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

时间:2023-07-11 17:3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

第1篇

关键词:土木行业英语;高职院校;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领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土木工程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国际援建项目不断增加,大批土木工程项目在国际公开招标、投标,工程项目技术国际交流及合作日益频繁――土木工程行业英语作为专业知识传播与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土木行业英语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全面开设土木行业英语课程的相关院校很少,而且少数已经开设土木行业英语课程的院校表示:他们也面临一些两难的问题,例如教材的选取、讲解广度和深度的把握等等。下面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分析并且论证高职院校开设《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的可行性。

一、土木行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第一,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高专生源问题成为了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开展的拦路虎,很多高职院校降分录取新生,因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另外,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技术学校、中专、职专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感到英语学习困难,而基础好点的学生对目前英语教学现状又不满。

第二,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课的课时都有一定的限制与缩减,导致英语的公共课程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的学校是周4节甚至只有周2节的,加上前面第一条里面关于生源的问题,所以课堂的开展就只能够围绕听、说、读、写与译这些方面浅显地展开,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土木行业英语课程内容的渗透。

第三,从课堂开展与考核评估结合来看,很多时候都是传统的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而且最终期末的考试占考核的70%以上,考查的往往也只是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点,对于能力的综合考查不多。

二、高职院校开设《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的可行性

土木行业英语的开设是大势所趋。根据前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河北省开设了行业英语课程的高职院校特别多,基本上每一个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英语课程的建设,只不过有的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例如:旅游英语、财会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但是土木行业英语课程只有少数几个理工类院校给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而且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所以总的形势就是有开设需求但是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不能得到着实有效的开展并非单一的与课程设置是否得当有关,它涉及到很多方面。

第一,关于选修课的生源。由于学院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就比较好,所以他们除了学会基础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之外,还想要有一些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知识的补充,也是为了他们自身在以后的职场生涯的发展。因此,开设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对于交通类院校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既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又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第二,关于课时问题,尽管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基础相对好而且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着学习相关行业英语知识的强烈需求,但是总是会由于课时较少的问题而无法在公共基础课上过多地渗透行业英语知识。而把土木行业英语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就能够有效解决公共英语必修课因课时少,很难安排行业英语教学课时的问题。

第三,在考核开展和考核评估方面,要尽可能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督促学生改进提高,以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土木行业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在评价与考核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定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形成性考核记录,占 50%,包含出勤、值日报告、课堂表现、 团队合作、作业等。这些记录用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为主。终结性考核记录,即期末口语测试,占 50%,此记录用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也能够达到练习职场环境下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叙,土木行业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其可行之处,但是真正开设课程的具体条件还不够成熟,例如各种教材的选用、授课师资的培训等等,这都有待研究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冬碧.公共基础英语如何更好地为行业英语服务[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2]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2010.6

[3] 董志华,贺东青.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6

第2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改革;水利类专业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遵从《华盛顿协议》多边互认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认可工程教育资格,推动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通用标准对要通过其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水力学为技术基础课,注重于工程实际水流现象的分析和计算,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2]。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应做出改革调整。水利类专业专门培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评价、开发、管理及其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在水利类专业学科体系齐全,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以及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等的需求,原有的学科培养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现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后的适应阶段。笔者有幸从事水力学教学多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力工程、水力电力设备、给水与排水等工程类专业讲授水力学课程,同时又留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参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力学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审视近年来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面临水利类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水力学课程存在问题,并为以后的改革提出发展思路。

