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就业分析

银行业就业分析

时间:2023-07-11 17:3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就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就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2-04

作者简介

王祝华(1973- ),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41),主持人:王祝华

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不断兴起,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存款理财化等步伐持续加快,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本区域金融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准确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浙江省银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银行岗位的类型分类及人员需求

银行的岗位设置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操作技能类三大类型。管理类指主要通过对他人的领导和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决策职能和人员、业务管理职能的岗位;专业技术类指主要通过个人钻研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且工作内容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类指从事事务性、交付性工作,或具体的重复性、基础性业务,技能要求较为单一的岗位,可以分为柜员序列、坐席序列等[1]。当前三者的人数比例大致为1∶1∶2,即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员大致各占总员工数的25%,操作技能类人数约占50%,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操作技能类人数比例将不断下降,专业技术类人员比例将持续提升。

(二)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数统计及分析

从营业网点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内营业网点机构总数每年保持约3%的增长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在下降,2011年、2012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平均速度,2011年至2013年间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基本保持不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2011年出现下滑后,2012、2013年均达到9%左右的增长,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数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13年甚至达到了21.6%,而2008年才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近3年快速增长,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在乡镇及县城的网点设置早已基本完成,而跨地区设置网点又受政策限制,所以网点数量几年来变化不大。从网点数量增加的绝对值分析,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数小,网点增加的绝对量并不大。具体见表1。

(三)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数统计及趋势分析

从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员数据分析,2011、2012、2013年全省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增长1.26%、5.45%、6.14%,其中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出现下降。2012年和2013年,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从业人员数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现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每年的增长比率虽然不高,2011、2012、2013年分别是2.19%、6.97%、7.68%,但是其网点数、网点从业人员也最多,贡献的增长绝对数量占到总增长人数的1/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营业网点从业人数每年保持50%的增长,虽然目前绝对数量还比较小,但不容小觑。具体见表2。

二、各类型银行的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吸收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至2011年是浙江省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的阶段,在8万从业人员的原有规模下,每年员工人数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长,每年新增超过2000名员工。但从2012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及银行粗放式扩张模式弊病的影响,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扩张态势明显放缓,2012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也明显回落,如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从2010年的28.29%、2011年的21.69%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3.65%和2013年的16.95%。

在商业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般性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人才的招聘更加强调人员质量的提升[2]。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网点设置都在县级及以上城市,有更好的条件吸引到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人才,在人员招聘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加大招聘硕士以上高学历及海外归国人员的比重,减少本科生的校园招聘数量,停止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的校园招聘;二是加大社会招聘力度,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减少校园招聘的数量。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商业银行的就业

(二)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招聘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招聘条件逐步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在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在推进农村改革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业产业金融、农村土地金融等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模式、技术和产品,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率和覆盖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均为独立法人,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管理链条短、核算单位小、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一直以来发展稳健,规模、效益持续增长。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由于布局早已完成而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但近两年从业人员数量每年保持3000人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全省银行业总增长人数的1/3。

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其工资待遇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甚至还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镇一级,再加上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种类、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在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加上其一般性人才还处于大量补充阶段,在人员招聘上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操作技能类岗位也对高职毕业生有针对性开放。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本科以上毕业生供应充沛、竞争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在校园招聘中开始将门槛提升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社会招聘中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等特别优秀的人才,才允许招聘专科学历人员,而对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社区银行、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形式招录员工

近几年,新型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均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为了实现经营快速步入轨道,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的形式,招聘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充足客户资源的其他银行的从业人员,只有部分柜员、见习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采用校园招聘形式录用少量应届大学毕业生。

三、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

根据银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分析,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难度持续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银行对一线应用型岗位员工需求增长的减缓,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影响

银行业从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由爆发式、超常规增长,向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常态化增长转变之后,直接减少的就是柜员、大堂经理等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而这些岗位正是金融类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岗位。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降低乃至停止物理网点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大量采用自动存取款等自动化机具,甚至开发“超级柜员”终端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减少柜面工作量,使得对柜员用工需求大幅降低。

(二)银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由于其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等因素,吸引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供应充沛的情况下,银行不断提升学历要求,持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甚至是柜员、客户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不乏硕士研究生参与竞争。特别自2013年7月1日起实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明确了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同时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银行原先聘用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大多采用劳动派遣用工的形式,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部分银行取消了招聘高职毕业生的计划,校园招聘的第一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对高职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规模大、招收大学毕业生多的银行全部停止了招聘应届高职毕业生,上海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学毕业生招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浙江省内,即使是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等营业网点分布在乡镇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少数岗位招聘专科层次毕业生。

(三)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机构的大量设立,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会

最近3年,浙江省内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12月,银监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社区等领域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定位基层,服务普通百姓,所需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应用人才,与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高职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定位不动摇

从人才需求上,虽然银行业操作技能类岗位需求呈下降趋势,但基层一线工作岗位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银行既需要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操作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直接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银行基层网点,还需要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上,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和智能的特点,不可能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与高学历人才竞争,而在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操作技能岗位上,完全可以比本科生、研究生做得更好。与普通高校展开错位竞争,高职院校只要坚持自己的应用性定位,强化优势培养,完全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根据行业调研结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看重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和沟通交流、实践动手等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在能力要求中只排在第三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可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紧跟金融业发展变化趋势,为新岗位、新业务做好准备

在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岗位的配置比例也在调整,新的岗位不断出现:一是实用性营销人才需求量增加,客户经理岗位职数呈增长趋势;二是客户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坐席岗位职数高速增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3]。

(四)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争取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

银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一直存在,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多数银行更是关闭了专科层次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大门。虽然市场调研显示,银行基层网点还是希望录用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层应用型岗位的需求相一致,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等优势,但是从总行层面,往往都一刀切地拒绝了专科学生。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晖.试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岗位管理体系改革[J].金融论坛,2008(3):37-41.

[2]王曼村.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建设浅议[J].青海金融,2011(4):59-60.

