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时间:2023-07-11 17:3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同质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第1篇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第2篇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 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 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 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 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 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 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 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 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 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 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 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 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 2004,(05) .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03) . 

第3篇

一、统计学中的几种常见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1.均值思想。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二、对统计思想的若干思考

1.要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神经元;方法;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库规模与应用的不断扩大,大量数据随之产生。新增的数据包含了重要的信息,人们希望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并通过进行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更宽广的视野。

现今,很多领域已建立了相应的数据仓库。但人们无法辨别隐藏在海量数据中有价信息,传统的查询方式无法满足信息挖掘的需求。因此,伴随着数据仓库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潜在信息的崭新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应运而生。

二、数据挖掘概念

数据挖掘技术从1990年左右开始,发展速度很快,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得人们对当今世界的海量数据中隐藏着人们所需要的商业和科学信息等重要信息进行挖掘。数据挖掘运用到交叉学科,涉及到,包括Database、AI、Machine Learning、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统计学(statistics)、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和数据库可视化等,因此数据库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普遍认可的数据挖掘定义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模型或规则等有用知识的复杂过程,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数据挖掘方法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融合了不同学科技术,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多样性。从统计学角度上划分,数据挖掘技术模型有:线形/非线形分析、回归/逻辑回归分析、单/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最近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检索出异常形式数据,最后,利用多种统计和数学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解释,发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后的规律和知识。

(一)数据挖掘统计

统计学为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了判别方法与分析方法,经常会用到的有贝叶斯推理(Bayesian reasoning; Bayesian inference)、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等分析技术、贝叶斯推理是在估计与假设统计归纳基础上发展的全新推理方法。贝叶斯推理在与传统统计归纳推理方法相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不仅根据当前观察得到的样本信息,还将根据推理者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来处理数据挖掘中遇到的分类问题;回归分析是通过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求解模型的各参数,若能很好的拟合,则可根据自变量进一步预测。统计方法中的方差分析是通过分析研究中估计回归直线的性能和自变量对最终回归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

(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将一组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clusters)的统计分析技术。 同组内的样本具有较高相似度,常用技术有分裂/凝聚算法,划分/增量聚类。聚类方法适用于研究群组内的关系,并对群组结构做出相应评价。同时,聚类分析为了更容易地使某个对象从其他对象中分离出来的方法用于检测孤立点。聚类分析已被应用于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等多种领域。

(三)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相对完善,通过建立人类的认识模型、模仿人类的学习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与知识,在很多领域已取得了一些较满意的成果。因此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效率。

(四)数据汇总

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经常包含原始概念层上的详细信息,将数据集通过数据立方体和面向对象的归纳方法由低概念层抽象到高概念层,并对数据归纳为更高概念层次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

(五)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近年来在解决数据挖掘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和高容错等特性,并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六)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是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学习方法,通过变异和重组当前己知的最好假设来生成后续的假设。遗传算法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遗传算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领域。

(七)粗糙集

粗糙集是一种刻划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不精确,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 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粗糙集理论应用于数据挖掘中的分类、发现不准确数据或噪声数据内在的结构联系。

四、数据挖掘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研究人员、系统应用人员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高效、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和相应系统的开发;交互和集成的数据挖掘环境的建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大型问题。

五、小结

数据挖掘技术涉及到多种学科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及空间数据分析等。因此,数据挖掘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会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可,蔡碧野.数据挖掘及其发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2]赵丹群.数据挖掘:原理、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

[3]刘毅勇.情报分析智能辅助决策方法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4]唐晓萍.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2

[5]Alex Berson,Stephen J.Smith,Data Warehousing,Data Mining,&OLAP[M], McCraw-Hill Book Co,1997

[6]吴修霆.SAS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现[J].微电脑世界,2000, Vol.14:pp44-45

[7] INDERPAL BHANDARI, EDWARD COLET, JENNIFER PARKER, ZACHARYPINES, RAJIV PRATAP, KRISHNAKMAR RAMANUJAM. Advanced Scout: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NBA Data.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1997,1:121~125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4702

【关键词】 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精神卫生;全体教工,院校

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1],它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密切的关系[2],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态、揭示心理问题发生原因的重要心理参数[3-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深入研究农村青年教师的自我和谐状况非常必要。笔者通过对农村初中青年教师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以期为促进农村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8-30日,从参加安阳市新教材培训的市郊农村初中教师中,整群分层抽取30岁以下青年教师220名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89份,年龄24~30岁,平均为(27.47±2.56)岁,其中男性100名,女性89名;整体分层抽取120名30岁以上的农村初中教师为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年龄31~49岁,平均为(36.22±5.12)岁,其中男性60名,女性50名。

1.2 方法

1.2.1 自我和谐评定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7](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测量农村初中教师自我和谐程度。该量表采用由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维度。自我和谐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8],总分计算方法是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经过对大学生的测试,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与预测效度。

1.2.2 社会支持评定 采用肖水源[8]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有10个项目,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1.2.3 统计分析 原始资料由Excel录入,数据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与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教师自我和谐状况比较 由表1可见,农村初中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教师自我和谐的各个维度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及自我和谐总分的均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男教师自我和谐状况比较 由表2可见,农村初中30岁以下男性青年教师自我和谐的总均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及自我的刻板性均分,分别高于30岁以上农村初中男教师。

2.3 不同性别青年教师自我和谐因子比较 由表3可见,不同性别农村初中青年教师在自我和谐的各个因子均分中,男青年教师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的均分高于青年女教师,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的灵活性”的均分,青年女教师高于青年男教师,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初中青年教师自我和谐中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与社会支持的总分、社会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的刻板性”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和谐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

3 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初中男青年教师自我和谐程度比较低。从性别角度比较,男教师自我和谐程度及自我的灵活性均显著低于女教师;以年龄为坐标纵向比较,农村初中30岁以下男教师自我和谐程度显著低于30岁以上男性教师,农村初中30岁以下男教师“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均分不仅高于30岁以上男性教师,也高于在校大学生[9]。“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高者,在面对应激性事件造成的内心冲突时,往往不能及时地调整不合理的期望,容易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罗杰斯[10]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作为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可能与个体需要层次及满足程度有关,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及满足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受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生活仍处主要地位的男性,从小就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欲望和心态;但当师范院校男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农村初中教师时,他们的工资待遇、学校的条件、管理模式及学生升学的压力,可能造成他们极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们自我意识中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难以协调与统一。

通过对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可能是影响农村初中青年教师自我和谐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农村初中青年教师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与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越广泛人们的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国内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11-13],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社会支持的多少既可能是人们心理快乐的源泉,也可能是人们痛苦的源泉。但是农村初中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繁忙,相对来讲,他们社会生活范围较小,因而在社会支持的广泛性、利用度方面可能存在着不足。

第6篇

[关键词] 护士;重症医学科;职业倦怠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79-03

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重症医学科护士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1]。2005年就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并逐年呈上升趋势[3]。高工作疲溃感不仅给护士带来身心的痛苦,也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造成医院财政收入的损失[4]。“优质护理病房”概念实施于临床护理以来,高强度的基础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更加剧了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因此,为了解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对本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调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85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3名,护士66名,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23.9±4.0)岁;护理工作经验3个月~10年,从事重症医学护理工作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4±1.63)年;文化程度:中专学历名11名,大专学历59名,本科学历15名。其中,工作3年及3年以下护理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49名,3~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36名。

1.2 方法

1.2.1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 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衰竭(EE)量表有9道题目,总分54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分量表有5道题目,总分30分,6~9分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分量表有8道题目,总分48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5]。量表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7点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此量表经过测试,同质信度Cronbach's a=0.738,分量表中情感耗竭为0.858,去人格化为0.761,低个人成就感为0.75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6]。