二、存在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课时量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比这些要求目前水利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学时一再压缩。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为提高学生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侧重基础课程学习,压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目前许多院校水力学学时由原来的100多个学时,减到80多个学时,有部分学校甚至压缩为40多个学时,学时的大量压缩,使学生对水力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都有所下降[4]。2.学生兴趣的转移。学生在水力学课程学习中多对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有较大兴趣,而对水流本身的问题探究即纯水力学理论问题较少关注,因而在学习中对水流现象的学习仅局限于肤浅的表层,而未涉及水流现象的理论实质探索与学习,这对以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十分不利。3.传统教学手段受到挑战。1998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要求强化基础、深化专业、提高素质,各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方向课增多。教学质量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实验技能的提高均比过去严格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上述要求。4.公式及推导冗繁。水力学有许多理论及公式,在工程实际中又衍生出大量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系数公式或经验常数等等[5]。而目前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尽管做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都按部就班详细推导,强调技术基础为专业服务等特点,所以水力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公式多、概念多、系数多[6]。因而水力计算的内容很多,而且计算复杂,很多问题无解析算,只能用试算法,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到不习惯,从而导致学习困难。5.实验条件有待改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设计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验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部分水利类专业建设中还有一些实验设备没有到位,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因此实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面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存在的问题,欲实现水利类专业多边互认、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水力学课程改革:1.明确主线重组教学内容。由于水力学课程学时的压缩,且需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同时教学内容不能缩水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对专业基础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重点更加突出,且使课程精练,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2.选用适当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的核心,是教师实现教学之本,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结合和参考国外优秀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由于水利类专业都开设水力学或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专业对水力学知识深度、广度要求也不一样。而目前流行的水力学教材版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各有所长,在综合考虑对比情况下,结合专业培养与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认证选择。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坚持采用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有讲有问,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留作讨论,使学生增强了敢想、敢问的信心和勇气,以期达到双向交流,保证教学相长,为将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问题有效沟通解决进行能力培养[8]。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发挥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被称为一块黑板、一支笔的呆板教学方式[9]。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力软件于授课过程中,以有利于学生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力学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4.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水力计算提供了条件,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一般兴趣浓厚,这为水力学课程结合计算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计算能力不仅是指一般常规非线性方程的解算及其程序编制能力,而且还应该包括偏微方程的某些部分及其算法,强调计算机及算法应用[10]。因此,在水力学需要试算内容讲授时应启发学生动手编程的热情,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又提高了程序设计水平,同时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有关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11],使学生计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适合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套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为之保障,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业者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实践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德,张杰,万东锦,等.以认证为导向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J].中国西部科技,2014,(8):119-119.

[2]郭维东,李文果,杨丽萍,梁岳.浅谈水力学课程改革思路[J].农业与技术,2004,24(1):130-132.

[3]王健,陈国铁.海峡两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11(2):138-145.

[4]靳娟娟.水力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15-116.

[5]李金燕.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77-79.

[6]梁素韬,韩会玲,郝艳敏.浅谈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4):32-33.

[7]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8]龙北生,吕萍,高金花,等.应用型本科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99-102.

[9]赵振兴,王惠民,何建京,李煌,仇磊.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24-27,51.

[10]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

第3篇

关键词: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2-0065-05

一、江苏高校普本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特点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始招生标志着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正式起步。而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则起始于2001年,以东南大学、南京中医院大学等为代表的个别高校最早涉足这一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46所普通高校中有37所开办了普通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截至2011年底,在校学生数近2万人。

1 专业分布:以工为主,学科分布较广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2012年招生计划统计(含专业),从专业分布来看,合作办学涉及专业总数为48个,其中理工类31个,占64.6%;人文社科类17个,占35.4%。开设专业数量前五名依次是:工商管理(8个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项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6个项目)、电子信息工程(5个项目)、通信工程(4个项目);从各学科门类招生专业来看:工学类招生专业24个、管理学类10个、经济学类5个、艺术学类3个、文学类2个、农学类2个、教育学1个、理学类1个,在全部十三大学科门类中缺少哲学、医学、军事学、法学、历史学等5个门类。

2 合作对象:外方高校多元化。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从合作对象国别来看,在全部的75个项目(含国际课程实验班)及一个办学机构中,合作对象涉及12个国家的高校50所,包括英国14所、澳大利亚9所、加拿大6所、美国5所、韩国4所、俄罗斯3所、法国2所、爱尔兰2所、德国2所、丹麦1所、新西兰1所、荷兰1所。按照各大洲来划分,欧洲高校25所,占50%;美洲高校11所,占22%;大洋洲高校10所。占20%;亚洲高校4所,占8%。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对象主要是经济社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合作对象多元化的趋势下,我国教学科研方向更多跟随世界主流发达国家发展。

