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电工程就业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群互补;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还是由于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尴尬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工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时期提出了校内校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连年提高。
一、专业分析与定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和专业调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确定的专业定位见表1。
二、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定位,要求学生必备的职业技术能力有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三类。针对各项能力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式。
1.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般应采用和理论教学穿叉进行,通过随堂实践(包括习题课、讨论课、课内实习、课内实验、边讲边练)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数学计算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基础课涉及到的单项实验能力等。要尽可能将部分课堂教学移至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现场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练结合的教学氛围。
2.专项能力的培养
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例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图读图与绘图能力、水文规划与水力计算能力、建筑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土石坝设计、重力坝设计、水闸设计能力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应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环境中进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现场完成,有的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训练项目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可以真题真作,也可以“假题”真作。
3.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对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施工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实习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应聘请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与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
毕业设计最好能选择真实的生产课题,由“双师型”教师或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真题真作,培养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使用技术规范、撰写技术文件、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顶岗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学校或学生个人联系实践单位,对方一般应有接受学生就业的意向,并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指导教师等。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得到实际训练,完成从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在生产中育人,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
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室、试验室等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实训基地应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艺规范性、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情形:
1.校内实训场(例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钢筋加工厂等)
单一的校内实训场,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具有便于按教学计划进行、便于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优点。但是,对于工程中大型项目如大型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理等等无法模拟,适应不了某一些企业岗位对人才技术的要求。
2.校内的仿真模型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即便到工程现场学生也难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可以建设专业教室或模型室,通过仿真模型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均可利用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仿真。
3.校企结合,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
就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训,也可作为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的技能鉴定中心。例如,有的学校以当地的建筑质量监督站的建筑材料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双赢。
4.依托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亲临生产、建设、管理工作一线,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接触和了解到真实的生产工艺流程,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氛围,见识在学校内学不到的知识,体会所学专业的实际用途。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习到一线人员的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锻炼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产学结合到企业挂职和轮岗训练,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便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可,大大提高就业的机会。但是对于建好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和部分生产实训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运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水库调度、闸门启闭等都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实施,因此生产现场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实训的要求。
以上4类实训场都有各自优势。为了发挥各类实训场的优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实训场建设采取校内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体阐述如下:
校内实训场:为了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内建成了鲲鹏山大型室外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有拱坝、重力坝、土石坝、拦河闸、渡槽等27个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类型齐全、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可开出水利枢纽建筑物布置、水闸运行管理等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可进行测量员、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与鉴定。
校外实训场:学院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简称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现场共同建设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浪底实习基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包括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水电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针对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项进行实习。小浪底是土石坝水利枢纽工程,受建筑物类别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此,学院以小浪底实习基地为中心,与周边6家水利水电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故县重力坝、三门峡水电站、洛河橡胶坝、栖霞院拦河闸等6个水利枢纽组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样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群”与校内“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水工建筑物群”“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
四、“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与实践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该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2006年,毕业学生770人,一次就业率为90.52%;2007年,毕业学生652人,一次就业率为92.64%;2008年,毕业学生777人,一次就业率为95.11%;2009年,毕业学生663人,一次就业率为95.81%。2010年,毕业学生468人,一次就业率为98.30%。
2.增强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浆砌石重力坝特殊问题专题研究”等2项科研项目,完成“禹州电厂流道模型试验研究”等5项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完成了“渠道维护工”、“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主编了水利行业施工员职业培训教材,参与了水利行业建造师考试命题;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
五、结语
“双群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场、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实训教学做到三个无缝“衔接”: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从而解决了实训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 教高司.关于委托有关单位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专题研究的通知[Z].[2004]283号.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在中职院校中,《水工建筑物》是一门专业课,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掌握一般水工建筑物的工作特点、类型和构造原理;理解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管理所必需的水工建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在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和其它相关的工程建设企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水工建筑物》的专业知识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并且是晦涩难懂的,怎样转变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呢?
