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扩展使用---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转化。这需要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和很高的艺术修养。例如中国书法的精髓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汉字书法的构成不外乎章法、线条和结构,同样好的景观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谐和超凡脱俗,其布局的合理与正确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设计者可以吸取书法中布局的特点,但其各部分组成和功能模块的架构也是相当的重要,好的作品“随形就势”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量减少人工的斧琢痕迹是优秀设计师的追求。让人们在隐藏的技巧中看出艺术的智慧来,这才是最为出色的作品。
>>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对财务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文化对我国劳动法理念的消极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 论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浅析新媒体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对培育我国公民公德意识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试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探究我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劳动法理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国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关注的大问题,但是碍于其复杂性、深刻性等原因,其在大众中的普及与传播情况一直不是很乐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打开了一扇大门。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作为百姓媒体的本质,加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得出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促进作用的结论,新媒体的平台性质、其跨越时空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其平台上表达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料的易得性都使得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125-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但是却一直受制于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不能进行理想的传播与传承。那么新媒体作为当下一种影响力巨大的媒体能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呢?为此,本文将探究新媒体的本质及传统文化特点,从而找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优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本质探究
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相对而言,是以网络传播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网络媒体、手机中客户端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因此,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传播介质和传播手段。
就像麦克卢汉曾经说的那样,每一次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新媒体就是如此,首先,他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地域的差异,带来了跨区域的传播;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人的阶层在新媒体时代也被消解,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发声”的个体都是平等的,也因此它摆脱了许多现实生活的束缚,变成了公众讨论问题、发表言论的集散地;再有,它还消解时间,一方面来讲,既没有传统媒体的固定信息生产周期,也不存在信息转瞬即逝的担忧,无论多么久远的信息或是多么新鲜的信息,都能在瞬间呈现,另一方面来讲,传播不受自然条件等限制,只要拥有网络就能做到即时传送与接收。
在当下社会,几乎每个使用网络、发表言论的人都可称之为新媒体人,也就是说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产成本低、信息传播成本也低;此外,公众参与愿望被充分的满足,只要愿意,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言论,并形成讨论,这就将以往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媒体环境就是民众大型的跨越时空、阶层等外在条件限制的意见交汇市场。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的各种习俗的积淀,而传统文化则就是文化经长期的汇集演化而形成的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也因此才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由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导致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系统性和复杂性。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历史沉淀和积累的结果,传统文化下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但同时这种联系却并不是无序化的存在,而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在其中。比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作品直接受其信仰和习俗的影响。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东南亚国家信仰佛教,比较三者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或是文学作品,都深深的印刻着宗教的烙印,当然,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国家艺术作品还相互间有差异,这就受到当地生活居民自古以来由于地形、气候等特定自然环境形成的特定生活习俗有关。
具体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自有人类文明开始,直至现在,华夏文明没有过断裂,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曾历经辉煌,但却都在历史上烟消云散。
2.内容上的博大精深。时间的积累必然带来内容上的厚重,中华文化涉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知识、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科学技术等,都被包含其中。
3.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下逐渐积淀下来形成,并渐渐以“中国风”的特色为世界所认可,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个瑰宝。
4.兼收并蓄。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它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封闭性,它是一个最为开放包容的系统。首先说中国本土的民族就有56个之多,但是这56个民族并不相互冲突,而是可以和谐的生活;其次说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历史上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在中国都未被排挤,在中国兼收并蓄的文化里都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5.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崇尚和谐礼仪的,无论是历代知识学者还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无不把和平统一作为其统治的最高境界,一种崇尚和平的文化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因而也必然会聚集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复杂而精彩,其不仅是历史沉积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华精神的内核,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意义不必多说,单从实用性上来讲,意义就十分重大,经典的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也就是知识要为现实服务,那么随着现实情况的不断变换,其认知体系也会不断地更新,如此一来就能防止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其开放程度由此可观之一二。
三、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一种精英大众媒体,那么新媒体则是百姓媒体,既然是百姓媒体,那么首先具有的特点就是通俗性特点。而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其复杂性和内涵丰富性则是让很多人望而止步的原因。因此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简单化表达就是其传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大优势。
中华文化有着上千年的积累,其内涵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不言自明。因此,想办法让传统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是其传播与传承的第一步,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才能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的发挥,促使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传播传统文化。新媒体就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媒体属于百姓媒体,其话语体系是通俗的,新媒体将传统文化用通俗话语进行初步解释,并在巨大的网络平台上传播出去。接下来,还可以引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的关注,引发讨论,一下子就营造了有利于其传播的环境,即有人愿意主动去关注学习传统文化。
