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投资的方式

企业投资的方式

时间:2023-07-11 17:3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投资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投资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投资运作;低成本扩张

一、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投资运作

企业文化投资是指为谋求其他利益,为或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而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作价让渡给组织。在现有基础上或者组建新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可以实施资产重组。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资本运营实施投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困扰经济健康高效运行的一个焦点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调整结构,就是发展集约经营与规模经济,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靠兼并收购与破产重组,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利于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资金利润率,减少关联交易,对不宜上市的资产进行剥离,避免同业竞争。

企业文化资本投资是指利用自身拥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通过资产重组,以投资为手段,在资金市场上求得活力,达到乘数发展功效。企业通过文化融合、技术改造、制度整合、转换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等手段确保投资的成功。恰当的文化资本投资,能够实施低成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兼并即指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成一家新企业;收购则是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资产达到控制另一家企业。

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条件下,企业进行文化投资活动,实质是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各权利主体之间进行权利让渡;通过转让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部分权利主体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得这部分控制权。

按照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投资可分为横向投资、纵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方式。横向投资是买卖双方生产同类产品,属于同一行业,通过投资达到占有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纵向投资是买卖一方或是商品的销售客户,或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处于生产和流通的不同环节,通过投资实现销一体化;混合投资是指投资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生产不同产品、处于不同产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分散经营,而进行的企业间联合。企业文化投资按照实现方式分为股份交易式投资、现金购买式投资、承担债务式投资三种方式。以承担被投资方的部分或全部债务为条件,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经营权和资产所有权就是承担债务式投资;以现金收购被投资方的大部分股权或全部资产,投资方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就是现金购买式投资;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投资方换取被投资方股份或资产,就是股份交易式投资。按照投资企业范围,可分为部分投资和整体投资;按照投资双方友好程度,分为敌意投资和善意投资;按照投资的证券交易可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等。

二、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资本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存量资产具有自身特定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以文化要素和有形资产的“软”与“硬”结合,是有序的组织化资产,资产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文化要素闲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扩张效应,造成浪费;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资金运动出现障碍,有形资产失去粘合力。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过程中,文化与有形资产的作用是对称的,文化是一种软资产,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在企业整体存量资产中,如果有形资产与文化要素结构比例失调,企业的资产之所以缺乏生命力,企业整体资产就失去粘合力,大多数企业的不对称就是文化缺乏造成的,不可能依靠其自身资产运动的代谢功能来实现复苏。处于催眠状态的存量资产如果能够激活,就要投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从外部注入“强心剂”,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那些拥有雄厚文化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优化自身资产配置,购并其他资产配置劣化的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按照文化组合的构成要素,企业扩张可以分为市场与管理置换型、文化组合置换型、技术资产置换型、商标与商誉置换型四类。

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文化资本运营,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文化价值,成功的企业兼并与收购是最富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市场交易。第一,在企业创办初期,引进外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弥补资金、技术、市场的匾乏,注重文化的超前积累,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重学习外商的生产技术,注重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公司的扩张奠定基础。第二,企业利用品牌、信誉、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加上一定的资金投入后,利用文化资本化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市场销售网络拓展能力大于生产能力,市场销量迅速以倍数增长。一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都超过了有形资产,以文化输出为手段,具有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减少资金的投入,实现少投资或不投资也能收购企业,依靠其雄厚的文化对外扩张。比起其有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的升值更快,文化资本运营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并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重构,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形象设计战略、企业重建战略。在企业重建过程中,企业需要彻底的反思内部的各种运作过程,在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等方面配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检讨及重新设计,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务求能达到关键性的改善,重新确立工作的方法、途径及组织。企业在重建过程中,应矫正业务迟延、效率低下、互不干涉、分类过细的问题,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使顾客满意员工自发提供的服务;尽量赋予员工自行处理业务的权利,扩大员工自我管理的范围,消除通过管理者来监督员工的潜在意识;适当地采取分权,将各种权限相互组合,避免中央集权式的组织形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相互融合,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强调追求作业的协同性,摒弃以生产线为主体、其他业务配合的做法,建立与业务相关情报的信息流通网路,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以同时并行的方式来推动业务。

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要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理念文化、视觉识别进行系统革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统一传播,以获得内外公众组织认同,是企业形象的识别。企业兼并与收购可利用CI强化双方企业的认同,在一致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等理念识别上建立共识,在统一的标识、服装、广告、办公用品等视觉识别上建立共识;在共同的礼仪交往、员工规范、福利待遇等行为识别上建立共识;推进企业之间的整合。

三、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参与分配

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品牌、管理诀窍、技术、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等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投入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根据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配股的先例,说明企业文化可以参与的润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将更加重视文化,文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理在创造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越来越大,分配越来越向知识人才倾斜,文化将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企业收入的取得是指企业提供服务和出售产品取得收入的过程,弥补产品成本和费用,使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增值,实现企业纯收入。企业取得的收入要进行分配,部分弥补购置原料和工具的费用,部分用于参加生产周转的工资支付和费用支出,部分用于依法缴纳税金,部分可按规定弥补亏损,剩余部分属于投资者,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可用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可以参加利润分配。

利用特许经营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业绩,特许经营权是当局授予法人实体或个体的一项特权,是受许人和特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经营诀窍和培训持续提供或有义务保持兴趣;在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进行投资,受许人经营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过程之下的实体。特许人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将自己的商号、商标、配方、产品、专利、经营管理模式、技术秘密等文化要素授予被特许人使用,向被特许人收取费用,按照特许人统一的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实质是文化的有偿转让,利用特许经营方式特许方进行文化资本运营,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创业筹资途径之一。特许经营目的就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特许人建立一个模范店,经过一次投资,利用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转让,开发与培育自己的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利用一次投资实现扩张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产品配方等文化要素,达到一本万利之目的;通过不断吸收加盟者,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由于不用投入资金,只将文化授予加盟者使用,通过收取加盟费获取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象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特许方不用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投入资金可以获得增加市场占有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建立分销网络,企业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扩展业务的过程中,特许经营是将文化投入受许方的经营业务过程,受许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特许经营扩展业务的速度要比其他方式快得多,能更有效的开展经营业务;加盟店以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是特许经营方式的重要特征,不仅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和扩大影响,在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模式、形象设计上都与总店保持高度的统一,而且企业在人事、财务上保留自,实现企业联营的经营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荷花.企业兼并重组与企业文化融合[J].冶金管理,2009(09).

[2]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08).

[3]陈波,王凡.我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06).

