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旅游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 功夫茶文化的基本论述
中国的茶道虽然兴于盛唐时期,但是功夫茶到宋代达到盛世。宋代将品茶艺术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宋代文学家苏辙曾有诗曰:倾身事茶不知劳。由此可见功夫茶在宋代的地位。从宋代至今日一直最有名气的就属潮汕的功夫茶,所谓功夫茶,并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指一种泡茶的技术手法。功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特别的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手法,并且功夫茶讲求的更是一种精神和礼仪,这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功夫。
1.2 体验经济与旅游开发论述
国外关于体验经济的论述比中国提出的要早一些,波士顿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了体验旅游的概念,并把此概念定义为了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并在二十世纪末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并反映人们消费行为和心理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虽然中国在二十世纪末也曾提出过旅游体验的这一理论,但是至今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那么在中国所谓体验旅游基本上指继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同时也代表着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心理的成熟。
1.3 茶文化旅游概况论述
关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宏观上茶文化的研究,我国有很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也给予了一些解决方案,同时也预测了相关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并且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茶文化旅游,此种方法主要是找到不同的地区做研究,并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研究,有茶文化旅游的地方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成果却是有好有坏,所以,有关专家就要更深入的研究我国茶文化旅游业产品和模式的开发了。
2 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2.1 国内体验经济理论下的茶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我国在提出发展经济茶文化旅游策略的同时将我国功夫茶文化和体验经济理论相结合,并深入研究茶文化关于体验的各种功能,例如,休闲娱乐功能、健身体验功能、审美体验功能等等。并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避免狭义的开发,应当给茶文化旅游构建一个积极并广阔的平台,并利用旅游业更好地去继承和发扬我国功夫茶文化。
2.2 我国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的分析
自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我国功夫茶文化也是比较受欢迎,但是,在茶文化和旅游开发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旅游规划开发者没有更深层次挖掘我国的茶文化。我国功夫茶文化承载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精神,但是,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商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内涵,同时研究挖掘的力度也是不够,所以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就总会有一些问题,例如,旅游产品茶文化含量少、没有足够的文化特色、主题和品牌也不是很鲜明等;还有因为旅游规划者和开发商们没有足够的创新的意识,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雷同现象,很多的就是购买茶叶和游览观光等项目,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心理。
2.2.2 旅游规划开发者不够重视游客的参与心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希望旅游项目积多种多样又要很有特色,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游客们更想进行具有体验性的消费,但是我国旅游规划者和开发商并没有很重视游客们的参与心理,有些开发商只是为了营利,让游客不停的购买茶叶,但是,旅游六大要素中,除了食、住、行、游、购之外,还有娱,所以,开发商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多多重视一下游客们的参与心理。
2.2.3 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度低并宣传力度也不够。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中国的功夫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同时做到提高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但当前的旅游开发商对于茶文化这个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整合度也比较低,没有很好的将茶文化和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很难使我国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统一,对我国功夫茶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这就很难使产品和项目丰富起来,从长远利益上来讲,这将难以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3 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
3.1 增强功夫茶文化旅游体验性
3.1.1 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性。我国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大力度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功能,注重产品的包装从而走价格的路线,而现在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就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和感官体验度,从这个角度来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并更好地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和产品。然而,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不能把每个旅游者都当作是消费者来看,而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体验消费的过程,满足他们的参与体验度。
3.1.2 丰富体验活动的内容形式。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场景化的体验上,还要利用历史的真实再现和人文构造等一些科技手段,把地方的民俗民风融合进来,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在茶园、茶博物馆和茶楼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的文化元素,例如,让游客参与在茶园中管理,游览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采茶的项目、在茶楼喝茶的时候,表演一些当地民族的舞蹈、歌曲或者是古典乐器,让游客们欣赏,这样就有利于旅游的回头率的提高,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开发茶文化旅游创意新模式
3.2.1 文化主题以及文化创意模式的开发。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钟情于文化主题和文化创新模式的旅游了。在茶文化旅游的规划的开发中我们也可以参考这种旅游模式,在以功夫茶文化为主题的同时,可融入其他的休闲娱乐以及养生文化等因素进去,让游客们以体验为主,从而获得独特的功夫茶文化上的体验,同时更要注重文化创意的开展。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整合,再加工,例如,可以借助高科技灯光舞蹈美化的技术,将功夫茶文化更生动、更实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做到创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
3.2.2 现代商务度假以及养生健康模式的开发。功夫茶文化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怡情,所以,茶文化的旅游就可以融入现代商务度假和健康养生的旅游模式了。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步伐过快,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就需要依托空气清新和风景怡人的茶文化旅游这一项目来缓解人们的压力,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2.3 以故事为主题的旅游模式的开发。这种模式一定要有一些娱乐性质,可以结合功夫茶文化的历史和传说并结合茶区的自然风光,构建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故事,从而在表现茶文化主题的同时也可以做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内容。
3.3 构建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新平台
3.3.1 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发展。因为茶文化的旅游资源多在高山地区,有可能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之前就要争取政府进行一定的财力和政策的支持,在初期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可以吸引一定的游客量来旅游观光。
3.3.2 加强功夫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开发。例如,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尤其是有名有优质的特产。从而丰富旅游市场的发展,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另外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不要只受利益的驱动,对景区过度开发,这样会造成游客体验的负面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可以在特色文化建设上来避免开发商的过度开发。
3.3.3 注重旅游区宣传力度的加强。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例如,在电视台播广告、杂志宣传、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分发旅游小册子或者是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等。还可以找明星代言扩大景区宣传的影响力。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1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实现转型,而这种转型对环境安全而言也是一个好消息。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中来。旅游业作为嗅觉最灵敏的行业领导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低碳旅游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经济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发展的模式。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体的概述,接着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改变当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当下,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节假日,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现在的人们却愿意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方式。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言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引领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绿色环保。而低碳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化的旅游乐国,它不仅能够让人们看到恬静的茶园景色,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将会为经济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1低碳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1.1低碳经济概述
20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与之前只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相比,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识高度上升到国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经济模式的实施也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表明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可见,低碳经济不仅是某个人的事情,或者某个组织的事情,它更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达成的共识。在全球化经济融为一体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改变某些国家对这方面认识的不足,提高他们对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1.2低碳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也迅速的改变了之前的发展模式,朝着更加绿色、更加生态的发展模式前进。在有限的全球资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也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数。因此,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也为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将低碳经济引入到旅游业中,也必将为旅游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当地茶叶资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为人们打造的一个更为贴心和环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业,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开始着手筹建新的发展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中国,饮茶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活动,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在重要的商业密会还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会友的习惯。可见,茶文化早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心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叶为主线,结合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不仅能够大大的增加当地的经济,更能促进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茶文化的弘扬。而茶叶生长的环境大都温度适宜,环境优美,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也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础。同时,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都为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条件。
2.1合理配置: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路线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路线的规划往往直接决定着旅行的舒适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路线的规划,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个城市茶文化的特点,才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专属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与茶有关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茶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为了凸显当地茶城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之前,我们要对茶城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其次,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删减,当然,这其中涵盖着可能对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项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坏当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之后,我们才能打造一条低碳环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而适度的开发机制也是维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长久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茶文化旅游区的开放程度进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测试,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优化升级。
2.2主打特色: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茶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标配,成为了带动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品。与茶叶有关的药品和保健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当然,在研发与茶叶相关的新产品中,我们一定要将绿色安全、低碳环保放在首位。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也要对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包装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特别是包装纸的运用。践行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使用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突显旅游产品的茶文化特色。当然,同花哨却毫不实用的包装纸相比,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实用的材料。所以,绿色节能的茶叶包装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还开发了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项目,这些项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题,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有的茶城还将当地的茶叶制成低碳茶饼,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见,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专属茶文化特色,更能为游客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路线,为他们留下愉悦环保的旅游体验。
2.3保护底蕴: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内涵
旅游中真正打动人内心的绝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以及别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所赐予的文化优势。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与色彩绚丽的服饰相比,更让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见,文化内涵能够为这个城市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仅能够牵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强烈的印记,而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让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够让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让这些尘封起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熟知,这对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侨香风情,文化圣海,人们在获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获得了心灵上的低碳享受。
2.4贴心服务:营造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正是因为大量的被迫消费。强制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也使得旅游的质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变传统高消费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低碳经济的引导下,茶文化旅游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体验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贴心的服务不仅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园美景之中,更让人们不受强制消费的迫害,有了欣赏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创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平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媒体中,仅靠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往往不能够让人们全面的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只有亲身进入到当地,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茶文化的韵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应该注重打造自身的专属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测,打造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注重茶叶食品的开发,为人们献上风味独特的茶餐饮。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够为茶城不断积累名气,也为茶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这才是茶文化旅游对于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礼。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们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体验,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城市的发言人。这种力量要比广告强得多,通过亲身经历建立的信赖提升城市形象,从而让茶乡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深入的挖掘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构建合理的旅游路线,搭配自由轻松的旅游体验,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够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吴雅玲.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0-12.
[2]李琴.低碳经济背景下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7):126-127.
[3]郑晓曦,吴肇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叶,2016(7):137-138.