1.2.2 临界值以情感耗竭分数≥ 27、去人格化分数≥ 8、个体成就感分数≤ 24为标准。参照李永鑫[7]提出的综合考虑职业倦怠3个因子的方法,把各个因素的影响整合在一起,纳入到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中,即将受试者的倦怠程度分为4种:(1)零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3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2)轻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1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3)中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某2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4)高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3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本研究认定轻度倦怠为正常人群,中,高度倦怠为职业倦怠人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2.1 2012年7月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情况

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衰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见表1。

2.2 2012年7月调查中低中高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低年资组一年前后倦怠人数比较,低度倦怠人数明显减少,而中高度倦怠人数增加16.32%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年资组两次职业倦怠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

表1、2结果显示,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耗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低度倦怠护士15例,占17.64%,中高度倦怠护士70例,占8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由此可见,重症医学科护士倦怠感以中度倦怠居多,职业倦怠严重,值得关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与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病情重变化大,护理垂死和死亡患者的概率大,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技术性、专科性比普通病房强,患者自理能力差,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负荷下,需要将精力更多地用于熟悉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略了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产生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 而且会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同时影响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他人、组织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8]。因此,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在提高科室护士护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开展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学习,宣扬护理工作的崇高目的,做好护士的心理建树,以提升护士的职业热情,从而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感。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更人性化的排班,定期组织缓解压力的户外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来缓解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3.2 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加重程度高于中高年资护士

表2结果显示,3年及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感程度上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人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年制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由于新护士工作经验偏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还要常常面临突发事件,并必须快速做出反应,这些加重了新护士的心理压力[9],更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同时,重症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收治的患者以病情复杂、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时常送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死亡或濒临死亡;死亡作为一种刺激源造成的情感反应易使年轻护士产生焦虑心理,加重职业倦怠感。因此,年轻护士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前,护理管理者应该对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做好评估,挑选能适应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进入重症护理部门;还应积极组织有关重症护理相关知识和成就的培训班,使年轻护士充分了解重症医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身到重症护理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3.3 减轻或消除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在重症医学科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护士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患者的服务质量[10]。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这就更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上,更需要重症护理的护士拥有更多的精力和耐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减轻重症护理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尤其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的新一代护理人才中。因此,无论是护理管理者还是医院都应该对重症护理相关部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重症护理的质量,提升重症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继平,王爱军.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2] 王芳,袁桂枝. 护士工作疲惫感及其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18):74-76.

[3] Merouti E,bakker AB. A model of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st nurs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32(2):454-464.

[4] 余华. 护理工作疲溃感及其研究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870-871.

[5] 陈素坤. 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7-217.

[6] 冯莺,骆宏,叶志弘. 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77-479.

[7] 李永鑫. 三种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4-76.

[8] 陆昌勤. 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8.

[9] 张桂兰,马慧. 浅谈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45-646.

第7篇

[关键词] 客户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DBM数据库营销

一、应用数据库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现实背景

随着近20年中国经济发展,我国大部分商品的供求关系已经明显由供小于求转向供大于求,这表现出了一种生产的过剩。其中商品同质化很严重,生产技术和工艺差别很小,生产成本、商品利润、商品价格也趋于平均;同时,消费者却随着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不再局限于产品的使用价值体验,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和配套服务等客户体验。此时企业就需要一对一的和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和亲密的互动关系,以保证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在企业和客户交互过程中,大量来自客户的有关产品反馈、产品预期、品牌认知、企业认知等市场信息集中到了企业,表现为海量的数据集和,这就必然会用到数据库营销系统(DB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及时将有关数据数据记录、分析与处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更广泛更深入的占有市场。

二、数据库营销(DBM,Database Marketing)

数据库营销是一门综合了信息技术、营销学和统计学的边缘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营销权威菲利浦・科特勒的著作《市场营销管理》中,对数据库营销的定义是“营销者建立、维持和利用顾客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以进行接触和成交的过程”。

美国全国数据库营销中心提出的数据库营销定义为:数据库营销是一套内容涵盖现有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信息),可以随时扩充更新的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有①确认最易打动的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②与长期消费者建立起长期、高品质的良好关系;③根据数据库建立先期模型,使之能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适当的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营销支出带来的收益,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企业利润。

在此,我们认为数据库营销是通过采集、分析和处理涉及客户(潜在客户)个人和家庭有关消费行为的信息,分析特定客户个体或群体的兴趣、消费习惯、购买倾向和短期、中期、长期需求,进而分析出相应个体或群体下一步的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定向营销活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目标客户;降低一对多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使消费者成为企业或产品长期、忠诚的用户,保证企业客户群稳定性;为新产品研发和销售提供充足而准确的信息;促进循环消费;进行交叉销售;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一对一服务,提高个性化程度;与竞争对手进行错位竞争;直接测定营销结果并获得反馈。

数据库营销系统主要是由营销数据库子系统和数据信息处理子系统构成。营销数据库最初的含义是为实施直复营销而收集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和地址;后来发展成为市场研究的工具,如收集市场资料、人口统计资料、销售趋势资料,以及竞争资料等等,它可以收集和管理大量的信息以便给我们呈现出顾客的“基本状态”。营销数据库可以把有关的资源整合在一起(邮件、电话、销售、第三方和其他渠道),统一协调调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直接调度。数据信息处理子系统对数据做出企业需要的分析和处理,包括消费者分析,确定目标市场,跟踪市场领导者(有力竞争对手),以及进行销售管理等,是协助规划整体营销计划、控制和衡量传播活动的有力工具。

三、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企业全范围开展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调整,对经营模式的重置与规范,对企业工作流程、信息流转结构的重组,实现对客户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客户沟通和最大化的客户满意度的一种综合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建立客户忠诚度,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客户相关流程处理自动化(Process Automotion),它包括了营销自动化与服务自动化,一般是透过友好的服务界面,使得企业各部门与客户接触时能够有充分的客户资料与客户互动,以快速、准确地完成销售或服务工作。电话与计算机整合(CTI)的客服中心(Call Center),它是利用电信与计算机整合的技术,将电话与计算机系统结合,使得客户能在电信接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自动查询,或在需要专人服务时,能立即转到适当的客服人员(座席代表)以提供电话在线服务或通过其他立体途径给予顾客所需的服务。网上互动(Web Collaboration),这是在近几年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新增的一个环节,企业不能仅将产品类型及简单资料放在网页上,仅仅把网站当成是信息场所,而是要通过网站与客户互动,在网站上提供各种讯息交流或交互服务,甚至完成全程的在线交易。必要时甚至利用Click to call的技术可以建立计算机到电话的反向连接,可使真人在网站与客户对谈,实时接受客户语音咨询,以更好解决客户的问题。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这是透过数据统计,分析或数据挖掘(Data Mining)方法,对客户资料做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以从中发现客户消费行为的特性、偏好和倾向,并进而提供服务、创造销售机会或避免风险发生。

四、数据库营销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关系

在数据库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应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据库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同点:二者都建立在数据库底层支撑平台上;二者都要对数据信息做分析处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客户消费生涯的最大化,提高营销支出收益,降低成本,实现客户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二者的特点都包括很强的个性化服务,带来企业竞争的隐蔽化,同时给同质化产品带来了不同质的客户体验,带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会谈深度;三维模型;过程-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07-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省略n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test Jiang Guangrong's(2005)threedimension model on the depth of counseling process.Methods:In this processoutcome research,28 sessions in a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were videotaped and coded in terms of the model.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ding and counselorsand clients' evaluation of the session depth.Results:(1)Clients and counselors evaluated differently on the session depth,and clients' evaluation was more positive than counselors' [(4.95±1.12)vs.(4.23±0.94),P

【Key words】 counseling;session depth;threedimension model;processoutcome research

