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100
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monilial vaginiti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感染疾病, 主要症状为白带增多、外阴及阴道灼热瘙痒、排尿困难等, 严重的影响日常生活质量[1]。?病极易复发, 在不断完善治疗措施的同时, 护理干预也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探讨分析育龄期女性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护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280例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 所有患者皆为育龄期女性, 均符合《妇产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纳入。2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40例。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与用药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心理护理;③卫生干预;④其他干预:嘱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加强营养与适量运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临床治疗疗效及随访3个月复况之间的差异。疗效判断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病原体检查结果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病原体检查结果阴性或弱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病原体检查结果阳性。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90.7%高于对照组81.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9%高于对照组91.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复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4.9%低于对照组2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 骨科;感染;健康教育;知识宣教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31-02在本院骨科病房中,患者多为因车祸、机器押伤、滑倒或跌倒等直接暴力损伤患者,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该类患者应该做好后期指导工作,以防止患者因为一再的感染、发炎而重复多次住院,若发生后期感染,会使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家庭、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该类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应该引起重视[1]。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病房收治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知识宣教在降低骨科病房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现对笔者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骨科病房2010年12月~2011年8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14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观察组73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8~71岁,平均(39.6±3.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0.5 h~7 d,平均(11.5±3.7) h;其中,四肢损伤35例,髋部骨折10例,脊柱骨折7例,其他20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29例;年龄19~71岁,平均(39.8±3.0)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 h~6 d,平均(11.2±3.5) h;其中,四肢损伤38例,髋部骨折9例,脊柱骨折7例,其他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等,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处理。(2)根据患者疾病及治疗情况正确安置,保持关节功能位,使患肢或者受伤部位得到良好的固定。(3)加强功能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等,预防相邻关节功能障碍以及不必要的肌肉萎缩。(4)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采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嘱患者按时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知识宣教:(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栏、公开讲座、宣传册等方式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包括发病、治疗以及预防知识等。(2)告知患者疾病恢复期的饮食注意事项,因为卧床患者大都会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饮食需清淡、易吸收和消化,食用些蔬菜、水果、鱼汤、蛋类、豆制品等,少吃香辣、油腻和煎炸的食物,可以多吃蜂蜜和香蕉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排便,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3)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情况,帮助其了解注意事项,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1.3 观察项目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组间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统计,问卷中包括疾病知识、护理知识、药物知识、出院注意事项等内容,总分100分,95分以上为掌握,70~94分为基本掌握,少于70分为未掌握,以掌握、基本掌握合计知晓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知识宣教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为97.3%,对照组为8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知识宣教结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12.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科病房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骨科器械也不断更新,骨科手术种类更加多样,手术方法也以大切口、大视野向小切口、微创手术发展[2]。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方法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但是随之而来的骨科感染及手术并发症也相继产生,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引起重视。对于骨科手术而言,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往往会导致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减少骨科病房感染发生率,不仅对患者和医生都很有意义,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3-4]。在骨科感染的影响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改善的,故对患者健康教育是必须的。为了提升骨科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骨科手术的成功率,并减少骨科病房感染发生率,笔者在本研究中分析对骨科病房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知识宣教的效果,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宣教,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增高,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体现了统计学差异,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关知识宣教包括对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发病、治疗以及预防知识等),向患者介绍其疾病的饮食以及保健内容,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情况并帮助其了解注意事项等[5-7]。这样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对系统的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影响自身恢复健康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护理工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加速康复速度,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由上可见,对骨科病房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知识宣教,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降低骨科病房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 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08-719.
[2] 罗从风,周蔚,翟伟韬,等. 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9):978-980.
[3] S. Terry Canale主编. 卢世壁主译.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9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32-2134.
[4] 王蕾,罗涛.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4):304.
[5] Coats TJ,Brazil E,Hel''on M. The effects of commonly used resusci ration fluids on whole blood coagulation[J]. Emerg Med J,2006,23(7):546-549.