3 招生培养:招生渐呈规模化。培养模式多元化

从办学机构及各项目的招生情况来看,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鼓励下,随着各高校纷纷以国际课程实验班的形式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逐年呈递增趋势。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从2006年开办之初招生250人到2011年招生人数达2218人,招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54.74%。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采取“3+1”、“2+2”、“4+0”等模式进行合作培养,考虑到教育部关于海外留学生外方文凭的取得条件中包括至少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经历及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因素,各高校近年开始以“3+1”、“2+2”为主要培养模式。

4 合作模式:单独设立教学院系。国内外分阶段“双校园”培养

从各高校的合作模式来看,37所开办普通本科性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其中专门设立二级教学院系进行合作教学管理的有15所。这些单设二级院系的高校除招生人数相当较大之外,还充分利用新设立的“平台”进一步整合中外各方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教育方式方法等,并由针对性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中外双方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总体而言,各高校办学思路是:专业设置与国际需求同步,课程开设兼顾合作双方的特色与优势,学院建设、运行模式国际化。

在学生的具体培养方式上,各高校主要采取“国内外分阶段双校园”的模式,学生在完成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后,学分互认,可同时取得中、外方文凭。在调查统计的高校中,除作为合作办学机构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基本采取“4+0”培养方式之外,采取“2+2”培养方式的高校有12所,采取“3+1”培养方式的有10所,其余14所高校基本都采取“2+2”、“3+1”和“4+0”多样并存的培养方式,以利于学生相对个性化的需求选择。

5 合作主体:各高校积极性高,优势学科成合作重点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5月,二十多年来江苏全省46所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中,已有37所高校开办普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占78.3%,如果将校际交流生、交换生等形式的合作模式计算在内,超过90%的高校已涉足中外合作办学。至2012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共计1个办学机构和75个项目或国际课程实验班。

从合作办学高校招生的学科专业来看,各相关高校的优势学科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领域,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生物制药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南京审计学院的会计学专业、中国矿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南京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和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专业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的合作办学,不仅有益于满足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的必要条件,还有利于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

6 培养方向:继续攻读研究生为主。直接就业为辅

从调查的部分高校来看,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性质本科教育的大学生及其家长大都有进一步学业深造的打算,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出国读研究生的愿望。尤其是选择“2+2”或“3+1”培养模式的学生,80%以上均有留在国外继续学业的计划。以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12届同学为例,从调查来看,选择“3+1”出国的82名同学中,本科毕业后继续在美就读研究生的人数为71人,占比为86.6%。

7 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大。体制灵活创新多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支持鼓励各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2008年3月,为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苏教外[2008]13号)文件,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按照‘积极稳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方针,合理确定和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布局和结构,逐步建立起主体多元、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江苏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此后,2011年9月,江苏省再次《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的意见》(苏教外[2011]74号)文件,提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坚持‘积极稳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发展方针”,清晰定位了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具体提出了多项建设措施和制度保障。根据该文件的目标要求,2015年前。江苏省将集中力量办好3所左右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5所左右中外合作高水平二级学院、50个左右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项目。

二、江苏高校普本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科专业门类不全,人文社会科学偏弱

从江苏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课程实验班来看,在全部13个大学科门类中大多以理工科为主,缺少哲学、医学、军事学、法学、历史学等5个门类,在开设专业排名前五的各专业中,仅有工商管理1个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

从社会发展应用的趋势来看,法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专业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应用方向。

2 合作办学水平层次较低,外方知名高校偏少

对50所合作办学的外方对口高校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以全球四大高等教育研究权威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上交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近年全球高校排名来看,能进入任一排名前10()名左右的高校仅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5所高校,国际一流高校占比仅为10%。由此可见,目前的合作水平总体层次还比较低,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 外方师资的配备不足。教学设备的配置尚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2006年2月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中明确指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现实情况是,从部分高校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方教师数量呈现程度不一的不足现状,受办学成本及理工科外籍教员紧缺的影响,尤其是多数开设理工科类专业的项目中外方专业课师资缺失更为严重。此外,在教学设备方面,和其他国内普本教学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尤其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方面,相关设备的配置还没有体现出外方教学强调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特点。