其次,新媒体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不单单可以引发关注,同时还能够继续传统文化传播价值链,从表层学习与传播转入深层学习与传播。新媒体是一个集聚人气的最佳场所,主要原因就是其跨越时空、低成本即时联系的特性。所以,在引发关注后,新媒体可以集聚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组建网络社群,进行深度学习。一方面,这部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群还会动用自我的关系网络,进行传统文化的多次传播活动,通过虚拟的人际传播和小范围的大众传播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传播,也就是说一个小的社群可以引爆整个网络;另一方面,被打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将会自动向下传递传统文化,包括形式与精神内核,这就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次,表达形式多样化。新媒体是集多种媒介表达方式于一身的一种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就为传统文化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内容很多都较为抽象,相互间关系复杂,若能以可视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将表达简洁化则会大大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积淀,是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诗词、歌赋、陶艺、宗法、礼仪、书法等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在了民众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它是世世代代传递的具有生命力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化现象的有机组合体[1]。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开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背景
应试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模式,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根基和无奈的现实状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教育这方面来说,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教育资源也得不到均等的配置。教学设施、师资等资源对教育的影响颇大,而家庭、社会评价学校教育的好坏主要看其升学率的高低。依靠升学率分配教育资源的方式使得学校间差距变大,马太效应更明显。因而,学校只关注考试科目的教学,而不顾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目前,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小升初的考试大纲中并未规定传统文化的考试范围,大多数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一些学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这方面的课程,也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并用这种错误的理解去指导教学的实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这种做法,没有顾及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这是在教育学生成为失败者,十分不利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二)教学材料稀缺
一是选材质量不达标准。拿我们常用的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量上,语文教材中有大约40%的古诗文,基本达标。但是,在质的方面仍然有待改进。如目前某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添了金庸小说的部分内容,但是却删去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让现用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大大地受到损害。教材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改进教学材料的质量问题。
二是内容单一。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但不是全部。其还包括礼仪修养、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却没有教材为载体体现,增添了全面推进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
(三)教学手段单一
一是认识的偏差。徐仪明在《中国文化论纲》中将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和经济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2]其具有四个特点:新旧交融、相对稳定、伦理性和广泛的社会性[3]。由它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整体,并不仅仅是我们目前学校所理解的德育的依据。由于学校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学校传统文化的教育仅限于记忆和背诵古代典籍,而不考虑对学生思维、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缺乏兴趣
根据调查发现,一些小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自身对于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传统文化知识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课外也很少参加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阅读古籍。少部分小学虽然成立了如书法、象棋、京剧等兴趣小组,但是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组织开展活动。校外的一些正规培训组织开设的英语口语班、琵琶班、奥数班等很是火爆,但是像京剧这类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却很少有人报名。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都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淡,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很难开展下去。
二、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不再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如:不讲诚信、见利忘义、是非美丑界限混淆等等。然而,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
(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各种传统中,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要着重研究它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二)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提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古人实施教育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它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道德原理比较抽象,与践行存在距离,
而各个小学的礼仪教育却使道德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实践、掌握,并进一步具体化、程序化,有利于小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将传统文化贯穿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道德素质提高等教育活动中很有必要。
(三)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看似在生活之外,实则在举手投足之间。为了让小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要营造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而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和配合。比如师德师风的建设、学校课程的开设、校园文化的建设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力求回避其消极因素。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很多不合理的传统文化也应被摒弃,我们在进行精神文化熏陶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现实需要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方向拓展路径,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的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教材、课堂,贯穿于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充分系统地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学体系中。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开发挖掘与之相匹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在体育课中增加中国武术的教学内容。开展特色传统文化兴趣小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交流、学习。
(二)以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校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文化素养的园地和摇篮。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一是校园环境的建设,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校园的文化精髓,如校徽、校训。这些大都是抽象的校园精神,但是却能内化到我们的行动中去。校园的布局也能蕴含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学校的楼、桥、路的布局彰显了传统文化中建筑构造的机理。二是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讨论交流会,抓住传统文化中引起大家兴趣的如传统节日风俗、历史背景、人物等内容,提高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由学校的大队委在全校组织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各式文体活动,如古诗词朗诵会,唱京剧比赛,毛笔字大赛,在欣赏并身临其中感知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我们现在的新型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以开展感知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发展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字词句的理解与表达,了解社会不同思想,懂得更多世界万象。但是在大开眼看世界的时候,不能忘了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
一、课本内容中传统文化有效利用