[6] 肖亚平,李娟,郭洪霞,等. 普通外科病房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65.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路径
为了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特组织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就诊的56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56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41~82岁,平均64.8岁;关节炎病程3~14年,平均6.1年。患者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56例临床确诊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28例。A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B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1.3 护理路径及内容
1.3.2 术前护理:①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止血剂等;②术后6 h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可进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辛辣食物;③患肢下要垫软枕,患肢穿弹力袜;④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⑤将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康复训练方法向患者进行讲解。
1.3.3 术后护理:①常规抗生素治疗;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③嘱咐患者进行深呼吸,每天对会阴进行2次擦洗,适时将尿管夹闭;保持床单清洁,对骨突出处进行按摩,每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1次;④帮助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关键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注射;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27―01
胰岛素治疗是降血糖的最有效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和胰岛素应用的深入研究,中国城市中心医院胰岛素应用比例持续上升[1,2],不仅内分泌专科应用人数多,在非内分泌专科应用人数也较多,特别是心脏肾脏神经及大中手术科室胰岛素应用较为普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是胰岛素注射技术的具体执行者和指导者,其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和治疗效果。为了了解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能否胜任此项工作,作此项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
三级甲等医院非内分泌专业22个临床科室的工作年限一年以上中专以上学历的169名护理人员
2 方法
2.1工具
调查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包括两部分:(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无参加专科培训等(2)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测评表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共40道题,计100分。内容涉及胰岛素注射知识技能和技巧。
2.2调查方法调查者发放问卷,由护士自行完成。调查者不加任何暗示及解释,发放175份,回收175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6%
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3 结果
3.1调查结果显示: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的答题正确率最高82.5分,最低10分,平均29.9分。回答正确率较高的问题是胰岛素的作用保存温度给药途径是否成瘾及预混胰岛素的注射时间等。回答正确率不足20%的(最低的10个)问题是胰岛素的适应症、注射前需要摇匀的胰岛素剂型、用于餐前注射的胰岛素剂型、注射胰岛素部位的正确轮换方法、正确的捏皮肤方法、针头多次使用的危害、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低血糖的症状和正确处理方法以及外出携带胰岛素的方法。
3.2影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关因素分析以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测评得分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无参加专科培训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职称和工作年资相关。护师掌握程度较护士高,工作5年以上,10年以下护士掌握程度较5年以下和10年以上高,但工作年限5年以下与10年以上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相关。接受过专科培训掌握程度较未接受过专科培训高。本科学历掌握程度较大专和中专学历高,但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工作性质无相关性。内科与外科之间、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科室与非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科室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4 结论
基层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3],难以胜任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建议:(1)需要胰岛素治疗患者尽可能到内分泌专科就诊或请内分泌专科会诊,使其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治疗。(2)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和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健康指导存在的不足,组成一个全院性的糖尿病教育护理网络小组,在每个科室设置一名联络护士,依托本院糖尿病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为主要的师资力量,形成医院或内分泌科护士、联络护士、非内分泌科护士等级培训形式[4],培养一支能承担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骨干队伍。非内分泌科护理骨干应结合本专科特点,利用每周科内业务学习时间组织糖尿病知识学习。护理部要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全面评价临床护士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使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卓惠珍,陈玉梅,林艳曦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笔应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262
[2] 潘长玉等.中国控制现状糖尿病―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174-178.
