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体育活动

初中生体育活动

时间:2023-07-11 17:3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体育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体育活动

第1篇

1初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及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经、体操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来”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

1.2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得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睬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1.3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和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少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和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当作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和帮助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

2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护初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少年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全面发展他们的柔韧、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当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2.2针对性成熟特点教学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体育消费市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心理预期已得到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存在着局限性,特别是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研究仍未引起足够重视。该文拟就对影响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进行研究。

1 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概念及内涵

石文典指出:“消费心理预期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和判断,它既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测活动,又是一种包含情绪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的心理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行为。”“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是指消费者在实施体育消费行为决策前根据已掌握的与自身消费行为有关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对未来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判断、预测或估计的心理活动。”初中生是我国体育消费主要群体之一,研究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对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消费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调控政策等提供依据。

2 影响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分析

2.1 家庭环境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家长会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会给孩子买一些体育器械(篮球、足球、跑步机等),据调查,家庭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支出成正相关。孩子自己可以支配父母给的零用钱和压岁钱,大多用于购买运动鞋(因为学校通常穿校服上学),可能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运动鞋的品质有所不同,还有有条件的家庭还会给孩子挑选1~2个体育项目进行长期练习,比如:乒乓球、游泳等,那么这些项目本身有报名学习费用,还有这些项目的体育用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服、乒乓球鞋,游泳衣、帽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家庭收入状况明显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心理预期状况呈上升趋势。

2.2 体育赛事因素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田径钻石联赛,NBA、足球世界杯等等体育赛事的举办,初中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体育赛事门票、主客队球衣、体育饮料、明星代言的球鞋等需求的提高。体育赛事促进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提高导致的体育消费趋势主要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体育赛事中的风云人物必定成为追捧的偶像,这些偶像穿什么品牌的运动鞋、用什么品牌的拍子等等都会影响初中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

2.3 体育市场环境因素

产品结构因素、商品价格因素在体育环境中起主要作用。

“产品结构是指现阶段消费市场能够提供的不同价格、质量、功能档次的消费品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我国体育消费品品种不齐,体育消费商品质量有高有低,体育消费品的价格偏高、功能不全,缺乏适应初中生身体发育特点的商品,这大大影响了初中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积极性。消费品价格是消费过程的焦点,对消费品价格的认可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观念和经济承受能力,体育消费品价格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消费品价格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营机制不规范,使得初中生对体育产品价格的认可受到很大影响。我国初中生有很强烈的体育消费欲望,但是可供他们支配的资金与体育消费品价格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下,全国上下注重初中生体育活动,提倡初中生应多进行体育锻炼,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市场良机,调查产品结构和价格,从而改善初中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

2.4 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念和消费意识在社会文化因素中起主要作用。“体育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消费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点,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它反映着消费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初中生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追求体育文化娱乐消费。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体育消费意识还处在低水平状态,体育消费意识薄弱,就会导致市场需求的萎缩,为了加强初中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应加强初中生的社会交往,鼓励个性发展。

3 初中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

对长春市几个初中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初中生最主要的体育消费取向是健身和发展体能。初中生意识到健康是1,事业、亲情、友情等是0,只有有了健康,后面拥有的越多,才越富有。初中生都希望锻炼自己的体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初中生为促进健康,提高体能选择的项目排序如表1。

还有一部分初中生观看体育比赛,为了追求竞争、对抗的美,从而满足自己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和享受,还有一部分初中生把缓解学习压力、陶冶情操作为自己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足以看出初中生对体育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4 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差异

初中男生、女生的体育消费心理预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因为男生、女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同所决定的,初中男生活泼好动,对体育活动兴趣颇高,对体育活动的参与需求也比女生要大,男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强度都要比女生大,课间在操场上奔跑的几乎都是男生,在足球场上踢球的是男生,篮球场上打篮球的还是男生,女生偶尔也就踢踢毽子,女生天生文静,不爱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要比男生少很多,同时她们体育消费的动机就比男生弱,而且掌握的体育消费资讯也比男生少很多,购买力比男生弱。由此可以得出初中生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是男生。

第3篇

关键词:运动素质 初中体育 对策

初中生运动素质是指初中生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素质,是体育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一、初中生运动素质下降的现状及危害

目前,初中生运动素质越来越差,这已是被学校和社会公认的事实。据国家体育局的一项调查测试,目前全国初中生运动素质相比上一个年代,要下降了11个百分点。例如,湖南省益阳市某中学800米测试,满分为10分,初一某班级的平均分却只有3.7分,很多学生跑了一小圈就跑不动,或者不愿意跑了,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的耐久跑成绩超过6.5分。

那么运动素质下降,表现在哪些方面?