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的投资融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回顾我国大中小各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在逐步完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融资主要依赖自身的原始资金积累和银行贷款[1],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融资转变到主要依靠股票和债券,这些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经营自主性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当今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对此所做出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未来。本文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投资问题进行探讨,并阐述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金融投资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 重要性和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逐渐成为发展的核心,它不但是整体经济的循环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货币、银行、信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包括信贷资金吸收,货币流通与运用,外汇、证券的买卖,保险、信托、租赁和货币支付结算等。而这些活动都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因此,金融投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就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概念

何为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如今已有成熟的定义。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又称资产组合管理[2],主要是指投资公司等企业决定自己怎样使用资产进行投资并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分配,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式,什么时候进行投资,怎样管理资产等,然后从投资过程中收取回报。实践显示,企业的投资方式有很多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投资,也就是将已经得到的收益再运用到再生产过程中,也可以购买股票和证券,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经过前期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及自身的情况分析投资方式的利弊,这样才能选取正确的投资方式使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

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它可以是受控制的,也可以不受控制;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可以明确步骤,也可以是随机的。但是从大方向上看,企业的投资管理方式可以分为传统的投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式。这种划分方式的依据是企业所投资产的类型有所不同。传统的企业投资方式是将企业的剩余资金投入到一个相对发展成熟的企业上[3],现代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方式是将企业的所投资金划分成点,再把企业的资金投资到某一固定的资产类型上,甚至会更加细化,投资到某一个资产产品的某一个点上,比如对于小型公司来说,这类型公司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投资回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此类公司会细化自身的投资资产,并对投资方式进行严格筛选,找到适合的资产产品进行投资。企业的投资方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企业的运转,所以,企业对自身的金融投资管理相当重视。

二、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现状

(一)银行贷款支持有限

一些新兴企业或者小型企业固定资产少,为了公司的发展,这些企业就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监控成本高,加之这些企业信用等级低[4],可抵押的资产也少,这就加大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一般企业所具有的信贷资金都是短期的,中长期较少,因此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

(二)资金回收困难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但一些企业对投资现状没有充分的把握,也缺乏对市场状况的预判能力和所投企业的信用分析,更没有进行风险分析,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影响企业经营。

(三)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常以不正常的方式流失,这使企业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引发企业破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正确的投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回报

企业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合理投资,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的融资。金融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这就保证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投资管理完善企业的运行机制

企业采取金融投资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公司的办公效益,不仅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现状,同时也利于公司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这样就方便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是具备一定风险的,这些风险会直接关系到公司发展的成败。企业投资一旦失败,就有可能使其资产亏损,甚至走向破产。因此,企业一定要具备一定防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出正确且适合的投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金融投资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需要以企业人才为基础,从企业资金、投资项目出发,只有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企业才能从有效的金融投资中获得丰厚回报。当企业加强各方面工作管理力度时,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随之得到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如果对投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就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因素,所培养的人才能为企业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案,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具体步骤为:首先,企业要明确投资政策[6],这是企业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只有针对市场情形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进行后面的投资行为,因此,明确投资政策是投资行为的基础。但是投资决策也决非易事,做不好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国家整体的经济政策,还要结合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更要完善自我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做出合理决策;其次,进行完备的投资分析,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人员需要对市场上存在的投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选取合适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式;第三、组建投资组合,选取出正确的投资方式后要组建投资组合,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对资金组合的业绩进行评估总结。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具备一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这样,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降低企业风险,保存企业根基。

(二)加强投资队伍建设,确定投资方向

企业在选择投资时,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还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7]。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人员,企业不仅要尽可能的吸收人才,还要对本公司的人员进行投资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这样才能够为企业选取正确的投资方式,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三)规范企业预算机制

合理的预算会促进企业的运转并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资金预算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一定要注重预算编制工作。合理的预算编制会为企业的金融投资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但应注意一下几点:

1.在投资之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预算编制的调查和取证,这样,预算编制才会真实有效;

2.企业预算编制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和调整,即使需要更改和调整,也必须依据科学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促进企业金融投资的合理进行;

3.对于某些部门存在的虚报预算现象,应进行严惩,绝不姑息。预算编制的过程也应保证公平、公正,不能被任何不良因素干扰,以免影响预算的效果;

4.预算编制应尽可能的详细,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考核部门对公司的绩效进行准确核对,同时,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下属部门也具备一定约束力,能够提高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规范企业预算机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五、进一步落实金融投资管理的措施

(一)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广大职工的投资意识和抗风险意识。企业职工应具备基本的团队意识,以公司为家,增强责任感。同时,企业员工也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充分了解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设置资产管理机构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金融投资管理部门[8],该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金融投资管理事宜,审定公司大型投资计划,测评公司经营业绩,部门内部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成员之间能够达到综合平衡,团结协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立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应把管理权限和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个人分工,划分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负责,各司其职。并建立辅助账册,对公司的投资计划和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核算,这样就有利于企业明确公司账目,方便进行合理投资。

结束语:

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的变革而变革,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如资金的运用吸收、外汇买卖、信托租赁等都牵扯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现代经济体系里,货币资金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企业的经营效果同商品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企业获取货币资金就是商品价值实现。可见,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得到货币资金,这也就是金融的本质特征。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无不涉及到金融投资管理。金融投资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提,也是企业正常运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肇良.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的新思考[J].财经界,2014(11):9.

[2]蒋玮玮.探讨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4(19):66-66,67.

[3]陈锋.浅谈我国企业金融投资[J].商场现代化,2013(10):137-138.

[4]王华钦.金融投资管理数据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5]万琳琳,陈旭.试论金融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J].时代金融(中旬),2014(5):73-73.

[6]马晨.简析金融风险预算理论在投资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4(17):198-199.

[7]姜超.浅谈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1):43-44.

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退出方式

1.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个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增值过程。风险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方式从投资者处筹得资金之后,以权益资本方式投向选定的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风险企业成长、实现增值,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回收投资并获得超额收益。一轮风险资本投资退出以后,该资本将投向被选中的下一个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因此,风险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风险投资者认为有必要是时候将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而选择一定的方式(公开上市、出售或回购、清算)通过资本市场将风险资本撤出,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为介入下一个项目做准备。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风险资本家实施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必须对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进行选择。

2.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的选择主要受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股票市场的行情以及风险资本退出的期限等因素有关。以下主要对这些影响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1 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

任何投资都追求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追求超常规的高额资本增值,它是通过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的股权来实现的。在风险投资正式退出之前,风险投资家必须关注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因为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退出,只有当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足够大时,风险投资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卖出”价格。风险企业股权增值状况是决定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风险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因素,风险资本家不可能对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状况有一个确定性的把握。风险资本家将风险资本投人到风险企业后,可以通过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实施运营监控来促进风险企业的成长,动态地掌握风险企业的股权增值状况,以获取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险投资项目退出规划。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确定,这样才能选择最佳的时期退出。

