完全保险构造,与早期的隔震系统相比,性能上更加可靠、功能上更加完善。在这方面,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居于领先地位,并相继建成大量隔震建筑物。这些隔震建筑中有的已经接受了地震考验,都显示了较好的隔震效果。目前,隔震技术越来越为广大的工程人员和社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