1.身体素质下降

广东东莞市某中学举行的一次升旗仪式上,在不到6分钟的时间里,就连续晕过去了四个同学。

2.心理素质下降

怕苦怕累,成为现代初中生不敢运动、不积极参加运动的重要原因。

3.运动技能下降

由于平时缺乏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缺少煅练,不少的学生在运动中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运动速度、爆发力、力量等都表现弱势。

二、初中生运动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运动素质下降,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初中生运动素质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这包括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自身体质等因素。有些初中生缺乏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或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对体育行为产生阻碍作用,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低。

2.家庭因素

家庭对学生的管理不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科学,导致初中生体育素质下降明显。现在的学生多数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很少参加户外运动,喜静不好动。过去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玩的攻城、捉迷藏、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学生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我邻居的一个孩子,回到家除了吃饭、搞学习、看电视、上网,从未见她参加过任何体育活动,父母亲认为女孩在家安全,养成了她喜静不好动的个性。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80%以上的学生都属于“关鸭式”家庭生活,只有20%的学生能主动参加户外活动或体育煅练。此外,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

3.社会因素

无可否认,现在的学校、父母都在一味追求升学,学生学习压力太大,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锻炼身体时间太少。说实在话,作为体育教师,心里常为学生抱不平:就如我们学校,平时课间只有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们只能在走廊上晃晃。学校还要求“走廊上不能奔跑、大声喧闹”。所以,在中午吃完饭的那段20分钟时间是学生们最活跃的时候,学生们都跑到操场上去玩耍。体育场馆和设施奇缺,使学生失去了煅练空间。如某县仅有县一中有一个正规体育馆,而且,也不是每天都对学生开放。其他中学,也就只有普通的操场和一般体育设施。有些家长有让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却苦于没有锻炼的场所。有家长如是说:现在的学生太可怜了,根本没有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地方。

4.教师因素

不少老师认为,体育活动不是以学生获得健康为目的,而是纯粹为考试服务。因为在中考的时候,体育占了总成绩的30分,虽然分值不高,却被认为是最容易拿的分数。所以,在体育课上,尤其是初三的体育课,练习的都是体育考试中要测试的项目。你跳远能跳100分,不代表你身体的弹跳能力好,体育课根本起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体育课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本色之后,原本提倡“全民健身”的运动会也成了体育特长生比拼的天下,代表班级参赛的都是班里体育成绩最好的,对他们来说,在运动会上获得的荣誉,可以为将来的中考加分,剩下的那些同学只有在观众席上加油鼓劲的分。

三、初中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对策

1.社会要普遍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家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并定期做评估工作,以评估促进改革,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机制。如我们这些中学,校领导应当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摆到较高位置,一年上头也要召开几次专题会议,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彻底改变以考分和名次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的错误倾向,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某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各文化课老师使劲给学生加码,让他们永远有做不完的作业。于是,有的学生就只好以体育课作为“补充”,学校领导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广大初中学生强身健体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学生要坚持煅练不松懈

要提高初中生运动素质,一个最根本、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办法,那就是坚持煅练身体。只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自觉进行煅练,假以时日,运动素质就会逐步提升。在锻炼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怕苦和累,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并逐渐培养起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我所教班有一个学生,每天早晨坚持晨跑,无论刮见下雨,春夏秋冬,每天坚持跑10华里,结果,体育素质大大增强,以前的头痛病也没有了。其次,争取每天都保持1小时左右的身体锻炼,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使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不断提高。此外,锻炼时,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运动量要由小到大,练习要由易到难;每次锻炼时要先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逐步适应较大的运动强度。

3.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不吝啬

我地政府在市民煅炼方面还是花了不少的钱,在各广场、宝塔湖边都设立了许多健身设备。但专为学生投入的却不太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学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的力度,要保证体育经费应有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初中生有充分煅练的良好环境、良好条件,以此全面提高他们的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国龙.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初探[J].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 存在问题 对策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既不同于过去我们开展的课间操,又不同于过去我们理解的课外活动,它是在原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课余活动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时间要长于课间操,内容较课间操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练习强度更为适宜。我通过对本地多所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资金不到位,场地、器材设施就很难有保障,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又因近几年来各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学校人均运动的场地和可供学生活动的器材不足。在一些学校中,场地的不足、器材破旧、设施奇缺和简陋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些人均面积少或是一个班学生抢一个篮球、足球玩的现象屡见不鲜。