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常规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经典古文故事,传达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了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们可以间接的对中国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特色。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技能,还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过相关文章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特点,甚至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再创造。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都较为排斥,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的学生课业压力所致,因此学生无法调整到更为放松的状态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这并不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问题,是整个学习氛围所形成的阻碍。因此,在课本材料资源的利用上,教师要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排除学业压力的干扰,静心地去欣赏传统文学作品所潜藏的魅力。
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文章所代表内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人物、景色的特点,同时通过演绎作品的感染性,让学生更容易将情感融入作品的体验中,提升领悟能力。在诗词歌赋的欣赏中,可以配合传统民乐做背景音,或者通过网络优秀的朗诵选段进行文章内容的声情并茂展现,让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往往没有相关作品的多媒体材料,因此更多地采用个人朗诵的方式,而这种朗诵方式由于个人口音偏差或者理解偏差,会导致无法发挥作品应有的魅力。而当下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将公认最优质的朗诵材料进行播放,一方面减少了课堂教学朗诵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作品朗诵出来的效果。甚至可以寻找具有个性化的朗诵表现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课本教材并不是呆板老旧的东西,通过新的形式演绎,可以散发出更多光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需要立足课本,同时也可以配合多元化资源进行课本资源的升级转化。
二、信息化发展下的多元化传统文化资料利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课本有限的传统文化作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丰富信息,挑选更适合各班级、各学校、各地域情况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料。这种资料的选择可以出自热门话题,也可以是高等学府的推荐作品,更可以是本地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利用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可以进行话题讨论、演讲、作品赏析写作、情景演练等。传统文化并不代表呆板沉闷或者老旧,在新时代的利用中也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例如在2016年春晚上,就运用了大量的对联。对联就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对联的特点与创作来提升学生在传统文化运用上的能力。不要让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老旧不可用的,其实它离我们生活很近。甚至学生可以对经典对联的学习,再创作后运用到自家的对联制作。还有传统影视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对传统风俗或者典故的讲述来让学生做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下都有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选段让学生对于经典文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甚至从中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深入的阅读。无论学生是通过文学作品原始文字作品,还是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学生阅览过就可以达到传统文化的知晓,进而达到传承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知识是老的,但是传承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与新颖的。面对着新一代的初中青少年,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高科技等丰富手段进行不断多样化的展示,充分的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传统文化学习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传统文化的包装者,对于相同的文化内容,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包装,进而获得学生更高的认可度,让学生吸收到传统文化精髓。在传承的方式上不要拘泥于老旧形式,可以让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也可以在时展的特色元素上进行升级改良,保留精髓,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更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能力。传统文化让中国国民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加独特的国际符号,是中国人差异与其他国家民众的典型文化标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要通过多样性的传播方式让其精髓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比较晚,呈现年轻化状态。长时间以来,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影响着国内的艺术设计,给国内的艺术设计者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设计师们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未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文化形式导致国内艺术设计比较肤浅,缺少浓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思维形式国内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特点包括循环性、辩证性和统一性,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物质内部的统一,比较重视对物质的归纳与总结。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掌握,不能只关注事物的片面性,在追逐层次美的同时还要保持内部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思维,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二)使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艺术设计里面的文化底蕴要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进行展示。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比喻性。传统文化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使现代生活更加的雅致。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陈设艺术是东方文明的耀眼明星,它包含着庄重大气的气质、轻松自然的神韵以及超于世俗的境遇等品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是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内容,艺术设计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能照搬照抄;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光大,传统陈设艺术对现代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艺术设计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中国绘画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笔墨韵味,绘画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根基。在我国一些传统地方产品的设计中,经常采用国画绘画形式作为画面,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增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使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民间绘画艺术的壁画、年画、剪纸、版画等形式,均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烈的东方艺术美感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它代表着民俗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民间美术艺术的形式美;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造型、鲜亮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民间剪纸艺术在地域上的不同主要是受民族文化差异和时代不同的影响,所有的艺术形态都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食品包装上大量使用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经常看到的马宋饼,它的包装就使用了廊坊地区流传已久的年画设计元素,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底蕴,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五)体现与表达传统图案因素中国经常使用传统图案,因为它们是民俗、民族和民间文化的千年累积,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灵活多样、内涵比较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它们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背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六)体现人的现代情节艺术设计里经常会使用到的装饰方式就是传统图案,比如藻井纹、云纹、砖画纹以及铜器纹等;传统艺术设计里还会使用到民间的美术艺术,比如剪纸、皮影以及织染等。对传统图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取其精髓进行再次重组,将其使用到图形设计面,让传统图案和现代设计真正地实现有机融合,象征性地对画面进行处理,构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代表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人的现代情节,让观看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使其展现最佳的艺术魅力,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民族特点展现得更加突出,使艺术效果更加的明显。
三、结语
关键词:河北传统美术;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
传统文化属性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美术是体现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视觉记忆。用直观的美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美术教育关注本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精神,把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起到延续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唤醒孩子们对周边历史审美事物的好奇,以传统美术文化陶冶学生,培养有民族文化意识的下一代。
