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7-11 17:3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现代农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55

1前言

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作用是农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现代经济来说,金融是核心,而对于现代农业来说,金融是其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速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不能忽视金融对其的支持作用。

2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趋势,无法满足需求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不管是合作性金融、国有商业性金融,还是政策性金融,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然而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国有银行改制,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其目标转变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经营目标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销合并县及县以下的经营网点,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转移经营阵地后,农村所剩的金融机构也仅仅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在金融支农上总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不断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农村金融长期处于空缺地位。由此也导致近年来金融对于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疲弱,农村金融发展的停滞不前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迅猛增加形成了巨大矛盾。

此外,除了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减少,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也存在较大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较为欠缺,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丰富,合作金融还需在规范中探索有效发展的途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不足,竞争仍不够充分,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22金融产品创新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变化

当前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也没有较好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递减,另一方面,支农金融机构内部的发展也比较缓慢,不管是在金融机构的体制管理上,还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都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金融产品单一而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则阻碍了金融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无法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的抵押贷款业务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而且贷款额度有限,期限也较短,这无法满足农业大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合作社的兴起,农信社的支持力度更是杯水车薪。

23金融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当前,金融生态环境恶劣是挫伤金融支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群众的小农意识依然顽固,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不论是在金融知识方面,还是在信用诚信方面都亟待提高。许多农民对合同不了解、不执行,农村金融(尤其是民间借贷)纠纷发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农民恶意欠贷时有发生,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大,因而银行也加大了对农村信贷的限制和管理力度。另外,法律对于欠贷农民的追究并没有可靠的依据,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而无法收回。在这样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金融支农的积极性被挫伤,为金融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十分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3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

国家应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民营借贷组织相互分工协作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真正满足不同层次农业资金需求。在具体操作上,第一,健全国有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基层营业网点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信用社整合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第二,完善合作性金融,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组织机构可按行政区域设置或按经济区域设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会或信用村,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户的地缘信任关系优势。第三,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风险,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分散农业高风险对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32创新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组织要求所在地固定,工作人员符合法定规定,有合理的法人,农村信用社组织的一切程序符合法律要求。其设立是为扶持经济落后的农村,解决农村资金紧张的问题。应根据当地的金融情况,制定当地农村信用社组织发展模式。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可以提供农资贷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可以提供理财服务,增加资金的流动率。通过设立网点,方便农村居民的资金存取,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岗位,解决农民金融方面的难题,使农信社真正贴近农民,便民利民。

33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小微企业应利用所在地的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对农产品进行创新和加工,把产品做细做精,吸引大型企业的投资兴趣,增加合作的机会。聘请专业的风险评估师以及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产业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科学完备的评估分析材料,以赢得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龙头的信任,尤其是吸引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国家辅助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补助金,对于税负,应尽可能减轻。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以及其他业务带来的亏损,国家急需建立农村金融的补贴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特别是对农业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要根据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国家财政可减免营业税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由此形成的亏损。总之,通过各种渠道,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促使农村资金回流

根据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对策,吸引农村资金回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服务质量,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流。国家应对所有涉农贷款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各类金融机构重返农村金融市场,提高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和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央行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增加支农投入量的作用。

35培育诚实守信氛围,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司法机关加强立法,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努力营造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此外,要注重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农村金融组织内部要管理明确,责权分明,监督机构完善,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农村金融组织自身要严格依法依规,并和当地的文化、习俗相交叉,增强服务对象的信任度。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联盟组织,相互学习,共同协力,以改进自身的不足,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氛围,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郭佳琳金融借贷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忻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在忻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加快忻州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 值得肯定的工作措施

1.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一是坚持重点选择。项目的选择上坚持三项原则,即: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受益面广。以该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和具体项目,坚持从示范性入手,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忻、定、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二是坚持严格实施。项目的实施上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投入。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重点对水、电、路、气及场地硬化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并为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坚持转变经营。突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1.2规范运行,强化监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管理模式,全市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创新、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狠抓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按要求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和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其中部分项目由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乡镇、村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作业标准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县实行重点监管,采取突击检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核查、抽查等工作。