2.传统的课间操仍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模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各学校有较大的弹性,它给教师灵活处理和安排的权利,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目前,校与校之间差异很大,每个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各班学生的生理、心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也存在着差异,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一些体育项目,但在大课间活动推行的一些学校仍以传统课间操为大课间的活动模式。

3.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问题有:第一,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场地设施包括学校对场地的合理布局,一些设施自身的安全功能等。第二,整个学生运动场地的合理安排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的学校,学生运动空间场地极小。第三,一些学校的项目设置的安全问题,例如老鹰抓小鸡是学校里很常见也最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游戏,但是在各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里,绝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开展,因为它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再如快速追逐跑游戏,安全隐患很大,不适宜大课间开展。第四,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在大课间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二、相应对策探究

1.加强对各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支持、监督和管理。

教育局、体育局等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的投入。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与管理,对未能顺利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针对其情况进行监管,使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

2.项目安排应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发现部分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为灵活,但大多数只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各校应在活动内容上尽可能地丰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兴趣爱好;针对部分学校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较为单一的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学校规定与自愿相结合的形式,在体育器材上,可以在学校器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制小器材,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3.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校领导、老师、家长等加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给予学生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由于初中生对他人依赖性较强,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刻意表现自我。榜样的力量对初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因而各初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邀请学生家长、校领导等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促进家长及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进而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4.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生一般较为活泼、积极、好奇心强、爱模仿,应从物质、精神、制度方面,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关建设。如在场地器材建设上,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明显的地方,让学生经常看到,进而调动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精神建设上可以请一些知名的运动员,为学生进行一些表演,进而刺激学生模仿、学习。为促进各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各校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5.建立科学的、系统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不少初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不够系统,各学校重视程度不相同,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活动管理体系。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应根据学生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项目、人员等。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必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项目,不能为便于管理,整齐划一,而不顾学生的感受。

6.加强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再培训。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管理者的水平,因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我发现,各初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培训不仅少而且不均等,重点初中机会相对多些,但普遍现象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各校管理者的需求,因而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培训上,有关部门应加强支持,针对不同学校出现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另外,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在自己摸索的基础上,走出大课间开展中的种种困境。

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初中体育教师对此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宝凤.美国、日本、加章大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1994,(5).

第5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对山西省临汾市5所中学临汾一中、临汾三中、临汾七中、临汾向阳中学、临汾阳光中学学生发放450份问卷,每所学校发放90份,初一、初二、初三各30份;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共发放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为100%;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与分析

2.1临汾市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2.1.1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调查发现,48%学生很喜欢参加大课间活动,27%的学生比较喜欢,15%的学生无所谓,9%的学生不喜欢,1%的学生反感,总体来说,参与态度是积极的,持主观、肯定的态度;在这一项调查中,持非常喜欢态度的男生占总人数的33.3%,比女同学高出19.7%,存在差异性,其他四种态度差别不大;说明在对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上,男同学优于女同学。初中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动机(表1)主要集中在“玩”和“逃避上课”和“遵守学校规定”这两项中,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将“玩”作为第一动机,反映出学生对于“体育与玩”概念的混淆,学生参与的盲目性,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遵守学校规定”占有25%,调查知有四分之一的初中生按部就班地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并未体现自我主观能动性;应付达标考试的动机占到第三位,仅有8.5%。在调查中排在最后三项的恰恰是最能体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初中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初中体育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学生不够明确体育的价值与功能

2.1.2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国家教育部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出了明确的时间规定:学期上学中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被调查的五所初中,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低年级执行力明显好于初三,初三年级的开展情况只有60%,这与中考带来的升学压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于升学压力,这一现象在我国应该是较为普通的,如何监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执行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调查的5所中学,能够良好执行国家政策的占57.1%,每天学生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的有26.5%(表2),从参与时间上来说,总体情况良好,多数学生的参与时间可以得到保证,但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人数会随着年级的递增呈下降趋势。