在有关咨询过程的理论和研究中,一些因素被认为与咨询的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咨询中的情感因素,该因素很早就受到关注,只是不同流派倾向于强调情感功能的不同方面[1]。不同理论取向的治疗师大都承认情感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性[23]。其次是咨询过程中的个人化因素。个人化因素是指在咨询中当事人能以较为个人化的方式与咨询师交流,提供更为个人化的信息,从而与咨询师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结。有研究表明咨询师和当事人都认为在咨询中提供更具个人化意义的信息对咨询是重要的[4]。与个人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自我揭示。在有些研究里当事人的自我揭示被当事人认为是对咨询最有帮助的因素[5]。最后是咨询过程中的此时此刻因素。当一个人总是过分注意过去和将来的情况时,别人是很难了解到他现在的想法和感觉的,其自身思想及情况的表露也是很低层次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治疗往往很难有令人满意的结果[6]。咨询过程中的此时此刻就是强调关注当事人现在的想法和感受,发展为一种咨询技术就是即时化(immediacy)。

以上述认识为基础,江光荣提出了一个有关咨询过程深度的三维模型[7],3个维度分别是情感维度(非情感的-情感的)、个人化维度(非个人的-个人的)、时间维度(非此时此地-此时此地)。情感维度指的是会谈集中在陈述事实、观点、看法等,还是在表达情绪、感受。情感成分所占的比例越高,会谈越深入。个人化维度指的是交流的内容是咨访双方个人的还是非个人的。个人化的信息越多,会谈越深入。时间维度指的是讨论的内容是此时此刻的,还是过去或将来的。此时此刻的内容越多,会谈越深入。把这3个维度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模型。咨询互动的深度随着非情感-情感、非个人-个人、非现在-现在的方向增加。

目前,咨询过程的深度还不算一个正式概念,缺乏相关理论,此模型的提出与检验,可以增进对咨询过程深度的了解。另外,已有研究表明会谈的深度和咨询效果相关[89],所以本研究也是咨询的过程效果研究(processoutcome research)的一个尝试。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1所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选取28个咨询会谈为研究对象。会谈基本属于发展性咨询,主诉问题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自我概念等,排除了涉及精神疾病和教育咨询的会谈。其他选取标准还包括当事人同意录像、问卷填写完整等。会谈时间在29~60 min,平均(48±8)min。当事人全为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9人,高中生4人,初中生1人;男生9人,女生19人;年龄15~32岁,平均(21±4)岁。共有13位咨询师参与研究,每位咨询师提供1~3个会谈。咨询师情况:男4人,女9人;已婚10人,未婚3人;年龄24~53岁,平均(37±10)岁;所有咨询师在研究进行时至少有3个月的咨询经验,最长者有16年,平均(4.0±4.9)年;心理咨询博士及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及硕士研究生5人,硕士同等学历或通过咨询师资格考试者6人;结合咨询师填写的问卷和所选会谈的实际情况,4位咨询师以当事人中心取向为主,3人折中,2人为心理动力取向,4人为认知行为取向。

1.2工具

会谈评估问卷(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EQ)第5版。全卷分为2部分:(1)对会谈的评价,包括深度性(Depth)和顺畅性(Smoothness)2个维度;(2)会谈结束时的感觉,包括积极性(Positivity)和唤起性(Arousal)2个维度。问卷由21对形容词组成,7点评分[1011]。本研究对该问卷进行了翻译与回译。

本研究只使用了深度性这一个维度的数据。这一维度包括5对形容词,即询问填写者“这次会谈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表浅的-深入的、充实的-空洞的、无力的-有力的、特别的-普通的”。将5题分数平均得到一个深度指标ID,ID越接近7表示会谈越深入。

1.3研究程序

1.3.1资料收集

在征得当事人及咨询师的同意后,对会谈进行录音录像。每次会谈结束后,当事人和咨询师分开填写SEQ问卷,并向其保证所填内容不会为对方看见。

1.3.2 编制评分手册

结合录像资料(不包括正式研究数据),3位评分者(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研究生)经过反复讨论、修改、试评,最终确定了三维模型各维度的评分原则,并将其细化,形成评分手册。此评分手册还配有一组录像片断,对每级评分的典型情况进行举例说明,以方便评分者理解和参照。评分手册编制后,为检验其客观性,随机选取了3个完整的咨询会谈,让3位评分者依据评分手册对其进行独立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α系数)检验评分信度(表1)。

通常评分信度的可接受水平为0.7,有研究以此作为训练评定人员的标准,若达到此标准就可以进行正式数据的评定[12]。但若评定内容较为复杂时,评分信度也常低于此标准[12]。虽然在试评中时间维度的评分信度低于0.7,但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仍予以接受。

1.3.3对会谈录像编码

对每个会谈录像从头至尾,以1 min为单位,参照评分手册,分别在3个维度上做8级评分。所有编码工作由一位评分者完成。为检验其评分的客观性,在其所评会谈中随机抽取3个会谈,让另外两位评分者重评,采用组内相关系数(α系数)检验3人的评分信度(表2)。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等。采用LISREL 8.3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 果

2.1咨询师与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

SEQ问卷深度性维度在咨询师填写的问卷中α系数为0.78,在当事人填写的问卷中α系数为0.75。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评价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 = 0.10,P>0.05)。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4.95±1.12)明显高于咨询师(4.23±0.94)(t = 2.750,P

2.2模型检验

2.2.1相关分析

三维模型各维度、SEQ问卷ID值之间的相关性见表3。模型3个维度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相关,3个维度和咨询师对会谈深度的评价呈统计学意义相关,但与来访者对会谈深度评价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鉴于来访者ID值与其他所有变量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下分析中的ID值只使用咨询师的数据。

2.2.2模型的结构

取3个维度的首字母,将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叫做PIE模型,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模型的结构,结果如图1所示。模型拟合得很好,表明数据支持PIE模型的三维结构。

2.2.3模型的效度

采用SEQ问卷中深度性指标ID来检验模型的同时效度。PIE模型与ID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模型的拟合指标:χ2/df =1.23,RMSEA = 0.092,NNFI = 0.87,CFI = 0.91,IFI = 0.92,表明模型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2.2.4限制性模型

侯杰泰等建议对于小样本研究,除原有模型外,通常都应当采用限制同一因子的负荷相等的策略,再运算一次。限制性模型中因子的相关应与原模型相近,但前后两个模型的因子负荷,则可能略有不同。这种方法可增加对结果是否恰当的了解[13]。对图2模型,限制PIE因子和ID因子的负荷相等,再运算一遍,结果如图3所示。与原模型相比,限制性模型的因子相关和各因子的负荷变化不大。这说明虽然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但各因子的测量指标较为可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所带来的数据的不稳定性。

2.3会谈曲线

为得到一次会谈中各维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会谈时间为横坐标,各维度每分钟的评分为纵坐标作图。将各维度平均评分最高和最低的3条会谈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评分较高,或者说用三维模型衡量较为深入的会谈,各维度的变化曲线有以下两个特征:(1)曲线跳跃幅度不大,相对连续;(2)整体水平较高,且有逐渐深入的趋势(如图4所示)。而评分较低,或者说用三维模型衡量较浅的会谈,各维度的变化曲线有以下两个特征:(1)曲线上下跳跃,且幅度很大;(2)曲线非常平直,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如图5所示)。3个维度的变化曲线基本相似,以个人化维度为例,只是因为这几条曲线恰好比较典型。

3 讨 论

3.1咨询师与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

本研究表明,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知觉和评价不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知觉要高于咨询师。已有研究表明,在以会谈为单位的研究中,当事人倾向于做出比咨询师更为积极的评价[10,14]。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咨询师而言,当事人对会谈的评价更易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咨询关系的影响。另外,在会谈中的安慰、再保证等虽对咨询的长期效果并无益处,但却有可能提高当事人对本次会谈的评价。

