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状况

时间:2023-07-11 17:3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状况

第1篇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市政协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昌旺主席任组长,陈玉旭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2018年8月28日至9月30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阿坝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入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一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梭磨、卓克基、马尔康、松岗1乡3镇,地处梭磨河流域和国道317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二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党坝、白湾、木尔宗、脚木足4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3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沙尔宗、龙尔甲、大藏1镇2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 雏形基本形成。如梭磨乡马塘、砍竹、色尔米等村400余户、共1000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松岗镇哈飘村、丹波村以“公司+基地+农户” 发展大棚蔬菜24.5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500亩;脚木足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120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400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400亩; 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151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118亩;木尔宗乡投入70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1个;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50万元,建设青稞基地400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50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300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150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1000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阿坝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10864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11家,大户(50群以上)11户,集体经济养殖阿坝中蜂15个村。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阿坝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18500头,年销售收入2174万元,培育形成30个订单基地,带动3500户农户增收。二是阿坝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1万元,销售额2100万元,税收72万元,企业利润318万元,收购牦牛2700头,加工牦牛肉270吨,生产牦牛肉干48吨。三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217亩,每亩1000元,季节性用工每天6至7人,每天每人100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8个,年销售收入4266万元,净利润853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590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000余人,入社农户4155户,带动非成员户数1700户,覆盖全市 10乡4镇105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4982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210余人,收入达7500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阿坝州与成都市的农商对接活动。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阿坝”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阿坝”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1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248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16.7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2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阿坝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成都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2篇

1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优势条件

1.1.1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济南市位于北纬36。4O,东经ll7。00,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均降水量为693.4mm.年日照时数为2088.4ho从自然环境条件可以看出,济南市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较高,降水较丰富,较适宜建设农村沼气,发展沼气循环农业。

1.1.2丰富的沼气发酵原料。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都是很好的沼气池发酵原料。目前,济南市各类畜禽存养量达5865万头(只),饲养专业户达5.8万户,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1885处.年粪污排放量达4700万t以上;秸秆种类以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为主,年产作物干秸秆400万t左右。

1.1.3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行动”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并制定了扶持方案,市级财政投入达1.2亿元。“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实施的统筹城乡“七大工程”,其中“乡村文明创建工程”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重点.每年保持3000万~4000万元的资金投入。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和扶持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1.1.4基地和园区建设成效突出。近年来,济南市按照“近郊抓园区、远郊抓基地”的思路,把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省会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和做活机制上做文章、下功夫,打造了特色产业鲜明、促农增收效果强、体现省会现代农业建设亮点的特色品牌基地50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80处。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载体。

1.2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节本增效两大重点,通过培育和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沼气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好、综合效益高的示范园区和基地,促进全市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发展模式

1.3.1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以农户庭院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元,发展庭院经济,把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51。典型模式包括庭院“一池三改”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畜一沼一果(菜、渔、菌)”模式等。

1.3.2在中观层面上,发展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以农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凭借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种养加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l5q。典型模式包括设施蔬菜规模化的“一棚一池”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复合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等。

1.3.3在宏观层面上,发展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区域为整体单元,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理顺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与价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目。目前,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市)区建设模式、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模式等。

1.4发展成效

截至目前,济南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8万户,其中“一池三改”或“一池两改”模式达l5.8万户,发展“畜一沼一果(菜、渔、菌)”模式示范户2.8万户,“四位一体”模式示范户6000户;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园区(基地)56处,园区(基地)内建成中小型沼气工程36处,建造沼渣沼液储存池125处。建成“一棚一池”日光温室5800座,安装沼液滴喷灌系统等沼肥利用设施设备2500套;2个县(市)区列入省级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30个镇、村列入市级生态文明村镇项目建设。“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万hmZo全市循环农业发展的雏形已经初步确立。

2制约因素

2.1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滞后

目前,多数农户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的束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认识,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淡薄。大多按照传统形式进行农事活动,往往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因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21。同时,由于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环境意识淡薄、文化层次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16,1。

2.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技术创新带来农业生产的低成本,就会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成本过高,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可行性受阻[15,19】。目前,在农村户用沼气池越冬、秸秆沼气发酵、微生物菌剂开发、大中型沼气工程装备以及“三沼”综合利用等与沼气循环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关键技术上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紧密结合的“三沼”利用技术及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上没有技术标准和规范可循,导致多数循环农业模式缺乏可控性与精准性,产业链条短,产出效益不高,影响了沼气循环农业的发展。