[3]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On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the talent requirement trend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grasping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towards grassroo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ep abreast of the changing trends of financial industry, get ready for new position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endeavor to run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第2篇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实践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重视提高质量、进行内涵式发展已成为专业建设与深化的主导思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金融行业企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面向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部门一线岗位,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岗位职业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必须准确定位,深度融入行业,全面强化职业,促进优质就业。

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浙江省是经济大省,金融生态环境位居全国前列,良好的经济条件与金融生态环境为浙江省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以浙江区域经济和金融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为导向,在邀请银行业务专家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商业银行一线综合柜员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规范、基本业务基本操作任务等要求。依据浙江省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懂营销、会理财、善管理并具有一定后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基层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临柜交易、客户服务营销、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够全面.、系统、规范地处理银行个人储蓄业务、现金出纳业务、会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客户经理业务。以此为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将能胜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储蓄业务处理岗、现金出纳业务处理岗、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岗、银行卡业务处理岗、客户经理岗等工作岗位。相关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有: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浙江省教育厅颁发;2.“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浙江省教育厅颁发;3.“业务技能水平”证书(中文输入、点钞、电脑传票、计算技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颁发;4.“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中国人民银行颁发;5.“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财政部门颁发;6.“会计上岗证”,财政部门颁发;7.“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发;8.“外汇从业资格证书”,浙江省银行业协会颁发9.“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

二、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核心。设置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依据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以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中心,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和业务管理为两翼,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基于上述岗位职业标准,金融专业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按照两大系列三层递进关系进行将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课程系列与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课程系列,同时以提升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进行基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使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实现学生向准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一)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金融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课程体系涵盖两层内容。

第一层为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课程,包括中文输入、电脑传票技术、点钞技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系列。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课程的实践内容与要求见表l。

第二层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课程系列,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会计实务、个人理财、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银行卡业务、商业银行服务营销、证券投资实务、国际结算操作、反假货币技术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银行业务管理三种能力。具体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见表2。

(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

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课程模块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的第三层。具体实习内容及要求见表3。

三、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元化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的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课程系列,通过专门设计的考核标准系统进行客观评价,如针对中文输入、电脑传票输入等课程设计的软件操作系统,可以依据学生上机操作时的输入速度、正确率等指标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直接由计算机作出结果等级判定。此外,对于反假货币技术等课程则可以通过以证代考、课证融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标准化的评判机制下,达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课程系列,如银行会计实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等课程,主要采用基于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根据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

评价方法由试卷定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多视角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以及考试情况,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特别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第4篇

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首先应用在金融、电信等领域,主要特点是对大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出有助于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银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银行的商业决策服务,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应用领域。汇丰、花旗和瑞士银行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如今,数据挖掘已在银行业有了广泛深入的应用。

二、数据挖掘在银行业应用的主要方面

现阶段,数据挖掘在银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

数据挖掘在银行业的重要应用之一是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评估。可通过构建信用评级模型,评估贷款申请人或信用卡申请人的风险。一个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能对银行数据库中所有的账户指定信用评级标准,用若干数据库查询就可以得出信用风险的列表。这种对于高/低风险的评级或分类,是基于每个客户的账户特征,如尚未偿还的贷款、信用调降报告历史记录、账户类型、收入水平及其他信息等。

对于银行账户的信用评估,可采用直观量化的评分技术。将顾客的海量信息数据以某种权重加以衡量,针对各种目标给出量化的评分。以信用评分为例,通过由数据挖掘模型确定的权重,来给每项申请的各指标打分,加总得到该申请人的信用评分情况。银行根据信用评分来决定是否接受申请,确定信用额度。过去,信用评分的工作由银行信贷员完成,只考虑几个经过测试的变量,如就业情况、收入、年龄、资产、负债等。现在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增加更多的变量,提高模型的精度,满足信用评价的需求。

通过数据挖掘,还可以侦查异常的信用卡使用情况,确定极端客户的消费行为。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评定造成信贷风险客户的特征和背景,预防可能造成风险损失的客户。在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信贷风险的类型和原因进行识别、估测,发现引起贷款风险的诱导因素,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通过建立信用欺诈模型,帮助银行发现具有潜在欺诈性的事件,开展欺诈侦查分析,预防和控制资金非法流失。

(二)客户管理

在银行客户管理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用到数据挖掘技术。

1.获取客户

发现和开拓新客户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至关重要。通过探索性的数据挖掘方法,如自动探测聚类和购物篮分析,可以用来找出客户数据库中的特征,预测对于银行营销活动的响应率。那些被定为有利的特征可以与新的非客户群进行匹配,以增加营销活动的效果。

数据挖掘还可从银行数据库存储的客户信息中,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标准找到符合条件的客户群,也可以把客户进行聚类分析让其自然分群,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收入、风险、成本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预测和优化,找到新的可赢利目标客户。

2.保留客户

通过数据挖掘,在发现流失客户的特征后,银行可以在具有相似特征的客户未流失之前,采取额外增值服务、特殊待遇和激励忠诚度等措施保留客户。比如,使用信用卡损耗模型,可以预测哪些客户将停止使用银行的信用卡,而转用竞争对手的卡,根据数据挖掘结果,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保持这些客户的信任。当得出可能流失的客户名单后,可对客户进行关怀访问,争取留住客户。

银行为留住老客户,防止客户流失,就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数据挖掘,可以识别导致客户转移的关联因子,用模式找出当前客户中相似的可能转移者,通过孤立点分析法可以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从而使银行避免不必要的客户流失。数据挖掘工具,还可以对大量的客户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数据模型,确定客户的交易习惯、交易额度和交易频率,分析客户对某个产品的忠诚程度、持久性等,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3.优化客户服务

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客户服务的质量是关系到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客户是一个可能根据年费、服务、优惠条件等因素而不断流动的团体,为客户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是取得客户信任的重要手段。根据二八原则,银行业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价值,要对这20%的客户实施最优质的服务,前提是发现这20%的重点客户。重点客户的发现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数据挖掘来实现的。如通过分析客户对产品的应用频率、持续性等指标来判别客户的忠诚度,通过交易数据的详细分析来鉴别哪些是银行希望保持的客户。找到重点客户后,银行就能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数据挖掘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客户数据库,以提高客户信息的分析能力。分析开始时,从数据库中收集与客户有关的所有信息、交易记录,进行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客户将来的行为进行预测。具体应用分为五个阶段:

(一)加载客户账号信息。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数据清理,消除现有业务系统中有关客户账户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将其整合到中央市场客户信息库。银行各业务部门对客户有统一的视图,可以进行相关的客户分析,如客户人数,客户分类,基本需求等。

(二)加载客户交易信息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客户与银行分销渠道的所有历史交易数据,包括柜台,ATM,信用卡,汇款,转账等,加载到中央市场客户信息库。这一阶段完成后,银行可以分析客户使用分销渠道的情况和分销渠道的容量,了解客户,渠道,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模型评测。这是为客户的每一个账号建立利润评测模型,需要收入和成本的确定金额,因此需要加载会计系统的财务数据到中央数据库。这一阶段完成后,银行可以从组织,用户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利润贡献度。如银行可以依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安排合适的分销渠道,模拟和预测新产品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等。