2 目前起到的综合成效

几年来,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下,各地培育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地位,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二是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为各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方面,各地粮食总产、单产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通过对农田水利、养殖小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3.1高新技术应用不够 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存在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小,智能化微滴灌设施应用面积少,高产优质新品种储备不足,新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缓慢,新技术引进滞后等问题,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无论是品种、技术、设施、设备都要大量引进、加快推广,通过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催生新的科技成果。

3.2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代技术掌握不够、工作不主动的问题;二是实施主体中的高素质农民缺乏,多数农民存在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因循守旧的心理。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的办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其领先创业的信心。

4 促进忻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现代农业规划成果在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规模化农业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做好现代农业规划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基础,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

3.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许多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现代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规划是为农业发展指出发展前景,并进行广阔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将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使农业发展有序、科学和合理,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建设,因此,现代农业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进程。

1.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规划方案,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2.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细节实施上做好农业科学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重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现状。加快农业技术引进一应用一再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队伍,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3.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资源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强化育种能力、健全生产加工与技术环节、打通市场营销网络、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农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正确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与推广。

4.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实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与应用为主导的各项农业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并组建关键技术攻关队伍,以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与技术向产业和产品方向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与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六安;裕安区;江家店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24-02

1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江家店镇辖14个村(街),属丘陵地区,上报耕地面积3 517.33 hm2,实有耕地(农田+坡耕地)约6 666.67 hm2。近几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绿色品牌认证2家(大米和油桃),实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耕作机械2 000台套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涌现出了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40户,流转耕地约占全镇耕地的1/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畅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

2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积少。全镇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10,因为没有平整的农田,就没有机耕路,更没有排灌设施,大户承包农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资太高,大面积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转给种粮大户的1/5农田面积,种粮大户由于水利问题(梅山水库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户本身不掌握农业技术,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种粳稻,只能种植杂交水稻,粳稻的产值为18 000~25 500元/hm2,而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户亏本严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则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亏本。三是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农田更是粗放经营,投入产出收益甚微,绝大部分农户现在不搞旱育秧、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更谈不上精细农业,基本上是任其发展,因为农户主要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四是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再过几年,传统农民不再种田,新型农民(种田能手)难以寻觅,农田抛荒,粮食无人种的状况将日趋显现。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滞后。一家一户的农户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强,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难以达到现代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1-2]。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培养种田能手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种田能手),全镇一家一户经营农田面积逾4 000 hm2,每33.33 hm2计划培育1名种田能手,由各村两委摸底,推选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胆识、自愿留在农村农业创业的、土生土长的回乡、返乡中青年,由政府争取培训计划,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请各类农业专家来讲课。使他们成为一方种田能手和承包农业产业园的后备军。

3.2 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土地平整进度慢,每33.33 hm2规划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库)。把水留住,保证梅山水库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从而拓宽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为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和高效农业、优质中籼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础。

3.3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3.1 每33.33 hm2农田创办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各村(街)安排规划,把分散经营的农田切块,每33.33 hm2作为1个农业产业园,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园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引导种田能手领办、新办、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田能手,并从资金、项目上支持他们创业,只有这样,土地流转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从而解决土地抛荒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3.2 1个种田能手承包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近几年种粮大户经营农田来看,1个大户经营33.33 hm2农田比较合适,面积过大,加之又不是平整过的农田,管理更加困难,并且提倡种植业产业园要以水稻生产为主,生产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作饲料)、瓜果、中药材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需要论证,要适度规模经营,非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园要预测销路,最好有订单生产。

3.3.3 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应提前合理规划,政府尽量不要规划大型养殖场,本着“涌现一个,扶持一个”的思路,多关心养殖大户,为他们做好服务,能争取项目资金的要积极为他们争取[3-4]。

3.4 着力做好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产前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种、养大户的合法权益,并要求他们做好生产档案,同时要对种、养大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农产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产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要联系包保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产后要积极帮助种养大户开拓销路。

3.5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并支持加工企业增设深加工、烘干、贮藏设备,特别是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不可能都进行自主加工,这就要求全镇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帮助他们出售农产品,即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入住江家店镇,实行订单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创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协助农业产业园做好品牌认证工作,首先是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资源的认证工作,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有了品牌产品可以进入超市,价格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芜,保证农民收入、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个500”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是笔者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思考。

5 参考文献

[1] 杨红炳.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2011(3):87-89.

[2] 李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30-133.