一、河北省小学民族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河北小学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结果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涵量少,据调查显示,传统美术内容在教材比重小且不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其次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的内容;再次是一线教师对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传统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有通俗电视文化及卡通动漫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本土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现状就是对小学生已经非常陌生。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更导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失落与审美思维的崩解,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此传统美术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在眉睫。
二、河北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开发的可能
美术是人类追求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从原始器物到石窟壁画,始终描述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河北本土传统美术体现为河北特定的区域中人们在生活、祭祀、婚丧等活动中的思维与文化内涵。我省本土美术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和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魏县土纺织技艺、石家庄辛集农民画、邢台邢窑和曲阳定瓷的烧制技艺、大名草编手工技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对本土美术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使民族传统文化赖以产生依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预见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要得到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本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河北传统美术作品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民间美术在材料上多为就地取材且皆能物尽其用、点石成金,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剪纸、年画、陶瓷等美术题材避免美术内容的单一化,皮影戏、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喜闻乐见中受到艺术熏陶。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从艺术造型中解读美术传统的文明密码,更好地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小学美术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目前我省的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正是文化经典这一核心,对传统审美文化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可以操作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
第一、树立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将传统审美融注于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如学生在学习画中国画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直接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传统文化内涵是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又如在学习剪纸、扎染、年画等课程时,注重分析和讲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使学生能较为深人地了解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之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手段,进行经典的民族传统美术教育,尽可能地使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我省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并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选择,从中甄别出适合小学生继承的各种形式,寻找它与现代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出适于教学使用的范例,使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这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参与教学,比如在欣赏邢窑陶瓷艺术时,介绍传统陶瓷的特点,以及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的欣赏,并利用黏土或彩泥尝试制作,使学生认识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的地位,将传统文化感悟心灵,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层面的理解。
以小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规律为根基,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美术目标,调动小学生中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写实原则及惯例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按照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安排适合于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美术内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以写实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如年画、剪纸课等内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遗存,特别是蔚县、磁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着北方拙朴大气的特点,线条和造型粗犷,内容又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造型形式、色彩、材料都适合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需要:造型相对写实、没有过多的抽象成分;色彩艳丽,材料方便。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因此可以安排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与剪纸等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直接的兴趣。接着在课堂教学时出示作品,给学生概括介绍河北文化以及文化对剪纸特点的影响、相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题材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联系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祝福等题目引导学生制作图画,具体制作时可以手撕纸为主代替民间美术制作的复杂工序,这样极大地补充美术教学不足。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应是一个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由的、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就能真正地放松和愉悦,达到情感上的陶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审美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色彩,对抽象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整合符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的本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比如陶瓷、纺织、草编工艺等,以先易后难、先兴趣后理性、先欣赏后临摹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培养,使本土优秀传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传承。
第三、开发整理河北地方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我们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解释方式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在教学中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照我省的美术生态环境,审视与分析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同时注意降低传统美术资源的难度,可以打破原有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比如剪纸的程序分为刀刻和染色,程序都很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与经验,但是我们把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要提炼出必要的、适合小学生认知与操作的工序,从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与制作兴趣,尤其重点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第四、提高教师的传统美术文化修养。小学美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缺乏令人担忧。解决办法首先要定期聘请民俗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美术与精神文脉的修养和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掌握传统美术文化的本质;其次鼓励美术教师走出课堂,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等,研究怎样融入到教学中,形成适用于小学生的制作方法,促进学生领悟传统特有的造型法则,使传统文化元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并体会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做民间美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抓住我省重点和特色民间美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吸收传统中有特色鲜明的视觉文化并提高艺术修养,以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支撑教学。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系统方面的传承,可以说本土传统美术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点所在。小学美术学科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传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认识传统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获得美育而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0120033)