(四)优化客户关系。银行应该掌握客户在生活、职业等方面的行为变化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推销新产品和服务的时机。这需要将账号每天发生的交易明细数据,定时加载到中央数据仓库,核对客户行为的变化。如有变化,银行则利用客户的购买倾向模型,渠道喜好模型,利润贡献模型,信用和风险评测模型等,主动与客户取得联系。

(五)风险评估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因此与资产负债有关的业务系统的交易数据要加载到中央数据仓库;然后,银行应按照不同的期间,分析和计算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缺口,知道银行在不同期间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情况和净利息收入的变化。

第5篇

关键词:西班牙储蓄银行 银行业改革政策性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6-02

一、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背景

西班牙地区性储蓄银行(cajas)是该国特有的银行系统,在西班牙银行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资产总额约1.3万亿欧元,占西班牙银行业资产总额42‰存款及发放的贷款总额也占银行业的一半左右。与上市的商业银行不同,其特点是长久以来股权和管理结构十分混乱,财务状况透明度也远远低于其他银行。储蓄银行所有权由私人基金组成,董事局包括地方政界人士、工会、客户、甚至天主教神父,所有利益相关人均参与管理;没有股份资本,只能发行无投票权股票,并受很多附加条件限制。在经营模式上,储蓄银行业务以零售为导向,主要面向家庭和中小型企业;除正常的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必须按规定对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投资,因此具有某种“政策性”。长期以来,储蓄银行效率低下,但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其中蕴藏的风险过于掉以轻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房地产一度在西班牙经济中起到了强烈的拉升作用,2007年顶峰时建筑业对GDP贡献率达到13%,并占据就业的10%。许多储蓄银行在此时期迅速扩张,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向房地产领域大举放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房地产崩盘,西班牙持续十年的房地产热潮崩溃,房价开始回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失业率达到20%。由于开发商贷款与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双双违约,大量的房地产业相关风险敞口带来的坏账给西班牙储蓄银行业带来了沉重压力,整体面临困境。此外,由于国际投资者对西班牙政府增长迅速的债务日益感到担忧,导致储蓄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转而也给西班牙整体经济构成重大风险。

在此背景之下,西班牙政府不断向储蓄银行施加压力,要求其尽快重组,合并成为更大、更稳定的储蓄银行以避免危机继续深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二、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西班牙储蓄银行业一直不顾来自政府的压力,不愿推进行业整合,其重组之路进展缓慢。欧债危机以来,在西班牙央行的敦促下,储蓄银行数量由此前的45家锐减至17家。监管当局还分别在2010年7月、2011年2月推出了新的法案对储蓄银行业进行重组。

1、2009-2010年中,行业整合,储蓄银行数量缩减。西班牙监管机构对储蓄银行进行了迅速整合,希望合并后的储蓄银行能更好地消化贷款损失,危机过后成为更具实力、竞争力更强的放贷机构。为此,2009年7月,西班牙政府设立了银行有序重组基金(Fondo deRestructuracion Ordenada Bancaria,FROB),基金规模为990亿欧元,其中90亿欧元为资本,其余900亿欧元的额度来自于政府担保债务。用于向收购方提供资金,承担交易涉及的部分坏账,鼓励实力较强的储蓄银行收购实力较弱的银行,从而降低产业供给过剩,并协助弱质者重整资本。西班牙政府规定,储蓄银行可以在2010年6月30日之前向该基金寻求资助,即要求这些银行在此日期之前,清理资产负债表,完成合并与联合。但是,如果储蓄银行提出的重组计划没有被央行通过,将无法获得所需的资金援助。

2009年3月29日,西班牙央行接管了储蓄银行Caja Castilla La Mancha,是金融危机以来西班牙国内首家被国有化的银行。2010年5月,西班牙央行又接管了储蓄银行CajaSur。陷入困境的储蓄银行只有努力避免被接管,管理层才可免于法律诉讼的风险,政府接管银行的举措,引发了储蓄银行业更多的重组交易。

2010年5月,西班牙政府宣布拨款150亿欧元支持公共金融体系,缓解当时市场由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至西班牙的焦虑。5月底,西班牙央行新规,加快坏账拨备的进程,要求储蓄银行为每笔年满一年的坏账全额提取准备金(之前银行可在2―6年的时间内逐步提取准备金);此外,还上调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房地产资产的准备金要求,用于应对未来两年房地产资产带来的亏损。银行从开发商那里获得的止赎房产,如希望持有超出两年,需对房产价值计提30%拨备(接收房产时需计提10%拨备,12个月内计提另外20%)。西班牙央行推出的这一措施。也是促使储蓄银行进行并购计划的一部分。

由于西班牙储蓄银行业面临整体困境,而西班牙央行表态有意接管处境艰难的银行,同时制定新规要求银行加紧确认坏账损失,合并有助于确保偿竹能力。内外压力之下,加速了西班牙储蓄银行业的整合进程。2010年中,西班牙储蓄银行数量由此前的45家缩减为17家,FROB基金在此过程中提供了总计11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

2、2010年中迄今,改革结构体系,加强资本基础。储蓄银行业的整合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状况,其繁冗庞大的架构依然存在,无法平息投资者的疑虑。为此,西班牙监管机构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加速储蓄银行重组进程。通过制定新的银行业监管规则,改变储蓄银行治理结构。增加储蓄银行财务透明度(要求所有地区储蓄银行对之前不透明的呆账坏账进行披露),使其通过公开上市等方式更易吸引外部融资,以重振市场对其金融系统的信心。

2010年7月9目,西班牙政府批准了一项旨在对储蓄银行监管制度进行改革的法案。允许各储蓄银行以特别参与权形式增发至多50%的私募股权,这种参与权与普通股类似。并且可以在董事会拥有代表。法案同时限制了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参与程度,规定民选官员在储蓄银行管理屡和监管委员会的参与程度不得超过总投票权的40%。而之前的上限是50%。此项改革将为储蓄银行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并限制政治因素对储蓄银行的影响。

2011年2月18日,西班牙政府批准了一项新的法案,要求国内银行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8%。此外,要求三类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需达到10%,包括:(1)私人投资者所有权占比不足20%的来上市银行;(2)未通过6月11日压力测试的银行。资本筹集最后期限为2011年9月底,但西班牙央行可以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最晚延至12月底。法案更具

体的规定有待3月中下旬的细则出炉。新法案旨在增强储蓄银行的偿债能力。并促使多数储蓄银行转型为传统银行。以增强投资者对该国银行业进而整体经济的信心。

西班牙央行初步估计国内银行业总计需要筹集不超过200亿欧元的资本,可从金融市场筹集全部或部分资金。考虑到储蓄银行自身融资困难,无法满足资本要求的银行可以求助西班牙银行救助基金。该基金获得求助银行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权,暂时将其部分国有化,并向它们提供所需资金(可计入核心资本)。同时需要资金的储蓄机构必须转型为商业银行。西班牙政府计划最终注资300亿欧元帮助储蓄银行业纾困,从而缓解投资者时西班牙财政状况的恐慌情绪。西班牙银行救助基金对这些银行的投资是暂时的,并将在最长5年的时间内逐步退出。