在Stiles和Snow的研究中,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相关也很低[10]。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研究中的咨询师大多为新手(与本研究相似),更容易将会谈看成是平淡无奇的,并认为随着咨询师经验的增加,对会谈的评价会更加接近当事人。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事实上咨询师根本不知道在当事人眼里什么样的会谈是更有价值的,当事人和咨询师对什么是深入的会谈有着不同的概念[14]。咨询师的评价往往和一定的理论相关,而当事人的评价则更感性些。咨访双方对会谈的评价差异与对最终咨询效果的评价差异有关联,会谈效果和咨询长效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10]。

3.2模型的检验

在本研究中,模型的情感维度、个人化维度和时间维度只与咨询师对会谈深度的评价相关,与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无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和咨询师对会谈深度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概念。会谈由专家依据模型所评,与咨询师对会谈的评价应有更多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受到专业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研究所要检验的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咨询师的认可,而当事人心中也许有一个不同的评价模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社会知觉的突出性原则,也就是说会谈中的一些特别深入的片断,哪怕只有那么几分钟,也可能会对当事人或咨询师对整个会谈的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据此假设,本研究抽取每次会谈中评分最高的1 min、3 min、5 min的数据,重新验证模型。结果无论是使用咨询师的数据还是来访者的数据,模型的拟合、PIE与ID之间的相关都没有原来的好。也就是说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会谈中的突出效应对咨访双方会谈深度的评价产生影响。其原因既可能是当事人和咨询师的评价的确是基于整个会谈的平均水平,也可能是会谈中这些片断对当事人和咨询师的影响在他们填写问卷时已无从区分。

3.3会谈曲线

会谈曲线是在模型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咨询的微观过程,帮助了解会谈中咨访双方的互动模式。本研究显示深入的会谈曲线相对连续,且有向前推进的趋势,表明咨询师在多数时间里紧跟当事人,会谈逐渐深入。较浅的会谈则情况相反。第一种情况图5中出现几条基线,最上面一条(评分=5)代表当事人的自我揭示,下面两条(评分=3和评分=2)则是咨询师的解释、指导等,整个曲线在这几条基线之间来回跳跃。可以想象这次会谈的过程:每当当事人做了一段自我揭示(评分较高),咨询师就会用一段询问、指导、解释(评分较低)等将曲线拉下来,这样反反复复会谈自然无法深入。另一种情况(图5)是一条直线贯穿始终,但水平很低(评分=3)。即使考虑到话题的原故,如讨论学习方法等,典型的情况仍是咨询师就一问题长篇大论,而将当事人扔在一边。这样的会谈单调乏味,自然也无法深入。

三维模型关注的是会谈中一些特定成分对咨询过程的影响,是一种静态的元素分析,指出了会谈分析的对象。而会谈曲线则是对会谈中这些特定成分变化趋势的动态描述,是对三维模型成分分析的进一步补充。这种分析会谈的方法还可用于其他有关咨询过程的研究。如会谈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谈中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同步性,而同步性又往往和同感理解联系在一起,那么会谈曲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次会谈的整体同感水平。

3.4样本

在自然条件下,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编码分析的研究由于取样困难、工作量巨大,常使得样本量无法太大,多数研究只有几十个样本,如Wiser和Goldfried的研究[15]。但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而言,侯杰泰等建议大多数模型需要至少100到200个被试。容量少于100的样本,所产生的相关矩阵不够稳定,使得结构方程分析结果的信度降低[13]。在此情况下只有使用较为可靠的测量指标,用因子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样本带来的数据的不稳定性。限制性模型的检验结果增加了对本研究结果的信心。

本研究的样本是较为同质的,如咨询师多为硕士水平的新手,当事人全为学生,会谈内容基本是发展性的,所以对结果的推论应该谨慎。检验一个理论需要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比如看换用不同的咨询师,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中能否得到相似的结论。所以本理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验。

致谢:感谢崔凤华、郭晓丽和周霞在评分手册的编制和会谈编码的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

参考文献

[1]Greenberg LS,Safran JD.Emotion in psychotherapy[J].Am Psychol,1989,44:19-29.

[2]Clarke KM.The creation of meaning:An emotional processing task in psychotherapy[J].Psychotherapy,1989,26:139-148.

[3]Taurke EA,Flegenheimer W,McCullough L,et al.Change in patient affect/defense ratio from early to late sessions in brief psychotherapy[J].J Clin Psychol,1990,46:657-668.

[4]Martin J,Stelmaczonek K.Participants' identification and recall of important events in counseling[J].J Counsel Psychol,1988,35:385-390.

[5]Paulson BL,Truscott D,Stuart J.Clients' perceptions of helpful experiences in counseling[J].J Counsel Psychol,1999,46:317-324.

[6]钱铭怡.心理咨询中的即时化技术[J].心理与健康,2005,3:46-47.

[7]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80.

[8]Mallinckrodt B.Session impact,working alliance,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brief counseling[J].J Counsel Psychol,1993,40:25-32.

[9]Reynolds S,Stiles WB,Barkham M,et al.Acceleration of changes in session impact during contrasting time limited psychotherapies[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6,64:577-586.

[10]Stiles WB,Snow JS.Counseling session impact as viewed by novice counselors and their clients[J].J Counsel Psychol,1984,31:3-12.

[11]Stiles WB,Snow JS.Dimensions of psychotherapy session impact across sessions and across clients[J].Br J Clin Psychol,1984,23:59-63.

[12]Elliott R,Filipovich H,Harrigan L,et al.Measuring response empathy: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component rating scale[J].J Counsel Psychol,1982,29:379-387.

[13]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7,133-134.

[14]DillStandiford TJ,Stiles WB,Rorer LG.Counselorclient agreement on session impact[J].J Counsel Psychol,1988,35:47-55.

第9篇

关键词:布朗运动 量子力学 物质场 波动函数

引子:这篇论文是洗衣服时出现的一些现象,让我很好奇,所以我开始了对布朗运动的研究。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说明一下:永不停息是不存在的,长时间或较长时间,人们是可以接受的),很对不起大家,刚开始就要括号说明,只是现在的定义,真是永不停息。布朗运动的例子特别多,大家很容易见到,如把一把泥土扔到水里搅合搅合,或在无风的情况下对着阳光观察空气中的尘粒等等,现在这些类似运动都称为布朗运动。

1827年,植物学家R·布朗首先提出发现这种运动。在他之后的很长时间,人们对布朗运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察。最后古伊在1888-1895期间对布朗运动提出自己的认识:

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运动,而是从分子运动导出的一些结果能向我们提供直接和可见的证据,说明对热本质假设的正确性。按照这样的观点,这一现象的研究承担了对分子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古伊的文献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后来贝兰(我们第一个实验测量原子大小的人)把布朗运动正确解释的来源归于古伊。实话实说,古伊的文献太重要了,在我看来:一语中的。太对了,古伊是归纳总结的天才,也是真正从实验的角度来解释布朗运动的第一人。

古伊的话有三个重点:

一、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二、说明热本质假设的正确性(下面会专门论述热的本质问题)。

三、利用分子布朗运动的结果来承担对分子物理学的研究。

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原理提出布朗运动理论,同时期的斯莫罗霍夫斯基作出同样的成果。

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指出:按照热的分子运动论,由于热的分子运动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必定会发生大小可以用显微镜观测到的运动,可能这里所讨论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观测这种运动和预期的规律性,就可能精确测量原子的大小,反之证明热分子运动的预言就不正确。这些是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