2.1.3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场所和项目根据现场调查,5所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的地点都集中在学校体育场馆,多数在操场上开展;在与教师的访谈中,针对这一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多数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天气和场地因素,冬季或雨天无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体育场馆不足而造成的。被调查的五所初中,广播操是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所有学校都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开展广播操,延续了我国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实施课间操的模式。其次,篮球作为我国群众基础最好的运动项目,也是初中生比较喜爱和开展比较好的;“自由活动”在被调查中,出现了半数以上,也暴露出部分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但组织性较差,处于“放羊”状态。因此,在被调查的学校中,虽然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较好,但是开展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相继提出“校园足球”,这也是为“十二五”期间,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各个学校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着手开展及组织足球活动,提高基层校园足球普及率。

2.1.4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上下午”两个时段的特征。在上午两节课后学校都会安排广播操作为活动内容,对于组织者来说,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内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每天重复同样的内容,积极性较低,参加效果一般。在下午两节课后主要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运动团体和自由活动四种形式组成。其中,自由活动占47.6%(表4),侧面反映学校及体育教师在组织工作中存在偏差,并没有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这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或教师的师资力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社团是占到份额最少的组织形式,恰恰这种组织形式是国外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途径,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应大力推广体育社团,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2.2大课间体育运动的发展策略

2.2.1学校应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是体育课程的延续,为更好地发展学生体育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针对调查现状,学校应可以采用校园橱窗、校园广播、主题班会、体育文化节等宣传手段和途径,使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与功能所在,逐步树立学生体育价值的观念。

2.2.2学校领导大力扶持,完善体育教学人力和物力资源学校领导及体育部门应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避免“形式化”。各级学校应该配备充足的体育教师,体现教师的“专职化”,杜绝其他课程老师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到“专人专用”;其次,完善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建立体育馆,做到专款专用,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推进。最后,学校应鼓励体育部门和教师组织不同类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出台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杜绝出现“应付”、“自由活动”等组织形式,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执行力;严禁其他课程将其占为己有,保证每天两个时间段开展该活动,注重活动开展的质量。

2.2.3创新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灵活,突出“两主”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应丰富、富有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拳类:太极拳、长拳,娱乐类:跳绳、踢毽子、陀螺等,形式应灵活化,可以开展年级竞赛,运动团队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意识。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导向作用,主要唤醒初中生的体育意识,而活动的主体是初中生,主要目的是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等精神。

2.2.4学校提供平台,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和体育部门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对在校的各个班级的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范围可以涉及到班主任、学生、班级和年级其中的一项,或者是多项,评价结果要和学生、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评优挂钩;评价手段可以是通过体育竞赛名次、运动团队的参与情况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临汾市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较好,多数同学的态度是积极的,男同学的态度优于女同学,但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存在盲目性与混淆性,没有对体育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半数学生可以保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初三同学参与次数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3.1.2临汾市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集中在操场上,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大课间活动的形式统一,内容比较单调,活动内容上午为广播操,活动形式中自由活动占有比例最大,侧面反映出各个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落实得不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上午为广播操,其他的活动内容覆盖传统的运动项目;自由活动占有份额过大,也是组织活动开展不顺的重要体现。

3.2建议

3.2.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都要通过学校及体育相关部门来完成,学校领导应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要宏观统筹,完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学校应加大监管,建立管理制度,出台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标准。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29-01

近些年来,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滑,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大多数的初中生由于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所以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空闲时间花费在休息或者是娱乐上,很少在课下锻炼身体。因此,提高初中生体质与体能的最主要途径便是体育课堂。但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总是根据中考的要求,将锻炼重点放在了应试技能的教学之上,初中生们只能枯燥地重复训练这些技能,久而久之,他们便会逐渐减退了锻炼热情,这也就无法真正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新课改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便是“以学生为本”,因此,下面笔者便对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落实新课改的改革要求进行介绍。

1 转变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要承认,随着信息技术与知识大爆炸社会的到来,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任何无法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展开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耐心倾听学生的内心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初中生是一个十分单纯、热血的群体,如果教师能够真正为他们着想,那么必然会换来学生的真诚相待,而学生们也会“爱屋及乌”,为了回报老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初步激发出初中生的运动兴趣。