【关键词】 健康教育;儿童;腹股沟疝;手术康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39-01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小儿外科多发病,多因为先天性的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所致,临床上多行手术高位结扎或修补治疗。因为该病起病急、病程发展较快,患儿家长尚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疾病和治疗方法了解不足。尤其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没有育儿经验,对于手术治疗较为恐慌、忧虑,术后又没有相关的防护知识,对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术后的康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1]。因此,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腹股沟疝患儿及其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对比观察其对术后康复的影响,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腹股沟疝患儿中抽取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9个月-6.5岁,平均年龄3.07±1.24岁。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为腹股沟疝,拟行手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或麻药过敏、耐受,主要器官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患儿,以及患儿或家长不配合手术者。所有患儿家长均了解手术护理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医护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6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9个月-6.1岁,平均年龄2.94±1.03岁,父母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34±1.86岁;对照组患儿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6.5岁,平均年龄3.18±1.05岁,父母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7.84±1.87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及家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强健康教育,其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在患儿住院后,立刻对患儿家长及部分有沟通能力的患儿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口头、书面材料及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其内容包括对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发病原因、病情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针对家长比较关注的话题进行细致讲解,如患儿手术适应症、麻药的选择及对机体的影响等。同时耐心回答家长的疑问和质疑,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
术前向家长讲明手术安排及手术过程、术前检查的作用和必要性以及手术前期的注意事项,如更好舒适干净的衣服、术前禁食禁水、术前一天夜间不得给患儿进水等。术后教育家长康复、护理常识,以及常见的并发症情况特征和应对措施。如物作用效果、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家长一旦发现应立刻联系医护人员;术后效未消之前不得进食进水、更不可出院;对家长进行术后饮食、活动的指导和教育,多食水果蔬菜,限制性地做适宜活动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其家长的满意度、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其中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家长已掌握相关知识。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和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作为小儿外科的常见多发病症,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因该病的起病较急、发展较快,患儿家长常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健康知识储备,尤其对于初为父母的独生子女家长,多无法应对疾病情况。而对于疾病及治疗知识的缺乏和不理解,也造成了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甚至干扰到正常的医护工作,影响手术及康复效果。因此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是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的桥梁[3]。
健康教育从患儿入院直至出院,贯穿于整个医院内医护过程,对于患儿家长对医护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以及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4]。及时、全面地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并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和关注问题,能够增加患儿家长对治疗的了解、理解其重要意义,缓解家长忧虑、恐惧的不良情绪,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对医护工作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指导家长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对感染的防护工作,使家长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腹股沟疝需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及其家长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儿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进一步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娟,刘欢.健康教育在学龄前患儿腹股沟疝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302-303.
[2] 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作者:曾静 唐远平 高薇薇 黄祝疆 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调查方法将435例高血压病患者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全面的体检及上门访视,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家族史、体型情况进行发病因素的分析评估,制订健康系统管理措施。观察的指标对43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健康系统管理,比较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血压患者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自我控制率、服药依从性,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实验室指标以及定时测量血压的情况。干预方法危险因素的监测血压的监测:每次随访测量血压,每天让患者自测血压两次,做好记录。体质指数监测:每半年测量身高、体重一次,计算体质指数,平时体检及自测可自行记录。实验室指标:监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每年检测1次。就诊时如有相同检测项目,可自行记录结果。
健康教育从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起对该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干预,通过讲座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等渠道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高血压的特点、病因和并发症的有关知识及防治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管理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系统管理满意率的变化干预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系统管理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略)。
干预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的变化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2.35±12.13)mmHg、(83.25±9.66)mmHg,均低于干预前的收缩压(168.85±9.77)mmHg和舒张压(98.85±9.9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控制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略)。