2.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分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农技推广方式单一,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许多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和推广功能形同虚设[2Ol。目前,济南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体系中,县级农村能源部门技术人员少,多从事管理工作,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中专职人员少,且学历层次低:某些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中,非技术人员不断增加,致使当前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各项沼气循环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

2.4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当前,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政策激励、资金投入、风险防范、法律法规支持等方面所采取的服务和保障措施力度不够:加之存在发展循环农业“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认识误区,导致农民投身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1,18.-191。此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制约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沼气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和“县一乡镇一村一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和发挥作用。

3发展对策

3.1科学制定规划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要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划q。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l】。

3.2加强宣传引导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公告栏、农村有线广播、报纸等方式,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在增收降耗和改善环境等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注重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的宣传,以可观的经济效益来刺激农民自觉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口q;结合农民“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加强循环农业技术使用方面的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搞好典型示范的推介。扩大影响,消除顾虑,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涉农企业等发展循环农业。使其尽早从中受益,为循环农业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同。

3.3健全技术体系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本市沼气产业人才优势,加强与大学和农业科研部门的联合攻关,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等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15,18,201。当前重点应针对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和相关配套技术的标准化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标准的制订。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带动循环农业不断向前发展_驯。

第3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设施农业是在可控环境农业的基础上优化而来,设施农业更加适合东亚地区的生长环境,设施农业是利用非自然条件,营造自然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农作物与禽畜等,不间断的吸收养分,进一步达到提升农业产值与产量的目标。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1.1我国设施农业的基本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在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基本上可以做到设施农业的全面普及,并且相关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农作物的基本质量,关系到农户的基本收入,而在设施农业普及前,农作物不仅面临着病虫灾害的威胁,也随时可能受到工业化肥安全的影响,使农户的基本收入,长期存在较大波动的状态。设施农业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并加强了我国农业设施的基本建设速度,为农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2我国设施农业存在主要问题

1.2.1科技水平受限问题

我国在设施农业技术上的研究,大多数是由各省级与市级单位组织,相关的技术水平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其余方面也存在不足,其中科技水平受限是主要问题,针对特殊植物的研究,不够全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考虑也不够充分,是导致科学技术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1.2.2硬件设施不完善问题

我国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有些只具备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土地利用率较低,保温、采光性能差,由于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

1.2.3机械化程度较低问题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1.2.4管理与维护问题

设施农业的日常维护,是保障设施农业正常使用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的维护与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基本上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维护与管理措施,设施农业的基础设备的坏损情况严重,长期得不到维护,导致大部分地区的设施农业的基础设备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使设施农业的作用与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

2改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设施农业发展意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设施农业,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所具备的潜力和影响,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2国家给予奖励补贴政策,技术单位给予技术支持

我国为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普及进度,在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在经济方面,对设施农业实施减税与免税政策,并大幅降低农户的贷款利息,同时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实行资金补贴制度,在技术上,相关的技术单位对于设施农业建设方面也作出较大努力,免费帮助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免除农户的相关技术费用,是有关技术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加强农业发展基础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进程

机械设备,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极为重要,设施农业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效结合,使农业产值与农业总产量提高4倍以上,因此,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至关重要,我国国土辽阔,可用于农耕的农业用地较多,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建设与普及速度,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相关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4提高监督与管理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差距甚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3结语

农业发展关系重大,必须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并提高现有设施农业的基础技术水平,在技术推广方面,需要各级省市县政府,切实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作者:韩顺琼 单位: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综合服务中心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战略;作用;措施

1农业机械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

1.1有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业发展是比较关键的任务,未来农业发展应该力求实现规模化效益,而在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比较重要的支持条件。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可以促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相应农业生产可以借助于大量的机械设备,有别于原有小农经济格局,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当前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推行规模化作业成为必要趋势,在这种规模化作业发展中,必然也就需要依托于大量机械设备参与生产,如此才能够更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2有助于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较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农业经济主体予以高度重视,在确保农业经济主体适合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够更快推动农村发展优化。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经营组织越来越常见,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此也就必然对于农业生产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就成为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着眼点,需要重点发挥出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价值,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更为高效,最终辅助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1.3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其不仅仅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往往还需要促使相应农业生产工作更加关注于绿色化效果,致力于推广绿色化生产方式,促使未来农业生产能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结合这种农业绿色化发展的要求来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应用存在着两面性,虽然在大量机械设备的投入后确实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但是应该避免出现因噎废食的问题,需要关注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明显优势。比如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其可以更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资源消耗和浪费问题,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优化整个农业生产流程。比如对于农业生产中浇水灌溉以及施肥等操作,都可以借助于先进机械设备进行优化,进而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资源利用率更高。