参考文献:
1.李伟.邵玲莉著.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3.(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摘 要】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可以说,人类文明实际上是有各种各样的符号构建的。在这个由符号构建的人类文明中,我们诸如艺术、科学以及宗教等等文化形态都是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文章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出现的新的特点。
【关键词】当代艺术;符号;传统
艺术作为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整体的情感表达。人类情感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其中,语言是将人类思想中的理性成分抽象出来的符号形式,而我们感性情感的表达则需要依赖于另一种不同于语言的符号形式――艺术。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外化的表现,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的特殊符号形式。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外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可传达的符号形象系统,再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同时艺术符号还承担着文化载体这一职能,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表现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说艺术符号不仅表达个体的意义,还是一种整体的情感。符号学家德?费尔南迪?索绪尔认为一个完整的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能指”是符号的语音形象,而“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概念。接着罗兰?巴尔特又提出了“能指”和“意指”的概念。他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玫瑰,玫瑰原意只是一种植物名,这是它的能指;同时,玫瑰又经常被人们看作是爱情的符号,这是它的意指。我们可以看到,玫瑰这一符号的能指和意指部分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能指生硬无味,而它的意指却给人以无限遐想、充满意味。能指和意指之间的转换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是将意义注入到符号中的过程。因此,符号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在关注艺术符号的时候,不仅应该关注它的外在形式,还应看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整体情感和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走向“前卫”。说到“前卫”,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反传统,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完全是反传统的。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被频频提及并被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当下,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人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我们的民族身份也在被消磨,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归属感的缺失、心灵的空虚与落寞。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成功运用正好填补了国人心灵上的缺失感,满足了国人渴求精神回归的心理需求。然而符号的“意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号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们带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缅怀之情,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在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台湾艺术家陈嘉仁德水墨装置作品《天柱》就是借用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符号,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为基础,结合天柱、春、夏、秋、冬的元素以及代表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的十七根梁柱为主体创作的水墨装置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十二个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天柱》这一作品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参与者仿佛置身在了一个黑白的幻境中,参与者走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的烟波中,尘世的喧嚣被作品所营造出的宁静氛围所涤荡,参与者得以放空思想全身心的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作品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意指均没有变化。他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件作品向现代人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一作品也正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直接运用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符号在形式上的照搬,更多的是追求“神似”,延续了这些符号本身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的辨证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文化符号亦是如此
时代在变革,传统文化符号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表达了新时代这一民族的新的文化内涵。青年艺术家孙初就带着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水墨创作。在他的一次画展《尚?古》――09孙初现代实验水墨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新的内涵注入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尝试。他的作品以宣纸水墨为媒介,在作品中注入了他对时代的看法。他醉心于传统文化,利用水墨语言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创造一个苍茫、悠远、深邃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一些当代艺术中常见的内容――空虚、怪诞……,就如他自己所说:“传统需要受到尊重,但不是绝对的价值。同样,现代意识和变化的感觉固然重要,但不是规定所有价值观……”单纯传统文化符号的意指在孙初的作品中发生了改变,他为传统文化符号注入新的生命。在新时代下,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符号做出的改良使符号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些符号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效的注入了时代的特征。
三、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互吸引
中国文化从独立、稳定、封闭的状态过渡到了开始主动接纳吸收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这一特点同时也表现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上。这也是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出现情况的第三类,其他文化附着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上。周春芽试图在他的作品《桃花》引入文人画的写意,在艺术表现上又能看出西方新表现主义的特点;透过水墨的痕迹,我们也可以在青年艺术家孙初的作品中看到西方抽象主义的影响……
符号是意义的承载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代艺术作品必将反映当下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会由此获得新生。
1 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我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如语言活动课中教幼儿朗读《弟子规 》、《 三字经》、绕口令、给幼儿讲一些宣扬传统美德的一些故事如《司马缸砸缸》、《孔融让梨》等等;体育游戏时,我们和幼儿玩跳房子、仍沙包、滚铁环等游戏,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
2 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喜欢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受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的。
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每天在家利用茶余饭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来读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孩子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3 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
