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各地的传统文化

各地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11 17:3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各地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地的传统文化

第1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文化。因为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是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从2008年创办到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已达30多场。陈大惠团队所到之处全部是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团队所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忏悔自己的过错,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场论坛多达4000人,少则500人,很多观众因一场论坛改变自己的人生,反响强烈。

第2篇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各地的民居当然也映射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例1】(2016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22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该题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传统民居为切入点,将华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当地气候、植物树种等地理事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体现了华北地区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二、中国山水画

山和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两大自然景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物质基础。中国人历来崇拜山水,敬畏山水,喜爱山水,亲近山水。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重要的一种,是我国美学的重要体现。绘画是画家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绘画作品的面貌、风格。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2题)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JP〗

〖JZ〗〖XCA6.TIF〗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该组题以四幅中山水画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地理认知和地理理解能力,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考查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可谓匠心独运,水到渠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中远处有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是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最为典型;④地势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故D正确。第2题,③属于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黄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后来其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貌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选C项。〖JP〗

三、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人通过种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思想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茶的精神文化。“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我国地域广阔,茶类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与茶生长、分布有关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条件属于自然地理知识;与茶加工、销售有关的技术、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因素又与人文地理知识息息相关。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6题以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为载体,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整合梳理地理相关内容、纵横串联多个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命题趋势。

四、中国民俗文化

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中国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西方一些节庆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的一代在看着日本动漫、吃着美国麦当劳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传统节日越发看淡,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为外来文化所淹没。患上“文化焦虑症”的既有精英,也有官员和百姓。

传统文化节日的新传承

为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力度,让国人,尤其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并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让更多的人重视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都被确定为法定节日。

有了假期的“激活”,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文体活动。张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改革、不断升华,挖掘出新内涵的传统节日又重返市井,激发了群众的热情,群众成了传统节日的主角。节日内涵越来越丰富,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汇聚的元素越来越新鲜,传统节日既有了文明的传承,又蕴涵了崭新的时代意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焕发出无穷的活力,成了一场场民俗文化的盛会,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个新载体。

而且随着而来的还有其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文化和谐必须“兼容共生”。各种文体形式,各种文化活动互相包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百花齐放。

人文奥运的文化传承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响亮、最成功的口号,也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核心和灵魂。从奥运会筹办一开始,本届奥运会就打上重重的中国印。从会徽中国印到吉祥物福娃,从篆书的体育标识到祥云火炬,从金镶玉奖牌到各种青花瓷图案礼仪服装……每一个创意,每一个细节,都标识着中国文化元素和浓郁的中国韵味,让2008年奥运会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和体验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最佳窗口。奥运开幕式上那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四大发明、千人击缶、徐徐展开的画卷、昆剧、太极表演……

在国内与北京同期展开的文化画卷,有全国各地的文化大戏;来自全国各地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印》、《中国书法》、《中国玉》、《中国京剧》、《中国瓷》等中国文化的树立和记录给人启迪和反思。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的奥运,是世界不同文明融汇的奥运,是各国文化交流的盛大节日。奥林匹克的发展为广大群众融入生活的文化提供的平台更为开阔和丰富;人文理念的普及,文化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大众参与的广泛,克服和正在克服因主体差别而存在的特权现象。这一切表明文化正趋于公平,这种趋势,将促进文化和谐的发展,融入生活的文化正在国内井喷式的发展。

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奥运只是个机会,当“奥运支点撬起无限创意”的激情散去,文化传承仍在继续;商业的功利刺激有没有左右了文化出路的抉择,文化要像奥运火炬一样“薪火传承”,只有将其融入生活才是传承的最好方式。

第4篇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思路

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和民俗特色的继承人才,是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首要目标。职业院校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新时期,国家也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建设的联系,建立文化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大力提倡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