第5篇

关键词:大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01-03

在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十”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农固本”国家战略,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与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对接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支撑服务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升级专业定位,尤其是重构涉农专业体系,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装备的采用、管理理念运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等。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和生态环保等集成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大量出现,采取规模化、合作化、网络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成本效益与人本至上等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已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1.2 生态智慧化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经过了三次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低效”的粗放农业优化为的“高效”的精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次是实现以“高产”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向以“优质”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次是突破农业发展资源瓶颈,发展资源节约型、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在传统农业阶段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食品需求是其发展的唯一的、基本的目标,在现代农业阶段则“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目标,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将朝更高的目标发展。

1.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不断交融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是加速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比如,借力“互联网+”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使其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使三次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产融合”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4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与产业人口转移的矛盾更加凸显 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产业人口”或“农民”,他们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从业者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在不断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人口的有序转移速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历史与产业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方面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致使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

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滑坡,与此同时,有大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意愿的农民却得不到培训,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专业体系不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匹配;二是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现代三产融合的生态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尽快补齐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适应“大农业、大食物”新理念的复合人才 由于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远远超出种植与养殖业范畴,美国的农业称“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称“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称“农业及食物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涵盖了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提“大农业、大食物”新观念,提出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实质是适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0万个(种养大户15万个,家庭农场5万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加强高职农业专业建设,适应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发展需要,培育一代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聚焦现代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能力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农业”体系是产业的融合,与之对应的是“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观。“复合、创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两个基本要求,即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从第一个基本要求来说,因为培养者在目标和动机上存在不同取向与被培养者在需求取向上存在多元化,如纯文凭取向、技术与能力需求取向,或兼顾而有之等,使得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的传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微观个体发展层面上的关怀责任,所以“复合”成为了客观需要,使得农业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大”而“全”,与某些行业教育的“专”而“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第二个基本要求来说,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培养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单一生产技术型人才更受产业青睐。

3.1 培养目标综合化 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目前通用的提法是培养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综合、复合的观念,包含着技术观、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态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动手方面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与将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并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者,是比单纯技能型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可以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者、生产组织者,也可以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如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和接班人,现代农业企业里的投资者、从业人员,新兴农业服务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是自谋出路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些职业或岗位对于在校生而言只是就业的假设,但他们却是农业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3.2 专业体系化 本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职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它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割裂农牧之间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是学科建制培养人才的弊端,专业体系化,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克服涉农专业面窄、内涵不丰富、不适合大农业现状的需要。高职的农业专业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面宽,比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涵盖本科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领域。某些高职农业类新专业的拓展空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在二产和三产上应加大专业开发力度,更能打造特色专业。因为社会职业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更新和升级使职业教育不断遇到新的职业,将新职业及时引入专业以成为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某些专业成为针对某一农业职业岗位群的大专业,是农业产业化对“农、工、商”或“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

3.3 素质、能力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是指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一技之长”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再到如今的“就业导向”“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等变化。从“一技之长”到“职业技能”的改变,体现的是素质、能力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也适应力现代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变的需要。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4 课程综合化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及过程性。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专业体系化、能力和素质综合化,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兼顾为产前和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职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趋势。

3.5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社会一切教育资源办学,按照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因为农业行业生产的多样性,注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包纳的,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进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与新型职业农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打造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38.

[2]吴雪芬,周英,李寿田,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2):5-10.

[3]张淑贞.对高职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1):28-29.

第6篇

《现代物业杂志》2015年第一期

1完善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的大原则

1.1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设立应该遵循科学精准的原则现代农业的统计指标设计,一是需要保证指标的结构、内涵、反映的事物和计算方法、计算数据的精准合理和科学;二是在定立指标时对农业统计指标的使用范围和统计时限也应该有相应的限制和界定,力求科学精准。

1.2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的设立应该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现代农业统计指标要满足操作性强的原则,简单实用的指标才有生命力,既要能对我国农业的整体运行状态作出强有力的反映和描述,又要注重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作者所使用并发挥出指标的参考作用。

2我国现代农业指标设计思考

通常我国的现代农业指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条件性指标,第二类是生产性指标,第三类是特色性指标。