干预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变化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各种并发症控制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略)。3讨论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声称,高血压控制不当是导致发达国家妇女死亡的头号危险因素,也是导致男性死亡的第二号危险因素[5]。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6]。国内社区的高血压管理试点结果同样表明,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及健康干预能直接影响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发生[7]。高血压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易复发,易产生并发症,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与遗传、不健康的生活因素、不利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8]。本研究结果发现,很多患者由于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虽然血压已达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却不能遵医服药,或者是由于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服用了降压药物,血压也不能控制在理想水平。
本组病例在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前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及良好生活方式均较低,大多数患者未定期监测血压。通过2年的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及根据不同的个体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让患者认识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中的作用,认识药物不能根治高血压只能控制高血压[9],从而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患者对社区慢病系统管理的认同,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高危人群的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能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通过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对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10],此方法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切实有效,可广泛应用。
[关键词] 强化生殖知识宣教;育龄妇女;性知识掌握;生殖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152-02
育龄妇女的性知识掌握情况对其生殖健康的影响较大,而对于育龄妇女的相关知识的宣教是改善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但不同的宣教方式对其影响差异较大,因此要对育龄妇女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必要前提是选择一种较佳的宣教模式[1]。本文中笔者就强化生殖知识宣教对育龄妇女性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殖健康的影响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12月的120名育龄妇女为对照组,2012年1~6月的120例育龄妇女为观察组。对照组的120例育龄妇女中,年龄20~45岁,平均(30.4±4.3)岁,有妇科疾病史者49例,无妇科疾病史者71例;有意外妊娠史者19例,无意外妊娠史者101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8例,高中和中专40例,初中和小学62例。观察组的120例育龄妇女中,年龄20~46岁,平均(30.7±4.1)岁,有妇科疾病史者50例,无妇科疾病史者70例;有意外妊娠史者20例,无意外妊娠史者100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和中专42例,初中和小学61例。两组妇女的年龄、有无妇科疾病史和意外妊娠史比例、文化程度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宣教,将常规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宣教内容的制定,然后对育龄妇女进行宣教。观察组则采用强化生殖知识宣教的方式进行宣教,主要为采用不具名的方式对育龄妇女相关知识盲点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内容进行宣教内容的制定,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与妇女的沟通,告知其掌握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等不良情况的预防价值;另外宣教内容及沟通方式要根据妇女的理解能力及需求进行不断改进,并注意采用多形式化的方式进行宣教,再者适当提高宣教的频率,以期达到最佳的宣教效果,引起育龄妇女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后将两组妇女宣教前后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宣教后妇科疾病、意外妊娠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对于育龄妇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由其进行调查问卷填写的方式进行评估,问卷涉及宣教知识的全面细节,问卷总分为0~100分,以总分在85分及以上为较佳,以总分为60~84分为一般,以60分以下为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包方面选用SPSS 16.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处理,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宣教前后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宣教前两组相关知识掌握较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宣教后观察组的掌握较佳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2.2 两组妇科疾病及意外妊娠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宣教后随访期间1种、2种及2种以上妇科疾病发生率及意外妊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 < 0.0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相关调查研究[2-3]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对于性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差,而这不仅仅是对其生殖健康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意外妊娠等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加强育龄妇女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引起其对相关不良情况预防的重要性是干预的重点[4]。强化生殖知识宣教是在常规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细节及频率方面的宣教,其针对每位被宣教对象的需求进行宣教内容的制定,且宣教及沟通方式的选取也具有针对性,因此被宣教对象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宣教效果也更好[5-6]。
本文中笔者就强化生殖知识宣教对育龄妇女性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殖健康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较常规的宣教方式在改善育龄妇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发挥出更佳的效果;另外,宣教后妇女的妇科疾病、意外妊娠发生率也进一步得到降低,说明强化生殖知识宣教的方式加强了其对相关知识的重视及接受情况,因此在行为中即得到体现,不良情况即得到有效控制,效果也即更好。
综上所述,强化生殖知识宣教对育龄妇女性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殖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可有效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颖,巫春颜,魏惠红,等. 深圳市龙岗区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的现状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308-2309.
[2] 沈树军,陈东霞,高淑蓉. 社区已婚育龄妇女预防生殖道疾病的知识和态度[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2):99-101.
[3] 王松丽. 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 当代医学,2009,15(1):156-157.
[4] Merry L,Gagnon AJ,Thomas J. The research program coordinator: an example of effectiv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0,26(4):223-231.