[4]张耀武,龚永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5]杨正怀.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9-20.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2
茶叶节发展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思考
摘要: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5]张宏丽.信阳茶叶节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67-68.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1.茶文化与商业旅游研究毕业论文
2.中国茶文化旅游的论文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研究毕业论文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二、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西湖秀丽的山水孕育了龙井茶,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更是吸引了有识之士为杭州谱写茶文化的诗话篇章。
千百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人们除了品茶,还追求“廉、美、和、敬”的茶德,如琴棋书画诗酒茶。正是这些平凡与高尚造就了茶文化的秀丽篇章。西湖风景区内韬光烹茗井。是因为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泉煮茗,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据史料记载,唐宋两代嗜茶并留下诗文的就有好多。如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等,他们为杭州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年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等10家权威机构联合授予了杭州市“中国茶都”的称号。作为茶都,茶文化旅游也因此显示了无限的生机。杭州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项目,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嘉年华等地方节庆为平台。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善
茶文化旅游的绝好平台――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茶博览会、国际名茶之乡博览会等很多很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市场管理不善,行政体制混乱,对西湖龙井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杭州本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例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却是冷冷清清,来参观的人很少,只在节日期间热闹一阵,接着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很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吃、住、行、娱、游、购六大元素,往往只体现在“购”上,更有甚者,将茶叶以次充好,不择手段,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却弃产品质量于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人们到处见到冒牌的西湖龙井茶,使得游客的戒备心理越来越重,失真的茶文化旅游商品更使得游客不敢在旅游区购物,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路线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专项路线却少之又少,是我国旅游事业的一大遗憾。而且旅游产品结构很单一,在单一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的活动形式仅限于游园采茶、购物、茶艺,而不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强的感官体验,效果不好也可想而知。虽然茶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却缺乏精品路线,只有之江段的梅家坞、龙井村等一小块地方有较稳定的客源,其他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旅游项目缺乏内涵和其应该有的旅游体验项目,从而得不到旅游者的重视。
(三)缺乏具有专业修养与知识的茶文化旅游人才
茶文化旅游除了重视物质享受以外,还很重视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单纯依靠旅游者自己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进行讲解和引导,作为一个“形象大使”,达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杭州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来说,还存在着素质不均、没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等问题。
(四)不够重视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这些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意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虽然近年来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很快,有“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顺利发展,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宣传与管理力度
从整体上来说,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强。对于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来说,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可以使其对于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除了有盛大的祭茶仪式外,一些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歌舞、民俗表演等会激起游客的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提高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但是,在宣传中,必须有侧重点,要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与特色。对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来说,应该将重点放在杭州的主要客源国,如韩国、日本、印度等,这些国家本身有饮茶的传统,所以是稳定的客源国。同时应加强市场管理,切忌唯利是图,努力营造茶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环境,完善旅游管理法的法规与制度。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结构与内涵
茶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体会,所以经营者不只要重视物质内涵,还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与旅游部门加强合作,努力推出旅游精品专题线路必不可少,当然,还要综合考虑收费标准、季节、时间等因素。比如说:青少年求知欲强,追求刺激,可以安排夏令营等活动,请茶学专家讲授茶文化知识,并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中去,体验茶文化氛围;对于中老年游客来说,他们更注重保健与养生,所以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意境,让身心彻底放松。体会茶的保健功效。在茶文化的展示上应加强层次感,在形式上加强多样性,丰富产品结构及内涵,树立好茶都形象。使“中国茶都”成为杭州继西湖之后的又一旅游名片。
(三)全面培养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定期举办茶文化知识讲座、茶艺表演等。在注重知识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茶文化的历史,茶的采制、品饮、轶闻及等级区分等方面有所了解。而单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还不够,还得有战略性的旅游经营策划方面的人才,在茶文化旅游路线设计、营销上下功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合理利用茶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来加大开发力度。比如要搜集、整理、恢复、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保护,同时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让游客充分体会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
杭州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生动、鲜活、立体的博物馆。随着杭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成为高品位的旅游项目,也必将提升杭州这个旅游城市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茶叶,2007,33(3).
[2]宋丁,茶休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特区经济,2009(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关键词:生态旅游;园林景观;茶庄园;规划设计;安溪冠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1503
1 生态旅游茶庄园的概述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依托于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体验旅游可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2]。
1.2 茶庄园的定义
茶庄园一般指参考国外葡萄酒庄园的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的茶庄园。茶庄园概念区别于经常听说的茶庄和茶园,茶庄又称茶店,一般指茶的销售场所;茶园则是茶的生产场所[3]。
1.3 安溪冠和茶庄园的开发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溪冠和茶庄园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与个性品牌特征;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茶庄园应严把质量关,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旅游观光方面,茶庄园应主打绿色生态茶文化旅游,使游客既可以领略景色优美的茶山风光,又可以参观并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还可以到茶庄园中修建的茶博物馆、茶史馆等地更进一步地了解传统茶文化[4]。安溪冠和茶庄园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文化优雅、景观优美、服务优质,集体验生态休闲、乡土文化休闲、安养休闲、茶园养生、生产观光、加工销售、品茗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2 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2.1 项目背景概括
项目位于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安溪名人辈出,其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是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
2.2 案例分析
2.2.1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首次提出了打造“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茶庄园处于景迈山,景迈山位于澜沧江柳玉普洱茶的核心产区。
2.2.2 天福茶文化开发
天福观光茶园地处漳浦旧镇的漳诏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是台湾茶商李瑞河在大陆投资的项目,分为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三大部分。对于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
2.3 设计说明
2.3.1 设计主题
其设计主题为茶韵-以茶会友,打造纯生态茶叶基地景观,展现安溪茶都风采。
2.3.2 功能定位
茶文化观赏体验的生态旅游庄园、安溪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安溪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满足茶叶基地生产功能。
2.4 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基地的地势特点,从“茶阵”过渡到“茶丘”,再上升到“茶田”,最后发展到“茶峰”,层层递进,就像我们的茶业不断“和谐”进步向上的精神,最后达到“冠军”茶业的愿景(图1)。
庄园根据项目的资源类型、空间组合分布,结合区域交通、地质地貌、未来发展趋势,打造 “五区”(图2)的旅游空间格局,文化区、爬山区、旅游区、生产(营销、科研)区、种植区。
规划分布的“茶文化广场”、“临水品茶广场”、“铁观音广场”仿佛“皇冠的顶球”,在规划区这个“皇冠”上“和谐”安放着,呈现冠和茶业茶庄园有区域分布。预示着从冠和“铁观音”的品质开始,企业发展将朝着“顶级茶业”出发。
2.4.1 茶文化广场
茶文化广场(图3)位于庄园的主入口处,是集展示、信息、集散、交通、购物、休憩、泊车于一体的展示茶庄园的窗口。本区设计以体现生态为核心,在满足集散、交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景观细节来展现自然生态的园区氛围。通过茶壶雕塑、文化墙观赏茶阵、LOGO景石与大面积木平台、花树池的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让游人在进入庄园的同时,仿佛融入到茶文化的大自然之中。
2.4.2 临水品茶广场
庄园内部临水品茶广场,主要规划设计有木栈道、木平台、景观亭、茶丘、茶业广场、木屋等,在水畔边品茗休闲,感受闲情逸致、闲云野鹤般的恬淡。临水品茗平台利用了临水的优势,人的本性是具有亲水性的,在水畔边享受片刻宁静、在丛林中享受“氧吧”围绕、在木屋内品茗观景、在平台上释然游憩享受特色的茶文化、茶意境、茶景观。
2.4.3 铁观音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庄园的北部,在设计上深入的融合铁观音文化,是集休闲、游乐、科普、观光等于一体的娱乐区域。该区域内具有较大特色的茶田木坐凳镶嵌于茶田中,是很好的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同时还设计了树阵、地雕、广场、水景、景墙等景观小品,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可观赏性、游览性、丰富性、新颖性。
2.4.4 冠和企业广场
冠和企业广场(图4)位于庄园的中心处,是集综合接待、慢养休闲、餐饮娱乐、特色住宿等于一体的中和接待中心。区域内原有建筑有科研楼、文化会所、加工厂、品茗楼等。在原有现状的提前下,在设计上进行景观的改造和提升、在功能上进行强化丰富,将茶文化深入到区域内的角落。作为一个综合接待以及娱乐休闲的地方,在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上更应该凸显主题,使得设计主题和理念更加融合于其中。
2.5 交通组织设计
庄园内交通组织有序,使得车和行人都能到达庄园内的各个部分。规划以车行道与外界相连,实现可通达性;以游步道(包括登山步道和次干道)连接各景区和主要景点,增加游览者的观赏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感,使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出入口附近设置相应的集散广场、停车场,并与外界道路合理衔接。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景观设计,尽量做到步移景异,丰富游人的视觉景观,增加游览的乐趣。
2.6 生态设计与环境保护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包含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能、有效的资源利用、结合地方主义的设计、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这四大类设计方法中又包含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详细设计手法[5]。
在规划设计上秉承低碳生活理念,从多方面体现环保理念。在设计上运用“二线七点[6]”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所谓“二线”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格局设计和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设计两条线索,而“七点”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物候学、气候学、地学、园林学等七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最终将“二线―七点”融合而构成。)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山体等自然环境,对于资源高度利用、对于污染做到分类化、无害化、资源化。
2.6.1 水体环境
水质应该执行GB3838-2002I类标准,景区内各溪流和水池等应予以严格保护和治理,以保护水质,任何生产、生活污水应严格按排水规划统一组织处理排放,不得对景区河道及其他水体造成污染。
2.6.2 垃圾、废弃物管理
各景点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放在指定地点,再运送到地方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捡垃圾日、清运日,并协调各旅游责任单位进行环境卫生治理。
3 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大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和产品其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抓住了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和机遇,在满足生产销售、旅游观光、游憩体验等的基础上,遵循了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经济、环保的原则,打造成为品茗、观光、体验、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因其理念的特殊性,在设计中不同于普通的庄园景观设计,其规划理念和方法等都必须紧扣生态性这个中心。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整体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协调各方面的敏感矛盾,同时注重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等的融入。在这些基础上也应注重庄园设计自身的个性设计,增加吸引力。在考虑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生态效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的生态旅游庄园。
参考文献:
[1]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景观・农村旅游,2011(33).
[2]郑辽吉.园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以丹东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樊 凡.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保护中政府支持的研究――以普洱市景迈村、临沧市冰岛村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15(6).
[4]刘圆圆.茶庄园旅游正在悄然成风[N].人民政协报,2014-04-11.
[5]李娟娟.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4).
[6]尹 航.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7]郑 琦.福建省茶庄园规划设计探讨与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8]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20614~20616.
[9]邓招余.浅谈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以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3):246~247.