此外,西班牙政府也向储蓄银行施加压力,促其将银行业务剥离给能够上市交易的法人公司,强制他们采用更透明的结构体系及借贷运作模式,以改善会计责任并拓展融资渠道。当前,西班牙储蓄银行正寻求通过剥离资产和首次公开募股筹资等方式,包括吸引国际投资者等。满足政府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

三、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西班牙政府财政状况受到市场的质疑,整顿储蓄银行业、削减GDP占比高达11.1%的财政赤字以及应对高达20%的失业率是西班牙政府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目前,欧债危机仍然持续,西班牙已失去三大评级公司的AAA信用评级。投资者的担忧仍未有效缓解。西班牙储蓄银行业的改革是推动行业恢复健康的良好开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其重组进程仍然相对缓慢,银行业前景负面,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西班牙国内信贷及经济复苏的进程,并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

1、支持储蓄银行业将给西班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西班牙政府一直试图消除有关该国可能需要国际援助的市场猜测,但为了整顿储蓄银行业,进一步的增资会给西班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根据彭博资讯,2011年3月到年底,西班牙政府即需筹资约1300亿欧元用于偿还到期债务。

2、西班牙央行的预期偏于乐观。根据西班牙央行统计,截止2010年底,储蓄银行业对该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总计约2170亿欧元(贷款1730亿欧元,止赎房产440亿欧元),占其所有国内贷款资产的26%,其中问题资产约1000亿欧元(占比46%)。目前提取减值准备共计380亿欧元(占问题资产38%),但仍然低于西班牙央行预计这些投资的预期损失490亿欧元(占房地产敞口23%)。

但是,如果按照西班牙央行的判断,储蓄银行业减值准备共计477亿欧元,如果其中380亿欧元针对其房地产敞口,则剩下的97亿欧元减值准备需要覆盖高速6310亿欧元的其他贷款资产,减值覆盖率仅1.5%,因此西班牙央行对储蓄银行为房地产敞口提取380亿欧元减值准备的预估可能偏高。

西班牙央行预计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损失约490亿欧元,也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如巴克莱资本预估值为460-920亿欧元。此外。穆迪预计西班牙银行业总贷款损失为1760亿欧元。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升至3060亿欧元。西班牙银行已通过减记和计提准备金的方式记入880亿欧元损失,仅为预期值的一半。穆迪表示西班牙银行系统的资本重组可能需要至多500亿欧元资金。这些资本金需求主要集中于储蓄银行领域。

目前西班牙央行估计国内银行业总计需要筹集不超过200亿欧元的资本,最终向储蓄银行注资大概300亿欧元。3月10日,西班牙央行表示,国内12家处境艰难的银行需进一步融资152亿欧元(包括8家储蓄银行141亿欧元,4家商业银行11亿欧元),加上迄今为止FROB基金提供的6亿欧元,重整费用共计268亿欧元。目前西班牙房屋市场仍然没有复苏的迹象,若未来市场恶化状况超出预期,将给西班牙财政状况带来更大的压力。

3、对西班牙政府正在实施的银行资本重组计划持谨慎态度。目前来看,西班牙银行系统的前景依然为负面。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面临经济环境困难、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局面,而且政府财政紧缩政策将给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化及从市场中获得融资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在资金筹措方面,储蓄银行将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市场投资者仍对欧洲金融机构抱谨慎态度,而此前由于房地产相关贷款不透明而被质疑的西班牙储蓄银行则更难吸引到资金。

除了环境恶劣之外,笔者也对西班牙政府正在实施的储蓄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及资本重组计划持谨慎的态度。整体来看,储蓄银行业改革进程仍然较为缓慢。西班牙央行的预期偏于乐观,若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储蓄银行实际损失超出预期,银行有序重组基金的融资能力可能还需欧盟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介入。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银行服务;科学性;标准化;弹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3-0036-05

一段时间以来, 办业务排长队成为困扰银行客户的难题,银行服务因此而成为社会焦点。虽然银行业机构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依然难以根本解决。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银行业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 透视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客观描述银行业服务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形成根源,帮助公众认识、理解、感知银行服务实际,以探索缓解社会服务需求与银行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的解决路径, 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河北省银行业机构服务状况逐渐改善

河北省现有银行业机构网点9928家、 从业人员152 814人,2010年末拥有总资产30 666.58亿元,总负债29 930.92亿元,各项存款25 947.31亿元,各项贷款15 943.79亿元, 为社会提供着日益丰富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各银行注重改善服务设施,增加业务功能,拓展金融产品,优化经营环境,推广现代服务手段,使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得到客户及社会公众的基本认同。

(一)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 河北省银行业机构普遍优化营业网点布局,通过新建扩建、迁址改造、合理整合,科学分配资源,优化网点布局,着力提高服务水准。初步统计,各银行用于营业网点改造装修投入资金累计达12亿多元,其中2010年全省就新增银行机构53家,改造升级1162家, 使机构布局更趋合理, 营业环境更加优美,资源整合更加有效。通过改善硬件设施、美化营业环境,为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此外, 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新设村镇银行6家, 增设乡镇金融服务机构21个,增设定时定点便民金融服务点30个,实现了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使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有了可靠保障。

(二)服务手段更趋先进

在加强传统物理网点建设的同时, 加强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的维护管理,推动柜面服务向自助式服务转变。目前全省拥有自助银行1020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是自助银行存量和增量的主体,建行拥有320多家,农行拥有310多家,工行拥有190多家。同时,各行还投入了大量附行式和离行式自助设备,如存款机、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存折补登机、多媒体查询机等。目前全省有8800多台自助设备投入运行,年交易量达38 164.12万笔,金额3858.69亿元。

与此同时, 各银行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手段设施投放,积极推进电子银行渠道建设,优化和丰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交易、营销、服务功能。据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统计, 2010年全年电子银行交易77243.36万笔,交易金额88724.40亿元,业务收入达27048.26万元。