现在人们认为这是对布朗运动的根源及其规律性的最终解释,我认为不是。这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利用布朗运动的原则创造性提出热分子运动论,利用这一理论可以测量分子原子的大小,把布朗运动近似为热分子运动论。或许是天意,爱因斯坦的论文我怎么看都有绝对论的意思。“有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必定会发生大小可以用显微镜观测到的运动”。运动的绝对性,不过这里他说的是发生相对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可能这是相对论的名称来源吧。我的评价:初级的绝对论。在绝对论中只要有物质存在就有物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的热分子运动论:舍本取末,换句话说他把布朗运动等同于分子运动了,认为热分子运动引起了的不规则运动,就是观察到的布朗运动。既然相对论是初级的绝对论,我今天提出绝对论,那么所有爱因斯坦做过的事情,我可能都要去做一遍。布朗运动不是热分子运动,但是可以引起热分子运动,爱因斯坦的成果只是利用了布朗运动引起的热分子运动,他没有分析布朗运动的根源:物质为什么会存在布朗运动。当显微镜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爱因斯坦的扩散统计方程就不能适用了。

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量子理论对真空涨落的认识不断加深,量子理论也对布朗运动的根源给出自己的看法,同样今天绝对论也给出自己对布朗运动的认识:

一、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或者说不是单个粒子间的运动。

二、布朗运动是一个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的运动形式。

三、布朗运动是与波动函数有关的物质运动的一个特性。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或者说不是单个粒子之间的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滴水融入大海永不干涸(永字应为长时间,不过人们习惯认识,所以没有改为长时间)大海汹涌澎湃,一盘水很容易平静。相比之下,为什么有如此巨大反差:物质场运动的叠加效应,滴水穿石的道理也是如此。

简单的一滴水为什么能够融入大海呢?正像洗衣服为什么能把衣服洗干净,洗不干净会在衣服干后留下许多渍迹一样。液体的形态对物质运动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我引入二个概念:物质场与波动函数。

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滴水的运动比如一个粒子的运动,大海是一个物质场,一盆水也是一个物质场,同样一滴水也可是一个物质场,那么一个电子也可是一个物质场,也就是说一个量子可以看作是一个物质场,量子的运动可以当成物质场在运动。

其实为了研究布朗运动,引入物质场这个概念,把物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看成是一个物质场的存在,相信大家能够理解。把物质形态存在的状态不去看它把当成一个独立的物质场存在,比如一块铁、一块钢、一块砖,我们都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物质场存在,那么这个物质场中的电子、原子、质子等粒子都是这物质场的一部分,那么这物质场中的一切物质都应是这物质场的一部分。

一个统一的物质场。对于运动而言,物质场有整体的运动,也有物质场的内部运动:质子、电子、中子等微粒之间的运动,比如我用力去拿一件东西,我的全部身体都在运动,手的运动和身体内部的运动时截然不同的,但作为一个整体,我把东西拿了起来,而东西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场表现是被我拿了起来,整个的分子、原子、电子构成的物质场共同被我拿了起来。

诸如这些运动是整体的完整的物质场,对另一个完整的物质场的作用,牛顿力学已经很好的应用到多个方面,宏观物理研究的物体很明确,运动也很明显,都可以准确测量计算。为什么这里一定要强调完整的物质场呢?一滴水进入了大海之后,这一滴水的完整物质场依然存在,而变成大海的物质场一部分,这一滴水所有的运动,所有的信息都变成了大海物质场的一部分,大海的每一滴水都是一个完整的物质场,但都是大海物质场的一部分,大海有每一滴水的信息 ,但当空气蒸发水蒸气时,大海不会单独让哪一个完整的小水滴去蒸发,而是大海整个的一个物质场在做蒸发这件事,与个体的物质场的状态关系不大。

可能从小水滴到大海大家觉得不直观,在量子力学把电子看成小水滴,把一个物质粒子看成大海,或者几公斤的金属板看成大海,相信这样我们的科学人士都能够理解。

光电效应的原理:把光子看成一个物质场,把金属板看成一个物质场,光照到金属板上,放出电子(当然需要一个极限频率)是一个物质场对另一个物质场的反应,那么释放的电子是物质场的整体行为,不是单个电子吸收能量而释放出来。极限频率,用水吸收80卡的热量才能变成水蒸气来说明吧,80米的水位永远流不出100米的大坝。每个物质场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超过这个频率的东西来破坏它,这个物质场就发生变化用大锤去打东西,物质会反应不同的。

另一个问题:固体微粒之间结合很好,但是一个个的原子又是相互隔开,可是这一个个原子又构成统一的物体。为什么?:波动函数,物质的特性是一个个小的原子共同表现出的特性,两块铁融化后能够形成一块铁,人类有无数的合金材料以及其它合成物质,为什么这些材料表现出了原来不同的特性呢,物质场的特性为什么变化呢?

物质的特性变化了,那么每一个小的物质场的特性也会变化。一般情况下原子不可能变,合金状态的原子也未变,那么什么变化了呢?量子的运动方式变化了,也就是电子和质子以及其它的微粒运动形式变化了,整个的物质场的量子波动函数变化了。

波动函数是为了形象说明布郎运动的本质引入的一个物质特征,一个物质场的波动函数体现物质作布郎运动的能力,也体现了物质场内部物质运动能力。波动函数是物质场与物质场之间结合(叠加)能力的一种体现。一个物质场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波动函数如:分子之间,原子之间,电子之间,质子之间,原子于分子之间,电子与原子核之间,质子与中子之间等等许许多多的量子之间。波动函数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能力的体现。

当然这个概念也很符合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的需要,那就是所有的物质场都有自己的波动函数,而且不止一个。当波动函数达到一定数值,物质场之间既可融合。这样虽然原子之间的距离是分开的,但是电子之间的物质场却可以是融合在一起的(当然还有比电子更小物质,那它们的物质场更会融在一起)

波动函数越高,物质融合的越快,反之越慢,诸如扩散现象,渗透等等,固体之间的波动函数低,所以最好融化或锻打成液态式的结合,需要外部的力量加大它的波动函数。波动函数是物质作布郎运动的一种能力,我更愿意认为波动函数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能力(在绝对论中运动是物质的生命)。与物质本身的温度有关,与外界的干涉有关。例如:加热气体,溶液或用力搅拌溶液等等会增波动函数值。(下面我们还要专门研究热的本质问题)

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吧。

H值=H℃温度+Hoi外部干涉,H:波动函数。其实我的波动函数和量子力学中的的物质波不是完全相同。

波动函数是物质场的特性,是物质生命能力的一种体现。表现在粒子上,粒子就具有波动性,同时物质运动一定需要能量的,也一定出现物质的波动。所以不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是物质场具有波动函数。就象一整铁的内部具有轻微的布郎运动,也就是说这块铁的所有原子、分子、电子等等一切粒子都在做一定的布郎运动。所有的粒子都具有这块铁的物质特性。也就是所有的粒子都有自己相应的波动函数。这与这块铁的运动和外界条件都有关系。就比如大海是所有的水滴和水中的悬浮物体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场,是所有的物质场的叠加效应,如果你取出一滴水,那么这一滴水就不属于大海了,它和大海就毫不相干了,完全是不同的物质场了。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会乐了,我也很乐的:这就是我们量子力学上著名的不确定原理和测不准原理,因为你要对这一个量子测量,那你就要破坏这个粒子在物质场的状态,你永远不能无法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系统。因为你测量一滴水的结果就会脱离大海这个物质场。这一滴水在大海里就和大海一样大,除非有测大海一样大的仪器,否则无法测量这一滴水在大海中运行状态。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统计学对整个的物质场的运动进行统计。我们可以计算大海每天蒸发了多少吨的水,但不可以说是那一吨水。