一、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其中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等,民间传统工艺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民间传统工艺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和审美倾向。我国古代人民利用物质精心打造工艺品,美化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民间传统工艺体现了国人的精神追求。地域性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特点。各地区和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都代表了各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各种各样,具有较强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代表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于创造的传统美德。

二、职校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各地区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区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纷纷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目前部分职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其应该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对专业建设的思想进行创新,更好地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才培养为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编写和开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教学体系过程中,职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设置,优化教学环境,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并将其作为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核心。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结合传统工艺师的优秀特点,寻找不同工艺制作的方法。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写和开发,在教材编写和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并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艺。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职校要结合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建设符合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2.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

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虽然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且代表了地区和民俗的形象,但就目前专业设置而言,影响力和规模小是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的专业认知较少,因此报读该专业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解决该现象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各校相互联合。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提高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常情况下,各校间联合发展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域内所有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种是开设专业种类相同的职业学校联合。

3.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对该专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大力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学校加强了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但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也会影响到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就目前而言,该专业的师资来源均为民间,各大院校还未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民间传统工艺技能的师资力量。因此只有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为院校提供更多的师资。

三、结语

目前职业学校民族传统工艺专业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民族传统工艺专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以往传授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途径是师徒传授,在新时期,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等多种方式实现该专业建设,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论中职民间工艺专业建设.职业,2013(33).

[2]董馥伊.民族间传统工艺数字化教学的思考.装饰,2013(6).

第5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41-02

一、贺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七百里贺江之要冲,扼楚粤之咽喉,秦代开辟的“潇贺古道”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之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员、戍卒、商贾、流民带来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与岭南百越土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这里居住着汉、瑶、壮、苗、侗等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各民族、各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族群、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形成多民族多族群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图景。

贺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融合、留下了诸多颇具特色的原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有潇贺古道、桂岭古道、谢沐关、鹰扬关等古道;有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庆坪古城、东坪古城、独柱山古堡、富川古明城等古城;分布着数百座古老的村庄,二十多座古风雨桥,十八座古戏台和部分石龙桥;保存有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塔、阁、宫、社、亭等宗教文化建筑物。现存古民居、古建筑存量丰富,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设计独特,颇具匠心,别具风格。考古方面,有孝穆皇太后先茔、国宝青铜麒麟樽、沙田古墓群、贺街古墓群、铺门古墓群、富川城北西汉墓群。自然风光方面,有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路花温泉、大汤温泉、钟山碧水岩、十里荷塘,还有昭平七村、南乡滑水冲等南方原始森林。

这里居住的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民俗文化多姿多采。各民族、族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崇拜,构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各族群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多达二十种的方言土语。民族风情古老而多姿,如瑶族的盘王节、情人节;壮族的三月三、庙会、炮期和歌节;讲古梧州话的山歌、傩面舞、小龙舞(蛇舞);瑶族的蝴蝶歌、长鼓舞;壮族的舞火猫、耍歌堂;土瑶的酒歌、情歌;苗族的芦笙、踏歌堂等等古朴奇异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此外,还有各族群的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婚庆文化、宗教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人才。相应的文化主体是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措施就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人的地位,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外,还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地位,给杰出的传承人创造适宜传承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或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地传承。

2.投入资金,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物化载体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实行保护,使其发挥传承文化的功能。保护的途径多样,如:依靠科技,借助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现有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形式进行保存和保护;建立图文声像等相应数据库,完成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物品的选择展示、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及当地各民族、族群生活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开发虚拟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贺州相当一部分学者都认识到这点,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工具,长期深入到各民族各族群来了解、记录、宣传相应专业领域中的文化,为当地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自己绵帛之力。

3.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只有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宣传上,加大力度,明确舆论导向,对民间艺人要作好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上,其一,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大、中、小学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民族文化等引入课堂,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聘请传承人深入学生传授民间文化等。通过学校教育,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其二,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居民的教育,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宣传栏、论坛、讲座开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鉴赏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这一途径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得到有效的普及与推广。