(三)软趋于优化

为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银行业机构以不断丰富供给、适应客户、发展业务为目的,把细化服务流程、强化服务环节、完善服务产品、进行网点功能分区、 设置大堂经理作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非现金业务由高柜、封闭式转向低柜、开放式,拉近银行与客户的距离,实现功能分区的银行网点日益增加。增加大堂经理配置,有近1/2的营业机构完成了专兼职大堂经理配备,总数达4573名。大堂经理的咨询、引导、协调、服务作用日益凸显,为提高营业机构服务质量、促进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使银行能够针对客户群体个性化定制理财产品, 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各银行业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加快理财师队伍培养,增加专业理财师数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理财师资格的1112人,其中2010年理财师增加幅度达到28.89%。

(四)业务产品日益多样

银行业机构不断推进业务创新, 开发新产品,完善已有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能力,具体业务产品达到上百种之多。 其中四大国有银行积极构建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对接的平台, 以客户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作为产品改进的主要依据, 确保产品更加贴近市场、更能适应客户需要,以汇款直通车、理财金账户、 金融e路通等知名金融产品为依托,丰富服务功能,电子银行、自助渠道业务分流率不断提高;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后来居上, 中信银行创新开发了“理财超快车”、“新股支支打”等理财产品;民生银行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部;河北银行在信用卡、理财、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荣获“最佳金融品牌营销活动奖”;邯郸银行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诚信”牌系列金融产品,加快了信贷投放,提高了服务水平; 张家口银行开办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贷款业务,与多家中小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缓解其融资贷款难;承德银行开发出小微企业联保贷款、最高额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再就业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农村合作金融开展“农信进万家”活动,共为292万农户、社区居民建档,对82.2万户授信;大力支持千村万店工程、新网工程(供销系统网络建设)和连锁超市发展;实施惠农一卡通、一折通,发行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朋友的赞同。

(五)服务管理逐步强化

各银行通过完善服务考评、监测、激励机制,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服务竞争力为导向,把服务质量纳入经营绩效和业务考评,把客户满意度、营业网点现场服务质量、客户忠诚度、服务竞争力、服务管理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与员工工资、薪档挂钩,促进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发挥考评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协会统一制定推行了零售业务服务规范、柜面服务规范、客户服务中心规范、大堂经理服务规范和客户投诉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服务标准、网点管理标准、营销服务标准、投诉处理标准、应急处理标准,提高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准。多数行推行了神秘人检查制度,通过现场检查、录像抽查、定期检查、随机检查,加强服务规范执行,确保服务规范落实;聘请业内专家,打造服务流程,讲解服务礼仪,提高员工修养;规范员工形象,统一礼仪举止,倡导文明用语,促进了银行业机构服务品质和形象建设。

二、河北省银行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排队现象依然普遍,少数网点呈现常态化

近年来,银行办理业务排长队,成为困扰银行和客户的一大难题,经过努力虽然有所缓解,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而且随着业务品种增加和业务量的增长,在某些网点、某些时段甚至成为常态。分析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1.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全社会金融资产迅速增加,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旺盛。其中GDP由2002年的9.6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 相当于8年翻了两番;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分别较10年前增加了4.5倍和3倍; 居民个人拥有的资产数量由10年前的每户3万多元发展到数十万元,其中存款、保险、股票、基金等需要银行媒介作用的资产数额同样与日俱增, 比如20年前一般家庭有一本存折就足够了, 如今不要说一个家庭,就是每个人光银行卡少说也有三五张。

2. 银行业务种类、产品增加,业务处理流程相对复杂,单笔业务处理用时加长。如过去人们到银行多是存款、取款,一收一付,一两分钟足以;如今办理开通网上银行、购买保险、基金托管等业务,从申请到开通,需要查验身份、填写表格(合同)、签字确认等多个环节,少说也要十几分钟。据调查,目前单笔业务用时一般相当于过去的2~3倍, 有些业务接近10倍。同时业务种类也从传统的存、取、汇发展到表内、表外、中间业务多个大类,比如仅中间业务就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及承诺类、交易类、投资银行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中间业务。具体到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品种,仅粗略统计就有上百项之多。

3. 普通及低端客户、 低端业务使原本有限的银行柜面资源更趋紧张,如目前的煤、水、电、气、暖、手机、电话、罚没等代收代缴业务占用了银行大量的柜面资源。

4. 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公益性业务, 如代缴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某些公益性缴费、罚没款等,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的社保金收缴、 领取等给银行柜面形成的压力十分明显,经常使银行“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如我省某县级市的邮政储蓄银行每月要为近7万名60岁以上新农保人员养老金(虽然每月50元,但老人们依然情愿排队到银行亲自支取),加上60岁以下人员的社保缴款, 仅此一项每年给该行增加近百万笔的业务工作量。

5. 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公司治理结构上市过程中,出于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增加效益的考虑,一些银行从严控制了机构增设、人员增加,致使网点出现“柜员荒”,无法根据业务量要求机动增加或减少营业窗口设置。

6. 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速度远远超越于银行自身服务供给的增加速度。银行在网点扩建、升级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投放、工作时间、窗口设置等方面,往往要考虑市场前景、资源潜力、费用指标、人员技术、管理流程等多个方面的客观制约。通过分析可见,银行资源(机构、人员、设施、功能等)投放速率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不适应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期望值的提升需要, 二者之间的明显反差是导致银行服务效率不高、 排长队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症结。

(二)银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参差不齐,差别明显

一般来说,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网点在机构规模、数量、环境、设施、产品、功能、人员、服务等方面要普遍优于县域、 乡镇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网点;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网点优于地方性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这从银行业文明服务示范单位评比考核中可见一斑, 排在后位的几乎都是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与此同时,在不同银行的不同机构与网点之间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比如从业务量看,“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柜员日均业务笔数约为108笔,高的达210笔;而有些位置偏僻及农村金融网点, 柜员日均业务笔数仅为二十余笔,悬殊将近10倍,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发展质量很难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三)银行现代服务手段与客户认知、接受、使用不同步

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将大量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到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POS机、自助取(存)款机等现代设施开发、推广、应用。这些相对于银行传统操作的革命性手段的推广应用,对减轻银行营业现场工作量,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无疑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这也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排长队”现象的根本途径。但为什么目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公众对新业务手段的认知、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推广难度大,使用率偏低。据了解目前城市居民中自觉使用网上银行、自助银行、自助柜员机等办理业务的仅在40%左右,而在广大的农村客户群体中,不会用、不敢用或者干脆不愿用、抵触用银行卡的现象更可谓比比皆是。 从整个社会的现金使用率方面看,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现金使用率一般低于20%,而我们国家近年来虽然逐年有所下降, 但依然高达40%~5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机构所承担的操作工作压力。