2.1我国现代农业指标中条件性指标的设计思考条件性指标是有效反映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指标,其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类农业作物的面积指标,这一指标的设置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对农业品种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农业环境污染等重视不够;对全国区域性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安排流于浅显;还存在各种农作物指标的混淆等。因此,必须对农业条件性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例如对生态环境、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建设面积方面的整改充实,可增加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海等规模,使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速度指标得到较好的反映;在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选择中,要体现出传统型种植向优质高效的科技型农业、区域性特色农业调整转化的相关情况。此外,还可增加对区域农业具有较高价值和广阔市场的其他农业经济作物的反映指标。

2.2我国现代农业指标中生产性指标的设计思考对于现代农业指标中生产性指标的设计,通常要遵循国家统计局农业报表制度中所规定的指标。生产性指标是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的核心。生产性指标需要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规范性,通常情况下不对这一指标进行随意变动。

2.3我国现代农业指标色效益性指标的设计思考现代农业指标色效益性指标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我国现行方案中农产品生产情况的缺漏加以补漏和补缺,对于我国的农业统计指标,如果借助国统表中所列举品种的生产情况加以记录,就有可能不能对更好的农作物品种加以深入了解,设立特色的效益性指标可以将国统A402表中所列举的品种进行质的反映,包括将优质、高产品种中的发展优势以及不足展现出来,此外,还对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的产量、农业科技推广、经济效益以及长远的发展态势和规划预测加以规范记录和科学补充,这将会使指标更为完善。

总而言之,现代农业统计指标与时俱进的正确设立和使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作出方向性的参考,因此必须深入地对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进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统计指标的健全、完备,这样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赢得广阔的发展平台,更多地为农业科技进步开拓宽广的提升空间。

作者:赵梓邑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计财处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提到现代农业,我们不得不提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器等生产工具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依靠世代积累的传统经验得以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而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出现的新农业发展阶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具有较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及产业系统。它一般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现代产业体系健全为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效益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简言之,就是高产、低耗、优质、高效。所谓科学化是指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效益化则指现代农业强调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商品化和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商品性与市场的开放性上面。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是现代农业特征之一,因此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现代农业现状

黑龙江省以盛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以及甜菜、亚麻和牛奶闻名全国,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省,最大的绿色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是国家潜力最大的粮食安全战略基地。

目前,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几个第一:农畜产品商品量第一,全省年均粮食商品量已达200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65%以上;鲜牛奶产量和外销量分别为440万吨和31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第一,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到630.9万公顷,产量2302万吨。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第一,人均占有耕地4.5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3.5倍,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18.5亩。拥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及机械整地、播种、收获等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二)制约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全省各类水库总蓄水能力只有85亿立方米,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15%,调控能力只有5%;二是江河、库堤防洪标准低,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只完成了应急度汛工程建设;三是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全省农村现有89万台拖拉机,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仅有1.17万台,现有配套农具108万台套,与合理配套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不全,交通、自来水、通讯、有线电视仍不能完全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仍比较差,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待于提高。

农业发展投入资金有限。我省每年需农业生产资金约440亿元,而缺口资金在132亿元左右。另外,水利建设计划投资就需267.20亿元,实际只完成投资150.54亿元。

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文盲半文盲占3.3%。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障碍, 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 直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率。

农业科技推广不到位。造成农民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科技种植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使得农畜产品主导产业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基地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主要是由其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推广生物技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利用。目前在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式不同, 但其发展的趋势基本相同,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第一,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第二,不断增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第三,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第四,要有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专门农技人员。

四、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从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出发,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努力实现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方式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就要充分考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方向、结构,使农业、农村、农民能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局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推进农业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和国际化进程。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 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 积极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 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经营, 创建一体化经营的新机制。

3.抓住国家倾斜支持农业的机遇,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 使得农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黑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 不断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重点解决农田渠系配套问题,集中建设好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4.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拨款制度。培养大批量的农业科技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的科研能力。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

5.创造有利条件,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打牢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为农民工开设市场急需的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网络,向全省各县乡村传递转移就业用工信息。

黑龙江省要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产业化基地,继续保持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建成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地、城乡互动的纽带,使全省农业迈入现代化。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作重大调整,加快实施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科教兴农、优质粮食生产、主辅换位、产业化经营、农村城镇化、“走出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七大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强. 南溪县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D].电子科技大学,2009.06.

[2]孙源国.沈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D].吉林大学,2010.12.

[3]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

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

788-790.

[4]张常荣.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D].黑龙江大学,2009.03.