第6篇

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汉语言教学的灵魂,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思维方式,了解现当代中国迅速崛起的源头。本文立足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从教师和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环境出发,分析两者的异同,减少中国传统文化国际推广的阻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跨文化无障碍交流。

1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1.1教师和教学对象

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大部分是经过高校的专业学习的,大多在校学习期间就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都会一种或几种外语,以英语为主,外语水平基本都可以达到与留学生交流的程度。

教学对象以高校招收的来华留学生为例,来华留学生一般在16周岁以上。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

1.2课程设置和教材

中国高校一般采用分科式教学。文化课也常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一般还会根据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书法、绘画、太极拳等选修课,并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学生的各种文化社团和文化活动。有些高校在资费充足的情况下,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实地文化体验活动。

以2002年王海龙编写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2004年张英、金舒年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两本书为例,传统文化占据了80%以上的篇幅,采用现代人的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讲述当代中国人的交际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融合。

1.3教学环境

来华留学生身在中国,可以天时地利人和地浸泡式学习汉语。他们不仅可以学习书本知识,还能利用节假日到中国各地旅行,亲身体验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2汉语国际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2.1教师和教学对象

在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来源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由有一定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担任;一个则是由所在国精通汉语言文化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

与来华留学生相比,国外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人数更多,但年龄差异较大,职业分布较广,学习时间不固定,对汉语学习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尽相同。

2.2课程设置和教材

在国外,欧美国家一般采用主题式教学,教师需要在几大主题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资源。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国外缺乏专门教学使用的文化教材,一般都包含在汉语言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内容与国内大同小异。

2.3教学环境

在国外,汉语环境缺乏,教师讲解一般采用英语或者所在国语言,只有在语言文化操练时使用汉语,课外使用汉语的机会就很少了。不过,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客观现状,网络孔子学院等网络课堂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3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对比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到底哪些文化适合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师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如何优化调整,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来弥补境外语言文化条件的缺陷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比较两者的同与异,试图把握主要矛盾,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同之处在于宏观。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规律是相通的。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不会变的,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教学对象都是外国人。他们都是饱含热情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主观愿意领略其中奥妙的。

两者的相异之处在于微观。本文加入学习者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教学因素,分析其异同,以求全面。从前面的陈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教学的差异。同是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生虽然国籍较为复杂,但年龄职业相对单一、学习时间较为固定。而海外学生则根据国家文化差异,有较多个性的要求,这对海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欧洲北美的高等院校的语言系中,一直存在着重文化轻语言的传统。学生们自然习惯这样的语言学习习惯,而无论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的编写上,重语言而轻文化的汉语教学都不能与国外留学生的期望值吻合。从语言文化环境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比海外学习者有着地利人和的优势。

究其根本,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并非学习者的差异、教材的优劣,也不在于教学环境,而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现阶段,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国际教师,都需要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开阔拓展国际视野,多接触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中外文化深入了解异同并进行对比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世界各国日益升温的“汉语热”,不仅是因为我国国力的强盛这一外因,更重要的是中国富有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本身的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这一内因所致的。如果要让“汉语热”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质。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有必要到国外去进修和任教,各高校对口的孔子学院就是最佳的选择。而汉语国际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反客为主,把握主动权,让海外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尤其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上有身历其境的体验是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有很多,每年可以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但让人费解的是,国内外汉语教学急需大量教师的同时,国内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通过了解得知,这些毕业生都要加强国际意识,要看到专业设置和自身培养方面的不足,从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整,时刻做好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服务的准备,才能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困境,这也是未来汉语国际推广的有生力量。