2 因材施教

新课改所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强调的是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真实需要等,以便他们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匪浅。这也就要求教师除了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真实需要之外,还要关注少数人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要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既能够适应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能够使初中生得到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每个学生的体能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个学生的体能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教学问题。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具体的体育活动的真实看法,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充满个性化的锻炼建议。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尽可能学习全面的体育知识,让所有的初中生都能够感受锻炼的乐趣。同时,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坚持因材施教,也是使初中生爱上体育锻炼,从而落实“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等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 改善评价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十分敏感,他们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这种时候,任何具有打击性的评价都会挫伤他们的自信,从而使其渐渐丧失学习乐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评价方式,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之上,肯定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所获得的进步,帮助初中生重塑自信,也让他们爱上体育锻炼。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要完全抛弃传统的考试评价,因为考试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却能够反映出他们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很多初中生为了取得好分数,所以十分积极地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的锻炼结果的同时,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素养。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不仅为我国初中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每一个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将其进行整合与总结,应用于体育课堂之中,从而使初中生真正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并且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坚持因材施教,寓个性于共性;最后,教师要改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使每个学生既能够树立自信,也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体育课 合作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52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通过体育运动强化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合作学习。然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学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本不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虽然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和合作,但是双方的合作意识并没有体现,往往导致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值注重形式却没有实践。为了能够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本文给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以供初中体育老师参考。

1 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作一个和谐的氛围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正逐渐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提倡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整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使各个小组内部共同达到某一目标,并对此过程进行评判。为了保证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老师应该在体育课上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活跃的和谐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活跃思维,通过能调动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2 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加,初中学生已经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大部分的初中生开始追求个性,而且非常的叛逆,在很多方面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初中生的这种性格也给体育课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带来了困难。所以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尽可能地将好友分在同一组并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实力处在同一水平,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这就要求作为体育老师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心理以及年龄都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3 加强常规学习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形成一些常规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常规的学习则需要老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之后一起创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例如让能力强的同学帮助其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让能力弱的同学最先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于这些常规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有利于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将为以后深层次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 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各个小组为了完成相应的目标会进行争论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竞争、有争吵,但是确实非常友爱、非常温情,也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4.1 学会倾听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他人的观点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进而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目前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初中生们往往只是抒发自己的意见,缺少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这样小组的各成员之间就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育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生倾听”的习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4.2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学生进行合作的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表达能力,那么不能够将各自的优势展现给大家,进而就不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对一些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如果不加以指导,长期下去将会和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拉开很大的差距。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应该对一些表达能力不足、思维能力也有所欠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并且根据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在所有的同学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体育老师应该让那些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同学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通过这类同学来带动所有的同学。

5 把握好时机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进行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合作的动机以及个人责任,同时要把握好时间进而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1 如果有多种达成活动目标的方法,就组织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参考他人的不同意见,通过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可以得到完成活动目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如果学生在独自不能完成活动目标,就组织合作

在一些体育活动中,由于任务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导致很多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而不能单独解决,这时就应该在学生中间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完成任务相应的技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3 大班教学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时,就组织合作

大部分的初中生都很渴望展示自我,但很多学校是大班教学,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单独展示。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让所有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

6 总结

在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构建一些学习的常规方法来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一个好的氛围。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学震.对学校体育课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调查[J].中国市场,2010,(41).

第8篇

关键词:体育;初中生;健康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度和课堂参与指数都比较低,教育水平达不到实际教学中的需求标准,使体育教学过程乏味,导致很多初中生上体育课感觉极其乏味,提不起热情,这种状况极其不适合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日后的发展中,体育教学必须改变理念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养成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都不一样,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地进行变通,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体育运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升高,形成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体育教学户外运动中,教师可以采用自由学习的方式,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热身锻炼运动保证安全后,依据每个学生差异性采用分组自由练习,帮助学生培养运动热情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如下施行:老师应在自由组合前对于不同的体育活动进行讲解,包括注意事项和活动要领,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体育活动有基本认识,以免过于盲目造成身体伤害,其次带领学生认真地进行准备活动,避免学生抽筋脱臼。在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后的运动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并详细记录进行总结分析,便于日后的课程中更好地进步,最后针对同学的表现进行总结,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反馈,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调动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

现在教师和家长逐渐提高了对体育健康教学的重视程度,游戏教育法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初中生课业相对增多,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减少,学生本身自律性相对不高,热爱新鲜的运动方式和新奇的东西,体育老师准确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游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初中生主动参与性。