其实量子力学碰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实验不能证明。而是无法说明粒子为什么不可测,而且无法确定位置,因为任何一个物质场都是一个面,一个量子只是一个点,而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场与物质场之间发生的,与单个的粒子运动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就象人与人打架一样,是两个物质场在运动,打在手上,而全身都难受,手痛得最厉害。是整个物质场在对外界的物质场共同的感受。可不是只是手不舒服,所以我们能够精确地确认各个量子运动叠加之后统计结果(宏观物理),但我们不能很精确一个物质场内部的那一小点起作用。物质是整体运行的,当外部的物质变化时内部的物质也会有相应变化的,量子运行方式会发生一些改变。

量子力学从来没有从一个面去研究物体,只注重了一个点,而经典物理只注意宏观物理现象的规律性,也就是注意面了。

量子力学注重研究了物质场的内部运动:单个粒子的运动(点)。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相对论只注重了物质场与物质场的外部运动(面)。

而布郎运动是把物质场的内部和外部运动结合一起的表现运动,是点到面,再面到点全过程,所以对布郎运动的研究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物质运动史的一个缩影。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渐近的,按照绝对论的原则,弧立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系统都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所有的运动都是宇宙生命的一种体现。

现在用量子理论中的概念说明热的本质问题:热量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的来源一般是:化学反应,物理作用(包括核反应),能量转化。等等的这一切源于:量子运行方式的改变。量子运行只会一个场,一个场的变化,也就是说量子运动只可123456 不会连续不断 没有0.1,0.2,0.3,0.4等等。量子的运行方式改变只可这个场直接到那个场,要么吸收一定能量,要么释放一定能量。水分子或者是固态,或是气态,液态,没有中间的状态。能量有许多表现形式,而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测定温度等等现象。量子运行方式改变了,物质的特性也就改变了。烧火做饭,木柴变成灰烬,原子一个不少,电子一个不少,可是它们之间的运行方式改变了,能量或释放了或吸收了,物质也就变化了。

第10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范围经济;相关联“冷门”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101

在中国,“尾巴”一直是一个很敏感、很沉重的话题。当我们还在中学时代时,班主任会对班级里成绩倒数的同学加以责骂,因为他们是班级成绩的尾巴拖累了班级整体的排名。告别学生时代,当我们奋斗在职场时害怕被领导或同事抓住尾巴,从而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一个名叫克里斯•安德森的人和他的《长尾理论》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尾巴”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对长尾理论的解释。

怎样做到边际成本递减呢?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一个很具优势的特点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入低,边际成本递减。

1需求方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的特点在于需求方规模经济,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生产方规模经济。个性化定制要想成为经济,它的生命力在于普及。一个不为众人和市场所知的个性化产品,内容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经济”。而长尾则是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形成的规模优势。

在过去的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总规模很大,但单品需求量较少的需求长尾,也就是90%以上的小批量产品,被生产者砍掉了。而互联网时代,这个长尾规模成功的“复活”了,长尾以其总量上的而非单品上的规模巨大、成本极低,实现了不同质的需求加总后形成的表现在总营业额、利润上的突破。

2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需求方规模经济就是范围经济。也就是偏重品种,区别于传统的规模经济。很多研究经济学的人发现,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与钱德勒的世界名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写法上虽南辕北辙,但在内涵上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可以说,规模经济就是短头,范围经济就是长尾。前者是分工,后者是融合。前者指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后者指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在生产水平低时下降是因为专业化增加,而在生产水平高时成本增加是因为协调问题增加。这是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中谈到什么是规模不经济时接触到的实质性问题。所以协调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抵消交易费用。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分工的本质是品种越少,协调成本越低;融合的本质是品种越多,协调成本越低。

3如何抓住长尾市场――抓住相互关联的“冷门”

对于如何抓住长尾市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三项原则:

(1)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获得。(Make everything available.)

(2)将价格减半,现在让它更低。(Cut the price in half. Now lower it.)

(3)帮我找到它。(Help me find it.)

实际上,“长尾”理论是统计学中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但它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即“二八定律”的颠覆。它很好地描述了诸如亚马逊和淘宝网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的成功所在。然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冷门”的准确把握。

安德森说的冷门,实质就是指关联、协调。思路其实是:多品种=冷门;多品种协调是长尾。而这个冷门在一定的深入理解后,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集聚后的协同。协调、融合、集聚的对象才是人们说的多品种,引申成单一品种(大热门)之上的所谓的冷门。这个冷门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不那么需要,不那么值钱的小量产品。事实上,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冷门,往往是高附加值产品。比如,一种小批量汽车的车模,是冷中之冷,但是对拥有这种车的车主来说,价值却可以很高。它对不相关的人没有价值,而对于相关的人却是超值的。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有价值的小事物融为一炉积攒成大利润,这就涉及到刚刚谈到的多角化协调的问题了。

波特还将关联具体分为三类:市场关联、技术关联和生产关联,它们都与专业无关,而是相反的资源共享,或者说是打破界限的融合,是范围经济的效益之源。“市场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向共同的买主、分销渠道或地理市场推销新产品,以便获得市场关联的好处。生产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使用共享的生产价值活动生产出相似的产品”。这与钱德勒有关资源共享的分类异曲同工。

然而,人们一定会思考:这种从对协调要求较低的单一生产、规模经济,向对协调要求较高的多种经营、范围经济的转变,是受到什么压力和挤压才出现的呢?

环境的变化往往减少对现有产品的需求,并产生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市场。基本的技术革新(例如,电子和内燃机)、人口统计的变动、战争和经济萧条,都影响着产品市场。此外,随着对现有产品需求趋平,以及随着生产能力变得与现有需求一致或超过了现有需求,这时,对于新产品的探索就会加紧了。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会从大热门的短头,被挤压到少数热门已经饱和。人们进入长尾这样的范围经济,除了需求的拉动,还有供给方面的推动。促进多种经营最通常的激励因素是企业主要职能单位――生产、经销和研究现有范围经济的潜力。而这三个方面与波特分析的关联的三个方面也是对应的。今天看来,最大的推动力量、导致质变发生(指范围经济由从属力量变为主导力量)的力量,应该还是互联网。

长尾不是让你放弃主流,而是告诉你应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现象、一类效应,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畅销商品带来的利润越来越薄;愿意给长尾商品机会的人,则可能积少成多,积累庞大商机。长尾理论不只影响企业的战略,也将左右人们的品味与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不再万夫莫开,小众文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唯有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在未来呼风唤雨。

4长尾理论在中国商业上的实践

第11篇

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¹。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曾试图借助曲线图并运用算式来确定危机的主要规律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再生产的规律、平均利润率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列宁曾强调黑格尔的如下思想:虽然学者在认识经验数上的功绩是伟大的,但是“更伟大得无比的功绩却是使经验的规定量消灭,把它们提高到量的规定的普遍形式,使得它们成为规律或度的环节”。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许多著作中,都充分运用了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变化的规律。经典作家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经济规律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研究经济规律作出了榜样。

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可以或有必要加以数量化、模型化呢?我认为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经济规律时,提出绝对规律和趋势规律。一般来讲,绝对规律(如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规律)。偏重于质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高,数量化困难大且必要性小;而趋势规律(如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则在质的分析的同时,尚有量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低,数量化和模型化既有必要且困难小些。

本文论述的经济统计规律,按其存在方式,属于趋势规律。它体现着质与量的不可离异性,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它广泛存在于各个经跻领域、经济环节之中,具体地发生着作用。因此,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经济统计规律,对四化建设是有很大意义的。

