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媒体时代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也开辟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自媒体,并形成了现在自媒体无处不在的局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受到了自媒体的巨大影响。自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共享;自媒体信息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以体现。自媒体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心理素质以及行为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对自媒体的教育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2自媒体概念
微博、微信、QQ、论坛等信息传播方式都是点对点、点对面的双向互动方式,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自媒体。自媒体出现的时间还较短,研究者们尚未对自媒体提出完全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的观点,笔者发现就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已达成共识:第一点,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主体也是信息的受众,每个自媒体的使用者都是新闻的创制者,自媒体是点对点式的信息传播媒介,而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式传播;第二点,与传统的大众媒体不同,自媒体有高度的互动性,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的互动,在即时性的互动中信息得到不断更新。因此,从自媒体的概念中,我们了解到,自媒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化、平民化、互动性、易操作且传播快等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重要的是能够让受众自己选择,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己想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的安排信息资源,由此可以让信息传播更有效率,也让受众更加能够接受。
3自媒体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由于现在自媒体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媒体对于教育教学,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自媒体能够让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虽然所有媒体信息本身都具有共享性质,本质上都是大众共享的资源,但是自媒体的高度大众化和即时有效性决定了自媒体环境中资源共享更充分、高效。因此,通过自媒体可以实现校园、自媒体以及社会资源三位一体的融合,让学生不仅仅是充当教育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当他们接触某些学习资源时,会从个人的角度对该资源进行接收、考量和再次,这样就能够很快的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并形成一个讨论圈,经过讨论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甚至讨论中引出新的争论,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资源共享虽然能够使得学习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但是也有快速传播不良信息的风险,这是自媒体应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第二,自媒体技术给学生们提供了高效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已经很难再接受单一的填鸭式的教育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广阔的教育空间,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更加生动且具有开放性,自主的学习交流成为了教学方式主导,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能够积极的利用媒介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这个自媒体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最大的改变。第三,自媒体技术给学生们提供了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很多人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很多不是教师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方便地通过身边的移动设备将各自领域内的信息整合并借助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进行即时、充分的交流,这样的观点可能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籍此可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这种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观点的层次化,也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单向知识传递关系受到冲击,学生们的“老师”变多了,学校学习已经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途径。
4自媒体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传统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首先,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价值观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体系,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增强了这种变化趋势。面对着海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有着更多的应对选择,这其中一些选项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发展,也可能诱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导致一些错误的行为。其次,关于教师的权威观念越来越弱化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老师,还有可能是传播媒介的掌控者,在自媒体时代里,每个人都有着表达自己观点的想法与办法,每个人都可能充当“教师”角色,因此学生作为信息的受众就有了高度的选择权,这也就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也给教育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再次,自媒体依赖症产生并日趋严重。自媒体依赖症尤其在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部分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依赖甚至超越了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受新媒体的信息,这占用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去接受课堂知识,这就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大挑战。因此,创造一个合理利用自媒体的教育教学环境,远比利用它们进行教育教学来的更为重要。
5总结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学校教育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充分发掘自媒体环境中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实现校内校外教学资源与自媒体的融合,丰富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并要注意在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同时,坚持创新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帮助其正确选择信息,从而搭建起一个完善的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技术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才是自媒体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
从读者、观众、听众,到受众,再到用户,称谓的改变体现了传受双方关系的变化。今天,媒体的用户也可以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统媒体的转型,如何借鉴用户思维,对内容生产、受众服务、组织架构进行相应变革?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用户有什么样的需要?媒体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
企业界有句话大意是:所有市场化的企业,如果在市场上被淘汰出局,并不是被竞争对手淘汰的,一定是被其用户所抛弃。对媒体来说,同样如此。
我们可能来到了产品媒介时代,媒介更像产品,而非媒体。这也许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内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
用户及用户思维概念溯源
什么是用户?用户这个概念来源于科技用语,意指使用者,中外皆如此。从语言层级的角度看,它比顾客低,也赶不上客户。用户一词更多指的是一种产品的使用者,它是中性的,有一定的技术色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考虑到人们使用的产品在规模上越来越大,用户的群体也越来越大,突破了阶层的局限。因此,用户是和产品分不开的,手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手机既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产品,它在这个意义上诠释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当一个观众变成一个用户的时候,往往他的黏性也在增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媒介忠诚度。用户当然也是消费者,不同的是,用户有了更多共同生产和共享消费的元素。
啥是互联网思维?现在这个词很热,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把它说明白,真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存在吗?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思维和我们以前的思维非常不同,它更多地指向未来,同时,它还是向青年人的思维靠拢的,如果真有青年思维的话。
现在,又出现了用户思维的概念,国人近来喜欢把很多事情上升到思维的层面。问题是,如果互联网思维已经包括了用户思维,那么,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特别提出用户思维?
就相关文献看,姜圣瑜的《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一文从区分“受众”和“用户”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受众时代”的终结和“用户时代”的开启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观点。①在传播学专业范围内,受众这个词汇是非常流行的,可是对于百姓来说,这个词汇就有点别扭。因为它似乎不大符合中文的习惯,也许可以用馈众来代替受众这个词汇。我们是否曾经有过受众时代都令人怀疑,更不用说用户时代了。
也有人撰文指出,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新型媒体的“用户为王”,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介经营的运营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受众为王、产品为王的特点。内容为王是否已经过时了?值得商榷。同时,用户为王的传播学意义是什么?
郭全中在《用户时代“信息服务为王”》中指出,“用户时代”需要“信息服务为王”。②信息服务和其他服务有什么区别吗?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用户思维这个概念带有浓厚的市场学色彩,或者说是强烈的技术学倾向。这个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它之所以受到媒体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如果让媒体人接受客户思维,恐怕一时间有些困难,说用户思维就显得像是软着陆。
通常,对一个概念的历史考察是很有必要的,不过,用户思维的历史很短,它甚至比互联网思维的历史还要短。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纵向深度就显得很浅,价值更大的可能是它的横截面,也就是进行横向的探讨。
我们也可以把用户思维称为顺向思维,或者叫做对等思维,也有人称作换位思考,不同的是,换位思考更多地指向角色互换,而不论等级。比如说,从秘书的角度去为领导考虑,揣摩领导的心思,这之间并没有身份上的平等观念。而用户思维明显是有平等观念的,站在平等的角度看用户,这是用户思维的一个重要观念。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低词汇”提升为一个“高词汇”,例如,我们把消费者叫上帝,实际上,会有多少人真把自己当上帝呢?如同很多人把新闻记者叫做无冕之王,事实上,又有多少记者真的把这个称号当一回事呢?