(四)银行服务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跟进性缺乏

少数银行机构, 特别是一些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基层偏远网点,服务仍然停留于柜台层面,满足于笑脸相迎,盲从、被动应付有余,科学、主动应对不足。银行网点服务距离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跟进性、针对性的服务要求尚有很大距离。客户多、排队长,一找原因就是人员少、窗口紧,一提措施就是“增人、加窗、强分流”,结果却难遂人愿。原因在于这种仅着眼于治标的被动性应对,并非建立在对银行客户类型、群体特点、业务需求、增加原因、峰谷特征等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后所做出的科学对策,因而达不到预想效果便不足为奇。

三、科学服务,提升河北省银行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家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整个社会金融资产迅猛膨胀, 居民个人金融类资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元、从简约到繁杂的巨大历史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对金融业发展及服务需求的持久旺盛和期望提升。为了缓解这种社会金融“硬需求”与银行服务“软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金融服务需求,作为金融服务供给一方的银行,既需要匹配相应的资源,适度扩张机构、人员,同时更需要眼睛向内,充分发挥现有机构、设施、人员、业务、产品的潜力,尤其在全社会对银行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期望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更需要认真研究客户心理,掌握客户特点,根据客户要求提供适合的产品与服务, 方能取得客户的理解与支持。

1. 追求科学性、主动性、前瞻性和跟进型服务。创新是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银行业金融服务同样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竞争激烈、 银行业务同质化的条件下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因此要在保持做好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对客户业务特点的科学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建立适合本机构情况的金融服务模型,促进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提升银行服务水准。尤其那些业务品种多、业务工作量大、客户排队现象经常的网点,需要把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攻坚克难,对业务分布和业务结构形态、发展变化情况、基本客户对象及其特点、来去时间规律、需求心理等进行反复认真研究,形成每月、每旬乃至每日业务量分布曲线图,从中发现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根据不同客户群体、业务需要、业务类型和业务特点,探索实行科学跟进式、发展前瞻型、主动上门式等多种服务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服务要求。

2. 实行“弹”,锁定特定客户、特定业务。所谓弹,就是依据客户需求和业务特点,探索实行弹性时间、弹性窗口、弹。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业务方式,通过调整网点结构、优化人员组合,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潜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在业务高峰时段增加服务窗口, 加强客户引导, 搞好业务分流。二是对固定客户、特殊客户、高回报客户实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进服务。三是实行业务锁定、客户锁定,即为不同业务开辟专项服务窗口。具体可以根据客户对象,如在每月退休金集中发放的时间段,可以开设养老金领取专用窗口; 也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复杂程度及所需办理时间来设置,如网银、基金、保险业务窗口,其他如代收(代缴)费窗口、储蓄现金存取款窗口、综合业务窗口等。通过区别对待、针对性强的窗口设置,实现业务与客户区分锁定,这样既有利于业务操作专业化、便捷化,也有利于增加客户理解,减少矛盾,融洽关系。

3.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银行现代设备使用效率。解决好银行自助设施利用率低,营业现场排长队等候的根本途径, 在于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和享用银行技术进步后的方便快捷, 增加对现代银行服务手段(工具)的认知、接受和使用程度,提高电子银行、自助银行、自助机具等现代设施利用率。把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作为银行业的社会责任和提升形象、拓展功能、发展业务、改善服务、减轻员工劳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现代金融知识,提高公众信用意识;积极做好业务咨询引导,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争取更多客户认知自助设备的便利功能,分享现代化银行业的便利快捷成果。

4. 贯彻实施服务规范,推动银行服务标准化。针对部分银行营业网点在服务设施、服务功能、网络建设、 服务效率与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树立机关服从基层、 后台服从前台、二线服从一线,管理行要将工作重点、资源重点、人力重点向一线倾斜,重点加强实施环节,对照已有的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标准,从软硬件设施,到人员意识、员工素质,逐条、逐项、逐款进行落实,建立与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促使银行业服务标准化不断迈向更高层次。

第7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 发展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非居民之间的资金融通与交易,其客户群体是境外的非居民,包括公司和个人客户,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在境外,即通过吸收非居民客户的存款,向非居民客户提供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信贷交易实现了国际化,从而代替了金融中心必须是国内资本提供者的传统,并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离岸金融市场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使得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介绍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来分析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多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措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例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德国及日本的经济复兴,亚洲货币市场对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石油美元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为降级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离岸金融市场一方面使国际银行业能以24小时连续营业,形成国际借贷资金高速运转的全球流动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低税率或减免税收及其他金融优惠措施,使资金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促使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使世界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三)离岸市场的产生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

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际利差水平,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贸易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缓解了国际收支失衡

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提价等原因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和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都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它们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筹措外汇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从而为世界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必要性分析

自1989年起,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深圳开始试办离岸银行业务。由于当时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理该业务的经验,加上后又遭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离岸银行业务遭受了较大的挫折。针对这一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停止了这些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批准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恢复办理离岸业务,同时批准总部在上海的交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试点办理离岸银行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使国内金融机构在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得到锻炼,并且带来和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另外,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使国内金融产品与国际接轨,将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各国都尽其所能地来推动本国金融业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工与合作,与此同时,这些金融中心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增强我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2.8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缺少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也使大额外汇储备面临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而形成的国内市场流动性被迫增加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等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进而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本币的离岸化经营,逐渐增加资本项下对外开放的款目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也可以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

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五)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正在进行金融体制的一系列改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间接融资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因此,以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润增长空间日益狭窄的窘境。分析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不难发现,外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不再是传统业务,而是来自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现代银行业务,并以此形成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离岸金融业务具有管制宽松、税收优惠的优势,因而其经营成本较低,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就会成为世界各国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新加坡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带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初期发展阶段也曾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过巨大利润。以招商银行为例,1998年以前,该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累计赢利1.61亿美元,占同期全行利润总额的11.07%。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离岸金融业务所蕴涵的巨大利益,将其开辟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是明智的选择。

(六)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

有了离岸金融市场,外商在华投资利润就没必要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还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通过为市场提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金融业的活跃无疑会对会计、律师、保险、航运、证券、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内离岸金融市场还可以从主要金融中心如东京、香港争取到后勤服务业务,如清算、股票登记、信用卡制作及其他劳动密集型金融活动,给市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带来就业机会。政府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8篇

【关键词】 稳健经营 过剩产能

一、鹤壁市“三去”政策下企业经营及获得信贷支持情况

鹤壁市去产能政策主要影响到本市煤炭开采行业,自2013 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煤炭市场供给整体相对宽松,产业链中各环节库存压力较大,下游耗煤需求不旺。同时,进口煤对国内煤炭市场所产生的较大冲击,使国内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下行的走势,煤炭企业盈利空间明显压缩,鹤壁市部分企业亏损加剧,信用环境恶化,在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或有劣变倾向。2016年6月末,鹤壁市煤炭企业和煤炭产量均较2013年有所减少,中小产能电厂自2013年以来大量关停,对电煤需求下降明显,同时受经济结构转型和去库存政策影响,钢铁价格相比2013年下降明显,炼钢企业采取降低供应来调节供求关系,对煤炭需求也出现大幅下降。