三、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现代体育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方面发展,老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健康的师生关系,努力和同学成为朋友,消除因为年龄而产生的代沟,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而不应该利用地位优势一味发出命令,老师自身认真学习体育内容,对于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对于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将其与课堂内容很好结合,相互配合,语言简洁明了,让学生积极的加入到活动当中,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观察学学生的表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尽快地解决,此外体育老师还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对于体育运功的态度,给学生正确的反馈意见,改变学生的固有错误思想,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动性。

四、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符合时展需求

以往的旧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老师和学校必须追随时展的脚步,更新以往陈旧的体育观念,完善教学目标相关的规定和细则。推广使用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以往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应该配合高科技的教育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体魄,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随着树立健全的人格,采用科学教学评价体系,让体育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是以后现代化体育教学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传统的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摒弃课本的教学内容,而是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学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丰富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努力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调动初中生对于运动的热情,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运动方法,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锻炼对策;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独特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初中阶段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初中体育是教学中独一无二的户外课程,应该从体育本身的灵活性、竞争性等特点出发,锻炼初中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良性竞争的意识、坚毅的品质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从体育的角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他科目的顺利实施。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分析

1.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初中生步入青春期后,自身的思想意识逐渐向主观世界靠拢,内心世界不断得到丰富,其自身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会逐渐听不了别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对别人的态度也非常敏感,容易表现出极端和偏执,这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无趣、叛逆、易怒等负面情绪。2.反抗心理严重。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会伴随出现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均衡的现象,而自我的意识又比较强,自尊心越来越强,当自身的想法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反抗心理和偏执的想法与行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3.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初中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自身阅读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当他们天真的想法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时,便会出现冲动、自卑和羞怯等现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难免会受到各方面的阻碍,进而无法成功地做某事,这便会导致学生面临的失败和挫折增多,受到更多的打击,致使学生出现消极的态度,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

二、初中体育教学该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容易被失败打倒,承受不了一点点的失败,在生活中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意识。这种心理是在初中时期逐渐形成的,高中阶段完全形成,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初中课堂时间,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利用体育课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条件。初中体育老师要把握住体育课堂的宝贵时间,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这样,一来可以使体育教学目标达成,二来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老师在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中,把体育教学内容和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地开展体育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2.积极参加,进行良性竞争。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每个初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过分优越使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喜欢争高低、爱攀比。运用体育课程的课外运动可以解决学生们的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中的长短跑、网球、乒乓球等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动力,通过激烈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就拿乒乓球来说,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握拍法、攻球和扣杀球的技巧,并在实际的演示中利用帅气的扣杀球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乒乓球的感情,同时也要在演示的过程中加入良性竞争的意识。之后,当学生对乒乓球有一定的联系后,可以设置实际的体育比赛,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组,进行良性竞争,从而产生对胜利的渴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都得到培养,为学生体育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3.进行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坚毅的品质。挫折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相当重要,老师可以利用运动员和奥运冠军来激励学生,如2016年的游泳运动员孙杨,如果当时第一场没有夺冠之后放弃了,便不会有后来的成功与自豪;还可以播放足球明星直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员在恶劣的天气中比赛的意志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具有面对挫折勇于承受和处理的态度,不仅达到挫折教育,更磨炼学生的坚毅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三、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对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老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问题,进而提出对应策略,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良性竞争的意识、坚毅的品质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峰.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3(08).

第10篇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目前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住校管理较常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单调、刻板,容易让学生产生苦闷、焦虑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与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气馁,情绪低落,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偏多,导致学生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意识,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自由释放自己,让压力靠边。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慢慢从简单动作着手,再到复杂动作,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能够预防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整天上文化课程的程序,能够让学生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学生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文化课程。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育治疗。

(三)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室外获得新鲜的、充足的氧气,这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魄,良好的体魄是大脑灵活运转的物质基础,促进智力发育。

(四)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意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那么通过这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及学会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观念。

(五)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参与体育教学及活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亲近,有利消除隔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打断不良人际关系与自闭人格的恶性循环。

四、措施

(一)通过异性搭配联系法

通过日常经验能够发现人在异性面前或多或少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很多平时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去做。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施展异性搭配,比如在篮球对抗中,组织异性混合队进行对抗,这样不仅能够积极的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增强合作与协调精神,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三)利用挫折法培养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给他们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其中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方法,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坎坷和困难。

第11篇

(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中学 5532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阳光体育活动”方兴未艾,使学校的体育课登上了前所未有的荣光殿堂,同时也让体育教学从单纯的“竞技观”和“体质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体育课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认识。鉴于此,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肤浅认识整理出来,以供指教。?