一、经济统计规律的提出及其表述

人类的经济活动异常复杂。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大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一类是偶然现象。两种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为了认识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在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时,主要采取抽象法,舍去那些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因素,从必然现象中找到本质或规律。近年来,随着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推广和运用,人们对经济现象中的偶然因素有了新的分析工具,闪而在对各经济要素的必然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研究和描述各经济要素的偶然关系,研究随机因素的变化规律。这突出表现在对经济活动中积累的数据加以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的处理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认宝胞含有随机因素的经济要素相互之lbl联系及变动的规律—经济统计规律。所谓经济统计规律,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活动中按一定方式搜集到的大量数据,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得到的反映经济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不是一般的统计规律,而首先是经济规律。离开一定的经济理论作指导,就没有经济统计规律。我们需要的经济理论,是的经济理论。只有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揭示经济过程中各经济量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指导,在经济分析中形式主义地滥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经济统计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在玩弄数字和公式游戏而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证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吝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中运用统计方法的直接结果的看法是肤浅的。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广义数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其最重要的内涵。其次,经济统计规律又是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以归结为经济量,表现为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包括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大量的经济量中,或从某一经济量多次出现的情况中,都可以发现其有规律的分布,体现出统计规律。例如,国民收人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问题,通过对三十年来有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一般认为积累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比较适宜。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待深入研究,但这类问题正属于经济统计规律研究的范围,则是没有疑问的。再比如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的规律。波兰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分析波兰职工收人的统计资料中发现,职工个人收入服从正态分布。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收入分配规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收人服从帕累托曲线。帕累托是本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根据若干国家个人收人的统计资料,编制出累积的次数分布表。设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表示收入,Y轴表示人数,则收入分布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呈双曲线,其方程式为:其中。是最低收入。值为收入分酉己不等的量度,、和嘟是确定的正参数。此双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此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再被验证。兰格认为,帕累托曲线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只适用于个人收入来白地产和资本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个人收人分配是不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而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是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经济统计规律一般可用经济数学模型来表示。这是因为:(1)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简洁的形式化语言;(2)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3)数学模型(公式)为在各种经济规律之间进行推理和变换提供了方便。达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量和关系推求未知的量和关系时,具有逻辑上的可靠性。运用数学语言,展开数学推导、演算、分析,有助于揭示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理论分析的抽象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规律与模型之间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结构必须具备三个特征:(1)它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3)它表明这些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特征也正是每一个经济统计规律所必备的。这是经济统计规律可以被拟化的一个原因。如果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它不是无法捉摸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存的联系,一种过程,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出来的,不仅以质、而且以量实存于时空之中。经济统计规律主要借助随机模型中的统计模型来表述。随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式为:f二f(又、脚。一石其中亨是因变量,是所需研究的各种指标Y,,YZ,,”,Y。的集合;X是预先确定的自变量,为xl、x:…、xn的集合;B是待定的参数b,、b:、•“、bn的集合;U是随机因素,它是各种复杂的随机因素u,、u:、…、u。的集合。

最后,应该指出,不能认为随机型统计模型都可称为经济统计规律。我们所指的经济统计规律,是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或曲线),尤其是有助于揭示重大的经济活动领域中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

二、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经济统计规律既具有一般规律的基本属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近似性。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是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是基本趋势已定情况下的波动性。所谓基本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此,规律中各个要素的相关关系具有基本确定性的一面。所谓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关系,往往带有随机因素,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规律具有一个波动的幅度,是以近似值、平均数存在的。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的规律,当作一种起统治作用的趋势,也总是按一种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不断变动的,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来发生作用。”¹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经济规律以一种近似方式存在和发生作用,完全适用或包括经济统计规律。

经济统计规律呈现出的近似性,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客观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物质以及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经济统计规律以近似性形式出现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的基础—实践这种物质的客观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现实的物质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外部物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作为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与认识相统一,但作为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又与认识相对立。实践具有目的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它是主体、客体、物质手段溶为一体的物质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形式。经济现象之间的变化、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斗争不可分割。经济统计规律离开人类实践活动就不复存在了。实践既然是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存在的物质,那么它的特性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统计规律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实践的主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在考察实践的时候,是以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的。经济统计规律揭示了实践主体有意识的活动与其活动产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素。这个联系是客观的,因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而是受所有人意志的合力作用产生的;这些人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归根到底是受物质条件—主要是受人们无法自由选择的既成的生产力条件—制约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联系具有必然性,它成为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这个联系又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互相联系的因素之间的变化不是完全成比例的,不是一一对应的,许多人的意志合成为总的力不是瞬间完成的,既成的生产力对每个人的制约情况又复杂到无法一一描述,自变量变化引起因变量变化要经过动荡、起伏、曲折的过程,这就使得统计量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无法消除的偶然因素,‘也就导致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不同于确定性函数关系的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二)实践的客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所谓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现实对象,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基本的确定性和程度有别的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随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经济条件的消失而失去效力。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必然产生相应的经挤统计规律,因而使得经济统计规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关系。所谓木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挤条件以动态存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经济条件本身在不断发生着量变,因而使得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统计规律有了多种形式,虽然这些形式是很接近的。另外,’同质经济条件的非本质差别也会影响经济统计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中一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客观因素(包括随机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同类经济统计规律的差异性,即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

还应指出,经济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也有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经济规律组成为一个体系。各个经济规律在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有主有次,有深有浅,时间上有长有短。经济统计规律作为抽象化程度比较低的规律,受到抽象化程度较高或很高的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统计规律就更明显地表现出近似性的特点。

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就曾批评施米特在利润率问题上的看法绝对化,指出由于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经济规律表现为近似值、平均数,是一种倾向。

我们提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可能有人误把它当作认识和表述规律时难免出现的局限性,即自觉不自觉地从认识论角度理解近似性;而不认为近似性是规律本身存在方式的特性,即不是从本体论角度理解近似性。从认识论角度谈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实际上是指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在反映、表述现实时的近似性。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认识论上的近似性与本文强调的经济统计规律本身存在的近似性混为一谈。

三、利用经济统计规律为四化建设服务

要想利用经济统计规律,必须认识经济统计规律,怎样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统计规律呢?首先,•要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已经揭示出来的科学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经济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动;经济因素也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自然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离开了社会主义一般经济规律的指导,就不能够正确地分析、处理各种经济量的关系,就不能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也就不能为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具体的量的变化规律的依据。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只需要经验,不需要科学规律指导的想法是错误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某些成果。

其次,我们要在总结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从一定意义来说,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反映在大量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应当按照当前经济研究的需要,对三十年的经济数据加以科学分析,找出具体的经济量运动的规律,认识存在于各经济领域、经济环节的经济统计规律。例如,国家现在每年负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其它物价补贴已达三百二十亿元,财政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价格补贴的合理数量界限。为此,我们就要分析解放以来我国有关价格补贴的各类数据,找出各类经济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得到若干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当然,,还应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起几落,且统计工作一直很落后,因此,在对有关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还必须对数据的可靠性程度进行分析。不仅要进行量的分析,还必须进行质的分析。

经济统计规律的利用机制具有与一般经济规律利用机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是经济统计规律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的中间环节。所谓实际利用,就是利用根据大量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求出的答案。这个答案表现为具体的数量。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经过科学抽象,进行一系列简化,提炼出合适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首先,要依据有关的科学理论确定几个基本量,以反映被处理对象的基本规定性。其次,要从抓主要矛盾入手,建立最基本的公式;然后,逐步加人必要的次要因素,逐次修正基本关系式。经过第一级近似,第二级近似,第三级近似•”…,使研究和计算结果逐步逼近实际情况。再次,要对有关量进行适当简化,以形成待解的数学问题。简化应使数学模式能上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

(二)经济统计规律利用机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更为突出。这表现在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选择和控制上。一般经济规律具有确定性,其表现形式具有唯一性。人们或者违反经济规律,或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至于人们在办事的时候对经济规律符合到什么程度,就不可能涉及了。经济统计规律具有近似性,它所揭示的经济联系不是一个,而是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类;它作为一种有幅度变化的客观趋势,以错综复杂的近似状态存在,因而它本身提供了人们活动选择的基础。比如,当我们在计划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统计资料,通过数学方法找出借用数学模型表示的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时,它可以产生近似程度不同的多种方案供我们选择。这种选择的基础或合理性,正在于经济统计规律的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非唯一性)。