[10]宋 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1]马 彪.基于芳香产业特色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2]梁 轶.承德西山百果庄园规划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 精益服务 云茶 第三产业
一、云茶第三产业的现状
1、云南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
(1)云南茶产业生产情况。据统计,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586万亩,比上一年增加6万亩,开采面积510万亩,增加38万亩,毛茶总产量30.98万吨,增加3.63万吨,增长13.27%,茶叶综合产值300.75亿元,其中毛茶产值84.59亿元,成品茶产值124.58亿元,综合产值、工农业产值分别较上年增长34.69%、20.71%。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1840元,同比增加340元,增长22.67%。同时,茶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含茶企、经销商户、茶馆等雇佣员工),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云南茶产业发展亮点。第一,产值创新高。2013年毛茶总产量达30.98万吨,增加3.63万吨,增长13.27%,虽然受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13年全国茶叶市场不太景气,但是云南茶叶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达300.75亿元,工农业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09.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4.69%、20.71%。产值创历年新高,达到较高的水平。第二,普洱茶产销逆势而上,效益明显。2013年全国茶叶市场价格整体低迷下跌,但是鉴于普洱茶强大的保健功能和独特的口感,2013年普洱茶则呈现产量增加、价格上涨、产值提高,进一步彰显了云茶特色。全年普洱茶产量达9.69万吨,增加1.56万吨,增长19.19%,均价上涨7.77元/公斤,增长12.06%,产值达69.95亿元,增加17.55亿元,增长33.5%。成为国内茶业市场亮点。第三,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各具特色。例如:基诺的凉拌茶,一种将茶叶、柑橘树叶、泡酸鲜竹笋、酸蚂蚁、白生菌和辣椒、盐巴等各种调味作料相拌的凉菜。如果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茶饮、茶食与云茶旅游业有效紧密的结合起来,那么将会成为云茶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云南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综合五年来云南第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产业的总产值以及增长幅度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云南发展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3、云茶在第三产业中的发展前景
云茶在第三产业的体现主要有茶旅游业,茶餐饮业,茶会展业等等,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云南拥有四大自助旅游茶区:西双版纳地区、普洱市(原思茅地区)、保山市(地区)、临沧市(地区)。这四大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环境气候适宜,加之各州市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云茶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云南茶叶走向全中国乃至世界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茶产业的第三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用第三产业的思维去指导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必然方向。
二、从精益服务角度简析云茶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云茶旅游业及其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兼有自然风光与古朴民风的旅游资源。2013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111.24亿元,同比增长24.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5亿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533.5亿人次,同比增长16.5%,接待国内游客2.4亿人次,同比增长22.1%。近几年,茶业产业链从第一产业不断拓展至第三产业,茶旅游业成为了茶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以普洱地区为核心的茶旅游业日渐兴起。但是,作为云茶服务业的一部分,茶旅游业在云南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1)云南茶旅游业未能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现今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功能利益,更加重视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消费者对体验式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云茶旅游业在此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2)云茶观光旅游景点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茶文化科技旅游在古老茶区蓬勃兴起,已成为云南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因为一些茶叶科技观光旅游景点不能针对本地的特色茶文化而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旅游项目,多数的旅游项目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导致游客有不良感觉,兴致不高。
(3)旅游服务人员存在着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导游人员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从学历结构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学历及以上者占18.9%。从导游等级结构看,中高特级导游仅占导游队伍的3.7%,大多数导游为导游资格证和初级导游证持有者。针对云南省旅游市场状况,在2012年全省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上,云南省将整治购物企业对茶叶类商品进行虚高标价的行为和部分经营茶叶的购物企业的不明码标价的行为提上议程。
2、云茶餐饮业及其存在的问题
俗语说: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茶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诸多的好处,茶不仅能够作为饮品,也能作为一道鲜美的菜肴,例如茶酥红豆、茶火锅、茶香鸡、茶熏鱼等等。云茶餐饮业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茶馆、茶楼、茶餐厅)开遍了中国各地,其典型代表是云南大益集团。以大益茶馆、茶室为主要形式的茶餐饮业覆盖了全国28个省份,仅在上海就有33家。云茶餐饮业对茶餐馆的开发力度不够,云茶餐馆不仅在全国其他省份很少,在云南餐饮市场上也很少见,像北京大益皇茶会所和大益膳房这种高端会所和养生茶宴更是少之又少。在其他方面,云茶餐饮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云茶餐饮业不能对茶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首先,云茶品牌多而杂乱,并且质量参差不齐。以普洱茶为例,云南省的普洱茶品牌多达1000多个,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所占份额较少,部分茶叶加工既无产品标准,又无规范的产品包装。这就导致了流入云茶餐饮业的茶产品品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由于缺乏在云茶餐饮业方面的专门的服务管理规范,导致茶楼茶馆的服务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
(2)云茶餐饮业品牌意识淡薄,对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云南省各地都存在一些茶馆,但是许多云茶馆不能很好地发掘本企业的品牌价值与特色服务,茶馆的服务产品以及休闲项目千遍一律,跟风照抄现象严重,不能结合本地茶文化特色进行经营。
(3)云茶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现今茶馆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家族化经营等现象。这就直接造成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不到位、效率低、对市场状况不敏感。茶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茶文化为根基,但云茶馆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对茶文化有资深的造诣并同时兼备现代管理思想的企业经理人,还有员工整体受教育水平低。
(4)云茶餐饮业对其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慢,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创新。云茶餐饮业缺少通过差异化定位创新茶叶品类的意识,许多茶馆以及茶餐厅的菜单常年不变,不能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在经营产品类型上,云茶餐饮业局限于饮茶、卖茶、茶艺服务,产品售卖的广度不够。在一些一线城市的茶馆中,茶具、简餐等也成为了销售的热点。云茶餐饮业的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创新,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提供有形茶产品的企业而不是以无形服务为主题的企业。云茶餐饮业也应该做到卖的不只是茶,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3、云茶会展业、茶文化创意产业和茶叶博物馆及其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以来,云南已连续举办了九届“茶博会”,累计合作签约和现场交易额突破60亿元,吸引了数十万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和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10月,云茶又亮相“西部茶博会”,全国69个名茶产区等上万种名茶集体亮相,共同倡导“茶为国饮”。除茶博会外,云南省主产茶区还举办各级各类茶叶会展。如2010年10月,普洱市宁洱县举办首届“中国茶马古道节”。
云茶会展业是云茶第三产业中较为成熟的部分,但是云茶会展业的影响范围有限,参展国家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并且云茶会展模式缺乏创新,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也十分匮乏。如何加大对云茶会展业的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云茶会展业的人才,发挥云茶会展业的巨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茶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云南龙润普洱茶体验馆是全国首家专业普洱茶品饮体验馆,独创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学习普洱茶文化。而在2006年注册成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创新建设与传播交流,还着力于搭建中国传统精品茶与国际茶业界的沟通平台,开设有大益景点普洱茶体验馆、中华茶赏馆和大益会所。目前,国业联合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正在运营的《南国公主》动画短片和《阿诗玛》3D动漫电影都是云南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漫作品。
三、从精益服务角度对云茶在第三产业推广的建议
全球服务贸易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大循环和大增长。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服务类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拓宽效益空间、提高准时交付率、提升顾客满意度,增强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精益服务是在商业服务环境中,应用精益原则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服务和交付率。运用精益服务思想对于云茶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推广建议。
1、云茶服务类企业要确定目标市场,根据人群特点规划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的顾客参与度
依据云茶优势突出产品特色,确定云茶的目标市场,强化云茶第三产业的品牌意识,让整个服务过程体现顾客的参与性。例如:云茶餐饮企业要定位自身的主要服务人群,经过市场调查百分之九十的人群主要在茶餐厅进行商务洽谈以及休闲,企业要针对此类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就餐环境的布置和服务流程的设计。企业要提供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精益服务就要使服务具有顾客参与性,保持顾客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流畅。
2、以顾客满意为宗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企业要经常进行顾客需求等市场信息的市场调查分析,全面、及时和准确掌握顾客的需求,把调查分析获得的顾客需求信息转换为服务质量提高的参考。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让顾客满意,企业获利。在旅游景区进行大量茶叶销售的过程中,在现有服务基础上提供更多的观光茶园、采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服务,让顾客能够亲身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3、企业经营过程中要以顾客满意为准则,抓好企业营销与服务管理创新
积极进行产品或劳务的市场调查与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不断改善营销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此作为服务工作改进的依据。精益服务是以顾客变化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云茶服务业必须要通过定期的市场调查来确定顾客需求的重心和变化,以此来保证本企业的服务流程能够对顾客需求及时快速的响应,及时反馈,不断准确修正服务流程。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出发,建立顾客档案,掌握顾客动态,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实施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售后服务。
4、以顾客满意为主线,实施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并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首先要确定云茶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其次要界定清晰的培训目标,在进行培训时,主要是要加强服务人员对茶服务行业的流程各环节的学习以及对茶服务产业的相关标准进行学习;同时为服务人员提高技术培训和人际沟通培训,将有能力和具备服务技能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最终,通过持续的培训使云茶服务业员工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
5、以顾客满意为向导,进行持续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进
首先云茶服务企业的管理层要强调产品和劳务质量的重要性,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服务质量监督。其次服务质量是过程质量和结果的综合,公司应该量化服务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绩效管理考评中去,对于服务质量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让员工可以展望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进行茶叶质量认证、建立企业的服务质量体系。优质的茶叶产品质量和服务的高质量是保持顾客忠诚度和长期顾客关系的要素,而顾客忠诚度和长期顾客关系能够显著地增加企业的利润。
四、结语
精益服务的关键在于理解顾客的需求,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在精确的时间、精确的地点、以精确的方式,把精确定价的精确服务递交给顾客。通过精益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达到顾客满意。精益服务是优秀的运营改进工具,可以缩短工作流程,减少周转时间。实施精益服务可以减少处理时间,服务运营的复杂性,最终提高服务生产率和服务效率。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运用精益服务改进云茶第三产业的服务质量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也会给其他行业带来有参考的信息。
(注:张佳进属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梦然:2013年全省茶产业发展情况[J].云南农业,2014(2).
[2] 李闽榕、杨江帆:茶业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4.
[3] 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省统计局:云南省2009年―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报告
[R].2010―2014.