1.4有助于推动农村扶贫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扶贫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为了更好优化农村扶贫效果,除了要直接进行经济层面的扶贫支持外,产业扶贫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产业扶贫的开展也就可以借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得以实现。从农村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上来看,很多地区都会因为受到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农业发展状况不理想,在务农人员严重欠缺的条件下,必然也就难以形成较为理想的农业生产优化效果,往往只能望“地”兴叹。如果能够在农业发展中推行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机械设备的引入比例,如此也就必然可以较好促使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得到较好落实,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缓解贫困程度。

2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2.1农机购置补贴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为了更好提升其引入数量,降低农户的农机采购压力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采取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合理制定恰当的农机购置补贴,针对农民采购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有效补贴,引导农民能够积极采购农机,进而改变原有农业生产模式。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定中,需要确保其政策更为适宜合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农业生产中比较渴求,但是相对价格较高的农机,则需要给予较高的补贴,推动该类农机的有效普及。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中,还需要注重方便农民应用,避免设置过多的审批程序,形成严重限制。

2.2培养农机人才

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为了更好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价值,往往还需要注重从农机人才角度进行优化,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农机人才,确保农机人才能够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转变的需求。对于这些农机人才而言,其并非仅仅是针对新型农机设备进行宣传,引导农民形成机械化生产意识,往往还需要促使其掌握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对于各类农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如此才能够更好指导农户应用这些先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由此可见,相应农机人才的服务应该表现出较强的全过程性特点,可以更好根据农户的多方面需求予以支持,尤其是对于新型农业机具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缺陷,更是需要及时予以指导和解决,促使相应农机可以发挥出最强的作用效益。

2.3注重因地制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具备较强作用价值。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避免因为过度追求农业生产机械化带来的一些不良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体现较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性效果。结合这种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践行来看,各个不同区域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前必然需要针对自身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切实了解自身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把握好当前农业发展状况。如此也就可以制定较为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方案。除了上述农机购置补贴应该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特点外,结合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不同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和服务策略,同样也是因地制宜原则践行的重要举措,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统计;农村发展;农业问题

农业统计可真实反映农村发展状况,发现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强化农业统计非常有必要。当前,我国农业统计工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农业统计部门要认清形势,求真务实,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开拓创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一、农业统计的重要性

1.强化农业统计,便于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政策

对农业发展信息进行统计,可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就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与判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如,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统计,可准确地反映出农民的负担构成、水平及趋势,为国家制定农民减负等惠农政策提供第一手数据。

2.强化农业统计,便于发现农业发展问题

通过对农业信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既能了解农业发展成效,又能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通过对耕地数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一地区的耕地数量增减状况,并就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看是否是政策导向有问题。

3.是国家统计工作的补充

农业数据统计是国家统计局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作范围并不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等问题,而这部分数据恰恰是反映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信息。因此,加强农业统计,能有效补充国家统计工作的不足。

二、当前农业统计存在的不足

1.统计机构、队伍不稳定

很多地区的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即使有人开展农业统计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数职,时间及精力都有限,难以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也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统计工作本身专业性较强,如果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不稳定,就难以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

2.统计信息化有待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农业统计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转变,形成了联网直报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统计的传达效率。但是,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配备专门用于统计报表的电脑,往往是和其他办公人员共用电脑,例如,由于其他人员操作失误,会对报表平台证书造成丢失,从而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造成影响。

3.专题调研深度不够

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及统计部门会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或者业务需要开展关于“三农”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调研,以及时反馈基层状况及基本数据资料。但是,实践中很多地区的农业统计部门在开展专题调研的过程中没能真正深入到基层中去,甚至个别地区在开展调研后拿不出深刻的数据资料,调研没能反映出基层的真实情况,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开展调研。

4.缺少工作经费

农业统计工作繁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很难有效开展。但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用于农业统计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甚至连召开相关会议的经费都不能保证。有的地区的基层统计单位形同虚设,提供的报表严重失实。

三、农业统计的强化对策

1.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应定期对农村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应用及统计报表能力相关专业培训,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统计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提高农业统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同时,统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改进统计方法

农业统计工作要不断深化报表制度改革,优化统计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工作的针对性。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等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所有统计数据应由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进行专业把关,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各级农业统计部门工作人员应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严谨识别、严格把关,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村镇等基层统计人员更要树立质量意识,所有统计报表的数据来源都必须是真实的基层统计数据,一旦基层数据失真,经过层层把关处理的高层数据就毫无意义。因此,统计人员在开展农业统计工作时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严把工作程序,排除人为干扰,增强责任意识,为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