用户思维的实质
用户思维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至少可以归纳出一下几点:
首先,用户思维有明确的受众群概念。这里的受众群和过去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以往是自然人群的观念,如今则是伴随着媒介产品产生的分化群体。比如,过去我们说人民日报的读者群体以干部为主,这种群体划分是典型的社会学分割,有社会阶层的差异。而现在的受众群体,则是围绕产品的使用而形成的。
其次,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不是传统新闻学意义上的体验生活,而是一种用户体验。比如,新闻采访一般来说是主张减少情感介入的,但体验式采访是一个例外,因为它鼓励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在情感上有认同感,过去我们称为“三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确定没有情感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新闻记者做的事情经常是一种间接体验。如今文化的体验成分越来越大,启动体验文化的开关似乎就是触觉。从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媒介的体验感好像在增强。从别人替我们体验,到自我体验,媒介的体验性越来越突出。
最后,用户思维也是一种产品思维。因此,很多用户经理摇身一变就成了产品经理。过去,我们说的产品往往指的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是流水线的产物,常常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而今不同了,今天的产品是消费意义上的产品,甚至可以说,产品即媒介。有产品,才有用户。媒介不再是大一统的概念,它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分媒介,所谓分媒介,并不等同于分众媒介,它可能也是统一的,例如微信和微博。
腾讯靠啥赢了对手?现在看,它是靠产品击败了作为劲敌的门户网站。换句话说,做产品的打败了做媒体的。这说明啥?说明我们可能来到了产品媒介时代,媒介更像产品,而非媒体。这也许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内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这个结果并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变了。
用户思维不是互联网人的专利
从理论的角度看,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都不是学术概念,它们不能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它们不是被学者提出来的。这些概念最早出自互联网界,确切地说,它们是由业界人士提出来的,所以,它们有浓厚的业界背景,具体地说,就是技术背景和营销背景。这些概念在市场营销学中已经游荡很久了,只是它们没有被官方强调或者认可。
用户思维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它显然有特殊的含义。一方面,它更多和新媒体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常说传统媒体很难跟上用户思维的脚步;另一方面,用户思维的观念也在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不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专业层面。
如果我们从新闻信息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一种倾向,就是新闻信息化和信息新闻化。简单地说,就是如今新闻和信息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从娱乐新闻开始,现在很多新闻栏目热衷于使用信息的牌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规避某些风险,还可以扩大新闻源。在新媒体环境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受众部分地变成了用户,个人化的私人订制成为一种可能。
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说,有没有交互新闻的概念?在目前的新闻学教材上还没有准确的词汇可以归纳这种新闻,就是它们只以有限的规模传递,新闻使用者和这种新闻有密切的相关性,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新闻称为用户新闻。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新闻用户像是自媒体。这样的新闻传播过程好像是被滚雪球的,有一点内部传播的味道。
实际上,现在的新闻传播界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水火不相容,传统媒体是搞不好新媒体的。奇怪的是,我们几乎没有在国外看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西方新旧媒体之间的差距似乎没有这么大,报纸虽然有衰退,但那属于媒体发展的自然趋势。准确地说,西方的新媒体起的作用和中国的新媒体有所不同,这当然和传统媒体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即便没有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衰落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说,报纸的衰落。新媒体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进程。看上去新媒体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过去那种认为新媒体会很快替代传统媒体的看法多少显得有一些狭隘了。换句话说,两者之间并没有那样对立,恰恰相反,新媒体可能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宽松的传播空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媒体的所有长处都能够被传统媒体所吸收,比如说,用户思维。问题只是在于,传统媒体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受众视为纯粹的用户?或者说是否应该这么做?如果把受众看成是单纯的用户,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其所好,而这样做有媚俗之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责任意识让传统媒体很难像新媒体那样放开手。
但难以回避的问题在于,今天的读者越来越多地具有了某种用户身份,如果传统媒体还想像过去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受众,恐怕已经很困难了。这就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要保持媒体的责任,又要有用户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受众来反对自己,因为我们长期扮演的媒体角色已经有一些积重难返的东西,需要靠用户思维来激活它。
总起来说,今天的传统媒体更容易接受的是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用户思维,显然,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比用户思维大,用户思维更容易理解。用户思维可以是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当新媒体人谈论用户思维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显然,他们谈论的是技术,是注意力,是营销。虽然如今的互联网营销模式还不是特别明确,或者不那么有说服力,但是,这不妨碍广告大量向网络转移。那么,当传统媒体人谈论用户思维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呢?他们在谈论互动和使用。
注释:
①姜圣瑜:《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媒观察》,2011年第4期
关键词 自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31-02
当下,媒体环境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网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终端媒体的更新发展,也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受众更迭为媒体信息者,使得社会个体成为了自我的媒体人,人们已经进入了“微生活”时代。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使得传统媒体人重新思考这个“微时代”。
1自媒体语境的概念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 We ,Media(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他们对“We ,Media(自媒体)有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换句话说,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载体和互联网相连接后,点对点或者点对面地他们自身经历的消息事实。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据2013年5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7.88亿。现在微信的推广,也增加了手机媒体的一个新载体。微博、微信、手机门户网站构成了移动终端信息的三大利器。
雅安地震发出第一个信息的是手机微博用户,而在整个的救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亲历者同各路传统媒体记者赛跑,他们在第一时间把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到微博、微信,构成了救灾信息的天网。
综合近期发生的诸多新闻的过程,可以看出自媒体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草根化。媒体信息的者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转向了普通大众,人人都是媒体人。这个特点比较典型;第二,自由化。信息不再由传统媒体,而是由大众自主,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向了自主接受;第三,即时化。信息的略去了采访、编辑、印刷(制作)等各环节,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第四,不确定性。自媒体时布的信息不再由记者、编辑的审定,而是由大众自主。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名“随心所欲”的空间,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2 自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处境
当传统媒体遭遇“自媒体”后,面临如下境遇:第一,话语权受到挑战。因为科技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媒体的信息及时性不再凸显,反而落后于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也导致自媒体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进入大众视野,反而致使传统媒体公布的信息受到质疑。第二,传播范围受到挑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编辑,加之自媒体的各种优点,致使社会大众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网络成为信息的来源地。而传统媒体的固定时段、固定传播载体、固定模式等弊端频现,大众的关注度日渐下降。第三,自受到挑战。传统媒体记者、编辑数量有限,信息换取渠道狭窄,导致信息来源较少。有时候就要从网络找线索,找新闻,依赖性日趋严重。
3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发展
在这个由以往的传媒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微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实现破题发展,就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融合自媒体协调发展。积极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开辟网络版面、移动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来应对发展局面。我国的主流媒体也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各大传统媒体在办好以往媒介的同时,开通网络版面,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嫁接互动联系渠道,拓展新闻背后的故事,实现了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转变。诸如央视微信评论、短信互动以及二维码的扫描参与,都是“微时代”对传统媒体的贡献。 许多传统媒体记者也注重从网络找寻新闻,从微博、微信当中找到新闻亲历者,事件见证人。
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一段时间里,有关此案的各种传言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然而,经过保定市公安局纪委与保定市纪委联合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反映的许多情况并不属实。这也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融合传播的一个典范之作。