会展旅游,即指国际上通称的“MICETourism”(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受众变成旅游者。与通常的观光度假型旅游相比,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层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会展旅游在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区域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器与显示器,区域和城市相关产业的辐射器,区域和城市就业人员的接收器等。
二、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
乐山要发展成为会展中心城市,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1.政府大力支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精品,将为优先开发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区,加快区域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就是全面整合峨眉山、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和城市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建成我国一流的国际旅游精品,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乐山市旅游的“二次创业”,促进区域综合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乐山风景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称。境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境内还有以清幽著称的岷江平羌小三峡;有以古榕为特色,江水如镜的“小西湖”五通桥;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旧居和沙湾大渡河美女峰石林风景区;有具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峨边黑竹沟风景区等。全市已形成了朝山、观佛、探险、民俗、生态和休闲等多层次多品味结合的旅游发展格局。2003年乐山旅游收入达35亿元,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乐山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并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惟一的合作城市。乐山市文化底蕴丰厚,是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城,有2000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
3.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捷
乐山地处中国西部成都平原经济圈,距成都仅100余公里,北靠成都旅游区,东邻自贡——蜀南竹海旅游区,西连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南接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是沟通南北和连接东西旅游区的重要枢纽地。乐山现已形成了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213线、305线等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交通网络。乐山至峨眉山18公里的快速旅游通道把乐山大佛和峨眉山联成一体。客轮出乐山港和沙湾港可直达长江沿岸港口。目前,正在筹建乐山旅游机场、乐宜高速公路、内江——峨眉高速铁路。预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成都至乐山仅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
4.通讯网络现代化,金融机构健全
乐山市的邮电通讯已形成以光纤、微波为手段,以数字程控为中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并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各种网上业务蓬勃开展。乐山金融机构健全,拥有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农业发展银行、乐山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乐山支公司和多家证券中介机构。
5.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乐山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自从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乐山同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朋友不断增多。乐山先后与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关系,同日本市川市和澳大利亚赫维湾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同国内30多个沿海、沿边城市建立了横向联系。包括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安森美公司、日本大冢公司、荷兰飞舸公司等世界著名企业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团、大企业相继来乐山投资办企业。2002年,全市合同外资2.0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95亿美元,名列全省第二。
6.拥有世界遗产论坛的永久性会址
为满足2005年世界遗产论坛召开的需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基金会、峨眉山温泉度假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3.5亿元人民币,在峨眉山温泉度假区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及配套设施,作为世界遗产论坛的永久性会址。整个会址由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世界温泉博览园等旅游项目和配套的五星级酒店等组成。
7.初步具备接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
乐山现有大型会展中心两家——乐山市农业展览馆和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乐山现有星级宾馆25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宾馆12家。三星级及以上宾馆大都拥有几个到十几个规模不等的会议厅,并配备多媒体、录像机、幻灯机等会议辅助设备。
近年来,乐山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外事活动频繁,每年都有各种大型会议和较多的接待工作要做,却没有一个可容纳上千人的场所,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此,乐山市决定在时代广场对面建造一个与之相配的标志性建筑——会展中心。会展中心位于乐山中心城区柏杨路与凤凰路交汇处,宗地面积75.21亩,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会展中心主体以举办展览、会议为主,兼搞有关展示、表演、宴会等;场馆内部配以商务、旅游、运输、通讯、金融、餐饮等服务设施;外部设置广场和绿地,为大型经贸、文化、旅游活动提供开阔场地。
8.经验比较丰富
近年来,乐山每年都有各种大型会议和较多的接待工作。2002年9月,来自29个世界遗产地的代表和中外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家及各界人士相聚乐山,召开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国际会议。2005年10月,世界遗产论坛第一次大会在峨眉山温泉度假区举行,邀请了177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代表、700多个世界遗产单位的代表、世界各国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的代表、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相关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参加,盛况空前。世界遗产论坛的成功举办,使乐山积累了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乐山会展及配套设施的档次和服务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山已经初步具备了举办大型会议展览的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乐山发展会展旅游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乐山至今没有设立会展旅游的专门管理机构。近年举办的大型会展,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世界遗产保护节”等都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主办,乐山市政府、四川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承办。
(2)大型会展设施缺乏。乐山市现有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和乐山市农业展览馆,但还没有一家具备千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需要既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策划、公关、组织展览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才。但是,目前从业人员中,无论是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在内的会展核心人才,还是包括设计、搭建、运输等在内的会展业辅助型人才,还是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都比较缺乏。
(4)周边城市竞争激烈。仅就四川省而言,乐山发展会展旅游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最大的竞争来自成都。成都是省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具有一批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都是乐山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成都频频举办全国性以及国际性会议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科技城绵阳也是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强劲对手。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防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多家,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绵阳还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并已建成通航绵阳南郊机场。绵阳现有的国际会展中心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展览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建筑面积近二万平米,曾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暨世界航天科技展”、“恐龙化石标本展”、“潍坊风筝艺术展”等一系列展览。
三、乐山会展旅游的类型
根据乐山资源状况,应重点开发带有特色产业交流、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性质的会展市场。
1.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会展旅游
(1)动植物展。峨眉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峨眉山地外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得天独厚地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分,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美称。景区内已知的高等植物323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全省植物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欧洲大陆的三倍。还有木兰、木莲、含笑、石栎、铁杉、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1亿年前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而且热带、亚热带成分在这里会聚一堂,融合为奇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世界植物资源的宝库。峨眉山景区内,还栖息着大熊猫、黑鹳、枯叶蝶、小熊猫、蜂鹰、牛羚、白娴鸟等2300多种野生动物。
另外,峨眉山建有博物馆,博物馆的自然标本的陈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为各个层次观众所喜闻乐见。峨眉山博物馆是四川省近年来优秀的博物馆精品陈列之一,是世界旅游精品的具体体现。
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乐山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条件。乐山可以借此举办稀有动植物展,采用标本、图片、图像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学者和动植物爱好者;还可以举办动植物学术交流与研讨会,邀请国际动植物学会专家团以及国内动植物学专家学者参加。
(2)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第18个、中国第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峨眉山的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管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曾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区、4A级景区、世界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1997年10月,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在我国建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景区还很少。
鉴于此,乐山可以举办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各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学术界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前来共同探讨世界遗产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问题,促进世界遗产地会展旅游的发展。
2.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茶文化博览会
峨眉山是著名的茶文化发源地,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峨眉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峨山多药草,茶大好,异于天下”的记载。峨眉茶叶品种主要有“峨蕊”、“龙井”、“竹叶青”、“云雾茶”等。尤其“峨蕊”、“竹叶青”久享盛誉,畅销国内外。近年来,乐山市在发展茶业经济的同时,大力挖掘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乐山有一处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茶叶生态观光和茶叶加工工业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竹叶青生态茗园。园区坐落在峨眉山脚下的国家级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区茶叶科技园内。生态茗园园区占地280亩,分别由“茶博园”、“茗青园”、“生态园”、科研生产加工区四大景区和数十个景点组成,是目前国内尚不多见的茶文化、茶生态、茶科技旅游观光景区。这些都为乐山开展茶文化展览奠定了基础。
被誉为国际茶业界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两年一届。2004年9月19日~25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出席该届盛会的国内嘉宾有1800多名,外宾560人,分别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等2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球权威茶业机构代表、茶业专家及企业家等。
乐山市应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大力争取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承办权,以承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推动峨眉山茶文化走向世界,有力地促进乐山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乐山还可以举办中国茶文化博览会,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叶、茶器具、茶饮料等产品。
3.名人文化旅游节
乐山市西南沙湾镇为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故居,辟有沙湾石林风景区。198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经过一年的维修重新开馆,各展室陈列品做了大幅调整,更加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一生。
乐山可以尝试举办郭沫若生平展、郭沫若作品展、郭沫若文化旅游节以及乐山名人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弘扬名人文化、促进文化界与旅游界广泛交流,借此推介“名山、名佛、名城、名人”为主题的乐山旅游。
4.陶瓷产品展以及陶瓷工业展
乐山夹江,作为陶瓷产业后起之秀,经过10多年的探索发展,培育壮大了陶瓷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批重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以东陶西移战略骨干新中源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以建辉、新万兴、米兰诺、威尼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竞争力强的重点陶瓷企业;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目前夹江部分陶瓷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陶瓷生产新工艺不断涌现。其中新万兴、米兰诺公司的天然气抛光砖生产线,堪称世界之最。新北斗陶瓷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部扶持项目,“川煤气化技术”和“水煤浆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随着建陶产业的健康发展,夹江与国际的经贸合作也与日俱增。夹江先后与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陶瓷强国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企业间和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2003年,意大利政府向夹江提供270万欧元的无偿援助和贷款,用于建立陶瓷生产培训基地。2004年,夹江境内新建的乐山铁路二类口岸已投入使用,陶瓷产品已顺利进入中亚、东亚、东南亚、南非国际市场,全年建陶产品出口将近800万美元。
由此可见,乐山举办陶瓷产品展,以及陶瓷工业展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一方面为乐山陶瓷精品以及陶瓷工业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打造一个国内国际交易平台,推动乐山陶瓷业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也将推动会展旅游业发展。
四、几点建议
针对制约会展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乐山应着重从机构设置、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设置会展旅游主管机构
纵观国际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巴黎设有“旅游与会议局”;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在其旅游管理机构下专设会议局;北京市旅游局下设有国际会展处。乐山也应设置相应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旅游业。
2.加强会展设施建设
高标准和多功能的会议展览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规划决策,建造现代化的大型会议展览设施;除目前建造的新乐山会展中心外,对现有的乐山农业展览馆等会展设施按现代化标准进行改扩建,对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型建筑物增强其会议展览的功能,以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
3.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会展旅游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会展服务人员既要熟悉国际会展惯例,又要精于会展市场开拓,还要善于会展管理。因此,建议成立会展旅游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国内外会展旅游发达地区的专家前来讲学;选派人员到会展旅游发达地区或国家学习,通过参观考察世界名胜地,听授世界一流课程,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接触世界前沿信息,系统、全面地吸收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从而较快地提升会展专业素养。
4.加强与成都在会展旅游方面的合作
乐山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借助于成都。同时,成都也需要借助乐山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来增强其在国内、国际会展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成都与乐山在会展旅游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两个城市可以共同投资建立大型会展中心;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会展信息与人才交流;还可以联合推出会展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宣传与促销。
参考文献:
[1]娄世娣:会展旅游发展问题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4(5)
[2]曹新向李永文: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3]杨玉莉叶文吴明远:云南省会议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1(7)
[4]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5]陈锋仪:对我国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相关分析[J].理论导刊,2002(10)
[6]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1)
[7]谢红勇:重庆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前景初议[J].经济师,2004(2)
[8]杨群: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J].人文地理,2004(4)
[9]胡林:会展旅游的市场分析与发展瓶颈问题——以广州的会展旅游市场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4(5)
[10]曾鹏:桂林会展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特区经济,2004(10)
[11]刘华芝:论城市会展旅游的开发利用[J].经济论坛,2004(12)
关键词: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探索