2.2 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

所谓的预期持有成本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所发生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和机会成本之和。预期持有收益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企业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采用分期投资的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在每一期投资之前对风险企业的价值以及增值潜力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如果继续对风险企业投资,其预期持有成本大于预期的持有收益的话,就应该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退出,以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2.3 股票市场的行情

风险企业的股份转让价格是以风险企业的价值为基础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受股票市场的行情的影响。当股市处于“牛市”时,股票发行一般供不应求,风险投资在使用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时可以采用溢价方式发行股票,取得相当可观的资本溢价。如果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收购公司也会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收购风险企业。相反,当股市处于“熊市”时,新股上市往往无人问津,即使折价发行也很难成功,风险投资获得资本溢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那些愿意并购风险企业的公司也会利用这个“低进”的好机会,压低风险企业股份的价格,以相当便宜的价格收购很好的风险企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时,应尽量选择股票行情较好的时候。

2.4 风险资本的退出期限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相比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不论该轮风险投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如期变现,从而保证风险投资在时序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循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基金主流形式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10年。在存续期末,所有的现金和证券都必须在有限合伙人(投资者)和普通合伙人(风险投资家)之间分配,风险投资基金清盘。由于存在风险资本退出的时间限制,因此无论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如何,风险资本都必须在退出期限之前实现退出。

3.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在确定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之后,就应该考虑风险投资项目以何种方式退出。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方式有四种: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风险企业并购、风险企业回购、风险企业清算。

风险企业清算是指风险企业在经营期内的经营状况与预计目标相差较大,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同时又无法得到新的融资,风险资本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或回购从风险企业退出,而对风险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与处分的行为。本文只对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顺利实现增值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应采用何种方式退出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的选择时应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

所谓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股份的转让价格。风险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退出方式,其退出价格往往不同。

在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四种方式中,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取得的退出价格往往是最高的,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往往不高。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资本市场的影响,其退出价格的制定缺乏灵活性,而且极易受外部市场条件的干扰。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是意愿的买方与卖方达成一致的价值,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定价机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关键在于该企业对于潜在“买家”的吸引力。此外,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而言,风险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会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退出价格。所以,风险投资以ipo方式退出时面临很大的退出价格风险,而以并购和回购方式退出时面临的退出价格风险就小得多。因为企业并购和回购的价格一经确定后,虽然不太可能“冲高”,但也不至于“跳水”。企业并购定价机制更具灵活性的结论是有普遍意义的。

3.2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是指风险投资实施退出战略时产生的费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费用非常昂贵。有资料表明,一般地讲,当发行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约为发行市值的15%;而当发行规模低于10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将大大超过15%的水平。美国nasdaq的筹资费用占筹资金额的13%-18%,最低不少于30万-50万美元,其中,承销费通常占5%-10%。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费用则相对较低。

3.3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所需交易时间

风险投资采用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时,从风险企业准备上市到正式上市之间通常至少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采用并购方式或者回购方式退出时,由于很多并购和回购都是双方私下通过谈判达成的,交易所需时间一般较短,所涉及的部门和手续也相对要少。因此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相对于首次公开上市方式退出来说,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而没有后顾之优,并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对于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弱小、风险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退出渠道。

3.4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市场容量

所谓退出市场容量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对风险投资家拟发行或转让的风险企业股份的吸纳能力。资本市场往往对采用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方式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事实上,不仅仅是对风险投资支持的首次公开发行有限制,任何资本市场对普通的首次公开发行也有限制,因为一个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向公众融资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因资本市场的定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只有当这些企业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后方可上市。例如当前的中国,不存在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则限制多,主板市场相对于大多数的风险企业来说门槛太高。如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的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企业有三年以上的营业业绩且连续盈利等等。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是一种非公开的产权转让,它既可以在上市公司间进行,也可以在非上市公司间进行,或者在上市与非上市公司间进行,因此,从理论上讲,产权交易市场对采用企业并购的退出方式没有任何数量限制。

3.5 对风险企业的独立性和风险企业家控制权的影响

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不但使风险企业家获得巨额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公开发行可以使风险企业家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若风险投资采用这种方式退出对风险企业家是一种有效激励,激励他们在企业上市前更好地为该企业创造价值。与之相对,如果风险投资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则很有可能使风险企业家彻底丧失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容易遭到风险企业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反对,也不利于他们在风险投资退出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相对于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而言,采用风险企业回购方式退出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风险企业的独立性以及风险企业家的控制权,避免由于风险资本退出而给风险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风险企业家很大的激励,使其将自身的利益同风险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更多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发展前景着想。

4.结论

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地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只有风险投资顺利成功的退出才能够使风险投资这一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风险投资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退出时机以及适合风险企业的最优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以实现风险资本的成功退出,获得高额的风险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刘辉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4(1):76-77.

曹玲,周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

18(6):56-60.

练娜,夏恩君.管理层收购:一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5(5):68-70.

桂雁军.购并—当前我国风险投资最佳退出机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19(6):16-18.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也相当迅速,私募在受到国内机构密切关注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外的机构到我国进行投资。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风险较大的科技企业和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而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又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死,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私募股权投资流程包括融资、投资、监管、退出。因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是资本的循环过程,即在投资一个项目后一段时间后,再出售股权,实现价值增值后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一旦无法退出,投资循环链条就会中断。所以,加强对退出方式的研究,并探索出适合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的内涵及作用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当私人股本基金所投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押注正确的时机将投资资本退出投资企业,通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并购、股票回购、破产清算的这四个方面在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投资退出企业,资本利得或损失最小,实现了私人股本基金的一个完整的循环流通。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环节在整个基金的投资过程中意义重大。其重要性在于:首先,退出是判断前期投资成败的重要标准。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来实现资本增值,通过变现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前期投资的成功与否。其次,退出是变现投资价值最终途径。再者,退出实现了投资基金的循环。最后,退出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由于目标企业一般还未成熟,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波动性,良好的退出机制是在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实现最大收益或者最小损失的重要保障。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首次公开发行(IPO)。首次公开发行是指公司以融资为目的,首次向非特定社会对象公开发行股票的行为。它是退出行为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公开上市。一家企业如果要上市,首先需证券公司进行保荐以通过证监会的审核,再经过一系列的路演、询价等程序,才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发行成功后,企业才能申请本企业的股票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这才是首次公开上市。

IPO退出方式的优点:第一,能够让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对于PE的投资方来说,通过IPO退出能使其获得较其他方式更为可观的收益,一般可达投资金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第二,是实现投资者和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在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时,企业自身也会因股市较高的市盈率而大幅增值,知名度提升,经过IPO后,企业经历股改、完善治理结构、清理不良资产等过程,都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第三,能够提升私募股权基金的知名度。被投资企业IPO的成功,提升了目标企业的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PE的知名度。