网络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实现网络补充,而传统媒体跟进拓展、集合信息。郭美美事件起因就是微博炫富。网络围观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在传统媒体的不断跟踪下,微博信息不断发酵,从而达到了全民关注的程度。也就实现了网络微博自媒体点火,传统媒体集合信息,跟进拓展背景,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做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从而引导舆论。
4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融合发展的注意事项
无论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带来的冲击多大,传统媒体都要坚持自身的报道特点,实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深度的策划深化新闻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新闻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成为了传统媒体深化发展的金钥匙。第二,要注重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传统媒体记者不仅要将采访的内容在自家媒体刊播,还要很好地利用“微媒体”加以跟进,实现与自媒体的交流互动。
这其中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新闻采访要接地气,落实“三贴近”原则,深入采访,找寻真正的事实。第二,语言要与时俱进,要学会新语词,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说新闻,摒弃公文式教条语言。第三,保持客观公正。要在新闻纪律的约束下做新闻,不能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事实的记录者,不做网络新闻的跟随者。
参考文献
[1]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
罗辑思维于2015年10月20日开启B轮融资后,这个创办三年多的自媒体估值已经达到了13.2亿,自此社群电商的概念被推上了一个顶峰。而早在2014年底,就曾有人发稿称,颠覆天猫的不是移动电商而是社群电商。
这里天猫所代表的是传统PC电商,乍一看似乎社群电商是独立于PC电商和移动电商的第三个电商市场或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去拆分这三个名词会发现,PC电商和移动电商的划分基础是立足于硬件的,然而社群电商的概念中心却是一个思维形态,它与PC电商和移动电商之间的继承关系根本就不成立。
我们从罗辑思维的案例分析可得,罗振宇首先是以“知识分享”为中心确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去寻找内容,以这个主容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自媒体,并通过这个自媒体获取了用户和他们的信任,在这一切的基础上建设了自己的社群,最后凭借用户的信任和自己的影响力完成了电商化的变形。
社群电商拆开来讲是社群+电商,首先得依靠内容建设出一个高活性的社群,然后再去思考怎么完全社群影响力的变现。而我们看到罗辑思维的社群是依靠视频节目+公众号的形式建设完成的,一个是PC端一个是移动商,它是之间互动的一个产物。
出于公众号的高速发展以及朋友圈已经占领了人们的生活等方面的考虑,几乎所有的自媒体视频节目最后都将粉丝引导到了微信公众平台之上,一方面是方便粉丝管理和互动,另一方面是出借社交网络传播的便利性。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罗振宇最终将自己的电商化渠道放到了公众号里,选择用移动电商第三方平台绑定公众号的方式来做电商。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发现,罗辑思维这个自媒体不仅是社群电商,它实际上也是个移动电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移动电商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开发自己的APP,而是借用了第三方移动电商平台。这就仿佛传统电商在淘宝上开了个店一样,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自己的电商网站就说他们不是PC电商。
这里我们再说另一个社群电商企鹅红酒日常,两个小姑娘自称是料理界的罗辑思维,并和罗振宇一样完成了自己的社群建设之后,开始紧贴自己的视频节目内容做起了电商。她们与罗振宇只在第三方移动电商平台开店不同,她们同时也有自己的淘宝店。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购物需求,她们选择了PC端和移动端同步电商。
从企鹅红酒日常的案例中我们知道,社群电商即可以在移动端做,也可以在PC端做,而社群的打造本就是多渠道多平台合力的结果。罗振宇等人的社群建设也并不仅仅是依靠一个公众号和一档视频节目这么简单,他们同时还通过参加各种媒体论坛,借用微博等其他社交网络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知,社群电商是以社群为基础,背靠PC或移动互联网的一种高活化的电商分类,而不是两者的颠覆者。社群电商与其他电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内容化,客户社群化。
在罗辑思维和企鹅红酒日常的节目当中,他们都将自己的产品变成自己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以此来达到推广和销售的目的。同时购买产品的用户几乎都是自己的社群成员,从这个角度来看社群更像是一套客户管理体系。在某些喜欢造概念的人口中,社群可以被形容成为客户关系2.0。
对于一些想要把概念玩的更超前一些人,希望玩出比社群电商更高的逼格,于是在社群电商的概念基础上又出现了分布式电商的说法,这个概念火爆于凯文凯利的《失控》。当凯文凯利在国内科技圈被神话之后,KK最喜欢讲的分布式概念则很快被玩坏,分布式管理、分布式电商甚至是分布式社交等都被炮制出来。
分布式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过去传统电商是个集约型的电商平台,基本上就是围绕着阿里京东为中心在发展。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电商平台为口号的企业尚未出现一个类似于阿里京东的巨头。
虽然绝大多数移动电商第三方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商城APP,但是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影响力来说,都还不足以与阿里京东相提并论。绝大多数实力稍强的商家在使用第三方平台的时候,都是将这些商城绑定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而实力稍差的就只是在朋友圈或社交网络上进行推广。
从这个层面来看移动电商的商家都是分散在社交网络里的,在这个市场里缺乏一个拥有绝对话语的中心平台,用超前的概念包装来说这就是分布式电商。我们再从中心化和分布式这两个概念来说,所谓中心化就是传统产业时代的集约化,分布式其实就是分散型的概念。
只不过外来的KK好念经,互联网的概念更符合当下人们的从众心理,于是社群电商便有了2.0版本的分布式新衣。对于一些业务模式没有突出亮点,或者市场占有率不够的企业,只好在这方面下文章企图获得市场和用户的关注。
关键词:自媒体 伦理 网络 浅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网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栖息家园。人是群居动物,现实中紧凑的社会生活让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匮乏,对交流和自我表达的渴求越来越多,于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之上,在新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式各样的网络媒介应运而生,交流和宣泄的途径越来越多,如电子邮件、MSN、BBS论坛以及各种交流软件等等,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以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We Media)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新的网络媒介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发泄需求,但是,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现象往往会伴生出一些新的伦理问题,自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自主发现、自我表达、自由分享的主流趋势推动下,各式各样的自媒体数量以令人惊叹的速度疯狂递增着,与此同时对传统伦理观念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也越来越引人深思。
1 什么是自媒体
2002年,专栏作家丹·吉尔莫首先提出“We Media”(自媒体)概念, 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了“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指出“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国内学者张名章认为,自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信息传播的传播方式总称。自媒体是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而被开发出来的多种个人新闻应用的统称,又被称为新闻媒介3.0,与传统的以新闻、报纸等为代表的新闻媒介1.0和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闻媒介2.0相对应。它的主体是普通大众,不仅平民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新媒介,它还具有较强的互交性和和迅速的传播性。迄今为止,互联网中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是博客(包括Twitter)、播客、掘客、拍客、影客、手机微博和个人电子杂志等。
2 自媒体伦理概念的界定
我国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概念的描述一直存在分歧。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认为,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认为,伦理学问题包含两个方面:(1)道德意识与物质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对道德本质、规律、作用等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决定着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问题。(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伦理学所建构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问题。但也有人提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善与恶的关系问题,比如魏英编的《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就认为,善与恶是道德中的特殊矛盾,也只有伦理学才研究善与恶的矛盾;善与恶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家、学派都要研究的中心和重点问题;善与恶的矛盾也是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动力,并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始终及其一切领域;善与恶也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 但是,不论是道德意识与物质利益关系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或者是善与恶的矛盾关系,在自媒体时代的这种概括都是不全面的。
近些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热潮席卷全球,自媒体不仅是传统网络技术发展,还是对传统媒介的彻底颠覆和挑战,它反映了普通大众希望通过网络表现自己、影响社会以及利益诉求的愿望,但是随之产生了的许多伦理问题也已经越来越凸显和严重。芙蓉姐姐事件、 霸机事件、小三逼死原配事件等等,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都与自媒体的发展联系紧密。所以,如何减少自媒体勃兴所滋生的道德问题,为自媒体如何被更好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自媒体伦理的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必要。什么是自媒体伦理,也要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使自媒体伦理的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具体化。这里笔者认为,普通大众对自己或者身边的具体事件经数字科技强化在互联网络的信息生产、积累、共享和传播,与此同时产生的善与恶、义与利、知与行、荣与辱的关系问题统称为自媒体伦理问题。个人信息是作为个体的“日志”,如何在善与恶、合乎道德的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之间做出理性的抉择,是自媒体伦理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非个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在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方面进行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