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中国结”、“缝沙包”等活动区域,让孩子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做中国人而自豪。在活动中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4 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融会贯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及相关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体会到:只有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招贴艺术的概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扎根于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以儒家思想为文化主线,基本包括各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文化组合体。而从传统文化不断汲取出来的文化内容被概括为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结、皮影、京剧、文房四宝等。以京剧为例,京剧是清乾隆年间进京为皇帝庆生的四大徽班,以西皮、二黄两种唱腔为主并融合秦腔、昆曲及北京地方话形成的戏剧,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需掌握唱、念、做、打四种艺术基本功。除了唱腔,京剧有的板式、行当和脸谱,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在没有电视和广播的年代,几乎是老百姓唯一的精神娱乐项目,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达到巅峰,蜚声海外的“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本身就是耀眼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二)现代招贴艺术
“招贴”概念十分宽泛,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指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的英文名叫“poster",它在户外宣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所有宣传方式中属于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到招贴,其中的民俗艺术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大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例如剪纸、年画、土布蜡染、泥人及面塑等,并往往和节日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庆祝节日、增强欢乐气氛的重要元素。民俗艺术是根植于老百姓代代相承的生活习惯,是在衣食住行过程中自然衍生的民间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极为朴素、生动的原创性和地域性,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设计师常采用民俗艺术作为设计符号,运用于旅游产品的广告、招贴和包装中,为中外消费者所喜爱。招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假定手法()这种假定手法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不同程度地突出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忽略不重要的成分,并且能够根据各文化元素所占有的比例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它利用象征的方法,对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冲破思想的牢笼,为传统文化的枝繁叶茂注人大量的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招贴中的使用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招贴中的使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成熟,日益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与作者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而且水墨画形式简洁,能够突出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绘画特点。中国水墨画起源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巅峰,水墨画题材种类丰富,应用于招贴中,以山水、年兽为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招贴中的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历经千年,一直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屹立于世界东方,它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结晶。剪纸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生物、花草、年兽等成为剪纸艺术形式下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象征符号,它们往往诞生于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对自然万物的思考、想象,鲜明生动地传达了当时社会和谐、文化艺术繁盛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品味传统剪纸艺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和思想上的浸润,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人了解,准确把握感受剪纸艺术的智慧,并能够充分应用到招贴设计中。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招贴中的使用
中国传统图案同样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样式的图案往往代表着人类某种精神信仰,充分体现了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图案还具备多种特点,其中“意象”是众多特色中最闪耀的一个。该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图案形象的塑造构想中,如古代许多寄予人们某种期望的吉祥纹饰,鲜明的形象特点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图案采用的构造形式复杂多变,往往能够将多种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将中国传统图案文化的精华特征合理适当地应用到招贴设计中,能够极大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将形式美感与招贴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四)中国书法在招贴中的应用
招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文字和图形。文字在招贴艺术有着十分广泛的使用,文字具备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招贴艺术起到最根本的指示说明,能够对海报设计中的每个符号起到十分关键的说明作用。因此,海报中多会引人文字形式,使整体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书法具有多种美的表现形式,除了有旋律美、形体美、意境美等多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外,书法的多样性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字体形式,并已经广泛应用到现代招贴艺术领域内。不同层次赋予了现代招贴别具一格的艺术色彩,能够凸显出时代的鲜明特色。比如舞蹈的艺术形式,往往能够将舞蹈的神采展现得淋漓尽致,书法魅力往往决定了文字的内涵深意,舞蹈的动感、张弛有度,充分地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形式的雄厚笔法以一种更为人所直观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大限度突出了书法艺术的装饰美。书法内容的复杂多变,往往能够恰如其分地将招贴艺术的内在魅力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
三、结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同程度地应用到现代招贴艺术中,用现代语言艺术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层面的内涵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诊释出来,可以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观与现代招贴文化艺术恰当地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将招贴鲜明的设计思想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趋势。招贴的设计思想反过来也深深影响着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这种方式不断融人新时代的招贴艺术中,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稳固的进步,对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伟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招贴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zo13}11:356+343
[2〕李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1.加强课堂传统文化知识的引导。
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如在室内设计课程中,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特点、特色、纹饰、图案等,以及中式家具的分类、名称和用途。中国室内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它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浓厚的伦理道德观以及民族的心理、人格和价值观。课程之后,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中式室内设计作业。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举办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设计竞赛。
建筑快题设计是建筑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加强快题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日后考研、找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在本次项目中,笔者组织了09、10级学生,开展了新中式建筑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一为中国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地点为北方某城市,主要功能为向公众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如剪纸、刺绣、书法、绘画等),以及供民众参观、艺术家进行研究交流等,建筑总面积为1800m2,建筑层数为2~3层,结构形式不限。设计要求为符合博物馆建筑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并对场地环境进行总体设计,建筑布局要功能合理,能够体现博物馆建筑的特征,重点要求学生们在设计中要运用中国传统装饰符号,表现中国文化。由于本设计面积较大,所以要求8小时完成。设计竞赛二为古建遗址保护区茶室设计,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00m2,层数为1~2层,使用上考虑操作间、小卖部及营业茶室,建筑造型要求为中式,要求作为一景点来设计。
本课题主要面向09级学生,由于建筑面积较小,所以要求6小时内完成。结果表明,本次组织的竞赛的效果很好,学生们在设计中运用了很多中国的设计元素和传统色彩,把传统与现代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请专业教师举办相关讲座。