IPO退出方式的缺点:第一,IPO退出的成本高。在退出的过程中PE可能错过较好的投资机会。第二,IPO退出的门槛较高。证监会对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由经营期限、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的要求。第三,企业上市后要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商业机密,可能会增加竞争对手对自己的了解,将自己陷入被动,其次信息披露的成本比较高。第四,IPO退出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IPO退出比较容易,反之,成功率较低。第五,我国股市尚不稳定,股价波动较大,且当股票市场情形不好时,以IPO方式退出便难以获得高额回报,甚至还会加大退出风险。

(二)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合称并购。兼并是指被投资企业被其他实力较强的企业合并,组成新的公司。收购是指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将股份转让给其他实力较强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收购股份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当被投资企业无法达到上市要求或投资机构认为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不大时,投资机构倾向于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退出资本。

下面分析以下并购退出的优缺点:

并购退出优点缺点

1并购退出周期较短,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小,程序较IPO来说较简单,且操作起来更高效、灵活。企业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对并购持反对意见。

2并购退出能一次性完全退出,退出回报明确。IPO的退出要等待解禁期,即使过了解禁期也可能分批退出。有实力的买家不多。导致企业不易找到并购者或者对买家的出价不满意。

3费用较低。相对于IPO,并购退出不需要上市过程及上市发行后信息披露的费用。企业的价值可能被低估。

(三)股份回购。股份回购退出是指公司、公司管理层或公司的员工用现金或是用债券换股权的方式,按一定的程序和约定的价格将公司的股份购回,从而使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方式。股份回购包括管理层回购、公司回购、股东回购、员工回购。股权回购较以上两种退出方式较少用到。

股份回购退出的优点:控制权掌握在公司的手中,方便决策的制定和公司的前途发展;操作过程简单,因为股份回购是公司内部的控制权和产权的转移。

股份回购退出的缺点:收益率较低,股份回购是一种备用的退出方式,当企业既不能满足IPO的条件又不能满足并购退出的条件时,为了保障资金安全和避免错过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才会选择。

(四)破产清算。清算是私募股权投资失败后的退出选择。当企业出现重大问题没有继续发展空间,抑或持续经营会带来更大损失,其他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原有股东等内部人员也不愿意接手时,只有果断对目标企业进行清算,才能及时收回资本,避免损失扩大。并且一旦决定清算,PE公司想收回投资成本很难,甚至基金公司会遭受全部损失。通过清算方式退出,往往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可能会引起外界对该私募基金投资能力及市场判断力的质疑。

四、探索适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既然退出如此重要,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就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退出方式,基于此,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投资之初,就要高度重视退出主动权的把握。很多公司投资太盲目,没有欣赏进入和退出之间的平衡,投资规模时,很难找到合适的退出策略,导致投资项目失败。因此,在投资之初就要与被投资企业在合约明确规定退出方式的选择权问题。

(二)私募基金退出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在除了上述比较常用的四中退出方式以外,一些新的退出方式也不断被发现,比如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

第5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退出方式 退出机制

1 引言

风险投资一词来源于英文venture 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专业投资人员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把资金投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并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网络辅助企业经营以获取资本增值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 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 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

径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3 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 and acquisition, 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一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 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一般收购和“二期收购”。一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一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二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一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购约占23%,二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一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 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一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 结语

从上文对每种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退出渠道都各有其优劣: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活动还不是十分活跃,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畅通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亚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去完善。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在考虑退出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法律和监管环境,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退出方案。

参考文献

1 邱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7)

2 刘曼红.风险投资: 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 魏梦雪.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比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03)

4 王琳琳.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借鉴及其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2006(01)

5 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第6篇

吴明革(1968-)。仫佬族。广西忻城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企业管理。

摘要:从中国与东盟市场发展的相似性、互补性、东盟市场的内部差异性与其具有的抗击风险能力等现状和特点入手,运用国际企业经营方式理论分析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并就如何选择适合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国企业:东盟市场;经营方式

中图分类号:F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5―0009―05 收稿日期:2006―04―04

一、东盟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

(一)中国与东盟的出口相似性与互补性共存

中国与东盟无论在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在出口市场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与来自东盟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严峻。究其原因,中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而近期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双方都选择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出口方式的相似性。中国与东盟存在贸易互补性,贸易互补会带来市场容量的扩大。根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互补性最强的应当是科学技术,东盟一些国家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产业升级提升和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因素至关重要,而中国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平具有很强的优势。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看,这种贸易的互补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中越两国的外贸总额相关系数为0.981,表明中国外贸发展与越南成正相关关系,说明两国外贸是互补关系。

(二)东盟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非股权安排

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不仅加强了双方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而且还为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提供了制度保证。在透明度、股权限制、本地含量、出口业绩等方面放松限制。还将为区域内技术流动、资本流动和专业人才流动提供便利。在非股权安排方面,东盟市场呈现较快的增长需求,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2003―2010年东盟市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6%左右,这必将刺激和拉动东盟各国对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方面投资的增长,其中工程承包市场是东盟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假设到2010年时.东盟市场工程承包的发包额占其建设支出的比重上升35%,那么,届时东盟市场工程承包的实际规模将达到497亿美元。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去重点经营的大市场。

(三)东盟市场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和对外贸易关系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比如,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新加坡GDP856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0060美元,文莱GDP7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581万美元,马来西亚GDP875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676美元,泰国GDPl22l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2740美元;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中,有老挝、柬埔寨、越南等,这几个国家人均GDP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从发展层次方面,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它们属于高收入国家;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它们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第三层次是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它们属于低收入国家。

(四)东盟市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表现在东盟市场抗击能源危机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据亚行近期的《2004.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显示,东盟各国目前承受油价上涨的能力比过去发生石油危机的时候要强,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水平较高,足以提供缓冲短期收支恶性失衡;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都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这为增长趋缓时宏观政策调控提供了空间;虽然东盟对石油的依赖度仍较高,但近年来在逐渐降低;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从而增强了东盟对于全球经济趋缓的抵抗能力。但是近期世界油价的不断上涨仍然给东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这也将使东盟各国有必要进行中期到长期的结构调整,应当考虑逐渐取消燃料补贴。采取措施鼓励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型消费,并对替代的可更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提供税收优惠。

二、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事经营的具体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概括来说,企业是为了自身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或者是针对于市场,或者是针对于资源,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其目的是获得盈利。这种经营的结果可以是增加企业产品的盈利水平,也可以是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有时则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具体经营方式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企业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企业而言,进入东盟市场选择何种经营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有好坏之别。这主要基于中国各企业在经营战略、发展方向、自身优势、市场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会具体表现在技术、管理、营销、生产规模、各项专门知识、对东盟市场环境的适应、生产的区位配置和其它某些方面拥有比较利益。每种经营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企业要想在东盟市场中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就必须认真研究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从而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尤其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以利于企业的经营。