第7篇

本文作者:旺楚格工作单位:鄂尔多斯文化局

鄂尔多斯各地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祭祀文化、婚俗文化、苏勒德文化、圣火文化、敖包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漫瀚调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扎根于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独具特色、珍贵的文化遗产。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成吉思汗祭典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成吉思汗传统祭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的经典。包括成吉思汗祭典在内的鄂尔多斯传统祭祀,显示着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特点。鄂尔多斯祭祀包括长生天祭祀、圣主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神灵祭祀;在祭祀形式上集中体现了古老的奶祭、火祭、牲祭、酒祭、歌祭;在祭祀仪式上,保持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礼仪,成为举世瞩目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经典。2.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集民俗礼仪、民间歌舞、传统祝颂、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民俗礼仪活动,成为民间艺术的殿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包括鄂尔多斯婚礼在内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礼俗渗透到民族民间文化和生产生活当中,使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特点。鄂尔多斯祭祀礼俗,外迎(路途迎送)、内迎(门前迎宾)等迎宾礼俗以及问候礼俗、待客礼俗、敬酒礼俗、献全羊礼俗、宰畜礼俗、节庆礼俗、丧葬礼俗等多种多样,显示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3.以宫廷“古如歌”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古如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十三世纪传承的蒙古王朝宫廷“礼仪国歌”,在盛大庆典开始时所唱的长调歌曲,它与普通的长调民歌截然不同,可谓世界唯一。包括古如歌在内的鄂尔多斯民歌,有几千首,从韵律上分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悠扬、舒展、豪放;短调民歌欢快、热情、奔放。鄂尔多斯民歌内容丰富,包括赞颂、思念、诉说、讽刺等多方面,曲调优美、语言流长、幽默,流传面广。《圣主的两匹骏马》、《森吉德玛》、《敬酒歌》、《送亲歌》等诸多歌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4.以民间《筷子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艺术。鄂尔多斯民间舞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筷子舞》,鄂尔多斯人几乎无人不会跳。民间《筷子舞》,一般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兴高采烈的人们拿起筷子、酒盅等,随着欢快的鄂尔多斯民歌,进行舞蹈。《筷子舞》、《盅子舞》、《盘子舞》、《珠岚舞》、《顶碗舞》等鄂尔多斯民间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化之精华,蒙古族民间舞蹈之经典,社会上产生深刻影响。5.以民间祝赞词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礼俗文化。鄂尔多斯祝赞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非常丰富,其曲调、韵律、语言等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文化特点,以口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有数百部,包括成吉思汗祭奠祭词、神灵祭奠祭词、婚礼祝赞词、祝福词、招福词、祝祷词、人物赞、物体颂、骏马赞、五畜赞等多种多样。其中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就有50多部,5000多行;婚礼祝赞词就有20多部。这些祝赞词,都是通过民间艺人“洪晋”来展现。除此之外,鄂尔多斯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诗词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6.以“珠拉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节庆文化。珠拉格,亦称马奶节。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长生天的盛会。当年,成吉思汗在客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乳献祭长生天,举行“查干苏鲁克大典”,祈求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这一庆典活动,在成吉思汗陵以“查干苏鲁克大典”世代传承,鄂尔多斯各地以“珠拉格”(马奶节)形式一直在传承。每逢盛夏季节,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鲜奶像湖水一样丰溢,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牧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聚集在一起,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珠拉格举办那天,牧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带驹的骒马,系在草滩上准备好的练绳上。祝颂人捧起吉祥的哈达,念诵《马驹赞》,用鲜奶抹画马驹,并举行选好马仪式。一群男性牧马人提着奶桶挤马奶,然后将马奶洒祭苍天和大地,这时祝颂人念诵祝赞词。仪式之后,聚集在草原上的牧人痛饮酸马奶,庆贺牧业丰收。接着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好汉三项那达慕”,使草原充满欢乐……珠拉格,是鄂尔多斯那达慕大会的原型,鄂尔多斯各地除珠拉格外,还有敖包盛会、庙会、骆驼圣火祭典等诸多群众性传统节庆活动,显示着草原原始文化特点。7.以宫廷“珠玛宴”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宫廷“珠玛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元时期的“内廷大宴”,是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贵族庆典娱乐活动。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的珠玛宴,集古老传统的礼仪、风俗、歌舞、祝颂以及传统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展现蒙古族宫廷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风采。鄂尔多斯特色饮食非常丰富,分白食(奶食)、红食(肉食)等几大类。其中敬献“秀斯”(全羊)就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全羊宴”、“羊背子”、“半羊宴”(包括“哈嘎斯秀斯”“、呼古斯秀斯”、“斡热勒秀斯”)“羊头宴”、“肩胛宴”、“胸叉宴”等等,显示出蒙古族古老宫廷饮食习俗。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8.以妇女头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服饰文化。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制作工艺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以金银、玛瑙、珊瑚组成,每个头饰约十多斤重,保留了蒙古族古代的装饰传统,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高雅、庄重、华丽的特点。包括妇女头饰在内的鄂尔多斯服饰,如蒙古袍、帽子、坎肩、皮靴、玛海、腰带、鼻烟壶袋、银碗袋、针扎袋、火镰、蒙古刀、耳饰等,色彩斑斓、做工精细,具有蒙古族宫廷服饰特点。特别是鄂尔多斯贵族服饰,更具有特点,成为蒙古族服饰文化之经典。9.以漫瀚调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族和谐文化。鄂尔多斯东部盛行的漫瀚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主要流行地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鄂尔多斯是蒙汉民族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蒙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蒙汉交融文化。