二、鹤壁市“三去”政策下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在全国多年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背景下,鹤壁市企业负债率持续走高,部分煤炭等产能过剩企业更为明显。“三去”虽然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防范长期金融风险,但短期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三去”政策压力沿上下游产业链传导,加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钢铁、煤炭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在“三去”及淘汰“僵尸企业”过程中,风险会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蔓延,带来连锁反应,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雪上加霜。鹤壁市钢铁行业风险最先在钢贸行业爆发,并逐渐向周边钢铁冶炼加工、铁矿石批发、铁矿石开采等行业扩散。煤炭行业风险也是发端于煤贸行业,并逐渐向煤化工、炼焦、煤炭批发、煤炭开采等环节蔓延。目前钢铁、煤炭行业不良贷款多来自民营企业,随着“三去”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风险也存在逐步暴露的可能。

(二)“三去”政策引起的社会风险同样需要高度关注

“三去”政策不仅会对银行债权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人员就业、财政收入、政府税收、社会稳定等带来诸多挑战。产能过剩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存在就业人员众多,再就业能力较弱若的特点,淘汰落后产能,势必导致大量职工下岗,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与安置的问题,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同时对于淘汰产能企业的职工,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小微企业贷款等领域风险,有可能加速暴露。

三、鹤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三去”政策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开展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排查和监测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产能过剩行业尤其是煤炭等产能绝对和严重过剩行业,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重点排查符合落后产能标准的企业,连续3年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于90% 或连续3年经营现金流为负的企业,逐户制定风险化解预案。排查要做到全产业链和全口径,既要排查煤炭企业本身经营状况,也要对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风险排查;既要排查企业贷款情况,也要排查企业发债、理财融资、信托融资以及其他债务情况,及时开展重点企业风险监测分析,定期下发高危客户清单,掌握风险防控工作的主动权。

(二)扎实推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风险专项治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向上级行反馈煤炭等产行业信贷政策调整意见,严格控制增量、努力盘活存量。把住贷款投放方向和规模,做到只减不增,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企业新上项目和新增产能。对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持续亏损的企业,锁定风险敞口,停止续贷并加快出清;对符合政策且有一定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实施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债务重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盘活存量。要坚决控制煤炭行业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加强未到期贷款的贷后管理;已经逾期的不良贷款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清收方案,切实落实责任制,加强清收力度,同时可以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协调多方力量完成清收工作。

(三)坚持分类施策,有保有压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鹤壁市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要满足煤炭行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的骨干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不搞“一刀切”,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做好“升级”、“绿色”、“重组”和“转移”的文章。大力支持钢铁行业提升技术含量,加快特殊用钢和高端钢材的研发生产,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等;大力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绿色发展、清洁利用、节能减排;大力支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吸收和改造提升落后产能;大力支持企业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支持国内煤炭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参考文献】

[1] 鲁春雷. 煤炭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 管仁荣. 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第9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外包;监管

近年来,在全球银行业兴起的电子银行业务(ElectronicBankingBussiness)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务模式,不仅银行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商业银行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特征,例如服务内容的开放性和服务对象的全球性,传统业务和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银行与外包第三方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1]虽然这些新特征并不必然带来新的风险,但其无疑会增加和改变传统银行业务实践中的风险结构。因此,各国银行监管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相应的专门监管,而其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的监管则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外来词,其基本含义就是将自己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去做。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都有着极高要求,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的商业规则下,银行往往选择将电子银行业务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硬件维护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去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电子银行外包可以让商业银行转而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本身而非后台支持,因此银行没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网络,交给专门的网络公司去做就行了。

2.更好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管理学理论,优秀企业通过将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从而节省资源获得规模经济。例如,根据美国Forres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美国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并维护一个Web网站,头年的费用是22万美元,而将此工作外包给网络公司仅需花费4.2万美元。

3.获得新技术和提高服务效率。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电子银行的技术外包不仅可以使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获得更多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四是发展战略和风险规避的考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运用更给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通过与专业外包服务商的利益捆绑,银行可以围绕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各项新兴业务以抢占市场先机,并因此减少了很多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在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潜在风险,并且给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出了新的难题。撇开就业等社会问题不谈,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本身也蕴涵着许多隐患。

1.信誉风险。银行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信誉,而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低下将会影响银行的信誉。例如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原因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等致使银行客户受损(包括客户在业务操作方面的不便利以及在资金、机会方面的损失等),即使这完全是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过错也同样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与信誉。

2.技术风险。在技术选择上,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因而当各种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纷纷出台时,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将是电子银行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选择不当,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机会损失与利益损失。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由外包公司掌握,外包公司或其职员利用工作便利来从中获利的道德风险也不可不防。

3.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再加上网络的无国界性与各国监管机制的差异性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例如,外包过程中银行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归属问题、跨国诉讼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等都可能对银行的审慎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4.系统风险。银行业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对风险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某些IT核心技术的垄断,在IT外包行业也存在着若干寡头公司,因而可能产生某一国(地区)的多家银行过于集中依赖某些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效应。另外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外包还可能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域外经验

银行业是个对风险管理有着异常严格要求的行业,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有可能把本属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及合规要求转移给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第三方。在此情况下,银行机构如何有效控制外包带来的运营风险?监管机构如何确保外包供应商在外包过程中履行了其监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陆续对此作出反应,以监管报告、建议或指引方式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活动纳入到其原有监管体系中。

1.美国。早在1990年1月,美联储就通过一份监管声明提醒金融机构注意订立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igitalPlatforms,EDP)服务合同的潜在风险,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所签EDP服务合同中是否含有对其原有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利影响的条款,如责任免除条款等。而美联储纽约银行1995年的一封监管信函则明确了外包服务安排报告规则,即无论任何银行服务机构都应该在首次签署外包服务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后的30天内向合适的联邦银行机构报告这种关系。

另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还了一系列旨在阐明银行管理IT外包风险方面职责的指引与公告,例如《FFIEC对外包技术服务的风险管理指引》(2000年)提出了由董事会负责外包引入和风险管理的原则;《FFIEC对技术服务商(TSP)监管手册》(2003年)概述了TSP风险的监管流程与方法;《IT外包技术服务检查手册》(2004年)为监管人员的审计检查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指引。

2.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1年12月的《外判》对本地银行业的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它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外包具有参考价值。在《外判》指引中金融管理局明确只要被监管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有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融管理局就不会干涉。[2]