农业统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相关部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统计人员应依据服务对象、统计内容的变化准确进行统计工作定位,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善于与业务部门开展沟通与交流,杜绝统计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应充分了解业务工作之需要,充分听取业务部门的意见与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汇总,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

随着农村发展步伐的加快,“三农”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宽,需要农业管理部门分析与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适应农业发展新情况、新变化是统计部门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农业统计部门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联网直报平台建设,提高其运行速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其次,要搞好对基层单位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进行直报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和上报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农业统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在农业统计领域还有很多不足,需要通过强化团队建设、改进统计方法、增强意识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进行不断完善,以充分发挥出农业统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99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所以积极地进行农业建设十分地必要。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来看,因为农产品相比于工业制成品有着较大的劣势,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积极性受到了比较大的打击,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进行支农政策的调整,目的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稳步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工业协调发展。简单来讲,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所以分析这种影响,并探讨财政支农政策的强化措施现实意义巨大。

1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意义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所以说财政支农支出对于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有效地弥补农业产业发展的弱质特征。就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农业产业发展受到的限制因素比较多,首先,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发展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其次,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也会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最后,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等都会对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限制。所以农业发展的综合弱质性特征表现较为显著。财政支农支出可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所以说其对于农业发展弱质性的弥补效果较为显著。

二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如果其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便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对农业发展进行促进和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具体研究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很难迅速地实现,所以需要财政支农支出来进行资金支持的强化,这样,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才会实现。总而言之,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掌握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强化现实意义巨大。

2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上文的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中了解到,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有效地改善农业经济的增长环境,从而为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帮助。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及管理都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帮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技术研究和管理改进也可以得到提升,所以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得到了进一步的清除。第二是财政支农支出可以迅速地为农业经济提供大量的资金帮助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其产业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规模扩大,所以说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有着显著的影响。

3 财政支农支出强化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地进行财政支农支出措施的强化,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健的保证现实意义显著。

3.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在财政支农支出强化的措施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地区不平衡的现象十分地普遍。因为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所以各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财政支农支出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因此在措施强化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了解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建立与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匹配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简言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可以保证农业发展当中的持续的资金支持量,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做好区域特点分析和针对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价值巨大。

3.2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督

在财政支农支出强化的措施当中,另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对财政农资金的支出进行强化。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利用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些资金的支出必须要用在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方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对支农资金的支出进行监督强化,而监督工作的强化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对资金的支出进行核实和审查,通过监督机构的工作实现对资金去向的把握。第二是对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使其在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简言之,对支农资金支出监督需要利用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作用,所以实现这两方面的作用提升效果明显。

3.3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

在财政支农支出强化的措施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是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普遍性提升。但是从目前的财政分析来看,因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财政的支持,所以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存在着持续性较弱的局面。为了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充裕,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通过此机制的建立,可以拓宽支农资金的获取渠道。因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所以财政支农资金的充裕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资金量在增加,支农的力度也在加强,所以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综合化,也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

3.4不断优化财政支出支农结构

在财政支农支出措施的强化当中,财政支出支农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是一项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从目前的分析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下拨都是通过支农结构体系来完成的,如果支农结构不完善或者是较为冗杂,整个资金的到位效率会变得十分地低下,这种资金到位效果的低下会影响到资金作用的实际发挥,因此要想将资金的作用得到最优的发挥,必须要对支农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就目前的支农结构优化来看,主要的内容有两项:第一是进行结构环节的完善性建设,这样可以保证结构运行的流畅性。第二是进行结构环节衔接的紧密性建设,通过衔接的强化,支农结构运行的缺陷得到了补充,所以其整体运行效率在明显地提升。

4 结论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积极地分析二者的关系,然后对其影响进行全面性的把握意义重大。在掌握了基本影响的情况下,从农业经济发展的立场出发,对财政支农支出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并实现其强化,这样,财政支农支出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的应用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整个农业发展也会实现大幅度的提升。简言之,就是掌握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然后对支农措施进行强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速度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刘佳,余国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5).