1浅述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与旅游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生态管理(ecosystemmanage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源起于美国,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在总体上响应了世界各国重视生态的发展趋势,故此,生态管理学在90年代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而茶叶生态旅游管理便是源于生态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术界公认,生态管理的提出,是对管理模式的一次思维创新。首先,生态管理理念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不仅涉及到管理学的观点,还对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做到了深入摄取,这是传统的管理学所无法做到的;其次,提出了对人的两个基本假设。其一,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人性应扬善去恶,而善恶的定义又被扩展为针对世界的层面,而非局限的对人而言;其二,人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众所周知,管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因此对人性的定义与假设,乃至随之而来提出的要求,皆将对管理模式起到创新推进的作用。在生态学理念的推动下,生态管理模式横空出世,人们从向书本陈规学习为主转向自然学习为主,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也被提出来。据笔者查阅资料所得,茶叶本身便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意识。茶文化包含了茶性、茶道、茶德,在茶性中,茶叶生态管理的具体理念为自然朴素,实行放养顺其自然的管理;在茶道中,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与自然融二合一,即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到了茶德,则强调在茶德的启示下人性的意义,即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国家与国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茶叶生态管理理念对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启示意义是重大的,旅游企业本身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将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的推动下更加完善,从而走出新的发展模式道路。
2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旅游企业管理实质上是关于旅游市场的管理学的具体分支。其宗旨在于管理,只是与相对于范围极为广阔的管理学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根据旅游管理的六大具体原则,笔者将之区分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在目前人类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旅游企业的希望在于对生态效益包括生态文化传播效益的贡献,而非一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故此,旅游企业借鉴生态管理理念,走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的新管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下文中,笔者将首先从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意义上下手,深入探索现代旅游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
2.1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意义探究
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是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汲取、提炼、加工其生态学精髓,再将之融入生态学管理中所得到一门学问。与一般的生态管理模式相比,茶叶生态管理更具有独特性、适应性、具体性等优点;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则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人文性。综合茶叶生态管理的优点,笔者认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融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管理理念下主要的管理对象不再是人类,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不再坚持“人类中心论”,而是强调环境的多样性保护,不再以经济数字收入为主要的管理目的,而是以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保护为目标。故此,在现代旅游企业中加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更能起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效应。其二,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更加注重可持续长远发展。在工业领域方面,我国的政策从2015年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发展,在2016年的新年致辞中,亦声明我国已加入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与未来前景不容置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我国植物覆盖率不到19%,许多旅游景点的风景区遭受严重的污染破坏的现状,坚持茶叶生态管理理念,坚持茶道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加强对自然的保护,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因此,发展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目的不仅是要达到现在的发展,而且是要达到长远的、可持续地发展,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为主导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2.2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协调性探究
根据旅游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定义,融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开展,要围绕两个方面即“协调性”和“统一性”展开研究。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相协调;旅客与旅游环境的协调三个方面。首先,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作为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理论指导,确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是旅游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而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又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学中的例子为例,假如在江南丘陵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不考虑该地区的土质,不保护该地的环境水源,不考虑农业的休养期,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环境被进一步破坏,茶叶旅游景点将无法继续开放,则经济效益即将为零。这个例子在逻辑学A证明B,非B非A的科学推理中,是得到证实的,具有相关科学性。其次,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故此,在确立了旅游企业管理的主导思想以后首要探索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做出了一个“生态人”假设,与一般市场管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要促进生态人假设的实施,则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在工作岗位配置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才能更好地管理相关旅客,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最后,则要强调旅客与旅游环境的相协调。要促进旅客与旅游环境的相协调,首先要提高旅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程度,以旅游心理学的观点而言,当旅客对一地景点感到心旷神怡之时,便会减少乃至避免对当地造成环境破坏;其次,要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措施,达到旅客与旅游环境地平衡协调,例如小卖部与饭店的开设,要既不能破坏原有的景点,又要能起到服务旅客的效果。
2.3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统一性探究
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原理,借鉴了茶叶生态管理系统茶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地区与旅游企业的统一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旅客与旅游景点的统一性;旅游安排与旅游景点的统一性。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管理的目标不止是旅客与人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故此,地区、人员、设施交通的管理,都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具有统一性。而坚持统一性,有两个原则,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相处,以自然为生存基础,而尽量减少乃至避免破坏自然以获取纯粹的经济效益。在现代旅游企业发展中,对于相关景点的建设、开放,要建立在保护当地景点地基础之上;开设当地交通路线,建设当地宾馆饭店,要以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为前提。这便要求应用到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的“顺应自然”原理,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统一,则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即管理员与被管理员的之间的统一之上的。解决管理员与被管理员之间的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双方人员素质的提高。在旅游企业培训中应用到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茶德的德育功能,努力塑造“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局面。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同时亦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播”的旅游企业管理效用,如岳阳楼以旅客能记诵《岳阳楼记》就可获得免费参观机会与礼品为营销管理手段,既促进了岳阳楼旅游行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可谓一举多得之管理行为。故此,统一性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样适用于社会效益。
3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环境以及资源的保护已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传统的工业发展与企业开发应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进行更为科学地、彻底地转变。旅游企业作为生态环境与旅客之间的联系枢纽,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地保护,克服企业管理上的唯利是图“近视”行为。因此,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新转变是历史的、发展的需求。
作者:蔡瑞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亚静.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17.
[2]李淑艳,高岚,魏庆华等.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30.
[3]杨江帆,谢向英,徐清等.福建茶叶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08(6):3-11.
[4]邱海蓉,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71-274.
1翻译语言学理论概述
翻译是以准确通达为基础,将一种语言信息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活动。而翻译语言学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抽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体系,其以翻译实践活动为原型,将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构建,以理论的视角对其研究分析,从而促进语言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塑造。从唯物辨证注意的观点来说,翻译是在翻译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翻译与翻译语言学理论在辩证中统一,在统一中互相融合。
1.1翻译的概念及其原则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不仅包括文字翻译,而且图片以及符号也都是其所属的范围。所以,翻译的内容是较为广泛的。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埃及,其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翻译理论体系却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建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经济的融合,翻译才被视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行为。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行为,其通常以“信”、“雅”、“达”为主要标准。“信”是指翻译必须遵从其原有意思,保证原文的真实度,完整而准确的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不得曲解原作者的意思。而“雅”是指翻译活动中应当以雅俗共赏的文字将原文进行翻译,注意翻译的遣词造句。“达”则是指翻译的通畅性,译文的语句表达流畅,没有逻辑错误。
1.2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体系构建
卡特福德把翻译依此分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个等级,然后又结合翻译的性质将其分为逐字译、直译与意译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即原文与译文完全或部分相同。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将词汇的特点、语法规则以及句子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然后初步构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体系。而后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等值理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介与不同音位学之间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进而也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20世界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根据翻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目的功能翻译理论,并首次将目的论引入了翻译语言学的框架中。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语言学理论是指翻译行为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原文的意思对其进行整体翻译,不能完全束缚于翻译等值的模式中,对于不能以直译或者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句子,可以通读全文然后运用抽象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构造翻译。总之,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产生较晚,但是其发展进程较快,其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2茶文化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翻译手法单一,尽失茶文化的深层意蕴
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抽离出来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孕了茶学、茶画、茶歌、茶故事,还涉及到了茶曲、茶书以及茶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仅用汉语的形式就难以道尽,更何况将其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从漫长岁月里走过来的茶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后,愈发耀眼夺目了。但是,其却在纸醉迷金的现代社会陷入了发展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漠然之态,甚至不认同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我国的翻译人员也由于其自身对茶文化的认知比较浅显,导致其难以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翻译出来,更无法从民族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独特化翻译。另外,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手法也较为陈旧,依然以等值翻译为立足点,根据字面意思对茶文化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立足于茶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所寓含的文化历史内涵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翻译,从而外国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一片空白。
2.2翻译理论陈旧,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华而成。所以,茶文化思想的复杂体系结构可见一斑。然而,我国的茶文化在被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却忽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具体的翻译,大多只是从我们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没有考虑到翻译国本土的语言文化特色,进而导致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与本地人的思维表达习惯不相符,从而在无形中阻碍了茶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其影响力。再者,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理论也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翻译人员固守于一种翻译模式,没有利用现代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英语翻译进行科学构建,其所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合时宜的标签,也无法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总而言之,翻译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质量,僵硬的翻译模式以及固化的翻译思维对于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3翻译语言学理论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3.1以语言翻译的原则为指导,不断完善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曾一度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然而,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不及日本茶文化。究其原因,我们茶文化的精粹都没有被翻译出来,不能为外国人所知晓。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应当审慎遵循语言翻译的原则,将信雅达作为茶文化翻译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翻译的技巧与手法,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首先,翻译人员应该以提高自身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结合茶文化的不同文化形式,逐步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艺术形态,在把握了茶文化的核心要义后,再以准确通达的翻译标准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再现茶文化的原有文化面貌。其次,翻译人员也可以从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着手,对不同的茶文化内涵进行分层翻译,具体而言,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达方式,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选择与之相应的翻译手法,进而推动茶文化英语翻译向完善化与系统化发展。
3.2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其自产生之处便沾染上了我们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千年的传承中所汲取的本土民族元素更是不可胜数。所以,翻译人员应当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采取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对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体系进行全面构筑。一方面,翻译人员可以从茶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出发,应用翻译语言学理论,从深厚的茶文化内涵中提炼出传统文化元素因子,而后以此为突破点,尽量以直译的方式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而不能直译的则采用目的行为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进行归化意译,充分发挥翻译人员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翻译人员也可以翻译国的本土的文化习俗特点为切口,根据其当地的语言交际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对茶文化进行地道化的翻译表达。当翻译人员进行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时,面对难以翻译的古文茶文化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在脑海中构图概括,再从茶文化精神着手,依据翻译国的文化信仰以抽象翻译的手法将古文中的茶文化以英语的形式阐释出来。同时,翻译人员也可以从翻译国的俚语入手,从中挑选与茶文化意思表达相近的语句对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注释,从而帮助外国大众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
作者:王博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敏.对《乌镇旅游指南》的翻译质量评估———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37-138.
[2]罗灵江,陈宇.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及技巧运用[J].中国商贸,2012(21):221-222.