3 自媒体伦理的特点
关键词:自媒体;旅游企业;营销;大连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以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形式兴起的自媒体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同时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旅游企业也开始在新形势下寻找立足点,探索适合其发展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形象。
一、自媒体概念与特点
(一)自媒体概念自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平台,自媒体的“自”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自发性,从传播过程来看,信息传递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分别是来源、途径和终端。自媒体的来源是普通大众。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组织开始创造其自身特有的自媒体,自主信息并主动参与社会互动。二是自由性,与传统媒介相比,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更为自由和独立[1]。
(二)自媒体特点自媒体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媒体的主体是大众而不是专业的传播组织,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以第三方专业网站为依托。
(三)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主要营销手段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新的技术手段产生了更多新的市场营销方式,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营销手段:1.搜索引擎营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搜索信息,这就需要各种关键词和搜索条件的帮助。搜索网站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分析每个受众的历史搜索行为来推测他们的年龄、性别、学历、购买需求、兴趣爱好,并且按照他们的喜好投放广告。2.整合营销整合营销按照网络传播的方法和理念开展营销活动,是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品牌影响力、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可避免传统营销的弊端,为企业营销取得最佳效果。3.网络互动营销这是目前自媒体背景下使用最为广泛的营销手段,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软件与顾客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公共话题展开,并且当它吸引到相关群体的关注时,它将介绍一些产品和服务给大众[2]。
二、大连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腹地,位于黄海和渤海之间,是一座气候舒适、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的著名海滨城市。海湾交错、礁石散落、地貌奇特,构成了以蓝天、碧波、细沙、黑礁为特色的海滨风光。大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5A级景区2个,以大连金石滩景区、老虎滩海洋公园、发现王国、大连森林动物园、棒棰岛为主要风景区。还有独特的俄式建筑,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了现代大连优雅、浪漫、和谐的城市格调。大连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体验等措施,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8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28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接待海外过夜游客110.3万人次,增长3.7%。旅游总收入1440.0亿元,增长12.5%。2018年年末,拥有旅游星级饭店(宾馆)132家,旅行社475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57个。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更多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同期进一步完善了对于金州、旅顺口、西岗的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强力推进琥珀湾、泛海国际、九龙湾东方戴维营、天门山度假城、北部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等高端旅游项目。闯关东影视基地二期工程完工,西岗区东关街老街区已经确定整体移址旅顺进行复建。还有一些大型节庆活动都在大连成功举办,拓宽了旅游市场新区域,但是旅游营销的发展速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升级和改善。
三、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连旅游企业营销存在问题
(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监督管理不当大连旅游企业在服务质量管理上的力度不够,当问及对接受的服务满意程度时,许多旅游者的反映不尽如人意。通过对日常的旅游市场监管发现,一些旅游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关的旅游监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导致游客的投诉,旅游团队操作失误。
(二)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不实,广告宣传夸张现在人人都可以是网络媒体的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编辑和消息,而网络又存在一定的保密性,这就导致自媒体平台出现的消息参差不齐、真实度不高的现象。许多旅游者反映自媒体平台的大连景区相关信息与自己实际观赏到的存在较大出入。
(三)旅游景区的宣传效果不好,宣传力度不够从大连旅游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游客对大连各大景区的宣传持很满意态度,还有一些持一般态度。调查发现,许多大连居民对所问及的景区表示很陌生,一些与市区距离较远的景区都没去过,或者去过以后,只对其中几个景点熟悉。相关的一些旅游热点信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较少,点击量不够,关注度不高[3]。
(四)旅游营销的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旅游业的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但大连旅游企业的营销理念和实际的营销手段陈旧,主要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通过旅行社和导游带团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大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旅游企业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对于营销开发的手段并不多,有被访者反映到对于一些海边旅游宣传的印象仅仅是:一块巨大的宣传海报背景板,几个推销人员,一本《海底奥秘知多少》,几沓大连海产品的宣传手册,三两个对其产生的好奇聚集询问的游客。
(五)相关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旅游产品的类型较少目前,大连旅游企业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近海区域的观光娱乐为主,而对于海空、海底的产品开发不够,对于一些有着探奇需求的旅游者来说,这些项目并不足够满足其需求。以海上旅游产品开发不错的案例海南三亚为例,同样是从坐游船观光游览出发,但独具匠心的是游客可以在观赏海景的同时,享受到游船上的烧烤、小吃以及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表演,这些附加项目常常深受游客好评,增加了游客之间的互动,使其心情愉悦,接着还有潜水、垂钓、海上冲浪项目,游客的兴趣再一次被充分调动。这些海上项目自成一系,为后续的高端餐饮服务提供铺垫。相较之下,大连的海上旅游产品水平较低,缺乏自身特色,体系欠缺。
四、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连旅游企业营销对策建议
(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严抓监督管控过程旅游服务质量是检验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的行为接触和情感交流的标准,也是促进旅游企业更好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加速剂。在面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时,一个旅游企业的服务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质量水平。因此,建立健全严格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不可或缺。大连旅游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导游考核制度,通过定期的服务技能培训和检测机制提高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意识,提高导游员的讲解水平和服务技能。与此同时,政府及旅游监管部门建立有效的投诉和监管平台,向旅游从业者普及法律知识,将业务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成为解决游客投诉的能手。
(二)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提供真实的信息渠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各种信息博人眼球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迫在眉睫。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查处自媒体平台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打击虚假广告宣传,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真实的信息接收渠道。让用户从自身出发,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三)重视旅游宣传的作用,借助自媒体的优势各大旅游企业要建立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网站,详细介绍所提供的旅游服务,经常更新旅游目的地的相关资讯,普及一些有关大连旅游的冷门知识,并与时下自媒体平台合作,利用事件营销,提高关注度和点击量。也可以邀请一些流量网红进行宣传,增加游客的在线互动。关注时下电视、综艺等,适时地推文,邀请一些大家熟知的明星做旅游广告形象代言。随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提高,许多演艺界人员到大连参加活动,相关旅游企业可抓住契机引流。网络技术人员也可以进行在线调查,收集游客感兴趣的旅游项目以及游客的需求,灵活地运用网络进行宣传。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的,指的是传统媒体后产生的将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等作为媒介,使用多元化的途径,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某种层面来看,新媒体等效于数字化媒体。新媒体之所有流行,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新媒体可以满足受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目前大众娱乐形式开始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对信息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更多人的工作变得繁忙,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娱乐形式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碎片化态势,新媒体在人们碎片化需求的背景下逐渐流行的。第二,新媒体本身的门槛低、兼容并蓄。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开始兴起,比如豆瓣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天涯社区等媒体兴起,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开设了相对应的栏目。此外,每个人都能够开设个人公众媒体,随时随地将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传到网络上,具备了一定的及时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特征