在项目进行期间,笔者特邀教师为建筑09、10级学生作传统纹饰、图案的讲座。讲座把中国传统纹饰分为动物、植物、自然、几何纹、传记花样、文字花样、器具花样等几大种类,然后据此分类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最后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解读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一些优秀的案例,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多穿插一些传统纹饰、图案作为设计符号,增添中式的意蕴,争取做到“古为今用,老为新用”。通过这个讲座,学生们获益匪浅,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纹饰的特点,以及各种样式的寓意、名称、应用范围。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中国传统艺术所擅长的“具象题材、抽象运用”的设计手法,还了解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繁复求变,乱中有序”的设计特色。在中国的图案设计中,繁复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要在纷繁中体现出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通过疏密、大小、色彩的变化,形成协调的美感,并达到“乱中求序”、“平中求奇”的目的。这些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的帮助很大,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创作灵感,对提高建筑学的教育水平很有裨益。
4.列书目,引导学生课外知识扩展阅读。
在本次项目执行过程中,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笔者为学生罗列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一些古典文化的理论知识,夯实中国艺术的理论基础、扩展知识面。综上,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学教育中的比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重视,弘扬本国文化,更是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拓展他们的建筑设计思维的重要举措,可以更好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打下基础。
作者:王喜彬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延续、国家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期在生命发展历程中具有奠基性,幼教在学校教育序列中具有奠基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中肩负奠基的作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战略任务、培养下一代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奠基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是系统工程,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牵涉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激发教师、家长亲近与学习传统文化,将促进家、园、社各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广义上讲,凡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本文所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教育层面讲,是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幼儿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并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心向为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期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文化素养、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中国人奠基。通过教育,能使幼儿讲述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诵读一些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慢慢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和传统音乐,对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开始产生兴趣;了解并喜欢参加一些民间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在教育理念内容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国外先进文化吸收借鉴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教育实施路径上,坚持活动课程渗透、园本特色课程和园所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教育实施主体上,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初步构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可以与幼儿学习活动的五大范畴进行匹配。但鉴于科学学习范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难以直接体现(虽然科技成就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该课程体系中暂未单独列出,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科技典故、科学人物的故事予以体现。此外,在社会学习范畴中,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幼儿了解中国社会习俗进行启蒙教育。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
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类型则回答怎么教或如何实施的问题。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其中,显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园本课程两大序列,在基础课程中主要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五大学习领域有机结合,而非打破原有的课程领域;在园本课程中除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外,还可以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隐性课程包括园所标志、主题空间和专题教育三大序列,这三个序列旨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空间氛围和心理氛围,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熏陶浸染的教育功能。这样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既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又有利于园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
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什么的问题,需要在绵延数千年、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中,聚合各种教育力量梳理、选择、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这一怎么教的问题,需要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实施。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因而,在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有效实施中,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充分整合园所、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教育资源。
四、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整体设计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资源课程化。即对家、园、社现存的零散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分类、筛选、加工和改造,发掘其课程价值,并逐步转化为课程。第二,课程体系化。即将课程化了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学习领域,整体设计显性(课堂教学序列)和隐性(园所文化序列)两类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按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分层逐段设计,隐性课程从园所标志、主题空间、专题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三,逐步探索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重点以引导幼儿走进、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观赏、故事、游戏、诵读、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幼儿在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做得来的情境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积极建设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1. 在基础课程中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基础课程中本来就包含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每一板块都有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因此重视、凸显这些基础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这一理念渗透在幼儿__一日活动中,渗透到主题课程实施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可以教研组为研究和教学单位,通过反复、多轮梳理,将蕴含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教育素材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研究内容,从活动目标设计到活动有效实施进行研究,让基础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2. 在园本课程中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在园本课程中,应更强调对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补充,更凸显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这方面的探索包括:第一,在多彩星期五活动板块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彩星期五活动为例,可设计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一是区域性体育活动。这是幼儿自主选择运动场地,自由结伴活动,自主探索的运动过程。其中有12个场地设计为民间游戏,如舞龙、滚铁环、跳房子等游戏。二是兴趣社团活动。这是由幼儿自主报名,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的拓展活动,其中《儿童武术》《中华围棋》《中华书法》《传统剪纸》和《幼儿民间舞蹈》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占整个社团内容的40%。三是风情自助餐活动。这是让幼儿学习餐饮礼仪,感受多元文化,品尝各地美食的课程板块,其中的走遍中国活动,将每月一次的自助餐设计为舌尖上的中国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各地美食风情。四是星期音乐会。这是每周一场由幼儿自己报名,自由表演,自信表达的活动,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建单位等参与中国传统乐器、传统书法、国画、武术等表演。五是宝宝知心书吧活动。这是由校级家委会联合各班家长开展的家庭亲子读书漂流活动,倡导家庭共读中华古诗、古文、历史故事等。