[3]吴晓燕.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英语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v.28;No.196(1):78-8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热衷,精神生活质量也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本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并取得显著成效。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几千年已形成融合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文化之一。随着我国加大文化领域建设的力度,茶文化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茶文化已融入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在提升茶叶价值,促进茶叶销售过程,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为各界所重视,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很好的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手段,同时融入了茶文化的精髓,对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提高茶叶的对外形象,及推动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就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剖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在多个社会文化领域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文化领域相继形成了既具有共性,又极富自身特色、成熟的文化价值体系。尤其我国作为一个饮食大国,饮茶文化早有记载,至唐代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茶道文化,对我国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及周边国家如日韩的茶文化发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越来越为热衷,品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一类饮食文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获得巨大的发展,不仅在茶叶总量方面获得巨大的提升,在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也得到质的飞跃,茶叶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提升其知名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加大研究。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要美观、新颖和独特,还要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优秀的茶文化,对提升茶叶产品的文化价值,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文将就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
1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一种共有的文化体系,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已初步形成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及民族性的茶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文化体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文化也迎来了迅猛发展的第二春。茶叶包装作为传承与发扬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多的是赋予茶叶优秀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迎合人们内心的需要。茶叶包装设计的作用,不仅是美化茶叶外观,起到沟通茶叶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其更是一种文化作用,强化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文化,能有效丰富包装的功能,转变以往只作为产品收纳及保护功能,还能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其对传承我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2融入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2.1融入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茶道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已孕育了无数的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如有关茶的故事,及历史传说等,其中不乏饮茶、采茶及种茶等诸多传奇故事,而这些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茶文化,可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在现代茶产业中,茶叶产品比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还要比拼茶叶的包装设计,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又极能体现茶叶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茶叶的文化艺术价值,相对于茶叶本身价值来说,要高得多。当前人们饮茶,其实就是饮的一种心情,一种文化,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的历史文化,对于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加强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有着积极作用。如当前很多茶叶包装设计中,其设计素材很多都取自于有关茶的历史文化,如浙江红茶,其包装设计就是以品茶、加工茶,及种茶等场面作为设计素材,其在提升茶叶外在美感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我国茶叶的历史文化。此外,要想更好的体现茶的历史文化,茶叶包装设计,还可以从其包装的装饰及色彩造型等方面予以精心设计[1]。
2.2融入地域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
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已有几千年,茶叶品种层出不穷,这些茶的产地不同,其自然生长环境不同,使其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性,是当前茶叶市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如当前品质较高的绿茶,其主要产地在华东及华北地区,其包装设计就与偏爱保健功能的普洱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特性,采用富有地方文化及民族色彩的包装设计形式,如云南普洱茶,在包装设计中,就采用了许多云南当地的文化元素及材料等,如其包装设计的材料,主要有干笋叶及竹子等,同时在其他包装元素方面,还有一些极富云南当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等。这些包装设计风格,不仅能让消费者了解到茶叶的自然生长环境,还能很好的体会到茶叶的地域文化特性[2]。
2.3融入茶道精神的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其相较于视觉感官方面的刺激,对人们精神领域具有更强的撼动作用。茶道精神也是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内涵文化,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提升茶叶的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普世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茶道文化的精髓主要是讲究“清、净、雅、和”,而其中尤以“和”为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和”不仅是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宗旨,其同样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作用。如在大千茶楼,其茶叶包装设计就融入了茶道精神,主体形象是一枚红色印章和一只鸟笼,同时在色彩方面,以黑色为底色,整个画面呈现的就是一个黑色幽静的世界,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又如在龙井茶包装设计中,以绿色为基调,体现了清雅性,也很好地展现了其产地江南水乡的特色,其竹筒的外观,既有古朴感,又极具现代气息,盒盖背面的设计,更是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茶道精神内涵[3]。
3现代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
3.1绿色设计
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及环保理念的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领域都发起了绿色生产的运动,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也是如此,绿色概念也席卷了茶叶包装设计领域。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对环境的破坏存在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其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塑料材料等;另一方面是茶叶的过度包装设计,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及资源危机,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茶叶包装中,要在不降低茶叶品质的前提下,拒绝过度包装浪费,同时其包装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那些无污染、环保天然的材料,绿色包装理念也将成为未来茶叶包装市场的重要趋向。
3.2个性化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不断发展,茶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类茶叶企业为了生存,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出现的抄袭现象十分普遍。茶叶包装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峻,这极大地阻碍了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实现个性化设计有着积极意义。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时,要结合消费者群体的特点,设计符合其群体及个人审美需求的方案,这就要涉及很多因素,如群体及个体消费者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如茶叶消费群体是法国人时,在茶叶包装设计时,其设计就要符合法国人的大方、浪漫及优雅的气质;如果是德国人,其设计则要注重庄严肃穆性及严谨性[4]。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茶文化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同样高质量的茶叶包装设计对有效传承茶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加大对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王瑞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D].青岛大学,2012:12-15.
[2]焦丽.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2:13-18.
一、市场及竞争概况
由于近年来,普洱茶在国外逐渐风靡,导致国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也逐渐兴旺,诸多企业与商家不断进入普洱茶市场,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虽然就目前来说,市场尚处于上升趋势,各方诸侯依靠传统的价格、渠道竞争仍有生存的空间。但从长远来看,普洱茶市场必将在三五年之内重新洗牌。可以预料,那些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没有品牌意识的竞争者必将被清扫出局,能够存活下来的,将是一批具有品牌意识,并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强势品牌。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立顿”、“团宁”已经进驻中国市场,其规范化的市场运作,强烈的品牌意识,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营销模式,必将不断蚕食中国的茶叶市场,也将培养消费者茶叶消费的品牌意识,中国本土企业要参与竞争,必须跟上国际品牌的步伐。否则就将落到为国际品牌提供原材料的尴尬境地,如同当下云南咖啡的现状。
当今茶叶市场,真可谓“群雄逐鹿,外强肆略,烽烟四起。但问英雄何处?”
然而,初次危难时机,一方面,消费者对茶叶带有中国传统的情节,对本土品牌别有所钟。同时云南及思茅政府为本土普洱茶企业提供利好条件。云南省政府及思茅市政府积极关注本土茶叶市场及企业的发展,为本土茶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作为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__茶叶集团,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为普洱茶生产及市场营销提出新的行业标准,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普洱茶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树立自身的领导者形象,同时真正打造出一个普洱茶的强势品牌,应对未来更激烈的品牌竞争。
因此,我们又可说,所谓乱世出英雄,__茶叶集团现在面临竞争欲成就“英雄”,就可谓是天时与地利所趋,能否成就英雄,当看“人和(才)”了。
二、消费概况及分析
分析过后市场即竞争态势,我们再观茶叶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从传统来看,在中国,茶叶往往与其他的生活物品联系在一起,“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列为国人一天生活之必需;逢年过节送礼必备“烟酒茶”,将茶视为维护关系、联络感情之物。
而随着人们生活与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茶叶特别是普洱茶又增加了诸多新的认识与需求。总体来看,当下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个人消费者
年龄、收入、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个人性格、居住城市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人消费行为。茶作为一种饮料消费,按消费心理和消费目的大致可分为时尚消费、习惯消费、功能消费、家庭消费。
时尚消费的对象主要为城市青年,他们讲究情调、追赶时髦,受媒体广告影响最大,明星效应也不容忽视。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因为“味道好极了”,因为在此之前,大多数国人并没有喝过咖啡,更无从谈起速溶咖啡与现煮咖啡的区别。雀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大陆青年对国外生活方式的向往,把喝咖啡当成一种时尚。要抓住未来消费者势力,就必须吸引年轻的消费者,在时尚消费上下功夫。
习惯消费的主要对象为爱茶一族,这些消费者有自己喜爱的茶叶品种或品牌,消费惯性强,较难改变。由于区域不同,对茶的品种选择也会不同,如北方人爱喝茉莉花茶、华南地区的爱喝乌龙或铁观音、华东地区的爱喝绿茶、内蒙的少数民族偏爱砖茶等等。这种消费者大多选择当地产的名茶,对袋泡茶有误解,认为袋茶是用边角废料加工的,因此,这种消费者大多对袋茶不屑一顾。
功能消费的主要对象为女性或中老年人,如各种减肥茶、美容茶、保健茶等等都是针对这种消费市场开发的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注重功能而忽略口味,一旦产品无法达到消费者的期望效果,就会被消费者遗弃。由于这类产品的广告宣传常常过份夸大使用效果,因此,在这种消费形式中,口碑宣传更胜过广告。
家庭消费指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费。俗话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是家庭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庭消费品的购买者主要是家庭主妇,而城市女性大多有逛商场的嗜好,因此大型商场的促销活动对其吸引力较大。