1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发任务单,学生依据任务单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学习时结合教学情境,极积提问、回答、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例如在讲解水工建筑物水闸时,首先把学生分组,全班学生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水闸的简介、图片、视频等资料,提前预习本节课知识;明确学生任务,小组长组织收集资料、组内讨论,整理提交讨论结果;组员听从指挥,配合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其次制定教师活动计划,课前,分组,提出任务,明确要求,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课中,巡视现场,指导助学,发现问题,指导评价,小组排名;课后,收集学生填写的自评、互评表,做好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2 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传播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音像逼真、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特点,将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当在讲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的概念、分类的时候,可以播放三峡或小浪底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通过视频达到感性认识、理性理解,让学生主动区分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的概念,总结分类,教师适当引导,配合板书及相关教具,改变了传统的通过单一语言描述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3 现场教学模式
组织或指导学习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我校建设了实训基地――水工实验室,讲述水闸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水工实验室,布置任务,任务一:让学生观察水工模型中有几种水闸,分别位于渠道中的什么位置,各水闸的担负的任务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现场观察、小组讨论,试画出平面图。小组互评,选出最优的成果。任务二:老师亲自领导学生观察水工模型的水闸,水闸的类型、作用,所处的位置,同时让学生注意水闸的结构,现场讲解开敞式水闸、封闭式水闸知识。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做标注。根据老师讲解的知识,各组学生重新审视各组平面图,指出错误与不足之处,重新选出最优的成果,对小组成绩进行排名。
4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就是通过职业院校主动构建有企业参与的,选择性的使生产实践活动纳入教学活动、融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本质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教学活动需要的企业资源纳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我校在水工建筑物课程要结业时,组织学生到音河水库实习,音河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水库,也是我校校企合作的基地之一。在水库,学生几乎可以接触到书本上学习的所有知识,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学得好的学生讲得滔滔不绝,差的学生边看边问,有时还一头雾水,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好的更爱学,差的变得我要学。回到学校,以音河水库为案例,把整本书的知识贯穿起来,通过感性的认识增强理性的记忆,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
5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不管哪种教学模式,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来检验教学效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课后填写自评、互评表,教师填写教师评价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采用更为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2005年6月,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创造全票、全项、全优的纪录。
2006年12月,学院被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步入全国先进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2009年8月,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通过河南省级验收,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评为示范性建设验收优秀院校。
学院还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级文明单位”、“河南最具特色的十大教育品牌”之一、“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2006年以来,共有福建省高职院校考察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200多所院校、2000多人次到学院考察、交流。
学院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全国40多家媒体相继对学院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新闻报道。
稳健有力 步履铿锵
学院占地面积1400多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新校区融教学、生产、实训为一体,职业氛围浓厚、教育设施先进、校园风景优美。固定资产8.2亿元,教学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藏书62.2万册。学院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八号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学院又先后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在校内建成了148个职业氛围浓厚的实训场馆。
学院还投资800多万元,在黄河小浪底自建了大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与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河南中信集团、西门子自动化驱动集团、河南黄河河务局、黄河中上游管理局等510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院风景优美、设施完备。公寓化的宿舍楼舒适、安静;校园绿地、湖水尽显绿色、人文理念;学生活动中心、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各项运动场所设施先进。2009年10月,学院新建成的标准化体育场投入使用,成为学生锻炼健康体魄的理想之所。
风驰云走 健步如飞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大力实施“内培外引”的人才战略工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已经形成。学院专任教师600余人,教授、副教授180人,“双师型”教师234人,博士、硕士338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部门“555人才工程”教师等7人。学院还根据需要,聘请387名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培训,2010年以来,已经安排教师赴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地区培训人员52人,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各类培训140人,到企业顶岗培训62人。学院下发的“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成“123”培训计划,即安排教师到境外培训100名,企业顶岗培训200名,境内培训300名,实现专业教师各类培训工作的全覆盖。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学院开设18系(部、院),设立72个专业(方向),涵盖工、经、文、管四个学科,形成了以国家重点专业为龙头、省级重点专业为骨干、院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专业建设体系。拥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5个,河南省各类重点专业16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出版高职高专教材205种,承担“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2门;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河南省级教学成果奖等22项,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处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为目标,推行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模式、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模式等。