[5] 惠爱玲,白振京. 豫东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90-3391.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健康教育;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 186 文献标志码: B
为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程度,探索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于2011年对宁波市某街道2个社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开展了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和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了调查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街道2个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对暂住期在6个月以上的0~4周岁流动儿童的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共234人进行干预前调查,并在实施多形式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
1.2 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表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基本知识知晓率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情况。之后采用现场医生讲解、发放免疫规划知识宣传资料、妈妈班课堂宣教、播放多媒体宣传片、同伴教育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抽取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干预1个月后再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对待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等情况的问卷调查,评估干预的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34名调查对象中,男48人,女186人,平均年龄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占33.33%,初中占35.47%,高中占22.65%,大专及以上占8.55%。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为主,对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流动儿童家长,由医生询问并记录来完成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234人,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4份。
2.2 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水平比较
对于11个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问题,干预前家长的知晓率为15.38%~85.47%,干预后为67.52%~96.58%,各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总知晓率从43.47%上升到8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3 对免疫规划相关态度的比较
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具有积极态度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6.26%上升到干预后的8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调查的4个问题,具有积极态度的家长比例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2.4 对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比较
本次评估设置了2个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答题,流动儿童家长具有积极行为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2.95%提高到干预后的9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3 讨论
流动儿童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难点和弱点,也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大量的报道表明,免疫规划预防的疾病在流动儿童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常住儿童。流动儿童家长所掌握的免疫规划知识,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在流动儿童家长中开展干预,以提高他们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水平,提高对免疫规划的依从性。
3.1 干预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水平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陈妍等\[1\]的报道相一致。说明我国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水平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相关的信息和教育。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这与郭素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健康教育对提高流动人口的防病保健意识,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3.2 干预增强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意识和行为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行为水平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家长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有关。说明流动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从而影响了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健康教育后,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行为水平大为提高。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明确表明,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信念和行为改变的前提,知识的提高、信念的提升,将有利于行为的改变。当然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因素影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需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免疫规划。
本文结果还表明,干预后家长对“通过采血了解孩子疫苗接种的效果”自愿程度较低,主要还是因为相关知识了解少,且对采血存在恐惧心理。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预中,要抓住薄弱环节,加强对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的讲解。卢磊红等\[4\]认为,对于新知识,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断重复、强化,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3.3 “同伴教育”模式可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
在流动人口聚集地通过“同伴教育”的模式\[5\]可有效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本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大,到了一处新地方后,不知道可以继续接种疫苗,很多都是通过同乡或朋友的相互提醒而知晓。因此,应该在预检登记时主动询问流动儿童家长其周围是否还有新来或未接种的儿童,向其发放接种告知单,嘱咐其向周围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接种提醒,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
总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其态度、行为水平。所以在日常免疫规划工作中,要重视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同时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要大力创新,吸引儿童家长积极参与,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加强不易理解知识点的教育。
4 参考文献
[1]陈妍,陈德容,李一,等.天津市红桥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疫规划知识调查与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01-102.
[2]郭素兰,李志敏.对儿童家长实施免疫规划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2009,20(5):369-370.
[3]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4]卢磊红,赵颖.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杂志,2003,26(4):73.
【关键词】 高龄;心房颤动;综合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9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率失常, 发生房颤时, 患者心跳频率具有快而不规则的特点, 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1]。患者往往出现心悸、眩晕、气短等症状。引起房颤的因素有很多,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等, 并且与饮酒、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房颤会导致心房内有血液淤滞, 在二尖瓣狭窄患者和心室率很快的时候尤其明显, 因而容易导致心房内形成血栓, 一部分血栓脱落会导致体循环的动脉栓塞, 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2]。因此, 房颤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房颤患者的护理是其接受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院选取56例高龄房颤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组进行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龄房颤急性发作期患者56例,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 各28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平均年龄(72.2±9.4)岁;血流动力学稳定25例, 不稳定3例;男性占68.4%;综合护理组患者平均年龄(74.3±7.2)岁;血流动力学稳定22例, 不稳定6例;男性占65.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即给予患者必要的检查和药物。对综合护理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包括房颤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 具体如下。