[5]王奋青, 曹新武. 阳高县发展现代农业

的对策与建议[J].工作研究,2011(04).

[6]陈年安. 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J].

长江论坛,2011(05).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高职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85-02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不仅是改变农业与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随着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大力推进,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使湖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

作为全省农业类专业最多、学生规模最大、农业办学特色最明显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深思。

1 湖南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正在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培训新型农民50万、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5万人、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等2.5万人;到2015年,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7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00万人;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1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万人。

要达到这些规划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担当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责无旁贷。据统计,湖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人才36.7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2.9%,每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农业科技人才仅有97人。这里的农业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离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相距甚远,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2 湖南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优势

2.1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学科优势

农业高职教育在学科设置中始终以农学为依托,虽然许多农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但涉农专业在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方面还占很大优势。

目前,湖南68所高职院校中,有涉农专业的只有10所,传统涉农专业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是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或湖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专业,服务“三农”优势明显。

2.2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人才队伍优势

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的不少教师长期服务农业、农村,他们既是专家、教授,又是农艺师、园艺师、畜牧兽医师,通过多年实践锻炼,已自然形成一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的人才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三湘四水”,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是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2.3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培训农业应用技术的实践条件优势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拥有省内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发改委立项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农业部立项投资300万元建立了“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立项投资500万元攻克“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成功运作,为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关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高职教育思考

作为全省办学历史最长、专业门类最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国际形势,科学研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3.1 明确农业职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农业高职教育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学校办学发展方向,避免一味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简单突出综合性,忽视专业性,走进千校一面的死胡同,引发从生源危机逐步演变为生存危机的潜在风险。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必须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必须与专业服务的经济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需求相适应。作为具有鲜明农业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准确定位,面向现代农业培养人才,首先将现代农业人才能力要素纳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人农业、农村、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深度分析,掌握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及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保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对准湖南现代农业需求。

3.2 对接湖南现代农业,深化专业改革

学院应在深入调查湖南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涉农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层类,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紧围绕湖南农业产业链和区域发展需求,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带动其他,全面发展”的专业改革思路,培育与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同时,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3 重视现代农业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必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实验实习资金、设备、师资、场地等投入,加强实验基础条件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完善实验室设施,满足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研或有偿技术服务,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组织管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服务湖南现代农业的专业教师队伍

(1)建立和完善农业专家型教师培训机制。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学院的政策导向,要依托师资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教学任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特点,合理利用假期和参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岗位职称评定,要使教师既有讲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又有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假以时日便可成为深受欢迎的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型教师。

(2)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工作。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工作,能够更多地接触行业、企业方面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经营人员等,更多地了解农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协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3)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深化学院“六个一”建设,招聘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能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农业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3.5 加强交流合作和创业教育,培养湖南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国际、国内、校际、校所、校企交流合作,充分挖掘农业高职教育与台港澳及国外高职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校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合作方优质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涉农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业的低成本与可操作性,面向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学生创业的可能性优于其他行业。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创业人才首先要具备就业能力,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懂政策、懂市场、会经营,获取信息能力强。因此,我院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之中,使学生不断获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知识与经历,增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3.6 重视职业培训,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方法手段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转业与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应该在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高技能岗位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模式转变,注重“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与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等,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在职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打造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0TD01)资助)

参考文献:

[1] 黄佩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发展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129-135.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规划构思;空间布局;发展措施;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5-01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高举现代农业旗帜,坚持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强科技创新,突出示范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呈现出示范引领能力持续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成立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1 规划构思

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突出“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四大功能,把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成国家最先进的示范基地。功能结构按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为特征和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园区的用地范围。用地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态条件,追求人工建设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2 空间布局

以汤庄乡1 333.33 hm2高效示范园区和水上邓城为重点划分成以下园区。

2.1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以商水硕博果业、顺吉农业、周口招宝刘老根休闲生态农庄为基A,继续引进若干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引领、促进商水县、周口市及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把现代的高新技术集开发区于一体,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集约化、简便化、信息化,把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建成周口市唯一、河南省超前、国家一流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结合现有的高新农业技术参数,试验遴选出适合本区的精良品种及肥水一体化、植保信息化、质量标准化技术,通过开发区引领商水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周口招宝刘老根休闲生态农庄项目不仅产供销一体化,而且把自己生产的大量绿色、特色养殖、种植产品进行加工,开发成特色餐饮、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就地销售各种农产品,创造出比以往传统的养殖业、种植业高出许多倍的经济效益[1-2]。