(一)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提升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重要特征。传统媒体传播作为主要形式的时代,人们得到新闻的途径是电视新闻以及报纸新闻,报纸一般是日报,人们看到的新闻一般都是前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充分使用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获得实时信息,这样人们所获得信息更加具备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也更加强烈。新闻时效性的突出优点在于,人们能够关注事态的发展,从而及时地依据新闻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在提升了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互动性
互动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通常是单向传播的,新闻消费者作为受众,无法对新闻提出独特的简介,更加无法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公民权利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型国家的产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互动性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很多新闻背后,都存在简单投票测试受众对新闻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同时还没有相对应的评论区供读者发表意见。读者与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缺少相应的平台。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社会可以在宽泛的范围内对新闻当中的事实产生一致性的意见,从而传播正确观点以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而不是因为无法找到发泄口从而主张社会戾气。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现状
(一)圆心模式依然占据主导
圆心模式泛指电视新闻、纸媒等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媒体处在信息圆心位置,信息从圆心媒体的位置不断向外扩散和传播。虽然新媒体在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其信息真假难辨、门槛较低以及缺少新闻监督等特征,导致了新媒体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网络水军众多,试图臆造各种热点以及舆论话题,人们对于新媒体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民众依然认为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传统媒体才可以肩负起新闻责任,扮演把关人的监督角色。
(二)媒体结合趋势显著
媒介融合理念来源于美国,指的是各种媒体表现出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无法将音频、纸张以及视频等内容整合到一块,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型的技术可以将不同报刊、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的优点进行融合。此外,数字技术的有效提升推动了功能与属性相对单一的传统媒体朝着视听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这为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媒介融合将会成为发展的必然,可是因为信息产业、电视产业、电子产业等存在着利益竞争,因此,媒介融合无法打破产业以及行业壁垒,产业结构变革依然有更多的路要走。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新闻和自媒体的融合
随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其本身的力量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影响力开始减弱,在此消彼长之间,自媒体新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比如,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查看娱乐新闻只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杂志,等待着新闻的更新,获取娱乐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化。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娱乐新闻传播者,新闻资讯时效性更加强烈。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新闻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更强,可是毋庸置疑,依然有一部分个体坚持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新闻。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强传播主体多元化,促进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与新闻报纸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目标,推动自媒体新闻以及传统新闻的融合,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不断凸显二者的特征与优势,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凸显二者的特征以及优势,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以及优质化的服务。
(二)满足受众阅读习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闻受众层级跨越服务持续增加,从年龄层次上看,从十来岁到几十岁的读者均有,他们对于新闻传播有着相对较大的渴求,针对层级不同的新闻受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阅读路径。所以,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受众阅读习惯为基础,秉承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丰富新闻传播模式。比如针对少年新闻传播的相关内容,在内容上要保证简单易懂,树立新闻脉络要做到深入浅出,使用浅显同时又专业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确保新闻信息可以实现与阅读者的有效融合,借此彰显新闻传播本身的价值。那么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比较强的中年新闻受众而言,在新闻传播模式上要更加注重凸显重点,保证信息的精练。如此一来,相较于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模式,根据差异化的受众层次制定出形式不同的新闻传播版本,然后新闻受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阅读的模式,彰显出受众主体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更加具有成效,同时服务性也更加强烈。
说起互联网行业的美女高管,一定少不了王湘君的名字。爽朗、干练的气质和时尚、精致的外形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而王湘君的能力与她的美貌一样受到业界认可,她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男性主导的互联网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湘君曾先后任职于网易、搜狐等知名门户网站市场部和销售部,十年互联网门户网站从业经历,使她对行业有着深入的洞察和了解,积淀了丰富的互联网媒体工作经验和营销经验。
自加入爱奇艺以来,王湘君凭借对营销趋势的敏锐洞察,多次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引领视频行业营销升级方向。2010年她提出“品质视频营销”理念,为深受盗版和劣质内容伤害的视频行业指出了升级方向。2011年她提出SWS(Search、Watch、Share)视频营销模式,引领年度视频整合营销大趋势。2012年,她预见“多屏视频营销”即将到来,推动爱奇艺成为视频行业首个打通PC端和移动终端广告后台的视频平台,移动视频广告投放增长速度创下业界之最。
2013年,她提出将视频与大数据价值相结合,完全打通百度、爱奇艺和PPS大数据平台,使爱奇艺从传统的媒介购买模式升级为更具实效的人群购买模式,引领大数据时代视频营销价值升级。当视频行业还在进行大数据理论集体探讨的时候,爱奇艺“一搜百映”等杀手级广告产品已开始在市场上攻城略地,得到三星、路虎、菲亚特等一大批领导品牌支持。
2014年,王湘君带领团队接连斩获包括鸿星尔克、银鹭、蓝月亮、京东、美特斯邦威等众多数千万级客户,推动视频网站合作量级从千万时代迈入亿时代。爱奇艺持续关注广告技术创新,开发并推出跨屏同一用户识别、视链、黄金一刻等一系列精准广告投放新产品。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是基于受众购买的精准视频贴片广告产品,包括群英荟、追星族、一搜百映等多个种类,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广告主的多种需求。传统广告是基于内容定向投放,受众与品牌相关度较弱,而基于受众购买的精准贴片广告则是人群定向投放,通过长期、多维度的对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相关度,实现更精准投放。基于大数据的广告技术产品,推动视频广告向精准营销时代迈进。
2014年,王湘君还率先在业内提出“自时代”概念,为内容营销理论延伸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她指出,互联网视频已进入“自”时代,受众自由选择与传播的自媒体属性显现,内容成为视频营销的核心价值,内容即是广告,广告即是内容,没有内容营销将无从谈起。
王湘君认为,目前内容营销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首先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态度上,消费者越来越排斥说教式的传播,反感被强迫接受信息,而是希望与品牌进行平等沟通对话,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广告受众的需求变了,广告主的品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对此,王湘君预测未来内容营销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内容大流量实现人群精准捕捉,以完成品牌价值对其所需要人群的最大化覆盖;第二个层面是内容植入,通过内容植入,将品牌理念、产品信息和与之匹配的内容结合,完成品牌的深入沟通;第三层是为品牌和广告主进行内容定制,提供专属的价值。
2014年年底,爱奇艺重磅打造的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充分证明用户和市场对内容营销价值的认可。冠名商美特斯邦威从节目制作阶段就深度介入,不仅其品牌理念与节目内容高度匹配,还结合节目推出相关产品,实现品牌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引领内容营销创新趋势。
颁奖词
从“品质视频营销”,到“多屏视频营销”;从打通多个平台的大数据视频营销,到基于受众购买的精准视频营销,每一次王湘君都能准确把握营销趋势,使爱奇艺始终引领视频行业营销升级。2014年,她提出的“自时代”概念为内容营销理论延伸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认为,在人人皆为自媒体的时代,广告受众的需求发生变化,广告主的品牌传播方式也要相应变化。内容已成为视频营销的核心价值,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没有内容,营销将无从谈起。爱奇艺创造了更多的优质内容,帮助广告主更好地与用户沟通,进行精准营销。
新辣道联手《小时代3》推出小时代套餐,强调与粉丝的互动性,通过微博、微信征集小时代套餐四种鱼锅的名字、广告语、礼物。新辣道自电影《小时代3》上映前44天就开始造势,小时代套餐截止到7月21日已售出5000份。
新辣道还联合了追梦网,发起了“小时代主题餐厅”的众筹项目。支持金额从20元-5000元不等,每个级别有不同的福利。众筹项目达标后,新辣道将北京、上海的两家店改造为小时代餐厅。
围绕小时代套餐,新辣道希望借“餐厅即媒体”的思维,开展了O2O的闭环整合营销:
第一步:新辣道与《小时代》互为媒体。新辣道在商场中投放的媒体广告,替换成小时代版菜单;在小时代粉丝聚集地进行定向推广;双方以各自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主阵地,相互宣传,宣传节奏相互配合。而每卖一份特别套餐,《小时代3》方面也可以获得10%的提成(每份套餐180元),未来新辣道卖出《小时代3》电影票也可能拿取利润返点。
第二步:借助《小时代3》置换优质资源,与网易、人人、万达电影院、快的打车、蒙牛合作,不需要像以往付出太大的代价。新辣道官方微信推出“完美周末”套餐,包括小时代套餐、限量礼物、万达电影票、代金券、快的打车券。
互联网思维,打造“餐厅即媒体”
主角谈
新辣道总裁李剑:
从菜单到主题餐厅,无不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注重与粉丝的情感共鸣,满足影迷们“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愿望。既可以找到《小时代3》的忠实粉丝,为新辣道与《小时代4》的合作蓄势,与粉丝走得更近,持续沟通。又可以借助追梦网的网络用户,做二次传播、推广。而新辣道和《小时代3》互为媒体,传播对方,未必一定要多花钱。通过新辣道十年积累的会员、小时代的忠实粉丝,在优势传播资源互补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粉丝的互动,可以形成新辣道与小时代线上线下百万级的粉丝交互。双方并没有因此而付出太多成本。
而这种思路,可以作为未来餐饮业开辟新盈利模式的一个合作方向。我们有客流、有场所、有注意力,除了餐饮消费,为什么不能做更多的跨界品牌合作?