1. 2. 1 房颤相关知识宣教 ①向患者说明房颤的致病机制, 要求语言通俗易懂且表述精确;②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基本方案及过程, 以消除患者的疑惑心理, 同时也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避免患者出现心理期望过高而对治疗失去信心的消极心态, 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③向患者说明房颤的并发症, 如脑中风和心力衰竭, 使患者能对疾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1. 2. 2 心理护理 房颤患者面对生理痛苦的同时, 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 由经验可得, 患者通常会有焦虑、恐惧、抑郁和悲观的心理特点,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 找出导致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以焦虑心理为例:焦虑是患者在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后引起的一种主观情绪表现, 通常表现为烦躁、精神紧张、坐立不安, 并有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发冷等现象, 针对此类患者, 要与其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实际护理中, 患者常会因进行一段治疗后效果不佳而出现焦虑情绪, 此时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过程, 从而减轻或是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率, 包括房颤的致病机制、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注意事项;采用调查问卷对产妇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包括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3个方面, 评价指标分为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房颤并发症发生率:常规护理组有9例, 发生率为32.1%, 综合护理组有2例, 发生率为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高龄房颤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大于生理压力, 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 因此对于高龄房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本院提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除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以及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外, 从心理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 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愤怒心理,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避免其因对自身疾病及医学知识认识的不足而产生负面情绪, 影响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 对高龄房颤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能有效降低患者房颤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莉, 郭云萍, 谷岩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40例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2):77-78.
[2] 胡玉芳, 许风英, 翟大玲, 等.三维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126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10):66-67.
【关键词】
出院随访;急性心肌梗死;抑郁;依从性
作者单位:234000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属冠心病(Coronaryartery disease, CAD)的严重类型。其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面对这一心脏事件, AMI患者常有抑郁症状,并且在病后12个月内持续存在[1-2]。 AMI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便可回家继续康复治疗。而对于出院返家的患者,却鲜有研究报道。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作者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1~85岁。入组标准。①确诊为AMI者。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3]。③排除其他躯体合并症。④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均给予相关详细健康指导,并对指导内容进行签字认可知晓。⑤经住院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小于8分。随机抽取39例作为观察组,3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病程、病情程度、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随访方法及内容
1.2.1 观察组 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前3个月每月2次,之后每个月1次,共随访15次。随访采用登门家访与电话随访相结合。随访内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情况、院外服药情况、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并能否处理、是否病情稳定或复发再次住院、能否门诊随访,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情况等。随访过程中若患者提出相关治疗问题,如增、减药量及更换药物等,及时与医生商量后再对患者进行指导或请医生解答。12个月后按测评表记录随访情况,并进行统计。
1.2.2 对照组 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对其不进行随访,每个患者出院后12个月,由护理人员登门家访或电话随访,按照测评表记录情况,并进行统计。
1.3 评价标准
1.3.1 依从性问卷测评 根据是否按医嘱服药分为完全依从(能坚持按照医嘱用药),部分依从(间断执行医嘱),不依从(停止用药)。
1.3.2 抑郁症的相关知识问卷测评 包括抑郁症基础知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定期复查等。满分10分。6分以上为知晓,6分以下为知晓差。
1.3.3 抑郁症复发标准为明显的抑郁症状出现,HAMD评分>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组间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分析用χ2检验, 规定P
2 结果
2.1 出院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观察组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出院随访对患者抑郁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观察组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出院随访对患者抑郁复发率的影响
观察组抑郁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住院冠心病患者中,约50%并发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4]。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为[5-6]:①对疾病本身恐惧,对AMI预后的不了解或过度关注。②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强烈应激源,致使血儿茶酚胺等增加。③对较高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忧虑。④对将来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而抑郁也可增加AMI后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7]。发病机制可能为:①抑郁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增加。②抑郁患者心率变异度降低,心律失常增加。③体内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的保护作用减弱,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④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觉性反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猝死。⑤抑郁症患者往往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改变生活方式建议的依从性均较差。故提高抑郁症患者康复出院后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尤其重要。其中服药依从性差的表现为停止服药、间断服药、服错药量、增加或漏服药次、自行合并其他用药等。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有:①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维持治疗认识不足。②过多担忧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③无人提醒、督促服药而断续用药或随意增、减服药剂量。出院后护理人员进行随访,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服药情况,可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予相应措施、也可对院内健康教育进行反复宣教、强化,并对随访中发现的错误观点、行为予以纠正、指导和帮助。本研究结果观察组完全依从率及抑郁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上述观点。另外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抑郁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按时服药、定时复诊有关。
调查发现,约有87%的患者表示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指导[8],而出院随访有利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以重要的心理支持,同时并能减少复发。但尚需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杨园园,洪黛玲,陈建军.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抑郁的研究现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83-384.