2.2 高新技术展示区

以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及华中农大等相关研究机构的高技术成果为依托,以智能温室为平台,展示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

3 发展措施

3.1 构建智慧农业平台

通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加速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实现农业的精准化、标准化和简便化。开发区建立生产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生产环境控制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数据分析及数据模型、远程专家诊断系统、生产追溯系统、电子商务体系等,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与市场接轨,使商水县农业快速走向国际化道路。近年来商水县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以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为载体,特邀北京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安徽朗坤集团和商水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近2 700 m2的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服务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土地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指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开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向专家咨询,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为商水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尽快探索一条既能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富民强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3-4]。

商水县智慧农业项目2014年启动,开始建设商水县级农业大数据平台,2015年农业部发文全国推广和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商水县智慧农业包含农牧人商城、土银网、物联网、农创空间等。2015年12月,商水县智慧农业亮相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马化腾等互联网界“大佬”也饶有兴趣地到展位参观。商水县发展智慧农业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新华社等央媒也给予了重点报道。2016年1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国际食品安全年会上,商水县十大名优特农副产品正式亮相,开始利用互联网和大型国内会议的平台把产品推广向全国乃至全球。2016年,商水县智慧农业项目搭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列车,遇到了国家发展“互联网+”的历史机遇,国家重点推动农村互联网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商水县把“互联网+”落到实处,让130万老百姓得到实惠,为商水县在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的彻底脱贫助一臂之力。县委县政府亲自抓“互联网+”,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新的国家战略。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实现提出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农业”在商水县这个试验田结出硕果。

3.2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落地

商水县智慧农业搭建的土银网、农牧人、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商水农业基金,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了基础,尤其在互联网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掀起一场县域互联网农业双创。

商水县计划在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大楼建设“互联网农业孵化器”,申报“国家互联网农业创业基地”,在2015年建设农创空间的基础上,向全国招募互联网农业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器。举办“第一届商水县优秀青年互联网农业创业大赛”,以在商水县的文化科技青年人才为主,号召从商水县走出去的青年才俊返乡创业,也吸引全国各地优秀青年人才到商水县实现互联网农业领域的创业。县政府给大赛设立奖金、颁发获奖荣誉证书,孵化器内提供免费办公室、风险投资基金入股支持和创业导师服务,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提供品牌策划和推广方面的支持,农牧人商水商城提供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平台。

通过创业大赛,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为商水县农产品的品牌化、产业化提供推动力,通过这些团队的运作,更好地把商水县的产品通过农牧人等互联网平台推向全国消费者,卖一个好价钱,带动农民致富。这些未来的青年企业家会是未来带动商水县农民致富,发展智慧农业的主要力量。

4 参考文献

[1] 史鹏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参观学习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12-13.

[2] 史延春.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循环农业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10(9):57-58.

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四川旺苍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59-01

现代农业水稻项目是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粮田,全面提高农田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步伐。

1 发展现状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幅员2 987 km2,辖38个乡镇(街道)、354个行政村、2 516个社,共12.2万户、逾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64 km2。县域地形地貌复杂,“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是全县客观的农业大环境,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受地理条件和设施老化等因素制约,一度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对农业实行一系列的补贴和保险,对农业注入巨额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恢复和提高,旺苍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抓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存在不足,仍然是沿袭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老思路、老方法,不能跳出农业看r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谋划农业发展。

2.2 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底子薄。全县农业用水、用电和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根本改变,种田成本高,是造成全县出现耕地抛荒和水稻“双改单”的主要原因。二是未充分调动自建的积极性。习惯于部门单干,而不去调动直接受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农业项目建设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争资跑项、布点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重复建设、劣质工程等时有出现[3-4]。

2.3 措施手段不够

一是领导重视还不够。部分乡镇和职能部门无论是在重视程度和领导力量等方面都还有不足,领导亲自过问少、亲力亲为少。二是发展创新还不够。在如何挖掘历史老品牌(如原广元县颇有盛名的“神皇寨大米”“龙凤大米”等)、做大做优做强大米品牌及系列产品品牌,如何延长全县大米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扶持培育全县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拳头品种生产示范区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凝聚产业优势,如何整合利用系列农业建设项目、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如何巩固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整体推进全县发展的工作思路等方面创新不够。