“餐厅即媒体”将引爆巨大的商业空间,未来餐饮业本身的收益将会越来越低,餐厅作为线上的入口,结合互联网基因之后,将创造更多的增值点。餐厅收酒水费,实际上是酒企、饮料企业借助餐厅这个平台展示、销售,就是个实证。餐厅作为强媒介,可以将信息有效传达给千万消费者,完全可以成为其他品牌的渠道,未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现在新辣道的200家店,能辐射到2000多万的年轻女性,如果未来店面扩张到1000家,将覆盖中国大部分年轻女性,影响力自然而知。同时餐厅要借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与用户的深度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影响到用户。
新辣道资深市场总监刘波:
互联网思维,即餐饮业一直强调的顾客是上帝,只不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实现消费者的真正参与。借用互联网思维,不要只局限于服务好消费者,更要形成粉丝经济的链条、盈利模式。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带着消费者一起玩,以此保证消费体验,持续打造新的吸睛点。未来新辣道将根据消费者需求,涉足与新辣道密切相关的两三类生活服务,最终将消费者聚集到一个虚拟的社群,进行持续、深层次的消费者交流和互动。
合作方谈
《小时代3》制片人张先生
《小时代3》对合作品牌的选择标准是:受众人群匹配度、创意是否有吸引点、品牌价值是否能借势。而新辣道正契合这三点,而且合作的内容是生活服务类的,较容易打造衍生品,我们很注重新辣道自身会员及门店的规模性,对电影的宣传、落地、粉丝营销都是有帮助的;套餐经营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虽然新辣道借势《小时代3》是阶段性的,但经过本次合作,新辣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体系,可以将模式化、程序化的经验运用到下一部电影中,找到精准的、内容适合的电影即可。但是形式可以复制,内容却未必。这要看新辣道是否能将电影提供的内容,“为己所用”,能提升新辣道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并最终留得住粉丝们。
追梦网副总裁杨京华
众筹主题餐厅是给粉丝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粉丝的真实需求、满足粉丝、与粉丝互动、增强黏性,需要三方的共同推进:《小时代》制片方提供内容元素,新辣道提品和空间,追梦网回馈粉丝需求,并利用追梦网百万线上会员、全国高校学生会资源,进行精准地、定向推广。“餐厅即媒体”,是自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其实就是对用户的重复运营,让用户持续关注。如果能为原有用户持续提供新鲜卖点,是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度,获得喜好度的。但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打通彼此,整合各自的用户群资源,在整合过程中,满足合作各方的自我需求。
大家谈
豆果网副总裁朱虹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餐厅即媒体”,突破了传统餐饮陈旧的营销模式,创新和跨界是值得点赞的。近年借助互联网思维火起来的餐饮品牌不少,但大部分都没有办法让消费者持续买单。餐厅受地域、用户的粘性相对也较低的限制,很难聚合粉丝形式交互式的社区体验,且还需要突破电影影响力的段性的,形成长时间的粉丝积累与持续自造血等,新辣道借助《小时代》将餐厅平台打造社区未来商业价值有多大还得看具体执行,成功的难度是蛮大。
王品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赵广丰
能否成为长远的商业模式要看产品和消费体验,产品是餐饮的核心,用餐体验是加分项。电影跨界营销推出话题性商品,实际是体验环节的提升,带动餐厅的知名度或品牌关注度,但一般是流水性商品,产品周期和寿命不可能太长,更难以让消费者持续购买产品。而参加这类活动的多是脑残粉或对你好奇的消费者,但是除了与小时代套餐之外的绑定合作,都与小时代无关,其他餐厅也可以这么做,没有独特性也未必有太大的吸引力。
从长远考虑,因为某部电影的粉丝人群相对小众,适合做阶段性的主题营销活动,但效应也较短,却也没有办法成为品牌的核心元素。但如果把影视变成品牌的延伸,风险在于电影的周期较短,是否能与电影高度联结,可能会被电影中或明星代言的其他品牌稀释掉你对这部电影的独有联结。
在大数据时代、O2O闭环下,王品集团也会找消费者契合度高的品牌做跨界合作,如宝马、HELLO KITTY,为顾客提供专属服务,获得荣誉感,以提高用户黏性、增加新客户。但消费者来店里主要是吃饭、体验,不是来接受媒体信息的,对消费者的优惠信息推介就要慎重,把实体渠道与线上渠道变成新媒体也要非常谨慎。
北京华夏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方建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分析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其进行了定义,大概是自媒体是一种人们可以分享和交流自身观点、自身新闻的平台,通过数字科技将普通公民的个人看法与全球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自媒体的兴起源于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开放性,随着微信、微博、论坛等公众交流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至2012年为止,我国的微博注册数量已经达到4.1亿以上,面对自媒体的日益普及,怎样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力条件,成了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1.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①氛围越来越真实。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很多公民集信息提供者和获取者、受教者和施教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网络上平等真实的交流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前的以说教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在自媒体的网络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做相关反馈,传达给思想政治工作者。让他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真实化、人性化以及人性化。②效果越来越公平。以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好处是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同步接受信息,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和观点,老师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思想正组织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公示,做到公正化、公开化和透明化。③形式越来越多样。随着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通过一种或者多种途径参与到自媒体交流中,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方便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简单地信息和分享就能将其传递出去,实现点到点传播和一对一交流,使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2.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1政治文化受到国外自媒体的冲击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和传递平台越来越多,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虽然政治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扩展他们的政治视野。但是其使社会阶级矛盾和道德观念面临着重大挑战,信息全球化将大众从舆论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拥有主动权,增加了对舆论导向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媒体的便利,将其作为政治思想渗透的工具,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攻击,传播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道德,对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煽动、污蔑和造谣,混淆是非,误导舆论,试图弱化大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改变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2.2对自媒体过分依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很多大学生沉溺网络,整天沉迷网络这个虚拟的,将自己隔离起来,远离社会的喧嚣。长期这样下去容易发展成网络迷恋症或孤独症,致使他们的行为变得诡异,心理也变得不正常,生理发育受到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对面对面交流,自媒体仍然还不能够突破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情感交流缺陷,通过文字信息来进行情感交流存在词不达意、还原度低、实现程度不高的局限性。如果高校学生长期处于这些信息当中,容易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不利于全面发展。
2.3自媒体的可靠性遭到质疑
各种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具有自发性、多元化和草根性的特点,通过各种视频软件和修图软件的加工,造成的结果是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真实。像博客那样的交流软件,有着自说自话的特征,使得自媒体的可靠性不被认可,遭到质疑。各种思想意识、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鱼目混珠,有些信息者为了谋取利益,故意对竞争对手实施诽谤造谣,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也有一些人为博取点利率而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篡改、歪曲。使得传播内容缺乏可靠性。
3.面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的对策
3.1开辟新的自媒体教育平台,提高应变能力
面对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自媒体事业的主旋律,拓展信息疆域。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并不代表其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自媒体时代下,很多话题都容易被放大传播,在短时间内引起强烈的舆论风波,包括对话题的支持、理解、反对和讽刺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学会保持冷静,理性地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善于挖掘敏感事件的最新情况,发表积极的言论,同时避免负面消息的传播。结合传统媒介,形成优势互补,开辟出新的自媒体教育平台,加强其在国际信息交流中的竞争力,把握引导权,使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3.2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媒介思想教育
很多相关资料都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而对于高校引入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活动,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面对媒介传播的低俗文化和负面信息时有自己的判断力可思考能力。而现在,自媒体时代下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改进和完善。培养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运用自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加强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评估能力和质疑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不被外界信息所干扰。
3.3健全自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
自媒体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一部分,也应该有其自身使用的法律法规,我们要重视自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且要增强实行的可操作性,用其来规范人们文明上网,以此来提高自媒体工作者和参与者的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网络环境,形成正确地上网观念,自觉拒绝不良社会风气和败坏道德的传播。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建立好属于自己校内的自媒体教育平台,倡导和传播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将国家思想政治文化与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将自媒体信息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合。共同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
4.结束语
自媒体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也存在机遇,我们要正确看待它的双面性,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促进自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贡献。(作者单位:长春大学)
参考文献:
[1]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2:72-76.