【关键词】江永女书 传统精神 现实意义
1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地域内由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并经中华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使得任何人看见它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包含的具体种类十分之多,这里举一些最为典型和鲜明的例子。一是古玩器物等,典型的有景泰蓝、景德镇瓷器、玉器、如意、古兵器或者是鼻烟壶等;二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包括笛子、二胡或者是琵琶等乐器,也包括毛笔、砚台等文人用具,除此之外,还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象棋、甲骨文以及国画和太极图等;三是传统文学,主要包括唐诗宋词等诗词曲赋,以及四大名著等,事实上,这些传统文学提供给现代产品设计的思路是最为丰富和精彩的;四是各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和民俗等,如一般性的婚假丧葬礼节或者是鞭炮、饺子、门神等过年用品;五是特色更为鲜明和突出的地域文化,最典型的如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或者是塞北、岭南等。这样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无论是在物质形态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非常有内涵,能够相当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当中去,包括服装、建筑、食物或者是装饰等,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丰富资源。
2 工业设计中的产品概念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标或者是某种看法通过美好的形态或者是方式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现代产品设计的要点就在于对时代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充分表达和代表,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当中就必然需要将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因素都考虑进来,基于此来对产品的基本造型形态以及大致的设计方向进行确定。对于产品而言,设计的基础还是形态因素,形态决定造型设计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而形态当中的形强调的是产品的基本外在形状,态则是强调产品相对内涵的内在神韵,产品设计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够真正达到和实现产品设计的基本目的。
3 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因素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和网络通讯的飞速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使得人们不再单纯的满足于一般性的温饱,而是对于生活质量、生活品味以及生活层次有了更高的追求,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产品设计及有必要通过新思路和新想法来开拓市场,尽可能的设计出在物质形态和思想上都有更好表现的产品来,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各大生产厂商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3.1 对传统文化图案进行抽象和简化
对传统文化图案进行抽象和简化是产品设计当中非常常见且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设计当中对于传统图案的简化使得图案本身能够更加的简洁有力,同时仍然能够保持传统图案的基本形态,这样一种经过一系列简化、取舍、整合过程的再设计,最终使得传统图案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为产品较大程度加分。这样一种状况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运用到了祥云这样一个非常具有东方古典美的传统图案,图案为云,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加之形象本身的优美、流畅和饱满,更是使得祥云的文化概念能够更好的在奥运会这样一个场合充分表达设计师对于产品以及整个大环境的理解与认识。总而言之,祥云图案无论是在基本立意还是在造型色彩上都充分表达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加之其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更是使得整个火炬显得更加的高贵典雅和厚重沉稳,而红色和银色的对比则能够产生更加鲜明的对比和视觉冲击效果,尤其还值得一提的是火炬本身的造型,其灵感与设计思路同样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纸卷轴。
3.2 实现产品表象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因素并不意味着产品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需要深层次的来挖掘产品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因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来实现再创造。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处理和再创造并最终应用于产品的基本前提就是设计人员本身对于传统文化有准确的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熟练而准确的将一些工艺类型的图案转化成为图形,使得图案能够更加具有现代特点和时尚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表达现代产品的特点。这里同样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青花瓷是中华民族非常具有特色的陶瓷艺术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青花瓷在产品设计当中的运用已经远不局限于陶瓷,而是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运用到多种其他行业当中去,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效果传达以及建筑或者是服装设计等。
4 实例分析
本文当中结合湖南江永女书在产品设计当中的应用来进行深化说明,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是考虑到湖南江永女书与相当广泛范围行业内的产品设计都有较深的渊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女书自身的特殊性、典型性和因素性质都十分突出,因此下文当中将在简要介绍女书的基础之上较为详尽的来分析女书这样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产品设计之间的现实意义。
4.1 湖南女书
湖南女书据称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因此在特殊之余也就有了更深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在与现代产品设计交叉看待时,主要考虑的则是女书本身的造型和内涵特点。湖南女书最早出现在中国湖南省的江永县,既是我们国家人类史上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牵涉面广且信息量大的一种文字,因此能够集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审美性以及符号性等于一身,在现代已完全失去实用价值的女书,当初在中国湖南等地曾以一种孤独而鲜活的方式,浸润了女人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漫长的岁月里,见证了女人的快乐与悲伤,成为女人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特点,使得湖南女书能够在高度要求创新和特色的现代产品设计当中独放异彩。
女书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特别的女性精神,在应用于建筑、陶瓷或者是服装等特定领域时,往往需要通过能够反映女书文化的视觉符号来实现,这样才能够使得目标产品更加具有风格和感染性,同时又不乏时代特点,最终获得受众的认可。女书从基本外形上看呈长菱形体势,显著的特点就是字右高左低,右上角为整个字的最高点,而左下角则相应的是整个字的最低点,整体上通常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没有标点但是排列整齐,笔画线条纤细一致、潜力婉转,非常能够体现女性的柔美和优雅,加之其图案使用灵活多变,尤其是点画,近似于圆点,但是介于规则和不规则之间,因此特点更加鲜明。
4.2 湖南女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当中阐述的女书特点,女书较多应用于首饰设计当中,具体设计方式较为多样,如直接进行利用,将首饰的形态和女书的字体造型保持一致,基于此来保持首饰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对女书字体进行置换,也就是对女书字体当中的部分笔画进行变形,应用相对流行的折衷主义、几何形或者是流线形等,使得饰品显得更加简洁和有韵味;还可以对女书字体进行变异延伸,即根据现代化的社会环境特点来将整个女书字体符号打散重组,甚至可以将月亮或者是星星等简单物体的形象来和女书进行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传统简单化、符号化,笔者认为其实很多看不见的层面更重要。
女书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又有新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进一步考虑了色彩因素,将女书文化和红黄黑青等基本装饰色进行结合,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感受,如红色表示热情和喜悦,金色象征尊贵等,这样一种结合主要是希望突出女书地区的服饰用色特点,更为良好的突出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结语
通过以上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到,发扬传统贸易,推行民族品牌,对现代设计来说意义重大。在工业产品设计当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绝对不仅仅只是中国传统元素和产品的简单结合,而是需要在对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无形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充分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真正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品来。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还需要设计师在理解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发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