漫瀚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创造的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地揉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民歌歌种。是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象征,是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这种文化形式,渗透到民族歌舞、服饰、饮食、习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娱乐性,形成民族和谐交融文化。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价值。现代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新的课题。如果不寻求新的途径体现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一珍贵的资源也会枯竭,它固有的价值也会消失。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现出杰出的历史价值,成为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价值内涵。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动力。传统文化,包涵形式、内容、理念、意识等多方面。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长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精神,进而生成强有力的自信心和维护地区利益的精神动力;二是历史价值内涵。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得以发育、生长的根源,也是这种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能够绵延不断、演变发展的取之不竭的资源;三是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早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除了历史价值以外,更有艺术价值。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中,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影响更为突出,它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影响很深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成为给人们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四是经济价值内涵。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具有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可衍生为表演艺术价值、音像制品价值、旅游观光价值,进而又带动包括娱乐、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社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保护和发展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对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是政府主导,出台保护、传承的政策,建立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二是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形式与保护生态。只有这样,诸多传统文化才会在相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三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四是提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成为公共文化内容,形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众文化享受,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供给。传统文化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这一价值不是它固有的价值,而且是提升了的价值,它将形成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成为保护与发展鄂尔多斯传统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要体现保护中的发展,发展中的保护。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是文化量的增长,而应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质的提升与突破,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样式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事实上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显然不现实。如果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新的发展,就得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维系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事实上就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价值的有益途径。我们要开发利用鄂尔多斯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我们要充分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使鄂尔多斯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手段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价值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鄂尔多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现代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比如,鄂尔多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变成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鄂尔多斯农牧区具有广泛基础的祭祀活动,如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树木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可融入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形式上,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网络作用,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举办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鄂尔多斯市定期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国际民歌节”、“农牧民社区文艺会演”;各旗区固定举办“伊金霍洛•成吉思汗文化节”、“东胜•万家乐文化节”、“乌审•萨拉乌苏民间文化节”、“鄂托克•阿尔寨民间文化节”、“鄂前旗•上海庙赛马节”、“杭锦•千峰骆驼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达拉特•黄河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全市各文化站和文化室利用当地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扶持农牧区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那达慕、珠拉格(马奶节)、马文化节、骆驼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扩大民俗文化活动范围,使民俗文化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覆盖全市农村牧区;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鄂尔多斯民族特色文化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