[2]向悦.探讨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16+149.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传播;互播;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76-03
互联网在21世纪的普及率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也使得全球构建了一个可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因此也催生了除报纸、电台、电视的第四媒体形式,并且借助了现代Web2.0技术再一次带来了新媒体改革的浪潮。而这种媒体形式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公众平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采访者和传播者,因此也将这一形式命名为“自媒体”。
1自媒体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时于2002年提出,国外学者将其称为“媒体3.0”,其中媒体1.0指的是传统媒体形式,而2.o则指的是新型媒体形式,也就是借助于卫星实现的全球新闻信息收发和播放的形式.而第一个对自媒体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的时间是在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其认为自媒体就是经由普通的民众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全球信息体系,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传播、评论等,借以反映普通民众对于现代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和客观报道。
现代自媒体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其中以美国的MSN应用最早,其不仅可以实现实时在线聊天,而且还能够互相收发文件。早在1995年时美国就推出了MSN,当时这款社交软件迅速风靡全美,并且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快速发展。其后一年由以色列几个年轻人共同开发了“ICQ”软件,而这一软件也是我国QQ社交软件的主要研发基础。但MSN、QQ等聊天软件也仅仅代表着人类即时通讯时代的到来,真正标志着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员利用互联网超链接的形式记录自己日常的代码编写心得,内容也大多是关于专业知识互动和生活体会,之后才逐渐由各大微博网站将其建立成为一个个简单的日志链接,从而形成了博客风潮。根据我国互联网数据统计显示,在2007年底时我国拥有博客作者数量为4700万人左右,到了2008年时就增长到了8000万,在2010年中旬达到了1亿人,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博客用户数量达到了1.9亿人,占网民总人数的1/3。之所以博客的增长幅度在不断降低是由于微博的出现,这种博客形式更加简单,受到了更多明星的关注,也使得更多人在微博上对明星进行围观,渐渐地人们开始从简单的围观变成了参与者,并由微博真正地实现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根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旬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04亿人。
此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博客、微博以及论坛上新闻的自发,并且逐渐衍生出了公民新闻网站的形式,进而使自媒体模式更加成熟。所谓的公民新闻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闻信息,普通民众通过非专业渠道和手段对各类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这种形式使得新闻进一步实现了平民化和公众化,并衍生出了“自产自销”渠道。国外的自媒体公民新闻网站最早成立于2000年,是由韩国记者创建的“Oh my news”,我国的公民新闻形式始于2006年,创建为“”,也就是直播中国栏目,其鼓励群众拿起自己的照相机和手机,采用现金鼓励的方式让群众记录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类新闻。而随着现代智能手机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开始充当新闻“记者”的工作,利用手机对发生的各类新闻进行拍摄,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在网络当中,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参与,也真正实现了我国自媒体时代的转变和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既有挑战,也有帮助,同时该媒体形式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我国自媒体的转变应该继续深化研究,并由传统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2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优势所在
从自媒体诞生到发展至今,其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传统媒体是以传播新闻的方式为主,而自媒体则是以交叉互播为主要方式,而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也称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标志。
2.1理念的平等性
有部分学者将自媒体形容为“草根媒体”,因为其公众化、平民化以及自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和资源共享。其中最早的自媒体民众新闻网站“Oh my news”的核心经营理念就是每个民众都是新闻记者。
自媒体在现展当中发源于民众、立足于民众,更加关注于民生新闻,也使得该新闻媒体模式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同时现代很多传统媒体记者也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寻找新闻线索,尤其是以报纸、电台等为首的旧时新闻媒体,其更倾向于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对信息源进行采访。并且现代国内很多的微博、微信当中也开始设置新闻入口,分享功能可以提升公民新闻在网络当中的传播速度,例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当中均有新闻分享功能。同时,我国各省市级政府也开始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利用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超过千余个政府微博,借以利用该平台对民生新闻进行,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主要场所。现代的政府微博当中很多信息也开始有自媒体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继续扩大其影响力。
2.2价值的同向性
新闻传播的价值是其传播主体的核心需求,而传播的主体也就是媒体,在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媒体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所有的新闻均需要进过这道“过滤”工序后才能够传达到客体(即是新闻受众)当中,而新闻客体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但自媒体当中新闻传播却明显不同,其转播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因此其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就能够等同。这种价值取向的相同性也就使得新闻能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进过层层“过滤”后,其不仅增加了采访记者对于新闻的主观看法,也带入了媒体的引导,因此自媒体互播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普通群众。
2.3网状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的来源决定了它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媒体优势在于其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传播等均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自媒体则将这种绝对性打破,将话语权分散到了民众当中。每一名普通的民众均可以利用摄像器材和网络对新闻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而新闻的接受者也可以利用“转发”的方式将新闻信息发送到下一个受众手中,这使得采访者与新闻受众的界限开始模糊。由此可见,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是一点对多点的“扇状”形式,而是多点对多点的“网状”形式。另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各类数据载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没有任何障碍,例如民众可以将微博上的新闻直接“复制”到QQ或微信上。
2.4信息传播的高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动力,传统媒体新闻所需要遵守的规则较多,不仅需要对新闻题材、内容等进行筛选,对于编辑后的新闻内容也要经过层层修改后才能够,也就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而自媒体下的新闻准入条件基本没有,也不需要专业的媒体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无法律约束性,任何人均可以利用合法的途径传播合法的新闻内容,也使得新闻时效性大幅度提升。
3新闻媒体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缺点所在
我国的自媒体受众数量达到了6亿以上,这种新形式也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自媒体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缺点也日益凸显。
3.1真实性质疑
早在自媒体概念提出时,其理论创造者就指出了这种新闻模式也具有极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自媒体当中新闻的制造者本身没有任何“准入标准”,民众在接受和传播新闻时无法判断第一个新闻生产者是谁,其个人道德品质如何,加之现代网络水军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错误的引导民众的视线。因此,准入标准的降低或消失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_击。
再者自媒体新闻报道时无需专业媒体对其进行审核和监管,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没有任何约束基础,很多自媒体参与者新闻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其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根本不考虑,也导致了自媒体新闻信用度的逐渐丧失。加之自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也使得很多无辜的民众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同时现代社会矛盾仍无法完全去除,很多民众的跟风、热血等行为也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责任性,导致自媒体新闻的权威性进一步丧失。
3.2公信力下降
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是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该媒体新闻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自媒体新闻信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除了其真实性质疑外,即使该新闻信息为真实的,受众群体也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导致群众的怀疑心态更胜。