3 发展建议

3.1 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关系

3.1.1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旺苍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经营和保障机制已经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比较效应,传统农业已经无法留住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步伐。切实落实县委提出的农业“435”发展方略,必须在思路上有所转变、有所革新、有所进步。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负重加压,奋力拼博,力争实现农业“弯道超车”。

3.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不竭动力。农业稳则天下安。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资金。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问题解决了,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就会增强。从全县示范新村建设来看,主导产业发展好、农民收入多的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如近年实施的嘉川和尚午片区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凤镇龙凤村的水稻产业等都为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收入保障。因此,必须找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对接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平台,开发整治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离开现代农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源泉。

3.2 “四大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水稻生产

3.2.1 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全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布局、提高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的工作思路,年初制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高产技术攻关课题,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 000 kg/hm2以上,百亩攻关田平均产量10 500 kg/hm2以上,全县水稻总产突破12万t的目标。

3.2.2 强化科技支撑。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旱育秧及抛秧推广面积占84%以上;水稻专用配方肥推广面积达70%以上;全面推广三环唑浸秧,稻瘟病、稻飞虱、稻螟虫、稻曲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病虫损失控制在3%以下。

3.2.3 开展高产创建。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水稻高产技术攻关小组,负责水稻高产技术攻关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资金管理、物质筹措与发放、课题总结、测产验收等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及县农业局投入一定资金,将科技人员与高产挂钩,达到指标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3.2.4 落实保障措施。县、镇、村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积极保障对路良种、肥料、地膜、农药等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将措施成效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对成效显著的乡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3.3 “六个坚持”推进美丽幸福新村建设

3.3.1 坚持创新思路。坚持“六用”,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三提高”,即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3.2 坚持做大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始终要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各村现有的条件基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同时,切实注重产业规模效应,力争让全村大多数农户受益,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和村组集体收入积累打下基础。

3.3.3 坚持配强班子。拓宽选择视野,强化班子功能,广开渠道选贤任能,配强配优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两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大胆启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勇挑重担、公道正派、有远见卓识的能人。

3.3.4 坚持务实规划。切实帮助有条件的村落实制订美丽幸福新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对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基础设施、村部建设、民建规划、水电路等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避免乱挖、乱建、乱种、乱倒等不良习惯。

3.3.5 坚持创新制度。要创新建立健全各村管用的村规民约,积极动员和严格要求村民自觉遵守、自觉执行。村“两委”班子更要自觉主动坚持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并针对实施中发现的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及时组织村民修订,切实用系列村规民约辅助村庄管理。

3.3.6 坚持典型带动。要致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通过村“两委”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个人能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的公益事业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县、乡(镇)、村层层有点公开挂牌示范,村民学有榜样、赶有标准,并适时在县、乡(镇)、村组公开推介先进典型,促使相关村组农户进一步增强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信心。

4 参考文献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1067-1074.

第11篇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低山丘陵地区广布,属于我国的第3级阶梯,海拔多在500m以下,丘陵山地所占比例约为42%,垂直地带显著,该地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面积相较平原地区更加稀少,但目前很多低山丘陵地区质量较好的土地资源存在不合理利用和大面积浪费等问题。在我国农业体制逐步健全的同时,现代农业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仅仅在工具上下工夫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面貌。如何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生态、自然和经济的评价来合理的规划土地,合理平衡各用地类型之间的使用机会及成本,形成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土地配置模式,扩大耕地面积与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在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四川省低山丘陵区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问题,农业产量逐年稳步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业发展幅度,仍然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具体分析为以下几点:

1.1 人口集中,耕地面积少

四川省低山丘陵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面积相较平原地区更加稀少,这一方面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扩大化空间有限,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方式始终制约着生产效率,无形中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成本。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家庭,每年的耕作劳动收入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直接影响农业链条可持续发展[1]。

1.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农业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善,但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上,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工业和道路施工等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不配套现象;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防旱减弱;山区的水利、道路等设施条件更差。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耕作还是以手工为主的落后状况,严重影响产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2]。

1.3 地形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大型农业机械具有作业效率高,节省时间、劳力的优点。某些低山丘陵区的地形较复杂,不适合相关机械的利用。