第8篇

一、将多元文化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是在各地域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以及地方习惯等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在我国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有着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音乐为审美核心,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尊重和理解各个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令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国家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而各国家和民族也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音乐作为各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也是人们所重点保护的对象。我国若想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音乐得到世界化发展,就必须要将多元文化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学当中,从而令学生通过对各个地域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加强与世界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强化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充分利用好多元文化,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以及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因此,将多元文化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合理应用措施

(一)遵循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运用原则

1.审美原则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无论是让学生欣赏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还是让学生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都必须要遵循审美原则,也即是要将音乐中“美”这一核心元素充分体现出来。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本质是体现自然之美、传承思想之美。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要在音乐鉴赏课上将每首音乐作品的美感都充分提炼出来并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美、享受到美的氛围,继而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2.文化原则音乐是文化的产物,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逐渐产生。因此,任何一种音乐可以说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利用多元文化之时,教师必须要遵循文化原则,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每首音乐背后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从音乐当中感悟文化、体会文化、学习文化。

(二)明确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近年来,多元文化在各领域中的渗透越来越多,因而也对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争议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多元文化为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能够丰富高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令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更广阔的音乐知识;另一部分教育者则认为,多元文化的过度渗透可能会导致传统音乐的丢失,让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若想停止这些争议,让大家更加接受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就需要高中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作用,明白将多元文化融入到音乐鉴赏当中并不是为了消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反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其他文化与自身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比而更加增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与重视程度,这才是真正做到合理运用多元文化。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高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高中音乐教师应当要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将多元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不同国家与民族音乐的鉴赏,并形成对其的自主思考。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思考,才能够更加体会到音乐中的多元文化内涵,也才能够更加意识到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给予每个小组一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其在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再派出代表进行总结演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多元音乐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流沟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在地化;原真性;主体性;文化展演

一、作为文化互动成果的地方文化

(一)变迁中的q时祭仪

岁时祭仪是部分台湾原住民如噶马兰人所拥有的一套祭祀体系,包括拜海(spaw do razing)、猎首祭/丰年节(qataban)以及兽灵(saliman)等具体仪式。这些祭仪的由来与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密切。过去,噶玛兰人借岁时祭仪取得新的社会身份,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想象的联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进程,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改变,岁时祭仪产生断裂和改变,而族群文化复兴运动让岁时祭仪被族群化、去宗教化、去仪式化后重现舞台,甚至转化为文化资产与文化商品展演所谓的传统文化,这是对岁时祭仪的创新,其目的是调节冲突、整合新的社会关系,并对外宣誓自己的族群存在、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二)岁时祭仪的主体性

无论是男性主导的拜海、兽灵还是女性主导的成巫治疗仪式,其皆非固定不变的象征结构或行为模式,而是随历史社会情境转变的一种展演。台湾解放前后的噶玛兰人在国家面临政治转型与认同重构的情境中,通过丰年节的当代展演想象自我,进而对内斡旋次群体间的差异与冲突,对外透过政府和媒体的参与,建立与传统断裂的、国家化的族群想象。

对噶玛兰人而言,复兴的岁时祭仪带有展演的特质,巫师及其仪式在展演过程中不再仅有传统功能,而是在时代变迁前提下发生了质性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非被动,这是噶玛兰人自身主动为祭仪赋以新意,使其成为展演。噶玛兰人的族群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核心操控的作用。因此在展演中,噶玛兰人的文化仍然可以被认为没有失去其原真性,展演中的变迁是现代化语境下族群作为主体所做出的适调和应对。

二、以“在地化”取代“现代化”

原真性概念广泛存在于民族学界、旅游研究界、哲学界等,对它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定论,此处所谓噶玛兰人仪式文化的原真性可以被认为是指其文化的原初特质。而本文中“在地化”指的是他文化在与本土文化互动后发生的动态转化。在动态变迁的情景之下,对文化原真性的讨论才成为必要。