(一)出口贸易

按商品和劳务移动的方向来看,出口贸易方式可以分为出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不管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贸易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程中最初的经营方式。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展开国际化经营才刚刚起步,有必要了解国际企业发展的一般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首先,由于国际市场较狭小,出口业务较简单,可以由现有国内销售部门兼办;其次,随着业务的发展、贸易量的增长,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国际贸易活动;再次,可能有必要在国内设一家独立出口销售子公司:最后,随着国际市场的扩展,需要到境外设立若干分公司或子公司。这种贸易方式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现金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互换贸易和转手贸易等。

劳务的国际贸易发展很快,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已

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二战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0%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贸易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需求的扩大,计算机网络、电视媒体和电话通信空前繁荣,经济信息的及时传输加强了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企业营销的国际化。在贸易手段上。出现了电子商务,它成为“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不仅大大增加了劳务出口的种类,也极大地带动了劳务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目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无形贸易大有后来居上、取代有形的商品贸易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趋势。劳务的国际贸易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通讯、运输、银行、保险、咨询、技术授权、旅游等。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顺利。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统计,2004年1―8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了6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按照这种发展势头,2004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二)投资

1.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劳务等投资方式在国外开办企业的投资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Well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在去国外制造产品之前都致力于出口,只是当已有的出口市场受到威胁时,它们才到国外去制造产品。不过,除此之外,它们的对外投资还有其他一些动因,比如:保护出口市场、谋求低成本、寻求廉价原材料等。这种投资的主要形式将仍是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流向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可使用的优势很少适合于发达国家。小规模制造、以当地原料作为替代和其他类似技术,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很有用,因为那里的市场条件同这些母公司本国当前普遍存在的条件接近。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其著作《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仅能够简单地模仿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够对外国技术的局部环节进行大幅度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拉奥认为,即使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拉奥还强调。企业的技术吸收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有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地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

不管是威尔斯,还是拉奥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或是出于争夺国外市场的需要,或是为了获得国外的资源,或是为了避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是出于获得更高投资收益的考虑。近几年来,直接投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并在形势、结构和流向上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纷纷展开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国际企业,并从事资本输出,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般来说,直接投资方式的投资者不仅拥有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拥有对国外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权,能够直接参加国外企业的管理。目前,对外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开采资源、购买当地企业,或与当地私人、团体、政府合资兴办企业等方式。比如:当前中国企业在越南是以投资工业领域为主,投资方式以独资项目居多:在泰国主要是生产加工类企业、贸易类公司、承包工程与劳务公司和服务类公司;在柬埔寨投资主要集中在森林开采及木材加工、电力、纺织、制衣、建筑材料、工程承包、农业开发和家电组装等领域;在老挝主要是加工制造、服务业、农业等。

2.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展开间接投资就是在东盟证券市场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进行的对外间接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方式的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没有管理权,只能享有获得相应的股息和红利的权利。它主要是购买被投资国发行的中长期政府债券或企业债券、各种公司股票以及各种票据、可交换的公司债券、定期贷款等所进行的长期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有时也包括通过货币、存款、汇票、商业票据、国库券等形式进行的短期资本的跨国界流动。

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投资,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呈现出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营层次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2003年,我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8.34亿美元,占当年中方协议投资的40%。我国企业到境外购销网络、特许经营权、建立研发中心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三)非股权安排

非股权安排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营活动中,技术授权协议和其他协议安排正在被更多的企业接受,这类协议安排本身一般都不涉及经营资本的投入,而是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从事工程承包、管理及技术咨询等经营活动。东盟各国也利用这种方式来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防止国外投资者通过股权控制来控制本国的企业和资源。中国企业作为进入东盟市场的投资者采用这种非股权安排的经营方式可能是出于对经营风险的考虑,或是对东盟各国政策的反应。非股权安排的主要方式包括生产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工程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等。非股权安排既不同于出口方式,也不同于直接和间接投资方式。它可以使企业在不拥有股权的情况下从事国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起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直接投资方式的一种补充或替代方式。与进出口贸易相比,非股权安排具有无形的特点。因此往往又被称为无形的商务活动。企业在这类活动中或多或少地使用自己的资产(如商标、专利)、技术(如专利、诀窍)和人员(如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卷入了商务活动,企业获得回报的时间明显变长,风险也自然增加。例如,假如资产转移的所在国不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生产技术、诀窍,甚至商标不正当地扩散,就可能造成竞争对手的增加,市场的混乱,终究可能失去市场。

中国企业采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往往基于该市场中某国的主客观环境因素。这种因素可以理解为,或者是由于东盟某国要求的国有化程度太高的原因;或者是东盟某国市场规模较小,不足以进行直接投资,企业无法取得它所要达到的规模经济;或者是东盟某国缺乏有效的投入(如数量不足或价格不合理);或者是东盟某国的劳工环境或是当地竞争条件减少了对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吸引力。

在某些情况下非股权安排成了唯一可以进入东盟市场某国的方式,比如,东盟某国可能禁止外来直接投资而且还严格控制某些外国产品的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出口和投资的方式显得非常困难,而非股权安排方式往往是受到当地欢迎的一种替代方式。它既可以使东盟某国得到外来资产、技术和人员,又可免于受外来经济的控制和冲击。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时一定要在研究该市场发展状况、企业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经营方式开展商务活动。下表简要总结三种经营方式的特点。以帮助中国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有所裨益。

三、影响经营方式选择的因素

中国企业了解和把握了东盟市场发展的状况和进入东盟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后,在选择经营方式时还应当考虑对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法律

影响中国企业进人东盟市场经营方式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东盟各国所制定的法律。正如中国企业在国内开展经营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一样,在东盟各国开展经营活动也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比如,近期越南决定提高关税,以限制化肥进口数量;近年来越南陶瓷和电风扇生产发展过快,越南已开始控制进口和生产;老挝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在合资企业的全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30%,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能否独资或控股经营。

(二)成本

中国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式时应当注意到固定成本因素的影响。扩大经营带来的效果很明显的表现是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来保持产品的合理成本。比如,对于小笔订货,或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时,那么选择非股权安排就显得更为合算:对于大批量订货,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余时,则选择投资方式就更为经济。

(三)风险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东盟市场经济活动的性质与活动风险的种类来选择经营方式。从宏观来看,风险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地理等,从可操作的角度来说,可以把风险量化成由没收、外汇管制、内战及汇率波动等因素构成,通过量化工作可以测算出东盟某国的风险数,再依据风险数的高低来选择经营方式。在三种经营方式中投资方式的风险程度最高,同时收益也是最高,如果某一个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丰富,又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那么投资方式将是首选。