同时,新闻信息的低俗性取向也使得自媒体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进而迎合部分人低俗的兴趣追求,在新闻信息当中加入了失实的恶搞和低俗内容,有的不惜借助隐私炒作、恶搞、独特但恶趣味的行为来换取点击率,从而使民众对于自媒体的信任感逐渐降低。而传播者的信任度是与新闻传播效率呈正比,近几年当中自媒体已经成为了炒作类新闻的重灾区之一,甚至还会发生故意诋毁、侮辱他人的行为,加之自媒体对于新闻效应的发达作用,也进一步对自媒体公信力造成影响。虽然现代微博、微信均推行了实名制管理,但仍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程度,仍需要不断扩大这一制度的影响力。
3.3选择困惑性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信息具有专业的筛选和过滤能力,并且由专职机构进行把控,因此对于新闻的定位非常明确。而自媒体当中涉及的新闻信息种类较多,信息量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个体对于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选择能力非常低,常常会表现出困惑感。因此,现代自媒体数据信息量的巨大性和多样性本身也导致了受众的困惑,影响了自媒体的发展。对于媒体的发展而言,海量的信息很可能成为垃圾和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筛选过程中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自媒体受网络舆论的引导,失去了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能力。因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多道程序的把关虽然导致新闻时效性严重下降,但是其对于信息的处理效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层层的筛选也能够提升受众对于新闻选择的准确性,保证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使受众找到自己的目标新闻,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从博客诞生时起,一切都变得不同了,话语权的冰山出现了一条明显裂缝――发表权被前所未有的扩大化――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链接,就能实现新闻的制作与发表,即所谓“人人都是记者”。这意味着“沉默的大多数”在虚拟世界中至少拥有了发声的技术可能。
当人人都能自下而上地参与新闻的采编发行进程之时,会发生什么?我认同Dan Gillmor在《草根媒介》中的判断,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人仍然还是消费者,但即使作为消费者,他们的眼界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能够得到更加平衡的多方印证。
自媒体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草根苏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一、对“自媒体”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自Dan Gillmor2002年对其 “新闻媒体3.0”概念的进一步定义,与1.0――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做出区分。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对他的“自媒体(we media)”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发。(该书的台湾译本《草根媒介》于2005年3月出版,目前尚无大陆译本,因此笔者下述文章部分从英译本翻译,可能有不确切之处仍需改正。)
在Google趋势上“we media”数据如下,显示we media从2005年下半年起开始受到注意,两度沉寂后形成为稳定的关注度②。
同时,在Google趋势和百度指数中均未找到关于“自媒体”的相应数据,然而搜索条目又均达到6位数之多。浏览条目,大多数文章语焉不详,或把“自媒体”当成博客的统一转换,或者转载百度百科上两个漏洞过多的网友定义。由此证明,“自媒体”这一概念尽管在中国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但由于译介问题,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沃尔特・李普曼说,“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本文试图讨论《we the media》的相关阐述,并且归纳出相对简洁明了的“自媒体”的概念,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Dan Gillmor认为,“在过去的150年中,我们本质上有两种确定的传播方式:一对多(书,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以及一对一(信件,电报和电话等)。而互联网则首次实现了多对多,少对少(many-to-many and few-to-few)的传播,由此对先前定义的受众与新闻制作者产生巨大影响,使两者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含混。” 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则是所有传播类型的集合。”③这一切发展都归根于新的媒介技术的开放性,网络媒介的这种开放性的特质赋予了网络无数的可能性,甚至是连设计者都始料未及的应用。
尽管赞同上述论断,我还是认为Dan对网络传播类型的划分没有抓住其论述的本质。正如Dan自己所说,这些明日新闻的工具正在为一场草根本质的对话添柴加薪,那么处于发展中的“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草根”的特质,即“自”。也就是书中反复提及的grassroots和we。
因此我认为,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还应该是一对多、一对一,不同的是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此前的“一”是指传统的新闻机构,或者依托或控运作机构的个人。而以博客为代表的脱胎于新媒体的更新的媒体,是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的个体的人。正因为个体的人拥有了新闻的权利,所以无数的“一”才变成了多,变成了“we”。这就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系与差异。
另一方面,“自媒体”与之前的网络媒体相比,则在于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植入网络媒体的传统媒介机构,以及受经济因素影响组织化的网络媒介机构都相应的减小了影响。所以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讲,“自媒体”的“自”还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较之过去的“新媒体”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在理解“自媒体”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媒体”与“媒介”区分开来。尽管二者都对应“media”一词,但是在传播学的背景下,我姑且将指定义为掌握媒介的传播主体和媒介本身。媒介作为一种物质传播介质,是大众用来明日新闻的工具,是承载人类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的物质载体。而媒体,则应该是掌握并操作这些媒介的人或组织。此时此刻,更应该理解成个体的信息者。
综上所述,“自媒体”应该定义为: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 Wike, SMS, 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 RSS等)进行自主信息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在这里,新的媒介工具的产生对自媒体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
二、对“自媒体”媒介特性的判断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双刃剑”的托辞已经太过陈词滥调,波兹曼也说过“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的内在偏向……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④。
如果试图发现“自媒体”所应用的媒介的一些共同特性,可以从下文对博客特点的分析中发现一些线索。
纽约大学杰・罗森认为博客是“相当民主化的新闻业”。他提出十点说明原因。以下是前三点:
1. 博客靠互惠经济,而今日多数新闻业是靠市场经济。
2. 新闻业是专业人士的领域,偶尔也欢迎业余人士加入写写专栏。但是博客是业余人士的领域,随时欢迎专业人士加入。
3. 19 世纪中叶以来,新闻业的门槛一直很高。对博客而言,门槛很低:一台计算机、网络联机,以及类似 Blogger 或 Movable Type这样的软件程序就能让你开张。博客开张经营所需的资本,多数都为因特网这个全球最大的机器(只有国际电话系统的规模或可与之抗衡)所吸收包含了。
由此我认为,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介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传统媒介也许产生巨大威胁。 这种威胁也许是颠覆性的,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而是钢笔对于毛笔的威胁。但这种取代并非由于媒介本身的优劣,而是源自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二)平民获得更多机会发声,智慧积累的方式由少数精英的生产扩大为全民生产,各种知识冲破20/80定律,按照长尾理论或早或晚的整体疯狂膨胀、混杂无序,形成信息内爆。但日益高涨的平民声音和积山填海的智慧积累是忧是喜?所谓的民主时代的尽头是群氓的末日景象还是自由意志的终极天堂,又或眼看着这辆无法刹车制动的列车不断提速,窗外景色越发模糊,乘客们是要高呼胜利之日即将来临,还是把列车的方向盘交给潘多拉魔盒中的最后一样礼物――希望?
过早的猜测不过是盲目乐观或者杞人忧天,因为事情还远没有结束。自媒体之后必然会有更新的事物产生。然而这种新生自网络诞生之日起就不再倾向于凭空而出。
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和手法之一即戏仿拼贴。包含于其生态系统中“自媒体”所应用的媒介也就是从现有技术的模仿、拼接、交融中生成新的媒介。从远景上看此举似乎有趋向同质并最终完全停止创新的可能,但事实上,一则这种拼贴只是漫长的媒介演进中一种暂时的趋势,二则在既定的时空限制中,这种预言就像那个兔子永远也不可能跑赢乌龟的数学证明一样,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就目前来看,这种基于融合的技术创造正成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创造力,不断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论及“自媒体”之后的媒介发展,则正如“自媒体”本身分离与传统的“新媒体”――网络一样,更新的媒体也正在“自媒体”之中孕育。然而那是什么还不得而知,或许正如Dan所说的那样“最理解那个‘什么’的人也许才刚刚出生”。
再唆几句,如果非要妄断未来,那么我只能回到文章开头巴赞的论断,“人们的设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是完备的”。而媒介技术是“一种幻想的现象”⑤,人们对媒介的终极幻想也许是完全的信息自由传受,套用麦克卢汉所言,达成人体最完整的延伸。
何谓完整的人体延伸?早在媒介的视听技术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之时,佛教就曾经说过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产生“色香声味触法”六感。对于自由之梦的彼岸之花早已栽就,人类还正在泅水的途中。
注释
①⑤[法]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
②Google趋势、百度指数
③Dan Gillmor《We the Media》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