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成主流,多民族互动共处是一大现实,然而生活中乃至学术界仍存有对“汉化”一词的偏好,不少学者就此提出批判,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的变迁归咎于“现代化”,以此取代“汉化”概念。“汉化”附有单方面将汉文化强加于人的涵义,然而“现代化”也不免有将现代性强加于人之嫌。虽然当前学界多承认现代化具有双向互动性,但是现代化进程在其原初意义上便是一个线性进程,相较之下在地化更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化看到了主流文化受到各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主流文化自身也发生着变迁,且不同地域点的这一文化互动各有其独特性。如同噶马兰人在面临新的时代危机时重新将岁时祭仪搬上舞台赋予其展演性质,全球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亦在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外界对话,绝非仅仅是在普同性地走向现代化。因此,以主流文化发生在地化现象对这一变迁进行解释更为适宜,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了交流互动,在地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三、结语:从主体视角看文化原真性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进,各地文化尤其是非主流文化在面对这浪潮冲击时都做出了自己的应对。由此,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在这进程中已然流逝,在中国,对各地传统的所谓保护措施纷纷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内容真实性的质疑也由此产生。中国当下旅游产业火热,古镇四起,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被斥受外界影响而不真实。然而,地方文化在被展演的同时,其舞台性质便已形成,将传统文化放入舞台表演,既面向外地人也面向当地人,这样的表演与其说是失去其文化真实性,不如说是当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应对,对自身做出的调整。因此,地方文化的成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文化互动的成果,它本身即不断处于变迁之中。文化互动是主体间性的体现,不同文化作为不同主体彼此接触,产生互动,而各个文化又不失其主体性,文化变迁是在互动中作为主体的文化自身发生的应对机制,它是出于文化主体的自主选择,文化主体性的存在便可以保持该地方文化的原真性。

参考文献:

[1]潘英海:在地化与地方文化[C],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二.

[2]胡台丽、刘璧榛:台湾原住民巫师与仪式展演[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0年.

第10篇

“鱼不可脱于渊,大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现今社会,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值得我们拿来夸耀并自豪的。国之利器,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从小便开始书写方块字,一撇一横间,我们体味着是非真假,美丑善恶;我们朗诵诗词歌赋,于唐诗宋词间,感受着文人墨客的才情。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分值由150分提升至180分,英语分值由150份降至100分,这一举措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大国利器,母语教学,随着中国改革的进行,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对国家数千年历史的了解。在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的现今社会,外语教学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韩国对端午节申遗的冲击下,国家越来越注视传统文化,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也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一个良好表现。国之利器,是文化。设想有一天,我们不再书写方块字,不再说着字腔方圆的汉语,这难道不是预示着一个民族的衰亡吗?

“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一股猛烈的文化浪潮,科技在发展,外来文化在入侵我们的生活,“提笔忘字”不仅预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母语的疏离,更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事物的兴衰,它从千年前向我们款款走来,带着书卷的香气,引起我们对文化的渴求。

新华网称:“降低英语分值绝非放慢向外部学习。”中国在强盛,但未来仍有一段路要走。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正确对待,盲目拒绝只会象腐朽的清廷一样自取灭亡,唯有坚守自我的同时,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其变为我们的养料,国家才会更兴盛。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陈吉宁说:“无论怎样,请记得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在黑暗。”我们是祖国大树上新生发的嫩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朝气,手握大国利器,让我们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祖国建设出力?

大国利器,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在我少年?

高三:刘曼昱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新教材改版后也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呈现。

一、挖掘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依托当地资源,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小学美术课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探索民间美术在基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利用,这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教学《脸谱的色彩及其象征意义》《紫砂壶》《汉民族服饰的历史与发展》时,渗透有代表性的如:中国传统剪纸、京剧脸谱、角色游戏、皮影、剪纸脸谱、印刷的快乐、中国古代建筑等。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在身边找寻可传承的文化。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泥玩具》一课时,为了能够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先让学生欣赏陕西的《彩色羊》,河北的《大公鸡》等,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了在众多民间艺术品类中,民间泥玩具因其色彩鲜艳,造型简练、稚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此时兴致勃勃地抢着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艺术因传承而保留,艺术也因创新而发展。