[2]孟志兴,孟会生.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

[3]吴其勉.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拓展的C-D生产函数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第7篇

(一)企业制度尚未完善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纵观我国的市场发展状况,很多企业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制度尚且不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一些企业的的内部控制还未健全,有些不必要的事务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导致企业发展落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次,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领导滥用权力来为自身谋取利益,使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不懂得技术上的创新,依然持续着传统的路线,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效率。

(二)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占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农业和工业发展速度较慢,而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发展的速度较快,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人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工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从而导致产业发展比例的不协调。

二、经济转轨时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财政政策

(一)通过相关措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行政费用占据农民经济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首要前提是减少农民的行政费用支出。其次,民主选举也很重要,农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好的领导者,民主决策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在每个农村实行民主选举的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推荐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为农民的经济问题出谋划策。另外,农村的税费征收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点,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上税费的征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生活的经济压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税费改革,实行减免征收税费,为农民减轻一点生活负担。

(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业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应该提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还可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协调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培养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很重要,国家欠缺的就是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让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从而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

(三)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政府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来巩固农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粮食保护制度控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通过财政方面的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日益发展的生活水平,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实施合作医疗、社保等财政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尽快的脱离贫困生活。

三、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首先,促进了农业的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的灌溉面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政府实施有效地财政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经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农业方面的很多问题。农业的发展,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的综合发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研究中,通过技术方面的培养和研发不断扩大的粮食的产值,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新的农业发展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市场,优化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给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最后,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贫困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国家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收购农民的土地,给予农民以经济上的扶持,既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政策的实施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的财力资源,也让更多的农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过对农业不断地探索总结,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困境;对策

在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活动中,科学技术不可或缺,农业机械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但是推广活动在一些地区受到阻碍,原因多种多样,相关的推广服务不到位,农民思想不够开放等等,但是为了建立起新型的农业关系还需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增加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在此技术上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

1当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分析

1.1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落后,不符合新时期的需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新时期的农业政策作出调整之后,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是开放的,农民的选择权利更为广泛,不在被动的接受宣传,可以主动去市场做挑选,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就下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选择不同,需求也不同,要按照农作物的变化和需要定制农业技术,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现实的农民需要之间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这一点是需要加以改善的。

1.2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薄弱,缺少专业推广人员

在城乡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被撤销,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重新的分配,缺少农机站的专业人员,无法保证专人专用。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比较弱,缺少责任心理,难以了解农民的需求,无法将农民的反馈呈现上去。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性都有待提升,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存在障碍,推广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欠缺问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这一点极大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

1.3农民对技术推广认识不足,经济补偿少

当前的农村人口结构是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一般为年长的人员,其文化素质不要,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思想比较弱,同时可以接收的现代化农业信息非常少,认为传统的农业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种障碍性思维极大的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也让农业技术使用更为滞后。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尽管有一定的力度但是部分地区的经济补偿比较少,农民无法实现对科学技术的运用[1]。

2农村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的对策研究

2.1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整合多种力量

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要建立起专业化中心,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田间地头,深入的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民需要的技术形式。这种问题和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因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步。具体可以按照地区的农业种植种类或者土地种植需要,划分农业技术机械使用类型,做好人员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工作,集中现有力量,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选择农民代表和技术推广代表共同负责和管理该中心,化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衔接不够密切,了解不够深入的矛盾,对有需要的地方做好重点的服务,这是将一把好刀用在刀刃上的良好表现。一方面便于管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2.2做好专业人员组织培训工作,提升农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科学技术在发展,人员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前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培训工作,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技术使用也可以和本地的实际农业种植情况相适应。强化学习掌握农机具体的操作方法,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新型农业技术的功能和特点,之后才可以细致的给农民做讲解,这样基层的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更加紧密,了解农民的需要,可以从群众出发,到群众中去。另外,组织农民到农机中心,农业技术服务部进行参观,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农民了解农业技术在外地的运用成果,开拓农民的眼界,也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

2.3提升农民意识,做好经济保障工作

增强农民意识可以适当的在农村开设演讲,座谈或,方法农业技术使用手册等等,不断的强化农民思想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服务站和服务网络,将网络和农户联系在一起,了解农民的需求,让农民看到自己村庄以外的农业发展状况,放开视野和眼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增强农民的见识。提升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认知,掌握农业技术运用的精髓[3]。

第9篇

关键词: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农产品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农户增收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缺陷,订单农业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带动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以订单为媒介的产销售方式把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订单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订单农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多种风险的存在也使得订单农业的发展受到抑制。而期货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给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因此,利用期货市场来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何蒲明(2006)对美国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验,对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陈燕、邓旭(2005)根据我国的实情,分析了订单农业对于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的风险,指出了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化解订单农业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刘小梅(2011)对我国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解决订单农业的违约、农产品质不一等问题。何嗣江(2014)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延津县小麦期货订单为例,分析了农业订单进入期货市场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借助以前学者研究的经验,对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研究。