(四)竞争

在企业拥有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的资源时,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也就可以充分地选择各种合适的经营方式。如果东盟某国具有优于中国的政策、地理或其他因素时。中国企业应当采用投资的经营方式在该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越南水产品资源丰富,年产量近200万吨,但加工能力有限,对水产次品利用率低。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水产次品进行加工,产品返销国内。如果东盟某国不具有优于中国的政策、地理或其他因素时,中国企业应当采用在本国生产,通过出口经营方式进入东盟市场。

(五)控制

经营方式不同。企业对国外资产的控制力也不同,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也不同。例如,选择直接投资方式,虽然风险较大,但是企业对资产的控制力强,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收益。当然,随着企业对资产控制力的减弱,企业的控制权与收益都会相应地减少。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中国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式上。还应当注意国际经营的经验、产品的复杂性、市场的相似性与经营过程的连续性等等。中国企业在选择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时必须综合地考虑以上因素.从而做出最满意的选择。

四、结论

第7篇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

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3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一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一般收购和“二期收购”。一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一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二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一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购约占23%,二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一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一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内部投资;对外投资;风险;成本

企业投资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获取利益。那么企业通过投资获取利益的方式分为两种:直接获取利益和间接获取利益。所谓直接获取利益,即是企业通过自身参与或影响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决策,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再销售产品后的资金回流。获取的资金流入是自产自销的结果。间接获取利益,则是企业通过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及衍生产品的金融性投资,间接从第三方――被投资对象获取利润,投资企业不参与或影响被投资对象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决策。

直接获取利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加大内部资产的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建厂。间接获取利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外证券投资所得。以上三种投资行为各有其运转发挥模式,三种投资行为各自受不同的核心因素及次要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受共同的要素制约,比如企业投资前的内部环境。不同时间点和空间范围不一样的结构因素,所组成的投资结构不同,同时发挥出的功能性亦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本文需要具体分析以上这三种投资行为,影响其投资结果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一、内部资产投资

内部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这三大资产的构成比例不同,企业回收的现金流量在数量上和速度上肯定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评价分析内部资产投资:

1.资本增殖能力。资本增殖能力,即是资本在运行中其价值量的增殖。这意味着不是数量上的“一次性增值”,而是“长期连环式增值”,不仅仅资本本身数量上的增值,更是资本生产能力的增殖提高。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与企业赢利能力有明显正相关关系。资本增殖能力强则企业赢利多,赢利能力强,反之则弱。资本增殖能力可以通过企业赢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衡量。

2.资本回收能力。资本回收能力强弱通常由回收数量和回收速度两方面所决定。内部资产投资,典型的即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从回收数量上讲,二者均是投入的越多,回收的就越多;若从回收速度上讲,在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固定资产回收一定优先于流动资产回收。因此,若在投资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资本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应该优先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优先获取现金流量回收。同时也有实证研究指出:流动资产投资越激进,即将企业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长期资产上,有助于企业现金流的获得。

3.变现风险。所谓变现风险,是指企业投入的资本在必要时期能够迅速转化为有用现金的难易程度或数量多少,能迅速转化成现金或是能转化大量现金则表示变现风险小,反之则表示变现风险大。因此,企业的长短期资产的变现风险显而易见,长期资产相比于短期资产(流动资产)难以变现,其变现风险远远高于短期资产。同时,必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流动资产做保障,企业的生产线会轻而易举的脱链,生产活动可能即时停止。故而企业决定长短期资产的投资比例时,除了考虑现金流的回收,还应该考虑到企业扩大规模后流动资产的必要投资,以及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确保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内部资产投资,是企业在成长期选择的必然投资行为。因为有限的资产规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上升空间也有限。企业的支付能力、赢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均是建立在企业资产增加、运转的基础之上。

二、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主体一般关注被投资企业(或称为投资项目)两个重要方面: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对外直接投资的资产结构与企业内部资产投资考虑的内容相似,可以参考内部资产投资的结构因素作适当调整。而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结构则与其投资的组织形式息息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通常包括合资、合作及并购。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进入方式需要参照具体的情况而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投资行为时,基于自身的财务特点以及投资成本的考虑,在面对众多投资选择时,更倾向于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这是因为合资合作方式具有适合成长期企业发展的优势:

首先,减少资金的投入额。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是指投资企业与其他企业组建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每一个企业的出资额均企业自己控制,除开必要的出资额,没有强制性的出资额要求,这就为投资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与一次性大量资金的流出为代价而并购的投资方式相比,合资合作方式无疑更适合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其次,出资方式灵活多样。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出资形式上多种多样,可以选择货币性资金也可以是非货币性资金。货币性出资形式主要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非货币性出资形式包括提供厂房、设备、专利权等可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再次,便于投资企业的市场占领。各投资企业虽是不同的出资额,而组建企业后却享受相同的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投资企业投资前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市场销售额的提高。最后,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扩展了原有的企业合作关系网。企业关系网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业务的顺利开展,甚至是降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成本,企业追求更高的利润。

这些优势毫无疑问节约了投资成本,保证了现金流量的必要存量,利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投资收益的增加使得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然而企业选择投资行为时,也要考虑到该投资行为的不足。合资合作投资方式的不足在于:(1)控制权相对分散,经营效率较低;(2)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商业秘密容易泄露;(3)涉及的相关利益者较多,整合管理的压力较大。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成长期企业来说,具有转折点的作用,因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投资期长、投资流动性较差、投资额较大且集中、风险较高等特点,成长期企业的实力还不雄厚,能否承担起投资失败的后果是企业在作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必须谨慎考虑的重点之一。因此,企业处于成长期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是可选择的投资行为之一,但必须经过详细深入的调查统计分析,谨慎决策。

三、对外证券投资

一般来说,证券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有偿转让。证券投资是指企业通过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所进行的投资,它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金,增加企业的收益,降低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对外证券投资,可以选择单一的证券形式进行投资,也可以进行证券投资组合。一般来讲,从分散投资风险以及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通常选择证券投资组合。企业在选择对外证券投资组合时,常常根据三个要素来进行确定:

1.证券投资风险。“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是市场上投资专家对广大的投资者常用的提醒。证券组合的风险可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即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不可分散风险,即是市场风险,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市场风险是不能通过证券组合分散掉的,通常使用风险报酬率对其进行补偿。然而,这里的证券投资风险特指的是某些因素对单个证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可分散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可通过购买不同风险程度的证券类型,比如股票、基金、债券的多样化组合,也可以通过购买跨行业的证券来降低投资风险,通常情况下持有的证券种类越多,证券组合投资的风险就越小。