[2] Lane D, Carroll D, Ring C,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Br J Health Psychol,2002,7(1):11-21.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4] 邓必勇,崔建国,李春坚,等.住院冠心病患者1083例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相关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702-705.
[5] 高立硕,刘纯.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对病人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护理研究,2007,21(10):2549-2551.
[6] 梁爱琼,王晓武,张卫.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情绪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3):2824-2827.
[关键词] 护理干预;重度烧伤;康复期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39-03
重度烧伤是指烧伤面积在3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或总面积不到30%而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全身情况严重或休克,合并严重创伤,重度吸入性损伤[1]。重度烧伤患者的救治往往偏重挽救患者生命及治疗创面而忽视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创面愈合后,患者常合并瘢痕增生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甚至无法生活自理。而这部分患者普遍存在消极悲观心理,为促进重度烧伤患者身心康复,笔者尝试对康复期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4~60岁,平均28岁,烧伤面积20%~90%;深Ⅱ度烧伤36例,烧伤面积25%~90%;Ⅲ度烧伤22例,烧伤面积20%~60%。致伤原因为硝火烧伤22例,开水烫伤11例,火焰烧伤9例,瓦斯爆炸伤7例,热水泥烫伤6例,石灰烧伤3例。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期护理,不进行强化管理和干预。实验组采取综合干预管理,建立以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0.5~1.0年的护理干预。
1.2.1 心理干预 ①与患者(或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关心患者,同情并表示充分理解,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给予情感支持[2],让患者把忧虑担心尽量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其树立信心,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也可请病友做现场宣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②调动家属积极性,使家属认识到他们是患者最有力的支持者,给患者充分理解和关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树立康复信心。
1.2.2 认知干预 开展康复期知识宣教,每星期开展一次讲座,内容包括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需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如的选择、功能锻炼内容、瘢痕形成的原因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印制宣教资料或宣传画发放给患者,并在病区走廊张贴锻炼示意图,增加患者锻炼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让每位患者掌握早期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步骤[3-4],如患者已出院,每星期以电话的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督导。
1.2.3行为干预 ①的选择:应选择关节可能挛缩的相反方向的位置,放置于伸展位,如肩部外展90°,不宜超过100°,肘关节呈伸直中立位,腕关节背屈20°~30°,掌指关节屈曲70°,第2~5指的指间关节伸直;髋部应伸展,避免内旋和外展;保持在微屈的伸展位;踝关节固定在90°的中立位,平卧时使两足置于撑脚板上,俯卧位时应将小腿垫高,足悬空,以防足背平放[5]。②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应尽早进行,只要病情允许便可开始锻炼,告知患者或家属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不进行锻炼的严重后果,开始锻炼时多给予指导,如上肢、肘关节多行伸屈锻炼,手腕行背屈、掌屈、环绕锻炼,前臂行旋前、旋后动作,肩关节行外展、屈伸及内旋、外旋,逐渐增加活动量,而下肢锻炼则可下床活动,活动原则是范围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强度由弱到强,明确锻炼进度,制订锻炼时间表。③瘢痕防治: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烧伤瘢痕形成的原因及防治相关知识,采用加压疗法、局部按摩、抑疤灵喷雾等;在创面基本愈合、瘢痕未隆起前开始使用弹力绷带压迫,压力维持在20~30 mm Hg日夜持续使用,一般成人需持续8个月,儿童持续1~2年;创面一经愈合就以手法按压揉摩局部皮肤,促使血液循环,软化愈合皮肤,增强皮肤弹性,预防软组织粘连;创面愈合后可将抑疤灵喷雾剂直接喷雾在基本愈合创面上,每日2~3次,持续7~9个月。
1.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重度烧伤患者焦虑程度调查表调查患者焦虑情绪,其内容包括害怕创面疼痛、瘙痒,担心自我形象,担心瘢痕及残疾程度,害怕家人遗弃等,分别进行焦虑程度评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评分的比较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瘢痕防治、功能锻炼、选择相关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3.1重度烧伤患者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重度烧伤不仅面积大,伴有深度烧伤,且烧伤多为突发事件,患者往往无思想准备,在休克期患者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而在康复期多数表现为焦虑、消极心理,极为担心自己的容貌、形象及肢体的功能,担心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是否能恢复正常。