二、订单农业的概述

“订单农业”也是契约型农业,农户与农产品购买组织之间签订订单,然后按照订单的大小来组织生产。我国订单农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其接受面越来越广,发展的订单品种也随之增加。一份完整的订单应该具有五方面的因素:订单的主体、标的、价格条款、保障条款和其他条款。在中国,主要是农户、公司、农产品科研组织和政府等作为主体参与到交易中,这些主体需要承担订单的法律责任。订单的买卖双方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相应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就是农业订单相应的标的。在订单农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条款,一般情况下,当市场充分竞争时,会采用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但这种条款往往会使农户和企业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于是农户为了避免价格行情下跌,会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的价格条款,降低农户生产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但该价格条款会使企业的负担加重。所以企业和农户之间有时也会采用固定价格方式来签订合约。企业首先对农户的成本进行估量,再加上一定的利润,最终制定出这个固定的价格。虽然固定价格条款避免了价格变化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风险,但也丧失了获得更高利润的可能。除了价格条款还有保证条款和其他条款,他们分别是对农业订单的标的数量、质量,订单的支付方式、有效期等进行规定,保证交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当中,农产品的供给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可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分离。而通过订单的发展可以直接连接这两个主体,有效地让生产和流通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一直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体,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订单农业的出现则体现了市场的本质,让农产品生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规模进行。订单是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的,农户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很好地符合了市场的要求,保证了产销平衡。

三、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析

我国的订单农业自开展以来,在保证农户增收、指导农作物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通过订单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户+公司”这一模式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造成的亏损,采用农业保险的方式可以进行规避,这里我们主要对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一)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户和公司在签订合约时不能够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只能使得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转移。订单农业使得价格的灵活性降低,造成价格失去原有的生产导向功能。若订单规定价格过高,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过大,若订单规定的价格较低,则会降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二)信用风险

我国订单农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订单的履约率不高。买卖双方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推动下,经常出现单方履约现象。公司在制定订单时,要充分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未来行情的波动。因为一旦订单签订,农户便把价格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农户会为了当前的利益,拒绝履约;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为了避免损失,不履行合同。签约的双方仅根据对方的信用作为担保,这种形式也导致了订单合约具有不稳定的性质。

四、订单与期货市场对接

我国的存在使得农业一直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处境,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农户若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则必须放弃当前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指导生产。但让农户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却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采用“农户+公司+期货”的模式让农户间接的参与期货市场中来。

(一)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期性,弥补了单一现货市场的缺陷。若农户只按照现货价格进行生产容易陷入“蛛网困境”,无论生产规模如何调整,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虽然农业订单在制定时考虑到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但仅凭借自己的预期的价格来调整生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期货价格是连续性的,它的变化反映了供求状况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期货合约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它对标的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这些信息来制定农业订单。通过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得农产品销售在供求方面有所匹配。

(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

“农户+公司”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其发展并不乐观。较高的违约率使得订单农业原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此时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风险转移方式。农户在与公司签订订单进行实物交割的同时,公司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期货交易者根据现货交易的品种和数量在交割日之前进行对冲平仓,从而规避价格风险。相同的农产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同,联系非常的紧密。不同的时间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波动,临近期货合约到期日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越来越接近。风险不仅能够通过对冲平仓消除,而且现货市场上的买卖差价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盈亏来抵消,达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发展现在正处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如何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订单农业的风险,以及使“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是当前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规范“农户+订单”的发展,加强农户以及公司从业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培育,降低违约率。积极培育期货市场人才,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扩大期货交易品种,从而使得公司和期货市场能够有效的对接,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何蒲明.利用期货市场破解订单农业发展难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6(3):13-16

[2]陈燕,邓旭.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J].农村经济,2005(7):59-61

[3]刘小梅.浅析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5):6

[4]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5]白选杰.构建农户生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接桥梁[J].求索,2012,(7):35-37

第10篇

(一)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断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先进水平现代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加速了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社会人均GDP实现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例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低于标准值12.75%,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指标值;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37.2%。但是,广西与全国比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更是落后不少。对照农业现代化几个必需要素,广西的优势是:

一是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方面在全国领先。例如超级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糖料蔗品种的研发及推广、香蕉、木薯、桑蚕、丰产林的品种研发及推广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二是形成几个全国第一或领先的产业,如糖料蔗、桑蚕、木薯、速生林等。这些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三是化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常态,农民对使用化学辅助材料接受程度高。四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品种及模式。如优质香蕉的生产、热带水果的生产等。广西的劣势也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7%。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组织生产,农民对生产什么基本靠自己感觉,缺少产业引导,故少有产业化生产。三是自然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土地不平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不适应这里。农村山多地少,规模种植也难以组织。四是水利条件差。广西由于地理条件不好,多年来水利设施一直发展滞后。虽然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是较多的,但是全区仍然有多个旱区,这主要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三)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1.发展状况。至2012年,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24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96万kW,拖拉机150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农机总作业值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2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155个,农机专业户101.1万户,农机户总数210.9万户。五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加快,共推广农机新机具35万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850人。2.存在问题。广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总动力排在全国26位。二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低。37.2%远远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三是重要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使用未成熟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广西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例如,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前者属于难以推广,后者属于机械不成熟。四是山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五是没有探索出适宜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甚至各级干部普遍对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六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技术推广。

二、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在现代农业中排在首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机械化。其次,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中始终贯穿各个要素的始终,各个要素的实现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例如,水利化的实施,在水利设施的末端向农田灌溉或者运用先进的滴、喷灌技术时要依靠农机来作业。而化学化同样要依靠农机来实现高效合理的管理。即使在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的支持。可以说,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在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各个环节使用农机化,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二)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替代人畜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作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替代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数十乃至数百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轻易大规模改变生产环境和条件,一些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农艺或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也促使农艺与农机必须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都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所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农机化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5.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实施机械化将促使农民主动掌握现代农机科技技术,特别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农机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将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

(一)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农村中,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必须是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关键。

(二)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契机,实现装备跨越发展。自2004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以来,这一政策对我区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抓住时机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鼓励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购买农机具,提高装备数量和动力水平。二是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机具的推广使用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例如,出台地方累加补贴政策,对购买插秧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对象累加补贴。三是出台广西农机作业补贴办法,对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推广“瓶颈”环节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

(三)积极探索广西农机化发展模式。一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在平原地区,要扶持大型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这类合作社主要装备大型先进机具,实施连片作业,可以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二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三要大力鼓励山区农民购买轻便、小型、易携带的小型农机具,如小型高效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

(四)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广西农村农机使用不合理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合作社,一是可以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提升广西农机作业水平。二是实现农机具合理使用,提高农机使用率。三是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自我国农村实行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矛盾问题,如规模较小的农业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冲突,农业户的收入越来越低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等,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途径来改善这种状况,而应时而生的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方向标,结合农业的基本政策家庭承包式经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其改造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相互联系促进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实力的农业产业系统;其经营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能达到经营目的,能有效地获取利润,改善农业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循环系统,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普及推广,能有效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能够改善现在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不良状况,提高农业经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石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是制约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改善农业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促进其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知道,农业产品基本上为整体个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其大部分是食物,这就为非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食物,这也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然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然会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对农业人力物资进行有效的调配,这也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实行内部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通过人才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还是处于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产业,而要优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是陷于被动的,这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点。而农业产业化就能实现这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业朝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引导加快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拓展农业市场、建立和发展第三产业,再有效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农业劳动力与所占地严重不平衡,效益相当低下。据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可以耕20亩地,且人数如果限制在只有一亿的话,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现代化,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超过了3.5亿,这就严重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再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其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如此一来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才是正常道路,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优化布局农业产为结构、开拓农业生产时序效益,进一步的完善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也就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生产能力的壮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大,这就必然可以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来为产业服务,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来看,以我国目前的农业状况,唯有加速农业产业化,开拓出新的农村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各方面朝现代化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脚步,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新产品的研发、农业高科技的推广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会逐步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本质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户进入市场的组织性、预见性和保险性;能够使得在产业化过程中实现地域专业化分工;将其农产品由粗制型向精制方向改变;能够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可以借助于企业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农民创收。从其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出发,结合市场因素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理论,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农业产业化所促进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安全的,因此要安全的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市场需要为方向标,发展适合市场要求的农业和农业产业

农业经济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先市场为先导,发展产业化农业,主要要考虑这几个方面:一是发展市场上较为稀缺的特产和优质农产品,这类产品不断可以获得的较高的利润,还可相应的做出地方性的特别广告,以此来带动特产所在地周围的第三产业;二是在环境较好的农村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就目前市场上的反应,这些绿色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实力;三是可以较为富裕的农村开发“环境控制农业”和精细化农业,这类模式是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以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来赢取利润;四是利用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发一些具有侵占市场份额实力的规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这样就可以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能为农村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五是从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节约型的产业,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回收利用农业的主废弃物,如利用秸杆来制作饲料,这种例子较为多见,也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六是借助政府政策进行有计划性的对荒芜地的开发,如建立一些旅游区、工厂等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总体上要把握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