而所谓“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包括了以系列的特殊管控措施。首先,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银行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而在将关键技术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时,还应由独立第三方作出独立评估报告,报告将提交金融管理局备案。其次,在同外包服务商签订协议时,金融管理局强调应清楚载明外包服务商的履行标准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银行应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持续充分的监控和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最后,为了防止外包风险的过于集中,银行还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商。

3.瑞士。1999年8月,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SFBC)了针对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外包指引》,允许金融机构在未经SFBC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外包。但该指引规定外包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方可实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外包业务纳入内控体系,外包合同必须明确允许SFBC、金融机构及其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某些核心管理职能是不允许外包的。

此外,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超越国境的。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先后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及《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监管》,为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外包)的监管提供了高级指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综合各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首要原则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对与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全面和持续的尽职调查制度与监管程序来处理银行与外包第三方的相互关系。[3]

四、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实践与法规建设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外包势头也发展迅猛,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设了电子银行业务,其中四大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辅助业务外包相结合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将更多的信用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其的监管还处于逐渐发展和不断探索中。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监管事宜主要由银监会负责,关电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确立,主要由《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银行业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暂行办法》等组成,而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首次出现“外包管理”字眼的法律文本,其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监管可谓意义深远。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ATM等均纳入电子银行业务范畴,扩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无据的状况。[4]同时《办法》突出强调了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要求金融机构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至少每2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而为了应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办法》还明确了许多具体的监管措施:(1)规定金融机构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2)规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和保密责任。(3)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并应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供应商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4)规定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批准,并应在外包实施前向银监会报告。

笔者认为,《办法》的上述规定已经吸收了很多国外监管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考虑,它的出台既是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对监管工作的一项适应性创新,也是一项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改制上市及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办法》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和公信力进行保证并不尽合理。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责任规定也过于严苛。

五、健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思考

虽然我国已经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章,但是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而且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纸面上的法律要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无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监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各地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体系,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1.在监管的价值取向上,银监会应该综合考虑监管的安全目标与金融机构的效率追求,实现金融安全与交易效率的平衡发展。银行是基于提升效益目的而实施外包的,因此监管当局不能仅仅为了监管的安全价值而不顾银行的效率价值。笔者认为,银监会应在谨慎基础上支持银行业更多的外包活动,这也是应对入世后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必需的。当然银监会应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银行业外包活动处于银监会的有效监管之下;第二,确保银行机构合理制订外包计划和妥善处理外包风险。

2.银监会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规则。现有的外包监管规则总体而言仍偏于原则性,因而需要在既存原则框架之下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权限和监管程序予以规范。此外,电子银行外包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密切关注电子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极为必要。

第10篇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

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

第11篇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成熟度 特征分析 金融深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对江苏资本市场影响与应对研究(09SJB790013)

一、安徽金融成熟的时序特征

(一)安徽金融成熟的总量特征

本文选用的反映金融成熟的总量指标有:存贷款总量、金融机构总量、金融从业人数等。文中所有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国家统计局和安徽、上海、广东、江苏统计局统计公报。

1、存贷款总量

存贷款指标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成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存贷款规模越大,金融成熟度就越高;反之,金额成熟度越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安徽金融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低储蓄,低投资。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截止到2009年,安徽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2.86倍,年均增长35.72%,贷款 9289.4亿元,比2002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6.97%。

2、金融业增加值

安徽省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情况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5年为逐步下滑阶段,贡献率从从3.2%下降至2.1%,,2005―2008年为相对平稳阶段,贡献率维持在2%左右。从2008年开始,为上升阶段,贡献率由2008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3.6%。

3、从业人员数

安徽金融就业比重比较低。2002年,安徽金融业就业占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1.2%,到2009年下降到1.0%。从2002年到2009年,金八年间金融就业人数仅增长28.7%,而同期安徽金融业产值增长近3倍。这一方面反映了安徽金融业就业弹性系数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处安徽金融效率在不断的提升。

(二)安徽金融成熟的结构特征

金融结构的高级化是金融成熟的标志性特征。本文选取金融深度、金融资产结构等指标来反映金融成熟的结构特征。

1、 金融深度

金融市场的深度主要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经常交易量,可以保证在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成交量变动不会导致市价的失常波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有深度的市场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值。2005年以来安徽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08年以后,证券化程度急剧上升。但总体上看,安徽证券化程度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保险业发达程度来看,2005年以来,安徽保费收入一直保持在年均20%以上的增速。

2、 金融资产结构

截止200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为16482.23亿元,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6%。从金融业的资产机构看,银行业在安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成熟金融体系中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在资产规模方面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比重。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保险和商业老公司的资产分别占金融业总资产的40%、38%。安徽金融业资产96%集中在银行业,增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影响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表明安徽体系还很不完善。

(三)安徽金融成熟的效率特征

本文选用信贷资源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两个个指标来反映金融成熟的效率特征。

1、 信贷资源使用效率

从单位GDP占用的贷款数量来看,安徽信贷使用效率在2002―2008年变化不明显,在200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从存贷比看,安徽存贷比自2002年以来逐年下降。

2、 投资效率

投资效率(投资率=总投资/GDP)反映一个地区金融努力程度。安徽投资效率在稳步提高,且从2003年开始超出了广东。同时,安徽投资率的波动要略高于上海和广东。

二、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结构分析

安徽处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金融结构不尽合理,无论是金融空间结构、资产结构、行业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合理的金融结构对安徽金融成熟影响很大,96%以上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业,表明金融行业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增大了银行体系的责任和风险,而且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金融创新分析

创新是金融成熟的核心动力。“十五”以来,安徽金融创新一度发展。但与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目前,安徽金融组织创新步伐明显落后,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同时,产权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创新缺乏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持。因此安徽金融创新的不足导致了安徽金融成熟缺乏持久动力。

(二)根据区域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巩固金融发展基础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推进金融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加强金融法制环境、社会信用环境、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不断地完善生态环境,提高金融市场主体的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和整个经济发展方面的先导作用。

2、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效率

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在治理方面仍存在制度性缺陷,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同时,积极发展证券业、保险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机构比例结构。

3、完善金融空间结构,扩展金融成熟空间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支持合肥、芜湖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鼓励其它城市发展特色金融。加快交通、能源、环境、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化与长三角在商品流通、产权交易、人才流动等方面合作,提高区域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reenwood,J.,Jovanovic,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hange,1990,(15):257-267

[2]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Luigi Zingales.Dose Local Fincial Development Matte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2。

[3]刘云生.金融成熟度及其评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12):33-35

[4]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31

[5]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