本文主要采用心理干预降低焦虑程度,即主动接近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情感支持、鼓励,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使其保持乐观和自信[6]。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是保证烧伤患者心理健康的关键[7]。同时还要调动家属的积极性,获得家属的支持。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对重度烧伤康复期患者采取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重度烧伤患者的康复护理
烧伤康复中功能康复最为重要,康复最基本的目标是使患者生活能自理,或者能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①早期保持肢体正确功能位:疗法干预即患者入院时就要注意的摆放,为烧伤愈合后功能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为以后功能锻炼,抑制瘢痕增生打下基础;②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减轻关节粘连及挛缩畸形,抑制瘢痕生成及发展是功能康复治疗的核心;③加压和药物疗法干预:如局部按摩或弹力绷带压迫,使用抑制瘢痕药物,借助一些器械和弹力球来进行锻炼。同时必须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相关知识培训,指导锻炼。护士是重度烧伤患者功能锻炼最重要的宣教者和实施者,首先要使患者或家属提高认识,然后把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患者,再根据患者不同烧伤部位、手术方式、不同时期等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8],并由护士反复讲解和示范,监督患者完成康复计划。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选择、瘢痕防治及功能锻练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重度烧伤患者的负性情绪,并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但重度烧伤患者身心康复是漫长的过程,不少患者无法坚持完成康复锻炼,加之管理不足,或其他经济原因而终止康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更有效的康复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陶祥玲,庄永康.烧伤护理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3.
[2] 孙宁,赵红.自然流产患者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51.
[3] 宋红霞,安士慧,王丽娜,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戒毒康复期海洛因依赖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57.
[4] 谢肖霞,陈楚芬,梁月英,等.PDCA循环在四肢深度烧伤患者功能锻练指导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 12(9):664-666.
[5] 方之杨,吴中立.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87-588.
[6] 张二霞.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患者焦虑及抑郁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12.
[7] 徐荣祥.皮肤再生之谜[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认知异常及意识障碍者以及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8.53±10.05)岁;病程3~5a者5例,6~10a者13例,>10a者12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7.48±12.14)岁;病程3~5a者4例,6~10a者13例,>10a者13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自我护理教育针对肺心病患者自我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其主要内容有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护理技能培训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等。
1.2.2教育方法挑出具有3a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肺心病的相关护理技能,理解所制定的护理教育方案并付诸实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进行自我护理教育的意义,取得他们的认可和配合;在结束自我护理教育后,进行自我护理能力及水平的评估工作。自我护理教育主要有集中授课、个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自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病情检测及用药等知识的普及等,个体教育则包括对患者日常饮食、情绪以及认知等的解决方法等。
1.2.3教育时间自我护理教育时间为4个月,共实施教育8次,其中6次在住院期间实施,另外2次为患者出院后的电话指导和家访。
1.3效果评价
1.3.1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这一测量工具是Keamey和Fleischer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的,包括4个维度和43个条目,采取5分制评分,患者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该量表可实现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的有效比较,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肺心病相关知识问卷根据长垣县中医院肺心病相关专家修改和制定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肺心病的成因、症状、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共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自我护理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