(二)采取一定的经济手和法律段来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体系较为单一化,缺乏一些市场选择的余地,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与一些具有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联合和联营的方式来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对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农村而言,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与公司签订一些利润分配合同,或者利用股份制参与到公司的资源分配过程中来;还可以利用现阶段法律的保护作用来进行资金重组和资金风险防范,如对一些亏损的产业进行亏损申报,还要注意的是农业产业的所有权问题,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财产所有权不变动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资金风险,从而可以解决农村产业化的老大难问题。

(三)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能保护农业利益的机制,以此来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例来看,农业户和中介公司或龙头企业在利益问题上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当龙头企业或中介公司所经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有广阔的销路时,两方面的关系较为和谐,都能获取利润;但当农产品销路遇阻时,两方面的关系就会比较紧张,往往龙头企业或中介公司会就其利益关系破坏合同协议,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户手中的产品堆积,以致受到较大的损失。因农业户因其承受风险的能力的较弱,因此一种能切实保护农业户的利益的机制应当建立。对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要这种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预测评估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准,市场需要多少就产多少;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经营模式,由合同协议共同承担风险;建立农产品保护价体系,防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来打压;建立风险基金,可以从产品盈利较多时,经双方协定提取一定的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购入一定的保险。

(四)给企业家一定的容身环境,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就是使建立农业产业的企业模式经营方式,要想在经营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依靠优秀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优秀企业家始终能带来较大经济的经济效益,因为优秀的企业家具有一定的创新探索精神,能承担一定的风险,且具备良好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可以应聘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经理、厂长等人才,采取实际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其经营所得的成果,再以此为依据来决定今后是否由其经营的方案。

(五)提高中介公司、龙头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

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不能出现农业技术提高,而龙头类公司却还是处于传统管理模式。要像工业企业样,善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要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真正达到现代企业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要切实地推进农业企业管理的发展,推进农业化一体化发展,而龙头企业的管理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他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提高其管理水平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在此背景下,以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为研究范围,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10个地市中94个县(市)的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有关统计资料的掌握,从农业发展各子系统(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制度系统)出发,集中选取了19个影响农业发展较为显著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建立分析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1、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1所示。

2、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经单项指标的评价方法量化整理后的指标数据如表2.1所示。

以2000年为评价基年,采用比重法对表2.1中的数据进行无量钢标准化处理,得到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各项指标的评定系数。如表2.2所示。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和具体评定系数,可得到各年农业子系统(准则层)的评定值,其计算公式为:Bi=WcXij,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定价值计算公式为:A=WbBi。

计算结果见表2.3

(2)农业可持续性水平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表2.3,研究画出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及趋势图(图2.1,图2.2,图2.3)

3、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根据原始数据,结合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趋势,通过对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人口系统。2000年~2005年间,人口系统发展稳中有升,但发展非常缓慢。从调查数据及各指标评定系数分析,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农村从业人口的增长快于农业总人口的增长。

3.2资源系统。资源系统的发展呈平稳状态。主要是因为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复种指数原地徘徊。从山西矿产资源型地区典型地区的调查来看,“十五”期间,在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的背景下,大量搞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一个因素,但从调查结果本身来看,相当一部分地方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复种指数的下降则主要由农业结构有关,2001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逐步攀升,人们“重煤轻农”的思想加剧导致土地大面撂荒,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就现有的耕地来说,由于土壤质量、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农户一年大多种植一次,严重影响了播种面积的提高[3]。

3.3环境系统。环境系统起伏较大。主要是因为随着煤炭等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和相关重型企业的发展,该区域大气、水、土地等遭受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又导致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有数据显示山西有2万平方公里属于采空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有6000平方公里遭受地质灾害,加之2001年严重旱情、2004年洪涝灾害,使得环境系统波动较大[4]。

3.4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2001年为最低点,以后逐年上升,但幅度不大,截至2005年,基本与2001年保持相同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等造成的。

3.5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与2000年相比,2001年发展速度减慢了11.84%,2001年到2005年经济系统发展平均每年以27.57%的速度增长,但发展速度变动幅度较大,2001~2002年和2003~2004年这两个时期的发展速度明显大于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从原始资料和指标评定系数分析来看,影响经济系统发展的两大主力因素(人均第一产业GDP和人均粮食产量)表现坚挺: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粮食产量保持稳定[5]。不过人均纯收入在前两个时期增长较快,而在后两个时期变得缓慢,这可能与山西经济形势与相关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