·旅游消费者
茶在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土特产,不同的地方盛产不同的茶。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台湾乌龙、福建雪芽、洞庭春、武夷肉桂等等。到杭州旅游的人不会忘了买地道的西湖龙井,到云南旅游的人也会带上一些普洱茶。
游客的消费行为多为一次性消费,因此当地的不法商贩往往以次充好,获取暴利。在这些名茶故乡,产品信誉度较高的多为当地的国营茶场或土产公司下属企业的产品,其品牌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且经营观念陈旧,无法作长远的品牌营销战略,主要靠口碑宣传和自然销售的模式,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礼品消费者
中国人传统的三大礼品是烟、酒、茶。在这三项礼品中,唯有茶是老少皆宜,且有益健康。因此,无论在传统佳节还是在各种公关活动中,高档名茶都是消费者的首选。这种消费特点是喝茶的人不买,买茶的人不喝。送礼者最忌讳的是花了钱却看不出来,得不到送礼对象的认可。因此,产品的外包装、知名度和销售场所是其主要的购买动机。
·团体消费者
团体消费指以团体购买为主的消费形势,这种消费的特点是消费选择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直接使用产品的人大多没有选择的机会。团体消费又分宾馆酒店茶楼等公共消费场所的消费和 办公室消费两种。宾馆酒店等的消费多由专职部门负责,其消费品种选择除品牌、价格、品质因素外,更存在人情和信任程度等因素。办公室消费一般由企业后勤人员负责,可否及时送货上门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专业场所消费者
专业场所指以品茶为主要目的茶艺馆、茶楼、茶馆等。这些场所最能集中体现中国茶文化,是极品茶、高档茶的主要消费区域。但由于这些场所需要高利润来维持,其选购的茶多带有一些神秘性,不希望价格公开,因此,对市场价格统一的品牌茶有一定排斥。作为中国茶消费的顶级层次,这个市场具有示范作用,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品牌战略及推广策略
通过对消费者的分析,我们可制定出相应的品牌战略。
个人/家庭消费:品牌战略:销售——获取规模效益;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多品牌策略——高端走文化,中端走时尚,低端走健康
旅游消费:品牌战略:销售——获取单品高利润;市场——营造本土名优特产形象
游客分众营销策略——特殊的媒体、特殊的渠道、特殊的促销
礼品消费:品牌战略:销售——获取单品高利润;市场——树立高品位与品质形象
高端形象策略——抓住礼品消费心理,以形象获取消费者
团体消费:品牌战略:销售——获得稳步利益增长;市场——树立商务消费形象
增值服务策略——以附加价值吸引并留住顾客
专业场所消费:品牌战略:销售——获取稳定收益;市场——赢得口碑、专业形象
专业服务策略——以专业对专业,特别服务赢得核心顾客
下面,对各种策略分别进行阐述,使目标、策略、执行方式等更趋于清晰。
·个人或家庭消费——多品牌策略
在现代市场,消费者对同一种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尽管同一种产品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但同一个品牌的产品不能尝试去满足所有的消费者,否则,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就会造成模糊,难以树立品牌。因此面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__”的企业品牌之下,推出多个品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高端的商务及政府人士,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及文化需求,应针对性地推出具有高品质的产品,并赋予浓郁的品牌文化内涵。制定高端价格,主要以各高级茶楼、礼品专柜作为推广渠道。
城市新兴白领阶层,他们对中国的茶叶文化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应针对性地推出时尚型茶品牌,传播新型的消费及生活文化方式,可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时尚需求推出不同的系列。品牌的设计与推广应注意加入时尚元素,赋予中国传统千年的普洱茶以新鲜的活力,赢得年轻消费势力的芳心。由于年轻白领阶层通常为咖啡、零食、时尚饮料的消费者,因此,可在销售渠道及推广方式上多多借鉴,想也可采用捆绑方式进行促销。
应对大众家庭消费,可推出大众健康型品牌,传播“__”牌普洱茶的绿色保健功能。由于家庭消费品的购买者主要为家庭妇女,因此,应在销售终端的积极采取生动化陈列、现场促销、折扣搭赠、小礼品赠送等推广方式。
·旅游消费——分众营销策略
通常旅游购买者都是外地消费者,影响其对当地土特产的购买因素主要有:以前形成的认识;当地熟人的推荐;站点及旅游景点附近的广告及卖点的影响;产品的包装是否体现当地文化。还有,一般来说,很多旅游的游客购买的土特产大多是赠送家乡的亲人、朋友,因此包装是否具有档次也是其考虑的因素。
因此,应针对游行购买者专门设计纪念装,结合外地游客对云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设计具有云南特色文化内涵的各式纪念装,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
在推广渠道上,应选取游客出入较多的站点、旅游景点做广告宣传,比如媒体投放、导游推荐、专卖店设置等,并在站点、旅游景点附近的销售终端进行集中铺货。在促销方式上可选择民族特色纪念品赠送、搭赠便宜装等形式吸引游客。
同时,还应保证茶叶的品质,因为作为旅游产品,更多的受到口碑效应的影响。
·礼品消费——高端形象策略
中国是非常注重送礼的国家,由于近年来对礼品馈赠有贬斥的现象,因此,人们在选择礼品时更多选择赠送具有健康、文化内涵的礼品。在“烟酒茶”中,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赠礼的首选。
由于礼品讲求档次、形象,因此消费者更多的讲究心理接受价位,而对实际的所值考虑不多。因此,如何制造高贵的形象是礼品营销的关键,抬高产品的形象重点在于制造“托”,做茶叶推广的角度来看,“托”有几个方面:品牌的形象或企业的实力:品牌的背景、广告的形象;包装:产品的包装设计、包装的规格、包装的材质等;价格:价格的高低;销售环境:售点的环境设计、售点的位置;人员推销:人员的服装、谈吐、气质等。
因此,推广茶叶礼品装,应在包装档次及设计上下功夫,在渠道上选择专卖、专营、专柜等形式,营造优雅的销售环境,加强销售人员的挑选及专业推销技巧培训。同时在礼品的品牌名称、广告设计、媒体选择上与大众品牌区分开来。
·团体消费——增值服务策略
应该说,团体消费的购买者更多的是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对价格及便利提出要求。因此制定合理的批量销售价格及销售服务。同时由于团体消费的购买者具有特殊性——购买者是消费者的一个代表。因此,企业需要为购买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及附加的赠品以维护客户关系。
团体消费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__”树立品牌形象的一个渠道,团体消费一般都是大型企业或单位,其消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等于在为“__”树立形象。企业可以通过搭赠富有品牌形象的饮水纸杯、茶杯、茶壶等形式,既维护了客户关系,又能宣传品牌形象。
·专业场所消费——专业服务策略
对于专业场所来说,“__”的消费者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专业场所的经营者,二是这些场所的消费者。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通常他们都对茶道有所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及间接评价往往会影响周围的消费者,而一旦赢得了这部分消费者的支持,将通过他们的口碑效应不断获得新的消费者。
因此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以及专业的服务是对专业场所进行推广的必经之道,“__”需要对专业场所提供促销支持,并配合进行专业茶艺服务。不光把专业场所作为销售的渠道,更要视为宣传推广的渠道。
作为形象树立及宣传渠道,在销售渠道所到的省市,专门设计“‘__’普洱茶文化体验会所”,为专业的茶研究者、茶品味者提供特殊品牌会所,也将为企业带来丰厚回报。
四、品牌推广阶段性目标
完成了对消费群体的分析及对应的推广策略,可制定分步骤的品牌推广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品牌推广目的在于为长期及短期的销售服务,如何令品牌推广与销售提升有机结合是品牌推广应纳入考虑的问题。
有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为了销量牺牲品牌,而有的企业又被广告公司牵着鼻子走,到头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彼”上,忽略了“知己”。因此,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市场目标,统一安排部署,清楚每一个阶段的目的,才不会乱了阵脚。
在此,本人提出“__”品牌推广战略目标:
·20__上半年,重点进行“__”品牌塑造,树立“__”品牌形象;
·20__下半年及20__年整年度,在全国实施“__”品牌推广及活动营销,扩大销售,初步确立“__”普洱茶市场的最高占有率及领导品牌形象;
·20__年,借助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执行以中国为主,辐射全球的品牌传播方案,大幅提升“__”在中国的知名度,同时使“__”品牌借机传出国门,走向世 界。
五、“__”品牌纵向延伸策略
纵向延伸策略可概括为“三部曲”:“__普洱茶现代茶健康茶”
·第一阶段:“__普洱茶”
目标说明:高起点推出“__”品牌,使消费者将“__”与优质可靠的普洱茶结合在一起,形成“__”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品牌的印象。
核心传播概念:茶之都,茶之秀。普洱茶,中国茶。——“__”,真正的普洱茶
传播策略及手段:以公关活动及软性宣传为手段,以普洱茶文化为传播内容,使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将“__”等同于“真正的普洱茶”。
·第二阶段:“__现代茶”
目标说明:将“__”融入现代时尚,使传统神秘的普洱茶与消费者亲密接触,为传统的普洱茶加入现代、年轻、时尚的元素,使城市人以喝普洱茶为生活的又一时尚。使“__”成为现代的、时尚的普洱茶文化的代名词。在年轻的消费市场,具有跟风消费现象,如果广告创意、推广形式能够做到创新,必将掀起“__”的购买及消费热潮。
核心传播概念:茶之都,茶之秀。普洱茶,现代茶。——“__”,上演现代茶饮文化
传播策略及手段:让“__”走出传统的销售渠道,走入年轻消费者出入的消费场所,同时在广告和宣传活动中选取时尚的年轻人来表现。可选取大学校园、休闲场所等作为促销点,以时尚的包装设计,便利的小包装形式,多发放试用装、促销装吸引并使初次使用“__”普洱茶。
·第三阶段:“__健康茶”
目标说明:将“__”融入市民生活,向市民传达“柴米油盐酱醋”之外必须拥有的精神文明——中华茶文化。同时宣传普洱茶的大众保健功能,使普洱茶成为市民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象征。同时传达“__”时刻与人们在一起的概念。
核心传播概念:茶之都,茶之秀。普洱茶,健康茶。——“__”,伴您健康每一天
传播策略及手段:设计大众家庭装,通过商超陈列及现场促销吸引家庭消费购买者。可采用“普洱茶__健康行”等主题进行公关活动,设计精美pop发放,使市民了解普洱茶健康功能及普洱茶文化。
六、“__”品牌横向推广策略
横向延伸策略也可概括为“三部曲”:“__的云南的中国的世界的”
市场推广需要有步骤地进行,“__”在云南市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因此,树立品牌形象当从云南开始,以云南作为样板市场,以现代品牌运作及推广手段赢得本土的消费者,通过本土消费者的口碑效应,不断向来云南这个旅游天堂的外地游客宣传。这一阶段我们可称之为“__的云南的”。
同时,选择消费比较成熟,经济水平较高及茶饮文化比较成熟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铺设销售网络,进行样板市场的建设。实现品牌推广到哪里,营销网络就到哪里,或者营销网络就到哪里,品牌推广就到哪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消费意识、消费需求各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当地市场对品牌推广策略作灵活的调整,以使品牌深入当地人心。大型交易会、展览会是展示与交流的良好机会,多参与这样的会议是品牌推广很好的渠道。这一阶段我们可称之为“__的中国的”。
“__”目前在全国多个省市建设了营销网络,在云南省进行品牌建设的同时,可选取较为适合的区域进行品牌的进一步塑造及推广。
国际型的盛会,是国内品牌走出国门的大好机会,借助国际交流盛会,与国外的商家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并争取合作机会。
全国性的分区域品牌推广计划希望于20__年初之前完成,在20__年年初,开始实施全国覆盖性推广计划,是“__”的品牌推广达到一个高峰期,20__年是一个中国的狂欢年,也是一个消费年、旅游年、会展年。茶叶市场将会出现一个消费新高,“__”通过有计划性的营销推广,必将在08年成为全国性的普洱茶甚至整个茶叶市场最强势的领导品牌。并获得更多的跨出国门的机会。这一阶段我们可称之为“__的世界的”。
七、周期性及临时性推广策略
通过计划性的品牌推广活动,使品牌的成长具有连续性,同时使消费者感觉到“__”默默地与他们同在,使“__”的品牌形象、核心主张在消费者心目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一般来说周期性的推广能够不断地积累经验,使推广日趋成熟,其成效依赖于长期的执行与积累;而临时性的策划则具有偶然性、不可测性,但如果抓住临时的机会,有效地进行品牌推广,将对品牌的提升起到难以预计的效果。
·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就是借助临时或周期性的热点事件,借势对品牌进行关联炒作。蒙牛借助神五升空就是事件营销的一个范例。自SARS、禽流感以来,国人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强烈,“__”可借助健康事件有效的宣传自身健康形象。
同时,近年来,茶叶行业及普洱茶领域均不断有热点新闻出现,不管是利好还是利坏新闻,都可以从某一角度与自身品牌形象进行捆绑,进行事件营销,特别是全民关注率非常高的事件,比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如果能有效利用,必将快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
·节日营销
节日营销主要是礼品市场的推广,最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茶,越来越具有替代烟、酒、保健品,成为消费者送礼首选的趋势。节日是送礼的最好时机,也是礼品促销的最好时机。如何针对不同的节日,迎合送礼心理需求,策划不同的宣传主题进行促销,是做好茶叶礼品市场的关键。
同时节日也是消费者集中采购、尝试新品的最佳时机,如能结合礼品促销,进行大众宣传,也将为快速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一年之中可进行自能够节日营销的机会很多,在此,暂就两个节日营销主题进行说明。
(1)“送茶,送健康——‘__’,茶中之君子”
普洱茶具有保健功能,并蕴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品茶乃君子之为,送茶也可称之为君子交往之为。其蕴含意义已经与送烟送酒区别开来。一般来说,节日送礼的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送礼,一类是企事业单位公关送礼。
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主推礼品装,配合专卖店、商超生动化陈列。减少庸俗的商业促销广告,增强主题宣传,制作精美主题礼品手袋,增加促销人员力量。由于礼品购买者多会同时购买几种礼品,因此可与礼品市场的高端产品进行捆绑,比如五粮液、红塔山等。目前茶叶品牌鲜少采取捆绑式促销,但节假日礼品装的捆绑式促销是近年来各商家屡试不爽的促销手段。针对个人购买者,可以礼品装搭赠家庭装形式进行促销;针对团购者,可在节假日设立公关小组,专门开发团购客户,为团购客户提供便利及折扣。
(2)“一杯清茶谢恩师——‘__’谢师校园行”
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教师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大多具有饮茶习惯,他们成为了茶消费的主要群体。中国自古就有拜师茶、谢师茶的礼节。教育机关、 学校及学生都有在教师节为教师送礼物的习惯与风俗。而茶叶,作为蕴含中华千年文化的物品,作为教师节馈赠教师的礼物当是最佳之选。
教师节前夕,可主推教师节礼品装,可通过时效性较好的报纸媒体,学生接触较频繁的电波媒体投放公益型广告,同时选取名校,向老师赠送“__”茶,策划新闻会,借助媒体相关新闻,既能提高品牌形象,又能起到“教师节送‘__’茶”的示范效应,提升教师节礼品装的销售。
其他相关的周期性推广,还有季节性促销——迎合消费者的季节性需求,主推不同的茶系列,会展营销——利用会展强大的眼球关注率、巨大的商业机会进行品牌形象推广,等等,若能有效运用,均使“__”品牌获得有机的提升。
结语:
由于品牌塑造与推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加之此次撰写方案之前,公司未给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撰写时只能从大处着手,执行之处,比如品牌核心概念、广告语、创意表现、媒体企划等均很少提及。同时由于时间有限,诸多部分只能点到为止,方案的连贯性、完整性均未达到优秀策划案的标准。
笔者不求得到企业太多的认同,只希望自己知识的系统性、付出的精力、真诚的态度能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不管最终企业的选择结果如何,只希望企业也能如我一般的真诚,真诚面对员工与消费者,真诚面对“__”的品牌发展之路。
关键词:IPv6;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武夷山茶区;应用