学院推行“校园大职场、企业大课程”的实训理念。“校园大职场”:如水利系“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测绘系测校园大地、绘神州经纬,根据校区地形地貌建设测绘实训场;环化系利用污水处理厂,生产教学相得益彰;水资源系建造气象站、水文站,景观实训两相宜。“企业大课堂”:依托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将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实现生产育人。
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2007年以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取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7项,参赛选手个人获得省级以上一等奖64人、二等奖99人、三等奖53人。其中,自2007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上,我院两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自2008年开始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我院5次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竞赛并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
上善若水 大道康庄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支持。学院在水利、测绘、机电、建筑、交通、化工等行业享有盛誉,与国家的测绘系统、公路交通系统、水利水电系统、建筑系统、铁路建设系统、石油化工系统、中核建设系统、新疆建设兵团等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合作伙伴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国家同类院校前列,2009年为96.6%,2010年为96.7%,2011年为94.8%,水利类、测绘类、机电类、建筑类、交通类、化工类、制造类及经管类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院以毕业生就业地域广、行业宽、质量高而著称,连续三届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学院还被评为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之一和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2011年,河南省授予我院“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称号。教育部门认可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MyCOS)测评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排名第五位,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达到79%,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
大家好,现在我代表两校一中心行政,向大会做20*年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年度学校工作回顾
一年来,两校一中心全体员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为目标,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渠道,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全校教职工充分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校党委的既定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围绕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0*年上半年学校在校班级35个,其中中专21个班,635人;教学中心4个班,140人;脱产成人大专班10个,424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千1199人。下半年在校班级28个,在校生936人。其中专21个班673人,教学中心3个班113人,大专4个班150人。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规模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但由于学校近几年生源质量较差,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合格,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教育系统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外,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督导管理工作,在开学初,由教务系统、校领导及各科室领导集中一周检查教师的教案、讲稿、授课计划,并将结果公布于众,教师们均能按要求进课堂,教学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根据学校安排,教师们坚持了每位教师听2-3位教师的课,达到了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在新生入校和毕业生离校之际,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对学校管理及教学工作中的意见,并在工作中加以改进。去年我校有2名班主任获得了自治区教委颁发的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1人获自治区招生就业指导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
去年11月学校还接受了自治区教育厅对我校两所函授站的教学评估。为做好此项工作,同时为函授站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提出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逐条对照评估条目体系,做了许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专家评估组的肯定。在今后的成人教育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评估条目认真落实,努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突出特色、服务水利”是本届党委结合我校实际提出的办学理念。为拓宽学校专业规模,学校有计划的派遣了十几名教师参加“心理咨询”、“饭店服务与管理学”、“旅游服务与管理”、“电焊实用技术”培训教师认证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都顺利取得了相应的等级证书,且参加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还受到了教育厅和劳动厅的好评。
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是新一届党委班子的办学理念。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我校的具体落实,今年年初校党委按照《乌鲁木齐市文明单位创建与管理条例》十条标准在全校开展自查工作,制订了20*年“两校一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4月校党委与各科室签订了20*年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我校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活动中由全校每位党员每月捐款10元,建立了“两校一中心爱心基金会”帮助困难学生;协助厅系统各级团组织的青年团员在学校进行“爱心基金捐资助学”缴纳特殊团费仪式,广大党团员积极参与,起到了一定模范带头作用。校党委还在去年投资精神文明建设设施的基础上,力促综合培训楼的建设工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改造了宣传标语牌,加大宣传氛围;改造了行政楼楼梯,加强办公环境建设,为学校环境育人打下更好基础。学校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学校基本建设
20*年学校完成了培训楼主体建设工作,先后投入约70万元先后完成了校园绿化管理及维护;部分建筑暖气管道的维修与改造;学校部分供电线路的改造;学生公寓节水装置安装;自来水与下水管道安装及二次装修设计;校园内建筑的屋面及楼内维修等多项工程,同时保证了全年度正常的水、电暖供应。
20*年11月经自治区劳动厅考察后确定在我校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工程实训基地,为此我校根据要求,已提出并上报了建设规划。目前已获批准。
四、注重素质培养,强化学生管理,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一年来,在延续和创新原有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举措的同时,注重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在学生工作中,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寻求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使我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能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学生管理部门配合教学管理等工作,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模式。
切实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探索学生管理新机制。《两校一中心班级目标管理办法》《两校一中心学生操行考评实施办法》效果明显,对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确立了良好的、适宜的方式。