二、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知识,对现有的教材上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地扩展和补充,用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赏析,从器皿的纹饰、外形等各个方面欣赏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给民间艺术加入新元素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现实生活中皮影戏离学生距离遥远,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皮影和卡通的联系,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同时结合录像、视频,了解皮影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四、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

从学生感兴趣又易于操作的剪纸、陶艺、面具、纸艺等入手进行系统教学展示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定期的作品展示极大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创意制作,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促进了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选择观,展现多元智慧。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写一手好书法,学会了变形脸谱的制作方法,能在粉笔上、酒瓶上绘制脸谱,能做剪纸脸谱,更多的学生能制作精美的卡纸脸谱,作品中闪动着智慧和灵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不仅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培养了艺术特长,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总之,课堂是动态的、多变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尊重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和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寻找有效途径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12篇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字词句的理解与表达,了解社会不同思想,懂得更多世界万象。但是在大开眼看世界的时候,不能忘了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

一、课本内容中传统文化有效利用

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常规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经典古文故事,传达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了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们可以间接的对中国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特色。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技能,还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过相关文章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特点,甚至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再创造。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都较为排斥,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的学生课业压力所致,因此学生无法调整到更为放松的状态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这并不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问题,是整个学习氛围所形成的阻碍。因此,在课本材料资源的利用上,教师要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排除学业压力的干扰,静心地去欣赏传统文学作品所潜藏的魅力。

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文章所代表内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人物、景色的特点,同时通过演绎作品的感染性,让学生更容易将情感融入作品的体验中,提升领悟能力。在诗词歌赋的欣赏中,可以配合传统民乐做背景音,或者通过网络优秀的朗诵选段进行文章内容的声情并茂展现,让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往往没有相关作品的多媒体材料,因此更多地采用个人朗诵的方式,而这种朗诵方式由于个人口音偏差或者理解偏差,会导致无法发挥作品应有的魅力。而当下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将公认最优质的朗诵材料进行播放,一方面减少了课堂教学朗诵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作品朗诵出来的效果。甚至可以寻找具有个性化的朗诵表现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课本教材并不是呆板老旧的东西,通过新的形式演绎,可以散发出更多光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需要立足课本,同时也可以配合多元化资源进行课本资源的升级转化。

二、信息化发展下的多元化传统文化资料利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课本有限的传统文化作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丰富信息,挑选更适合各班级、各学校、各地域情况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料。这种资料的选择可以出自热门话题,也可以是高等学府的推荐作品,更可以是本地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利用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可以进行话题讨论、演讲、作品赏析写作、情景演练等。传统文化并不代表呆板沉闷或者老旧,在新时代的利用中也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例如在2016年春晚上,就运用了大量的对联。对联就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对联的特点与创作来提升学生在传统文化运用上的能力。不要让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老旧不可用的,其实它离我们生活很近。甚至学生可以对经典对联的学习,再创作后运用到自家的对联制作。还有传统影视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对传统风俗或者典故的讲述来让学生做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下都有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选段让学生对于经典文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甚至从中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深入的阅读。无论学生是通过文学作品原始文字作品,还是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学生阅览过就可以达到传统文化的知晓,进而达到传承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知识是老的,但是传承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与新颖的。面对着新一代的初中青少年,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高科技等丰富手段进行不断多样化的展示,充分的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传统文化学习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传统文化的包装者,对于相同的文化内容,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包装,进而获得学生更高的认可度,让学生吸收到传统文化精髓。在传承的方式上不要拘泥于老旧形式,可以让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也可以在时展的特色元素上进行升级改良,保留精髓,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更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能力。传统文化让中国国民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加独特的国际符号,是中国人差异与其他国家民众的典型文化标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要通过多样性的传播方式让其精髓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