IPv4技术是IPv6技术的前身,在网络时代日益发达的今天,其暴露出来的不稳定性和漏洞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网络地址短缺、数据采集不及时、传输滞后等弊端一直为业内所诟病。它的升级版IPv6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IPv4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难题和一些漏洞,在设计中也解决了IPv4网络地址短缺的问题,IPv6还最大保证了网络地址层面的安全,其高效的传输效率,和稳定的性能,为地震数据的准确及时收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武夷山是我国最著名的产茶区之一,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茶文化相结合,成为我国不可多得,也不可复制再生的旅游资源。当下,绿色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除了如何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外,如何在重大灾难将至或降临后,将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成为当代科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众多不可抗力的因素中,地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最大,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更具破坏力。本文将浅显介绍基于IPv6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概念和技术特点,并对该系统在武夷山茶区的应用进行浅显的探讨,希望能对武夷山茶区的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
1IPv6技术的简单介绍
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简称IPv6,翻译成中文,是“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有效解决了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网络的数据吞吐量得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更好的保证,支持兼容即插即用和移动性设备的使用使多播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实现。我们最早接触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基础上运行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也逐渐认识到IPv4的局限性,IPv4的地址长度是32位,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IPv4协议基础上的互联网网址数量有限,如果不进行新的技术更新,互联网地址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就会被分配完毕。很显然,这样的的局限性是无法满足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1994年,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着手开发下一代IP协议,也就是对IPv6的开发。IPv6采用的是128位的地址长度,庞大的数据组合可以产生海量的IP地址,按照保守方式估计,地球是每平方米的面积,可以分配的IP地址多达1000多个。IPVv6互联网协议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众所周知,互联网发展到当今社会,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万物互联成为了现实,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内,一切电子产品都可以跟互联网挂上钩。而IPv6互联网协议的使用,正是万物互联成为现实的根本技术基础。
2IPv6在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应用优势
地震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除了地震直接造成的环境地质破坏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次生灾害。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后,及时掌握地震数据、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是抗震减灾的有效手段。IPv6地震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事关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事关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想探讨IPv6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在武夷山茶区的应用,必须先要了解IPv6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之后才能考虑该系统在茶区是否具备可行性。
2.1为地震数据的收集提供可靠的途径
IPv6技术在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中的应用,首先解决了地震传输动态数据及时准确的传输问题。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总体来看,监测网点密度较小,且分布不均是直接影响我国地震数据收集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受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态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地震监测网点还严重不足,甚至存在盲区。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地震数据采集,以及对地震信息的评估和判断。目前,全世界的地震监测机构,都无法实现对地震的准确预报。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地震监测数据的集纳和分析不及时。地震数据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只有及时掌握大量的动态地质变化数据,获取地球的综合科学信息,才能在地震预报上有所突破。传感器是测量地震数据仪器中的关键元部件,也是得到高精度、连续性、准确性的地震数据的保证。传输系统是保证数据可靠传递的途径,没有稳定可靠的传输系统,再灵敏的传感器在地震监测系统中也是形同虚设。基于IPv6技术构建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凭借这优越的性能和高效的传输效率,为地震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大幅提高了我国地震监测能力和预告水平,为我国科学防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环境。
2.2为地震数据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基于IPv6技术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为地震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简单的操作模式。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监测。与之前基于IPv4技术的地震传感器相比,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在通讯机制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通讯的部位不同。前者的地震传感器和前端监测设备是分开工作的,传感器无法作为单独的仪器使用,也就无法及时的将数据准确传输到监测端。而后者最大优势是本身具备网络传输功能,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将地震数据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观测。凭借IPv6的诸多优势,地震无线应急安全网络还实现了许多在IPv4协议框架下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路由器自动匹配IP地址;实现了设备的即插即用功能,方便了传感器的安装和使用。最值得一提的是,IPv4网络协议下,地震监测是依靠人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而基于IPv6的地震无线应急安全网络,可以实现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的互动和联动。当一个传感器收到异常地质信号之后,会将捕捉到的信号数据通过网络告知未能监测到的传感器,并引发其他传感器启动加密监测机制,从而获得了更多有效的实用数据和有效信息。
3武夷山茶区的情况
提到武夷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了。武夷山是我国最著名的产茶区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武夷山茶树品种繁多,有着“品种王国”的美誉,像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大红袍、水仙、肉桂、名丛等等,都是出自武夷山茶区。在众多的茶树中,不乏历史上就很出名的茶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国宝级的5棵大红袍,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一睹芳容。武夷山的岩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时期,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文豪,都曾到访过武夷山,并为武夷岩茶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悠久的历史当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如“茶洞”、“不见天”、“大红袍”、“茶灶”、“庞公吃茶处”等等,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武夷山特色的茶艺和茶技、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茶树、内涵丰富的历史遗存,并存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共同形成了我国不可多得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近些年来,武夷山先后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殊荣,再加上茶文化旅游热的兴起,武夷山茶区在传统茶叶生产外,又迎来了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潮。
4武夷山地理区位和防震的必要性
武夷山位于在闽赣和闽浙边界,山体总长度长达到55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武夷山的主峰是黄岗山,海拔2158米,巍峨耸立在福建省的西北角,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第一高峰。地质学家考证,武夷山的形成和中新元古代古裂谷期的火山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其主峰黄岗山在第四纪之前的数百万年间,经历了至少三次断块抬升运动,每次抬升幅度300到40左右,总的上升量达到千米之多,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黄岗山。武夷山所在的福建省,最早的地震记录可以追溯到晋太康8年,也就是公元287年,至今有着近1800年的历史。在1900年之前,因为没有相关仪器对于地震进行检测和记录,所以对于福建省的地震次数和大小,只能依靠专家在历史资料中进行查询和相互佐证。中国地震学会的专家,曾对对福建省历史上发生的地震,进行过仔细的复核和研究,最后审定,在公元963至2005年间,福建省曾发生过51次震级大于4.7级的强震。在1600年9月、1604年12月、1918年2月和1994年9月,福建省内发生过7级以上的强震。其中1994年主要发生在台湾海峡的地震,导致福建境内伤亡达120人,其中重伤17人,死亡1人,经济损失1.2亿多元。地震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如2017年8月8日,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也给九寨沟的自然带来巨大的破坏,很多风景如画的景点,因为地震的发生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九寨沟强震的警示发人深省,尽管在近些年中,尽管武夷山茶区没有大的地震灾害发生,但正因为福建省历史上有多次强震发生,因此在茶区建设地震防范和预警机制十分必要。
5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在武夷山茶区的应用建议
重视地震安全、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有效提高震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震害损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基于IPv6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大范围、大动态、高速率地连续传输监测数据,并完成相关资源的整合与科学管理。所以,基于IPv6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在武夷山茶区内应用具备理论上可行性,实施后肯定能为武夷山茶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下面,本文针对系统应用的具体操作,提出自己的建议来。
5.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武夷山茶区是我国最著名的产茶区和茶文化旅游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对地震灾害的防御和预警是一项“未雨绸缪”的工程,短时间内或很长时间内看不到经济上回报,但从长远意义上来看,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抛去狭隘的发展目光,加大对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建设完善科学的地震预警和监测体系。
5.2鼓励茶商茶企参与
在绵延500公里的武夷山山脉,分布大大小小的茶企多达数百家,至于茶商更是遍地都是。前面提到,我国地震数据收集的一个现存解决的问题就是监测密度不够,而遍地皆是的茶商茶企,恰好为地震数据监测点的密度问题打开了思路。基于IPv6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实现传感器设备的即插即用,操作简单易学。如果把每一个茶商茶企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每一个茶商茶企的所在地,都变成一个有效的地震数据监测点,那对整个武夷山茶区的地震数据采集结果将会更精准、更及时。所以相关部门不妨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补贴鼓励政策,最大程度的吸引茶商茶企,参与到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中来。
5.3普及相关专业知识
对每一个监测点,尤其是与茶商茶企合作的监测点,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是否到位,是保障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地震研究技术人员,首先要加大对监测点群众防震、抗震知识的培训,增强群众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责任心;其次要定期巡查,加强对监测点群众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6结语
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武夷山茶区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基于IPv6的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对地震数据的及时、连续、准确的获取,为我国的抗震减灾事业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抓住契机,通过大力宣传、政策补贴等一系列手段,鼓励武夷山茶区人民参与,尽最大可能完善地震应急无线网络安全系统在武夷山茶区的应用,未雨绸缪,为武夷山的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做出贡献来。
参考文献
[1]邬贺铨.CNGI将增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R].人民邮电报,2005.4.6.
[2]傅再扬,黄宏生,危福泉,林岩钊.福建历史地震与地震灾害特征史料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5):172-179.
[3]续春荣,周振安.基于IPv6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A].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7),2004.