针对不同等级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今年学校重点加强了对提高生的教育工作。学生科采取分片帮教的形式,对提高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要求班主任加大对本班提高生的关心和帮助。
为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学校成立了“两校一中心爱心基金会”。20*年6月2日,学校举办了两校一中心“爱习基金”颁发仪式,共有19名特困生受到学校“爱心基金”3500元的资助,激发了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10月25日,水利厅团委在我校进行特别团费捐助仪式,水利系统的团干部和团员纷纷为我校的特困生捐款。
由于我校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今年我校共有23名毕业生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优秀毕业生”。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卓著。学校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纪念“12·9”运动中,分别兴办了民族团结杯球类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征文、教师节献辞,迎新生的板报比赛等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为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邀请了专业就业指导培训教师为我校近700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讲座。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由学校出面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向社会各届推荐我校毕业生。今年学校还邀请了新疆特变电工、新疆水利水电工程局、广东水电二局等单位到校与学生见面洽谈。20*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大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今年学校共印制了6000份招生简章,在《新疆招生与考试》杂志上刊登了我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并在电台广播等媒体进行招生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范围。今年还委托奎屯新世纪文化培训学校进行招生,开辟了我校招生的新途径。今年我校共录取中专新生432名,河海大学预科生41名。
五、校务公开工作
学校成立了两校一中心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学校的重大决策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人事问题一律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加大,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利益和群众利益;对于一些重要的特别是工程承包、职称评定、学校财务收支等问题,学校不定期地在群众大会或中层干部会议上给予通报或者在宣传栏上予以公示,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真正做到了取信于民,得到了教职工的支持,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财务工作
作为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长,我在签批各类开销时,把握勤俭办学的原则,严把审批关。现对本年度的经费收支情况对各位代表作以下汇报:
一、经费收入情况:(14*.4万元)
1、财政拨款755.4万元,占总收入的53.90%,其中,中专537.94万元;技校179.46万元;河海38万元。在职工人员全年工资434.25万元,占财政拨款的57.49%;离退休人员全年工资97.75万元;占财政拨款的12.94%;机构经费拨款155.44万元,占财政拨款的20.58%;20*-2005年取暖补贴拨款30万元,占财政拨款的3.97%。
2、预算外收入592万元,占总收入的42.24%,:系学费创收收入,其中专生学费收入234万元,函班学费156万元;脱产大专学费66万元;住宿费收入124万元短期培训班12万元。
3、校三产经营收入31.90万元,占总收入的2.28%,:其中,商品房收入22万元;食堂、澡堂管理费收入9.9万元。
4、其他收入:22.1万元,占总收入的1.58%,其中科技咨询收入11万元;学生测量劳务收入2万元;房租收入2万元;医疗费补助5万元;微机房收入1.36万元;其余属学校帐户利息收入。
二、经费支出情况:1351.73万元。
1、人员支出613.31万元,占总支出的45.37%,其中:人员工资434.23万元;津贴107.58万元;社会保障费63.11万元;招待所支出1.65万元;其他如临时工工资、加班费等零星支出6.94万元。
2、日常公用开支568.06万元,占总支出的42.02%,其中:办公费3.42万元;印刷费8.76万元;邮政通讯费6.46万元;水电费30.72万元;已支付取暖费49.*万元;交通费35.07万元;差旅费32.9万元;培训费15.66万元;福利费41.86万元;劳务费2.69万元;学生公寓、食堂、校园道路、招待所、行政楼及零星工程的维修费152.25万元;办公设备购置费1.*万元;微机等专用设备购置费43.1万元;教学费33.61万元;招生费开支9.57万元,文体活动费3.69万元,政工宣传费12.82万元,其他零星支出12.4万元(主要用于护校队值班补助、劳动工具、卫生用具购买等)。
3、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24.15万元,占总支出的9.18%,其中:离休费7.03万元;退休费90.67万元;抚恤和生活费0.23万元;医疗费1.27万元;住房公积金19.67万元;助学金4.35万元;其他零星支出5.05万元用于支付经探亲费,生活困难补助等。
4、科技咨询支出:科技咨询项目支出14.6万元,占总支出的1.08%。
5、校三产经营支出31.61万元,占总支出的4.35%:商品房经营费用支出20.4万元;澡堂燃料费支出6.15万元;人工工资支出1.13万元;其他零星支出3.93万元。
三、本年度经费结余49.67万元。
20*年度上缴财政专户学费收支情况
一、上年结余数:142.60万元。
二、当年缴入财政专户学费:510.80万元。
三、财政核拨我校预算外资金:592万元,下拨水校542万元;技校50万元。
四、财政专户结余数61.40万元,转2005年度安排使用。
我校20*年度基建财务收支情况
一、综合培训楼本年到位资金:208.5万元,其中:教育厅拨国债资金200万元;单位自筹基建资金8.5万元。
二、本年实际支出208.5万元,其中:培训楼工程款180万元;天然气锅炉款15万元;玻璃门窗预付工程款3.5万元。
各位代表一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虽然按照既定目标稳步进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职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有封闭办学思想,思维上还没有彻底走出传统办学的圈子,创新不够;面向市场办学的招生、教学模式尚未完全确立;人事制度改革还未全面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形成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座的各位代表与全校教职工一起共同努力,为学校尽快与市场适应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拨出头筹做出努力。
2005年度工作思路
2005年的学校工作,要继续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为目标,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切实重视并争取有新的突破:
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改进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005年度的教学工作,以切实提高我校教育质量,所有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付出艰辛的努力,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为学校今后的招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要进一步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书育人,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条件和要求,切实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2.继续认真抓好各项教学建设。围绕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抓好重点主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教材建设。继续推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要继续组织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要根据自治区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做好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作,建立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我校部分岗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偏低的工作局面,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进一步探索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
根据我校生源素质特点,在充分利用与继续原有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工作往纵深推进。要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自主、自强与自助、自主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自助学习与管理的能力与技巧,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争取在推进学生的自主、自助学习与自主、自助管理上有新的突破。