2.证券投资的流动性。基于防止企业意外状况时发生现金流量流出的需要,证券投资需要遵循流动性原则。各种具体的不同的证券在流动性上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股票的流动性要好于债券,而公债的流动一般又好于地方性债券。证券的流动性与证券持有的时间息息相关,持有时间的长短与其对应的风险及收益肯定是相互呼应的,这是因为不同时间点上时间价值的内在价值不同。这就要求证券投资者对时间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决定持有长短期证券的数量和比例。

3.证券投资的资本成本。证券的资本成本及证券本身持有的风险问题关系着组合的证券种类。证券投资,常用的分类是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从投资的角度看,债券投资的资本成本和持有的风险明显低于股票投资的资本成本及其风险。对于投资人来讲,债券投资有定期支付固定利息的权利,并且到期归还本金,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较低。相比于股票投资,它虽然收益较债券投资高,但同时承担着被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的资本不能归还只能转让,同时股利分配是根据股利分配政策进行的,没有债券投资的绝对的固定利息收入。因此,在资本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选择投资收益最优的组合进行投资。

4.投资主体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投资企业对风险的态度不同,有不同类型的证券投资组合,通常情况下分为:保守型证券投资组合、稳健性证券投资组合、进取型证券投资组合。这一要素对于投资企业来讲,主观作用较大,却占据了重要的决策位置。特别是当企业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之时,当投资机会来临时,企业管理决策层能否做出有魄力的决策关系着企业经营是否有突破性的转变,是否能为企业打通出一条可发展之路。

第9篇

合适的退出方式对风险投资企业的顺利退出非常重要,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即公开上市、兼并收购、股权回购和破产清算。

1、成功企业的IPO退出

风险投资资本退出最常用的方法是:成功进入公开市场的企业,可以向公众发行普通股票,这就是“首次公开上市”或IPO(InitialPublicOffering),即风险投资企业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风险投资者借此获得股权的流动性。公开上市可使风险投资者将其资本安全的撤出并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还为风险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风险企业的知名度。但是公开上市也有一些弊端:譬如,IPO费用较高,会耗费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另外,IPO的条件非常严格,上市耗时较长,不但有可能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还有可能因为资金占用时间较长,延长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从而丧失其他的投资机会。因此,IPO方式的退出主要依赖于二板市场,二板市场是专门面向中小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而设立的,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其条件较宽松,企业进入门槛较低,比较适合风险投资权益的企业。二板市场也因此成为风险资本退出的理想渠道。

2、一般企业的退出方案

(1)股权回购

虽然发行普通股票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公开上市还存在着上市费用较高、退出周期较长等弊端。所以,有些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方式实现资本退出。股权回购主要有两种回购方式,即风险企业股份回购和创业家股份回购。股权回购后风险企业就由创业家和其他股东完全所有,风险投资完全退出风险企业。

(2) 兼并收购

兼并与收购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退出。常用的收购方式有:直接收购是指收购者用现金直接购买目标企业股份;杠杆收购是指收购者通过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来购买目标企业股份,再利用被收购企业所能提供的现金流来支付贷款的利息;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股权交易或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获取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兼并与收购是资本运营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风险资本常用的退出方式。

3、失败企业的退出方案——破产清算

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决定了风险企业蕴含着很大的失败可能性,尽管破产清算是风险投资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但却是风险投资失败后退出的必经之路。通过清算的方式退出风险投资不成功或未来前景不佳的风险企业,虽然会带来一部分损失,但是停止资本的投入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也使风险投资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众多的高风险投资项目中选择更具投资前景的新风险企业,使得风险投资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第10篇

一、企业成长期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状况

企业的生命周期从属于行业的生命周期。行业进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需求的迅猛增长,其增长速度通常超过GDP增长速度,行业内各企业的销售额也迅速增长,成本下降,使得行业内企业的利润增加,新的竞争者纷纷涌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如不能敏锐地抓住机会在已进入的市场上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则可能丧失了成长的良机;快速成长的企业容易进入多头投资的陷阱;忽视对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失败;未能很好地控制企业发展的规模,企业实力与资源难以为继。

这个时期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表现有:1、财务运行状况: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增长,利润逐渐增加,现金流量增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2、权益和偿债能力: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再生产,资金仍然紧缺等问题。此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3、财务收益状况: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二、企业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一般企业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但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以增大现金流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努力将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因此在成长期(尤其是传统企业)笔者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经营战略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大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的共同影响。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二)考虑企业行业特点。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主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三、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规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二)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代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采购等等。

(三)兼并投资实现方式。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并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产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了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中,经济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之间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四)收购投资实现方式。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第11篇

一、决策机制

在收集项目之前,风险投资家要充分分析风险几率、投资目标市场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并且研究机构、会计所和证券商都是其寻找项目的机构,这样能够保证寻找到优质项目。②项目筛选阶段。风险投资家在大量风险项目中寻求投资机会,并针对选中的部分有潜力项目做出详尽调查和评估。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使用不同的筛选方式,风险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项目规模、所处行业和地理位置等是风险投资公司着重考虑的问题。项目所处行业及发展阶段是重要的筛选内容。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只在某个或几个行业比较精通,所以,对自己精通领域进行投资几率较大。因为越是了解自己所投资的行业就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和关系,为企业技术、市场等提供优良服务,取得投资收益。

项目评估阶段。风险投资家将选中的方案进行调查分析,为是否投资做出判断。评估内容有:一是风险企业预期风险和收益水平,包括产品技术特征、环境威胁抵抗能力、市场特征和企业家能力等;二要评估可能收益金额,包括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及其出让股权数额。④构建契约阶段。构建契约阶段是在风险企业投资评估得以通过并且双方达成共识之后。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根据风险企业的股票价值、基本约束机制和利益划分方式进行协商,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此阶段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讨论:第一,可转换优先股、债券、普通股等属于股权形式。计价方面,投资公司侧重于公司净值、票面扣除技术折价、商誉和票面价值等。第二,为保障股权、降低风险,投资公司会在协议书上明确股权保障方式,包括:重大资本预算核拟方式、财务责任、董事会权利义务和董事会席位分配等。另外对技术股权利和义务划分也有明确规定。第三,针对投资公司回收年限、受资企业股票上市时机、出售持股时机与规范等内容进行协议说明。第四,对投资公司参与经营决策及参与程度加以确认。

二、退出机制

在退出所投资项目时,风险投资家不但考虑退出方式还会考虑何时退出,原因是要获得最大投资回报。一般风险投资家会遵循以下方式和时机进行退出控制。①风险投资家一般首先选择退出方式再选择退出时机。为了在退出时获得最大的回报,风险投资家会考虑以公开上市方式退出还是以转售股权方式退出,再依据最好的退出方式选择退出时机。通过研究风险企业利润流,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恰当的退出时机。②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利润流较大时选择公开上市退出是最佳选择。但一些情况下,各种因素会产生限制,上市退出方式则不够科学,例如封闭式风险投资基金临近终止日时,风险投资基金产生的退出压力使得风险投资家仅剩一种退出方式可供选择,那就是转售股权。③站在风险投资者角度来说,公开上市方式退出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在某些条件下,转售股权方式要优于公开上市方式。