1.4 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

2 四川低山丘陵区农业现状调整建议

2.1 现代农业发展要与工业化进程及生态资源保护相协调,强化农业基础意识

山区要从根本上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加快工业化进程固然是关键,但是农业稳定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农业是基础,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业发展不能过多挤占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工业发展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应该把现代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

2.2 用现代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2、3产业结合起来。

2.3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大农用地水利设施配套程度,完善基础水利保障体系。根据各用地具体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4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限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消费者食用的卫生、安全、健康,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优种化率,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产品产业腾飞发展、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机制,扩大农业科技产业化园区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5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较低,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团队精神等较薄弱,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应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农校、农广校以及广播、电视、远程教学、专家下乡、田间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邓红梅.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2.

第12篇

镇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深入剖析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创造性地谋划工作。作为我县一个农业大镇,在强攻工业的同时,按照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农业发展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思考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农业新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广大干群集思广益,掀起了一场加快我镇农业新发展的大讨论。我认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农业新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农业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一、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理论知识的更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理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靠着我们本身固有的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农业科技知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基层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及当前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政策。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解放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意识,时不我待,应该紧跟市场脚步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我镇定期组织学习班,邀请上级专家来授课,要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为增加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实效性,把授课地点放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同时加强中央对农村工作政策的宣讲力度,确保精神深入人心。二是强化战略意识。加强学习,认识问题,紧抓粮食生产。我镇作为我县重要粮仓,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在保障基本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加强监管防止荒地占地现象,鼓励农民“单改双”增加种粮面积;鼓励农民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扩大“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今年“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期的前提下,我镇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学习保产增收的农业生产知识。出台鼓励政策对出售商品粮5万斤的奖励1000元,10万斤的奖励的2000元。三是强化市场意识。加强学习,学习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理论。去年年底至今年初的食用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了解到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到六成,加上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农民油菜种植积极性不高和种植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我镇素来就有冬季种植油菜的历史,但近年来也出现了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低,没有经济效益以致大量农民放弃种植油菜的打算。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针对这些情况,我镇计划于年底搞一个油菜高产试验田项目,邀请专家组织授课,选用优质品种,科学种植,确保高产丰收。要求通过这个项目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要求一改过去农民自家种的油菜仅够自家的低产状况,要求达到商品化种植效益。

二、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的市场服务体系。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会碰到三个棘手的问题:资金、技术、信息。我镇将从以下三点来力求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我镇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口大镇,约有8000多人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务工总收入近两亿元,这就是我们所要争取资金来源之一,我镇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创什么业,现代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回乡单个体创业将会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有好的项目,有好的想法,但苦无足额资金而无法进行。我镇考虑到这一问题,上争取省市县鼓励农业发展的资金与政策,自己千方百计节省开支筹集资金建立农民文明创业信用基金,下要求农民若有好的可行的创业计划积极申请文明创业信用基金支持。我镇今年确保自主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创业不少于30万,支持不少于10户的大型种植养殖户,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含量和商品品牌化。二是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弥补农民知识缺陷。技术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为保证农民农业生产的顺利高效进行,我镇领导干部积极寻求广泛的农业技术合作。我镇多名领导干部利用自己与江西农大多位农技学专家教授的师生情谊建立起农业技术咨询网络,通过现代网络的高速便利的途径来解决我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问题,这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又增加了新的途径,这样既省资金又方便高效。三是千方百计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谁掌握信息,谁就将掌握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能盲目进行要紧跟市场需要,我镇就这一块采取网络信息化办公,主管领导及时掌握我镇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办公室人员统计我镇农业生产品种种类,编排我镇种植养殖大户的通讯录,根据农业权威网站的市场分析及时通过短信等形式通知各农户。确保个种植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三、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

进一步加大自身思想解放的力度。深入学习上级精神,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树立敢于突破,敢担风险,敢于负责的态度,打破惯性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跨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传统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决策,保障生产者的参与权,拓展参与渠道。我镇在做出与农业生产有关决策时,经常下到基层与农民交流意见,确保他们所提合理意见能够纳入决策。转变以前闭门办公而是主动出去服务,减少农民对政府的疑虑。使政府与农民在农业发展上良性互动。干部为农民利益敢于科学的风险决策,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也力争把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风险降到最低,做到民情民意掌握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