经济统计规律涉及到在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人们所采取的手段之间,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人们按这种规律去行动,就可以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出人们控制经济过程;反之,人们不按这种规律行动,就不能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为人们未能控制经济过程。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表现为改变或创造经济条件,使某一经济规律的作用或几个经济规律的共同作用发生变化,以此决定经济的发展过程。这里,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栩,‘只能体现在改变经济条件上。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在生产方式这个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或在各种经济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是否无力控制呢?不然。根据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人们可以在经济统计规律所允许的限度内,作出各种计划、决策,以控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一方面承认经济活动具有基本确定性,即必然性的特点,因而经济发展趋势是有方向的,可以预测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经济活动中多种随机因素(主观的、客观的)造成了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规律有一定的存在范围,有合理的波动幅度,因而为人的主观努力提供了活动余地,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上实现控制(有限度控制)的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多个可行方案的选择上,表现在实行某种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根姆新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变动上。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控制过程的可行性、合理性正基于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控制点;内外控;教育;教学

罗特(J·B·Rotter)的控制点理论来自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于个体的归因及行为风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内控者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常把事情的结果看成是运气、机遇、命运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对控制点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控制点理论的概述

(一)控制点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1]。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1958)。后来,罗特(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

罗特(1966)的控制点理论来自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称心理控制源,与海德、维纳(Norbert Wiener)的归因理论中的控制源不同,虽然归因风格与控制点在概念上很相近,都反映个体的归因倾向,但归因风格是一个一般描述个人归因倾向的概念,而控制点是一个操作性概念,指个人对于自己行为控制力量位置的所在,控制点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点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

(二)内外控人格特质

罗特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和外控是衡量个体差异的两个极端,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维度上的某一点[4],有些人相对外控些,有些人相对内控些,有些人则比较均衡。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的“自我定向”,倾向于具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并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而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机会、运气、命运、权威人士等外部力量控制的,自己的努力是不起作用的,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具有一种悲观主义的“他人定向”,没有主见,易受他人摆布。心理控制点是人们对生活、工作及学习中做事成败的一种归因倾向,它与多种人格特征的形成及行为表现和预期有很大相关。

二、控制点的测量

为了测量控制点这种概化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已经设计出了多种量表。其中应用最广、最为著名的就是罗特的“内—外控制量表”,该量表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并且对其他类似量表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克雷多尔(Crandall)的“IAR量表”,是为了测量学生对学习成败责任心的认知而编制的,被应用于8~17岁的学龄儿童;还有的研究中曾使用“儿童Nowichi- 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该量表用来测量儿童对事件结局泛化性预期的内控型和外控型,适用于3~6年级的学生;另外还有“成人Nowichi- Strickland内外控量表(ANSIE)”以及由Nowicki和Duke编制的内-外控制量表,简称“ANSIE量表”;为了更为精准地测量,我国学者王登峰对罗特的“内—外控制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修订后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达0.78,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达到了0.80以上的水平,该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现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控制点测量工具。

三、关于控制点理论的相关研究

控制点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重视,它的研究群体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和工作者乃至有攻击行为的特殊个体;研究内容涉及家庭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乃至工作满意度等多个因素,研究成果逐渐丰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关于儿童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儿童处于学前的游戏期及学龄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他们的认知、言语等能力不断发展着,开始能够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开始与同伴展开交往,同时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时儿童会表现出怎样的归因倾向呢?研究者作了许多研究。姜勇在1996年对幼儿心理控制点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大班幼儿具有稳定的内外控制点,受欢迎型幼儿绝大多数是内控的,受拒绝型幼儿绝大多数是外控的。刘璐等人的研究中表示,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内外控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内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外控。可见,对儿童归因倾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今后的健康交往及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大中学生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大中学生正处于学业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时期,并且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他们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倾向将对其接下来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内外控倾向是否为影响学习的一种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要视特定的学习环境而定。王进的研究中心理控制源部分是通过自我妨碍来影响学习成绩的,也就是说外控者更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可见,控制点在学习领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张亚宁、荆雷对控制源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倾向于内控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刘金平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与尚丽娟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综上研究可知,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人更易于发生成就行为,对于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也会更积极乐观。

(三)关于工作者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对于工作者来说,他们会遇到相关培训、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与其心理控制点是否有关呢?研究者对此展开了很多研究。卢致新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到,受训者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内因,研究发现内控组和外控无干预组之间的培训效果在“体验传授”的培训方法上、在“改变原有态度”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内控个体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较高。王存文、殳尧对公安警察工作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控个体易比内控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倦怠,并且越是外控的个体,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职业效能缺乏等体验。黄攸立等人的研究表示,内外控人格特质与员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即员工越内控,其整体满意度越高。黄攸立、丁芳的研究结果发现,内外控人格特质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内外控人格特质是组织承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以上研究表明,工作者的控制点对其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致影响到情绪状态、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所以对工作人员心理控制点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四)关于特殊群体心理控制点的研究

由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尚未成熟、易受他人影响及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他们历来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一个群体,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时有发生,原因很多,应当格外重视。叶茂林、杨治良对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未成年人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模而且也低于未成年人正常群体的内控程度。可见,内外控制点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有必要对其归因倾向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四、控制点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罗特(1966)的观点,人们对行为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是不相关的(外部控制),另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控制点类型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归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结果期待是成就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某种行为表现不当则会带给学生消极的结果期待。例如,如果学生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好,老师也不会赞许自己,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努力做事,因为他们并不期待着良好的表现会产生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学习内容重难点的引导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有时会遇到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知识难点的领悟会因人而异,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就能明白,而有的学生在教师多次讲解后才能够理解,因此在学习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原因知觉。例如,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是一个非常不好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之前,通常会对此作一定的解释说明,以便学生作好努力学习的准备;但对于偏外控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认为知识点很难,肯定学不会,自己努力与否并不重要,因此不作出努力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前的指导一定要恰到好处,合理、科学地引领学生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放弃的念头。

(二)适当评价学生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业上成功可能性的信念。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发现某个学生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他们不是那种怨天尤人、把什么责任都归因于外界影响的学生,当然他们也不是那种调皮捣蛋、影响教师教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是事先早已认定自己学不好而放弃听讲,这样的学生不应该被忽视,他们最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关注,教师应当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适当地对学生的方方面面给予评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

再比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师的课后作业,教师万万不可就此认定学生对学习不认真、偷懒贪玩等,其中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如果教师不去耐心细致地了解而妄加推测,对学生作出不够客观的评价,则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影响其未来发展。有些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有些学生是越挫越勇的,这些由学生的自我评价、心理控制点及做事态度决定,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评价时,一定尽量客观、有凭有据。

(三)表扬与批评

表扬、批评或奖励和惩罚是最典型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强化形式。根据控制点理论,如果学生在一项任务上获得成功被表扬,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下一次完成任务时仍然会继续努力;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给予鼓励,学生很可能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引起重视,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对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成就行为是不利的。又如学生在一项任务上失败时,教师不可对学生盲目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会引起学生的不同认识和反应,从而导致其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也不相同,以致影响到学生今后成就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客观环境及情况,谨慎使用奖励和惩罚这两种强化手段,强化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努力,做出更多的成就行为,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

(四)直接指导

对于学生不适当的归因倾向,教师可以直接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自身问题,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归因方式。例如,有很多学生总是把考试失败归因于客观原因,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直接告诉学生考试失败可能存在外界的原因,但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导致的,只有对学习作出努力和规划,才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