一、把握体育课特点,确定品德培养内容?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复杂性--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极为复杂,在体育课中也有各自的特点,致使体育课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运动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从运动形式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

3、多样性--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那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竞争性--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

5、直观性--体育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6、集体性--体育运动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课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二、掌握初中生身心特征,培养良好品德?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的又一次发育高峰期,到初三年级基本达到最高峰。尤其是性的发育几乎达到成熟。这种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并出现一些消极心境,其突出表现在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从而增添了许多烦恼。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青春期开始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也不愿求助父母和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

据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在体育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培养纯洁友情,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和谐、团结、协作的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体育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广泛而纯洁的友情。?

3、培养乐观的心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观赛事,冷静对输赢”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无论自己的团体是输是赢,是胜是败,都能够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获得精神享受,心理上都能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乐观感受,自始至终保持乐观心态。?

4、培养自信心,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表彰,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以此来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学会自我保护方法。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护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的良好时机。?

6、培养进取意识,

体育课中,每个班都有几个困难户。如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和心理条件限制,学生往往会产生心里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指导、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进取意识,同时指导学生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

在体育课中,我抓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

(1)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

(2)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

通过这些办法,久而久之,就能消除其心理障碍,培养其积极进取的意识。?

7、培养注意力,

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人体对于客观事物进行条件反射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保持人体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使人体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体育课中的“注意”同其它认识活动中的“注意”一样,也是由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大类组成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与否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体育课体育中如何教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针对体育课直观性特点,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常常对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高度的注意,而体育课中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形式、内容、方法很多,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用师生之间的问候语或下达口令的方式都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到相对的集中。?

第12篇

新课程改革 初中体育 转变观念 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8-02

初中体育学科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他们体育素养,使初中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做到为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1积极提高体育教师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学生之间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营造出一种和谐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也正是影响我们初中体育教学重要隐形因素,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我们初中体育教学实效。

1.1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师生关系,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同学之间在课堂教学中交流、互相接触中产生的影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旨在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互信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努力搞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例如:我训练初中生进行100米接力赛跑时,由于一位同学有事请假,就使一个小组变成了3个人,我就对同学们说:“让我来参加,行不行?”同学们一听,赛跑的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了,齐声说:“行没问题”,他们在接力跑的时候也非常起劲。可刚刚跑了第一次,其他小组同学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老师你跑得那么快,我们没法跟你比,这太不公平。”,“老师你可以不可以跑慢一点。”原来我所在的第5小组跑了全班第一名,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让我退后15米的方法进行接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了互动、交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执行者,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的参与者,不仅建立了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而且也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1.2加强课堂初中体育教学环境的布置应该这样讲,我们初中体育教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教学场景的布置,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个环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忽视了场景的布置对初中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教学氛围浓郁、体育器材摆放整洁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这节体育课有一种好奇感、舒适感,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能够很快体验到体育课教学的乐趣。例如:我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这一练习内容很单一,初中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趣,在教学练习中,我就用一根长绳围成了“荷塘”的形状,在里面用一些纸片做成各种形状的荷叶,让同学们模仿“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尽情地跳跃,在这种有趣的跳跃练习中,同学们运动的兴趣高涨,乐在其中,积极参与,有效的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学生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初中生通过体育活动,感受到上体育课的乐趣,进而喜欢上体育。

1.3抓好体育教学中教风和学风建设

初中体育课大多数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这样的教学环境人多场地又大,没有一个好的教风和学风,是绝对不可能上好一节成功体育课的,所以教风和学风建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同时抓好教风、学风,又是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孩子家长对体育学科一点也重视,而且体育课不在学校考试范围之内,导致初中生认为上体育课是跑跑、跳跳、玩玩,但是只有有了好的教风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懂得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训练教学方法,努力做好教风、学风建设。总之,在我们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要明确以上观点,并做好实践运用,使我们初中体育教学每时每刻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我们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调动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

2.1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性很强,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表达。例如让初中生学做同一个体育动作,我们教师至少有5种表达方式来表达,对初中生心理变化和实践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初中生对我们老师的话应该是很在意的,我们教师的一句不经意之间的话,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辈子。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语言运用技巧,力争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愉悦,力争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乐趣无穷。

2.2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