作者:曹欲晓 单位:山东省轻工集体经济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12篇

一、风险投资担保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风险投资担保的内涵。

风险投资担保是指投资担保人将风险资本投资于初始成立、极具前景或科技前瞻性的新兴企业或项目;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股权投资或间接债权式投资的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退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担保回报的一种融资服务方式。其中,风险资本是一种过渡式权益资本,其含义是: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再获得资本增值收益。风险投资担保是由资本、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反担保措施和市场机会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活动综合;一般要对应结合项目的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四个过程来设计或考量。

(二)风险投资担保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风险投资担保主要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担保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等六要素构成。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给快速成长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企业或项目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投资拥有股权、提供借贷资本(以股权质押)、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以股权质押作为反担保措施)或既投资拥有股权又提供借贷资本(或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等方式投入风险企业或项目对象。风险投资担保人一般由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资本家及个人、产业附属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和担保公司等机构组成。

风险投资对象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文化等领域。就投资期限而言,风险资本从投入企业起到撤出投资为止,所间隔的时间长短被称为风险投资期限。投资期限依据投资规模、产品科技含量、社会化认同程度、产品替代度等多重因素决定,它是投资项目的管理、技术与运作合成。投资目的是通过投资担保使其达到规模经济,并适时提供其增信和增值服务,进而把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获得超额投资回报。从投资的性质来判断,风险投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即股权式风险投资;二是提供借贷资本或者予以贷款授信担保,这就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一个契机或平台;三是提供一部分借贷资本或者贷款授信担保,同时又投入一部分风险资本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不不论采取哪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人一般都附带提供增信和增值服务。

二、风险资本的形成以及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与退出

(一)风险资本的形成。

我国的风险资本一般是由境外风险投资者、国内各类企业或担保机构投资者以及内陆个人投资者三种类别组成。境外风险投资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风险资本来源。风险资本进入企业后,通过其投资使之达到规模经济,并适时提供各项增值服务;然后通过境内外公开上市或其他方式退出,获得超额投资回报。国内各类企业或担保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介入风险投资主要是出于发展战略目标的考虑,并为企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二次创业机遇;而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者主要基于先投资、后退出的高额股权资本或增信禀赋回报的动机。内陆个人投资者主要是具有风险投资经验的投资人、创业企业家,或曾得到过风险投资支持进而回馈经济社会的投资者,他们以私募基金、先期股权投资或优先股等形式,参与到风险投资的具体业务中。

(二)风险投资担保的运作过程。

风险投资担保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寻求投资项目、项目的筛选、项目评价、投资谈判、投资生效后的监管五个阶段。首先,寻找投资项目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企业可以主动向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风险投资机构提交项目投资申请,再由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评审遴选。其次,受资金运用与风险约束的多重因素的制约,风险投资公司或个人风险投资机构需要对申请的投资项目进行最初的甄别和筛选。第三,对通过筛选的项目进行更详细的评估与论证。第四,当项目经过评价论证后且判断结果可行时,风险资本家或潜在的风险投资企业就会在投资数量、投资形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商议;确定投资项目的一些具体条款或约束性条件。这一过程在国外被称之为“协议创建”,内容包括协约的数量、保护性契约和投资失利等具体约定。最后,达成各种协议后,风险资本投资担保人作为“股东”、保证人或合作方需要对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进行监管。

(三)风险投资担保的退出。

风险投资或担保人对企业或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对接受风险投资企业的占有或控制,而是为了获取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风险投资或担保人会在适当的时机变现退出,其退出时机一般可以等到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经营运作成功后。但为了分散风险或快速回笼资金,可以分阶段、分部分退出;即按风险投资的不同实施阶段或时期,将股票(或股权)分部分转出。何时退出取决于投资回报的适时收益率指标因素和未来增值放大预期,也是风险投资或担保人的择时判断极值域点。

三、风险投资中担保公司的介入与运行方式

担保公司如何在风险投资业务中有所作为,这是担保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兼营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业务;该办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上述规定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法规依据。由上可见,风险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和混合投资等方式,介入并间接控制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或项目。这样,就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操作性规范。

(一)直接风险投资方式。

对一些有实力的担保机构而言,他们一方面可以承担扶持中小、微型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该类公司自身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明显,对新兴产业或项目的判断、评价、管理和控制完全有能力驾驭。同时,担保机构的业务品种具有不断创新和谋求超额收益的外在迫切要求,担保公司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置身于风险投资业务之中。一般而言,直接风险投资应选择在项目或产品处于种子期、成长期时介入为宜。

(二)通过提供担保授信而间接控制介入方式。

风险资本的介入可以通过提供担保授信方式间接形成,并以股权质押作为提供保证后的反担保措施,有条件地使担保机构间接控制其股权。一般而言,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抵、质押物均不充分或完全无抵、质押物,此时提供担保授信行为比较符合风险投资的特征,即担保授信只能以该企业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并补充企业其他仅有的抵、质物或第三人保证之复合担保措施;这体现了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双重属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恰当选择担保授信方式的介入期。一般而言,种子期要绝对控制,创业期可以谨慎介入,成长期进入比较有利,最佳时机是成熟期。

第二个原则是设计最佳的授信品种、期限、额度和费率。授信品种包括银行贷款担保授信、融资租赁担保授信、风险投资基本收益担保、股权转让价值担保等。就授信期限而言,银行贷款担保授信一般为两年或两年以上,最多不得超过五年;融资租赁、基本收益担保和股权转让价值担保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设定。授信额度以企业或项目的自有资金和授信期内预期权益性融资增加的1:1设计并滚动相匹配,即实行以企业净资产为基数而设定担保授信额度的原则。就费率而言,保费按年度收取,年费率3-5%为优化区间值。

第三个原则是股权质押的额度控制:原则上应设定在绝对控股范围内,按拟贷款企业的净资产额乘以60%左右的数值,作为股权总净额与质押率的设计基础。

第四个原则是控制信贷资金与代偿股权处置:提供担保授信后,企业的信贷资金支付或回笼,必须立书约定由担保公司和银行双重控制;原则上实施额度审批、阶段性控制划款,并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到期偿还后担保责任正常解除。如果逾期代偿,担保公司应当行使追偿权利,并从法理上剔除“流质条款”之潜在瑕疵;通过债权重组并控股持续经营、变现转让股权或部分转让股份。或者步入风险投资的具体操作框架内继续运作,并适时提供其增值服务,把该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股权转让等其他方式退出,实现其超额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