4 教学大纲缺乏系统规划。培养方案科学性有待论证

按照教育部2009年7月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中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体系指标说明的要求,“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士学位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合作办学项目还没有完整的针对性教学计划大纲,即使少数已制定教学大纲的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这就直接影响到培养方案的安排和实施,必将制约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实现。

5 升学就业缺少针对性指导。学生市场竞争力提升尚不明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型本科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近几年办学招生的规模化趋势和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现象的凸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应逐步引起重视。从调查来看,由于办学时间短,各相关高校在大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定位的教育指导方面还很欠缺,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发展指导课程。广大学生及家长在“2+2”“3+1”或“4+0”的培养模式选择方面以及未来学业职业发展的定位方面均呈现出肓目性和跟风的特点。

6 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制约合作办学创新发展

调查发现,近60%的合作办学高校采取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课程实验班设置在相关院系进行。除专业课程教学和少数外教授课的差别外。其他方面与一般本科教学管理没有本质差异。考虑到办学成本、招生量相对较少及便于管理等原因,多数高校采取了这种不单设院系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此种模式的弊端则不可避免表现在: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没有变化,“换汤不换药”:无法针对性营造国际化办学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传统的教学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制约合作办学应用的“依法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共同制订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当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等。

7 “双校园”培养模式成为国外高校生源的输送基地

根据《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第五条“加强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的相关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当在中国教育机构内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育教学过程,确需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然而,目前的客观现状是,超过70%合作办学高校采取的是“2+2”或“3+1”“双校园”合作办学模式,仅有少数高校真正做到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在中国教育机构内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育教学过程”。这样必然导致合作办学的实际状况背离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宗旨――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实施高等教育国家化战略,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逐步演化成为国外对口合作高校的“生源基地”。

三、建议及对策

1 突出总体规划布局,鼓励重点合作紧缺性专业

截至目前,从发展进程上看,江苏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五年(2001-2005年),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创期;第二个五年(2006-2011年),为成长期。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快速发展,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初具规模,合作办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合作平台和办学模式已初步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然而,接下来的第三个五年(2012-2017年)则是江苏高校普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走向成熟和稳定发展时期的关键阶段。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总体规划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扶持有侧重,对于前期发展形势好、社会声誉佳的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布局重平衡,对于部分高校盲目重复设立的项目要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三是要大力扶持鼓励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强、人才需求量大的合作项目,重点支持一些有条件的紧缺性专业。

2 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层次合作项目比例

在未来的第三个五年建设期内,要把发展的侧重点从重“量”调整到重“质”的方向上来,突出强化各个合作项目的质量建设。积极加大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外教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方的办学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方法等的吸收和借鉴。这些更广泛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才是我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目的追求。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合作办学中极为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也是合作项目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力争到2017年。将江苏高校普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国际知名高校比例从目前的10%提高至25%左右,努力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3 加强合作办学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从外延式发展阶段到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调整,凸显出经过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各相关高校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整体进入一个内涵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涉及面广,针对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和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各相关高校应着手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科学规划编制“合作举办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根据合作项目的特点、优势和合作模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前期阶段性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系统论证设计“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力求体现出办学的特色、优势和国际化特点:二是引进并逐步形成具有国外高校特色的整套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不仅在班级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还要在教学考察考核、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吸纳外方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三是注重实验室等实践平台的软、硬件规划建设,强化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相对而言这也是国外高校的普遍优势所在。

4 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突出合作办学体制的灵活性

针对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无论是高校外部的管理制度环境,还是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当尽可能给办学机构或项目营造出一个有助于其成长的氛围,要提高在管理制度上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避免“一刀切”或照搬照套型的管理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合作双方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交流融合的状况。具体而言,在高校合作办学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合理规划引导,并建立各相关高校合作交流机制和发展扶持的激励机制,以逐步形成梯度合理、发展均衡的整体办学局面。其次。在高校合作办学的内部环境中,高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应逐步形成一个协调顺畅、沟通有序、机制灵活、良性发展的项目办学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