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校工会、学生科、团委牵头,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五一”、“五四”、“十一”、“一二九”运动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文明个人”、“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一个讲正气、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素质有明显提高。
四、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与就业指导工作
20*年我校中专招生430余人,招生数量比前三年总和有所增加。要认真总结今年招生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学习同行学校良好的招生经验,充分把握国家关于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的力度。
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荐我校优秀毕业生就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人才交流招聘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五、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按市场需求创办新专业新晨
在努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除加大对水利职工的培训力度外,还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开办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做到文理兼容,办出规模效益。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一、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有5所独立学院,2015年底,甘肃省独立学院在校生已达48,950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1.13%。按照学科分类,包括2所工科类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和1所师范类院校,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一级学科、专业数81个,专业布点数(各专业在学校开设数量)达到145个。各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年来设置了很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近40个专业,如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投资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5所独立院校中有2所是工科类院校,且甘肃省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高新技术类专业将越发重要,因此工科专业的数量积点较大。2所是财经类院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相应也逐渐成为学生选择的热点。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布点数从2010年的98个增长到2015年的145个,增幅为47.9%,校均布点数达29个。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增减专业。有些“过热”专业已逐渐被一些院校认识到其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始控制招生数量。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19.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90.32亿元,年增长率为10.5%,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6,172元提高到2015年的26,100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甘肃省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推动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仍然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信息知识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高智能的管理策略。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学院的积极配合。
三、甘肃省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按照“十三五规划”,甘肃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开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可见,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甘肃省独立学院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基本能适应甘肃省区域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甘肃省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些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成为招生量大、就业率较高,成为社会认同度相对较高的专业。2所工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建材行业、交通运输业、冶金矿产、石油化工、信息产业、机械机电。2所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特点与学院的办学特色基本吻合,也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但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专业设置不均衡体现在专业重复和专业短缺现象并存。一方面,5所院校共涉及81个专业,专业布点数达到145个,可见较多专业重复设置。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所学院全部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有4所学院开设,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加择业困难和风险。另一方面,与甘肃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量较少,如文化产业管理只有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开设,机械电子工程只有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设,且是2015年新增专业,难以满足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实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措施
(一)专业设置需以经济发展为依据。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实现独立学院的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按照甘肃省“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指导思想,要着力培养在制造业、金融财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密切的相关专业,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加强对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力度,适时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动态性,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灵活掌握设置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布局省内本科高校新增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新增专业,对不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数进行调整或取缔专业,使甘肃省独立学院的自身专业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立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设立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体系,依托行业背景优势,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特色专业,针对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现行业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和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规模和数量相匹配的专业框架,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作者:吕芳 刘德光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